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王世貞書法鑒藏研究
The Research of Wang Shi-Zhen Identify and Collect Chinese Calligraphy
作者 盧星宇
Lu, Hsing-Yu
貢獻者 黃明理
Huang, Ming-Li
盧星宇
Lu, Hsing-Yu
關鍵詞 王世貞
書法題跋
鑒藏
碑搨
文化使命
日期 2022
上傳時間 1-Mar-2022 17:07:30 (UTC+8)
摘要 王世貞(1526-1590)是明代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鑒藏家,著述等身,聲華蓋代,尤精於鑒識,留下的書畫題跋兼有歷史考證、文學批評、藝術賞析等特色,歷來受到學界的關注。然而王世貞的文集卷帙繁多,難以整理,故前人從事其書法題跋研究,往往只採部分篇什進行探討,略顯可惜。本文在前人的基礎上,拓展研究範圍,以王世貞《弇州山人四部稿》與《弇州山人續稿》中七百餘則書法題跋為文本,進行爬梳整理,展開對王世貞「鑒藏活動」與「鑒藏觀點」的討論。
首先,藉由王世貞《宛委餘編》的紀錄,明瞭王世貞意識到的歷代鑒藏史,留意明代內府與吳中地區的鑒藏風氣,探究王世貞的收藏背景,如其家族與人際資源。接著,以表格整理王世貞的書法鑒藏活動情形,呈現王世貞與商賈、朋友的來往,並就〈蘭亭詩卷〉的鑒價過程,分析其判斷標準與影響鑒價的因素,論及交易過程中的收穫;同時按人際關係分類王世貞的交游對象,歸納餽贈、出示、借閱、委託、請求等互動,凸顯書法作品在鑒藏活動中的功能與作用。最後,舉隅王世貞的鑒藏觀點,一是「書以人重」,王世貞致力於收集、保存前賢書跡,推崇忠義氣節,在鑒識的過程中,秉承藝術傳統,傳達其審美品味與核心價值觀;二是「碑搨重要性的提示」,王世貞有大量的碑搨題跋,其觀點受到時人與後世的讚許,在此將說明碑搨的特性與來源,及鑒藏的選擇與題跋的內容;三是「鑒藏活動的作用與地位」,陳述王世貞鑒藏書法作品的用意,如何透過鑒藏活動樹立吳中書史的地位,以因應與實現個人的文化使命與抱負。
期望本文的成果,能補足王世貞鑒藏研究的闕漏,思考王世貞於鑒藏史、書法史、金石學史脈絡中的地位與重要性,對明代鑒藏風氣、藝壇景況、文化現象有更深刻的認識。
參考文獻 一、王世貞著作
〔明〕王世貞:《古今法書苑》,收入盧輔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第5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年。
〔明〕王世貞:《宛委餘編》,收入《弇州山人四部稿》,臺北:偉文圖書出版社,1976年。
〔明〕王世貞:《弇山堂別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5年。
〔明〕王世貞:《弇州山人四部稿》,臺北:偉文圖書出版社,1976年。
〔明〕王世貞:《弇州山人續稿》,臺北:文海出版社,1970年。
〔明〕王世貞:《弇州四部稿》,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79至128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明〕王世貞:《弇州續稿》,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82至128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明〕王世貞:《觚不觚錄》,收入張小庄編著:《明代筆記日記書法史料匯編》,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20年。
〔明〕王世貞:《藝苑卮言》,收入《弇州山人四部稿》,臺北:偉文圖書出版社,1976年。
〔明〕王世貞撰;湯志波輯校:《弇州山人題跋》,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9年。

二、古典文獻(以時代先後排序)
〔西漢〕司馬遷撰;〔日〕瀧川龜太郎考證:《史記會注考證》,臺北:大安出版社,2011年。
〔西漢〕揚雄:《法言》,收入王雲五主編:《叢書集成初編》第530冊,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東漢〕班固等撰:《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魏〕王弼:《老子王弼注》,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年。
〔南朝宋〕劉義慶撰;徐震鍔著:《世說新語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南朝梁〕不著撰人:《三輔黃圖》,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6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收入藝文印書館編:《歲時習俗研究資料彙編》第30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
〔南朝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臺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
〔唐〕李白撰;〔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唐〕李延壽:《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唐〕李綽:《尚書故實》,收入《叢書集成初編》第2739冊,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唐〕杜甫:《杜工部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1年。
〔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收入王雲五主編:《叢書集成初編》第1646冊,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唐〕張懷瓘:〈書議〉,收入華正人編:《歷代書法論文選》,臺北:華正書局,1997年。
〔唐〕張懷瓘:《書估》,收入《歷代書法論文選》,臺北:華正書局,1997年。
〔唐〕裴孝源:《貞觀公私畫史》,收入盧輔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第1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年。
〔唐〕魏徵等撰:《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
〔唐〕竇蒙:〈述書賦語例字格〉,收入華正人編:《歷代書法論文選》,臺北:華正書局,1997年。
〔後晉〕劉昫等撰:《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南唐〕劉崇遠:《金華子雜編》,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3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北宋〕丁度等撰:《集韻》,收入王雲五主編:《萬有文庫薈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北宋〕不著撰人:《宣和書譜》,收入楊家駱主編:《藝術叢編》,臺北:世界書局,1988年。
〔北宋〕米芾:《書史》,收入王雲五主編:《叢書集成簡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北宋〕米芾:《畫史》,收入盧輔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第1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年。
〔北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覽》,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北宋〕郭若虛:《圖畫見聞誌》,收入盧輔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第1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年。
〔北宋〕陳彭年:《江南別錄》,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6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北宋〕黃庭堅:〈山谷論書〉,收入崔爾平選編、點校:《歷代書法論文選續編》,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7年。
〔北宋〕趙明誠:《金石錄》,收入新文豐出版公司編輯:《石刻史料新編》,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7年。
〔北宋〕歐陽脩:《集古錄》,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8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北宋〕歐陽脩等撰:《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北宋〕歐陽脩等撰:《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北宋〕蘇軾:〈評書〉,收入崔爾平選編、點校:《歷代書法論文選續編》,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7年。
〔北宋〕蘇軾:《東坡全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0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南宋〕鄧椿:《畫繼》,收入盧輔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第2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年。
〔南宋〕朱熹:《四書集註》,臺北:文津出版社,1985年。
〔元〕王惲:《書畫目錄》,收入盧輔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第2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年。
〔元〕脫脫等撰:《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
〔元〕虞集:《道園學古錄》,收入王雲五主編:《國學基本叢書》,第183種,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明〕 朱泰、游季勳裁正;包大爟纂修:《萬曆兗州府志》,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第53至56冊,上海:上海書店,1990年。
〔明〕文徵明:《文待詔題跋》,收入王雲五主編:《叢書集成初編》第1571冊,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明〕文徵明著;周道振輯校:《文徵明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明〕王世懋:《王奉常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133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
〔明〕王錡:《寓圃雜記》,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17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明〕王鏊:《姑蘇志》,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9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明〕朱國禎:《湧幢小品》,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172至117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明〕朱謀垔撰;徐美潔點校:《續書史會要》,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2年。
〔明〕何良俊:《四友齋叢說》,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明〕吳寬:《家藏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5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明〕李日華:《味水軒日記》,收入盧輔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第3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年。
〔明〕李日華著;沈亞公校訂:《六研齋筆記》,上海:中央書店,1936年。
〔明〕沈周:《石田翁客座新聞》,收入張小庄編著:《明代筆記日記書法史料匯編》,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20年。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明〕周暉:《二續金陵瑣事》,收錄於《南京稀見文獻叢刊》,南京:南京出版社,2007年。
〔明〕邵寶:《容春堂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5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收入楊家駱主編:《讀書劄記叢刊》第2集,第12-13冊,臺北:世界書局,1963年。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9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明〕孫鑛:《書畫跋跋》,臺北:漢華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71年。
〔明〕徐應秋:《玉芝堂談薈》,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8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明〕祝允明:《祝氏詩文集》,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71年。
〔明〕祝允明:《懷星堂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6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明〕屠隆:《考槃餘事》,收入楊家駱主編:《觀賞彙錄》,臺北:世界書局,1968年。
〔明〕屠隆撰;陳劍點校:《考槃餘事》,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9年。
〔明〕張應文:《清秘藏》,收入楊家駱主編:《觀賞彙錄》,臺北:世界書局,1968年。
〔明〕郭宗昌:《金石史》,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8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明〕陸深:《儼山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6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明〕焦竑編:《國朝獻徵錄》,收入周駿富輯:《明代傳記叢刊》第109至114冊,臺北:明文書局,1991年。
〔明〕項元汴:《蕉窗九錄》,收入楊家駱主編:《觀賞彙錄》,臺北:世界書局,1968年。
〔明〕黃省曾:《吳風錄》,收入曹溶輯:《學海類編》,臺北:文源出版社,1964年。
〔明〕黃瑜:《雙槐歲鈔》,收入王雲五主編:《叢書集成初編》第2892至2894冊,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明〕董其昌:《畫禪室隨筆》,收入楊家駱主編:《觀賞彙錄》,臺北:世界書局,1968年。
〔明〕詹景鳳:《詹氏性理小辨》,收入《故宮珍本叢刊》,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年。
〔明〕詹景鳳:《詹東圖玄覽編》,收入盧輔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第4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年。
〔明〕趙宧光著;林青華點校:《寒山帚談》,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8年。
〔明〕趙崡:《石墨鐫華》,收入新文豐出版公司編輯:《石刻史料新編》,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7年。
〔明〕劉侗等撰:《帝京景物略》,臺北:廣文書局,1969年。
〔明〕黎民表:《瑤石山人稿》,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7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明〕羅炌修 ; 黃承昊纂:《日本藏中國罕見地方志叢刊・崇禎嘉興縣志》,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1年。
〔清〕卞永譽:《式古堂書畫匯考》,收入盧輔聖:《中國書畫全書》第6至7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年。
〔清〕王昶:《金石萃編》,收入新文豐出版公司編輯:《石刻史料新編》,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7年。
〔清〕永瑢等撰:《欽定四庫全書總目》,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清〕周星蓮:《臨池管見》,收入華正人編:《歷代書法論文選》,臺北:華正書局,1997年。
〔清〕姜紹書:《韻石齋筆談》,收入楊家駱主編:《觀賞彙錄》,臺北:世界書局,1968年。
〔清〕倪濤:《六藝之一錄》,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3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清〕康有為:《廣藝舟雙楫》,收入華正人編:《歷代書法論文選》,臺北:華正書局,1997年。
〔清〕張廷玉等撰:《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清〕梁章鉅:《歸田瑣記》,上海:中華書局,2006年。
〔清〕陳廷焯:《白雨齋詞話》,臺北:臺灣開明書局,1982年。
〔清〕陳奕禧:《隱綠軒題識》,收入王雲五主編:《叢書集成初編》第1609冊,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葉昌熾撰;姚文昌點校:《語石》,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20年。
〔清〕趙翼:《二十二史劄記》,收入王雲五主編:《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錢泳:《履園叢話》,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清〕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臺北:世界書局,1965年。
〔清〕錢謙益著;〔清〕錢曾箋注:《牧齋初學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明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1967年。

三、當代論著(以姓氏筆劃排序)
毛文芳:《晚明閒賞美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0年。
王宏理:《中國金石學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7年。
王秀雄:《藝術批評視野》,北京:新星出版社,2010年。
王鎮遠:《中國書法理論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
仲威:《中國碑拓鑒藏圖典》,北京:文物出版社,2018年。
向燕南:《王世貞的史學批評及其理論貢獻》,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史學研究所,2009年。
朱書萱:《復古與超越──祝允明與鍾繇典範》,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9年。
朱萬章:《書畫鑒考與美術史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11年。
朱萬章:《過眼與印記:宋元以來書畫鑒藏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9年。
朱萬章:《銷夏與清玩:以書畫鑒賞為中心》,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4年。
余紹宋:《書畫書錄解題》,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0年。
吳鵬:《燕閑清賞:晚名士人生活與書法生態》,北京:中華書局,2020年。
巫仁恕:《品味奢華:晚明的消費社會與士大夫》,臺北:中央研究院,2012年。
巫仁恕:《優游坊廂:明清江南城市的休閑消費與空間變遷》,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
李燕青:《《藝苑卮言》研究》,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3年。
李鑄晉編;石莉譯:《中國畫家與贊助人》,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13年。
沙孟海:《沙孟海論書叢稿》,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88年。
周穎:《王世貞年譜長編》,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6年。
金炫廷:《明人的鑒賞生活》,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9年。
姜公韜:《王弇州的生平與著述》,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1974年。
孫衛國:《王世貞史學研究》,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
徐邦達:《古書畫偽訛考辨》,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4年。
馬宗霍:《書林藻鑒》,收入楊家駱主編:《近人書學論著》,臺北:世界書局,1974年。
國立中央圖書館編:《明人傳記資料索引》,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65年。
張光賓:《中華書法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
張根民:《書藝珍品賞析・張即之》,臺北:石頭出版份有限公司,2005年。
梁江:《中國美術鑒藏史稿》,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年。
許地山:《扶箕迷信的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
許建平:《王世貞書目類纂》,南京:鳳凰出版社,2012年。
傅申:《元代皇室書畫收藏史略》,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1年。
湯宇星:《弇山之石:王世貞與蘇州文壇的藝術交遊》,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15年。
黃明理:《「晚明文人」型態之研究》,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1年。
黃朋:《吳門具眼:明代蘇州書畫鑒藏》,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5年。
黃惇:《中國書法史・明代卷》,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1年。
黃嘗銘:《篆刻年歷1051-1911》,臺北:真微書屋,2001年。
楊麗麗:《天籟傳翰:明代嘉興項元汴家族的鑒藏與藝術》,臺北:石頭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
葉國良:《宋代金石學研究》,臺北:臺灣書房出版有限公司,2011年。
葉康寧:《風雅之好:明代嘉萬年間的書畫消費》,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年。
趙陽陽:《明代書學文獻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
劉中富:《干祿字書字類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4年。
劉正成主編:《中國書法全集:李邕卷》,北京:榮寶齋出版社,1996年。
鄭利華:《王世貞年譜》,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3年。
鄭利華:《王世貞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2002。
錢伯城、郭群一整理;顧廷龍校閱:《藝風堂友朋書札》,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
羅鋼、王中忱主編:《消費文化讀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日〕中田勇次郎等著;洪惟仁譯;洪惟助校訂:《書道全集》,臺北:大陸書店,1998年。
〔日〕塚本麿充:《北宋繪畫史の成立》,東京:中央公論美術出版,2016年。
〔日〕瀧川龜太郎考證:《史記會注考證》,臺北:大安出版社,2011年。
〔英〕柯律格著;邱士華、劉宇珍、胡隽譯:《雅債——文徵明的社交性藝術》,臺北:石頭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
〔英〕柯律格著;高昕丹、陳恆譯:《長物:早期現代中國的物質文化與社會狀況》,北京:三聯書店,2015年。
〔英〕柯律格著;黃小峰譯:《大明:明代中國的視覺和物質文化》,北京:三聯書店,2019年。
〔英〕柯律格著;黃曉鵑譯:《明代的圖像與視覺性》,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
〔英〕柯律格著;黃曉鵑譯:《藩屏:明代中國的皇家藝術與權力》,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2015年。
〔美〕白謙慎:《傅山的世界:十七世紀中國書法的嬗變》,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5年。

四、論文期刊(以姓氏筆劃排序)
(一)學位論文
牛春麗:《王世貞書法題跋研究》,保定:河北大學美術學碩士論文,2019年。
王琬婷:《明代後期(1522-1644)書畫交易探析:以江南地區為中心》,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朱彥霖:《王世貞書畫鑒藏與交游研究》,蘇州:蘇州大學美術學碩士論文,2014年。
朱書萱:《明代中葉吳中書家及其書風的形成》,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
吳文怡:《明代王世貞繪畫美學研究》,臺北: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班美術史組學位論文,2014年。
杜娟:《王世貞書畫鑒藏研究》,北京: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學博士論文,2013年。
卓福安:《王世貞詩文論研究》,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3年。
卓福安:《熟讀涵泳以合神境--論《藝苑巵言》的復古主張》,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系碩士論文,1997 年。
林心如:《書畫鑒藏與晚明江南文人文化:以詹景鳳(1528-1602)為中心的考察》,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林美利:《明代王世貞繪畫賞鑒文學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孫幗瑋:《王世貞對趙孟頫作品的鑒藏》,北京: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學碩士論文,2011年。
孫禮祥:《王世貞商人傳記研究》,合肥:安徽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
馬明辰:《王世貞的鑒藏活動與山水畫史知識的形成》,北京: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學碩士論文,2008年。
張多強:《《書畫跋跋》中王世貞、孫鑛二家書學之比較研究》,吉林:吉林大學歷史學碩士論文,2005年。
許建昆:《王世貞評傳》,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76年。
郭懷宇:《何為具眼-詹景鳳的書畫鑒賞活動及其觀念》,北京: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學博士論文,2018年。
陳俊堂:《王世貞書法思想研究》,北京:首都師範大學美術學碩士論文,2007年。
陳唐祥明:《王世貞〈墨跡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陳斐蓉:《嘉靖年間寧波地區金石書畫收藏研究》,北京: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學碩士論文,2010年。
黃世錦:《清代金石學對書法的影響》,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0年。
黃志民:《王世貞研究提要--以其生平及學術為中心》,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76年。
楊開飛:《王世貞書法觀研究》,重慶:西南師範大學美術學碩士論文,2005年。
熊沛軍:《王世貞書論研究》,北京:首都師範大學美術學碩士論文,2008年。
聶國強:《從王世貞《弇州山人四部稿》談吳門隸書》,北京: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學碩士論文,2011年。

(二)單篇論文與論文集
丁羲元:〈典禮紀察司印考〉,《故宮文物月刊》第214期,2001年1月,頁64-79。
向謙:〈《考槃餘事》:「清玩時代」的開山之作〉,收入李安源主編:《與造物游:晚明藝術史研究(貳)》(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17年,頁123-148。
林素玫:〈晚明「賞鑒」的審美意識〉,收錄於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主編:《文學與美學》第5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頁225-253。
朱書萱:〈李應禎與十六世紀的吳中書壇〉,《聯藻於日月,交彩於風雲:2011年近現代中國語文學術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頁114-148。
朱書萱:〈論書畫鑑藏與書法教育——以華夏,1490-1563。《真賞齋帖》為例〉,《東亞人文學》第31輯,2015年6月,頁297-316。
朱燕楠、郭鵬宇:〈蠹魚與野人:王世貞兩種藝術鑒藏理想的空間實踐——以弇山園為中心的研究〉,《中國美術研究》第23期,2017年9月,頁142-148。
朱燕楠:〈王世貞書法鑒藏研究〉,《書法研究》第152期,2018年4月,頁83-95。
呂友者:〈明代王世貞的書畫鑒藏活動〉,《東方收藏》第96期,2017年9月,頁105-112。
杜娟:〈王世貞非書畫家考——兼論書者與書法家的本質區別〉,《中國書畫》2015年第8期,2015年8月,頁10-12。
杜娟:〈王世貞對趙孟頫繪畫的鑒藏與品評〉,《故宮博物院刊》第200期,2018年11月,頁113-128、161-162。
杜娟:〈王世貞與文徵明——書畫交游與鑒藏研究〉,《蘇州文博論叢》第5輯,2014年12月,頁192-201。
杜娟:〈王世貞與項元汴:明代中後期兩種不同類型的書畫鑒藏家──兼論二者交游疏離之原因〉,《故宮博物院刊》第176期,2014年6月,頁58-76。
杜娟:〈以〈書蘭亭詩并後序〉為例看明清時期法書鑒藏的錯判與書史想像〉,《故宮博物院院刊》第190期,2017年2月,頁37-55。
周雲容:〈蘇軾與孫覺交游考述──從〈瀟湘竹石圖〉說起〉,《平頂山學院學報》第34卷第6期,2019年12月,頁92-97。
周曉晴:〈「宋代碑刻書法」觀念考論——以王世貞、孫鑛、張宗祥為例〉,《中國書法》第348期,2019年2月,頁189-191。
邱士華:〈蘇州片畫家黃彪研究〉,《故宮學術季刊》第37卷第1期,2020年3月,頁1-37。
徐兆安:〈證驗與博聞:萬曆朝文人王世貞、屠隆與胡應麟的神仙書寫與道教文獻評論〉,《中國文化研究學報》第53期,2011年7月,頁249-277。
袁憲潑:〈以書喻詩:明代復古派的書學與詩學〉,《文藝理論研究》2017年第2期,2017年3月,頁79-87。
高明一:〈明代的三吳與書法〉,《中國書畫》第221期,2021年5月,頁52-61。
許寶俊:〈「玉峰周氏」考〉,《美術文獻》2019年第7期,2019年7月,頁19-21。
陳俊堂、張暉:〈王世貞文學理論與其書法理論的聯繫〉,《山西大同大學學報》第25卷第1期,2011年2月,頁110-112。
陳俊堂:〈王世貞書法品評的拓展與深化〉,《中國書法》第291期,2016年10月,頁203-204。
陳俊堂:〈王世貞書畫交游考察〉,《山西大同大學學報》第34卷第1期,2020年2月,頁122-125。
陳俊堂:〈古雅——王世貞書法思想的核心〉,《山西大同大學學報》第24卷第2期,2010年4月,頁110-112。
陳欽忠:〈書法雅俗二題〉,《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文學與圖像第五屆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頁3-20。
陳寶良:〈明代的物價波動與消費支出——兼及明朝人的生活質量〉,《浙江學刊》2016年第2期,2016年7月,頁87-96。
傅申:〈董其昌書畫船——水上行旅與鑑賞、創作關係研究〉,《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第15期,2003年9月,頁205-297。
楊開飛:〈王世貞篆隸書學觀的影響和價值〉,《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77期,2006年12月,頁42-44。
葉康寧:〈明代中晚期的雅賄之風與書畫交易〉,《文史知識》2009年11期,2009年11月,頁78-82。
葉康寧:〈風雅的競爭:晚明的書畫消費與士商關係〉,收錄於李安源主編:《與造物游:晚明藝術史研究》,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17年,頁73-122。
熊沛軍、和飛:〈論吳中生活對王世貞書法思想的影響〉,《肇慶學院學報》第30卷第1期,2009年1月,頁48-52。
熊沛軍:〈論王世貞文論與書論的相似性聯繫〉,《廣西師範大學學報》第47卷第3期,2011年6月,頁30-33。
熊沛軍:〈論王世貞的以碑證史〉,《肇慶學院學報》第31卷第1期,2010年1月,頁45-47。
熊沛軍:〈論王世貞的書法流變觀〉,《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第193期,2010年3月,頁134-138。
熊沛軍:〈論王世貞書法思想中的「自然」觀〉,《湖南城市學院學報》第3期,2009年5月,頁26-29。
熊沛軍:〈論王世貞書法理論中的「格」〉,《書畫世界》第136期,2009年11月,頁30-31。
趙晶:〈明代宮廷書畫收藏考略〉,《浙江大學學報》第48卷第3期,2018年5月,頁160-172。
鄭培凱:〈三吳墨妙的歷史文化生態〉,收入薛龍春主編:《三吳墨妙:近墨堂藏明代江南書法》,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20年。
魯茜、姚紅衛:〈20世紀以來王世貞研究述評〉,《湖南第一師範學院學報》2012年第2期,2012年4月,頁86-90。
薛龍春:〈明代江南的文人與書法〉,收入薛龍春主編:《三吳墨妙:近墨堂藏明代江南書法》,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20年。

五、網路資料
〔唐〕劉餗:《隋唐嘉話》,收入《中國基本古籍庫》,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2006年,明顧氏文房小說本。檢索日期:2021年12月11日。
〔北宋〕〈薛紹彭雜書卷〉,國立故宮博物院書畫典藏資料檢索系統,網址:https://painting.npm.gov.tw/Painting_Page.aspx?dep=P&PaintingId=1426。檢索日期:2021年9月9日。
〔南宋〕《張即之書金剛經》,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博物館藏,網址:https://artmuseum.princeton.edu/collections/objects/36285,檢索日期:2021年12月9日。
〔明〕王錫爵:《王文肅公文集》,收入《中國基本古籍庫》,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2006年。檢索日期:2021年12月11日。
〔明〕屠叔方:《建文朝野彙編》,收入《中國基本古籍庫》,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2006年。檢索日期:2021年12月11日。
〔明〕陳繼儒:《陳眉公先生全集》,明崇禎間,1628-1644)華亭陳氏家刊本,國家圖書館古籍與特藏文獻資源,網址:http://rbook.ncl.edu.tw/NCLSearch/Search/SearchDetail?item=51442addc3f347bb9eb53bb875c4d91dfDQ1NDQ40&image=1&page=1&whereString=&sourceWhereString=&SourceID=,檢索日期:2021年12月10日。
〔明〕蕭良幹等修;〔明〕張元忭等纂:《紹興府志》,收入《中國基本古籍庫》,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2006年。檢索日期:2021年12月11日。
高明一:〈從「三吳墨妙展」三件展品看〈集字聖教序〉在明代中後期的復興〉,發表於香港近墨堂書法研究基金會網站,網址:https://reurl.cc/n5gnqn,檢索日期:2021年11月26日。

六、書法圖錄
上海書畫出版社編:《顏真卿顏氏家廟碑》,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2年。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106151018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6151018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黃明理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Huang, Ming-Li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盧星宇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Lu, Hsing-Yuen_US
dc.creator (作者) 盧星宇zh_TW
dc.creator (作者) Lu, Hsing-Yuen_US
dc.date (日期) 2022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Mar-2022 17:07:30 (UTC+8)-
dc.date.available 1-Mar-2022 17:07:30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Mar-2022 17:07:30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06151018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39197-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中國文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6151018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王世貞(1526-1590)是明代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鑒藏家,著述等身,聲華蓋代,尤精於鑒識,留下的書畫題跋兼有歷史考證、文學批評、藝術賞析等特色,歷來受到學界的關注。然而王世貞的文集卷帙繁多,難以整理,故前人從事其書法題跋研究,往往只採部分篇什進行探討,略顯可惜。本文在前人的基礎上,拓展研究範圍,以王世貞《弇州山人四部稿》與《弇州山人續稿》中七百餘則書法題跋為文本,進行爬梳整理,展開對王世貞「鑒藏活動」與「鑒藏觀點」的討論。
首先,藉由王世貞《宛委餘編》的紀錄,明瞭王世貞意識到的歷代鑒藏史,留意明代內府與吳中地區的鑒藏風氣,探究王世貞的收藏背景,如其家族與人際資源。接著,以表格整理王世貞的書法鑒藏活動情形,呈現王世貞與商賈、朋友的來往,並就〈蘭亭詩卷〉的鑒價過程,分析其判斷標準與影響鑒價的因素,論及交易過程中的收穫;同時按人際關係分類王世貞的交游對象,歸納餽贈、出示、借閱、委託、請求等互動,凸顯書法作品在鑒藏活動中的功能與作用。最後,舉隅王世貞的鑒藏觀點,一是「書以人重」,王世貞致力於收集、保存前賢書跡,推崇忠義氣節,在鑒識的過程中,秉承藝術傳統,傳達其審美品味與核心價值觀;二是「碑搨重要性的提示」,王世貞有大量的碑搨題跋,其觀點受到時人與後世的讚許,在此將說明碑搨的特性與來源,及鑒藏的選擇與題跋的內容;三是「鑒藏活動的作用與地位」,陳述王世貞鑒藏書法作品的用意,如何透過鑒藏活動樹立吳中書史的地位,以因應與實現個人的文化使命與抱負。
期望本文的成果,能補足王世貞鑒藏研究的闕漏,思考王世貞於鑒藏史、書法史、金石學史脈絡中的地位與重要性,對明代鑒藏風氣、藝壇景況、文化現象有更深刻的認識。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方法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文獻回顧 4
一、王世貞研究方面 5
二、鑒藏研究方面 10
第三節 研究進路與章節架構 13
第二章 王世貞的收藏背景 15
第一節 王世貞意識到的歷代鑒藏史 15
一、先秦時期 18
二、兩漢魏晉南北朝時期 19
三、隋唐時期 21
四、五代十國時期 24
五、宋金時期 25
六、蒙元時期 28
第二節 明代鑒藏概況 29
一、內府 30
二、吳中 34
第三節 王世貞的家族與人脈資源 43
第三章 王世貞的鑒藏活動 51
第一節 買賣鑒價過程 52
一、市集與商賈 52
二、與朋友相關的交易活動 59
三、鑒價情形與收穫 62
(一)鑒價過程:以〈蘭亭詩卷〉為例 62
(二)影響鑒價的因素 65
(三)交易過程中的收穫 68
第二節 藏品的功能與作用 77
一、作為禮物的餽贈 77
(一)親族 77
(二)友人 79
(三)同僚 86
(四)宗教人士 87
二、他人的出示或借閱 89
三、委託、請求他人書寫、摹刻 97
第四章 王世貞的鑒藏觀點舉隅 107
第一節 書以人重 108
一、對前賢作品的收集與保存 108
二、標舉忠義氣節 113
三、藝術傳統與審美品味 118
第二節 碑搨重要性的提示 124
一、碑搨的特性與來源 125
二、鑒藏的選擇 144
三、題跋著錄的內容 147
第三節 鑒藏活動的作用與地位 153
一、書法鑒藏的用意 153
二、吳中書史地位的樹立 159
三、個人的文化使命 163
第五章 結論 171
參考文獻 177


表次
表2-1-1 《宛委餘編》所錄兩漢魏晉南北朝時期賞鑒家 20
表2-1-2 《宛委餘編》所錄隋唐時期賞鑒家、好事家 23
表2-1-3 《宛委餘編》所錄五代十國時期賞鑒家 25
表2-1-4 《宛委餘編》所錄宋金時期賞鑒家、好事家 27
表2-1-5 《宛委餘編》所錄蒙元時期賞鑒家 29
表2-2-1 《宛委餘編》所錄明代賞鑒家、好事家 30
表2-2-2 明代吳中地區鑒藏家舉隅 41
表3-1-1 王世貞書法作品交易表 70
表3-2-1 王世貞與親族間書法作品餽贈情形表 78
表3-2-2 王世貞與友人間書法作品餽贈情形表 82
表3-2-3 王世貞與同僚間書法作品餽贈情形表 87
表3-2-4 王世貞受宗教人士餽贈書法作品情形表 89
表3-2-5 王世貞書法題跋所記作品出示、借閱表 92
表3-2-6 王世貞委託、請求他人創作情形表 103
表4-2-1 王世貞過眼、收藏碑刻碑搨表 131
表4-3-1 王世貞書法題跋中的歸還行為表 170
zh_TW
dc.format.extent 6942657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6151018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王世貞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書法題跋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鑒藏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碑搨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文化使命zh_TW
dc.title (題名) 王世貞書法鑒藏研究zh_TW
dc.title (題名) The Research of Wang Shi-Zhen Identify and Collect Chinese Calligraphy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王世貞著作
〔明〕王世貞:《古今法書苑》,收入盧輔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第5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年。
〔明〕王世貞:《宛委餘編》,收入《弇州山人四部稿》,臺北:偉文圖書出版社,1976年。
〔明〕王世貞:《弇山堂別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5年。
〔明〕王世貞:《弇州山人四部稿》,臺北:偉文圖書出版社,1976年。
〔明〕王世貞:《弇州山人續稿》,臺北:文海出版社,1970年。
〔明〕王世貞:《弇州四部稿》,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79至128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明〕王世貞:《弇州續稿》,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82至128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明〕王世貞:《觚不觚錄》,收入張小庄編著:《明代筆記日記書法史料匯編》,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20年。
〔明〕王世貞:《藝苑卮言》,收入《弇州山人四部稿》,臺北:偉文圖書出版社,1976年。
〔明〕王世貞撰;湯志波輯校:《弇州山人題跋》,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9年。

二、古典文獻(以時代先後排序)
〔西漢〕司馬遷撰;〔日〕瀧川龜太郎考證:《史記會注考證》,臺北:大安出版社,2011年。
〔西漢〕揚雄:《法言》,收入王雲五主編:《叢書集成初編》第530冊,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東漢〕班固等撰:《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魏〕王弼:《老子王弼注》,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年。
〔南朝宋〕劉義慶撰;徐震鍔著:《世說新語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南朝梁〕不著撰人:《三輔黃圖》,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6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收入藝文印書館編:《歲時習俗研究資料彙編》第30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
〔南朝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臺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
〔唐〕李白撰;〔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唐〕李延壽:《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唐〕李綽:《尚書故實》,收入《叢書集成初編》第2739冊,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唐〕杜甫:《杜工部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1年。
〔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收入王雲五主編:《叢書集成初編》第1646冊,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唐〕張懷瓘:〈書議〉,收入華正人編:《歷代書法論文選》,臺北:華正書局,1997年。
〔唐〕張懷瓘:《書估》,收入《歷代書法論文選》,臺北:華正書局,1997年。
〔唐〕裴孝源:《貞觀公私畫史》,收入盧輔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第1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年。
〔唐〕魏徵等撰:《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
〔唐〕竇蒙:〈述書賦語例字格〉,收入華正人編:《歷代書法論文選》,臺北:華正書局,1997年。
〔後晉〕劉昫等撰:《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南唐〕劉崇遠:《金華子雜編》,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3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北宋〕丁度等撰:《集韻》,收入王雲五主編:《萬有文庫薈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北宋〕不著撰人:《宣和書譜》,收入楊家駱主編:《藝術叢編》,臺北:世界書局,1988年。
〔北宋〕米芾:《書史》,收入王雲五主編:《叢書集成簡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北宋〕米芾:《畫史》,收入盧輔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第1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年。
〔北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覽》,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北宋〕郭若虛:《圖畫見聞誌》,收入盧輔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第1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年。
〔北宋〕陳彭年:《江南別錄》,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6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北宋〕黃庭堅:〈山谷論書〉,收入崔爾平選編、點校:《歷代書法論文選續編》,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7年。
〔北宋〕趙明誠:《金石錄》,收入新文豐出版公司編輯:《石刻史料新編》,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7年。
〔北宋〕歐陽脩:《集古錄》,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8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北宋〕歐陽脩等撰:《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北宋〕歐陽脩等撰:《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北宋〕蘇軾:〈評書〉,收入崔爾平選編、點校:《歷代書法論文選續編》,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7年。
〔北宋〕蘇軾:《東坡全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0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南宋〕鄧椿:《畫繼》,收入盧輔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第2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年。
〔南宋〕朱熹:《四書集註》,臺北:文津出版社,1985年。
〔元〕王惲:《書畫目錄》,收入盧輔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第2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年。
〔元〕脫脫等撰:《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
〔元〕虞集:《道園學古錄》,收入王雲五主編:《國學基本叢書》,第183種,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明〕 朱泰、游季勳裁正;包大爟纂修:《萬曆兗州府志》,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第53至56冊,上海:上海書店,1990年。
〔明〕文徵明:《文待詔題跋》,收入王雲五主編:《叢書集成初編》第1571冊,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明〕文徵明著;周道振輯校:《文徵明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明〕王世懋:《王奉常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133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
〔明〕王錡:《寓圃雜記》,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17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明〕王鏊:《姑蘇志》,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9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明〕朱國禎:《湧幢小品》,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172至117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明〕朱謀垔撰;徐美潔點校:《續書史會要》,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2年。
〔明〕何良俊:《四友齋叢說》,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明〕吳寬:《家藏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5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明〕李日華:《味水軒日記》,收入盧輔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第3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年。
〔明〕李日華著;沈亞公校訂:《六研齋筆記》,上海:中央書店,1936年。
〔明〕沈周:《石田翁客座新聞》,收入張小庄編著:《明代筆記日記書法史料匯編》,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20年。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明〕周暉:《二續金陵瑣事》,收錄於《南京稀見文獻叢刊》,南京:南京出版社,2007年。
〔明〕邵寶:《容春堂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5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收入楊家駱主編:《讀書劄記叢刊》第2集,第12-13冊,臺北:世界書局,1963年。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9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明〕孫鑛:《書畫跋跋》,臺北:漢華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71年。
〔明〕徐應秋:《玉芝堂談薈》,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8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明〕祝允明:《祝氏詩文集》,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71年。
〔明〕祝允明:《懷星堂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6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明〕屠隆:《考槃餘事》,收入楊家駱主編:《觀賞彙錄》,臺北:世界書局,1968年。
〔明〕屠隆撰;陳劍點校:《考槃餘事》,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9年。
〔明〕張應文:《清秘藏》,收入楊家駱主編:《觀賞彙錄》,臺北:世界書局,1968年。
〔明〕郭宗昌:《金石史》,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8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明〕陸深:《儼山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6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明〕焦竑編:《國朝獻徵錄》,收入周駿富輯:《明代傳記叢刊》第109至114冊,臺北:明文書局,1991年。
〔明〕項元汴:《蕉窗九錄》,收入楊家駱主編:《觀賞彙錄》,臺北:世界書局,1968年。
〔明〕黃省曾:《吳風錄》,收入曹溶輯:《學海類編》,臺北:文源出版社,1964年。
〔明〕黃瑜:《雙槐歲鈔》,收入王雲五主編:《叢書集成初編》第2892至2894冊,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明〕董其昌:《畫禪室隨筆》,收入楊家駱主編:《觀賞彙錄》,臺北:世界書局,1968年。
〔明〕詹景鳳:《詹氏性理小辨》,收入《故宮珍本叢刊》,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年。
〔明〕詹景鳳:《詹東圖玄覽編》,收入盧輔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第4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年。
〔明〕趙宧光著;林青華點校:《寒山帚談》,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8年。
〔明〕趙崡:《石墨鐫華》,收入新文豐出版公司編輯:《石刻史料新編》,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7年。
〔明〕劉侗等撰:《帝京景物略》,臺北:廣文書局,1969年。
〔明〕黎民表:《瑤石山人稿》,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7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明〕羅炌修 ; 黃承昊纂:《日本藏中國罕見地方志叢刊・崇禎嘉興縣志》,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1年。
〔清〕卞永譽:《式古堂書畫匯考》,收入盧輔聖:《中國書畫全書》第6至7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年。
〔清〕王昶:《金石萃編》,收入新文豐出版公司編輯:《石刻史料新編》,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7年。
〔清〕永瑢等撰:《欽定四庫全書總目》,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清〕周星蓮:《臨池管見》,收入華正人編:《歷代書法論文選》,臺北:華正書局,1997年。
〔清〕姜紹書:《韻石齋筆談》,收入楊家駱主編:《觀賞彙錄》,臺北:世界書局,1968年。
〔清〕倪濤:《六藝之一錄》,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3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清〕康有為:《廣藝舟雙楫》,收入華正人編:《歷代書法論文選》,臺北:華正書局,1997年。
〔清〕張廷玉等撰:《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清〕梁章鉅:《歸田瑣記》,上海:中華書局,2006年。
〔清〕陳廷焯:《白雨齋詞話》,臺北:臺灣開明書局,1982年。
〔清〕陳奕禧:《隱綠軒題識》,收入王雲五主編:《叢書集成初編》第1609冊,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葉昌熾撰;姚文昌點校:《語石》,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20年。
〔清〕趙翼:《二十二史劄記》,收入王雲五主編:《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錢泳:《履園叢話》,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清〕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臺北:世界書局,1965年。
〔清〕錢謙益著;〔清〕錢曾箋注:《牧齋初學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明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1967年。

三、當代論著(以姓氏筆劃排序)
毛文芳:《晚明閒賞美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0年。
王宏理:《中國金石學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7年。
王秀雄:《藝術批評視野》,北京:新星出版社,2010年。
王鎮遠:《中國書法理論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
仲威:《中國碑拓鑒藏圖典》,北京:文物出版社,2018年。
向燕南:《王世貞的史學批評及其理論貢獻》,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史學研究所,2009年。
朱書萱:《復古與超越──祝允明與鍾繇典範》,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9年。
朱萬章:《書畫鑒考與美術史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11年。
朱萬章:《過眼與印記:宋元以來書畫鑒藏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9年。
朱萬章:《銷夏與清玩:以書畫鑒賞為中心》,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4年。
余紹宋:《書畫書錄解題》,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0年。
吳鵬:《燕閑清賞:晚名士人生活與書法生態》,北京:中華書局,2020年。
巫仁恕:《品味奢華:晚明的消費社會與士大夫》,臺北:中央研究院,2012年。
巫仁恕:《優游坊廂:明清江南城市的休閑消費與空間變遷》,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
李燕青:《《藝苑卮言》研究》,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3年。
李鑄晉編;石莉譯:《中國畫家與贊助人》,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13年。
沙孟海:《沙孟海論書叢稿》,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88年。
周穎:《王世貞年譜長編》,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6年。
金炫廷:《明人的鑒賞生活》,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9年。
姜公韜:《王弇州的生平與著述》,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1974年。
孫衛國:《王世貞史學研究》,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
徐邦達:《古書畫偽訛考辨》,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4年。
馬宗霍:《書林藻鑒》,收入楊家駱主編:《近人書學論著》,臺北:世界書局,1974年。
國立中央圖書館編:《明人傳記資料索引》,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65年。
張光賓:《中華書法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
張根民:《書藝珍品賞析・張即之》,臺北:石頭出版份有限公司,2005年。
梁江:《中國美術鑒藏史稿》,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年。
許地山:《扶箕迷信的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
許建平:《王世貞書目類纂》,南京:鳳凰出版社,2012年。
傅申:《元代皇室書畫收藏史略》,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1年。
湯宇星:《弇山之石:王世貞與蘇州文壇的藝術交遊》,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15年。
黃明理:《「晚明文人」型態之研究》,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1年。
黃朋:《吳門具眼:明代蘇州書畫鑒藏》,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5年。
黃惇:《中國書法史・明代卷》,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1年。
黃嘗銘:《篆刻年歷1051-1911》,臺北:真微書屋,2001年。
楊麗麗:《天籟傳翰:明代嘉興項元汴家族的鑒藏與藝術》,臺北:石頭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
葉國良:《宋代金石學研究》,臺北:臺灣書房出版有限公司,2011年。
葉康寧:《風雅之好:明代嘉萬年間的書畫消費》,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年。
趙陽陽:《明代書學文獻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
劉中富:《干祿字書字類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4年。
劉正成主編:《中國書法全集:李邕卷》,北京:榮寶齋出版社,1996年。
鄭利華:《王世貞年譜》,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3年。
鄭利華:《王世貞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2002。
錢伯城、郭群一整理;顧廷龍校閱:《藝風堂友朋書札》,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
羅鋼、王中忱主編:《消費文化讀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日〕中田勇次郎等著;洪惟仁譯;洪惟助校訂:《書道全集》,臺北:大陸書店,1998年。
〔日〕塚本麿充:《北宋繪畫史の成立》,東京:中央公論美術出版,2016年。
〔日〕瀧川龜太郎考證:《史記會注考證》,臺北:大安出版社,2011年。
〔英〕柯律格著;邱士華、劉宇珍、胡隽譯:《雅債——文徵明的社交性藝術》,臺北:石頭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
〔英〕柯律格著;高昕丹、陳恆譯:《長物:早期現代中國的物質文化與社會狀況》,北京:三聯書店,2015年。
〔英〕柯律格著;黃小峰譯:《大明:明代中國的視覺和物質文化》,北京:三聯書店,2019年。
〔英〕柯律格著;黃曉鵑譯:《明代的圖像與視覺性》,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
〔英〕柯律格著;黃曉鵑譯:《藩屏:明代中國的皇家藝術與權力》,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2015年。
〔美〕白謙慎:《傅山的世界:十七世紀中國書法的嬗變》,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5年。

四、論文期刊(以姓氏筆劃排序)
(一)學位論文
牛春麗:《王世貞書法題跋研究》,保定:河北大學美術學碩士論文,2019年。
王琬婷:《明代後期(1522-1644)書畫交易探析:以江南地區為中心》,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朱彥霖:《王世貞書畫鑒藏與交游研究》,蘇州:蘇州大學美術學碩士論文,2014年。
朱書萱:《明代中葉吳中書家及其書風的形成》,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
吳文怡:《明代王世貞繪畫美學研究》,臺北: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班美術史組學位論文,2014年。
杜娟:《王世貞書畫鑒藏研究》,北京: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學博士論文,2013年。
卓福安:《王世貞詩文論研究》,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3年。
卓福安:《熟讀涵泳以合神境--論《藝苑巵言》的復古主張》,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系碩士論文,1997 年。
林心如:《書畫鑒藏與晚明江南文人文化:以詹景鳳(1528-1602)為中心的考察》,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林美利:《明代王世貞繪畫賞鑒文學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孫幗瑋:《王世貞對趙孟頫作品的鑒藏》,北京: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學碩士論文,2011年。
孫禮祥:《王世貞商人傳記研究》,合肥:安徽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
馬明辰:《王世貞的鑒藏活動與山水畫史知識的形成》,北京: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學碩士論文,2008年。
張多強:《《書畫跋跋》中王世貞、孫鑛二家書學之比較研究》,吉林:吉林大學歷史學碩士論文,2005年。
許建昆:《王世貞評傳》,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76年。
郭懷宇:《何為具眼-詹景鳳的書畫鑒賞活動及其觀念》,北京: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學博士論文,2018年。
陳俊堂:《王世貞書法思想研究》,北京:首都師範大學美術學碩士論文,2007年。
陳唐祥明:《王世貞〈墨跡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陳斐蓉:《嘉靖年間寧波地區金石書畫收藏研究》,北京: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學碩士論文,2010年。
黃世錦:《清代金石學對書法的影響》,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0年。
黃志民:《王世貞研究提要--以其生平及學術為中心》,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76年。
楊開飛:《王世貞書法觀研究》,重慶:西南師範大學美術學碩士論文,2005年。
熊沛軍:《王世貞書論研究》,北京:首都師範大學美術學碩士論文,2008年。
聶國強:《從王世貞《弇州山人四部稿》談吳門隸書》,北京: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學碩士論文,2011年。

(二)單篇論文與論文集
丁羲元:〈典禮紀察司印考〉,《故宮文物月刊》第214期,2001年1月,頁64-79。
向謙:〈《考槃餘事》:「清玩時代」的開山之作〉,收入李安源主編:《與造物游:晚明藝術史研究(貳)》(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17年,頁123-148。
林素玫:〈晚明「賞鑒」的審美意識〉,收錄於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主編:《文學與美學》第5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頁225-253。
朱書萱:〈李應禎與十六世紀的吳中書壇〉,《聯藻於日月,交彩於風雲:2011年近現代中國語文學術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頁114-148。
朱書萱:〈論書畫鑑藏與書法教育——以華夏,1490-1563。《真賞齋帖》為例〉,《東亞人文學》第31輯,2015年6月,頁297-316。
朱燕楠、郭鵬宇:〈蠹魚與野人:王世貞兩種藝術鑒藏理想的空間實踐——以弇山園為中心的研究〉,《中國美術研究》第23期,2017年9月,頁142-148。
朱燕楠:〈王世貞書法鑒藏研究〉,《書法研究》第152期,2018年4月,頁83-95。
呂友者:〈明代王世貞的書畫鑒藏活動〉,《東方收藏》第96期,2017年9月,頁105-112。
杜娟:〈王世貞非書畫家考——兼論書者與書法家的本質區別〉,《中國書畫》2015年第8期,2015年8月,頁10-12。
杜娟:〈王世貞對趙孟頫繪畫的鑒藏與品評〉,《故宮博物院刊》第200期,2018年11月,頁113-128、161-162。
杜娟:〈王世貞與文徵明——書畫交游與鑒藏研究〉,《蘇州文博論叢》第5輯,2014年12月,頁192-201。
杜娟:〈王世貞與項元汴:明代中後期兩種不同類型的書畫鑒藏家──兼論二者交游疏離之原因〉,《故宮博物院刊》第176期,2014年6月,頁58-76。
杜娟:〈以〈書蘭亭詩并後序〉為例看明清時期法書鑒藏的錯判與書史想像〉,《故宮博物院院刊》第190期,2017年2月,頁37-55。
周雲容:〈蘇軾與孫覺交游考述──從〈瀟湘竹石圖〉說起〉,《平頂山學院學報》第34卷第6期,2019年12月,頁92-97。
周曉晴:〈「宋代碑刻書法」觀念考論——以王世貞、孫鑛、張宗祥為例〉,《中國書法》第348期,2019年2月,頁189-191。
邱士華:〈蘇州片畫家黃彪研究〉,《故宮學術季刊》第37卷第1期,2020年3月,頁1-37。
徐兆安:〈證驗與博聞:萬曆朝文人王世貞、屠隆與胡應麟的神仙書寫與道教文獻評論〉,《中國文化研究學報》第53期,2011年7月,頁249-277。
袁憲潑:〈以書喻詩:明代復古派的書學與詩學〉,《文藝理論研究》2017年第2期,2017年3月,頁79-87。
高明一:〈明代的三吳與書法〉,《中國書畫》第221期,2021年5月,頁52-61。
許寶俊:〈「玉峰周氏」考〉,《美術文獻》2019年第7期,2019年7月,頁19-21。
陳俊堂、張暉:〈王世貞文學理論與其書法理論的聯繫〉,《山西大同大學學報》第25卷第1期,2011年2月,頁110-112。
陳俊堂:〈王世貞書法品評的拓展與深化〉,《中國書法》第291期,2016年10月,頁203-204。
陳俊堂:〈王世貞書畫交游考察〉,《山西大同大學學報》第34卷第1期,2020年2月,頁122-125。
陳俊堂:〈古雅——王世貞書法思想的核心〉,《山西大同大學學報》第24卷第2期,2010年4月,頁110-112。
陳欽忠:〈書法雅俗二題〉,《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文學與圖像第五屆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頁3-20。
陳寶良:〈明代的物價波動與消費支出——兼及明朝人的生活質量〉,《浙江學刊》2016年第2期,2016年7月,頁87-96。
傅申:〈董其昌書畫船——水上行旅與鑑賞、創作關係研究〉,《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第15期,2003年9月,頁205-297。
楊開飛:〈王世貞篆隸書學觀的影響和價值〉,《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77期,2006年12月,頁42-44。
葉康寧:〈明代中晚期的雅賄之風與書畫交易〉,《文史知識》2009年11期,2009年11月,頁78-82。
葉康寧:〈風雅的競爭:晚明的書畫消費與士商關係〉,收錄於李安源主編:《與造物游:晚明藝術史研究》,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17年,頁73-122。
熊沛軍、和飛:〈論吳中生活對王世貞書法思想的影響〉,《肇慶學院學報》第30卷第1期,2009年1月,頁48-52。
熊沛軍:〈論王世貞文論與書論的相似性聯繫〉,《廣西師範大學學報》第47卷第3期,2011年6月,頁30-33。
熊沛軍:〈論王世貞的以碑證史〉,《肇慶學院學報》第31卷第1期,2010年1月,頁45-47。
熊沛軍:〈論王世貞的書法流變觀〉,《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第193期,2010年3月,頁134-138。
熊沛軍:〈論王世貞書法思想中的「自然」觀〉,《湖南城市學院學報》第3期,2009年5月,頁26-29。
熊沛軍:〈論王世貞書法理論中的「格」〉,《書畫世界》第136期,2009年11月,頁30-31。
趙晶:〈明代宮廷書畫收藏考略〉,《浙江大學學報》第48卷第3期,2018年5月,頁160-172。
鄭培凱:〈三吳墨妙的歷史文化生態〉,收入薛龍春主編:《三吳墨妙:近墨堂藏明代江南書法》,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20年。
魯茜、姚紅衛:〈20世紀以來王世貞研究述評〉,《湖南第一師範學院學報》2012年第2期,2012年4月,頁86-90。
薛龍春:〈明代江南的文人與書法〉,收入薛龍春主編:《三吳墨妙:近墨堂藏明代江南書法》,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20年。

五、網路資料
〔唐〕劉餗:《隋唐嘉話》,收入《中國基本古籍庫》,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2006年,明顧氏文房小說本。檢索日期:2021年12月11日。
〔北宋〕〈薛紹彭雜書卷〉,國立故宮博物院書畫典藏資料檢索系統,網址:https://painting.npm.gov.tw/Painting_Page.aspx?dep=P&PaintingId=1426。檢索日期:2021年9月9日。
〔南宋〕《張即之書金剛經》,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博物館藏,網址:https://artmuseum.princeton.edu/collections/objects/36285,檢索日期:2021年12月9日。
〔明〕王錫爵:《王文肅公文集》,收入《中國基本古籍庫》,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2006年。檢索日期:2021年12月11日。
〔明〕屠叔方:《建文朝野彙編》,收入《中國基本古籍庫》,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2006年。檢索日期:2021年12月11日。
〔明〕陳繼儒:《陳眉公先生全集》,明崇禎間,1628-1644)華亭陳氏家刊本,國家圖書館古籍與特藏文獻資源,網址:http://rbook.ncl.edu.tw/NCLSearch/Search/SearchDetail?item=51442addc3f347bb9eb53bb875c4d91dfDQ1NDQ40&image=1&page=1&whereString=&sourceWhereString=&SourceID=,檢索日期:2021年12月10日。
〔明〕蕭良幹等修;〔明〕張元忭等纂:《紹興府志》,收入《中國基本古籍庫》,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2006年。檢索日期:2021年12月11日。
高明一:〈從「三吳墨妙展」三件展品看〈集字聖教序〉在明代中後期的復興〉,發表於香港近墨堂書法研究基金會網站,網址:https://reurl.cc/n5gnqn,檢索日期:2021年11月26日。

六、書法圖錄
上海書畫出版社編:《顏真卿顏氏家廟碑》,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2年。
zh_TW
dc.identifier.doi (DOI) 10.6814/NCCU202200271en_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