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萬金油與蜂蜜乳液:外公全忠哈智遺味
Ointment and Honey lotion
作者 馬麗昕
Ma, Li-Hsi
貢獻者 林元輝
馬麗昕
Ma,Li-Hsi
關鍵詞 台灣穆斯林
泰緬雲南裔穆斯林
家族書寫
穆斯林殯葬文化
日期 2020
上傳時間 2-Mar-2020 11:41:09 (UTC+8)
摘要 截至2019年,台灣穆斯林總人口數超過33萬人,儘管人數逐年攀升,但實為台灣社會中的少數。這33萬人來自不同移民族群,最早可追溯17世紀自福建泉州移入的回族、隨鄭成功和施琅來台的回族軍人,移居地如鹿港郭氏家族,來自泉州惠安「白奇郭」;雲林台西丁氏家族,來自泉州「陳埭」。
較近期移入台灣的穆斯林,屬20世紀後期因政治及政策因素的移民為主,又可分為「1949年隨國民政府遷台的中國各省回族」、「1960年泰緬雲南裔穆斯林離散族群」、「東南亞印尼為首的移民/移工。其中,泰緬雲南裔穆斯林,大約從1980年代陸續從僑居地泰國、緬甸移居台灣,大抵群聚在新北市中永和、桃園中壢忠貞一帶,由於「華僑」、「穆斯林」的雙重少數族裔身分,社群間有強度連結性。
筆者為泰緬雲南裔穆斯林第三代,出生在台灣後與泰緬華僑、穆斯林社群緊密相連。本文以筆者為敘事視角,以文學性手法書寫外公從雲南遷移至緬甸;家族從緬甸移民到台灣的故事,並紀錄外公歸真的穆斯林殯葬文化。
全文共分為伍章,前參章為創作主題論述;第伍章為限制檢討;第肆章為創作本體,共分為八節。創作目的以家族書寫反應穆斯林生死觀,生為追求現世幸福、實踐伊斯蘭信仰;死並非生命終結,以入天園為念。揭開台灣社會中陌生的穆斯林生活景象。

關鍵字:泰緬裔穆斯林、緬甸華僑、家庭書寫、穆斯林殯葬文化
參考文獻 于嘉明(2009)。〈在台泰緬雲南籍穆斯林的族群認同〉。國立政治大學民族 學系碩士論文。
于嘉明(2014)。〈多元共生下的當代台灣穆斯林社群〉。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博士論文。
于嘉明、包修平、徐立真、高磊、張中復、楊慧娟、趙秋蒂、趙錫麟著,
趙錫麟、張中復主編(2019)。《主命的傳承與延續-回教在台灣的發揚
和展望》。台北:政大出版社。
白壽彝(2000)。《中國回教小史》。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
伊瑪目腦威‧葉哈雅編著,艾乃斯‧馬風德譯(1980)。《利雅德聖訓集》。出版社不詳。
吉松久美子著,涂華忠譯(2008)。〈雲南回族入緬商路與移居點考-以19世紀末至 20 世紀初為中心〉。《回族研究》,2:10-18。
衣若芬(2015)。〈「文圖學」與東亞文化:1920-3年代虎標永安堂藥品的報紙廣告〉。《臺大東亞文化研究》,3:161-195。
李毓真譯(2018)。《托拉雅之樹》。台北:木馬文化出版。(原書:Claudel, P. [2016]. L`arbre du pays Toraja. Paris: Stock.)
林淇瀁(2013)。〈台灣報導文學書寫策略分析〉。《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期刊》,23:97-121。
林長寬(2013)。〈台灣伊斯蘭何去何從:現代漢語穆斯林遷徙(Hijrah)之困境〉。《新世紀宗教研究》,12(1):1-54。
周瑞海(2006)。《中國回族抗日救亡史稿》。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施君蘭(2001)。〈荒野掀春風-五〇年代《野風》雜誌創業的故事〉。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新聞所碩士論文。
姜雯(2018)。〈囹圄城:東南亞在台移工報導文學書寫〉。國立政治大學傳播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
洪玉儒(2006)。〈美國台灣移民政策的現狀〉。《中興史學》,12:153-196。
徐立哲(2019)。〈三次暫停:吳松蔚的籃球夢-多媒體報導文學創作論述〉。國立政治大學傳播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
馬堅譯(1997)。《古蘭經中文講解》。麥地那:沙烏地阿拉伯聖城麥地納法赫德國王古蘭經印製廠印出版。
馬仲剛譯註(2000)。《古蘭經簡注》。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馬孝棋(2011)。〈殯葬文化對宗教意識與族群認同的影響-以台灣北部為
例〉。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論文。
馬超賢譯註(2016)。《古蘭經暨中文譯註》。台北。
畢然、郭金華譯(2002)。《論集體記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陳明磻編(1980)。《現實的探索─ 報導文學討論集》。台北:東大。
陳善捷(1983)。《圖書館資源:如何研究與撰寫論文》。台北:華泰出版社。
陳鴻瑜(2016)。《緬甸史》。新北:臺灣商務出版。
張淑美、謝昌任(2005)。〈台灣地區生死學相關學位論文之分析〉。《生死學研究期刊》,2,1-44。
黃宗潔(2006)。〈當代台灣文學的家族書寫-以認同為中心的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黃綺玟(2004)。〈剪一葉風霜-高美地區菸葉之流變〉。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新聞所碩士論文。
雲南省編輯組編(1986)。《雲南回族社會歷史調查(三)》。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傅偉勳(1993)。《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從臨終精神醫學到現代生死學》。台北:正中書局。
彭家發(1986)。《特寫寫作》。台北:商務書局。
彭小妍編(1998)。《楊逵全集》,第9卷,《詩文卷》上冊。台南:文化保存籌備處。
散伊德.薩比格(2004)。《伊斯蘭教法》上冊,下冊修正本。出版地不詳:穆斯林青年翻譯組。
楊鴻台(1997)。《死亡社會學》。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楊啟辰、楊華(1999)。《中國穆斯林的禮儀禮俗》。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
戴定國(1996)。〈全人教育實驗學校深度報導〉。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新聞所碩士論文。
廖婉如譯(2016)。《變臉的緬甸:一個由血、夢想和黃金構成的國度》。台北:馬可孛羅。(原書:Cockett, R.[2015]. Blood, Dreams and Gold: The Changing Face of Burma.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奧斯曼.努日.托普巴希(2015)。《伊斯蘭的精神與形式》。香港:伊斯蘭文 化協會。
趙秋蒂(2010)。〈中國西北穆斯林宗教派別多元化研究-以臨夏為論述中心〉。國立政大學民族學系博士論文。
趙秋蒂(2012)。《臨夏宗派-中國穆斯林的宗教民族學》。台北:政大出版社。
林秀雲譯(2016)。《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雙葉書廊。(原書:Babbie, E. [2015]. 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 Belmont: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鄭志明(2008)。〈靈魂的生命觀殯葬文化〉。《宗教哲學》,43:138-157。
穆薩、余崇仁譯(2000)。《穆斯林聖訓實錄全集》。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蘇怡文(2002)。〈伊斯蘭教在台灣的發展與變遷〉。國立政大學民族學系碩士論文。
魏書娥(2005)。〈生死建構的社會學考察〉。《生死學研究》,1:65-95。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傳播學院傳播碩士學位學程
105464005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5464005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林元輝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馬麗昕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Ma,Li-Hsien_US
dc.creator (作者) 馬麗昕zh_TW
dc.creator (作者) Ma, Li-Hsien_US
dc.date (日期) 2020en_US
dc.date.accessioned 2-Mar-2020 11:41:09 (UTC+8)-
dc.date.available 2-Mar-2020 11:41:09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2-Mar-2020 11:41:09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05464005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29009-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傳播學院傳播碩士學位學程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5464005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截至2019年,台灣穆斯林總人口數超過33萬人,儘管人數逐年攀升,但實為台灣社會中的少數。這33萬人來自不同移民族群,最早可追溯17世紀自福建泉州移入的回族、隨鄭成功和施琅來台的回族軍人,移居地如鹿港郭氏家族,來自泉州惠安「白奇郭」;雲林台西丁氏家族,來自泉州「陳埭」。
較近期移入台灣的穆斯林,屬20世紀後期因政治及政策因素的移民為主,又可分為「1949年隨國民政府遷台的中國各省回族」、「1960年泰緬雲南裔穆斯林離散族群」、「東南亞印尼為首的移民/移工。其中,泰緬雲南裔穆斯林,大約從1980年代陸續從僑居地泰國、緬甸移居台灣,大抵群聚在新北市中永和、桃園中壢忠貞一帶,由於「華僑」、「穆斯林」的雙重少數族裔身分,社群間有強度連結性。
筆者為泰緬雲南裔穆斯林第三代,出生在台灣後與泰緬華僑、穆斯林社群緊密相連。本文以筆者為敘事視角,以文學性手法書寫外公從雲南遷移至緬甸;家族從緬甸移民到台灣的故事,並紀錄外公歸真的穆斯林殯葬文化。
全文共分為伍章,前參章為創作主題論述;第伍章為限制檢討;第肆章為創作本體,共分為八節。創作目的以家族書寫反應穆斯林生死觀,生為追求現世幸福、實踐伊斯蘭信仰;死並非生命終結,以入天園為念。揭開台灣社會中陌生的穆斯林生活景象。

關鍵字:泰緬裔穆斯林、緬甸華僑、家庭書寫、穆斯林殯葬文化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壹章 緒論....................................................................................1
第一節 開宗明義.............................................................................1
第二節 創作動機.............................................................................1
第三節 探討死亡文化的重要性........................................................4

第貳章 文獻探討.............................................................................7
第一節 伊斯蘭信仰.........................................................................7
第二節 伊斯蘭的生命觀..................................................................9
第三節 伊斯蘭殯葬文化..................................................................10

第參章 創作論述.............................................................................19
第一節 為何寫報導文學...................................................................19
第二節 進程規畫.............................................................................22

第肆章 作品....................................................................................29
第一節 瓦磘溝畔.............................................................................29
第二節 擀麵棍的回憶......................................................................31
第三節 懶鬼戰爭.............................................................................36
第四節 馬家兄妹再相聚...................................................................40
第五節 美國夢的陰影......................................................................44
第六節 兩個葬禮.............................................................................47
第七節 亡人下葬.............................................................................50
第八節 萬金油與蜂蜜乳液...............................................................54

第伍章 限制與檢討..........................................................................67

參考文獻.........................................................................................71
附錄一............................................................................................75
附錄二............................................................................................81
zh_TW
dc.format.extent 10495574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5464005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台灣穆斯林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泰緬雲南裔穆斯林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家族書寫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穆斯林殯葬文化zh_TW
dc.title (題名) 萬金油與蜂蜜乳液:外公全忠哈智遺味zh_TW
dc.title (題名) Ointment and Honey lotion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于嘉明(2009)。〈在台泰緬雲南籍穆斯林的族群認同〉。國立政治大學民族 學系碩士論文。
于嘉明(2014)。〈多元共生下的當代台灣穆斯林社群〉。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博士論文。
于嘉明、包修平、徐立真、高磊、張中復、楊慧娟、趙秋蒂、趙錫麟著,
趙錫麟、張中復主編(2019)。《主命的傳承與延續-回教在台灣的發揚
和展望》。台北:政大出版社。
白壽彝(2000)。《中國回教小史》。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
伊瑪目腦威‧葉哈雅編著,艾乃斯‧馬風德譯(1980)。《利雅德聖訓集》。出版社不詳。
吉松久美子著,涂華忠譯(2008)。〈雲南回族入緬商路與移居點考-以19世紀末至 20 世紀初為中心〉。《回族研究》,2:10-18。
衣若芬(2015)。〈「文圖學」與東亞文化:1920-3年代虎標永安堂藥品的報紙廣告〉。《臺大東亞文化研究》,3:161-195。
李毓真譯(2018)。《托拉雅之樹》。台北:木馬文化出版。(原書:Claudel, P. [2016]. L`arbre du pays Toraja. Paris: Stock.)
林淇瀁(2013)。〈台灣報導文學書寫策略分析〉。《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期刊》,23:97-121。
林長寬(2013)。〈台灣伊斯蘭何去何從:現代漢語穆斯林遷徙(Hijrah)之困境〉。《新世紀宗教研究》,12(1):1-54。
周瑞海(2006)。《中國回族抗日救亡史稿》。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施君蘭(2001)。〈荒野掀春風-五〇年代《野風》雜誌創業的故事〉。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新聞所碩士論文。
姜雯(2018)。〈囹圄城:東南亞在台移工報導文學書寫〉。國立政治大學傳播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
洪玉儒(2006)。〈美國台灣移民政策的現狀〉。《中興史學》,12:153-196。
徐立哲(2019)。〈三次暫停:吳松蔚的籃球夢-多媒體報導文學創作論述〉。國立政治大學傳播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
馬堅譯(1997)。《古蘭經中文講解》。麥地那:沙烏地阿拉伯聖城麥地納法赫德國王古蘭經印製廠印出版。
馬仲剛譯註(2000)。《古蘭經簡注》。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馬孝棋(2011)。〈殯葬文化對宗教意識與族群認同的影響-以台灣北部為
例〉。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論文。
馬超賢譯註(2016)。《古蘭經暨中文譯註》。台北。
畢然、郭金華譯(2002)。《論集體記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陳明磻編(1980)。《現實的探索─ 報導文學討論集》。台北:東大。
陳善捷(1983)。《圖書館資源:如何研究與撰寫論文》。台北:華泰出版社。
陳鴻瑜(2016)。《緬甸史》。新北:臺灣商務出版。
張淑美、謝昌任(2005)。〈台灣地區生死學相關學位論文之分析〉。《生死學研究期刊》,2,1-44。
黃宗潔(2006)。〈當代台灣文學的家族書寫-以認同為中心的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黃綺玟(2004)。〈剪一葉風霜-高美地區菸葉之流變〉。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新聞所碩士論文。
雲南省編輯組編(1986)。《雲南回族社會歷史調查(三)》。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傅偉勳(1993)。《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從臨終精神醫學到現代生死學》。台北:正中書局。
彭家發(1986)。《特寫寫作》。台北:商務書局。
彭小妍編(1998)。《楊逵全集》,第9卷,《詩文卷》上冊。台南:文化保存籌備處。
散伊德.薩比格(2004)。《伊斯蘭教法》上冊,下冊修正本。出版地不詳:穆斯林青年翻譯組。
楊鴻台(1997)。《死亡社會學》。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楊啟辰、楊華(1999)。《中國穆斯林的禮儀禮俗》。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
戴定國(1996)。〈全人教育實驗學校深度報導〉。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新聞所碩士論文。
廖婉如譯(2016)。《變臉的緬甸:一個由血、夢想和黃金構成的國度》。台北:馬可孛羅。(原書:Cockett, R.[2015]. Blood, Dreams and Gold: The Changing Face of Burma.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奧斯曼.努日.托普巴希(2015)。《伊斯蘭的精神與形式》。香港:伊斯蘭文 化協會。
趙秋蒂(2010)。〈中國西北穆斯林宗教派別多元化研究-以臨夏為論述中心〉。國立政大學民族學系博士論文。
趙秋蒂(2012)。《臨夏宗派-中國穆斯林的宗教民族學》。台北:政大出版社。
林秀雲譯(2016)。《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雙葉書廊。(原書:Babbie, E. [2015]. 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 Belmont: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鄭志明(2008)。〈靈魂的生命觀殯葬文化〉。《宗教哲學》,43:138-157。
穆薩、余崇仁譯(2000)。《穆斯林聖訓實錄全集》。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蘇怡文(2002)。〈伊斯蘭教在台灣的發展與變遷〉。國立政大學民族學系碩士論文。
魏書娥(2005)。〈生死建構的社會學考察〉。《生死學研究》,1:65-95。
zh_TW
dc.identifier.doi (DOI) 10.6814/NCCU202000129en_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