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太魯閣族之集體記憶與當代族群認同-以正名運動論述中的「太魯閣事件」為例
The Collective Memory and Ethnic Identity of Truku People: Case Study of Recertification Movement Discourse on Truku War
作者 江妤
Jiang, Yu
貢獻者 張中復
江妤
Jiang, Yu
關鍵詞 太魯閣族
太魯閣事件
集體記憶
族群認同
文化復振
日期 2020
上傳時間 2-Mar-2020 11:24:41 (UTC+8)
摘要 2004太魯閣族正式成為第十二個被官方認定的台灣原住民族,紛擾多年的太魯閣族正名運動似乎就畫下了完美句點。至今,我們仍然可以看到許多爭議與反省,透露了太魯閣族正名運動的成功,留給族人社會許多尚待討論的課題。
在構築族群認同的要素中,除了血緣上的親近或是共同的起源傳說,一個共享的歷史經驗可以促成一種集體記憶,進而影響人們的族群認同。以太魯閣族的歷史為例,被喻為「二十世紀初台灣島上最大的戰爭」-1914年的「太魯閣戰役」即是其代表之一。此事件不僅被拿來在正名運動論述中,作為與西部族人做為重要的區別,更是代表祖先拋頭顱灑熱血,後代莫忘先烈,喚醒族群使命感的一個重大歷史事件。約莫同一個時期,東部太魯閣族人也正進行一連串大型祭儀復振的活動,傳統歲時祭儀的建構看似與正名運動沒有關聯,卻仍是揭露了整體太魯閣族密切相關的歷史記憶遍在族人社會失憶、斷裂的現象。
當時有許多族人菁英擔負書寫及宣告的工作,依據官方文獻並結合史地調查與訪談採集工作,歸納與陳述出太魯閣族近代所發生的歷史。本文關心這些故事是如何被說?過去發生的事情,怎麼被用來詮釋現在?而這些過去,是怎麼造成了現在?
透過近期的觀察,我們會發現這些努力被建構的歷史,直到現在仍然依著時間而成熟、改變,處於活力而有機的狀態。正名的成功,給族人帶來了資源的挹注與信心,文化歷史復振的工作逐年成熟而豐富。本文期望呈現當記憶還在凝聚,而族稱仍持續被詮釋與討論時,在太魯閣族社會中產生什麼影響,也提供族內研究者對於當代太魯閣族認同的體察。
參考文獻 久部良和子
1991《賽德克人霧社群的祖靈觀》,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小泉鐵
2014[1933] 《台灣土俗誌》,黃廷嫥、何姵儀譯。台北:原住民族委員會。

山路勝彥
1986 〈台灣泰雅賽德克族姻兄弟和己身孩子關係的認定〉,收於黃應貴主編《台灣土著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 》,頁599-623。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中村孝志
1992 〈荷蘭人的台灣探金事業再論〉,《台灣風物》,42(3):85-118。

太魯閣族正名促進會
2003 《還我族名-太魯閣族:爭取台灣原住民族第十二族(太魯閣族)縁起論述及分區部落座談成果報告書》。花蓮:花蓮縣秀林鄉公所。

巴萬.韃那哈
2002 〈Bosuwayal ta? Ya ta boluduc supudoxoi na?!要分開還是繼續結合?〉,收於台灣原住民部落振興文教基金會編《泰雅族族群意識之建構、認同與分裂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64-177。南投:台灣原住民部落振興文教基金會。

方玉如
2009 《太魯閣族的正名運動與族群認同之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水野遵
1978 〈台灣行政一斑〉,收於陳錦榮編譯,洪敏麟主編《日本據台初期重要檔案》,頁127-201。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王明珂
1997 《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2015 《反思史學與史學反思:文本與表徵分析》。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王崧興
1986 〈非單系社會之研究〉,收於黃應貴主編《台灣土著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 》,頁565-597。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王梅霞
2003 〈從gaga 的多義性看泰雅族的社會性質〉,《台灣人類學刊》,1(1):77-104。

王學新
1998 《日據時期東台灣地區原住民史料彙編與研究》。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台北帝國大學土俗人種學研究室
2011[1935] 《台灣原住民族系統所屬之研究》,楊南郡譯著。台北:南天書局。

台灣原住民德魯固學生青年會
2003 〈還我「太魯閣族」之族別登記〉,收於黃長興總編《還我族名-太魯閣族:爭取台灣原住民族第十二族(太魯閣族)縁起論述及分區部落座談成果報告書》,頁43-46。花蓮:花蓮縣秀林鄉公所。

台灣總督府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
2011(1921) 《蕃族慣習調查報告書:賽德克族與太魯閣族(第四冊後篇)》,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台灣總督府警察本署
1997[1918] 〈太魯閣事件顛末〉,收於台灣總督府警察本署編、陳金田譯《日據時期原住民行政志稿(原名:理蕃誌稿)》,頁630-651。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史考特.西門(Simon, Scott)
2008 〈正名賽德克族:國際的觀點〉,收於郭明正編《賽德克族正名運動》,頁141-154。花蓮: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

瓦旦吉洛
2008 〈Lmlung endan phiyu hangan "Sediq Balay"賽德克族正名的省思〉,收於郭明正編《賽德克族正名運動》,頁49-70。花蓮: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

田貴芳
2010 《太魯閣人-耆老百年回憶/都達(Sediq Toda)、德固達雅(Seeddiq Tgdaya)、德路固(Sejid Truku)、Seediq Bale賽德克‧巴萊-女性篇》。花蓮:花蓮縣秀林鄉都魯彎文教協會。
2014 《太魯閣人:耆老百年回憶-男性篇》。台北:翰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石丸雅邦
2015 〈井上尹之助與太魯閣族〉,發表於國立政治大學原住民族研究中心主辦「第八屆台日原住民族研究論壇-太魯閣族抗日戰爭史學術研討會」。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原住民族研究中心。

夷將.拔路兒
1994 〈台灣原住民運動發展路線之初步探討〉,收於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編《原住民文化會議論文集》,頁275-296。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旮日羿.吉宏
2004 《即興與超越:SeejiqTruku村落祭典與祖靈形象》,慈濟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14 《即興、超越與祖靈形象-太魯閣族村落祭儀復振及其當代展演》。花蓮:古典書局。
2016 〈混融與個別:花蓮地區賽德克族與太魯閣族部落巫醫當代傳承〉,收於花蓮縣秀林鄉都魯彎文教協會編《2016賽德克族民族論壇「賽德克族的過去與未來:賽德克族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研討會大會手冊》,頁128-139。花蓮:花蓮縣秀林鄉都魯彎文教協會。

江天順
1965 〈太魯閣族傳道簡史〉,收於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歷史委員會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百年史》,頁372-385。台北: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艾美英
2013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原住民牧者的社會運動參與》,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碩士論文。

余正雄
2016 《花蓮太魯閣族族群認同與變遷之探討》,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

余光弘
1979 〈東賽德克泰雅人的兩性關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8:31-53。
1980 〈泰雅族東賽德克群的部落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50:91-110。
1982 〈東賽德克泰雅人〉,《民俗曲藝》,13:37-39。

余饒理
2006 〈穿越東福爾摩沙之旅〉,收於費德廉等編《看見19 世紀台灣:14 位西方旅行者的福爾摩沙故事》。台北:如果出版社。

克利弗德.紀爾茲(Geertz, Clifford)
1999[1973] 《文化的解釋》,韓莉譯。南京:譯林出版社。
2007[1983] 〈「從土著的觀點來看」論人類學理解的性質〉,收於楊德睿譯《地方知識:詮釋人類學論文集》,頁83-103。台北:麥田出版。

宋卓立
2008 《台灣原住民太魯閣族族群意識變遷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

折井博子
1980 《泰雅族噶噶的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亦園
1986 〈台灣土著社會的兩種社會及宗教結構系統〉,收於黃應貴主編《台灣土著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 》,頁239-251。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李季順
2001 〈風雲太魯閣〉,收於楊南聰編《太魯閣國家公園原住民文化講座內容彙編》,頁49-51。花蓮:內政部營建署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
2003a〈「還我族名-太魯閣族」運動的緣起及發展〉,收於黃長興總編《還我族名-太魯閣族:爭取台灣原住民族第十二族(太魯閣族)縁起論述及分區部落座談成果報告書》,頁7-24。花蓮:花蓮縣秀林鄉公所。
2003b《走過彩虹》。花蓮:太魯閣族文化工作坊。
2015 〈從「威里事件」來探討日本的「東方主義」及對台政策的影響〉,發表於國立政治大學原住民族研究中心主辦「第八屆台日原住民族研究論壇-太魯閣族抗日戰爭史學術研討會」。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原住民族研究中心。
2017 〈太魯閣族正名運動的緣起與回顧〉,《根書樣-太魯閣族文化季刊》,3:23-27。花蓮:花蓮縣秀林鄉公所。

李宜憲
2000 〈從蕃政到民政-太魯閣事件下的花蓮變遷〉,收於花蓮縣青少年公益組織編《太魯閣事件104年紀念論文集》,頁1-38。花蓮:花蓮縣青少年公益組織。

李順德
2004 〈孔欽海:「原住民族史上最悲哀一天」〉,1月15日,A12版,《聯合報》。

杜岳洲
2017 《走,回到山上的家:Truku青年的族群認同與情感》,國立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族群與文化碩士班碩士論文。

沈俊祥
2007 《空間與認同-太魯閣人認同建構的歷程》,國立東華大學民族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8 《空間與認同:太魯閣人認同建構的歷程》。台北: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

阮嶸
2000 收於花蓮縣青少年公益組織編《太魯閣事件104年紀念論文集》,頁95-117。花蓮:花蓮縣青少年公益組織。

林本炫
1990 《台灣的政教衝突》。台北:稻鄉出版社。

林江義
1996 〈談東賽德克群的族群意識〉,收於蔡中涵編《原住民現代社會適應(二)》,頁:779-793。台北:教育廣播電台。

林修澈
2007 《賽德克族的正名》。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社團法人花蓮縣德魯固族文化發展協會

2016 《太魯閣抗日戰役105周年紀念回顧史研討會》。花蓮:社團法人花蓮縣德魯固族文化發展協會。

花蓮縣太魯閣族建設協會
2001 《「賽德克亞群」祖靈祭活動手冊》。花蓮:花蓮縣太魯閣族建設協會。

花蓮縣秀林鄉公所
2005 《花蓮縣秀林鄉2005太魯閣族Mgay Bari(感恩祭)文化季列活動大會手冊》。花蓮:花蓮縣秀林鄉公所。
2007 《太魯閣族文化活動祭儀說明會書面資料》。花蓮:花蓮縣秀林鄉公所。
2015 《生命的印記:生命史料建置文面老人調查成果冊》。花蓮:秀林鄉公所。
2016 《太魯閣族傳統祭儀專書製作計畫成果報告書》。花蓮:花蓮縣秀林鄉公所。

邱韻芳
2013 《祖靈與上帝:花蓮太魯閣人的宗教變遷與復振運動》。台北:華藝學術出版社。

金尚德
2006 《知識、權力、部落地圖 :「太魯閣族傳統領域土地調查」的社會學解析》,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金清山
2000 〈被遺忘的族群─德魯固族(Truku)〉,收於花蓮縣青少年公益組織編《太魯閣事件104年紀念論文集》,頁85-94。花蓮:花蓮縣青少年公益組織。
2002 〈太魯閣抗日戰役對德魯固族的歷史意義〉,發表於現代文化基金會主辦《台灣原住民族歷史重建研討會-從和解到自治》,頁103-116。台北:現代文化基金會。

持地六三郎
1997 〈關於蕃政問題之意見〉,收於台灣總督府警察本署編、陳金田譯《日據時期原住民行政志稿(原名:理蕃誌稿)》,頁148-184。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胡惠敏
2006 《書寫自己部落的歷史:布拉旦的過去、現在、未來》,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傳
1960 《台東州采訪冊》。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范若望
2011 《原住民族文化保存政策之研究-以太魯閣族慕谷慕魚(mqmgi)家族及慕谷烏歪(mkuway)家族族譜溯源為例》,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孫大川
2000 《夾縫中的族群建構 : 台灣原住民的語言、文化與政治》。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

班納迪克.安德森(Anderson, Benedict)
1999[1983] 《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吳叡人譯。台北:時報文化。

高琇瑩
1996 《太魯閣人的族群關係與族群意識—以花蓮太魯閣地區的太魯閣人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論文。

國立政治大學原住民族研究中心
2015 《第八屆台日原住民族研究論壇-太魯閣族抗日戰爭史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原住民族研究中心。

張文成
2005 《「太魯閣族」的認同與認定之探討》,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秋雄
2002 〈迷失於族群認同的民族-賽德克族(Sediq)〉,收於台灣原住民部落振興文教基金會編《泰雅族族群意識之建構、認同與分裂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26-139。南投:台灣原住民部落振興文教基金會。

張藝鴻
2001 《Utux、Gaya與真耶穌教會:可樂部落太魯閣人的「宗教生活」》,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曹秋琴
1998 《Gaya:祭祀分食與太魯閣人的親屬關係》,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曹銘宗
2003 〈賽德克族反對太魯閣族獨立〉,10月3日,A14版。聯合報。

許雅如
2012 《從南投縣Toda(都達)母語實踐與傳承探討賽德克族的族群認同》,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俊男
1999 《奇萊族(Sakizaya人)的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民族所碩士論文。

陳曉玲
2006 《太魯閣族生活方式之變遷─在花蓮縣秀林鄉水源部落的個案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黄長興
2003 《還我族名-太魯閣族:爭取台灣原住民族第十二族(太魯閣族)縁起論述及分區部落座談成果報告書》。花蓮:花蓮縣秀林鄉公所。

勞翕.屋敏
2011 《賽德克族Tuda人的社區營造與族群認同—以花蓮縣山里社區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民族發展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森丑之助
1985[1917] 《台灣蕃族志》,黃文新譯。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2000(1915) 〈〈中央山脈橫斷探險報文〉〉,收於楊南郡譯註《生蕃行腳:森丑之助的台灣探險》,頁407-504。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程廷
2012 《近代太魯閣族部落空間變遷之研究─以alang Ciyakang(支亞干)為對象》,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美英
2008 〈太魯閣與賽德克正名的爭議-檢視傳統民族學與政策的囿限〉,收於郭明正編《賽德克族正名運動》,頁71-86。花蓮: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

黃輝寶
2003 〈前言〉,收於黃長興總編《還我族名-太魯閣族:爭取台灣原住民族第十二族(太魯閣族)縁起論述及分區部落座談成果報告書》,頁1。花蓮:花蓮縣秀林鄉公所。

楊盛涂
2000 〈我所知道的太魯閣事件〉,收於花蓮縣青少年公益組織編《太魯閣事件104年紀念論文集》,頁79-84。花蓮:花蓮縣青少年公益組織。

楢崎冬花
  1914 《太魯閣蕃討伐誌》。台北:台南新報社台北支局。

靳菱菱
2013 《認同的路徑:撒奇萊雅族與太魯閣族的比較研究》。高雄:麗文文化。

廖守臣
1977 〈泰雅族東賽德克群的部落遷徙與分佈(上)〉,《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4:61-206。
1978 〈泰雅族東賽德克群的部落遷徙與分佈(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5:81-212。
1984 《泰雅族的文化》。台北:世界新聞專科學校觀光宣導科。
1996 〈Truku與Tayal應從文化人類學來討論區別〉,7月18日,《南島時報》。
1998 《泰雅族的社會組織》。花蓮:私立慈濟醫學暨人文社會學院。

劉韶偉
2003 〈民族自決,從正名開始〉,收於黃長興總編《還我族名-太魯閣族:爭取台灣原住民族第十二族(太魯閣族)縁起論述及分區部落座談成果報告書》,頁25-42。花蓮:花蓮縣秀林鄉公所。
2004 《找回太魯閣》。台北:翰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潘繼道
2008 《國家、區域與族群:台灣後山奇萊地區原住民族群的歷史變遷》。台東:東台灣研究會。

衛惠林
1958 〈泰雅族的部落制度〉,《台灣文獻》,9(3):33-42。
1963 〈泰雅族的父系世系群與雙系共作組織〉,《台灣文獻》,14(3):20-27。

霍布斯邦(Hobsbawm, Eric)
2002[1983] 《被發明的傳統》,陳思文等譯。台北:貓頭鷹出版。

駱香林
1959 《花蓮縣志稿》,卷3(上)。花蓮:花蓮縣文獻委員會。

謝世忠
2004 〈原住民運動生成與發展理論的建立〉,《族群人類學的宏觀探索 : 台灣原住民論集》,頁27-66。台北:台大出版中心。

鍾淑敏
2004 〈政商與日治時期東台灣的開發-以賀田金三郎爲中心的考察〉,《台灣史研究》,11(1):79-117。

鴻義章
2003 《原住民重大歷史事件-太魯閣事件》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簡鴻模
2005 《從杜魯灣東遷花蓮Tgdaya部落生命史》。台北:永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羅大春
1972 《台灣海防並開山日記》。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藤井志津枝
2001 《台灣原住民史-政策篇(三)》。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Banks, Marcus
1996 Ethnicity: anthropological constructions. New York: Routledge.

Barth, Fredrick
1998[1969] Ethnic Groups and Boundaries: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Cultural Difference. Prospect Heights: Waveland Press, Inc.

Simon, Scott
2006 “Remembrance as Resistance: Social Memory and Social Movement on Indigenous Formosa.” Paper presented at the Third European Association of Taiwan Studies Conference, Paris, France, March 30-31, 2006.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民族學系
101259002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1259002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張中復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江妤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Jiang, Yuen_US
dc.creator (作者) 江妤zh_TW
dc.creator (作者) Jiang, Yuen_US
dc.date (日期) 2020en_US
dc.date.accessioned 2-Mar-2020 11:24:41 (UTC+8)-
dc.date.available 2-Mar-2020 11:24:41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2-Mar-2020 11:24:41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01259002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28918-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民族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1259002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2004太魯閣族正式成為第十二個被官方認定的台灣原住民族,紛擾多年的太魯閣族正名運動似乎就畫下了完美句點。至今,我們仍然可以看到許多爭議與反省,透露了太魯閣族正名運動的成功,留給族人社會許多尚待討論的課題。
在構築族群認同的要素中,除了血緣上的親近或是共同的起源傳說,一個共享的歷史經驗可以促成一種集體記憶,進而影響人們的族群認同。以太魯閣族的歷史為例,被喻為「二十世紀初台灣島上最大的戰爭」-1914年的「太魯閣戰役」即是其代表之一。此事件不僅被拿來在正名運動論述中,作為與西部族人做為重要的區別,更是代表祖先拋頭顱灑熱血,後代莫忘先烈,喚醒族群使命感的一個重大歷史事件。約莫同一個時期,東部太魯閣族人也正進行一連串大型祭儀復振的活動,傳統歲時祭儀的建構看似與正名運動沒有關聯,卻仍是揭露了整體太魯閣族密切相關的歷史記憶遍在族人社會失憶、斷裂的現象。
當時有許多族人菁英擔負書寫及宣告的工作,依據官方文獻並結合史地調查與訪談採集工作,歸納與陳述出太魯閣族近代所發生的歷史。本文關心這些故事是如何被說?過去發生的事情,怎麼被用來詮釋現在?而這些過去,是怎麼造成了現在?
透過近期的觀察,我們會發現這些努力被建構的歷史,直到現在仍然依著時間而成熟、改變,處於活力而有機的狀態。正名的成功,給族人帶來了資源的挹注與信心,文化歷史復振的工作逐年成熟而豐富。本文期望呈現當記憶還在凝聚,而族稱仍持續被詮釋與討論時,在太魯閣族社會中產生什麼影響,也提供族內研究者對於當代太魯閣族認同的體察。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理論及研究預期 5
第三節 文獻回顧 11
第二章 建構記憶與認同的開端 15
第一節 太魯閣族正名運動 15
第二節 祖靈祭的復振 23
第三節 分歧的族名 29
第三章 太魯閣族歷史發展與當代書寫 37
第一節 東遷的族人及其認同演變 37
第二節 傳統信仰在當代的轉變 45
第三節 太魯閣事件的歷史呈現 53
第四章 甦醒的記憶 古老的認同 67
第一節 歷史真相的呼喚 69
第二節 當感恩祭與傳統相遇 79
第三節 認同的凝聚與分裂 87
第五章 認同與記憶的持續追尋 95
第一節 不斷蛻變的歷史詮釋 97
第二節 傳統信仰的韌性與轉化 105
第三節 Truku認同在當代的「再現」及其反思 113
第六章 結論 123
參考文獻 127
zh_TW
dc.format.extent 2641175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1259002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太魯閣族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太魯閣事件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集體記憶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族群認同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文化復振zh_TW
dc.title (題名) 太魯閣族之集體記憶與當代族群認同-以正名運動論述中的「太魯閣事件」為例zh_TW
dc.title (題名) The Collective Memory and Ethnic Identity of Truku People: Case Study of Recertification Movement Discourse on Truku War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久部良和子
1991《賽德克人霧社群的祖靈觀》,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小泉鐵
2014[1933] 《台灣土俗誌》,黃廷嫥、何姵儀譯。台北:原住民族委員會。

山路勝彥
1986 〈台灣泰雅賽德克族姻兄弟和己身孩子關係的認定〉,收於黃應貴主編《台灣土著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 》,頁599-623。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中村孝志
1992 〈荷蘭人的台灣探金事業再論〉,《台灣風物》,42(3):85-118。

太魯閣族正名促進會
2003 《還我族名-太魯閣族:爭取台灣原住民族第十二族(太魯閣族)縁起論述及分區部落座談成果報告書》。花蓮:花蓮縣秀林鄉公所。

巴萬.韃那哈
2002 〈Bosuwayal ta? Ya ta boluduc supudoxoi na?!要分開還是繼續結合?〉,收於台灣原住民部落振興文教基金會編《泰雅族族群意識之建構、認同與分裂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64-177。南投:台灣原住民部落振興文教基金會。

方玉如
2009 《太魯閣族的正名運動與族群認同之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水野遵
1978 〈台灣行政一斑〉,收於陳錦榮編譯,洪敏麟主編《日本據台初期重要檔案》,頁127-201。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王明珂
1997 《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2015 《反思史學與史學反思:文本與表徵分析》。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王崧興
1986 〈非單系社會之研究〉,收於黃應貴主編《台灣土著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 》,頁565-597。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王梅霞
2003 〈從gaga 的多義性看泰雅族的社會性質〉,《台灣人類學刊》,1(1):77-104。

王學新
1998 《日據時期東台灣地區原住民史料彙編與研究》。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台北帝國大學土俗人種學研究室
2011[1935] 《台灣原住民族系統所屬之研究》,楊南郡譯著。台北:南天書局。

台灣原住民德魯固學生青年會
2003 〈還我「太魯閣族」之族別登記〉,收於黃長興總編《還我族名-太魯閣族:爭取台灣原住民族第十二族(太魯閣族)縁起論述及分區部落座談成果報告書》,頁43-46。花蓮:花蓮縣秀林鄉公所。

台灣總督府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
2011(1921) 《蕃族慣習調查報告書:賽德克族與太魯閣族(第四冊後篇)》,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台灣總督府警察本署
1997[1918] 〈太魯閣事件顛末〉,收於台灣總督府警察本署編、陳金田譯《日據時期原住民行政志稿(原名:理蕃誌稿)》,頁630-651。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史考特.西門(Simon, Scott)
2008 〈正名賽德克族:國際的觀點〉,收於郭明正編《賽德克族正名運動》,頁141-154。花蓮: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

瓦旦吉洛
2008 〈Lmlung endan phiyu hangan "Sediq Balay"賽德克族正名的省思〉,收於郭明正編《賽德克族正名運動》,頁49-70。花蓮: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

田貴芳
2010 《太魯閣人-耆老百年回憶/都達(Sediq Toda)、德固達雅(Seeddiq Tgdaya)、德路固(Sejid Truku)、Seediq Bale賽德克‧巴萊-女性篇》。花蓮:花蓮縣秀林鄉都魯彎文教協會。
2014 《太魯閣人:耆老百年回憶-男性篇》。台北:翰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石丸雅邦
2015 〈井上尹之助與太魯閣族〉,發表於國立政治大學原住民族研究中心主辦「第八屆台日原住民族研究論壇-太魯閣族抗日戰爭史學術研討會」。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原住民族研究中心。

夷將.拔路兒
1994 〈台灣原住民運動發展路線之初步探討〉,收於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編《原住民文化會議論文集》,頁275-296。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旮日羿.吉宏
2004 《即興與超越:SeejiqTruku村落祭典與祖靈形象》,慈濟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14 《即興、超越與祖靈形象-太魯閣族村落祭儀復振及其當代展演》。花蓮:古典書局。
2016 〈混融與個別:花蓮地區賽德克族與太魯閣族部落巫醫當代傳承〉,收於花蓮縣秀林鄉都魯彎文教協會編《2016賽德克族民族論壇「賽德克族的過去與未來:賽德克族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研討會大會手冊》,頁128-139。花蓮:花蓮縣秀林鄉都魯彎文教協會。

江天順
1965 〈太魯閣族傳道簡史〉,收於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歷史委員會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百年史》,頁372-385。台北: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艾美英
2013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原住民牧者的社會運動參與》,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碩士論文。

余正雄
2016 《花蓮太魯閣族族群認同與變遷之探討》,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

余光弘
1979 〈東賽德克泰雅人的兩性關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8:31-53。
1980 〈泰雅族東賽德克群的部落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50:91-110。
1982 〈東賽德克泰雅人〉,《民俗曲藝》,13:37-39。

余饒理
2006 〈穿越東福爾摩沙之旅〉,收於費德廉等編《看見19 世紀台灣:14 位西方旅行者的福爾摩沙故事》。台北:如果出版社。

克利弗德.紀爾茲(Geertz, Clifford)
1999[1973] 《文化的解釋》,韓莉譯。南京:譯林出版社。
2007[1983] 〈「從土著的觀點來看」論人類學理解的性質〉,收於楊德睿譯《地方知識:詮釋人類學論文集》,頁83-103。台北:麥田出版。

宋卓立
2008 《台灣原住民太魯閣族族群意識變遷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

折井博子
1980 《泰雅族噶噶的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亦園
1986 〈台灣土著社會的兩種社會及宗教結構系統〉,收於黃應貴主編《台灣土著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 》,頁239-251。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李季順
2001 〈風雲太魯閣〉,收於楊南聰編《太魯閣國家公園原住民文化講座內容彙編》,頁49-51。花蓮:內政部營建署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
2003a〈「還我族名-太魯閣族」運動的緣起及發展〉,收於黃長興總編《還我族名-太魯閣族:爭取台灣原住民族第十二族(太魯閣族)縁起論述及分區部落座談成果報告書》,頁7-24。花蓮:花蓮縣秀林鄉公所。
2003b《走過彩虹》。花蓮:太魯閣族文化工作坊。
2015 〈從「威里事件」來探討日本的「東方主義」及對台政策的影響〉,發表於國立政治大學原住民族研究中心主辦「第八屆台日原住民族研究論壇-太魯閣族抗日戰爭史學術研討會」。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原住民族研究中心。
2017 〈太魯閣族正名運動的緣起與回顧〉,《根書樣-太魯閣族文化季刊》,3:23-27。花蓮:花蓮縣秀林鄉公所。

李宜憲
2000 〈從蕃政到民政-太魯閣事件下的花蓮變遷〉,收於花蓮縣青少年公益組織編《太魯閣事件104年紀念論文集》,頁1-38。花蓮:花蓮縣青少年公益組織。

李順德
2004 〈孔欽海:「原住民族史上最悲哀一天」〉,1月15日,A12版,《聯合報》。

杜岳洲
2017 《走,回到山上的家:Truku青年的族群認同與情感》,國立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族群與文化碩士班碩士論文。

沈俊祥
2007 《空間與認同-太魯閣人認同建構的歷程》,國立東華大學民族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8 《空間與認同:太魯閣人認同建構的歷程》。台北: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

阮嶸
2000 收於花蓮縣青少年公益組織編《太魯閣事件104年紀念論文集》,頁95-117。花蓮:花蓮縣青少年公益組織。

林本炫
1990 《台灣的政教衝突》。台北:稻鄉出版社。

林江義
1996 〈談東賽德克群的族群意識〉,收於蔡中涵編《原住民現代社會適應(二)》,頁:779-793。台北:教育廣播電台。

林修澈
2007 《賽德克族的正名》。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社團法人花蓮縣德魯固族文化發展協會

2016 《太魯閣抗日戰役105周年紀念回顧史研討會》。花蓮:社團法人花蓮縣德魯固族文化發展協會。

花蓮縣太魯閣族建設協會
2001 《「賽德克亞群」祖靈祭活動手冊》。花蓮:花蓮縣太魯閣族建設協會。

花蓮縣秀林鄉公所
2005 《花蓮縣秀林鄉2005太魯閣族Mgay Bari(感恩祭)文化季列活動大會手冊》。花蓮:花蓮縣秀林鄉公所。
2007 《太魯閣族文化活動祭儀說明會書面資料》。花蓮:花蓮縣秀林鄉公所。
2015 《生命的印記:生命史料建置文面老人調查成果冊》。花蓮:秀林鄉公所。
2016 《太魯閣族傳統祭儀專書製作計畫成果報告書》。花蓮:花蓮縣秀林鄉公所。

邱韻芳
2013 《祖靈與上帝:花蓮太魯閣人的宗教變遷與復振運動》。台北:華藝學術出版社。

金尚德
2006 《知識、權力、部落地圖 :「太魯閣族傳統領域土地調查」的社會學解析》,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金清山
2000 〈被遺忘的族群─德魯固族(Truku)〉,收於花蓮縣青少年公益組織編《太魯閣事件104年紀念論文集》,頁85-94。花蓮:花蓮縣青少年公益組織。
2002 〈太魯閣抗日戰役對德魯固族的歷史意義〉,發表於現代文化基金會主辦《台灣原住民族歷史重建研討會-從和解到自治》,頁103-116。台北:現代文化基金會。

持地六三郎
1997 〈關於蕃政問題之意見〉,收於台灣總督府警察本署編、陳金田譯《日據時期原住民行政志稿(原名:理蕃誌稿)》,頁148-184。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胡惠敏
2006 《書寫自己部落的歷史:布拉旦的過去、現在、未來》,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傳
1960 《台東州采訪冊》。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范若望
2011 《原住民族文化保存政策之研究-以太魯閣族慕谷慕魚(mqmgi)家族及慕谷烏歪(mkuway)家族族譜溯源為例》,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孫大川
2000 《夾縫中的族群建構 : 台灣原住民的語言、文化與政治》。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

班納迪克.安德森(Anderson, Benedict)
1999[1983] 《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吳叡人譯。台北:時報文化。

高琇瑩
1996 《太魯閣人的族群關係與族群意識—以花蓮太魯閣地區的太魯閣人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論文。

國立政治大學原住民族研究中心
2015 《第八屆台日原住民族研究論壇-太魯閣族抗日戰爭史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原住民族研究中心。

張文成
2005 《「太魯閣族」的認同與認定之探討》,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秋雄
2002 〈迷失於族群認同的民族-賽德克族(Sediq)〉,收於台灣原住民部落振興文教基金會編《泰雅族族群意識之建構、認同與分裂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26-139。南投:台灣原住民部落振興文教基金會。

張藝鴻
2001 《Utux、Gaya與真耶穌教會:可樂部落太魯閣人的「宗教生活」》,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曹秋琴
1998 《Gaya:祭祀分食與太魯閣人的親屬關係》,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曹銘宗
2003 〈賽德克族反對太魯閣族獨立〉,10月3日,A14版。聯合報。

許雅如
2012 《從南投縣Toda(都達)母語實踐與傳承探討賽德克族的族群認同》,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俊男
1999 《奇萊族(Sakizaya人)的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民族所碩士論文。

陳曉玲
2006 《太魯閣族生活方式之變遷─在花蓮縣秀林鄉水源部落的個案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黄長興
2003 《還我族名-太魯閣族:爭取台灣原住民族第十二族(太魯閣族)縁起論述及分區部落座談成果報告書》。花蓮:花蓮縣秀林鄉公所。

勞翕.屋敏
2011 《賽德克族Tuda人的社區營造與族群認同—以花蓮縣山里社區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民族發展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森丑之助
1985[1917] 《台灣蕃族志》,黃文新譯。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2000(1915) 〈〈中央山脈橫斷探險報文〉〉,收於楊南郡譯註《生蕃行腳:森丑之助的台灣探險》,頁407-504。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程廷
2012 《近代太魯閣族部落空間變遷之研究─以alang Ciyakang(支亞干)為對象》,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美英
2008 〈太魯閣與賽德克正名的爭議-檢視傳統民族學與政策的囿限〉,收於郭明正編《賽德克族正名運動》,頁71-86。花蓮: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

黃輝寶
2003 〈前言〉,收於黃長興總編《還我族名-太魯閣族:爭取台灣原住民族第十二族(太魯閣族)縁起論述及分區部落座談成果報告書》,頁1。花蓮:花蓮縣秀林鄉公所。

楊盛涂
2000 〈我所知道的太魯閣事件〉,收於花蓮縣青少年公益組織編《太魯閣事件104年紀念論文集》,頁79-84。花蓮:花蓮縣青少年公益組織。

楢崎冬花
  1914 《太魯閣蕃討伐誌》。台北:台南新報社台北支局。

靳菱菱
2013 《認同的路徑:撒奇萊雅族與太魯閣族的比較研究》。高雄:麗文文化。

廖守臣
1977 〈泰雅族東賽德克群的部落遷徙與分佈(上)〉,《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4:61-206。
1978 〈泰雅族東賽德克群的部落遷徙與分佈(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5:81-212。
1984 《泰雅族的文化》。台北:世界新聞專科學校觀光宣導科。
1996 〈Truku與Tayal應從文化人類學來討論區別〉,7月18日,《南島時報》。
1998 《泰雅族的社會組織》。花蓮:私立慈濟醫學暨人文社會學院。

劉韶偉
2003 〈民族自決,從正名開始〉,收於黃長興總編《還我族名-太魯閣族:爭取台灣原住民族第十二族(太魯閣族)縁起論述及分區部落座談成果報告書》,頁25-42。花蓮:花蓮縣秀林鄉公所。
2004 《找回太魯閣》。台北:翰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潘繼道
2008 《國家、區域與族群:台灣後山奇萊地區原住民族群的歷史變遷》。台東:東台灣研究會。

衛惠林
1958 〈泰雅族的部落制度〉,《台灣文獻》,9(3):33-42。
1963 〈泰雅族的父系世系群與雙系共作組織〉,《台灣文獻》,14(3):20-27。

霍布斯邦(Hobsbawm, Eric)
2002[1983] 《被發明的傳統》,陳思文等譯。台北:貓頭鷹出版。

駱香林
1959 《花蓮縣志稿》,卷3(上)。花蓮:花蓮縣文獻委員會。

謝世忠
2004 〈原住民運動生成與發展理論的建立〉,《族群人類學的宏觀探索 : 台灣原住民論集》,頁27-66。台北:台大出版中心。

鍾淑敏
2004 〈政商與日治時期東台灣的開發-以賀田金三郎爲中心的考察〉,《台灣史研究》,11(1):79-117。

鴻義章
2003 《原住民重大歷史事件-太魯閣事件》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簡鴻模
2005 《從杜魯灣東遷花蓮Tgdaya部落生命史》。台北:永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羅大春
1972 《台灣海防並開山日記》。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藤井志津枝
2001 《台灣原住民史-政策篇(三)》。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Banks, Marcus
1996 Ethnicity: anthropological constructions. New York: Routledge.

Barth, Fredrick
1998[1969] Ethnic Groups and Boundaries: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Cultural Difference. Prospect Heights: Waveland Press, Inc.

Simon, Scott
2006 “Remembrance as Resistance: Social Memory and Social Movement on Indigenous Formosa.” Paper presented at the Third European Association of Taiwan Studies Conference, Paris, France, March 30-31, 2006.
zh_TW
dc.identifier.doi (DOI) 10.6814/NCCU202000337en_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