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當代台灣《哈姆雷》研究:以《莎姆雷特》等四部劇作為例
Study on Hamlet in contemporary Taiwan: using Shamlet and other 3 plays as example
作者 林潔欣
Lin, Jie-Shin
貢獻者 陳芳
Chen, Fang
林潔欣
Lin, Jie-Shin
關鍵詞 跨文化改編
哈姆雷
三橢圓圖
台灣當代戲劇
日期 2021
上傳時間 1-Nov-2021 11:55:41 (UTC+8)
摘要   本論文主要採用賈桂琳.羅(Jacqueline Lo)與海倫.吉伯特(Helen Gilbert)所提出的「三橢圓圖」 理論兼及弘彼(Richard Hornby)的後設理論等觀點,旨在探討臺灣當代《哈姆雷》改編劇作從「原著文化」(source culture)到「標的文化」(target culture)的跨文化改編過程中所呈現的演繹與創思。本文緒論主要以羅與吉伯特的「三橢圓圖」理論檢視並剖析改編劇作受原著文化與標的文化影響的過程,並針對現有的文獻進行回顧。第一章〈後設與反思──《莎姆雷特》〉將從後設理論切入,討論其劇本的寫作策略,更進一步探討《莎姆雷特》落幕之後,在台灣當代劇場中,那一些被影射的問題是否得到解決。第二章〈看與被看?──《哈姆雷》〉藉由傅柯(Michel Foucault)的監視與權力論述,探討導演如何運用多媒體的道具表現權力在哈姆雷與國王之間的流動。第三章〈疾病與隱喻──《他媽的,哈姆的,悲劇》、《鋼筋哈姆雷特的琵琶》〉,則是從疾病的隱喻來探討精神疾病在當代的盛行,以及其中所隱含了人與人之間疏離的關係。結論則總結此四部劇作在跨文化改編中的成果,並檢視跨文化理論在劇場中的實踐、具體改進的空間,以及未來的展望,期許台灣劇場在改編大行其道的同時,能運用多元手法創造出屬於自己這片土地的各種經典。
參考文獻 一、專著
石光生:《跨文化劇場:傳播與詮釋》,臺北:書林,2008年。
朱芳慧:《跨文化戲曲改編研究》,台北:國家,2012年。
呂柏伸:《跨文化戲劇I》,台南市:台南人劇團,2008年。
李東榮:《劇場燈光設計與實務》,台北:書林,2015年。
李國修:《莎姆雷特》,台北:印刻出版社,2013年。
李國修著,黃致凱編:《李國修編導演教室》,台北:平安文化,2014年。
林鶴宜:《台灣戲劇史》,台北:國立空中大學,2003年。
林鶴宜、紀蔚然主編:《眾聲喧譁之後:臺灣現代戲劇論集》,台北:書林,2008年。
姚坤君:《演員功課-《求證》的演繹過程》,台北:書林,2007年。
段馨君:《跨文化劇場:改編與再現》,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出版社,2009年。
───:《凝視臺灣當代劇場:女性劇場、跨文化劇場與表演工作坊》台北:華藝數位,2010年。
───:《西方經典在台灣劇場:改編與轉化》,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出版社,2012年。
紀蔚然:《現代戲劇敘事觀:建構與解構》,台北:遠流出版社,2014年。
孫惠柱:《戲劇的結構》,台北:書林,1995年。
耿一偉主編:《劇場事特刊-劇場關鍵字》,台南:台南人劇團,2008年。
馬森:《當代戲劇》。臺北吃 :時代文化,1991年。
──:《西潮下的中國現代戲劇》,臺北:書林,1994年。
──:《台灣戲劇-從現代到後現代》,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2002年。
梁文菁:《與莎士比亞同行:著述、演繹、生活》,台北:網路與書,2016年。
陳芳:《莎戲曲:跨文化改編與演繹》,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2012年。
許極墩:《台灣語概論》,臺北:前衛出版,1998年。
傅柏忻:《演技教程:表演心理學》,台北:唐山出版社,2009年。
彭鏡禧:《細說莎士比亞:論文集》,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年。
───:《與獨白對話:莎士比亞戲劇獨白研究》,台北:書林,2009年。
焦桐:《台灣戰後初期的戲劇》,台北:臺原,1990年。
詹竹莘:《表演技術與表演教程》,台北:書林,1997年。
戴雅雯(Diamond Catherine)著,呂健忠譯:《做戲瘋,看戲傻──十年所見台灣劇場的觀眾與表演(1988-1998)》,台北:書林,2000年。
鍾明德:《在後現代主義的雜音中》,台北:書林,1991年。
───:《現代戲劇講座:從寫實主義到後現代主義》,台北:書林,1995年。
───:《繼續前衛-尋找整體藝術和當代台北文化》,台北:書林,1996年。
───:《台灣小劇場運動史》,台北:楊智文化,1999年。
Dani Cavallaro著,張衛東等譯:《文化理論關鍵詞》(Critical and Cultura Throry),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13年。
David Ball著,莊丹琪譯:《劇本筆記:讀劇必修的22堂課》(Backwards and Forwards: a technical manual for reading plays),台北:五南圖書,2017年。
Edward W. Said著,王志弘、王淑燕、莊雅仲等譯:《東方主義》(The Orientalism),台北:立緒,1999年。
Ismail S. Talib著,李勤岸譯:《後殖民時期的語言》(The Language of Postcolonial Literatures),臺北:書林,2001年。
Jan Kott. Shakespeare, our contemporary, (New york: Norton, 1974)
John Berger著,吳莉君譯:《觀看的方式》(Ways of Seeing),臺北:麥田出版,2016年。
Konstantin Stasnislavsky著,鄭君里、章泯譯:《演員自我修養》,台北:新銳文創,2013年。
Michel Foucault著,王紹中譯,《監視與懲罰:監獄的誕生》(Surveiller et punir: naissance de la prison),台北:時報,2020年。
Patrice Pavis. The Intercultural Performance Reader, (London: Routledge, 1996)
Peter Brook著,耿一偉譯:《空的空間》(The empty space),台北: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2008年。
Peter Brook著,陳敬旻譯:《開放的門──對於表演與劇場的思考》(The Open Door : Thoughts on Acting and Theatre),台北:書林,2009年。
Richard Hornby. Drama, Metadrama, and Perception. (London: Associated University Press, 1986)
Susan Sontag著,黃翰荻譯:《論攝影》(On Photography),臺北:唐山出版社,1997年。

William Shakespeare著,彭鏡禧譯:《哈姆雷》(Hamlet),台北:聯經,2014年。
二、期刊論文
王友輝:〈影像般的生與死評臺南人劇團「莎士比亞不插電:哈姆雷」〉,《表演藝術》2005年8月,頁47-48。
王婉容:〈莎士比亞與台灣當代劇團的對話〉,《中外文學》28卷第2期1999年,頁140-148。
呂健忠:〈台灣劇場改編現象的近況〉,《中外文學》23卷7期1994年12月,頁26-47。
林世君:〈從《哈姆雷》到《莎姆雷特》:劇中劇之比較研究〉,《長榮大學學報》2005年12月,頁129-143。
邱錦榮:〈莎劇中的後設策略《仲夏夜夢》及其他散例〉,《英美文學評論》第5期2001年12月,頁55-87。
紀蔚然:〈肢解「哈姆雷特」:評李國修的「莎姆雷特」〉,《當代》1992年6月74期,頁86-96。
陳淑芬:〈評介《哈姆雷特》在臺灣的研究紀實〉,《小說與戲劇》第10卷1998年1月,頁35-39。
───:〈莎士比亞翻譯與「跨文化劇場」交流-以台南人劇團「莎士比亞工作坊」《奧賽羅》呈現為例〉,《文山評論:文學與文化》第2卷第1期2008年12月,頁99-120。
陳瑞松:〈「解散」或是「不解散」那是值得考慮的問題:當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遇上李國修的《莎姆雷特》〉,《台藝藝術學刊》第5卷2010年3月,頁45-62。
游淑瑜、游明麟:〈心理劇治療的人格理論:角色理論及重要概念〉,《輔導季刊》45卷1期2007年3月,頁50-59。
廖玉如:〈空的空間:彼得.布魯克的《哈姆雷特的悲劇》與呂柏伸的《哈姆雷》研究〉,《成大中文學報》第23期2008年12月,頁123-156。
儲湘君:〈假戲真作:劇場、後設劇場、《哈姆雷》〉,《中外文學》31卷1期2002年6月,頁35-58。
謝筱玫:〈跨文化之後:從《歐蘭朵》到《孟小冬》〉,《戲劇研究》2012年7月第10期,頁139-162。
───:〈展演後設:國光劇團的《艷后》與《水袖》〉,《清華學報》新45卷第2期2015年6月,頁315-342。
顏元叔:〈哈姆雷特:一個形上的爆炸〉,《中外文學》第3卷第5期1974年10月,頁116-132。
鄭惠芳:〈《哈姆雷特》、性別空間與劇場空間〉,《英美文學評論》第29期2016年12月,頁15-35。
三、學位論文
方尹綸:〈台灣當代劇場跨文化改編研究(2000-2009)〉,台北: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戲劇與劇場應用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王元欣:〈論析《莎姆雷特》後設手法〉,台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戲劇學系表演藝術組碩士論文,2010年。
王尚淳:〈跨文化改編與詮釋:莎劇在台灣的戲曲化研究(1986-2010)〉。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
王瑋廉:〈《他媽的,哈姆的,悲劇》表演製作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戲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李怡婷:〈莎士比亞《馴悍記》與果陀劇場《吻我吧娜娜》的「場面」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外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7年。
林盈志:〈當代台灣後設劇場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林潤筠:〈「馴悍」在臺灣: 莎劇《馴悍記》的四部「歌舞劇」改編探抉〉,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4年
徐英涵:〈京劇《胭脂虎與獅子狗》之跨文化戲曲改編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年。
張舒涵:〈論析跨文化劇場之理論與實踐-以法國音樂劇《羅密歐與茱麗葉之愛與恨》與臺灣歌仔戲《彼岸花》為例〉,台南: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陳怡廷:〈臺灣當代「仲夏夜之夢」的改編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6年。
陳瑞松:〈扭曲或是超越莎士比亞:台灣莎劇改編之研究 (1986-2004)〉(英文),嘉義:國立中正大學外國語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10年。
黃千凌:〈當代台灣戲曲跨文化改編﹙1981-2001﹚〉,台北:國立臺灣大學戲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劉雯怡:〈西方古典劇本的東方新詮釋-《哈姆雷特》於台灣表演團體為例〉,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表演藝術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2016年。
鍾佩真:〈一劇兩吃:從《量‧度》談跨文化改編〉,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
魏立雯:〈「果陀」跨文化改編作品之研究:《吻我吧娜娜》、《回家》〉台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戲劇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
四、網路資料
亞洲莎士比亞跨文化檔案庫(Asian Shakespeare Intercultural Archive):http://a-s-i-a-web.org/cn/home.php
臺灣莎士比亞資料庫:http://shakespeare.digital.ntu.edu.tw/shakespeare/index.php?Language=ch
台南人劇團《哈姆雷》網站:http://www.tainanjen.org.tw/2005_Shakespeare_Unplugged_Hamlet.htm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104151023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4151023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陳芳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Chen, Fang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林潔欣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Lin, Jie-Shinen_US
dc.creator (作者) 林潔欣zh_TW
dc.creator (作者) Lin, Jie-Shinen_US
dc.date (日期) 2021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Nov-2021 11:55:41 (UTC+8)-
dc.date.available 1-Nov-2021 11:55:41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Nov-2021 11:55:41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04151023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37663-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中國文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4151023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論文主要採用賈桂琳.羅(Jacqueline Lo)與海倫.吉伯特(Helen Gilbert)所提出的「三橢圓圖」 理論兼及弘彼(Richard Hornby)的後設理論等觀點,旨在探討臺灣當代《哈姆雷》改編劇作從「原著文化」(source culture)到「標的文化」(target culture)的跨文化改編過程中所呈現的演繹與創思。本文緒論主要以羅與吉伯特的「三橢圓圖」理論檢視並剖析改編劇作受原著文化與標的文化影響的過程,並針對現有的文獻進行回顧。第一章〈後設與反思──《莎姆雷特》〉將從後設理論切入,討論其劇本的寫作策略,更進一步探討《莎姆雷特》落幕之後,在台灣當代劇場中,那一些被影射的問題是否得到解決。第二章〈看與被看?──《哈姆雷》〉藉由傅柯(Michel Foucault)的監視與權力論述,探討導演如何運用多媒體的道具表現權力在哈姆雷與國王之間的流動。第三章〈疾病與隱喻──《他媽的,哈姆的,悲劇》、《鋼筋哈姆雷特的琵琶》〉,則是從疾病的隱喻來探討精神疾病在當代的盛行,以及其中所隱含了人與人之間疏離的關係。結論則總結此四部劇作在跨文化改編中的成果,並檢視跨文化理論在劇場中的實踐、具體改進的空間,以及未來的展望,期許台灣劇場在改編大行其道的同時,能運用多元手法創造出屬於自己這片土地的各種經典。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1
第二節 前人研究述評…………………………………………………………………………6
第三節 研究範圍、理論、方法及綱目………………………………………11
第一章 後設與反思──《莎姆雷特》……………………………………………21
第一節 後設中的解構與建構……………………………………………………………21
第二節 《莎姆雷特》跨文化改編歷程…………………………………………31
第三節 後設反應的真實人生:當代劇場現況…………………………40
第二章 看與被看?──《哈姆雷》…………………………………………………45
第一節 情節增刪與舞台設計……………………………………………………………45
第二節 「凝視」(The Gaze)與權力………………………………………54
第三節 語言特色與歌唱形式設計…………………………………………………62
第三章 疾病與隱喻──《他媽的,哈姆的,悲劇》、《鋼筋哈姆雷特的琵琶》…………………………………………………69
第一節 情節重構與設計…………………………………………………………69
第二節 疾病、治療與隱喻……………………………………………………75
第三節 角色塑造與展演…………………………………………………………80
第四節 演出成效………………………………………………………………………83
第五節 《鋼筋哈姆雷特的琵琶》的隱喻………………………85
結論……………………………………………………………………………………………………88
附錄:訪談整理稿………………………………………………………………………92
參考文獻………………………………………………………………………………………106
zh_TW
dc.format.extent 4238454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4151023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跨文化改編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哈姆雷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三橢圓圖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台灣當代戲劇zh_TW
dc.title (題名) 當代台灣《哈姆雷》研究:以《莎姆雷特》等四部劇作為例zh_TW
dc.title (題名) Study on Hamlet in contemporary Taiwan: using Shamlet and other 3 plays as example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專著
石光生:《跨文化劇場:傳播與詮釋》,臺北:書林,2008年。
朱芳慧:《跨文化戲曲改編研究》,台北:國家,2012年。
呂柏伸:《跨文化戲劇I》,台南市:台南人劇團,2008年。
李東榮:《劇場燈光設計與實務》,台北:書林,2015年。
李國修:《莎姆雷特》,台北:印刻出版社,2013年。
李國修著,黃致凱編:《李國修編導演教室》,台北:平安文化,2014年。
林鶴宜:《台灣戲劇史》,台北:國立空中大學,2003年。
林鶴宜、紀蔚然主編:《眾聲喧譁之後:臺灣現代戲劇論集》,台北:書林,2008年。
姚坤君:《演員功課-《求證》的演繹過程》,台北:書林,2007年。
段馨君:《跨文化劇場:改編與再現》,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出版社,2009年。
───:《凝視臺灣當代劇場:女性劇場、跨文化劇場與表演工作坊》台北:華藝數位,2010年。
───:《西方經典在台灣劇場:改編與轉化》,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出版社,2012年。
紀蔚然:《現代戲劇敘事觀:建構與解構》,台北:遠流出版社,2014年。
孫惠柱:《戲劇的結構》,台北:書林,1995年。
耿一偉主編:《劇場事特刊-劇場關鍵字》,台南:台南人劇團,2008年。
馬森:《當代戲劇》。臺北吃 :時代文化,1991年。
──:《西潮下的中國現代戲劇》,臺北:書林,1994年。
──:《台灣戲劇-從現代到後現代》,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2002年。
梁文菁:《與莎士比亞同行:著述、演繹、生活》,台北:網路與書,2016年。
陳芳:《莎戲曲:跨文化改編與演繹》,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2012年。
許極墩:《台灣語概論》,臺北:前衛出版,1998年。
傅柏忻:《演技教程:表演心理學》,台北:唐山出版社,2009年。
彭鏡禧:《細說莎士比亞:論文集》,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年。
───:《與獨白對話:莎士比亞戲劇獨白研究》,台北:書林,2009年。
焦桐:《台灣戰後初期的戲劇》,台北:臺原,1990年。
詹竹莘:《表演技術與表演教程》,台北:書林,1997年。
戴雅雯(Diamond Catherine)著,呂健忠譯:《做戲瘋,看戲傻──十年所見台灣劇場的觀眾與表演(1988-1998)》,台北:書林,2000年。
鍾明德:《在後現代主義的雜音中》,台北:書林,1991年。
───:《現代戲劇講座:從寫實主義到後現代主義》,台北:書林,1995年。
───:《繼續前衛-尋找整體藝術和當代台北文化》,台北:書林,1996年。
───:《台灣小劇場運動史》,台北:楊智文化,1999年。
Dani Cavallaro著,張衛東等譯:《文化理論關鍵詞》(Critical and Cultura Throry),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13年。
David Ball著,莊丹琪譯:《劇本筆記:讀劇必修的22堂課》(Backwards and Forwards: a technical manual for reading plays),台北:五南圖書,2017年。
Edward W. Said著,王志弘、王淑燕、莊雅仲等譯:《東方主義》(The Orientalism),台北:立緒,1999年。
Ismail S. Talib著,李勤岸譯:《後殖民時期的語言》(The Language of Postcolonial Literatures),臺北:書林,2001年。
Jan Kott. Shakespeare, our contemporary, (New york: Norton, 1974)
John Berger著,吳莉君譯:《觀看的方式》(Ways of Seeing),臺北:麥田出版,2016年。
Konstantin Stasnislavsky著,鄭君里、章泯譯:《演員自我修養》,台北:新銳文創,2013年。
Michel Foucault著,王紹中譯,《監視與懲罰:監獄的誕生》(Surveiller et punir: naissance de la prison),台北:時報,2020年。
Patrice Pavis. The Intercultural Performance Reader, (London: Routledge, 1996)
Peter Brook著,耿一偉譯:《空的空間》(The empty space),台北: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2008年。
Peter Brook著,陳敬旻譯:《開放的門──對於表演與劇場的思考》(The Open Door : Thoughts on Acting and Theatre),台北:書林,2009年。
Richard Hornby. Drama, Metadrama, and Perception. (London: Associated University Press, 1986)
Susan Sontag著,黃翰荻譯:《論攝影》(On Photography),臺北:唐山出版社,1997年。

William Shakespeare著,彭鏡禧譯:《哈姆雷》(Hamlet),台北:聯經,2014年。
二、期刊論文
王友輝:〈影像般的生與死評臺南人劇團「莎士比亞不插電:哈姆雷」〉,《表演藝術》2005年8月,頁47-48。
王婉容:〈莎士比亞與台灣當代劇團的對話〉,《中外文學》28卷第2期1999年,頁140-148。
呂健忠:〈台灣劇場改編現象的近況〉,《中外文學》23卷7期1994年12月,頁26-47。
林世君:〈從《哈姆雷》到《莎姆雷特》:劇中劇之比較研究〉,《長榮大學學報》2005年12月,頁129-143。
邱錦榮:〈莎劇中的後設策略《仲夏夜夢》及其他散例〉,《英美文學評論》第5期2001年12月,頁55-87。
紀蔚然:〈肢解「哈姆雷特」:評李國修的「莎姆雷特」〉,《當代》1992年6月74期,頁86-96。
陳淑芬:〈評介《哈姆雷特》在臺灣的研究紀實〉,《小說與戲劇》第10卷1998年1月,頁35-39。
───:〈莎士比亞翻譯與「跨文化劇場」交流-以台南人劇團「莎士比亞工作坊」《奧賽羅》呈現為例〉,《文山評論:文學與文化》第2卷第1期2008年12月,頁99-120。
陳瑞松:〈「解散」或是「不解散」那是值得考慮的問題:當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遇上李國修的《莎姆雷特》〉,《台藝藝術學刊》第5卷2010年3月,頁45-62。
游淑瑜、游明麟:〈心理劇治療的人格理論:角色理論及重要概念〉,《輔導季刊》45卷1期2007年3月,頁50-59。
廖玉如:〈空的空間:彼得.布魯克的《哈姆雷特的悲劇》與呂柏伸的《哈姆雷》研究〉,《成大中文學報》第23期2008年12月,頁123-156。
儲湘君:〈假戲真作:劇場、後設劇場、《哈姆雷》〉,《中外文學》31卷1期2002年6月,頁35-58。
謝筱玫:〈跨文化之後:從《歐蘭朵》到《孟小冬》〉,《戲劇研究》2012年7月第10期,頁139-162。
───:〈展演後設:國光劇團的《艷后》與《水袖》〉,《清華學報》新45卷第2期2015年6月,頁315-342。
顏元叔:〈哈姆雷特:一個形上的爆炸〉,《中外文學》第3卷第5期1974年10月,頁116-132。
鄭惠芳:〈《哈姆雷特》、性別空間與劇場空間〉,《英美文學評論》第29期2016年12月,頁15-35。
三、學位論文
方尹綸:〈台灣當代劇場跨文化改編研究(2000-2009)〉,台北: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戲劇與劇場應用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王元欣:〈論析《莎姆雷特》後設手法〉,台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戲劇學系表演藝術組碩士論文,2010年。
王尚淳:〈跨文化改編與詮釋:莎劇在台灣的戲曲化研究(1986-2010)〉。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
王瑋廉:〈《他媽的,哈姆的,悲劇》表演製作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戲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李怡婷:〈莎士比亞《馴悍記》與果陀劇場《吻我吧娜娜》的「場面」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外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7年。
林盈志:〈當代台灣後設劇場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林潤筠:〈「馴悍」在臺灣: 莎劇《馴悍記》的四部「歌舞劇」改編探抉〉,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4年
徐英涵:〈京劇《胭脂虎與獅子狗》之跨文化戲曲改編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年。
張舒涵:〈論析跨文化劇場之理論與實踐-以法國音樂劇《羅密歐與茱麗葉之愛與恨》與臺灣歌仔戲《彼岸花》為例〉,台南: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陳怡廷:〈臺灣當代「仲夏夜之夢」的改編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6年。
陳瑞松:〈扭曲或是超越莎士比亞:台灣莎劇改編之研究 (1986-2004)〉(英文),嘉義:國立中正大學外國語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10年。
黃千凌:〈當代台灣戲曲跨文化改編﹙1981-2001﹚〉,台北:國立臺灣大學戲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劉雯怡:〈西方古典劇本的東方新詮釋-《哈姆雷特》於台灣表演團體為例〉,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表演藝術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2016年。
鍾佩真:〈一劇兩吃:從《量‧度》談跨文化改編〉,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
魏立雯:〈「果陀」跨文化改編作品之研究:《吻我吧娜娜》、《回家》〉台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戲劇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
四、網路資料
亞洲莎士比亞跨文化檔案庫(Asian Shakespeare Intercultural Archive):http://a-s-i-a-web.org/cn/home.php
臺灣莎士比亞資料庫:http://shakespeare.digital.ntu.edu.tw/shakespeare/index.php?Language=ch
台南人劇團《哈姆雷》網站:http://www.tainanjen.org.tw/2005_Shakespeare_Unplugged_Hamlet.htm
zh_TW
dc.identifier.doi (DOI) 10.6814/NCCU202101652en_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