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s-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NCCU Library

Citation Infomation

Related Publications in TAIR

題名 勞動事件法保全程序之研究
A Study on the Provisional Remedy Proceedings of the Labor Incident Act
作者 林沛緹
Lin, Pei-Ti
貢獻者 黃程貫
Hwang, Cheng-Guan
林沛緹
Lin, Pei-Ti
關鍵詞 勞動事件法
保全程序
定暫時狀態處分
The Labor Incident Act
Provisional Remedy Proceedings
a temporary status quo injunction
日期 2020
上傳時間 2-Sep-2020 12:29:51 (UTC+8)
摘要 在動態社會環境裡,常出現諸如家事案件、勞動事件、智財權的著作權、專利與商標案件、醫療糾紛…等,層出不窮的爭議出現在每一個世代中,為了避免法官拘泥僅於法條框架的認知做裁判,執政者必須在現行法制基礎下,改革擬定符合時宜的法規,當面臨特定類型爭議的案件,法官才能給予公允且合時宜的審判,以尋求法公平真理的目標。
在勞資關係中,可能因一方利益而損及他方權利,當勞方經濟地位處於相對較弱的一方,勞工何以擁有矛與盾來保衛維護自己權利?本篇論文就勞資爭議引發的問題,在民事類訴訟中之保全方法,從早期一般民事勞資爭議的保全規範到今年最新施行的勞動事件法,以保全程序為例研究撰寫此論文。本論文研究範圍從勞動訴訟的立法沿革,將1988年至2020年,歷經三十多年間,針對勞動事件法的保全程序,以勞動事件法成立前與後做差異性研究,本論文共分五個章節,以舊法與新法之民事訴訟法中假扣押、假處分、定暫時狀態處分的民事保全、勞資爭議處理法之相關規定,進而與勞動事件法保全程序比較,再以今年度勞動法庭已裁判案子為例,做探討。
勞基法中所規定的法律規範,是給資方最低標準的底線、給勞方最基本的保障,當基準無法達到時,就會引發勞資爭議,勞資雙方的爭議可透過訴訟、調解、仲裁、裁決…等方式解決紛爭,因勞動事件法是今年1月1日施行,筆者受於截稿時間所限,僅根據以往舊的民事判決或裁定,與新法的判例,在勞雇雙方有無差異性?就保全程序而言,是否更為親民?有無縮短訴訟障礙的鴻溝?有無更顧及到弱勢勞方?最後以綜合分析與結論,先不涉及制度設計是否有立即調整或修法的必要,僅探究因司法改革後所產生的新法律,對勞資雙方及訴訟實務的影響,並以綜合分析方式導出結論與擬出建議,僅為拋磚引玉,因為法的批判都需靜待運行一段時間後,觀察後續變化,才可適宜去進行整體全面檢討與建議。
In this dynamic social environment, family matters, labor incidents, copyright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patent and trademark cases, medical disputes, etc., these kinds of disputes often appear in every generation. The lawmaker shall come up with more appropriate laws and regulations under our current legal system accordingly to make sure the judges will make a fair and reasonable decision on each specific type of disputes to reach the goal of fairness and truth.
When it comes to the labor relations, we can always tell that when conferring a right to one party, it may come along damage to the opposite party. Compared with the employer, labor is usually taking a relatively weak position in terms of socioeconomic status. Therefore, this thesis will focus on the discussion of several legal measures for labors to take to defend their rights when labor disputes arise. This thesis talks about several provisional remedy proceedings provided in Code of Civil Procedure and the Labor Incident Act. The research scope of this thesis covers the legislative evolution of labor litigation from 1988 to 2020, with regard to the provisional remedy proceedings of the Labor Incident Act,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before and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Labor Incident Act. In addition, this thesis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based on the provisional attachment, provisional injunction, and a temporary status quo injunction of provisional remedy proceedings of old and new laws in Code of Civil Procedure; as well as relevant provisions of the Act for Settlement of Labor-Management Disputes. Furthermore, to compared with the provisional remedy proceedings of the Labor Incident Law, as well as the case that has been judged by the labor court this year as an example for research and discussion.
The Labor Standards Act is enacted to provide minimum standards for employer, and to protect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labors. However, disputes may occur in the event the standards cannot be agreed by either party, yet disputes between both parties can be resolved through litigation, mediation, arbitration, orders, etc. Subject to the fact that Labor Incident Act was implemented on January 1, 2020, this thesis is limited to discuss only based on previous civil judgements or orders and the precedents of the new law. This thesis also raises some questions including is there a difference between employees and employers? Is it reasonable in terms of provisional remedy proceedings? Is it reducing the barrier to litigation? Is there more consideration for labors? Lastly, this thesis will discuss the impact of new laws on labor and management and litigation practices after judicial reforms, as well as to derive conclusions and draft out suggestions through comprehensive analysis; however, critical laws and regulations takes time and observe subsequent changes before it is appropriate to make an overall comprehensive review and suggestions.
參考文獻 (一) 書籍(依姓氏筆劃順序)
1、 李毅、辰翊,勞動社會法爭點解讀,高點文化,頁12-3,2018年。
2、 邱羽凡,勞動事件法之訴訟程序規範簡析,勞動事件法解析,元照出版社,頁51至52及70,2020年2月。
3、 吳俊達律師、P律師,上法院這檔事,一品文化出版社,頁199至203,
2019年8月。
4、 姜世明,民事訴訟法(下冊),新學林出版社,頁606及616,2016年8月
四版。
5、 張登科,強制執行法,三民書局,頁581及596,2001年9月修訂版。
6、 原井龍一郎、何合伸一,實務民事保全法三訂版,商事法務,頁76至77,
2011年。
7、 許士宦,民事保全之理論與實務,新學林出版社,頁293至298,2019年
12月。
8、 陳金泉,勞動事件法保全規定評析,元照出版社,頁75至76、79至80,
2020年2月。
9、 陳榮宗,強制執行法,三民書局,頁653,1999年11月初版。
10、陳業鑫,勞動事件法概要:案例式探討,元照出版社,頁8、40至41,2020年6月。
11、陳繼盛,勞資爭議法制之基本認識,勞工法論文集,陳林法學文教基金會,頁378,1994年6月。
12、黃程貫,勞動法,空中大學,頁6、7及頁300,1996年8月。
13、黃程貫,我國勞動訴訟之現況與困境,政治大學勞動法與社會法中心,勞動、社會與法,元照出版社,頁46,2011年5月。
14、黃程貫,勞動事件法解析,台灣勞動法學會主編,元照出版社,頁3至7,2020年2月。

(二)期刊論文(依姓氏筆劃順序)
1、 沈冠伶,我國假處分制度之過去與未來-以定暫時狀態之假處分如何衡平保障兩造當事人之利益為中心,月旦法學雜誌,第109期,頁54至55,2004年5月。
2、 沈冠伶,勞動調解程序之重構-紛爭處理制度多元化與程序轉換,民事訴訟法研究會第139次民事訴訟研討會,法學叢刊,第253期,頁155至157,2019年1月。
3、 林佳和,勞工案件專家審問題初探,律師雜誌,253期,頁53至70,2000年10月。
4、 林佳和,勞動基準法二十年--- 過去、現在與未來的十項觀察,律師雜誌,第298期,頁53、54,2004年。
5、 林佳和,勞動事件法概觀(上),月旦會計實務研究,第12期,頁50至51,2018年12月。
6、 林佳和,勞動事件法概觀(下),月旦會計實務研究,第13期,頁91至92,2019年1月。
7、 林佳和,勞動事件法保全程序-繼續僱用請求權,月旦法學雜誌,第293期,頁141至142、149、163至164,2019年10月。
8、 許士宦,法學論著特別企劃,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46期,頁53至56,2003年5月。
9、 許士宦,「假扣押之保全必要性及其釋明」,台灣法學雜誌,第353期,頁163,2018年。
10、 許士宦,2019年10月,假處分之實體要件及釋明程度,台灣法學雜誌,第377期,頁91至95、113至119。
11、 陳金泉,勞動事件法保全規定評析,月旦民商法雜誌,第64期,頁76至79,2019年。
12、 郭玲惠,勞動事件法重要議題研析,月旦法學,第301期,頁185,2020年6月。
13、 黃國昌,我國勞動訴訟之實證研究-以第一審訴訟之審理與終結情形為中心(上),政大法學評論,第106期,頁205至211、215,2008年12月。
14、 黃國昌,我國勞動訴訟之實證研究-以第一審訴訟之審理與終結情形為中心(下),政大法學評論,第107期,頁183、190至201、214至216,2009年12月。
15、 黃程貫,台灣不當勞動行為裁決制度,台灣勞工季刊,26期,頁44,2011年6月。
16、 黃程貫,勞動訴訟改革:勞動事件法制定,台灣勞動季刊,第60期,頁7至8,2019年12月。。
17、 劉明生,「假扣押原因之解釋及其與釋明、供擔保之關係-評高等法院104年抗字第1667號民事裁定」,台灣法學雜誌,326期,頁35,2017年。
18、 鄭津津,我國勞資爭議處理制度之現況與檢討,中正大學法學集刊,第6期,頁67,2002年1月。
19、 鄭津津,勞工救濟法制,月旦法學雜誌,第222期,頁25至27,2013年11月。
20、 蔡炯燉,勞資關係月刊,第18卷第6期,1999年。

(三)研究計畫
周兆昱主持、李玉春協同主持,「新北市勞資爭議調解不成立案件分析及後續協助方案」期末報告,計畫主辦單位:新北市政府勞工局,計畫研究單位:中正大學,頁111至113,研究期間:中華民國104年7月8日至104年12月16日。

(四)會議記錄(依時間先後順序)
1. 司法院司法業務研究會,第3則法律問題研討結論:認為調職應受雇主「不得權利濫用」原則之限制,第7期,1985年10月14日。
2. 司法院編,民事訴訟法歷次修正條文暨理由彙編,頁928及929,1986年。
3. 司法院編,司法院民事訴訟法研究修正資料彙編(八),頁1112至1115、頁1129、1133至1164、1242、1269及1331,1992年。
4. 司法院編,民事訴訟法及施行法暨非訟事件法部分條文對照表暨相關法規,1999年。
5. 司法院編,民事訴訟法部分修正條文對照表暨總說明,頁336至339,2003年。
6. 司法院編,民事訴法研討會第37次研討會之闡述「民訴研討三」,頁104,2010年。
7. 立法院公報,立法院會審查,第107卷,第90期,委員會紀錄,頁127至133,2018年10月18日。

(五)網際網路(依著者筆劃順序)
1. 司法院,勞動事件新制簡介,最後瀏覽日2020年3月18日,檢自
https://www.judicial.gov.tw/tw/cp-1461-58174-e2667-1.htmlm
2. 司法院編輯,司法院官方粉絲專頁,2020年5月26日,檢自
https://www.facebook.com/judicial.gov.tw/
3. 勞動部勞動條件及就業平等司製作,工作規則參考手冊,最後瀏覽日2020年5月24日,最後版本異動2020年5月11日,檢自 www.mol.gov.tw
4. 梁家瑋報導,2020年1月1日,焦點事件,勞動事件法來了!有用沒用?看指標案例,檢自https://www.eventsinfocus.org/news/3534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法學院碩士在職專班
106961025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6961025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黃程貫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Hwang, Cheng-Guan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林沛緹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Lin, Pei-Tien_US
dc.creator (作者) 林沛緹zh_TW
dc.creator (作者) Lin, Pei-Tien_US
dc.date (日期) 2020en_US
dc.date.accessioned 2-Sep-2020 12:29:51 (UTC+8)-
dc.date.available 2-Sep-2020 12:29:51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2-Sep-2020 12:29:51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06961025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31708-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法學院碩士在職專班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6961025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在動態社會環境裡,常出現諸如家事案件、勞動事件、智財權的著作權、專利與商標案件、醫療糾紛…等,層出不窮的爭議出現在每一個世代中,為了避免法官拘泥僅於法條框架的認知做裁判,執政者必須在現行法制基礎下,改革擬定符合時宜的法規,當面臨特定類型爭議的案件,法官才能給予公允且合時宜的審判,以尋求法公平真理的目標。
在勞資關係中,可能因一方利益而損及他方權利,當勞方經濟地位處於相對較弱的一方,勞工何以擁有矛與盾來保衛維護自己權利?本篇論文就勞資爭議引發的問題,在民事類訴訟中之保全方法,從早期一般民事勞資爭議的保全規範到今年最新施行的勞動事件法,以保全程序為例研究撰寫此論文。本論文研究範圍從勞動訴訟的立法沿革,將1988年至2020年,歷經三十多年間,針對勞動事件法的保全程序,以勞動事件法成立前與後做差異性研究,本論文共分五個章節,以舊法與新法之民事訴訟法中假扣押、假處分、定暫時狀態處分的民事保全、勞資爭議處理法之相關規定,進而與勞動事件法保全程序比較,再以今年度勞動法庭已裁判案子為例,做探討。
勞基法中所規定的法律規範,是給資方最低標準的底線、給勞方最基本的保障,當基準無法達到時,就會引發勞資爭議,勞資雙方的爭議可透過訴訟、調解、仲裁、裁決…等方式解決紛爭,因勞動事件法是今年1月1日施行,筆者受於截稿時間所限,僅根據以往舊的民事判決或裁定,與新法的判例,在勞雇雙方有無差異性?就保全程序而言,是否更為親民?有無縮短訴訟障礙的鴻溝?有無更顧及到弱勢勞方?最後以綜合分析與結論,先不涉及制度設計是否有立即調整或修法的必要,僅探究因司法改革後所產生的新法律,對勞資雙方及訴訟實務的影響,並以綜合分析方式導出結論與擬出建議,僅為拋磚引玉,因為法的批判都需靜待運行一段時間後,觀察後續變化,才可適宜去進行整體全面檢討與建議。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In this dynamic social environment, family matters, labor incidents, copyright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patent and trademark cases, medical disputes, etc., these kinds of disputes often appear in every generation. The lawmaker shall come up with more appropriate laws and regulations under our current legal system accordingly to make sure the judges will make a fair and reasonable decision on each specific type of disputes to reach the goal of fairness and truth.
When it comes to the labor relations, we can always tell that when conferring a right to one party, it may come along damage to the opposite party. Compared with the employer, labor is usually taking a relatively weak position in terms of socioeconomic status. Therefore, this thesis will focus on the discussion of several legal measures for labors to take to defend their rights when labor disputes arise. This thesis talks about several provisional remedy proceedings provided in Code of Civil Procedure and the Labor Incident Act. The research scope of this thesis covers the legislative evolution of labor litigation from 1988 to 2020, with regard to the provisional remedy proceedings of the Labor Incident Act,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before and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Labor Incident Act. In addition, this thesis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based on the provisional attachment, provisional injunction, and a temporary status quo injunction of provisional remedy proceedings of old and new laws in Code of Civil Procedure; as well as relevant provisions of the Act for Settlement of Labor-Management Disputes. Furthermore, to compared with the provisional remedy proceedings of the Labor Incident Law, as well as the case that has been judged by the labor court this year as an example for research and discussion.
The Labor Standards Act is enacted to provide minimum standards for employer, and to protect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labors. However, disputes may occur in the event the standards cannot be agreed by either party, yet disputes between both parties can be resolved through litigation, mediation, arbitration, orders, etc. Subject to the fact that Labor Incident Act was implemented on January 1, 2020, this thesis is limited to discuss only based on previous civil judgements or orders and the precedents of the new law. This thesis also raises some questions including is there a difference between employees and employers? Is it reasonable in terms of provisional remedy proceedings? Is it reducing the barrier to litigation? Is there more consideration for labors? Lastly, this thesis will discuss the impact of new laws on labor and management and litigation practices after judicial reforms, as well as to derive conclusions and draft out suggestions through comprehensive analysis; however, critical laws and regulations takes time and observe subsequent changes before it is appropriate to make an overall comprehensive review and suggestions.
en_US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目次 5
第一章 緒論 9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0
第二節 研究範圍 12
第三節 研究方法 13
第四節 章節架構 14
第二章 勞動事件法沿革 16
第一節 勞資爭議相關立法背景 16
第二節 勞動事件法形成原因 20
第三節 勞動事件法簡介 25
第一項 勞動事件法成立目的 25
第二項 勞動事件法內容及七大重點簡介 27
第三章 一般民事勞資爭議之保全程序 37
第一節 保全程序之意義與立法目的 37
第二節 假扣押聲請之原因釋明與效力執行 39
第三節 假處分聲請之原因釋明與執行 44
第四節 定暫時狀態處分之要件 46
第四章 勞動事件法之保全程序 52
第一節 銜接不當勞動行為裁決程序 56
第二節 擔保金之上限及減負 59
第三節 法院之闡明義務 61
第四節 解僱無效之定暫時狀態處分 62
第五節 調動無效之定暫時狀態處分 67
第六節 勞動事件法保全程序之相關判決 71
第五章 綜合分析與結論 96
第一節 綜合分析 96
第二節 結論 101
參考文獻 108
zh_TW
dc.format.extent 1991794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6961025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勞動事件法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保全程序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定暫時狀態處分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The Labor Incident Act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Provisional Remedy Proceedings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a temporary status quo injunctionen_US
dc.title (題名) 勞動事件法保全程序之研究zh_TW
dc.title (題名) A Study on the Provisional Remedy Proceedings of the Labor Incident Act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 書籍(依姓氏筆劃順序)
1、 李毅、辰翊,勞動社會法爭點解讀,高點文化,頁12-3,2018年。
2、 邱羽凡,勞動事件法之訴訟程序規範簡析,勞動事件法解析,元照出版社,頁51至52及70,2020年2月。
3、 吳俊達律師、P律師,上法院這檔事,一品文化出版社,頁199至203,
2019年8月。
4、 姜世明,民事訴訟法(下冊),新學林出版社,頁606及616,2016年8月
四版。
5、 張登科,強制執行法,三民書局,頁581及596,2001年9月修訂版。
6、 原井龍一郎、何合伸一,實務民事保全法三訂版,商事法務,頁76至77,
2011年。
7、 許士宦,民事保全之理論與實務,新學林出版社,頁293至298,2019年
12月。
8、 陳金泉,勞動事件法保全規定評析,元照出版社,頁75至76、79至80,
2020年2月。
9、 陳榮宗,強制執行法,三民書局,頁653,1999年11月初版。
10、陳業鑫,勞動事件法概要:案例式探討,元照出版社,頁8、40至41,2020年6月。
11、陳繼盛,勞資爭議法制之基本認識,勞工法論文集,陳林法學文教基金會,頁378,1994年6月。
12、黃程貫,勞動法,空中大學,頁6、7及頁300,1996年8月。
13、黃程貫,我國勞動訴訟之現況與困境,政治大學勞動法與社會法中心,勞動、社會與法,元照出版社,頁46,2011年5月。
14、黃程貫,勞動事件法解析,台灣勞動法學會主編,元照出版社,頁3至7,2020年2月。

(二)期刊論文(依姓氏筆劃順序)
1、 沈冠伶,我國假處分制度之過去與未來-以定暫時狀態之假處分如何衡平保障兩造當事人之利益為中心,月旦法學雜誌,第109期,頁54至55,2004年5月。
2、 沈冠伶,勞動調解程序之重構-紛爭處理制度多元化與程序轉換,民事訴訟法研究會第139次民事訴訟研討會,法學叢刊,第253期,頁155至157,2019年1月。
3、 林佳和,勞工案件專家審問題初探,律師雜誌,253期,頁53至70,2000年10月。
4、 林佳和,勞動基準法二十年--- 過去、現在與未來的十項觀察,律師雜誌,第298期,頁53、54,2004年。
5、 林佳和,勞動事件法概觀(上),月旦會計實務研究,第12期,頁50至51,2018年12月。
6、 林佳和,勞動事件法概觀(下),月旦會計實務研究,第13期,頁91至92,2019年1月。
7、 林佳和,勞動事件法保全程序-繼續僱用請求權,月旦法學雜誌,第293期,頁141至142、149、163至164,2019年10月。
8、 許士宦,法學論著特別企劃,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46期,頁53至56,2003年5月。
9、 許士宦,「假扣押之保全必要性及其釋明」,台灣法學雜誌,第353期,頁163,2018年。
10、 許士宦,2019年10月,假處分之實體要件及釋明程度,台灣法學雜誌,第377期,頁91至95、113至119。
11、 陳金泉,勞動事件法保全規定評析,月旦民商法雜誌,第64期,頁76至79,2019年。
12、 郭玲惠,勞動事件法重要議題研析,月旦法學,第301期,頁185,2020年6月。
13、 黃國昌,我國勞動訴訟之實證研究-以第一審訴訟之審理與終結情形為中心(上),政大法學評論,第106期,頁205至211、215,2008年12月。
14、 黃國昌,我國勞動訴訟之實證研究-以第一審訴訟之審理與終結情形為中心(下),政大法學評論,第107期,頁183、190至201、214至216,2009年12月。
15、 黃程貫,台灣不當勞動行為裁決制度,台灣勞工季刊,26期,頁44,2011年6月。
16、 黃程貫,勞動訴訟改革:勞動事件法制定,台灣勞動季刊,第60期,頁7至8,2019年12月。。
17、 劉明生,「假扣押原因之解釋及其與釋明、供擔保之關係-評高等法院104年抗字第1667號民事裁定」,台灣法學雜誌,326期,頁35,2017年。
18、 鄭津津,我國勞資爭議處理制度之現況與檢討,中正大學法學集刊,第6期,頁67,2002年1月。
19、 鄭津津,勞工救濟法制,月旦法學雜誌,第222期,頁25至27,2013年11月。
20、 蔡炯燉,勞資關係月刊,第18卷第6期,1999年。

(三)研究計畫
周兆昱主持、李玉春協同主持,「新北市勞資爭議調解不成立案件分析及後續協助方案」期末報告,計畫主辦單位:新北市政府勞工局,計畫研究單位:中正大學,頁111至113,研究期間:中華民國104年7月8日至104年12月16日。

(四)會議記錄(依時間先後順序)
1. 司法院司法業務研究會,第3則法律問題研討結論:認為調職應受雇主「不得權利濫用」原則之限制,第7期,1985年10月14日。
2. 司法院編,民事訴訟法歷次修正條文暨理由彙編,頁928及929,1986年。
3. 司法院編,司法院民事訴訟法研究修正資料彙編(八),頁1112至1115、頁1129、1133至1164、1242、1269及1331,1992年。
4. 司法院編,民事訴訟法及施行法暨非訟事件法部分條文對照表暨相關法規,1999年。
5. 司法院編,民事訴訟法部分修正條文對照表暨總說明,頁336至339,2003年。
6. 司法院編,民事訴法研討會第37次研討會之闡述「民訴研討三」,頁104,2010年。
7. 立法院公報,立法院會審查,第107卷,第90期,委員會紀錄,頁127至133,2018年10月18日。

(五)網際網路(依著者筆劃順序)
1. 司法院,勞動事件新制簡介,最後瀏覽日2020年3月18日,檢自
https://www.judicial.gov.tw/tw/cp-1461-58174-e2667-1.htmlm
2. 司法院編輯,司法院官方粉絲專頁,2020年5月26日,檢自
https://www.facebook.com/judicial.gov.tw/
3. 勞動部勞動條件及就業平等司製作,工作規則參考手冊,最後瀏覽日2020年5月24日,最後版本異動2020年5月11日,檢自 www.mol.gov.tw
4. 梁家瑋報導,2020年1月1日,焦點事件,勞動事件法來了!有用沒用?看指標案例,檢自https://www.eventsinfocus.org/news/3534
zh_TW
dc.identifier.doi (DOI) 10.6814/NCCU202001415en_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