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陳那《觀所緣緣論》窺基詮解之研究
A Study of Kuiji`s Commentary on Dignāga`s Ālambanaparīkṣā
作者 釋如示
Shi, Ru-Shi
貢獻者 林鎮國
Lin, Chen-Kuo
釋如示
Shi, Ru-Shi
關鍵詞 陳那
玄奘
窺基
觀所緣
極微
Dignāga`s
Kuiji`s
Ālambanaparīkṣā
日期 2020
上傳時間 1-Feb-2021 14:06:45 (UTC+8)
摘要   漢傳唯識學,在唐代創下了輝煌成就。玄奘師學戒賢,為護法一系,將唯識學傳回到漢地後,繼而由窺基繼承,且將法相宗發揚光大。玄奘法師先後於唐高宗顯慶二年(西元657)譯《觀所緣緣論》、顯慶四年譯《成唯識論》(西元659)及高宗龍朔元年(西元661)譯《唯識二十論》。其後,皆有註疏流出。而《觀所緣緣論》之譯成,於當時即有窺基、圓測、神泰、神廓、太賢等五人所作註疏之問世,只可惜,全在流傳過程亡佚了。如今存於經錄中,僅見有註疏名稱而不見內文。
  玄奘《成唯識論》、世親《唯識二十論》與陳那《觀所緣緣論》是唯識學重要論典,此三部論都有提到破外境與申唯識正義二大主題,最重要的是,內容皆有極微、和合、和集三說與內色似外境現、種子五根等論題。因此,本研究以窺基《成唯識論述記》、《二十論述記》為資料蒐集範圍,將《觀所緣緣論》相關內容重建、整理與研讀,目的是為了理解窺基如何解讀《觀所緣緣論》,以了解已亡佚《觀所緣緣論述記》之內涵。
參考文獻 (一)原典文獻
《觀所緣緣論》,大正藏,31冊,第1624經。
《觀所緣論釋》,大正藏,31冊,第1625經。
《無相思塵論》,大正藏,31冊,第1619經。
《唯識二十論》,大正藏,31冊,第1590經。
《唯識三十論頌》,大正藏,31冊,第1586經。
《成唯識論》,大正藏,31冊,第1585經。
《成唯識論述記》,大正藏,43冊,第1830經。
《唯識二十論述記》,大正藏,43冊,第1834經。
《成唯識論掌中樞要》,大正藏,43冊,第1831經。
《成唯識論了義燈》,大正藏,43冊,第1832經。
《成唯識論演祕》,大正藏,43冊,第1833經。
《大乘法苑義林章》,大正藏,45冊,第1861經。
《宗鏡錄》,大正藏,48冊,第2016經。
呂澂,《安慧三十唯識釋略抄》,大藏經補編,9冊,第38經。
呂澂、印滄編,《觀所緣釋論會譯》,大藏經補編,9冊,第39經。

(二)中文文獻(依筆劃順序)
印順,《唯識學探源》,台北,正聞出版社,1992。
呂澂,《印度佛學源流略講》,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
李培瑜,《通潤《觀所緣緣論發硎》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9。
林鎮國,《空性與方法:跨文化佛教哲學十四論》,台北市,政大出版社,2012。
林鎮國,《空性與現代性:從京都學派、新儒家到多音的佛教詮釋學》,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
林鎮國、簡凱廷編,《近世東亞《觀所緣緣論》珍稀注釋選輯》,高雄市,佛光文化,2018。
梁陳安,《「無境」的證成與認知:以窺基《唯識二十論述記》為核心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8。
陳雁姿,《陳那觀所緣緣論之研究》,香港,志蓮淨苑文化部,1999。
黃文吟,《境之探究 ――從極微境到唯識境》,台北,法鼓佛教學院佛教學系碩士論文,2013。
歐陽竟無,〈觀所緣緣論釋解〉,現代佛教學術叢刊,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
蔡伯郎,〈唯識諸論之三性說〉《世界中國哲學學報2》,頁167-210,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出版,2001。

(三)外文文獻
宇井伯壽《印度哲學研究》,第六卷,東京,岩波書店,1965。
宇井伯壽《安慧、護法唯識三十頌釋論》,東京,岩波書店,1952。
宇井伯壽《陳那著作の研究》,東京,岩波書店,1958。
Duckworth, Douglas, and Eckel, Malcolm David. Dignaga`s Investigation of the Percept: A Philosophical Legacy in India and Tibe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6.

(四)工具書
《佛教經典總論》,小野玄妙著,楊白衣譯,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
《佛光大辭典》,慈怡主編,佛光山出版社,1989。
《佛光大藏經.唯識藏》,佛光大藏經編修委員會主編,高雄,佛光出版社2016。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宗教研究所
104156005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4156005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林鎮國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Lin, Chen-Kuo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釋如示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Shi, Ru-Shien_US
dc.creator (作者) 釋如示zh_TW
dc.creator (作者) Shi, Ru-Shien_US
dc.date (日期) 2020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Feb-2021 14:06:45 (UTC+8)-
dc.date.available 1-Feb-2021 14:06:45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Feb-2021 14:06:45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04156005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33879-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宗教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4156005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漢傳唯識學,在唐代創下了輝煌成就。玄奘師學戒賢,為護法一系,將唯識學傳回到漢地後,繼而由窺基繼承,且將法相宗發揚光大。玄奘法師先後於唐高宗顯慶二年(西元657)譯《觀所緣緣論》、顯慶四年譯《成唯識論》(西元659)及高宗龍朔元年(西元661)譯《唯識二十論》。其後,皆有註疏流出。而《觀所緣緣論》之譯成,於當時即有窺基、圓測、神泰、神廓、太賢等五人所作註疏之問世,只可惜,全在流傳過程亡佚了。如今存於經錄中,僅見有註疏名稱而不見內文。
  玄奘《成唯識論》、世親《唯識二十論》與陳那《觀所緣緣論》是唯識學重要論典,此三部論都有提到破外境與申唯識正義二大主題,最重要的是,內容皆有極微、和合、和集三說與內色似外境現、種子五根等論題。因此,本研究以窺基《成唯識論述記》、《二十論述記》為資料蒐集範圍,將《觀所緣緣論》相關內容重建、整理與研讀,目的是為了理解窺基如何解讀《觀所緣緣論》,以了解已亡佚《觀所緣緣論述記》之內涵。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壹、 研究篇 1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進路與方法 2
第三節 研究困難 4
第四節 文獻回顧 4
第五節 論文架構 5
第二章 破外境 6
第一節 破極微 8
第二節 破和合 12
第三節 破和集 15
第四節 從唯識觀點說明「破所緣緣」之整體概念 24
第五節 結論 26
第三章 申正義 28
第一節 所緣緣識變論 29
第二節 闡述「境相」 35
第三節 五根功能 41
第四節 結論 48
第四章 結論與展望 49
第一節 總結窺基的《觀論》詮釋要點 50
第二節 窺基註疏特色與貢獻 58
第三節 未來展望 60
貳、 文獻篇 62
一、 破外境 63
二、 申正義 78
參、 參考文獻 98
zh_TW
dc.format.extent 2511185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4156005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陳那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玄奘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窺基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觀所緣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極微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Dignāga`s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Kuiji`s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Ālambanaparīkṣāen_US
dc.title (題名) 陳那《觀所緣緣論》窺基詮解之研究zh_TW
dc.title (題名) A Study of Kuiji`s Commentary on Dignāga`s Ālambanaparīkṣā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原典文獻
《觀所緣緣論》,大正藏,31冊,第1624經。
《觀所緣論釋》,大正藏,31冊,第1625經。
《無相思塵論》,大正藏,31冊,第1619經。
《唯識二十論》,大正藏,31冊,第1590經。
《唯識三十論頌》,大正藏,31冊,第1586經。
《成唯識論》,大正藏,31冊,第1585經。
《成唯識論述記》,大正藏,43冊,第1830經。
《唯識二十論述記》,大正藏,43冊,第1834經。
《成唯識論掌中樞要》,大正藏,43冊,第1831經。
《成唯識論了義燈》,大正藏,43冊,第1832經。
《成唯識論演祕》,大正藏,43冊,第1833經。
《大乘法苑義林章》,大正藏,45冊,第1861經。
《宗鏡錄》,大正藏,48冊,第2016經。
呂澂,《安慧三十唯識釋略抄》,大藏經補編,9冊,第38經。
呂澂、印滄編,《觀所緣釋論會譯》,大藏經補編,9冊,第39經。

(二)中文文獻(依筆劃順序)
印順,《唯識學探源》,台北,正聞出版社,1992。
呂澂,《印度佛學源流略講》,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
李培瑜,《通潤《觀所緣緣論發硎》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9。
林鎮國,《空性與方法:跨文化佛教哲學十四論》,台北市,政大出版社,2012。
林鎮國,《空性與現代性:從京都學派、新儒家到多音的佛教詮釋學》,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
林鎮國、簡凱廷編,《近世東亞《觀所緣緣論》珍稀注釋選輯》,高雄市,佛光文化,2018。
梁陳安,《「無境」的證成與認知:以窺基《唯識二十論述記》為核心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8。
陳雁姿,《陳那觀所緣緣論之研究》,香港,志蓮淨苑文化部,1999。
黃文吟,《境之探究 ――從極微境到唯識境》,台北,法鼓佛教學院佛教學系碩士論文,2013。
歐陽竟無,〈觀所緣緣論釋解〉,現代佛教學術叢刊,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
蔡伯郎,〈唯識諸論之三性說〉《世界中國哲學學報2》,頁167-210,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出版,2001。

(三)外文文獻
宇井伯壽《印度哲學研究》,第六卷,東京,岩波書店,1965。
宇井伯壽《安慧、護法唯識三十頌釋論》,東京,岩波書店,1952。
宇井伯壽《陳那著作の研究》,東京,岩波書店,1958。
Duckworth, Douglas, and Eckel, Malcolm David. Dignaga`s Investigation of the Percept: A Philosophical Legacy in India and Tibe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6.

(四)工具書
《佛教經典總論》,小野玄妙著,楊白衣譯,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
《佛光大辭典》,慈怡主編,佛光山出版社,1989。
《佛光大藏經.唯識藏》,佛光大藏經編修委員會主編,高雄,佛光出版社2016。
zh_TW
dc.identifier.doi (DOI) 10.6814/NCCU202100005en_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