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鄧小平時期的文藝政策及文藝產出
The Policy and Works of Art and Literature of Deng XiaoPing`s Era
作者 林宸逸
Lin, Chen-Yi
貢獻者 鍾延麟
Chung, Yen-Lin
林宸逸
Lin, Chen-Yi
關鍵詞 改革開放
宣傳政策
文藝管理
文藝體制
文學
電影
Reform and opening-up
Deng era
Art and Literature Policy
Art and Literature Works
日期 2021
上傳時間 1-Nov-2021 12:14:21 (UTC+8)
摘要 1942年毛澤東發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要求文藝必須為政治服務,此一政治基調自此成為中國共產黨指導文藝活動的最高準則。文藝也因而成為共產黨塑造意識形態和推行政策的重要途徑,毛澤東主政時期的中國大陸,文藝發展就長期受制於中共的政治發展。
步入「改革開放」時期,黨國體制的略為鬆動和相對開放的社會環境,為中國大陸的文藝發展形塑不同既往的創作環境,中共也因時制宜地在政策制度上加以調整與創新,以及運用新的宣傳工具與手法。
本文以中共相關宣傳政令為經緯,透過中共在文藝管理機構權責的改革、出版及電影製作發行體制的調整、文藝工作者的培育與待遇,兼及針對中國大陸當代文學小說、影像作品產出的內容進行分析,期以梳理中共在1976年至1992年之間,如何運用文藝作品進行意識形態宣傳的微調與創新過程。
參考文獻 中文資料
一、 文獻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宣傳部關於黨的宣傳鼓動工作題綱〉,《建黨以來重要文件選編(1921-1949)》第18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宣傳部關於黨的宣傳鼓動工作題綱〉,《建黨以來重要文件選編(1921-1949)》第19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10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4。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鄧小平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鄧小平文選》,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人事部編著,《知識分子政策文件匯編》,北京:勞動人事部發行,1983。
中共中央宣傳部政策法規研究室編,《宣傳文化政策法規選編 : 1996-1997年》,北京:學習出版,1998。
中共中央宣傳部辦公廳編,《黨的宣傳工作會議概況和文獻 : 1951-1992》,北京:中共中央黨校,1994。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歷史》,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0。
王英林、蘇文斌編,《中國共產黨三代領導集體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論》,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1。
王健民,《中國共產黨史稿》第三編:延安時期,臺北:著者發行,1965。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編,《中國研究導論(上輯)》,臺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07。
行政院新聞局敵情研究室編印,《共匪對外宣傳策略運用方式及我應採之對策》,臺北:行政院新聞局敵情研究室,1972。
行政院新聞局編著,《大陸大眾傳播事業及其管理概況》,臺北:行政院新聞局,1995。
汪耀華編,《「文革」時期上海圖書出版總目,1966~1976》,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4。
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編,《文史資料選輯》,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0。
陳元等編,《中國統一戰線辭典》,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2。
陳俊生編,《中國改革政策大典》,北京:紅旗出版社,1993。
劉建明主編,《宣傳輿論學大辭典》,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1992。
鄧小平文藝思想硏究編纂委員會編,《鄧小平文藝思想硏究》,西安:太白文藝,1993。

二、 回憶錄、傳記、年譜、年報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鄧小平年譜─1975-1997》,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鄧小平思想年譜 : 1975-1997》,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
中共研究雜誌社中共年報編輯委員會編,《1975中共年報》,臺北:中共研究雜誌社,1975。
中共研究雜誌社中共年報編輯委員會編,《1976中共年報》,臺北:中共研究雜誌社,1976。
中共研究雜誌社中共年報編輯委員會編,《1978中共年報》,臺北:中共研究雜誌社,1978。
王 蒙,《不革命行嗎?原中國文化部長跟你談政治》,臺北:時報文化,2013。
王 蒙,《王蒙自傳‧第2部‧大塊文章》,廣州:花城出版社,2007。
王 蒙,《王蒙自傳‧第3部‧九命七羊》,廣州:花城出版社,2008。
王育濟等主編,《中國文化產業學術年鑒:1979-2002年卷》,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新華書店經銷,2010。
王怡红、胡翼青主編,《中國傳播學30年─1978-2008》,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2010。
杜導正,《趙紫陽還說過什麼?:杜導正日記》,臺北:印刻文學,2010。
國家行政學院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機構五十年》,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2000。
康式昭編,《中國改革全書(1978-1991)文化體制改革卷》,大連:大連出版社,1992。
葉德浴,《往事探微 : 中國文化沙皇周揚》,臺北:新銳文創,2013。
劉賓雁,《劉賓雁自傳》,臺北:時報文化,1989。
鄧力群,《鄧力群自述:十二個春秋(1975-1987)》,香港:博智出版社,2006。
鄭學稼,《陳獨秀傳(上)》,臺北:時報文化,1990。
魏時煜,《王實味:文藝整風與思想改造》,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2016。

三、 專著
于 麗編,《中國電影專業史研究:電影製片、發行、放映卷》,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6。
王 堯,《「文革」對「五四」及「現代文藝」的敘述與闡釋》,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5。
王章陵,《大陸文化思潮》,臺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印行,1993。
王曉玉編,《中國電影史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朱德發、魏 建編,《現代中國文學通鑑(1900-2010)下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艾克恩,《延安文藝運動紀盛》,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7。
余敏玲,《形塑「新人」:中共宣傳與蘇聯經驗》,臺北:中央研究院,2015。
吳豐興,《中國大陸的「傷痕文學」》,臺北:幼獅,1983。
宋如珊,《從傷痕文學到尋根文學:文革後十年的大陸文學流派》,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02。
李谷城編,《中國大陸改革開放新詞語》,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6。
李政亮,《拆哪,中國的大片時代:大銀幕裡外的中國野心與崛起》,臺北:蔚藍文化,2017。
李洪林,《中國思想運動史(1949-1989)》,香港:天地圖書,1999。
李振盛,《紅色新聞兵》,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8。
李新宇編,《現代中國文學:1949-2008》,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9。
李澤厚,《中國現代思想史論》,臺北:三民書局,2009。
杜維運,《史學方法論(增訂新版)》,第十七版,臺北市:杜維運發行,2008。
杜導正,《國是憂思錄》,香港:天地圖書,2012。
沈志華,《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第三卷:思考與選擇─從知識分子會議到反右派運動(1956-1957)》,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8。
肖偉勝,《視覺文化與圖像意識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周一平,《中共黨史文獻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
周玉山,《大陸文藝論衡》,臺北:東大出版,1990。
宗鳳鳴,《趙紫陽軟禁中的談話》,香港:開放出版社,2007。
於可訓,《中國大陸當代文學史》,臺北:秀威資訊,2013。
林淑馨,《質性研究:理論與實務》,臺北:巨流,2010。
金達凱,《中共宣傳政策與運用》,香港:近代史研究所,1954。
金觀濤、劉青峰,《觀念史研究:中國現代重要政治術語的形成》,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8。
洪子誠,《中國當代文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洪子誠,《中國當代文學概說》,香港:青文書屋,1997。
胡繩編,《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1。
夏 衍著、陳 堅編,《影評與劇論》,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
夏 海,《中國政府架構》,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
徐 瑜,《中共文藝政策析論》,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6。
桂青山編,《中國當代文藝思潮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
耿化敏、夏 璐,《改革開放40年的中國文化》,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8。
高 華,《革命年代》,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0。
啟 之,《毛澤東時代的人民電影(1949-1966年)》,臺北:秀威資訊,2010。
寇健文,《中共菁英政治的演變:制度化與權力轉移1978-2010》,臺北:五南,2010。
張 萱,《見證主流:當代中國時政期刊話語研究》,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3。
張 鐘,《中國當代文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張堂錡,《現代文學百年回望》,臺北:萬卷樓,2012。
張紹勳,《研究方法》第三版,臺中:滄海書局,2004。
張智華、史可揚,《中國電影辯論》,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7。
張萬舒,《改革的年代─1977-1989年》,香港:天地圖書,2013。
張廣海,《政治與文學的變奏: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組織史考論》,香港:三聯,2017。
強鐵牛,《轉折關頭:黨中央在瓦窯堡》,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6。
章柏青、賈磊磊編,《中國當代電影發展史:上冊》,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
郭華倫,《中共史論》,臺北: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1989。
陳一然編,《親歷共和國60年:歷史進程中的重大事件與決策》,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陳永發,《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臺北:聯經出版,2013。
陳永發,《延安的陰影》,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0。
陳立思編,《當代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陳信元、文 鈺,《大陸新時期報告文學概述》,臺北:文化建設委員會,1996。
陳思和,《當代大陸文學史教程1949-1999》,臺北:聯合文學,2001。
陳健民、鍾 華編,《艱難的轉型:現代化與中國社會》,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6。
陳景亮、鄒建文編,《百年中國電影精選─第三卷:新時期中國電影(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陳景亮、鄒建文編,《百年中國電影精選─第三卷:新時期中國電影(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陳德昇,《中共國務院機構改革之研究(1978-1998)─政府再造觀點》,臺北:永業,1999。
陳曉明,《中國當代文學主潮》(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陳嬿如,《讓高尚成為自然:愛國主義教育效果研究》,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5。
陸梅林、盛 同編,《新時期文藝論爭輯要》,重慶:重慶出版社,1991。
陸紹陽,《中國當代電影史:1977年以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曾敬涵,《中國共產黨的執政能力:意識形態、合法性與凝聚力》,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2016。
童慶炳編,《20世紀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馮 果,《當代中國電影的藝術困境─對電影與文學關係的一個考察》,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
黃菊芳主編,《大事件下的中國傳媒》,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09。
黃澤存,《新時期對外宣傳論稿》,北京:五洲傳播出版社,2002。
楊繼繩,《中國改革年代的政治鬥爭》,香港:天地圖書,2010。
楊繼繩,《天地翻覆─中國文化大革命史(上篇)》,香港:天地圖書,2016。
楊繼繩,《天地翻覆─中國文化大革命史(下篇)》,香港:天地圖書,2016。
當代中國研究所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稿:第三卷(1966-1976)》,北京:人民出版社、當代中國出版社,2012。
翟志成,《中共文藝政策研究論文集》,臺北:時報文化,1983。
臧具林、陳衛星,《國家傳播戰略》,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1。
蒯大申、饒先來,《新中國文化管理體制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趙 智、彭文忠,《解碼影像:影像與文化傳播》,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
趙紫陽,《改革歷程》,香港:新世紀出版,2009。
趙樹岡,《星火與香火:大眾文化與地方歷史視野下的中共國家形構》,臺北:聯經出版,2014。
歐楊淞,《黨的歷史論稿》,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2018。
潘祥輝,《媒介演化論 : 歷史制度主義視野下的中國媒介制度變遷硏究》,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9。
薛暮橋、劉國光等著,《九十年代中國經濟發展與改革探索》,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2。
謝志強,《大時代:新時期思想解放運動報告》,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
謝武軍編,《江澤民文化建設思想初探》,北京:中央黨校出版社,2006。
謝柏梁,《中國當代戲曲文學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
曠 晨、潘 良編,《我們的1960年代》,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05。
譚好哲,《文藝與意識形態》,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97。

四、 專書專章
孔海珠,〈上海地下黨「新文委」的建立對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歷史貢獻〉,陳奇佳,《可見的左翼--夏衍與中國1930年代反法西斯文化研究文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15。
朱浤源編,〈研究方法(三):社會科學領域〉,《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臺北:正中,1999。
高 華,〈在革命詞語的高地上〉,《歷史筆記I》,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14。
張裕亮,〈從中國大陸主旋律電影到有主旋律意識的中國大陸商業電影〉,《中國大陸流行文化與黨國意識》,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10。
張裕亮,〈從中國大陸主旋律電影到有主旋律意識的中國大陸商業電影〉,《中國大陸流行文化與黨國意識》,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10。
張裕亮,〈從紅色經典到愛國主義商品:大陸主旋律電視劇文本意義的變遷〉,《中國大陸流行文化與黨國意識》,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10。
陳思聰,〈歷史研究法〉,《設計研究方法》第二版,管悻生等編著,臺北:全華圖書,2007。
劉勝驥,〈意識形態研究〉,《方法論III─研究之建設》,臺北:巨流,2011。
鍾延麟,〈中共黨史文獻中人物型史料之評析─回憶錄、日記、傳記及年譜〉,李英明、關向光編著,《中國研究的多元思考》,臺北:巨流,2007。
Baker,Chris著,羅世宏等譯,〈第二章 文化與意識形態〉,《文化研究─理論與實踐》,臺北:五南,2004。

五、 期刊論文
丁 東,〈「文革」寫作組興衰錄〉,《文史博覽》第19期,2005,頁5-11。
丁曉原,〈論90年代報告文學的堅守與退化〉,《文藝評論》2000年第6期,2000,頁24-34。
于寧志,〈文藝大躍進研究述評〉,《科學經濟社會》第3期,2011,頁179-183。
尹 鴻、何 美,〈走向後合拍時代的華語電影:中國內地與香港電影的合作/合拍歷程〉,《傳播與社會學刊》第7期,2009,頁31-60。
方 卿、徐麗芳,〈中國大陸非國有書業發展歷程研究〉,《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第;42卷第4期,2005,頁499-507。
方厚樞,〈新中國稿酬制度50年紀事〉,《出版經濟》,2000年第3期,2000,頁63-66。
方厚樞,〈新中國稿酬制度50年紀事〉,《出版經濟》,2000年第4期,2000,頁60-62。
方厚樞,〈新中國稿酬制度50年紀事〉,《出版經濟》,2000年第5期,2000,頁60-62。
方厚樞,〈新中國稿酬制度50年紀事〉,《出版經濟》,2000年第6期,2000,頁63-65。
方厚樞,〈新中國稿酬制度50年紀事〉,《出版經濟》,2001年第1期,2001,頁56-57。
方厚樞,〈新中國稿酬制度50年紀事〉,《出版經濟》,2001年第2期,2001,頁56-57。
方厚樞,〈新中國稿酬制度50年紀事〉,《出版經濟》,2001年第3期,2001,頁53-54。
王克明,〈《講話》前後的延安文藝〉,《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第5期,2013,頁120-138。
王克明,〈延安文藝:從繁榮到沉寂〉,《炎黃春秋》2013年第3期,2013,頁79-82。
王克明,〈延安文藝社團的興衰〉,《炎黃春秋》2014年第2期,2014,頁20-23。
王秀濤,〈第一次文代會與文聯的成立〉,《文藝爭鳴》,2019年第3期,2019,頁73-81。
王春曉,〈改革開放 40 年中國主旋律電影類型演變〉,《電影文學》,2018年第22期,2018,頁28-30。
王 暉,〈意識形態與百年中國報告文學〉,《社會科學輯刊》2004年第2期(總第151期),2004年,頁147。
王瑞琦,〈論「文革」後大陸人才資源配置〉,《中國大陸研究》第41卷第6期,1996,頁81-100。
出版經濟編輯部,〈1949年10月~1999年稿酬制度變動情況簡表〉,《出版經濟》,2001年第3期,2001,頁55。
包同之、張建勇,〈電影體制改革:回顧、思考與展望〉,《當代電影》1990年第4期,1990,頁6-16。
包韞慧、何 靜,〈我國出版政策法規 40年回顧〉,《出版廣角》第323期,2018,頁15-19。
古遠清,〈徐遲與現代派〉,《中國現代文學》第15期,2009,頁171。
朱小梅、王鸞鳳、丁雲鵬,〈文化因素對金融發展影響的實證研究─以中國 1978-2010年的經驗為例〉,《東亞論壇季刊》第480期,2013,頁1-12。
朱安平,〈「大寫十三年」口號的由來〉,《黨史博覽》,2015,頁30-33。
朱新民、譚偉恩,〈中國改革開放之政策評析:經濟、政治的改革與外交政策的調整及挑戰〉,《東亞研究》第36卷第1期,2005,頁1-48。
何立波,〈于會泳「文革」中的「戲劇」人生〉,《黨史文苑》2005年第21期,2005,頁38-42。
吳 彬,〈廖承志與新中國的港澳統戰〉,《福建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2年第2期,2012,頁9-12。
宋振旺、盧芝艷,〈淺議主旋律電影的發展策略〉,《文學界(理論版)》,2012年第6期,2012,頁206-207。
李 丹,〈解放區文藝的「華北根性」〉,《南方文壇》第5期,2019,頁47-53。
李 平,〈胡耀邦就職中宣部的三次講話〉,《炎黃春秋》,2015年第8期,2015,頁39-43。
李 林,〈中共中央書記處組織沿革與功能變遷〉,《中共黨史研究》2007年第3期,2007,頁13-21。
李 琦,〈對 1959、1961、1962 年周恩來三篇文藝糾「左」講話的歷史考察〉,《黨史研究與教學》總第235期(2013年第5期),2013,頁12-20。
李 雲,〈交鋒和博弈:一種話語的上升─關於「當代文學」(1978-1982)解釋權的場域觀察〉,《新東方》2018年第4期,2018,頁76-82。
李新宇,〈1958:「文藝大躍進」的戰略〉,《文藝理論研究》第5期,2000,頁86-92。
李運摶,〈與文化共舞的報告文學─對中國當代報告文學的文化思考〉,《當代文壇》2000年第6期,2000,頁3-9。
李瀟雨,〈大革命與文藝—評彭麗君《複製的藝術:文革期間的文化生產及實踐》〉,《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總第178期,2020,頁149-159。
杜 光,〈何家棟的尊嚴〉,《炎黃春秋》,2010年第5期,2010,頁30-33。
辛明芳,〈論余華《兄弟》的當代反思 ─文革創傷與文革後的危機〉,《中國現代文學》第26期,2014,頁125-146。
周玉山,〈中共文藝政策溯源〉,《中國大陸研究》第41卷第7期,1998,頁21-31。
周玉山,〈中共文藝政策演展〉,《中國大陸研究》第43卷第5期,2000,頁71-95。
周和軍,〈小說文體與意識形態的關係考辯─以王蒙意識流小說為例〉,《理論月刊》2009年第12期,2009,頁136-138。
周曉風,〈當代意識形態與新中國文藝政策〉,《文藝研究》2003年第2期,2003,頁31-38。
林文軒,〈王蒙意識流小說淺論─兼析中西意識流文體之異同〉,《展望與探索》第6卷第8期,2008,頁63-80。
金 紅,〈王蒙新時期意識流小說論─重回1980年代文學研究〉,《瀋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4期,2008,頁101-104。
姚建華,〈當代中國社會轉型中知識勞工的困境研究:以出版產業的編輯人員為例〉,《傳播文化與政治》第8期,2018,頁77-102。
姜新立,〈中國大陸「改革開放」40年評析〉,《展望與探索》第16卷第11期,2018,頁1-8。
段 愷,〈從《文藝十條》到《文藝八條》─20世紀60年代初期文藝調整的政策轉向及其歷史意義〉,《山東大學學報》第5期,2014,頁78-86。
胡 克、張 衛、陳 墨,〈重思「娛樂片」及「娛樂片討論」〉,《當代電影》2019年第8期,2019,頁8-16。
唐 勃,〈中共意識形態的適應與調適〉,《展望與探索》第2卷第7期,2004,頁12-22。
孫先科,〈複調性主題與對話性文體-王蒙小說創作從《青春萬歲》到「季節系列」的一條主脈〉,《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2期,2006,頁58-64。
孫德喜,〈知識分子的政治化與政治化的知識分子〉,《荊門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23卷第11期,2008,頁17-21。
徐慶全,〈《苦戀》風波始末〉,《南方文壇》2005年第5期,2005,頁42-55。
郝譽翔,〈現代小說的返「鄉」之路—從 1930 年前後的上海再出發〉,《成大中文學報》第22期,2008,頁95-120。
高冠龍,〈鄧小平《在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會上的祝詞》探析〉,《黨史博覽》2016年第4期,2016,頁7-11。
啟 之,〈電影大批判:發動與運作〉,《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期,2012,頁46-52。
崔 峰,〈論 1949 年中共建政初期對文藝工作的領導與組織 ─以第一次「文代會」的召開及「文聯」、「文協」的成立和影響為中心〉,《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26卷第4期,2016,頁195-213。
張 化,〈也談毛澤東的三項指示與1975年的整頓〉,《中共黨史研究》1997年第5期,1997,頁66-73。
張大偉,〈「左聯」組織結構的構成、缺陷與解體〉,《文史哲》第301期(2007年第4期),2007,頁103-110。
張正霖,〈中國大陸當代藝術中的身體意象及其政治(1989-2000)〉,《博物館學季刊》第17卷第4期,2003,頁47-66。
張永清,〈改革開放30年作家身份的社會學透視〉,《文學評論》2010年第1期,2010,頁78-83。
張成潔,〈胡喬木在文革末期〉,《炎黃春秋》2015年第3期,2015,頁44-48。
張俊才,〈從根據地走向新中國的政治文學主潮論〉,《燕趙學術》2007年第2期,2007,頁7-17。
張國聖,〈當代中共官方意識形態發展的詮析〉,《中國大陸研究》第47卷第4期,2004,頁25-51。
張碩果,〈建國初期中國大陸電影審查考略〉,《新聞大學》第108期,2011,頁113-121。
張碩果,〈權力與市場的博弈:1980年代中後期中國大陸的電影審查〉,《新聞大學》2012棉第4期,2012,頁47-56。
曹晉杰,〈胡喬木在上海的革命活動〉,《上海黨史研究》第6期,1998,頁39-41。
曹桂芳,〈延安時期的文藝協會〉,《河北師範大學學報》第2期,1986,頁29-36、頁64。
梁君健,〈政治性與藝術性:《人民畫報》(1950-1966)辦刊觀念研究〉,《國際新聞界》,2012,頁50-56。
盛 鎧,〈阿圖塞(Louis Althusser)論藝術與意識形態〉,《議藝份子》1998年10月第1期,1998,頁151-157。
莊宜文,〈重探改編自傷痕文學的反共電影─兼論八○年代兩岸文學電影的歷史交錯與攻防對應〉,《臺灣文學研究學報》第12期,2011,頁51-87。
莫偉鳴、何 瓊,〈「文化大革命」時期的「樣板戲」圖書出版物〉,《黨史文苑》紀實版,2007,頁4-8。
莫偉鳴、何 瓊,〈「文革」中後期圖書恢復出版紀事〉,《黨史博覽》2014年第1期,2014,頁30-35。
郭中實、陸 曄,〈報告文學的「事實演繹」:從不同歷史時期的文本管窺中國知識分子與國家關係之變遷〉,《傳播與社會學刊》第6期,2008,頁167-191。
陳如音,〈中共的黨國體制─論黨對政治運作的領導〉,《展望與探索》第1卷第4期,2003,頁23-39。
陳相因,〈俄蘇文學在中國: 由翻譯統計探政治與文藝的角力與權力〉,《中國現代文學》第34期,2018,頁85-120。
陳碩文,〈「文藝」如何「復興」?-「文藝」的一種現代化歷程〉,《東亞觀念史集刊》第10期,2016,頁103-149。
陶東風,〈官方文化與大眾市民文化的互動─論20世紀90年代中國的「主旋律」電影〉,《求索》,2002年第3期,2002,頁116-121。
陶東風,〈當代中國電影國家話語的演變〉,《電影藝術》2020年第2期,2020,頁25-30。
彭厚文,〈鄧小平與1975年文化工作的撥亂反正〉《黨史博覽》2011年第5期,2011,頁4-8。
程光煒,〈從夏氏兄弟到李歐梵、王德威 ──美國「中國現代文學研究」與現當代文學〉,《中國現代文學》第15期,2009,頁127-150。
黃玉蓉、曾 超,〈中國電影資助制度設計研究〉,《藝術評論》,2016年第6期,2016,頁79-86。
黃淑芳,〈毛澤東的文藝思想與中共文藝政策 ──《延安文藝座談會講話》的影響〉,《通識研究集刊》第8期,2005,頁171-196。
黃發有,〈「作協四大」的文學史考察〉,《揚子江評論》2016年第3期,2016,頁15-25。
楊開煌,〈「真理」與「四個堅持」─改革開放中的兩個討論〉,《海峽評論》,第336期,2018,頁39-43。
楊儒賓,〈革命文學的興起:個性與階級性的消長〉,《中國文史哲研究通訊》第29卷第4期,2019,頁197-222。
溫奉橋,〈《組織部來了個年輕人》研究50年述評〉,《中國海洋大學學報》,2006年第5期,2006,頁64-68。
萬安倫、劉浩冰、龐明慧,〈編輯出版人才培養40年:階段歷程、培養機制及問題挑戰〉,《中國編輯》第109期,2019,頁38-43。
葉月瑜,〈民國時期的跨文化傳播:文藝與文藝電影〉,《傳播與社會學刊》第29期,2014,頁73-126。
翟業軍、施 軍,〈為政治服務─老舍《西望長安》與沙葉新《假如我是真的》對照記〉,《上海文化》,2009年第4期,2009,頁63-70。
蒯大申、饒先來,〈新中國文化管理體制建設的成就與歷史經驗〉,《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09年第12期,2009,頁42-48。
趙建民、劉松福,〈改革開放以來中共中央最高領導及決策體制之變遷〉,《遠景基金會季刊》第8卷第1期,2007,頁53-86。
劉 卓,〈「群眾的位置」─談延安時期文藝體制的「非制度性」基礎〉,《陝西師範大學學報》第48卷第1期,2019,頁129-136。
劉 陽,〈新時期中國電影體制研究(1976—1993)─基於政策分析的視角〉,《當代電影》2015年第1期,2015,頁105-111。
劉 璐,〈「主旋律」的提出及時代意義〉,《學理論》2015年第10期,2015,頁9-10。
劉勝驥,〈大陸人文社會學科教育與研究的政策轉向〉,《中國行政評論》第4卷第1期,1994,頁131-152。
劉 瀏,〈何建明文學年譜〉,《東吳學術》2018年第1期,2018年,頁107。
樊 銳,〈第四次文代大會與文藝領域的撥亂反正〉,《中共黨史研究》,2008,頁33-41。
潘天強,〈中國電影的代際問題〉,《文藝研究》2009年第12期,2009,頁77-89。
黎漢基,〈重點發行與強迫攤派―中共建國初期出版政策研究〉,《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40期,2003,頁141-187。
賴祥蔚,〈中國大陸廣播影視集團政策的政治經濟分析〉,《廣播與電視》第18期,2002,頁115-139。
錢 鋼,〈從《解放軍報》(1956-1969)看「階級鬥爭」一詞的傳播〉,《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總第77期(2003年6月號),2003,頁50-60。
韓福東,〈用「三寬」創造好環境─專訪前中宣部部長朱厚澤〉,《南風窗》2010第12期,2010,頁45-47。
羅平漢,〈八屆十中全會後毛澤東關於文藝問題的兩個批示〉,《黨史文苑》,2015,頁17-23。
羅曉南,〈文化產業、意識形態與知識精英-兼論三種有關中國電視劇文化策略的論述〉,《東亞研究》第36卷第2期,2005,頁3-24。
嚴 平,〈懷念胡耀邦─關於「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場爭論〉,《二十一世紀》2005年12月號,2005,頁123-128。
龔舉善,〈轉型期報告文學的改革基調與增長形態〉,《學術論壇》2009年第9期(總第224期),2009年,頁132。

六、 研討會論文、學位論文
王毓莉,〈中共改革開放政策對電視事業影響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1997。
申鳳燮,〈中共文藝政策與文化戰線運作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1990。
吳尊煇,〈中國大陸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的文化政策分析〉,臺北: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趙成儀,〈中國大陸電影採「中外合拍」模式的政治經濟分析〉,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論文,2014。

七、 網路資源
〈「專業作家」在臺灣的可能性?─陳雨航座談〉,《羅羅作品》,無日期,檢索日期:2021年4月8日,〈http://www.fengtipoeticclub.com/02Fengti/loloh/loloh-s001.html〉。
〈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中國政府網》,2008年6月26日,檢索日期:2021年5月31日,〈http://www.gov.cn/test/2008-06/26/content_1028140_2.htm〉。
〈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章程─1953年10月6日在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會上通過〉,《中國文藝網》,2007年9月5日,檢索日期:2019年9月19日,〈http://www.cflac.org.cn/wdh/cflac_wdh-2th_Article-15.html〉。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通知及原件附件之二〉,《中國文化大革命文庫》,無日期,檢索日期:2020年4月1日,〈https://ccradb.appspot.com/post/17〉。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中國人大網》,無日期,檢索日期:2020年10月27日,〈http://www.npc.gov.cn/wxzl/wxzl/2000-12/10/content_4237.htm〉。
〈文化界統一戰線的建立、左翼文化運動的發展〉,《中國共產黨新聞》,無日期,檢索日期:2020年5月3日,〈http://cpc.people.com.cn/BIG5/64107/65708/65722/4445258.html〉。
〈文化部原部長王蒙:一生要做共產黨員〉,《新華網》,2016年6月28日,檢索日期:2021年4月8日,〈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6/28/c_129095226.htm〉。
〈出版社工作暫行條例〉,《涉企收費政策法規數據庫》,無日期,檢索日期:2020年5月17日,〈http://jjs.chinadevelopment.com.cn/index.php?s=Policy/Index/detail/id/56318/words/%E5%87%BA%E7%89%88^.html〉。
〈時政類期刊出版狀況綜述:大致經歷3個階段〉,《中國新聞網》,2009年12月23日,檢索時間:2018年10月2日,〈http://www.chinanews.com/cul/news/2009/12-23/2033988.shtml〉。
〈第一次文代會:文藝界第一次大會師〉,《中國藝術報》,2009年7月15日,檢索時間:2021年5月4日,〈http://www.cflac.org.cn/ysb/2009-07/15/content_17109906.htm〉。
〈第二節 組織領導〉,《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2002年1月23日,檢索時間:2019年4月8日,〈http://www.shtong.gov.cn/Newsite/node2/node2245/node4523/node28659/node28717/node60665/userobject1ai13553.html〉。
〈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新華網》,2015年10月14日,檢索日期:2019年10月17日,〈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0/14/c_1116825558.htm〉。
〈習近平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中國共產黨新聞網》,2013 年 3 月 17 日,檢索日期:2019年10月17日,〈http://theory.people.com.cn/BIG5/n/2013/0318/c40531-20819774.html〉。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摘要轉發〈依法查處非法出版犯罪活動工作座談會紀要〉的通知〉,《人大宣教網》,1988年3月8日,檢索日期:2020年5月17日,〈http://www.npcxj.com/index.php/Mobile/Lew/info/type1/sifajieshijiwenjian/id/7348.html〉。
《三聯生活周刊》官方網站,無日期,檢索時間:2020年1月14日,〈http://www.lifeweek.com.cn/〉。
《半月談》官方網站,無日期,檢索時間:2020年1月14日,〈http://www.banyuetan.org/byt/banyuetanjianjie/index.html〉。
毛澤東,〈組織力量反擊右派分子的倡狂進攻〉,《中文馬克思主義文庫》,無日期,,檢索時間:2020年2月22日,〈https://www.marxists.org/chinese/maozedong/marxist.org-chinese-mao-19570608.htm〉。
毛澤東,〈對柯慶施同志有關上海曲藝革命化改革總結報告的批示〉,《中文馬克思主義文庫》,無日期,檢索日期:2020年4月1日,〈https://www.marxists.org/chinese/maozedong/1968/5-046.htm〉。
毛澤東,〈對戲劇界的批評〉,《中國文化大革命文庫》,無日期,檢索日期:2020年4月1日,〈https://ccradb.appspot.com/post/991〉。
朱 薇,〈1948年中國共產黨對知識分子問題的思考〉,《中國共產黨新聞網》,2016年2月3日,檢索日期:2019年12月6日,〈http://dangshi.people.com.cn/BIG5/n1/2016/0203/c85037-28108791.html〉。
李 悅,〈4周年!重溫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求是網》,2018年10月15日,檢索日期:2019年10月17日,〈http://www.qstheory.cn/zhuanqu/2018-10/15/c_1123561989.htm〉。
周 林,〈稿酬的故事〉,《中國法學網》,無日期,檢索日期:2020年5月13日,〈http://iolaw.cssn.cn/zxzp/200411/t20041125_4594172.shtml〉。
周恩來,〈在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上的政治報告〉,《中國文藝網》,2007年9月5日,檢索時間:2019年9月10日,〈http://www.cflac.org.cn/wdh/cflac_wdh-1th_Article-06_01.html〉。
周恩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和故事片創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文馬克思主義文庫》,無日期,檢索時間:2020年2月23日,〈https://www.marxists.org/chinese/zhouenlai/134.htm〉。
胡耀邦,〈在劇本創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國改革信息庫》,2013年6月20日,檢索日期:2020年5月19日,〈http://www.reformdata.org/2013/0620/17365.shtml〉。
胡耀邦,〈關於黨的新聞工作─胡耀邦1985年在中央書記處會議上的發言〉,《中國改革信息庫》,無日期,檢索日期:2020年5月19日,〈http://www.reformdata.org/1985/0208/3533.shtml〉。
國務院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印發廣播電影電視部職能配置、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方案的通知〉,《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政府網》,2010年11月15日。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0-11/15/content_7856.htm。
楊 丹,〈作協主席:王蒙是濃縮文學史 王蒙:文學是勞動〉,《湖南日報》,2011年10月20日,,檢索日期:2021年3月1日,〈http://culture.ifeng.com/whrd/detail_2011_10/20/10001290_0.shtml〉。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授廉思課題組,〈新文藝群體—正在崛起的新興文化力量〉,《光明網》,2019年5月10日,檢索時間:2019年7月21日,〈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9-05/10/nw.D110000gmrb_20190510_1-07.htm〉。
駱 乾,〈高度重視文藝工作在現代化建設事業中的作用─重溫鄧小平〈在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會上的祝詞〉〉,《中國共產黨新聞網》,2019年7月17日,檢索時間:2020年1月14日,〈http://dangshi.people.com.cn/n1/2019/0717/c85037-31238754.html〉。
霞 飛,〈毛澤東與社會主義教育運動〉,《中國共產黨新聞網》,2015年9月14日,檢索日期:2020年4月2日,〈http://dangshi.people.com.cn/BIG5/n/2015/0914/c85037-27580547-5.html〉。
韓小蕙,〈關於《永遠的紅樹林》─訪報告文學作家何建明〉,《中國作家網》,2004年07月30日,檢索日期:2021年5月31日,〈http://www.chinawriter.com.cn/bk/2004-07-30/1554.html〉。

八、 網路資料庫
人民日報圖文數據庫(1946-2021)
http://data.people.com.cn.autorpa.lib.nccu.edu.tw/rmrb/20210606/1?code=2。
中文馬克思主義文庫
https://www.marxists.org/chinese/index.html。
中國文化大革命文庫
https://ccradb.appspot.com。
涉企收費政策法規數據庫
http://jjs.chinadevelopment.com.cn/search/index.php?q=。
萬律中國法規數據庫
http://app.westlawchina.com/maf/china/api/tocectory?ao=o.i3cf76ad6000001234f50468e0b8f60f6&sttype=stdtemplate&stnew=true。

九、 翻譯作品
Cardozo, Benjamin著,李紅勃、李璐怡譯,《法律的成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Dikötter,Frank著、蕭葉譯,《解放的悲劇》,臺北:聯經出版,2018。
Kumar, Ranjit著,潘中道、胡龍騰譯,《硏究方法 : 步驟化學習指南》,臺北:學富文化,2014。
Leese,Daniel著,秦禾聲、高康、楊雯琦譯,《崇拜毛:文化大革命中的言辭崇拜與儀式崇拜》,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7。
McLuhan, Marshall著、葉明德譯,《傳播工具新論》,臺北:巨流,1978。
Mcnair,Brian著、林文益譯,《政治傳播學》,臺北:風雲論壇,2001。
Meisner, Maurice,《毛澤東的中國及其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史》,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5。
Pantsov, Alexander V.、Levine, Steven I.著;吳潤璿譯《鄧小平 : 革命人生》,臺北:聯經出版,2016。
Vogel, Ezra F.著;馮克利譯《鄧小平改變中國》,臺北:天下文化,2012。
彭麗君著、李祖喬譯,《複製的藝術:文革期間的文化生產及實踐》,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7。
趙月枝著、吳暢暢譯,《中國傳播政治經濟學》,臺北:唐山出版社,2019。

英文資料
一、 專書
Andrews, Julia.Shen, Kuiyi.2012. The art of Modern Chin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Cheek, Timothy.1997. Propaganda and culture in Mao`s China : Deng Tuo and the intelligentsia. Oxford: Clarendon Press.
Kirby, William ed.2009.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t 60 : An International Assessment. 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MacFarquhar,Roderick. Fairbank, John King ed.1991.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15: Revolutions within the Chinese Revolution, 1966-1982.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acFarquhar,Roderick.2011. The Politics of China: Sixty Year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ittler, Barbara.2012. A Continuous Revolution: Making Sense of Cultural Revolution Culture. 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Naughton, Barry ed.2013.Wu Jinglian : Voice of Reform in China. Massachusetts: The MIT Press.
Shirk, Susan L. ed.2011.Changing Media,Changing China.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Teiwes, Fredrick C. Sun,Warren.2015. The End of the Maoist Era : Chinese Politics During the Twilight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1972-1976. New York : Routledge.

二、 專書專章
李歐梵(Leo Ou-fan Lee).1985.“The Politics of Technique: Perspectives of Literary Dissidence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Fiction. ”In After Mao: Chinese Literature and Society,1978–1981:159-190,eds. Jeffrey C. Kinkley.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Goldman,Merle.1999. “The Emergence of Politically Independent Intellectuals. ”In The Paradox of China’s Post-Mao Reforms:283-307,eds. Merle Goldman and Roderick MacFarquhar.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9.

三、 期刊論文
Bates,Thomas.1975. “Gramsci and the Theory of Hegemony.”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Idea 36 (2):351-366.
Bowen, Glenn.2009. “Document Analysis as a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 Qualitative Research Journal 9(2):27-40.
Siyan, Jin. Brown, Peter. 2004.“Subjective Writing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The "I" has taken over from the "we" omnipresent until the late 1970s. ” China Perspectives (54):54-63.
Su,Wendy.2014. “Cultural Policy and Film Industry as Negotiation of Power: The Chinese State`s Role andStrategies in its Engagement with Global Hollywood 1994-2012.” Pacific Affairs 87(1):93-114.
Xiaojun Yan.2014. “Engineering Stability : Authoritarian Political Control over University Students in Post-Deng China. ” The China quarterly (218):493-513.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東亞研究所
104260015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4260015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鍾延麟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Chung, Yen-Lin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林宸逸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Lin, Chen-Yien_US
dc.creator (作者) 林宸逸zh_TW
dc.creator (作者) Lin, Chen-Yien_US
dc.date (日期) 2021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Nov-2021 12:14:21 (UTC+8)-
dc.date.available 1-Nov-2021 12:14:21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Nov-2021 12:14:21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04260015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37716-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東亞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4260015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1942年毛澤東發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要求文藝必須為政治服務,此一政治基調自此成為中國共產黨指導文藝活動的最高準則。文藝也因而成為共產黨塑造意識形態和推行政策的重要途徑,毛澤東主政時期的中國大陸,文藝發展就長期受制於中共的政治發展。
步入「改革開放」時期,黨國體制的略為鬆動和相對開放的社會環境,為中國大陸的文藝發展形塑不同既往的創作環境,中共也因時制宜地在政策制度上加以調整與創新,以及運用新的宣傳工具與手法。
本文以中共相關宣傳政令為經緯,透過中共在文藝管理機構權責的改革、出版及電影製作發行體制的調整、文藝工作者的培育與待遇,兼及針對中國大陸當代文學小說、影像作品產出的內容進行分析,期以梳理中共在1976年至1992年之間,如何運用文藝作品進行意識形態宣傳的微調與創新過程。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壹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1
第二節 文獻檢閱3
第三節 研究途徑與研究方法9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14
第五節 研究架構與章節安排18
第貳章 「改革開放」前的中共文藝政策·····················21
第一節 「建政」前中共文藝政策之歷史沿革和影響21
第二節 「文革」前中共文藝政策與影響29
第三節 「文革」期間中共文藝政策與影響45
第參章 鄧小平時期的中共文藝政策·························53
第一節 文藝政策的負責機構和相關分工53
第二節 振興文藝發展的相關政策介紹62
第三節 中央文藝政策對文藝創作的影響和制約68
第肆章 鄧小平時期的文藝產出和特色分析:文學敘事··········81
第一節 王蒙和劉賓雁:復出作家在「改革」初期的創作境遇81
第二節 「清除精神汙染」運動的作家處境86
第三節 陰晴不定:1984年後的創作環境92
第四節 寫在「天安門」後:文藝創作者的轉向98
第伍章 鄧小平時期的文藝產出和特色分析:電影戲劇·········103
第一節 「文革」後的電影製作模式103
第二節 電影創作的風格流變與類型107
第三節 「紅色精品」:「主旋律」電影112
第陸章 結論··········································121
第一節 研究發現121
第二節 後續發展和研究展望124
第三節 未來研究方向127
參考文獻··············································129
zh_TW
dc.format.extent 5493567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4260015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改革開放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宣傳政策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文藝管理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文藝體制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文學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電影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Reform and opening-up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Deng era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Art and Literature Policy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Art and Literature Worksen_US
dc.title (題名) 鄧小平時期的文藝政策及文藝產出zh_TW
dc.title (題名) The Policy and Works of Art and Literature of Deng XiaoPing`s Era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文資料
一、 文獻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宣傳部關於黨的宣傳鼓動工作題綱〉,《建黨以來重要文件選編(1921-1949)》第18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宣傳部關於黨的宣傳鼓動工作題綱〉,《建黨以來重要文件選編(1921-1949)》第19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10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4。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鄧小平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鄧小平文選》,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人事部編著,《知識分子政策文件匯編》,北京:勞動人事部發行,1983。
中共中央宣傳部政策法規研究室編,《宣傳文化政策法規選編 : 1996-1997年》,北京:學習出版,1998。
中共中央宣傳部辦公廳編,《黨的宣傳工作會議概況和文獻 : 1951-1992》,北京:中共中央黨校,1994。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歷史》,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0。
王英林、蘇文斌編,《中國共產黨三代領導集體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論》,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1。
王健民,《中國共產黨史稿》第三編:延安時期,臺北:著者發行,1965。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編,《中國研究導論(上輯)》,臺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07。
行政院新聞局敵情研究室編印,《共匪對外宣傳策略運用方式及我應採之對策》,臺北:行政院新聞局敵情研究室,1972。
行政院新聞局編著,《大陸大眾傳播事業及其管理概況》,臺北:行政院新聞局,1995。
汪耀華編,《「文革」時期上海圖書出版總目,1966~1976》,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4。
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編,《文史資料選輯》,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0。
陳元等編,《中國統一戰線辭典》,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2。
陳俊生編,《中國改革政策大典》,北京:紅旗出版社,1993。
劉建明主編,《宣傳輿論學大辭典》,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1992。
鄧小平文藝思想硏究編纂委員會編,《鄧小平文藝思想硏究》,西安:太白文藝,1993。

二、 回憶錄、傳記、年譜、年報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鄧小平年譜─1975-1997》,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鄧小平思想年譜 : 1975-1997》,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
中共研究雜誌社中共年報編輯委員會編,《1975中共年報》,臺北:中共研究雜誌社,1975。
中共研究雜誌社中共年報編輯委員會編,《1976中共年報》,臺北:中共研究雜誌社,1976。
中共研究雜誌社中共年報編輯委員會編,《1978中共年報》,臺北:中共研究雜誌社,1978。
王 蒙,《不革命行嗎?原中國文化部長跟你談政治》,臺北:時報文化,2013。
王 蒙,《王蒙自傳‧第2部‧大塊文章》,廣州:花城出版社,2007。
王 蒙,《王蒙自傳‧第3部‧九命七羊》,廣州:花城出版社,2008。
王育濟等主編,《中國文化產業學術年鑒:1979-2002年卷》,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新華書店經銷,2010。
王怡红、胡翼青主編,《中國傳播學30年─1978-2008》,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2010。
杜導正,《趙紫陽還說過什麼?:杜導正日記》,臺北:印刻文學,2010。
國家行政學院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機構五十年》,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2000。
康式昭編,《中國改革全書(1978-1991)文化體制改革卷》,大連:大連出版社,1992。
葉德浴,《往事探微 : 中國文化沙皇周揚》,臺北:新銳文創,2013。
劉賓雁,《劉賓雁自傳》,臺北:時報文化,1989。
鄧力群,《鄧力群自述:十二個春秋(1975-1987)》,香港:博智出版社,2006。
鄭學稼,《陳獨秀傳(上)》,臺北:時報文化,1990。
魏時煜,《王實味:文藝整風與思想改造》,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2016。

三、 專著
于 麗編,《中國電影專業史研究:電影製片、發行、放映卷》,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6。
王 堯,《「文革」對「五四」及「現代文藝」的敘述與闡釋》,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5。
王章陵,《大陸文化思潮》,臺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印行,1993。
王曉玉編,《中國電影史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朱德發、魏 建編,《現代中國文學通鑑(1900-2010)下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艾克恩,《延安文藝運動紀盛》,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7。
余敏玲,《形塑「新人」:中共宣傳與蘇聯經驗》,臺北:中央研究院,2015。
吳豐興,《中國大陸的「傷痕文學」》,臺北:幼獅,1983。
宋如珊,《從傷痕文學到尋根文學:文革後十年的大陸文學流派》,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02。
李谷城編,《中國大陸改革開放新詞語》,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6。
李政亮,《拆哪,中國的大片時代:大銀幕裡外的中國野心與崛起》,臺北:蔚藍文化,2017。
李洪林,《中國思想運動史(1949-1989)》,香港:天地圖書,1999。
李振盛,《紅色新聞兵》,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8。
李新宇編,《現代中國文學:1949-2008》,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9。
李澤厚,《中國現代思想史論》,臺北:三民書局,2009。
杜維運,《史學方法論(增訂新版)》,第十七版,臺北市:杜維運發行,2008。
杜導正,《國是憂思錄》,香港:天地圖書,2012。
沈志華,《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第三卷:思考與選擇─從知識分子會議到反右派運動(1956-1957)》,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8。
肖偉勝,《視覺文化與圖像意識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周一平,《中共黨史文獻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
周玉山,《大陸文藝論衡》,臺北:東大出版,1990。
宗鳳鳴,《趙紫陽軟禁中的談話》,香港:開放出版社,2007。
於可訓,《中國大陸當代文學史》,臺北:秀威資訊,2013。
林淑馨,《質性研究:理論與實務》,臺北:巨流,2010。
金達凱,《中共宣傳政策與運用》,香港:近代史研究所,1954。
金觀濤、劉青峰,《觀念史研究:中國現代重要政治術語的形成》,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8。
洪子誠,《中國當代文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洪子誠,《中國當代文學概說》,香港:青文書屋,1997。
胡繩編,《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1。
夏 衍著、陳 堅編,《影評與劇論》,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
夏 海,《中國政府架構》,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
徐 瑜,《中共文藝政策析論》,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6。
桂青山編,《中國當代文藝思潮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
耿化敏、夏 璐,《改革開放40年的中國文化》,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8。
高 華,《革命年代》,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0。
啟 之,《毛澤東時代的人民電影(1949-1966年)》,臺北:秀威資訊,2010。
寇健文,《中共菁英政治的演變:制度化與權力轉移1978-2010》,臺北:五南,2010。
張 萱,《見證主流:當代中國時政期刊話語研究》,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3。
張 鐘,《中國當代文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張堂錡,《現代文學百年回望》,臺北:萬卷樓,2012。
張紹勳,《研究方法》第三版,臺中:滄海書局,2004。
張智華、史可揚,《中國電影辯論》,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7。
張萬舒,《改革的年代─1977-1989年》,香港:天地圖書,2013。
張廣海,《政治與文學的變奏: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組織史考論》,香港:三聯,2017。
強鐵牛,《轉折關頭:黨中央在瓦窯堡》,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6。
章柏青、賈磊磊編,《中國當代電影發展史:上冊》,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
郭華倫,《中共史論》,臺北: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1989。
陳一然編,《親歷共和國60年:歷史進程中的重大事件與決策》,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陳永發,《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臺北:聯經出版,2013。
陳永發,《延安的陰影》,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0。
陳立思編,《當代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陳信元、文 鈺,《大陸新時期報告文學概述》,臺北:文化建設委員會,1996。
陳思和,《當代大陸文學史教程1949-1999》,臺北:聯合文學,2001。
陳健民、鍾 華編,《艱難的轉型:現代化與中國社會》,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6。
陳景亮、鄒建文編,《百年中國電影精選─第三卷:新時期中國電影(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陳景亮、鄒建文編,《百年中國電影精選─第三卷:新時期中國電影(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陳德昇,《中共國務院機構改革之研究(1978-1998)─政府再造觀點》,臺北:永業,1999。
陳曉明,《中國當代文學主潮》(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陳嬿如,《讓高尚成為自然:愛國主義教育效果研究》,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5。
陸梅林、盛 同編,《新時期文藝論爭輯要》,重慶:重慶出版社,1991。
陸紹陽,《中國當代電影史:1977年以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曾敬涵,《中國共產黨的執政能力:意識形態、合法性與凝聚力》,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2016。
童慶炳編,《20世紀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馮 果,《當代中國電影的藝術困境─對電影與文學關係的一個考察》,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
黃菊芳主編,《大事件下的中國傳媒》,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09。
黃澤存,《新時期對外宣傳論稿》,北京:五洲傳播出版社,2002。
楊繼繩,《中國改革年代的政治鬥爭》,香港:天地圖書,2010。
楊繼繩,《天地翻覆─中國文化大革命史(上篇)》,香港:天地圖書,2016。
楊繼繩,《天地翻覆─中國文化大革命史(下篇)》,香港:天地圖書,2016。
當代中國研究所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稿:第三卷(1966-1976)》,北京:人民出版社、當代中國出版社,2012。
翟志成,《中共文藝政策研究論文集》,臺北:時報文化,1983。
臧具林、陳衛星,《國家傳播戰略》,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1。
蒯大申、饒先來,《新中國文化管理體制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趙 智、彭文忠,《解碼影像:影像與文化傳播》,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
趙紫陽,《改革歷程》,香港:新世紀出版,2009。
趙樹岡,《星火與香火:大眾文化與地方歷史視野下的中共國家形構》,臺北:聯經出版,2014。
歐楊淞,《黨的歷史論稿》,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2018。
潘祥輝,《媒介演化論 : 歷史制度主義視野下的中國媒介制度變遷硏究》,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9。
薛暮橋、劉國光等著,《九十年代中國經濟發展與改革探索》,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2。
謝志強,《大時代:新時期思想解放運動報告》,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
謝武軍編,《江澤民文化建設思想初探》,北京:中央黨校出版社,2006。
謝柏梁,《中國當代戲曲文學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
曠 晨、潘 良編,《我們的1960年代》,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05。
譚好哲,《文藝與意識形態》,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97。

四、 專書專章
孔海珠,〈上海地下黨「新文委」的建立對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歷史貢獻〉,陳奇佳,《可見的左翼--夏衍與中國1930年代反法西斯文化研究文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15。
朱浤源編,〈研究方法(三):社會科學領域〉,《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臺北:正中,1999。
高 華,〈在革命詞語的高地上〉,《歷史筆記I》,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14。
張裕亮,〈從中國大陸主旋律電影到有主旋律意識的中國大陸商業電影〉,《中國大陸流行文化與黨國意識》,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10。
張裕亮,〈從中國大陸主旋律電影到有主旋律意識的中國大陸商業電影〉,《中國大陸流行文化與黨國意識》,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10。
張裕亮,〈從紅色經典到愛國主義商品:大陸主旋律電視劇文本意義的變遷〉,《中國大陸流行文化與黨國意識》,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10。
陳思聰,〈歷史研究法〉,《設計研究方法》第二版,管悻生等編著,臺北:全華圖書,2007。
劉勝驥,〈意識形態研究〉,《方法論III─研究之建設》,臺北:巨流,2011。
鍾延麟,〈中共黨史文獻中人物型史料之評析─回憶錄、日記、傳記及年譜〉,李英明、關向光編著,《中國研究的多元思考》,臺北:巨流,2007。
Baker,Chris著,羅世宏等譯,〈第二章 文化與意識形態〉,《文化研究─理論與實踐》,臺北:五南,2004。

五、 期刊論文
丁 東,〈「文革」寫作組興衰錄〉,《文史博覽》第19期,2005,頁5-11。
丁曉原,〈論90年代報告文學的堅守與退化〉,《文藝評論》2000年第6期,2000,頁24-34。
于寧志,〈文藝大躍進研究述評〉,《科學經濟社會》第3期,2011,頁179-183。
尹 鴻、何 美,〈走向後合拍時代的華語電影:中國內地與香港電影的合作/合拍歷程〉,《傳播與社會學刊》第7期,2009,頁31-60。
方 卿、徐麗芳,〈中國大陸非國有書業發展歷程研究〉,《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第;42卷第4期,2005,頁499-507。
方厚樞,〈新中國稿酬制度50年紀事〉,《出版經濟》,2000年第3期,2000,頁63-66。
方厚樞,〈新中國稿酬制度50年紀事〉,《出版經濟》,2000年第4期,2000,頁60-62。
方厚樞,〈新中國稿酬制度50年紀事〉,《出版經濟》,2000年第5期,2000,頁60-62。
方厚樞,〈新中國稿酬制度50年紀事〉,《出版經濟》,2000年第6期,2000,頁63-65。
方厚樞,〈新中國稿酬制度50年紀事〉,《出版經濟》,2001年第1期,2001,頁56-57。
方厚樞,〈新中國稿酬制度50年紀事〉,《出版經濟》,2001年第2期,2001,頁56-57。
方厚樞,〈新中國稿酬制度50年紀事〉,《出版經濟》,2001年第3期,2001,頁53-54。
王克明,〈《講話》前後的延安文藝〉,《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第5期,2013,頁120-138。
王克明,〈延安文藝:從繁榮到沉寂〉,《炎黃春秋》2013年第3期,2013,頁79-82。
王克明,〈延安文藝社團的興衰〉,《炎黃春秋》2014年第2期,2014,頁20-23。
王秀濤,〈第一次文代會與文聯的成立〉,《文藝爭鳴》,2019年第3期,2019,頁73-81。
王春曉,〈改革開放 40 年中國主旋律電影類型演變〉,《電影文學》,2018年第22期,2018,頁28-30。
王 暉,〈意識形態與百年中國報告文學〉,《社會科學輯刊》2004年第2期(總第151期),2004年,頁147。
王瑞琦,〈論「文革」後大陸人才資源配置〉,《中國大陸研究》第41卷第6期,1996,頁81-100。
出版經濟編輯部,〈1949年10月~1999年稿酬制度變動情況簡表〉,《出版經濟》,2001年第3期,2001,頁55。
包同之、張建勇,〈電影體制改革:回顧、思考與展望〉,《當代電影》1990年第4期,1990,頁6-16。
包韞慧、何 靜,〈我國出版政策法規 40年回顧〉,《出版廣角》第323期,2018,頁15-19。
古遠清,〈徐遲與現代派〉,《中國現代文學》第15期,2009,頁171。
朱小梅、王鸞鳳、丁雲鵬,〈文化因素對金融發展影響的實證研究─以中國 1978-2010年的經驗為例〉,《東亞論壇季刊》第480期,2013,頁1-12。
朱安平,〈「大寫十三年」口號的由來〉,《黨史博覽》,2015,頁30-33。
朱新民、譚偉恩,〈中國改革開放之政策評析:經濟、政治的改革與外交政策的調整及挑戰〉,《東亞研究》第36卷第1期,2005,頁1-48。
何立波,〈于會泳「文革」中的「戲劇」人生〉,《黨史文苑》2005年第21期,2005,頁38-42。
吳 彬,〈廖承志與新中國的港澳統戰〉,《福建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2年第2期,2012,頁9-12。
宋振旺、盧芝艷,〈淺議主旋律電影的發展策略〉,《文學界(理論版)》,2012年第6期,2012,頁206-207。
李 丹,〈解放區文藝的「華北根性」〉,《南方文壇》第5期,2019,頁47-53。
李 平,〈胡耀邦就職中宣部的三次講話〉,《炎黃春秋》,2015年第8期,2015,頁39-43。
李 林,〈中共中央書記處組織沿革與功能變遷〉,《中共黨史研究》2007年第3期,2007,頁13-21。
李 琦,〈對 1959、1961、1962 年周恩來三篇文藝糾「左」講話的歷史考察〉,《黨史研究與教學》總第235期(2013年第5期),2013,頁12-20。
李 雲,〈交鋒和博弈:一種話語的上升─關於「當代文學」(1978-1982)解釋權的場域觀察〉,《新東方》2018年第4期,2018,頁76-82。
李新宇,〈1958:「文藝大躍進」的戰略〉,《文藝理論研究》第5期,2000,頁86-92。
李運摶,〈與文化共舞的報告文學─對中國當代報告文學的文化思考〉,《當代文壇》2000年第6期,2000,頁3-9。
李瀟雨,〈大革命與文藝—評彭麗君《複製的藝術:文革期間的文化生產及實踐》〉,《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總第178期,2020,頁149-159。
杜 光,〈何家棟的尊嚴〉,《炎黃春秋》,2010年第5期,2010,頁30-33。
辛明芳,〈論余華《兄弟》的當代反思 ─文革創傷與文革後的危機〉,《中國現代文學》第26期,2014,頁125-146。
周玉山,〈中共文藝政策溯源〉,《中國大陸研究》第41卷第7期,1998,頁21-31。
周玉山,〈中共文藝政策演展〉,《中國大陸研究》第43卷第5期,2000,頁71-95。
周和軍,〈小說文體與意識形態的關係考辯─以王蒙意識流小說為例〉,《理論月刊》2009年第12期,2009,頁136-138。
周曉風,〈當代意識形態與新中國文藝政策〉,《文藝研究》2003年第2期,2003,頁31-38。
林文軒,〈王蒙意識流小說淺論─兼析中西意識流文體之異同〉,《展望與探索》第6卷第8期,2008,頁63-80。
金 紅,〈王蒙新時期意識流小說論─重回1980年代文學研究〉,《瀋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4期,2008,頁101-104。
姚建華,〈當代中國社會轉型中知識勞工的困境研究:以出版產業的編輯人員為例〉,《傳播文化與政治》第8期,2018,頁77-102。
姜新立,〈中國大陸「改革開放」40年評析〉,《展望與探索》第16卷第11期,2018,頁1-8。
段 愷,〈從《文藝十條》到《文藝八條》─20世紀60年代初期文藝調整的政策轉向及其歷史意義〉,《山東大學學報》第5期,2014,頁78-86。
胡 克、張 衛、陳 墨,〈重思「娛樂片」及「娛樂片討論」〉,《當代電影》2019年第8期,2019,頁8-16。
唐 勃,〈中共意識形態的適應與調適〉,《展望與探索》第2卷第7期,2004,頁12-22。
孫先科,〈複調性主題與對話性文體-王蒙小說創作從《青春萬歲》到「季節系列」的一條主脈〉,《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2期,2006,頁58-64。
孫德喜,〈知識分子的政治化與政治化的知識分子〉,《荊門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23卷第11期,2008,頁17-21。
徐慶全,〈《苦戀》風波始末〉,《南方文壇》2005年第5期,2005,頁42-55。
郝譽翔,〈現代小說的返「鄉」之路—從 1930 年前後的上海再出發〉,《成大中文學報》第22期,2008,頁95-120。
高冠龍,〈鄧小平《在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會上的祝詞》探析〉,《黨史博覽》2016年第4期,2016,頁7-11。
啟 之,〈電影大批判:發動與運作〉,《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期,2012,頁46-52。
崔 峰,〈論 1949 年中共建政初期對文藝工作的領導與組織 ─以第一次「文代會」的召開及「文聯」、「文協」的成立和影響為中心〉,《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26卷第4期,2016,頁195-213。
張 化,〈也談毛澤東的三項指示與1975年的整頓〉,《中共黨史研究》1997年第5期,1997,頁66-73。
張大偉,〈「左聯」組織結構的構成、缺陷與解體〉,《文史哲》第301期(2007年第4期),2007,頁103-110。
張正霖,〈中國大陸當代藝術中的身體意象及其政治(1989-2000)〉,《博物館學季刊》第17卷第4期,2003,頁47-66。
張永清,〈改革開放30年作家身份的社會學透視〉,《文學評論》2010年第1期,2010,頁78-83。
張成潔,〈胡喬木在文革末期〉,《炎黃春秋》2015年第3期,2015,頁44-48。
張俊才,〈從根據地走向新中國的政治文學主潮論〉,《燕趙學術》2007年第2期,2007,頁7-17。
張國聖,〈當代中共官方意識形態發展的詮析〉,《中國大陸研究》第47卷第4期,2004,頁25-51。
張碩果,〈建國初期中國大陸電影審查考略〉,《新聞大學》第108期,2011,頁113-121。
張碩果,〈權力與市場的博弈:1980年代中後期中國大陸的電影審查〉,《新聞大學》2012棉第4期,2012,頁47-56。
曹晉杰,〈胡喬木在上海的革命活動〉,《上海黨史研究》第6期,1998,頁39-41。
曹桂芳,〈延安時期的文藝協會〉,《河北師範大學學報》第2期,1986,頁29-36、頁64。
梁君健,〈政治性與藝術性:《人民畫報》(1950-1966)辦刊觀念研究〉,《國際新聞界》,2012,頁50-56。
盛 鎧,〈阿圖塞(Louis Althusser)論藝術與意識形態〉,《議藝份子》1998年10月第1期,1998,頁151-157。
莊宜文,〈重探改編自傷痕文學的反共電影─兼論八○年代兩岸文學電影的歷史交錯與攻防對應〉,《臺灣文學研究學報》第12期,2011,頁51-87。
莫偉鳴、何 瓊,〈「文化大革命」時期的「樣板戲」圖書出版物〉,《黨史文苑》紀實版,2007,頁4-8。
莫偉鳴、何 瓊,〈「文革」中後期圖書恢復出版紀事〉,《黨史博覽》2014年第1期,2014,頁30-35。
郭中實、陸 曄,〈報告文學的「事實演繹」:從不同歷史時期的文本管窺中國知識分子與國家關係之變遷〉,《傳播與社會學刊》第6期,2008,頁167-191。
陳如音,〈中共的黨國體制─論黨對政治運作的領導〉,《展望與探索》第1卷第4期,2003,頁23-39。
陳相因,〈俄蘇文學在中國: 由翻譯統計探政治與文藝的角力與權力〉,《中國現代文學》第34期,2018,頁85-120。
陳碩文,〈「文藝」如何「復興」?-「文藝」的一種現代化歷程〉,《東亞觀念史集刊》第10期,2016,頁103-149。
陶東風,〈官方文化與大眾市民文化的互動─論20世紀90年代中國的「主旋律」電影〉,《求索》,2002年第3期,2002,頁116-121。
陶東風,〈當代中國電影國家話語的演變〉,《電影藝術》2020年第2期,2020,頁25-30。
彭厚文,〈鄧小平與1975年文化工作的撥亂反正〉《黨史博覽》2011年第5期,2011,頁4-8。
程光煒,〈從夏氏兄弟到李歐梵、王德威 ──美國「中國現代文學研究」與現當代文學〉,《中國現代文學》第15期,2009,頁127-150。
黃玉蓉、曾 超,〈中國電影資助制度設計研究〉,《藝術評論》,2016年第6期,2016,頁79-86。
黃淑芳,〈毛澤東的文藝思想與中共文藝政策 ──《延安文藝座談會講話》的影響〉,《通識研究集刊》第8期,2005,頁171-196。
黃發有,〈「作協四大」的文學史考察〉,《揚子江評論》2016年第3期,2016,頁15-25。
楊開煌,〈「真理」與「四個堅持」─改革開放中的兩個討論〉,《海峽評論》,第336期,2018,頁39-43。
楊儒賓,〈革命文學的興起:個性與階級性的消長〉,《中國文史哲研究通訊》第29卷第4期,2019,頁197-222。
溫奉橋,〈《組織部來了個年輕人》研究50年述評〉,《中國海洋大學學報》,2006年第5期,2006,頁64-68。
萬安倫、劉浩冰、龐明慧,〈編輯出版人才培養40年:階段歷程、培養機制及問題挑戰〉,《中國編輯》第109期,2019,頁38-43。
葉月瑜,〈民國時期的跨文化傳播:文藝與文藝電影〉,《傳播與社會學刊》第29期,2014,頁73-126。
翟業軍、施 軍,〈為政治服務─老舍《西望長安》與沙葉新《假如我是真的》對照記〉,《上海文化》,2009年第4期,2009,頁63-70。
蒯大申、饒先來,〈新中國文化管理體制建設的成就與歷史經驗〉,《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09年第12期,2009,頁42-48。
趙建民、劉松福,〈改革開放以來中共中央最高領導及決策體制之變遷〉,《遠景基金會季刊》第8卷第1期,2007,頁53-86。
劉 卓,〈「群眾的位置」─談延安時期文藝體制的「非制度性」基礎〉,《陝西師範大學學報》第48卷第1期,2019,頁129-136。
劉 陽,〈新時期中國電影體制研究(1976—1993)─基於政策分析的視角〉,《當代電影》2015年第1期,2015,頁105-111。
劉 璐,〈「主旋律」的提出及時代意義〉,《學理論》2015年第10期,2015,頁9-10。
劉勝驥,〈大陸人文社會學科教育與研究的政策轉向〉,《中國行政評論》第4卷第1期,1994,頁131-152。
劉 瀏,〈何建明文學年譜〉,《東吳學術》2018年第1期,2018年,頁107。
樊 銳,〈第四次文代大會與文藝領域的撥亂反正〉,《中共黨史研究》,2008,頁33-41。
潘天強,〈中國電影的代際問題〉,《文藝研究》2009年第12期,2009,頁77-89。
黎漢基,〈重點發行與強迫攤派―中共建國初期出版政策研究〉,《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40期,2003,頁141-187。
賴祥蔚,〈中國大陸廣播影視集團政策的政治經濟分析〉,《廣播與電視》第18期,2002,頁115-139。
錢 鋼,〈從《解放軍報》(1956-1969)看「階級鬥爭」一詞的傳播〉,《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總第77期(2003年6月號),2003,頁50-60。
韓福東,〈用「三寬」創造好環境─專訪前中宣部部長朱厚澤〉,《南風窗》2010第12期,2010,頁45-47。
羅平漢,〈八屆十中全會後毛澤東關於文藝問題的兩個批示〉,《黨史文苑》,2015,頁17-23。
羅曉南,〈文化產業、意識形態與知識精英-兼論三種有關中國電視劇文化策略的論述〉,《東亞研究》第36卷第2期,2005,頁3-24。
嚴 平,〈懷念胡耀邦─關於「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場爭論〉,《二十一世紀》2005年12月號,2005,頁123-128。
龔舉善,〈轉型期報告文學的改革基調與增長形態〉,《學術論壇》2009年第9期(總第224期),2009年,頁132。

六、 研討會論文、學位論文
王毓莉,〈中共改革開放政策對電視事業影響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1997。
申鳳燮,〈中共文藝政策與文化戰線運作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1990。
吳尊煇,〈中國大陸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的文化政策分析〉,臺北: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趙成儀,〈中國大陸電影採「中外合拍」模式的政治經濟分析〉,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論文,2014。

七、 網路資源
〈「專業作家」在臺灣的可能性?─陳雨航座談〉,《羅羅作品》,無日期,檢索日期:2021年4月8日,〈http://www.fengtipoeticclub.com/02Fengti/loloh/loloh-s001.html〉。
〈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中國政府網》,2008年6月26日,檢索日期:2021年5月31日,〈http://www.gov.cn/test/2008-06/26/content_1028140_2.htm〉。
〈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章程─1953年10月6日在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會上通過〉,《中國文藝網》,2007年9月5日,檢索日期:2019年9月19日,〈http://www.cflac.org.cn/wdh/cflac_wdh-2th_Article-15.html〉。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通知及原件附件之二〉,《中國文化大革命文庫》,無日期,檢索日期:2020年4月1日,〈https://ccradb.appspot.com/post/17〉。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中國人大網》,無日期,檢索日期:2020年10月27日,〈http://www.npc.gov.cn/wxzl/wxzl/2000-12/10/content_4237.htm〉。
〈文化界統一戰線的建立、左翼文化運動的發展〉,《中國共產黨新聞》,無日期,檢索日期:2020年5月3日,〈http://cpc.people.com.cn/BIG5/64107/65708/65722/4445258.html〉。
〈文化部原部長王蒙:一生要做共產黨員〉,《新華網》,2016年6月28日,檢索日期:2021年4月8日,〈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6/28/c_129095226.htm〉。
〈出版社工作暫行條例〉,《涉企收費政策法規數據庫》,無日期,檢索日期:2020年5月17日,〈http://jjs.chinadevelopment.com.cn/index.php?s=Policy/Index/detail/id/56318/words/%E5%87%BA%E7%89%88^.html〉。
〈時政類期刊出版狀況綜述:大致經歷3個階段〉,《中國新聞網》,2009年12月23日,檢索時間:2018年10月2日,〈http://www.chinanews.com/cul/news/2009/12-23/2033988.shtml〉。
〈第一次文代會:文藝界第一次大會師〉,《中國藝術報》,2009年7月15日,檢索時間:2021年5月4日,〈http://www.cflac.org.cn/ysb/2009-07/15/content_17109906.htm〉。
〈第二節 組織領導〉,《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2002年1月23日,檢索時間:2019年4月8日,〈http://www.shtong.gov.cn/Newsite/node2/node2245/node4523/node28659/node28717/node60665/userobject1ai13553.html〉。
〈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新華網》,2015年10月14日,檢索日期:2019年10月17日,〈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0/14/c_1116825558.htm〉。
〈習近平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中國共產黨新聞網》,2013 年 3 月 17 日,檢索日期:2019年10月17日,〈http://theory.people.com.cn/BIG5/n/2013/0318/c40531-20819774.html〉。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摘要轉發〈依法查處非法出版犯罪活動工作座談會紀要〉的通知〉,《人大宣教網》,1988年3月8日,檢索日期:2020年5月17日,〈http://www.npcxj.com/index.php/Mobile/Lew/info/type1/sifajieshijiwenjian/id/7348.html〉。
《三聯生活周刊》官方網站,無日期,檢索時間:2020年1月14日,〈http://www.lifeweek.com.cn/〉。
《半月談》官方網站,無日期,檢索時間:2020年1月14日,〈http://www.banyuetan.org/byt/banyuetanjianjie/index.html〉。
毛澤東,〈組織力量反擊右派分子的倡狂進攻〉,《中文馬克思主義文庫》,無日期,,檢索時間:2020年2月22日,〈https://www.marxists.org/chinese/maozedong/marxist.org-chinese-mao-19570608.htm〉。
毛澤東,〈對柯慶施同志有關上海曲藝革命化改革總結報告的批示〉,《中文馬克思主義文庫》,無日期,檢索日期:2020年4月1日,〈https://www.marxists.org/chinese/maozedong/1968/5-046.htm〉。
毛澤東,〈對戲劇界的批評〉,《中國文化大革命文庫》,無日期,檢索日期:2020年4月1日,〈https://ccradb.appspot.com/post/991〉。
朱 薇,〈1948年中國共產黨對知識分子問題的思考〉,《中國共產黨新聞網》,2016年2月3日,檢索日期:2019年12月6日,〈http://dangshi.people.com.cn/BIG5/n1/2016/0203/c85037-28108791.html〉。
李 悅,〈4周年!重溫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求是網》,2018年10月15日,檢索日期:2019年10月17日,〈http://www.qstheory.cn/zhuanqu/2018-10/15/c_1123561989.htm〉。
周 林,〈稿酬的故事〉,《中國法學網》,無日期,檢索日期:2020年5月13日,〈http://iolaw.cssn.cn/zxzp/200411/t20041125_4594172.shtml〉。
周恩來,〈在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上的政治報告〉,《中國文藝網》,2007年9月5日,檢索時間:2019年9月10日,〈http://www.cflac.org.cn/wdh/cflac_wdh-1th_Article-06_01.html〉。
周恩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和故事片創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文馬克思主義文庫》,無日期,檢索時間:2020年2月23日,〈https://www.marxists.org/chinese/zhouenlai/134.htm〉。
胡耀邦,〈在劇本創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國改革信息庫》,2013年6月20日,檢索日期:2020年5月19日,〈http://www.reformdata.org/2013/0620/17365.shtml〉。
胡耀邦,〈關於黨的新聞工作─胡耀邦1985年在中央書記處會議上的發言〉,《中國改革信息庫》,無日期,檢索日期:2020年5月19日,〈http://www.reformdata.org/1985/0208/3533.shtml〉。
國務院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印發廣播電影電視部職能配置、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方案的通知〉,《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政府網》,2010年11月15日。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0-11/15/content_7856.htm。
楊 丹,〈作協主席:王蒙是濃縮文學史 王蒙:文學是勞動〉,《湖南日報》,2011年10月20日,,檢索日期:2021年3月1日,〈http://culture.ifeng.com/whrd/detail_2011_10/20/10001290_0.shtml〉。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授廉思課題組,〈新文藝群體—正在崛起的新興文化力量〉,《光明網》,2019年5月10日,檢索時間:2019年7月21日,〈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9-05/10/nw.D110000gmrb_20190510_1-07.htm〉。
駱 乾,〈高度重視文藝工作在現代化建設事業中的作用─重溫鄧小平〈在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會上的祝詞〉〉,《中國共產黨新聞網》,2019年7月17日,檢索時間:2020年1月14日,〈http://dangshi.people.com.cn/n1/2019/0717/c85037-31238754.html〉。
霞 飛,〈毛澤東與社會主義教育運動〉,《中國共產黨新聞網》,2015年9月14日,檢索日期:2020年4月2日,〈http://dangshi.people.com.cn/BIG5/n/2015/0914/c85037-27580547-5.html〉。
韓小蕙,〈關於《永遠的紅樹林》─訪報告文學作家何建明〉,《中國作家網》,2004年07月30日,檢索日期:2021年5月31日,〈http://www.chinawriter.com.cn/bk/2004-07-30/1554.html〉。

八、 網路資料庫
人民日報圖文數據庫(1946-2021)
http://data.people.com.cn.autorpa.lib.nccu.edu.tw/rmrb/20210606/1?code=2。
中文馬克思主義文庫
https://www.marxists.org/chinese/index.html。
中國文化大革命文庫
https://ccradb.appspot.com。
涉企收費政策法規數據庫
http://jjs.chinadevelopment.com.cn/search/index.php?q=。
萬律中國法規數據庫
http://app.westlawchina.com/maf/china/api/tocectory?ao=o.i3cf76ad6000001234f50468e0b8f60f6&sttype=stdtemplate&stnew=true。

九、 翻譯作品
Cardozo, Benjamin著,李紅勃、李璐怡譯,《法律的成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Dikötter,Frank著、蕭葉譯,《解放的悲劇》,臺北:聯經出版,2018。
Kumar, Ranjit著,潘中道、胡龍騰譯,《硏究方法 : 步驟化學習指南》,臺北:學富文化,2014。
Leese,Daniel著,秦禾聲、高康、楊雯琦譯,《崇拜毛:文化大革命中的言辭崇拜與儀式崇拜》,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7。
McLuhan, Marshall著、葉明德譯,《傳播工具新論》,臺北:巨流,1978。
Mcnair,Brian著、林文益譯,《政治傳播學》,臺北:風雲論壇,2001。
Meisner, Maurice,《毛澤東的中國及其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史》,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5。
Pantsov, Alexander V.、Levine, Steven I.著;吳潤璿譯《鄧小平 : 革命人生》,臺北:聯經出版,2016。
Vogel, Ezra F.著;馮克利譯《鄧小平改變中國》,臺北:天下文化,2012。
彭麗君著、李祖喬譯,《複製的藝術:文革期間的文化生產及實踐》,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7。
趙月枝著、吳暢暢譯,《中國傳播政治經濟學》,臺北:唐山出版社,2019。

英文資料
一、 專書
Andrews, Julia.Shen, Kuiyi.2012. The art of Modern Chin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Cheek, Timothy.1997. Propaganda and culture in Mao`s China : Deng Tuo and the intelligentsia. Oxford: Clarendon Press.
Kirby, William ed.2009.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t 60 : An International Assessment. 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MacFarquhar,Roderick. Fairbank, John King ed.1991.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15: Revolutions within the Chinese Revolution, 1966-1982.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acFarquhar,Roderick.2011. The Politics of China: Sixty Year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ittler, Barbara.2012. A Continuous Revolution: Making Sense of Cultural Revolution Culture. 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Naughton, Barry ed.2013.Wu Jinglian : Voice of Reform in China. Massachusetts: The MIT Press.
Shirk, Susan L. ed.2011.Changing Media,Changing China.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Teiwes, Fredrick C. Sun,Warren.2015. The End of the Maoist Era : Chinese Politics During the Twilight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1972-1976. New York : Routledge.

二、 專書專章
李歐梵(Leo Ou-fan Lee).1985.“The Politics of Technique: Perspectives of Literary Dissidence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Fiction. ”In After Mao: Chinese Literature and Society,1978–1981:159-190,eds. Jeffrey C. Kinkley.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Goldman,Merle.1999. “The Emergence of Politically Independent Intellectuals. ”In The Paradox of China’s Post-Mao Reforms:283-307,eds. Merle Goldman and Roderick MacFarquhar.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9.

三、 期刊論文
Bates,Thomas.1975. “Gramsci and the Theory of Hegemony.”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Idea 36 (2):351-366.
Bowen, Glenn.2009. “Document Analysis as a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 Qualitative Research Journal 9(2):27-40.
Siyan, Jin. Brown, Peter. 2004.“Subjective Writing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The "I" has taken over from the "we" omnipresent until the late 1970s. ” China Perspectives (54):54-63.
Su,Wendy.2014. “Cultural Policy and Film Industry as Negotiation of Power: The Chinese State`s Role andStrategies in its Engagement with Global Hollywood 1994-2012.” Pacific Affairs 87(1):93-114.
Xiaojun Yan.2014. “Engineering Stability : Authoritarian Political Control over University Students in Post-Deng China. ” The China quarterly (218):493-513.
zh_TW
dc.identifier.doi (DOI) 10.6814/NCCU202101675en_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