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真德秀《四書集編》思想研究
作者 張嚳桓
Chang, Ku-Huan
貢獻者 陳逢源
張嚳桓
Chang, Ku-Huan
關鍵詞 真德秀
《四書集編》
理學
南宋
日期 2020
上傳時間 2-Sep-2020 11:59:34 (UTC+8)
摘要 真德秀身處南宋末期,繼承朱熹學術,面對各種時代課題,他致力解決,完成身為官員與理學家的使命。真德秀將朱熹的理學思想與自身研讀六經、史籍、諸子等內容結合,發展出可以應用在現實層面的理論,讓理學思想具體化,同時他也推動理學官方化和民間化。南宋局勢充滿內憂外患,真德秀上奏頻仍,表現憂國憂民的情操,也展現他的遠見和器識。
本文共分五章,範圍集中在《四書集編》的議題討論。〈第壹章 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前人研究回顧、研究範圍與方法。〈第貳章 《四書集編》之作者、編纂體例及版本目錄〉梳理真德秀的生平及治學精神。真德秀以《四書》學為主要宣講內容,積極傳播給他接觸到的所有人物,一生致力弘揚朱學,《四書集編》是他於聖人學問、聖人之道體會後產出的成品。真德秀與佛、道二家人士交好,他也閱讀二家著作,但他依舊站在儒家立場,批判二家思想。接著整理《四書集編》的版本流傳和目錄記載,以及現存版本情況。〈第參章 天道心性論〉以真德秀最重視的「天理」概念展開,討論「天理」、「天道」下貫人間,如何可能、能夠作為世間準則,以及具體實踐層面為何,以天命之性、天理人欲之辨和人倫政教之理分論之。此時面臨的時代課題包含慶元黨禁如何平反、科舉弊病等。〈第肆章 修養工夫論〉揭示「學」之概念,包含存心養性和致知力行,也就是主敬、窮理兩項工夫,分析此兩項工夫之意涵與應用,透過靜時涵養,動時省察與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等能夠進德修業,最終造道成德。真德秀深刻觀察宋、金關係,提出分析。〈第伍章 結論〉總結全文,確定真德秀及《四書集編》之歷史定位,並延伸論述相關議題及可發展面向。
參考文獻 一、古籍
真德秀著作
〔宋〕真德秀:《真文忠公全集》,台北:台灣文友書店,1974年。
〔宋〕真德秀撰,朱人求點校:《大學衍義》,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
〔宋〕真德秀著,陳靜點校:《四書集編》,收入《儒藏》精華編第111冊,北京:北京大學《儒藏》編纂與研究中心,2012年。
〔宋〕真德秀:《四書集編》,收入〔清〕徐乾學等輯、納蘭成德校刊:《通志堂經解》,臺北:台灣大通書局,1969年影印〔清〕康熙十九年刻本,冊37。
〔宋〕真德秀:《四書集編》,收入〔清〕紀昀奉敕纂:《景印文淵閣欽定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冊200。
〔宋〕真德秀撰,〔清〕祝昌泰較刊:《四書集編》,〔清〕嘉慶十六年浦城祝氏留香室刊本。
〔宋〕真德秀撰,王雲五主編:《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合訂本,收入《國學基本叢書四本種》,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冊298、299。
〔宋〕真德秀撰,劉光勝整理:《西山讀書記》,收入《全宋筆記》第十編,鄭州:大象出版社,2018年,冊1-5。

經部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宋〕趙順孫:《四書纂疏》,收入《叢書集成新編》第2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5年。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印:《國立故宮博物院善本舊籍總目》,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3年。
國家圖書館編印:《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志初稿》,臺北:國家圖書館,1996年。
中國古籍總目編纂委員會編:《中國古籍總目》,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日〕林泰輔:《四書現存書目》(臺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8年《書目類編》影印〔日〕大正三年排印本),頁44423。

史部
〔宋〕李燾撰,上海師範大學古籍研究所、華東師範大學古籍研究所點校:《續資治通鑑長編》第2版,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宋〕馬端臨著,上海師範大學古籍研究所、華東師範大學古籍研究所點校:《文獻通考》第9冊,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元〕脫脫等撰,中華書局編輯部:《宋史》,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冊41-51。
〔元〕脫脫等修:《宋史‧藝文志》,收入《叢書集成新編》第1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5年。
〔清〕倪燦、盧文弨:《宋史藝文志補》,收入《叢書集成新編》第1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5年。

子部
〔宋〕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集部
〔宋〕魏了翁:《鶴山先生大全文集》,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
〔宋〕葉紹翁:《四朝聞見錄》,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收入《叢書集成新編》)第2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5年。
〔宋〕劉克莊:《後村先生大全集》,收入《四部叢刊》第63冊,臺北: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影印上海涵芬樓舊鈔本。
〔宋〕劉克莊著,辛更儒校注:《劉克莊集箋校》,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冊14。
〔宋〕王邁:《臞軒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珍本初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0年。
〔明〕焦竑輯:《國史經籍志》,收入《叢書集成新編》第1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5年。
〔明〕楊士奇等:《文淵閣書目》,收入《叢書集成新編》第1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5年。
〔明〕張萱:《內閣藏書目錄》上冊,臺北:廣文書局,1968年《書目續編》影印《適園從書》本。
〔明〕葉盛編:《菉竹堂書目》,收入《叢書集成新編》第2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5年。。
〔清〕黃宗羲原著、全祖望補修,陳金生、梁運華點校:《宋元學案》,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清〕王梓材、馮雲濠輯、張壽鏞校補,沈芝盈、梁運華點校:《宋元學案補遺》,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清〕真采:〈西山真文忠公年譜〉,收入〔宋〕真德秀:《真文忠公全集》,台北:文友書店,1974年。
〔清〕徐乾學等輯、納蘭成德校刊:《通志堂經解》第37冊,臺北:台灣大通書局,1969年影印〔清〕康熙十九年刻本。
〔清〕翁方綱訂:《通志堂經解目錄》,收入《叢書集成新編》第1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5年。
〔清〕清高宗敕纂:《景印摛藻堂欽定四庫全書薈要》第71冊,臺北:世界書局,1986年)。
〔清〕清高宗敕纂,江慶柏等整理:《四庫全書薈要總目提要》,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年。
〔清〕紀昀奉敕纂:《景印文淵閣欽定四庫全書》,第20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清〕紀昀奉敕纂:《景印文淵閣欽定四庫全書總目》第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清〕徐松輯,劉琳等校點:《宋會要輯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清〕朱彝尊撰,林慶彰、蔣秋華、楊晉隆、馮曉庭主編:《經義考新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清〕皮錫瑞撰,周予同注:《經學歷史》,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
〔清〕季振宜:《季滄葦藏書目》,收入《叢書集成新編》第2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5年。
〔清〕金星軺:《文瑞樓藏書目錄》,收入《叢書集成新編》第2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5年。
〔清〕孫星衍:《孫氏祠堂書目》,收入《叢書集成新編》第2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5年。
〔清〕黃虞稷撰,瞿鳳起、潘景鄭整理:《千頃堂書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清〕周中孚:《鄭堂讀書記》,收入《清人書目題跋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影印吳興劉承幹刊《吳興叢書》七十一卷本。
〔清〕瞿鏞編纂,瞿果行標點,瞿鳳起覆校:《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清〕莫友芝撰,傅增湘訂補:《藏園訂補郘亭知見傳本書目》,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二、近人論著
甲凱:《真德秀》,收入《中國歷代思想家》第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
朱漢民、肖永明著:《宋代《四書》學與理學》,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朱鴻林:《中國近世儒學實質的思辨與習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牟宗三先生編委會整理:《牟宗三先生全集》,臺北:聯合報系文化基金會,2003年。
何俊:《南宋儒學建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
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李紀祥:《兩宋以來大學改本之研究》,臺北:學生書局,1988年。
李紀祥:《道學與儒林》,臺北:唐山出版社,2004年。
周春健:《元代四書學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孟淑慧:《朱熹及其門人的教化理念與實踐》,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2003年。
林慶彰編:《中國經學史論文選集》上、下冊,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
侯外盧、邱漢生、張豈之主編:《宋明理學史》,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
姚瀛艇主編:《宋代文化史》,臺北:昭明出版社,1999年。
唐明貴:《論語學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
孫先英:《真德秀學術思想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高令印、陳其芳:《福建朱子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6年。
張麗娟:《宋代經書注疏刊刻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
陳逢源:《朱熹與四書章句集注》,臺北:里仁書局,2006年。
陳植鍔:《北宋文化史述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陳榮捷:《朱子門人》,臺北:學生書局,1982年。
陳榮捷:《朱子新探索》,臺北:學生書局,1988年。
陳榮捷:《朱學論集》,臺北:學生書局,1988年。
陸建猷:《四書集注與南宋四書學》,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梁庚堯:〈宋元書院與科舉〉,收入《宋史研究集》第33輯,臺北:蘭臺出版社,2003年。
傅小凡、卓克華:《閩南理學的源流與發展》,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
黃進興:《優入聖域:權力、信仰與正當性》,臺北:允晨出版社,1994年。
鄒永賢主編:《朱子學研究》,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89年。
漆俠:《宋學的發展和演變》,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
蒙培元:《理學的演變》,臺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
蒙培元:《理學的演變──從朱熹到王夫之戴震》,第2版,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
劉樹勛主編:《閩學源流》,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年,頁401-439。
錢穆:《朱子新學案》,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6年。
鍾文榮:《真德秀《大學衍義》研究》,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11年。
關長龍:《兩宋道學命運的考察》,上海:學林出版社,2001年。
顧宏義、戴揚本等編:《歷代四書序跋題記資料彙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頁26。
顧宏義:《宋代《四書》文獻論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日〕佐野公治著,張文朝、莊兵譯:《四書學史的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
〔美〕田浩(Hoyt Cleveland Tillman):《朱熹的思維世界》增訂版,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

三、期刊論文
甲凱:〈西山新學案〉,《人文學報》第7期,1978年6月,頁33-50。
朱人求:〈西山論敬〉,《朱子學刊》2007年第1輯,頁149-160。
朱人求:〈真德秀思想研究述評〉,《哲學動態》2006年第6期,頁28-31,51。
朱人求:〈真德秀對朱子誠學的繼承和發展〉,《哲學動態》2009年第11期,頁42-47。
朱人求:〈理即事,事即理──真德秀理事觀及其影響〉,《朱子學刊》2009年第1輯,頁274-285。
朱榮貴:〈朱門之護法大神──真德秀對朱子學術之繼承與發揚〉,收入陳來主編:《哲學與時代:朱子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頁523-553。
朱鴻:〈真德秀及其對時政的認識〉,《食貨月刊》第9卷第5、6期,1979年9月,頁217-224。
朱鴻林〈理論型的經世之學-真德秀《大學衍義》之用意及其著作背景〉,收入氏著:《中國近世儒學實質的思辨與習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頁1-19。
李焯然:〈《大學》與儒家的君主教育:論《大學衍義》及《大學衍義補》對《大學》的闡釋與發揮〉,《漢學研究》第7卷第1期,1989年6月,頁1-16。
束景南、王曉華:〈四書升格運動與宋代四書學的興起──漢學向宋學轉型的經典詮釋歷程〉,《歷史研究》第5期,2007年10月,頁76-94。
林日波:〈真德秀與朱熹弟子交遊考〉,《古籍整理研究學刊》,第2期,2008年3月,頁75-79。
姜廣輝、夏福英:〈宋以後儒學發展的另一走向──試論「帝王之學」的形成與發展〉,《哲學研究》2014年第8期,頁57-64。
姜廣輝:〈西山鶴山合論〉,《中國哲學史研究》1984年第3期,頁73-81。
姜廣輝:〈略論真德秀理學思想及其歷史地位〉,《福建論壇》1983年第5期,頁81-84。
祝平次:〈朱熹死後道學在南宋的發展〉,臺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摘要,計畫編號NSC 89-2411-H-006-007,研究日期1999.8-2000.7),頁1-6。
陳其芳:〈朱子學的發展階段及其派別〉,收入鄒永賢主編:《朱子學研究》,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89年,頁16-53。
陳植鍔:〈從疑傳到疑經──宋學初期疑古思潮論述〉,收入林慶彰編:《中國經學史論文選集》下冊(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頁22-35。
程元敏:〈從四書集編談到一部理想的四書集註疏〉,《孔孟月刊》第6卷第4期,1967年12月,頁13-14。
程發軔:〈程朱及其門人之理學〉,《孔孟學報》第16期,1968年 月,頁87-102。
黃俊傑:〈東亞儒學史研究的新視野:儒家詮釋傳統研究芻議〉,收入氏著:《東亞儒學史的新視野》,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5年,頁3-34。
楊儒賓:〈《中庸》、《大學》變成經典的過程:從性命之書的觀點立論〉,收入李明輝主編:《中國經典詮釋傳統(二)儒學篇》,臺北:喜瑪拉雅基金會,2001年,頁113-157。
鄒永賢:〈朱子學派治國綱領試探-兼析真德秀《大學衍義》〉,收入鄒永賢編:《朱子學研究》,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89年,頁158-200。蔡仁厚:〈朱陸門人及其後學〉,收入馮炳奎等:《宋明理學研究論集》,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3年,頁151-178。
戴金波:〈真德秀研究述評〉,《湖南大學學報》第22卷第1期,2008年1月,頁53-57。
鄭丞良:〈謀國?憂國?試論真德秀在嘉定年間歲幣爭議的立場及其轉變〉,《成大歷史學報》第43號,2012年12月。
〔美〕狄培里(Wm.Theodore de Bary)著,鄧洪波、潘建譯:〈真德秀及其經世思想〉,《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4卷第4期(1987年12月),頁21-41。

四、學位論文
向鴻全:《真德秀及其《大學衍義》之研究》,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8年。
呂明芝:《真德秀《孟子集編》思想研究》,四川:上海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
林日波:《真德秀年譜》,武漢:華中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
康世統:《真德秀《大學衍義》之研究》,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9年。
楊蘋:《真德秀的交遊關係研究》,廈門:廈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103151016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3151016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陳逢源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張嚳桓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Chang, Ku-Huanen_US
dc.creator (作者) 張嚳桓zh_TW
dc.creator (作者) Chang, Ku-Huanen_US
dc.date (日期) 2020en_US
dc.date.accessioned 2-Sep-2020 11:59:34 (UTC+8)-
dc.date.available 2-Sep-2020 11:59:34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2-Sep-2020 11:59:34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03151016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31573-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中國文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3151016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真德秀身處南宋末期,繼承朱熹學術,面對各種時代課題,他致力解決,完成身為官員與理學家的使命。真德秀將朱熹的理學思想與自身研讀六經、史籍、諸子等內容結合,發展出可以應用在現實層面的理論,讓理學思想具體化,同時他也推動理學官方化和民間化。南宋局勢充滿內憂外患,真德秀上奏頻仍,表現憂國憂民的情操,也展現他的遠見和器識。
本文共分五章,範圍集中在《四書集編》的議題討論。〈第壹章 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前人研究回顧、研究範圍與方法。〈第貳章 《四書集編》之作者、編纂體例及版本目錄〉梳理真德秀的生平及治學精神。真德秀以《四書》學為主要宣講內容,積極傳播給他接觸到的所有人物,一生致力弘揚朱學,《四書集編》是他於聖人學問、聖人之道體會後產出的成品。真德秀與佛、道二家人士交好,他也閱讀二家著作,但他依舊站在儒家立場,批判二家思想。接著整理《四書集編》的版本流傳和目錄記載,以及現存版本情況。〈第參章 天道心性論〉以真德秀最重視的「天理」概念展開,討論「天理」、「天道」下貫人間,如何可能、能夠作為世間準則,以及具體實踐層面為何,以天命之性、天理人欲之辨和人倫政教之理分論之。此時面臨的時代課題包含慶元黨禁如何平反、科舉弊病等。〈第肆章 修養工夫論〉揭示「學」之概念,包含存心養性和致知力行,也就是主敬、窮理兩項工夫,分析此兩項工夫之意涵與應用,透過靜時涵養,動時省察與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等能夠進德修業,最終造道成德。真德秀深刻觀察宋、金關係,提出分析。〈第伍章 結論〉總結全文,確定真德秀及《四書集編》之歷史定位,並延伸論述相關議題及可發展面向。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前人研究回顧 10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29
第貳章 《四書集編》之作者、編纂體例及版本目錄 35
第一節 真德秀生平與學術思想概述 35
第二節 《四書集編》的編纂與體例 63
第三節 《四書集編》的版本與目錄 72
第參章 天道心性論 81
第一節 人得天道降衷而有天命之性 81
第二節 天理人欲之辨即是道心人心之分 102
第三節 人間秩序的整頓 119
第肆章 修養工夫論 126
第一節 由「學」的工夫以成德 126
第二節 論心的向內工夫:主敬 141
第三節 論心的向外工夫:格物窮理 152
第伍章 結論 176
參考書目 179
一、古籍 179
二、近人論著 183
三、期刊論文 185
四、學位論文 187
zh_TW
dc.format.extent 6223807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3151016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真德秀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四書集編》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理學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南宋zh_TW
dc.title (題名) 真德秀《四書集編》思想研究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古籍
真德秀著作
〔宋〕真德秀:《真文忠公全集》,台北:台灣文友書店,1974年。
〔宋〕真德秀撰,朱人求點校:《大學衍義》,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
〔宋〕真德秀著,陳靜點校:《四書集編》,收入《儒藏》精華編第111冊,北京:北京大學《儒藏》編纂與研究中心,2012年。
〔宋〕真德秀:《四書集編》,收入〔清〕徐乾學等輯、納蘭成德校刊:《通志堂經解》,臺北:台灣大通書局,1969年影印〔清〕康熙十九年刻本,冊37。
〔宋〕真德秀:《四書集編》,收入〔清〕紀昀奉敕纂:《景印文淵閣欽定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冊200。
〔宋〕真德秀撰,〔清〕祝昌泰較刊:《四書集編》,〔清〕嘉慶十六年浦城祝氏留香室刊本。
〔宋〕真德秀撰,王雲五主編:《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合訂本,收入《國學基本叢書四本種》,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冊298、299。
〔宋〕真德秀撰,劉光勝整理:《西山讀書記》,收入《全宋筆記》第十編,鄭州:大象出版社,2018年,冊1-5。

經部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宋〕趙順孫:《四書纂疏》,收入《叢書集成新編》第2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5年。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印:《國立故宮博物院善本舊籍總目》,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3年。
國家圖書館編印:《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志初稿》,臺北:國家圖書館,1996年。
中國古籍總目編纂委員會編:《中國古籍總目》,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日〕林泰輔:《四書現存書目》(臺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8年《書目類編》影印〔日〕大正三年排印本),頁44423。

史部
〔宋〕李燾撰,上海師範大學古籍研究所、華東師範大學古籍研究所點校:《續資治通鑑長編》第2版,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宋〕馬端臨著,上海師範大學古籍研究所、華東師範大學古籍研究所點校:《文獻通考》第9冊,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元〕脫脫等撰,中華書局編輯部:《宋史》,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冊41-51。
〔元〕脫脫等修:《宋史‧藝文志》,收入《叢書集成新編》第1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5年。
〔清〕倪燦、盧文弨:《宋史藝文志補》,收入《叢書集成新編》第1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5年。

子部
〔宋〕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集部
〔宋〕魏了翁:《鶴山先生大全文集》,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
〔宋〕葉紹翁:《四朝聞見錄》,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收入《叢書集成新編》)第2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5年。
〔宋〕劉克莊:《後村先生大全集》,收入《四部叢刊》第63冊,臺北: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影印上海涵芬樓舊鈔本。
〔宋〕劉克莊著,辛更儒校注:《劉克莊集箋校》,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冊14。
〔宋〕王邁:《臞軒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珍本初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0年。
〔明〕焦竑輯:《國史經籍志》,收入《叢書集成新編》第1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5年。
〔明〕楊士奇等:《文淵閣書目》,收入《叢書集成新編》第1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5年。
〔明〕張萱:《內閣藏書目錄》上冊,臺北:廣文書局,1968年《書目續編》影印《適園從書》本。
〔明〕葉盛編:《菉竹堂書目》,收入《叢書集成新編》第2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5年。。
〔清〕黃宗羲原著、全祖望補修,陳金生、梁運華點校:《宋元學案》,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清〕王梓材、馮雲濠輯、張壽鏞校補,沈芝盈、梁運華點校:《宋元學案補遺》,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清〕真采:〈西山真文忠公年譜〉,收入〔宋〕真德秀:《真文忠公全集》,台北:文友書店,1974年。
〔清〕徐乾學等輯、納蘭成德校刊:《通志堂經解》第37冊,臺北:台灣大通書局,1969年影印〔清〕康熙十九年刻本。
〔清〕翁方綱訂:《通志堂經解目錄》,收入《叢書集成新編》第1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5年。
〔清〕清高宗敕纂:《景印摛藻堂欽定四庫全書薈要》第71冊,臺北:世界書局,1986年)。
〔清〕清高宗敕纂,江慶柏等整理:《四庫全書薈要總目提要》,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年。
〔清〕紀昀奉敕纂:《景印文淵閣欽定四庫全書》,第20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清〕紀昀奉敕纂:《景印文淵閣欽定四庫全書總目》第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清〕徐松輯,劉琳等校點:《宋會要輯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清〕朱彝尊撰,林慶彰、蔣秋華、楊晉隆、馮曉庭主編:《經義考新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清〕皮錫瑞撰,周予同注:《經學歷史》,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
〔清〕季振宜:《季滄葦藏書目》,收入《叢書集成新編》第2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5年。
〔清〕金星軺:《文瑞樓藏書目錄》,收入《叢書集成新編》第2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5年。
〔清〕孫星衍:《孫氏祠堂書目》,收入《叢書集成新編》第2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5年。
〔清〕黃虞稷撰,瞿鳳起、潘景鄭整理:《千頃堂書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清〕周中孚:《鄭堂讀書記》,收入《清人書目題跋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影印吳興劉承幹刊《吳興叢書》七十一卷本。
〔清〕瞿鏞編纂,瞿果行標點,瞿鳳起覆校:《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清〕莫友芝撰,傅增湘訂補:《藏園訂補郘亭知見傳本書目》,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二、近人論著
甲凱:《真德秀》,收入《中國歷代思想家》第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
朱漢民、肖永明著:《宋代《四書》學與理學》,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朱鴻林:《中國近世儒學實質的思辨與習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牟宗三先生編委會整理:《牟宗三先生全集》,臺北:聯合報系文化基金會,2003年。
何俊:《南宋儒學建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
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李紀祥:《兩宋以來大學改本之研究》,臺北:學生書局,1988年。
李紀祥:《道學與儒林》,臺北:唐山出版社,2004年。
周春健:《元代四書學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孟淑慧:《朱熹及其門人的教化理念與實踐》,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2003年。
林慶彰編:《中國經學史論文選集》上、下冊,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
侯外盧、邱漢生、張豈之主編:《宋明理學史》,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
姚瀛艇主編:《宋代文化史》,臺北:昭明出版社,1999年。
唐明貴:《論語學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
孫先英:《真德秀學術思想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高令印、陳其芳:《福建朱子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6年。
張麗娟:《宋代經書注疏刊刻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
陳逢源:《朱熹與四書章句集注》,臺北:里仁書局,2006年。
陳植鍔:《北宋文化史述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陳榮捷:《朱子門人》,臺北:學生書局,1982年。
陳榮捷:《朱子新探索》,臺北:學生書局,1988年。
陳榮捷:《朱學論集》,臺北:學生書局,1988年。
陸建猷:《四書集注與南宋四書學》,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梁庚堯:〈宋元書院與科舉〉,收入《宋史研究集》第33輯,臺北:蘭臺出版社,2003年。
傅小凡、卓克華:《閩南理學的源流與發展》,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
黃進興:《優入聖域:權力、信仰與正當性》,臺北:允晨出版社,1994年。
鄒永賢主編:《朱子學研究》,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89年。
漆俠:《宋學的發展和演變》,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
蒙培元:《理學的演變》,臺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
蒙培元:《理學的演變──從朱熹到王夫之戴震》,第2版,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
劉樹勛主編:《閩學源流》,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年,頁401-439。
錢穆:《朱子新學案》,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6年。
鍾文榮:《真德秀《大學衍義》研究》,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11年。
關長龍:《兩宋道學命運的考察》,上海:學林出版社,2001年。
顧宏義、戴揚本等編:《歷代四書序跋題記資料彙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頁26。
顧宏義:《宋代《四書》文獻論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日〕佐野公治著,張文朝、莊兵譯:《四書學史的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
〔美〕田浩(Hoyt Cleveland Tillman):《朱熹的思維世界》增訂版,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

三、期刊論文
甲凱:〈西山新學案〉,《人文學報》第7期,1978年6月,頁33-50。
朱人求:〈西山論敬〉,《朱子學刊》2007年第1輯,頁149-160。
朱人求:〈真德秀思想研究述評〉,《哲學動態》2006年第6期,頁28-31,51。
朱人求:〈真德秀對朱子誠學的繼承和發展〉,《哲學動態》2009年第11期,頁42-47。
朱人求:〈理即事,事即理──真德秀理事觀及其影響〉,《朱子學刊》2009年第1輯,頁274-285。
朱榮貴:〈朱門之護法大神──真德秀對朱子學術之繼承與發揚〉,收入陳來主編:《哲學與時代:朱子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頁523-553。
朱鴻:〈真德秀及其對時政的認識〉,《食貨月刊》第9卷第5、6期,1979年9月,頁217-224。
朱鴻林〈理論型的經世之學-真德秀《大學衍義》之用意及其著作背景〉,收入氏著:《中國近世儒學實質的思辨與習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頁1-19。
李焯然:〈《大學》與儒家的君主教育:論《大學衍義》及《大學衍義補》對《大學》的闡釋與發揮〉,《漢學研究》第7卷第1期,1989年6月,頁1-16。
束景南、王曉華:〈四書升格運動與宋代四書學的興起──漢學向宋學轉型的經典詮釋歷程〉,《歷史研究》第5期,2007年10月,頁76-94。
林日波:〈真德秀與朱熹弟子交遊考〉,《古籍整理研究學刊》,第2期,2008年3月,頁75-79。
姜廣輝、夏福英:〈宋以後儒學發展的另一走向──試論「帝王之學」的形成與發展〉,《哲學研究》2014年第8期,頁57-64。
姜廣輝:〈西山鶴山合論〉,《中國哲學史研究》1984年第3期,頁73-81。
姜廣輝:〈略論真德秀理學思想及其歷史地位〉,《福建論壇》1983年第5期,頁81-84。
祝平次:〈朱熹死後道學在南宋的發展〉,臺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摘要,計畫編號NSC 89-2411-H-006-007,研究日期1999.8-2000.7),頁1-6。
陳其芳:〈朱子學的發展階段及其派別〉,收入鄒永賢主編:《朱子學研究》,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89年,頁16-53。
陳植鍔:〈從疑傳到疑經──宋學初期疑古思潮論述〉,收入林慶彰編:《中國經學史論文選集》下冊(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頁22-35。
程元敏:〈從四書集編談到一部理想的四書集註疏〉,《孔孟月刊》第6卷第4期,1967年12月,頁13-14。
程發軔:〈程朱及其門人之理學〉,《孔孟學報》第16期,1968年 月,頁87-102。
黃俊傑:〈東亞儒學史研究的新視野:儒家詮釋傳統研究芻議〉,收入氏著:《東亞儒學史的新視野》,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5年,頁3-34。
楊儒賓:〈《中庸》、《大學》變成經典的過程:從性命之書的觀點立論〉,收入李明輝主編:《中國經典詮釋傳統(二)儒學篇》,臺北:喜瑪拉雅基金會,2001年,頁113-157。
鄒永賢:〈朱子學派治國綱領試探-兼析真德秀《大學衍義》〉,收入鄒永賢編:《朱子學研究》,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89年,頁158-200。蔡仁厚:〈朱陸門人及其後學〉,收入馮炳奎等:《宋明理學研究論集》,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3年,頁151-178。
戴金波:〈真德秀研究述評〉,《湖南大學學報》第22卷第1期,2008年1月,頁53-57。
鄭丞良:〈謀國?憂國?試論真德秀在嘉定年間歲幣爭議的立場及其轉變〉,《成大歷史學報》第43號,2012年12月。
〔美〕狄培里(Wm.Theodore de Bary)著,鄧洪波、潘建譯:〈真德秀及其經世思想〉,《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4卷第4期(1987年12月),頁21-41。

四、學位論文
向鴻全:《真德秀及其《大學衍義》之研究》,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8年。
呂明芝:《真德秀《孟子集編》思想研究》,四川:上海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
林日波:《真德秀年譜》,武漢:華中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
康世統:《真德秀《大學衍義》之研究》,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9年。
楊蘋:《真德秀的交遊關係研究》,廈門:廈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
zh_TW
dc.identifier.doi (DOI) 10.6814/NCCU202001659en_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