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太陽花學運對大學生統獨立場之影響
The Effects of Sunflower Movement on College Students` Unification-Independence Attitude
作者 曾重穎
Tseng, Chung-Ying
貢獻者 陳陸輝<br>蔡中民
曾重穎
Tseng, Chung-Ying
關鍵詞 太陽花學運
政治社會化
統獨立場
日期 2020
上傳時間 2-Sep-2020 12:41:56 (UTC+8)
摘要 本研究旨在分析大學生之統獨立場與統獨傾向變化是否受到太陽花學運之影響。本文利用「我國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定群追蹤研究」2012年及2015年皆有填答的大學生受訪者資料,分析大學生在2015年時的統獨傾向是否受到2014年太陽花學運之影響而有所變動。研究顯示大學生有無至現場參與太陽花學運,對於大學生後來在2015年的統獨傾向並沒有顯著的影響;真正影響大學生統獨傾向的是大學生對於學運支持與否的「態度」,而非是否有去學運現場的「行為」。在政治社會化的過程當中,我們可能會受到重大政治事件的影響而改變政治態度,本研究也發現了如太陽花學運這樣的重大政治事件,真的對於大學生的統獨立場產生顯著的影響;同時,也發現影響大學生統獨立場的因素也與一般選民不同,例如性別與省籍對於出身背景雷同,年齡相同的大學生們來說,已經不是左右他們統獨立場之重要因素。最後,本文也發現了「中國因素」對於大學生統獨立場也具有顯著的影響。在青年參政越來越流行的現今,希望本研究能為後續對於青年參政、年輕世代的政治態度研究提供一個洞見與方向。
參考文獻 І.中文部分
王濬,2018,〈「天然獨」世代的「島嶼天光」?-三一八學運中的國族
認同與兩岸關係〉,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邵宗海,2006,《兩岸關係》,台北:五南。

吳乃德,1992,〈國家認同和政黨支持:台灣政黨競爭的社會基礎〉,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74:33-60。

------,2005,〈愛情與麵包:初探台灣民眾民族認同的變動〉,《台灣
政治學刊》,9(2):5-39。

沈暐婕,2017,〈臺灣天然獨世代的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臺灣大學政
治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林佳龍,2001〈台灣民主化與國族形成〉,載於《民族主義與兩岸關
係》,林佳龍、鄭永年主編,台北:新自然主義。

林彥廷,2016,〈太陽花學運與政治效能感之初探:以中部地區大學生為
例〉,東海大學政治系碩士學位論文。

林澤民與蘇彥斌,2015,〈台灣快閃政治-新媒體、政黨與社會運動〉,
《台灣民主季刊》,12(2):123-159。

林瓊珠,2012,〈穩定與變動:臺灣民眾的「臺灣人/中國人」認同與統
獨立場之分析〉,《選舉研究》,19(1):97-127。

俞振華與林啟耀,2013,〈解析臺灣民眾統獨偏好,一個兩難又不確定的
選擇〉,《台灣政治學刊》,17(2):165-230。

耿曙、劉嘉薇與陳陸輝,2009,〈打破維持現狀的迷思:台灣民眾統獨抉
擇中理念與務實的兩難〉,《台灣政治學刊》,13(2):3-56。

張錦華,2015,〈從太陽花運動談新媒體、新公民、新民主〉,載於《我
是公民也是媒體-太陽花與新媒體實踐》,洪貞玲主編,台北:大塊文
化。

盛杏湲,2002,〈統獨議題與台灣選民的投票行為:1990年代的分析〉,
《選舉研究》,9(1):41-80。

陳光輝,2018,〈政治學相關科系大學生參與太陽花學運的追蹤分析〉,
《台灣民主季刊》,15(2):51-99。

陳陸輝與周應龍,2004,〈臺灣民眾統獨立場的持續與變遷〉,《東亞研
究》,35(2):143-186。

陳陸輝與耿曙,2009,〈台灣民眾統獨立場的持續與變遷〉,載於《重新
檢視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包宗和與吳玉山主編,台北:五南。

陳陸輝與陳映男,2016,〈政治情緒對兩岸經貿交流的影響:以台灣的大
學生為例〉,《選舉研究》,23(2):55-86。

陳陸輝、耿曙與王德育,2009,〈兩岸關係與2008年台灣總統大選:認
同、利益、威脅與選民投票取向〉,《選舉研究》,16(2):1-22。

陳義彥與盛杏湲,2003,〈政治分歧與政黨競爭:2001年立法委員選舉的
分析〉,《選舉研究》,10(1):7-40。

陳義彥與陳陸輝,2003,〈模稜兩可的態度還是不確定的未來:臺灣民眾
統獨觀的解析〉,《中國大陸研究》,46(5):1-20。

陳義彥與陳陸輝,2004,〈台灣大學生政治定向的持續與變遷〉,《東吳
政治學報》,18:1-39。

陳婉琪與黃樹仁,2015,〈立法院外的春吶-太陽花運動靜坐者之人口及
參與圖象〉,《台灣社會學》,30:141-179。

黃紀與張傳賢,2011,〈政黨競爭與臺灣族群認同與國家同間的聯結〉,
《臺灣政治學刊》,15(1):3-71。

劉嘉薇與黃紀,2012,〈父母政黨偏好組合對大學生政黨偏好之影響─定
群追蹤之研究〉,《台灣民主季刊》,9(3):37-84。

蔡宗漢與林長志,2015,〈潛在變數的測量及其影響:2013年TEDS台灣民
眾統獨立場的分析〉,《選舉研究》,22(1): 71-107。

蔡佳泓與陳陸輝,2015,〈中國因素或是公民不服從?從定群追蹤樣本探
討太陽花學運之民意〉,《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27(4):573-
603。

蕭旭智,2016,〈從野草莓學運到太陽花運動的媒體與社會運動〉,《傳
播研究與實踐》,6(1):151-167。

蕭怡靖與游清鑫,2012,〈檢測台灣民眾六分類統獨立場: 一個測量改
進的提出〉,《台灣政治學刊》,16(2)。

關弘昌,2018,〈臺灣青年世代統獨與兩岸經貿交流態度之探索〉,《遠
景基金會季刊》,19(2):1-40。

ІІ.外文部分
Beck, Paul Allen, and M. Kent Jennings. 1975. “Parents as ‘Middlepersons’ in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Journal of Politics 37(1): 83-107.

Beck, Paul Allen, and M. Kent Jennings. 1991. “Family Traditions, Political Periods,and the Development of Partisan Orientations.” Journal of Politics 53(3): 742-763.

Chu, Yun-han. 2004. “Taiwan’s National Identity Politics and the Prospect of Cross-Strait Relations. ” Asian Survey 44(4): 484-512.

Greenstein, Fred I. 1968. “Political Socialization.”In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Science, ed. David L. Sills, New York:The Macmillan Company and the Free
Press.

Hsieh, John Fuh‐Sheng. 2004. “National identity and Taiwan`s Mainland China Policy. ”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13(40): 479-490.

Hsieh, John Fuh-sheng, and Emerson M.S. Niou 2005. “Measuring Taiwanese Public Opinion on Taiwanese Independence . ” The China Quarterly 181: 158-168.

Jennings, M. Kent, and Richard G. Niemi. 1974. The Political Character of Adolescence:The Influence of Familues and Schools. Priceton University Press.

Jennings, M. Kent, and Richard G. Niemi. 1981. Generations and Politics: A Panel Study of Youth Adults and Their Parents.Priceton,N.J: Priceton University Press.

Jennings, M. Kent. 1987. “Residues of a Movement: the Aging of the American Protest Generation. ”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81 (2): 367-82.

Lewis A. Froman, Jr. 1962. “Learning Political Attitudes” Western Political Quarterly 15(2): 304-13.

Langton, Kenneth P. 1969.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cAdam, Doug. 1989. “The Biographical Consequences of Activism. ”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4 (5): 744-60.

Mearsheimer, John J. 2014. “Taiwan`s Dire Straits.” The National Interest 130:29-39.

Niou, Emerson M. S. 2004. “Understanding Taiwan Independence and Its Policy Implications.” Asian Survey 44(4): 555-567.

Rigger Shelley.1999. “Social Science and National Identity: A Critique. ” Pacific Affairs. 72(4): 537-552.

Raviv, Amiram, Alona Raviv, and Ora Silberstein. 2000. “Young Israelis’ Reactions to National Trauma: The Rabin Assassination and Terror Attacks.” Political Psychology 21 (2): 299-322.

Sears, David, and Nicholas A. Valentino. 1997. “Politics Matters: Political Events as Catalysts for Preadult Socialization.”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91(1): 45-65.

Sears, David O, and Sheri Levy. 2003. “Childhood and Adult Political Development.”In Oxford Handbook of Political Psychology, eds. David O. Sears,Leonie Huddy, and Robert Jervis. New York: Oxford Univeersity Press.

Smith, Elizabeth. 1999. “The Effects of Investments in the Social Capital of Youth on Political and Civic Behavior in Young Adulthood.” Political Psychology 20(3): 553-80.

Westholm, Anders. 1999. “The Perceptual Pathway: Tracing the Mechanisms of Political Value Transfer across Generations.” Political Psychology 20(3): 525-52.

Verba, Sidney, Kay Lehman Schlozman, and Henry E. Brady. 1995. Voice and Equality. Cambridge: Harvard Univ. Press. pp.416-60.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政治學系
103252010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3252010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陳陸輝<br>蔡中民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曾重穎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Tseng, Chung-Yingen_US
dc.creator (作者) 曾重穎zh_TW
dc.creator (作者) Tseng, Chung-Yingen_US
dc.date (日期) 2020en_US
dc.date.accessioned 2-Sep-2020 12:41:56 (UTC+8)-
dc.date.available 2-Sep-2020 12:41:56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2-Sep-2020 12:41:56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03252010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31766-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政治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3252010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研究旨在分析大學生之統獨立場與統獨傾向變化是否受到太陽花學運之影響。本文利用「我國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定群追蹤研究」2012年及2015年皆有填答的大學生受訪者資料,分析大學生在2015年時的統獨傾向是否受到2014年太陽花學運之影響而有所變動。研究顯示大學生有無至現場參與太陽花學運,對於大學生後來在2015年的統獨傾向並沒有顯著的影響;真正影響大學生統獨傾向的是大學生對於學運支持與否的「態度」,而非是否有去學運現場的「行為」。在政治社會化的過程當中,我們可能會受到重大政治事件的影響而改變政治態度,本研究也發現了如太陽花學運這樣的重大政治事件,真的對於大學生的統獨立場產生顯著的影響;同時,也發現影響大學生統獨立場的因素也與一般選民不同,例如性別與省籍對於出身背景雷同,年齡相同的大學生們來說,已經不是左右他們統獨立場之重要因素。最後,本文也發現了「中國因素」對於大學生統獨立場也具有顯著的影響。在青年參政越來越流行的現今,希望本研究能為後續對於青年參政、年輕世代的政治態度研究提供一個洞見與方向。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問題意識……………………………………………………………….1
第二節 章節安排……………………………………………………………….3
第二章 理論基礎與文獻探討…………………………………………………….5
第一節 統獨立場的意義、測量、持續與變遷……………………………….5
第二節 重要事件與政治社會化………………………………………...……10
第三節 太陽花學運的影響…………………………………………………...13
小結……………………………………………………………………………...15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研究方法…………………………………………………...17
第一節 研究架構……………………………………………………………...17
第二節 研究假設………………………………………………...……………21
第三節 研究資料與概念測量………………………………………………...22
第四章 太陽花學運對大學生重要政治態度的影響…………………………...25
第一節 大學生統獨立場的持續與變化……………………………………...25
第二節 太陽花學運與大學生統獨立場……………………………………...34
第三節 完整模型……………………………………………………………...37
小結……………………………………………………………………………...47
第五章 結論……………………………………………………………………...49
第一節 研究發現與討論……………………………………………………..50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展望……………………………………………………..54
參考文獻…………………………………………………………………………...55
zh_TW
dc.format.extent 2137041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3252010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太陽花學運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政治社會化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統獨立場zh_TW
dc.title (題名) 太陽花學運對大學生統獨立場之影響zh_TW
dc.title (題名) The Effects of Sunflower Movement on College Students` Unification-Independence Attitude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І.中文部分
王濬,2018,〈「天然獨」世代的「島嶼天光」?-三一八學運中的國族
認同與兩岸關係〉,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邵宗海,2006,《兩岸關係》,台北:五南。

吳乃德,1992,〈國家認同和政黨支持:台灣政黨競爭的社會基礎〉,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74:33-60。

------,2005,〈愛情與麵包:初探台灣民眾民族認同的變動〉,《台灣
政治學刊》,9(2):5-39。

沈暐婕,2017,〈臺灣天然獨世代的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臺灣大學政
治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林佳龍,2001〈台灣民主化與國族形成〉,載於《民族主義與兩岸關
係》,林佳龍、鄭永年主編,台北:新自然主義。

林彥廷,2016,〈太陽花學運與政治效能感之初探:以中部地區大學生為
例〉,東海大學政治系碩士學位論文。

林澤民與蘇彥斌,2015,〈台灣快閃政治-新媒體、政黨與社會運動〉,
《台灣民主季刊》,12(2):123-159。

林瓊珠,2012,〈穩定與變動:臺灣民眾的「臺灣人/中國人」認同與統
獨立場之分析〉,《選舉研究》,19(1):97-127。

俞振華與林啟耀,2013,〈解析臺灣民眾統獨偏好,一個兩難又不確定的
選擇〉,《台灣政治學刊》,17(2):165-230。

耿曙、劉嘉薇與陳陸輝,2009,〈打破維持現狀的迷思:台灣民眾統獨抉
擇中理念與務實的兩難〉,《台灣政治學刊》,13(2):3-56。

張錦華,2015,〈從太陽花運動談新媒體、新公民、新民主〉,載於《我
是公民也是媒體-太陽花與新媒體實踐》,洪貞玲主編,台北:大塊文
化。

盛杏湲,2002,〈統獨議題與台灣選民的投票行為:1990年代的分析〉,
《選舉研究》,9(1):41-80。

陳光輝,2018,〈政治學相關科系大學生參與太陽花學運的追蹤分析〉,
《台灣民主季刊》,15(2):51-99。

陳陸輝與周應龍,2004,〈臺灣民眾統獨立場的持續與變遷〉,《東亞研
究》,35(2):143-186。

陳陸輝與耿曙,2009,〈台灣民眾統獨立場的持續與變遷〉,載於《重新
檢視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包宗和與吳玉山主編,台北:五南。

陳陸輝與陳映男,2016,〈政治情緒對兩岸經貿交流的影響:以台灣的大
學生為例〉,《選舉研究》,23(2):55-86。

陳陸輝、耿曙與王德育,2009,〈兩岸關係與2008年台灣總統大選:認
同、利益、威脅與選民投票取向〉,《選舉研究》,16(2):1-22。

陳義彥與盛杏湲,2003,〈政治分歧與政黨競爭:2001年立法委員選舉的
分析〉,《選舉研究》,10(1):7-40。

陳義彥與陳陸輝,2003,〈模稜兩可的態度還是不確定的未來:臺灣民眾
統獨觀的解析〉,《中國大陸研究》,46(5):1-20。

陳義彥與陳陸輝,2004,〈台灣大學生政治定向的持續與變遷〉,《東吳
政治學報》,18:1-39。

陳婉琪與黃樹仁,2015,〈立法院外的春吶-太陽花運動靜坐者之人口及
參與圖象〉,《台灣社會學》,30:141-179。

黃紀與張傳賢,2011,〈政黨競爭與臺灣族群認同與國家同間的聯結〉,
《臺灣政治學刊》,15(1):3-71。

劉嘉薇與黃紀,2012,〈父母政黨偏好組合對大學生政黨偏好之影響─定
群追蹤之研究〉,《台灣民主季刊》,9(3):37-84。

蔡宗漢與林長志,2015,〈潛在變數的測量及其影響:2013年TEDS台灣民
眾統獨立場的分析〉,《選舉研究》,22(1): 71-107。

蔡佳泓與陳陸輝,2015,〈中國因素或是公民不服從?從定群追蹤樣本探
討太陽花學運之民意〉,《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27(4):573-
603。

蕭旭智,2016,〈從野草莓學運到太陽花運動的媒體與社會運動〉,《傳
播研究與實踐》,6(1):151-167。

蕭怡靖與游清鑫,2012,〈檢測台灣民眾六分類統獨立場: 一個測量改
進的提出〉,《台灣政治學刊》,16(2)。

關弘昌,2018,〈臺灣青年世代統獨與兩岸經貿交流態度之探索〉,《遠
景基金會季刊》,19(2):1-40。

ІІ.外文部分
Beck, Paul Allen, and M. Kent Jennings. 1975. “Parents as ‘Middlepersons’ in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Journal of Politics 37(1): 83-107.

Beck, Paul Allen, and M. Kent Jennings. 1991. “Family Traditions, Political Periods,and the Development of Partisan Orientations.” Journal of Politics 53(3): 742-763.

Chu, Yun-han. 2004. “Taiwan’s National Identity Politics and the Prospect of Cross-Strait Relations. ” Asian Survey 44(4): 484-512.

Greenstein, Fred I. 1968. “Political Socialization.”In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Science, ed. David L. Sills, New York:The Macmillan Company and the Free
Press.

Hsieh, John Fuh‐Sheng. 2004. “National identity and Taiwan`s Mainland China Policy. ”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13(40): 479-490.

Hsieh, John Fuh-sheng, and Emerson M.S. Niou 2005. “Measuring Taiwanese Public Opinion on Taiwanese Independence . ” The China Quarterly 181: 158-168.

Jennings, M. Kent, and Richard G. Niemi. 1974. The Political Character of Adolescence:The Influence of Familues and Schools. Priceton University Press.

Jennings, M. Kent, and Richard G. Niemi. 1981. Generations and Politics: A Panel Study of Youth Adults and Their Parents.Priceton,N.J: Priceton University Press.

Jennings, M. Kent. 1987. “Residues of a Movement: the Aging of the American Protest Generation. ”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81 (2): 367-82.

Lewis A. Froman, Jr. 1962. “Learning Political Attitudes” Western Political Quarterly 15(2): 304-13.

Langton, Kenneth P. 1969.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cAdam, Doug. 1989. “The Biographical Consequences of Activism. ”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4 (5): 744-60.

Mearsheimer, John J. 2014. “Taiwan`s Dire Straits.” The National Interest 130:29-39.

Niou, Emerson M. S. 2004. “Understanding Taiwan Independence and Its Policy Implications.” Asian Survey 44(4): 555-567.

Rigger Shelley.1999. “Social Science and National Identity: A Critique. ” Pacific Affairs. 72(4): 537-552.

Raviv, Amiram, Alona Raviv, and Ora Silberstein. 2000. “Young Israelis’ Reactions to National Trauma: The Rabin Assassination and Terror Attacks.” Political Psychology 21 (2): 299-322.

Sears, David, and Nicholas A. Valentino. 1997. “Politics Matters: Political Events as Catalysts for Preadult Socialization.”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91(1): 45-65.

Sears, David O, and Sheri Levy. 2003. “Childhood and Adult Political Development.”In Oxford Handbook of Political Psychology, eds. David O. Sears,Leonie Huddy, and Robert Jervis. New York: Oxford Univeersity Press.

Smith, Elizabeth. 1999. “The Effects of Investments in the Social Capital of Youth on Political and Civic Behavior in Young Adulthood.” Political Psychology 20(3): 553-80.

Westholm, Anders. 1999. “The Perceptual Pathway: Tracing the Mechanisms of Political Value Transfer across Generations.” Political Psychology 20(3): 525-52.

Verba, Sidney, Kay Lehman Schlozman, and Henry E. Brady. 1995. Voice and Equality. Cambridge: Harvard Univ. Press. pp.416-60.
zh_TW
dc.identifier.doi (DOI) 10.6814/NCCU202001294en_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