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s-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NCCU Library

Citation Infomation

Related Publications in TAIR

題名 運用繪本進行小團體輔導對於國小五年級學童發展自我概念成效之研究─以馬祖地區為例
Using the Picture Book for Small Group Counseling to Improve the Self-Concept of the Fifth-grade Students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A Case of Matsu Area
作者 黃欣怡
Huang, Sing-Yi
貢獻者 林巧敏
Lin, Chiao-Min
黃欣怡
Huang, Sing-Yi
關鍵詞 繪本
小團體輔導
自我概念
閱讀輔導
閱讀教學
Picture book
Small group counseling
Self-concept
Reading counseling
Reading instruction
日期 2020
上傳時間 3-Aug-2020 18:50:46 (UTC+8)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繪本小團體輔導對於國小五年級學童在發展自我概念上的實施歷程與成效。本研究以馬祖地區自我概念低落的某國小五年級學生,經導師及與輔導室評估所推薦之學生共8名為研究對象,接受每週一次,共十二次的繪本小團體輔導課程,探討繪本小團體輔導實施歷程及其輔導成效。
  本研究使用「國小兒童自我概念量表」為研究工具,於團體開始前進行前測及最後一次團體進行後測,採前實驗設計中的單組前後測設計數據,作為客觀分析基礎;過程記錄運用總團體回饋表、成員訪談大綱及觀察省思紀錄,作為質性觀察的輔助分析資料。
  研究結果發現:(1)同一組成員在參與繪本小團體輔導的課程實施後,其在國小兒童自我概念量表上的前後測T分數,後測分數高於前測分數,表示繪本小團體對於提升五年級學童「整體自我概念」具有輔導的效果;(2)運用繪本媒材,有助於提升學童學習興趣,自我概念的覺察與生活經驗連結(3)小團體輔導的方式,有助於催化學童的想法和行為上改變,提升自我概念。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and effectiveness of picture-book small group counseling for fifth graders in developing self-concept. This study focuses on fifth graders with low self-concept from an elementary school in the Matsu area. Eight students were selected by their tutors and the Counselor`s Office as the subjects, and participated into the picture-book small group counseling every week, twelve weeks in total.
By using the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s Self-Concept Scale" as the investigative instrument, this study conducted a pretest before the first group counseling starts and a posttest during the last one. For objective analysis, one-group pretest-posttest design was adopted as the basis. During the process, group feedback form, outlines for participant interviews and post-observation reflection were also taken into account for qualitative observation.
The key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re listed below:
(1) After these students participated into the picture-book small group counseling, their posttest T scores were obviously better than the pretest scores on the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s Self-Concept Scale. The result reveals that the picture-book small group counseling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self-concept of these fifth graders;
(2) The use of picture books can promote these fifth graders` interest to learn, encourage their self-awareness and help them to relate to their everyday lives;
(3) Small group counseling clearly has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se fifth graders’ thoughts and behaviors as well as the development of their self-concept.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方淑貞(2010)。FUN的教學:圖畫書與語文教學。臺北:心理。
王文秀、田秀蘭、廖鳳池(2011)。兒童輔導原理。臺北:心理。
王鍾和(編譯)(1995)。Elizabeth B. Hurlook著。兒童發展(下冊)。臺北:大洋。
王萬清(1999)。讀書治療。台北:心理。
王馨梅(2008)。以繪本教學進行品格教育之行動研究~以馬祖地區國小二年級學童為例。未來版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臺北。
江瑋珉(2017)。發展性書目療法應用於國中中輟高關懷學生之研究─以嘉義市某國中資源式中介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學數位碩士在職專班,臺北。
何三本(2003)。幼兒文學。臺北:五南。
何長珠、曾柔鳴、劉婉如(2011)。團體諮商概要。臺北:五南。
何薇玲(2017)。兒童發展與輔導。台北:高點。
吳怡瀅(2016)。國小兒童自我概念、幸福感與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諮商與應用心理學系碩士班,台中。
吳武典、洪有義、張德聰(2002)。團體輔導。北縣:空大。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臺北:桂冠圖書。
吳裕益、侯雅齡編製(2000)。國小兒童自我概念量表-指導手冊。臺北:心理。
李依娟、陳儀聘、王慧禎、謝倍珊(2016)。繪本輔導方案提升選擇性緘默兒童社會技巧之行動研究。特殊教育學報,43,1-27。
李金蓮(2008)。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情緒智力與同儕衝突因應策略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研究所,嘉義市。
李連珠(1991)。課室內的圖畫書。國教之友,43(2),29-36。
李輝(1994)。影響國小兒童自我觀念發展之重要因素。國民教育,34(9、10),6-9。
林怡岑(2006)。國小學童情緒能力、自我概念、控制信念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南大學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碩士班,台南。
林真美(2011)。繪本之眼。臺北:天下雜誌。
林敏宜(2003)。圖畫書的欣賞與應用。臺北:心理。
林慈瑋(2007)。創造思考繪本教學對國小學童創造力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臺北。
林維芬、陳意玫(2007)。繪本讀書治療取向之助人行為介入方案對國小學童利社會道德推理、助人意願與助人行為實踐之效果研究。諮商輔導學報:高師輔導所刊,17,97-131。
林麗媚(2012)。生命教育書寫教學活動對國小五年級學童自我概念影響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生命教育與健康促進研究所,臺北。
施常花(1988)。兒童讀物在教育性讀書治療的應用與實施。國教月刊,34(8),9-15。
侯雅齡(1998)。國小兒童自我概念量表編製及其相關因素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高雄。
洪秀梅(2007)。台南縣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管教方式、情緒覺察能力、自我概念對人際關係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南科技大學童活應用科學研究所,台南。
洪雅鳳、劉志如(2013)。協助國小教師運用發展性讀書治療理念於班級輔導之訓練歷程-重要現象與省思。臺中教育大學學報:人文藝術類,27(1),1-24。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東華。
張春興(2000)。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東華。
教育部(2013)。國民小學學校輔導工作參考手冊,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臺北市:教育部。
梁培勇(2006)。遊戲治療—理論與實務。臺北:心理。
許依婷、黃素雲(2019)。國小低年級弱勢兒童生活適應團體之輔導效果。屏東大學學報-教育類,3,1-38。
許家綾譯(2006)。青少年藝術治療。臺北市:心理。
郭宏信(2017)。戲劇策略在國小學童團體輔導之應用。諮商與輔導,382,12-5。
郭為藩(1996)。自我心理學。臺北:師大。
陳彤羚(2007)。國小高年級學童依附關係、自我概念、人際衝突與情緒能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南大學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碩士班,台南。
陳美如、黃啟峰(2014)。繪本教學實施死亡教育對低年級學童死亡態度之研究。生死學研究,16,77-137。
陳凱婷、陳慶福(2008)。繪本團體在喪親兒童輔導上之應用。輔導季刊,44(4) 1-11。
陳維如(2006)。應用以繪本為主的讀書治療於父母離異兒童之個別諮商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新竹。
郭小榕(2013)。新北市國小學生參與管樂社團活動學習滿意度、自我概念之研究。北市教大社教學報,12,216-238。
黃月霞(1984)。兒童諮商與輔導─理論與技術。臺北市:桂冠。
黃光雄(2000)。教育概論。臺北:師大書苑。
黃凱薇(2014)。繪本小團體輔導對提升國小高年級新移民子女自我概念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師專業碩士學位學程,台中市。
黃惠惠(1993)。團體輔導工作概論。臺北:張老師文化。
黃雅琳、王碧霞(2016)。學前特教巡迴輔導教師教導語音異常幼兒構音/音韻學習效果之研究-以繪本為媒材。幼兒保育研究集刊,5(1),100-114。
黃傳永、賴美言、陸雅青(2011)。表達性藝術治療對憂鬱情緒兒童之團體輔導效果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42(1),21-52。
黃曉雯(2006)。高雄市國小學童自我概念、班級氣氛知覺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南大學諮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
黃彥翔、顏慶瑩、王澤惠(2014)。身體自我概念與運動自我效能之關聯:以嘉義縣國小高年級學童為例。臺大體育學報,19-30。
彭康助、周建智(2007)。資訊融入國小五年級體育教學探究兒童身體自我概念之研究。臺灣運動教育學報,2(2),1-20。
辜綉晶(2008)。讀書治療對國小兒童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之輔導效果。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
楊美珍(2009)。淺談主題繪本於團體輔導實務工作中之運用~以國小中年級情緒成長團體為例。輔導季刊,45(3),65-67。
楊淑貞(2009)。表達性藝術治療兒童自我成長團體實施歷程探討。台灣藝術治療學刊,1(2),31-45。
廖鳳池(2002)。兒童團體的組織、實施與評估。載於廖鳳池(主編),兒童諮商團體理念與方案(頁21-46)。臺北:心理。
趙曉美(2000)。自我概念多層面階層結構之驗證暨增進自我概念課程之實驗效果。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臺北市。
趙于菁、符兔群(2013)。運用兒童故事引導學生以藝術創作自我探索之初探。視覺藝術論壇,8,82-107。
鄭文媛、蔡美香(2014)。遊戲治療對社會退縮兒童之退縮行為與自我概念之成效探討。教育心理學報,46(2),165-185。
蔡銘津、蕭麗鳳(2010)。增進幼兒品格教育的繪本教學研究。人文社會電子學報,6(2),1-18。
鄭文媛(2013)。遊戲治療對社會退縮兒童之退縮行為與自我概念之成效探討。未出版論文,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研究所,台北。
盧耿良(2009)。生命教育繪本教學對國小學童自我概念影響之探討-以臺南市某國小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文化與自然資源學系社會科教學碩士班,台南。
顏素如、張進上(2009)。東南亞籍配偶子女團體輔導效果之研究。嘉南學報(人文類),35,397-411。
蘇于飛(2015)。國小資優生自我概念與領導才能之關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臺北。
蘇振明(2002)。圖畫書與兒童教育。載於徐素霞(主編),臺灣兒童圖畫書導賞,28-32。臺北:國立灣藝術教育館。
葉盈麗(2015)。國小團體輔導工作之倫理困境。諮商與輔導,350,23-26。
劉櫻婕、盧姵綺(2017)。藝術教育治療取向課程對國小高年級學生自我概念之影響。藝術教育研究,34,93-128。

二、英文部份
Baumrind, D. (1971). Current patlerns of parental authority.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Monograph, 4, 11-29.
Corey, G. (2003). Theory and practice of group counseling. Wadsworth: Thomson.
Corey, G. (2005).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ounseling & psychotherapy. Wadsworth: Thomson.
Dusek, J. B. (1996). Adolescent Development and Behavior.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Hall.
Dudley, H. (2008). A phenomenological exploration of a children’s picture book on the subject of death and dying. Child Bereavement study day. Kirkwood Hospice, Huddersfield. Retrieved from http://eprints.hud.ac.uk/11196/1/hdudley finalthesis.pdf
Erikson, E. (1959/1980). Identity and the life cycle,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Erikson, E. (1968). Identity: Youth and Crisis. New York: Norton, W. W.
Hattie, J. (1992). Self-Concept. Hillsdale, N. J.: L. Earlbaum Associates.
Pardeck, J. A., & Pardeck, J. T. (1984). An overview of the bibliotherapeutic treatment approach: Implication for clinical social work practice. Family Therapy, 11(3), 241-252.
Pardeck, J. T., & Pardeck, J. A. (1998). An Exploration of the Uses of Children`s Books as an Approach for Enhancing Cultural Diversity. Early Child Development and Care, 147(1), 25-31. doi: 10.1080/0300443981470104
Shavelson, R. J., Hubner, J. J., & Stanton, G. C. (1976). Self-concept: Validation of construct interpretations.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46, 407-441.
Siegelman, E. (1990). Metaphor and meaning in psychotherapy. New York: Guilford.
Shaffer, R. D. (2002).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Wadsworth: Thomson.
Trotzer, J. P. (1977). The Counselor and the Group: Integrating Theory, Training and Practice. Montery, CA: Books/Cole.
Vanderark, S. (1989). Self-esteem, creativity, and music: Implications and direction for research.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380342).
Zambo, D. M. (2007). What Can You Learn From Bombaloo? Using Picture Books to Help Young Students With Special Needs Regulate Their Emotions. TEACHING Exceptional Children, 39(3), 32-39.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圖書資訊學數位碩士在職專班
107913021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791302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林巧敏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Lin, Chiao-Min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黃欣怡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Huang, Sing-Yien_US
dc.creator (作者) 黃欣怡zh_TW
dc.creator (作者) Huang, Sing-Yien_US
dc.date (日期) 2020en_US
dc.date.accessioned 3-Aug-2020 18:50:46 (UTC+8)-
dc.date.available 3-Aug-2020 18:50:46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3-Aug-2020 18:50:46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07913021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31394-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圖書資訊學數位碩士在職專班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7913021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繪本小團體輔導對於國小五年級學童在發展自我概念上的實施歷程與成效。本研究以馬祖地區自我概念低落的某國小五年級學生,經導師及與輔導室評估所推薦之學生共8名為研究對象,接受每週一次,共十二次的繪本小團體輔導課程,探討繪本小團體輔導實施歷程及其輔導成效。
  本研究使用「國小兒童自我概念量表」為研究工具,於團體開始前進行前測及最後一次團體進行後測,採前實驗設計中的單組前後測設計數據,作為客觀分析基礎;過程記錄運用總團體回饋表、成員訪談大綱及觀察省思紀錄,作為質性觀察的輔助分析資料。
  研究結果發現:(1)同一組成員在參與繪本小團體輔導的課程實施後,其在國小兒童自我概念量表上的前後測T分數,後測分數高於前測分數,表示繪本小團體對於提升五年級學童「整體自我概念」具有輔導的效果;(2)運用繪本媒材,有助於提升學童學習興趣,自我概念的覺察與生活經驗連結(3)小團體輔導的方式,有助於催化學童的想法和行為上改變,提升自我概念。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and effectiveness of picture-book small group counseling for fifth graders in developing self-concept. This study focuses on fifth graders with low self-concept from an elementary school in the Matsu area. Eight students were selected by their tutors and the Counselor`s Office as the subjects, and participated into the picture-book small group counseling every week, twelve weeks in total.
By using the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s Self-Concept Scale" as the investigative instrument, this study conducted a pretest before the first group counseling starts and a posttest during the last one. For objective analysis, one-group pretest-posttest design was adopted as the basis. During the process, group feedback form, outlines for participant interviews and post-observation reflection were also taken into account for qualitative observation.
The key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re listed below:
(1) After these students participated into the picture-book small group counseling, their posttest T scores were obviously better than the pretest scores on the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s Self-Concept Scale. The result reveals that the picture-book small group counseling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self-concept of these fifth graders;
(2) The use of picture books can promote these fifth graders` interest to learn, encourage their self-awareness and help them to relate to their everyday lives;
(3) Small group counseling clearly has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se fifth graders’ thoughts and behaviors as well as the development of their self-concept.
en_US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研究問題 4
第四節 名詞解釋 5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繪本輔導的運用與相關研究 7
第二節 小團體輔導的相關研究 14
第三節 自我概念的理論與教學方式 19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29
第一節 研究方法 29
第二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30
第三節 研究參與者 33
第四節 研究工具 34
第五節 研究實施 37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41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43
第一節 團體課程觀察分析 43
第二節 發展自我概念的成效分析 56
第三節 訪談資料分析 7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89
第一節 結論 89
第二節 建議 90
參考資料 95
一、中文部份 95
二、英文部份 99
附錄一 團體成員招募單 101
附錄二 家長同意書 102
附錄三 國小學童自我概念主題繪本書目清單 103
附錄四 團體總回饋表 108
附錄五 成員訪談大綱 109
附錄六 團體方案內容 110
附錄七 團體歷程與觀察省思紀錄 124
附錄八 測驗研究用同意書 136
zh_TW
dc.format.extent 2699887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7913021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繪本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小團體輔導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自我概念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閱讀輔導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閱讀教學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Picture book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Small group counseling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Self-concept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Reading counseling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Reading instructionen_US
dc.title (題名) 運用繪本進行小團體輔導對於國小五年級學童發展自我概念成效之研究─以馬祖地區為例zh_TW
dc.title (題名) Using the Picture Book for Small Group Counseling to Improve the Self-Concept of the Fifth-grade Students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A Case of Matsu Area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方淑貞(2010)。FUN的教學:圖畫書與語文教學。臺北:心理。
王文秀、田秀蘭、廖鳳池(2011)。兒童輔導原理。臺北:心理。
王鍾和(編譯)(1995)。Elizabeth B. Hurlook著。兒童發展(下冊)。臺北:大洋。
王萬清(1999)。讀書治療。台北:心理。
王馨梅(2008)。以繪本教學進行品格教育之行動研究~以馬祖地區國小二年級學童為例。未來版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臺北。
江瑋珉(2017)。發展性書目療法應用於國中中輟高關懷學生之研究─以嘉義市某國中資源式中介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學數位碩士在職專班,臺北。
何三本(2003)。幼兒文學。臺北:五南。
何長珠、曾柔鳴、劉婉如(2011)。團體諮商概要。臺北:五南。
何薇玲(2017)。兒童發展與輔導。台北:高點。
吳怡瀅(2016)。國小兒童自我概念、幸福感與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諮商與應用心理學系碩士班,台中。
吳武典、洪有義、張德聰(2002)。團體輔導。北縣:空大。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臺北:桂冠圖書。
吳裕益、侯雅齡編製(2000)。國小兒童自我概念量表-指導手冊。臺北:心理。
李依娟、陳儀聘、王慧禎、謝倍珊(2016)。繪本輔導方案提升選擇性緘默兒童社會技巧之行動研究。特殊教育學報,43,1-27。
李金蓮(2008)。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情緒智力與同儕衝突因應策略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研究所,嘉義市。
李連珠(1991)。課室內的圖畫書。國教之友,43(2),29-36。
李輝(1994)。影響國小兒童自我觀念發展之重要因素。國民教育,34(9、10),6-9。
林怡岑(2006)。國小學童情緒能力、自我概念、控制信念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南大學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碩士班,台南。
林真美(2011)。繪本之眼。臺北:天下雜誌。
林敏宜(2003)。圖畫書的欣賞與應用。臺北:心理。
林慈瑋(2007)。創造思考繪本教學對國小學童創造力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臺北。
林維芬、陳意玫(2007)。繪本讀書治療取向之助人行為介入方案對國小學童利社會道德推理、助人意願與助人行為實踐之效果研究。諮商輔導學報:高師輔導所刊,17,97-131。
林麗媚(2012)。生命教育書寫教學活動對國小五年級學童自我概念影響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生命教育與健康促進研究所,臺北。
施常花(1988)。兒童讀物在教育性讀書治療的應用與實施。國教月刊,34(8),9-15。
侯雅齡(1998)。國小兒童自我概念量表編製及其相關因素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高雄。
洪秀梅(2007)。台南縣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管教方式、情緒覺察能力、自我概念對人際關係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南科技大學童活應用科學研究所,台南。
洪雅鳳、劉志如(2013)。協助國小教師運用發展性讀書治療理念於班級輔導之訓練歷程-重要現象與省思。臺中教育大學學報:人文藝術類,27(1),1-24。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東華。
張春興(2000)。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東華。
教育部(2013)。國民小學學校輔導工作參考手冊,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臺北市:教育部。
梁培勇(2006)。遊戲治療—理論與實務。臺北:心理。
許依婷、黃素雲(2019)。國小低年級弱勢兒童生活適應團體之輔導效果。屏東大學學報-教育類,3,1-38。
許家綾譯(2006)。青少年藝術治療。臺北市:心理。
郭宏信(2017)。戲劇策略在國小學童團體輔導之應用。諮商與輔導,382,12-5。
郭為藩(1996)。自我心理學。臺北:師大。
陳彤羚(2007)。國小高年級學童依附關係、自我概念、人際衝突與情緒能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南大學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碩士班,台南。
陳美如、黃啟峰(2014)。繪本教學實施死亡教育對低年級學童死亡態度之研究。生死學研究,16,77-137。
陳凱婷、陳慶福(2008)。繪本團體在喪親兒童輔導上之應用。輔導季刊,44(4) 1-11。
陳維如(2006)。應用以繪本為主的讀書治療於父母離異兒童之個別諮商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新竹。
郭小榕(2013)。新北市國小學生參與管樂社團活動學習滿意度、自我概念之研究。北市教大社教學報,12,216-238。
黃月霞(1984)。兒童諮商與輔導─理論與技術。臺北市:桂冠。
黃光雄(2000)。教育概論。臺北:師大書苑。
黃凱薇(2014)。繪本小團體輔導對提升國小高年級新移民子女自我概念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師專業碩士學位學程,台中市。
黃惠惠(1993)。團體輔導工作概論。臺北:張老師文化。
黃雅琳、王碧霞(2016)。學前特教巡迴輔導教師教導語音異常幼兒構音/音韻學習效果之研究-以繪本為媒材。幼兒保育研究集刊,5(1),100-114。
黃傳永、賴美言、陸雅青(2011)。表達性藝術治療對憂鬱情緒兒童之團體輔導效果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42(1),21-52。
黃曉雯(2006)。高雄市國小學童自我概念、班級氣氛知覺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南大學諮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
黃彥翔、顏慶瑩、王澤惠(2014)。身體自我概念與運動自我效能之關聯:以嘉義縣國小高年級學童為例。臺大體育學報,19-30。
彭康助、周建智(2007)。資訊融入國小五年級體育教學探究兒童身體自我概念之研究。臺灣運動教育學報,2(2),1-20。
辜綉晶(2008)。讀書治療對國小兒童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之輔導效果。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
楊美珍(2009)。淺談主題繪本於團體輔導實務工作中之運用~以國小中年級情緒成長團體為例。輔導季刊,45(3),65-67。
楊淑貞(2009)。表達性藝術治療兒童自我成長團體實施歷程探討。台灣藝術治療學刊,1(2),31-45。
廖鳳池(2002)。兒童團體的組織、實施與評估。載於廖鳳池(主編),兒童諮商團體理念與方案(頁21-46)。臺北:心理。
趙曉美(2000)。自我概念多層面階層結構之驗證暨增進自我概念課程之實驗效果。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臺北市。
趙于菁、符兔群(2013)。運用兒童故事引導學生以藝術創作自我探索之初探。視覺藝術論壇,8,82-107。
鄭文媛、蔡美香(2014)。遊戲治療對社會退縮兒童之退縮行為與自我概念之成效探討。教育心理學報,46(2),165-185。
蔡銘津、蕭麗鳳(2010)。增進幼兒品格教育的繪本教學研究。人文社會電子學報,6(2),1-18。
鄭文媛(2013)。遊戲治療對社會退縮兒童之退縮行為與自我概念之成效探討。未出版論文,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研究所,台北。
盧耿良(2009)。生命教育繪本教學對國小學童自我概念影響之探討-以臺南市某國小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文化與自然資源學系社會科教學碩士班,台南。
顏素如、張進上(2009)。東南亞籍配偶子女團體輔導效果之研究。嘉南學報(人文類),35,397-411。
蘇于飛(2015)。國小資優生自我概念與領導才能之關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臺北。
蘇振明(2002)。圖畫書與兒童教育。載於徐素霞(主編),臺灣兒童圖畫書導賞,28-32。臺北:國立灣藝術教育館。
葉盈麗(2015)。國小團體輔導工作之倫理困境。諮商與輔導,350,23-26。
劉櫻婕、盧姵綺(2017)。藝術教育治療取向課程對國小高年級學生自我概念之影響。藝術教育研究,34,93-128。

二、英文部份
Baumrind, D. (1971). Current patlerns of parental authority.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Monograph, 4, 11-29.
Corey, G. (2003). Theory and practice of group counseling. Wadsworth: Thomson.
Corey, G. (2005).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ounseling & psychotherapy. Wadsworth: Thomson.
Dusek, J. B. (1996). Adolescent Development and Behavior.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Hall.
Dudley, H. (2008). A phenomenological exploration of a children’s picture book on the subject of death and dying. Child Bereavement study day. Kirkwood Hospice, Huddersfield. Retrieved from http://eprints.hud.ac.uk/11196/1/hdudley finalthesis.pdf
Erikson, E. (1959/1980). Identity and the life cycle,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Erikson, E. (1968). Identity: Youth and Crisis. New York: Norton, W. W.
Hattie, J. (1992). Self-Concept. Hillsdale, N. J.: L. Earlbaum Associates.
Pardeck, J. A., & Pardeck, J. T. (1984). An overview of the bibliotherapeutic treatment approach: Implication for clinical social work practice. Family Therapy, 11(3), 241-252.
Pardeck, J. T., & Pardeck, J. A. (1998). An Exploration of the Uses of Children`s Books as an Approach for Enhancing Cultural Diversity. Early Child Development and Care, 147(1), 25-31. doi: 10.1080/0300443981470104
Shavelson, R. J., Hubner, J. J., & Stanton, G. C. (1976). Self-concept: Validation of construct interpretations.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46, 407-441.
Siegelman, E. (1990). Metaphor and meaning in psychotherapy. New York: Guilford.
Shaffer, R. D. (2002).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Wadsworth: Thomson.
Trotzer, J. P. (1977). The Counselor and the Group: Integrating Theory, Training and Practice. Montery, CA: Books/Cole.
Vanderark, S. (1989). Self-esteem, creativity, and music: Implications and direction for research.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380342).
Zambo, D. M. (2007). What Can You Learn From Bombaloo? Using Picture Books to Help Young Students With Special Needs Regulate Their Emotions. TEACHING Exceptional Children, 39(3), 32-39.
zh_TW
dc.identifier.doi (DOI) 10.6814/NCCU202000897en_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