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s-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NCCU Library

Citation Infomation

Related Publications in TAIR

題名 朱子論「操存」:從淳熙元年的「心說之辯」展開
Zhu Xi on “Grasping and Preserving”: A Close Reading of the Debate of the Heart-Mind (1174)
作者 駱俊廷
Lok, Jun-Ting
貢獻者 馬愷之
Marchal, Kai
駱俊廷
Lok, Jun-Ting
關鍵詞 操存

淳熙元年心說之辯
Cao Cun
heart-mind
the debate of the heart-mind(1174)
日期 2021
上傳時間 1-Oct-2021 10:04:11 (UTC+8)
摘要 無庸置疑,當今朱子研究最棘手的問題和爭議焦點,莫過於如何闡明朱子哲學體系中最複雜的概念——「心」。相關爭議的源頭可以追溯自牟宗三對朱子哲學體系的批判。對此,許多學者都試圖在牟宗三所提供的框架下對朱子「心」的概念做出修正和回應,時至今日,仍未停息。
本論文從修養工夫的角度「操存」來切入「心」的議題,試圖闡明「操存」與「心」的關聯性。事實上,這兩者是一體兩面,朱子認為唯有從「操存」才能開顯出「心性整體」的意涵,反之亦然。本論文主要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針對朱子所理解的「操存」的具體意涵進行分析,給予理論說明。第二部分,深入文本針對淳熙元年(1174 年)朱子與眾儒者們所展開的「心說之辯」進行探究,這一長期被學界忽視的論戰圍繞著孟子中論「操存」的議題而展開,並深入討論如何定義「心之本體」和「人心和道心」等問題。這一年的書信文獻所展開的脈絡,恰好為我們提供理解朱子如何從「操存」的立場確立自己獨特的「心說」。總而言之,「操存」作為修養工夫包含了自覺、自我喚醒的內涵,朱子認為吾人必須透過「操存」工夫培養「道心」。同時,朱子也確立「操存之心」為實踐主體,此一主體實乃具備倫理規範的指示性(demonstratives)概念,因此,從「操存之心」為基點,吾人才能在此時此刻的具體情境之中創造和開展出「合當如此」的理想境界。
Undoubtedly, the most difficult issue and focus of disputes in Zhu Xi`s research today is how to clarify the most complex concept in Zhu’s philosophical system "heart-mind”. In this regard, many scholars have tried to revise and respond to Zhu`s concept of "heart-mind" within the framework provided by Mou Zongsan.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issue of "heart-mi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ral cultivation ("Cao Cun", 操存), trying to clarif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rasping and Preserving " and "heart-mind". In fact, Zhu Xi believes that only by "Grasping and Preserving" can the meaning of "the whole of mind-human nature"(xin xing) be revealed. This article is mainly divided into two parts. The first part analyzes the specific meaning of "Grasping and Preserving " as understood by Zhu Xi and gives a theoretical explanation. In the second part, I will close reading to the text and clarify the debate of the heart-mind launched by Zhu Xi and the Confucian intellectuals in 1174. This long-ignored debate mainly revolves around the text of Mencius`s "Grasp and Preserving" and goes deep into it. How to define the "noumenon of the heart-mind" and "the human heart-mind and heart-mind of the way"(Ren Xin Dao Xin) and other specific issues. The context of this year`s letters and documents just provided us with an understanding of how Zhu Xi considered the heart-mind and established his own unique "theory of the heart-mind".
In short, "Grasping and Preserving” contains the cultivation connotation of "self-awakening", and can reach a perfect state through our practice. At the same time, starting from "Grasping and Preserving ", Zhu Xi established "heart-mind" as the Subject of practice, which is a concept of demonstratives with ethical norms. Therefore, based on the heart-mind of Cao Cun, we can create and acknowledge a realm of moral perfection.
參考文獻 古代典籍
〔宋〕朱熹,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 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年。
〔宋〕胡宏,王立新點校:《胡宏著作兩種》,湖南:丘麓書社,2008 年。
〔宋〕張栻,楊世文點校:《張栻集》,北京:中華書局,2015 年。
〔宋〕張載,章錫琛點校:《張載集》,北京:中華書局,1980 年。
〔宋〕程顥,陳頤,王孝魚點校:《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2004 年。
〔明〕黃宗義,〔清〕全祖望補:《宋元學案(貳)》,北京:中華書局,1986 年。

當代中文專著
〔日〕小野澤精一、福永光司、山井涌編,李慶譯:《氣的思想:中國自然觀與人 的觀念的發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年。
〔丹〕丹·扎哈維,蔡文菁譯:《主體性和自身性:對第一人稱視角的探究》,上 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8 年。
王雪卿:《靜坐讀書與身體:理學工夫論之研究》,台北:萬卷樓,2015 年。
田浩(Hoyt Tillman):《朱熹的思維世界》(增訂版),台北:允晨文化,2008
年。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台北:正中書局,2012 年(三冊)。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台北:學生書局,2015 年。
束景南:《朱子大傳》,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2 年。
束景南:《朱熹年譜長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 年。
吳啟超:《朱子的窮理工夫論》,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7 年。
吳震:《朱子思想再讀》,北京:三聯書局,2018 年。
〔韓〕金永植(KIM Yong Sik):《科學與東亞儒家傳統》,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社,2014 年。
金春峰:《朱熹哲學思想》,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8 年。
林慶彰,田浩主編:《朱子經學及其在東亞的流傳與發展》,台北:台灣高等經學
研討會論集叢刊,2019 年。
林鎮國:《空性與方法:跨文化佛教哲學十四論》,台北:政大出版社,2012 年。
〔日〕荒木見悟(ARAKI Kengo),廖肇亨譯註:《儒教與佛教》,台北:聯經 出版社,2017 年。
胡適:《先秦名學史》,上海:學林出版社,1983 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中國哲學中人性思想之發展》(全集校訂版),
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6 年。
陳來:《朱熹哲學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0 年。
陳來:《有無之境界:王陽明哲學的精神》,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
陳來:《朱熹哲學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0 年。
陳來:《中國近世思想史研究》,北京:商務書局,2004 年。
陳來:《宋明理學論》,香港:三聯書店,2008 年。
陳來:《朱子書信編年考證》(增訂本),北京:三聯書局,2011 年。
陳來主編:《哲學與時代:朱子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 出版社,2012 年。
徐時儀:《朱子語類詞彙研究(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年。
倪梁康主編:《面對實事本身:現象學經典文選》,北京:東方出版社,2000 年。
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台北:學生書局,2002 年。
馬愷之、林維杰主編:《主體、工夫與行動:朱熹哲學的新探索》,台北:國立政 治大學華人文化主體性研究中心,2019 年。
〔瑞〕耿寧:《心的現象:耿寧心性現象學研究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 2012 年。
陳榮捷:《朱子新探索》,台北:學生書局,1988 年。
〔瑞〕畢來德,宋剛譯:《莊子四講》,台北:聯經出版社,2017 年。
〔德〕康德,李明輝譯:《道德底形上學之基礎》,台北:聯經出版社,1994 年。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台北:臺灣商務,2015 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三上)》,台北:學生書局,2000 年。
楊儒賓、黃俊傑主編:《中國古代思維方式探索》,台北:正中書局,1996 年。
楊儒賓、馬淵昌也(MABUCHI Masaya)等主編:《東亞的靜坐傳統》,台北: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2 年。
熊琬:《宋代理學與佛學之探討》,台北:文津出版社,1985 年。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導論):思想史的寫法》,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3
年。
劉述先:《朱子哲學思想的發展與完成》,台北:學生書局,1995 年。
陳立勝:《身體與詮釋:宋明儒學論集》,台北:臺大出版社,2011 年。
蒙培元:《中國心性論》,台北:學生書局,1990 年。 蒙培元:《朱熹哲學十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年。
盧雪崑:《康德的自由學說》,台北:里仁書局,2009 年。
陳曉杰:《朱熹思想詮釋的多重可能性及其展開》,北京:商務印書館,2020 年。
錢穆:《朱子新學案(二)》,台北:聯經出版社,1995 年。
錢穆:《朱子學提綱》,台北:蘭臺出版社,2001 年。
錢鍾書:《管錐篇(一)》,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 年。
蔡振豐:《東南亞朱子學的詮釋與發展》,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社,2009 年。
鍾彩鈞主編:《國際朱子學會議論文集(上冊)》(台北: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1993 年。
鍾彩鈞主編:《朱子學的開展:學術篇》,台北:漢學研究中心,2002 年。
鄭文泉:《東南亞朱子學史五論》,吉隆坡:馬來西亞朱熹學術研究會,2014
年。
〔日〕藤井倫明:《朱熹思想結構探索:以「理」為考察中心》,台北:臺大出版
中心,2011 年。
顧宏義編:《朱熹師友門人往還書札彙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 年
(全六冊)。

當代中文論文
李明輝:〈朱子的倫理學可歸入自律倫理學嗎?〉,《鵝湖學誌》,第 4 期 , 1990 年 6 月,頁 129-135。
林維杰:〈朱熹經典詮釋的工夫論〉,《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 17 卷第 2 期 2007 年 6 月,頁 241-258。
陳振崑:〈朱子所論「理」的融貫性與殊別性〉,《中國文哲所研究通訊》,第 23 卷第 3 期(「聖境與德性:安靖如對宋明理學的詮釋」專輯),2013 年 9 月,頁 29-47。
陳榮灼:〈朱熹的孟子學:從詮釋到發展的進路〉,(演講論文),即將出版。
楊祖漢:〈牟宗三先生的朱子學詮釋之反省〉,《鵝湖學誌》,第 49 期,2011 年 6 月,頁 191- 219。
楊祖漢:〈朱子心性工夫新解〉,《嘉大中文學報》,第 1 期,2009 年 3 月,頁 195-209。
廖育正:〈朱子心性論可以回應道德責任歸宿嗎?〉,《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 第 53 期,2017 年 3 月,頁 109-144。

外文專著
〔 美 〕 Angle, Stephen C. & Tiwald, Justin, Neo-Confucianism: a philosophical introduction, Cambridge: Polity Press, 2017.
〔丹〕Zahavi, Dan, Subjectivity and Selfhood, Investigating the First-Person Perspective , Cambridge: The MIT Press, 2005.
〔 英 〕 Lloyd, G.E.R., Analogical Investigation: Historical and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s on Human Reasoning,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5.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哲學系
106154014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6154014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馬愷之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Marchal, Kai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駱俊廷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Lok, Jun-Tingen_US
dc.creator (作者) 駱俊廷zh_TW
dc.creator (作者) Lok, Jun-Tingen_US
dc.date (日期) 2021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Oct-2021 10:04:11 (UTC+8)-
dc.date.available 1-Oct-2021 10:04:11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Oct-2021 10:04:11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06154014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37288-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哲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6154014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無庸置疑,當今朱子研究最棘手的問題和爭議焦點,莫過於如何闡明朱子哲學體系中最複雜的概念——「心」。相關爭議的源頭可以追溯自牟宗三對朱子哲學體系的批判。對此,許多學者都試圖在牟宗三所提供的框架下對朱子「心」的概念做出修正和回應,時至今日,仍未停息。
本論文從修養工夫的角度「操存」來切入「心」的議題,試圖闡明「操存」與「心」的關聯性。事實上,這兩者是一體兩面,朱子認為唯有從「操存」才能開顯出「心性整體」的意涵,反之亦然。本論文主要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針對朱子所理解的「操存」的具體意涵進行分析,給予理論說明。第二部分,深入文本針對淳熙元年(1174 年)朱子與眾儒者們所展開的「心說之辯」進行探究,這一長期被學界忽視的論戰圍繞著孟子中論「操存」的議題而展開,並深入討論如何定義「心之本體」和「人心和道心」等問題。這一年的書信文獻所展開的脈絡,恰好為我們提供理解朱子如何從「操存」的立場確立自己獨特的「心說」。總而言之,「操存」作為修養工夫包含了自覺、自我喚醒的內涵,朱子認為吾人必須透過「操存」工夫培養「道心」。同時,朱子也確立「操存之心」為實踐主體,此一主體實乃具備倫理規範的指示性(demonstratives)概念,因此,從「操存之心」為基點,吾人才能在此時此刻的具體情境之中創造和開展出「合當如此」的理想境界。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Undoubtedly, the most difficult issue and focus of disputes in Zhu Xi`s research today is how to clarify the most complex concept in Zhu’s philosophical system "heart-mind”. In this regard, many scholars have tried to revise and respond to Zhu`s concept of "heart-mind" within the framework provided by Mou Zongsan.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issue of "heart-mi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ral cultivation ("Cao Cun", 操存), trying to clarif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rasping and Preserving " and "heart-mind". In fact, Zhu Xi believes that only by "Grasping and Preserving" can the meaning of "the whole of mind-human nature"(xin xing) be revealed. This article is mainly divided into two parts. The first part analyzes the specific meaning of "Grasping and Preserving " as understood by Zhu Xi and gives a theoretical explanation. In the second part, I will close reading to the text and clarify the debate of the heart-mind launched by Zhu Xi and the Confucian intellectuals in 1174. This long-ignored debate mainly revolves around the text of Mencius`s "Grasp and Preserving" and goes deep into it. How to define the "noumenon of the heart-mind" and "the human heart-mind and heart-mind of the way"(Ren Xin Dao Xin) and other specific issues. The context of this year`s letters and documents just provided us with an understanding of how Zhu Xi considered the heart-mind and established his own unique "theory of the heart-mind".
In short, "Grasping and Preserving” contains the cultivation connotation of "self-awakening", and can reach a perfect state through our practice. At the same time, starting from "Grasping and Preserving ", Zhu Xi established "heart-mind" as the Subject of practice, which is a concept of demonstratives with ethical norms. Therefore, based on the heart-mind of Cao Cun, we can create and acknowledge a realm of moral perfection.
en_US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目次
第一章:緒論………………………………………………………………………………………………………………1
第一節:朱子的現代詮釋……………………………………………………………………………………………1
第二節:朱子論「心」詮釋的基本框架簡述……………………………………………………………3
第三節:當今學界對朱子心說的四種爭議…………………………………………………………………7
一、心屬氣………………………………………………………………………………………………………7
二、心兼理氣(修正說)………………………………………………………………………………8
三、心屬知覺範疇……………………………………………………………………………………………9
四、心屬理之發用…………………………………………………………………………………………12
第四節:研究動機:從操存談起………………………………………………………………………………13
第二章:朱子論「操存之心」…………………………………………………………………………………15
第一節:前言……………………………………………………………………………………………………………15
第二節:「心」「性」「理」拈著一箇則都貫穿……………………………………………………17
第三節:「操存之心」與理氣的關係………………………………………………………………………21
第四節:「操存」的意涵…………………………………………………………………………………………27
一、水鏡之心:一個空間的隱喻…………………………………………………………………27
二、「操存」與「顯現」………………………………………………………………………………33
三、「操存」與「主敬」………………………………………………………………………………37
第三章:展開第一人稱視角的「操存」爭論…………………………………………………………41
第一節:心說之辯的背景…………………………………………………………………………………………41
一、朱子與湖湘學派……………………………………………………………………………………41
二、朱子對「先識本心」的批判…………………………………………………………………43
第二節:第一人稱視角下的「操存」爭議………………………………………………………………49
第三節:「心」之「寂感」與「真妄」…………………………………………………………………52
第四節:人心與道心的「轉換」………………………………………………………………………………65
第四章:結論……………………………………………………………………………………………………………70
徵引文獻……………………………………………………………………………………………………………………72
zh_TW
dc.format.extent 1642426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6154014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操存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淳熙元年心說之辯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Cao Cun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heart-mind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the debate of the heart-mind(1174)en_US
dc.title (題名) 朱子論「操存」:從淳熙元年的「心說之辯」展開zh_TW
dc.title (題名) Zhu Xi on “Grasping and Preserving”: A Close Reading of the Debate of the Heart-Mind (1174)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古代典籍
〔宋〕朱熹,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 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年。
〔宋〕胡宏,王立新點校:《胡宏著作兩種》,湖南:丘麓書社,2008 年。
〔宋〕張栻,楊世文點校:《張栻集》,北京:中華書局,2015 年。
〔宋〕張載,章錫琛點校:《張載集》,北京:中華書局,1980 年。
〔宋〕程顥,陳頤,王孝魚點校:《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2004 年。
〔明〕黃宗義,〔清〕全祖望補:《宋元學案(貳)》,北京:中華書局,1986 年。

當代中文專著
〔日〕小野澤精一、福永光司、山井涌編,李慶譯:《氣的思想:中國自然觀與人 的觀念的發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年。
〔丹〕丹·扎哈維,蔡文菁譯:《主體性和自身性:對第一人稱視角的探究》,上 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8 年。
王雪卿:《靜坐讀書與身體:理學工夫論之研究》,台北:萬卷樓,2015 年。
田浩(Hoyt Tillman):《朱熹的思維世界》(增訂版),台北:允晨文化,2008
年。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台北:正中書局,2012 年(三冊)。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台北:學生書局,2015 年。
束景南:《朱子大傳》,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2 年。
束景南:《朱熹年譜長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 年。
吳啟超:《朱子的窮理工夫論》,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7 年。
吳震:《朱子思想再讀》,北京:三聯書局,2018 年。
〔韓〕金永植(KIM Yong Sik):《科學與東亞儒家傳統》,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社,2014 年。
金春峰:《朱熹哲學思想》,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8 年。
林慶彰,田浩主編:《朱子經學及其在東亞的流傳與發展》,台北:台灣高等經學
研討會論集叢刊,2019 年。
林鎮國:《空性與方法:跨文化佛教哲學十四論》,台北:政大出版社,2012 年。
〔日〕荒木見悟(ARAKI Kengo),廖肇亨譯註:《儒教與佛教》,台北:聯經 出版社,2017 年。
胡適:《先秦名學史》,上海:學林出版社,1983 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中國哲學中人性思想之發展》(全集校訂版),
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6 年。
陳來:《朱熹哲學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0 年。
陳來:《有無之境界:王陽明哲學的精神》,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
陳來:《朱熹哲學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0 年。
陳來:《中國近世思想史研究》,北京:商務書局,2004 年。
陳來:《宋明理學論》,香港:三聯書店,2008 年。
陳來:《朱子書信編年考證》(增訂本),北京:三聯書局,2011 年。
陳來主編:《哲學與時代:朱子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 出版社,2012 年。
徐時儀:《朱子語類詞彙研究(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年。
倪梁康主編:《面對實事本身:現象學經典文選》,北京:東方出版社,2000 年。
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台北:學生書局,2002 年。
馬愷之、林維杰主編:《主體、工夫與行動:朱熹哲學的新探索》,台北:國立政 治大學華人文化主體性研究中心,2019 年。
〔瑞〕耿寧:《心的現象:耿寧心性現象學研究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 2012 年。
陳榮捷:《朱子新探索》,台北:學生書局,1988 年。
〔瑞〕畢來德,宋剛譯:《莊子四講》,台北:聯經出版社,2017 年。
〔德〕康德,李明輝譯:《道德底形上學之基礎》,台北:聯經出版社,1994 年。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台北:臺灣商務,2015 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三上)》,台北:學生書局,2000 年。
楊儒賓、黃俊傑主編:《中國古代思維方式探索》,台北:正中書局,1996 年。
楊儒賓、馬淵昌也(MABUCHI Masaya)等主編:《東亞的靜坐傳統》,台北: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2 年。
熊琬:《宋代理學與佛學之探討》,台北:文津出版社,1985 年。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導論):思想史的寫法》,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3
年。
劉述先:《朱子哲學思想的發展與完成》,台北:學生書局,1995 年。
陳立勝:《身體與詮釋:宋明儒學論集》,台北:臺大出版社,2011 年。
蒙培元:《中國心性論》,台北:學生書局,1990 年。 蒙培元:《朱熹哲學十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年。
盧雪崑:《康德的自由學說》,台北:里仁書局,2009 年。
陳曉杰:《朱熹思想詮釋的多重可能性及其展開》,北京:商務印書館,2020 年。
錢穆:《朱子新學案(二)》,台北:聯經出版社,1995 年。
錢穆:《朱子學提綱》,台北:蘭臺出版社,2001 年。
錢鍾書:《管錐篇(一)》,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 年。
蔡振豐:《東南亞朱子學的詮釋與發展》,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社,2009 年。
鍾彩鈞主編:《國際朱子學會議論文集(上冊)》(台北: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1993 年。
鍾彩鈞主編:《朱子學的開展:學術篇》,台北:漢學研究中心,2002 年。
鄭文泉:《東南亞朱子學史五論》,吉隆坡:馬來西亞朱熹學術研究會,2014
年。
〔日〕藤井倫明:《朱熹思想結構探索:以「理」為考察中心》,台北:臺大出版
中心,2011 年。
顧宏義編:《朱熹師友門人往還書札彙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 年
(全六冊)。

當代中文論文
李明輝:〈朱子的倫理學可歸入自律倫理學嗎?〉,《鵝湖學誌》,第 4 期 , 1990 年 6 月,頁 129-135。
林維杰:〈朱熹經典詮釋的工夫論〉,《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 17 卷第 2 期 2007 年 6 月,頁 241-258。
陳振崑:〈朱子所論「理」的融貫性與殊別性〉,《中國文哲所研究通訊》,第 23 卷第 3 期(「聖境與德性:安靖如對宋明理學的詮釋」專輯),2013 年 9 月,頁 29-47。
陳榮灼:〈朱熹的孟子學:從詮釋到發展的進路〉,(演講論文),即將出版。
楊祖漢:〈牟宗三先生的朱子學詮釋之反省〉,《鵝湖學誌》,第 49 期,2011 年 6 月,頁 191- 219。
楊祖漢:〈朱子心性工夫新解〉,《嘉大中文學報》,第 1 期,2009 年 3 月,頁 195-209。
廖育正:〈朱子心性論可以回應道德責任歸宿嗎?〉,《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 第 53 期,2017 年 3 月,頁 109-144。

外文專著
〔 美 〕 Angle, Stephen C. & Tiwald, Justin, Neo-Confucianism: a philosophical introduction, Cambridge: Polity Press, 2017.
〔丹〕Zahavi, Dan, Subjectivity and Selfhood, Investigating the First-Person Perspective , Cambridge: The MIT Press, 2005.
〔 英 〕 Lloyd, G.E.R., Analogical Investigation: Historical and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s on Human Reasoning,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5.
zh_TW
dc.identifier.doi (DOI) 10.6814/NCCU202101570en_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