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從「社會事實」到「歷史眞實」:日據小說「現實反映」的樣貌
A Study of Reflections of Reality in the Fiction during the Period of Taiwan Occupied by Japan
作者 徐詩雯
Hsu, Shih-Wen
貢獻者 崔末順
徐詩雯
Hsu, Shih-Wen
關鍵詞 二三零年代小說
日據
台灣民報
不平鳴
寫實主義
警察
保正
農民
御用紳士
土地
法律
日期 2021
上傳時間 1-Dec-2021 14:38:28 (UTC+8)
摘要 日據時期二三零年代剛處於台灣小說發展初期,此時的小說內容及藝術形式極具有時代性,是研究台灣文學及文學史必不可缺的一塊。因為小說內容皆反映社會現實,學界將其歸類於寫實主義。這些小說多借著《台灣民報》作為發表園地,內容也取材自《台灣民報》的報導,本文主要研究小說的主題意識與台灣社會文化、風氣間互相呼應,內容又是如何反映社會現實。第一部分研究〈不平鳴〉欄位,這裡廣泛蒐集台灣各地發生的社會事件或對殖民政府的建議。對照小說的主題意識,發現小說作者所關心的社會議題。第二部分研究作者如何在小說中呈現這些議題,不論是法律的公平性、土地所有權及使用權的糾紛、警察的不守紀律、地主的蠻橫、農民的生存困境、御用紳士的醜態等。第三部分則針對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時空背景、故事情節、聚焦方式等,各種藝術加工方式討論。本文呈現台灣寫實主義小說所運用的材料及作者加工的過程。
參考文獻 一、報紙、相關刊物(依照年代排序)
《新青年》(上海:群益書社,1917年)。
《台灣青年》(東京:新民會,1920-1922年。台北:東方文化書局影印版,1973年)。
《台灣民報》(東京、台灣:新民會,1923-1930年。台北:東方文化書局影印版,1974年)。
《台灣新民報》(台灣:新民會,1930-1932年。台北:台灣史博館:台灣文學館影印版,2015年)。

二、專書(依照作者或編者姓氏筆畫排序)
1.專著
井出季和太著、郭輝譯:《日據下之台政》第一冊(台中:台灣省文獻會,1977年)。
王乃信等翻譯:《台灣社會運動史(一九一三年-一九三六年)》(台北:海峽學術出版,2006年)。
王世慶:〈黃旺成先生訪問記錄〉《近現代台灣口述歷史》(台北:林本源中華文化教育基金會,1991年)。
王育德著、吳瑞雲譯:《王育德自傳》(台北:前衛出版社,2002年)。
王曉波編:《台灣的殖民地傷痕》(台北:帕米爾書店,1985年)。
王曉波編:《台胞抗日文獻選編》(台北:帕米爾書店,1987年)。
古繼堂:《台灣小說發展史》(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 年)。
台灣教育會編:《台灣教育沿革誌》(台北:南天書局,1995年)。
申丹:《敘述學與小說文體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申丹:《敘事學理論探賾》(台北:秀威資訊科技,2014年)。
申丹:《敘事、文體與潛文本-重讀英美經典短篇小說》(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年)。
矢內原忠雄著,周憲文譯:《日本帝國主義下之台灣》(台北:帕米爾書店,1987年)。
朱立元主編:《當代西方文藝理論》(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新華經銷, 1997年)。
米克‧巴爾著,譚君強譯:《敘述學:敘事理論導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
吳文星:《日據時期台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台北:正中書局,1992年)。
吳濁流著,鍾肇政譯:《台灣連翹》(台北:草根出版社,1995年)。
吳濁流:《無花果》(台北:草根出版社,2007年)。
李園會編著:《日據時期台灣教育史》(台北:國立編譯館,2005年)。
汪容祖編:《五四研究論文集》(台北:聯經,1979年)。
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編第100輯(台北:文海,1974年)。
林秀蓉:《日治時期台灣醫事作家及其作品研究:以蔣渭水、賴和、吳新榮、王昶雄、詹冰為主》(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4年)。
林瑞明:《台灣文學與時代精神:賴和研究論集》(台北:允晨文化出版社,1993年)。
林瑞明:《台灣文學的歷史考察》(台北:允晨文化出版社,1996年)。
金健人:《小說結構美學》(台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
施淑編:《兩岸文學論集》(台北:新地文學出版社,1997年)。
柳鳴九主編:《二十世紀現實主義》(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胡亞敏:《敘事學》(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格雷馬斯著,王國卿譯:《行動元、角色和敘事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年)。
高天生:《台灣小說與小說家》(台北:前衛出版社,1994年)。
張文隆採訪:《台灣人教師的時代經驗》(台北:台北縣立文化中心,1996年)。
張正昌:《林獻堂與台灣民族運動》(台北:益群書店,1981年)。
張明雄:《台灣現代小說的誕生》(台北:前衛出版社,2000年)。
張漢裕主編:《蔡培火全集三-政治關係日本時代(下)》(台北:吳三連基金會,2000年)。
梁明雄:《日據時期台灣新文學運動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
許俊雅:《日治時期台灣小說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
許俊雅:《梁啟超與林獻堂往來書札》(台北:萬卷樓出版社,2007年)。
陳芳明:《左翼台灣:殖民地文學運動史論》(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
陳芳明:《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台北:麥田出版社,2007年)。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台北:聯經出版社,2011年)。
陳芳明:《殖民地摩登:現代性與台灣史觀》(台北:麥田出版社,2011年)。
陳芳明:《我的家國閱讀》(台北:麥田出版社,2017年)。
陳建忠:《日據時期台灣作家論—現代性、本土性、殖民性》(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2004年)。
陳建忠:《書寫台灣.台灣書寫:賴和的文學與思想研究》(高雄:春暉出版社,2004年)。
彭瑞金:《台灣文學探索》(台北:前衛出版社,1995年)。
游勝冠:《台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台北:群學出版社,2009年)。
華萊士‧馬丁著,伍曉明譯:《當代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
黃大受:《台灣史綱》(台北:三民書局出版社,1982年)。
黃昭堂著、黃英哲譯:《台灣總督府》(台北:前衛出版社,1999年)。
黃美娥:《重層現代性鏡像:日治時期台灣傳統文人的文化視域與文學想像》(台北:麥田出版社,2004年)。
黃富三:《林獻堂傳》(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2004年)。
黃煌雄:《蔣渭水傳》(台北:前衛出版,1995年)。
愛德華‧摩根‧佛斯特著,蘇西亞譯:《小說面面觀》(台北:商周出版社,2009年)。
楊逵:《楊逵全集小說卷一》(台北: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1998年)。
楊翠:《日據時期台灣婦女解放運動:以《台灣民報》為分析場域(1920-1932)》(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3年)。
楊肇嘉:《楊肇嘉回憶錄》(台北:三民書局,1978年)。
葉石濤:《台灣文學的回顧》(台北:九歌出版社,2004年)。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日譯註解版)》(高雄:春暉出版社,2018年)。
葉榮鐘等:《台灣民族運動史》(台北:學海出版,1979年)。
裴海燕:《從「現實」到「寫實」:一九八○年代兩岸女性寫實小說之比較》(台北:秀威資訊科技,2015年)。
趙偵宇:《觀念、分類與文類源流:日治時期的台灣現代散文》(台北:秀威資訊科技,2016年)。
趙遐秋,呂正惠編:《台灣新文學思潮史綱》(台北:人間出版社,2002年)。
齊邦媛:《霧漸漸散的時候》(台北:九歌出版社,1998年)。
熱拉爾‧熱奈特著,王文融譯:《敘事話語‧新敘事話語》(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
蔡培火:《與日本本國民書》(台北:學術出版社,1974年)。
2.評論
吳福助編:《日治時期台灣小說彙編》(台中:文听閣圖書出版社,2008年)。
李南衡編:《日據下台灣新文學:文獻資料選集》(台北:明潭出版社,1979年)。
林瑞明編:《賴和全集》(台北:前衛出版社,2000年)。
張恆豪主編:《台灣作家全集/日據時代》(台北:前衛出版社,1993年)。
許俊雅主編:《日據時期台灣小說選讀》(台北:萬卷樓出版社,2002年)。
許俊雅主編:《日治時期台灣小說選讀》(台北:萬卷樓出版社,2005年)。
彭小妍主編:《楊逵全集》(台南: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1998年)。
彭瑞金主編:《葉石濤全集》(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08年)。
蔡明諺主編:《新編賴和全集:貳.小說卷》(台北:前衛出版社,2021年)。
鍾肇政、葉石濤主編:《光復前台灣文學全集》(台北:遠景出版社,1979年)。

三、期刊、會議論文(依照作者或編者姓氏筆畫排序)
〈「日據時代的台灣文學與抗日運動」座談會〉(《大學雜誌》第79期,1974年),頁26-33。
王泰升:〈從日本國立公文書館所藏史料試探日治時期臺灣立法權之運作〉(《臺灣史研究》,2000年),頁35─57。
王泰升:〈日本殖民政治下臺灣的「法律暴力」及其歷史評價〉(《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2006年),頁1─35。
王泰升:〈殖民現代性法學:日本殖民統治下臺灣現代法學知識的發展(1895-1945)〉(《政大法學評論》,2012年),頁199─255。
朱惠足:〈殖民地的規訓與教化-日治時期臺灣小說中的警民關係〉(《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10期,2010年),頁117-148。
李文良:〈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的林野支配與所有權-以「緣故關係」為中心〉(《臺灣史研究》,2000年),頁35─54。
洪秋芬:〈日據初期台灣的保甲制度(1895∼1903)〉(《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1期,1992年)。
崔末順:〈新興殖民都市的真相-以[蔡秋桐]〈新興的悲哀〉與[(韓國)蔡萬植]《濁流》為探討對象〉(《台灣文學學報》第22期,2013年),頁67-88。
崔末順:〈日據末期小說的發展型敘事與人物新生的意義〉(《台灣文學學報》第18期,2011年),頁27-52。
許世融、謝孟芸、林宜蓁、洪鉦凱、劉淑美:〈日治時期臺灣漢民族的疾病迷信與總督府的肆應-以《臺灣慣習記事》及《民俗臺灣》為中心的探討〉(《區域與社會發展研究》,2010年),頁127─151。
陳益源:〈賴和〈善訟的人的故事〉的故事來源〉(《台灣民間文學學術研討會暨說唱傳承表演論文集》,2004年),頁193─207。
陳韻如:〈在諷刺中呈顯現實-論賴和短篇小說中的「反諷」〉(《東吳中文研究集刊》第7期,2000年),頁171-188。
曾文亮:〈日治初期臺灣土地關係的整理及其影響,1895~1905〉(《成大歷史學報》,2015年),頁257─313。
黃瑞雯:〈《台灣民報》中日警治台的反殖民意識探討──以大正年間「不平鳴」專欄為例〉(《中正台灣文學與文化集刊》第15輯,2015年),頁115-128。
楊乃雯:〈日據時代台灣小說中留日知識分子的歸鄉書寫—以陳虛谷〈榮歸〉、王昶雄〈奔流〉為觀察中心〉(《國立台灣科技大學人文社會學報》第9卷第3期,2013年),頁243-256。
葉石濤:〈台灣鄉土文學史導論〉(《夏潮雜誌》第2卷5期,1977年)。
葉石濤:〈世界文學的寫實主義與台灣新文學的寫實主義〉(《文學台灣》第34期,2000年)。
葉淑貞:〈臺灣日治時代租佃制度的運行〉(《臺灣史研究》,1995年),頁87─135。
葉淑貞:〈日治時代臺灣佃耕地租期長短之訂定〉(《臺灣史研究》,2007年),頁139─190。
葉淵洯:〈日據時期台灣新文化運動中反傳統思想初探〉(《思與言》第26卷1期,1988年),頁109-110。
廖淑芳:〈魯迅、賴和鄉土經驗的比較--以民俗與迷信書寫為例〉(《台灣文學學報》第1期,2000年),頁215-237。
蔡培火:〈日據時期台灣民族運動〉(《台灣文獻》第16卷2期,1965年)。

四、學位論文(依照作者或編者姓氏筆畫排序)
丁鳳珍:《台灣日據時期短篇小說中的女性角色》(台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6年)。
王靜禪:《日治時期疾病書寫研究:以短篇小說為主要分析範疇(1920-1945)》(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石廷宇:《日治時期台灣新文學小說中的貧困書寫──以社會事業作為參照閱讀的策略》(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李崇禧:《日本時代台灣警察制度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李敏忠:《殖民地風景的書寫:1930年代臺灣白話小說文體風格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年)。
易燕玉:《日據時期台灣大眾小說研究——以女性角色為主》(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林慧禎:《日據時期農民小說人物與敘事分析──以蔡秋桐、楊守愚、張慶堂為討論中心》(台南:國立台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11年)。
邵幼梅:《賴和小說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1年)。
姚姿帆:《夜明時分-翁鬧文學對現代性的拒與迎》(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20年)。
洪世昌:《台灣民報與日治時期台灣新文化運動(1920-1932)》(台北:國立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1997年)。
洪鵬程:《戰前台灣小說所反映的農村社會》(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洪鵬程:《台灣農民小說發展研究(一九二○-一九九○年代)》(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4年)。
倪綺蓮:《1920-30年代台灣小說所反映的現代化衝擊及因應樣貌》(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9年)。
翁旭樞:《台灣警察制度之比較研究(1895-1987)》(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高幸佑:《日治時期台灣小說中的女性形象》(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年)。
崔末順:《現代性與台灣文學的發展(1920-1949)》(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
張俐璇:《建構與流變:「寫實主義」與台灣小說生產》(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博士論文,2014年)。
張惠琪:《日治時期台灣農村小說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台灣文學所碩士論文,2008年)。
莊勝全:《臺灣民報的生命史:日治時期臺灣媒體的報導、出版與流通》(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17年)。
陳允元:《島都與帝都:二、三○年代台灣小說的都市圖象(1922-1937)》(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陳弘傑:《日治時期臺灣學童沙眼防治之研究-以體檢制度、衛生用水及醫療資源為分析場域》(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
陳俊涵:《從國際法上國家繼承制度論日據時期與光復初期臺灣土地所有權之問題》(台北: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陳南宏:《日治時期農民小說中的菁英主義與農民形象(1926-1937)》(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陳建忠:《書寫台灣・台灣書寫:賴和的文學與思想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0年)。
陳春梅:《日治時期台灣養女習俗與小說研究(1895-1945)》(台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所碩士論文,2012年)。
陳婉嫈:《日治時期台灣新文學中的民俗議題與文化論述:以小說為中心(1920~1937)》(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陳惠旻:《希望與漫遊:日治台灣短篇小說中的兒童、青少年》(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6年)。
陳雅惠:《日治時期小說中台灣知識份子的留日經驗與現代性思考》(台中: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陳嘉齡:《日據時期台灣短篇小說中的警察描寫-含保正、御用紳士》(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等學校教師在職進修國文教學碩士學位班,2001年)。
陳獻明:《台灣日據時期被強占土地問題之研究-從財產權保障觀點》(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碩士論文,1998年)。
黃淑瑮:《台灣日治時期成長小說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9年)。
黃薇妮:《1920年代台灣小說的女性論述與現代性議題--以《台灣民報》為中心》(台中: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溫若含:《從意識啟蒙到創作轉折:日治時期新文學小說中的「戀愛」敘事研究(1920~1937)》(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蔡文婷:《由鄉土小說看台灣發展過程中的依附現象》(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年)。
蔡明志:《殖民地警察之眼:臺灣日治時期的地方警察、社會控制與空間改正之論述》(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博士班博士論文,2008年)。
鄭淑屏:《台灣在日據時期警察法令與犯罪控制》(台北:輔仁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
鄭鳳晴:《日據時期新女性的再現分析:以媒體記事與小說創作為中心》(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賴松輝:《日據時期台灣小說思想與書寫模式之研究(1920-1937)》(台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博士班博士論文,2002年)。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106912012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6912012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崔末順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徐詩雯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Hsu, Shih-Wenen_US
dc.creator (作者) 徐詩雯zh_TW
dc.creator (作者) Hsu, Shih-Wenen_US
dc.date (日期) 2021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Dec-2021 14:38:28 (UTC+8)-
dc.date.available 1-Dec-2021 14:38:28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Dec-2021 14:38:28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06912012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38013-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6912012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日據時期二三零年代剛處於台灣小說發展初期,此時的小說內容及藝術形式極具有時代性,是研究台灣文學及文學史必不可缺的一塊。因為小說內容皆反映社會現實,學界將其歸類於寫實主義。這些小說多借著《台灣民報》作為發表園地,內容也取材自《台灣民報》的報導,本文主要研究小說的主題意識與台灣社會文化、風氣間互相呼應,內容又是如何反映社會現實。第一部分研究〈不平鳴〉欄位,這裡廣泛蒐集台灣各地發生的社會事件或對殖民政府的建議。對照小說的主題意識,發現小說作者所關心的社會議題。第二部分研究作者如何在小說中呈現這些議題,不論是法律的公平性、土地所有權及使用權的糾紛、警察的不守紀律、地主的蠻橫、農民的生存困境、御用紳士的醜態等。第三部分則針對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時空背景、故事情節、聚焦方式等,各種藝術加工方式討論。本文呈現台灣寫實主義小說所運用的材料及作者加工的過程。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對象 9
第三節 前行硏究回顧 14
第四節 論文架構與章節概要 16
第二章 《台灣民報》與「不平鳴」欄 19
第一節 《民報》系列雜誌的屬性與社會角色 19
一、留學生辦報 19
二、雜誌與社會運動實踐 24
三、辦報者其他社會運動 29
第二節 「不平鳴」的企畫意圖與功能 32
一、「不平鳴」根源 32
二、「不平鳴」的企劃意圖 36
三、「不平鳴」的內容及編輯發行過程 39
第三節 「不平鳴」所反映的台灣社會與申訴事件 44
一、警察 44
二、教員 49
三、糖廠 54
四、其他 60
第三章 小說內容反映的「社會事實」為何? 62
第一節 土地糾紛與法律不平等 62
一、土地分配不公致糾紛不斷 63
二、法律保障特定人士故不平等 65
第二節 日本警察的橫暴與歧視 69
一、取締頻繁以達目的 70
二、知法犯法形象橫暴 76
三、仗勢欺人作威作福 84
第三節 地主的蠻橫與佃農的悲哀 87
一、地主蠻橫 88
二、借貸肥料 92
三、無限制的升租 93
四、自耕農的苦難 95
五、淪落貧民 96
第四節 階級差距與御用紳士的醜態 105
第五節 小結 115
第四章 小說形式加工的「創作手法」如何? 117
第一節 具體的人物和鮮明形象 117
一、警察 119
二、學生 126
三、御用紳士 130
四、農民 133
第二節 時空背景的擴大與延長 145
一、傳統農村的居住環境 146
二、醫療衛生落後和迷信 151
三、新市鎮興起 157
第三節 曲折情節與細節描寫 161
第四節 主題的聚焦和呈現方式 169
一、聚焦模式 170
二、敘事時序 177
第五節 小結 179
第五章 結論 181
參考文獻 187
附錄:不平鳴欄位的事件內容 197
zh_TW
dc.format.extent 9411137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6912012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二三零年代小說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日據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台灣民報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不平鳴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寫實主義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警察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保正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農民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御用紳士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土地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法律zh_TW
dc.title (題名) 從「社會事實」到「歷史眞實」:日據小說「現實反映」的樣貌zh_TW
dc.title (題名) A Study of Reflections of Reality in the Fiction during the Period of Taiwan Occupied by Japan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報紙、相關刊物(依照年代排序)
《新青年》(上海:群益書社,1917年)。
《台灣青年》(東京:新民會,1920-1922年。台北:東方文化書局影印版,1973年)。
《台灣民報》(東京、台灣:新民會,1923-1930年。台北:東方文化書局影印版,1974年)。
《台灣新民報》(台灣:新民會,1930-1932年。台北:台灣史博館:台灣文學館影印版,2015年)。

二、專書(依照作者或編者姓氏筆畫排序)
1.專著
井出季和太著、郭輝譯:《日據下之台政》第一冊(台中:台灣省文獻會,1977年)。
王乃信等翻譯:《台灣社會運動史(一九一三年-一九三六年)》(台北:海峽學術出版,2006年)。
王世慶:〈黃旺成先生訪問記錄〉《近現代台灣口述歷史》(台北:林本源中華文化教育基金會,1991年)。
王育德著、吳瑞雲譯:《王育德自傳》(台北:前衛出版社,2002年)。
王曉波編:《台灣的殖民地傷痕》(台北:帕米爾書店,1985年)。
王曉波編:《台胞抗日文獻選編》(台北:帕米爾書店,1987年)。
古繼堂:《台灣小說發展史》(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 年)。
台灣教育會編:《台灣教育沿革誌》(台北:南天書局,1995年)。
申丹:《敘述學與小說文體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申丹:《敘事學理論探賾》(台北:秀威資訊科技,2014年)。
申丹:《敘事、文體與潛文本-重讀英美經典短篇小說》(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年)。
矢內原忠雄著,周憲文譯:《日本帝國主義下之台灣》(台北:帕米爾書店,1987年)。
朱立元主編:《當代西方文藝理論》(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新華經銷, 1997年)。
米克‧巴爾著,譚君強譯:《敘述學:敘事理論導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
吳文星:《日據時期台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台北:正中書局,1992年)。
吳濁流著,鍾肇政譯:《台灣連翹》(台北:草根出版社,1995年)。
吳濁流:《無花果》(台北:草根出版社,2007年)。
李園會編著:《日據時期台灣教育史》(台北:國立編譯館,2005年)。
汪容祖編:《五四研究論文集》(台北:聯經,1979年)。
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編第100輯(台北:文海,1974年)。
林秀蓉:《日治時期台灣醫事作家及其作品研究:以蔣渭水、賴和、吳新榮、王昶雄、詹冰為主》(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4年)。
林瑞明:《台灣文學與時代精神:賴和研究論集》(台北:允晨文化出版社,1993年)。
林瑞明:《台灣文學的歷史考察》(台北:允晨文化出版社,1996年)。
金健人:《小說結構美學》(台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
施淑編:《兩岸文學論集》(台北:新地文學出版社,1997年)。
柳鳴九主編:《二十世紀現實主義》(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胡亞敏:《敘事學》(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格雷馬斯著,王國卿譯:《行動元、角色和敘事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年)。
高天生:《台灣小說與小說家》(台北:前衛出版社,1994年)。
張文隆採訪:《台灣人教師的時代經驗》(台北:台北縣立文化中心,1996年)。
張正昌:《林獻堂與台灣民族運動》(台北:益群書店,1981年)。
張明雄:《台灣現代小說的誕生》(台北:前衛出版社,2000年)。
張漢裕主編:《蔡培火全集三-政治關係日本時代(下)》(台北:吳三連基金會,2000年)。
梁明雄:《日據時期台灣新文學運動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
許俊雅:《日治時期台灣小說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
許俊雅:《梁啟超與林獻堂往來書札》(台北:萬卷樓出版社,2007年)。
陳芳明:《左翼台灣:殖民地文學運動史論》(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
陳芳明:《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台北:麥田出版社,2007年)。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台北:聯經出版社,2011年)。
陳芳明:《殖民地摩登:現代性與台灣史觀》(台北:麥田出版社,2011年)。
陳芳明:《我的家國閱讀》(台北:麥田出版社,2017年)。
陳建忠:《日據時期台灣作家論—現代性、本土性、殖民性》(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2004年)。
陳建忠:《書寫台灣.台灣書寫:賴和的文學與思想研究》(高雄:春暉出版社,2004年)。
彭瑞金:《台灣文學探索》(台北:前衛出版社,1995年)。
游勝冠:《台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台北:群學出版社,2009年)。
華萊士‧馬丁著,伍曉明譯:《當代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
黃大受:《台灣史綱》(台北:三民書局出版社,1982年)。
黃昭堂著、黃英哲譯:《台灣總督府》(台北:前衛出版社,1999年)。
黃美娥:《重層現代性鏡像:日治時期台灣傳統文人的文化視域與文學想像》(台北:麥田出版社,2004年)。
黃富三:《林獻堂傳》(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2004年)。
黃煌雄:《蔣渭水傳》(台北:前衛出版,1995年)。
愛德華‧摩根‧佛斯特著,蘇西亞譯:《小說面面觀》(台北:商周出版社,2009年)。
楊逵:《楊逵全集小說卷一》(台北: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1998年)。
楊翠:《日據時期台灣婦女解放運動:以《台灣民報》為分析場域(1920-1932)》(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3年)。
楊肇嘉:《楊肇嘉回憶錄》(台北:三民書局,1978年)。
葉石濤:《台灣文學的回顧》(台北:九歌出版社,2004年)。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日譯註解版)》(高雄:春暉出版社,2018年)。
葉榮鐘等:《台灣民族運動史》(台北:學海出版,1979年)。
裴海燕:《從「現實」到「寫實」:一九八○年代兩岸女性寫實小說之比較》(台北:秀威資訊科技,2015年)。
趙偵宇:《觀念、分類與文類源流:日治時期的台灣現代散文》(台北:秀威資訊科技,2016年)。
趙遐秋,呂正惠編:《台灣新文學思潮史綱》(台北:人間出版社,2002年)。
齊邦媛:《霧漸漸散的時候》(台北:九歌出版社,1998年)。
熱拉爾‧熱奈特著,王文融譯:《敘事話語‧新敘事話語》(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
蔡培火:《與日本本國民書》(台北:學術出版社,1974年)。
2.評論
吳福助編:《日治時期台灣小說彙編》(台中:文听閣圖書出版社,2008年)。
李南衡編:《日據下台灣新文學:文獻資料選集》(台北:明潭出版社,1979年)。
林瑞明編:《賴和全集》(台北:前衛出版社,2000年)。
張恆豪主編:《台灣作家全集/日據時代》(台北:前衛出版社,1993年)。
許俊雅主編:《日據時期台灣小說選讀》(台北:萬卷樓出版社,2002年)。
許俊雅主編:《日治時期台灣小說選讀》(台北:萬卷樓出版社,2005年)。
彭小妍主編:《楊逵全集》(台南: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1998年)。
彭瑞金主編:《葉石濤全集》(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08年)。
蔡明諺主編:《新編賴和全集:貳.小說卷》(台北:前衛出版社,2021年)。
鍾肇政、葉石濤主編:《光復前台灣文學全集》(台北:遠景出版社,1979年)。

三、期刊、會議論文(依照作者或編者姓氏筆畫排序)
〈「日據時代的台灣文學與抗日運動」座談會〉(《大學雜誌》第79期,1974年),頁26-33。
王泰升:〈從日本國立公文書館所藏史料試探日治時期臺灣立法權之運作〉(《臺灣史研究》,2000年),頁35─57。
王泰升:〈日本殖民政治下臺灣的「法律暴力」及其歷史評價〉(《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2006年),頁1─35。
王泰升:〈殖民現代性法學:日本殖民統治下臺灣現代法學知識的發展(1895-1945)〉(《政大法學評論》,2012年),頁199─255。
朱惠足:〈殖民地的規訓與教化-日治時期臺灣小說中的警民關係〉(《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10期,2010年),頁117-148。
李文良:〈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的林野支配與所有權-以「緣故關係」為中心〉(《臺灣史研究》,2000年),頁35─54。
洪秋芬:〈日據初期台灣的保甲制度(1895∼1903)〉(《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1期,1992年)。
崔末順:〈新興殖民都市的真相-以[蔡秋桐]〈新興的悲哀〉與[(韓國)蔡萬植]《濁流》為探討對象〉(《台灣文學學報》第22期,2013年),頁67-88。
崔末順:〈日據末期小說的發展型敘事與人物新生的意義〉(《台灣文學學報》第18期,2011年),頁27-52。
許世融、謝孟芸、林宜蓁、洪鉦凱、劉淑美:〈日治時期臺灣漢民族的疾病迷信與總督府的肆應-以《臺灣慣習記事》及《民俗臺灣》為中心的探討〉(《區域與社會發展研究》,2010年),頁127─151。
陳益源:〈賴和〈善訟的人的故事〉的故事來源〉(《台灣民間文學學術研討會暨說唱傳承表演論文集》,2004年),頁193─207。
陳韻如:〈在諷刺中呈顯現實-論賴和短篇小說中的「反諷」〉(《東吳中文研究集刊》第7期,2000年),頁171-188。
曾文亮:〈日治初期臺灣土地關係的整理及其影響,1895~1905〉(《成大歷史學報》,2015年),頁257─313。
黃瑞雯:〈《台灣民報》中日警治台的反殖民意識探討──以大正年間「不平鳴」專欄為例〉(《中正台灣文學與文化集刊》第15輯,2015年),頁115-128。
楊乃雯:〈日據時代台灣小說中留日知識分子的歸鄉書寫—以陳虛谷〈榮歸〉、王昶雄〈奔流〉為觀察中心〉(《國立台灣科技大學人文社會學報》第9卷第3期,2013年),頁243-256。
葉石濤:〈台灣鄉土文學史導論〉(《夏潮雜誌》第2卷5期,1977年)。
葉石濤:〈世界文學的寫實主義與台灣新文學的寫實主義〉(《文學台灣》第34期,2000年)。
葉淑貞:〈臺灣日治時代租佃制度的運行〉(《臺灣史研究》,1995年),頁87─135。
葉淑貞:〈日治時代臺灣佃耕地租期長短之訂定〉(《臺灣史研究》,2007年),頁139─190。
葉淵洯:〈日據時期台灣新文化運動中反傳統思想初探〉(《思與言》第26卷1期,1988年),頁109-110。
廖淑芳:〈魯迅、賴和鄉土經驗的比較--以民俗與迷信書寫為例〉(《台灣文學學報》第1期,2000年),頁215-237。
蔡培火:〈日據時期台灣民族運動〉(《台灣文獻》第16卷2期,1965年)。

四、學位論文(依照作者或編者姓氏筆畫排序)
丁鳳珍:《台灣日據時期短篇小說中的女性角色》(台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6年)。
王靜禪:《日治時期疾病書寫研究:以短篇小說為主要分析範疇(1920-1945)》(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石廷宇:《日治時期台灣新文學小說中的貧困書寫──以社會事業作為參照閱讀的策略》(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李崇禧:《日本時代台灣警察制度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李敏忠:《殖民地風景的書寫:1930年代臺灣白話小說文體風格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年)。
易燕玉:《日據時期台灣大眾小說研究——以女性角色為主》(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林慧禎:《日據時期農民小說人物與敘事分析──以蔡秋桐、楊守愚、張慶堂為討論中心》(台南:國立台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11年)。
邵幼梅:《賴和小說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1年)。
姚姿帆:《夜明時分-翁鬧文學對現代性的拒與迎》(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20年)。
洪世昌:《台灣民報與日治時期台灣新文化運動(1920-1932)》(台北:國立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1997年)。
洪鵬程:《戰前台灣小說所反映的農村社會》(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洪鵬程:《台灣農民小說發展研究(一九二○-一九九○年代)》(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4年)。
倪綺蓮:《1920-30年代台灣小說所反映的現代化衝擊及因應樣貌》(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9年)。
翁旭樞:《台灣警察制度之比較研究(1895-1987)》(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高幸佑:《日治時期台灣小說中的女性形象》(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年)。
崔末順:《現代性與台灣文學的發展(1920-1949)》(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
張俐璇:《建構與流變:「寫實主義」與台灣小說生產》(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博士論文,2014年)。
張惠琪:《日治時期台灣農村小說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台灣文學所碩士論文,2008年)。
莊勝全:《臺灣民報的生命史:日治時期臺灣媒體的報導、出版與流通》(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17年)。
陳允元:《島都與帝都:二、三○年代台灣小說的都市圖象(1922-1937)》(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陳弘傑:《日治時期臺灣學童沙眼防治之研究-以體檢制度、衛生用水及醫療資源為分析場域》(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
陳俊涵:《從國際法上國家繼承制度論日據時期與光復初期臺灣土地所有權之問題》(台北: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陳南宏:《日治時期農民小說中的菁英主義與農民形象(1926-1937)》(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陳建忠:《書寫台灣・台灣書寫:賴和的文學與思想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0年)。
陳春梅:《日治時期台灣養女習俗與小說研究(1895-1945)》(台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所碩士論文,2012年)。
陳婉嫈:《日治時期台灣新文學中的民俗議題與文化論述:以小說為中心(1920~1937)》(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陳惠旻:《希望與漫遊:日治台灣短篇小說中的兒童、青少年》(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6年)。
陳雅惠:《日治時期小說中台灣知識份子的留日經驗與現代性思考》(台中: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陳嘉齡:《日據時期台灣短篇小說中的警察描寫-含保正、御用紳士》(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等學校教師在職進修國文教學碩士學位班,2001年)。
陳獻明:《台灣日據時期被強占土地問題之研究-從財產權保障觀點》(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碩士論文,1998年)。
黃淑瑮:《台灣日治時期成長小說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9年)。
黃薇妮:《1920年代台灣小說的女性論述與現代性議題--以《台灣民報》為中心》(台中: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溫若含:《從意識啟蒙到創作轉折:日治時期新文學小說中的「戀愛」敘事研究(1920~1937)》(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蔡文婷:《由鄉土小說看台灣發展過程中的依附現象》(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年)。
蔡明志:《殖民地警察之眼:臺灣日治時期的地方警察、社會控制與空間改正之論述》(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博士班博士論文,2008年)。
鄭淑屏:《台灣在日據時期警察法令與犯罪控制》(台北:輔仁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
鄭鳳晴:《日據時期新女性的再現分析:以媒體記事與小說創作為中心》(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賴松輝:《日據時期台灣小說思想與書寫模式之研究(1920-1937)》(台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博士班博士論文,2002年)。
zh_TW
dc.identifier.doi (DOI) 10.6814/NCCU202101721en_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