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後真相時代之假訊息管制結構 -以刑法規範為中心
A Study on Criminal Regulation of Disinformation in the Post-Truth Era
作者 李侑宸
LI, Yo-Chen
貢獻者 許恒達
Hsu, Heng-Da
李侑宸
LI, Yo-Chen
關鍵詞 假訊息
言論自由
法益保護原則
合憲性解釋
網路平台
資訊守門人
日期 2021
上傳時間 2-Sep-2021 17:04:59 (UTC+8)
摘要 由於科技的興盛與網路便利性,網路平台業者的出現讓人民發表言論之管道與方式更為便利,訊息大量的產出,人們的注意力難以聚焦於單一事務與辨識資訊的可證性,「後真相時代(Post-truth Era)」的簾幕也於焉展開。在此脈絡下,假訊息的傳遞也日漸興盛,甚至影響社會重大事件的結局,例如選舉、公投以及防疫。再者,現今網路平台業者藉由演算法的運算下,產生了諸多的社會現象,例如過濾泡泡(Filter Bubble)或是回聲室(Echo chamber)等社會現象,而使用資訊者多接收著大量的假訊息,這些假訊息也影響著我們的日常生活,甚至干涉到民主政治的體現,導致傳統言論自由中之觀念自由市場,無法藉由更多言論來更正不實訊息而找出真理之存在,使得各國現今法制透過管制言論來防止假訊息之散布與侵害。

  據此,本文前揭內容先確立所要探討的對象係屬何種假訊息,從假訊息的定義分辨其與假新聞之異同,確立了假訊息非新聞學下的新聞概念後,並就現今假訊息之影響與言論自由之衝突調和下,認為管制假訊息迫在眉睫,而就散布假訊息違反法規範之框架,並且根據規範中保護法益之不同,藉由言論自由中之雙階理論而應採取不同之合憲性基準。接著,透過憲法學之合憲性解釋與刑法學之法益保護原則,而就現今我國刑法與特別刑法中,箝制人民言論自由基本權規範是否符合比例原則之要求。

  最後,本文將透過刑法原理之解釋與網路守門人之間接侵權責任,參考著作權法之Kuro案與Ezpeer案,來證立網路平台業者在沒有明文規範下,作為一個新興的科技平台,對於使用者所發布違反管制假訊息規範之言論,是否具有保證人地位而應該負有刑事責任?如無盡到移除、刪除或防止假訊息之侵害的話,是否亦會構成共同正犯、不作為犯或是幫助犯等等,並且介紹各國法制做為我國管理平台業者法制之借鏡。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一)書籍
1.王皇玉,刑法總則,新學林,第6版,2020年8月。
2.古承宗,刑法分則:財產犯罪篇,三民,修訂2版,2020年9月。
3.甘添貴,刑法各論(上),三民,4版,2014年8月。
4.法治斌,法治國家與表意自由:憲法專論(三),正典,初版,2003年5月。
5.林子儀,言論自由與新聞自由,月旦出版社,1993年4月。
6.林東茂,刑法總則,一品文化,初版,2018年。
7.林鈺雄,新刑法總則,元照,第8版,2020年9月。
8.林山田,刑法通論(上),10版,2008年。
9.林山田,刑法通論(下),10版,2008年。
10.林山田,刑法各罪論(上),5版,2006年。
11.林書楷,刑法總則,五南,4版,2018年10月。
12.吳修銘(Tim Wu)著,黃庭敏譯,注意力商人,2018年。
13.吳庚、陳淳文,憲法理論與政府體制,自版,第6版,2019年9月。
14.許澤天,刑法總則,新學林,初版,2020年8月。
15.許澤天,刑法分則(下),新學林,初版,2019年9月。
16.許育典,憲法,元照出版社,10版,2019年9月。
17.陳子平,刑法各論(上) ,元照,4版,2019年9月。
18.盧映潔,刑法分則新論,新學林,第13版,2018年9月。

(二)期刊論文
1.Claus Roxin著,許絲捷譯,法益討論的新發展,月旦法學雜誌,第211期,2012年12月,頁257-280。
2.Jean-Marie Pontier著,吳秦雯譯,假新聞之控制,月旦法學雜誌,第292期,2019年9月,頁30-41。
3.王泰俐,假新聞與民主危機,臺灣民主季刊,16卷3期,2019年9月,頁155-162。
4.王維菁、廖執善、蔣旭政、周昆璋,利用AI技術偵測假新聞之實證研究,中華傳播學刊,第39期,2021年6月,頁43-70。
5.古承宗,中性職業行為與可罰的幫助,月旦法學教室,第158期,2015年11月,頁30-32。
6.古承宗,不作為之正犯與共犯的區分,月旦法學教室,第221期,2021年3月,頁20-24。
7.古承宗,風險社會與現代刑法的象徵性,科技法學評論,第10卷第1期,2013年6月,頁115-177。
8.古承宗,論刑法上的間接侵害著作權,月旦法學雜誌,第312期,2021年5月,頁117-139。
9.呂麗慧,論名譽權保護與言論自由保護的衡平與衝撞─美國侵害名譽權法之啟示論析我國民事侵害名譽權法之問題與發展,高大法學論叢,第6卷第2期,2011年3月,頁131-191。
10.李聖傑,親愛的小孩,月旦法學教室,第131期,2013年9月,頁30-32。
11.何吉森,假新聞之監理與治理探討,傳播研究與實踐,第8卷第2期,2018年7月,頁1-41。
12.宋皇志,從MGM Studios, Inc. v. Grokster, Ltd.案看P2P業者之侵權責任,科技法學評論,第2卷第2期,2005年10月,頁241-270。
13.林子儀,商業性言論與言論自由,美國月刊,第2卷第8期,1987年12月,頁23-33。
14.林子儀之文章收錄於,言論自由導論-台灣憲法之縱剖橫切,李鴻禧等合著,元照出版公司,初版,2002年12月,頁103-179。
15.林子儀,言論自由的限制與雙軌理論,收錄於《現代國家與憲法—李鴻禧教授六秩華誕祝賀論文集》,1997年3月,頁639-708。
16.林鈺雄,誹謗罪之實體要件與訴訟證明-兼評釋字第五○九號解釋,收錄於刑法與刑訴之交錯適用,2008年,頁341-378。
17.林慈偉,公然侮辱罪於我國裁判實務之新開展,檢察新論,第19期,2016年1月,頁228-247。
18.林福岳之發言,假訊息之規範途徑及其爭議-打假VS.打壓言論自由,月旦法學雜誌,第292期,2019年9月,頁60-91。
19.周漾沂,重新建構刑法上保證人地位的法理基礎,臺大法學論叢,第43卷第1期,2014年3月,頁209-269。
20.周晨蕙,網路平台用戶資料問題初探-以當事人同意和權益保障為核心,科技法律透析,第32卷第12期,2020年12月,頁45-51。
21.胡元輝,造假有效、更正無力?第三方事實查核機制初探,傳播研究與實踐,第8卷第2期,2018年7月,頁43-73。
22.范姜真媺,網路服務提供者法律責任之探討-以日本為例,法學叢刊,第255期,2019年7月,頁45-77。
23.施達妮撰,顏妤恬譯,數位時代的假新聞,漢學研究通訊,第37卷第3期,2018年8月,頁7-13。
24.徐育安,不作為犯的因果關係,收錄於:不作為的現況與難題,元照出版社,2015年11月,頁160-180。
25.許宗力,基本權利:第二講-基本權的功能,月旦法學教室,第2期,2002年12月,頁72-80。
26.許宗力,比例原則之操作試論,收錄於:法與國家權力(二),2007年1月,頁121-159。
27.許恒達,論假訊息的刑法規制,月旦法學雜誌,第303期,2020年8月,頁226-246。
28.許恒達,行為規範、保護法益與通姦罪的違憲審查─評釋字第791號解釋,月旦法學雜誌,第305期,2020年10月,頁15-32。
29.許恒達,刑法法益概念的茁生與流變,月旦法學雜誌,第197期,2011年10月,頁134-151。
30.許澤天,不純正不作為犯的正犯標準,東吳法律學報,第26卷4期,2015年4月,頁123-171。
31.許澤天,刑法規範的基本權審查,收錄於︰《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黃舒芃主編,2010年12月,頁259-323。
32.許玉秀,刑罰規範的違憲審查標準,收錄於國際刑法學會台灣分會主編,民主、人權、正義—蘇俊雄教授七秩華誕祝壽論文集,2005年,頁365-413。
33.陳銘祥,建構網際網路的法律規範,月旦法學,第87期,2002年8月,頁229-235。
34.陳家駿,從我國ezPeer/KURO二著作權案判決談P2P網站提供會員重製與傳輸之法律責任,智慧財產季刊,第58期,2006年7月,頁37-43。
35.陳家駿,從網路電子交易評我國首宗P2P著作權重製與傳輸之ezPeer案判決,月旦法學雜誌,第130期,2006年3月,頁50-65。
36.陳柏良,AI時代之分裂社會與民主─以美國法之表意自由與觀念市場自由競爭理論為中心,月旦法學雜誌,第302期,2020年7月,頁109-126。
37.陳憶寧,社群平台的治理:從Facebook成立監察委員會兼談如何處理虛假資訊,中華傳播學刊,第39期,2021年6月,頁129-143。
38.張雅雯,網際網路連線服務提供者就網路違法內容之法律責任(上),資訊法務透析,1998年3月,頁27-36。
39.張雅雯,網際網路連線服務提供者就網路違法內容之法律責任(下),資訊法務透析,1998年6月,頁16-26。
40.張麗卿,食安法第 46 條之1打擊假新聞犯罪之評析,月旦醫事法報告,第37期,2019年11月,頁68-78。
41.張麗卿,禁止營業誹謗之研究,公平交易季刊,第14卷第2期,2006年4月,頁1-38。
42.楊智傑,歐盟與德法網路平台假訊息責任立法比較與表意自由之保護─借鏡歐洲法院網路平台誹謗責任之判決,憲政時代,第45卷第1期,2019年7月,頁43-106。
43.程法彰,網路世界中言論內容管制的趨勢與可能未來-以美國實務以及相關討論為中心,科技法律評析,第4期,2011年12月,頁175-194。
44.章忠信,網美、直播主販售假貨之法律責任,台灣法學雜誌,第384期,2020年1月,頁79-82。
45.黃舒芃,比例原則及其階層化操作-一個著眼於司法院釋憲實務發展趨勢的反思,中研院法學期刊,2016年9月,第19期,頁1-52。
46.黃銘輝,從憲法上「知的權利」析論對抗假新聞的法制策略,頁1-30。
47.黃銘輝,假新聞、社群媒體與網路時代的言論自由,月旦法學雜誌,2019年9月,第292期,頁5-29。
48.黃惠婷,幫助行為與因果關係,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12期,2000年7月,頁137-142。
49.黃惠婷,幫助犯之幫助行為-兼探討網路服務提供者之刑責,中原財經法學,第5期,2000年7月,頁23-40。
50.黃昭元,憲法權利限制的司法審查標準:美國類型化多元標準模式的比較分析,台大法學論叢,第33卷第3期,2004年5月,頁45-148。
51.黃榮堅,電腦犯罪的刑法問題,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25卷第4期,1996年7月,頁197-228。
52.黃榮堅,棄權又越權的大法官釋字第六一七號解釋,台灣法學雜誌,第89 期,2006年12月,頁55-73。
53.廖義男,從公平交易法談不實廣告,月旦法學雜誌,第309期,2021年2月,頁6-29。
54.廖義銘,假消息管制之立法問題,台灣法學雜誌,第372期,2019年7月,頁107-114。
55.楊忠霖,競爭法與經濟管制,公平交易季刊,第26卷第1期,107年1月,頁1-48。
56.羅世宏,關於「假新聞」的批判思考:老問題、新挑戰與可能的多重解方,資訊社會研究,2018年7月,第35期,頁51-86。
57.羅承宗,虛假訊息與法律管制-我國現況與建議,台灣法學雜誌,第369期, 2019年6月,頁47-62。
58.劉靜怡,說謊也是言論自由?,月旦法學教室,第122期,2012年12月,頁6-8。
59.劉靜怡,網路內容管制與言論自由-以網路中介者的角色為討論重心,月旦法學雜誌,第192期,2011年4月,頁63-80。
60.劉靜怡,言論自由:第一講-言論自由導論,月旦法學教室,第26期,2004年12月,頁73-81。
61.劉靜怡,言論自由:第二講—言論自由的雙軌理論與雙階理論,月旦法學教室,第28期,2005年2月,頁42-51。
62.劉靜怡,言論自由:第三講—政治性言論與非政治性言論,月旦法學教室,第30期,2005年4月,頁56-65。
63.劉靜怡,言論自由:第五講-言論自由、誹謗罪與名譽權之保護,月旦法學教室,第37期,2005年11月,頁36-46。
64.劉靜怡,言論自由:第六講-言論自由、媒體類型規範與民主政治,月旦法學教室,第 42 期,2006年4月,頁34-44。
65.劉靜怡,事前審查所為何事?─釋字第七四四號解釋簡評,月旦法學雜誌,第267期,2017年8月,頁194-201。
66.劉定基,試評「數位通訊傳播法」草案,「匯流、治理、通傳會」論文集,頁283-310,2018年8月。
67.劉平君,資訊社會的解構實踐Derrida、Foucault和Baudrillard的觀點,資訊社會研究,第20期,2011年7月,頁83-108。
68.蔡聖偉,論故意不法前行為所建構之保證人義務,東吳法律學報,第18卷第2期,2006年11月,頁141-170。
69.蔡聖偉,不作為犯:第一講─論故意之不純正不作為犯(一),月旦法學雜誌,第51期,2007年1月,頁47-57。
70.蔡聖偉,不作為犯:第二講-論故意之不純正不作為犯(二),月旦法學雜誌,第53期,2007年2月,頁57-67。
71.蔡聖偉,評2005年關於不能未遂之修法,政大法學評論,第91期,2006年6月,頁339-410。
72.蔡聖偉,從刑總法理檢視分則的立法,收錄於:刑法問題研究(一),2008年,頁411-453。
73.蔡蕙芳,P2P網站經營者與其會員成立共同正犯之可能性--ezPeer與Kuro案之分析與檢討,科技法學評論,第3卷第1期,2006年4月,頁45-74。
74.蔡蕙芳,P2P網站經營者之作為幫助犯責任與中性業務行為理論之適用,東吳法律學報,第18卷第1期,2006年8月,頁61-90。
75.蔡蕙芳,網際空間內之名譽保護─「天堂Ⅱ」公然侮辱案之延伸思考,月旦法學雜誌,2008年7月,頁171-183。
76.蔡蕙芳,網路言論、私領域言論與「公然」與「意圖散布於眾」涵義之探討,月旦法學雜誌,2010年3月,頁70-86。
77.鄭元皓、吳永達,殭屍入侵臺灣-探討臉書假帳號與假訊息之現況與未來,刑事政策與犯罪防治研究,第26期,2020年12月,頁65-123。
78.鄭宇君,社交媒體假訊息的操作模式初探:以兩個臺灣政治傳播個案為例,中華傳播學刊,第39期,2021年6月,頁3-41。
79.盧映潔,由危險概念論網路服務提供者或網站管理人成立刑事責任之可能性,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集刊,第6期,2002年1月,頁3-32。
80.盧映潔,論危險前行為的成立要件-以德國聯邦最高法院判決見解為說明,月旦法學雜誌,第78期,2001年11月,頁111-123。
81.魏立欣,網路審查與網路言論自由之探討,資訊社會研究,第2期,2002年1月,頁165-184。
82.蕭宏宜,P2P業者的刑事責任問題─ezPeer與Kuro案判決評析,法令月刊,第59卷第9期,2008年9月,頁69-85。
83.蘇慧婕,正當平台程序作為網路中介者的免責要件:德國網路執行法的合憲性評析,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2020年12月,第49卷第4期,頁1915-1977。
84.蘇慧婕,假訊息管制與資訊揭露義務─以選罷法、公投法及其修正草案為中心,月旦法學雜誌,2019年9月,第292期,頁42-59。
85.譚躍、蕭蘋,臺灣空污新聞在網路中的擴散、集體守門和議題設定,中華傳播學刊,第39期,2021年6月,頁147-193。

(三)博碩士學位論文
1.王奕雅,社群媒體假訊息的管制模式-以美國法為比較基礎,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20年12月。
2.陳乃瑄,內容虛偽不實或具誤導性之商業性言論之違憲審查,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學位論文,2012年。
3.許雅玲、李永銘,社會媒體網絡上廣告擴散機制,國立交通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畢業論文,2009年。
4.黃自強,社群媒體時代下對於「更多言論」之質疑:以假訊息之管制為中心,台灣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20年11月。

(四)網際網路
1.薛智仁,會台字第12664號聲請釋憲案法律鑑定書:https://cons.judicial.gov.tw/jcc/Uploads/files/yafen/%E9%91%91%E5%AE%9A%E4%BA%BA%E8%96%9B%E6%99%BA%E4%BB%81%E5%89%AF%E6%95%99%E6%8E%88%E4%B9%8B%E9%91%91%E5%AE%9A%E6%84%8F%E8%A6%8B.pdf。最後瀏覽日:2021年5月10日。
2.破天荒英國脫歐,幕後黑手全靠假新聞,今周刊,2019年07月17日,網址: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154769/post/201907170045/%E7%A0%B4%E5%A4%A9%E8%8D%92%E8%8B%B1%E5%9C%8B%E8%84%AB%E6%AD%90%20%20%E5%B9%95%E5%BE%8C%E9%BB%91%E6%89%8B%E5%85%A8%E9%9D%A0%E5%81%87%E6%96%B0%E8%81%9E,最後瀏覽日:2020年6月21日。
3.行政院新聞稿「行政院會通過『災害防救法』第41條修正草案等7案」,2018年12月13日,行政院網站,網址:https://www.ey.gov.tw/Page/9277F759E41CCD91/27188d0c-a138-4b1f-a292-340f18824a42。
4.資策會FIND/經濟部技術處,「資策會FIND(2016)/ 服務系統體系驅動新興事業研發計畫(2/4)」,網址:https://www.iii.org.tw/Press/NewsDtl.aspx?nsp_sqno=1934&fm_sqno=14,最後瀏覽日:2021年4月15日。
5.程式語言,WEB演變史,2018年6月4日,最後瀏覽日:2021年4月15日,網址:https://codertw.com/%E7%A8%8B%E5%BC%8F%E8%AA%9E%E8%A8%80/38805/。
6.章忠信,著作權筆記,最後瀏覽日:2021年4月15日,網址:http://www.copyrightnote.org/ArticleContent.aspx?ID=3&aid=927。
7.科技力量助攻全面打擊假新聞!資策會聯手台灣事實查核中心開發「不實訊息快篩平台」,資策會服創所,2020年9月4日,網址:https://dsi.iii.org.tw/%E6%9C%8D%E5%89%B5%E6%89%80%E7%A0%94%E7%99%BC%E6%87%89%E7%94%A8/fact-check/
8.胡元輝,事實是正確報導的礎石:台灣事實查核中心的經驗與反思,NCC NEWs,109年8月,第14卷第4期,網址:https://nccnews.com.tw/202008/ch2.html,最後瀏覽日:2021年4月26日。
9.徐弘儒,高雄地檢署主任檢察官,網址:https://news.ltn.com.tw/news/society/breakingnews/3001206,最後瀏覽日:2020年6月30日。
10.假訊息查證專區,臺灣基隆地方檢察署網站,網址:https://www.klc.moj.gov.tw/293105/731700/727701/727712/,最後瀏覽日:2020年6月30日。
11.「華郵看台灣大選」假消息滿天飛!中國干涉台灣選舉的嚴重度,遠大於俄對美,2020年1月10日,網址:https://www.storm.mg/article/2162839,(最後瀏覽日期:2020年7月22日)。
12.「衛生紙之亂」高雄直銷女散佈假訊息判罰1萬,2020年3月31日,網址:https://newtalk.tw/news/view/2020-03-31/383893,(最後瀏覽日期:2020年7月15日)。
13.轉傳新竹空軍基地確診假訊息5女緩起訴處分,2020年3月11日,網址:https://www.cna.com.tw/news/asoc/202003110141.aspx,(最後瀏覽日期:2020年7月18日)。
14.武漢肺炎侵食腦部假訊息,查辦散布婦人,2020年7月22日,網址:https://www.cna.com.tw/news/asoc/202007220071.aspx
15.418大地震散布松仁路地裂假消息,警逮一對男女最高罰3萬,2019年5月5日,自由時報網站,網址: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2780211
16.司法院新聞稿,「不實選罷廣告之刊播限制,不宜由法院擔任第一線審核機關新聞稿」,2019年5月17日,網址:http://jirs.judicial.gov.tw/GNNWS/NNWSS002.asp?id=459197,最後瀏覽日:2021年4月10日。
17.王宏恩,選舉前的假新聞比較多嗎?從LINE事實查核軟體一窺真相,網址: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462/article/8486,最後瀏覽日:2021年4月12日。

二、英文文獻
(一)書籍
1.Kovach, Bill, Rosenstiel, Tom, (2007), The Elements of Journalism: What Newspeople Should Know and the Public Should Expect, Three Rivers Press.
2.Pariser, Eli (2011), The filter bubble : what the Internet is hiding from you, New York : Penguin Press.
3.Sunstein, Cass (2001), Republic.com, Princeton, N.J.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4.Sunstein, Cass (2021), Liars: Falsehoods and Free Speech in an Age of Deception,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二)期刊論文
1.Baker, C. Edwin, Scope of the First Amendment Freedom of Speech, 25 UCLA. L. REV. 964 (1978).
2.Calvert, Clay & McNeff, Stephanie & Vining, Austin & Zarate, Sebastian, Fake News and the First Amendment: Reconciling a Disconnect between Theory and Doctrine, 86 U. Cin. L. Rev. 99 (2018).
3.DuVal, Benjamin S. Jr., Free Communication of Ideas and the Quest for Truth: Toward a Teleological Approach to First Amendment Adjudication, 41 GEO. WASH. L. REV. 161 (1972).
4.Edson C. Tandoc Jr. & Zheng Wei Lim & Richard Ling, Defining “Fake News”:A typology of scholarly definitions, Digital Journalism, 1 (2017).
5.Echikson, William&Knodt, Olivia, Germany’s NetzDG: A Key Test for Combatting Online Hate, CEPS Policy Insight, 1 (2018).
6.Ingber, Stanley, The Marketplace of Ideas: A Legitimizing Myth, 1984 Duke Law Journal, 1 (1984).
7.Juan Carlos Escudero de Jesus, Fake News and the Systemic Lie in the Marketplace of Ideas: A Judicial Problem?, 87 Revista Juridica U.P.R. 1395 (2018).
8.Laidlaw, Emily, A Framework for Identifying Internet Information Gatekeepers,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Law, Computers & Technology, Vol. 24, No. 3, 1 (2010).
9.Nuñez, Fernando, Disinformation Legislation and Freedom of Expression, 10 U.C. Irvine L. Rev. 783 (2020).
10.Nahon, Karine, Gatekeeping:A critical review,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 43, Issue1, 10-1 (2011).
11.Soundy, Patrick, How Could Anyone Believe That? Balancing Fake News and the First Amendment, 8 Wake Forest J.L. & Pol’y S.S. 18 (2018).
12.Sunstein, Cass, Falsehoods and the First Amendment, 33 Harv. J. L. & Tech. 387 (2020).
13.Stone, Geoffrey R., Content Regulation and the First Amendment, 25 Wm. & Mary L. Rev. 189 (1983).
14.Watcher, Sandra&Mittelstadt, Brent&Russell, Chris, Counterfactual Explanations without Opening the Black Box:Automated Decisions and the GDPR, 31 (2) Harvard Journal of Law & Technology, 842 (2018).
15.Wu, Tim, Is the First Amendment Obsolete, 117, MICH. L. REV. 547 (2018).
16.Wu, Tim, Disinformation in the Marketplace of Ideas, 51 Seton Hall L. Rev. 169 (2020).

(三)判決
1.Abrams v. United States, 250 U.S. 616 (1919).
2.Burson v. Freeman, 504 U.S. 191 (1992).
3.Brown, et al. v. Entertainment Merchants Assn. et al., 564 U.S. 786 (2011).
4.Bolger v. Youngs Drug Products Corp., 463 U.S. 60 (1983).
5.Citizens United v. Federal Election Comm`n, 558 U.S. 310 (2010).
6.Chaplinsky v. New Hampshire, 315 U.S. 568 (1942).
7.Gitlow v. New York, 268 U.S. 652 (1925).
8.Gertz v. Robert Welch, Inc., 418 U.S. 323 (1974).
9.Minnesota Voters Alliance v. Mansky, 585 U.S. ___ (2018).
10.Metro-Goldwyn-Mayer Studios Inc. v. Grokster, Ltd., 545 U.S. 913 (2005).
11.New York Times Co. v. Sullivan, 376 U.S. 254 (1964).
12.Schenck v. United States, 249 U.S. 47 (1919).
13.United States v. Alvarez, 567 U.S. 709 (2012).
14.Va. Pharmacy Bd. v. Va. Consumer Council, 425 U.S. 748 (1976).

(四)網路
1.Evaluating Information:Fake news in the 2016 US Elections, From:https://libraryguides.vu.edu.au/c.php?g=460840&p=5330649
2.A Multi-dimensional Approach to Disinformation:Report of the High-Level Expert Group On Fake News and Disinformation.
3.Social Media Update 2016, The Pew Research Center, 2016.11.11, from:https://www.pewresearch.org/internet/2016/11/11/social-media-update-2016/
4.Initiatives to Counter Fake News: France,The Library of Congress Law,from:https://www.loc.gov/law/help/fake-news/france.php#_ftn9
5.Paul Chadwick, Defining fake news will help us expose it, The Guardian, (2017). From:https://www.theguardian.com/media/commentisfree/2017/may/12/defining-fake-news-will-help-us-expose-it,
6.Opinion: Why America needs a strong Honest Ads Act, The Mercury News (2020), From: https://www.mercurynews.com/2020/08/21/ravel-oped/. (Last visited:2021.06.01)
7.Nick Bilton, Social Media Bots Offer Phony Friends and Real Profit, The New Yorks Time, 2014.11.19, From:https://www.nytimes.com/2014/11/20/fashion/social-media-bots-offer-phony-friends-and-real-profit.html
8.Global Disinformation Index, The Quarter Billion Dollar Question: How is Disinformation Gaming Ad Tech, from: https://disinformationindex.org/wp-content/uploads/2019/09/GDI_Ad-tech_Report_Screen_AW16.pdf
9.Peter Dizikes, Study: On Twitter, false news travels faster than true stories, MIT News, (2018.03.08), From:https://news.mit.edu/2018/study-twitter-false-news-travels-faster-true-stories-0308, (Last Visited:2021.06.20).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法律學系
108651059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8651059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許恒達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Hsu, Heng-Da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李侑宸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LI, Yo-Chenen_US
dc.creator (作者) 李侑宸zh_TW
dc.creator (作者) LI, Yo-Chenen_US
dc.date (日期) 2021en_US
dc.date.accessioned 2-Sep-2021 17:04:59 (UTC+8)-
dc.date.available 2-Sep-2021 17:04:59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2-Sep-2021 17:04:59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08651059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36988-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法律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8651059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由於科技的興盛與網路便利性,網路平台業者的出現讓人民發表言論之管道與方式更為便利,訊息大量的產出,人們的注意力難以聚焦於單一事務與辨識資訊的可證性,「後真相時代(Post-truth Era)」的簾幕也於焉展開。在此脈絡下,假訊息的傳遞也日漸興盛,甚至影響社會重大事件的結局,例如選舉、公投以及防疫。再者,現今網路平台業者藉由演算法的運算下,產生了諸多的社會現象,例如過濾泡泡(Filter Bubble)或是回聲室(Echo chamber)等社會現象,而使用資訊者多接收著大量的假訊息,這些假訊息也影響著我們的日常生活,甚至干涉到民主政治的體現,導致傳統言論自由中之觀念自由市場,無法藉由更多言論來更正不實訊息而找出真理之存在,使得各國現今法制透過管制言論來防止假訊息之散布與侵害。

  據此,本文前揭內容先確立所要探討的對象係屬何種假訊息,從假訊息的定義分辨其與假新聞之異同,確立了假訊息非新聞學下的新聞概念後,並就現今假訊息之影響與言論自由之衝突調和下,認為管制假訊息迫在眉睫,而就散布假訊息違反法規範之框架,並且根據規範中保護法益之不同,藉由言論自由中之雙階理論而應採取不同之合憲性基準。接著,透過憲法學之合憲性解釋與刑法學之法益保護原則,而就現今我國刑法與特別刑法中,箝制人民言論自由基本權規範是否符合比例原則之要求。

  最後,本文將透過刑法原理之解釋與網路守門人之間接侵權責任,參考著作權法之Kuro案與Ezpeer案,來證立網路平台業者在沒有明文規範下,作為一個新興的科技平台,對於使用者所發布違反管制假訊息規範之言論,是否具有保證人地位而應該負有刑事責任?如無盡到移除、刪除或防止假訊息之侵害的話,是否亦會構成共同正犯、不作為犯或是幫助犯等等,並且介紹各國法制做為我國管理平台業者法制之借鏡。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範圍 4
第一項 研究方法 4
第二項 研究範圍 4
第三節 研究架構 4
第二章 管制言論自由及其挑戰 7
第一節 後真相時代之資訊傳播 7
第一項 假訊息的緣起 7
第二項 「假訊息」與「假新聞」之區辨 9
第一款 以「假訊息」取代「假新聞」 10
第二款 假訊息之定義 12
第三項 假訊息之影響 15
第四項 管制假訊息之需求 17
第二節 管制假訊息與言論自由之衝突 19
第一項 假訊息與言論自由基本權 21
第一款 言論自由之基本價值 21
第二款 我國關於言論自由之發展 24
第三款 假訊息在言論自由的保護領域 29
第四款 假訊息規範之類型化衡量 34
第二項 管制假訊息之爭議 39
第一款 言論自由市場之挑戰 39
第二款 假訊息對於言論自由市場之影響 41
第三項 利用刑事法管制之必要性 44
第三節 刑法規範之管制假訊息手段 47
第一項 散布者的刑事規範 48
第二項 網路平台業者的刑事規範 51
第三項 結論 53
第三章 散布假訊息之刑法規範 54
第一節 假訊息刑法規範之法益重構 56
第一項 高價值言論 60
第一款 選舉制度之流變 60
第二款 條文要件分析 61
第二項 低價值言論 62
第一款 一般性法益 62
第二款 商業性言論 68
第三款 公共衛生言論 72
第四款 飛航安全言論 73
第五款 公共安全言論 74
第六款 軍事言論 75
第七款 食品安全 76
第三項 現行規範之管制結構 76
第一款 抽象危險犯之立法結構 76
第二款 適性犯之立法結構 79
第三款 小結 80
第四項 假訊息之實務判決研究 81
第一款 高價值言論 81
第二款 商業性言論 83
第三款 其他低價值言論 85
第五項 小結 92
第二節 刑事法管制假訊息之正當性 93
第一項 管制假訊息刑罰規範之合憲性前提 94
第一款 言論自由與保護法益 94
第二款 我國釋憲實務合憲性標準之觀察 198
第三款 小結 107
第二項 假訊息刑罰規範之合憲性解釋 108
第一款 高價值言論之刑罰合憲性 110
第二款 一般性法益之刑罰合憲性 115
第三款 商業性言論之假訊息規範 118
第四款 其它低價值言論之假訊息規範 126
第五款 小結 133
第三節 現有機制的分析 134
第一項 以刑事法管制之有效性 135
第二項 我國非刑法之管制假訊息機制 136
第一款 數位通訊傳播法草案 136
第二款 事實查核機制 137
第四節 小結 139
第四章 網路平台業者未善盡管理假訊息之刑法解釋 140
第一節 網路服務供應商 141
第一項 網路服務提供者 141
第二項 網際網路服務提供者之法律責任 144
第二節 網路平台業者刑事責任的分析 146
第一項 網路平台成立共同正犯之可能性 151
第一款 共同正犯之成立要件 151
第二款 網路平台業者共同正犯之討論 152
第二項 網路平台成立不作為犯之可能性 153
第一款 網路平台業者保證人地位之確立 154
第二款 網路平台業者成立不作為犯之檢討 156
第三款 網路平台業者成立幫助犯之可能性 162
第三項 小結:網路平台業者不成立犯罪 168
第三節 其他替代機制之解決方案 171
第一項 NetzDG 德國社交網路執行法 173
第二項 馬尼拉中介者責任 174
第三項 法國管制假訊息之規範結構 175
第一款 概述 175
第二款 反資訊操縱法 176
第三款 立法分析 177
第五章 結論 180
參考文獻 185
zh_TW
dc.format.extent 2567774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8651059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假訊息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言論自由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法益保護原則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合憲性解釋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網路平台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資訊守門人zh_TW
dc.title (題名) 後真相時代之假訊息管制結構 -以刑法規範為中心zh_TW
dc.title (題名) A Study on Criminal Regulation of Disinformation in the Post-Truth Era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一)書籍
1.王皇玉,刑法總則,新學林,第6版,2020年8月。
2.古承宗,刑法分則:財產犯罪篇,三民,修訂2版,2020年9月。
3.甘添貴,刑法各論(上),三民,4版,2014年8月。
4.法治斌,法治國家與表意自由:憲法專論(三),正典,初版,2003年5月。
5.林子儀,言論自由與新聞自由,月旦出版社,1993年4月。
6.林東茂,刑法總則,一品文化,初版,2018年。
7.林鈺雄,新刑法總則,元照,第8版,2020年9月。
8.林山田,刑法通論(上),10版,2008年。
9.林山田,刑法通論(下),10版,2008年。
10.林山田,刑法各罪論(上),5版,2006年。
11.林書楷,刑法總則,五南,4版,2018年10月。
12.吳修銘(Tim Wu)著,黃庭敏譯,注意力商人,2018年。
13.吳庚、陳淳文,憲法理論與政府體制,自版,第6版,2019年9月。
14.許澤天,刑法總則,新學林,初版,2020年8月。
15.許澤天,刑法分則(下),新學林,初版,2019年9月。
16.許育典,憲法,元照出版社,10版,2019年9月。
17.陳子平,刑法各論(上) ,元照,4版,2019年9月。
18.盧映潔,刑法分則新論,新學林,第13版,2018年9月。

(二)期刊論文
1.Claus Roxin著,許絲捷譯,法益討論的新發展,月旦法學雜誌,第211期,2012年12月,頁257-280。
2.Jean-Marie Pontier著,吳秦雯譯,假新聞之控制,月旦法學雜誌,第292期,2019年9月,頁30-41。
3.王泰俐,假新聞與民主危機,臺灣民主季刊,16卷3期,2019年9月,頁155-162。
4.王維菁、廖執善、蔣旭政、周昆璋,利用AI技術偵測假新聞之實證研究,中華傳播學刊,第39期,2021年6月,頁43-70。
5.古承宗,中性職業行為與可罰的幫助,月旦法學教室,第158期,2015年11月,頁30-32。
6.古承宗,不作為之正犯與共犯的區分,月旦法學教室,第221期,2021年3月,頁20-24。
7.古承宗,風險社會與現代刑法的象徵性,科技法學評論,第10卷第1期,2013年6月,頁115-177。
8.古承宗,論刑法上的間接侵害著作權,月旦法學雜誌,第312期,2021年5月,頁117-139。
9.呂麗慧,論名譽權保護與言論自由保護的衡平與衝撞─美國侵害名譽權法之啟示論析我國民事侵害名譽權法之問題與發展,高大法學論叢,第6卷第2期,2011年3月,頁131-191。
10.李聖傑,親愛的小孩,月旦法學教室,第131期,2013年9月,頁30-32。
11.何吉森,假新聞之監理與治理探討,傳播研究與實踐,第8卷第2期,2018年7月,頁1-41。
12.宋皇志,從MGM Studios, Inc. v. Grokster, Ltd.案看P2P業者之侵權責任,科技法學評論,第2卷第2期,2005年10月,頁241-270。
13.林子儀,商業性言論與言論自由,美國月刊,第2卷第8期,1987年12月,頁23-33。
14.林子儀之文章收錄於,言論自由導論-台灣憲法之縱剖橫切,李鴻禧等合著,元照出版公司,初版,2002年12月,頁103-179。
15.林子儀,言論自由的限制與雙軌理論,收錄於《現代國家與憲法—李鴻禧教授六秩華誕祝賀論文集》,1997年3月,頁639-708。
16.林鈺雄,誹謗罪之實體要件與訴訟證明-兼評釋字第五○九號解釋,收錄於刑法與刑訴之交錯適用,2008年,頁341-378。
17.林慈偉,公然侮辱罪於我國裁判實務之新開展,檢察新論,第19期,2016年1月,頁228-247。
18.林福岳之發言,假訊息之規範途徑及其爭議-打假VS.打壓言論自由,月旦法學雜誌,第292期,2019年9月,頁60-91。
19.周漾沂,重新建構刑法上保證人地位的法理基礎,臺大法學論叢,第43卷第1期,2014年3月,頁209-269。
20.周晨蕙,網路平台用戶資料問題初探-以當事人同意和權益保障為核心,科技法律透析,第32卷第12期,2020年12月,頁45-51。
21.胡元輝,造假有效、更正無力?第三方事實查核機制初探,傳播研究與實踐,第8卷第2期,2018年7月,頁43-73。
22.范姜真媺,網路服務提供者法律責任之探討-以日本為例,法學叢刊,第255期,2019年7月,頁45-77。
23.施達妮撰,顏妤恬譯,數位時代的假新聞,漢學研究通訊,第37卷第3期,2018年8月,頁7-13。
24.徐育安,不作為犯的因果關係,收錄於:不作為的現況與難題,元照出版社,2015年11月,頁160-180。
25.許宗力,基本權利:第二講-基本權的功能,月旦法學教室,第2期,2002年12月,頁72-80。
26.許宗力,比例原則之操作試論,收錄於:法與國家權力(二),2007年1月,頁121-159。
27.許恒達,論假訊息的刑法規制,月旦法學雜誌,第303期,2020年8月,頁226-246。
28.許恒達,行為規範、保護法益與通姦罪的違憲審查─評釋字第791號解釋,月旦法學雜誌,第305期,2020年10月,頁15-32。
29.許恒達,刑法法益概念的茁生與流變,月旦法學雜誌,第197期,2011年10月,頁134-151。
30.許澤天,不純正不作為犯的正犯標準,東吳法律學報,第26卷4期,2015年4月,頁123-171。
31.許澤天,刑法規範的基本權審查,收錄於︰《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黃舒芃主編,2010年12月,頁259-323。
32.許玉秀,刑罰規範的違憲審查標準,收錄於國際刑法學會台灣分會主編,民主、人權、正義—蘇俊雄教授七秩華誕祝壽論文集,2005年,頁365-413。
33.陳銘祥,建構網際網路的法律規範,月旦法學,第87期,2002年8月,頁229-235。
34.陳家駿,從我國ezPeer/KURO二著作權案判決談P2P網站提供會員重製與傳輸之法律責任,智慧財產季刊,第58期,2006年7月,頁37-43。
35.陳家駿,從網路電子交易評我國首宗P2P著作權重製與傳輸之ezPeer案判決,月旦法學雜誌,第130期,2006年3月,頁50-65。
36.陳柏良,AI時代之分裂社會與民主─以美國法之表意自由與觀念市場自由競爭理論為中心,月旦法學雜誌,第302期,2020年7月,頁109-126。
37.陳憶寧,社群平台的治理:從Facebook成立監察委員會兼談如何處理虛假資訊,中華傳播學刊,第39期,2021年6月,頁129-143。
38.張雅雯,網際網路連線服務提供者就網路違法內容之法律責任(上),資訊法務透析,1998年3月,頁27-36。
39.張雅雯,網際網路連線服務提供者就網路違法內容之法律責任(下),資訊法務透析,1998年6月,頁16-26。
40.張麗卿,食安法第 46 條之1打擊假新聞犯罪之評析,月旦醫事法報告,第37期,2019年11月,頁68-78。
41.張麗卿,禁止營業誹謗之研究,公平交易季刊,第14卷第2期,2006年4月,頁1-38。
42.楊智傑,歐盟與德法網路平台假訊息責任立法比較與表意自由之保護─借鏡歐洲法院網路平台誹謗責任之判決,憲政時代,第45卷第1期,2019年7月,頁43-106。
43.程法彰,網路世界中言論內容管制的趨勢與可能未來-以美國實務以及相關討論為中心,科技法律評析,第4期,2011年12月,頁175-194。
44.章忠信,網美、直播主販售假貨之法律責任,台灣法學雜誌,第384期,2020年1月,頁79-82。
45.黃舒芃,比例原則及其階層化操作-一個著眼於司法院釋憲實務發展趨勢的反思,中研院法學期刊,2016年9月,第19期,頁1-52。
46.黃銘輝,從憲法上「知的權利」析論對抗假新聞的法制策略,頁1-30。
47.黃銘輝,假新聞、社群媒體與網路時代的言論自由,月旦法學雜誌,2019年9月,第292期,頁5-29。
48.黃惠婷,幫助行為與因果關係,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12期,2000年7月,頁137-142。
49.黃惠婷,幫助犯之幫助行為-兼探討網路服務提供者之刑責,中原財經法學,第5期,2000年7月,頁23-40。
50.黃昭元,憲法權利限制的司法審查標準:美國類型化多元標準模式的比較分析,台大法學論叢,第33卷第3期,2004年5月,頁45-148。
51.黃榮堅,電腦犯罪的刑法問題,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25卷第4期,1996年7月,頁197-228。
52.黃榮堅,棄權又越權的大法官釋字第六一七號解釋,台灣法學雜誌,第89 期,2006年12月,頁55-73。
53.廖義男,從公平交易法談不實廣告,月旦法學雜誌,第309期,2021年2月,頁6-29。
54.廖義銘,假消息管制之立法問題,台灣法學雜誌,第372期,2019年7月,頁107-114。
55.楊忠霖,競爭法與經濟管制,公平交易季刊,第26卷第1期,107年1月,頁1-48。
56.羅世宏,關於「假新聞」的批判思考:老問題、新挑戰與可能的多重解方,資訊社會研究,2018年7月,第35期,頁51-86。
57.羅承宗,虛假訊息與法律管制-我國現況與建議,台灣法學雜誌,第369期, 2019年6月,頁47-62。
58.劉靜怡,說謊也是言論自由?,月旦法學教室,第122期,2012年12月,頁6-8。
59.劉靜怡,網路內容管制與言論自由-以網路中介者的角色為討論重心,月旦法學雜誌,第192期,2011年4月,頁63-80。
60.劉靜怡,言論自由:第一講-言論自由導論,月旦法學教室,第26期,2004年12月,頁73-81。
61.劉靜怡,言論自由:第二講—言論自由的雙軌理論與雙階理論,月旦法學教室,第28期,2005年2月,頁42-51。
62.劉靜怡,言論自由:第三講—政治性言論與非政治性言論,月旦法學教室,第30期,2005年4月,頁56-65。
63.劉靜怡,言論自由:第五講-言論自由、誹謗罪與名譽權之保護,月旦法學教室,第37期,2005年11月,頁36-46。
64.劉靜怡,言論自由:第六講-言論自由、媒體類型規範與民主政治,月旦法學教室,第 42 期,2006年4月,頁34-44。
65.劉靜怡,事前審查所為何事?─釋字第七四四號解釋簡評,月旦法學雜誌,第267期,2017年8月,頁194-201。
66.劉定基,試評「數位通訊傳播法」草案,「匯流、治理、通傳會」論文集,頁283-310,2018年8月。
67.劉平君,資訊社會的解構實踐Derrida、Foucault和Baudrillard的觀點,資訊社會研究,第20期,2011年7月,頁83-108。
68.蔡聖偉,論故意不法前行為所建構之保證人義務,東吳法律學報,第18卷第2期,2006年11月,頁141-170。
69.蔡聖偉,不作為犯:第一講─論故意之不純正不作為犯(一),月旦法學雜誌,第51期,2007年1月,頁47-57。
70.蔡聖偉,不作為犯:第二講-論故意之不純正不作為犯(二),月旦法學雜誌,第53期,2007年2月,頁57-67。
71.蔡聖偉,評2005年關於不能未遂之修法,政大法學評論,第91期,2006年6月,頁339-410。
72.蔡聖偉,從刑總法理檢視分則的立法,收錄於:刑法問題研究(一),2008年,頁411-453。
73.蔡蕙芳,P2P網站經營者與其會員成立共同正犯之可能性--ezPeer與Kuro案之分析與檢討,科技法學評論,第3卷第1期,2006年4月,頁45-74。
74.蔡蕙芳,P2P網站經營者之作為幫助犯責任與中性業務行為理論之適用,東吳法律學報,第18卷第1期,2006年8月,頁61-90。
75.蔡蕙芳,網際空間內之名譽保護─「天堂Ⅱ」公然侮辱案之延伸思考,月旦法學雜誌,2008年7月,頁171-183。
76.蔡蕙芳,網路言論、私領域言論與「公然」與「意圖散布於眾」涵義之探討,月旦法學雜誌,2010年3月,頁70-86。
77.鄭元皓、吳永達,殭屍入侵臺灣-探討臉書假帳號與假訊息之現況與未來,刑事政策與犯罪防治研究,第26期,2020年12月,頁65-123。
78.鄭宇君,社交媒體假訊息的操作模式初探:以兩個臺灣政治傳播個案為例,中華傳播學刊,第39期,2021年6月,頁3-41。
79.盧映潔,由危險概念論網路服務提供者或網站管理人成立刑事責任之可能性,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集刊,第6期,2002年1月,頁3-32。
80.盧映潔,論危險前行為的成立要件-以德國聯邦最高法院判決見解為說明,月旦法學雜誌,第78期,2001年11月,頁111-123。
81.魏立欣,網路審查與網路言論自由之探討,資訊社會研究,第2期,2002年1月,頁165-184。
82.蕭宏宜,P2P業者的刑事責任問題─ezPeer與Kuro案判決評析,法令月刊,第59卷第9期,2008年9月,頁69-85。
83.蘇慧婕,正當平台程序作為網路中介者的免責要件:德國網路執行法的合憲性評析,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2020年12月,第49卷第4期,頁1915-1977。
84.蘇慧婕,假訊息管制與資訊揭露義務─以選罷法、公投法及其修正草案為中心,月旦法學雜誌,2019年9月,第292期,頁42-59。
85.譚躍、蕭蘋,臺灣空污新聞在網路中的擴散、集體守門和議題設定,中華傳播學刊,第39期,2021年6月,頁147-193。

(三)博碩士學位論文
1.王奕雅,社群媒體假訊息的管制模式-以美國法為比較基礎,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20年12月。
2.陳乃瑄,內容虛偽不實或具誤導性之商業性言論之違憲審查,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學位論文,2012年。
3.許雅玲、李永銘,社會媒體網絡上廣告擴散機制,國立交通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畢業論文,2009年。
4.黃自強,社群媒體時代下對於「更多言論」之質疑:以假訊息之管制為中心,台灣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20年11月。

(四)網際網路
1.薛智仁,會台字第12664號聲請釋憲案法律鑑定書:https://cons.judicial.gov.tw/jcc/Uploads/files/yafen/%E9%91%91%E5%AE%9A%E4%BA%BA%E8%96%9B%E6%99%BA%E4%BB%81%E5%89%AF%E6%95%99%E6%8E%88%E4%B9%8B%E9%91%91%E5%AE%9A%E6%84%8F%E8%A6%8B.pdf。最後瀏覽日:2021年5月10日。
2.破天荒英國脫歐,幕後黑手全靠假新聞,今周刊,2019年07月17日,網址: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154769/post/201907170045/%E7%A0%B4%E5%A4%A9%E8%8D%92%E8%8B%B1%E5%9C%8B%E8%84%AB%E6%AD%90%20%20%E5%B9%95%E5%BE%8C%E9%BB%91%E6%89%8B%E5%85%A8%E9%9D%A0%E5%81%87%E6%96%B0%E8%81%9E,最後瀏覽日:2020年6月21日。
3.行政院新聞稿「行政院會通過『災害防救法』第41條修正草案等7案」,2018年12月13日,行政院網站,網址:https://www.ey.gov.tw/Page/9277F759E41CCD91/27188d0c-a138-4b1f-a292-340f18824a42。
4.資策會FIND/經濟部技術處,「資策會FIND(2016)/ 服務系統體系驅動新興事業研發計畫(2/4)」,網址:https://www.iii.org.tw/Press/NewsDtl.aspx?nsp_sqno=1934&fm_sqno=14,最後瀏覽日:2021年4月15日。
5.程式語言,WEB演變史,2018年6月4日,最後瀏覽日:2021年4月15日,網址:https://codertw.com/%E7%A8%8B%E5%BC%8F%E8%AA%9E%E8%A8%80/38805/。
6.章忠信,著作權筆記,最後瀏覽日:2021年4月15日,網址:http://www.copyrightnote.org/ArticleContent.aspx?ID=3&aid=927。
7.科技力量助攻全面打擊假新聞!資策會聯手台灣事實查核中心開發「不實訊息快篩平台」,資策會服創所,2020年9月4日,網址:https://dsi.iii.org.tw/%E6%9C%8D%E5%89%B5%E6%89%80%E7%A0%94%E7%99%BC%E6%87%89%E7%94%A8/fact-check/
8.胡元輝,事實是正確報導的礎石:台灣事實查核中心的經驗與反思,NCC NEWs,109年8月,第14卷第4期,網址:https://nccnews.com.tw/202008/ch2.html,最後瀏覽日:2021年4月26日。
9.徐弘儒,高雄地檢署主任檢察官,網址:https://news.ltn.com.tw/news/society/breakingnews/3001206,最後瀏覽日:2020年6月30日。
10.假訊息查證專區,臺灣基隆地方檢察署網站,網址:https://www.klc.moj.gov.tw/293105/731700/727701/727712/,最後瀏覽日:2020年6月30日。
11.「華郵看台灣大選」假消息滿天飛!中國干涉台灣選舉的嚴重度,遠大於俄對美,2020年1月10日,網址:https://www.storm.mg/article/2162839,(最後瀏覽日期:2020年7月22日)。
12.「衛生紙之亂」高雄直銷女散佈假訊息判罰1萬,2020年3月31日,網址:https://newtalk.tw/news/view/2020-03-31/383893,(最後瀏覽日期:2020年7月15日)。
13.轉傳新竹空軍基地確診假訊息5女緩起訴處分,2020年3月11日,網址:https://www.cna.com.tw/news/asoc/202003110141.aspx,(最後瀏覽日期:2020年7月18日)。
14.武漢肺炎侵食腦部假訊息,查辦散布婦人,2020年7月22日,網址:https://www.cna.com.tw/news/asoc/202007220071.aspx
15.418大地震散布松仁路地裂假消息,警逮一對男女最高罰3萬,2019年5月5日,自由時報網站,網址: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2780211
16.司法院新聞稿,「不實選罷廣告之刊播限制,不宜由法院擔任第一線審核機關新聞稿」,2019年5月17日,網址:http://jirs.judicial.gov.tw/GNNWS/NNWSS002.asp?id=459197,最後瀏覽日:2021年4月10日。
17.王宏恩,選舉前的假新聞比較多嗎?從LINE事實查核軟體一窺真相,網址: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462/article/8486,最後瀏覽日:2021年4月12日。

二、英文文獻
(一)書籍
1.Kovach, Bill, Rosenstiel, Tom, (2007), The Elements of Journalism: What Newspeople Should Know and the Public Should Expect, Three Rivers Press.
2.Pariser, Eli (2011), The filter bubble : what the Internet is hiding from you, New York : Penguin Press.
3.Sunstein, Cass (2001), Republic.com, Princeton, N.J.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4.Sunstein, Cass (2021), Liars: Falsehoods and Free Speech in an Age of Deception,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二)期刊論文
1.Baker, C. Edwin, Scope of the First Amendment Freedom of Speech, 25 UCLA. L. REV. 964 (1978).
2.Calvert, Clay & McNeff, Stephanie & Vining, Austin & Zarate, Sebastian, Fake News and the First Amendment: Reconciling a Disconnect between Theory and Doctrine, 86 U. Cin. L. Rev. 99 (2018).
3.DuVal, Benjamin S. Jr., Free Communication of Ideas and the Quest for Truth: Toward a Teleological Approach to First Amendment Adjudication, 41 GEO. WASH. L. REV. 161 (1972).
4.Edson C. Tandoc Jr. & Zheng Wei Lim & Richard Ling, Defining “Fake News”:A typology of scholarly definitions, Digital Journalism, 1 (2017).
5.Echikson, William&Knodt, Olivia, Germany’s NetzDG: A Key Test for Combatting Online Hate, CEPS Policy Insight, 1 (2018).
6.Ingber, Stanley, The Marketplace of Ideas: A Legitimizing Myth, 1984 Duke Law Journal, 1 (1984).
7.Juan Carlos Escudero de Jesus, Fake News and the Systemic Lie in the Marketplace of Ideas: A Judicial Problem?, 87 Revista Juridica U.P.R. 1395 (2018).
8.Laidlaw, Emily, A Framework for Identifying Internet Information Gatekeepers,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Law, Computers & Technology, Vol. 24, No. 3, 1 (2010).
9.Nuñez, Fernando, Disinformation Legislation and Freedom of Expression, 10 U.C. Irvine L. Rev. 783 (2020).
10.Nahon, Karine, Gatekeeping:A critical review,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 43, Issue1, 10-1 (2011).
11.Soundy, Patrick, How Could Anyone Believe That? Balancing Fake News and the First Amendment, 8 Wake Forest J.L. & Pol’y S.S. 18 (2018).
12.Sunstein, Cass, Falsehoods and the First Amendment, 33 Harv. J. L. & Tech. 387 (2020).
13.Stone, Geoffrey R., Content Regulation and the First Amendment, 25 Wm. & Mary L. Rev. 189 (1983).
14.Watcher, Sandra&Mittelstadt, Brent&Russell, Chris, Counterfactual Explanations without Opening the Black Box:Automated Decisions and the GDPR, 31 (2) Harvard Journal of Law & Technology, 842 (2018).
15.Wu, Tim, Is the First Amendment Obsolete, 117, MICH. L. REV. 547 (2018).
16.Wu, Tim, Disinformation in the Marketplace of Ideas, 51 Seton Hall L. Rev. 169 (2020).

(三)判決
1.Abrams v. United States, 250 U.S. 616 (1919).
2.Burson v. Freeman, 504 U.S. 191 (1992).
3.Brown, et al. v. Entertainment Merchants Assn. et al., 564 U.S. 786 (2011).
4.Bolger v. Youngs Drug Products Corp., 463 U.S. 60 (1983).
5.Citizens United v. Federal Election Comm`n, 558 U.S. 310 (2010).
6.Chaplinsky v. New Hampshire, 315 U.S. 568 (1942).
7.Gitlow v. New York, 268 U.S. 652 (1925).
8.Gertz v. Robert Welch, Inc., 418 U.S. 323 (1974).
9.Minnesota Voters Alliance v. Mansky, 585 U.S. ___ (2018).
10.Metro-Goldwyn-Mayer Studios Inc. v. Grokster, Ltd., 545 U.S. 913 (2005).
11.New York Times Co. v. Sullivan, 376 U.S. 254 (1964).
12.Schenck v. United States, 249 U.S. 47 (1919).
13.United States v. Alvarez, 567 U.S. 709 (2012).
14.Va. Pharmacy Bd. v. Va. Consumer Council, 425 U.S. 748 (1976).

(四)網路
1.Evaluating Information:Fake news in the 2016 US Elections, From:https://libraryguides.vu.edu.au/c.php?g=460840&p=5330649
2.A Multi-dimensional Approach to Disinformation:Report of the High-Level Expert Group On Fake News and Disinformation.
3.Social Media Update 2016, The Pew Research Center, 2016.11.11, from:https://www.pewresearch.org/internet/2016/11/11/social-media-update-2016/
4.Initiatives to Counter Fake News: France,The Library of Congress Law,from:https://www.loc.gov/law/help/fake-news/france.php#_ftn9
5.Paul Chadwick, Defining fake news will help us expose it, The Guardian, (2017). From:https://www.theguardian.com/media/commentisfree/2017/may/12/defining-fake-news-will-help-us-expose-it,
6.Opinion: Why America needs a strong Honest Ads Act, The Mercury News (2020), From: https://www.mercurynews.com/2020/08/21/ravel-oped/. (Last visited:2021.06.01)
7.Nick Bilton, Social Media Bots Offer Phony Friends and Real Profit, The New Yorks Time, 2014.11.19, From:https://www.nytimes.com/2014/11/20/fashion/social-media-bots-offer-phony-friends-and-real-profit.html
8.Global Disinformation Index, The Quarter Billion Dollar Question: How is Disinformation Gaming Ad Tech, from: https://disinformationindex.org/wp-content/uploads/2019/09/GDI_Ad-tech_Report_Screen_AW16.pdf
9.Peter Dizikes, Study: On Twitter, false news travels faster than true stories, MIT News, (2018.03.08), From:https://news.mit.edu/2018/study-twitter-false-news-travels-faster-true-stories-0308, (Last Visited:2021.06.20).
zh_TW
dc.identifier.doi (DOI) 10.6814/NCCU202101248en_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