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訓練移轉因素之探討:以公務人力發展學院之中階人員研習班為個案
A Study of Factors Affecting Training Transfer - A Case of the Mid-level Training Program of the Civil Service Development Institute
作者 陳芊卉
Chen, Chien-Hui
貢獻者 施能傑
Shih, Jay N.
陳芊卉
Chen, Chien-Hui
關鍵詞 中階文官
訓練移轉
日期 2020
上傳時間 2-Sep-2020 12:50:17 (UTC+8)
摘要 我國現行公務人員培訓中,薦任非主管之中階人員為各機關業務之主要承辦人,其中職務跨列薦任第8職等人員未來更有可能陞任更高職務,因此提升相關人員知能對整體業務推動及公務人力提升皆有關鍵性的作用。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公務人力發展學院2019年為中階人員開設專班,以職能導向課程方式,進行需求調查、課程設計及成效評估。
本研究參考Baldwin及Ford的訓練移轉過程模式,透過次級資料分析法及量化研究的統計分析法,探討中階人員班之參訓者特質、訓練課程設計及參訓者工作環境等因素,對訓練移轉所造成的影響。
研究結果發現,訓練投入中,不同參訓者現職年資、參訓動機及教學方法,在訓練產出有部分顯著差異,而不同的職能需求及單位性質在訓練產出呈現上則無顯著差異。
訓練投入中,不同現職年資、參訓動機、職能需求及單位性質,在移轉情形上亦有部分顯著差異,而教學方法則沒有統計上的顯著差異。
訓練產出及移轉情形間,無顯著相關。
最後依據研究結果,對於整體公務人員培訓制度、中階人員班辦理模式、課程設計及成效評估等議題提出建議。
參考文獻 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2013)。薦任公務人員晉升簡任官等訓練需求調查報告,未出版。
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2014a)。公務人員高等考試暨普通考試錄取人員基礎訓練需求調查結果報告,未出版。
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2014b)。委任公務人員晉升薦任官等訓練需求調查報告,未出版。
王居卿(2000)。影響訓練成效相關因素模式之實證研究: 認知及多變量的觀點,臺大管理論叢,10 (2),135-166。
王俊元(2015)。行政院所屬機關及地方機關公務人員共通核心能力建立之研究。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專題研究計畫(編號:PG10405-0004),未出版。
王俊元(2016)。建立我國公務人員管理核心能力評鑑量表之研究,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專題研究計畫(編號:PG10504-0127),未出版。
王若馨、黃郁青、夏媺婷、李怡芳(2006)研究方法的基礎(初版)(Matthew David, & Carole D. Sutton原著),臺北:韋伯。
王喻平、戴有德、張曉平(2008)。訓練動機因素對訓練移轉影響研究-以國際觀光旅館員工為例,人力資源管理學報,8 (1),47-74。
行政院人事行政局(2004)。行政院所屬機關核心價值及中高階主管職務管理核心能力選定分析(行政院2004年3月18日函)。
吳宛儒(2013)。地方政府公務人員在職訓練之受訓者特質、訓練結果與訓練移轉之關聯性研究-以新竹市政府為例。國立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呂育誠(2015)。建構公務人員管理核心能力、課程模組及重要性職務學習路徑圖之研究,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專題研究計畫(編號:PG10403-0054),未出版。
李大偉(2014)。國家考試職能分析轉換考試制度方式之研究報告,考選部委託研究(GPN編號:1010300964)。臺北市:考選部。
李美玉(1999)。西藥業業務人員專業核心職能之研究-以某製藥公司為例。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李珮瑜(2013)。我國中高階文官訓練成效評估機制之研究。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李嵩賢(2003)。評鑑中心法的基本概念及其在公務人力發展的應用。T&D 飛訊,14,1-12。
李樹中(2001)。業務人員專業職能需求研究─以某辦公家具公司為例。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李錫津(2015)。臺北市政府公務人員核心能力研究報告,臺北市政府委託研究,未出版。
李蘊真(2007)。我國公務人員薦任晉升簡任官等訓練移轉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周佳佑(2005)。薦任公務人員晉升簡任官等訓練課程應用情形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文政(2001)。製造業人力資源專業職能之研究。中山管理評論,9,621-654。
林文燦、陳俊廷(2016)。建構公部門訓練機構學員訓練意見反應評量表--新世界Kirkpatrick模式之運用。人事行政,194,49-60。
林佐錫(2009)。我國委任公務人員晉升薦任官等訓練成果認知之評估。東海大學碩士論文,臺中市。
林佳慧(2014)。臺中市大安區公所基層公務人員工作職能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林佳頤(2005)。公務人員訓練移轉成效之相關研究-以中高階公務人員管理類課程為例。國立臺灣科技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俊宏、龐寶璽、鄭晉昌(2006)。支持性組織氣候對訓練移轉的直接效果與間接效果之差異性探討。東吳經濟商學學報,(55),1-33。
林柏州、張鎧如(2015)。災害防救公務人員協力職能初探。行政暨政策學報,60,91-136。
林玲如(2018)。探討新竹縣中高齡公務人員訓練移轉之影響因素。中華大學碩士論文,新竹市。
邱皓政(2013)。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PASW)資料分析範例(第五版),(譯),臺灣:五南。
施能傑(2002)。績效導向理念應用於公務人員訓練規劃之研究。
施能傑(2010)。職能理論對國家考試制度設計的啟示。國家菁英季刊,6:3,17-35。
洪贊凱、李昆靜(2009)。員工訓練遷移動機影響之實證分析。企業管理學報(80),87-118。
計惠卿、吳斯茜、曾乙嵐(2007)。公部門數位學習評量機制及訓練績效衡量之研究。臺北: 公務人力發展中心,未出版。
孫本初(2009)。建立我國公務人員訓練績效評估制度之研究。
孫本初、黃煥榮、蔡志恒(2010)。中高階公務人員訓練成效之評估研究。
孫本初、蔡秀涓(1996)。我國中高級公務人員訓練移轉之研究—以政大公企中心公務人員訓練班為個案。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72期,頁213-261。
徐君芳(2006)。我國高級文官管理才能培訓成效之研究。淡江大學碩士論文,新北市。
徐嬿玲(2008)。公務人力訓練學習成效移轉之研究-行政院菁英領導班之哈佛大學班個案分析。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臺北市。
高文彬(2012)。人力資源發展: 職能基礎觀點,(譯):雙葉書廊。
高雄市政府交通局(2017)。高雄市政府交通局「專業核心業務及核心能力選定」一覽表。
張鎧如(2017)。探究我國災防公務人員協力職能的訓練制度。防災科學,2,59-82。
許嘉雯(2019)。非營利組織員工教育訓練移轉影響因素之研究 -以博幼社會福利基金會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碩士論文,臺北市。
陳月玲(2018)。國立大專校院中階人事人員管理核心職能及其訓練需求之研究。國立臺北科技大學碩士論文,臺北市。
陳以亨、黃芝華(2004)。訓練移轉相關因素之研究。中山管理評論,12(3),595-620。
陳永興、鄭元媖、陳芊卉(2016)。中階人事主管人員之培訓發展--以「專員級人事人員進階職能培訓專班」導入評鑑中心法為例。人事月刊,369,30-37。
陳玉貞(2016)。從職能觀點探討國家考試應試類科、科目簡併。http://wwwc.moex.gov.tw/main/ExamCom/wHandExamCom_File.ashx?examcom_id=1236
陳志鈺(2001)。百貨業樓面管理人員職能量表之建立-以某百貨公司為例國立中央大學碩士論文,桃園縣。
陳沁怡(2012)。人力訓練與發展,(譯),臺北:雙葉書廊。
陳郁雯(2006)。網路化訓練移轉成效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臺北市。
陳彰儀(2006)。工作心理學(初版)(Paul M Muchinsky)。臺北:雙葉書廊。
陳肇淇(2017)。職能建構與分析-以彰化縣政府中階主管核心職能為例。國立中正大學碩士論文,嘉義縣。
陶紀貞(1999)。組織特性與個人屬性對訓練移轉影響之探討-以臺北捷運公司為個案分析。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臺北市。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2014)。職能導向課程發展指引。臺北。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2020)。職能基準發展指引。臺北。
曾俞程(2018)。公部門核心職能與職能課程之建構 -以A機關為例。育達科技大學碩士論文,苗栗縣。
曾瀞瑩(2006)。化妝品銷售人員訓練移轉成效原因之研究。實踐大學碩士論文,臺北市。
黃東益(2011)。薦升簡訓練成效評估網絡追蹤及回饋機制之研究。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委託之專題研究成果報告,未出版。
楊聖怡(1999)。公共關係人員訓練移轉態度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臺北市。
楊慧娟(2014)。公務人員考試錄取人員基礎訓練成效評估之研究-以102年公務人員高等考試基礎訓練受訓人員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臺北市。
董旭英、黃儀娟(2000)。次級資料研究法(David W Stewart, & Michael A Kamins),臺灣:弘智文化。
劉念琪(2010)。建立訓練成效評估追蹤制度之研究。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委託之專題研究成果報告,未出版。
劉芷彤(2016)。高階公務人員領導職能模型建構與歐美先進國家核心職能比較之研究─以我國簡任第十二職等高階文官為例。國立中央大學碩士論文,桃園縣。
潘明宏、陳志瑋(2006)。最新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初版)(C. Frankfort-Nachmias, & David Nachmias),臺北:韋伯。
蔡秀涓(2005)。考選制度之新思考架構:職能基礎的觀點。國家菁英季刊,1:1,59-78。
蔡松純(2016)。企業選才的關鍵:職能的理論與應用。2016年6月17日,取自:http://www.tcdca.org/?p=2333。
蔡儲如(2019)。公務人員考試錄取人員基礎訓練成效研究-以高等考試三級考試一般行政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臺北市。
鄧卉君、陶紀貞(2016)。高階文官職能評鑑運用評鑑中心法之探討與啟發。國家菁英季刊,12-4,136-149。
鄧國宏(2000)。主管管理才能評鑑量表之建立與信、效度分析-以某商銀為例。國立中央大學碩士論文,桃園縣。
蕭乃沂(2018)。數位治理人力資本與職能策略研析調查,國家發展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編號:RG10703-0036),未出版。 鍾佩君(2017)。初探新版柯氏學習評估模式。評鑑雙月刊,68。
簡建忠(1994)。訓練評鑑,(譯),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藍秀群(2013)。教育部檔案管理人員訓練成效評估之研究。淡江大學碩士論文,新北市。
藍麗花(2017)。受訓者之特質、訓練的方式對訓練移轉成效之探討。朝陽科技大學碩士論文,臺中市
Allen, W. C. (2006). Overview and evolution of the ADDIE training system. Advances in Developing Human Resources, 8(4), 430-441.
Athey, T. R., & Orth, M. S. (1999). Emerging competency methods for the future.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Published in Cooperation with the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and in alliance with the Society of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38(3), 215-225.
Baldwin, T., & Ford, J. (1988). Transfer of Training: A Review and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Personnel Psychology, 41, 63-105.
Bates, R. (2004). A critical analysis of evaluation practice: the Kirkpatrick model and the principle of beneficence. Evaluation and program planning, 27(3), 341-347.
Brinkerhoff, R. O. (1988). An integrated evaluation model for HRD. Training & Development Journal, 42(2), 66-69.
Bushnell, D. S. (1990). Input, process, output: A model for evaluating training. Training & Development Journal, 44(3), 41-44.
Dawes, J. (2008). Do data characteristics change according to the number of scale points used? An experiment using 5-point, 7-point and 10-point scal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rket research, 50(1), 61-104.
Heinich, R. (1996). Instructional media and technologies for learning. Simon & Schuster Books For Young Readers。
Kraiger, K., Ford, J. K., & Salas, E. (1993). Application of cognitive, skill-based, and affective theories of learning outcomes to new methods of training evaluation.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78(2), 311.
McClelland, D. C. (1973). 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 American psychologist, 28(1), 1.
Phillips, J. J., & Phillips, P. P. (2016). Handbook of training evaluation and measurement methods. Routledge.
Sherman, A. W., & Bohlander, G. W. (1998). Managing human resources. South western educational publishing。
Shippmann, J. S., Ash, R. A., Batjtsta, M., Carr, L., Eyde, L. D., Hesketh, B., . . . Sanchez, J. I. (2000). The practice of competency modeling. Personnel Psychology, 53(3), 703-740.
Spencer, L. M., & Spencer, S. M. (1993). Competence at Work: Models for Superior Performance
Stufflebeam, D. L., Hammond, R. L., Provus, M. M., Merriman, H. O., Guba, E. G., Foley, W. J., . . . Evaluation, P. D. K. N. S. C. O. (1974). Educational evaluation and decision making. FE Peacock.
Tannenbaum, S. I., & Yukl, G. (1992).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in work organizations.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43(1), 399-441.
Warr, P., Bird, M., & Rackham, N. (1970). Evaluation of management training: A practical framework, with cases, for evaluating training needs and results. Gower Press.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行政管理碩士學程
102921047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2921047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施能傑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Shih, Jay N.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陳芊卉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Chen, Chien-Huien_US
dc.creator (作者) 陳芊卉zh_TW
dc.creator (作者) Chen, Chien-Huien_US
dc.date (日期) 2020en_US
dc.date.accessioned 2-Sep-2020 12:50:17 (UTC+8)-
dc.date.available 2-Sep-2020 12:50:17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2-Sep-2020 12:50:17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02921047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31807-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行政管理碩士學程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2921047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我國現行公務人員培訓中,薦任非主管之中階人員為各機關業務之主要承辦人,其中職務跨列薦任第8職等人員未來更有可能陞任更高職務,因此提升相關人員知能對整體業務推動及公務人力提升皆有關鍵性的作用。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公務人力發展學院2019年為中階人員開設專班,以職能導向課程方式,進行需求調查、課程設計及成效評估。
本研究參考Baldwin及Ford的訓練移轉過程模式,透過次級資料分析法及量化研究的統計分析法,探討中階人員班之參訓者特質、訓練課程設計及參訓者工作環境等因素,對訓練移轉所造成的影響。
研究結果發現,訓練投入中,不同參訓者現職年資、參訓動機及教學方法,在訓練產出有部分顯著差異,而不同的職能需求及單位性質在訓練產出呈現上則無顯著差異。
訓練投入中,不同現職年資、參訓動機、職能需求及單位性質,在移轉情形上亦有部分顯著差異,而教學方法則沒有統計上的顯著差異。
訓練產出及移轉情形間,無顯著相關。
最後依據研究結果,對於整體公務人員培訓制度、中階人員班辦理模式、課程設計及成效評估等議題提出建議。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及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及問題 4
第三節 研究範圍及方法 6
第二章 文獻回顧 9
第一節 職能導向課程 9
第二節 訓練成效評估 19
第三節 訓練成果移轉 30
第三章 研究設計 39
第一節 中階人員班個案說明 39
第二節 研究架構及假設 44
第三節 問卷內涵與實施 51
第四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方式 55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 57
第一節 基本資料描述性統計分析 57
第二節 信度分析 61
第三節 不同訓練投入的訓練產出差異 63
第四節 不同訓練投入的移轉情形差異 73
第五節 不同訓練產出的移轉情形差異 78
第六節 研究結果摘要 7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83
第一節 研究發現 83
第二節 研究限制 87
第三節 研究建議 88
參考文獻 95
附錄一:2019年中階人員研習班訓前問卷 103
附錄二:2019年中階人員研習班結訓問卷 105
附錄三:2019年中階人員研習班訓後問卷 107
附錄四:2019年中階人員研習班課後滿意度問卷 111
zh_TW
dc.format.extent 4140586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2921047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中階文官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訓練移轉zh_TW
dc.title (題名) 訓練移轉因素之探討:以公務人力發展學院之中階人員研習班為個案zh_TW
dc.title (題名) A Study of Factors Affecting Training Transfer - A Case of the Mid-level Training Program of the Civil Service Development Institute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2013)。薦任公務人員晉升簡任官等訓練需求調查報告,未出版。
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2014a)。公務人員高等考試暨普通考試錄取人員基礎訓練需求調查結果報告,未出版。
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2014b)。委任公務人員晉升薦任官等訓練需求調查報告,未出版。
王居卿(2000)。影響訓練成效相關因素模式之實證研究: 認知及多變量的觀點,臺大管理論叢,10 (2),135-166。
王俊元(2015)。行政院所屬機關及地方機關公務人員共通核心能力建立之研究。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專題研究計畫(編號:PG10405-0004),未出版。
王俊元(2016)。建立我國公務人員管理核心能力評鑑量表之研究,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專題研究計畫(編號:PG10504-0127),未出版。
王若馨、黃郁青、夏媺婷、李怡芳(2006)研究方法的基礎(初版)(Matthew David, & Carole D. Sutton原著),臺北:韋伯。
王喻平、戴有德、張曉平(2008)。訓練動機因素對訓練移轉影響研究-以國際觀光旅館員工為例,人力資源管理學報,8 (1),47-74。
行政院人事行政局(2004)。行政院所屬機關核心價值及中高階主管職務管理核心能力選定分析(行政院2004年3月18日函)。
吳宛儒(2013)。地方政府公務人員在職訓練之受訓者特質、訓練結果與訓練移轉之關聯性研究-以新竹市政府為例。國立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呂育誠(2015)。建構公務人員管理核心能力、課程模組及重要性職務學習路徑圖之研究,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專題研究計畫(編號:PG10403-0054),未出版。
李大偉(2014)。國家考試職能分析轉換考試制度方式之研究報告,考選部委託研究(GPN編號:1010300964)。臺北市:考選部。
李美玉(1999)。西藥業業務人員專業核心職能之研究-以某製藥公司為例。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李珮瑜(2013)。我國中高階文官訓練成效評估機制之研究。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李嵩賢(2003)。評鑑中心法的基本概念及其在公務人力發展的應用。T&D 飛訊,14,1-12。
李樹中(2001)。業務人員專業職能需求研究─以某辦公家具公司為例。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李錫津(2015)。臺北市政府公務人員核心能力研究報告,臺北市政府委託研究,未出版。
李蘊真(2007)。我國公務人員薦任晉升簡任官等訓練移轉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周佳佑(2005)。薦任公務人員晉升簡任官等訓練課程應用情形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文政(2001)。製造業人力資源專業職能之研究。中山管理評論,9,621-654。
林文燦、陳俊廷(2016)。建構公部門訓練機構學員訓練意見反應評量表--新世界Kirkpatrick模式之運用。人事行政,194,49-60。
林佐錫(2009)。我國委任公務人員晉升薦任官等訓練成果認知之評估。東海大學碩士論文,臺中市。
林佳慧(2014)。臺中市大安區公所基層公務人員工作職能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林佳頤(2005)。公務人員訓練移轉成效之相關研究-以中高階公務人員管理類課程為例。國立臺灣科技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俊宏、龐寶璽、鄭晉昌(2006)。支持性組織氣候對訓練移轉的直接效果與間接效果之差異性探討。東吳經濟商學學報,(55),1-33。
林柏州、張鎧如(2015)。災害防救公務人員協力職能初探。行政暨政策學報,60,91-136。
林玲如(2018)。探討新竹縣中高齡公務人員訓練移轉之影響因素。中華大學碩士論文,新竹市。
邱皓政(2013)。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PASW)資料分析範例(第五版),(譯),臺灣:五南。
施能傑(2002)。績效導向理念應用於公務人員訓練規劃之研究。
施能傑(2010)。職能理論對國家考試制度設計的啟示。國家菁英季刊,6:3,17-35。
洪贊凱、李昆靜(2009)。員工訓練遷移動機影響之實證分析。企業管理學報(80),87-118。
計惠卿、吳斯茜、曾乙嵐(2007)。公部門數位學習評量機制及訓練績效衡量之研究。臺北: 公務人力發展中心,未出版。
孫本初(2009)。建立我國公務人員訓練績效評估制度之研究。
孫本初、黃煥榮、蔡志恒(2010)。中高階公務人員訓練成效之評估研究。
孫本初、蔡秀涓(1996)。我國中高級公務人員訓練移轉之研究—以政大公企中心公務人員訓練班為個案。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72期,頁213-261。
徐君芳(2006)。我國高級文官管理才能培訓成效之研究。淡江大學碩士論文,新北市。
徐嬿玲(2008)。公務人力訓練學習成效移轉之研究-行政院菁英領導班之哈佛大學班個案分析。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臺北市。
高文彬(2012)。人力資源發展: 職能基礎觀點,(譯):雙葉書廊。
高雄市政府交通局(2017)。高雄市政府交通局「專業核心業務及核心能力選定」一覽表。
張鎧如(2017)。探究我國災防公務人員協力職能的訓練制度。防災科學,2,59-82。
許嘉雯(2019)。非營利組織員工教育訓練移轉影響因素之研究 -以博幼社會福利基金會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碩士論文,臺北市。
陳月玲(2018)。國立大專校院中階人事人員管理核心職能及其訓練需求之研究。國立臺北科技大學碩士論文,臺北市。
陳以亨、黃芝華(2004)。訓練移轉相關因素之研究。中山管理評論,12(3),595-620。
陳永興、鄭元媖、陳芊卉(2016)。中階人事主管人員之培訓發展--以「專員級人事人員進階職能培訓專班」導入評鑑中心法為例。人事月刊,369,30-37。
陳玉貞(2016)。從職能觀點探討國家考試應試類科、科目簡併。http://wwwc.moex.gov.tw/main/ExamCom/wHandExamCom_File.ashx?examcom_id=1236
陳志鈺(2001)。百貨業樓面管理人員職能量表之建立-以某百貨公司為例國立中央大學碩士論文,桃園縣。
陳沁怡(2012)。人力訓練與發展,(譯),臺北:雙葉書廊。
陳郁雯(2006)。網路化訓練移轉成效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臺北市。
陳彰儀(2006)。工作心理學(初版)(Paul M Muchinsky)。臺北:雙葉書廊。
陳肇淇(2017)。職能建構與分析-以彰化縣政府中階主管核心職能為例。國立中正大學碩士論文,嘉義縣。
陶紀貞(1999)。組織特性與個人屬性對訓練移轉影響之探討-以臺北捷運公司為個案分析。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臺北市。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2014)。職能導向課程發展指引。臺北。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2020)。職能基準發展指引。臺北。
曾俞程(2018)。公部門核心職能與職能課程之建構 -以A機關為例。育達科技大學碩士論文,苗栗縣。
曾瀞瑩(2006)。化妝品銷售人員訓練移轉成效原因之研究。實踐大學碩士論文,臺北市。
黃東益(2011)。薦升簡訓練成效評估網絡追蹤及回饋機制之研究。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委託之專題研究成果報告,未出版。
楊聖怡(1999)。公共關係人員訓練移轉態度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臺北市。
楊慧娟(2014)。公務人員考試錄取人員基礎訓練成效評估之研究-以102年公務人員高等考試基礎訓練受訓人員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臺北市。
董旭英、黃儀娟(2000)。次級資料研究法(David W Stewart, & Michael A Kamins),臺灣:弘智文化。
劉念琪(2010)。建立訓練成效評估追蹤制度之研究。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委託之專題研究成果報告,未出版。
劉芷彤(2016)。高階公務人員領導職能模型建構與歐美先進國家核心職能比較之研究─以我國簡任第十二職等高階文官為例。國立中央大學碩士論文,桃園縣。
潘明宏、陳志瑋(2006)。最新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初版)(C. Frankfort-Nachmias, & David Nachmias),臺北:韋伯。
蔡秀涓(2005)。考選制度之新思考架構:職能基礎的觀點。國家菁英季刊,1:1,59-78。
蔡松純(2016)。企業選才的關鍵:職能的理論與應用。2016年6月17日,取自:http://www.tcdca.org/?p=2333。
蔡儲如(2019)。公務人員考試錄取人員基礎訓練成效研究-以高等考試三級考試一般行政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臺北市。
鄧卉君、陶紀貞(2016)。高階文官職能評鑑運用評鑑中心法之探討與啟發。國家菁英季刊,12-4,136-149。
鄧國宏(2000)。主管管理才能評鑑量表之建立與信、效度分析-以某商銀為例。國立中央大學碩士論文,桃園縣。
蕭乃沂(2018)。數位治理人力資本與職能策略研析調查,國家發展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編號:RG10703-0036),未出版。 鍾佩君(2017)。初探新版柯氏學習評估模式。評鑑雙月刊,68。
簡建忠(1994)。訓練評鑑,(譯),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藍秀群(2013)。教育部檔案管理人員訓練成效評估之研究。淡江大學碩士論文,新北市。
藍麗花(2017)。受訓者之特質、訓練的方式對訓練移轉成效之探討。朝陽科技大學碩士論文,臺中市
Allen, W. C. (2006). Overview and evolution of the ADDIE training system. Advances in Developing Human Resources, 8(4), 430-441.
Athey, T. R., & Orth, M. S. (1999). Emerging competency methods for the future.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Published in Cooperation with the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and in alliance with the Society of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38(3), 215-225.
Baldwin, T., & Ford, J. (1988). Transfer of Training: A Review and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Personnel Psychology, 41, 63-105.
Bates, R. (2004). A critical analysis of evaluation practice: the Kirkpatrick model and the principle of beneficence. Evaluation and program planning, 27(3), 341-347.
Brinkerhoff, R. O. (1988). An integrated evaluation model for HRD. Training & Development Journal, 42(2), 66-69.
Bushnell, D. S. (1990). Input, process, output: A model for evaluating training. Training & Development Journal, 44(3), 41-44.
Dawes, J. (2008). Do data characteristics change according to the number of scale points used? An experiment using 5-point, 7-point and 10-point scal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rket research, 50(1), 61-104.
Heinich, R. (1996). Instructional media and technologies for learning. Simon & Schuster Books For Young Readers。
Kraiger, K., Ford, J. K., & Salas, E. (1993). Application of cognitive, skill-based, and affective theories of learning outcomes to new methods of training evaluation.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78(2), 311.
McClelland, D. C. (1973). 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 American psychologist, 28(1), 1.
Phillips, J. J., & Phillips, P. P. (2016). Handbook of training evaluation and measurement methods. Routledge.
Sherman, A. W., & Bohlander, G. W. (1998). Managing human resources. South western educational publishing。
Shippmann, J. S., Ash, R. A., Batjtsta, M., Carr, L., Eyde, L. D., Hesketh, B., . . . Sanchez, J. I. (2000). The practice of competency modeling. Personnel Psychology, 53(3), 703-740.
Spencer, L. M., & Spencer, S. M. (1993). Competence at Work: Models for Superior Performance
Stufflebeam, D. L., Hammond, R. L., Provus, M. M., Merriman, H. O., Guba, E. G., Foley, W. J., . . . Evaluation, P. D. K. N. S. C. O. (1974). Educational evaluation and decision making. FE Peacock.
Tannenbaum, S. I., & Yukl, G. (1992).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in work organizations.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43(1), 399-441.
Warr, P., Bird, M., & Rackham, N. (1970). Evaluation of management training: A practical framework, with cases, for evaluating training needs and results. Gower Press.
zh_TW
dc.identifier.doi (DOI) 10.6814/NCCU202001343en_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