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被害人參與刑事訴訟之制度檢討—以比較法為考察重點
The Review of Victim Participation in Criminal Proceedings -A Comparative Legal Study
作者 陳德恩
Chen, De-En
貢獻者 何賴傑
Her, Lai-Jier
陳德恩
Chen, De-En
關鍵詞 被害人訴訟參與
程序參與權
附加訴訟
國際刑事法院
公平審判
證據調查聲請權
被害人卷證資訊獲知權
優勢值得保護利益
聽審權
日期 2021
上傳時間 4-Aug-2021 15:41:22 (UTC+8)
摘要 面向被害人的研究與修復式正義概念的發展,不僅於犯罪學與刑事實體法等領域的傳統理論中產生漣漪,在與被害人權利運動交互作用下,對刑事程序法亦具有顯著影響,尤其在涉及具有特別保護需求的被害人類型時,更是如此。被害人不應如壁花一般,僅被視如程序中無關緊要的客體。其中一個改變的里程碑是聯合國通過了以改善被害人的處境為宗旨的決議,並呼籲各國使被害人在不損及被告並符合有關國家刑事司法制度的前提下,有權於涉及其利益的適當訴訟階段出庭申訴觀點和關切以供考慮。在不同法域,對於被害人的程序參與權,以及其與被告防禦權及訴訟結構間的調和有著不同詮釋,而出現了深淺不一的被害人參與保障程度。許多比較法學者皆觀察到,這很大程度上與各該法域所採取的司法模式有關。美國在被害人權利運動的浪潮下,展開了憲法改革,並導致至少33個州憲法的修正案及聯邦法的通過,使被害人的在場權獲得改善,或進一步的賦予其部分程序階段的發言權。德國、日本及國際刑事法院的規定,則賦予被害人明顯更多的參與權。
另一方面,被害人的閱卷權與審判階段的在場權,使該被害人同時在刑事程序中具有證人身分(所謂雙重地位)時,將是一個相當知情的證人,從而存在調整證詞以遷就卷證資訊的風險。然而單純存在這種假設風險,未必構成一般性的排除被害人閱卷權與在場權的正當理由。因為權利或利益間的衝突並非只能是贏者全拿的零和關係。德、日、美等國以及國際刑事法院在法律與實踐上皆採取了手段以平衡被害人的參與權和其他權利(或法律原則)之間的利益衝突。
本文於第二章初步簡述我國現行法,並選擇四個賦予被害人不同程度參與權的法律制度作為主要比較對象(德、日、美、國際刑事法院),在第三章討論近代不同司法模式與機能間逐漸發生的整合現象,第四章介紹學理或制度設計上對於被害人訴訟參與的目的與功能有何觀點,以供未來解釋具體規定時的參照對象。第五章探討被害人的訴訟參與和其他重要法律原則間關係之議題,以及比較法對相關議題的因應措施,並於第六章審視我國現行法並提出反思。具體建議上,主要包括建議賦予訴訟參與之被害人獨立的證據調查聲請權及詢問權。其次,不論被害人的卷證資訊獲知權行使係由本人或透過律師為之,准駁前皆應審酌是否牴觸被告或第三人之優勢值得保護利益,以及此卷證資訊獲知權與對本案事實調查是否造成過大危害之間的利益衡量,並應於准駁決定前賦予檢察官與被告陳述意見以受聽詢之機會,並建議使法院在為促進訴訟而有必要時,依合乎義務之裁量,指定律師作為共同代理人,或訂定證據調查聲請之合理期限。而現行法中關於告訴人的部分權利應回歸為以被害人作為主體。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一、 專書
1. 王兆鵬、李榮耕、張明偉,刑事訴訟法(上),新學林,4版,2018年9月。
2. 王兆鵬、李榮耕、張明偉,刑事訴訟法(下),新學林,4版,2018年10月。
3. 司法院編,歐洲人權法院裁判選輯(一),司法院,2009 年7月。
4. 朱學瑛,張弘昌,劉河山,蔡甄漪,日本刑事訴訟法暨刑事訴訟規則,法務部出版,2016年8月。
5. 李春福,日本刑事訴訟法之翻譯與實務略述,五南出版,2020年8月。
6. 林鈺雄,刑事訴訟法(上冊),新學林,10版,2020年9月。
7. 林鈺雄,刑事訴訟法(下冊),新學林,10版,2020年9月。
8. 法務部編印,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一般性意見,增訂2版,2018年12月。
9.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精神醫學部編製,創傷/壓力與精神健康,衛生福利部出版,2015年6月。
10. 連孟琦,德國刑事訴訟法——附德國法院組織法選譯,元照出版,2016年9月。
11. 黃朝義,刑事訴訟法,新學林,5版,2017年9月。
12. 聯合國,專業人員和政策制定者就罪行兒童被害人和兒童證人的相關事項堅持公理手冊,聯合國毒品和犯罪問題辦公室,2010年6月。
13. 聯合國,聯合國預防犯罪和刑事司法標準和規範簡編,聯合國毒品和犯罪問題辦公室,2007年6月。
二、 碩博士論文
1. 王容溥,犯罪被害人參加制度之研究,東吳大學法學院法律系博士班博士論文,2013年9月。
2. 王凱玲,妨害司法罪問題研究,東吳大學法學院法律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12年7月。
3. 吳昭億,犯罪被害人之資訊獲知權-以刑事程序為中心,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系碩士班碩士學位論文,2018年7月。
4. 陳昭安,被害人參加訴訟制度之研究,國立臺北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17年7月。
5. 甯若蓁,被告於審判上證據調查聲請之探討-以德國刑事訴訟法為中心,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6月。
6. 程文妤,犯罪被害人參與訴訟制度之研究-以臺灣制度之建構為中心,國立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19年1月。
三、 期刊論文
1. Hans-Heinrich Trute著;盧映潔譯,強化被害人在德國刑事法的獨立地位-法律現況概觀,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集刊第 41 期,頁1-75,2013年10月。
2. Hans-Jurgen Kerner著,連孟琦譯,德國犯罪被害人地位之強化-綜覽刑事政策、刑法、刑事訴訟以及實務領域之最新發展,月旦刑事法評論第 6 期,頁60-72,2017年9月。
3. Hans-Jurgen Kerner著;盧映潔、馬躍中譯,德國之被害人保護-基本理念與法律規定狀況,律師雜誌第 349 期,頁32-42,2008年10月。
4. Klaus Stern著,蔡宗珍譯,基本權保護義務之功能-法學上的一大發現,月旦法學雜誌第 175 期,頁46-59,2009年11月。
5. Prof. Dr. Dr. h.c. Christian Tomuschat著,王士帆譯,國際刑事法院十週年,月旦法學雜誌第222期,頁192-213,2013年11月。
6. Sabine Gless著,王士帆譯,刑事程序之公平審判原則-以武器平等為中心,成大法學第27期,頁165-187,2014年6月
7. 天野康代著,劉芳伶譯,論日本之被害人參加制度,月旦法學雜誌,第293期,頁56-69,2019年10月。
8. 王兆鵬,論最新修正刑事訴訟法之傳聞法則,萬國法律第128期,頁2-10,2003年4月。
9. 何賴傑,刑事法院依職權調查證據之範圍與限制,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2期,頁33-42, 1999年6月。
10. 何賴傑,從被害人訴訟參加論刑事訴訟結構與解構,法官協會雜誌第17卷,頁120-132,2015年12月。
11. 李佳玟,建立一個兼顧公平審判的被害人訴訟參加制度,月旦法學教室第 182 期,頁46-54,2017年11月。
12. 李明濱,廖士程,《創傷後壓力症之診斷與治療》,台灣醫學雜誌地6卷第3期,頁385-396,2002年5月。
13. 周俞宏,初探被害人參加刑事訴訟制度—以日本被害者參加制度為借鏡,台灣法學雜誌,第263 期,頁9-24,2015 年 1 月。
14. 林山田,別迷失在主義的叢林中──為職權原則與調查原則申冤,台灣法學 1 期,頁3-19,1999年4月。
15. 林山田,論刑事程序原則,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28卷第2期,頁65-140,1999年1月。
16. 林俊益,公訴優先原則,月旦法學雜誌第59期,頁26-27,2000年4月。
17. 林裕順,日本「訴訟參加」比較研究-審判法庭應設被害人席,月旦法學雜誌第269期,頁38-50,2017年9月。
18. 林裕順,刑事程序犯罪被害人權利保障-以被害人保護、訴訟參加為中心,律師雜誌第348期,頁36-61,2008年9月。
19. 林裕順,被害人刑事程序權益保障之研究—日本制度之比較法探討,台灣法學雜誌,第 235期,頁103-119,2013 年 11 月。
20. 林鈺雄,2013 年刑事程序法發展回顧:從國際人權公約內國法化的觀點出發,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43卷特刊,頁1265-1298,2014年11月。
21. 林鈺雄,2015 年刑事程序法裁判回顧:從國際人權公約內國法化的觀點出發,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45卷特刊,頁1649-1678,2016年11月。
22. 林鈺雄,刑事被告本人之閱卷權-歐洲法與我國法發展之比較與評析,政大法學評論第110期,頁213-272,2009年8月。
23. 林鈺雄,刑事訴訟法的發展趨勢──從公平審判原則出發,月旦法學雜誌,月旦法學雜誌第300期,頁177-191,2020年5月。
24. 林鈺雄,論刑事訴訟之目的,政大法學評論第61期,頁403-420,1999年6月。
25. 林鈺雄,嚴格證明法則之新紀元,最高法院刑事裁判評釋,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 99 期,頁128-156,2007年10月。
26. 林鈺雄,嚴格證明法則與直接審理原則-最高法院相關裁判之綜合評釋,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 5 期,頁61-78,1999年12月。
27. 姜皇池,國際公法:第三講 國際法源(下),月旦法學教室第 23 期,頁116-130,2004年9月。
28. 洪雅鳳,犯罪被害受保護人的「諮商輔導方案」介紹,輔導季刊第54卷第2期,頁60-67,2018年6月。
29. 張文貞,演進中的法:一般性意見作為國際人權公約的權威解釋,台灣人權學刊第1卷第2期,頁25-43,2012年6月。
30. 張博健;黃政昌,創傷後壓力症「認知歷程治療」之案例分析,諮商與輔導第374期,頁55-60,2017年2月。
31. 許戎沂,證據調查聲請期間限制作為促進訴訟進行手段之研究──從德國聯邦最高法院判決與2017年德國刑訴新法考察,月旦法學雜誌第306期,頁139-153,109年11月。
32. 許恒達,「實體真實發現主義」之知識形構與概念考古——以中世紀至現代初期之德國刑事程序發展史為中心,政大法學評論,第101期,頁137-192,2008年2月。
33. 連孟琦,德國專科律師制度介紹,法學叢刊第246期,頁51-69,2017年4月。
34. 連孟琦,德國被害人訴訟參加(附加訴訟)之引進,月旦法學雜誌第269期,頁51-69,2017年9月。
35. 陳運財,刑事公訴程序被害人角色之定位與程序影響之檢討-日本法觀點,法官協會雜誌第 17 卷,頁133-151,2015年12月。
36. 彭聖斐,日本刑事訴訟程序之被害者訴訟參加制度介紹,檢察新論第22期,頁251-274,2017年7月。
37. 彭聖斐,犯罪被害人在刑事訴訟中之權利-以訴訟參加為中心(赴日本東京大學進修碩士學位出國報告),法務部,2016年6月。
38. 黃志微、張天一,日本刑事訴訟「被害者參加制度」之介紹與評析–兼論我國採行之可行性–,玄奘法律學報第 23 期,頁85-138,2015 年 6 月。
39. 楊雲驊,刑事訴訟程序的「犯罪事實」概念-以所謂「單一性」之檢討為中心,月旦法學雜誌第114期,頁47-69,2004年10月。
40. 楊雲驊,國際視野下的檢察官-以「國際刑事法院羅馬規約」與「歐盟」為例,法務通訊第 2847期,頁3-6,2017年4月。
41. 楊雲驊,補強證據-以性侵案件為例,法務通訊第2854期,頁3-6,2017年6月。
42. 楊雲驊,閱卷權的突破─以歐洲人權法院近年來數個判決為例,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70期,頁120-138,2005年5月。
43. 劉河山,被害人在刑事訴訟法上之權利-以被害人訴訟參加為中心(赴日本早稻田大學擔任訪問學者),法務部公務員出國報告,2015年12月。
44. 歐廣南,我國司法院大法官釋憲聲請要件問題之比較研究,復興崗學報第85期,頁189-210,2005年8月。
45. 盧映潔,犯罪被害人在德國刑事訴訟程序中的地位與保護之介紹,刑事法雜誌第 53 卷 第 2 期,頁103-135,2009年4月。
46. 盧映潔,犯罪被害人保護在德國法中的發展以犯罪被害人在刑事訴訟程序中的地位以及「犯罪人與被害人均衡協商暨再復原」制度為探討中心,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34卷第3期,頁165-276,2005年5月。
47. 蕭仰歸、陳荔彤,論無罪推定原則於國際人權法之規範與實踐,台灣國際法季刊第8卷第4期,頁163-194,2011年12月。
四、 立法資料
1. 立法院公報第107卷第103期「促進犯罪被害人權益保護及修復式司法」公聽會紀錄。
2. 立法院公報 第108卷 第41期 4684號 委員會紀錄。
3. 立法院公報 第108卷 第47期 4690號 委員會紀錄。
4. 立法院公報 第108卷 第101期4744號四冊 黨團協商紀錄。
5. 立法院公報 第108卷 第101期4744號二冊 院會紀錄。

網路資料
1. Sang Hyun Song, `Participation of Victims at the 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 (Speech delivered at the Criminal Law lecture Series, United Nations Office of Legal Affairs, 8 October 2008), at: https://legal.un.org/avl/ls/Song_CLP.html# (Last visited: July 19 2021)
2. War Crimes Research Office, Victim Participation Before the 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 (December 2007), at: https://www.wcl.american.edu/impact/initiatives-programs/warcrimes/our-projects/icc-legal-analysis-and-education-project/reports/report-1-victim-participation-before-the-international-criminal-court/ (Last visited: July 19 2021)
3. United Nations Office on Drugs and Crime, E4J University Module Series: Crime Prevention and Criminal Justice: Restorative Justice. July 2019, at: https://www.unodc.org/e4j/en/crime-prevention-criminal-justice/module-8/key-issues/2--overview-of-restorative-justice-processes.html (Last visited: July 19 2021)
4. UNODC, Strengthening Crime Prevention and Criminal Justice Responses to Violence against Women. Vienna: UNODC (2014), at: https://www.unodc.org/documents/justice-and-prison-reform/Strengthening_Crime_Prevention_and_Criminal_Justice_Responses_to_Violence_against_Women.pdf (Last visited: February 5 2021)
5. Redress Trust, Implementing Victims` Rights: A Handbook on the Basic Principles and Guidelines on the Right to a Remedy and Reparations (2006), at https://redress.org/wp-content/uploads/2018/01/MAR-Reparation-Principles.pdf (Last visited April 23, 2021).
6. Council of Europe: European Court of Human Rights, Guide on Article 6 of the European Convention on Human Rights - Right to a Fair Trial (Civil Limb), 31 December 2020. available at: https://www.refworld.org/docid/6048e2a20.html (Last visited: April 11 2021).
7. 林正岳醫師,基層醫師的回顧:評估和治療兒童和青少年的創傷後壓力性疾患(PTSD),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通訊98年秋季號: CHILD PTSD,頁9-11,載於:http://www.tscap.org.tw/TW/ImgTscapOrg/20160128182807.pdf (最後瀏覽日期:2021年5月26日)
8. 臺灣高等法院網站,載於:https://tph.judicial.gov.tw/tw/lp-287-051.html (最後瀏覽日期:2021年7月15日)

英文部分
一、 決議
(一) 聯合國
1. Declaration of Basic Principles of Justice for Victims of Crimes and Abuse of Power(聯合國犯罪及權力濫用被害人之司法基本原則宣言)
2. Basic Principles and Guidelines on the Right to a Remedy and Reparations of Victims of Violations of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and Humanitarian Law(聯合國嚴重違反國際人權法和嚴重違反國際人道主義法行為受害人獲得補救和賠償的權利基本原則和導則)。
3. Basic Principles on the Use of Restorative Justice Programmes in Criminal Matters(在刑事事項中使用恢復性司法方案的基本原則)
4. Guidelines on Justice in Matters involving Child Victims and Witnesses of Crime(關於在涉及罪行的兒童被害人和證人的事項上堅持公理的準則)
(二) 歐盟
1. COUNCIL FRAMEWORK DECISION of 15 March 2001 on the standingof victims in criminal proceedings (2001/220/JHA), https://victimsupport.eu/activeapp/wp-content/uploads/2012/09/Council-Framework-Decision-0of-15-March-2001-on-the-standing-of-victims-in-criminal-proceedings1.pdf
2. COUNCIL DIRECTIVE 2004/80/EC of 29 April 2004 relating to compensation to crime victims, https://victimsupport.eu/activeapp/wp-content/uploads/2012/09/Councilo-Directive-2004_80_EC-of-29-April-2004-relating-to-compensation-to-crime-victims11.pdf
3. Recommendation Rec(2006)8 of the Committee of Ministers to member states on assistance to crime victims. https://victimsupport.eu/activeapp/wp-content/uploads/2012/09/Recommendation-Rec20068-of-the-Committee-of-Ministries_Council-of-Europe31.pdf
4. DIRECTIVE 2012/29/EU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f 25 October 2012 establishing minimum standards on the rights, support and protection of victims of crime, and replacing Council Framework Decision 2001/220/JHA, https://eur-lex.europa.eu/legal-content/EN/TXT/?qid=1421925131614&uri=CELEX:32012L0029
二、 英文專書
1. Douglas E. Beloof, Victims` Rights: A Documentary and Reference Guide (2012).
2. U. N. OFFICE FOR DRUG CONTROL & CRIME PREVENTION, HANDBOOK ON JUSTICE FOR VICTIMS (1999).
3. European Parliamentary Research Service, The Victims` Rights Directive 2012/29/EU European Implementation Assessment, European Parliamentary Research Service Ex-Post Evaluation Unit (2017).
4. Marion Brienen and Ernestine Hoegen, Victims of Crime in 22 European Criminal Justice Systems: The Implementation of Recommendation (85) 11 of the Council of Europe on the Position of the Victim in the Framework of Criminal Law and Procedure (2000).
5. Robert Cryer, Håkan Friman, Darryl Robinson and Elizabeth Wilmshurst, An Introduction to International Criminal Law and Procedure (Second Edition, 2010).
6. Salvatore Zappalà, Human Rights in International Criminal Proceedings (2003).
7. U. N. OFFICE FOR DRUG CONTROL & CRIME PREVENTION, Handbook on justice for victims (1999).
8. Nuala Mole, Catharina Harby, The Right to a Fair Trial: A Guide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Article 6 of the European Convention on Human Rights, Council of Europe (2006).
三、 英文期刊論文
1. Anat Horovitz & Thomas Weigend, Human Dignity and Victims` Rights in the German and Israeli Criminal Process, 44 Isr. L. REV. 263 (2011).
2. Anogika Souresh, The Adversarial vs Inquisitorial Dichotomy in International Criminal Law: A Redundant Conversation, 5 ICJ 81 (2019).
3. Brianne N. McGonigle, Bridging the Divides in International Criminal Proceedings: An Examination into the Victim Participation Endeavor of the 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 21 FLA. J. INT`l L. 93 (2009).
4. Caleb H. Wheeler, No Longer Just a Victim: The Impact of Victim Participation on Trial Proceedings at the 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 16 INT`l CRIM. L. REV. 525 (2016).
5. Caroline Walter. Victims’ Rights and Obligations as Regards the Case File: Access, Disclosure and Filing Submissions, in: Gerhard Werle, Lovell Fernandez and Moritz Vormbaum (Eds.), Victim Participation in International Criminal Justice: Practitioners’ Guide (2017).
6. Charles P. Trumbull, The Victims of Victim Participation in International Criminal Proceedings, 29 MICH. J. INT`l L. 777 (2008).
7. Christine A. Trueblood, Victim Impact Statements: A Balance between Victim and Defendant Rights, 3 PHOENIX L. REV. 605 (2010).
8. Christoph Safferling, The Role of the Victim in the Criminal Process - A Paradigm Shift in National German and International Law, 11 INT`l CRIM. L. REV. 183 (2011).
9. Douglas Evan Beloof, The Third Model of Criminal Process: The Victim Participation Model, 1999 UTAH L. REV. 289 (1999).
10. Elisabeth Baumgartner, Aspects of victim participation in the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 90 INT`l REV. RED Cross 409 (2008).
11. Elizabeth A. Turchi, Victims’ Attendance in the Courtroom to Observe Proceedings, in Kinga Tibori-Szabó, Megan Hirst (eds), Victim Participation in International Criminal Justice : Practitioners’ Guide 341 (2017)
12. Kai Ambos, International Criminal Procedure: Adversarial, Inquisitorial or Mixed, 3 INT`l CRIM. L. REV. 34 (2003).
13. Katharine L. Manning, Expanding Victim Rights, 66 U.S. ATT`ys BULL. 49 (2018).
14. Kerstin Braun, Giving Victims a Voice: On the Problems of Introducing Victim Impact Statements in German Criminal Procedure, 14 GERMAN L.J. 1889 (2013).
15. Mariana Pena, Victim Participation at the 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 Achievements Made and Challenges Lying Ahead, 16 ILSA J. INT`l & COMP. L. 497 (2010).
16. Marlene Young and John Stein, The History of the Crime Victims` Move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paper prepared for the Office for Victims of Crime, US Department of Justice 2004).
17. Mary D. Fan, Adversarial Justice`s Casualties: Defending Victim-Witness Protection, 55 B.C. L. REV. 775 (2014).
18. Matthew Gillett, Victim Participation at the 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 16 Austl. INT`l L.J. 29 (2009).
19. Patricia Anna Aloi, Victim Impact Statements in Western Australia, 38 U.W. Austl. L. REV. 24 (2015).
20. Paul G. Cassell & Steven Joffee, The Crime Victim`s Expanding Role in a System of Public Prosecution: A Response to the Critics of the Crime Victim`s Rights Act, 105 NW. L. REV. COLLOQUY 164 (2010-2011).
21. Report of the Expert Group to Conduct a Review of the Effective Operation and Functioning of the ICTY and the ICTR, 22 November 1999, UN Doc. A/54/634.
22. Siobhan Kelly, The Role of Victims in the 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 Challenges & Opportunities, 18 NEW ENG. J. INT`l & COMP. L. 243 (2012).
23. Susanne Walther, Victims` Rights in the German Court System, 19 FED. Sent. R. 113 (2006).
24. Tyrone Kirchengast, Victim Lawyers, Victim Advocates, and the Adversarial Criminal Trial, 16 NEW CRIM. L. REV. 568 (2013).
25. War Crimes Research Office, Obtaining Victim Status for Purposes of Participating in Proceedings at the 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 American University Washington College of Law (2013).
26. Women`s Caucus for Gender Justice, Victims and Witnesses in the ICC Report of Panel Discussions on Appropriate Measures for Victim Participation and Protection in the ICC (1999). 

德文部分
一、 註釋書
1. Hannich, Rolf (Hg.), Karlsruher Kommentar zur Strafprozessordnung, 8. Auflage, 2019 (zitiert KK-StPO/Bearbeiter).
2. Knauer Christoph/Kudlich, Hans Peter/Schneider, Hartmut (Hg.), Münchener Kommentar zur StPO, Band 3/1, 1. Auflage, 2019 (zitiert MüKoStPO/Bearbeiter).
3. Graf, Jürgen Peter (Hg.), Beck’scher Online-Kommentar zur Strafprozessordnung mit RiStBV und MiStra, Graf, 38. Edition, 2020 (zitiert BeckOK StPO/Bearbeiter).
4. Graf, Jürgen Peter (Hg.), Beck’scher Online-Kommentar zur Strafprozessordnung mit RiStBV und MiStra, Graf, 39. Edition, 2021 (zitiert BeckOK /Bearbeiter).
二、 期刊論文
1. Barton, Stephan, Die Reform der Nebenklage: Opferschutz als Herausforderung für das Strafverfahren, JA 2009, S. 753ff.
2. Barton, Stephan, Nebenklagevertretung im Strafverfahren: Empirische Fakten und praktische Konsequenzen, StraFo 5/2011, S. 161ff.
3. Baumhöfener, Jesko, Aktenkenntnis des Nebenklägers – Gefährdung des Untersuchungszwecks bei der Konstellation Aussage-gegen-Aussage, NStZ 2014, S. 135ff.
4. Bittmann, Folker, Das 2. Opferrechtsreformgesetz, JuS 2010, S. 219ff.
5. Claus, Susanne, Zur Modernisierung des Strafverfahrens, NStZ 2020, S. 57ff.
6. Dallmeyer, Jens, Das Adhäsionsverfahren nach der Opferrechtsreform, JuS 2005, S. 327ff.
7. Heger, Martin, Die Rolle des Opfers im Strafverfahren, JA 2007, S. 244ff.
8. Jung, Heike, Zur Renaissance des Opfers - ein Lehrstück kriminalpolitischer Zeitgeschichte, ZRP 2000, S. 159ff.
9. Riedel, Claudia/Wallau, Rochus, Das Akteneinsichtsrecht des „Verletzten” in Strafsachen - und seine Probleme, NStZ 2003, S. 393ff.
10. Schroth, Klaus, 2. Opferrechtsreformgesetz – Das Strafverfahren auf dem Weg zum Parteienprozess?, NJW 2009, S. 2916ff.
11. Schünemann, Bernd, Zur Stellung des Opfers im System der Strafrechtspflege NStZ 1986, S. 193ff.
12. Weigend, Thomas, Das Opferschutzgesetz - kleine Schritte zu welchem Ziel?, NJW 1987, S. 1170ff.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法律學系
105651053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5651053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何賴傑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Her, Lai-Jier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陳德恩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Chen, De-Enen_US
dc.creator (作者) 陳德恩zh_TW
dc.creator (作者) Chen, De-Enen_US
dc.date (日期) 2021en_US
dc.date.accessioned 4-Aug-2021 15:41:22 (UTC+8)-
dc.date.available 4-Aug-2021 15:41:22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4-Aug-2021 15:41:22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05651053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36490-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法律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5651053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面向被害人的研究與修復式正義概念的發展,不僅於犯罪學與刑事實體法等領域的傳統理論中產生漣漪,在與被害人權利運動交互作用下,對刑事程序法亦具有顯著影響,尤其在涉及具有特別保護需求的被害人類型時,更是如此。被害人不應如壁花一般,僅被視如程序中無關緊要的客體。其中一個改變的里程碑是聯合國通過了以改善被害人的處境為宗旨的決議,並呼籲各國使被害人在不損及被告並符合有關國家刑事司法制度的前提下,有權於涉及其利益的適當訴訟階段出庭申訴觀點和關切以供考慮。在不同法域,對於被害人的程序參與權,以及其與被告防禦權及訴訟結構間的調和有著不同詮釋,而出現了深淺不一的被害人參與保障程度。許多比較法學者皆觀察到,這很大程度上與各該法域所採取的司法模式有關。美國在被害人權利運動的浪潮下,展開了憲法改革,並導致至少33個州憲法的修正案及聯邦法的通過,使被害人的在場權獲得改善,或進一步的賦予其部分程序階段的發言權。德國、日本及國際刑事法院的規定,則賦予被害人明顯更多的參與權。
另一方面,被害人的閱卷權與審判階段的在場權,使該被害人同時在刑事程序中具有證人身分(所謂雙重地位)時,將是一個相當知情的證人,從而存在調整證詞以遷就卷證資訊的風險。然而單純存在這種假設風險,未必構成一般性的排除被害人閱卷權與在場權的正當理由。因為權利或利益間的衝突並非只能是贏者全拿的零和關係。德、日、美等國以及國際刑事法院在法律與實踐上皆採取了手段以平衡被害人的參與權和其他權利(或法律原則)之間的利益衝突。
本文於第二章初步簡述我國現行法,並選擇四個賦予被害人不同程度參與權的法律制度作為主要比較對象(德、日、美、國際刑事法院),在第三章討論近代不同司法模式與機能間逐漸發生的整合現象,第四章介紹學理或制度設計上對於被害人訴訟參與的目的與功能有何觀點,以供未來解釋具體規定時的參照對象。第五章探討被害人的訴訟參與和其他重要法律原則間關係之議題,以及比較法對相關議題的因應措施,並於第六章審視我國現行法並提出反思。具體建議上,主要包括建議賦予訴訟參與之被害人獨立的證據調查聲請權及詢問權。其次,不論被害人的卷證資訊獲知權行使係由本人或透過律師為之,准駁前皆應審酌是否牴觸被告或第三人之優勢值得保護利益,以及此卷證資訊獲知權與對本案事實調查是否造成過大危害之間的利益衡量,並應於准駁決定前賦予檢察官與被告陳述意見以受聽詢之機會,並建議使法院在為促進訴訟而有必要時,依合乎義務之裁量,指定律師作為共同代理人,或訂定證據調查聲請之合理期限。而現行法中關於告訴人的部分權利應回歸為以被害人作為主體。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論文架構 2
第二章 制度比較 5
第一節 我國法 5
第一項 廣義上的參與 5
第一款 告訴 6
第二款 被害人訴訟參與 7
第三款 自訴 8
第二項 資訊獲知 8
第三項 移付調解及轉介修復式司法程序 10
第四項 損害之填補 10
第五項 被害人之保護與援助 11
第二節 德國 12
第一項 概述 12
第二項 附加訴訟制度 14
第一款 附加訴訟權人 14
第二款 附加訴訟人之權利 15
第一目 在場權 15
第二目 聲請拒卻法官或鑑定人 16
第三目 提問權 16
第四目 對審判長之命令或對問題聲明異議 16
第五目 證據調查聲請權 16
第六目 陳述意見權 17
第七目 選任律師輔佐或代理 17
第八目 通譯權 17
第九目 上訴權 17
第十目 對協商程序陳述意見 19
第十一目 附加訴訟人必要開支 19
第三項 被害人的其他權利 19
第四項 小結 22
第三節 日本 22
第一項 被害人參加訴訟之要件 23
第二項 被害人參加人的權利 24
第一款 出席審判期日(日本刑事訴訟法第316條之34) 24
第二款 對於檢察官權限行使之意見陳述(日本刑事訴訟法第316條之35) 25
第三款 詢問證人(日本刑事訴訟法第316條之36) 25
第四款 質問被告(日本刑事訴訟法第316條之37) 27
第五款 言詞辯論之意見陳述權(日本刑事訴訟法第316條之38) 29
第三項 討論過程 30
第一款 被害人參加人得否擁有獨立於檢察官之訴因設定權、證據調查請求權、上訴權等權利 30
第二款 被害人參加人得否詰問證人 31
第三款 對檢察官之權限行使向檢察官陳述意見及檢察官之說明義務 32
第四項 小結 33
第四節 美國 34
第一項 被害人權利發展 34
第二項 主要規定 36
第三項 相關案例 37
第五節 國際刑事法院 38
第一項 概述 39
第二項 參與的要件 41
第一款 被害人 42
第二款 個人利益 43
第三款 適當 44
第四款 不損害被告的權利和公平公正的審判 44
第三項 權利 44
第一款 選任代理人 45
第二款 程序的開始與最後陳述 45
第三款 出席並參與審判期日及陳述意見 46
第四款 向證人、鑑定人或被告提問 46
第五款 檢閱卷證 46
第六款 提出證據 49
第七款 對證據表示意見 51
第八款 參與調查階段 51
第九款 參與救濟程序 53
第六節 聯合國及歐盟 54
第一項 聯合國犯罪及權力濫用被害人之司法基本原則宣言 54
第二項 在刑事事項中使用恢復性司法方案的基本原則 55
第三項 對嚴重違反國際人權法和嚴重違反國際人道法行為被害人獲得補救和賠償的權利基本原則和導則 56
第四項 歐盟系統 59
第七節 小結 62
第三章 逐漸趨向整合的不同司法模式 67
第一節 刑事追訴的傳統模式與修復式司法的整合 67
第二節 當事人主義與職權主義的逐漸融合 69
第三節 法院功能與訴訟外機構的整合 73
第四章 被害人參與訴訟之目的與功能 75
第一節 概說 75
第二節 不同面向下的目的與功能 78
第一項 幫助訴追並獲得賠償或補償以及各種形式的滿足 79
第二項 對被害人的保護功能 82
第三項 避免二度受害 83
第四項 監控及澄清功能 84
第五項 有尊嚴的與尊重的對待被害人 84
第六項 確保暴露真相以使公正的懲罰被實施 85
第七項 對犯罪而生的損害的賠償與彌補 86
第八項 使犯罪分子更加意識到他人受到的嚴重傷害和痛苦 87
第九項 被害人的正義 87
第十項 讓被害人表達他們的意見和關切 87
第十一項 修復性和調和性的目標 88
第三節 實證調查 89
第五章 被害人參與訴訟的重要議題探討 95
第一節 無罪推定 95
第二節 公平審判原則 101
第三節 傳統訴訟結構的影響 109
第四節 被害人獨立證據調查聲請權 112
第五節 被害人參與範圍與控訴原則 122
第六節 被害人同時作為證人之可能風險 124
第七節 被害人卷證資訊獲知權與發現真實之權衡 139
第八節 訴訟延滯 150
第九節 小結 156
第六章 我國法的反思 159
第一節 刑事訴訟法 159
第一項 基本原則 159
第一款 所謂「改良式當事人主義」與被害人之訴訟參與 159
第二款 被害人程序權利與其他司法利益衝突時之權衡 162
第三款 訴訟參與僅限於起訴效力所及之範圍 163
第四款 「被害人參與訴訟」之制度目的作為立法政策之考量與評估 164
第二項 訴訟參與人之調查證據聲請權與詢問權 167
第一款 訴訟參與人之調查證據聲請權 168
第二款 訴訟參與人之詢問權 173
第三項 被害人具有證人身分時之在場權調整 176
第一款 證明力評價模式 177
第二款 允許限制在場權模式 178
第四項 被害人卷證資訊獲知權之調整 180
第一款 卷證資訊獲知權之限制 180
第二款 被害人之閱卷權與當事人之受聽詢權 185
第三款 程序目的外使用之限制 186
第五項 訴訟延滯之控制 187
第六項 被害人、被害人訴訟參與人與「告訴人」? 189
第二節 國民法官法 192
第一項 告訴代理人與訴訟參與人之卷證資訊獲知權 193
第二項 被害人與請求調查證據 195
第三項 檢察官對訴訟參與人之說明義務 196
第三節 立法建議及草案之提出 199
第一項 調整第二百七十一條之一與第四百五十五條之四十二 199
第一款 應調整得限制獲知卷證資訊之事由並增加截堵條款 199
第二款 於聲請時應說明正當利益 200
第三款 應於裁定前賦予檢察官與被告陳述意見之機會 201
第四款 應使法院得就卷宗及證物內容為使用目的之限制 202
第五款 對於授予卷證資訊內容之限制與使用目的之限制得為抗告 203
第六款 調整因與被害人有一定身分關係而享有程序參與權之人範圍 203
第七款 具體建議 204
第二項 訴訟參與人之在場權調整 205
第三項 訴訟參與人之證據調查聲請權與詢問權 206
第一款 證據調查聲請權 206
第二款 得於調查證據時,詢問證人、鑑定人或被告 207
第三款 聲請調查證據之程式與駁回之規定 208
第四款 證據調查聲請之合理期限 208
第五款 具體條文建議 209
第四項 修正草案之提出 209
第七章 結論 225
參考文獻 229
zh_TW
dc.format.extent 6904382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5651053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被害人訴訟參與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程序參與權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附加訴訟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國際刑事法院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公平審判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證據調查聲請權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被害人卷證資訊獲知權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優勢值得保護利益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聽審權zh_TW
dc.title (題名) 被害人參與刑事訴訟之制度檢討—以比較法為考察重點zh_TW
dc.title (題名) The Review of Victim Participation in Criminal Proceedings -A Comparative Legal Study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一、 專書
1. 王兆鵬、李榮耕、張明偉,刑事訴訟法(上),新學林,4版,2018年9月。
2. 王兆鵬、李榮耕、張明偉,刑事訴訟法(下),新學林,4版,2018年10月。
3. 司法院編,歐洲人權法院裁判選輯(一),司法院,2009 年7月。
4. 朱學瑛,張弘昌,劉河山,蔡甄漪,日本刑事訴訟法暨刑事訴訟規則,法務部出版,2016年8月。
5. 李春福,日本刑事訴訟法之翻譯與實務略述,五南出版,2020年8月。
6. 林鈺雄,刑事訴訟法(上冊),新學林,10版,2020年9月。
7. 林鈺雄,刑事訴訟法(下冊),新學林,10版,2020年9月。
8. 法務部編印,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一般性意見,增訂2版,2018年12月。
9.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精神醫學部編製,創傷/壓力與精神健康,衛生福利部出版,2015年6月。
10. 連孟琦,德國刑事訴訟法——附德國法院組織法選譯,元照出版,2016年9月。
11. 黃朝義,刑事訴訟法,新學林,5版,2017年9月。
12. 聯合國,專業人員和政策制定者就罪行兒童被害人和兒童證人的相關事項堅持公理手冊,聯合國毒品和犯罪問題辦公室,2010年6月。
13. 聯合國,聯合國預防犯罪和刑事司法標準和規範簡編,聯合國毒品和犯罪問題辦公室,2007年6月。
二、 碩博士論文
1. 王容溥,犯罪被害人參加制度之研究,東吳大學法學院法律系博士班博士論文,2013年9月。
2. 王凱玲,妨害司法罪問題研究,東吳大學法學院法律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12年7月。
3. 吳昭億,犯罪被害人之資訊獲知權-以刑事程序為中心,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系碩士班碩士學位論文,2018年7月。
4. 陳昭安,被害人參加訴訟制度之研究,國立臺北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17年7月。
5. 甯若蓁,被告於審判上證據調查聲請之探討-以德國刑事訴訟法為中心,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6月。
6. 程文妤,犯罪被害人參與訴訟制度之研究-以臺灣制度之建構為中心,國立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19年1月。
三、 期刊論文
1. Hans-Heinrich Trute著;盧映潔譯,強化被害人在德國刑事法的獨立地位-法律現況概觀,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集刊第 41 期,頁1-75,2013年10月。
2. Hans-Jurgen Kerner著,連孟琦譯,德國犯罪被害人地位之強化-綜覽刑事政策、刑法、刑事訴訟以及實務領域之最新發展,月旦刑事法評論第 6 期,頁60-72,2017年9月。
3. Hans-Jurgen Kerner著;盧映潔、馬躍中譯,德國之被害人保護-基本理念與法律規定狀況,律師雜誌第 349 期,頁32-42,2008年10月。
4. Klaus Stern著,蔡宗珍譯,基本權保護義務之功能-法學上的一大發現,月旦法學雜誌第 175 期,頁46-59,2009年11月。
5. Prof. Dr. Dr. h.c. Christian Tomuschat著,王士帆譯,國際刑事法院十週年,月旦法學雜誌第222期,頁192-213,2013年11月。
6. Sabine Gless著,王士帆譯,刑事程序之公平審判原則-以武器平等為中心,成大法學第27期,頁165-187,2014年6月
7. 天野康代著,劉芳伶譯,論日本之被害人參加制度,月旦法學雜誌,第293期,頁56-69,2019年10月。
8. 王兆鵬,論最新修正刑事訴訟法之傳聞法則,萬國法律第128期,頁2-10,2003年4月。
9. 何賴傑,刑事法院依職權調查證據之範圍與限制,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2期,頁33-42, 1999年6月。
10. 何賴傑,從被害人訴訟參加論刑事訴訟結構與解構,法官協會雜誌第17卷,頁120-132,2015年12月。
11. 李佳玟,建立一個兼顧公平審判的被害人訴訟參加制度,月旦法學教室第 182 期,頁46-54,2017年11月。
12. 李明濱,廖士程,《創傷後壓力症之診斷與治療》,台灣醫學雜誌地6卷第3期,頁385-396,2002年5月。
13. 周俞宏,初探被害人參加刑事訴訟制度—以日本被害者參加制度為借鏡,台灣法學雜誌,第263 期,頁9-24,2015 年 1 月。
14. 林山田,別迷失在主義的叢林中──為職權原則與調查原則申冤,台灣法學 1 期,頁3-19,1999年4月。
15. 林山田,論刑事程序原則,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28卷第2期,頁65-140,1999年1月。
16. 林俊益,公訴優先原則,月旦法學雜誌第59期,頁26-27,2000年4月。
17. 林裕順,日本「訴訟參加」比較研究-審判法庭應設被害人席,月旦法學雜誌第269期,頁38-50,2017年9月。
18. 林裕順,刑事程序犯罪被害人權利保障-以被害人保護、訴訟參加為中心,律師雜誌第348期,頁36-61,2008年9月。
19. 林裕順,被害人刑事程序權益保障之研究—日本制度之比較法探討,台灣法學雜誌,第 235期,頁103-119,2013 年 11 月。
20. 林鈺雄,2013 年刑事程序法發展回顧:從國際人權公約內國法化的觀點出發,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43卷特刊,頁1265-1298,2014年11月。
21. 林鈺雄,2015 年刑事程序法裁判回顧:從國際人權公約內國法化的觀點出發,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45卷特刊,頁1649-1678,2016年11月。
22. 林鈺雄,刑事被告本人之閱卷權-歐洲法與我國法發展之比較與評析,政大法學評論第110期,頁213-272,2009年8月。
23. 林鈺雄,刑事訴訟法的發展趨勢──從公平審判原則出發,月旦法學雜誌,月旦法學雜誌第300期,頁177-191,2020年5月。
24. 林鈺雄,論刑事訴訟之目的,政大法學評論第61期,頁403-420,1999年6月。
25. 林鈺雄,嚴格證明法則之新紀元,最高法院刑事裁判評釋,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 99 期,頁128-156,2007年10月。
26. 林鈺雄,嚴格證明法則與直接審理原則-最高法院相關裁判之綜合評釋,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 5 期,頁61-78,1999年12月。
27. 姜皇池,國際公法:第三講 國際法源(下),月旦法學教室第 23 期,頁116-130,2004年9月。
28. 洪雅鳳,犯罪被害受保護人的「諮商輔導方案」介紹,輔導季刊第54卷第2期,頁60-67,2018年6月。
29. 張文貞,演進中的法:一般性意見作為國際人權公約的權威解釋,台灣人權學刊第1卷第2期,頁25-43,2012年6月。
30. 張博健;黃政昌,創傷後壓力症「認知歷程治療」之案例分析,諮商與輔導第374期,頁55-60,2017年2月。
31. 許戎沂,證據調查聲請期間限制作為促進訴訟進行手段之研究──從德國聯邦最高法院判決與2017年德國刑訴新法考察,月旦法學雜誌第306期,頁139-153,109年11月。
32. 許恒達,「實體真實發現主義」之知識形構與概念考古——以中世紀至現代初期之德國刑事程序發展史為中心,政大法學評論,第101期,頁137-192,2008年2月。
33. 連孟琦,德國專科律師制度介紹,法學叢刊第246期,頁51-69,2017年4月。
34. 連孟琦,德國被害人訴訟參加(附加訴訟)之引進,月旦法學雜誌第269期,頁51-69,2017年9月。
35. 陳運財,刑事公訴程序被害人角色之定位與程序影響之檢討-日本法觀點,法官協會雜誌第 17 卷,頁133-151,2015年12月。
36. 彭聖斐,日本刑事訴訟程序之被害者訴訟參加制度介紹,檢察新論第22期,頁251-274,2017年7月。
37. 彭聖斐,犯罪被害人在刑事訴訟中之權利-以訴訟參加為中心(赴日本東京大學進修碩士學位出國報告),法務部,2016年6月。
38. 黃志微、張天一,日本刑事訴訟「被害者參加制度」之介紹與評析–兼論我國採行之可行性–,玄奘法律學報第 23 期,頁85-138,2015 年 6 月。
39. 楊雲驊,刑事訴訟程序的「犯罪事實」概念-以所謂「單一性」之檢討為中心,月旦法學雜誌第114期,頁47-69,2004年10月。
40. 楊雲驊,國際視野下的檢察官-以「國際刑事法院羅馬規約」與「歐盟」為例,法務通訊第 2847期,頁3-6,2017年4月。
41. 楊雲驊,補強證據-以性侵案件為例,法務通訊第2854期,頁3-6,2017年6月。
42. 楊雲驊,閱卷權的突破─以歐洲人權法院近年來數個判決為例,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70期,頁120-138,2005年5月。
43. 劉河山,被害人在刑事訴訟法上之權利-以被害人訴訟參加為中心(赴日本早稻田大學擔任訪問學者),法務部公務員出國報告,2015年12月。
44. 歐廣南,我國司法院大法官釋憲聲請要件問題之比較研究,復興崗學報第85期,頁189-210,2005年8月。
45. 盧映潔,犯罪被害人在德國刑事訴訟程序中的地位與保護之介紹,刑事法雜誌第 53 卷 第 2 期,頁103-135,2009年4月。
46. 盧映潔,犯罪被害人保護在德國法中的發展以犯罪被害人在刑事訴訟程序中的地位以及「犯罪人與被害人均衡協商暨再復原」制度為探討中心,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34卷第3期,頁165-276,2005年5月。
47. 蕭仰歸、陳荔彤,論無罪推定原則於國際人權法之規範與實踐,台灣國際法季刊第8卷第4期,頁163-194,2011年12月。
四、 立法資料
1. 立法院公報第107卷第103期「促進犯罪被害人權益保護及修復式司法」公聽會紀錄。
2. 立法院公報 第108卷 第41期 4684號 委員會紀錄。
3. 立法院公報 第108卷 第47期 4690號 委員會紀錄。
4. 立法院公報 第108卷 第101期4744號四冊 黨團協商紀錄。
5. 立法院公報 第108卷 第101期4744號二冊 院會紀錄。

網路資料
1. Sang Hyun Song, `Participation of Victims at the 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 (Speech delivered at the Criminal Law lecture Series, United Nations Office of Legal Affairs, 8 October 2008), at: https://legal.un.org/avl/ls/Song_CLP.html# (Last visited: July 19 2021)
2. War Crimes Research Office, Victim Participation Before the 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 (December 2007), at: https://www.wcl.american.edu/impact/initiatives-programs/warcrimes/our-projects/icc-legal-analysis-and-education-project/reports/report-1-victim-participation-before-the-international-criminal-court/ (Last visited: July 19 2021)
3. United Nations Office on Drugs and Crime, E4J University Module Series: Crime Prevention and Criminal Justice: Restorative Justice. July 2019, at: https://www.unodc.org/e4j/en/crime-prevention-criminal-justice/module-8/key-issues/2--overview-of-restorative-justice-processes.html (Last visited: July 19 2021)
4. UNODC, Strengthening Crime Prevention and Criminal Justice Responses to Violence against Women. Vienna: UNODC (2014), at: https://www.unodc.org/documents/justice-and-prison-reform/Strengthening_Crime_Prevention_and_Criminal_Justice_Responses_to_Violence_against_Women.pdf (Last visited: February 5 2021)
5. Redress Trust, Implementing Victims` Rights: A Handbook on the Basic Principles and Guidelines on the Right to a Remedy and Reparations (2006), at https://redress.org/wp-content/uploads/2018/01/MAR-Reparation-Principles.pdf (Last visited April 23, 2021).
6. Council of Europe: European Court of Human Rights, Guide on Article 6 of the European Convention on Human Rights - Right to a Fair Trial (Civil Limb), 31 December 2020. available at: https://www.refworld.org/docid/6048e2a20.html (Last visited: April 11 2021).
7. 林正岳醫師,基層醫師的回顧:評估和治療兒童和青少年的創傷後壓力性疾患(PTSD),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通訊98年秋季號: CHILD PTSD,頁9-11,載於:http://www.tscap.org.tw/TW/ImgTscapOrg/20160128182807.pdf (最後瀏覽日期:2021年5月26日)
8. 臺灣高等法院網站,載於:https://tph.judicial.gov.tw/tw/lp-287-051.html (最後瀏覽日期:2021年7月15日)

英文部分
一、 決議
(一) 聯合國
1. Declaration of Basic Principles of Justice for Victims of Crimes and Abuse of Power(聯合國犯罪及權力濫用被害人之司法基本原則宣言)
2. Basic Principles and Guidelines on the Right to a Remedy and Reparations of Victims of Violations of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and Humanitarian Law(聯合國嚴重違反國際人權法和嚴重違反國際人道主義法行為受害人獲得補救和賠償的權利基本原則和導則)。
3. Basic Principles on the Use of Restorative Justice Programmes in Criminal Matters(在刑事事項中使用恢復性司法方案的基本原則)
4. Guidelines on Justice in Matters involving Child Victims and Witnesses of Crime(關於在涉及罪行的兒童被害人和證人的事項上堅持公理的準則)
(二) 歐盟
1. COUNCIL FRAMEWORK DECISION of 15 March 2001 on the standingof victims in criminal proceedings (2001/220/JHA), https://victimsupport.eu/activeapp/wp-content/uploads/2012/09/Council-Framework-Decision-0of-15-March-2001-on-the-standing-of-victims-in-criminal-proceedings1.pdf
2. COUNCIL DIRECTIVE 2004/80/EC of 29 April 2004 relating to compensation to crime victims, https://victimsupport.eu/activeapp/wp-content/uploads/2012/09/Councilo-Directive-2004_80_EC-of-29-April-2004-relating-to-compensation-to-crime-victims11.pdf
3. Recommendation Rec(2006)8 of the Committee of Ministers to member states on assistance to crime victims. https://victimsupport.eu/activeapp/wp-content/uploads/2012/09/Recommendation-Rec20068-of-the-Committee-of-Ministries_Council-of-Europe31.pdf
4. DIRECTIVE 2012/29/EU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f 25 October 2012 establishing minimum standards on the rights, support and protection of victims of crime, and replacing Council Framework Decision 2001/220/JHA, https://eur-lex.europa.eu/legal-content/EN/TXT/?qid=1421925131614&uri=CELEX:32012L0029
二、 英文專書
1. Douglas E. Beloof, Victims` Rights: A Documentary and Reference Guide (2012).
2. U. N. OFFICE FOR DRUG CONTROL & CRIME PREVENTION, HANDBOOK ON JUSTICE FOR VICTIMS (1999).
3. European Parliamentary Research Service, The Victims` Rights Directive 2012/29/EU European Implementation Assessment, European Parliamentary Research Service Ex-Post Evaluation Unit (2017).
4. Marion Brienen and Ernestine Hoegen, Victims of Crime in 22 European Criminal Justice Systems: The Implementation of Recommendation (85) 11 of the Council of Europe on the Position of the Victim in the Framework of Criminal Law and Procedure (2000).
5. Robert Cryer, Håkan Friman, Darryl Robinson and Elizabeth Wilmshurst, An Introduction to International Criminal Law and Procedure (Second Edition, 2010).
6. Salvatore Zappalà, Human Rights in International Criminal Proceedings (2003).
7. U. N. OFFICE FOR DRUG CONTROL & CRIME PREVENTION, Handbook on justice for victims (1999).
8. Nuala Mole, Catharina Harby, The Right to a Fair Trial: A Guide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Article 6 of the European Convention on Human Rights, Council of Europe (2006).
三、 英文期刊論文
1. Anat Horovitz & Thomas Weigend, Human Dignity and Victims` Rights in the German and Israeli Criminal Process, 44 Isr. L. REV. 263 (2011).
2. Anogika Souresh, The Adversarial vs Inquisitorial Dichotomy in International Criminal Law: A Redundant Conversation, 5 ICJ 81 (2019).
3. Brianne N. McGonigle, Bridging the Divides in International Criminal Proceedings: An Examination into the Victim Participation Endeavor of the 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 21 FLA. J. INT`l L. 93 (2009).
4. Caleb H. Wheeler, No Longer Just a Victim: The Impact of Victim Participation on Trial Proceedings at the 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 16 INT`l CRIM. L. REV. 525 (2016).
5. Caroline Walter. Victims’ Rights and Obligations as Regards the Case File: Access, Disclosure and Filing Submissions, in: Gerhard Werle, Lovell Fernandez and Moritz Vormbaum (Eds.), Victim Participation in International Criminal Justice: Practitioners’ Guide (2017).
6. Charles P. Trumbull, The Victims of Victim Participation in International Criminal Proceedings, 29 MICH. J. INT`l L. 777 (2008).
7. Christine A. Trueblood, Victim Impact Statements: A Balance between Victim and Defendant Rights, 3 PHOENIX L. REV. 605 (2010).
8. Christoph Safferling, The Role of the Victim in the Criminal Process - A Paradigm Shift in National German and International Law, 11 INT`l CRIM. L. REV. 183 (2011).
9. Douglas Evan Beloof, The Third Model of Criminal Process: The Victim Participation Model, 1999 UTAH L. REV. 289 (1999).
10. Elisabeth Baumgartner, Aspects of victim participation in the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 90 INT`l REV. RED Cross 409 (2008).
11. Elizabeth A. Turchi, Victims’ Attendance in the Courtroom to Observe Proceedings, in Kinga Tibori-Szabó, Megan Hirst (eds), Victim Participation in International Criminal Justice : Practitioners’ Guide 341 (2017)
12. Kai Ambos, International Criminal Procedure: Adversarial, Inquisitorial or Mixed, 3 INT`l CRIM. L. REV. 34 (2003).
13. Katharine L. Manning, Expanding Victim Rights, 66 U.S. ATT`ys BULL. 49 (2018).
14. Kerstin Braun, Giving Victims a Voice: On the Problems of Introducing Victim Impact Statements in German Criminal Procedure, 14 GERMAN L.J. 1889 (2013).
15. Mariana Pena, Victim Participation at the 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 Achievements Made and Challenges Lying Ahead, 16 ILSA J. INT`l & COMP. L. 497 (2010).
16. Marlene Young and John Stein, The History of the Crime Victims` Move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paper prepared for the Office for Victims of Crime, US Department of Justice 2004).
17. Mary D. Fan, Adversarial Justice`s Casualties: Defending Victim-Witness Protection, 55 B.C. L. REV. 775 (2014).
18. Matthew Gillett, Victim Participation at the 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 16 Austl. INT`l L.J. 29 (2009).
19. Patricia Anna Aloi, Victim Impact Statements in Western Australia, 38 U.W. Austl. L. REV. 24 (2015).
20. Paul G. Cassell & Steven Joffee, The Crime Victim`s Expanding Role in a System of Public Prosecution: A Response to the Critics of the Crime Victim`s Rights Act, 105 NW. L. REV. COLLOQUY 164 (2010-2011).
21. Report of the Expert Group to Conduct a Review of the Effective Operation and Functioning of the ICTY and the ICTR, 22 November 1999, UN Doc. A/54/634.
22. Siobhan Kelly, The Role of Victims in the 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 Challenges & Opportunities, 18 NEW ENG. J. INT`l & COMP. L. 243 (2012).
23. Susanne Walther, Victims` Rights in the German Court System, 19 FED. Sent. R. 113 (2006).
24. Tyrone Kirchengast, Victim Lawyers, Victim Advocates, and the Adversarial Criminal Trial, 16 NEW CRIM. L. REV. 568 (2013).
25. War Crimes Research Office, Obtaining Victim Status for Purposes of Participating in Proceedings at the 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 American University Washington College of Law (2013).
26. Women`s Caucus for Gender Justice, Victims and Witnesses in the ICC Report of Panel Discussions on Appropriate Measures for Victim Participation and Protection in the ICC (1999). 

德文部分
一、 註釋書
1. Hannich, Rolf (Hg.), Karlsruher Kommentar zur Strafprozessordnung, 8. Auflage, 2019 (zitiert KK-StPO/Bearbeiter).
2. Knauer Christoph/Kudlich, Hans Peter/Schneider, Hartmut (Hg.), Münchener Kommentar zur StPO, Band 3/1, 1. Auflage, 2019 (zitiert MüKoStPO/Bearbeiter).
3. Graf, Jürgen Peter (Hg.), Beck’scher Online-Kommentar zur Strafprozessordnung mit RiStBV und MiStra, Graf, 38. Edition, 2020 (zitiert BeckOK StPO/Bearbeiter).
4. Graf, Jürgen Peter (Hg.), Beck’scher Online-Kommentar zur Strafprozessordnung mit RiStBV und MiStra, Graf, 39. Edition, 2021 (zitiert BeckOK /Bearbeiter).
二、 期刊論文
1. Barton, Stephan, Die Reform der Nebenklage: Opferschutz als Herausforderung für das Strafverfahren, JA 2009, S. 753ff.
2. Barton, Stephan, Nebenklagevertretung im Strafverfahren: Empirische Fakten und praktische Konsequenzen, StraFo 5/2011, S. 161ff.
3. Baumhöfener, Jesko, Aktenkenntnis des Nebenklägers – Gefährdung des Untersuchungszwecks bei der Konstellation Aussage-gegen-Aussage, NStZ 2014, S. 135ff.
4. Bittmann, Folker, Das 2. Opferrechtsreformgesetz, JuS 2010, S. 219ff.
5. Claus, Susanne, Zur Modernisierung des Strafverfahrens, NStZ 2020, S. 57ff.
6. Dallmeyer, Jens, Das Adhäsionsverfahren nach der Opferrechtsreform, JuS 2005, S. 327ff.
7. Heger, Martin, Die Rolle des Opfers im Strafverfahren, JA 2007, S. 244ff.
8. Jung, Heike, Zur Renaissance des Opfers - ein Lehrstück kriminalpolitischer Zeitgeschichte, ZRP 2000, S. 159ff.
9. Riedel, Claudia/Wallau, Rochus, Das Akteneinsichtsrecht des „Verletzten” in Strafsachen - und seine Probleme, NStZ 2003, S. 393ff.
10. Schroth, Klaus, 2. Opferrechtsreformgesetz – Das Strafverfahren auf dem Weg zum Parteienprozess?, NJW 2009, S. 2916ff.
11. Schünemann, Bernd, Zur Stellung des Opfers im System der Strafrechtspflege NStZ 1986, S. 193ff.
12. Weigend, Thomas, Das Opferschutzgesetz - kleine Schritte zu welchem Ziel?, NJW 1987, S. 1170ff.
zh_TW
dc.identifier.doi (DOI) 10.6814/NCCU202101037en_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