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修片林小姐》創作論述
The Creative Discourse on Ms. Lin, the Retouching Lady
作者 林詩純
Lin, Shih-Chun
貢獻者 陳儒修
Chen, Ru Shou
林詩純
Lin, Shih-Chun
關鍵詞 照相館
底片
修片師
《修片林小姐》
Photo studio
Negative
Retouching artist
Ms. Lin, the Retouching Lady
日期 2021
上傳時間 2-Mar-2021 14:16:24 (UTC+8)
摘要 《修片林小姐》為筆者第一部正式紀錄片計畫,以女兒的觀點出發,回顧母親-林小姐-曾為「修片師」的身份,記錄即將失傳的技術「底片修整」;同時,透過拍攝「今日照相館」林家兩代家族記事,記錄台灣傳統照相館興衰起落的一段歷史,以個人、家族故事帶出時代流轉模樣。
本計畫自梳理台灣照相館發展史開始,釐清故事時代背景;以羅蘭巴特《明室》作為重要理論基礎,定位創作概念核心-「此曾在」;並研究相關紀錄片作品,借鏡其創作經驗。製作階段以工作日誌形式,詳實記錄一個新手紀錄片工作者,於實際攝製中遭遇的挑戰,以及計畫調整、演變的過程。最終則透過短片版本公開放映,獲得各方意見回饋,得以作為創作反思以及未來執行長片計畫的重要參考。
Ms. Lin, the Retouching Lady is the author’s first documentary project. Shot from the daughter’s perspective, the documentary intends to relive my mother/Ms. Lin’s alternative identity as a retouching artist in the past, while documenting this vanishing craft. It also keeps track of the history of the “Today Photo Studio” owned by my family for two generations and the evolution of traditional photo studio from its glorious days to its extinction in Taiwan.

This creative project starts with a historical overview of photo studios since the Japanese colonial era. It borrows theoretical concepts of “that-has-been” by Roland Barthes in his book Camera Lucida. Some relevant documentaries are used as guides for producing this documentary. During the shooting period, the author keeps journals of problem-solving procedures and records of discussion among crew members. A metadata catalogue was also established to jog down detailed information of footages acquired in every shooting day. It ends with three public presentations with Q & A sessions after each screening. With feedbacks from the audience, the author reflects on this documentary project from its embryonic form to the completion at the concluding chapter. It aims to develop this short version into a feature-length documentary.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一、影片
侯孝賢(導演)(1989)。《悲情城市》【影片】。(年代,台北)。
Alexander Kott.(Director).(1997). фотограф [Motion picture].Russia.
楊力州(導演)(2011)。他們在島嶼寫作-《兩地》林海音【影片】。(苜蓿媒體,台北)。
林靖傑(導演)(2011)。尋找背海的人【影片】。(苜蓿媒體,台北)。
姜秀瓊,關本良(導演)(2010)。乘著光影旅行【影片】。(有得電影,台北)。
陳傳興(製作人),王婉柔(導演)(2017)。擬音【影片】。(牽猴子,台北)。
楊力州(導演)(2018)。紅盒子【影片】。(後場音像紀錄工作室,台北)。
David Gelb, Brian McGinn.(Producer).(2019). Street Food [Motion picture].United States: Netflix.
公視(2019年1月),博物館的藝術時光THE ART OF MUSEUMS【影片】。台北:公視。
二、書籍
許綺玲譯(1997)。《明室‧攝影札記》。台北:台灣攝影。(原書Roland Barthers[1980]. La chamber Claire. France: Hill and Wang.)
臺灣攝影年鑑編輯委員會 編(1998)。《臺灣攝影年鑑綜覽 : 臺灣百年攝影-1997 = Annual of photography in Taiwan》。台北:原亦藝術。
許綺玲譯(1998)。《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台北:台灣攝影。(原書 Walter Benjamin. A short history of photography : the work of art in the age of Mechanical Reproduction.)
張蒼松(2003)。《回首台灣百年攝影幽光》。國立歷史博物館。
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 編(2003)。《回首台灣百年攝影幽光 : 台灣影像風格與攝影特質的轉變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史博館。
史作檉(2006)。《光影中遇見林布蘭》。台北:典藏藝術家庭。
陳品秀、吳莉君譯(2013)。《觀看的實踐:給所有影像世代的視覺文化導論》,台北:臉譜。(原書Marita Sturken and Lisa Cartwright [2001]. Practices of looking : an introduction to visual culture.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黃燦然譯(2010)。《論攝影》。台北:麥田,城邦文化。(原書Susan Sontag[1977]. On Photography. New York :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徐佑驊、林雅慧、齊藤啟介(2016)。《日治台灣生活事情》。台北:翰蘆。
簡永彬 等(2019)。《凝視時代:日治時期台灣的寫真館》。台北:左岸文化。
三、碩博士論文
李玉瑛(2004)。〈裝扮新娘─當代台灣婚紗業的興起與發展歷史〉,《逢甲人文社會學報》,8:183-217。
鄭治芬(2017)。〈傳統沖印店整合轉型新面貌〉,《中華印刷科技年報》,2017:434-442。
四、網路資料
熊恩(2003年1月2日)。〈沖印店逐數位大浪而變〉,《今周刊》。上網日期:上網日期:2019年8月18日。取自: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80393/post/200301020040/%E6%B2%96%E5%8D%B0%E5%BA%97%E9%80%90%E6%95%B8%E4%BD%8D%E5%A4%A7%E6%B5%AA%E8%80%8C%E8%AE%8A%20P.73
郭力昕(2012年5月)。〈攝影與「可疑的」記憶〉,《攝影之聲Voices of Photography》,取自https://www.vopmagazine.com/km/
李柏霖(2014年5月16日)。〈數位相機普及加速照相館走向黃昏〉,《更生日報》(花蓮)。上網日期:2019年8月17日。取自:http://www.ksnews.com.tw/index.php/news/detail/0000589152
田德財(2014年8月1日)。〈林桂興弟 日據時首開照相館台灣人〉,《更生日報》(花蓮)。上網日期:2019年8月17日。取自:http://www.ksnews.com.tw/index.php/news/detail/0000589152
115
張榮祥(2015年3月14日)。〈數位相機普遍化 衝擊傳統沖印店〉,《大紀元時報》。上網日期:2019年8月17日。取自:http://www.epochtimes.com/b5/5/3/14/n848164.htm
王威雄(2015年7月22日)。〈數位取代底片 傳統照相館逐漸轉型〉,《公視新聞網》。上網日期:上網日期:2019年8月18日。。取自:https://news.pts.org.tw/article/302298?NEENO=302298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2015)。上網日期:2019年8月17日。取自:http://dict.revised.moe.edu.tw/cgi-bin/cbdic/gsweb.cgi?o=dcbdic&searchid=Z00000106158
《意象˙台灣:尋找台灣攝影文化歷史座標》(2015)。上網日期:2019年8月17日。取自:http://www.insighttaiwandb.com.tw/Photo/Photographer/P201506150003
JOCELYN SEARS. (2016, July 28). How Photo Retouching Worked Before Photoshop. Retrieved from http://mentalfloss.com/article/83262/how-photo-retouching-worked-photoshop
康傳榆(2017年5月31日)。〈台灣的母親與她的婚紗(二)經濟蓬勃發展的八零年代與多樣化的婚紗產業〉,《網氏/罔市女性電子報》。取自:http://bongchhi.frontier.org.tw/archives/33616
詔藝(2018年2月21日)。〈《藝術偵探》第一季第四集 林布蘭的肖像畫〉,《非池中藝術網Art Emperor》。取自:https://artemperor.tw/focus/1959
鍾宜杰(2018年9月14日)。〈內容依舊是攝影之路上最大的挑戰〉,《報導者》,上網日期2019年8月18日。取自:https://www.twreporter.org/a/photo-workshop3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傳播學院碩士在職專班
106941020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6941020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陳儒修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Chen, Ru Shou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林詩純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Lin, Shih-Chunen_US
dc.creator (作者) 林詩純zh_TW
dc.creator (作者) Lin, Shih-Chunen_US
dc.date (日期) 2021en_US
dc.date.accessioned 2-Mar-2021 14:16:24 (UTC+8)-
dc.date.available 2-Mar-2021 14:16:24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2-Mar-2021 14:16:24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06941020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34009-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傳播學院碩士在職專班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6941020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修片林小姐》為筆者第一部正式紀錄片計畫,以女兒的觀點出發,回顧母親-林小姐-曾為「修片師」的身份,記錄即將失傳的技術「底片修整」;同時,透過拍攝「今日照相館」林家兩代家族記事,記錄台灣傳統照相館興衰起落的一段歷史,以個人、家族故事帶出時代流轉模樣。
本計畫自梳理台灣照相館發展史開始,釐清故事時代背景;以羅蘭巴特《明室》作為重要理論基礎,定位創作概念核心-「此曾在」;並研究相關紀錄片作品,借鏡其創作經驗。製作階段以工作日誌形式,詳實記錄一個新手紀錄片工作者,於實際攝製中遭遇的挑戰,以及計畫調整、演變的過程。最終則透過短片版本公開放映,獲得各方意見回饋,得以作為創作反思以及未來執行長片計畫的重要參考。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Ms. Lin, the Retouching Lady is the author’s first documentary project. Shot from the daughter’s perspective, the documentary intends to relive my mother/Ms. Lin’s alternative identity as a retouching artist in the past, while documenting this vanishing craft. It also keeps track of the history of the “Today Photo Studio” owned by my family for two generations and the evolution of traditional photo studio from its glorious days to its extinction in Taiwan.

This creative project starts with a historical overview of photo studios since the Japanese colonial era. It borrows theoretical concepts of “that-has-been” by Roland Barthes in his book Camera Lucida. Some relevant documentaries are used as guides for producing this documentary. During the shooting period, the author keeps journals of problem-solving procedures and records of discussion among crew members. A metadata catalogue was also established to jog down detailed information of footages acquired in every shooting day. It ends with three public presentations with Q & A sessions after each screening. With feedbacks from the audience, the author reflects on this documentary project from its embryonic form to the completion at the concluding chapter. It aims to develop this short version into a feature-length documentary.
en_US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創作源起與動機 1
第二節、 創作背景 3
第三節、 創作目的 5
第四節、 章節說明 6
第貳章 文獻探討 8
第一節、 台灣照相館歷史回顧 8
第二節、 肖像照歷史演變與相關論述介紹 19
第三節、 相關作品回顧 31
第參章 創作說明 44
第一節、 創作方向 44
第二節、 影片架構與內容 51
第肆章 工作日誌 60
第一節、 新手攝製實戰筆記 60
第二節、 後製工作日誌 69
第三節、 從《昨日照相館》到《修片林小姐》 84
第伍章 映演實況與回饋 88
第一節、 映演實況與觀眾反應 88
第二節、 觀眾問卷回饋 98
第陸章 創作反思與長片計畫說明 102
第一節、 創作反思 102
第二節、 創作理念反思 105
第三節、 短片檢討與長片計畫說明 110
參考文獻 113
一、影片 113
二、書籍 113
三、碩博士論文 114
四、網路資料 114
zh_TW
dc.format.extent 5304448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6941020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照相館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底片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修片師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修片林小姐》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Photo studio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Negative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Retouching artist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Ms. Lin, the Retouching Ladyen_US
dc.title (題名) 《修片林小姐》創作論述zh_TW
dc.title (題名) The Creative Discourse on Ms. Lin, the Retouching Lady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一、影片
侯孝賢(導演)(1989)。《悲情城市》【影片】。(年代,台北)。
Alexander Kott.(Director).(1997). фотограф [Motion picture].Russia.
楊力州(導演)(2011)。他們在島嶼寫作-《兩地》林海音【影片】。(苜蓿媒體,台北)。
林靖傑(導演)(2011)。尋找背海的人【影片】。(苜蓿媒體,台北)。
姜秀瓊,關本良(導演)(2010)。乘著光影旅行【影片】。(有得電影,台北)。
陳傳興(製作人),王婉柔(導演)(2017)。擬音【影片】。(牽猴子,台北)。
楊力州(導演)(2018)。紅盒子【影片】。(後場音像紀錄工作室,台北)。
David Gelb, Brian McGinn.(Producer).(2019). Street Food [Motion picture].United States: Netflix.
公視(2019年1月),博物館的藝術時光THE ART OF MUSEUMS【影片】。台北:公視。
二、書籍
許綺玲譯(1997)。《明室‧攝影札記》。台北:台灣攝影。(原書Roland Barthers[1980]. La chamber Claire. France: Hill and Wang.)
臺灣攝影年鑑編輯委員會 編(1998)。《臺灣攝影年鑑綜覽 : 臺灣百年攝影-1997 = Annual of photography in Taiwan》。台北:原亦藝術。
許綺玲譯(1998)。《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台北:台灣攝影。(原書 Walter Benjamin. A short history of photography : the work of art in the age of Mechanical Reproduction.)
張蒼松(2003)。《回首台灣百年攝影幽光》。國立歷史博物館。
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 編(2003)。《回首台灣百年攝影幽光 : 台灣影像風格與攝影特質的轉變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史博館。
史作檉(2006)。《光影中遇見林布蘭》。台北:典藏藝術家庭。
陳品秀、吳莉君譯(2013)。《觀看的實踐:給所有影像世代的視覺文化導論》,台北:臉譜。(原書Marita Sturken and Lisa Cartwright [2001]. Practices of looking : an introduction to visual culture.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黃燦然譯(2010)。《論攝影》。台北:麥田,城邦文化。(原書Susan Sontag[1977]. On Photography. New York :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徐佑驊、林雅慧、齊藤啟介(2016)。《日治台灣生活事情》。台北:翰蘆。
簡永彬 等(2019)。《凝視時代:日治時期台灣的寫真館》。台北:左岸文化。
三、碩博士論文
李玉瑛(2004)。〈裝扮新娘─當代台灣婚紗業的興起與發展歷史〉,《逢甲人文社會學報》,8:183-217。
鄭治芬(2017)。〈傳統沖印店整合轉型新面貌〉,《中華印刷科技年報》,2017:434-442。
四、網路資料
熊恩(2003年1月2日)。〈沖印店逐數位大浪而變〉,《今周刊》。上網日期:上網日期:2019年8月18日。取自: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80393/post/200301020040/%E6%B2%96%E5%8D%B0%E5%BA%97%E9%80%90%E6%95%B8%E4%BD%8D%E5%A4%A7%E6%B5%AA%E8%80%8C%E8%AE%8A%20P.73
郭力昕(2012年5月)。〈攝影與「可疑的」記憶〉,《攝影之聲Voices of Photography》,取自https://www.vopmagazine.com/km/
李柏霖(2014年5月16日)。〈數位相機普及加速照相館走向黃昏〉,《更生日報》(花蓮)。上網日期:2019年8月17日。取自:http://www.ksnews.com.tw/index.php/news/detail/0000589152
田德財(2014年8月1日)。〈林桂興弟 日據時首開照相館台灣人〉,《更生日報》(花蓮)。上網日期:2019年8月17日。取自:http://www.ksnews.com.tw/index.php/news/detail/0000589152
115
張榮祥(2015年3月14日)。〈數位相機普遍化 衝擊傳統沖印店〉,《大紀元時報》。上網日期:2019年8月17日。取自:http://www.epochtimes.com/b5/5/3/14/n848164.htm
王威雄(2015年7月22日)。〈數位取代底片 傳統照相館逐漸轉型〉,《公視新聞網》。上網日期:上網日期:2019年8月18日。。取自:https://news.pts.org.tw/article/302298?NEENO=302298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2015)。上網日期:2019年8月17日。取自:http://dict.revised.moe.edu.tw/cgi-bin/cbdic/gsweb.cgi?o=dcbdic&searchid=Z00000106158
《意象˙台灣:尋找台灣攝影文化歷史座標》(2015)。上網日期:2019年8月17日。取自:http://www.insighttaiwandb.com.tw/Photo/Photographer/P201506150003
JOCELYN SEARS. (2016, July 28). How Photo Retouching Worked Before Photoshop. Retrieved from http://mentalfloss.com/article/83262/how-photo-retouching-worked-photoshop
康傳榆(2017年5月31日)。〈台灣的母親與她的婚紗(二)經濟蓬勃發展的八零年代與多樣化的婚紗產業〉,《網氏/罔市女性電子報》。取自:http://bongchhi.frontier.org.tw/archives/33616
詔藝(2018年2月21日)。〈《藝術偵探》第一季第四集 林布蘭的肖像畫〉,《非池中藝術網Art Emperor》。取自:https://artemperor.tw/focus/1959
鍾宜杰(2018年9月14日)。〈內容依舊是攝影之路上最大的挑戰〉,《報導者》,上網日期2019年8月18日。取自:https://www.twreporter.org/a/photo-workshop3
zh_TW
dc.identifier.doi (DOI) 10.6814/NCCU202100330en_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