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社區中親密關係暴力初級與二級預防政策— 社區推動觀點
Intimate Violence Primary and Secondary Prevention Policies in Communities — Community-Based Advocacy Perspective
作者 劉穎
Liou, Ying
貢獻者 莊國榮
Chuang, Kuo-Jung
劉穎
Liou, Ying
關鍵詞 親密關係暴力
社區
社區動員
社區營造策略
日期 2020
上傳時間 2-Mar-2020 11:20:05 (UTC+8)
摘要 雖然親密關係暴力的議題逐漸被台灣社會所重視,但是在親密關係暴力的預防政策 中,政策規劃及資源都集中在通報後,亦即三級暴力的預防措施,對於初級與二級的預防投入甚少,由於三級暴力已經是發生後的處理,期待能加強事前的預防工作,故本文以初級與二級預防為研究的焦點。
本文研究的初級與二級預防政策是衛生福利部目前推動的計畫,即以社區為基礎的親密關係暴力預防政策。研究流程會先找出社區發展協會內外部環境因素,並以社區動員理論與社區營造理論作為研究架構來進行。研究方法以同中取異的比較研究法,將地理位置相鄰且同樣為政策參與社區的忠順社區、順興社區作為本文的研究對象,期待透過研究架構與方法能找出影響政策執行的成功因素。
本文的觀察點以社區發展協會為基礎,探討出「以社區為基礎的親密關係暴力預防工作」的成功要素。造成社區親密關係暴力預防執行差異主要分成二個層次討論:(1)社區動員能力:包含領導者 的重視程度、社區發展協會的組織能力、社區發展協會的結構。(2)社區營造策略:A.影響規劃制度設計主要包含社區發展協會的組織型態與組織文化;B.社區規劃內容的差異則會與「規劃者是否瞭解親密關係暴力的概念」有最大的關聯性,概念的涵括範圍則有成因、過程與對於受虐者造成的影響,其中以親密關係暴力成因的理解最為重要。綜合歸納造成以上差異的影響要素,則依照層次分成環境因素、社區發展協會條件、社區發展協會與環境的互動,作為影響政策執行的成功要素。本文後續對家庭暴力社區初級預防計畫、街坊出招提出政策可以參考的修正方向,以及對家防中心的資料英雄計畫提供可以參考的改善方向。
參考文獻 Kevin Frayer, Getty(2018)。中國首部反家暴法通過,涵蓋同居關係卻仍有不足。端傳媒 Initium Media。取自: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51228-dailynews-china-anit-domestic-violence/?utm_medium=copy。
內政部戶政司(2018)。年度縣市及全國統計資料。取自:https://www.ris.gov.tw/app/portal/346
內政部社區治安聯合推動小組(2019)。計畫介紹。取自:https://safemyhome.npa.gov.tw/NPAGip/wSite/ct?xItem=43402&ctNode=11505
文化部台灣社區通(2019)。從家庭暴力防治社區支持網絡計畫看北投社區。擷取自:https://communitytaiwan.moc.gov.tw/Item/Detail/
方世榮(2004)。關系認知、關條態度及關係行為之關聯性的探討。管理與系統,11(4),509-539。取自:http://www.airitilibrary.com/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DocID=10239863-200410-11-4-509-539-a#Citedliterature
王秀燕、黃淑娟、王蘭心、許芳瑜、顏炘怡(2017)。家庭暴力防治社區紮根初探-彰化縣推展經驗與成效。社會發展研究學刊,33-76。doi:10.6687/JSDS.201711/SP.0002
王翊涵(2017)。培力社區參與家暴防治預防性工作之經驗初探:以彰化縣政府「社區紮根」模式為例。社會發展研究學刊,1-32。doi:10.6687/JSDS.201711/SP.0001
王慕容(2014)。發展坪林區有機農業社區化管理策略。國立臺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新北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6sz7dd
古蕙瑄(2011)。從生態系統理論看親密到暴力的關係轉換 -親密暴力加害人的個案研究。取自:http://140.131.94.7/handle/987654321/965
台北市政府社會局(2019)。家庭暴力防治法實施20周年 臺北市整合資源首設委託服務北區辦公室。取自:https://dosw.gov.taipei/News_Content.aspx?n=B6EBAF8221E26F34&sms=A84DFFE0D64ADCBA&s=B326C7350B51031F
江覲文(2011)。發展客庄聚落文化與生態觀光策略之研擬以屏東縣萬巒鄉五溝水社區為例(碩士論文)。取自華藝線上圖書館系統。(系統編號U0031-1903201314421126)
行政院(2018)。家庭暴力案件通報件數統計。擷取自:http://tagv.mohw.gov.tw/TAGVResources/upload/Resources/2016/6/%E5%AE%B6%E5%BA%AD%E6%9A%B4%E5%8A%9B%E5%B0%8D%E7%A4%BE%E6%9C%83%E7%99%BC%E5%B1%95%E7%9A%84%E5%BD%B1%E9%9F%BF%E8%88%87%E9%98%B2%E6%B2%BB.pdf。
何彌亮(2007)。從社區營造探討原住民社區觀光旅遊可行性之研究。臺灣地方鄉鎮觀光產業發展與前瞻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北市。
吳楨翔(2018)。國際家暴防治策略之比較-社區預防方案與熱點預測模式導入評估-研究摘要。當代醫藥法規月刊,63,1-7。
宋鎮照(2007)。團體動力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李易駿(2017)。當代社區工作:計畫與發展實務(五版)。臺北:雙葉書廊。
沈瓊桃(2005)。覆巢之下無完卵—婚暴合併兒虐家庭之相關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DOI:10.6141/TW-SRDA-E92002-1
周詩寧(2004)。預防家庭暴力。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忠順社區網(2019)。忠順社區發展協會組織圖。取自:http://www.chungshun.org.tw/cgibin/big5/k/374a?q1=374av1&q65=2023299&q27=374a&q35=20141114102934&q12=1
林佩璇(2000)。〈個案研究即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收錄於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編),《質的研究方法》,高雄:麗文,239-262。
林明傑、許福生、邱惟真、邱獻輝(2013)。家庭暴力與性侵害的問題與對策。臺北:元照出版公司。
林淑馨(2010)。《質性研究─理論與實務》。台北,巨流。
林勝義(2016)。社區工作。臺北:五南。
林萬億(2002)。台灣的家庭變遷與家庭政策。臺大社會工作學刊,(6),35-88。doi:10.6171/ntuswr2002.06.02
邱獻輝(2012)。 探究男性親密暴力之文化意涵。亞洲家庭暴力與性侵害期刊,8(1),27-50 。
柯麗評、王珮玲、張錦麗(2005)。家庭暴力:理論政策與實務。臺北:巨流圖書有限公司。
柯麗評、張錦麗、王珮玲(2003)。〈美國杜魯斯家庭暴力社區介入模式的介紹〉。《社區發展季刊》,101,320-330 。
家庭暴力防治法(民國 104 年 02 月 04 日)
徐瑞良、黃曉晴、高興一、張玉治(2017)。以社區總體營造概念探討駁二藝術特區旅遊地發展之研究。休閒運動管理學刊,3(2),1-13。
高鳳仙(2017)。家庭暴力法規之理論與實務(4版)。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國家發展委員會(2019)。經濟小辭典。取自:https://www.ndc.gov.tw/News_Content.aspx?n=01B17A05A9374683&sms=32ADE0CD4006BBE5&s=247326DE7F985C52
張茗喧(2018)。台灣家暴防治法上路20年陳副總統:亞洲最早.。中央社。取自:https://www.cna.com.tw/news/ahel/201809050102.aspx。
張淑慧(2017)。社區家暴防治之縣市培力初探。社會發展研究學刊,77-96。doi:10.6687/JSDS.201711/SP.0003
許芳瑜(2017)。建構家暴家庭社區社會支持模式之行動研究。取自:http://thuir.thu.edu.tw/bitstream/310901/29599/1/105THU00201020-001.pdf
許春金、謝文彥(2007)。家庭內殺人事件:案例研究。台灣社會問題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
陳秀峰。(2010)。台灣家庭暴力防治之現狀與未來--從被害人保護及加害人處遇角度觀察。亞洲家庭暴力與性侵害期刊,6(1),187-210。
陳怡伃、劉冬、陳宜珍、何其多(2018)。社區型組織推動家庭暴力防治的實務模式及美國案例。台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8(1),123-156。
陳芬苓、黃翠紋、嚴祥鸞(2011)。家庭暴力防治政策成效之研究,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陳淑貞(2015)。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工作人員工作壓力、輪值制度感受之因應策略對身心狀況影響之研究。取自:http://www.airitilibrary.com/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1?DocID=U0020-2207201509370700
彭淑華、張英陣、韋淑娟等合譯( 1999 )。家庭暴力。台北:洪葉文化。
彭雙燕(2017)。客家文化生活圈營造之行動研究--以桃園市楊梅區永揚社區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取自:http://ir.lib.ncu.edu.tw/handle/987654321/74308#.XkXsVS33UXo
游美貴(2014)。臺灣家庭暴力防治服務方案的實施與轉變之探討。臺大社會工作學刊,(29),53-96。doi:10.6171/ntuswr2014.29.02
黃柏齡 戴榮賢(2019)。法律專題。華視。擷取自:https://news.cts.com.tw/cts/society/201012/201012270639608.html
黃翠紋(2018)。家庭暴力之處遇。國立台北大學。
楊適旭(2007)。台灣醫療服務業之競爭策略分析(碩士論文)。取自華藝線上圖書館系統。(系統編號U0001-0802200711232800)doi:10.6342/NTU.2007.00337
葉靜倫(2009)。終止暴力,但不終止關係——荷蘭「橘屋」如何顛覆家暴庇護思維?。取自: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120626/4158234
潘雅惠 (2007)。婚暴婦女增權展能的學習-從女性主義教育學的觀點談起。亞洲家庭暴力與性侵害期刊,3 (2),71-96。
蔡世群、呂欣怡(2007)。客家地區社區營造策略之比較研究—以內灣與九讚頭社區的發展現況為例。取自:http://hdl.handle.net/11536/40055.
蔡宏進(2005)。社區原理(修訂三版)。臺北:三民。
衛生福利部(2019)。人口與家庭,擷取自:file:///Users/liuying/Downloads/%E5%A3%B9+%E4%BA%BA%E5%8F%A3%E8%88%87%E5%AE%B6%E5%BA%AD.PDF
衛生福利部社家署(2019)。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社會福利政策綱領。取自:https://www.sfaa.gov.tw/SFAA/Pages/Detail.aspx?nodeid=264&pid=1991
衛生福利部保護服務司(2019)。107 年衛生福利部推動各直轄市、縣(市)政府辦理「家庭暴力社區初級預防推廣計畫」。衛生福利部保護服務司。擷取自:http://www.stopdv.tw/
衛生福利部保護服務司(2019)。街坊出招-社區防暴創意競賽。取自:https://www.stopdv.tw/terms.php
衛生福利部保護服務司第一科(2019)。街坊出招-社區防暴創意競賽。擷取自:https://www.stopdv.tw/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19)。台灣年輕人仍是男多於女!,擷取自:https://www.mohw.gov.tw/cp-2645-20569-1.html
鄭怡世(2002)。〈個案研究法之介紹─兼論其在社會中作實務研究中的運用〉。《社區發展季刊》,99:415-430。
黎嘉寶、陳珮芸、陳鴻濬、徐采薇(2018)。政大之聲實習廣播電台。取自: https://vnccu.nccu.edu.tw/zh_tw/news/%E5%AE%B6%E6%9A%B4%E5%9C%B0%E5%9C%96%E7%B5%90%E5%90%88%E7%A4%BE%E5%8D%80%E9%98%B2%E6%B2%BB-%E5%BF%A0%E9%A0%86%E9%87%8C%E4%B8%89%E5%B9%B4%E9%9B%B6%E5%AE%B6%E6%9A%B4%E6%A1%88%E4%BB%B6-90784214
謝政勳 (2016)。SWOT 分析應用於社區發展經營策略之研究—以參與農村再生培根計畫之社區為例。台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6(3),1-44。
蘇景輝(2009)。社區工作(第三版)。臺北:巨流。
饒紋慈(2018)。家庭暴力對社會發展的影響與防治。反性別暴力資源網。取自:https://www.google.com/url?sa=t&rct=j&q=&esrc=s&source=web&cd=2&ved=2ahUKEwjgqIjy6s_nAhWHSJQKHVBWCcIQFjABegQIARAB&url=https%3A%2F%2Fwww.sfaa.gov.tw%2FSFAA%2FPages%2Fashx%2FFile.ashx%3FFilePath%3D~%2FFile%2FAttach%2F6906%2FFile_170963.pdf&usg=AOvVaw3NtU8QkZhyCf8EzVR7CInV
CDP (Community Development Plan)(2004). Preparation of a Community Development Plan: Magadi Soda Expansion Project.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85(2), 431–444.
Cohen, Lawrence E. & Marcus Felson(1997). Social change and crime rate trends:A routine activity approach. American Socialogical Review,44,588-608.
Duluth Family Visitation Center(2019). What is The Duluth Model? Retrieved from: https://www.theduluthmodel.org/what-is-the-duluth-model/
E. K. Valentin(2001). Swot Analysis from a Resource-Based View. Journal of Marketing Theory and Practice, 9:2, 54-69. DOI:10.1080/10696679.2001.11501891
Esping-Andersen, G. (1999). Social Foundations of Postindustrial Economies. Oxford Scholarship Online. doi:10.1093/0198742002.001.0001
Findholt, N. (2007). Application of the community readiness model for childhood obesity prevention. Public Health Nursing, 24(6), 565-570.
Han, M. (2003). Community readiness: A promising tool for domestic violence prevention programs in the Korean community. Journal of Community Practice, 11(3), 55-69.
Jolin, A., & Moose, C. A. (1997). Evaluating a Domestic Violence Program in a Community Policing Environment: Research Implementation Issues. Crime & Delinquency, 43(3), 279–297. https://doi.org/10.1177/0011128797043003003
Maier, S. F., & Seligman, M. E. (1976). Learned helplessness: Theory and evidenc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05(1), 3–46. https://doi.org/10.1037/0096-3445.105.1.3.
Michau, L. (2007). Approaching old problems in new ways: community mobilisation as a primary prevention strategy to combat violence against women. Gender & Development, 15(1), 95-109.
Michau, L. (2012, September). Community mobilization: Preventing partner violence by changing social norms. In Prepared for Expert Group Meeting on Prevention of Violence Against Women and Girls, Bangkok. New York: UN Women. September.
Muthuri, J. N., Chapple, W., & Moon, J. (2009). An Integrated Approach to Implementing‹ Community Participation’in Corporate Community Involvement: Lessons from Magadi Soda Company in Kenya.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85(2), 431-444.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1996). Understanding Violence Against Women. Retrieved from: https://www.nap.edu/catalog/5127/understanding-violence-against-women
Schultz, L. G. (1960). The wife assaulter. Journal of Social Therapy, 6, 103–111.
Scott, A. (2000). Risk society or angst society? two views of risk, consciousness and community. In B. AdamU. Beck & J. van Loon (Eds.), The risk society and beyond: Critical issues for social theory (pp. 34-46).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Ltd doi: 10.4135/9781446219539.n1
Steemit(2019). The Child Who Is Not Embraced by the Village. Retrieved from: https://www.reddit.com/r/quotes/comments/847h77/the_child_who_is_not_embraced_by_the_village_will/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Justice’s CrimeSolutions.gov (2019). Interventions for Domestic Violence Offenders: Duluth Model. Retrieved from: https://www.crimesolutions.gov/PracticeDetails.aspx?ID=17
UN Women(2019). Case Study: Oranje Huis (the Netherlands). Retrieved from: http://www.endvawnow.org/uploads/browser/files/shelter_netherlands_case_study_oranje_huis.pdf
Wang, Pei-ling, 2003, “Police Adopting a Pro-arrest Policy in Response to Domestic Violence.” Crime and Criminal Justice International 1:148-204.
Wilcox, P. (2006). Communities, care and domestic violence. Critical Social Policy, 26(4), 722–747. https://doi.org/10.1177/0261018306068471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公共行政學系
106256019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6256019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莊國榮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Chuang, Kuo-Jung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劉穎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Liou, Yingen_US
dc.creator (作者) 劉穎zh_TW
dc.creator (作者) Liou, Yingen_US
dc.date (日期) 2020en_US
dc.date.accessioned 2-Mar-2020 11:20:05 (UTC+8)-
dc.date.available 2-Mar-2020 11:20:05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2-Mar-2020 11:20:05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06256019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28892-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公共行政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6256019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雖然親密關係暴力的議題逐漸被台灣社會所重視,但是在親密關係暴力的預防政策 中,政策規劃及資源都集中在通報後,亦即三級暴力的預防措施,對於初級與二級的預防投入甚少,由於三級暴力已經是發生後的處理,期待能加強事前的預防工作,故本文以初級與二級預防為研究的焦點。
本文研究的初級與二級預防政策是衛生福利部目前推動的計畫,即以社區為基礎的親密關係暴力預防政策。研究流程會先找出社區發展協會內外部環境因素,並以社區動員理論與社區營造理論作為研究架構來進行。研究方法以同中取異的比較研究法,將地理位置相鄰且同樣為政策參與社區的忠順社區、順興社區作為本文的研究對象,期待透過研究架構與方法能找出影響政策執行的成功因素。
本文的觀察點以社區發展協會為基礎,探討出「以社區為基礎的親密關係暴力預防工作」的成功要素。造成社區親密關係暴力預防執行差異主要分成二個層次討論:(1)社區動員能力:包含領導者 的重視程度、社區發展協會的組織能力、社區發展協會的結構。(2)社區營造策略:A.影響規劃制度設計主要包含社區發展協會的組織型態與組織文化;B.社區規劃內容的差異則會與「規劃者是否瞭解親密關係暴力的概念」有最大的關聯性,概念的涵括範圍則有成因、過程與對於受虐者造成的影響,其中以親密關係暴力成因的理解最為重要。綜合歸納造成以上差異的影響要素,則依照層次分成環境因素、社區發展協會條件、社區發展協會與環境的互動,作為影響政策執行的成功要素。本文後續對家庭暴力社區初級預防計畫、街坊出招提出政策可以參考的修正方向,以及對家防中心的資料英雄計畫提供可以參考的改善方向。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目的 5
第三節 名詞解釋 9
壹、 親密關係暴力意涵 9
貳、 親密關係暴力預防政策 13
參、 社區的定義與類型 18
肆、 社區推動參與相關概述 18
第四節 小結 2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4
第一節 親密關係暴力相關文獻 24
壹、 親密關係暴力現狀 24
貳、 親密關係暴力問題特殊性 26
參、 親密關係暴力政策發展 29
肆、 親密關係暴力分類—Holtzworth Munroe三等分類法 32
伍、 親密關係暴力下的目睹兒少—逃家的孩子 34
陸、 親密關係暴力原因與應用策略 36
柒、 小結 47
第二節 社區親密關係暴力預防政策之相關研究 48
壹、 社區親密關係暴力預防的意涵 48
貳、 國外社區暴力預防政策 51
參、 我國社區暴力預防政策 58
肆、 小結 62
第三節 社區動員之相關理論分析 63
壹、 社區動員的意涵 63
貳、 社區動員的要素 64
參、 社區動員於親密關係暴力的應用 67
第四節 社區營造策略形成分析 72
壹、 社區策略規劃的定義 72
貳、 社區策略規劃的前置工作 72
參、 社區進行策略規劃的步驟 73
肆、 國內社區營造策略規劃文獻彙整 74
伍、 國外社區營造的制定過程 76
陸、 小結 81
第五節 文獻分析內容整理架構 84
第三章 研究設計 85
第一節 研究架構 85
第二節 研究方法 86
壹、 文獻分析法 86
貳、 統計數據 86
參、 比較研究法 87
肆、 深度訪談法 87
第三節 研究對象 89
第四節 研究法焦點與分析討論流程 90
第四章 分析與討論 94
第一節 台北市社區親密關係暴力預防—外部環境分析 94
壹、 台北市社區環境影響因素分析 94
貳、 台北市社區親密關係暴力預防的外部行動者 109
第二節 台北市社區親密關係暴力預防—內部分析 119
壹、 社區內的行動者-團體與個體 120
貳、 社區親密關係暴力預防結構要素 123
參、 社區親密關係暴力預防組織要素 127
肆、 社區親密關係暴力預防語言要素 131
伍、 社區親密關係暴力預防情感要素 134
陸、 社區親密關係暴力預防策略分析 136
第三節 個案社區差異—動員能力與營造策略 150
壹、 社區動員能力差異性 150
貳、 社區發展協會的規劃制度與方案比較 154
第五章 研究發現與建議 156
第一節 研究發現 156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68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後續研究建議 171
參考資料 173
附件一:訪談提綱 182
zh_TW
dc.format.extent 5456305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6256019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親密關係暴力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社區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社區動員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社區營造策略zh_TW
dc.title (題名) 社區中親密關係暴力初級與二級預防政策— 社區推動觀點zh_TW
dc.title (題名) Intimate Violence Primary and Secondary Prevention Policies in Communities — Community-Based Advocacy Perspective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Kevin Frayer, Getty(2018)。中國首部反家暴法通過,涵蓋同居關係卻仍有不足。端傳媒 Initium Media。取自: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51228-dailynews-china-anit-domestic-violence/?utm_medium=copy。
內政部戶政司(2018)。年度縣市及全國統計資料。取自:https://www.ris.gov.tw/app/portal/346
內政部社區治安聯合推動小組(2019)。計畫介紹。取自:https://safemyhome.npa.gov.tw/NPAGip/wSite/ct?xItem=43402&ctNode=11505
文化部台灣社區通(2019)。從家庭暴力防治社區支持網絡計畫看北投社區。擷取自:https://communitytaiwan.moc.gov.tw/Item/Detail/
方世榮(2004)。關系認知、關條態度及關係行為之關聯性的探討。管理與系統,11(4),509-539。取自:http://www.airitilibrary.com/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DocID=10239863-200410-11-4-509-539-a#Citedliterature
王秀燕、黃淑娟、王蘭心、許芳瑜、顏炘怡(2017)。家庭暴力防治社區紮根初探-彰化縣推展經驗與成效。社會發展研究學刊,33-76。doi:10.6687/JSDS.201711/SP.0002
王翊涵(2017)。培力社區參與家暴防治預防性工作之經驗初探:以彰化縣政府「社區紮根」模式為例。社會發展研究學刊,1-32。doi:10.6687/JSDS.201711/SP.0001
王慕容(2014)。發展坪林區有機農業社區化管理策略。國立臺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新北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6sz7dd
古蕙瑄(2011)。從生態系統理論看親密到暴力的關係轉換 -親密暴力加害人的個案研究。取自:http://140.131.94.7/handle/987654321/965
台北市政府社會局(2019)。家庭暴力防治法實施20周年 臺北市整合資源首設委託服務北區辦公室。取自:https://dosw.gov.taipei/News_Content.aspx?n=B6EBAF8221E26F34&sms=A84DFFE0D64ADCBA&s=B326C7350B51031F
江覲文(2011)。發展客庄聚落文化與生態觀光策略之研擬以屏東縣萬巒鄉五溝水社區為例(碩士論文)。取自華藝線上圖書館系統。(系統編號U0031-1903201314421126)
行政院(2018)。家庭暴力案件通報件數統計。擷取自:http://tagv.mohw.gov.tw/TAGVResources/upload/Resources/2016/6/%E5%AE%B6%E5%BA%AD%E6%9A%B4%E5%8A%9B%E5%B0%8D%E7%A4%BE%E6%9C%83%E7%99%BC%E5%B1%95%E7%9A%84%E5%BD%B1%E9%9F%BF%E8%88%87%E9%98%B2%E6%B2%BB.pdf。
何彌亮(2007)。從社區營造探討原住民社區觀光旅遊可行性之研究。臺灣地方鄉鎮觀光產業發展與前瞻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北市。
吳楨翔(2018)。國際家暴防治策略之比較-社區預防方案與熱點預測模式導入評估-研究摘要。當代醫藥法規月刊,63,1-7。
宋鎮照(2007)。團體動力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李易駿(2017)。當代社區工作:計畫與發展實務(五版)。臺北:雙葉書廊。
沈瓊桃(2005)。覆巢之下無完卵—婚暴合併兒虐家庭之相關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DOI:10.6141/TW-SRDA-E92002-1
周詩寧(2004)。預防家庭暴力。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忠順社區網(2019)。忠順社區發展協會組織圖。取自:http://www.chungshun.org.tw/cgibin/big5/k/374a?q1=374av1&q65=2023299&q27=374a&q35=20141114102934&q12=1
林佩璇(2000)。〈個案研究即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收錄於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編),《質的研究方法》,高雄:麗文,239-262。
林明傑、許福生、邱惟真、邱獻輝(2013)。家庭暴力與性侵害的問題與對策。臺北:元照出版公司。
林淑馨(2010)。《質性研究─理論與實務》。台北,巨流。
林勝義(2016)。社區工作。臺北:五南。
林萬億(2002)。台灣的家庭變遷與家庭政策。臺大社會工作學刊,(6),35-88。doi:10.6171/ntuswr2002.06.02
邱獻輝(2012)。 探究男性親密暴力之文化意涵。亞洲家庭暴力與性侵害期刊,8(1),27-50 。
柯麗評、王珮玲、張錦麗(2005)。家庭暴力:理論政策與實務。臺北:巨流圖書有限公司。
柯麗評、張錦麗、王珮玲(2003)。〈美國杜魯斯家庭暴力社區介入模式的介紹〉。《社區發展季刊》,101,320-330 。
家庭暴力防治法(民國 104 年 02 月 04 日)
徐瑞良、黃曉晴、高興一、張玉治(2017)。以社區總體營造概念探討駁二藝術特區旅遊地發展之研究。休閒運動管理學刊,3(2),1-13。
高鳳仙(2017)。家庭暴力法規之理論與實務(4版)。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國家發展委員會(2019)。經濟小辭典。取自:https://www.ndc.gov.tw/News_Content.aspx?n=01B17A05A9374683&sms=32ADE0CD4006BBE5&s=247326DE7F985C52
張茗喧(2018)。台灣家暴防治法上路20年陳副總統:亞洲最早.。中央社。取自:https://www.cna.com.tw/news/ahel/201809050102.aspx。
張淑慧(2017)。社區家暴防治之縣市培力初探。社會發展研究學刊,77-96。doi:10.6687/JSDS.201711/SP.0003
許芳瑜(2017)。建構家暴家庭社區社會支持模式之行動研究。取自:http://thuir.thu.edu.tw/bitstream/310901/29599/1/105THU00201020-001.pdf
許春金、謝文彥(2007)。家庭內殺人事件:案例研究。台灣社會問題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
陳秀峰。(2010)。台灣家庭暴力防治之現狀與未來--從被害人保護及加害人處遇角度觀察。亞洲家庭暴力與性侵害期刊,6(1),187-210。
陳怡伃、劉冬、陳宜珍、何其多(2018)。社區型組織推動家庭暴力防治的實務模式及美國案例。台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8(1),123-156。
陳芬苓、黃翠紋、嚴祥鸞(2011)。家庭暴力防治政策成效之研究,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陳淑貞(2015)。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工作人員工作壓力、輪值制度感受之因應策略對身心狀況影響之研究。取自:http://www.airitilibrary.com/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1?DocID=U0020-2207201509370700
彭淑華、張英陣、韋淑娟等合譯( 1999 )。家庭暴力。台北:洪葉文化。
彭雙燕(2017)。客家文化生活圈營造之行動研究--以桃園市楊梅區永揚社區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取自:http://ir.lib.ncu.edu.tw/handle/987654321/74308#.XkXsVS33UXo
游美貴(2014)。臺灣家庭暴力防治服務方案的實施與轉變之探討。臺大社會工作學刊,(29),53-96。doi:10.6171/ntuswr2014.29.02
黃柏齡 戴榮賢(2019)。法律專題。華視。擷取自:https://news.cts.com.tw/cts/society/201012/201012270639608.html
黃翠紋(2018)。家庭暴力之處遇。國立台北大學。
楊適旭(2007)。台灣醫療服務業之競爭策略分析(碩士論文)。取自華藝線上圖書館系統。(系統編號U0001-0802200711232800)doi:10.6342/NTU.2007.00337
葉靜倫(2009)。終止暴力,但不終止關係——荷蘭「橘屋」如何顛覆家暴庇護思維?。取自: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120626/4158234
潘雅惠 (2007)。婚暴婦女增權展能的學習-從女性主義教育學的觀點談起。亞洲家庭暴力與性侵害期刊,3 (2),71-96。
蔡世群、呂欣怡(2007)。客家地區社區營造策略之比較研究—以內灣與九讚頭社區的發展現況為例。取自:http://hdl.handle.net/11536/40055.
蔡宏進(2005)。社區原理(修訂三版)。臺北:三民。
衛生福利部(2019)。人口與家庭,擷取自:file:///Users/liuying/Downloads/%E5%A3%B9+%E4%BA%BA%E5%8F%A3%E8%88%87%E5%AE%B6%E5%BA%AD.PDF
衛生福利部社家署(2019)。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社會福利政策綱領。取自:https://www.sfaa.gov.tw/SFAA/Pages/Detail.aspx?nodeid=264&pid=1991
衛生福利部保護服務司(2019)。107 年衛生福利部推動各直轄市、縣(市)政府辦理「家庭暴力社區初級預防推廣計畫」。衛生福利部保護服務司。擷取自:http://www.stopdv.tw/
衛生福利部保護服務司(2019)。街坊出招-社區防暴創意競賽。取自:https://www.stopdv.tw/terms.php
衛生福利部保護服務司第一科(2019)。街坊出招-社區防暴創意競賽。擷取自:https://www.stopdv.tw/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19)。台灣年輕人仍是男多於女!,擷取自:https://www.mohw.gov.tw/cp-2645-20569-1.html
鄭怡世(2002)。〈個案研究法之介紹─兼論其在社會中作實務研究中的運用〉。《社區發展季刊》,99:415-430。
黎嘉寶、陳珮芸、陳鴻濬、徐采薇(2018)。政大之聲實習廣播電台。取自: https://vnccu.nccu.edu.tw/zh_tw/news/%E5%AE%B6%E6%9A%B4%E5%9C%B0%E5%9C%96%E7%B5%90%E5%90%88%E7%A4%BE%E5%8D%80%E9%98%B2%E6%B2%BB-%E5%BF%A0%E9%A0%86%E9%87%8C%E4%B8%89%E5%B9%B4%E9%9B%B6%E5%AE%B6%E6%9A%B4%E6%A1%88%E4%BB%B6-90784214
謝政勳 (2016)。SWOT 分析應用於社區發展經營策略之研究—以參與農村再生培根計畫之社區為例。台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6(3),1-44。
蘇景輝(2009)。社區工作(第三版)。臺北:巨流。
饒紋慈(2018)。家庭暴力對社會發展的影響與防治。反性別暴力資源網。取自:https://www.google.com/url?sa=t&rct=j&q=&esrc=s&source=web&cd=2&ved=2ahUKEwjgqIjy6s_nAhWHSJQKHVBWCcIQFjABegQIARAB&url=https%3A%2F%2Fwww.sfaa.gov.tw%2FSFAA%2FPages%2Fashx%2FFile.ashx%3FFilePath%3D~%2FFile%2FAttach%2F6906%2FFile_170963.pdf&usg=AOvVaw3NtU8QkZhyCf8EzVR7CInV
CDP (Community Development Plan)(2004). Preparation of a Community Development Plan: Magadi Soda Expansion Project.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85(2), 431–444.
Cohen, Lawrence E. & Marcus Felson(1997). Social change and crime rate trends:A routine activity approach. American Socialogical Review,44,588-608.
Duluth Family Visitation Center(2019). What is The Duluth Model? Retrieved from: https://www.theduluthmodel.org/what-is-the-duluth-model/
E. K. Valentin(2001). Swot Analysis from a Resource-Based View. Journal of Marketing Theory and Practice, 9:2, 54-69. DOI:10.1080/10696679.2001.11501891
Esping-Andersen, G. (1999). Social Foundations of Postindustrial Economies. Oxford Scholarship Online. doi:10.1093/0198742002.001.0001
Findholt, N. (2007). Application of the community readiness model for childhood obesity prevention. Public Health Nursing, 24(6), 565-570.
Han, M. (2003). Community readiness: A promising tool for domestic violence prevention programs in the Korean community. Journal of Community Practice, 11(3), 55-69.
Jolin, A., & Moose, C. A. (1997). Evaluating a Domestic Violence Program in a Community Policing Environment: Research Implementation Issues. Crime & Delinquency, 43(3), 279–297. https://doi.org/10.1177/0011128797043003003
Maier, S. F., & Seligman, M. E. (1976). Learned helplessness: Theory and evidenc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05(1), 3–46. https://doi.org/10.1037/0096-3445.105.1.3.
Michau, L. (2007). Approaching old problems in new ways: community mobilisation as a primary prevention strategy to combat violence against women. Gender & Development, 15(1), 95-109.
Michau, L. (2012, September). Community mobilization: Preventing partner violence by changing social norms. In Prepared for Expert Group Meeting on Prevention of Violence Against Women and Girls, Bangkok. New York: UN Women. September.
Muthuri, J. N., Chapple, W., & Moon, J. (2009). An Integrated Approach to Implementing‹ Community Participation’in Corporate Community Involvement: Lessons from Magadi Soda Company in Kenya.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85(2), 431-444.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1996). Understanding Violence Against Women. Retrieved from: https://www.nap.edu/catalog/5127/understanding-violence-against-women
Schultz, L. G. (1960). The wife assaulter. Journal of Social Therapy, 6, 103–111.
Scott, A. (2000). Risk society or angst society? two views of risk, consciousness and community. In B. AdamU. Beck & J. van Loon (Eds.), The risk society and beyond: Critical issues for social theory (pp. 34-46).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Ltd doi: 10.4135/9781446219539.n1
Steemit(2019). The Child Who Is Not Embraced by the Village. Retrieved from: https://www.reddit.com/r/quotes/comments/847h77/the_child_who_is_not_embraced_by_the_village_will/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Justice’s CrimeSolutions.gov (2019). Interventions for Domestic Violence Offenders: Duluth Model. Retrieved from: https://www.crimesolutions.gov/PracticeDetails.aspx?ID=17
UN Women(2019). Case Study: Oranje Huis (the Netherlands). Retrieved from: http://www.endvawnow.org/uploads/browser/files/shelter_netherlands_case_study_oranje_huis.pdf
Wang, Pei-ling, 2003, “Police Adopting a Pro-arrest Policy in Response to Domestic Violence.” Crime and Criminal Justice International 1:148-204.
Wilcox, P. (2006). Communities, care and domestic violence. Critical Social Policy, 26(4), 722–747. https://doi.org/10.1177/0261018306068471
zh_TW
dc.identifier.doi (DOI) 10.6814/NCCU202000299en_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