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協商子女從母姓:捲動多重關係的法意識型塑過程
Negotiating Children`s Surnames From Mothers: Perspective of Multiple Relational Legal Consciousness
作者 柯元惠
Ko, Yuan-Huei
貢獻者 王曉丹
Wang, Hsiao-Tan
柯元惠
Ko, Yuan-Huei
關鍵詞 自我認同
關係法意識
情緒
約定子女姓氏
民法第1059條
日期 2021
上傳時間 1-Feb-2021 14:13:04 (UTC+8)
摘要   為了考察約定子女姓氏平等法律的落實困境,本文針對子女從母姓的夫妻協商過程,討論他們的法意識的建構與改變歷程。本文使用深度訪談分析法,訪談14位分別來自10個約定子女從母姓之夫或妻,探討協商中當事者如何理解與經驗法律的法意識。本文討論了主張從母姓者在主張權利卻遇上阻礙時,如何在多重的角色關係中進行爭取,並重新建構其情感互動與法意識。
  過去法意識研究,雖已針對關係與情感的法意識進行探討,但較未針對複雜而多重的人際關係的作用,本文發現,從母姓協商過程中當事人的法意識會捲動於多重的關係網絡中,不斷相互影響。當事人呈現四個樣態類型,由三種條件「內在性別平等的光譜位置」、「原生家庭關係緊密程度」、「家族長輩面對社會眼光的態度」所分類。同時,過程中當事人難以跳脫多重的社會關係捲動,使法意識產生三個層次的重組,分別為「意識到自己擁有協商權」、「與配偶討論進行協商」、「討論中捲入決策圈外的言論」,每層次法意識皆不斷進行雙向建構。
  最終,在協商過程中的「心理劃界」,可作為突破社會角色框架的方法,當事人能透過重構情感距離來確保自我的主體性,並達成協商結果。其劃界過程會經歷三個階段,「情感不衡平」、「對抗與自我保護」、「劃界、地位捍衛」。然而,本文也認為必須轉嫁「社會成本」到「個人」的心理消耗,卻也是從母姓協商的矛盾所在。
參考文獻 一、 中文文獻
(一) 專書
姜貞吟(2019)。必須賢淑-五種父權家庭拒斥的女性。載於:王曉丹(主編),這是愛女,也是厭女。新北市:大家,73-96。
滋賀秀三(1998)。中國法文化的考察——以訴訟的型態為素材。明清時期的民事審判與民間契約。北京市:法律,2-18。

(二) 期刊雜誌
王曉丹(2011)。法意識與法文化研究方法論:以女兒平等繼承為例──法律繼受下的法社會學研究取徑。月旦法學雜誌,189,69-88。
王曉丹(2018)。法意識探索:關係自我的情感衡平。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67,103-159。
李玲玲(2002)。論婚生子女之稱姓。月旦法學雜誌,80,210-230。
林瑤琪(2007)。台灣宗族制度瓦解之危機。歷史月刊,237,46-51。
陳怡君(2010)。第二「姓」!新生兒姓氏協商的性別權力關係。婦研蹤橫,92,48-59。
陳昭如(2010)。創造女性逆/反傳統的從母姓運動。婦研縱橫,92,2-9。
陳昭如(2014)。父姓的常規,母性的權利:子女姓氏修法改革的法社會學考察。台大法學論叢,43(2),1-110。
彭渰雯、洪綾君(2011)。為何從母姓?夫妻約定子女姓氏的影響因素調查。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28,1-54。
戴東雄(2016)。子女稱姓之現代化。法制史研究,30,207-248。
簡良育(2008)。民法親屬編修正後子女稱姓之探討。月旦法學雜誌,161,12-35。

(三) 碩博士學位論文
林少尹(2013)。性別平等法規範與父權社會規範之角力 -以民法子女姓氏約定制度為例。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學位論文。1-126。
周靜華(2012)。子女姓氏權之研究-民法親屬編修正實施之回應性評估。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學位論文。1-253。
連家淇(2014)。我國子女姓名權之研究──以姓氏為中心。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學位論文。1-188。
曾映慈(2011)。從父姓?從母姓?-女性單親家庭成員的姓氏政治。世新大學性別研究研究所學位論文。1-108。
廖佩伶(2007)。姓氏之研究-以子女之姓氏為中心。東吳法學法律研究所學位論文。1-74。

(四) 調查報告
彭渰雯、陳宜倩(2011)。單親家庭「姓」解放?民法親屬編子女姓氏條文之「不利影響」研究。婦女新知基金會結案報告,1-134。

(五) 網路資料
內政部戶政司(2019)。出生登記子女從姓案件統計表【原始數據】。取自https://www.ris.gov.tw/app/portal/346
行政院性別平等會(2019)。民法修正施行後子女從姓案件統計表【原始數據】。取自https://www.gender.ey.gov.tw/gecdb/Stat_Statistics_DetailData.aspx?sn=kz%2BJEBanB1eTi9l0QE9Lxw%3D%3D
婦女新知基金會(2016年5月6日)。姓不姓由你?母親節看「從母姓」【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https://www.awakening.org.tw/topic/2425

二、 外文文獻
Abrego, L. J. (2019). Relational Legal Consciousness of U.S. Citizenship: Privilege, Responsibility, Guilt, and Love in Latino Mixed-Status Families. Law & Society Review, 53(3),641-670.
Chua, L. J., Engel, D. M. (2019). Legal Consciousness Reconsidered. Annual Review of Law and Social Science, 15 (1), 1.1-1.19.
Engel, D. M., Munger, F. W. (2003). Right of inclusion : Law and identity in life stories of America with disability. London, England: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Reisman, W. M. (1985). Lining Up: The Microlegal System of Queues. University of Cincinnati Law Review, 54, 417-450.
Mnookin, R. H., Kornhauser, L. (1979). Bargaining in the Shadow of the Law: The Case of Divorce, The Yale Law Journal, 88(5), 950-997.
Wang, H. T. (2019). Justice, Emotion, and Belonging: Legal Consciousness in a Taiwanese Family Conflict. Law and Society Review, 53(3), 764-790.
Young, K. M. (2014). Everyone Knows the Game: Legal Consciousness in the Hawaiian Cockfight. Law and Society Review, 48(3), 499-530.
Zemans, F. K. (1982). Framework for analysis of legal mobilization: a decision-making model. American Bar Foundation Research Journal, 7(4),989-1071.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法律科際整合研究所
105652023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5652023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王曉丹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Wang, Hsiao-Tan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柯元惠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Ko, Yuan-Hueien_US
dc.creator (作者) 柯元惠zh_TW
dc.creator (作者) Ko, Yuan-Hueien_US
dc.date (日期) 2021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Feb-2021 14:13:04 (UTC+8)-
dc.date.available 1-Feb-2021 14:13:04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Feb-2021 14:13:04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05652023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33903-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法律科際整合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5652023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為了考察約定子女姓氏平等法律的落實困境,本文針對子女從母姓的夫妻協商過程,討論他們的法意識的建構與改變歷程。本文使用深度訪談分析法,訪談14位分別來自10個約定子女從母姓之夫或妻,探討協商中當事者如何理解與經驗法律的法意識。本文討論了主張從母姓者在主張權利卻遇上阻礙時,如何在多重的角色關係中進行爭取,並重新建構其情感互動與法意識。
  過去法意識研究,雖已針對關係與情感的法意識進行探討,但較未針對複雜而多重的人際關係的作用,本文發現,從母姓協商過程中當事人的法意識會捲動於多重的關係網絡中,不斷相互影響。當事人呈現四個樣態類型,由三種條件「內在性別平等的光譜位置」、「原生家庭關係緊密程度」、「家族長輩面對社會眼光的態度」所分類。同時,過程中當事人難以跳脫多重的社會關係捲動,使法意識產生三個層次的重組,分別為「意識到自己擁有協商權」、「與配偶討論進行協商」、「討論中捲入決策圈外的言論」,每層次法意識皆不斷進行雙向建構。
  最終,在協商過程中的「心理劃界」,可作為突破社會角色框架的方法,當事人能透過重構情感距離來確保自我的主體性,並達成協商結果。其劃界過程會經歷三個階段,「情感不衡平」、「對抗與自我保護」、「劃界、地位捍衛」。然而,本文也認為必須轉嫁「社會成本」到「個人」的心理消耗,卻也是從母姓協商的矛盾所在。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壹章、緒論 1
第一節、研究背景 1
第二節、問題意識 3
第三節、研究方法 7
第四節、研究限制 10
第五節、章節安排 10
第貳章、誰決定了我小孩的姓?-文獻回顧 15
第一節、從母姓法律與社會的差距 15
第一項、宏觀的差距現象:量化研究 15
第二項、微觀的多元情境:質化研究 18
第二節、自我認同、關係的法意識與情感 20
第參章、子女從姓修法的歷史 27
第一節、父權主導的公平法條想像-1930年 28
第二節、基於家族傳承需求的通融-1985 年 33
第三節、在法條中落實的性別平權-2007 年、2010 年 36
第四節、小結 39
第肆章、抵抗社會角色的關係法意識 41
第一節、性別角色的認知差異 44
第一項、協商前提條件:「好理由」才能從母姓? 44
第二項、因「性別角色」束縛的自我審查 48
第二節、家庭角色的認知差異 53
第一項、姓氏意義的不同詮釋 54
第二項、「父職/母職」的自我期許 58
第三節、社會外部關係的「間接」捲動 60
第一項、家族親疏關係的連動 61
第二項、法意識的三層次重組 64
第伍章、重構情感距離與關係法意識型塑 67
第一節、情感不衡平 68
第一項、期望被理解卻被貶低的主體 68
第二項、爭奪「理」的話語權 72
第二節、對抗情緒勒索、自我保護 74
第一項、放棄說服「不講理的他者」 74
第二項、被情緒所強化的「對抗」慾望 75
第三節、心理劃界:疏離與地位捍衛 77
第一項、心理上阻絕「不適格」的家族成員 77
第二項、協商目的轉變:家庭地位的捍衛 81
第陸章、結論 83
參考文獻 91
附錄 95
zh_TW
dc.format.extent 1271734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5652023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自我認同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關係法意識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情緒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約定子女姓氏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民法第1059條zh_TW
dc.title (題名) 協商子女從母姓:捲動多重關係的法意識型塑過程zh_TW
dc.title (題名) Negotiating Children`s Surnames From Mothers: Perspective of Multiple Relational Legal Consciousness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 中文文獻
(一) 專書
姜貞吟(2019)。必須賢淑-五種父權家庭拒斥的女性。載於:王曉丹(主編),這是愛女,也是厭女。新北市:大家,73-96。
滋賀秀三(1998)。中國法文化的考察——以訴訟的型態為素材。明清時期的民事審判與民間契約。北京市:法律,2-18。

(二) 期刊雜誌
王曉丹(2011)。法意識與法文化研究方法論:以女兒平等繼承為例──法律繼受下的法社會學研究取徑。月旦法學雜誌,189,69-88。
王曉丹(2018)。法意識探索:關係自我的情感衡平。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67,103-159。
李玲玲(2002)。論婚生子女之稱姓。月旦法學雜誌,80,210-230。
林瑤琪(2007)。台灣宗族制度瓦解之危機。歷史月刊,237,46-51。
陳怡君(2010)。第二「姓」!新生兒姓氏協商的性別權力關係。婦研蹤橫,92,48-59。
陳昭如(2010)。創造女性逆/反傳統的從母姓運動。婦研縱橫,92,2-9。
陳昭如(2014)。父姓的常規,母性的權利:子女姓氏修法改革的法社會學考察。台大法學論叢,43(2),1-110。
彭渰雯、洪綾君(2011)。為何從母姓?夫妻約定子女姓氏的影響因素調查。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28,1-54。
戴東雄(2016)。子女稱姓之現代化。法制史研究,30,207-248。
簡良育(2008)。民法親屬編修正後子女稱姓之探討。月旦法學雜誌,161,12-35。

(三) 碩博士學位論文
林少尹(2013)。性別平等法規範與父權社會規範之角力 -以民法子女姓氏約定制度為例。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學位論文。1-126。
周靜華(2012)。子女姓氏權之研究-民法親屬編修正實施之回應性評估。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學位論文。1-253。
連家淇(2014)。我國子女姓名權之研究──以姓氏為中心。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學位論文。1-188。
曾映慈(2011)。從父姓?從母姓?-女性單親家庭成員的姓氏政治。世新大學性別研究研究所學位論文。1-108。
廖佩伶(2007)。姓氏之研究-以子女之姓氏為中心。東吳法學法律研究所學位論文。1-74。

(四) 調查報告
彭渰雯、陳宜倩(2011)。單親家庭「姓」解放?民法親屬編子女姓氏條文之「不利影響」研究。婦女新知基金會結案報告,1-134。

(五) 網路資料
內政部戶政司(2019)。出生登記子女從姓案件統計表【原始數據】。取自https://www.ris.gov.tw/app/portal/346
行政院性別平等會(2019)。民法修正施行後子女從姓案件統計表【原始數據】。取自https://www.gender.ey.gov.tw/gecdb/Stat_Statistics_DetailData.aspx?sn=kz%2BJEBanB1eTi9l0QE9Lxw%3D%3D
婦女新知基金會(2016年5月6日)。姓不姓由你?母親節看「從母姓」【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https://www.awakening.org.tw/topic/2425

二、 外文文獻
Abrego, L. J. (2019). Relational Legal Consciousness of U.S. Citizenship: Privilege, Responsibility, Guilt, and Love in Latino Mixed-Status Families. Law & Society Review, 53(3),641-670.
Chua, L. J., Engel, D. M. (2019). Legal Consciousness Reconsidered. Annual Review of Law and Social Science, 15 (1), 1.1-1.19.
Engel, D. M., Munger, F. W. (2003). Right of inclusion : Law and identity in life stories of America with disability. London, England: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Reisman, W. M. (1985). Lining Up: The Microlegal System of Queues. University of Cincinnati Law Review, 54, 417-450.
Mnookin, R. H., Kornhauser, L. (1979). Bargaining in the Shadow of the Law: The Case of Divorce, The Yale Law Journal, 88(5), 950-997.
Wang, H. T. (2019). Justice, Emotion, and Belonging: Legal Consciousness in a Taiwanese Family Conflict. Law and Society Review, 53(3), 764-790.
Young, K. M. (2014). Everyone Knows the Game: Legal Consciousness in the Hawaiian Cockfight. Law and Society Review, 48(3), 499-530.
Zemans, F. K. (1982). Framework for analysis of legal mobilization: a decision-making model. American Bar Foundation Research Journal, 7(4),989-1071.
zh_TW
dc.identifier.doi (DOI) 10.6814/NCCU202100126en_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