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廈門音系文白異讀的歷史層次
The Comparisons Between Historical Stratum Of The Colloquial Pronunciation and Literary Pronunciation in Xiamen Phonetics
作者 王惠瑩
Wang, Hui-Ying
貢獻者 竺家寧
王惠瑩
Wang, Hui-Ying
關鍵詞 廈門音
閩南語
文白異讀
歷史層次
日期 2021
上傳時間 4-Aug-2021 15:35:11 (UTC+8)
摘要   第一章緒論分為四節,第一節說明本論文的研究動機與目的,第二節說明前人研究的成果,分別就廈門語音的研究現況與歷史層次的研究現況來說明。第三節為研究方法與步驟,論述本論文所使用的研究方法與研究的步驟以達到預期成果,第四節則說明研究材料的來源,主要材料來源為廈門音,但因探討到文白異讀會參酌其他閩南地區方言片以及閩北石陂的濁音層部分。
  第二章分四節,第一節先從閩南語的多元形成歷史中找出閩南語的四個層次來區分文讀層與白讀層,第二節探討多層疊置與分層建構,主要梳理出文白異讀的複雜結構並藉由音韻系統的演變來建構文白異讀的層次架構,第二節說明文白異讀的互競與堆疊,不同語言在接觸的過程會有遺失、同化、融合等現象,此節便是討論這樣的現象,第三節則是在討論文白異讀的共時性與歷時性,藉由共時存在與歷時演變可以看出文白異讀系統的演化狀況。
  第三章分二節,從文讀系統的角度來研究聲母、韻母的音韻變化,第一節以聲母輕重唇音的部分為研究主題,分別分析重唇音、輕唇音的文白異讀現象,第二節以魚虞二個韻母的混合與有別為研究軸心,聲調的部分因沒有較具有特色的現象,故不探討。
  第四延續第三章,但是從白讀系統的角度來研究廈門方言點的音韻層次,第一節研究舌音、牙喉音的濁音清化文白異讀,第二節便是研究韻母中鼻化韻的變化,聲調的部分則研究濁上歸去的演化,這些都是廈門音裡的音韻特色。
  第五章結論總結本文各章節研究成果,並說明未來可繼續發展的研究。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一、 資料及工具書(依姓氏筆畫排序)
清.作者不詳:《八音定訣》,廈門:會文書局刊印,1924年。
清.廖綸璣:《拍掌知音》,黃典誠先生藏本,刊載於《方言》第二期,1979年,頁143-154。
清.黃謙:《新鐫彙音妙悟全集》,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萃英出版社,2002年。
宋.陳彭年等,民國‧林尹校訂:《新校正切宋本廣韻》,台北:黎民文化事業,2008年。
北京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漢語方音字彙》,北京:語文出版社,1995年。
周長楫:《廈門方言詞典》,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1998年。
黃典誠主編:《福建省志.方言志》,北京:方志出版社,1998年,頁98-163。
林寶卿:《閩南方言與古漢語同源詞典》,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9年。
竺家寧:《臺北話音檔》,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
周長楫:《閩南方言大詞典(修訂本)》,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
二、 專書著作(依姓氏筆畫排序)
丁邦新:《歷史層次與方言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
王 力:《漢語語音史》,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王福堂:《漢語方言語音的演變和層次》,北京:語文出版社,2005年。
李方桂《上古音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 年。
李如龍:《方言與音韻論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1996年。
李如龍:《閩南方言》,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
周長楫:《閩南話與普通話》,北京:語文出版社,1991年。
周長楫:《閩南話的形成發展及在台灣的傳播》,臺北:台笠出版社,1996年。
周振鶴、游汝傑:《方言與中國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
林華東:《泉州方言研究》,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8年。
林慶勲:《臺灣閩南語概論》,臺北:臺北心理出版社,2001年。
竺家寧:《古音之旅》,臺北:國文天地雜誌社,1987年。
竺家寧:《聲韻學》,臺北:五南圖書,1992年。
竺家寧:《聲韻學之旅》,臺北:五南圖書,2016年。
侯精一:《現代漢語方言概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
洪惟仁:《彙音妙悟與古代泉州音》,中央圖書館,1996年。
徐芳敏:《閩南方言本字與相關問題探索》,臺北:大安出版社,2003年。
袁家驊:《漢語方言概要》,北京:語文出版社,2006年。
馬重奇:《閩台方言的源流與嬗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張光宇:《切韻與方言》,臺北:台灣商務出版社,1990年。
張光宇:《漢語語音發展史:歷史語言學的理論與實踐》,台灣:商務印書館,2019年。
章炳麟:《新方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陳忠敏:《漢語方言語音史研究與歷史層次分析法》,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陳新雄:《古音研究》,臺北:五南圖書,1999年。
陳榮嵐、李熙泰:《廈門方言》,廈門:鷺江出版社,1994年。
楊秀芳:《台灣閩南語語法稿》,臺北:大安出版社,1995年。
趙元任:《現代吳語的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1956年。
戴黎剛:《閩語的歷史層次及其演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
羅常培、周辨明:《廈門音系及其音韻聲調構造與性質》,臺北:古亭書屋祥生出版社,1975年。
三、 學位論文(依姓氏筆畫排序)
杜佳倫:《閩語歷史層次分析與相關音變探討》,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文博士論文,2011年。
徐芳敏:《閩南廈漳泉次方言白讀層韻母系統與上古音韻部關係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1年。
張耀文:《彙集雅俗通十五音研究》,臺北: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碩士論文,2004年。
許煜青:《漢語方言鼻音韻母的發展》,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5年。
陳筱琪:《廣東陸豐閩南方言音韻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碩士論文,2008年。
黃玉梅:《臺灣閩南語語音層次競爭演變之研究》,新竹: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語言教育所碩士論文,2008年。
楊秀芳:《閩南語文白系統的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文博士論文,1982年。
蔡穎慧:《論古漢語韻母在閩南語白讀中的表現》,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碩士論文,2011年。

四、 期刊論文(依姓氏筆畫排序)
丁邦新:〈閩語白話音分支時代考〉,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54期4分,1983年,頁1-4。
丁邦新:〈從歷史層次論吳閩關係〉,北京:《方言》第1期,2006年,頁1-5。
丁邦新:〈漢語方言中的歷史層次〉,北京:《中國語文》第5期,2012年,頁387-402。
丁邦新:〈再論閩語白話音從古漢語分支的年代〉,北京:《中國語言學集刊》第1期7卷, 2013年,頁3-13。
王洪君:〈文白異讀、音韻層次與歷史語言學〉,北京:《北京大學學報》第2期,2006年,頁22-26。
王洪君:〈層次語斷階-疊置式音變與擴散式音變的交叉區別〉,北京:《中國語文》第4期,2010年,頁314-320。
王福堂:〈閩北方言弱化聲母和「第九調」之我見〉,北京:《中國語文》第6期,1994年,頁430-433。
何大安:〈澄邁方言的文白異讀〉,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1期第52卷,1981年,頁101-152。
何大安:〈論永興方言的送氣濁聲母〉,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3期57卷,1986年,頁585-600。
何大安:〈「濁上歸去」與現代方言〉,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59期1分,1988年,頁115-140。
何大安:〈語言史研究中的層次問題〉,台北:《漢學研究》第18卷特刊,2000年,頁261-271。
吳 芳:〈潮州方言與泉州方言文讀層比較研究〉,泉州:《華僑大學學報》第4期,2008年,頁111-117。
吳瑞文:〈共同閩語*y韻母的構擬及相關問題〉,台北:《語言暨語言學》第10卷第2期,2009年,頁205-237。
吳瑞文:〈從比較構擬的觀點論兩個閩語的音韻現象〉,北京:《中國音韻學》,2012年,頁372-391。
吳翠萍:〈從語意角度看閩南語文白異讀的競爭現象〉,桃園:《南亞學報》第26期,2006年,頁147-158。
李小凡:〈閩粵方言古全濁聲母的文白異讀和歷史層次〉,北京:《語言學論叢》第50輯,2014年,頁187-208。
李如龍:〈廈門話的變調和輕聲〉,廈門:《廈門大學學報》第3期,1962年,頁78-114。
李如龍:〈廈門話的文白異讀〉,廈門:《廈門大學學報》第2期,1963年,頁57-100。
李如龍:〈《八音定訣》的初步研究〉,福州:《福建師大學報》第4期,1981年,頁110-121。
李如龍:〈中古全濁聲母字閩方言今讀的歷史層次〉,廣州:《暨南學報》第3期,2006年,頁152-158。
李如龍:〈關於方言語音歷史層次的研究〉,北京:《中國語言學集刊》第1期,2006年,頁47-59。
杜佳倫:〈閩方言2、4等同讀的歷史層次〉,新竹:《清華學報》第41卷第4期,2011年,頁759-793。
杜佳倫:〈閩語古全濁聲類的層次分析〉,台北:《語言暨語言學》第14期,2013年,頁409-456。
杜佳倫:〈析論閩語上古層異部多重同讀的複雜現象〉,台北:《漢學研究》第36卷第3期,2018年,頁163-207。
杜曉萍:〈-m尾字所反映的閩南方言的歷史層次〉,長沙:《古漢語研究》第一期,2006年,頁17-20。
辛世彪:〈閩方言次濁上聲字的演變〉,太原:《語文研究》第4期,1999年,頁48-53。
周長楫:〈略談地方韻書《彙音妙悟》〉,上海:《辭書研究》第6期,1982年,頁110-117。
周長楫:〈廈門話文白異讀的類型〉,北京:《中國語文》第5期,1983年,頁330-336。
林華東:〈試談閩南方言史的研究〉,泉州《泉州師專學報》第3期,1995年,頁17-20。
林華東:〈臺北閩南方言200年來語音的演變—《臺北話音檔》與《彙音妙悟》《匯集雅俗通十五音》比較研究〉,福州:《東南學術》第6期,2012年,頁323-333。
林寶卿:〈閩南方言若干本字考源〉,廈門:《廈門大學學報》第3期,1998年,頁95-99。
林寶卿:〈閩南方言三種地方韻書比較〉,漳州:《漳州師範學院學報》第2期,2000年,頁72-79。
姚榮松:〈廈門話文白異讀中鼻化韻母的探討〉,台北:《聲韻論叢》第2輯,1994年,頁315-335。
洪惟仁:〈閩南語的音系衍化類型〉,台北:《聲韻論叢》第8輯,1999年,頁403-440。
秋谷裕幸:〈早期吳語支脂之韻和虞韻的歷史層次〉,北京:《中國語文》第5期,2002年,頁447-451。
韋煙灶:〈閩南語之文白異讀、腔調、聲調差異與臺灣閩南語地名〉,高雄:《環境與世界》第9期,2004年,頁55-81。
夏俐萍:〈「濁上變去」與「濁音清化」〉,武漢:《語言研究》第39卷第1期,2019年,頁76-83。
殷樹林:〈論文白異讀的性質〉,阜陽:《阜陽師範學院學報》第4期,2005年,頁61-64。
袁碧霞:〈閩南化的鼻韻母與鼻化韻〉,徐州:《語言科學》第19卷第1期,2020年,頁80-91。
馬重奇:〈彙集雅俗通十五音文白異讀系統研究一〉,北京:《方言》第2期,2004年,頁168-187。
馬重奇:〈彙集雅俗通十五音文白異讀系統研究二〉,北京:《方言》第3期,2004年,頁231-246。
馬重奇:〈閩台閩南方言詞彙比較考源一〉,福州:《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第9期,2007年,頁90-100。
馬重奇:〈閩台閩南方言詞彙比較考源二〉,福州:《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第10期,2007年,頁97-106。
馬重奇:〈閩台閩南方言詞彙比較考源三〉,福州:《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第11期,2008年,頁19-26。
馬重奇:〈閩台閩南方言詞彙比較考源四〉,福州:《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第12期,2008年,頁101-109。
馬重奇:〈20年來閩方言研究綜述〉,福州:《東南學術》第1期,2011年,頁200-217。
張 琨:〈漢語方言中鼻音韻尾的消失〉,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4本1分,1983年,頁3-74。
張 琨:〈論比較閩方言〉,武漢:《語言研究》第1期,1985年,頁107-138。
張 琨:〈再論比較閩方言〉,武漢:《語言研究》第1期,1991年,頁93-117。
張 潔:〈論《切韻》時代輕、重脣音的分化〉,上海:《漢語史學報》,2002年,頁43-48。
張世祿:〈漢語輕重唇音的分化問題〉,揚州:《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期,1986年,頁1-7。
張光宇:〈論閩方言的形成〉,北京:《中國語文》第1期,1996年,頁16-26。
張振興:〈閩南方言的比較研究〉,廈門:《台灣研究集刊》第1期,1995年,頁69-76。
張賢豹:〈《切韻》純四等韻的主要原因及相關問題〉,武漢:《語言研究》第2期,1985年,頁26-37。
梅祖麟:〈現代吳語和「之脂魚虞,共為不韻」〉,北京:《中國語文》第1期,2001年,頁3-15。
陳忠敏:〈重論文白異讀與語音層次〉,武漢:《語言研究》第3期,2003年,頁43-59。
陳忠敏:〈論閩語魚韻的讀音層次兼論層次分析與層次比較的方法〉,上海:《語言研究集刊》第9輯,2012年,頁6-26。
陳淑娟:〈台灣閩南語母音系統及陰、陽入聲調的變異與變化-台灣閩南語的字表調查分析〉,台北:《台灣語文研究》第3期,2009年,頁157-178。
陳淑娟:〈台灣閩南語新興的語音變異-臺北市、彰化市及台南市母音系統與陽入原調的調查分析〉,台北:《語言暨語言學》第11卷第2期,2010年,頁425-468。
陳淑娟:〈臺北市泉腔閩南語央母音的變異與變化〉,台北:《台大中文學報》第35期,2011年,頁329-370。
曾自衛:〈閩南話止攝開口三等字和遇攝三等魚韻自文讀音及其相關問題〉,北京:《漢字文化》第5期(總第225期),2019年,頁12-17。
曾南逸:〈論廈門、漳州、潮州方言魚韻字的讀音層次〉,北京:《語言學論叢》第2期,2013年,頁23-48。
曾德萬:〈閩南話客家話文白異讀比較研究〉,龍岩:《龍岩學院學報》第6期31卷,2013年,頁6-17。
程俊源:〈音韻變遷的條件與速率-台灣閩南語陽聲韻的歷史變化及其與現代漢語方言的歷史聯繫〉,台北:《台灣語文研究》第2期,2004年,頁221-263。
黃典誠:〈《拍掌知音》說明〉,北京:《方言》第2期,1979年,頁155-156。
黃典誠:〈廖綸璣《拍掌知音》影印本‧序〉,北京:《方言》第2期,1979年,頁143-154。
董同龢:〈廈門方言的音韻〉,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29本上冊,1957年,頁231-253。
趙 峰:〈試論漢語方言的文白異讀〉,寧德:《寧德師專學報》第4期,1995年,頁94-98。
戴黎剛:〈閩語果攝的歷史層次及演變〉,武漢:《語言研究》第2期第25卷,2005年,頁56-61。
戴黎剛:〈歷史層次分析法—理論、方法及其存在的問題〉,北京:《當代語言學》第1期第9卷,2005年,頁14-25。
羅傑瑞:〈Tonal development in Min〉,北京:《中國語言學報》第1卷第2期,1973年,頁222–238。
羅傑瑞:〈The initials of Proto-Min〉,北京:《中國語言學報》第2卷第1期,1974年,頁27–36。
羅傑瑞:〈閩語詞彙的時代層次〉,西安:《陝西教育學院學報》第2期,1997年,頁57-59。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105912008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5912008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竺家寧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王惠瑩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Wang, Hui-Yingen_US
dc.creator (作者) 王惠瑩zh_TW
dc.creator (作者) Wang, Hui-Yingen_US
dc.date (日期) 2021en_US
dc.date.accessioned 4-Aug-2021 15:35:11 (UTC+8)-
dc.date.available 4-Aug-2021 15:35:11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4-Aug-2021 15:35:11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05912008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36467-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5912008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第一章緒論分為四節,第一節說明本論文的研究動機與目的,第二節說明前人研究的成果,分別就廈門語音的研究現況與歷史層次的研究現況來說明。第三節為研究方法與步驟,論述本論文所使用的研究方法與研究的步驟以達到預期成果,第四節則說明研究材料的來源,主要材料來源為廈門音,但因探討到文白異讀會參酌其他閩南地區方言片以及閩北石陂的濁音層部分。
  第二章分四節,第一節先從閩南語的多元形成歷史中找出閩南語的四個層次來區分文讀層與白讀層,第二節探討多層疊置與分層建構,主要梳理出文白異讀的複雜結構並藉由音韻系統的演變來建構文白異讀的層次架構,第二節說明文白異讀的互競與堆疊,不同語言在接觸的過程會有遺失、同化、融合等現象,此節便是討論這樣的現象,第三節則是在討論文白異讀的共時性與歷時性,藉由共時存在與歷時演變可以看出文白異讀系統的演化狀況。
  第三章分二節,從文讀系統的角度來研究聲母、韻母的音韻變化,第一節以聲母輕重唇音的部分為研究主題,分別分析重唇音、輕唇音的文白異讀現象,第二節以魚虞二個韻母的混合與有別為研究軸心,聲調的部分因沒有較具有特色的現象,故不探討。
  第四延續第三章,但是從白讀系統的角度來研究廈門方言點的音韻層次,第一節研究舌音、牙喉音的濁音清化文白異讀,第二節便是研究韻母中鼻化韻的變化,聲調的部分則研究濁上歸去的演化,這些都是廈門音裡的音韻特色。
  第五章結論總結本文各章節研究成果,並說明未來可繼續發展的研究。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目次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一、 研究動機 1
二、 研究目的 2
第二節 前人研究的成果 5
一、 從文白音韻探討層次問題的相關論著 5
二、 層次分析的概念檢視文白音讀的相關論著 6
三、 小結 7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8
一、 研究方法 8
二、 研究步驟 11
第四節 研究材料的範圍與來源 13
一、 以閩南地區東片、北片及閩北石陂為取材範圍 13
二、 本文研究取材的來源 14
第二章、廈門音文白異讀音韻系統的形成 21
第一節、文讀層與白讀層 21
一、 文白異讀的產生 21
二、 文白異讀的特質 27
三、 文白異讀與文讀層、白讀層 29
第二節 多層疊置與分層建構 32
一、 多層疊置 32
二、 分層建構 33
第三節 文白異讀的共時性與歷時性 34
一、 共時平面下的文白異讀:競爭與共存 34
二、 歷時角度下的文白異讀:取代同化與堆積保留 36
第三章、廈門音文讀系統的音韻層次 39
第一節、重唇音與輕唇音的音類層次分析 39
一、 重唇音與輕唇音的歷史脈絡 39
二、 重脣音的文白讀音比較分析 41
三、 輕脣音的文白讀音比較分析 48
四、 小結 55
第二節 魚、虞二韻的音韻層次分析 57
一、 關於古魚韻部 57
二、 魚、虞兩韻相混層(韻母為u、ɔ) 58
三、 魚、虞兩韻有別層 59
第四章、廈門音白讀系統的音韻層次 65
第一節、濁音清化的音類層次分析 65
一、 閩北方言的古全濁聲母探討 65
二、 廈門音系中的濁音清化探討 69
第二節 鼻化韻母的音類層次分析 75
一、 鼻化韻母 75
二、 來自深、咸兩攝的鼻化韻尾(-m尾) 78
三、 來自山、臻兩攝的鼻化韻尾(-n尾) 81
四、 來自通、江、梗、曾、宕五攝的鼻化韻尾(-ŋ尾) 87
五、 小結 93
第三節 濁上歸去的音韻層次分析 94
一、 廈門音系的聲調 94
二、 探討濁上歸去的歷史文獻 95
三、 廈門音系中濁上歸去的變化 97
第五章、結論 101
第一節 歷史層次的形成 101
一、 歷史來源不同會有不同的語音系統 101
二、 和其他方言之間的差異性形成了廈門語音的複雜性 102
第二節 廈門音系聲母、聲調的文白異讀層次 103
一、 輕、重唇音在面對其他方言時有不同的改變 103
二、 全濁聲母到唐宋時期出現清化的現象 104
三、 濁上歸去的變化與聲母有極大的關聯 108
第三節 廈門音系韻母文白異讀層次 109
一、 魚韻與虞韻會因為聲母不同而產生相混與分別的狀況 109
二、 鼻化韻的演變還在進行,保留了古閩語的陽聲韻 110
第四節 研究發展 112
一、 本文在研究時遇到的難處 112
二、 本文後續研究 112
參考書目 115
一、 資料及工具書(依姓氏筆畫排序) 115
二、 專書著作(依姓氏筆畫排序) 115
三、 學位論文(依姓氏筆畫排序) 116
四、 期刊論文(依姓氏筆畫排序) 117
zh_TW
dc.format.extent 6890161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5912008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廈門音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閩南語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文白異讀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歷史層次zh_TW
dc.title (題名) 廈門音系文白異讀的歷史層次zh_TW
dc.title (題名) The Comparisons Between Historical Stratum Of The Colloquial Pronunciation and Literary Pronunciation in Xiamen Phonetics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一、 資料及工具書(依姓氏筆畫排序)
清.作者不詳:《八音定訣》,廈門:會文書局刊印,1924年。
清.廖綸璣:《拍掌知音》,黃典誠先生藏本,刊載於《方言》第二期,1979年,頁143-154。
清.黃謙:《新鐫彙音妙悟全集》,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萃英出版社,2002年。
宋.陳彭年等,民國‧林尹校訂:《新校正切宋本廣韻》,台北:黎民文化事業,2008年。
北京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漢語方音字彙》,北京:語文出版社,1995年。
周長楫:《廈門方言詞典》,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1998年。
黃典誠主編:《福建省志.方言志》,北京:方志出版社,1998年,頁98-163。
林寶卿:《閩南方言與古漢語同源詞典》,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9年。
竺家寧:《臺北話音檔》,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
周長楫:《閩南方言大詞典(修訂本)》,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
二、 專書著作(依姓氏筆畫排序)
丁邦新:《歷史層次與方言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
王 力:《漢語語音史》,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王福堂:《漢語方言語音的演變和層次》,北京:語文出版社,2005年。
李方桂《上古音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 年。
李如龍:《方言與音韻論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1996年。
李如龍:《閩南方言》,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
周長楫:《閩南話與普通話》,北京:語文出版社,1991年。
周長楫:《閩南話的形成發展及在台灣的傳播》,臺北:台笠出版社,1996年。
周振鶴、游汝傑:《方言與中國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
林華東:《泉州方言研究》,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8年。
林慶勲:《臺灣閩南語概論》,臺北:臺北心理出版社,2001年。
竺家寧:《古音之旅》,臺北:國文天地雜誌社,1987年。
竺家寧:《聲韻學》,臺北:五南圖書,1992年。
竺家寧:《聲韻學之旅》,臺北:五南圖書,2016年。
侯精一:《現代漢語方言概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
洪惟仁:《彙音妙悟與古代泉州音》,中央圖書館,1996年。
徐芳敏:《閩南方言本字與相關問題探索》,臺北:大安出版社,2003年。
袁家驊:《漢語方言概要》,北京:語文出版社,2006年。
馬重奇:《閩台方言的源流與嬗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張光宇:《切韻與方言》,臺北:台灣商務出版社,1990年。
張光宇:《漢語語音發展史:歷史語言學的理論與實踐》,台灣:商務印書館,2019年。
章炳麟:《新方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陳忠敏:《漢語方言語音史研究與歷史層次分析法》,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陳新雄:《古音研究》,臺北:五南圖書,1999年。
陳榮嵐、李熙泰:《廈門方言》,廈門:鷺江出版社,1994年。
楊秀芳:《台灣閩南語語法稿》,臺北:大安出版社,1995年。
趙元任:《現代吳語的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1956年。
戴黎剛:《閩語的歷史層次及其演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
羅常培、周辨明:《廈門音系及其音韻聲調構造與性質》,臺北:古亭書屋祥生出版社,1975年。
三、 學位論文(依姓氏筆畫排序)
杜佳倫:《閩語歷史層次分析與相關音變探討》,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文博士論文,2011年。
徐芳敏:《閩南廈漳泉次方言白讀層韻母系統與上古音韻部關係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1年。
張耀文:《彙集雅俗通十五音研究》,臺北: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碩士論文,2004年。
許煜青:《漢語方言鼻音韻母的發展》,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5年。
陳筱琪:《廣東陸豐閩南方言音韻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碩士論文,2008年。
黃玉梅:《臺灣閩南語語音層次競爭演變之研究》,新竹: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語言教育所碩士論文,2008年。
楊秀芳:《閩南語文白系統的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文博士論文,1982年。
蔡穎慧:《論古漢語韻母在閩南語白讀中的表現》,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碩士論文,2011年。

四、 期刊論文(依姓氏筆畫排序)
丁邦新:〈閩語白話音分支時代考〉,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54期4分,1983年,頁1-4。
丁邦新:〈從歷史層次論吳閩關係〉,北京:《方言》第1期,2006年,頁1-5。
丁邦新:〈漢語方言中的歷史層次〉,北京:《中國語文》第5期,2012年,頁387-402。
丁邦新:〈再論閩語白話音從古漢語分支的年代〉,北京:《中國語言學集刊》第1期7卷, 2013年,頁3-13。
王洪君:〈文白異讀、音韻層次與歷史語言學〉,北京:《北京大學學報》第2期,2006年,頁22-26。
王洪君:〈層次語斷階-疊置式音變與擴散式音變的交叉區別〉,北京:《中國語文》第4期,2010年,頁314-320。
王福堂:〈閩北方言弱化聲母和「第九調」之我見〉,北京:《中國語文》第6期,1994年,頁430-433。
何大安:〈澄邁方言的文白異讀〉,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1期第52卷,1981年,頁101-152。
何大安:〈論永興方言的送氣濁聲母〉,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3期57卷,1986年,頁585-600。
何大安:〈「濁上歸去」與現代方言〉,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59期1分,1988年,頁115-140。
何大安:〈語言史研究中的層次問題〉,台北:《漢學研究》第18卷特刊,2000年,頁261-271。
吳 芳:〈潮州方言與泉州方言文讀層比較研究〉,泉州:《華僑大學學報》第4期,2008年,頁111-117。
吳瑞文:〈共同閩語*y韻母的構擬及相關問題〉,台北:《語言暨語言學》第10卷第2期,2009年,頁205-237。
吳瑞文:〈從比較構擬的觀點論兩個閩語的音韻現象〉,北京:《中國音韻學》,2012年,頁372-391。
吳翠萍:〈從語意角度看閩南語文白異讀的競爭現象〉,桃園:《南亞學報》第26期,2006年,頁147-158。
李小凡:〈閩粵方言古全濁聲母的文白異讀和歷史層次〉,北京:《語言學論叢》第50輯,2014年,頁187-208。
李如龍:〈廈門話的變調和輕聲〉,廈門:《廈門大學學報》第3期,1962年,頁78-114。
李如龍:〈廈門話的文白異讀〉,廈門:《廈門大學學報》第2期,1963年,頁57-100。
李如龍:〈《八音定訣》的初步研究〉,福州:《福建師大學報》第4期,1981年,頁110-121。
李如龍:〈中古全濁聲母字閩方言今讀的歷史層次〉,廣州:《暨南學報》第3期,2006年,頁152-158。
李如龍:〈關於方言語音歷史層次的研究〉,北京:《中國語言學集刊》第1期,2006年,頁47-59。
杜佳倫:〈閩方言2、4等同讀的歷史層次〉,新竹:《清華學報》第41卷第4期,2011年,頁759-793。
杜佳倫:〈閩語古全濁聲類的層次分析〉,台北:《語言暨語言學》第14期,2013年,頁409-456。
杜佳倫:〈析論閩語上古層異部多重同讀的複雜現象〉,台北:《漢學研究》第36卷第3期,2018年,頁163-207。
杜曉萍:〈-m尾字所反映的閩南方言的歷史層次〉,長沙:《古漢語研究》第一期,2006年,頁17-20。
辛世彪:〈閩方言次濁上聲字的演變〉,太原:《語文研究》第4期,1999年,頁48-53。
周長楫:〈略談地方韻書《彙音妙悟》〉,上海:《辭書研究》第6期,1982年,頁110-117。
周長楫:〈廈門話文白異讀的類型〉,北京:《中國語文》第5期,1983年,頁330-336。
林華東:〈試談閩南方言史的研究〉,泉州《泉州師專學報》第3期,1995年,頁17-20。
林華東:〈臺北閩南方言200年來語音的演變—《臺北話音檔》與《彙音妙悟》《匯集雅俗通十五音》比較研究〉,福州:《東南學術》第6期,2012年,頁323-333。
林寶卿:〈閩南方言若干本字考源〉,廈門:《廈門大學學報》第3期,1998年,頁95-99。
林寶卿:〈閩南方言三種地方韻書比較〉,漳州:《漳州師範學院學報》第2期,2000年,頁72-79。
姚榮松:〈廈門話文白異讀中鼻化韻母的探討〉,台北:《聲韻論叢》第2輯,1994年,頁315-335。
洪惟仁:〈閩南語的音系衍化類型〉,台北:《聲韻論叢》第8輯,1999年,頁403-440。
秋谷裕幸:〈早期吳語支脂之韻和虞韻的歷史層次〉,北京:《中國語文》第5期,2002年,頁447-451。
韋煙灶:〈閩南語之文白異讀、腔調、聲調差異與臺灣閩南語地名〉,高雄:《環境與世界》第9期,2004年,頁55-81。
夏俐萍:〈「濁上變去」與「濁音清化」〉,武漢:《語言研究》第39卷第1期,2019年,頁76-83。
殷樹林:〈論文白異讀的性質〉,阜陽:《阜陽師範學院學報》第4期,2005年,頁61-64。
袁碧霞:〈閩南化的鼻韻母與鼻化韻〉,徐州:《語言科學》第19卷第1期,2020年,頁80-91。
馬重奇:〈彙集雅俗通十五音文白異讀系統研究一〉,北京:《方言》第2期,2004年,頁168-187。
馬重奇:〈彙集雅俗通十五音文白異讀系統研究二〉,北京:《方言》第3期,2004年,頁231-246。
馬重奇:〈閩台閩南方言詞彙比較考源一〉,福州:《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第9期,2007年,頁90-100。
馬重奇:〈閩台閩南方言詞彙比較考源二〉,福州:《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第10期,2007年,頁97-106。
馬重奇:〈閩台閩南方言詞彙比較考源三〉,福州:《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第11期,2008年,頁19-26。
馬重奇:〈閩台閩南方言詞彙比較考源四〉,福州:《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第12期,2008年,頁101-109。
馬重奇:〈20年來閩方言研究綜述〉,福州:《東南學術》第1期,2011年,頁200-217。
張 琨:〈漢語方言中鼻音韻尾的消失〉,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4本1分,1983年,頁3-74。
張 琨:〈論比較閩方言〉,武漢:《語言研究》第1期,1985年,頁107-138。
張 琨:〈再論比較閩方言〉,武漢:《語言研究》第1期,1991年,頁93-117。
張 潔:〈論《切韻》時代輕、重脣音的分化〉,上海:《漢語史學報》,2002年,頁43-48。
張世祿:〈漢語輕重唇音的分化問題〉,揚州:《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期,1986年,頁1-7。
張光宇:〈論閩方言的形成〉,北京:《中國語文》第1期,1996年,頁16-26。
張振興:〈閩南方言的比較研究〉,廈門:《台灣研究集刊》第1期,1995年,頁69-76。
張賢豹:〈《切韻》純四等韻的主要原因及相關問題〉,武漢:《語言研究》第2期,1985年,頁26-37。
梅祖麟:〈現代吳語和「之脂魚虞,共為不韻」〉,北京:《中國語文》第1期,2001年,頁3-15。
陳忠敏:〈重論文白異讀與語音層次〉,武漢:《語言研究》第3期,2003年,頁43-59。
陳忠敏:〈論閩語魚韻的讀音層次兼論層次分析與層次比較的方法〉,上海:《語言研究集刊》第9輯,2012年,頁6-26。
陳淑娟:〈台灣閩南語母音系統及陰、陽入聲調的變異與變化-台灣閩南語的字表調查分析〉,台北:《台灣語文研究》第3期,2009年,頁157-178。
陳淑娟:〈台灣閩南語新興的語音變異-臺北市、彰化市及台南市母音系統與陽入原調的調查分析〉,台北:《語言暨語言學》第11卷第2期,2010年,頁425-468。
陳淑娟:〈臺北市泉腔閩南語央母音的變異與變化〉,台北:《台大中文學報》第35期,2011年,頁329-370。
曾自衛:〈閩南話止攝開口三等字和遇攝三等魚韻自文讀音及其相關問題〉,北京:《漢字文化》第5期(總第225期),2019年,頁12-17。
曾南逸:〈論廈門、漳州、潮州方言魚韻字的讀音層次〉,北京:《語言學論叢》第2期,2013年,頁23-48。
曾德萬:〈閩南話客家話文白異讀比較研究〉,龍岩:《龍岩學院學報》第6期31卷,2013年,頁6-17。
程俊源:〈音韻變遷的條件與速率-台灣閩南語陽聲韻的歷史變化及其與現代漢語方言的歷史聯繫〉,台北:《台灣語文研究》第2期,2004年,頁221-263。
黃典誠:〈《拍掌知音》說明〉,北京:《方言》第2期,1979年,頁155-156。
黃典誠:〈廖綸璣《拍掌知音》影印本‧序〉,北京:《方言》第2期,1979年,頁143-154。
董同龢:〈廈門方言的音韻〉,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29本上冊,1957年,頁231-253。
趙 峰:〈試論漢語方言的文白異讀〉,寧德:《寧德師專學報》第4期,1995年,頁94-98。
戴黎剛:〈閩語果攝的歷史層次及演變〉,武漢:《語言研究》第2期第25卷,2005年,頁56-61。
戴黎剛:〈歷史層次分析法—理論、方法及其存在的問題〉,北京:《當代語言學》第1期第9卷,2005年,頁14-25。
羅傑瑞:〈Tonal development in Min〉,北京:《中國語言學報》第1卷第2期,1973年,頁222–238。
羅傑瑞:〈The initials of Proto-Min〉,北京:《中國語言學報》第2卷第1期,1974年,頁27–36。
羅傑瑞:〈閩語詞彙的時代層次〉,西安:《陝西教育學院學報》第2期,1997年,頁57-59。
zh_TW
dc.identifier.doi (DOI) 10.6814/NCCU202100826en_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