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s-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NCCU Library

Citation Infomation

Related Publications in TAIR

題名 劉敞律賦研究
A study on the Lu Fu of Liu Chang
作者 范君珮
貢獻者 陳成文
范君珮
關鍵詞 宋代律賦
劉敞
《賦譜》
題下限韻
律賦句式
日期 2020
上傳時間 3-Aug-2020 17:52:57 (UTC+8)
摘要 律賦,乃是唐代因科舉考試而誕生的新體賦,然律賦囿於其服務於科考的創作型態,歷代評價不一,從元、明評價:「唐無賦」至清代云:「詩莫盛於唐,賦亦莫盛於唐」,唐代律賦在近代學者的挖掘研究中,已成一代「典律」。而宋代律賦承繼唐代而來,在政治環境中,宋初帝王重文輕武,科舉考試取士人數不但較唐大幅增加,且通過科考可直接派任官職,使有志於朝廷之儒生倍增,又宋代科考改為用賦取士,律賦的決定性地位隨之提升,一舉躍為士人登榜的叩門磚,在此兩相作用下,大量的士人投身創作律賦,浸淫鑽研律賦日久,宋代律賦可謂量多質精,值得深入探察其意義與價值,使宋代文學研究增添多樣性。劉敞,宋代春秋學大家,以博學著稱,慶曆六年以賦舉進士,其賦作正可作為探討宋代律賦的根基,同時亦可填補劉敞文學研究之闕如,因此本論文以劉敞為宋代律賦代表賦家,透過研究劉敞的律賦作品,以期理解宋代律賦之特色與意涵,進而正視宋代律賦之價值。
本論文的架構分為五章,第一章緒論,旨在闡述研究動機與目的,說明筆者的思想脈絡,並界定研究範圍為劉敞十九篇律賦,確立研究方法,考察劉敞律賦的命題內容及藝術形態,以思想內涵、押韻用韻、句式構段為研究方向,從而達到研究目的。
第二章探析劉敞律賦內容,依賦篇大要將其分為四類,詳細探查劉敞十九篇律賦之題旨內容,並分析其命題典源分布狀態,再將其思想要義歸納為三點:闡發為政方略、頌譽天子仁德與兼及老莊意涵,以見劉敞律賦之內涵。第三章析論劉敞律賦用韻,依律賦「限韻」的形式特色,將其題下限韻的押韻狀況分為依次遞用與未依次遞用,逐篇闡述各賦篇用韻情形,並說明限韻字的平仄位置,以統計圖表呈現,最後分析用韻狀態,分為符合《廣韻》規範:獨用與同用及逾越《廣韻》規範:合用與出韻,檢視劉敞律賦用韻的表現與特色,同時瞭解宋代律賦限韻形式的發展情形。第四章研究劉敞律賦句式,依《賦譜》範式為依據,分析劉敞律賦句型,以明瞭劉敞句型的使用情狀,再分析構段句式,將其分為符合《賦譜》句式與不符《賦譜》句式,檢視劉敞律賦與《賦譜》典律的趨近與否,並析論劉敞律賦句式構段組合的形式特色,以統計圖表具體化呈現劉敞律賦的結構樣貌。第五章結論總括劉敞律賦研究的各章結果,闡述劉敞律賦命題之內容思想以及形制之用韻句式特色,以此歸納出劉敞律賦之特色及宋代律賦之價值。附錄一則將劉敞十九篇律賦依《廣韻》及《賦譜》分析整理製表,以茲參照,作為劉敞律賦研究之成果。
參考文獻 (一)古籍(依朝代先後排序)
〔周〕李耳撰,〔晉〕王弼注:《老子道德經》,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周〕莊周撰,〔晉〕郭象註:《莊子》,臺北:藝文印書館,1968年,據明世德堂本校勘印行。
〔周〕韓非撰:《韓非子》: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年。
〔漢〕司馬遷:《史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新校漢書集注》,臺北:世界書局出版社,1972年。
〔漢〕班固撰,吳榮曾、劉華祝等註譯:《新譯漢書》,臺北:三民書局,2013年。
〔漢〕毛公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v.2詩經》,臺灣:藝文印書館,1981年。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等正義:《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v.5禮記》,臺灣:藝文印書館,1981年。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v.3周禮》,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十三經注疏v.4儀禮》,臺灣:藝文印書館,1981年。
〔漢〕孔安國注,〔唐〕孔穎達疏:《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v.1尚書》,臺灣:藝文印書館,1981年。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v.8孟子》,臺灣:藝文印書館,1981年。
〔魏〕王肅撰註:《孔子家語》,《中國子學名著集成》,臺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8年,明萬曆間書林蕭世熙刊本。
〔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v.8論語》,臺灣:藝文印書館,1981年。
〔魏〕王弼、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疏:《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v.1周易》,臺灣:藝文印書館,1981年。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v.6左傳》,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
〔南朝宋〕范曄撰,韓復智、洪進業註:《後漢書紀傳今注》,臺北:五南圖書出版,2003年。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臺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臺北:世界書局,1959 年。
[後晉]劉昫、楊家駱主編:《新校本舊唐書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2000年。
〔唐〕佚名,張伯偉校考:《賦譜》,收錄於孫福軒、韓泉欣編輯點校:《歷代賦論彙編》上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6年。
[宋]李昉:《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宋]李昉等編,李宗焜整理:《文苑英華》,臺北:中研院史語所,2008年。
〔宋〕范仲淹:《范文正公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宋]歐陽修:《歐陽文忠集》,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0年,宋刊本配補寫本。
[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臺北:洪氏出版社,1970年。
[宋]歐陽修等,《新五代史》,臺北:鼎文書局出版,1979年。
[宋]歐陽修等,《新唐書》,臺北:洪氏出版社,1977年6月。
[宋]劉敞:《公是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劉敞:《公是集》,臺北:新文豐書局,1984年。
[宋]劉攽:《彭城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李燾,〔宋〕趙希弁補注:《續資治通鑑長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李廌:《師友談記》,臺北:商務印書館,1966年,《叢書集成》簡編本。
〔宋〕李攸:《宋朝事實》: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宋]王栐:《宋朝燕翼詒謀録》,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計有功:《唐詩紀事》,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宋]趙汝愚,《宋名臣奏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洪邁:《容齋隨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宋]鄭起潛:《聲律關鍵》,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88年,清阮元輯《宛
委別藏》叢書本
。
[宋]吳曾:《能改齋漫錄》,參見《全宋筆記》第五編三,鄭州:大象出版社,2012年 。
〔元〕脫脫:《新校本宋史并附編三種》,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元〕佚名:《宋史全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元]祝堯:《古賦辯體》,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明]吳訥編:《文章辨體》,台南:莊嚴文化出版社,1997年。
〔明〕徐師曾,《和刻本文體明辯》:京都:中文出版社,1982年。
[明]李 鴻:《賦苑》,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四庫全書存目叢書。
[清]吳之振:《宋詩鈔》,臺北:世界書局,1988年。
[清]陳元龍:《歷代賦彙》,北京 : 北京圖書館出版,1999年。
[清]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臺北:鼎文書局,1977年。
[清]孫 梅:《四六叢話》,臺北:商務印書館,1965年。
[清]李調元:《賦話》,臺北:廣文書局,1971年
。
[清]王芑孫:《讀賦巵言》,何沛雄編,《賦話六種》,香港:三聯書店,1982年。
[清]余丙照編:《新增賦學入門》,臺北:廣文書局,1979年。
[清]徐 松:《宋會要輯稿》,臺北:新文豐書局,1976年。
[清]徐 松:《登科記考》,臺北:中文出版社,1993年。
[清]王梓材:《宋元學案補遺》,臺北:世界書局,1974年。
[清]浦 銑:《復小齋賦話》,何沛雄編《賦話六種》,香港:三聯書店,1982年。
〔清〕陳立疏證:《白虎通疏證》,臺北:廣文書局,1987年,據光緒元年春淮南書局刊影印。
[清]劉熙載:《藝概.賦概》,臺北:華正書局,1988年。
[清]魏謙升:《賦品》,何沛雄編《賦話六種》,香港:三聯書店,1982年。
[清]丁傳靖:《宋人軼事彙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年。
[清]王國維:《宋元戲曲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
(二)近人著作(依姓氏筆畫排序)
尹占華:《律賦論稿》,成都:巴蜀書社出版,2001年。
王 力:《古漢語通論》,香港:中外出版社,1976年。
王 力:《漢語語音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
王士祥:《唐代試賦研究》,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王兆鵬:《唐代科舉考試詩賦用韻研究》,山東:山東齊魯書社,2004年。
王良友:《中唐五大家律賦研究》,臺北市:文津出版社,2008年。
何玉蘭:《宋人賦論及作品散論》,成都:巴蜀書社,2002年
。
何沛雄:《賦話六種》,香港:三聯書店,1982年。
何沛雄:《漢魏六朝賦家論略》,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
何新文:《中國賦論史稿》,北京:開明出版社,1993年。
何新文:《辭賦散論》,北京:東方出版社,2000年。
吳宗國:《唐代科舉制度研究》,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7年。
吳儀鳳:《賦寫帝國:唐賦創作的文化情境與書寫意涵》,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12年。
李曰剛:《辭賦流變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
。
李正富:《宋代科舉制度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1963年 6 月
竺家寧:《聲韻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1991年。
林天祥:《北宋詠物賦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11月。
林尹:《中國聲韻學通論》,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胡建升:《宋賦研究:權力與形式》,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7年。
洪順隆評注:《范仲淹賦評注》,臺北:國立編譯館,1996年4月。

徐志嘯:《歷代賦彙輯要》,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1年。
馬積高、黃鈞主編:《中國古代文學史》,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92年。
馬積高:《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年。
馬積高:《歷代辭賦研究史料》,北京:中華書局出版 2001年。
張正體、張婷婷:《賦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2年。
曹明綱:《賦學論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許結、郭維森:《中國辭賦發展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年。
許瑤麗:《宋代律賦與科舉──一種文學體式的制度浮沈》,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
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 年。
陳洪治編著:《賦》,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年。
陳慶元:《賦──時代投影與體制演變》,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
陳新雄:《廣韻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年。
陳韻竹:《歐陽修蘇軾辭賦之比較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1990年。
曾棗莊:《宋代文學與宋代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曾棗莊、李凱、彭君華編:《宋文紀事》,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5年。
曾棗莊、舒大剛著:《宋文學家年譜》,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
曾棗莊、劉琳主編:《全宋文》,上海、安徽: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等,2006年。
彭紅衛:《唐代律賦考》,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
葉幼明:《辭賦通論》,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
詹杭倫、沈時蓉校證:《雨村賦話校證》,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93年。
詹杭倫:《清代賦論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年。
詹杭倫、李立信、廖國棟:《唐宋賦學新探》: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5年。
鈴木虎雄著、殷石臞譯:《賦史大要》,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5年。
熊良智主編:《辭賦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趙俊波:《中晚唐賦分體研究》,北京:華齡出版社,2004年。
趙義山、李修升:《中國分體文學史 散文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劉子健:《兩宋史研究彙編》,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55年。
劉伯驥:《宋代政教史》,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1年12月。
劉培:《北宋初中期辭賦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劉禎祥、李方晨選注:《歷代辭賦選》,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正書局,1987年。
鄧小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北京:生活.讀書.三聯書店,2014年。
遲文浚等:《歷代辭賦典》,瀋陽:遼寧出版社,1995年。
霍松林主編:《辭賦大辭典》,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6年。
簡宗梧:《賦與駢文》,臺北:臺灣書店,1998年。
鄺健行:《科舉考試文體論稿:律賦與八股文》,臺北:臺灣書店,1999年。
鄺健行 《詩賦合論稿》,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
鄺健行:《唐代科舉與文學》,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
羅宗強:《隋唐五代文學思想史》,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羅根澤:《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龍泉書屋,1979年。
龔克昌:《中國辭賦研究》,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3年。
(三)學位論文(依時間順序排序)
朴孝錫:《蘇軾辭賦研究》,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
李瓊英:《宋代散文賦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1991年。
劉明宗:《宋初詩風體派發展之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1994年。
金彰柱:《宋代散文賦用韻考》,新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陳成文:《唐代古賦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8年。
馮曉庭:《宋人劉敞的經學述論》,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所博士論文,1999年。
游適宏:《由拒唐到學唐:元明清賦論趨向之考察》,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所博士論文,2001年。
張尚英:《劉敞《春秋》學述論》,成都: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古籍所碩士論文,2002年。
胡淑貞:《白居易賦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馬寶蓮:《唐律賦研究》,臺北: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
廖志超:《蘇軾辭賦理論及其創作之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
趙俊波:《中晚唐賦研究》,成都: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碩士論文,2004 年。
謝蕙蕙:《李調元〈雨村賦話〉研究》,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陳鈴美:《王棨律賦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賴華先:《論劉敞的思想與文學創作》,江西:南昌大學文學院碩士班,2005年。
陳玠妃:《王禹偁辭賦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黃雅琴:《王起律賦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張凱:《晚唐律賦三大家用韻研究》,濟南:山東師範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2007 年。
彭紅衛:《唐代律賦的演進及其特徵考論》,武漢: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博士論文,2008 年。
陳漢鄂:《黃滔律賦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年。
黃珮瑜:《劉敞《春秋》學心法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2009年。
劉美榮:《劉敞詩歌研究》,河北:河北師範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2009年。
付靜:《初盛唐律賦格律研究》,濟南:山東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碩士論文,2010年。
孫德春:《范仲淹律賦研究》,西安:西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所碩士論文,2010年。
劉泰江:《宋初律賦初探》,新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龐國雄:《黃滔律賦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所碩士論文,2010 年。
方靜瑛:《徐寅律賦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年。
鄭艷:《李程律賦研究》,武漢:華中科技大學中國古代文學所碩士論文,2012年。
汪欣:《蔣防律賦之研究》,武漢:華中科技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2013 年。
江之陵:《蔣防辭賦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 年。
鮑非非:《劉敞辭賦研究》,濟南:山東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碩士論文,2015年。
方姵文:《蔣防律賦研究》,臺北: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8 年。
林景梅:《裴度律賦研究》,臺北: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8 年。
黃佳鳳:《白行簡律賦研究》,臺北: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8 年。
吳怡靜:《獨孤授律賦研究》,臺北: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9 年。
(四)期刊及學術會議論文(依姓氏排序)
王士祥:〈唐代省試賦用韻考述〉,《中國古典文學與文獻學研究》第二輯,2002年,頁111—123。
王友勝:〈論宋代的辭賦〉,《中國韻文學刊》第2期,2003年12月,頁11—18。
王以憲:〈唐宋賦學批評述要〉,《江西師範大學學報》第31卷第3期,1998年8月,頁78—83。
王兆鵬:〈試論唐代科舉考試的詩賦限韻與早期韻圖〉,《漢字文化》,1999年,頁11—14。
王 彬:〈宋代殿試賦的功用及其兩個層面〉,《重慶三峽學院學報》第34卷第3期,2018年5月,頁56—63。
王問靖:〈宋賦與漢賦簡論〉,《船山學刊》第3期,2002年9月,頁93—112。
王基倫:〈中晚唐賦體創作趨向新議〉,政治大學文學院編《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政治大學,1996年12月,頁889—905。
汪小洋、孔慶茂:〈論律賦的文學性〉,《江蘇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14卷第1期,2003年2月,頁45—49。。
李立信:〈「辭」、「賦」關係新證〉,《新亞學術集刊.賦學專輯》第13期,1994年,頁51—63。
李君華、袁建軍:〈試論劉敞在北宋經學變革中的歷史地位〉,《江西理工大學學報》第29卷第6期,2008年12月,頁116—118。
呂肖奐:〈歐陽修劉敞嘉祐唱和:京朝官的社交與私交生活〉,《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期,2018年7月,頁79—85。
何玉蘭:〈論宋人的辭賦觀與創作實踐〉,《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1993年3月,54—59。
何新文:〈浦銑及其賦話考述〉,《文獻》第3期,1997年,頁50—63。
何嬋娟:〈宋型文化視野中的劉敞文章解讀〉,《蘭州學刊》第1期,2008年1月,頁204—208。
杜愛英:〈北宋「新喻三劉」詩韻研究〉,《山東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2000年1月,頁78—84。
周興濤:〈巧心浚發妙句云來──評范仲淹的律賦〉,《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科版第7卷第4期,2006年8月,頁51—56。
祝尚書:〈論後期「西崑派」〉,《社會科學研究》第5期,2002年9月,頁134—140。
祝尚書:〈論宋體律賦〉,《社會科學研究》第5期,2006年5月,頁161—169。
祝尚書:〈論科舉與文學關系的層級結構──以宋代科舉為例〉,《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2010年2月,頁62—69。
許 結:〈賦學批評方法論〉,《西南師範大學學報》第1期,1993年4月,頁82—87。
許 結:〈中國辭賦流變全程考察〉,《學術月刊》第6期,1994年6月,頁86—94。
許 結:〈論宋賦的歷史承變與文化品格〉,《社會科學戰線》,1995年6月,頁170—179。
許 結:〈明代「唐無賦」說辨析──兼論明賦創作與復古思潮〉,《文學遺產》第4期,1994年7月,頁77—85。
許結:〈論唐代賦學的歷史形態〉,《南京大學學報》第1期,1996年1月,頁43—52。
許 結:〈古律之辨與賦體之爭:論後期賦學嬗變之理論軌跡〉,收錄於政治大學文學院編《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政治大學,1996年,頁69—88。
許結:〈科舉與辭賦──經典的樹立與偏離〉,《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第6期,2008年,頁101—109。
許結:〈宋代科舉與辭賦嬗變〉,《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期,2012年10月,頁26—36。
張尚英:〈劉敞之生平與學術〉,《宋代文化研究》第10輯,2003年,頁339—355。
張尚英:〈劉敞著述考述〉,《宋代文化研究》第12輯,2003年,頁298—316。
張國風:〈一種過渡的折衷狀態──詩、賦、駢文、散文的相互消長〉,《中國人民大學學報》第5期,1995年,頁72—75。
陳成文:〈從「唐無賦」到「賦莫盛於唐」──唐賦評價變遷之考察〉,《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第14集,2008年7月,頁115—148。
陳萬成:〈《賦譜》與唐賦的演變〉,收錄於南京大學中文系主編,《辭賦文學論集:第四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年,頁559—573。
郭建勳,毛錦群:〈論律賦的文體特徵〉,《中國文化研究》冬之卷,2007年,頁61—68。
曹明綱:〈唐代律賦的形成、發展和程式特點〉,《學術研究》第4期,1994年,頁115—119。
曹明綱:〈論唐宋賦的尚理傾向〉,《學術研究》第3期,1990年,頁85—88。
程千帆:〈辭賦的源流、類型及特點〉,《文史知識》第3期,1992年,頁10—15。
賀平麗:〈劉敞研究綜述〉,《華夏文化》第2期,2014年,頁56—60。
曾棗莊:〈北宋古文運動的曲折過程〉,《文學評論》第5期,1982年,頁83—90。
曾棗莊:〈論宋賦諸體〉,《陰山學刊》第12卷第1期,1999年3月,頁1—8。
曾棗莊:〈論宋代辭賦〉,《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科學社會版第18卷第5期,2003年,頁1—8。
曾棗莊:〈論宋代律賦〉,《文學遺產》第5期,2003年,頁42—61。 

曾棗莊:〈論宋代文賦〉,《四川大學學報》第1期,2004年,頁110—115。 

游適宏:〈一個賦體分類論述的形成 賦分為古賦、俳賦、律賦、文賦〉,《國立臺灣科技大學人文社會學報》第1期,2005年3月,頁75—89。
彭萬隆:〈《登科記考》訂補八則〉,《阜陽師範學院學報》第1期,2001年。
詹杭倫:〈唐鈔本《賦譜》初探〉,收於詹杭倫、李立信、廖國棟合著的《唐宋賦學新探》(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5年),頁37—58。《四川師範大學學報》增刊總第7期,1993年9月。
詹杭倫:〈清代賦格著作《賦學指南》考論〉,《成大中文學報》第10期,2002年10月,頁131—147。
劉培:〈論宋初頌美諷諭賦的新變〉,《文史哲學刊》第6期,2004年,頁33—38。
劉培:〈經世致用與激勵名節──北宋中期的儒學復興與辭賦創作〉,《社會科學輯刊》,第1期,2014年,頁175—182。
劉培:〈宋初學術思想與皇權專制的互動──辭賦創作視野下的重用文臣與道德重建〉,《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第1期,2015年,頁125—132。
劉培:〈宋代的御戎思想──以辭賦創作為中心的考察〉,《中國文學研究》第3期,2018年,頁38—46。
劉培:〈宋賦風貌述要──兼論唐宋辭賦研究的困境〉,《湖湘論壇》第4期,2011年,頁110—114。
劉培、孫家鎮:〈情理兼備的學人之賦──論劉敞、劉攽的辭賦創作〉,《河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2期,頁91—94。
劉濤:〈淺析北宋春秋學的攘夷觀──以孫復、劉敞著述為中心視野〉,《棗莊學院學報》第27卷第1期,2012年2月,頁129—133。
葛煥禮:〈論劉敞在北宋的學術地位〉,《史學月刊》第8期,2013年,頁44—53。
霍旭東:〈兩宋賦述略〉,《社科縱橫》第5期,1999年,頁33—40。

蔡鍾翔:〈賦論流變考略〉,收錄於政治大學文學院編《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政治大學,1996年,頁533—547。
簡宗梧:〈生鏽的文學主環:賦〉,《國文天地》第6期,1998年,頁7—11。
簡宗梧:〈1991—1995 年中外賦學研究述評〉,收錄於南京大學中文系主編,《辭賦文學論集:第四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年,頁559—573。
簡宗梧、游適宏:〈律賦在唐代「典律化」之考察〉,《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1期,2000年11月,頁1—16。
簡宗梧:〈賦與類書關係之考察〉,收錄於《第五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漳州:師範學院,2001年11月。
簡宗梧:〈唐律賦典律研究〉,收錄於逢甲大學中文系編《六朝隋唐學術研討會論文》,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4年。
薛亞軍:〈拯弊與集權:唐五代覆試及與宋初殿試的關係〉,《長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卷第2期,2002年6月,頁5—9。
鄺健行:〈初唐題下限韻律賦形式的審察及引論〉,《科舉考試文體論稿:律賦與八股文》,臺北:臺灣書店,1999年,頁33—98。
鄺健行:〈律賦論體〉,《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第32卷第1期,2005年1月,頁68—74。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98912014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8912014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陳成文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范君珮zh_TW
dc.creator (作者) 范君珮zh_TW
dc.date (日期) 2020en_US
dc.date.accessioned 3-Aug-2020 17:52:57 (UTC+8)-
dc.date.available 3-Aug-2020 17:52:57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3-Aug-2020 17:52:57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8912014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31084-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8912014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律賦,乃是唐代因科舉考試而誕生的新體賦,然律賦囿於其服務於科考的創作型態,歷代評價不一,從元、明評價:「唐無賦」至清代云:「詩莫盛於唐,賦亦莫盛於唐」,唐代律賦在近代學者的挖掘研究中,已成一代「典律」。而宋代律賦承繼唐代而來,在政治環境中,宋初帝王重文輕武,科舉考試取士人數不但較唐大幅增加,且通過科考可直接派任官職,使有志於朝廷之儒生倍增,又宋代科考改為用賦取士,律賦的決定性地位隨之提升,一舉躍為士人登榜的叩門磚,在此兩相作用下,大量的士人投身創作律賦,浸淫鑽研律賦日久,宋代律賦可謂量多質精,值得深入探察其意義與價值,使宋代文學研究增添多樣性。劉敞,宋代春秋學大家,以博學著稱,慶曆六年以賦舉進士,其賦作正可作為探討宋代律賦的根基,同時亦可填補劉敞文學研究之闕如,因此本論文以劉敞為宋代律賦代表賦家,透過研究劉敞的律賦作品,以期理解宋代律賦之特色與意涵,進而正視宋代律賦之價值。
本論文的架構分為五章,第一章緒論,旨在闡述研究動機與目的,說明筆者的思想脈絡,並界定研究範圍為劉敞十九篇律賦,確立研究方法,考察劉敞律賦的命題內容及藝術形態,以思想內涵、押韻用韻、句式構段為研究方向,從而達到研究目的。
第二章探析劉敞律賦內容,依賦篇大要將其分為四類,詳細探查劉敞十九篇律賦之題旨內容,並分析其命題典源分布狀態,再將其思想要義歸納為三點:闡發為政方略、頌譽天子仁德與兼及老莊意涵,以見劉敞律賦之內涵。第三章析論劉敞律賦用韻,依律賦「限韻」的形式特色,將其題下限韻的押韻狀況分為依次遞用與未依次遞用,逐篇闡述各賦篇用韻情形,並說明限韻字的平仄位置,以統計圖表呈現,最後分析用韻狀態,分為符合《廣韻》規範:獨用與同用及逾越《廣韻》規範:合用與出韻,檢視劉敞律賦用韻的表現與特色,同時瞭解宋代律賦限韻形式的發展情形。第四章研究劉敞律賦句式,依《賦譜》範式為依據,分析劉敞律賦句型,以明瞭劉敞句型的使用情狀,再分析構段句式,將其分為符合《賦譜》句式與不符《賦譜》句式,檢視劉敞律賦與《賦譜》典律的趨近與否,並析論劉敞律賦句式構段組合的形式特色,以統計圖表具體化呈現劉敞律賦的結構樣貌。第五章結論總括劉敞律賦研究的各章結果,闡述劉敞律賦命題之內容思想以及形制之用韻句式特色,以此歸納出劉敞律賦之特色及宋代律賦之價值。附錄一則將劉敞十九篇律賦依《廣韻》及《賦譜》分析整理製表,以茲參照,作為劉敞律賦研究之成果。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5
第一節 研究動機 5
一、正視宋代律賦之價值 5
二、選揀宋代律賦代表作家進行研究 7
第二節 前人研究成果綜述 9
一、書籍專著 9
二、學位論文 11
三、期刊論文 14
第三節 研究方法 17
一、研究範圍 17
二、題材內容 18
三、限韻分析 18
四、句式分析 20
第二章 劉敞律賦內容研究 25
第一節 賦題與賦文題旨 25
一、君王治道 25
二、曆象禎祥 37
三、禮儀戎正 40
四、性道之學 51
第二節 題源考究與分析 54
一、命題及典源 55
二、典源分布分析 58
第三節 內容思想之要義 59
一、闡發為政方略 59
二、頌譽天子仁德 67
三、兼及老莊意涵 67
第三章 劉敞律賦用韻研究 71
第一節 題下限韻押韻狀況 71
一、依次遞用 71
二、未依次遞用 73
第二節 韻題平仄與位置 79
一、韻題平仄及統計 79
二、韻題平仄與位置分析 83
第三節 韻部分析 84
一、劉敞律賦的韻部分段情形 84
二、用韻分析 86
三、用韻頻率 93
四、用韻特色 94
第四章 劉敞律賦句式研究 97
第一節 劉敞律賦句型 97
一、不對仗的句型 98
二、對句 103
三、隔 105
第二節 劉敞律賦構段句式組合 111
一、符合《賦譜》之句式 111
二、不符合《賦譜》之句式 114
第三節 劉敞律賦句式構段分析 130
一、句式數量及使用頻率 130
二、字數 135
三、構段句式組合 137
第五章 結論 141
一、劉敞律賦的命題內容及思想特色 141
二、劉敞律賦的用韻句式及構段特色 142
三、劉敞律賦研究之意義與價值 144
附錄一 劉敞律賦之《賦譜》鳥瞰 146
一、〈下令如流水賦以「令順民心如流水矣」為韻〉 146
二、〈登臺觀雲賦以「書其祲祥以為歲備」為韻〉 148
三、〈無可無不可賦以「聖人之道應物無方」為韻〉 151
四、〈我戰則克賦以「仁義行師何有不克」為韻〉 154
五、〈季春出火賦以「季春出火象天為之」為韻〉 157
六、〈王配於京賦「王配於京世德作求」為韻〉 158
七、〈貴知我者希賦以「知我者希其貴多矣」為韻〉 161
八、〈三命不踰父兄賦以「內朝治親尊卑以齒」為韻〉 163
九、〈士摯用雉賦以「相見之禮庸雉為摯」為韻〉 166
十、〈御試戎祀國之大事賦〉 168
十一、〈化成殿瑞芝賦以「天瑞明德芝秀於殿」為韻〉 170
十二、〈后非賢不乂賦以「君得賢者而後寧乂」為韻〉 173
十三、〈觀遠臣以其所主賦以「視其所主人豈廋哉」為韻〉 175
十四、〈圭璋特達賦以「璋德之至昭達圭特」為韻〉 177
十五、〈享禮有容色賦以「因聘行享容色可觀」為韻〉 180
十六、〈右射騶虞賦以「右射騶虞天子之禮」為韻〉 182
十七、〈不下堂見諸侯賦以「覲禮尊君不下於堂」為韻〉 184
十八、〈路寢聽政賦以「君居路寢而聽朝政」為韻〉 187
十九、〈郊用夏正賦以「三王之郊一用夏正」為韻〉 189
參考書目 193
zh_TW
dc.format.extent 3120502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8912014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宋代律賦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劉敞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賦譜》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題下限韻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律賦句式zh_TW
dc.title (題名) 劉敞律賦研究zh_TW
dc.title (題名) A study on the Lu Fu of Liu Chang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古籍(依朝代先後排序)
〔周〕李耳撰,〔晉〕王弼注:《老子道德經》,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周〕莊周撰,〔晉〕郭象註:《莊子》,臺北:藝文印書館,1968年,據明世德堂本校勘印行。
〔周〕韓非撰:《韓非子》: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年。
〔漢〕司馬遷:《史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新校漢書集注》,臺北:世界書局出版社,1972年。
〔漢〕班固撰,吳榮曾、劉華祝等註譯:《新譯漢書》,臺北:三民書局,2013年。
〔漢〕毛公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v.2詩經》,臺灣:藝文印書館,1981年。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等正義:《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v.5禮記》,臺灣:藝文印書館,1981年。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v.3周禮》,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十三經注疏v.4儀禮》,臺灣:藝文印書館,1981年。
〔漢〕孔安國注,〔唐〕孔穎達疏:《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v.1尚書》,臺灣:藝文印書館,1981年。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v.8孟子》,臺灣:藝文印書館,1981年。
〔魏〕王肅撰註:《孔子家語》,《中國子學名著集成》,臺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8年,明萬曆間書林蕭世熙刊本。
〔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v.8論語》,臺灣:藝文印書館,1981年。
〔魏〕王弼、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疏:《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v.1周易》,臺灣:藝文印書館,1981年。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v.6左傳》,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
〔南朝宋〕范曄撰,韓復智、洪進業註:《後漢書紀傳今注》,臺北:五南圖書出版,2003年。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臺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臺北:世界書局,1959 年。
[後晉]劉昫、楊家駱主編:《新校本舊唐書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2000年。
〔唐〕佚名,張伯偉校考:《賦譜》,收錄於孫福軒、韓泉欣編輯點校:《歷代賦論彙編》上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6年。
[宋]李昉:《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宋]李昉等編,李宗焜整理:《文苑英華》,臺北:中研院史語所,2008年。
〔宋〕范仲淹:《范文正公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宋]歐陽修:《歐陽文忠集》,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0年,宋刊本配補寫本。
[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臺北:洪氏出版社,1970年。
[宋]歐陽修等,《新五代史》,臺北:鼎文書局出版,1979年。
[宋]歐陽修等,《新唐書》,臺北:洪氏出版社,1977年6月。
[宋]劉敞:《公是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劉敞:《公是集》,臺北:新文豐書局,1984年。
[宋]劉攽:《彭城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李燾,〔宋〕趙希弁補注:《續資治通鑑長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李廌:《師友談記》,臺北:商務印書館,1966年,《叢書集成》簡編本。
〔宋〕李攸:《宋朝事實》: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宋]王栐:《宋朝燕翼詒謀録》,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計有功:《唐詩紀事》,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宋]趙汝愚,《宋名臣奏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洪邁:《容齋隨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宋]鄭起潛:《聲律關鍵》,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88年,清阮元輯《宛
委別藏》叢書本
。
[宋]吳曾:《能改齋漫錄》,參見《全宋筆記》第五編三,鄭州:大象出版社,2012年 。
〔元〕脫脫:《新校本宋史并附編三種》,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元〕佚名:《宋史全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元]祝堯:《古賦辯體》,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明]吳訥編:《文章辨體》,台南:莊嚴文化出版社,1997年。
〔明〕徐師曾,《和刻本文體明辯》:京都:中文出版社,1982年。
[明]李 鴻:《賦苑》,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四庫全書存目叢書。
[清]吳之振:《宋詩鈔》,臺北:世界書局,1988年。
[清]陳元龍:《歷代賦彙》,北京 : 北京圖書館出版,1999年。
[清]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臺北:鼎文書局,1977年。
[清]孫 梅:《四六叢話》,臺北:商務印書館,1965年。
[清]李調元:《賦話》,臺北:廣文書局,1971年
。
[清]王芑孫:《讀賦巵言》,何沛雄編,《賦話六種》,香港:三聯書店,1982年。
[清]余丙照編:《新增賦學入門》,臺北:廣文書局,1979年。
[清]徐 松:《宋會要輯稿》,臺北:新文豐書局,1976年。
[清]徐 松:《登科記考》,臺北:中文出版社,1993年。
[清]王梓材:《宋元學案補遺》,臺北:世界書局,1974年。
[清]浦 銑:《復小齋賦話》,何沛雄編《賦話六種》,香港:三聯書店,1982年。
〔清〕陳立疏證:《白虎通疏證》,臺北:廣文書局,1987年,據光緒元年春淮南書局刊影印。
[清]劉熙載:《藝概.賦概》,臺北:華正書局,1988年。
[清]魏謙升:《賦品》,何沛雄編《賦話六種》,香港:三聯書店,1982年。
[清]丁傳靖:《宋人軼事彙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年。
[清]王國維:《宋元戲曲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
(二)近人著作(依姓氏筆畫排序)
尹占華:《律賦論稿》,成都:巴蜀書社出版,2001年。
王 力:《古漢語通論》,香港:中外出版社,1976年。
王 力:《漢語語音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
王士祥:《唐代試賦研究》,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王兆鵬:《唐代科舉考試詩賦用韻研究》,山東:山東齊魯書社,2004年。
王良友:《中唐五大家律賦研究》,臺北市:文津出版社,2008年。
何玉蘭:《宋人賦論及作品散論》,成都:巴蜀書社,2002年
。
何沛雄:《賦話六種》,香港:三聯書店,1982年。
何沛雄:《漢魏六朝賦家論略》,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
何新文:《中國賦論史稿》,北京:開明出版社,1993年。
何新文:《辭賦散論》,北京:東方出版社,2000年。
吳宗國:《唐代科舉制度研究》,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7年。
吳儀鳳:《賦寫帝國:唐賦創作的文化情境與書寫意涵》,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12年。
李曰剛:《辭賦流變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
。
李正富:《宋代科舉制度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1963年 6 月
竺家寧:《聲韻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1991年。
林天祥:《北宋詠物賦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11月。
林尹:《中國聲韻學通論》,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胡建升:《宋賦研究:權力與形式》,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7年。
洪順隆評注:《范仲淹賦評注》,臺北:國立編譯館,1996年4月。

徐志嘯:《歷代賦彙輯要》,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1年。
馬積高、黃鈞主編:《中國古代文學史》,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92年。
馬積高:《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年。
馬積高:《歷代辭賦研究史料》,北京:中華書局出版 2001年。
張正體、張婷婷:《賦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2年。
曹明綱:《賦學論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許結、郭維森:《中國辭賦發展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年。
許瑤麗:《宋代律賦與科舉──一種文學體式的制度浮沈》,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
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 年。
陳洪治編著:《賦》,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年。
陳慶元:《賦──時代投影與體制演變》,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
陳新雄:《廣韻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年。
陳韻竹:《歐陽修蘇軾辭賦之比較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1990年。
曾棗莊:《宋代文學與宋代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曾棗莊、李凱、彭君華編:《宋文紀事》,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5年。
曾棗莊、舒大剛著:《宋文學家年譜》,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
曾棗莊、劉琳主編:《全宋文》,上海、安徽: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等,2006年。
彭紅衛:《唐代律賦考》,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
葉幼明:《辭賦通論》,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
詹杭倫、沈時蓉校證:《雨村賦話校證》,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93年。
詹杭倫:《清代賦論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年。
詹杭倫、李立信、廖國棟:《唐宋賦學新探》: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5年。
鈴木虎雄著、殷石臞譯:《賦史大要》,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5年。
熊良智主編:《辭賦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趙俊波:《中晚唐賦分體研究》,北京:華齡出版社,2004年。
趙義山、李修升:《中國分體文學史 散文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劉子健:《兩宋史研究彙編》,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55年。
劉伯驥:《宋代政教史》,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1年12月。
劉培:《北宋初中期辭賦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劉禎祥、李方晨選注:《歷代辭賦選》,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正書局,1987年。
鄧小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北京:生活.讀書.三聯書店,2014年。
遲文浚等:《歷代辭賦典》,瀋陽:遼寧出版社,1995年。
霍松林主編:《辭賦大辭典》,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6年。
簡宗梧:《賦與駢文》,臺北:臺灣書店,1998年。
鄺健行:《科舉考試文體論稿:律賦與八股文》,臺北:臺灣書店,1999年。
鄺健行 《詩賦合論稿》,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
鄺健行:《唐代科舉與文學》,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
羅宗強:《隋唐五代文學思想史》,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羅根澤:《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龍泉書屋,1979年。
龔克昌:《中國辭賦研究》,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3年。
(三)學位論文(依時間順序排序)
朴孝錫:《蘇軾辭賦研究》,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
李瓊英:《宋代散文賦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1991年。
劉明宗:《宋初詩風體派發展之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1994年。
金彰柱:《宋代散文賦用韻考》,新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陳成文:《唐代古賦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8年。
馮曉庭:《宋人劉敞的經學述論》,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所博士論文,1999年。
游適宏:《由拒唐到學唐:元明清賦論趨向之考察》,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所博士論文,2001年。
張尚英:《劉敞《春秋》學述論》,成都: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古籍所碩士論文,2002年。
胡淑貞:《白居易賦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馬寶蓮:《唐律賦研究》,臺北: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
廖志超:《蘇軾辭賦理論及其創作之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
趙俊波:《中晚唐賦研究》,成都: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碩士論文,2004 年。
謝蕙蕙:《李調元〈雨村賦話〉研究》,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陳鈴美:《王棨律賦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賴華先:《論劉敞的思想與文學創作》,江西:南昌大學文學院碩士班,2005年。
陳玠妃:《王禹偁辭賦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黃雅琴:《王起律賦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張凱:《晚唐律賦三大家用韻研究》,濟南:山東師範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2007 年。
彭紅衛:《唐代律賦的演進及其特徵考論》,武漢: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博士論文,2008 年。
陳漢鄂:《黃滔律賦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年。
黃珮瑜:《劉敞《春秋》學心法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2009年。
劉美榮:《劉敞詩歌研究》,河北:河北師範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2009年。
付靜:《初盛唐律賦格律研究》,濟南:山東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碩士論文,2010年。
孫德春:《范仲淹律賦研究》,西安:西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所碩士論文,2010年。
劉泰江:《宋初律賦初探》,新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龐國雄:《黃滔律賦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所碩士論文,2010 年。
方靜瑛:《徐寅律賦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年。
鄭艷:《李程律賦研究》,武漢:華中科技大學中國古代文學所碩士論文,2012年。
汪欣:《蔣防律賦之研究》,武漢:華中科技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2013 年。
江之陵:《蔣防辭賦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 年。
鮑非非:《劉敞辭賦研究》,濟南:山東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碩士論文,2015年。
方姵文:《蔣防律賦研究》,臺北: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8 年。
林景梅:《裴度律賦研究》,臺北: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8 年。
黃佳鳳:《白行簡律賦研究》,臺北: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8 年。
吳怡靜:《獨孤授律賦研究》,臺北: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9 年。
(四)期刊及學術會議論文(依姓氏排序)
王士祥:〈唐代省試賦用韻考述〉,《中國古典文學與文獻學研究》第二輯,2002年,頁111—123。
王友勝:〈論宋代的辭賦〉,《中國韻文學刊》第2期,2003年12月,頁11—18。
王以憲:〈唐宋賦學批評述要〉,《江西師範大學學報》第31卷第3期,1998年8月,頁78—83。
王兆鵬:〈試論唐代科舉考試的詩賦限韻與早期韻圖〉,《漢字文化》,1999年,頁11—14。
王 彬:〈宋代殿試賦的功用及其兩個層面〉,《重慶三峽學院學報》第34卷第3期,2018年5月,頁56—63。
王問靖:〈宋賦與漢賦簡論〉,《船山學刊》第3期,2002年9月,頁93—112。
王基倫:〈中晚唐賦體創作趨向新議〉,政治大學文學院編《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政治大學,1996年12月,頁889—905。
汪小洋、孔慶茂:〈論律賦的文學性〉,《江蘇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14卷第1期,2003年2月,頁45—49。。
李立信:〈「辭」、「賦」關係新證〉,《新亞學術集刊.賦學專輯》第13期,1994年,頁51—63。
李君華、袁建軍:〈試論劉敞在北宋經學變革中的歷史地位〉,《江西理工大學學報》第29卷第6期,2008年12月,頁116—118。
呂肖奐:〈歐陽修劉敞嘉祐唱和:京朝官的社交與私交生活〉,《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期,2018年7月,頁79—85。
何玉蘭:〈論宋人的辭賦觀與創作實踐〉,《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1993年3月,54—59。
何新文:〈浦銑及其賦話考述〉,《文獻》第3期,1997年,頁50—63。
何嬋娟:〈宋型文化視野中的劉敞文章解讀〉,《蘭州學刊》第1期,2008年1月,頁204—208。
杜愛英:〈北宋「新喻三劉」詩韻研究〉,《山東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2000年1月,頁78—84。
周興濤:〈巧心浚發妙句云來──評范仲淹的律賦〉,《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科版第7卷第4期,2006年8月,頁51—56。
祝尚書:〈論後期「西崑派」〉,《社會科學研究》第5期,2002年9月,頁134—140。
祝尚書:〈論宋體律賦〉,《社會科學研究》第5期,2006年5月,頁161—169。
祝尚書:〈論科舉與文學關系的層級結構──以宋代科舉為例〉,《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2010年2月,頁62—69。
許 結:〈賦學批評方法論〉,《西南師範大學學報》第1期,1993年4月,頁82—87。
許 結:〈中國辭賦流變全程考察〉,《學術月刊》第6期,1994年6月,頁86—94。
許 結:〈論宋賦的歷史承變與文化品格〉,《社會科學戰線》,1995年6月,頁170—179。
許 結:〈明代「唐無賦」說辨析──兼論明賦創作與復古思潮〉,《文學遺產》第4期,1994年7月,頁77—85。
許結:〈論唐代賦學的歷史形態〉,《南京大學學報》第1期,1996年1月,頁43—52。
許 結:〈古律之辨與賦體之爭:論後期賦學嬗變之理論軌跡〉,收錄於政治大學文學院編《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政治大學,1996年,頁69—88。
許結:〈科舉與辭賦──經典的樹立與偏離〉,《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第6期,2008年,頁101—109。
許結:〈宋代科舉與辭賦嬗變〉,《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期,2012年10月,頁26—36。
張尚英:〈劉敞之生平與學術〉,《宋代文化研究》第10輯,2003年,頁339—355。
張尚英:〈劉敞著述考述〉,《宋代文化研究》第12輯,2003年,頁298—316。
張國風:〈一種過渡的折衷狀態──詩、賦、駢文、散文的相互消長〉,《中國人民大學學報》第5期,1995年,頁72—75。
陳成文:〈從「唐無賦」到「賦莫盛於唐」──唐賦評價變遷之考察〉,《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第14集,2008年7月,頁115—148。
陳萬成:〈《賦譜》與唐賦的演變〉,收錄於南京大學中文系主編,《辭賦文學論集:第四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年,頁559—573。
郭建勳,毛錦群:〈論律賦的文體特徵〉,《中國文化研究》冬之卷,2007年,頁61—68。
曹明綱:〈唐代律賦的形成、發展和程式特點〉,《學術研究》第4期,1994年,頁115—119。
曹明綱:〈論唐宋賦的尚理傾向〉,《學術研究》第3期,1990年,頁85—88。
程千帆:〈辭賦的源流、類型及特點〉,《文史知識》第3期,1992年,頁10—15。
賀平麗:〈劉敞研究綜述〉,《華夏文化》第2期,2014年,頁56—60。
曾棗莊:〈北宋古文運動的曲折過程〉,《文學評論》第5期,1982年,頁83—90。
曾棗莊:〈論宋賦諸體〉,《陰山學刊》第12卷第1期,1999年3月,頁1—8。
曾棗莊:〈論宋代辭賦〉,《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科學社會版第18卷第5期,2003年,頁1—8。
曾棗莊:〈論宋代律賦〉,《文學遺產》第5期,2003年,頁42—61。 

曾棗莊:〈論宋代文賦〉,《四川大學學報》第1期,2004年,頁110—115。 

游適宏:〈一個賦體分類論述的形成 賦分為古賦、俳賦、律賦、文賦〉,《國立臺灣科技大學人文社會學報》第1期,2005年3月,頁75—89。
彭萬隆:〈《登科記考》訂補八則〉,《阜陽師範學院學報》第1期,2001年。
詹杭倫:〈唐鈔本《賦譜》初探〉,收於詹杭倫、李立信、廖國棟合著的《唐宋賦學新探》(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5年),頁37—58。《四川師範大學學報》增刊總第7期,1993年9月。
詹杭倫:〈清代賦格著作《賦學指南》考論〉,《成大中文學報》第10期,2002年10月,頁131—147。
劉培:〈論宋初頌美諷諭賦的新變〉,《文史哲學刊》第6期,2004年,頁33—38。
劉培:〈經世致用與激勵名節──北宋中期的儒學復興與辭賦創作〉,《社會科學輯刊》,第1期,2014年,頁175—182。
劉培:〈宋初學術思想與皇權專制的互動──辭賦創作視野下的重用文臣與道德重建〉,《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第1期,2015年,頁125—132。
劉培:〈宋代的御戎思想──以辭賦創作為中心的考察〉,《中國文學研究》第3期,2018年,頁38—46。
劉培:〈宋賦風貌述要──兼論唐宋辭賦研究的困境〉,《湖湘論壇》第4期,2011年,頁110—114。
劉培、孫家鎮:〈情理兼備的學人之賦──論劉敞、劉攽的辭賦創作〉,《河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2期,頁91—94。
劉濤:〈淺析北宋春秋學的攘夷觀──以孫復、劉敞著述為中心視野〉,《棗莊學院學報》第27卷第1期,2012年2月,頁129—133。
葛煥禮:〈論劉敞在北宋的學術地位〉,《史學月刊》第8期,2013年,頁44—53。
霍旭東:〈兩宋賦述略〉,《社科縱橫》第5期,1999年,頁33—40。

蔡鍾翔:〈賦論流變考略〉,收錄於政治大學文學院編《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政治大學,1996年,頁533—547。
簡宗梧:〈生鏽的文學主環:賦〉,《國文天地》第6期,1998年,頁7—11。
簡宗梧:〈1991—1995 年中外賦學研究述評〉,收錄於南京大學中文系主編,《辭賦文學論集:第四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年,頁559—573。
簡宗梧、游適宏:〈律賦在唐代「典律化」之考察〉,《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1期,2000年11月,頁1—16。
簡宗梧:〈賦與類書關係之考察〉,收錄於《第五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漳州:師範學院,2001年11月。
簡宗梧:〈唐律賦典律研究〉,收錄於逢甲大學中文系編《六朝隋唐學術研討會論文》,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4年。
薛亞軍:〈拯弊與集權:唐五代覆試及與宋初殿試的關係〉,《長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卷第2期,2002年6月,頁5—9。
鄺健行:〈初唐題下限韻律賦形式的審察及引論〉,《科舉考試文體論稿:律賦與八股文》,臺北:臺灣書店,1999年,頁33—98。
鄺健行:〈律賦論體〉,《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第32卷第1期,2005年1月,頁68—74。
zh_TW
dc.identifier.doi (DOI) 10.6814/NCCU202000824en_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