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女虛無黨人在近代中、日知識圈的再現與挪用(1870s-1910s)
The Representation and Appropriation of the Female Nihilists in the Intelligentsia of Modern China and Japan (1870s-1910s)
作者 詹宜穎
Chan, I-Ying
貢獻者 林啟屏
Lin, Chi-Ping
詹宜穎
Chan, I-Ying
關鍵詞 虛無黨
女傑
烈女
毒婦
蘇菲亞
革命
Nihilist
Female martyr
Heroine
Poison women
Sophia
Revolution
日期 2020
上傳時間 2-Sep-2020 11:58:56 (UTC+8)
摘要 「虛無黨」(nihilist)原是歐美報社記者用來指稱19世紀末俄國民粹主義運動時期,某些試圖以暗殺政要達成革命目的之革命家或恐怖分子。該詞彙經由報刊的全球化流通到了日本之後,被日本報界翻譯為漢字複合詞「虛無黨」。該詞彙在20世紀前後流行於中國。許多年輕女子參與了俄國民粹主義運動,她們之中也有人實際參與激烈的暗殺行動。這個現象帶給歐美的社會極大的震撼。俄國女子的事蹟隨著新聞、書刊的出版與跨國界的傳播,傳到了日本與中國,並被翻譯成日文與中文,變成日本與中國的「女虛無黨人」。本文即在探討日本與中國的知識圈如何通過翻譯,再現俄國的「女虛無黨人」,又是如何挪用「女虛無黨人」的符號到各自的歷史脈絡與政治語境中。本文利用日本與中國大量的報刊資料與書籍,以跨文化脈絡的取徑,探討翻譯的過程所產生的意義變遷。本文指出,「女虛無黨人」在日本與中國的再現,都與「國家」的轉型與建構、帝國主義對文明的論述,以及政治型態的想像緊密聯繫在一起。在轉譯過程中,「女虛無黨人」不只被再現為日本、中國傳統思想資源裡的「烈女」、「女傑」等典範形象,也反過來促成「烈女」、「女傑」意義的轉變,使這些原本帶有高度女德規範的詞語,轉變為建構國家、創造幸福社會的典範象徵。本文最後也將考察最受知識分子矚目的俄國女子「蘇菲亞」,如何被用來描述福田英子、秋瑾和何震這三位日本與中國的女子,使得「蘇菲亞」除了變為象徵「革命」的代名詞,更變成「世界之公理」。通過對「女虛無黨人」翻譯來源的考察,也可以看到俄國、英國、法國、美國、日本、中國等國家之間知識流動的軌跡,並不是純然單向的傳播,而是多面向的交流與互動。
The “nihilist” were originally used by reporters from European and American newspapers to refer to certain revolutionaries or terrorists who tried to assassinate political figures to achieve revolutionary goals during the Russian populist movement at the end of the 19th century. After reaching Japan through the global circulation of newspapers, it was translated into the Chinese compound word “Xiu wu Dang” by the Japanese press, and was popular in China around the 20th century. Many young women participated in the Russian populist movement, and some of them actually participated in the intense assassinations. This phenomenon greatly shocked European and American societies. The stories of Russian women spread to Japan and China along with the publication of news, books, and were translated into Japanese and Chinese, became a “female nihilists” in Japan and China. This thesis is discussing how the Japanese and Chinese intelligentsia represented the Russian “female nihilists” through translation and appropriated the symbols of “female nihilists” into their respective historical contexts and political contexts. This thesis uses a large number of Japanese and Chinese newspapers, periodicals and books to explore the changes in meaning produce by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in a cross-cultural context, and try to point out that, the representation of “female nihilist” in Japan and China is associating with the transform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state”, imperialism’s discourse on civilization, and the imagination of political patterns. In the translation, “female nihilists” are not only represented as model images such as “martyr” and “heroine”, but also change the meaning of “martyr” and “heroine”. These words that originally had a high assosiation to female ethics were transformed into model symbols for building a country and creating a happy society. At the end of this thesis, I will also examine how the Russian woman “Sophia” that has attracted the most attention of intellectuals is used to describe the three women : Hedeko Fukuda, Qiu Jin, and He Zhen, making “Sophia” in addition to becoming The symbolizing “revolution” and “the axiom of the world.”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translation sources of the “female nihilists”, we can also see that the trajectory of the knowledge flow between Russia, Britain, France, the United States, Japan,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 is not purely one-way transmission, but multi-faceted, communication and interaction.
參考文獻 一、報紙、雜誌(按筆畫排列)
(一)中文報紙、雜誌
二十世紀之支那(二十世紀之支那社編,《二十世紀之支那》。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1968年)
大公報(收入「大公報1902-1949」數據庫)
大同報(收入「晚清期刊全文數據庫」)
女子世界(收入「晚清期刊全文數據庫」)
小說月報(收入「晚清期刊全文數據庫」)
小說叢報(收入「晚清期刊全文數據庫」)
天義、衡報(收入「晚清期刊全文數據庫」,亦見萬仕國、劉禾校注,《天義‧衡報》。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年)
民報(收入「晚清期刊全文數據庫」,另見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民報》。北京:科學出版社影印,1957年)
申報(收入「申報(1872-1949)資料庫」)
江蘇(江蘇同鄉會出版部編印,《江蘇》。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會,1968年)
俄事警聞(俄事警聞社編,《俄事警聞》。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1968年)
南風報(收入「晚清期刊全文數據庫」)
時務報(收入「中國近現代思想及文學史專業資料庫」)
浙江潮(浙江同鄉會編輯發行,《浙江潮》。東京:浙江同鄉會雜誌部,1903年)
國民日日報(東大路譯印所編,《國民日日報彙編》。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1968年)
強學報(收入「晚清期刊全文數據庫」)
教會新報(收入「晚清期刊全文數據庫」)
清議報(收入「晚清期刊全文數據庫」)
湖北學生界(漢聲雜誌社編印,《湖北學生界》。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1968年)
新世紀(收入「晚清期刊全文數據庫」)
新民叢報(收入「晚清期刊全文數據庫」)
滇話報(收入「晚清期刊全文數據庫」)
萬國公報(林樂知主編,《萬國公報》。臺北:華文書局,1968年)
漢聲(收入「晚清期刊全文數據庫」)
學匯(收入「民國時期期刊全文數據庫(1911-1949))
禮拜六(收入「民國時期期刊全文數據庫(1911-1949)」)
蘇報(蘇報社編,《蘇報》。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1968年)
警鐘日報(警鐘日報社編,《警鐘日報》。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1968年)
(二)英文報紙
Chicago Tribune(ProQuest Historical Newspapers-Chicago Tribune1849-1993)
The Times(The Times Digital Archive (TDA),泰晤士報全文檢索資料庫)
The North- China Herald and Supreme Court& Consular Gazette(北華捷報)(收入「字林西報全文數據庫(1862-1951)」)
(三)日文報紙、雜誌
女學世界(小山静子監修,《女學世界》復刻版。東京:柏書房復刻版,2005-2011)
太陽(收入「Japan Knowledge Lib」)
文藝俱樂部(收入「Japan Knowledge Lib」)
世界婦人(労働運動史研究会編,《明治社会主義史料集‧別冊‧第1‧世界婦人》。東京:明治文献資料刊行会,1961年)
平民新聞(收入林茂、西田長寿編《平民新聞論說集》。東京:岩波書店,1961年)
光(收入飛鳥井雅道著,《幸德秋水:直接行動論の源流》。東京:中央公論社,1969年。)
自由新聞(信夫清三郎,林茂,《自由新聞》復刻版。東京:三一書房,1972年)
東京日日新聞(收入「每索(每日新聞)」資料庫)
東京曙新聞(田崎公司監修,《東京曙新聞》復刻版。東京:柏書房,2006年)
直言(收入林茂、西田長寿編《平民新聞論說集》。東京:岩波書店,1961年)
近事評論(林正明主編,《近事評論》復刻版。東京:不二出版,1990年)
風俗畫報(收入「Japan Knowledge Lib」資料庫)
國民之友(藤原正人編,《國民之友》復刻版。東京:明治文獻資料刊行會,1982年)
婦女新聞(福島四郎編集,《婦女新聞》復刻版。東京:不二出版,1982-1985年)
現社會(收入「国立国会図書館デジタルコレクション」)
朝日新聞(收入「朝日新聞資料庫:聞藏II」資料庫)
朝野新聞(東京大学法学部明治新聞雑誌文庫編,《朝野新聞》縮刷版。東京都 : ぺりかん社,1981-1984年)
讀賣新聞(收入「讀賣新聞歷史館」資料庫)
二、史料
《出版條例》,《法令全書‧上卷》。內閣官報局,1887年。
《保安條例》,《公文類聚第十一編》第30卷。内閣官報局,1887年。
クロポトキン著,大杉榮譯,《革命家の思出 : クロポトキン自叙伝》。東京:春陽堂,1924年。
ミル著,深間內基譯,《男女同權論》。東京:山中市兵衛,1878年。
レオ、ドウツチ著,幸德秋水譯,《革命奇談:神愁鬼哭》。東京:隆文館,1907年。
三輪田真佐子,《女子教育要言》。東京:國光社,1897年。
三輪田真佐子,《教へ草》。東京:日本弘道会有志青年部,1918年。
久津見蕨村,《無政府主義》。東京:平民書房,1906年。
小島玄壽,《日本列女傳》卷一。栃木縣:山中八郎,1878年。
中村正直,柳澤信太編,《敬宇文集‧下卷》。東京:高橋京十郎,1880年。
王錫祺輯,《小方壺齋輿地叢鈔補編》。臺北:廣文書局影印上海著易堂鉛印本,1964年。
王韜,《弢園文錄外編》。香港:香港印務總局,1889年版。
占部百太郎,《近世露西亞》。東京:開拓社發行,1899年。
平民社同人編,《革命婦人》。東京:平民社,1905年。
永江正直,《女子教育論》。東京:博文館,1892年。
田島象二,《任天居士漂流記》。東京:青木文寶堂,1885年。
田島象二編,《西國烈女傳》。東京:弘令本社,1881年。
田島錦治,《日本現時之社會問題 附近世社會主義論》。東京:東華堂,1897年。
田野橘治,《暗黑の倫敦》。東京:廣文堂書局,1903年。
安東久次郎譯述,《露國虛無黨ノ由來》。東京:東雲館藏,1882年。
安部磯雄,《社會問題解釋法》。東京:東京專門學校出版部,1901年。
安積信思順著,伊藤之幹子固編輯,《烈婦傳》。大阪:河內屋喜兵衛,1800年。
西村茂樹編,《婦女鑑》。東京:宮內省,1887年。
西河通徹,《露國虛無黨事情》。東京:競錦堂,1882年。
杣田策太郎,《魯國奇聞‧烈女ノ疑獄》。東京:由己社,1882年。
谷澤豐信,《東北自由黨員列傳》。東京:自由閣藏版,1883年。
岩崎徂堂、三上寄風編,《世界十二女傑》。東京:廣文堂,1902年。
明治文化資料叢書刊行會編,《明治文化資料叢書‧第九卷 翻譯文學篇》。東京:風間書房,1972年。
波斯邊鎖著,尾崎行雄譯,《權理提綱》。東京:丸屋善七,1877年。
姬山生、汪洋生譯,《秘密の婦人》。東京:光村出版社,1908年。
宮崎夢柳,《大阪事件志士列傳‧中編》。大阪:小塚義太郎出版,1887年。
宮崎夢柳,《虛無黨實傳記‧鬼啾啾》。東京:平凡社影印東京旭橋活版所刊版,2007年。
宮崎夢柳,《憂世の涕淚‧一滴千金‧卷二》。東京:成文舍,1884年。
宮崎夢柳,《魯西國虛無黨‧冤枉乃鞭笞》。東京:平凡社影印內藤久人版,2006年。
島田三郎,《社會主義概評》。東京:警醒社,1901年。
陳冷血譯述,《虛無黨》。上海:開明書店,1904年。
曾根俊虎,《俄國暴狀誌》。東京:樂善堂書房,1904年。
曾樸著,《孽海花》。臺北:三民書局,2015年。(1904年連載)
植木枝盛,《東洋之婦女》。佐々城豊寿,1889年。
植木枝盛,《愛國志林‧第五篇》。東京:愛國社,1880年。
越智治雄解說,山田有策、前田愛等注釋,《日本近代文學大系2:明治政治小說集》。東京:角川書店,1974年。
煙山專太郎,《近世無政府主義》。東京:東京專門學校出版部,1902年。
鈴木金太(蔵山)著,《眾議院議員候補者評傳:逐鹿界之片影》。名古屋:山田丹心館,1902年。
鈴木常松,《日本婦女鑑:貴女至寶》。東京:積善館,1893年。
福井準造,《近世社會主義》。東京:有斐閣,1899年。
趙必振,《近世社會主義》。上海:廣智書局,1903年。
鳳仙女史譯述,《美人手》。上海:上海世界書局,1939年再版。
劉知幾著,浦起龍釋,《史通通釋‧卷六》。臺北:藝文印書館,1978年。
德富蘆花編,《世界古今名婦鑑》。東京:民友社,1898年。
鄭觀應,《盛世危言》。廣州:廣東出版社據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鉛印本影印,2015年。
鄭觀應撰,辛俊玲評注,《盛世危言》。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年。
橫井時雄編,《本鄉會堂學術講談集》。東京:警醒社,1892年。
頤瑣、羅普等著,王孝廉、吳宏一、李殿魁、李豐楙等編,《晚清小說大系‧黃繡球/東歐女豪傑/獅子吼》。臺北:廣雅,1984年。
羅家倫主編,《中華民國史料叢編》。臺北:中國國民黨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1968年影印初版。
關信三撰,《古今萬國婦女列傳》上編。集賢閣版,1877年。
三、近人研究專著(按姓名筆劃排列)
(一)中文專著
丁守和、丘權政,《辛亥革命時期期刊介紹‧第一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
卞東磊,《古典心靈的現實轉向:晚清報刊閱讀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年。
方祖燊,《三湘漁父:宋教仁傳》。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0年。
王汎森,《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臺北:聯經,2014年。
王汎森,《思想是生活的一種方式:中國近代思想史的再思考》。臺北:聯經,2018年。
王汎森,《啟蒙是連續的嗎?》。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2020年。
王汎森,《執拗的低音:一些歷史思考方式的反思》。臺北:允晨文化,2014年。
王汎森,《權力的毛細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學術與心態》。臺北:聯經,2013年。
王德威,《晚清小說新論:被壓抑的現代性》。臺北:麥田,2003年。
王德威,《歷史與怪獸:歷史‧暴力‧敘事》。臺北:麥田,2011年全新增訂版。
丘為君,《啟蒙、理性與現代性:近代中國啟蒙運動,1895-1925》。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8年。
安井伸介,《中國無政府主義的思想基礎》。臺北:五南出版社,2013年。
余英時,《猶記風吹水上鱗──錢穆與現代中國學術》。臺北:三民書局二版,2017年。
李又寧、張玉法主編,《近代中國女權運動史料,1842-1911(上、下)》。臺北:傳記文學社,1975年。
李冬木,《魯迅精神史探源:個人‧狂人‧國民性》。臺北:秀威,2019年。
李永全,《俄國政黨史:權力金字塔的形成》。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9年。
李永全,《俄羅斯政黨史》。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9年。
李永熾,《福澤諭吉社會思想之研究》。臺北:水牛出版社,1970年。
李孝悌,《清末的下層社會啟蒙運動,1901-1911》。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2年。
李志宏,《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說敘事研究》。臺北:大安,2008年。
李奇志,《論清末民初思想和文學中的「英雌」話語》。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
李貞德主編,《中國史新論‧性別史分冊》。臺北:聯經,2009年。
李歐梵,《中國現代文學與現代性十講》。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
李歐梵,《現代性的追求:李歐梵文化評論精選集》。臺北:麥田,1996年。
李艷麗,《晚清日語小說譯介研究(1898-1911)》。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4年。
周佳榮,《近代日本的文化與思想》。香港:香港商務印書館,2015年。
周萍萍,《日本女性教育家與女子學校(1868-1945)》。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12年。
周愫嫻、曹立群,《犯罪學理論及其實證》。臺北:五南出版社,2018年。
林毓生,《中國激進思潮的起源與後果》。臺北:聯經,2019年。
林毓生著,穆善培等譯,《中國意識的危機─「五四」實期激烈的反傳統主義》。桂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增訂版。
阿英,《阿英全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
柯惠鈴,《民國女力::近代女權歷史的挖掘、重構與新詮釋》。臺北:商務,2019年。
柯惠鈴,《近代中國革命運動中的婦女(1900-1920)》。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2年。
秋瑾,《秋瑾集》。臺北:里仁書局,1980年。
秋瑾著,上海古籍出版社編,《秋瑾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秋瑾著,王燦芝編,《秋瑾女俠遺集》。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58年。
胡曉真,《才女徹夜未眠──近代中國女性敘事文學的興起》。臺北:麥田,2003年。
唐欣玉,《被建構的西方女傑──《世界十女傑》在晚清》。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3年。
夏曉紅,《〈女子世界〉文選》。貴州:貴州教育出版社,2003年。
夏曉紅,《晚清女子國民常識的建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
夏曉紅,《晚清女性與近代中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夏曉紅,《晚清文人婦女觀(增訂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
夏曉紅、呂文翠主編,《晚清報刊、性別與文化轉型:夏曉紅選集》。臺北:人間出版社,2013年。
夏曉虹,《金天翮、秋瑾、呂碧成、何震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年。
孫桂燕,《清末民初女權思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
秦方,《女界之興起:晚清天津女子教育與女性形象建構》。北京:中華書局,2019年。
高翔宇主編,《跨學科視野下的近代中國教育、文學與社會(上、下)》。臺北:花木蘭出版社,2017年。
張允起等編,《日本明治前期法政史料選編》。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6年。
張玉法,《清季的立憲團體》。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1年。
張玉法,《清季的革命團體》。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2年。
張玉法編,《晚清革命文學》。臺北:經世書局,1981年。
張建華、曾媛媛著,《政治激進主義與近代俄國政治》。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0年。
張陟遙,《播火者的使命:幸德秋水的社會主義思想及其對中國的影響》。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
張蓮波編著,《辛亥革命時期的婦女社團》。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2016年。
張灝,《幽暗意識與民主傳統》。臺北:聯經,1980年修訂再版。
張灝,《時代的探索》。臺北:中央研究院,2004年。
張灝著,高力克、王躍譯,《危機中的中國知識分子:尋求秩序與意義》。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
梅鶴孫著,梅英超整理,《青谿舊屋儀徵劉氏五世小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符杰祥,《國族迷思:現代中國的道德理想與文學命運》。臺北:秀威資訊,2015年。
郭延禮,《秋瑾年譜》。山東:齊魯書社,1983年。
郭延禮編,《秋瑾研究資料》。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1987年。
郭長海、郭君兮輯注,《秋瑾全集箋注》。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
郭春生主編,粟瑞雪編譯,陳金鵬譯校,《俄國19、20世紀之交法政文獻選編》。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6年。
郭麗,《近代日本的對外認識:以幕末遣歐美使節為中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陳之驊,《克魯泡特金傳》。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年。
陳平原,《「新文化」的崛起與流播》。北京:北京大學出版,2015年。
陳平原,《二十世紀中國小說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
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3年。
陳平原,《中國現代小說的起點:清末民初小說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陳姃湲,《從東亞看近代中國婦女教育 : 知識分子對「賢妻良母」的改造》。新北市:稻鄉,2005年。
陳建華,《「革命」的現代性:中國革命話語考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陳建華,《紫羅蘭的魅影:周瘦鵑與上海文學文化,1911-1949》。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19年。
陳建華主編,《俄羅斯人文思想與中國》。重慶:重慶出版社,2011年。
陳瑋芬,《近代日本漢學的「關鍵詞」研究:儒學及相關概念的嬗變》。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年。
游鑑明、胡纓、季家珍主編,《重讀中國女性生命故事》。臺北:五南出版社,2011年。
湯克勤,《近代轉型視閾下的晚清小說家:從傳統的士到近代知識分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
湯志鈞編,《章太炎政論選集》上、下。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
費孝通,《鄉土中國》。香港:香港中和,2017年。
馮自由,《革命逸史》五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臺二版。
馮自由,《革命逸史》五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年。
馮明珠編,《盛清社會與揚州研究》。臺北:遠流,2011年。
黃俊傑編,《東亞論語學──中國篇》。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9年。
黃湘金,《史事與傳奇─清末民初小說內外的女學生》。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
黃福慶,《清末留日學生》。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5年。
黃錦珠,《晚清小說中的「新女性」研究》。臺北:文津,2005年。
萬仕國,《劉師培年譜》。揚州:廣陵書社,2003年。
萬仕國、劉禾校注,《天義‧衡報》。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年。
葛懋春、蔣俊、李興之編,《無政府主義資料選(上)、(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4年。
廖仲愷,《廖仲愷全集》。上海:上海書店,1990年。
廖仲愷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編輯,《廖仲愷先生文集》。臺北市: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出版,1983年。
廖仲愷著,中國國民黨黨史委員會編,《廖仲愷先生文集》。臺北: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83年。
熊月之,《中國近代民主思想史》。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2年。
趙稀方、宋如珊,《翻譯現代性:晚清到五四的翻譯研究》。臺北:秀威,2012年。
劉人鵬,《近代中國女權論述:國族、翻譯與性別政治》。臺北:臺灣學生,2000年。
劉紀蕙,《一分為二:現代中國政治思想的哲學考掘學》。臺北:聯經,2020年。
劉師復,《劉師復文集》。臺北:帕米爾書店,1970年。
劉傳霞,《被建構的女性:中國現代文學社會性別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7年。
劉劍梅著,郭冰茹譯,《革命與情愛:二十世紀中國小說史中的女性身體與主題重述》。上海:上海三聯,2009年。
潘光哲,《晚清士人的西學閱讀史(1833-1898)》。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4年。
潘光哲,《創造近代中國的「世界知識」》。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年。
潘光哲,《華盛頓在中國──製作「國父」》。臺北:三民書局,2006年。
潘光哲主編,《胡適中文書信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8年。
蔡元培,《蔡元培文集》。臺北:錦繡,1995年。
蔣俊、李興之,《中國近代的無政府主義思潮》。山東:山東人民出版社,1990年。
魯迅,《魯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
魯毅,《從國家敘事到娛樂話語:鴛鴦蝴蝶派流變研究(1909-1920)》。北京:商務印書館,2019年。
黎保新,《「啟蒙」民國的「暴力」叫喊──「暴力敘事」與中國現代文學的審美特徵》。新北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3年。
韓承樺,《審重咨學:嚴復翻譯《群學肄言》之研究》。台北:五南,2013年。
闕文文,《晚清報刊上的翻譯小說》。濟南:齊魯書社,2013年。
顏健富,《從「身體」到「世界」:晚清小說的新概念地圖》。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4年。
羅久蓉、呂妙芬等編,《無聲之聲:近代中國的婦女與文化(1600-1950)》。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年。
羅志田,《中國的近代:大國的歷史轉身》。北京:商務印書館,2019年。
(二)中文譯著
(日)小林武著,白雨田譯,《章太炎與明治思潮》。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
(日)五味川純平著,蔡謀渠、劉遠崎、溫亞蘭譯,《人間的條件》。臺北:遠景,1993年。
(日)北岡伸一著,周俊宇、張智程、陳柏傑譯,林成蔚審訂,《日本政治史》。臺北:麥田,2018年。
(日)永田圭介著,聞立鼎譯,《秋瑾:競雄女俠傳》。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年。
(日)石川禎浩著,袁廣泉譯,《中國近代歷史的表與裡》。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
(日)和田春樹著,易愛華、張劍譯,《日俄戰爭》。新北:廣場出版,2019年。
(日)牧原憲夫著,臧志軍譯,《民權與憲法》。香港:中和出版,2015年。
(日)宮崎滔天著,宋越倫譯,《三十三年落花夢》。臺北:中華書局據1977年初版復刻重製,2018年。
(日)狹間直樹、石川禎浩主編,袁廣泉等譯,《近代東亞翻譯概念的發生與傳播》。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年。
(日)狹間直樹編,《梁啟超‧明治日本‧西方─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共同研究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
(日)野村秀雄著,陳軒譯,《明治維新政治史》(北京:時代文藝出版社,2018年。
(日)須藤瑞代著,姚毅譯,《中國「女權」概念的變遷:清末民初的人權和社會性別》。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
(日)實藤惠秀著,譚汝謙等譯,《中國人留學日本史》。北京:三聯書店,1983年。
(日)遠山茂樹著,鄒有恒譯,《日本近現代史》第1卷。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年。
(加)方秀洁(Fong, Grace)、魏愛蓮(Widmer, Ellen)編,《跨越閨門:明青女性作家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
(加)季家珍(Joan Judge)著,楊可譯,《歷史寶筏:過去、西方與中國婦女問題》。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11年。
(俄)巴枯寧(Bakunin)著,馬驤聰、任允正、韓延龍譯,《國家制度和無政府狀態》。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年。
(俄)司特普尼亞克(S. Stepniak)著,巴金譯,《俄羅斯虛無主義運動史》。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36年。
(俄)尼古拉‧別爾嘉耶夫(Nicolas Berdyaev)著,雷永生、邱守娟譯,《俄羅斯思想》。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6年。
(俄)克魯泡特金(Kropotkin)著,天均等譯,《無政府主義》。臺北:帕米爾書店,1977年。
(俄)克魯泡特金(Kropotkin)著,巴金譯,《一位革命家的自傳》。臺北:帕米爾書店,1992年2版。
(俄)克魯泡特金(Kropotkin)著,巴金譯,《麵包與自由》。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年。
(俄)克魯泡特金(Kropotkin)著,畢修勺譯,《一個反抗者的話》。臺北:帕米爾書店,1984年。
(俄)屠格涅夫(Turgenev)著,巴金譯,《門檻》。臺北:東華書局,1990年。
(俄)屠格涅夫(Turgenev)著,耿濟之譯,陳逸重譯,《父與子》。新北市:遠景,2016年。
(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著(Benedict Anderson),董子云譯,《全球化時代:無政府主義者與反殖民想像》。北京:商務印書館,2018年。
(美)安‧布希納‧柯布利茨(Ann Hibner Koblitz)著,趙斌譯,〈初版序〉,《曠代女傑:柯瓦列夫斯卡婭傳》(上海:上海世紀、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年。
(美)貝爾納(Bernal, Martin)著,邱政權、符致興譯,《一九○七年以前中國的社會主義思潮》。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
(美)阿里夫‧德里克(Airf Dirlik)著,孫宜學譯,《中國革命中的無政府主義》。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06年。
(美)阿里夫‧德里克(Airf Dirlik)著,翁賀凱譯,《革命與歷史:中國馬克思主義歷史學的起源,1919-1937》。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8年。
(美)約翰‧朱迪斯(John B. Judis)著,李隆生、張逸安譯,《民粹大爆炸》。臺北:聯經,2017年。
(美)胡纓著,龍瑜宬、彭姍姍譯,《翻譯的傳說:中國新女性的形成(1898-1918)》。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年。
(美)愛瑪‧高德曼(Emma Goldman)著,許慧琦譯,《無政府主義和其他論文》。臺北:暖暖書屋,2019年。
(美)愛德華‧薩伊德(Edward Said)著,薛絢譯,《世界‧文本‧批評者》。臺北:立緒文化,2009年。
(美)劉禾著,宋偉杰等譯,《跨語際實踐─文學、民族文化與被譯介的現代性(中國:1900-1937)》。北京:北京三聯書店,2013年三版。
(美)劉劍梅著,郭冰茹譯,《革命與戀愛:二十世紀中國小說史中的女性身體與主題重述》。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9年。
(美)魏愛蓮(Widmer, Ellen)著,馬勤勤譯,《美人與書:19世紀中國的女性與小說》。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
(英)以撒‧柏林(Isaiah Berlin)著,彭淮棟譯,《俄國思想家》。臺北:聯經,1987年。
(英)雷蒙‧威廉士(Raymond Williams)著,劉建基譯,《關鍵詞:文化與社會的詞彙》。臺北:巨流圖書,2003年。
(德)叔本華(Schopenhauer)著,林建國譯,《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臺北:遠流出版社,1992年。
(韓)尹相仁著,劉立善譯,《世紀末的漱石》。北京:新星出版社,2017年。
(韓)曹世鉉,《清末民初無政府派的文化思想》。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
(三)英文專著
Bernal, Martin. Chinese Socialism to 1907.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76.
Breshko-Breshkovskaia, Ekaterina. Blackwell, Alice Stone ed. The little grandmother of the Russian Revolution: reminiscences and letters of Catherine Breshkovsky. London: T. Fisher Unwin, 1918.
Deutsch, Leo. Sixteen Years in Siberia: Some Experiences of a Russian Revolutionist. Bucharest: My Ebook Publishing House, 2017.
Dooling, Amy D. Women’s Literary Feminism in Twentieth Century China.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05.
Goudsblom, Johan. Nihilism and Culture. 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80.
Hu Ying胡纓. Burying Autumn: Poetry, Friendship, and Loss. U.S.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6.
Hu Ying胡纓. Tales of Translation: Composing the New Woman in China, 1899-1918. 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Kennan, George. Siberia and the Exile System. Abridged from the 1st ed. of 1891. Chicago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58.
Kirkup, Thomas. A History of Socialism. U.S.: A. and C. Black, 1892.
Marran, Christine L.. Poison Woman: Figuring Female Transgression in Modern Japanese Culture. Minnesota: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2007.
Maxwell, Margaret. Narodniki Women: Russian Women Who Sacrificed Themselves for the Dream of Freedom. U.S.A.: Pergamon Press, 1990.
McMillan, Margaret. The Life of Rachel McMillan. London: JM Dent & Sons, 1927.
Montefiore, Simon Sebhg. The Romanovs, 1613-1918. New York: Vintage Books, 2017.
Offord, Derek. The Russian Revolutionary Movement in the 1880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6.
Palgrave, R. H. Inglis. Dictionary of Political Economy. Germany: Springer, 2016.
Radzinsky, Edvard. Alexander II: The Last Great Tsar. New York: Simon and Schuster, 2005.
Reynolds, Douglas Robertson. East meets East: Chinese discover the modern world in Japan, 1854-1898: a window on the intellectual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of modern China. Ann Arbor, MI: 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 2014.
Stepniak, S. The Russian Storm-Cloud: Or, Russia in Her Relations to Neighbouring Countries. London: Swan Sonnenschein and co. 1886.
Stepniak, S. Underground Russia. New York: Charles Scrinner’s Sons, 1883.
Stites, Richard. The Women’s Liberation Movement in Russia: Feminism, Nihilism, and Bolshevism 1860-1930.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0.
Thompson, J. M. The French Revolution. New York, 1966.
Tu, Wei Ming杜維明 ed. China in Transformation.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Venturi, Franco. Root of Revolution: A History of the Populist and Socialist Movements in 19th Century Russia. London: Phoenix Press, 2001.
Weber, Eugen. France, Fin de Siècle.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6.
Yeh, Catherine Vance葉凱蒂. The Chinese Political Novel: Migration of a World Genre. U.S.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5.
(四)日文專著
ヴェーラ・フィグネル(Vera Figner)等著,金子幸彦,和田春樹等訳,《ロシアの夜 : 一婦人革命家の回想等》。東京:筑摩書房,1961年。
三浦進,《明治の革命:自由民権運動》。東京:同時代社,2012年。
丸山松幸,《中国近代の革命思想》。東京:研文出版,1982年。
土方和雄,《中江兆民》。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2007年。
大木基子,《自由民権運動と女性》。東京:ドメス出版,2003年。
大原社會問題研究所編,《日本社會主義文獻》。東京:日本圖書センタ─,1997年。
小山靜子,《良妻賢母という規範》。東京:勁草書房,1991年。
山田洸,《女性解放の思想家たち》。東京:青木書店,1987年。
中江兆民著,松永昌三編,《中江兆民集》。東京:筑摩書房,1974年。
中村喜和、トマス‧ライマ編,《ロシヤ文化と日本:明治‧大正期の文化交流》。東京:彩流社,1997年。
中島万朶,《明治の教育》。京都:永沢金港堂,1943年。
中野好夫、吉川幸次郎等編,《世界ノンフィクション全集》。東京:筑摩書房,1961年。
井上和枝,《植民地朝鮮の新女性:「民族的賢母良妻」と「自己」のはざまで》。東京:明石書店,2013年。
井上清,《新版日本女性史》。東京:三一書房,1967年。
內藤正中,《自由民権運動の研究 : 囯会開設運動を中心として》。東京:青木書店,1964年。
日本文學研究資料刊行會編,《日本文學研究的方法(近代篇)》。東京:有精堂出版株式会社,1990年。
仙波千枝,《良妻賢母の世界》。東京:慶友社,2008年。
出原政雄,《自由民權期の政治思想:人權‧地方自治‧平和》。京都:法律文化社,1995年。
末次玲子,《二○世紀中国女性史》。東京:青木書店,2009年。
永原和子,《近現代女性史論:家族‧戦争:平和》。東京:吉川弘文館,2012年。
田中惣五郎,《東洋社會黨考》。東京:一元社,1930年。
田岡嶺雲 ; 福田英子等著; 小田切進編,《明治社會主義文學集(二)》。東京都:筑摩書房,1965年。
安在邦夫,《自由民権運動史への招待》。東京:吉田書店,2012年。
安在邦夫,《立憲改進党の活動と思想》。東京:校倉書房,1992年。
寺崎修,《自由民権運動の研究―急進的自由民権運動家の軌跡》。東京:慶應義塾大學出版社,2008年。
早川紀代等編,《東アジアの国民国家形成とジェンダー:女性像をめぐって》。東京:青木書店,2007年
村上信彥,《明治女性史‧女権と家》。東京:理論社,1970年。
村田靜子,《福田英子:婦人解放運動の先駆者》。東京:岩波書店,1959年。
赤松克麿,《日本社會運動史,1895-1955》。東京:岩波書店,1952年。
季武嘉也、武田知己,《日本政黨史》。東京:吉川弘文館,2011年。
岡本宏,《日本社會主義史研究》。東京:成文堂,1988年。
岡田章子,《『女学雑誌』と欧化:キリスト教知識人と女学生のメディア空間》。東京:森話社,2013年。
幸德秋水著,飛鳥井雅道編集、解說,《近代日本思想大系13:幸德秋水集》。東京:筑摩書房,1975年。
松本三之介,《近世日本の思想像 : 歴史的考察》。東京:研文,1984年。
松本三之介編,《明治思想集I》。東京:筑摩書房,1976年。
松永昌三,《自由‧民權‧平和:日本近代史研究と私》。東京:慶應義塾大學出版社,2014年。
松永昌三編集解說,《中江兆民集》。東京:筑摩書房,1974年。
林茂、西田長壽編,《平民新聞論說集》。東京:岩波書店,1965年。
金子幸子,《近代日本女性論の系譜》。東京:不二出版,1999年。
後藤靖,《日本歴史大辞典 第2巻》。東京:河出書房新社,1974年。
柳田泉,《政治小說研究》。東京:春秋社,1935年。
飛鳥井雅道著,《幸德秋水:直接行動論の源流》。東京:中央公論社,1969年。
狹間直樹,《中國社會主義の黎明》。東京:岩波書店,1976年。
真有澄香,《孝子‧毒婦‧烈女の力:近代日本の女子教育》。東京:双文出版社,2014年。
荒畑寒村,《平民社時代:日本社会主義運動の揺籃》。東京:中央公論社,1979年。
荒畑寒村,《續平民社時代》。東京:中央公論社,1979年。
假名垣魯文等著,興津要編,《明治文學全集2:明治開化期文學集(二)》。東京:筑摩書房,1966-1967年。
梅森直之,《初期社會主義の地形學─大杉榮とその時代》。東京:有志社,2016年。
深谷昌志,《良妻賢母主義の教育》。東京:黎明書房,1966年。
渡部義通、塩田庄兵衛編,《日本社會主義文獻解說》。東京:大月書店,1958年。
渡邊幾治郎,《日本憲法制定史講》。東京:千倉書房,1937年。
須藤瑞代,《中国「女権」概念の変容:清末民初の人権とジェンダー》。東京:研文出版社,2007年。
嵯峨隆,《アジア主義と近代日中の思想的交錯》。東京都:慶應義塾大学出版会,2016年。
嵯峨隆,《近代中国アナキズムの研究》。京都:研文出版社,1994年。
福田英子等著,小田切進編,《明治文學全集84:明治社會主義文學集(二)》。東京:筑摩書房,1966-1967年。
趙景達、原田敬一、村田雄二郎、安田常雄編,《東アジアの知識人第2卷:近代國家的形成》。東京:有志社,2013年。
蓜島亘,《ロシヤ文学翻訳者列伝》。東京:東洋書店,2012年。
(五)法文著作
par Paul Vernier, La chasse aux nihilistes. Pairs: P. Ollendorff, 1880.
四、期刊論文
(一)中文
王遠義,〈無政府主義概念史的分析〉,《臺大歷史學報》第33期(2004年6月),頁399-425。
田露,〈蘇菲亞形象的傳入與晚清俠義小說創作的轉變〉,《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0年第2期),頁61-74。
衣若蘭,〈旌表制度、傳記體例與女性史傳〉,《臺大歷史學報》第41期(2008年6月),頁165-202。
宋少鵬,〈何殷震的「女界革命」──無政府主義的婦女解放理論〉,《婦女研究論叢》2016年第1期(2016年1月),頁71-83。
李興寧,〈中國古代女性貞烈觀念的強化與深化探究-以明清史籍列女傳為討論範圍〉,《宗教哲學》第42期(2007年12月),頁115-128。
李艷麗,〈晚清俄國小說譯介路徑及底本考─兼析虛無黨小說〉,《外國文學評論》(2011年第1期),頁210-222。
沈松僑,〈我以我血薦軒轅─黃帝神話與晚清的國族建構〉,《臺灣社會研究》第28期(1997年12月),頁1-77。
沈駿,〈中國早期無政府主義思潮初探〉,《華中師院學報》(1981年第2期),頁45-55。
季家珍,Expanding the Feminine/National Imaginary: Social and Martial Heroines in Late Qing Women’s Journals(擴充女性/國族的想像:晚清婦女期刊中的女英雄及女戰士),《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15期(2007年12月),頁。
洪德先,〈早期國人對無政府主義的初步認識〉,《食貨月刊》第14卷第9、10期(1985年2月),頁415-424。
范利偉,〈作為泛化概念的「虛無黨」〉,《經濟與社會發展》(2013年12月第6期),頁62-65。
范利偉,〈清末暗殺風潮中的「虛無黨」—兼析「虛無黨」與虛無主義的關係〉,《俄羅斯文藝》2014年第1期,頁22-29。
夏曉虹,〈秋瑾北京時期思想研究〉,《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0卷3期(2000年9月),頁77-86。
夏曉虹,〈從男女平等到女權意識─晚清的婦女思潮〉,《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4期,頁97-104。
孫隆基,〈清季「世紀末思潮」之探微〉,《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90期(2015年12月),頁143-177。
孫繼林,〈《經國美談》的飜譯者周逵〉,《清末小說から》第25期(1992年1月1日)。
袁荻涌,〈論清末政治小說的譯介〉,《貴州大學學報》1990年第3期,頁56-59+66。
袁斌業,〈《俄羅斯大風潮》:我國對西方無政府主義論著翻譯的肇端〉,《東方翻譯》2018年第6期,頁46-52。
張全之,〈從虛無黨小說的譯介與創作看無政府主義對晚清小說的影響〉,《明清小說研究》2005年第3期,頁136-147。
張朋園,〈廣智書局(1901-1915)維新派文化事業機構之一〉,《近代史研究集刊》第2期(1971年6月),頁397-415。
張新璐,〈羅普《東歐女豪傑》的女性設計與政治想像〉,《婦女研究論叢》總第141期(2017年5月),頁58-65。
符杰祥,〈「中國蘇菲亞」是怎樣煉成的──秋瑾與「西方美人」的文化政治〉,《文藝爭鳴》(2016年7月),頁25-31。
許雅貴,〈劉向《列女傳》中的貞操觀及正史《列女傳》的轉化〉,《輔大中研所學刊》第21期(2009年4月),頁21-44。
陳佑慎,〈革命與暗殺─二十世紀初期中國政治暴力的初步考察〉,《國史館館刊〉第25期(2010年9月),頁1-36。
陳姃媛,〈簡介近代亞洲的「賢母良妻」思想──從回顧日本、韓國、中國的研究成果談起〉,《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10期(2002年12月),頁119-219。
陳俊啟,〈晚清報刊雜誌中小說讀者群體概念的形塑和消解〉,《漢學研究》28卷4期(2010年12月),頁309-338。
陳建華,〈「虛無黨小說」清末特殊的譯介現象〉,《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4期,頁67-73。
陳建華,〈世界革命語境中的中國「革命」〉,《東亞觀念史集刊》第1期(2011年11月),頁231-260。
陳素貞,〈性別、變裝與英雄夢-從明清女詩人的寫作傳統看秋瑾詩詞中的自我表述〉,《東海中文學報》14期(2002年7月),頁129-163。
陳瑋芬,〈西學之子─容閎與新島襄的異國經驗與文化認同〉,《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30期(2007年3月),頁223-265。
游鑑明,〈是補充歷史抑或改寫歷史?近廿五年來臺灣地區的近代中國與臺灣婦女史研究〉,《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13期(2005年12月),頁65-106。
程翔章,〈近代翻譯小說選題簡論〉,《外國文學研究》1993年第1期,頁69-74。
賀蕭、余芳珍、葉毅均、莫亞軍,〈研究領域內乾坤:女性、中國、歷史與「之後又如何」問題〉,《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13期(2005年12月),頁197-216。
黃永豪,〈地方社會與爭奪秋瑾的遺骸,1907年至1915年〉,《成大歷史學報》45期(2013年12月),頁1-45。
黃錦珠,〈晚清女作家小說中的婚戀觀—以《女獄花》、《姊妹花》、《俠義佳人》為例〉,《東亞觀念史集刊》第1期(2011年11月),頁261-298。
楊芳燕,〈激進主義、現代情境與中國無政府主義之崛起〉,《臺大歷史學報》33期(2004年6月),頁365-397。
楊貞德,〈從「完全之人」到「完全之平等」─劉師培的革命思想及其意涵〉,《臺大歷史學報》第44期(2009年12月),頁93-152。
楊哲,〈虛無黨話語在中國:從傳入到傳播(1900-1930)〉,《現代哲學》第6期(2016年11月),頁47-54。
楊瑞松,〈身體、國家與俠─淺論近代中國民族主義的身體觀和英雄崇拜〉,《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0卷第3期(2000年9月),頁87-106。
楊瑞松,〈近代中國國族意識中的「野蠻情結」─以1903年日本大阪人類館事件為核心的探討〉,《新史學》第21卷第2期(2010年6月),頁107-163。
董大暉、藍月素,〈偵探小說英漢翻譯策略之跨文化研究〉,《廣譯》第1期(2008年1月),頁181-220。
詹宜穎,〈虛無黨小說的跨境旅行─關於Strange Tales of a Nihilist英、日、中三個版本的考察〉,《東亞觀念史集刊》第13期(2017年12月),頁133+135-181。
劉人鵬,〈《天義》的無政府共產主義視野與何震的「女子解放」〉,《婦女研究論叢》2017年2期(2017年3月),頁22-35。
劉人鵬,〈何震的女子非軍備主義論及其論述語境〉,《婦女研究論叢》2019年2期(2019年3月),頁78-89。
劉人鵬,〈晚清毁家廢婚論與親密關係政治〉,《清華中文學報》第5期(2011年6月),頁231-270。
劉慧英,〈從女權主義到無政府主義──何震的隱現與《天義》的變遷〉,《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6年2期,頁194-213。
潘少瑜,〈想像西方:論周瘦鵑的偽翻譯小說〉,《編譯論叢》第4卷第2期(2011年9月),頁1-23。
潘光哲,〈美國傳教士與西方政體類型知識「概念工程」在晚清中國的發展(1861-1896)〉,《東亞觀念史集刊》第1期(2011年11月),頁179-230。
潘光哲,〈追索晚清閱讀史的一些想法─「知識倉庫」、「思想資源」與「概念變遷」〉,《新史學》第16卷第3期(2005年9月),頁137-170。
魯法芹、蔣銳,〈俄國民粹主義在中國的初始傳播及其特點〉,《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問題》總第135期(2018年第1期),頁29-36。
蕭涵珍,〈《剪燈新話》〈牡丹燈記〉的傳播與改編──從《浮牡丹全傳》到《戲場花牡丹燈籠》〉,《漢學研究》第36卷第4期(2018年12月),頁143-174。
賴芳伶,〈清末小說《東歐女豪傑》析論〉,《文史學報》第23期(1993年3月),頁63-79。
韓承樺,〈《明史‧列女傳》的暴力、情緒、痛覺與女性形象的書寫〉,《明代研究》32期(2019年6月),頁97-151。
韓承樺,〈斯賓賽到中國-一個翻譯史的討論〉,《編譯論叢》第3卷第2期(2010年9月),頁33-60。
羅久蓉,〈歷史敘事與文學再現:從一個女間諜之死看近代中國的性別與國族論述〉,《近代婦女史研究》第11期(2003年12月),頁47-98。
羅列,〈20世紀初葉中國虛無黨小說及「虛無美人」譯介風潮研究〉,《天津外國語學院學報》第1期(2009年1月),頁29-35。
羅秀美,〈游移的身體•重層的鏡像-由秋瑾的藝文生命觀看其身分認同問題〉,《興大中文學報》26期(2009年12月),頁133-161。
羅皓星,〈1900年代中國的政治暗殺〉,《政大史粹》第28期(2015年6月),頁153-199。
顧燕翎,〈女性主義者秋瑾〉,《婦女與兩性學刊》1期(1990年1月),頁27-47。
(二)英文
A Russian Nihilist. “The Revolution in Russia” The North American Review, Vol.129, No. 272 (Jul. 1879), pp. 23-36.
Attridge, John. “Two Types of Secret Agency: Conrad, Causation, and Popular Spy Fiction” Texas Studies in Literature and Language, Vol. 55, No. 2 (Summer 2013), pp.125-158.
Blind, Karl “After the Coronation at Moscow” The North American Review, Vol.163, No. 476(Jul. 1896), pp.17-27.
Edwards, Louise. “Transformations of The Woman Warrior Hua Mulan: From Defender of the Family To Servant of The State”, Nan Nu, Vol.12 (2010), pp.175-214.
French, David. “Spy Fever in Britain, 1900-1915” The Historical Journal, Vol.21, No. 2 (Jun. 1978), pp.355-370.
Good, Jane E. “America and the Russian Revolutionary Movement 1888-1905” The Russian Review, Vol. 41, No. 3 (Jul. 1982), pp.273-287.
Johnston, Charles. “Nihilism and Anarchy” The North American Review, Vol. 171, No. 526 (Sep. 1900), pp. 302-313.
Pipes, Richard. “The Trial of Vera Z.” Russian History, Vol. 37, No. 1 (2010), pp. v, vii-x, 1-3, 5-31, 33-49, 51-82.
Shintani Yoshimi新谷芳美. “Study of Vera or, The Nihilist: A Political Play with a Revolutionary Heroine”.《追手門学院大学文学部紀要》Vol. 37(2001), pp. 41-56。
Walker, Janet A. “The True History of the Nineteenth-Century Japanese Novel” Modern Philology, Vol. 106, No.1 (Aug. 2008), pp. 128-141.
(三)日文
ジェフリー‧アンゲルス,〈文化史としての翻訳学〉,《文学》第13卷第4號(2012年7、8月),頁56-66。
越智治雄,〈地底の夢柳─虚無党のイメージ〉,《日本文学》第22卷第7期(1973年7月),頁9-12。
越智治雄,〈地底の夢柳(二)─虚無党のイメージ〉,《日本文学》第22卷第12期(1973年12月),頁64-72。
吉川榮一,〈何震と幸德秋水〉,《文學部論叢》第79卷(2003年3月),頁9-27。
金子幸子,〈明治期における西欧女性解放論の受容過程--ジョン・スチュア-ト・ミルThe Subjection of Women(女性の隷従)を中心に〉,《社会科学ジャ-ナル》第23卷第1期(1984年10月),頁73-92。
高島千代,〈自由党と「虚無党」─『自由新聞』にみる「虚無党」言説─〉,《法と政治》68卷1號(2017年5月),頁106-146。
芝原拓自,〈民権派の社会党.虚無党論―明治社会思想史の一齣〉,《經濟科學》34卷第4期(1987年3月),頁149-171。
中村忠行,〈晩清に於ける虚無党小説〉,《天理大學學報》第24卷第5號(1973年3月),頁108-154。
陳力衛,〈「主義」の流布と中国的受容:社会主義・共産主義・帝国主義を中心に〉,《成城大學經濟學研究》第199號(2013年1月),頁31-58。
渡邊観吾,〈ロシヤ虚無党について─共産主義制覇以前の無政府主義を解明するために―〉,《警察学論集》10(6)(1957年),頁49-70。
渡邊貴規子,〈明治時代初期の児童向け読み物におけるジャンヌ・ダルクの表象 :『西洋英傑伝』を中心に〉,《千葉大學教育學部研究紀要》第67卷(2019年),頁422-412。
湯薇薇,〈佳人」から「女志士」へ─宮崎夢柳の『鬼啾々』『芒の一と叢』を中心に─〉,收錄於《国際日本文学研究集会会議録》29號(2006年3月),頁155-162。
劉肖雲,〈イデオロギ-としての良妻賢母の中日比較―その形成過程と内実〉,《山梨學院大學一般教育部論集》第23號(2001年),頁1-24。
晏妮,〈近代上海における愛国女子学校の設立について〉,《寧樂史苑(奈良女子大学史学会)》第57號(2012年2月),頁7-29。
蓜島亘,〈ロシヤ虚無党文学の系譜─宮崎夢柳《虛無黨實傳記‧鬼啾啾》への道程〉,《文学史を読みかえる.論集》2卷(2014年8月),頁64-123。
五、碩博士論文
吳宇浩,《廣智書局研究》。上海:復旦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鄒振環指導,2010年。
李志梅,《報人作家陳景韓及其小說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論文,陳大康指導,2005年。
李奇志,《論清末民初思想和文學中的「英雌」話語》。湖北:華中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博士論文,周曉明指導,2006年。
林穎鈺,《清末的恐慌、卑辱與狂暴──庚子年前後的激烈心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博士論文,吳展良指導,2016年。
邱偉雲,《中國近代平等觀念的形成(1895-1915)──以康有為、嚴復、章太炎為中心》。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林啟屏指導,2013年。
姜波,《二十世紀初頭における女性問題:日本と中国の比較史的考察》。日本:岡山大學文化科學研究科博士論文,1997年。
張全之,《無政府主義與中國近現代文學》。南京:南京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博士論文,朱壽桐指導,2004年。
趙星晨,《晚清虛無黨小說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15年。
趙琳娜,《陳景韓翻譯中的日本影響》。山西:山西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碩士論文,2017年。
劉永文,《晚清報刊小說研究》。上海:上海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論文,李時人指導,2004年。
蔡佩育,《世紀末,女英雄的回眸與再出發──從《黃繡球》到《女獄花》》。高雄: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龔顯宗指導,2012年。
璩倩云,《清末民初新小說中女豪傑形象研究(1902-1911)》。浙江:寧波大學現當代文學碩士論文,劉華指導,2017年。
韓承樺,《語言、翻譯與思想─嚴譯《羣學肄言》之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黃克武指導,2008年。
六、網路資料暨網路圖書館
“Sophia Perovskaya”, Wikiwand,網址:https://www.wikiwand.com/en/Sophia_Perovskaya
HathiTrust Digital Library,網址:https://www.hathitrust.org/
Internet Archive Library,網址:https://archive.org/
日本国文学研究資料館,網址:https://www.nijl.ac.jp/
日本国立国会図書館デジタルコレクション(National Diet Library Digital Collections),網址:https://dl.ndl.go.jp/
明治時期女流文學電子書,網址:http://2012td.litphil.sinica.edu.tw/wwriterc/wwriterkm
樽本照雄,《清末民初小說目錄》。清末小說研究會,2020年12版。網址:http://shinmatsu.main.jp/
描述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102151503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2151503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林啟屏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Lin, Chi-Ping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詹宜穎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Chan, I-Yingen_US
dc.creator (作者) 詹宜穎zh_TW
dc.creator (作者) Chan, I-Yingen_US
dc.date (日期) 2020en_US
dc.date.accessioned 2-Sep-2020 11:58:56 (UTC+8)-
dc.date.available 2-Sep-2020 11:58:56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2-Sep-2020 11:58:56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02151503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31570-
dc.description (描述) 博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中國文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2151503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虛無黨」(nihilist)原是歐美報社記者用來指稱19世紀末俄國民粹主義運動時期,某些試圖以暗殺政要達成革命目的之革命家或恐怖分子。該詞彙經由報刊的全球化流通到了日本之後,被日本報界翻譯為漢字複合詞「虛無黨」。該詞彙在20世紀前後流行於中國。許多年輕女子參與了俄國民粹主義運動,她們之中也有人實際參與激烈的暗殺行動。這個現象帶給歐美的社會極大的震撼。俄國女子的事蹟隨著新聞、書刊的出版與跨國界的傳播,傳到了日本與中國,並被翻譯成日文與中文,變成日本與中國的「女虛無黨人」。本文即在探討日本與中國的知識圈如何通過翻譯,再現俄國的「女虛無黨人」,又是如何挪用「女虛無黨人」的符號到各自的歷史脈絡與政治語境中。本文利用日本與中國大量的報刊資料與書籍,以跨文化脈絡的取徑,探討翻譯的過程所產生的意義變遷。本文指出,「女虛無黨人」在日本與中國的再現,都與「國家」的轉型與建構、帝國主義對文明的論述,以及政治型態的想像緊密聯繫在一起。在轉譯過程中,「女虛無黨人」不只被再現為日本、中國傳統思想資源裡的「烈女」、「女傑」等典範形象,也反過來促成「烈女」、「女傑」意義的轉變,使這些原本帶有高度女德規範的詞語,轉變為建構國家、創造幸福社會的典範象徵。本文最後也將考察最受知識分子矚目的俄國女子「蘇菲亞」,如何被用來描述福田英子、秋瑾和何震這三位日本與中國的女子,使得「蘇菲亞」除了變為象徵「革命」的代名詞,更變成「世界之公理」。通過對「女虛無黨人」翻譯來源的考察,也可以看到俄國、英國、法國、美國、日本、中國等國家之間知識流動的軌跡,並不是純然單向的傳播,而是多面向的交流與互動。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The “nihilist” were originally used by reporters from European and American newspapers to refer to certain revolutionaries or terrorists who tried to assassinate political figures to achieve revolutionary goals during the Russian populist movement at the end of the 19th century. After reaching Japan through the global circulation of newspapers, it was translated into the Chinese compound word “Xiu wu Dang” by the Japanese press, and was popular in China around the 20th century. Many young women participated in the Russian populist movement, and some of them actually participated in the intense assassinations. This phenomenon greatly shocked European and American societies. The stories of Russian women spread to Japan and China along with the publication of news, books, and were translated into Japanese and Chinese, became a “female nihilists” in Japan and China. This thesis is discussing how the Japanese and Chinese intelligentsia represented the Russian “female nihilists” through translation and appropriated the symbols of “female nihilists” into their respective historical contexts and political contexts. This thesis uses a large number of Japanese and Chinese newspapers, periodicals and books to explore the changes in meaning produce by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in a cross-cultural context, and try to point out that, the representation of “female nihilist” in Japan and China is associating with the transform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state”, imperialism’s discourse on civilization, and the imagination of political patterns. In the translation, “female nihilists” are not only represented as model images such as “martyr” and “heroine”, but also change the meaning of “martyr” and “heroine”. These words that originally had a high assosiation to female ethics were transformed into model symbols for building a country and creating a happy society. At the end of this thesis, I will also examine how the Russian woman “Sophia” that has attracted the most attention of intellectuals is used to describe the three women : Hedeko Fukuda, Qiu Jin, and He Zhen, making “Sophia” in addition to becoming The symbolizing “revolution” and “the axiom of the world.”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translation sources of the “female nihilists”, we can also see that the trajectory of the knowledge flow between Russia, Britain, France, the United States, Japan,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 is not purely one-way transmission, but multi-faceted, communication and interaction.en_US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5
一、日本「虛無黨」相關的研究 5
二、中國「虛無黨」相關的研究 9
三、總結與開展 13
第三節 研究視角與進路 14
第四節 章節安排 16
第二章 日本與中國NIHILIST的翻譯與論述 19
第一節 19世紀末俄國民粹主義運動 20
第二節 「虛無黨」與日本維新:NIHILIST在日本的譯介 27
一、爭取民權的仁人志士與烈女烈婦 27
二、激烈暴力的破壞者 37
第三節 「虛無黨」與中國革命:NIHILIST在中國的譯介 45
一、亂黨與刺客 45
二、革命黨與革命女傑 52
第四節 小結 64
第三章 日本知識圈再現的女虛無黨人:烈女、毒婦、女傑 67
第一節 國家建構:「烈女」的改寫 69
一、從「新聞」到「傳記」 69
二、「烈女」登場:孝順、立志與愛國 72
第二節 政治改革:「女志士」的形象 78
一、從「傳記」到「小說」 78
二、「公」與「私」的抉擇:國家與愛情 81
三、「志」的追求與不遂:民權與自由的影射 85
第三節 女子犯罪:「毒婦」的翻譯 88
一、「傳記」與「小說」的互涉 88
二、「毒婦」與「烈女」? 90
第四節 革命者:「女傑」的出現 95
一、歷史研究視野下的女虛無黨人 96
二、模仿男子:「女傑」的再現 98
三、女革命者的犯罪:詐欺與竊盜 105
第五節 小結 106
第四章 中國知識圈再現的女虛無黨人:女傑與女俠 109
第一節 國族與文明:救國「女傑」 110
一、邁向文明之路:救國女豪傑蘇菲亞 110
二、女虛無黨人與中國歷史「女傑」的召喚 118
第二節 暴力與流血:復仇之女俠 120
一、復仇者的改寫:韋拉‧沙嫂麗支(Vera Zasulich) 120
二、女虛無黨人、復仇與俠 125
第三節 《革命婦人》的改譯:「革命」的婦人 127
一、日本的「社會主義革命」婦人 129
二、中國的「種族革命」婦人 138
第四節 小結 146
第五章 「蘇菲亞」在中、日的挪用:福田英子、秋瑾、何震 149
第一節 日本的蘇菲亞:福田英子 150
一、「蘇菲亞之風」:景山英子與「蘇菲亞」形象 150
二、社會主義的轉向 155
第二節 中國的蘇菲亞:秋瑾 158
一、「俄之蘇菲亞」:秋瑾的「蘇菲亞」形象 158
二、政治革命的隱喻 161
第三節 另一位中國「蘇菲亞」?:何震及其爭議 165
一、「慷慨蘇菲亞」:何震與「蘇菲亞」形象 165
二、從「蘇菲亞」到「河間婦」 169
第四節 小結 171
第六章 結論 173
第一節 研究貢獻 173
一、「女虛無黨人」翻譯的脈絡式考察 173
二、近代激進主義思潮的觀照 176
第二節 後續研究展望 177
參考書目 179
論文附錄 199
附錄一:煙山專太郎《近世無政府主義》參考書目 199
附錄二:《萬國公報》刊載之虛無黨事 202
附錄三:中國晚清報刊與「蘇菲亞」相關的文本 206
附錄四:《女子世界》中提及「蘇菲亞」的文章 206
附錄五:宮崎夢柳翻案小說一覽(1880-1885) 208
附錄六:VERA SASSILITCH 報導全文 208
附錄七:SOPHIA PEROVSKAYA給母親的信 215
附錄八:中國譯自《近世無政府主義》與「蘇菲亞」相關的文章 216
附錄九:GEORGE KENNAN 描述的 BRESHKOVSKAYA 與幸德秋水的翻譯 216
附錄十:1900-1920年間中國虛無黨小說一覽表 218
zh_TW
dc.format.extent 3360664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2151503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虛無黨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女傑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烈女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毒婦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蘇菲亞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革命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Nihilist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Female martyr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Heroine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Poison women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Sophia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Revolutionen_US
dc.title (題名) 女虛無黨人在近代中、日知識圈的再現與挪用(1870s-1910s)zh_TW
dc.title (題名) The Representation and Appropriation of the Female Nihilists in the Intelligentsia of Modern China and Japan (1870s-1910s)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報紙、雜誌(按筆畫排列)
(一)中文報紙、雜誌
二十世紀之支那(二十世紀之支那社編,《二十世紀之支那》。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1968年)
大公報(收入「大公報1902-1949」數據庫)
大同報(收入「晚清期刊全文數據庫」)
女子世界(收入「晚清期刊全文數據庫」)
小說月報(收入「晚清期刊全文數據庫」)
小說叢報(收入「晚清期刊全文數據庫」)
天義、衡報(收入「晚清期刊全文數據庫」,亦見萬仕國、劉禾校注,《天義‧衡報》。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年)
民報(收入「晚清期刊全文數據庫」,另見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民報》。北京:科學出版社影印,1957年)
申報(收入「申報(1872-1949)資料庫」)
江蘇(江蘇同鄉會出版部編印,《江蘇》。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會,1968年)
俄事警聞(俄事警聞社編,《俄事警聞》。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1968年)
南風報(收入「晚清期刊全文數據庫」)
時務報(收入「中國近現代思想及文學史專業資料庫」)
浙江潮(浙江同鄉會編輯發行,《浙江潮》。東京:浙江同鄉會雜誌部,1903年)
國民日日報(東大路譯印所編,《國民日日報彙編》。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1968年)
強學報(收入「晚清期刊全文數據庫」)
教會新報(收入「晚清期刊全文數據庫」)
清議報(收入「晚清期刊全文數據庫」)
湖北學生界(漢聲雜誌社編印,《湖北學生界》。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1968年)
新世紀(收入「晚清期刊全文數據庫」)
新民叢報(收入「晚清期刊全文數據庫」)
滇話報(收入「晚清期刊全文數據庫」)
萬國公報(林樂知主編,《萬國公報》。臺北:華文書局,1968年)
漢聲(收入「晚清期刊全文數據庫」)
學匯(收入「民國時期期刊全文數據庫(1911-1949))
禮拜六(收入「民國時期期刊全文數據庫(1911-1949)」)
蘇報(蘇報社編,《蘇報》。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1968年)
警鐘日報(警鐘日報社編,《警鐘日報》。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1968年)
(二)英文報紙
Chicago Tribune(ProQuest Historical Newspapers-Chicago Tribune1849-1993)
The Times(The Times Digital Archive (TDA),泰晤士報全文檢索資料庫)
The North- China Herald and Supreme Court& Consular Gazette(北華捷報)(收入「字林西報全文數據庫(1862-1951)」)
(三)日文報紙、雜誌
女學世界(小山静子監修,《女學世界》復刻版。東京:柏書房復刻版,2005-2011)
太陽(收入「Japan Knowledge Lib」)
文藝俱樂部(收入「Japan Knowledge Lib」)
世界婦人(労働運動史研究会編,《明治社会主義史料集‧別冊‧第1‧世界婦人》。東京:明治文献資料刊行会,1961年)
平民新聞(收入林茂、西田長寿編《平民新聞論說集》。東京:岩波書店,1961年)
光(收入飛鳥井雅道著,《幸德秋水:直接行動論の源流》。東京:中央公論社,1969年。)
自由新聞(信夫清三郎,林茂,《自由新聞》復刻版。東京:三一書房,1972年)
東京日日新聞(收入「每索(每日新聞)」資料庫)
東京曙新聞(田崎公司監修,《東京曙新聞》復刻版。東京:柏書房,2006年)
直言(收入林茂、西田長寿編《平民新聞論說集》。東京:岩波書店,1961年)
近事評論(林正明主編,《近事評論》復刻版。東京:不二出版,1990年)
風俗畫報(收入「Japan Knowledge Lib」資料庫)
國民之友(藤原正人編,《國民之友》復刻版。東京:明治文獻資料刊行會,1982年)
婦女新聞(福島四郎編集,《婦女新聞》復刻版。東京:不二出版,1982-1985年)
現社會(收入「国立国会図書館デジタルコレクション」)
朝日新聞(收入「朝日新聞資料庫:聞藏II」資料庫)
朝野新聞(東京大学法学部明治新聞雑誌文庫編,《朝野新聞》縮刷版。東京都 : ぺりかん社,1981-1984年)
讀賣新聞(收入「讀賣新聞歷史館」資料庫)
二、史料
《出版條例》,《法令全書‧上卷》。內閣官報局,1887年。
《保安條例》,《公文類聚第十一編》第30卷。内閣官報局,1887年。
クロポトキン著,大杉榮譯,《革命家の思出 : クロポトキン自叙伝》。東京:春陽堂,1924年。
ミル著,深間內基譯,《男女同權論》。東京:山中市兵衛,1878年。
レオ、ドウツチ著,幸德秋水譯,《革命奇談:神愁鬼哭》。東京:隆文館,1907年。
三輪田真佐子,《女子教育要言》。東京:國光社,1897年。
三輪田真佐子,《教へ草》。東京:日本弘道会有志青年部,1918年。
久津見蕨村,《無政府主義》。東京:平民書房,1906年。
小島玄壽,《日本列女傳》卷一。栃木縣:山中八郎,1878年。
中村正直,柳澤信太編,《敬宇文集‧下卷》。東京:高橋京十郎,1880年。
王錫祺輯,《小方壺齋輿地叢鈔補編》。臺北:廣文書局影印上海著易堂鉛印本,1964年。
王韜,《弢園文錄外編》。香港:香港印務總局,1889年版。
占部百太郎,《近世露西亞》。東京:開拓社發行,1899年。
平民社同人編,《革命婦人》。東京:平民社,1905年。
永江正直,《女子教育論》。東京:博文館,1892年。
田島象二,《任天居士漂流記》。東京:青木文寶堂,1885年。
田島象二編,《西國烈女傳》。東京:弘令本社,1881年。
田島錦治,《日本現時之社會問題 附近世社會主義論》。東京:東華堂,1897年。
田野橘治,《暗黑の倫敦》。東京:廣文堂書局,1903年。
安東久次郎譯述,《露國虛無黨ノ由來》。東京:東雲館藏,1882年。
安部磯雄,《社會問題解釋法》。東京:東京專門學校出版部,1901年。
安積信思順著,伊藤之幹子固編輯,《烈婦傳》。大阪:河內屋喜兵衛,1800年。
西村茂樹編,《婦女鑑》。東京:宮內省,1887年。
西河通徹,《露國虛無黨事情》。東京:競錦堂,1882年。
杣田策太郎,《魯國奇聞‧烈女ノ疑獄》。東京:由己社,1882年。
谷澤豐信,《東北自由黨員列傳》。東京:自由閣藏版,1883年。
岩崎徂堂、三上寄風編,《世界十二女傑》。東京:廣文堂,1902年。
明治文化資料叢書刊行會編,《明治文化資料叢書‧第九卷 翻譯文學篇》。東京:風間書房,1972年。
波斯邊鎖著,尾崎行雄譯,《權理提綱》。東京:丸屋善七,1877年。
姬山生、汪洋生譯,《秘密の婦人》。東京:光村出版社,1908年。
宮崎夢柳,《大阪事件志士列傳‧中編》。大阪:小塚義太郎出版,1887年。
宮崎夢柳,《虛無黨實傳記‧鬼啾啾》。東京:平凡社影印東京旭橋活版所刊版,2007年。
宮崎夢柳,《憂世の涕淚‧一滴千金‧卷二》。東京:成文舍,1884年。
宮崎夢柳,《魯西國虛無黨‧冤枉乃鞭笞》。東京:平凡社影印內藤久人版,2006年。
島田三郎,《社會主義概評》。東京:警醒社,1901年。
陳冷血譯述,《虛無黨》。上海:開明書店,1904年。
曾根俊虎,《俄國暴狀誌》。東京:樂善堂書房,1904年。
曾樸著,《孽海花》。臺北:三民書局,2015年。(1904年連載)
植木枝盛,《東洋之婦女》。佐々城豊寿,1889年。
植木枝盛,《愛國志林‧第五篇》。東京:愛國社,1880年。
越智治雄解說,山田有策、前田愛等注釋,《日本近代文學大系2:明治政治小說集》。東京:角川書店,1974年。
煙山專太郎,《近世無政府主義》。東京:東京專門學校出版部,1902年。
鈴木金太(蔵山)著,《眾議院議員候補者評傳:逐鹿界之片影》。名古屋:山田丹心館,1902年。
鈴木常松,《日本婦女鑑:貴女至寶》。東京:積善館,1893年。
福井準造,《近世社會主義》。東京:有斐閣,1899年。
趙必振,《近世社會主義》。上海:廣智書局,1903年。
鳳仙女史譯述,《美人手》。上海:上海世界書局,1939年再版。
劉知幾著,浦起龍釋,《史通通釋‧卷六》。臺北:藝文印書館,1978年。
德富蘆花編,《世界古今名婦鑑》。東京:民友社,1898年。
鄭觀應,《盛世危言》。廣州:廣東出版社據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鉛印本影印,2015年。
鄭觀應撰,辛俊玲評注,《盛世危言》。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年。
橫井時雄編,《本鄉會堂學術講談集》。東京:警醒社,1892年。
頤瑣、羅普等著,王孝廉、吳宏一、李殿魁、李豐楙等編,《晚清小說大系‧黃繡球/東歐女豪傑/獅子吼》。臺北:廣雅,1984年。
羅家倫主編,《中華民國史料叢編》。臺北:中國國民黨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1968年影印初版。
關信三撰,《古今萬國婦女列傳》上編。集賢閣版,1877年。
三、近人研究專著(按姓名筆劃排列)
(一)中文專著
丁守和、丘權政,《辛亥革命時期期刊介紹‧第一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
卞東磊,《古典心靈的現實轉向:晚清報刊閱讀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年。
方祖燊,《三湘漁父:宋教仁傳》。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0年。
王汎森,《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臺北:聯經,2014年。
王汎森,《思想是生活的一種方式:中國近代思想史的再思考》。臺北:聯經,2018年。
王汎森,《啟蒙是連續的嗎?》。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2020年。
王汎森,《執拗的低音:一些歷史思考方式的反思》。臺北:允晨文化,2014年。
王汎森,《權力的毛細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學術與心態》。臺北:聯經,2013年。
王德威,《晚清小說新論:被壓抑的現代性》。臺北:麥田,2003年。
王德威,《歷史與怪獸:歷史‧暴力‧敘事》。臺北:麥田,2011年全新增訂版。
丘為君,《啟蒙、理性與現代性:近代中國啟蒙運動,1895-1925》。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8年。
安井伸介,《中國無政府主義的思想基礎》。臺北:五南出版社,2013年。
余英時,《猶記風吹水上鱗──錢穆與現代中國學術》。臺北:三民書局二版,2017年。
李又寧、張玉法主編,《近代中國女權運動史料,1842-1911(上、下)》。臺北:傳記文學社,1975年。
李冬木,《魯迅精神史探源:個人‧狂人‧國民性》。臺北:秀威,2019年。
李永全,《俄國政黨史:權力金字塔的形成》。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9年。
李永全,《俄羅斯政黨史》。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9年。
李永熾,《福澤諭吉社會思想之研究》。臺北:水牛出版社,1970年。
李孝悌,《清末的下層社會啟蒙運動,1901-1911》。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2年。
李志宏,《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說敘事研究》。臺北:大安,2008年。
李奇志,《論清末民初思想和文學中的「英雌」話語》。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
李貞德主編,《中國史新論‧性別史分冊》。臺北:聯經,2009年。
李歐梵,《中國現代文學與現代性十講》。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
李歐梵,《現代性的追求:李歐梵文化評論精選集》。臺北:麥田,1996年。
李艷麗,《晚清日語小說譯介研究(1898-1911)》。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4年。
周佳榮,《近代日本的文化與思想》。香港:香港商務印書館,2015年。
周萍萍,《日本女性教育家與女子學校(1868-1945)》。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12年。
周愫嫻、曹立群,《犯罪學理論及其實證》。臺北:五南出版社,2018年。
林毓生,《中國激進思潮的起源與後果》。臺北:聯經,2019年。
林毓生著,穆善培等譯,《中國意識的危機─「五四」實期激烈的反傳統主義》。桂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增訂版。
阿英,《阿英全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
柯惠鈴,《民國女力::近代女權歷史的挖掘、重構與新詮釋》。臺北:商務,2019年。
柯惠鈴,《近代中國革命運動中的婦女(1900-1920)》。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2年。
秋瑾,《秋瑾集》。臺北:里仁書局,1980年。
秋瑾著,上海古籍出版社編,《秋瑾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秋瑾著,王燦芝編,《秋瑾女俠遺集》。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58年。
胡曉真,《才女徹夜未眠──近代中國女性敘事文學的興起》。臺北:麥田,2003年。
唐欣玉,《被建構的西方女傑──《世界十女傑》在晚清》。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3年。
夏曉紅,《〈女子世界〉文選》。貴州:貴州教育出版社,2003年。
夏曉紅,《晚清女子國民常識的建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
夏曉紅,《晚清女性與近代中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夏曉紅,《晚清文人婦女觀(增訂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
夏曉紅、呂文翠主編,《晚清報刊、性別與文化轉型:夏曉紅選集》。臺北:人間出版社,2013年。
夏曉虹,《金天翮、秋瑾、呂碧成、何震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年。
孫桂燕,《清末民初女權思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
秦方,《女界之興起:晚清天津女子教育與女性形象建構》。北京:中華書局,2019年。
高翔宇主編,《跨學科視野下的近代中國教育、文學與社會(上、下)》。臺北:花木蘭出版社,2017年。
張允起等編,《日本明治前期法政史料選編》。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6年。
張玉法,《清季的立憲團體》。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1年。
張玉法,《清季的革命團體》。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2年。
張玉法編,《晚清革命文學》。臺北:經世書局,1981年。
張建華、曾媛媛著,《政治激進主義與近代俄國政治》。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0年。
張陟遙,《播火者的使命:幸德秋水的社會主義思想及其對中國的影響》。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
張蓮波編著,《辛亥革命時期的婦女社團》。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2016年。
張灝,《幽暗意識與民主傳統》。臺北:聯經,1980年修訂再版。
張灝,《時代的探索》。臺北:中央研究院,2004年。
張灝著,高力克、王躍譯,《危機中的中國知識分子:尋求秩序與意義》。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
梅鶴孫著,梅英超整理,《青谿舊屋儀徵劉氏五世小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符杰祥,《國族迷思:現代中國的道德理想與文學命運》。臺北:秀威資訊,2015年。
郭延禮,《秋瑾年譜》。山東:齊魯書社,1983年。
郭延禮編,《秋瑾研究資料》。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1987年。
郭長海、郭君兮輯注,《秋瑾全集箋注》。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
郭春生主編,粟瑞雪編譯,陳金鵬譯校,《俄國19、20世紀之交法政文獻選編》。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6年。
郭麗,《近代日本的對外認識:以幕末遣歐美使節為中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陳之驊,《克魯泡特金傳》。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年。
陳平原,《「新文化」的崛起與流播》。北京:北京大學出版,2015年。
陳平原,《二十世紀中國小說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
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3年。
陳平原,《中國現代小說的起點:清末民初小說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陳姃湲,《從東亞看近代中國婦女教育 : 知識分子對「賢妻良母」的改造》。新北市:稻鄉,2005年。
陳建華,《「革命」的現代性:中國革命話語考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陳建華,《紫羅蘭的魅影:周瘦鵑與上海文學文化,1911-1949》。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19年。
陳建華主編,《俄羅斯人文思想與中國》。重慶:重慶出版社,2011年。
陳瑋芬,《近代日本漢學的「關鍵詞」研究:儒學及相關概念的嬗變》。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年。
游鑑明、胡纓、季家珍主編,《重讀中國女性生命故事》。臺北:五南出版社,2011年。
湯克勤,《近代轉型視閾下的晚清小說家:從傳統的士到近代知識分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
湯志鈞編,《章太炎政論選集》上、下。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
費孝通,《鄉土中國》。香港:香港中和,2017年。
馮自由,《革命逸史》五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臺二版。
馮自由,《革命逸史》五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年。
馮明珠編,《盛清社會與揚州研究》。臺北:遠流,2011年。
黃俊傑編,《東亞論語學──中國篇》。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9年。
黃湘金,《史事與傳奇─清末民初小說內外的女學生》。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
黃福慶,《清末留日學生》。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5年。
黃錦珠,《晚清小說中的「新女性」研究》。臺北:文津,2005年。
萬仕國,《劉師培年譜》。揚州:廣陵書社,2003年。
萬仕國、劉禾校注,《天義‧衡報》。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年。
葛懋春、蔣俊、李興之編,《無政府主義資料選(上)、(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4年。
廖仲愷,《廖仲愷全集》。上海:上海書店,1990年。
廖仲愷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編輯,《廖仲愷先生文集》。臺北市: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出版,1983年。
廖仲愷著,中國國民黨黨史委員會編,《廖仲愷先生文集》。臺北: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83年。
熊月之,《中國近代民主思想史》。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2年。
趙稀方、宋如珊,《翻譯現代性:晚清到五四的翻譯研究》。臺北:秀威,2012年。
劉人鵬,《近代中國女權論述:國族、翻譯與性別政治》。臺北:臺灣學生,2000年。
劉紀蕙,《一分為二:現代中國政治思想的哲學考掘學》。臺北:聯經,2020年。
劉師復,《劉師復文集》。臺北:帕米爾書店,1970年。
劉傳霞,《被建構的女性:中國現代文學社會性別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7年。
劉劍梅著,郭冰茹譯,《革命與情愛:二十世紀中國小說史中的女性身體與主題重述》。上海:上海三聯,2009年。
潘光哲,《晚清士人的西學閱讀史(1833-1898)》。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4年。
潘光哲,《創造近代中國的「世界知識」》。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年。
潘光哲,《華盛頓在中國──製作「國父」》。臺北:三民書局,2006年。
潘光哲主編,《胡適中文書信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8年。
蔡元培,《蔡元培文集》。臺北:錦繡,1995年。
蔣俊、李興之,《中國近代的無政府主義思潮》。山東:山東人民出版社,1990年。
魯迅,《魯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
魯毅,《從國家敘事到娛樂話語:鴛鴦蝴蝶派流變研究(1909-1920)》。北京:商務印書館,2019年。
黎保新,《「啟蒙」民國的「暴力」叫喊──「暴力敘事」與中國現代文學的審美特徵》。新北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3年。
韓承樺,《審重咨學:嚴復翻譯《群學肄言》之研究》。台北:五南,2013年。
闕文文,《晚清報刊上的翻譯小說》。濟南:齊魯書社,2013年。
顏健富,《從「身體」到「世界」:晚清小說的新概念地圖》。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4年。
羅久蓉、呂妙芬等編,《無聲之聲:近代中國的婦女與文化(1600-1950)》。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年。
羅志田,《中國的近代:大國的歷史轉身》。北京:商務印書館,2019年。
(二)中文譯著
(日)小林武著,白雨田譯,《章太炎與明治思潮》。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
(日)五味川純平著,蔡謀渠、劉遠崎、溫亞蘭譯,《人間的條件》。臺北:遠景,1993年。
(日)北岡伸一著,周俊宇、張智程、陳柏傑譯,林成蔚審訂,《日本政治史》。臺北:麥田,2018年。
(日)永田圭介著,聞立鼎譯,《秋瑾:競雄女俠傳》。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年。
(日)石川禎浩著,袁廣泉譯,《中國近代歷史的表與裡》。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
(日)和田春樹著,易愛華、張劍譯,《日俄戰爭》。新北:廣場出版,2019年。
(日)牧原憲夫著,臧志軍譯,《民權與憲法》。香港:中和出版,2015年。
(日)宮崎滔天著,宋越倫譯,《三十三年落花夢》。臺北:中華書局據1977年初版復刻重製,2018年。
(日)狹間直樹、石川禎浩主編,袁廣泉等譯,《近代東亞翻譯概念的發生與傳播》。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年。
(日)狹間直樹編,《梁啟超‧明治日本‧西方─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共同研究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
(日)野村秀雄著,陳軒譯,《明治維新政治史》(北京:時代文藝出版社,2018年。
(日)須藤瑞代著,姚毅譯,《中國「女權」概念的變遷:清末民初的人權和社會性別》。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
(日)實藤惠秀著,譚汝謙等譯,《中國人留學日本史》。北京:三聯書店,1983年。
(日)遠山茂樹著,鄒有恒譯,《日本近現代史》第1卷。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年。
(加)方秀洁(Fong, Grace)、魏愛蓮(Widmer, Ellen)編,《跨越閨門:明青女性作家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
(加)季家珍(Joan Judge)著,楊可譯,《歷史寶筏:過去、西方與中國婦女問題》。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11年。
(俄)巴枯寧(Bakunin)著,馬驤聰、任允正、韓延龍譯,《國家制度和無政府狀態》。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年。
(俄)司特普尼亞克(S. Stepniak)著,巴金譯,《俄羅斯虛無主義運動史》。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36年。
(俄)尼古拉‧別爾嘉耶夫(Nicolas Berdyaev)著,雷永生、邱守娟譯,《俄羅斯思想》。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6年。
(俄)克魯泡特金(Kropotkin)著,天均等譯,《無政府主義》。臺北:帕米爾書店,1977年。
(俄)克魯泡特金(Kropotkin)著,巴金譯,《一位革命家的自傳》。臺北:帕米爾書店,1992年2版。
(俄)克魯泡特金(Kropotkin)著,巴金譯,《麵包與自由》。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年。
(俄)克魯泡特金(Kropotkin)著,畢修勺譯,《一個反抗者的話》。臺北:帕米爾書店,1984年。
(俄)屠格涅夫(Turgenev)著,巴金譯,《門檻》。臺北:東華書局,1990年。
(俄)屠格涅夫(Turgenev)著,耿濟之譯,陳逸重譯,《父與子》。新北市:遠景,2016年。
(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著(Benedict Anderson),董子云譯,《全球化時代:無政府主義者與反殖民想像》。北京:商務印書館,2018年。
(美)安‧布希納‧柯布利茨(Ann Hibner Koblitz)著,趙斌譯,〈初版序〉,《曠代女傑:柯瓦列夫斯卡婭傳》(上海:上海世紀、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年。
(美)貝爾納(Bernal, Martin)著,邱政權、符致興譯,《一九○七年以前中國的社會主義思潮》。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
(美)阿里夫‧德里克(Airf Dirlik)著,孫宜學譯,《中國革命中的無政府主義》。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06年。
(美)阿里夫‧德里克(Airf Dirlik)著,翁賀凱譯,《革命與歷史:中國馬克思主義歷史學的起源,1919-1937》。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8年。
(美)約翰‧朱迪斯(John B. Judis)著,李隆生、張逸安譯,《民粹大爆炸》。臺北:聯經,2017年。
(美)胡纓著,龍瑜宬、彭姍姍譯,《翻譯的傳說:中國新女性的形成(1898-1918)》。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年。
(美)愛瑪‧高德曼(Emma Goldman)著,許慧琦譯,《無政府主義和其他論文》。臺北:暖暖書屋,2019年。
(美)愛德華‧薩伊德(Edward Said)著,薛絢譯,《世界‧文本‧批評者》。臺北:立緒文化,2009年。
(美)劉禾著,宋偉杰等譯,《跨語際實踐─文學、民族文化與被譯介的現代性(中國:1900-1937)》。北京:北京三聯書店,2013年三版。
(美)劉劍梅著,郭冰茹譯,《革命與戀愛:二十世紀中國小說史中的女性身體與主題重述》。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9年。
(美)魏愛蓮(Widmer, Ellen)著,馬勤勤譯,《美人與書:19世紀中國的女性與小說》。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
(英)以撒‧柏林(Isaiah Berlin)著,彭淮棟譯,《俄國思想家》。臺北:聯經,1987年。
(英)雷蒙‧威廉士(Raymond Williams)著,劉建基譯,《關鍵詞:文化與社會的詞彙》。臺北:巨流圖書,2003年。
(德)叔本華(Schopenhauer)著,林建國譯,《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臺北:遠流出版社,1992年。
(韓)尹相仁著,劉立善譯,《世紀末的漱石》。北京:新星出版社,2017年。
(韓)曹世鉉,《清末民初無政府派的文化思想》。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
(三)英文專著
Bernal, Martin. Chinese Socialism to 1907.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76.
Breshko-Breshkovskaia, Ekaterina. Blackwell, Alice Stone ed. The little grandmother of the Russian Revolution: reminiscences and letters of Catherine Breshkovsky. London: T. Fisher Unwin, 1918.
Deutsch, Leo. Sixteen Years in Siberia: Some Experiences of a Russian Revolutionist. Bucharest: My Ebook Publishing House, 2017.
Dooling, Amy D. Women’s Literary Feminism in Twentieth Century China.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05.
Goudsblom, Johan. Nihilism and Culture. 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80.
Hu Ying胡纓. Burying Autumn: Poetry, Friendship, and Loss. U.S.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6.
Hu Ying胡纓. Tales of Translation: Composing the New Woman in China, 1899-1918. 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Kennan, George. Siberia and the Exile System. Abridged from the 1st ed. of 1891. Chicago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58.
Kirkup, Thomas. A History of Socialism. U.S.: A. and C. Black, 1892.
Marran, Christine L.. Poison Woman: Figuring Female Transgression in Modern Japanese Culture. Minnesota: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2007.
Maxwell, Margaret. Narodniki Women: Russian Women Who Sacrificed Themselves for the Dream of Freedom. U.S.A.: Pergamon Press, 1990.
McMillan, Margaret. The Life of Rachel McMillan. London: JM Dent & Sons, 1927.
Montefiore, Simon Sebhg. The Romanovs, 1613-1918. New York: Vintage Books, 2017.
Offord, Derek. The Russian Revolutionary Movement in the 1880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6.
Palgrave, R. H. Inglis. Dictionary of Political Economy. Germany: Springer, 2016.
Radzinsky, Edvard. Alexander II: The Last Great Tsar. New York: Simon and Schuster, 2005.
Reynolds, Douglas Robertson. East meets East: Chinese discover the modern world in Japan, 1854-1898: a window on the intellectual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of modern China. Ann Arbor, MI: 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 2014.
Stepniak, S. The Russian Storm-Cloud: Or, Russia in Her Relations to Neighbouring Countries. London: Swan Sonnenschein and co. 1886.
Stepniak, S. Underground Russia. New York: Charles Scrinner’s Sons, 1883.
Stites, Richard. The Women’s Liberation Movement in Russia: Feminism, Nihilism, and Bolshevism 1860-1930.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0.
Thompson, J. M. The French Revolution. New York, 1966.
Tu, Wei Ming杜維明 ed. China in Transformation.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Venturi, Franco. Root of Revolution: A History of the Populist and Socialist Movements in 19th Century Russia. London: Phoenix Press, 2001.
Weber, Eugen. France, Fin de Siècle.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6.
Yeh, Catherine Vance葉凱蒂. The Chinese Political Novel: Migration of a World Genre. U.S.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5.
(四)日文專著
ヴェーラ・フィグネル(Vera Figner)等著,金子幸彦,和田春樹等訳,《ロシアの夜 : 一婦人革命家の回想等》。東京:筑摩書房,1961年。
三浦進,《明治の革命:自由民権運動》。東京:同時代社,2012年。
丸山松幸,《中国近代の革命思想》。東京:研文出版,1982年。
土方和雄,《中江兆民》。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2007年。
大木基子,《自由民権運動と女性》。東京:ドメス出版,2003年。
大原社會問題研究所編,《日本社會主義文獻》。東京:日本圖書センタ─,1997年。
小山靜子,《良妻賢母という規範》。東京:勁草書房,1991年。
山田洸,《女性解放の思想家たち》。東京:青木書店,1987年。
中江兆民著,松永昌三編,《中江兆民集》。東京:筑摩書房,1974年。
中村喜和、トマス‧ライマ編,《ロシヤ文化と日本:明治‧大正期の文化交流》。東京:彩流社,1997年。
中島万朶,《明治の教育》。京都:永沢金港堂,1943年。
中野好夫、吉川幸次郎等編,《世界ノンフィクション全集》。東京:筑摩書房,1961年。
井上和枝,《植民地朝鮮の新女性:「民族的賢母良妻」と「自己」のはざまで》。東京:明石書店,2013年。
井上清,《新版日本女性史》。東京:三一書房,1967年。
內藤正中,《自由民権運動の研究 : 囯会開設運動を中心として》。東京:青木書店,1964年。
日本文學研究資料刊行會編,《日本文學研究的方法(近代篇)》。東京:有精堂出版株式会社,1990年。
仙波千枝,《良妻賢母の世界》。東京:慶友社,2008年。
出原政雄,《自由民權期の政治思想:人權‧地方自治‧平和》。京都:法律文化社,1995年。
末次玲子,《二○世紀中国女性史》。東京:青木書店,2009年。
永原和子,《近現代女性史論:家族‧戦争:平和》。東京:吉川弘文館,2012年。
田中惣五郎,《東洋社會黨考》。東京:一元社,1930年。
田岡嶺雲 ; 福田英子等著; 小田切進編,《明治社會主義文學集(二)》。東京都:筑摩書房,1965年。
安在邦夫,《自由民権運動史への招待》。東京:吉田書店,2012年。
安在邦夫,《立憲改進党の活動と思想》。東京:校倉書房,1992年。
寺崎修,《自由民権運動の研究―急進的自由民権運動家の軌跡》。東京:慶應義塾大學出版社,2008年。
早川紀代等編,《東アジアの国民国家形成とジェンダー:女性像をめぐって》。東京:青木書店,2007年
村上信彥,《明治女性史‧女権と家》。東京:理論社,1970年。
村田靜子,《福田英子:婦人解放運動の先駆者》。東京:岩波書店,1959年。
赤松克麿,《日本社會運動史,1895-1955》。東京:岩波書店,1952年。
季武嘉也、武田知己,《日本政黨史》。東京:吉川弘文館,2011年。
岡本宏,《日本社會主義史研究》。東京:成文堂,1988年。
岡田章子,《『女学雑誌』と欧化:キリスト教知識人と女学生のメディア空間》。東京:森話社,2013年。
幸德秋水著,飛鳥井雅道編集、解說,《近代日本思想大系13:幸德秋水集》。東京:筑摩書房,1975年。
松本三之介,《近世日本の思想像 : 歴史的考察》。東京:研文,1984年。
松本三之介編,《明治思想集I》。東京:筑摩書房,1976年。
松永昌三,《自由‧民權‧平和:日本近代史研究と私》。東京:慶應義塾大學出版社,2014年。
松永昌三編集解說,《中江兆民集》。東京:筑摩書房,1974年。
林茂、西田長壽編,《平民新聞論說集》。東京:岩波書店,1965年。
金子幸子,《近代日本女性論の系譜》。東京:不二出版,1999年。
後藤靖,《日本歴史大辞典 第2巻》。東京:河出書房新社,1974年。
柳田泉,《政治小說研究》。東京:春秋社,1935年。
飛鳥井雅道著,《幸德秋水:直接行動論の源流》。東京:中央公論社,1969年。
狹間直樹,《中國社會主義の黎明》。東京:岩波書店,1976年。
真有澄香,《孝子‧毒婦‧烈女の力:近代日本の女子教育》。東京:双文出版社,2014年。
荒畑寒村,《平民社時代:日本社会主義運動の揺籃》。東京:中央公論社,1979年。
荒畑寒村,《續平民社時代》。東京:中央公論社,1979年。
假名垣魯文等著,興津要編,《明治文學全集2:明治開化期文學集(二)》。東京:筑摩書房,1966-1967年。
梅森直之,《初期社會主義の地形學─大杉榮とその時代》。東京:有志社,2016年。
深谷昌志,《良妻賢母主義の教育》。東京:黎明書房,1966年。
渡部義通、塩田庄兵衛編,《日本社會主義文獻解說》。東京:大月書店,1958年。
渡邊幾治郎,《日本憲法制定史講》。東京:千倉書房,1937年。
須藤瑞代,《中国「女権」概念の変容:清末民初の人権とジェンダー》。東京:研文出版社,2007年。
嵯峨隆,《アジア主義と近代日中の思想的交錯》。東京都:慶應義塾大学出版会,2016年。
嵯峨隆,《近代中国アナキズムの研究》。京都:研文出版社,1994年。
福田英子等著,小田切進編,《明治文學全集84:明治社會主義文學集(二)》。東京:筑摩書房,1966-1967年。
趙景達、原田敬一、村田雄二郎、安田常雄編,《東アジアの知識人第2卷:近代國家的形成》。東京:有志社,2013年。
蓜島亘,《ロシヤ文学翻訳者列伝》。東京:東洋書店,2012年。
(五)法文著作
par Paul Vernier, La chasse aux nihilistes. Pairs: P. Ollendorff, 1880.
四、期刊論文
(一)中文
王遠義,〈無政府主義概念史的分析〉,《臺大歷史學報》第33期(2004年6月),頁399-425。
田露,〈蘇菲亞形象的傳入與晚清俠義小說創作的轉變〉,《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0年第2期),頁61-74。
衣若蘭,〈旌表制度、傳記體例與女性史傳〉,《臺大歷史學報》第41期(2008年6月),頁165-202。
宋少鵬,〈何殷震的「女界革命」──無政府主義的婦女解放理論〉,《婦女研究論叢》2016年第1期(2016年1月),頁71-83。
李興寧,〈中國古代女性貞烈觀念的強化與深化探究-以明清史籍列女傳為討論範圍〉,《宗教哲學》第42期(2007年12月),頁115-128。
李艷麗,〈晚清俄國小說譯介路徑及底本考─兼析虛無黨小說〉,《外國文學評論》(2011年第1期),頁210-222。
沈松僑,〈我以我血薦軒轅─黃帝神話與晚清的國族建構〉,《臺灣社會研究》第28期(1997年12月),頁1-77。
沈駿,〈中國早期無政府主義思潮初探〉,《華中師院學報》(1981年第2期),頁45-55。
季家珍,Expanding the Feminine/National Imaginary: Social and Martial Heroines in Late Qing Women’s Journals(擴充女性/國族的想像:晚清婦女期刊中的女英雄及女戰士),《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15期(2007年12月),頁。
洪德先,〈早期國人對無政府主義的初步認識〉,《食貨月刊》第14卷第9、10期(1985年2月),頁415-424。
范利偉,〈作為泛化概念的「虛無黨」〉,《經濟與社會發展》(2013年12月第6期),頁62-65。
范利偉,〈清末暗殺風潮中的「虛無黨」—兼析「虛無黨」與虛無主義的關係〉,《俄羅斯文藝》2014年第1期,頁22-29。
夏曉虹,〈秋瑾北京時期思想研究〉,《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0卷3期(2000年9月),頁77-86。
夏曉虹,〈從男女平等到女權意識─晚清的婦女思潮〉,《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4期,頁97-104。
孫隆基,〈清季「世紀末思潮」之探微〉,《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90期(2015年12月),頁143-177。
孫繼林,〈《經國美談》的飜譯者周逵〉,《清末小說から》第25期(1992年1月1日)。
袁荻涌,〈論清末政治小說的譯介〉,《貴州大學學報》1990年第3期,頁56-59+66。
袁斌業,〈《俄羅斯大風潮》:我國對西方無政府主義論著翻譯的肇端〉,《東方翻譯》2018年第6期,頁46-52。
張全之,〈從虛無黨小說的譯介與創作看無政府主義對晚清小說的影響〉,《明清小說研究》2005年第3期,頁136-147。
張朋園,〈廣智書局(1901-1915)維新派文化事業機構之一〉,《近代史研究集刊》第2期(1971年6月),頁397-415。
張新璐,〈羅普《東歐女豪傑》的女性設計與政治想像〉,《婦女研究論叢》總第141期(2017年5月),頁58-65。
符杰祥,〈「中國蘇菲亞」是怎樣煉成的──秋瑾與「西方美人」的文化政治〉,《文藝爭鳴》(2016年7月),頁25-31。
許雅貴,〈劉向《列女傳》中的貞操觀及正史《列女傳》的轉化〉,《輔大中研所學刊》第21期(2009年4月),頁21-44。
陳佑慎,〈革命與暗殺─二十世紀初期中國政治暴力的初步考察〉,《國史館館刊〉第25期(2010年9月),頁1-36。
陳姃媛,〈簡介近代亞洲的「賢母良妻」思想──從回顧日本、韓國、中國的研究成果談起〉,《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10期(2002年12月),頁119-219。
陳俊啟,〈晚清報刊雜誌中小說讀者群體概念的形塑和消解〉,《漢學研究》28卷4期(2010年12月),頁309-338。
陳建華,〈「虛無黨小說」清末特殊的譯介現象〉,《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4期,頁67-73。
陳建華,〈世界革命語境中的中國「革命」〉,《東亞觀念史集刊》第1期(2011年11月),頁231-260。
陳素貞,〈性別、變裝與英雄夢-從明清女詩人的寫作傳統看秋瑾詩詞中的自我表述〉,《東海中文學報》14期(2002年7月),頁129-163。
陳瑋芬,〈西學之子─容閎與新島襄的異國經驗與文化認同〉,《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30期(2007年3月),頁223-265。
游鑑明,〈是補充歷史抑或改寫歷史?近廿五年來臺灣地區的近代中國與臺灣婦女史研究〉,《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13期(2005年12月),頁65-106。
程翔章,〈近代翻譯小說選題簡論〉,《外國文學研究》1993年第1期,頁69-74。
賀蕭、余芳珍、葉毅均、莫亞軍,〈研究領域內乾坤:女性、中國、歷史與「之後又如何」問題〉,《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13期(2005年12月),頁197-216。
黃永豪,〈地方社會與爭奪秋瑾的遺骸,1907年至1915年〉,《成大歷史學報》45期(2013年12月),頁1-45。
黃錦珠,〈晚清女作家小說中的婚戀觀—以《女獄花》、《姊妹花》、《俠義佳人》為例〉,《東亞觀念史集刊》第1期(2011年11月),頁261-298。
楊芳燕,〈激進主義、現代情境與中國無政府主義之崛起〉,《臺大歷史學報》33期(2004年6月),頁365-397。
楊貞德,〈從「完全之人」到「完全之平等」─劉師培的革命思想及其意涵〉,《臺大歷史學報》第44期(2009年12月),頁93-152。
楊哲,〈虛無黨話語在中國:從傳入到傳播(1900-1930)〉,《現代哲學》第6期(2016年11月),頁47-54。
楊瑞松,〈身體、國家與俠─淺論近代中國民族主義的身體觀和英雄崇拜〉,《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0卷第3期(2000年9月),頁87-106。
楊瑞松,〈近代中國國族意識中的「野蠻情結」─以1903年日本大阪人類館事件為核心的探討〉,《新史學》第21卷第2期(2010年6月),頁107-163。
董大暉、藍月素,〈偵探小說英漢翻譯策略之跨文化研究〉,《廣譯》第1期(2008年1月),頁181-220。
詹宜穎,〈虛無黨小說的跨境旅行─關於Strange Tales of a Nihilist英、日、中三個版本的考察〉,《東亞觀念史集刊》第13期(2017年12月),頁133+135-181。
劉人鵬,〈《天義》的無政府共產主義視野與何震的「女子解放」〉,《婦女研究論叢》2017年2期(2017年3月),頁22-35。
劉人鵬,〈何震的女子非軍備主義論及其論述語境〉,《婦女研究論叢》2019年2期(2019年3月),頁78-89。
劉人鵬,〈晚清毁家廢婚論與親密關係政治〉,《清華中文學報》第5期(2011年6月),頁231-270。
劉慧英,〈從女權主義到無政府主義──何震的隱現與《天義》的變遷〉,《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6年2期,頁194-213。
潘少瑜,〈想像西方:論周瘦鵑的偽翻譯小說〉,《編譯論叢》第4卷第2期(2011年9月),頁1-23。
潘光哲,〈美國傳教士與西方政體類型知識「概念工程」在晚清中國的發展(1861-1896)〉,《東亞觀念史集刊》第1期(2011年11月),頁179-230。
潘光哲,〈追索晚清閱讀史的一些想法─「知識倉庫」、「思想資源」與「概念變遷」〉,《新史學》第16卷第3期(2005年9月),頁137-170。
魯法芹、蔣銳,〈俄國民粹主義在中國的初始傳播及其特點〉,《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問題》總第135期(2018年第1期),頁29-36。
蕭涵珍,〈《剪燈新話》〈牡丹燈記〉的傳播與改編──從《浮牡丹全傳》到《戲場花牡丹燈籠》〉,《漢學研究》第36卷第4期(2018年12月),頁143-174。
賴芳伶,〈清末小說《東歐女豪傑》析論〉,《文史學報》第23期(1993年3月),頁63-79。
韓承樺,〈《明史‧列女傳》的暴力、情緒、痛覺與女性形象的書寫〉,《明代研究》32期(2019年6月),頁97-151。
韓承樺,〈斯賓賽到中國-一個翻譯史的討論〉,《編譯論叢》第3卷第2期(2010年9月),頁33-60。
羅久蓉,〈歷史敘事與文學再現:從一個女間諜之死看近代中國的性別與國族論述〉,《近代婦女史研究》第11期(2003年12月),頁47-98。
羅列,〈20世紀初葉中國虛無黨小說及「虛無美人」譯介風潮研究〉,《天津外國語學院學報》第1期(2009年1月),頁29-35。
羅秀美,〈游移的身體•重層的鏡像-由秋瑾的藝文生命觀看其身分認同問題〉,《興大中文學報》26期(2009年12月),頁133-161。
羅皓星,〈1900年代中國的政治暗殺〉,《政大史粹》第28期(2015年6月),頁153-199。
顧燕翎,〈女性主義者秋瑾〉,《婦女與兩性學刊》1期(1990年1月),頁27-47。
(二)英文
A Russian Nihilist. “The Revolution in Russia” The North American Review, Vol.129, No. 272 (Jul. 1879), pp. 23-36.
Attridge, John. “Two Types of Secret Agency: Conrad, Causation, and Popular Spy Fiction” Texas Studies in Literature and Language, Vol. 55, No. 2 (Summer 2013), pp.125-158.
Blind, Karl “After the Coronation at Moscow” The North American Review, Vol.163, No. 476(Jul. 1896), pp.17-27.
Edwards, Louise. “Transformations of The Woman Warrior Hua Mulan: From Defender of the Family To Servant of The State”, Nan Nu, Vol.12 (2010), pp.175-214.
French, David. “Spy Fever in Britain, 1900-1915” The Historical Journal, Vol.21, No. 2 (Jun. 1978), pp.355-370.
Good, Jane E. “America and the Russian Revolutionary Movement 1888-1905” The Russian Review, Vol. 41, No. 3 (Jul. 1982), pp.273-287.
Johnston, Charles. “Nihilism and Anarchy” The North American Review, Vol. 171, No. 526 (Sep. 1900), pp. 302-313.
Pipes, Richard. “The Trial of Vera Z.” Russian History, Vol. 37, No. 1 (2010), pp. v, vii-x, 1-3, 5-31, 33-49, 51-82.
Shintani Yoshimi新谷芳美. “Study of Vera or, The Nihilist: A Political Play with a Revolutionary Heroine”.《追手門学院大学文学部紀要》Vol. 37(2001), pp. 41-56。
Walker, Janet A. “The True History of the Nineteenth-Century Japanese Novel” Modern Philology, Vol. 106, No.1 (Aug. 2008), pp. 128-141.
(三)日文
ジェフリー‧アンゲルス,〈文化史としての翻訳学〉,《文学》第13卷第4號(2012年7、8月),頁56-66。
越智治雄,〈地底の夢柳─虚無党のイメージ〉,《日本文学》第22卷第7期(1973年7月),頁9-12。
越智治雄,〈地底の夢柳(二)─虚無党のイメージ〉,《日本文学》第22卷第12期(1973年12月),頁64-72。
吉川榮一,〈何震と幸德秋水〉,《文學部論叢》第79卷(2003年3月),頁9-27。
金子幸子,〈明治期における西欧女性解放論の受容過程--ジョン・スチュア-ト・ミルThe Subjection of Women(女性の隷従)を中心に〉,《社会科学ジャ-ナル》第23卷第1期(1984年10月),頁73-92。
高島千代,〈自由党と「虚無党」─『自由新聞』にみる「虚無党」言説─〉,《法と政治》68卷1號(2017年5月),頁106-146。
芝原拓自,〈民権派の社会党.虚無党論―明治社会思想史の一齣〉,《經濟科學》34卷第4期(1987年3月),頁149-171。
中村忠行,〈晩清に於ける虚無党小説〉,《天理大學學報》第24卷第5號(1973年3月),頁108-154。
陳力衛,〈「主義」の流布と中国的受容:社会主義・共産主義・帝国主義を中心に〉,《成城大學經濟學研究》第199號(2013年1月),頁31-58。
渡邊観吾,〈ロシヤ虚無党について─共産主義制覇以前の無政府主義を解明するために―〉,《警察学論集》10(6)(1957年),頁49-70。
渡邊貴規子,〈明治時代初期の児童向け読み物におけるジャンヌ・ダルクの表象 :『西洋英傑伝』を中心に〉,《千葉大學教育學部研究紀要》第67卷(2019年),頁422-412。
湯薇薇,〈佳人」から「女志士」へ─宮崎夢柳の『鬼啾々』『芒の一と叢』を中心に─〉,收錄於《国際日本文学研究集会会議録》29號(2006年3月),頁155-162。
劉肖雲,〈イデオロギ-としての良妻賢母の中日比較―その形成過程と内実〉,《山梨學院大學一般教育部論集》第23號(2001年),頁1-24。
晏妮,〈近代上海における愛国女子学校の設立について〉,《寧樂史苑(奈良女子大学史学会)》第57號(2012年2月),頁7-29。
蓜島亘,〈ロシヤ虚無党文学の系譜─宮崎夢柳《虛無黨實傳記‧鬼啾啾》への道程〉,《文学史を読みかえる.論集》2卷(2014年8月),頁64-123。
五、碩博士論文
吳宇浩,《廣智書局研究》。上海:復旦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鄒振環指導,2010年。
李志梅,《報人作家陳景韓及其小說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論文,陳大康指導,2005年。
李奇志,《論清末民初思想和文學中的「英雌」話語》。湖北:華中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博士論文,周曉明指導,2006年。
林穎鈺,《清末的恐慌、卑辱與狂暴──庚子年前後的激烈心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博士論文,吳展良指導,2016年。
邱偉雲,《中國近代平等觀念的形成(1895-1915)──以康有為、嚴復、章太炎為中心》。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林啟屏指導,2013年。
姜波,《二十世紀初頭における女性問題:日本と中国の比較史的考察》。日本:岡山大學文化科學研究科博士論文,1997年。
張全之,《無政府主義與中國近現代文學》。南京:南京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博士論文,朱壽桐指導,2004年。
趙星晨,《晚清虛無黨小說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15年。
趙琳娜,《陳景韓翻譯中的日本影響》。山西:山西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碩士論文,2017年。
劉永文,《晚清報刊小說研究》。上海:上海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論文,李時人指導,2004年。
蔡佩育,《世紀末,女英雄的回眸與再出發──從《黃繡球》到《女獄花》》。高雄: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龔顯宗指導,2012年。
璩倩云,《清末民初新小說中女豪傑形象研究(1902-1911)》。浙江:寧波大學現當代文學碩士論文,劉華指導,2017年。
韓承樺,《語言、翻譯與思想─嚴譯《羣學肄言》之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黃克武指導,2008年。
六、網路資料暨網路圖書館
“Sophia Perovskaya”, Wikiwand,網址:https://www.wikiwand.com/en/Sophia_Perovskaya
HathiTrust Digital Library,網址:https://www.hathitrust.org/
Internet Archive Library,網址:https://archive.org/
日本国文学研究資料館,網址:https://www.nijl.ac.jp/
日本国立国会図書館デジタルコレクション(National Diet Library Digital Collections),網址:https://dl.ndl.go.jp/
明治時期女流文學電子書,網址:http://2012td.litphil.sinica.edu.tw/wwriterc/wwriterkm
樽本照雄,《清末民初小說目錄》。清末小說研究會,2020年12版。網址:http://shinmatsu.main.jp/
zh_TW
dc.identifier.doi (DOI) 10.6814/NCCU202001174en_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