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楊德昌電影中的性別再現與國族想像
The gender representation and imagination of nationhood in Edward Yang`s films
作者 許行喆
貢獻者 楊小濱
許行喆
關鍵詞 楊德昌
性別再現
國族想像
日期 2020
上傳時間 2-Sep-2020 11:59:21 (UTC+8)
摘要 楊德昌電影牽涉的面向甚廣,其中關於女性的描寫,和性別之間的關係,以及對於國族的想像,是本文主要探討的三個面向。女性方面,楊德昌電影中的女性角色,被再現為致命女人、歇斯底里女性,與父權體制對於女性的偏見若合符節。以及廣為評論家津津樂道的女性成長,電影的再現是否突破父權體制,或僅僅是改換掌權的性別而已。性別關係方面,從同性、異性、家庭的角度切入,分別探討男性結社、同性戀情誼、關係中的背叛、母親的失語和父親的缺席。最後,以美、日兩國為中心,討論楊德昌電影中,外國他者如何影響台灣的國族形塑。以及外省人加入台灣經驗,和中國(華)性這個既非他者,也非本地的曖昧元素,在新台灣的國族摶成中,扮演何種角色。
參考文獻 楊德昌電影類

1982年《指望》(《光陰的故事》第二段)中央電影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83年《海灘的一天》中央電影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85年《青梅竹馬》美商哥倫比亞影片公司
1986年《恐怖份子》中央電影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91年《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楊德昌電影有限公司、中央電影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94年《獨立時代》原子影視傳播有限公司
1996年《麻將》原子影視傳播有限公司
2000年《一一》原子影視傳播有限公司、日本1+2 SEISAKU TINKAI

中文專著類

王昀燕:《再見楊德昌》(台北:王小燕工作室,2016年)。
生安鋒:《霍米巴巴》(台北:生智文化,2005年)。
吳珮慈:《在電影思考的年代》(台北:書林出版,2007年)。
宋子文:《台灣電影三十年》(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年)。
李天鐸:《台灣電影、社會與歷史》(台北:亞太圖書,1997年)。
李幼鸚鵡鵪鶉:《我深愛的雷奈、費里尼及其他》(台北:書林,2013年)。
李詩才編,《楊德昌回顧影展》(新加坡:新加坡國家博物館,2011年)。
李臺芳:《女性電影理論》(台北:揚智文化,1996年)。
李銀河:《女性主義》(台北:五南出版,2003年)。
林文淇:《我和電影一國:林文淇電影評論集》(台北:書林出版,2010年)。
林文淇:《華語電影中的國家寓言與國族認同》(台北:財團法人國家電影資料館,2009年)。
林文淇等:《台灣電影的聲音》(台北:書林出版,2010年)。
社團法人台灣女性影像學會編:《女性•影像•書-從女性影展看女性影像之再現》(台北:書林出版,2006年)。
孫慰川:《後「解嚴」時代的台灣電影》(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年)。
張偉雄等:《一一重現楊德昌》(香港:香港國際電影節協會,2008年)。
張誦聖:《現代主義•當代台灣:文學典範的軌跡》(台北:聯經出版,2015年)。
張靄珠:《全球化時空、身體、記憶:台灣新電影及其影響》(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出版社,2015年)。
陳飛寶:《台灣電影史話》(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8年)。
陳儒修:《穿越幽暗鏡界:台灣電影百年思考》(台北:書林出版,2013年)。
陳儒修等編:《凝視女像-56種閱讀女性影展的方法》(台北:遠流出版,1999年)。
游婷敬:《凝視與對望-端睨九十年代台灣女性電影原貌》(新竹:新竹市文化局,2005年)。
游惠貞編:《女性與影像-女性電影的多角度閱讀》(台北:遠流出版,1994年)。
焦雄屏:《映像台灣》(新北:蓋亞,2018年)。
黃文杰:《憤世嫉俗:楊德昌和他的電影》(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7年)。
黃作:《不思之說-拉康主體理論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黃建業:《楊德昌電影研究-台灣新電影的知性思辨家》(台北:遠流出版,1995年)。
黃建業等著,區桂芝主編:《楊德昌-台灣對世界影史的貢獻》(台北:躍昇文化,2007年)。
黃建業總編:《跨世紀臺灣電影實錄1898-2000》(台北:文建會,2005年)。
楊小濱:《你想了解的侯孝賢、楊德昌、蔡明亮(但又沒敢問拉岡的)》(台北:印刻出版,2019年)。
楊小濱:《欲望與絕爽:拉岡視野下的當代華語文學與文化》(台北:麥田出版,2013年)。
楊德昌:《獨立時代-楊德昌的活力喜劇電影》(台北:萬象圖書,1994年)。
楊德昌等:《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台北:時報文化,1991年)。
葉月瑜:《歌聲魅影-歌曲敘事與中文電影》(台北:遠流出版,2000年)。
詹正德:《看電影的人》(台北:一人出版,2014年)。
齊隆壬:《電影符號學》(台北:書林出版,1992年)。
劉立行:《當代電影理論與批評》(台北:五南出版,2017年)。
蔡衛等編:《雕刻時光的詩人:當代亞洲電影導演細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
鄭樹森:《文化批評與華語電影》(台北:麥田出版,1995年)。
盧非易:《台灣電影:政治、經濟、美學(1949-1994)》(台北:遠流出版,1998年)。
應宇力:《女性電影史綱》(上海:上海譯文出版,2005年)。
戴錦華:《性別中國》(台北:麥田出版,2006年)。
謝世宗:《電影與視覺文化:閱讀台灣經典電影》(台北:五南出版,2015年)。
簡瑛瑛編:《認同•差異•主體性》(新北:立緒文化,1997年)。
羅婷:《克里斯多娃》(台北:生智文化,2002年)。
顧燕翎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文化,2000年)。
顧燕翎編:《女性主義經典》(台北:女書文化,1999年)。

外文專著類

Anderson,Benedict(班納迪克.安德森)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台北:時報出版,2010年)。
Anderson,John(約翰•安德森)著,侯弋颺譯:《楊德昌》(Edward Yang)(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4年)。
Assoun,Paul-Laurent(保羅-羅宏‧亞舜)著,楊明敏譯:《佛洛伊德與女性》(台北:遠流出版,2002年)。
Bazin,Andre(巴贊)著,崔君衍譯:《電影是什麼》(Qu`est-ce que le cinema?)(台北:遠流出版,1995年)。
Berry,Michael(白睿文)著,羅祖珍等譯:《光影言語-當代華語片導演訪談錄》(台北:麥田出版,2007年)。
Chen,Ru-Shou Robert(陳儒修)著,羅頗誠譯:《台灣新電影的歷史文化經驗》(台北:萬象圖書,1993年)。
Chow,Rey(周蕾)著,孫紹誼譯:《原初的激情-視覺、性慾、民族誌與中國當代電影》(台北:遠流出版,2001年)。
Dylan Evans(狄倫‧伊凡斯)著,劉紀蕙等譯,《拉岡精神分析辭彙》(台北:巨流圖書,2009年)。
Freud,Sigmund(西蒙‧佛洛伊德)著,金星明譯:《歇斯底里症研究》(台北:知書房,2000年)。
Frodon,Jean-Michel(尚•米榭爾•弗東)著,楊海帝等譯:《楊德昌的電影世界-從《光陰的故事》到《一一》》(Le Cinéma d`Edward Yang:de `In our time` à `Yi-Yi`)(台北:時周文化,2012年)。
Kaplan,E. Ann著,曾偉禎等譯:《女性與電影-攝影機前後的女性》(台北:遠流出版,1997年)。
Kaplan,E. Ann編:《Women in Film Noir》(倫敦:British Film Institute,1998年)。
Krutnik,Frank:《In a Lonely Street:Film Noir,Genre,Masculinity》(Abingdon:Routledge,1991年)。
Laplanche,Jean(尚•拉普朗虛)等著,沈志中等譯:《精神分析辭彙》(台北:行人出版,2000年)。
Lebeau,Vicky著,陳儒修譯:《佛洛伊德看電影》(台北:書林,2004年)。
McDowell,Linda(琳達•麥道威爾)著,徐苔玲等譯:《性別、認同與地方》(Gender,Identity & Place)(台北,群學出版,2006年)。
Metz,Christian(克里斯蒂安•麥茨)等著,吳瓊編:《凝視的快感-電影文本的精神分析》(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
Moi,Toril(托利‧莫)著,王奕婷譯:《性/文本政治:女性主義文學理論》(Sexual / Textual Politics: Feminist Literary Theory)(台北:巨流,2005年)。
Mulvey,Laura(勞拉•穆爾維)著,鍾仁譯:《戀物與好奇》(北京:世紀出版,2007年)。
Yeh,Emilie(葉月瑜)等著,曾芷筠等譯:《台灣電影百年漂流:楊德昌、侯孝賢、李安、蔡明亮》(Taiwan Film Directors:Treasure Island)(台北:書林出版,2016年)。
Zafiropoulos,Markos(馬可‧薩非洛普洛斯)著,李郁芬譯:《拉岡與李維史陀》(台北:心靈工坊,2009年)。
Zizek,Slavoj(紀傑克)著,蔡淑惠譯:《傾斜觀看-在大眾文化中遇見拉岡》(Looking Awry :Introduction to Jacques Lacan through Popular Culture)(台北:國立編譯館,2008年)。


學位論文類

王怡芬,《論電影揭示社會異化意義的可能性-從影片<獨立時代>談起》,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李易霖:《楊德昌電影作品之視覺文化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視覺設計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
邱蕙棻,《臺灣電影中的邊緣男人:《多桑》與《一一》的男性形象與陽剛特質》,天主教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
高瑞陽,《《恐怖份子》的分裂城市-電影的都市象徵研究》,淡江大學建築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張雅涵(Chang, Ya-Han),《電影新浪潮-以楚浮和楊德昌的作品為例》(The New Wave in François Truffaut’s and Edward Yang’s Cinematic Context),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歐洲文化與觀光研究所:碩士論文,2017年。
張耀升,《楊德昌「風格」敘事事件-楊德昌電影研究》,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許桓輔:《現實與真實之間 - 剖析楊德昌電影中的住宅空間與設計的可能性》,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7年。
陳雅芃:《楊德昌電影中的媒體景像》,天主教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陳頤倍(Belinda I-Pei Chen),《閱讀時光:楊德昌的《恐怖份子》》(Reading Time in Edward Yang’s The Terrorizers),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應用英文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14年。
黃翎:《外來歌曲、黑色音聲、殖民遺緒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與《重慶森林》的音聲與失語》,國立交通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2017年。
歐曼諾(Jose Manuel Ortega Duenas),《「沒春袋的都是好麻煩的」:楊德昌電影中的女性角色呈現》(”Things with a Hole in the Middle Bring Headaches”: The Representation of Women in Edward Yang’s Films),國立臺灣藝術大學中華藝術全英語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2018年。
蔣慧仙,《台灣電影•國族敘事與性別政治-〈談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天主教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期刊論文類

付曉紅:〈少年•殺人•事件-楊德昌電影的青春敘事〉,《當代電影》2007年第6期,頁113-116。
江凌青:〈從媒介到建築:楊德昌如何利用多重媒介來呈現《一一》裡的臺北〉,《藝術學研究》第9期,2011年,頁167-209。
何李新:〈個體•身分•生產-論電影《青梅竹馬》〉,《哈爾濱學院學報》第31卷第7期,2010年7月,頁65-68。
何李新:〈死亡與烏托邦-論楊德昌電影中的剩餘邏輯〉,《綿陽師範學院學報》第32卷第10期,2013年10月,頁92-95。
何李新:〈家庭•男女•生命-論電影《一一》〉,《齊齊哈爾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年第一期,頁82-84。
何李新:〈簡析電影《一一》中的空間語法〉,《黃石理工學院學報》第27卷第5期,2010年10月,頁34-37。
何李新:〈懷舊。愛情。社會-論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懷化學院學報》第29卷第3期,2010年3月,頁96-98。
何李新:〈楊德昌電影的母題研究〉,《東南傳播》2009年第11期,2009年11月,頁85-86。
何佳:〈一座城市和一種文本的焦灼生長—試析楊德昌的電影劇作〉,《當代電影》2007年第6期,頁109-112。
李秀娟:〈誰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楊德昌電影中的後設「新」台北〉,《中外文學》第33卷第3期,2004年8月,頁39-61。
李紀舍:〈台北電影再現的全球化空間政治:楊德昌的《一一》和蔡明亮的《你那邊幾點?》〉,《中外文學》第33卷第3期,2004年8月,頁81-99。
沈曉茵:〈《麻將》:冷到極致就有愛-略視楊德昌都會片中的冷與愛〉,《影響電影雜誌》1996年12月,頁100-102。
林建國:〈楊德昌一O一〉,《中外文學》第33卷第3期,2004年8月,頁11-14。
張必魯:〈翻譯也會說故事-談楊德昌《麻將》中的敘事〉,《藝術欣賞》第6卷第4期,2010年8月,頁84-89。
張誦聖著,張清芳譯:〈二十世紀中國的現代主義和全球化的現代性:三位臺灣新電影導演〉,《海南師範大學學報》第26卷2013年第8期,頁1-10。
張靄珠:〈謊言實錄:楊德昌《恐怖份子》的性、暴力、謊言〉,《中外文學》第33卷第3期,2004年8月,頁15-37。
喻群芳:〈一個儒者的困境:殺人,或者衰老—楊德昌導演藝術論〉,《當代電影》2003年第1期,頁86-91。
馮品佳:〈拆一個家:〈一一》中的國/家族傳奇〉,《中外文學》第33卷第3期,2004年8月,頁63-79。
黃儀冠:〈女體與國體之互文─論嚴歌苓小說與電影改編之性別與國族〉,《中國現代文學》第30期,2016年 12 月,頁79-98,
黃儀冠:〈台灣鄉土敘事與文學電影之再現(1970s-1980s)-以身份認同、國族想像為主〉,《台灣文學學報》第6期,2005年2月,頁159-192。
黃儀冠:〈男性凝視,影像戲仿-台灣「文學電影」的神女敘事與性別符碼〉,《台灣文學學報》第5期,2004年6月,頁153-186。
楊小濱:〈主體異化與現代性象徵他者的式微-以拉岡理論視野探討楊德昌電影〉,《中外文學》第45卷第1期,2016年3月,頁45-83。
楊寧:〈城市、空間與人-楊德昌電影中的台北城市形象〉,《當代電影》2007年第6期,頁106-109。
廖瑩芝:〈重繪台灣現代性:楊德昌電影中的現代性認同危機〉,《明道通識論叢》第6期,2009年,頁201-214。
蓮實重彥講,劉德仁譯:〈音樂的缺席-談楊德昌的《獨立時代》及其他〉,《電影欣賞》第73期,1995年,頁65-74。
鄧筠:〈存在的重量-楊德昌電影裡的生與死〉,《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17期,2013年10月,頁33-53。
顧正萍:〈無所不在的恐怖—楊德昌電影《恐怖份子》析論〉,輔仁國文學報第33期,2011年,頁157-174。

網路資料

張靚蓓:〈我是越拍越靠近臺北-楊德昌談《一一》〉,《現代主義電影相對論》〈http://blog.sina.com.tw/vita517/article.php?pbgid=17891&entryid=574762〉(2019年11月9日檢索)

楊德昌:《十一個女人:浮萍》,〈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cwHvW4pAhQ〉 (2020年4月14日檢索)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103151015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3151015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楊小濱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許行喆zh_TW
dc.creator (作者) 許行喆zh_TW
dc.date (日期) 2020en_US
dc.date.accessioned 2-Sep-2020 11:59:21 (UTC+8)-
dc.date.available 2-Sep-2020 11:59:21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2-Sep-2020 11:59:21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03151015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31572-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中國文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3151015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楊德昌電影牽涉的面向甚廣,其中關於女性的描寫,和性別之間的關係,以及對於國族的想像,是本文主要探討的三個面向。女性方面,楊德昌電影中的女性角色,被再現為致命女人、歇斯底里女性,與父權體制對於女性的偏見若合符節。以及廣為評論家津津樂道的女性成長,電影的再現是否突破父權體制,或僅僅是改換掌權的性別而已。性別關係方面,從同性、異性、家庭的角度切入,分別探討男性結社、同性戀情誼、關係中的背叛、母親的失語和父親的缺席。最後,以美、日兩國為中心,討論楊德昌電影中,外國他者如何影響台灣的國族形塑。以及外省人加入台灣經驗,和中國(華)性這個既非他者,也非本地的曖昧元素,在新台灣的國族摶成中,扮演何種角色。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壹章 緒論1
一、研究動機1
二、文獻回顧3
三、研究範圍和方法6
四、章節安排7

第貳章 楊德昌電影中的女性10
一、楊德昌電影中的致命女人10
二、楊德昌電影中的歇斯底里女性16
三、楊德昌電影中的女性成長20
四、小結23

第參章 楊德昌電影中的性別關係25
一、同性關係25
二、異性關係36
三、家庭關係47
四、小結58

第肆章 楊德昌電影中的國族想像60
一、作為他者的外國想像-以美、日為中心60
二、楊德昌電影中的中國想像與台灣表述75
三、小結85

第伍章 結論88

參考書目與文獻90

圖目錄

圖2.1.1、《海灘的一天》中小惠當上老闆後的打扮14
圖2.1.2、《恐怖份子》中淑安在接客時的打扮15
圖2.1.3、《麻將》中老鴇Ginger模仿男性的圓滑生意手腕15
圖2.2.1、《麻將》中紅魚母親受到生命威脅後歇斯底里地怒吼19
圖2.2.2、《獨立時代》中Molly在錄影棚歇斯底里地尖叫20
圖2.2.3、《一一》中敏敏深感生活空虛後歇斯底里地哭泣20
圖3.1.1、《獨立時代》Molly抱怨琪琪每天跟男友混,讓她找不著人31
圖3.1.2、《獨立時代》Molly在泳池邊環抱琪琪31
圖3.1.3、《獨立時代》Molly為琪琪點菸,瀰漫曖昧情緒32
圖3.1.4、《牯嶺街》中小馬與同夥把玩錄音機,小四在一旁不感興趣34
圖3.1.5、《牯嶺街》中,小馬教小四射擊34
圖3.1.6、《牯嶺街》中,小四找小馬理論小明的事35
圖3.1.7、《牯嶺街》中,小翠在音樂會上和小馬眉來眼去35
圖3.1.8、《牯嶺街》中,小馬在音樂會上回望小翠35
圖3.2.1、《青梅竹馬》中,阿貞和重機男在頂樓幽會42
圖3.2.2、《恐怖份子》中,郁芬偷腥小沈42
圖3.2.3、《獨立時代》中,Molly偷情小明42
圖3.2.4、《青梅竹馬》中,阿貞與阿隆爭執46
圖3.2.5、《恐怖份子》中,郁芬抱怨立中不懂她46
圖3.2.6、《牯嶺街》中,小明指責小四46
圖3.3.1、《海灘的一天》中,佳莉母親寬慰佳莉52
圖3.3.2、《海灘的一天》中,佳莉帶淚回望母親52
圖3.3.3、《青梅竹馬》中阿貞母親唯一的一瞥52
圖3.3.4、《青梅竹馬》中,阿貞向母親訴苦,母親卻顧左右而言他53
圖3.3.5、《麻將》中,紅魚對其父表達不滿58
圖3.3.6、《獨立時代》中,立人對小明提出疑問58
圖4.1.1、《海灘的一天》中佳莉的老家極具日式風格74
圖4.1.2、《一一》中NJ和阿瑞來到日本一處神社74
圖4.1.3、《牯嶺街》中小貓王和他的朋友組合唱團翻唱貓王名曲75
圖4.1.4、《麻將》中各國人馬齊聚台北75
zh_TW
dc.format.extent 4614461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3151015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楊德昌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性別再現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國族想像zh_TW
dc.title (題名) 楊德昌電影中的性別再現與國族想像zh_TW
dc.title (題名) The gender representation and imagination of nationhood in Edward Yang`s films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德昌電影類

1982年《指望》(《光陰的故事》第二段)中央電影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83年《海灘的一天》中央電影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85年《青梅竹馬》美商哥倫比亞影片公司
1986年《恐怖份子》中央電影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91年《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楊德昌電影有限公司、中央電影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94年《獨立時代》原子影視傳播有限公司
1996年《麻將》原子影視傳播有限公司
2000年《一一》原子影視傳播有限公司、日本1+2 SEISAKU TINKAI

中文專著類

王昀燕:《再見楊德昌》(台北:王小燕工作室,2016年)。
生安鋒:《霍米巴巴》(台北:生智文化,2005年)。
吳珮慈:《在電影思考的年代》(台北:書林出版,2007年)。
宋子文:《台灣電影三十年》(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年)。
李天鐸:《台灣電影、社會與歷史》(台北:亞太圖書,1997年)。
李幼鸚鵡鵪鶉:《我深愛的雷奈、費里尼及其他》(台北:書林,2013年)。
李詩才編,《楊德昌回顧影展》(新加坡:新加坡國家博物館,2011年)。
李臺芳:《女性電影理論》(台北:揚智文化,1996年)。
李銀河:《女性主義》(台北:五南出版,2003年)。
林文淇:《我和電影一國:林文淇電影評論集》(台北:書林出版,2010年)。
林文淇:《華語電影中的國家寓言與國族認同》(台北:財團法人國家電影資料館,2009年)。
林文淇等:《台灣電影的聲音》(台北:書林出版,2010年)。
社團法人台灣女性影像學會編:《女性•影像•書-從女性影展看女性影像之再現》(台北:書林出版,2006年)。
孫慰川:《後「解嚴」時代的台灣電影》(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年)。
張偉雄等:《一一重現楊德昌》(香港:香港國際電影節協會,2008年)。
張誦聖:《現代主義•當代台灣:文學典範的軌跡》(台北:聯經出版,2015年)。
張靄珠:《全球化時空、身體、記憶:台灣新電影及其影響》(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出版社,2015年)。
陳飛寶:《台灣電影史話》(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8年)。
陳儒修:《穿越幽暗鏡界:台灣電影百年思考》(台北:書林出版,2013年)。
陳儒修等編:《凝視女像-56種閱讀女性影展的方法》(台北:遠流出版,1999年)。
游婷敬:《凝視與對望-端睨九十年代台灣女性電影原貌》(新竹:新竹市文化局,2005年)。
游惠貞編:《女性與影像-女性電影的多角度閱讀》(台北:遠流出版,1994年)。
焦雄屏:《映像台灣》(新北:蓋亞,2018年)。
黃文杰:《憤世嫉俗:楊德昌和他的電影》(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7年)。
黃作:《不思之說-拉康主體理論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黃建業:《楊德昌電影研究-台灣新電影的知性思辨家》(台北:遠流出版,1995年)。
黃建業等著,區桂芝主編:《楊德昌-台灣對世界影史的貢獻》(台北:躍昇文化,2007年)。
黃建業總編:《跨世紀臺灣電影實錄1898-2000》(台北:文建會,2005年)。
楊小濱:《你想了解的侯孝賢、楊德昌、蔡明亮(但又沒敢問拉岡的)》(台北:印刻出版,2019年)。
楊小濱:《欲望與絕爽:拉岡視野下的當代華語文學與文化》(台北:麥田出版,2013年)。
楊德昌:《獨立時代-楊德昌的活力喜劇電影》(台北:萬象圖書,1994年)。
楊德昌等:《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台北:時報文化,1991年)。
葉月瑜:《歌聲魅影-歌曲敘事與中文電影》(台北:遠流出版,2000年)。
詹正德:《看電影的人》(台北:一人出版,2014年)。
齊隆壬:《電影符號學》(台北:書林出版,1992年)。
劉立行:《當代電影理論與批評》(台北:五南出版,2017年)。
蔡衛等編:《雕刻時光的詩人:當代亞洲電影導演細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
鄭樹森:《文化批評與華語電影》(台北:麥田出版,1995年)。
盧非易:《台灣電影:政治、經濟、美學(1949-1994)》(台北:遠流出版,1998年)。
應宇力:《女性電影史綱》(上海:上海譯文出版,2005年)。
戴錦華:《性別中國》(台北:麥田出版,2006年)。
謝世宗:《電影與視覺文化:閱讀台灣經典電影》(台北:五南出版,2015年)。
簡瑛瑛編:《認同•差異•主體性》(新北:立緒文化,1997年)。
羅婷:《克里斯多娃》(台北:生智文化,2002年)。
顧燕翎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文化,2000年)。
顧燕翎編:《女性主義經典》(台北:女書文化,1999年)。

外文專著類

Anderson,Benedict(班納迪克.安德森)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台北:時報出版,2010年)。
Anderson,John(約翰•安德森)著,侯弋颺譯:《楊德昌》(Edward Yang)(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4年)。
Assoun,Paul-Laurent(保羅-羅宏‧亞舜)著,楊明敏譯:《佛洛伊德與女性》(台北:遠流出版,2002年)。
Bazin,Andre(巴贊)著,崔君衍譯:《電影是什麼》(Qu`est-ce que le cinema?)(台北:遠流出版,1995年)。
Berry,Michael(白睿文)著,羅祖珍等譯:《光影言語-當代華語片導演訪談錄》(台北:麥田出版,2007年)。
Chen,Ru-Shou Robert(陳儒修)著,羅頗誠譯:《台灣新電影的歷史文化經驗》(台北:萬象圖書,1993年)。
Chow,Rey(周蕾)著,孫紹誼譯:《原初的激情-視覺、性慾、民族誌與中國當代電影》(台北:遠流出版,2001年)。
Dylan Evans(狄倫‧伊凡斯)著,劉紀蕙等譯,《拉岡精神分析辭彙》(台北:巨流圖書,2009年)。
Freud,Sigmund(西蒙‧佛洛伊德)著,金星明譯:《歇斯底里症研究》(台北:知書房,2000年)。
Frodon,Jean-Michel(尚•米榭爾•弗東)著,楊海帝等譯:《楊德昌的電影世界-從《光陰的故事》到《一一》》(Le Cinéma d`Edward Yang:de `In our time` à `Yi-Yi`)(台北:時周文化,2012年)。
Kaplan,E. Ann著,曾偉禎等譯:《女性與電影-攝影機前後的女性》(台北:遠流出版,1997年)。
Kaplan,E. Ann編:《Women in Film Noir》(倫敦:British Film Institute,1998年)。
Krutnik,Frank:《In a Lonely Street:Film Noir,Genre,Masculinity》(Abingdon:Routledge,1991年)。
Laplanche,Jean(尚•拉普朗虛)等著,沈志中等譯:《精神分析辭彙》(台北:行人出版,2000年)。
Lebeau,Vicky著,陳儒修譯:《佛洛伊德看電影》(台北:書林,2004年)。
McDowell,Linda(琳達•麥道威爾)著,徐苔玲等譯:《性別、認同與地方》(Gender,Identity & Place)(台北,群學出版,2006年)。
Metz,Christian(克里斯蒂安•麥茨)等著,吳瓊編:《凝視的快感-電影文本的精神分析》(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
Moi,Toril(托利‧莫)著,王奕婷譯:《性/文本政治:女性主義文學理論》(Sexual / Textual Politics: Feminist Literary Theory)(台北:巨流,2005年)。
Mulvey,Laura(勞拉•穆爾維)著,鍾仁譯:《戀物與好奇》(北京:世紀出版,2007年)。
Yeh,Emilie(葉月瑜)等著,曾芷筠等譯:《台灣電影百年漂流:楊德昌、侯孝賢、李安、蔡明亮》(Taiwan Film Directors:Treasure Island)(台北:書林出版,2016年)。
Zafiropoulos,Markos(馬可‧薩非洛普洛斯)著,李郁芬譯:《拉岡與李維史陀》(台北:心靈工坊,2009年)。
Zizek,Slavoj(紀傑克)著,蔡淑惠譯:《傾斜觀看-在大眾文化中遇見拉岡》(Looking Awry :Introduction to Jacques Lacan through Popular Culture)(台北:國立編譯館,2008年)。


學位論文類

王怡芬,《論電影揭示社會異化意義的可能性-從影片<獨立時代>談起》,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李易霖:《楊德昌電影作品之視覺文化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視覺設計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
邱蕙棻,《臺灣電影中的邊緣男人:《多桑》與《一一》的男性形象與陽剛特質》,天主教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
高瑞陽,《《恐怖份子》的分裂城市-電影的都市象徵研究》,淡江大學建築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張雅涵(Chang, Ya-Han),《電影新浪潮-以楚浮和楊德昌的作品為例》(The New Wave in François Truffaut’s and Edward Yang’s Cinematic Context),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歐洲文化與觀光研究所:碩士論文,2017年。
張耀升,《楊德昌「風格」敘事事件-楊德昌電影研究》,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許桓輔:《現實與真實之間 - 剖析楊德昌電影中的住宅空間與設計的可能性》,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7年。
陳雅芃:《楊德昌電影中的媒體景像》,天主教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陳頤倍(Belinda I-Pei Chen),《閱讀時光:楊德昌的《恐怖份子》》(Reading Time in Edward Yang’s The Terrorizers),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應用英文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14年。
黃翎:《外來歌曲、黑色音聲、殖民遺緒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與《重慶森林》的音聲與失語》,國立交通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2017年。
歐曼諾(Jose Manuel Ortega Duenas),《「沒春袋的都是好麻煩的」:楊德昌電影中的女性角色呈現》(”Things with a Hole in the Middle Bring Headaches”: The Representation of Women in Edward Yang’s Films),國立臺灣藝術大學中華藝術全英語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2018年。
蔣慧仙,《台灣電影•國族敘事與性別政治-〈談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天主教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期刊論文類

付曉紅:〈少年•殺人•事件-楊德昌電影的青春敘事〉,《當代電影》2007年第6期,頁113-116。
江凌青:〈從媒介到建築:楊德昌如何利用多重媒介來呈現《一一》裡的臺北〉,《藝術學研究》第9期,2011年,頁167-209。
何李新:〈個體•身分•生產-論電影《青梅竹馬》〉,《哈爾濱學院學報》第31卷第7期,2010年7月,頁65-68。
何李新:〈死亡與烏托邦-論楊德昌電影中的剩餘邏輯〉,《綿陽師範學院學報》第32卷第10期,2013年10月,頁92-95。
何李新:〈家庭•男女•生命-論電影《一一》〉,《齊齊哈爾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年第一期,頁82-84。
何李新:〈簡析電影《一一》中的空間語法〉,《黃石理工學院學報》第27卷第5期,2010年10月,頁34-37。
何李新:〈懷舊。愛情。社會-論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懷化學院學報》第29卷第3期,2010年3月,頁96-98。
何李新:〈楊德昌電影的母題研究〉,《東南傳播》2009年第11期,2009年11月,頁85-86。
何佳:〈一座城市和一種文本的焦灼生長—試析楊德昌的電影劇作〉,《當代電影》2007年第6期,頁109-112。
李秀娟:〈誰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楊德昌電影中的後設「新」台北〉,《中外文學》第33卷第3期,2004年8月,頁39-61。
李紀舍:〈台北電影再現的全球化空間政治:楊德昌的《一一》和蔡明亮的《你那邊幾點?》〉,《中外文學》第33卷第3期,2004年8月,頁81-99。
沈曉茵:〈《麻將》:冷到極致就有愛-略視楊德昌都會片中的冷與愛〉,《影響電影雜誌》1996年12月,頁100-102。
林建國:〈楊德昌一O一〉,《中外文學》第33卷第3期,2004年8月,頁11-14。
張必魯:〈翻譯也會說故事-談楊德昌《麻將》中的敘事〉,《藝術欣賞》第6卷第4期,2010年8月,頁84-89。
張誦聖著,張清芳譯:〈二十世紀中國的現代主義和全球化的現代性:三位臺灣新電影導演〉,《海南師範大學學報》第26卷2013年第8期,頁1-10。
張靄珠:〈謊言實錄:楊德昌《恐怖份子》的性、暴力、謊言〉,《中外文學》第33卷第3期,2004年8月,頁15-37。
喻群芳:〈一個儒者的困境:殺人,或者衰老—楊德昌導演藝術論〉,《當代電影》2003年第1期,頁86-91。
馮品佳:〈拆一個家:〈一一》中的國/家族傳奇〉,《中外文學》第33卷第3期,2004年8月,頁63-79。
黃儀冠:〈女體與國體之互文─論嚴歌苓小說與電影改編之性別與國族〉,《中國現代文學》第30期,2016年 12 月,頁79-98,
黃儀冠:〈台灣鄉土敘事與文學電影之再現(1970s-1980s)-以身份認同、國族想像為主〉,《台灣文學學報》第6期,2005年2月,頁159-192。
黃儀冠:〈男性凝視,影像戲仿-台灣「文學電影」的神女敘事與性別符碼〉,《台灣文學學報》第5期,2004年6月,頁153-186。
楊小濱:〈主體異化與現代性象徵他者的式微-以拉岡理論視野探討楊德昌電影〉,《中外文學》第45卷第1期,2016年3月,頁45-83。
楊寧:〈城市、空間與人-楊德昌電影中的台北城市形象〉,《當代電影》2007年第6期,頁106-109。
廖瑩芝:〈重繪台灣現代性:楊德昌電影中的現代性認同危機〉,《明道通識論叢》第6期,2009年,頁201-214。
蓮實重彥講,劉德仁譯:〈音樂的缺席-談楊德昌的《獨立時代》及其他〉,《電影欣賞》第73期,1995年,頁65-74。
鄧筠:〈存在的重量-楊德昌電影裡的生與死〉,《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17期,2013年10月,頁33-53。
顧正萍:〈無所不在的恐怖—楊德昌電影《恐怖份子》析論〉,輔仁國文學報第33期,2011年,頁157-174。

網路資料

張靚蓓:〈我是越拍越靠近臺北-楊德昌談《一一》〉,《現代主義電影相對論》〈http://blog.sina.com.tw/vita517/article.php?pbgid=17891&entryid=574762〉(2019年11月9日檢索)

楊德昌:《十一個女人:浮萍》,〈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cwHvW4pAhQ〉 (2020年4月14日檢索)
zh_TW
dc.identifier.doi (DOI) 10.6814/NCCU202001665en_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