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s-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NCCU Library

Citation Infomation

Related Publications in TAIR

題名 漢德水類熟語隱喻研究
Research on the Metaphor of Chinese and German Water Idioms
作者 邵元婷
Shao, Yuan-Ting
貢獻者 宋韻珊
邵元婷
Shao, Yuan-Ting
關鍵詞 
熟語
隱喻
對比研究
日期 2021
上傳時間 1-Nov-2021 11:57:21 (UTC+8)
摘要 水自古以來對人類的生存就是不可或缺的存在,長江、黃河滾滾不斷的江水孕育了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不論是古代的詩詞書畫亦或者是民間傳說故事,水都有著不同的象徵意義。而熟語的使用,亦是經過長時間歷史及文化的累積,能展現豐富且獨特的文化特質,人們會根據水的特性以及對人類的影響產生不同的隱喻概念。本文以源於Lakoff & Johnson(1980)的概念譬喻理論(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為基礎,透過「來源域」和「目標域」的映射,分析水在漢語以及德語熟語中的隱喻使用,進而瞭解其概念的建構過程以及不同民族思維。
本文針對漢語及德語,以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成語典》以及《杜登辭典》所收錄之與水相關之熟語為分析對象,探討其隱喻使用及語義範疇上的共同點及差異處,作一跨語言、跨文化的對比研究。藉由探討「水」在德語及漢語中隱喻與文化概念,進而了解不同語言及文化之間的異同。
參考文獻 漢語專書
王韻雅(2011)。《成語的隱喻藝術》。台北市:資訊科技秀威
向柏松(1999)。《中國水崇拜》。上海:上海三聯出版
束定芳(2011)。《隱喻與轉喻研究》。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周世箴(譯註、導讀)(1980)。我們賴以生存的譬喻。(原作者:George Lakoff、Mark Johnson)。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袁行霈(1990)。<李白的宇宙世界>,載於《中國李白研究》一九九0年集(上)。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年9月一版。
常敬宇(2000)。《漢語詞語與文化》。台北市:文橋出版社
梁玉琳(譯)(1994)。女人、火與危險事物-範疇所指示之心理奧秘。(原作者:GeorgeLakoff、Mark Johnson)。台北市: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陳植鍔(1992)。《詩歌意象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劉叔新(2000)。《漢語描寫詞彙學》。北京:商務
蘇以文(2005)。《隱喻與認知》。台北市: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漢語期刊
束定芳(2000)。<論隱喻的運作機制>。北京市:外語教學與研究34(2),98-106
束定芳(2000)。<論隱喻產生的認知、心理和語言原因>。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外語學刊,100,23-33
束定芳(2003)。<論隱喻與明喻的結構及認知特點>。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外語學刊35(2),102-107
謝菁玉(2006)。<德語情感表達用語的文化觀:以動、植物固定語式為例>。新北市:國際文化研究2(1),1-24

漢語學位論文
方色麗(2019)。《印尼和中國動物隱喻的對比分析》。國立嘉義大學外國語言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市。
王秋香(2004)。《先秦詩歌水意象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王郭皇(2011)。《蘇軾詩詞水意象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台北市。
白季耘(2014)。《針對德國漢學系學生的語言與文化教學探究—以「龍」的成語及俗諺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漢語文教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
石佩瑾(2006)。《漢語十二生肖中動物詞語連鎖隱喻之研究》。靜宜大學英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市。
李恩柔(2017)。《漢語鳥類詞語的文化隱喻對華語教學的啟示》。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漢語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台北市。
李雅萱(2010)。《隱喻(Metaphor)與文化詞彙對於學習漢語的影響-以十二生肖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漢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林嘉斌(2013)。《天氣詞「風」在成語中的譬喻思維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台中市。
徐國峰(2009)。《先秦儒家水意象析論》。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花蓮縣。
徐韶君(2014)。《客家動物諺語的隱喻表現》。國立政治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陳白歷云(2013)。《從認知語言學看漢語成語「龍」之隱喻研究》。輔仁大學跨文化研究所語言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新北市。
陳怡菁(2014)。《以龍、蛇為例談漢語固定語式之隱喻表達》。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語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新竹市。
陳慈敏(2003)。《《詩經》與水相關意象之研究》。逢甲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台中市。
黃思婷(2015)。《漢語成語「牛」之概念隱喻研究》。輔仁大學跨文化研究所語言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新北市。
黃淳琬(2012)。《漢語固定語式動物詞的文化分析-以十二生肖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漢語文教學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屏東縣。
黃筠茜(2012)。《《詩經》之水意象研究》。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新竹市。
葉淑美(2017)。《中日語言中「氣」的多義對比分析:以隱喻及轉喻為研究中心》。國立政治大學漢語文教學博士學位學程博士論文,台北市。
外語文獻
Falkenberg,H. ,& Hammer, H. Zur Geschichte und Kultur der Schweinezucht und -haltung5. Mitt.: Die Nutzung von Schweinen durch die Menschen.
Hoffstadt,C.2009. Denkräume und Denkbewegungen: Untersuchungen zum metaphorischen Gebrauchder Sprache der Räumlichkeit. Karlsruhe:KIT Scientific Publishing.
Hsieh,S.C.Y.2001. Tiermetaphern im modernen Chinesischen und Deutschen: Eine vergleichende semantische und soziolinguistische Studie.
Hsieh,Shelley Ching-yu.2007. Konzepte Der Tiermetaphern im Chinesischen und Deutschen. Deustch-taiwanische Hefte-Journal für deutsche Studien.13,190-211
Jensen,A.E.1944. Das Weltbild der frühen Kultur. Paideuma,(H.1/2),1-83.
Jöchle,W.1958. Ähnlichkeiten früh chinesischer und antiker Darstellungen domestizierter Schweine1:(BeitragzurHaustiergeschichte).Zeitschrift für Tierzüchtung und Züchtungsbiologie,71(3),247-251.
Kovecses, Z.2002. Metaphor: A Practical Introduc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rzeszowski, TomaszP.1997. Angels and Devils in Hell: Elements of Axiology in Semantics. Warszawa: Wydawnic two Energeia.
Lakoff, George1993. 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 Metaphor and Thought, ed. by Andrew Ortony.202-251.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akoff,G. ,&M.Johnson.2008.Metaphors we live by.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Lakoff,G. ,&M.Turner.1989.Morethan Cool Reason. A Field Guide to Poetic Metaphor.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Lakoff,G. 1987. 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Wierzbicka, A.1985. Different cultures, different languages, different speech acts: Polish vs. English. Journal of pragmatics,9(2-3),145-178.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華語文教學碩博士學位學程
107161015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7161015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宋韻珊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邵元婷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Shao, Yuan-Tingen_US
dc.creator (作者) 邵元婷zh_TW
dc.creator (作者) Shao, Yuan-Tingen_US
dc.date (日期) 2021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Nov-2021 11:57:21 (UTC+8)-
dc.date.available 1-Nov-2021 11:57:21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Nov-2021 11:57:21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07161015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37667-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華語文教學碩博士學位學程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7161015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水自古以來對人類的生存就是不可或缺的存在,長江、黃河滾滾不斷的江水孕育了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不論是古代的詩詞書畫亦或者是民間傳說故事,水都有著不同的象徵意義。而熟語的使用,亦是經過長時間歷史及文化的累積,能展現豐富且獨特的文化特質,人們會根據水的特性以及對人類的影響產生不同的隱喻概念。本文以源於Lakoff & Johnson(1980)的概念譬喻理論(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為基礎,透過「來源域」和「目標域」的映射,分析水在漢語以及德語熟語中的隱喻使用,進而瞭解其概念的建構過程以及不同民族思維。
本文針對漢語及德語,以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成語典》以及《杜登辭典》所收錄之與水相關之熟語為分析對象,探討其隱喻使用及語義範疇上的共同點及差異處,作一跨語言、跨文化的對比研究。藉由探討「水」在德語及漢語中隱喻與文化概念,進而了解不同語言及文化之間的異同。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3
第三節 名詞釋義 4
壹、 熟語 4
貳、 隱喻 4
參、 高地德語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6
第一節 隱喻理論簡介 6
第二節 熟語隱喻研究概況 12
第三節 關於水意象的研究 1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2
第一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22
第二節 研究工具與對象 23
壹、 語料選定 23
貳、 問卷調查 25
第三節 研究架構 26
第四章 認知語義學中的水 27
第一節 水的來源域分析 27
壹、 水的探析 27
貳、 漢語中的來源域 28
參、 德語中的來源域 31
第二節 漢語中水的隱喻 33
壹、 隱喻概念分析 33
貳、 小結 57
第三節 德語中水的隱喻 59
壹、 隱喻概念分析 59
貳、 小結 66
第五章 漢、德語母語者對水的語義認知 68
第一節 學習者對水之聯想 68
第二節 漢語及德語熟語之聯想結果 73
第三節 熟語學習需求分析 109
第六章 結論 113
第一節 研究結果 113
第二節 熟語教學建議 116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117
參考書目 118
附錄 122
附錄(一) 122
附錄(二) 127
附錄(三) 130
附錄(四) 136
附錄(五) 160
zh_TW
dc.format.extent 3857990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7161015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熟語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隱喻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對比研究zh_TW
dc.title (題名) 漢德水類熟語隱喻研究zh_TW
dc.title (題名) Research on the Metaphor of Chinese and German Water Idioms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漢語專書
王韻雅(2011)。《成語的隱喻藝術》。台北市:資訊科技秀威
向柏松(1999)。《中國水崇拜》。上海:上海三聯出版
束定芳(2011)。《隱喻與轉喻研究》。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周世箴(譯註、導讀)(1980)。我們賴以生存的譬喻。(原作者:George Lakoff、Mark Johnson)。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袁行霈(1990)。<李白的宇宙世界>,載於《中國李白研究》一九九0年集(上)。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年9月一版。
常敬宇(2000)。《漢語詞語與文化》。台北市:文橋出版社
梁玉琳(譯)(1994)。女人、火與危險事物-範疇所指示之心理奧秘。(原作者:GeorgeLakoff、Mark Johnson)。台北市: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陳植鍔(1992)。《詩歌意象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劉叔新(2000)。《漢語描寫詞彙學》。北京:商務
蘇以文(2005)。《隱喻與認知》。台北市: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漢語期刊
束定芳(2000)。<論隱喻的運作機制>。北京市:外語教學與研究34(2),98-106
束定芳(2000)。<論隱喻產生的認知、心理和語言原因>。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外語學刊,100,23-33
束定芳(2003)。<論隱喻與明喻的結構及認知特點>。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外語學刊35(2),102-107
謝菁玉(2006)。<德語情感表達用語的文化觀:以動、植物固定語式為例>。新北市:國際文化研究2(1),1-24

漢語學位論文
方色麗(2019)。《印尼和中國動物隱喻的對比分析》。國立嘉義大學外國語言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市。
王秋香(2004)。《先秦詩歌水意象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王郭皇(2011)。《蘇軾詩詞水意象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台北市。
白季耘(2014)。《針對德國漢學系學生的語言與文化教學探究—以「龍」的成語及俗諺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漢語文教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
石佩瑾(2006)。《漢語十二生肖中動物詞語連鎖隱喻之研究》。靜宜大學英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市。
李恩柔(2017)。《漢語鳥類詞語的文化隱喻對華語教學的啟示》。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漢語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台北市。
李雅萱(2010)。《隱喻(Metaphor)與文化詞彙對於學習漢語的影響-以十二生肖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漢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林嘉斌(2013)。《天氣詞「風」在成語中的譬喻思維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台中市。
徐國峰(2009)。《先秦儒家水意象析論》。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花蓮縣。
徐韶君(2014)。《客家動物諺語的隱喻表現》。國立政治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陳白歷云(2013)。《從認知語言學看漢語成語「龍」之隱喻研究》。輔仁大學跨文化研究所語言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新北市。
陳怡菁(2014)。《以龍、蛇為例談漢語固定語式之隱喻表達》。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語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新竹市。
陳慈敏(2003)。《《詩經》與水相關意象之研究》。逢甲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台中市。
黃思婷(2015)。《漢語成語「牛」之概念隱喻研究》。輔仁大學跨文化研究所語言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新北市。
黃淳琬(2012)。《漢語固定語式動物詞的文化分析-以十二生肖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漢語文教學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屏東縣。
黃筠茜(2012)。《《詩經》之水意象研究》。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新竹市。
葉淑美(2017)。《中日語言中「氣」的多義對比分析:以隱喻及轉喻為研究中心》。國立政治大學漢語文教學博士學位學程博士論文,台北市。
外語文獻
Falkenberg,H. ,& Hammer, H. Zur Geschichte und Kultur der Schweinezucht und -haltung5. Mitt.: Die Nutzung von Schweinen durch die Menschen.
Hoffstadt,C.2009. Denkräume und Denkbewegungen: Untersuchungen zum metaphorischen Gebrauchder Sprache der Räumlichkeit. Karlsruhe:KIT Scientific Publishing.
Hsieh,S.C.Y.2001. Tiermetaphern im modernen Chinesischen und Deutschen: Eine vergleichende semantische und soziolinguistische Studie.
Hsieh,Shelley Ching-yu.2007. Konzepte Der Tiermetaphern im Chinesischen und Deutschen. Deustch-taiwanische Hefte-Journal für deutsche Studien.13,190-211
Jensen,A.E.1944. Das Weltbild der frühen Kultur. Paideuma,(H.1/2),1-83.
Jöchle,W.1958. Ähnlichkeiten früh chinesischer und antiker Darstellungen domestizierter Schweine1:(BeitragzurHaustiergeschichte).Zeitschrift für Tierzüchtung und Züchtungsbiologie,71(3),247-251.
Kovecses, Z.2002. Metaphor: A Practical Introduc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rzeszowski, TomaszP.1997. Angels and Devils in Hell: Elements of Axiology in Semantics. Warszawa: Wydawnic two Energeia.
Lakoff, George1993. 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 Metaphor and Thought, ed. by Andrew Ortony.202-251.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akoff,G. ,&M.Johnson.2008.Metaphors we live by.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Lakoff,G. ,&M.Turner.1989.Morethan Cool Reason. A Field Guide to Poetic Metaphor.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Lakoff,G. 1987. 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Wierzbicka, A.1985. Different cultures, different languages, different speech acts: Polish vs. English. Journal of pragmatics,9(2-3),145-178.
zh_TW
dc.identifier.doi (DOI) 10.6814/NCCU202101672en_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