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s-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NCCU Library

Citation Infomation

Related Publications in TAIR

題名 清人繪製臺灣「番俗圖」的視覺與物質文化
Visual and Material Culture of “Illustrations of Taiwan Savages Customs” Drawn by Qing Peoples
作者 蘇峯楠
Su, Feng-Nan
貢獻者 戴寶村<br>張隆志
Tai, Pao-Tsun<br>Chang, Lung-Chih
蘇峯楠
Su, Feng-Nan
關鍵詞 文化主義
統治知識
番俗
順服
圖像環路
日期 2021
上傳時間 1-Oct-2021 10:04:42 (UTC+8)
摘要 清人繪製臺灣番俗圖版本眾多,至今有不少彩繪圖冊遺存。此「多版本」現
象的意義,應不只在於數量的統計,而是同一套圖被反覆製作多種版本的現象,其可對應到人們頻繁描繪臺灣原住民人群的畫圖活動。本研究以番俗圖為中心,透過各版本的蒐集、考訂與解讀,除了要審視先行研究尚未解決的問題,更欲從視覺與物質文化視角,關切在清朝政權的領土擴張過程中,清人如何藉由番俗圖的製圖傳統與編纂機制,將「異地」臺灣的原住民人群與地方資訊編排為「邊區領土」知識,並製作出一種特定的人物與空間形象,藉以處理臺灣人群與地景訊息,並為其自身利益服務。
本研究認為,至少在16 世紀晚期各方人群頻繁交會之際,臺灣「番俗」知
識就已作為一種海外異地情報而開始受人們書寫與繪製;而一種內容較固定的番俗圖文獻,大約在1684 年清朝統治後形成。在共作的編纂機制下,畫師、士紳、官員都參與編纂番俗圖,也因此衍生諸多版本。清人一方面利用番俗圖將臺灣情報編製為邊區統治知識,其內容也不斷被修改與擴增;另一方面,清人也將臺灣原住民人群與空間描繪為一種和樂而不具威脅性的「順服」樣貌。
據此,清人仍以文化主義論述先行,既承接了歷史經驗中臺灣原住民與統治
集團互動的好感形象,也搭配清朝政府面對臺灣原住民的治理策略,利用長久以來中國面對非漢人群所慣用的「說明性圖畫」製圖傳統來編製番俗圖,以處理邊區臺灣不具威脅性的人群與地景資訊。地方社會的人們也樂於搭配這個論述來維持自身利益,如地方士紳等社會菁英亦參與番俗圖繪製活動,藉以維繫其社會網絡;而在這種圖像消費關係中,番俗圖又成為地方人們培養網絡與爭取相關資源機會的文化資本。整體來說,番俗圖的知識生產主體反而不在圖像的創立者,而是這些持有圖像、閱讀圖像、並踏進共同編纂圖像的使用者;當時臺灣原住民的「順服」視覺性,也在這個過程中被形構而成。
參考文獻 一、史料

(一)番俗圖及相關圖像史料文獻
〈六十七兩采風圖合卷〉,檔號:0759 15。新北:國立臺灣圖書館藏。
〈徐澍臺灣番社圖〉,檔號:AH001585。臺北:國立臺灣博物館藏。
〈清人臺灣內山番地風俗土產圖冊〉,檔號:資繪畫00000352。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清人臺灣全圖〉,檔號:故00008776。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清人臺灣風俗物產圖冊〉,檔號:資新00021119。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番社采風圖〉,典藏號:2018.011.0049。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藏。
〈萬國総圖〉,檔號:G3200 1645z .S5。溫哥華: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藏。
〈臺番圖說 不分卷〉,檔號:A 396.232 046。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藏。
〈臺灣地里圖(Taiwan di li tu)〉,檔號:gm71005037。華盛頓:美國國會圖書館藏。
〈臺灣地圖〉,典藏號:平圖020795。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臺灣番社風俗(Taiwan fan she feng su)〉,檔號:2012402171。華盛頓特區:美國國會圖書館藏。
〈臺灣番社風俗〉,典藏號:2012.045.0333。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藏。
〈臺灣番社風俗〉。收於陳支平主編,《臺灣文獻匯刊》,第7輯第11冊,頁31-56。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
〈臺灣鄉野畫冊,由臺灣畫家描繪,約1850年(Taiwanese rural and provincial tableaux. Paintings by a Taiwanese artist, ca. 1850.)〉,檔號:581042i。倫敦:威爾康圖書館藏。
〈諸羅縣地圖及番俗圖〉,檔號:0746 64。臺北:國立臺灣圖書館藏。
〈謨區查抄本(Boxer Codex)〉,檔號:LMC 2444。布盧明頓:印第安納大學禮來圖書館藏。
Dapper, Olfert
  《第二、三次荷蘭東印度公司使節出使大清帝國記》荷文版,檔號:2003.015.0175。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藏。
西川如見
  《四十二國人物圖說》,檔號:ニ16 02281。東京:早稻田大學圖書館藏。
杜正勝(編撰)
  1998 《景印解說番社采風圖》。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黃才郎(執行編輯)
  1984 《明清時代臺灣書畫作品》。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聞 宥(編著)
  1954 《古銅鼓圖錄》。上海:上海出版公司。
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編)
  1997 《六十七兩采風圖合卷》。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
  2007 《采風圖合卷》。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

(二)文字史料
不著撰人、張光前(點校)
  2011 《安平縣雜記》,臺灣史料集成清代臺灣方志彙刊附編第40冊。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六十七
  1961(1747) 《使署閒情》,臺灣文獻叢刊第122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62(1746) 《番社采風圖考》,臺灣文獻叢刊第90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2004(1746) 《番社采風圖考》。收於姜亞沙、經莉、陳湛綺編,《臺灣史料匯編》,第八冊,頁495-546。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
  2004(1746) 《臺海采風圖考》。收於姜亞沙、經莉、陳湛綺編,《臺灣史料匯編》,第八冊,頁547-646。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
六十七(著)、張之傑(點註)
  2011(1746)  《臺海采風圖考》,中華科技史學會叢刊第1種。新北:中華科技史學會。
六十七、范咸(纂輯)、陳偉智(點校)
  2005(1747) 《重修臺灣府志》。臺灣史料集成清代臺灣方志彙刊第8-9冊。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王必昌(總輯)、王志楣(點校)
  2005(1752) 《重修臺灣縣志》,臺灣史料集成清代臺灣方志彙刊第10-11冊。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王瑛曾(編纂)、詹雅能(點校)
  2006(1764) 《重修鳳山縣志》,臺灣史料集成清代臺灣方志彙刊第13-14冊。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朱景英
  1958(1773) 《海東札記》,臺灣文獻叢刊第19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何培夫(主編)
  1992 《臺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臺南市篇》。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
余文儀(主修)、黃美娥(點校)
  2007(1774) 《續修臺灣府志》。臺灣史料集成清代臺灣方志彙刊第15-17冊。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杜臻
  2004(1699) 《粵閩巡視紀略》。收於姜亞沙、經莉、陳湛綺編,《臺灣史料匯編》,第八冊,頁1-48。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
沈有容
  1959 《閩海贈言》,臺灣文獻叢刊第56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沈景鴻等(編輯)
  1996 《清宮諭旨檔臺灣史料》,第二冊。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周鍾瑄(主修)、詹雅能(點校)
  2005(1717) 《諸羅縣志》,臺灣史料集成清代臺灣方志彙刊第3冊。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季麒光(著)、李祖基(點校)
  2006 《蓉洲詩文稿選輯.東寧政事集》。香港:香港人民出版社。
林謙光
  2011(1690) 《臺灣府紀略》。收於上海圖書館編,《上海圖書館藏稀見方志叢刊》,第240冊,頁517-572。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
姚旅
  1622 《露書》。線上閱覽網址:https://archive.org/details/02095833.cn/。北京:北京大學圖書館藏。
郁永河
  1959 《裨海紀遊》,臺灣文獻叢刊第44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徐宗幹
  2012(1863) 《斯未信齋雜錄》。收於郭秋顯、賴麗娟主編,《斯未信齋全集》,清代宦臺文人文獻選編第5種,頁1465-1726。臺北:龍文。
高拱乾(纂輯)、周元文(增修)、張光前(點校)
  2004(1712) 《臺灣府志》,臺灣史料集成清代臺灣方志彙刊第2冊。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
  1977 《宮中檔雍正朝奏摺》,第2-3、19-20輯。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1982 《宮中檔乾隆朝奏摺》,第66輯。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張燮(纂修)
  1618 《東西洋考》。HOLLIS number:990077556990203941,線上閱覽網址:https://iiif.lib.harvard.edu/manifests/view/drs:23514044$128i。馬里蘭州劍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藏。
張庭詩(主纂)
  1976(1886) 《續修日照縣志》。臺北:成文。
張嗣昌、尹士俍(編纂)、李祖基(點校)
  2005(1736,1738) 《巡臺錄.臺灣志略》。香港:香港人民出版社。
張潮、楊復吉、沈楙悳等(編纂)
  1990 《昭代叢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清代詩文集彙編編纂委員會(編)
  2010 《清代詩文集彙編》,308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陳璸
  1961 《陳清端公文選》,臺灣文獻叢刊第116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陳汝咸等(纂修)
  1700 《漳浦縣志》。HOLLIS number:990074746250203941,線上閱覽網址:https://iiif.lib.harvard.edu/manifests/view/drs:50821827。馬里蘭州劍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藏。
陳培桂(纂輯)、詹雅能(點校)
  2006(1871) 《淡水廳志》,臺灣史料集成清代臺灣方志彙刊第28冊。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陳壽祺(總纂)、洪燕梅(點校)
  2007(1871) 《道光福建通志臺灣府》,臺灣史料集成清代臺灣方志彙刊第25-27冊。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鄂爾泰等(奉敕修)
  1964(1741) 《大清世宗憲(雍正)皇帝實錄》第3冊。臺北:華聯出版社。
黃叔璥
  1983(1736) 《臺海使槎錄》。臺北:成文。
葉宗元
  2004(1866)  《臺灣府輿圖纂要》,臺灣文獻匯刊第5輯第7冊。北京:九州出版社;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
  1958 《臺灣雜詠合刻》,臺灣文獻叢刊第28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劉良璧(纂輯)、楊永彬(點校)
  2005(1742) 《重修福建臺灣府志》,臺灣史料集成清代臺灣方志彙刊第6-7冊。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蔣毓英(纂)
  2011(1685) 《臺灣府誌》。收於上海圖書館編,《上海圖書館藏稀見方志叢刊》,第240冊,頁269-514。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
衛既齊(總裁)、閻興邦(增補)
  1697 《貴州通志》。Call No:5-86/キ/1貴,線上閱覽網址:https://rmda.kulib.kyoto-u.ac.jp/en/item/rb00008727。京都:京都大學附屬圖書館藏。
謝金鑾、鄭兼才(總纂)、黃美娥(點校)
  2007(1807) 《續修臺灣縣志》,臺灣史料集成清代臺灣方志彙刊第18-19冊。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覺羅勒德洪等(奉勅撰)
  1964(1799) 《大清高宗純(乾隆)皇帝實錄》,第26冊。臺北:華聯出版社。
陈云林(總主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編)
  2009 《明清宮藏台湾档案汇编》,第23、70、75冊。北京:九州出版社。

二、近人論著
(一)專書
Clunas, Craig 柯律格
  1997 Pictures and Visuality in Early Modern China. London: Reaktion Books.
Hostetler, Laura 何羅娜
  2001 Qing Colonial Enterprise: Ethnography and Cartography in Early Modern China.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1.
Murray, Julia K. 孟久丽(著)、何前(譯)
  2014 《道德镜鉴:中国叙述性图画与儒家意识形态》。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Murray, Julia K.
  2007 Mirror of Morality: Chinese Narrative Illustration and Confucian Ideology.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Riftin, Boris Lyvovich 李福清
  1991 《蘇聯所藏關於臺灣的資料及臺灣研究的概況》。臺北:淡江大學淡江時報社。
Shepherd, John R. 邵式柏
  1993 Statecraft and Political Economy on the Taiwan Frontier, 1600-1800.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Shepherd, John R. 邵式柏(著)、林偉盛等(譯)
  2016 《臺灣邊疆的治理與政治經濟(1600-1800)》。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Teng, Emma Jinhua 鄧津華
  2004 Taiwan’s Imagined Geography: Chinese Colonial Travel Writing and Pictures (1683-1895).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Teng, Emma Jinhua 鄧津華(著),楊雅婷(譯)
  2018 《臺灣的想像地理:中國殖民旅遊書寫與圖像(1683-1895)》。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王世慶
  1994 《清代臺灣社會經濟》。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王明珂
  1997 《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石守謙
  2012 《移動的桃花源:東亞世界中的山水畫》。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伊能嘉矩
  1928 《臺灣文化志》,中卷。東京:刀江書院。
伊能嘉矩、粟野傳之丞
  1900 《臺灣蕃人事情》。臺北: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文書課。
宋光宇(撰輯)
  1991 《華南邊疆民族圖錄》。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
李文良
  2019(2011) 《清代南臺灣的移墾與「客家」社會(1680-1790)增訂版》。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李德龍
  2008 《黔南苗蠻圖說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8。
林玉茹、詹素娟、陳志豪(主編),李文良等(解讀)
  2015 《紫線番界:臺灣田園分別墾禁圖說解讀》。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祁庆富、史晖
  2012 《清代少数民族图册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柯志明
  2001 《番頭家:清代臺灣族群政治與熟番地權》。臺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洪健榮
  2020 《清代臺灣方志的知識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洪麗完
  2009 《熟番社會網絡與集體意識——臺灣中部平埔族群歷史變遷(1700-1900)》。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胡曉真
  2017 《明清文學中的西南敘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海野一隆
  2003 《東西地図文化交渉史研究》。大阪:清文堂。
國家圖書館、小魯文化(編著)
  2011 《那些人,那些事,在寶島:臺灣平埔族生活圖誌》。臺北:小魯文化。
連瑞枝
  2019 《邊疆與帝國之間:明朝統治下的西南人群與歷史》。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陳宗仁
  2014 《晚清臺灣番俗圖》。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陳秋坤
  1994 《清代臺灣土著地權:官僚、漢佃與岸裡社人的土地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陳秋坤、蔡承維(編著)
  2004 《大崗山地區古契約文書匯編》。鳳山:高雄縣政府;岡山:高雄縣政府文化局;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陳捷先
  1996 《清代臺灣方志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陳緯一、劉澤民(編)
  2006 《力力社古文書契抄選輯:屏東崁頂力社村陳家古文書》。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葉高華(編著)、蘇峯楠(地圖繪製)
  2017 《十八世紀末御製臺灣原漢界址圖解讀》。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葛兆光
  2017 《歷史中國的內與外——有關「中國」與「周邊」概念的再澄清》。香港:香港中文大學。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原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
  2015(1915)  《蕃族調查報告書.第三冊.鄒族阿里山蕃、四社蕃、簡仔霧蕃》。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鄭維中
  2006 《製作福爾摩沙:追尋西洋古書中的臺灣身影》。臺北:如果,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籌備處。
蕭瓊瑞
  2014(1999) 《島民.風俗.畫:十八世紀臺灣原住民生活圖像》。臺北:東大。
  2007 《懷鄉與認同——臺灣方志八景圖研究》。臺北: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
關山情(策劃主編)
  1981 《臺灣三百年》。臺北:戶外生活雜誌。
张仲礼
  2008 《中囯绅士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二)期刊與文集
吳聰敏
  2009 〈贌社制度之演變及其影響,1644-1737〉,《臺灣史研究》16(3): 1-38。
詹素娟
  1995 〈族群歷史研究的「常」與「變」:以平埔研究為中心〉,《新史學》6(4): 127-163。
  1999 〈文化符碼與歷史圖像:再看《番社采風圖》〉,《古今論衡》2: 2-17。
  2003 〈贌社、地域與平埔社群的成立〉,《臺大文史哲學報》59: 119-141。
賴毓芝
  2012 〈圖像帝國:乾隆朝《職貢圖》的製作與帝都呈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75: 1-76。
王鵬惠
  2012 〈「異族」新聞與俗識/視:《點石齋畫報》的帝國南方〉,《臺灣史研究》19(4): 81-140。
翁佳音
  2015 〈釋〈東番記〉中的近代初期番漢關係〉,《原住民族文獻》20: 47-53。
何孟侯
  2019 〈清代《番社采風圖》之「織布圖」考〉,收於王志宇、李建緯主編,《文獻.文物的詮釋與歷史記憶》,頁103-140。臺中: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研究所。
何晉勳
  2008 〈六十七兩種《采風圖》及《圖考》之關係考察〉,《臺灣學研究》6: 53-70。
郭美芳、徐明福
  2006 〈臺灣望樓建築形制與轉化之研究:外來政權與原住民相對應之邊防建築〉,《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13: 45-90。
岸本美緒
  2002 〈「風俗」與歷史觀〉,《新史學》13(3): 1-20。
許毓良
  2005 〈清代臺灣的武科與軍功〉,《臺灣文獻》56(2): 197-231。
康培德
  2016 〈「文明」與「野蠻」——荷蘭東印度公司對臺灣原住民的認知與地理印象〉,收於氏著,《殖民想像與地方流變:荷蘭東印度公司與臺灣原住民》。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洪麗完
  1999 〈圖像資料與臺灣原住民社會文化理解:評蕭著《島民.風俗.畫:十八世紀臺灣原住民生活圖像》〉,《歷史月刊》142: 108-115。
  2007 〈清代楠仔仙溪、荖濃溪中游之生、熟番族群關係(1760-1888):以「撫番租」為中心〉,《臺灣史研究》14(3): 1-71。
山中樵
  1931 〈黃叔璥の臺灣番社圖に就いて〉,《南方土俗》1(3): 29-35。
  1934 〈六十七と兩采風圖〉,《愛書》2: 11-20。
  1935 〈臺灣蕃俗の圖譜〉,《南方土俗》3(4): 361-369。
  1935 〈番社采風圖に就て〉,《日本學術協會報告》10(1): 244-246。
謝國興
  2013 〈福州船政學堂繪製的臺灣第一幅現代城市地圖〉,《臺南文獻》4: 106-121。
蒋勤
  2018 〈清代石仓阙氏的科举参与和文武之道〉,《社会》38: 106-125。
石文誠
  2010 〈帝國的邊陲論述:以清代臺灣圖像為例〉,《歷史臺灣: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刊》1: 8-31。
蘇峯楠
  2011 〈歷史事實、文學想像與文物詮釋:論「閑散石虎之墓」碑文物內涵的形成〉,《臺南文化.南瀛文獻合輯》: 35-47。
  2018 〈清治初期臺灣知識地理編製:美國國會圖書館藏〈臺灣地里圖〉略論〉,《歷史臺灣: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刊》15: 133-165。
宋冠美、鄭勤思
  2018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藏《臺灣番社風俗》之版本比較與顏料科學分析〉,《歷史臺灣: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刊》16: 77-122。
張隆志
  1999 〈臺灣平埔族群的歷史重建與文化理解:讀《景印解說番社采風圖》〉,《古今論衡》2: 18-31。
陳宗仁
  2001 〈南港社與北港社考釋——兼論清代臺北地區番丁銀制〉,《臺灣史研究》7(1): 1-26。
  2013 〈十六世紀末〈馬尼拉手稿〉有關雞籠人與淡水人的描繪及其時代脈絡〉,《臺灣史研究》20(3): 1-42。
  2015 〈十八世紀清朝臺灣邊防政策的演變:以隘制的形成為例〉,《臺灣史研究》22(2): 1-44。
陳哲三
  2009 〈水沙連之役及其相關問題〉,《逢甲人文社會學報》18: 83-118。
陳龍廷
  2004 〈帝國觀點下的文學想像:清代臺灣原住民的妖魔化書寫〉,《臺灣文獻》55(4): 211-245。
杜正勝
  1998 〈《番社采風圖》題解:以臺灣歷史初期平埔族之社會文化為中心(一)〉,《大陸雜誌》96(1): 1-21。
  1998 〈《番社采風圖》題解:以臺灣歷史初期平埔族之社會文化為中心(二)〉,《大陸雜誌》96(2): 1-16。
  1998 〈《番社采風圖》題解:以臺灣歷史初期平埔族之社會文化為中心(三)〉,《大陸雜誌》96(3): 1-15。
  1998 〈《番社采風圖》題解:以臺灣歷史初期平埔族之社會文化為中心(四)〉,《大陸雜誌》96(4): 1-18。
  1998 〈《番社采風圖》題解:以臺灣歷史初期平埔族之社會文化為中心(五)〉,《大陸雜誌》96(5): 1-13。
  1998 〈《番社采風圖》題解:以臺灣歷史初期平埔族之社會文化為中心(六)〉,《大陸雜誌》96(6): 1-18。
  1998 〈番社采風圖題解:以臺灣歷史初期平埔族之社會文化為中心〉,收於氏編,《景印解說番社采風圖》。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999 〈平埔族群風俗圖像資料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0(2): 309-361。
馬雅貞
  2011 〈戰勳與宦蹟:明代戰爭相關圖像與官員視覺文化〉,《明代研究》17: 49-89。
不著撰者
  1932 〈臺灣番俗圖之一〉,《藝林月刊》27: 6。
  1932 〈臺灣番俗圖之二〉,《藝林月刊》28: 8。
  1932 〈臺灣番俗圖之三〉,《藝林月刊》29: 10。
  1932 〈臺灣番俗圖之四〉,《藝林月刊》30: 7。
  1932 〈臺灣番俗圖之五〉,《藝林月刊》31: 8。
不著撰者
  1952 〈封面插圖說明〉,《臺灣風物》2(1): 封面內頁。
方 豪
  1971 〈乾隆初旅臺滿洲學人六十七〉,《故宮文獻》3(1): 1-20。
  出版年不詳 〈乾隆初旅臺滿洲學人六十七(修訂稿)〉,收於不著編者,《辛亥史學論集》,頁1-33。出版地不詳:出版者不詳。
李文良
  2017 〈清乾隆年間南臺灣的邊防整備與社會發展〉,《國史館館刊》52:1-32。
林開世
  2007 〈方志的呈現與再現:以《噶瑪蘭廳志》為例〉,《新史學》18(2): 1-60。
林芬郁
  2010 〈唭哩岸與慈生宮歷史變遷之研究〉,《臺灣文獻》61(3): 401-464。
呂孟璠
  2016 〈國立臺灣博物館藏平埔族風俗圖像初探〉,《臺灣博物》35(3): 60-73。
柯志明
  2011 〈岸裡社的私有化與階層化:賦役負擔與平埔族地域社會內部政經體制的形成和轉變〉,收於詹素娟主編,《族群、歷史與地域社會:施添福教授榮退論文集》,頁133-183。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阮昌銳
  1980 〈清代臺灣采風圖〉,《藝術家》66: 120-130。

(三)學位論文
宋冠美
  2014 〈圖像、知識與帝國統治:清代臺灣原住民形象的比較分析〉。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柏亭
  1971 〈清朝臺灣繪畫之研究〉。臺北:私立中國文化學院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侯建成
  2007 〈歷史圖像中平埔族的建築〉。高雄:樹德科技大學建築與古蹟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睿珍
  2011 〈歷史再現中的異己:以黃叔璥《臺海使槎錄》與六十七《番社采風圖考》為例〉。嘉義:國立嘉義大學史地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芷凡
  2011 〈跨界交會與文化“番”譯:海洋視域下臺灣原住民記述研究(1858-1912)〉。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楊雅婷
  2004 〈《番社采風圖》文化意涵之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三、其他
A.И.麥爾納爾克斯尼斯(著)、張芳(譯)
  2010 《康.安.斯卡奇科夫所藏漢籍寫本和地圖題錄》。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
不著撰人
  1934 〈集った珍書稀覯書 實に千二百餘冊 けふから臺灣文獻展〉,《臺灣日日新報》,1934年12月23日,版11。
  1937 「出草」圖,《臺大文學》1(3): 46。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臺灣總督府職員錄系統,http://who.ith.sinica.edu.tw/。
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文獻館(編輯)
  1936 《清內務府造辦處輿圖房圖目初編》。北平: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文獻館。
詹伯望等(編輯)
  2016 《一峰獨秀:林朝英逝世200周年紀念》。臺南: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主辦(未出版)。
描述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台灣史研究所
100158504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0158504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戴寶村<br>張隆志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Tai, Pao-Tsun<br>Chang, Lung-Chih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蘇峯楠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Su, Feng-Nanen_US
dc.creator (作者) 蘇峯楠zh_TW
dc.creator (作者) Su, Feng-Nanen_US
dc.date (日期) 2021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Oct-2021 10:04:42 (UTC+8)-
dc.date.available 1-Oct-2021 10:04:42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Oct-2021 10:04:42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00158504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37290-
dc.description (描述) 博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台灣史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0158504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清人繪製臺灣番俗圖版本眾多,至今有不少彩繪圖冊遺存。此「多版本」現
象的意義,應不只在於數量的統計,而是同一套圖被反覆製作多種版本的現象,其可對應到人們頻繁描繪臺灣原住民人群的畫圖活動。本研究以番俗圖為中心,透過各版本的蒐集、考訂與解讀,除了要審視先行研究尚未解決的問題,更欲從視覺與物質文化視角,關切在清朝政權的領土擴張過程中,清人如何藉由番俗圖的製圖傳統與編纂機制,將「異地」臺灣的原住民人群與地方資訊編排為「邊區領土」知識,並製作出一種特定的人物與空間形象,藉以處理臺灣人群與地景訊息,並為其自身利益服務。
本研究認為,至少在16 世紀晚期各方人群頻繁交會之際,臺灣「番俗」知
識就已作為一種海外異地情報而開始受人們書寫與繪製;而一種內容較固定的番俗圖文獻,大約在1684 年清朝統治後形成。在共作的編纂機制下,畫師、士紳、官員都參與編纂番俗圖,也因此衍生諸多版本。清人一方面利用番俗圖將臺灣情報編製為邊區統治知識,其內容也不斷被修改與擴增;另一方面,清人也將臺灣原住民人群與空間描繪為一種和樂而不具威脅性的「順服」樣貌。
據此,清人仍以文化主義論述先行,既承接了歷史經驗中臺灣原住民與統治
集團互動的好感形象,也搭配清朝政府面對臺灣原住民的治理策略,利用長久以來中國面對非漢人群所慣用的「說明性圖畫」製圖傳統來編製番俗圖,以處理邊區臺灣不具威脅性的人群與地景資訊。地方社會的人們也樂於搭配這個論述來維持自身利益,如地方士紳等社會菁英亦參與番俗圖繪製活動,藉以維繫其社會網絡;而在這種圖像消費關係中,番俗圖又成為地方人們培養網絡與爭取相關資源機會的文化資本。整體來說,番俗圖的知識生產主體反而不在圖像的創立者,而是這些持有圖像、閱讀圖像、並踏進共同編纂圖像的使用者;當時臺灣原住民的「順服」視覺性,也在這個過程中被形構而成。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凡例 1
第一章 緒論 7
 一、前言 7
 二、研究史的回顧 8
 三、問題的提出 16
 四、章節架構 18
第二章 交會與知識:番俗圖的誕生 21
 一、臺灣「番俗」知識的出現:16-17世紀的文字與圖像生產 23
 二、清人繪製臺灣番俗圖的形成 28
 三、《諸羅縣志.番俗圖》的刊刻 52
 四、番俗圖初期的可能形貌 57
 小結:交會、知識與圖像生產 61
第三章 命工繪圖:官僚的編纂與論述 64
 一、黃叔璥的「番社圖」與「花果圖」 64
 二、丁士一的24幅本番俗圖 77
 三、六十七《臺海采風圖》、《番社采風圖》及其「圖考」 79
 小結:圖像的順服性、公共性與社會性 105
第四章 繪製「順服」:直幅本彩繪圖冊的緣由與構成 108
 一、是否為《番社采風圖》:來歷的釐清 109
 二、編製緣由與時間 114
 三、風俗圖的內容構成與敘事 117
 四、物產圖的編入 140
 五、地圖的出現 156
 小結:順服的視覺性 161
第五章 士紳的畫冊:橫幅本彩繪圖冊及其社會網絡 165
 一、3種橫幅本番俗圖的考察 166
 二、一位城市士紳與他的圖像交流網絡 173
 三、陳必琛兩本番俗圖的規格、時間與作法 177
 四、陳必琛番俗圖的內容 180
 小結:傳統地方社會人群網絡中的番俗圖 205
第六章 結論 211
徵引書目 218
 一、史料 218
 二、近人論著 222
 三、其他 228
附錄一 各版本番俗圖之風俗圖內容一覽表 230
附錄二 各版本番俗圖之物產圖內容一覽表 232
附錄三 番俗圖發展及演變系譜略圖 237
zh_TW
dc.format.extent 45840088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0158504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文化主義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統治知識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番俗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順服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圖像環路zh_TW
dc.title (題名) 清人繪製臺灣「番俗圖」的視覺與物質文化zh_TW
dc.title (題名) Visual and Material Culture of “Illustrations of Taiwan Savages Customs” Drawn by Qing Peoples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史料

(一)番俗圖及相關圖像史料文獻
〈六十七兩采風圖合卷〉,檔號:0759 15。新北:國立臺灣圖書館藏。
〈徐澍臺灣番社圖〉,檔號:AH001585。臺北:國立臺灣博物館藏。
〈清人臺灣內山番地風俗土產圖冊〉,檔號:資繪畫00000352。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清人臺灣全圖〉,檔號:故00008776。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清人臺灣風俗物產圖冊〉,檔號:資新00021119。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番社采風圖〉,典藏號:2018.011.0049。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藏。
〈萬國総圖〉,檔號:G3200 1645z .S5。溫哥華: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藏。
〈臺番圖說 不分卷〉,檔號:A 396.232 046。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藏。
〈臺灣地里圖(Taiwan di li tu)〉,檔號:gm71005037。華盛頓:美國國會圖書館藏。
〈臺灣地圖〉,典藏號:平圖020795。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臺灣番社風俗(Taiwan fan she feng su)〉,檔號:2012402171。華盛頓特區:美國國會圖書館藏。
〈臺灣番社風俗〉,典藏號:2012.045.0333。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藏。
〈臺灣番社風俗〉。收於陳支平主編,《臺灣文獻匯刊》,第7輯第11冊,頁31-56。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
〈臺灣鄉野畫冊,由臺灣畫家描繪,約1850年(Taiwanese rural and provincial tableaux. Paintings by a Taiwanese artist, ca. 1850.)〉,檔號:581042i。倫敦:威爾康圖書館藏。
〈諸羅縣地圖及番俗圖〉,檔號:0746 64。臺北:國立臺灣圖書館藏。
〈謨區查抄本(Boxer Codex)〉,檔號:LMC 2444。布盧明頓:印第安納大學禮來圖書館藏。
Dapper, Olfert
  《第二、三次荷蘭東印度公司使節出使大清帝國記》荷文版,檔號:2003.015.0175。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藏。
西川如見
  《四十二國人物圖說》,檔號:ニ16 02281。東京:早稻田大學圖書館藏。
杜正勝(編撰)
  1998 《景印解說番社采風圖》。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黃才郎(執行編輯)
  1984 《明清時代臺灣書畫作品》。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聞 宥(編著)
  1954 《古銅鼓圖錄》。上海:上海出版公司。
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編)
  1997 《六十七兩采風圖合卷》。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
  2007 《采風圖合卷》。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

(二)文字史料
不著撰人、張光前(點校)
  2011 《安平縣雜記》,臺灣史料集成清代臺灣方志彙刊附編第40冊。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六十七
  1961(1747) 《使署閒情》,臺灣文獻叢刊第122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62(1746) 《番社采風圖考》,臺灣文獻叢刊第90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2004(1746) 《番社采風圖考》。收於姜亞沙、經莉、陳湛綺編,《臺灣史料匯編》,第八冊,頁495-546。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
  2004(1746) 《臺海采風圖考》。收於姜亞沙、經莉、陳湛綺編,《臺灣史料匯編》,第八冊,頁547-646。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
六十七(著)、張之傑(點註)
  2011(1746)  《臺海采風圖考》,中華科技史學會叢刊第1種。新北:中華科技史學會。
六十七、范咸(纂輯)、陳偉智(點校)
  2005(1747) 《重修臺灣府志》。臺灣史料集成清代臺灣方志彙刊第8-9冊。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王必昌(總輯)、王志楣(點校)
  2005(1752) 《重修臺灣縣志》,臺灣史料集成清代臺灣方志彙刊第10-11冊。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王瑛曾(編纂)、詹雅能(點校)
  2006(1764) 《重修鳳山縣志》,臺灣史料集成清代臺灣方志彙刊第13-14冊。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朱景英
  1958(1773) 《海東札記》,臺灣文獻叢刊第19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何培夫(主編)
  1992 《臺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臺南市篇》。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
余文儀(主修)、黃美娥(點校)
  2007(1774) 《續修臺灣府志》。臺灣史料集成清代臺灣方志彙刊第15-17冊。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杜臻
  2004(1699) 《粵閩巡視紀略》。收於姜亞沙、經莉、陳湛綺編,《臺灣史料匯編》,第八冊,頁1-48。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
沈有容
  1959 《閩海贈言》,臺灣文獻叢刊第56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沈景鴻等(編輯)
  1996 《清宮諭旨檔臺灣史料》,第二冊。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周鍾瑄(主修)、詹雅能(點校)
  2005(1717) 《諸羅縣志》,臺灣史料集成清代臺灣方志彙刊第3冊。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季麒光(著)、李祖基(點校)
  2006 《蓉洲詩文稿選輯.東寧政事集》。香港:香港人民出版社。
林謙光
  2011(1690) 《臺灣府紀略》。收於上海圖書館編,《上海圖書館藏稀見方志叢刊》,第240冊,頁517-572。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
姚旅
  1622 《露書》。線上閱覽網址:https://archive.org/details/02095833.cn/。北京:北京大學圖書館藏。
郁永河
  1959 《裨海紀遊》,臺灣文獻叢刊第44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徐宗幹
  2012(1863) 《斯未信齋雜錄》。收於郭秋顯、賴麗娟主編,《斯未信齋全集》,清代宦臺文人文獻選編第5種,頁1465-1726。臺北:龍文。
高拱乾(纂輯)、周元文(增修)、張光前(點校)
  2004(1712) 《臺灣府志》,臺灣史料集成清代臺灣方志彙刊第2冊。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
  1977 《宮中檔雍正朝奏摺》,第2-3、19-20輯。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1982 《宮中檔乾隆朝奏摺》,第66輯。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張燮(纂修)
  1618 《東西洋考》。HOLLIS number:990077556990203941,線上閱覽網址:https://iiif.lib.harvard.edu/manifests/view/drs:23514044$128i。馬里蘭州劍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藏。
張庭詩(主纂)
  1976(1886) 《續修日照縣志》。臺北:成文。
張嗣昌、尹士俍(編纂)、李祖基(點校)
  2005(1736,1738) 《巡臺錄.臺灣志略》。香港:香港人民出版社。
張潮、楊復吉、沈楙悳等(編纂)
  1990 《昭代叢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清代詩文集彙編編纂委員會(編)
  2010 《清代詩文集彙編》,308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陳璸
  1961 《陳清端公文選》,臺灣文獻叢刊第116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陳汝咸等(纂修)
  1700 《漳浦縣志》。HOLLIS number:990074746250203941,線上閱覽網址:https://iiif.lib.harvard.edu/manifests/view/drs:50821827。馬里蘭州劍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藏。
陳培桂(纂輯)、詹雅能(點校)
  2006(1871) 《淡水廳志》,臺灣史料集成清代臺灣方志彙刊第28冊。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陳壽祺(總纂)、洪燕梅(點校)
  2007(1871) 《道光福建通志臺灣府》,臺灣史料集成清代臺灣方志彙刊第25-27冊。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鄂爾泰等(奉敕修)
  1964(1741) 《大清世宗憲(雍正)皇帝實錄》第3冊。臺北:華聯出版社。
黃叔璥
  1983(1736) 《臺海使槎錄》。臺北:成文。
葉宗元
  2004(1866)  《臺灣府輿圖纂要》,臺灣文獻匯刊第5輯第7冊。北京:九州出版社;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
  1958 《臺灣雜詠合刻》,臺灣文獻叢刊第28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劉良璧(纂輯)、楊永彬(點校)
  2005(1742) 《重修福建臺灣府志》,臺灣史料集成清代臺灣方志彙刊第6-7冊。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蔣毓英(纂)
  2011(1685) 《臺灣府誌》。收於上海圖書館編,《上海圖書館藏稀見方志叢刊》,第240冊,頁269-514。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
衛既齊(總裁)、閻興邦(增補)
  1697 《貴州通志》。Call No:5-86/キ/1貴,線上閱覽網址:https://rmda.kulib.kyoto-u.ac.jp/en/item/rb00008727。京都:京都大學附屬圖書館藏。
謝金鑾、鄭兼才(總纂)、黃美娥(點校)
  2007(1807) 《續修臺灣縣志》,臺灣史料集成清代臺灣方志彙刊第18-19冊。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覺羅勒德洪等(奉勅撰)
  1964(1799) 《大清高宗純(乾隆)皇帝實錄》,第26冊。臺北:華聯出版社。
陈云林(總主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編)
  2009 《明清宮藏台湾档案汇编》,第23、70、75冊。北京:九州出版社。

二、近人論著
(一)專書
Clunas, Craig 柯律格
  1997 Pictures and Visuality in Early Modern China. London: Reaktion Books.
Hostetler, Laura 何羅娜
  2001 Qing Colonial Enterprise: Ethnography and Cartography in Early Modern China.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1.
Murray, Julia K. 孟久丽(著)、何前(譯)
  2014 《道德镜鉴:中国叙述性图画与儒家意识形态》。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Murray, Julia K.
  2007 Mirror of Morality: Chinese Narrative Illustration and Confucian Ideology.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Riftin, Boris Lyvovich 李福清
  1991 《蘇聯所藏關於臺灣的資料及臺灣研究的概況》。臺北:淡江大學淡江時報社。
Shepherd, John R. 邵式柏
  1993 Statecraft and Political Economy on the Taiwan Frontier, 1600-1800.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Shepherd, John R. 邵式柏(著)、林偉盛等(譯)
  2016 《臺灣邊疆的治理與政治經濟(1600-1800)》。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Teng, Emma Jinhua 鄧津華
  2004 Taiwan’s Imagined Geography: Chinese Colonial Travel Writing and Pictures (1683-1895).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Teng, Emma Jinhua 鄧津華(著),楊雅婷(譯)
  2018 《臺灣的想像地理:中國殖民旅遊書寫與圖像(1683-1895)》。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王世慶
  1994 《清代臺灣社會經濟》。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王明珂
  1997 《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石守謙
  2012 《移動的桃花源:東亞世界中的山水畫》。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伊能嘉矩
  1928 《臺灣文化志》,中卷。東京:刀江書院。
伊能嘉矩、粟野傳之丞
  1900 《臺灣蕃人事情》。臺北: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文書課。
宋光宇(撰輯)
  1991 《華南邊疆民族圖錄》。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
李文良
  2019(2011) 《清代南臺灣的移墾與「客家」社會(1680-1790)增訂版》。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李德龍
  2008 《黔南苗蠻圖說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8。
林玉茹、詹素娟、陳志豪(主編),李文良等(解讀)
  2015 《紫線番界:臺灣田園分別墾禁圖說解讀》。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祁庆富、史晖
  2012 《清代少数民族图册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柯志明
  2001 《番頭家:清代臺灣族群政治與熟番地權》。臺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洪健榮
  2020 《清代臺灣方志的知識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洪麗完
  2009 《熟番社會網絡與集體意識——臺灣中部平埔族群歷史變遷(1700-1900)》。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胡曉真
  2017 《明清文學中的西南敘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海野一隆
  2003 《東西地図文化交渉史研究》。大阪:清文堂。
國家圖書館、小魯文化(編著)
  2011 《那些人,那些事,在寶島:臺灣平埔族生活圖誌》。臺北:小魯文化。
連瑞枝
  2019 《邊疆與帝國之間:明朝統治下的西南人群與歷史》。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陳宗仁
  2014 《晚清臺灣番俗圖》。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陳秋坤
  1994 《清代臺灣土著地權:官僚、漢佃與岸裡社人的土地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陳秋坤、蔡承維(編著)
  2004 《大崗山地區古契約文書匯編》。鳳山:高雄縣政府;岡山:高雄縣政府文化局;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陳捷先
  1996 《清代臺灣方志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陳緯一、劉澤民(編)
  2006 《力力社古文書契抄選輯:屏東崁頂力社村陳家古文書》。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葉高華(編著)、蘇峯楠(地圖繪製)
  2017 《十八世紀末御製臺灣原漢界址圖解讀》。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葛兆光
  2017 《歷史中國的內與外——有關「中國」與「周邊」概念的再澄清》。香港:香港中文大學。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原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
  2015(1915)  《蕃族調查報告書.第三冊.鄒族阿里山蕃、四社蕃、簡仔霧蕃》。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鄭維中
  2006 《製作福爾摩沙:追尋西洋古書中的臺灣身影》。臺北:如果,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籌備處。
蕭瓊瑞
  2014(1999) 《島民.風俗.畫:十八世紀臺灣原住民生活圖像》。臺北:東大。
  2007 《懷鄉與認同——臺灣方志八景圖研究》。臺北: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
關山情(策劃主編)
  1981 《臺灣三百年》。臺北:戶外生活雜誌。
张仲礼
  2008 《中囯绅士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二)期刊與文集
吳聰敏
  2009 〈贌社制度之演變及其影響,1644-1737〉,《臺灣史研究》16(3): 1-38。
詹素娟
  1995 〈族群歷史研究的「常」與「變」:以平埔研究為中心〉,《新史學》6(4): 127-163。
  1999 〈文化符碼與歷史圖像:再看《番社采風圖》〉,《古今論衡》2: 2-17。
  2003 〈贌社、地域與平埔社群的成立〉,《臺大文史哲學報》59: 119-141。
賴毓芝
  2012 〈圖像帝國:乾隆朝《職貢圖》的製作與帝都呈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75: 1-76。
王鵬惠
  2012 〈「異族」新聞與俗識/視:《點石齋畫報》的帝國南方〉,《臺灣史研究》19(4): 81-140。
翁佳音
  2015 〈釋〈東番記〉中的近代初期番漢關係〉,《原住民族文獻》20: 47-53。
何孟侯
  2019 〈清代《番社采風圖》之「織布圖」考〉,收於王志宇、李建緯主編,《文獻.文物的詮釋與歷史記憶》,頁103-140。臺中: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研究所。
何晉勳
  2008 〈六十七兩種《采風圖》及《圖考》之關係考察〉,《臺灣學研究》6: 53-70。
郭美芳、徐明福
  2006 〈臺灣望樓建築形制與轉化之研究:外來政權與原住民相對應之邊防建築〉,《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13: 45-90。
岸本美緒
  2002 〈「風俗」與歷史觀〉,《新史學》13(3): 1-20。
許毓良
  2005 〈清代臺灣的武科與軍功〉,《臺灣文獻》56(2): 197-231。
康培德
  2016 〈「文明」與「野蠻」——荷蘭東印度公司對臺灣原住民的認知與地理印象〉,收於氏著,《殖民想像與地方流變:荷蘭東印度公司與臺灣原住民》。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洪麗完
  1999 〈圖像資料與臺灣原住民社會文化理解:評蕭著《島民.風俗.畫:十八世紀臺灣原住民生活圖像》〉,《歷史月刊》142: 108-115。
  2007 〈清代楠仔仙溪、荖濃溪中游之生、熟番族群關係(1760-1888):以「撫番租」為中心〉,《臺灣史研究》14(3): 1-71。
山中樵
  1931 〈黃叔璥の臺灣番社圖に就いて〉,《南方土俗》1(3): 29-35。
  1934 〈六十七と兩采風圖〉,《愛書》2: 11-20。
  1935 〈臺灣蕃俗の圖譜〉,《南方土俗》3(4): 361-369。
  1935 〈番社采風圖に就て〉,《日本學術協會報告》10(1): 244-246。
謝國興
  2013 〈福州船政學堂繪製的臺灣第一幅現代城市地圖〉,《臺南文獻》4: 106-121。
蒋勤
  2018 〈清代石仓阙氏的科举参与和文武之道〉,《社会》38: 106-125。
石文誠
  2010 〈帝國的邊陲論述:以清代臺灣圖像為例〉,《歷史臺灣: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刊》1: 8-31。
蘇峯楠
  2011 〈歷史事實、文學想像與文物詮釋:論「閑散石虎之墓」碑文物內涵的形成〉,《臺南文化.南瀛文獻合輯》: 35-47。
  2018 〈清治初期臺灣知識地理編製:美國國會圖書館藏〈臺灣地里圖〉略論〉,《歷史臺灣: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刊》15: 133-165。
宋冠美、鄭勤思
  2018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藏《臺灣番社風俗》之版本比較與顏料科學分析〉,《歷史臺灣: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刊》16: 77-122。
張隆志
  1999 〈臺灣平埔族群的歷史重建與文化理解:讀《景印解說番社采風圖》〉,《古今論衡》2: 18-31。
陳宗仁
  2001 〈南港社與北港社考釋——兼論清代臺北地區番丁銀制〉,《臺灣史研究》7(1): 1-26。
  2013 〈十六世紀末〈馬尼拉手稿〉有關雞籠人與淡水人的描繪及其時代脈絡〉,《臺灣史研究》20(3): 1-42。
  2015 〈十八世紀清朝臺灣邊防政策的演變:以隘制的形成為例〉,《臺灣史研究》22(2): 1-44。
陳哲三
  2009 〈水沙連之役及其相關問題〉,《逢甲人文社會學報》18: 83-118。
陳龍廷
  2004 〈帝國觀點下的文學想像:清代臺灣原住民的妖魔化書寫〉,《臺灣文獻》55(4): 211-245。
杜正勝
  1998 〈《番社采風圖》題解:以臺灣歷史初期平埔族之社會文化為中心(一)〉,《大陸雜誌》96(1): 1-21。
  1998 〈《番社采風圖》題解:以臺灣歷史初期平埔族之社會文化為中心(二)〉,《大陸雜誌》96(2): 1-16。
  1998 〈《番社采風圖》題解:以臺灣歷史初期平埔族之社會文化為中心(三)〉,《大陸雜誌》96(3): 1-15。
  1998 〈《番社采風圖》題解:以臺灣歷史初期平埔族之社會文化為中心(四)〉,《大陸雜誌》96(4): 1-18。
  1998 〈《番社采風圖》題解:以臺灣歷史初期平埔族之社會文化為中心(五)〉,《大陸雜誌》96(5): 1-13。
  1998 〈《番社采風圖》題解:以臺灣歷史初期平埔族之社會文化為中心(六)〉,《大陸雜誌》96(6): 1-18。
  1998 〈番社采風圖題解:以臺灣歷史初期平埔族之社會文化為中心〉,收於氏編,《景印解說番社采風圖》。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999 〈平埔族群風俗圖像資料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0(2): 309-361。
馬雅貞
  2011 〈戰勳與宦蹟:明代戰爭相關圖像與官員視覺文化〉,《明代研究》17: 49-89。
不著撰者
  1932 〈臺灣番俗圖之一〉,《藝林月刊》27: 6。
  1932 〈臺灣番俗圖之二〉,《藝林月刊》28: 8。
  1932 〈臺灣番俗圖之三〉,《藝林月刊》29: 10。
  1932 〈臺灣番俗圖之四〉,《藝林月刊》30: 7。
  1932 〈臺灣番俗圖之五〉,《藝林月刊》31: 8。
不著撰者
  1952 〈封面插圖說明〉,《臺灣風物》2(1): 封面內頁。
方 豪
  1971 〈乾隆初旅臺滿洲學人六十七〉,《故宮文獻》3(1): 1-20。
  出版年不詳 〈乾隆初旅臺滿洲學人六十七(修訂稿)〉,收於不著編者,《辛亥史學論集》,頁1-33。出版地不詳:出版者不詳。
李文良
  2017 〈清乾隆年間南臺灣的邊防整備與社會發展〉,《國史館館刊》52:1-32。
林開世
  2007 〈方志的呈現與再現:以《噶瑪蘭廳志》為例〉,《新史學》18(2): 1-60。
林芬郁
  2010 〈唭哩岸與慈生宮歷史變遷之研究〉,《臺灣文獻》61(3): 401-464。
呂孟璠
  2016 〈國立臺灣博物館藏平埔族風俗圖像初探〉,《臺灣博物》35(3): 60-73。
柯志明
  2011 〈岸裡社的私有化與階層化:賦役負擔與平埔族地域社會內部政經體制的形成和轉變〉,收於詹素娟主編,《族群、歷史與地域社會:施添福教授榮退論文集》,頁133-183。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阮昌銳
  1980 〈清代臺灣采風圖〉,《藝術家》66: 120-130。

(三)學位論文
宋冠美
  2014 〈圖像、知識與帝國統治:清代臺灣原住民形象的比較分析〉。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柏亭
  1971 〈清朝臺灣繪畫之研究〉。臺北:私立中國文化學院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侯建成
  2007 〈歷史圖像中平埔族的建築〉。高雄:樹德科技大學建築與古蹟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睿珍
  2011 〈歷史再現中的異己:以黃叔璥《臺海使槎錄》與六十七《番社采風圖考》為例〉。嘉義:國立嘉義大學史地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芷凡
  2011 〈跨界交會與文化“番”譯:海洋視域下臺灣原住民記述研究(1858-1912)〉。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楊雅婷
  2004 〈《番社采風圖》文化意涵之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三、其他
A.И.麥爾納爾克斯尼斯(著)、張芳(譯)
  2010 《康.安.斯卡奇科夫所藏漢籍寫本和地圖題錄》。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
不著撰人
  1934 〈集った珍書稀覯書 實に千二百餘冊 けふから臺灣文獻展〉,《臺灣日日新報》,1934年12月23日,版11。
  1937 「出草」圖,《臺大文學》1(3): 46。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臺灣總督府職員錄系統,http://who.ith.sinica.edu.tw/。
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文獻館(編輯)
  1936 《清內務府造辦處輿圖房圖目初編》。北平: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文獻館。
詹伯望等(編輯)
  2016 《一峰獨秀:林朝英逝世200周年紀念》。臺南: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主辦(未出版)。
zh_TW
dc.identifier.doi (DOI) 10.6814/NCCU202101601en_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