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日本治理與鄒族外部互動的語言文化現象(1895-1945)
The Outside Influence on the Tsou Culture and Language during the Japanese Governance of Taiwan(1895-1945)
作者 二宮雅古以
Yangui, Ninomiya
貢獻者 戴寶村
Dai, Bao-Cun
二宮雅古以
Ninomiya Yangui
關鍵詞 日本治理
鄒族
語言文化
日語借詞
日期 2020
上傳時間 2-Sep-2020 12:07:55 (UTC+8)
摘要 1895年,日清戰爭結束,臺灣成為日本的殖民地。在日本統治臺灣的50年,鄒族社會文化體系受到了外在威脅,而明顯地產生變化。不僅鄒族的「馬雅傳說(maaya)」成為一種日本人統治鄒族合理化的傳說故事,日本政府透過行政、經濟、社會互動、教育與語文傳播等方式治理鄒族,影響鄒族的傳統文化及語言,甚至使鄒族人變成日本人,改變其思想。因此,日治時期對於鄒族來說是一個全面性「日本化」的過程。

鄒族受到日治時期的全面性影響,導致在鄒族現代社會中,仍可以看到日治時期所留下的有形物體及無形物體,包括日語。日語作為日本殖民帝國的語言,透過日本政府的政策及主流民族的文化影響鄒族。戰後,歷經中華民國政府推行的國語政策,鄒語中仍有不少的日語詞彙留存下來,出現在鄒族的日常生活會話及出版品等,成為鄒語的一部分。

本文首先將釐清日治時期在鄒族的日本治理及推行教育與語文傳播的狀況。為了還原日治時期的鄒族史,蒐集鄒族相關的日治時期史料,並翻譯分析,試著補上原有鄒族史中的歷史拼圖。接著,本文將從鄒族日常生活會話、《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原住民族語:鄒語學習手冊及教師手冊》、《原住民族語言線上詞典》、《鄒語新約聖經》中蒐集彙整鄒語中的日語借詞,並試著整理分析,提供鄒族世代傳承語言之參考資料。
參考文獻 一、 官方檔案公文、官方刊物及報紙
1. 《臺灣總督府檔案》
2. 《臺灣總督府檔案 總督府公文類纂》
3. 《職員錄(甲)》
4. 《臺灣總督府職員錄》
5. 《臺灣總督府文官職員錄》
6. 《臺灣總督府及所屬官署職員錄 》
7. 《臺灣總督府府(官)報》
8. 《官報》
9. 《臺灣日日新報》
10. 《臺灣日日新報(漢文版)》
11. 《時事新報》
12. 《大阪毎日新聞》
13. 《理蕃の友》
14. 《臺灣警察時報》
15. 《臺灣警察協會雜誌》
16. 《臺灣鐵道》
17. 《台灣教會公報》

二、 史料及譯本
(一) 清代
1. 餘文儀,《續修臺灣府志》,卷二、五、十五。
2. 連橫,《臺灣通史》,卷二十。
3. 劉良璧,《重修福建臺灣府志》,卷八。
4. 周元文,《臺灣府志》,卷五。
5. 高拱乾,《臺灣府志》,卷五。
6. 《臺灣輿地匯鈔》
7. 謝金鑾,《續修臺灣縣志》,卷五。
8. 《臺灣詩鈔》,卷三。
9. 《海音詩全卷》,臺北:臺灣文獻委員會,1953。

(二) 日治
1. 三浦幸太郎,《靈は輝やく義人吳鳳》,嘉義:南瀛新社嘉義支局,1931。
2. 小島由道,《蕃族慣習調査報告書:第四卷》,臺北: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1918。
3. 田村剛,《臺灣の風景》,東京:雄山閣出版社,1928。
4. 伊能嘉矩著、溫吉編譯,《臺灣番政志(一)(二)》,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7。
5. 成田武司編,《臺灣生蕃種族寫真帖》,臺北:,1912。
6. 佐山融吉,《蕃族調査報告書:第三冊》,臺北: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1915。
7. 佐山融吉、大西吉壽,《生蕃傳說集》,臺北:彬田重藏書店,1923。
8. 国府種武,《台湾に於ける国語教育の展開》,臺北:第一教育社,1931。
9. 芳野作市,《國語讀本插畫の精神及其解說》,東京:明治圖書株式會社,1926。
10. 後藤忠三,《臺灣糖業視察記》,大阪:大阪砂糖商同業組合,1935。
11. 宮田兼治郎,《臺灣愛國兵器 獻金美譚》,臺北:帝國在郷軍人會臺灣聯合支部,1932。
12. 渋澤敬三,〈南島見聞錄〉《祭魚洞雜錄》,東京:郷土研究社,1933。
13. 森丑之助原著,宋文薰編譯,《臺灣蕃族圖譜中譯本》,臺北:南天書局,1994。
14. 鈴木作太郎,《臺灣の蕃族研究》,臺北:南天,1932。
15. 鈴木秀夫編,《臺灣蕃界展望》,臺北:理蕃之友發行所,1935。
16. 嘉義廳,《行政事務及管內概況》,嘉義:嘉義廳,1919。
17. 臺灣總督府民政部編,《記念臺灣寫真帖》,臺北:臺灣總督府民政部,1915。
18.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編,《高砂族の教育》,昭和十九年版,臺北:臺灣總督府警務局,1944。
19. 臺灣總督府警察本署編,《理蕃誌稿》,第一卷,臺北:南天書局,1995。
20.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編,《理蕃誌稿》,第二卷、第三卷、第四卷,臺北:南天書局,1995。
21. 臺灣總督府警察本署編、陳金田譯,《日據時期原住民行政志稿》,第一卷,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
22.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編、陳金田譯,《日據時期原住民行政志稿》,第二卷(上卷),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9。
23.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編、吳萬煌、古瑞雲譯,《日據時期原住民行政志稿》,第三卷,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8。
24.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編、吳萬煌譯,《日據時期原住民行政志稿》,第四卷,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9。
25. 增田福太郎,《高砂族の婚姻研究》,臺北:南天書局,1996。

三、 專書
1. Kumu Tapas(姑目.荅芭絲),《部落記憶:霧社事件的口述歷史(I)(II)》,臺北:翰蘆圖書出版公司,2004。
2. tibusungu’e peongsi汪明輝,《汪明輝選輯:鄒族論—kuba-hosa-hupa一個臺灣原住民鄒族的夢》,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2006。
3. Yabu Syat、許世楷、施正鋒編,《霧社事件-臺灣人的集體記憶》,臺北:前衛出版社,2001。
4. 中村孝志著,吳密察、翁佳音、許賢瑤編,《荷蘭時代臺灣史研究》,下卷:社會•文化,臺北縣:稻鄉出版社,2002。
5. 文高明,《北美鄒再發現》,臺中:白象文化,2010。
6. 王泰升,《臺灣日治時期的法律改革(修訂版)》,臺北:聯經出版社,2014。
7. 王嵩山,《阿里山鄒族的社會與宗教生活》,臺北:稻鄉出版社,1995。
8. 王嵩山,《阿里山鄒族的歷史與政治》,臺北:稻鄉出版社,1990。
9. 王嵩山,《鄒族》,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4。
10. 王嵩山,《聚落經濟、國家政策與歷史-一個臺灣中部原住民族的例子》,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3。
11. 王嵩山、汪明輝、浦忠成著,《臺灣原住民史:鄒族史篇》,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
12. 北村嘉惠,《日本植民地下の台湾先住民教育史》,北海道:北海道大学出版会,2008。
13. 何孟侯,《百年觀點特展—史料中的臺灣‧原住民及臺東》,臺東: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2007。
14. 李奉儒纂修,《嘉義縣志.卷八.教育志》,嘉義:嘉義縣政府,2009。
15. 松田吉郎,《台湾原住民と日本語教育:日本統治時代台湾原住民教育史研究》,京都:晃洋書房,2004。
16. 松田吉郎,《台湾原住民の社会的教化事業》,京都:晃洋書房,2011。
17. 林修澈,《南庄事件與日阿拐:透過文獻與追憶的認識》,苗栗:苗栗縣文化局,2004。
18. 林修澈,《原住民重大歷史事件—南庄事件:根據臺灣總督府檔案的理解》,臺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7。
19. 林素珍、林春治、陳耀芳,《七腳川事件:原住民重大歷史事件》,臺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5。
20. 阿威赫拔哈口述,許介麟編著、林道生翻譯,《阿威赫拔哈的霧社事件證言》,臺北:臺原出版社,2000年。
21. 國立政治大學原住民族研究中心,《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原住民族語九階教材:鄒語教師手冊》,第一階、第三階、第四階、第五階,臺北:教育部、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13、2016、2010。
22. 洪麗完編撰,《臺灣古文書專輯:上冊》,臺中:臺中縣立文化中心,1996。
23. 徐世榮,《土地正義:從土地改革到土地徵收,一段被掩蓋、一再上演的歷史》,新北:遠足文化出版社,2016。
24. 浦忠成,《庫巴之火》,臺中:晨星出版社,1997。
25. 浦忠成主持、浦忠勇協同主持,《曹(鄒)族物質文化調查與研究變遷與持續》,臺北: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1997。
26. 高英傑,《拉拉庫斯回憶:我的父親高一生與那段歲月》,臺北:玉山社,2018。
27.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編輯組,《原住民重大歷史事件:七腳川事件寫真帖》,臺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5。
28. 康培德,《殖民想像與地方流變:荷蘭東印度公司與臺灣原住民》,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16。
29. 張素玢,〈清代臺灣的政治與社會發展(1684 -1858)〉《島國群像:兼容並蓄的臺灣歷史與文化》,臺北: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拓展臺灣數位典藏計畫,2012。
30. 郭明正,《又見真相:賽德克族與霧社事件—66個問與答,面對面訪問霧社事件餘生遺族》,臺北:遠流出版公司,2012。
31. 郭明正,《真相.巴萊:賽德克.巴萊的歷史真相與隨拍札記》,臺北:遠流出版公司,2011。
32. 程紹剛,《荷蘭人在福爾摩莎》,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0。
33. 黃榮洛,《北埔事件文集》,新竹:新竹縣文化局,2006。
34. 董同龢,《鄒語研究》,臺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1964。
35. 鄒族聖經翻譯委員會編,《鄒語新約聖經》,臺北:臺灣聖經公會,2014。
36. 衛惠林、余錦泉、林衡立,《臺灣省通志稿.卷八.同冑志:曹族篇》,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2。
37. 鴻義章,《原住民族重大歷史事件系列叢書(二):太魯閣事件》,新北:原住民族委員會,2016。
38. 藤井志津枝,《臺灣原住民史:政策篇》,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1。

四、 期刊論文及雜誌
(一) 日治
1. 〈阿里山國立公園協會の創立〉《臺灣山林會報》,第62號(臺北:財團法人臺灣山林會,1931),頁48-50。
2. 〈蕃人の教育〉《蕃情研究會誌》,第3號(臺北:蕃情研究會,1900),頁70-71。
3. 伊能嘉矩,〈Dayak Head-House 台湾土蕃の公廨〉《東京人類學雑誌》,21.246(東京,1906.9),頁455-459。
4. 伊能嘉矩,〈台湾のツォウ(Tso`o)族的思想に顕はれたる神霊と悪魔〉《東京人類學雑誌》,4.277(東京,1909.4),頁237-243。
5. 伊能嘉矩,〈台湾のツォウ蕃族に行はるて疾病の祈祷及び死者の埋葬〉《東京人類學雑誌》,25.290(東京,1910.5),頁291-295。
6. 伊能嘉矩,〈台湾のツォウ蕃族に行はるて祭祖の儀式一斑〉《東京人類學雑誌》,25.293(東京,1910.8),頁406-409。
7. 伊藤太右衛門,〈本島山村の副業に就て………先づ山葵の試作獎勵を提唱す(二)〉《臺灣山林會報》,第64號(臺北:財團法人臺灣山林會,1931.8),頁1-7。
8. 岡田信興,〈阿里山蕃調査書〉《臺灣慣習記事》,5.5(臺北,1905)、5.6(臺北,1905)。
9. 岡田謙,〈未開人に於ける個人と社会:台湾ツォウ族の実例に就き〉《年報社會學》,2(1934)。
10. 岡田謙,〈未開社会に於ける合理的なものと非合理的なもの:ツォウ族の事例に就いて〉《南方土俗》,2.1(臺北:臺北帝大土俗人種學研究室内南方土俗學會,1932),頁17-23。
11. 岡田謙,〈未開發社會に於ける集團諸型態交錯:臺灣ツオウ族に於ける一例〉《南方土俗》,2.4(臺北:臺北帝大土俗人種學研究室内南方土俗學會,1933),頁7-26。
12. 岡田謙,〈青年集会所の軍事的意義〉《社会學》,4(1932)。
13. 岡田謙、馬淵東一,〈ルフト蕃移住の話〉《南方土俗》,1.2(臺北,1931.7)。
14. 馬淵東一,〈中部高砂族の祭壇〉《民族學研究》,3.1(東京,1937.1),頁1-29。
15. 馬淵東一,〈高砂族に於ける鞦韆〉《人類學雜誌》,54.7(東京,1939.7)。
16. 葆真子,〈生蕃の臺北觀光(上)〉《蕃界》(臺北:生蕃研究會,1913),頁78-79。
17. 臺灣畜產協會,〈臺灣の畜產統計:表Ⅻ牧場〉《臺灣之畜產》,第5卷第12號(臺北:臺灣畜產協會,1937),頁20-21。
18.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理蕃課,〈農業講習所設置:臺南州がララウヤに〉《まこと》,第219期(臺北:財團法人臺灣三成協會,1935),1935年10月20日,頁3。
19. 增田福太郎,〈中部高砂族の家族構成一班〉《臺法月報》,32.10(臺北,1938.10)。
20. 增田福太郎,〈中部高砂族の婚姻年齢〉《臺法月報》,32.9(臺北,1938.9)。
21. 增田福太郎,〈北ツォウ族の婚姻制〉《臺法月報》,33.1-3(臺北,1939.1-3)。
22. 增田福太郎,〈阿里山蕃に遺る大家族制の面影〉《臺法月報》,30.12(臺北,1936.12)。
23. 增田福太郎,〈阿里山蕃の相続事情〉《臺法月報》,31.10(臺北,1937.10)。

(二) 戰後
1. 二宮雅古以(Yangui`e Yasiyungu),〈在鄒族處境中談原住民轉型正義〉《新使者》,155期(臺北:新使者雜誌社,2016),頁19-21。
2. 林玉茹、畏冬,〈林爽文事件前的臺灣邊區圖像:以乾隆49年臺灣番界紫線圖為中心〉《臺灣史研究》,19卷3期(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2)。
3. 林衡立,〈清乾隆年臺灣生番朝貢考〉《文獻專刊》,4卷3至4期(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3),頁21-26。
4. 洪麗完,〈族群與遷徙、擴散:以清代哆囉嘓社人移住白水溪流域為中心〉《臺灣史研究》,18卷4期(臺北:中央研究院,2011)。
5. 洪麗完,〈嘉南平原沿山地區之族群關係(1700-1900):以「阿里山番租」為例〉《臺灣史研究》,18卷1期(臺北:中央研究院,2011)。
6. 宮岡真央子,〈ツォウの名前の過去と現在—台湾原住民族の固有名回復に関する一考察〉《国立民族学博物館調査報告》,147卷(大阪:国立民族学博物館,2019),頁127-153。
7. 浦忠成,〈札哈木:鄒族的赤嵌經驗〉《原住民族文獻》,2017年10月34期(臺北:原住民族委員會,2017)。
8. 海樹兒‧犮剌拉菲,〈1915年Dahu Ali(拉荷‧阿雷)發動布農族大分抗日事件說之探討〉《臺灣文獻》,60:1(南投,2009.3),頁355-393。
9. 陳文達,〈嘉義梅山乾隆民番界碑〉《臺灣文獻》,37卷3期(1986.9)。
10. 陳秋坤,〈清代中晚期平埔熟番業主的番租性質,1740-1870──以臺中岸裡社和大崗山新港社的田園租業為中心〉《臺灣史研究》,13卷2期(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06)。
11. 曾筱涵,〈「南蕃事件」與文化衝突〉《嘉大史地》,2(嘉義,2007.6),頁47-59。
12. 黃唯玲,〈日治時期「平地蕃人」的出現及其法律上待遇(1895-1937)〉《臺灣史研究》,第19卷第2期(臺北: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2012)。
13. 葉神保,〈1914年「南蕃事件」的研究回顧:環繞在殖民政府與排灣族衝突事件相關論述之評析〉《民族學界》,33(臺北,2014.4),頁191-230。
14. 葉神保,〈日本時期排灣族「南蕃事件」之研究〉《臺灣學研究》,22(臺北,2018.4),頁1-34。
15. 蔡錦堂,〈「紀元二千六百年」的日本與臺灣〉《師大臺灣史所學報》,1期(2007.12),頁70-71。
16. 鄭安睎,〈日治時期推進隘勇線與蕃界之內涵轉變〉《中央人文學報》,2012年4月(桃園:中央大學,2012)。
17. 戴寶村,〈日本殖民統治下臺灣之紀年研究〉《臺灣文獻》,65卷3期(2014.9)。
18. 魏德文,〈『西班牙人繪製艾爾摩沙島荷蘭港口圖』導覽〉《原住民族文獻》,2013年2月7期(臺北:原住民族委員會,2013)。
19. 藤森智子,〈1930年代國語講習所教科書《新國語教本》之分析〉,《臺灣學研究》,第11期(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2011.6),頁1-32。
20. 蘇昭旭,〈日治時期的森林鐵道─以阿里山森鐵為例〉《臺灣學通訊》,106期(新北:國立臺灣圖書館,2018)。

五、 學位論文及研究論文
1. 王雅萍,〈姓名與認同:以臺灣原住民族姓名議題為中心〉(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民族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2. 王嵩山,〈鄒族政治制度研究—一個高山族聚落適應變遷的例子〉(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
3. 汪明輝,〈鄒族之民族發展—一個臺灣原住民民族主體性建構的社會、空間與歷史〉(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
4. 張耀宗,〈泛族群意識:以日治時期國(日)語教育對原住民的影響為探討焦點〉《2009年全國原住民族研究論文集》(嘉義:2009年全國原住民族研究論文發表會,2009),頁1-10-1~22。
5. 陳麗君,〈鄒語中日語借詞之音韻變化〉(臺南:2005年語文学者国際シンポジウム,2005)。
6. 葉神保 drangadrang validy,〈日治時期排灣族「南蕃事件」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博士論文,2014)。

六、 網站資料
1. Aitu Awan,「語言會說話》西班牙人的『母狗』是如何變成原住民的『錢』?從族語看見臺灣古貿易世界!」,MATA TAIWAN,網站:http://www.matataiwan.com/2015/05/19/monetary-silver-in-indigenous-languages/。
2. Aitu Awan,「語言會說話》是誰先賣菸給原住民的?語言學:不好意思,或許不是日本人幹的」,MATA TAIWAN,網站:https://www.matataiwan.com/2015/01/29/from-tabak-to-tamaku/。
3. 汪明輝,「鄒族之民族發展:歷史建構鄒族,鄒族建構歷史」,鄒族文化藝術基金會,網站:http://home.educities.edu.tw/ coukuba/new_page_1.htm045.htm。
4. 国立公文書館デジタルアーカイブ,「国立公園法(勅令第二百四十一号参看)・御署名原本・昭和六年・法律第三六号」,網站:https://www.digital.archives.go.jp/das/meta/F0000000000000031950。
5. 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語言線上詞典》,網站:https://e-dictionary.apc.gov.tw/。
6.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新聞稿,2007年7月17日,「首次曝光原住民傳家寶 見證大清帝國的臺灣史前館『peongsi』特展之一」,網站:http://beta.nmp.gov.tw/main/01/1-2/960717.htm。
7.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秘書室公共事務中心,「庫巴之火:再會札哈木」,網站:http://pr.ntnu.edu.tw/newspaper/index.php?mode=data&id=13969。

七、 口述歷史訪談
1. 二宮雅古以訪問、紀錄,〈安玉蘭(yangui’e yasiyungu,78歲)口述訪談〉,於lalauya(阿里山樂野部落),2017年3月6日。
2. 二宮雅古以訪問、紀錄,〈安淑美(paicʉ’e yasiyungu,55歲)口述家譜〉,於lalauya(阿里山樂野部落),2020年6月22日。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台灣史研究所
102158007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2158007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戴寶村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Dai, Bao-Cun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二宮雅古以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Ninomiya Yanguien_US
dc.creator (作者) 二宮雅古以zh_TW
dc.creator (作者) Yangui, Ninomiyaen_US
dc.date (日期) 2020en_US
dc.date.accessioned 2-Sep-2020 12:07:55 (UTC+8)-
dc.date.available 2-Sep-2020 12:07:55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2-Sep-2020 12:07:55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02158007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31606-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台灣史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2158007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1895年,日清戰爭結束,臺灣成為日本的殖民地。在日本統治臺灣的50年,鄒族社會文化體系受到了外在威脅,而明顯地產生變化。不僅鄒族的「馬雅傳說(maaya)」成為一種日本人統治鄒族合理化的傳說故事,日本政府透過行政、經濟、社會互動、教育與語文傳播等方式治理鄒族,影響鄒族的傳統文化及語言,甚至使鄒族人變成日本人,改變其思想。因此,日治時期對於鄒族來說是一個全面性「日本化」的過程。

鄒族受到日治時期的全面性影響,導致在鄒族現代社會中,仍可以看到日治時期所留下的有形物體及無形物體,包括日語。日語作為日本殖民帝國的語言,透過日本政府的政策及主流民族的文化影響鄒族。戰後,歷經中華民國政府推行的國語政策,鄒語中仍有不少的日語詞彙留存下來,出現在鄒族的日常生活會話及出版品等,成為鄒語的一部分。

本文首先將釐清日治時期在鄒族的日本治理及推行教育與語文傳播的狀況。為了還原日治時期的鄒族史,蒐集鄒族相關的日治時期史料,並翻譯分析,試著補上原有鄒族史中的歷史拼圖。接著,本文將從鄒族日常生活會話、《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原住民族語:鄒語學習手冊及教師手冊》、《原住民族語言線上詞典》、《鄒語新約聖經》中蒐集彙整鄒語中的日語借詞,並試著整理分析,提供鄒族世代傳承語言之參考資料。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前言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3
第三節 研究範疇與方法 10
第四節 章節架構 11
第二章 荷蘭時期前後的外部接觸 12
第一節 荷蘭時期前 12
第二節 17世紀鄒族與荷蘭人之接觸互動 17
第三節 17世紀鄒族與外部互動 22
第四節 鄭氏王國及清帝國與阿里山地區互動 26
第五節 小結 39
第三章 日本的鄒族治理 41
第一節 行政治理 42
第二節 經濟發展 92
第三節 社會互動 103
第四節 小結 115
第四章 教育與語文傳播 118
第一節 臺南縣嘉義辨務署、鄒族兒童教育所 118
第二節 鄒族兒童的求學情況、鄒族資優學生之教育 126
第三節 教學活動 133
第四節 小結 138
第五章 語言接觸與文化樣態 139
第一節 鄒語中的外來語詞 139
第二節 鄒語中的日語借詞詞彙類別 140
第三節 鄒語中的日語借詞之分類 158
第四節 小結 159
第六章 結論 161
參考文獻 164
附錄:鄒語中的日語借詞 172
zh_TW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2158007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日本治理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鄒族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語言文化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日語借詞zh_TW
dc.title (題名) 日本治理與鄒族外部互動的語言文化現象(1895-1945)zh_TW
dc.title (題名) The Outside Influence on the Tsou Culture and Language during the Japanese Governance of Taiwan(1895-1945)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 官方檔案公文、官方刊物及報紙
1. 《臺灣總督府檔案》
2. 《臺灣總督府檔案 總督府公文類纂》
3. 《職員錄(甲)》
4. 《臺灣總督府職員錄》
5. 《臺灣總督府文官職員錄》
6. 《臺灣總督府及所屬官署職員錄 》
7. 《臺灣總督府府(官)報》
8. 《官報》
9. 《臺灣日日新報》
10. 《臺灣日日新報(漢文版)》
11. 《時事新報》
12. 《大阪毎日新聞》
13. 《理蕃の友》
14. 《臺灣警察時報》
15. 《臺灣警察協會雜誌》
16. 《臺灣鐵道》
17. 《台灣教會公報》

二、 史料及譯本
(一) 清代
1. 餘文儀,《續修臺灣府志》,卷二、五、十五。
2. 連橫,《臺灣通史》,卷二十。
3. 劉良璧,《重修福建臺灣府志》,卷八。
4. 周元文,《臺灣府志》,卷五。
5. 高拱乾,《臺灣府志》,卷五。
6. 《臺灣輿地匯鈔》
7. 謝金鑾,《續修臺灣縣志》,卷五。
8. 《臺灣詩鈔》,卷三。
9. 《海音詩全卷》,臺北:臺灣文獻委員會,1953。

(二) 日治
1. 三浦幸太郎,《靈は輝やく義人吳鳳》,嘉義:南瀛新社嘉義支局,1931。
2. 小島由道,《蕃族慣習調査報告書:第四卷》,臺北: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1918。
3. 田村剛,《臺灣の風景》,東京:雄山閣出版社,1928。
4. 伊能嘉矩著、溫吉編譯,《臺灣番政志(一)(二)》,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7。
5. 成田武司編,《臺灣生蕃種族寫真帖》,臺北:,1912。
6. 佐山融吉,《蕃族調査報告書:第三冊》,臺北: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1915。
7. 佐山融吉、大西吉壽,《生蕃傳說集》,臺北:彬田重藏書店,1923。
8. 国府種武,《台湾に於ける国語教育の展開》,臺北:第一教育社,1931。
9. 芳野作市,《國語讀本插畫の精神及其解說》,東京:明治圖書株式會社,1926。
10. 後藤忠三,《臺灣糖業視察記》,大阪:大阪砂糖商同業組合,1935。
11. 宮田兼治郎,《臺灣愛國兵器 獻金美譚》,臺北:帝國在郷軍人會臺灣聯合支部,1932。
12. 渋澤敬三,〈南島見聞錄〉《祭魚洞雜錄》,東京:郷土研究社,1933。
13. 森丑之助原著,宋文薰編譯,《臺灣蕃族圖譜中譯本》,臺北:南天書局,1994。
14. 鈴木作太郎,《臺灣の蕃族研究》,臺北:南天,1932。
15. 鈴木秀夫編,《臺灣蕃界展望》,臺北:理蕃之友發行所,1935。
16. 嘉義廳,《行政事務及管內概況》,嘉義:嘉義廳,1919。
17. 臺灣總督府民政部編,《記念臺灣寫真帖》,臺北:臺灣總督府民政部,1915。
18.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編,《高砂族の教育》,昭和十九年版,臺北:臺灣總督府警務局,1944。
19. 臺灣總督府警察本署編,《理蕃誌稿》,第一卷,臺北:南天書局,1995。
20.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編,《理蕃誌稿》,第二卷、第三卷、第四卷,臺北:南天書局,1995。
21. 臺灣總督府警察本署編、陳金田譯,《日據時期原住民行政志稿》,第一卷,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
22.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編、陳金田譯,《日據時期原住民行政志稿》,第二卷(上卷),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9。
23.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編、吳萬煌、古瑞雲譯,《日據時期原住民行政志稿》,第三卷,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8。
24.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編、吳萬煌譯,《日據時期原住民行政志稿》,第四卷,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9。
25. 增田福太郎,《高砂族の婚姻研究》,臺北:南天書局,1996。

三、 專書
1. Kumu Tapas(姑目.荅芭絲),《部落記憶:霧社事件的口述歷史(I)(II)》,臺北:翰蘆圖書出版公司,2004。
2. tibusungu’e peongsi汪明輝,《汪明輝選輯:鄒族論—kuba-hosa-hupa一個臺灣原住民鄒族的夢》,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2006。
3. Yabu Syat、許世楷、施正鋒編,《霧社事件-臺灣人的集體記憶》,臺北:前衛出版社,2001。
4. 中村孝志著,吳密察、翁佳音、許賢瑤編,《荷蘭時代臺灣史研究》,下卷:社會•文化,臺北縣:稻鄉出版社,2002。
5. 文高明,《北美鄒再發現》,臺中:白象文化,2010。
6. 王泰升,《臺灣日治時期的法律改革(修訂版)》,臺北:聯經出版社,2014。
7. 王嵩山,《阿里山鄒族的社會與宗教生活》,臺北:稻鄉出版社,1995。
8. 王嵩山,《阿里山鄒族的歷史與政治》,臺北:稻鄉出版社,1990。
9. 王嵩山,《鄒族》,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4。
10. 王嵩山,《聚落經濟、國家政策與歷史-一個臺灣中部原住民族的例子》,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3。
11. 王嵩山、汪明輝、浦忠成著,《臺灣原住民史:鄒族史篇》,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
12. 北村嘉惠,《日本植民地下の台湾先住民教育史》,北海道:北海道大学出版会,2008。
13. 何孟侯,《百年觀點特展—史料中的臺灣‧原住民及臺東》,臺東: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2007。
14. 李奉儒纂修,《嘉義縣志.卷八.教育志》,嘉義:嘉義縣政府,2009。
15. 松田吉郎,《台湾原住民と日本語教育:日本統治時代台湾原住民教育史研究》,京都:晃洋書房,2004。
16. 松田吉郎,《台湾原住民の社会的教化事業》,京都:晃洋書房,2011。
17. 林修澈,《南庄事件與日阿拐:透過文獻與追憶的認識》,苗栗:苗栗縣文化局,2004。
18. 林修澈,《原住民重大歷史事件—南庄事件:根據臺灣總督府檔案的理解》,臺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7。
19. 林素珍、林春治、陳耀芳,《七腳川事件:原住民重大歷史事件》,臺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5。
20. 阿威赫拔哈口述,許介麟編著、林道生翻譯,《阿威赫拔哈的霧社事件證言》,臺北:臺原出版社,2000年。
21. 國立政治大學原住民族研究中心,《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原住民族語九階教材:鄒語教師手冊》,第一階、第三階、第四階、第五階,臺北:教育部、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13、2016、2010。
22. 洪麗完編撰,《臺灣古文書專輯:上冊》,臺中:臺中縣立文化中心,1996。
23. 徐世榮,《土地正義:從土地改革到土地徵收,一段被掩蓋、一再上演的歷史》,新北:遠足文化出版社,2016。
24. 浦忠成,《庫巴之火》,臺中:晨星出版社,1997。
25. 浦忠成主持、浦忠勇協同主持,《曹(鄒)族物質文化調查與研究變遷與持續》,臺北: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1997。
26. 高英傑,《拉拉庫斯回憶:我的父親高一生與那段歲月》,臺北:玉山社,2018。
27.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編輯組,《原住民重大歷史事件:七腳川事件寫真帖》,臺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5。
28. 康培德,《殖民想像與地方流變:荷蘭東印度公司與臺灣原住民》,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16。
29. 張素玢,〈清代臺灣的政治與社會發展(1684 -1858)〉《島國群像:兼容並蓄的臺灣歷史與文化》,臺北: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拓展臺灣數位典藏計畫,2012。
30. 郭明正,《又見真相:賽德克族與霧社事件—66個問與答,面對面訪問霧社事件餘生遺族》,臺北:遠流出版公司,2012。
31. 郭明正,《真相.巴萊:賽德克.巴萊的歷史真相與隨拍札記》,臺北:遠流出版公司,2011。
32. 程紹剛,《荷蘭人在福爾摩莎》,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0。
33. 黃榮洛,《北埔事件文集》,新竹:新竹縣文化局,2006。
34. 董同龢,《鄒語研究》,臺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1964。
35. 鄒族聖經翻譯委員會編,《鄒語新約聖經》,臺北:臺灣聖經公會,2014。
36. 衛惠林、余錦泉、林衡立,《臺灣省通志稿.卷八.同冑志:曹族篇》,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2。
37. 鴻義章,《原住民族重大歷史事件系列叢書(二):太魯閣事件》,新北:原住民族委員會,2016。
38. 藤井志津枝,《臺灣原住民史:政策篇》,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1。

四、 期刊論文及雜誌
(一) 日治
1. 〈阿里山國立公園協會の創立〉《臺灣山林會報》,第62號(臺北:財團法人臺灣山林會,1931),頁48-50。
2. 〈蕃人の教育〉《蕃情研究會誌》,第3號(臺北:蕃情研究會,1900),頁70-71。
3. 伊能嘉矩,〈Dayak Head-House 台湾土蕃の公廨〉《東京人類學雑誌》,21.246(東京,1906.9),頁455-459。
4. 伊能嘉矩,〈台湾のツォウ(Tso`o)族的思想に顕はれたる神霊と悪魔〉《東京人類學雑誌》,4.277(東京,1909.4),頁237-243。
5. 伊能嘉矩,〈台湾のツォウ蕃族に行はるて疾病の祈祷及び死者の埋葬〉《東京人類學雑誌》,25.290(東京,1910.5),頁291-295。
6. 伊能嘉矩,〈台湾のツォウ蕃族に行はるて祭祖の儀式一斑〉《東京人類學雑誌》,25.293(東京,1910.8),頁406-409。
7. 伊藤太右衛門,〈本島山村の副業に就て………先づ山葵の試作獎勵を提唱す(二)〉《臺灣山林會報》,第64號(臺北:財團法人臺灣山林會,1931.8),頁1-7。
8. 岡田信興,〈阿里山蕃調査書〉《臺灣慣習記事》,5.5(臺北,1905)、5.6(臺北,1905)。
9. 岡田謙,〈未開人に於ける個人と社会:台湾ツォウ族の実例に就き〉《年報社會學》,2(1934)。
10. 岡田謙,〈未開社会に於ける合理的なものと非合理的なもの:ツォウ族の事例に就いて〉《南方土俗》,2.1(臺北:臺北帝大土俗人種學研究室内南方土俗學會,1932),頁17-23。
11. 岡田謙,〈未開發社會に於ける集團諸型態交錯:臺灣ツオウ族に於ける一例〉《南方土俗》,2.4(臺北:臺北帝大土俗人種學研究室内南方土俗學會,1933),頁7-26。
12. 岡田謙,〈青年集会所の軍事的意義〉《社会學》,4(1932)。
13. 岡田謙、馬淵東一,〈ルフト蕃移住の話〉《南方土俗》,1.2(臺北,1931.7)。
14. 馬淵東一,〈中部高砂族の祭壇〉《民族學研究》,3.1(東京,1937.1),頁1-29。
15. 馬淵東一,〈高砂族に於ける鞦韆〉《人類學雜誌》,54.7(東京,1939.7)。
16. 葆真子,〈生蕃の臺北觀光(上)〉《蕃界》(臺北:生蕃研究會,1913),頁78-79。
17. 臺灣畜產協會,〈臺灣の畜產統計:表Ⅻ牧場〉《臺灣之畜產》,第5卷第12號(臺北:臺灣畜產協會,1937),頁20-21。
18.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理蕃課,〈農業講習所設置:臺南州がララウヤに〉《まこと》,第219期(臺北:財團法人臺灣三成協會,1935),1935年10月20日,頁3。
19. 增田福太郎,〈中部高砂族の家族構成一班〉《臺法月報》,32.10(臺北,1938.10)。
20. 增田福太郎,〈中部高砂族の婚姻年齢〉《臺法月報》,32.9(臺北,1938.9)。
21. 增田福太郎,〈北ツォウ族の婚姻制〉《臺法月報》,33.1-3(臺北,1939.1-3)。
22. 增田福太郎,〈阿里山蕃に遺る大家族制の面影〉《臺法月報》,30.12(臺北,1936.12)。
23. 增田福太郎,〈阿里山蕃の相続事情〉《臺法月報》,31.10(臺北,1937.10)。

(二) 戰後
1. 二宮雅古以(Yangui`e Yasiyungu),〈在鄒族處境中談原住民轉型正義〉《新使者》,155期(臺北:新使者雜誌社,2016),頁19-21。
2. 林玉茹、畏冬,〈林爽文事件前的臺灣邊區圖像:以乾隆49年臺灣番界紫線圖為中心〉《臺灣史研究》,19卷3期(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2)。
3. 林衡立,〈清乾隆年臺灣生番朝貢考〉《文獻專刊》,4卷3至4期(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3),頁21-26。
4. 洪麗完,〈族群與遷徙、擴散:以清代哆囉嘓社人移住白水溪流域為中心〉《臺灣史研究》,18卷4期(臺北:中央研究院,2011)。
5. 洪麗完,〈嘉南平原沿山地區之族群關係(1700-1900):以「阿里山番租」為例〉《臺灣史研究》,18卷1期(臺北:中央研究院,2011)。
6. 宮岡真央子,〈ツォウの名前の過去と現在—台湾原住民族の固有名回復に関する一考察〉《国立民族学博物館調査報告》,147卷(大阪:国立民族学博物館,2019),頁127-153。
7. 浦忠成,〈札哈木:鄒族的赤嵌經驗〉《原住民族文獻》,2017年10月34期(臺北:原住民族委員會,2017)。
8. 海樹兒‧犮剌拉菲,〈1915年Dahu Ali(拉荷‧阿雷)發動布農族大分抗日事件說之探討〉《臺灣文獻》,60:1(南投,2009.3),頁355-393。
9. 陳文達,〈嘉義梅山乾隆民番界碑〉《臺灣文獻》,37卷3期(1986.9)。
10. 陳秋坤,〈清代中晚期平埔熟番業主的番租性質,1740-1870──以臺中岸裡社和大崗山新港社的田園租業為中心〉《臺灣史研究》,13卷2期(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06)。
11. 曾筱涵,〈「南蕃事件」與文化衝突〉《嘉大史地》,2(嘉義,2007.6),頁47-59。
12. 黃唯玲,〈日治時期「平地蕃人」的出現及其法律上待遇(1895-1937)〉《臺灣史研究》,第19卷第2期(臺北: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2012)。
13. 葉神保,〈1914年「南蕃事件」的研究回顧:環繞在殖民政府與排灣族衝突事件相關論述之評析〉《民族學界》,33(臺北,2014.4),頁191-230。
14. 葉神保,〈日本時期排灣族「南蕃事件」之研究〉《臺灣學研究》,22(臺北,2018.4),頁1-34。
15. 蔡錦堂,〈「紀元二千六百年」的日本與臺灣〉《師大臺灣史所學報》,1期(2007.12),頁70-71。
16. 鄭安睎,〈日治時期推進隘勇線與蕃界之內涵轉變〉《中央人文學報》,2012年4月(桃園:中央大學,2012)。
17. 戴寶村,〈日本殖民統治下臺灣之紀年研究〉《臺灣文獻》,65卷3期(2014.9)。
18. 魏德文,〈『西班牙人繪製艾爾摩沙島荷蘭港口圖』導覽〉《原住民族文獻》,2013年2月7期(臺北:原住民族委員會,2013)。
19. 藤森智子,〈1930年代國語講習所教科書《新國語教本》之分析〉,《臺灣學研究》,第11期(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2011.6),頁1-32。
20. 蘇昭旭,〈日治時期的森林鐵道─以阿里山森鐵為例〉《臺灣學通訊》,106期(新北:國立臺灣圖書館,2018)。

五、 學位論文及研究論文
1. 王雅萍,〈姓名與認同:以臺灣原住民族姓名議題為中心〉(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民族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2. 王嵩山,〈鄒族政治制度研究—一個高山族聚落適應變遷的例子〉(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
3. 汪明輝,〈鄒族之民族發展—一個臺灣原住民民族主體性建構的社會、空間與歷史〉(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
4. 張耀宗,〈泛族群意識:以日治時期國(日)語教育對原住民的影響為探討焦點〉《2009年全國原住民族研究論文集》(嘉義:2009年全國原住民族研究論文發表會,2009),頁1-10-1~22。
5. 陳麗君,〈鄒語中日語借詞之音韻變化〉(臺南:2005年語文学者国際シンポジウム,2005)。
6. 葉神保 drangadrang validy,〈日治時期排灣族「南蕃事件」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博士論文,2014)。

六、 網站資料
1. Aitu Awan,「語言會說話》西班牙人的『母狗』是如何變成原住民的『錢』?從族語看見臺灣古貿易世界!」,MATA TAIWAN,網站:http://www.matataiwan.com/2015/05/19/monetary-silver-in-indigenous-languages/。
2. Aitu Awan,「語言會說話》是誰先賣菸給原住民的?語言學:不好意思,或許不是日本人幹的」,MATA TAIWAN,網站:https://www.matataiwan.com/2015/01/29/from-tabak-to-tamaku/。
3. 汪明輝,「鄒族之民族發展:歷史建構鄒族,鄒族建構歷史」,鄒族文化藝術基金會,網站:http://home.educities.edu.tw/ coukuba/new_page_1.htm045.htm。
4. 国立公文書館デジタルアーカイブ,「国立公園法(勅令第二百四十一号参看)・御署名原本・昭和六年・法律第三六号」,網站:https://www.digital.archives.go.jp/das/meta/F0000000000000031950。
5. 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語言線上詞典》,網站:https://e-dictionary.apc.gov.tw/。
6.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新聞稿,2007年7月17日,「首次曝光原住民傳家寶 見證大清帝國的臺灣史前館『peongsi』特展之一」,網站:http://beta.nmp.gov.tw/main/01/1-2/960717.htm。
7.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秘書室公共事務中心,「庫巴之火:再會札哈木」,網站:http://pr.ntnu.edu.tw/newspaper/index.php?mode=data&id=13969。

七、 口述歷史訪談
1. 二宮雅古以訪問、紀錄,〈安玉蘭(yangui’e yasiyungu,78歲)口述訪談〉,於lalauya(阿里山樂野部落),2017年3月6日。
2. 二宮雅古以訪問、紀錄,〈安淑美(paicʉ’e yasiyungu,55歲)口述家譜〉,於lalauya(阿里山樂野部落),2020年6月22日。
zh_TW
dc.identifier.doi (DOI) 10.6814/NCCU202001383en_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