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十三經注疏校勘記》參校《七經孟子考文補遺》之研究
Study on how the Emending Notes of the Thirteen Classics emend with Shichikei Mōshi Kōbun Hoi
作者 倫凱琪
Lun, Hoi Ki Sophia
貢獻者 車行健
倫凱琪
Lun, Hoi Ki Sophia
關鍵詞 十三經注疏校勘記
七經孟子考文補遺
阮元
山井鼎
考據學
中日經學
日期 2020
上傳時間 2-Sep-2020 11:59:56 (UTC+8)
摘要 本文透過整理及分析《十三經注疏校勘記》(下稱《校勘記》)所有參校《七經孟子考文補遺》(下稱《考文》)的條目,以釐清《校勘記》使用《考文》的整體情況及二書的關係,了解《考文》對於《校勘記》校勘工作的影響與價值。同時,二書的關係,亦可視為中日經年的經籍與學術交流的代表之一。
本文內容主要分為四章,第二章主要介紹《校勘記》與《考文》的成書背景與體例,以及《考文》如何傳入中國,並為《校勘記》所用。第三章整理與統計了所有《校勘記)參考《考文》的條目,並按條目內容分類。而第四章則以第三章整理所得,探析《校勘記》參校《考文》的情況之意義與原因。《考文》傳入中國後,除了為《校勘記》所用外,盧文弨為另一位較系統法使用《考文》校勘成果的清代考據學者。為了進一步了解《校勘記》使用《考文》的方式在清代的普遍性與獨特性,本文的第五章將第三及四章的研究成果,與盧文弨使用《考文》的方式進行比較。
中日兩地的經籍歷來的交流,使中國不少經籍都傳到日本,並為日本學者所研讀及學習,刺激了日本的經學發展。日本經學家使用這些當年由中國傳入的古本,完成不少出色的著作,例如《考文》。這些著作由日本傳入中國,一些於中國散佚的古籍亦重新回到中國學者的視野中。日本學者利用中國傳入的經籍撰作出出色的經學著作,在兩方面刺激了中國學者。主觀上,中國學者得見日本學者的進步與著作之精良,激起了他們求精之心,更用心投入經學研究與校勘工作當中;客觀上,這些隨著日人著作傳入的中國古本,為當時的考據學注入了不少新血,所提供了豐富且未見於中國的校勘材料,進一步推動了考據學的發展。中國學者在校勘過程中,除了取用日本學者的成果,使其校勘成果更精良可靠外,亦在自己的校勘著作上,修正及回應日本學者所提出的觀點,是一種突破時空的學術交流。他日這些作品再傳入日本後,又再次為日本經學發展提供了新的觀點與刺激,推動著兩國經學的發展。
參考文獻 一、古籍
【晉】杜預撰:《春秋經傳集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1版。
【宋】朱熹撰:《周易本義》,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6年初版。
【清】盧文弨著:《群書拾補》,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年。
【清】盧文弨著:《抱經堂文集》,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
【清】惠棟著:〈九經古義述首〉,《松崖文鈔》卷一,收於《叢書集成續編》第一百九十一冊,台北:復興書局,1961年。
【清】盧文弨撰:《經典釋文考證》,臺北:文海書局,1968年,臺初版。
【清】臧琳撰;臧庸輯校:《經義雜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
【清】惠棟撰:《九經古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
【清】顧炎武等著:《皇清經解》,臺北:復興書局,1972年,再版。
【清】阮元編:《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南昌府學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8版。
【清】沈廷芳撰:《十三經注疏正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初版。
【清】楊守敬編:《增訂叢書舉要》,載於謝承仁編《楊守敬集》第7冊,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版。
【清】馬瑞辰撰:《毛詩傳箋通釋》,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1版。
【清】劉寶楠撰:《論語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1版。
【清】阮元撰;鄧經元點校:《揅經室集》,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第1版。
【清】阮元編:《十三經注疏校勘記》文選樓本,《續修四庫全書》第180-18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年。
【清】汪文臺撰:《十三經注疏校勘記識語》,載於《續修四庫全書》第18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皮錫瑞著:《經學歷史》,臺北:藝文印書館,2004年,初版。
【清】顧廣圻著;黃明標點:《思適齋書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1版。
【清】孫詒讓著;雪克輯校:《十三經注疏校記》,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清】段玉裁撰;趙航、薛正興整理:《經韻樓集》附補編兩考,南京:鳳凰出版社,2010
 年,第1版。
【清】閻若璩著;黃懷信、呂翊欣校點:《尚書古文疏証》,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版。
【清】王先謙著;何晉點校:《尚書孔傳參正》,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1版。
【清】王引之撰;虞思徵、馬濤、徐煒君校點:《經義述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年,第1版。
【清】顧廣圻撰:《思適齋集》,中國基本古籍庫,據清道光二十九年刻本。
【清】錢大昕著:《潛研堂集》,中國基本古籍庫,據清嘉慶十一年刻本。
【清】吳壽暘著:《拜經樓藏書題跋記》,中國基本古籍庫,據清道光二十七年刻本。
【清】周中孚著:《鄭堂讀書記》,中國基本古籍庫,據民國吳興叢書本。
【清】鄭珍著:《巢經巢詩文集》,中國基本古籍庫,據民國遵義鄭徵君遺著本。
【清】楊守敬撰:《日本訪書志》,中國基本古籍庫,據民國本。
【清】楊守敬撰:《日本訪書志補》,中國基本古籍庫,據民國本。
【清】洪亮吉著:《春秋左傳詁》,中國基本古籍庫,據清光緒四年刻本。
【清】臧庸撰:《拜經堂文集》,中國基本古籍庫,據民國十九年石印本。
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標點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金毓黻等编:《文溯閣四庫全書提要》,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第1版。
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篡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經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第1版。
[日]山井鼎撰;物觀補遺:《七經孟子考文補遺》,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6年,1版。
趙爾巽撰:《清史稿》列傳二百六十八卷,中國基本古籍庫,據民國十七年清史館本。

二、專書
【清】朱彬撰:《禮記訓纂》,杭州:淅江大學出版社,2010年1版。
楊伯峻譯注:《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2版。
梁容若著:《中日文化交流史論》,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年,第1版。
張舜徽著:《清儒學記》,濟南:齊魯書社,1991年,第1版。
嚴紹璗著:《日本中國學史》,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版。
楊伯峻著:《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第2版。
王勇、大庭脩主編:《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9)—典籍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
漆永祥著:《乾嘉考據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第1版。
賴貴三著:《焦循手批十三經註疏研究》,臺北:里仁書局,2000年初版。
蔣秋華主編:《乾嘉學者的治經方法》,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2000年,初版。
王章濤著:《阮元年譜》,合肥:黃山書社,2003年,第1版。
李索著:《敦煌寫卷《春秋經傳集解》校證》,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第1版。
陸德明撰;黃焯彙校,黃延祖重輯:《經典釋文彙校》,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1版。
黃慶雄著:《阮元輯書刻書考》,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7年,初版。
李索著:《敦煌寫卷《春秋經傳集解》異文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第1版。
劉瑾輝著:《清代孟子學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初版。
龔鵬程著:《孔穎達《周易正義》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8年初版。
陳東輝著:《中日典籍與文化交流史研究》,臺中:文听閣圖書,2010年,初版。
楊錦富著:《阮元經學之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0年,初版。
王安碩著:《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通假字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1年初版。
王曉平著:《日本詩經學文獻考釋》,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第1版。
鍾玉發著:《阮元學術思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1版。
劉玉才主編:《十三經注疏校勘記》,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
丁喜霞著:《臧庸及《拜經堂文集》整理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年,第1版。
[日]木宮泰彥著;胡錫年譯:《日中文化交流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年。

三、期刊論文
梁容若:〈山井鼎與「七經孟子《考文》」〉,《大陸雜誌》10卷2期,頁10-13,1955年。
何佑森:〈阮元的經學及其治學方法〉,《故宮文獻》2卷1期,頁19-34,1970年。
史量:〈《四庫》中日本人著作的西歸考論及補遺〉,《史林》第1期,頁11-25,1991年。
楊國榮:〈乾嘉學派的治學方法〉,《經學研究論叢》第一輯,臺北:聖環圖書公司,1994年,頁181-192。
車行健:〈山井鼎經籍校勘的文獻憑藉―《七經孟子《考文》》與日本足利學校所藏漢籍〉,《經學研究論叢》第一輯,臺北:聖環圖書公司,頁323-338,1994年。
顧永新:〈《七經孟子考文補遺》考述〉,《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9卷1期,頁
84-91,2002年。
陳鴻森:〈臧庸《拜經堂文集》校勘記〉,《文與哲》第5期,頁1-34,2004年。
顧永新:〈日本傳本《古文孝經》回傳中國考〉,《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頁100-109,2004年3月。
王曉平:〈《詩經》日藏古本的文獻學價值〉,《天津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88期,頁57-63,2006年。
錢宗武、陳樹:〈論阮元《十三經注疏校勘記》兩個版本系統〉,《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1卷1期,頁24-28,2007年。
李慧玲:〈阮元《毛詩注疏校勘記》的兩個版本辨析〉,《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期,頁120-124,2009年。
陳捷:〈關於清駐日公使館借抄日本足利學校藏《論語義疏》古鈔本的交涉〉,《版本目錄學研究》第0期,頁375-408,2010年。
毛承慈:〈阮元《毛詩注疏校勘記》判定異文正誤的原則〉,《南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0卷10期,頁42-46,2011年。
林慶彰:〈明清時代中日經學研究的互動關係〉,收入氏撰《中國經學研究的新視野》,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頁117-147,2012年。
郎文行:〈阮刻本《禮記注疏》底本改字初探〉,《文教資料》第29期,頁51-53,2013年。
王曉平:〈《毛詩》足利寫本研究序說〉,《國際漢學研究通訊》第7期,頁109-136,2013年6 月。
張曉生:〈乾嘉學者《孟子》研究的貢獻〉,《當代儒學研究》17期,頁103,105-146,2014年。
郝春文:〈日藏敦煌寫本《論語》校勘記〉,《文獻》第4期,頁70-74,2014年7月。
單承彬:〈平壤出土西漢《論語》竹簡校勘記〉,《文獻》第4期,頁33-45,2014年7月。
劉瑾輝、吳秋雅:〈阮元《孟子注疏校勘記》之校勘成就〉,《國學學刊》第1期,頁30-41,2015年。
孔祥軍:〈校阮元《宋本十三經注疏並經典釋文校勘記∙毛詩注疏校勘記》卷一〉,《揚州文化 研究論叢》第2期,頁10-24,2015年。
陳東輝、王坤:〈《十三經注疏校勘記》與《七經孟子考文補遺》之關係探微〉,《國學學刊》第1期,頁42-142,2015年。
陳東輝、王坤:〈阮元《十三經注疏校勘記》與山井鼎等《七經孟子考文補遺》之關系考辨〉,《揚州文化研究論叢》第1期,頁18-33,2015年。
劉玉才:〈阮元《十三經注疏校勘記》成書蠡測〉,《國學研究》第35卷,頁1-17,2015年。
陳東輝:〈阮元與段玉裁之恩怨探析〉,《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35卷3期,頁121-129,2015年5月。
孔祥軍:〈校阮元《宋本十三經注疏並經典釋文校勘記∙毛詩注疏校勘記》卷二〉,《揚州文化研究論叢》第2期,頁29-37,2016年。
王耐剛:〈《十三經注疏校勘記》版本述略〉,《歷史文獻研究》第37輯,頁192-203,2016年。
井超:〈阮元《十三經注疏校勘記》研究述論〉,《澳門文獻信息學刊》第16期,頁40-47,2016年。
楊青華:〈阮元《毛詩注疏校勘記》勘誤——兼談《十三經注疏》的整理對阮《校勘記》的參考問題〉,《古籍研究》第2期,頁140-151,2017年。
王曉靜:〈閩刻《十三經注疏》山井鼎手校本價值考論〉,《文獻》第2期,頁54-65,2017年。
呂友仁、呂梁:〈「惠棟校宋本」辨〉,《儒家典籍與思想研究》第0期,頁104-117,2017年。沈相輝:足利本《毛詩注疏》校文探微,《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期,頁130-136,2018年6月。
沈相輝:〈《十三經注疏校勘記》對《考文》古本的利用及其不足〉,《歷史文獻研究》第1期,頁363-379,2019年。
[日]野田文之助:〈山井崑崙と七経孟子《考文》の稿本について〉,《東京支那學報》第1號,頁206-208,1955年6月。
[日]末永恭彥:〈七経孟子《考文》考〉,《湘南文學》第24號,頁1-9,1990年3月。
[日]末永恭彥:〈《七経孟子考文》凡例の考察〉,《東海大學紀要》(文學部)第55輯,頁1-11,1991年9月。
[日]末永恭彥:〈《七経孟子考文》凡例の考察〉,《東海大學紀要》(文學部)第56輯,頁1-16,1992年3月。[日]末永恭彥:〈山井崑崙の尚古思想〉,《中國哲學》第21號,頁21-42,1992年10月。
[日]長澤規矩也;蕭志強譯:〈《十三經注疏》版本略說〉,《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0卷4期,頁 49-55,2000年。
[日]水上雅晴:〈顧廣圻與《十三經注疏校勘記—―以《毛詩釋文校勘記》為考察中心》,《國際漢學研究通訊》第6期,頁161-177,2012年12月。
[日]白石將人:〈西陲出土日藏《左傳》昭公殘卷兩種〉,《國際漢學研究通訊》12期,頁
 109-136,2015年12月。

四、專書論文
黃得時:〈山井鼎的七經孟子《考文》—四庫全書中唯一的日本人著作〉,頁11-13,1964年。
吳哲夫:〈《四庫全書》收錄外國人作品之探求〉,《第四屆中國域外漢籍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臺北:聯合報文化基金會國學文獻館,頁61-85,1991年。
胡平生〈日本《古文孝經》孔傳的真偽問題〉,載《胡平生簡牘文物論稿》,上海:中西書局頁507-520,2012年。
[日]狩野直喜:〈七經孟子《考文》補遺考〉,《先秦經籍考》,臺北:新欣出版社,1970年初版。
[日]山本巖:〈七経孟子《考文》補遺西渡考〉,《中國關係論說資料》,頁99-105,1990年。
[日]水上雅晴:〈近藤重藏與清朝乾嘉期學者的校勘學〉,《東亞視域中的近世儒學文獻與思想》,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5年,初版,頁233-271。

五、學位論文
劉德美:〈阮元學術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1986年。
唐光榮:〈《十三經注疏校勘記》圈(「○」)後案語作者問題考論〉,西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1年。
李盈萱:〈盧文弨及其《群書拾補》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1年。
鄭春汛:〈阮刻《毛詩注疏》零校〉,武漢:武漢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年。
郭娟娟:〈盧文弨之訓詁學研究〉,浙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
李慧玲:〈阮刻《毛詩注疏(附校勘記)》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古典文獻學博士論文,2008年。
袁媛:〈阮元《十三經注疏校勘記》文選樓本和南昌府學本比較研究—―以《周易》、《毛詩》、《爾雅》為例〉,北京:北京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
陳濬寬:〈阮元《毛詩注疏校勘記》探析〉,臺中:東海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
王坤:〈《十三經注疏校勘記》與《七經孟子《考文》》之《禮記》校勘考釋〉,浙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
陳雪玲:〈日本江戶時代《孝經》之調查研究〉,淡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
趙陽:〈《七經孟子考文補遺》與《十三經注疏校勘記》關於《左傳》校釋之平議〉,浙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
王軍蘭:〈《七經孟子《考文》並補遺》與《十三經注疏校勘記》關於《論語》校釋之平議〉,杭州:浙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年。
井超:〈阮元《禮記注疏校勘記》研究〉,南京:南京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年。
朱意煒:〈盧文弨《經典釋文考證》研究〉,浙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6年。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104151026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4151026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車行健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倫凱琪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Lun, Hoi Ki Sophiaen_US
dc.creator (作者) 倫凱琪zh_TW
dc.creator (作者) Lun, Hoi Ki Sophiaen_US
dc.date (日期) 2020en_US
dc.date.accessioned 2-Sep-2020 11:59:56 (UTC+8)-
dc.date.available 2-Sep-2020 11:59:56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2-Sep-2020 11:59:56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04151026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31575-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中國文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4151026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文透過整理及分析《十三經注疏校勘記》(下稱《校勘記》)所有參校《七經孟子考文補遺》(下稱《考文》)的條目,以釐清《校勘記》使用《考文》的整體情況及二書的關係,了解《考文》對於《校勘記》校勘工作的影響與價值。同時,二書的關係,亦可視為中日經年的經籍與學術交流的代表之一。
本文內容主要分為四章,第二章主要介紹《校勘記》與《考文》的成書背景與體例,以及《考文》如何傳入中國,並為《校勘記》所用。第三章整理與統計了所有《校勘記)參考《考文》的條目,並按條目內容分類。而第四章則以第三章整理所得,探析《校勘記》參校《考文》的情況之意義與原因。《考文》傳入中國後,除了為《校勘記》所用外,盧文弨為另一位較系統法使用《考文》校勘成果的清代考據學者。為了進一步了解《校勘記》使用《考文》的方式在清代的普遍性與獨特性,本文的第五章將第三及四章的研究成果,與盧文弨使用《考文》的方式進行比較。
中日兩地的經籍歷來的交流,使中國不少經籍都傳到日本,並為日本學者所研讀及學習,刺激了日本的經學發展。日本經學家使用這些當年由中國傳入的古本,完成不少出色的著作,例如《考文》。這些著作由日本傳入中國,一些於中國散佚的古籍亦重新回到中國學者的視野中。日本學者利用中國傳入的經籍撰作出出色的經學著作,在兩方面刺激了中國學者。主觀上,中國學者得見日本學者的進步與著作之精良,激起了他們求精之心,更用心投入經學研究與校勘工作當中;客觀上,這些隨著日人著作傳入的中國古本,為當時的考據學注入了不少新血,所提供了豐富且未見於中國的校勘材料,進一步推動了考據學的發展。中國學者在校勘過程中,除了取用日本學者的成果,使其校勘成果更精良可靠外,亦在自己的校勘著作上,修正及回應日本學者所提出的觀點,是一種突破時空的學術交流。他日這些作品再傳入日本後,又再次為日本經學發展提供了新的觀點與刺激,推動著兩國經學的發展。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言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前人研究概況 2
第三節 研究方法 5
第二章 《十三經注疏校勘記》與《七經孟子考文補遺》之成書背景 9
第一節 《十三經注疏校勘記》成書背景 9
第二節 《七經孟子考文補遺》成書背景 12
第三節 《十三經注疏校勘記》之體例 14
第四節 《七經孟子考文補遺》之體例 16
第五節 《十三經注疏校勘記》採用《七經孟子考文補遺》之背景 18
第六節 小結 22
第三章 《十三經注疏校勘記》使用《七經孟子考文補遺》校勘成果之方式 24
第一節 《十三經注疏校勘記》參校《七經孟子考文補遺》概述 24
第二節 《十三經注疏校勘記》參校《七經孟子考文補遺》的形式 30
一、採用《七經孟子考文補遺》之校證 30
二、僅引而未採用《七經孟子考文補遺》之校證 32
三、指出《七經孟子考文補遺》所校之誤 33
四、回應山井鼎之按語 37
五、錯引《七經孟子考文補遺》內容 39
六、《禮記校勘記》中部分《七經孟子考文補遺》宋板內容與惠棟挍宋本不符 41
七、《十三經注疏校勘記》評論《七經孟子考文補遺》之優缺點 43
八、其他 45
第三節 小結 48
第四章 《十三經注疏校勘記》參校《七經孟子考文補遺》之探析 51
第一節 《十三經注疏校勘記》參校《七經孟子考文補遺》之主要方式 51
一、《十三經注疏校勘記》僅採用部分《七經孟子考文補遺》之校勘成果 51
二、多不採用《七經孟子考文補遺》句末補「也」字的條目 54
第二節 《禮記校勘記》與《毛詩校勘記》參校《七經孟子考文補遺》之特點 57
一、《禮記校勘記》以惠棟挍宋本為主,《七經孟子考文補遺》宋板為輔 57
二、《毛詩校勘記》中《七經孟子考文補遺》古本采自《正義》及《釋文》說 59
第三節 《十三經注疏校勘記》未有引用《七經孟子考文補遺》全部校勘成果之原因 65
一、《論語校勘記》未有以《七經孟子考文補遺》作為校本 65
二、《孝經校勘記》未有引用《七經孟子考文補遺》 67
第四節 小結 70
第五章 《十三經注疏校勘記》與盧文弨使用《七經孟子考文補遺》之校勘成果比較 74
第一節《群書拾補》的成書背景 74
第二節 阮元、盧文弨與《十三經注疏校勘記》對《七經孟子考文補遺》看法之異同 78
一、對於《七經孟子考文補遺》整體校勘成果的評價 78
二、對於《七經孟子考文補遺》古本文句特點的意見 80
三、對《七經孟子考文補遺》特定經書的評價 82
第三節 《群書拾補》與《十三經注疏校勘記》使用《七經孟子考文補遺》的異同 85
一、引用體例 85
二、引用數量 87
三、引用《七經孟子考文補遺》的性質 91
第四節 小結 96
第六章 結論 99
附錄 104
徵引文獻 108
zh_TW
dc.format.extent 5409772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4151026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十三經注疏校勘記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七經孟子考文補遺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阮元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山井鼎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考據學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中日經學zh_TW
dc.title (題名) 《十三經注疏校勘記》參校《七經孟子考文補遺》之研究zh_TW
dc.title (題名) Study on how the Emending Notes of the Thirteen Classics emend with Shichikei Mōshi Kōbun Hoi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古籍
【晉】杜預撰:《春秋經傳集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1版。
【宋】朱熹撰:《周易本義》,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6年初版。
【清】盧文弨著:《群書拾補》,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年。
【清】盧文弨著:《抱經堂文集》,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
【清】惠棟著:〈九經古義述首〉,《松崖文鈔》卷一,收於《叢書集成續編》第一百九十一冊,台北:復興書局,1961年。
【清】盧文弨撰:《經典釋文考證》,臺北:文海書局,1968年,臺初版。
【清】臧琳撰;臧庸輯校:《經義雜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
【清】惠棟撰:《九經古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
【清】顧炎武等著:《皇清經解》,臺北:復興書局,1972年,再版。
【清】阮元編:《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南昌府學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8版。
【清】沈廷芳撰:《十三經注疏正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初版。
【清】楊守敬編:《增訂叢書舉要》,載於謝承仁編《楊守敬集》第7冊,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版。
【清】馬瑞辰撰:《毛詩傳箋通釋》,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1版。
【清】劉寶楠撰:《論語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1版。
【清】阮元撰;鄧經元點校:《揅經室集》,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第1版。
【清】阮元編:《十三經注疏校勘記》文選樓本,《續修四庫全書》第180-18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年。
【清】汪文臺撰:《十三經注疏校勘記識語》,載於《續修四庫全書》第18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皮錫瑞著:《經學歷史》,臺北:藝文印書館,2004年,初版。
【清】顧廣圻著;黃明標點:《思適齋書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1版。
【清】孫詒讓著;雪克輯校:《十三經注疏校記》,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清】段玉裁撰;趙航、薛正興整理:《經韻樓集》附補編兩考,南京:鳳凰出版社,2010
 年,第1版。
【清】閻若璩著;黃懷信、呂翊欣校點:《尚書古文疏証》,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版。
【清】王先謙著;何晉點校:《尚書孔傳參正》,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1版。
【清】王引之撰;虞思徵、馬濤、徐煒君校點:《經義述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年,第1版。
【清】顧廣圻撰:《思適齋集》,中國基本古籍庫,據清道光二十九年刻本。
【清】錢大昕著:《潛研堂集》,中國基本古籍庫,據清嘉慶十一年刻本。
【清】吳壽暘著:《拜經樓藏書題跋記》,中國基本古籍庫,據清道光二十七年刻本。
【清】周中孚著:《鄭堂讀書記》,中國基本古籍庫,據民國吳興叢書本。
【清】鄭珍著:《巢經巢詩文集》,中國基本古籍庫,據民國遵義鄭徵君遺著本。
【清】楊守敬撰:《日本訪書志》,中國基本古籍庫,據民國本。
【清】楊守敬撰:《日本訪書志補》,中國基本古籍庫,據民國本。
【清】洪亮吉著:《春秋左傳詁》,中國基本古籍庫,據清光緒四年刻本。
【清】臧庸撰:《拜經堂文集》,中國基本古籍庫,據民國十九年石印本。
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標點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金毓黻等编:《文溯閣四庫全書提要》,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第1版。
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篡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經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第1版。
[日]山井鼎撰;物觀補遺:《七經孟子考文補遺》,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6年,1版。
趙爾巽撰:《清史稿》列傳二百六十八卷,中國基本古籍庫,據民國十七年清史館本。

二、專書
【清】朱彬撰:《禮記訓纂》,杭州:淅江大學出版社,2010年1版。
楊伯峻譯注:《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2版。
梁容若著:《中日文化交流史論》,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年,第1版。
張舜徽著:《清儒學記》,濟南:齊魯書社,1991年,第1版。
嚴紹璗著:《日本中國學史》,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版。
楊伯峻著:《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第2版。
王勇、大庭脩主編:《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9)—典籍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
漆永祥著:《乾嘉考據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第1版。
賴貴三著:《焦循手批十三經註疏研究》,臺北:里仁書局,2000年初版。
蔣秋華主編:《乾嘉學者的治經方法》,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2000年,初版。
王章濤著:《阮元年譜》,合肥:黃山書社,2003年,第1版。
李索著:《敦煌寫卷《春秋經傳集解》校證》,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第1版。
陸德明撰;黃焯彙校,黃延祖重輯:《經典釋文彙校》,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1版。
黃慶雄著:《阮元輯書刻書考》,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7年,初版。
李索著:《敦煌寫卷《春秋經傳集解》異文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第1版。
劉瑾輝著:《清代孟子學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初版。
龔鵬程著:《孔穎達《周易正義》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8年初版。
陳東輝著:《中日典籍與文化交流史研究》,臺中:文听閣圖書,2010年,初版。
楊錦富著:《阮元經學之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0年,初版。
王安碩著:《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通假字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1年初版。
王曉平著:《日本詩經學文獻考釋》,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第1版。
鍾玉發著:《阮元學術思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1版。
劉玉才主編:《十三經注疏校勘記》,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
丁喜霞著:《臧庸及《拜經堂文集》整理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年,第1版。
[日]木宮泰彥著;胡錫年譯:《日中文化交流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年。

三、期刊論文
梁容若:〈山井鼎與「七經孟子《考文》」〉,《大陸雜誌》10卷2期,頁10-13,1955年。
何佑森:〈阮元的經學及其治學方法〉,《故宮文獻》2卷1期,頁19-34,1970年。
史量:〈《四庫》中日本人著作的西歸考論及補遺〉,《史林》第1期,頁11-25,1991年。
楊國榮:〈乾嘉學派的治學方法〉,《經學研究論叢》第一輯,臺北:聖環圖書公司,1994年,頁181-192。
車行健:〈山井鼎經籍校勘的文獻憑藉―《七經孟子《考文》》與日本足利學校所藏漢籍〉,《經學研究論叢》第一輯,臺北:聖環圖書公司,頁323-338,1994年。
顧永新:〈《七經孟子考文補遺》考述〉,《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9卷1期,頁
84-91,2002年。
陳鴻森:〈臧庸《拜經堂文集》校勘記〉,《文與哲》第5期,頁1-34,2004年。
顧永新:〈日本傳本《古文孝經》回傳中國考〉,《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頁100-109,2004年3月。
王曉平:〈《詩經》日藏古本的文獻學價值〉,《天津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88期,頁57-63,2006年。
錢宗武、陳樹:〈論阮元《十三經注疏校勘記》兩個版本系統〉,《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1卷1期,頁24-28,2007年。
李慧玲:〈阮元《毛詩注疏校勘記》的兩個版本辨析〉,《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期,頁120-124,2009年。
陳捷:〈關於清駐日公使館借抄日本足利學校藏《論語義疏》古鈔本的交涉〉,《版本目錄學研究》第0期,頁375-408,2010年。
毛承慈:〈阮元《毛詩注疏校勘記》判定異文正誤的原則〉,《南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0卷10期,頁42-46,2011年。
林慶彰:〈明清時代中日經學研究的互動關係〉,收入氏撰《中國經學研究的新視野》,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頁117-147,2012年。
郎文行:〈阮刻本《禮記注疏》底本改字初探〉,《文教資料》第29期,頁51-53,2013年。
王曉平:〈《毛詩》足利寫本研究序說〉,《國際漢學研究通訊》第7期,頁109-136,2013年6 月。
張曉生:〈乾嘉學者《孟子》研究的貢獻〉,《當代儒學研究》17期,頁103,105-146,2014年。
郝春文:〈日藏敦煌寫本《論語》校勘記〉,《文獻》第4期,頁70-74,2014年7月。
單承彬:〈平壤出土西漢《論語》竹簡校勘記〉,《文獻》第4期,頁33-45,2014年7月。
劉瑾輝、吳秋雅:〈阮元《孟子注疏校勘記》之校勘成就〉,《國學學刊》第1期,頁30-41,2015年。
孔祥軍:〈校阮元《宋本十三經注疏並經典釋文校勘記∙毛詩注疏校勘記》卷一〉,《揚州文化 研究論叢》第2期,頁10-24,2015年。
陳東輝、王坤:〈《十三經注疏校勘記》與《七經孟子考文補遺》之關係探微〉,《國學學刊》第1期,頁42-142,2015年。
陳東輝、王坤:〈阮元《十三經注疏校勘記》與山井鼎等《七經孟子考文補遺》之關系考辨〉,《揚州文化研究論叢》第1期,頁18-33,2015年。
劉玉才:〈阮元《十三經注疏校勘記》成書蠡測〉,《國學研究》第35卷,頁1-17,2015年。
陳東輝:〈阮元與段玉裁之恩怨探析〉,《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35卷3期,頁121-129,2015年5月。
孔祥軍:〈校阮元《宋本十三經注疏並經典釋文校勘記∙毛詩注疏校勘記》卷二〉,《揚州文化研究論叢》第2期,頁29-37,2016年。
王耐剛:〈《十三經注疏校勘記》版本述略〉,《歷史文獻研究》第37輯,頁192-203,2016年。
井超:〈阮元《十三經注疏校勘記》研究述論〉,《澳門文獻信息學刊》第16期,頁40-47,2016年。
楊青華:〈阮元《毛詩注疏校勘記》勘誤——兼談《十三經注疏》的整理對阮《校勘記》的參考問題〉,《古籍研究》第2期,頁140-151,2017年。
王曉靜:〈閩刻《十三經注疏》山井鼎手校本價值考論〉,《文獻》第2期,頁54-65,2017年。
呂友仁、呂梁:〈「惠棟校宋本」辨〉,《儒家典籍與思想研究》第0期,頁104-117,2017年。沈相輝:足利本《毛詩注疏》校文探微,《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期,頁130-136,2018年6月。
沈相輝:〈《十三經注疏校勘記》對《考文》古本的利用及其不足〉,《歷史文獻研究》第1期,頁363-379,2019年。
[日]野田文之助:〈山井崑崙と七経孟子《考文》の稿本について〉,《東京支那學報》第1號,頁206-208,1955年6月。
[日]末永恭彥:〈七経孟子《考文》考〉,《湘南文學》第24號,頁1-9,1990年3月。
[日]末永恭彥:〈《七経孟子考文》凡例の考察〉,《東海大學紀要》(文學部)第55輯,頁1-11,1991年9月。
[日]末永恭彥:〈《七経孟子考文》凡例の考察〉,《東海大學紀要》(文學部)第56輯,頁1-16,1992年3月。[日]末永恭彥:〈山井崑崙の尚古思想〉,《中國哲學》第21號,頁21-42,1992年10月。
[日]長澤規矩也;蕭志強譯:〈《十三經注疏》版本略說〉,《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0卷4期,頁 49-55,2000年。
[日]水上雅晴:〈顧廣圻與《十三經注疏校勘記—―以《毛詩釋文校勘記》為考察中心》,《國際漢學研究通訊》第6期,頁161-177,2012年12月。
[日]白石將人:〈西陲出土日藏《左傳》昭公殘卷兩種〉,《國際漢學研究通訊》12期,頁
 109-136,2015年12月。

四、專書論文
黃得時:〈山井鼎的七經孟子《考文》—四庫全書中唯一的日本人著作〉,頁11-13,1964年。
吳哲夫:〈《四庫全書》收錄外國人作品之探求〉,《第四屆中國域外漢籍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臺北:聯合報文化基金會國學文獻館,頁61-85,1991年。
胡平生〈日本《古文孝經》孔傳的真偽問題〉,載《胡平生簡牘文物論稿》,上海:中西書局頁507-520,2012年。
[日]狩野直喜:〈七經孟子《考文》補遺考〉,《先秦經籍考》,臺北:新欣出版社,1970年初版。
[日]山本巖:〈七経孟子《考文》補遺西渡考〉,《中國關係論說資料》,頁99-105,1990年。
[日]水上雅晴:〈近藤重藏與清朝乾嘉期學者的校勘學〉,《東亞視域中的近世儒學文獻與思想》,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5年,初版,頁233-271。

五、學位論文
劉德美:〈阮元學術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1986年。
唐光榮:〈《十三經注疏校勘記》圈(「○」)後案語作者問題考論〉,西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1年。
李盈萱:〈盧文弨及其《群書拾補》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1年。
鄭春汛:〈阮刻《毛詩注疏》零校〉,武漢:武漢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年。
郭娟娟:〈盧文弨之訓詁學研究〉,浙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
李慧玲:〈阮刻《毛詩注疏(附校勘記)》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古典文獻學博士論文,2008年。
袁媛:〈阮元《十三經注疏校勘記》文選樓本和南昌府學本比較研究—―以《周易》、《毛詩》、《爾雅》為例〉,北京:北京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
陳濬寬:〈阮元《毛詩注疏校勘記》探析〉,臺中:東海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
王坤:〈《十三經注疏校勘記》與《七經孟子《考文》》之《禮記》校勘考釋〉,浙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
陳雪玲:〈日本江戶時代《孝經》之調查研究〉,淡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
趙陽:〈《七經孟子考文補遺》與《十三經注疏校勘記》關於《左傳》校釋之平議〉,浙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
王軍蘭:〈《七經孟子《考文》並補遺》與《十三經注疏校勘記》關於《論語》校釋之平議〉,杭州:浙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年。
井超:〈阮元《禮記注疏校勘記》研究〉,南京:南京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年。
朱意煒:〈盧文弨《經典釋文考證》研究〉,浙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6年。
zh_TW
dc.identifier.doi (DOI) 10.6814/NCCU202001199en_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