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我在心輔的日子:使用理論觀點下對國軍心輔制度的建議
Mental Counseling and Me : A Suggestion on the National Army`s Mental Counseling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ory-in-use.
作者 許志偉
Hsu, Chih-Wei
貢獻者 江明修
Chiang, Min-Hsiu
許志偉
Hsu, Chih-Wei
關鍵詞 國軍
心輔人員
生命經驗
自我民族誌
使用理論
日期 2021
上傳時間 10-Feb-2022 13:14:11 (UTC+8)
摘要 研究者從青少年時期開始,時常跟著學校老師及慈善機構參加公益活動,時常陪伴在有需要幫助的人身旁,啟蒙研究者從事心輔工作的追求。在高中畢業後,決定報考軍事院校,選填心理系為第一志願。自軍校畢業後,於部隊服務所擔任的職務大多為輔導長及心輔官,成為國軍心輔體系之主要工作者。然而,在面臨到一些問題及障礙時,偶爾會失去熱忱並產生困境。因此,本研究欲針對本身擔任國軍心輔人員期間之心路歷程進行探討。
本研究以「自我民族誌」作為研究方法,研究對象以研究者本人為限,藉此將原本只講究架構和注重工作成效滿意度之國軍心輔制度,以「質性研究」另一角度探討研究對象更為深層的生命影響與流動。以本身經驗為主要脈絡,並列述下列問題,希望能藉此得到適當結論:
一、 理想與現實的落差,如何影響心輔工作執行?
二、 執行心輔工作的困境有哪些?
三、 在使用理論觀點下,對於國軍心輔制度的建議為何?
四、 要如何定義我的生命經驗,並從困境中走出來?
在研究者從個人特質為始,以生命經驗、工作經驗、自我覺察、自我對話及軍中同袍回饋的歸納,總結得出自己產生困境的主要原因。並想要透過工作證明自己的存在價值,卻忽略自己的情緒照顧,當然就無法照顧好個案的情緒。
國軍心輔人員主要工作在於照顧好官兵的心緒及推展相關行政業務和心理衛生教育推廣,若因為自己心理上的拉鋸產生負面心緒,使心輔人員開始需要尋求協助,就應試著思考自己要如何從困境中走出來,才能照顧好自己的身心,進而有更高的心理素質陪伴並協助個案。
期待此篇論文對於未來欲從事國軍心輔工作及在諮商領域中遇到與研究者有類似困境之後進而言,能夠幫助自己重新檢視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產生好的改變。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丁華、胡正申、林冠萍(2012)。國軍志願役軍人輔導工作:困境與對策。國防雜誌,27(4),116-130。
丁華、張光瀚(2015)。國軍基層單位主官(管)對心理衛生工作滿意度研究。國防雜誌,30(2),85-100。
王詩雲(2012)。敘事治療取向助人工作者的反身性檢核。諮商與輔導(324),50-53。
王詩雲、美珠(2011)。兒童敘事治療的個案研究。輔導與諮商學報,33(1),39-62。
王麗斐、林淑君(2010)。國內諮商與心理治療質性研究之研究方法與研究題材之初步性整合分析。教育心理學報,41(4),799-821。
王珮瑄(2017)。下午三點鐘時刻:跆拳道專長課之自我民族誌。台北市立大學運動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烱華(2019)。國軍心輔失效!陸軍上月兩起自殺案件6日又一士官自殺,2021年10月18日,取自:https://tw.Appledaily.com/politics/20191108/4KXRSVBOLI4DGXOV77BHB2DU6U/。
孔智洋(2013)。一位資管碩班學生參與虛擬社群之網路自我民族誌。南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成虹飛(2014)。行動/敘說探究與相遇的知識。課程與教學,17(4),1-24。
江茹晴(2020)。大學鉛球選手身份轉換之自我民族誌。國立台北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朱岩蘭(2020)。堅持:銘傳校友啦啦隊紀錄片自我民族誌研究。銘傳大學新媒體暨傳播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全仲彥(2018)。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與布農族都市原住民第二代身份認同之自我民族誌。中原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何金針(2007)。專業助人者的心理調適。諮商與輔導(263),2-9。
何粵東(2005)。敘說研究方法論初探。應用心理研究(25),55-72。
何粵東(2010)。自我民族誌的課程研究初探。中正教育研究,9(1),1-29。
何粵東(2010)。課程想像的自我民族誌:課程研究與實踐的自我經驗反思。國立中正大學課程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吳珍松(2017)。探討自殺:心理助人者的觀點。諮商與輔導(376),16-19。
呂巧雯、黃卉茹(2018)。助人者的隱藏傷口-危機與因應。諮商與輔導(385),14-18。
呂依真(2002)。自我的困頓與建構:自傳民族誌取向。私立輔仁大學心理學碩博士班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佩怡(2006)。助人者的價值?-破除“自己對別人有意義”的迷思。諮商與輔導(244),64-64。
李佩怡(2007)。助人者,你受傷了嗎?-探尋助人者受傷的意義。 諮商與輔導(254),64-64。
李怡伶(2020)。迴旋與涵融:從芭蕾舞者轉化為國際標準舞者之自我民族誌。台北市立大學舞蹈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承值(2020)。【中尉自縊7】霸凌文化應檢討國軍平均18.6天就一人自殺,2021年10月18日,取自:https://www.ctwant.com/article/49700。
余彩雲(2018)。一位幼兒園教師體能活動教學之自我民族誌。台北市立大學運動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祺恩(2019)。聖地考察之自我民族誌─以「以色列國家步道」為例。中原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林翊璇(2019)。在生命的裂縫成長:自我民族誌。台北市立大學運動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升堯、朱惠英(2019)。助人專業倫理結合電影案例-多重關係。諮商與輔導(397),43-46。
林峻丞(2020)。「甘樂文創」的自我民族誌分析。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學程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素珍(2015)。體驗學習應用於生態教育之研究:一位國小教師的自我民族誌。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克明(2014)。受傷的醫者:心理治療勘拓者的生命故事(初版)。台北:心靈工坊文化出版。
林樹文(2013)。竹南鎮代主席的自我民族誌分析。玄奘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周志建(2012)。故事的療癒力量:敘事、隱喻、自由書寫(初版)。台北:心靈工坊文化出版。
周志建(2020)。情緒治療:走出創傷,BEST療癒法的諮商實作(初版)。台北:方智出版社。
周盈(2004)。介入與助人技巧。諮商與輔導(222),20-25。
金慧婷(2017)。軍人工作壓力與心理健康之調查。國立成功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南。
洪莉竹、陳秉華(2003)。諮商員專業發展歷程之文化反省經驗。教育心理學報,35(1),1-17。
帥華安(2009)。國軍士官兵精神疾病停役之探討。私立亞洲大學健康管理研究所學位論文,未出版,台中。
郝柏瑋(2018)。分歧者的認同:一位跨專業助人者的自我民族誌。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學系家庭諮商與輔導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姚祥喆(2015)。《鍾馗嫁妹》演出經驗:自我民族誌。台北市立大學舞蹈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徐西森(2005)。諮商師諮商督導受訓歷程中專業需求與情緒覺察之分析研究。高應科大人文社會科學學報,2,209-226。
陳晏琮、丁華(2014)。看不見的傷痛:從災難事件探討國軍心輔人員面對替代性創傷的歷程與回應。復興崗學報(105),135-160。
陳冠碩(2018)。逆生之擊:一位空手道選手比賽歷程之自我民族誌。台北市立大學運動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宥庒(2020)。快、狠、準、猛、穩:一位跆拳道菁英選手的自我民族誌。國立東華大學體育與運動科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陳又慈(2018)。一位勞動階級出身高職女教師之自我民族誌。輔仁大學非營利組織管理碩士學位學程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陳雅琳(2012)。電視新聞人的掙扎、擺盪與平衡---以「自我民族誌」探索新聞專業。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含博士學位學程)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淑妙(2012)。從主流到非主流的跨文化教師歷程—一位泰雅族部落幼教師的自我民族誌。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幼兒與家庭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夏林清(譯)(2000)。行動科學(初版)(Chris Argyris, Robert Putnam,& Diana McLain Smith原著)。台北:遠流出版社。
孫敏華、許如亨(2001)。軍事心理學(初版)。台北:心理出版社。
翁英欽(2004)。清水溝重建工作的自身俗民誌。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碩博士班學位論文,未出版,新竹。
郭芳容(2016)。對話中的聲音:大學英語教師的自我民族誌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博士班博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泰田利榮子(2014)。日籍華語學習者語音學習及教學之自我民族誌。文藻外語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崔艾湄(2019)。軍隊助人者協助多元性別從軍者的輔導困境與挑戰:性別觀點的分析。復興崗學報(114),127-156。
崔立德(2020)。我是士官長:自我民族誌之研析。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學程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芷蓁、朱旭華、林正泰、林綺雲(2014)。自殺防治關懷訪視員實務經驗之探討。健康科技期刊,2(2),32-51。
張雅惠(2018)。敘事取向的靈性關懷初探:以基督教為例。真理大學人文學報(21),25-42。
張雅筑(2019)。108年赴美軍牧軍官初級班受訓返國報告書,2021年10月18日,取自:https://report.nat.gov.tw/ReportFront/ReportDetail/detail?sysId=C10801170。
許育光(2005)。切斷與復合-一段治療關係的敘說、反思與探究。輔導與諮商學報,27(2),33-52。
國防部(2017)。國軍心理衛生(輔導)工作教則(初版)。台北:國防部。
國防部心理衛生中心(2021)。心理衛生中心資源平台,2020年9月18日,取自:https://gpwd.mnd.gov.tw/Publish.aspx?cnid=141&p=6086
鈕文英(2020)。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三版)。台北:雙葉書廊。
曾昭文(2014)。空軍官兵壓力與自我傷害之研究。私立義守大學管理碩博士班學位論文,未出版,高雄。
游歆羽(2020)。教師信念的形塑—一位舞蹈教師的自我民族誌研究。台北市立大學舞蹈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游以安、姜兆眉(2017)。助人專業合作的鏡映與省思:從社工師觀點看諮商心理師於學校輔導場域的專業實踐。輔導與諮商學報,38(2),53-73。
甯國興(2015)。創傷與救援:一個諮商師的工作敘說與反思。生命敘說與心理傳記學(3輯),147-170。
黃志堅(2014)。為什麼我們總是討好別人,委屈自己?(初版)台北:方舟文化。
黃姵諠(2019)。動中取靜:運動對幼兒園教師職場生活帶來改變之自我民族誌。台北市立大學運動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鄒淑婷(2013)。新竹市北門國小的班級經營:一個教師的自我民族誌觀察。玄奘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楊梵妤、張文哲(2010)。心情與自我覺察對助人意向及助人行為之影響。教育心理學報,42(2),339-358。
虞立莉、曾麗娟(2015)。助人工作概念與軍事階級訓練交會的衝擊與啟示:以國防大學政戰學院某學生連隊為例。應用心理研究(62),211-261。
溫大吉(2015)。當我們同在一起—男同志網球社群的自我民族誌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趙柔(2020)。悟:一位空手道選手比賽歷程之自我民族誌。台北市立大學運動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鄭人誠(2018)。曲線人生:一位跳繩人的自我民族誌。台北市立大學運動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鄭宇君(2018)。挑戰:領導視覺障礙田徑選手之自我民族誌。台北市立大學運動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鄭豪(2020)。落實心輔工作 確保官兵身心健康,2020年9月18日,取自:https://tw.news.yahoo.com/%E8%90%BD%E5%AF%A6%E5%BF%83%E8%BC%94%E5%B7%A5%E4%BD%9C-%E7%A2%BA%E4%BF%9D%E5%AE%98%E5%85%B5%E8%BA%AB%E5%BF%83%E5%81%A5%E5%BA%B7-160000663.html。
劉焜輝(2007)。“心理師”-“助人工作者”的動機與基本態度。諮商與輔導(263),2-2。
蔡依玲、陳婉真、黃禎慧(2015)。心理助人工作者「同理失衡量表」之編製。輔導與諮商學報,37(2),57-71。
蔡培元(2008)。我僅僅只是一個胖子--記述一段朝向自在的歷程。國立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蔡培元(2017)。那兒風光明媚,看你怎麼去追:記述那自我敘事的沿途風景。應用心理研究,(67),181-221。
蔡家豪(2018)。球場上的演員: 一位排球運動員角色轉換之自我民族誌。台北市立大學運動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蔡嘉和(2020)。109年赴美行為健康專班暨與軍牧班比較之返國報告,2021年10月18日,取自:https://report.nat.gov.tw/ReportFront/ReportDetail/detail?sysId=C11001080。
蔡世偉(譯)(2019)。原子習慣(初版)(James Clear原著)。台北:方智出版社。
蔣郁芬(2017)。一個機緣,一份執著:以自我民族誌探討美麗排球人生。台北市立大學運動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賴誠斌、鄧明宇(2020)。助人專業培育:以心理傳記作為一種教學方法。輔導季刊,56(1),1-12。
鮑順聰(2004)。助人專業之道與術 學習諮商技術有感兼論Cormier & Cormier(1998)一書。諮商與輔導(228),26-31。
蕭佳宜(2020)。心理、社工國考 政戰學院14人錄取創新高,2021年10月18日,取自:https://www.ydn.com.tw/news/newsInsidePage?chapterID=1269446
謝枝旺、王秋鳳(2021)。多元性別從軍者的輔導作為之研究。軍事社會科學專刊(18),57-80。
戴暐杰(2017)。沿著思緒的足跡:一位空手道運動員接觸行政工作之自我民族誌。台北市立大學運動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顏志龍、陳彰儀(2003)。美軍的心理衛生工作簡介及其對國軍之啟示,復興崗學報(79),55-78。

英文文獻
Barbara L. E. Cristy (2001) Wounded Healer: the Impact of A Therapist`s Illness on The Therapeutic Situatio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sychoanalysis, 29(1), 33-42.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行政管理碩士學程
109921307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9921307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江明修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Chiang, Min-Hsiu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許志偉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Hsu, Chih-Weien_US
dc.creator (作者) 許志偉zh_TW
dc.creator (作者) Hsu, Chih-Weien_US
dc.date (日期) 2021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0-Feb-2022 13:14:11 (UTC+8)-
dc.date.available 10-Feb-2022 13:14:11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0-Feb-2022 13:14:11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09921307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38971-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行政管理碩士學程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9921307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研究者從青少年時期開始,時常跟著學校老師及慈善機構參加公益活動,時常陪伴在有需要幫助的人身旁,啟蒙研究者從事心輔工作的追求。在高中畢業後,決定報考軍事院校,選填心理系為第一志願。自軍校畢業後,於部隊服務所擔任的職務大多為輔導長及心輔官,成為國軍心輔體系之主要工作者。然而,在面臨到一些問題及障礙時,偶爾會失去熱忱並產生困境。因此,本研究欲針對本身擔任國軍心輔人員期間之心路歷程進行探討。
本研究以「自我民族誌」作為研究方法,研究對象以研究者本人為限,藉此將原本只講究架構和注重工作成效滿意度之國軍心輔制度,以「質性研究」另一角度探討研究對象更為深層的生命影響與流動。以本身經驗為主要脈絡,並列述下列問題,希望能藉此得到適當結論:
一、 理想與現實的落差,如何影響心輔工作執行?
二、 執行心輔工作的困境有哪些?
三、 在使用理論觀點下,對於國軍心輔制度的建議為何?
四、 要如何定義我的生命經驗,並從困境中走出來?
在研究者從個人特質為始,以生命經驗、工作經驗、自我覺察、自我對話及軍中同袍回饋的歸納,總結得出自己產生困境的主要原因。並想要透過工作證明自己的存在價值,卻忽略自己的情緒照顧,當然就無法照顧好個案的情緒。
國軍心輔人員主要工作在於照顧好官兵的心緒及推展相關行政業務和心理衛生教育推廣,若因為自己心理上的拉鋸產生負面心緒,使心輔人員開始需要尋求協助,就應試著思考自己要如何從困境中走出來,才能照顧好自己的身心,進而有更高的心理素質陪伴並協助個案。
期待此篇論文對於未來欲從事國軍心輔工作及在諮商領域中遇到與研究者有類似困境之後進而言,能夠幫助自己重新檢視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產生好的改變。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研究問題 6
第四節 研究範圍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任務中心模式 9
第二節 國軍心輔制度 11
第三節 前人研究評析 13
第三章 我在心輔的日子 17
第一節 自我民族誌 18
第二節 我的個人特質 21
第三節 我的童年經驗 22
第四節 我的學習經驗 25
第五節 我的生命轉折 26
第六節 盡己之力幫助他人 29
第七節 輔導長不只是輔導長 33
第八節 看似專業的心輔官 39
第四章 重新定義的故事 45
第一節 輔導經驗中的觀察 45
第二節 受傷的助人者 47
第三節 倖存者 51
第四節 身份轉換 57
第五節 曾經陪伴的生命 59
第五章 結論 65
第一節 研究發現 65
第二節 研究建議 69
第三節 生命力 72
參考文獻 77
zh_TW
dc.format.extent 3259102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9921307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國軍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心輔人員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生命經驗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自我民族誌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使用理論zh_TW
dc.title (題名) 我在心輔的日子:使用理論觀點下對國軍心輔制度的建議zh_TW
dc.title (題名) Mental Counseling and Me : A Suggestion on the National Army`s Mental Counseling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ory-in-use.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丁華、胡正申、林冠萍(2012)。國軍志願役軍人輔導工作:困境與對策。國防雜誌,27(4),116-130。
丁華、張光瀚(2015)。國軍基層單位主官(管)對心理衛生工作滿意度研究。國防雜誌,30(2),85-100。
王詩雲(2012)。敘事治療取向助人工作者的反身性檢核。諮商與輔導(324),50-53。
王詩雲、美珠(2011)。兒童敘事治療的個案研究。輔導與諮商學報,33(1),39-62。
王麗斐、林淑君(2010)。國內諮商與心理治療質性研究之研究方法與研究題材之初步性整合分析。教育心理學報,41(4),799-821。
王珮瑄(2017)。下午三點鐘時刻:跆拳道專長課之自我民族誌。台北市立大學運動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烱華(2019)。國軍心輔失效!陸軍上月兩起自殺案件6日又一士官自殺,2021年10月18日,取自:https://tw.Appledaily.com/politics/20191108/4KXRSVBOLI4DGXOV77BHB2DU6U/。
孔智洋(2013)。一位資管碩班學生參與虛擬社群之網路自我民族誌。南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成虹飛(2014)。行動/敘說探究與相遇的知識。課程與教學,17(4),1-24。
江茹晴(2020)。大學鉛球選手身份轉換之自我民族誌。國立台北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朱岩蘭(2020)。堅持:銘傳校友啦啦隊紀錄片自我民族誌研究。銘傳大學新媒體暨傳播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全仲彥(2018)。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與布農族都市原住民第二代身份認同之自我民族誌。中原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何金針(2007)。專業助人者的心理調適。諮商與輔導(263),2-9。
何粵東(2005)。敘說研究方法論初探。應用心理研究(25),55-72。
何粵東(2010)。自我民族誌的課程研究初探。中正教育研究,9(1),1-29。
何粵東(2010)。課程想像的自我民族誌:課程研究與實踐的自我經驗反思。國立中正大學課程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吳珍松(2017)。探討自殺:心理助人者的觀點。諮商與輔導(376),16-19。
呂巧雯、黃卉茹(2018)。助人者的隱藏傷口-危機與因應。諮商與輔導(385),14-18。
呂依真(2002)。自我的困頓與建構:自傳民族誌取向。私立輔仁大學心理學碩博士班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佩怡(2006)。助人者的價值?-破除“自己對別人有意義”的迷思。諮商與輔導(244),64-64。
李佩怡(2007)。助人者,你受傷了嗎?-探尋助人者受傷的意義。 諮商與輔導(254),64-64。
李怡伶(2020)。迴旋與涵融:從芭蕾舞者轉化為國際標準舞者之自我民族誌。台北市立大學舞蹈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承值(2020)。【中尉自縊7】霸凌文化應檢討國軍平均18.6天就一人自殺,2021年10月18日,取自:https://www.ctwant.com/article/49700。
余彩雲(2018)。一位幼兒園教師體能活動教學之自我民族誌。台北市立大學運動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祺恩(2019)。聖地考察之自我民族誌─以「以色列國家步道」為例。中原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林翊璇(2019)。在生命的裂縫成長:自我民族誌。台北市立大學運動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升堯、朱惠英(2019)。助人專業倫理結合電影案例-多重關係。諮商與輔導(397),43-46。
林峻丞(2020)。「甘樂文創」的自我民族誌分析。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學程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素珍(2015)。體驗學習應用於生態教育之研究:一位國小教師的自我民族誌。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克明(2014)。受傷的醫者:心理治療勘拓者的生命故事(初版)。台北:心靈工坊文化出版。
林樹文(2013)。竹南鎮代主席的自我民族誌分析。玄奘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周志建(2012)。故事的療癒力量:敘事、隱喻、自由書寫(初版)。台北:心靈工坊文化出版。
周志建(2020)。情緒治療:走出創傷,BEST療癒法的諮商實作(初版)。台北:方智出版社。
周盈(2004)。介入與助人技巧。諮商與輔導(222),20-25。
金慧婷(2017)。軍人工作壓力與心理健康之調查。國立成功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南。
洪莉竹、陳秉華(2003)。諮商員專業發展歷程之文化反省經驗。教育心理學報,35(1),1-17。
帥華安(2009)。國軍士官兵精神疾病停役之探討。私立亞洲大學健康管理研究所學位論文,未出版,台中。
郝柏瑋(2018)。分歧者的認同:一位跨專業助人者的自我民族誌。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學系家庭諮商與輔導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姚祥喆(2015)。《鍾馗嫁妹》演出經驗:自我民族誌。台北市立大學舞蹈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徐西森(2005)。諮商師諮商督導受訓歷程中專業需求與情緒覺察之分析研究。高應科大人文社會科學學報,2,209-226。
陳晏琮、丁華(2014)。看不見的傷痛:從災難事件探討國軍心輔人員面對替代性創傷的歷程與回應。復興崗學報(105),135-160。
陳冠碩(2018)。逆生之擊:一位空手道選手比賽歷程之自我民族誌。台北市立大學運動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宥庒(2020)。快、狠、準、猛、穩:一位跆拳道菁英選手的自我民族誌。國立東華大學體育與運動科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陳又慈(2018)。一位勞動階級出身高職女教師之自我民族誌。輔仁大學非營利組織管理碩士學位學程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陳雅琳(2012)。電視新聞人的掙扎、擺盪與平衡---以「自我民族誌」探索新聞專業。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含博士學位學程)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淑妙(2012)。從主流到非主流的跨文化教師歷程—一位泰雅族部落幼教師的自我民族誌。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幼兒與家庭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夏林清(譯)(2000)。行動科學(初版)(Chris Argyris, Robert Putnam,& Diana McLain Smith原著)。台北:遠流出版社。
孫敏華、許如亨(2001)。軍事心理學(初版)。台北:心理出版社。
翁英欽(2004)。清水溝重建工作的自身俗民誌。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碩博士班學位論文,未出版,新竹。
郭芳容(2016)。對話中的聲音:大學英語教師的自我民族誌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博士班博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泰田利榮子(2014)。日籍華語學習者語音學習及教學之自我民族誌。文藻外語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崔艾湄(2019)。軍隊助人者協助多元性別從軍者的輔導困境與挑戰:性別觀點的分析。復興崗學報(114),127-156。
崔立德(2020)。我是士官長:自我民族誌之研析。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學程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芷蓁、朱旭華、林正泰、林綺雲(2014)。自殺防治關懷訪視員實務經驗之探討。健康科技期刊,2(2),32-51。
張雅惠(2018)。敘事取向的靈性關懷初探:以基督教為例。真理大學人文學報(21),25-42。
張雅筑(2019)。108年赴美軍牧軍官初級班受訓返國報告書,2021年10月18日,取自:https://report.nat.gov.tw/ReportFront/ReportDetail/detail?sysId=C10801170。
許育光(2005)。切斷與復合-一段治療關係的敘說、反思與探究。輔導與諮商學報,27(2),33-52。
國防部(2017)。國軍心理衛生(輔導)工作教則(初版)。台北:國防部。
國防部心理衛生中心(2021)。心理衛生中心資源平台,2020年9月18日,取自:https://gpwd.mnd.gov.tw/Publish.aspx?cnid=141&p=6086
鈕文英(2020)。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三版)。台北:雙葉書廊。
曾昭文(2014)。空軍官兵壓力與自我傷害之研究。私立義守大學管理碩博士班學位論文,未出版,高雄。
游歆羽(2020)。教師信念的形塑—一位舞蹈教師的自我民族誌研究。台北市立大學舞蹈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游以安、姜兆眉(2017)。助人專業合作的鏡映與省思:從社工師觀點看諮商心理師於學校輔導場域的專業實踐。輔導與諮商學報,38(2),53-73。
甯國興(2015)。創傷與救援:一個諮商師的工作敘說與反思。生命敘說與心理傳記學(3輯),147-170。
黃志堅(2014)。為什麼我們總是討好別人,委屈自己?(初版)台北:方舟文化。
黃姵諠(2019)。動中取靜:運動對幼兒園教師職場生活帶來改變之自我民族誌。台北市立大學運動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鄒淑婷(2013)。新竹市北門國小的班級經營:一個教師的自我民族誌觀察。玄奘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楊梵妤、張文哲(2010)。心情與自我覺察對助人意向及助人行為之影響。教育心理學報,42(2),339-358。
虞立莉、曾麗娟(2015)。助人工作概念與軍事階級訓練交會的衝擊與啟示:以國防大學政戰學院某學生連隊為例。應用心理研究(62),211-261。
溫大吉(2015)。當我們同在一起—男同志網球社群的自我民族誌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趙柔(2020)。悟:一位空手道選手比賽歷程之自我民族誌。台北市立大學運動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鄭人誠(2018)。曲線人生:一位跳繩人的自我民族誌。台北市立大學運動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鄭宇君(2018)。挑戰:領導視覺障礙田徑選手之自我民族誌。台北市立大學運動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鄭豪(2020)。落實心輔工作 確保官兵身心健康,2020年9月18日,取自:https://tw.news.yahoo.com/%E8%90%BD%E5%AF%A6%E5%BF%83%E8%BC%94%E5%B7%A5%E4%BD%9C-%E7%A2%BA%E4%BF%9D%E5%AE%98%E5%85%B5%E8%BA%AB%E5%BF%83%E5%81%A5%E5%BA%B7-160000663.html。
劉焜輝(2007)。“心理師”-“助人工作者”的動機與基本態度。諮商與輔導(263),2-2。
蔡依玲、陳婉真、黃禎慧(2015)。心理助人工作者「同理失衡量表」之編製。輔導與諮商學報,37(2),57-71。
蔡培元(2008)。我僅僅只是一個胖子--記述一段朝向自在的歷程。國立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蔡培元(2017)。那兒風光明媚,看你怎麼去追:記述那自我敘事的沿途風景。應用心理研究,(67),181-221。
蔡家豪(2018)。球場上的演員: 一位排球運動員角色轉換之自我民族誌。台北市立大學運動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蔡嘉和(2020)。109年赴美行為健康專班暨與軍牧班比較之返國報告,2021年10月18日,取自:https://report.nat.gov.tw/ReportFront/ReportDetail/detail?sysId=C11001080。
蔡世偉(譯)(2019)。原子習慣(初版)(James Clear原著)。台北:方智出版社。
蔣郁芬(2017)。一個機緣,一份執著:以自我民族誌探討美麗排球人生。台北市立大學運動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賴誠斌、鄧明宇(2020)。助人專業培育:以心理傳記作為一種教學方法。輔導季刊,56(1),1-12。
鮑順聰(2004)。助人專業之道與術 學習諮商技術有感兼論Cormier & Cormier(1998)一書。諮商與輔導(228),26-31。
蕭佳宜(2020)。心理、社工國考 政戰學院14人錄取創新高,2021年10月18日,取自:https://www.ydn.com.tw/news/newsInsidePage?chapterID=1269446
謝枝旺、王秋鳳(2021)。多元性別從軍者的輔導作為之研究。軍事社會科學專刊(18),57-80。
戴暐杰(2017)。沿著思緒的足跡:一位空手道運動員接觸行政工作之自我民族誌。台北市立大學運動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顏志龍、陳彰儀(2003)。美軍的心理衛生工作簡介及其對國軍之啟示,復興崗學報(79),55-78。

英文文獻
Barbara L. E. Cristy (2001) Wounded Healer: the Impact of A Therapist`s Illness on The Therapeutic Situatio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sychoanalysis, 29(1), 33-42.
zh_TW
dc.identifier.doi (DOI) 10.6814/NCCU202200134en_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