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s-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NCCU Library

Citation Infomation

Related Publications in TAIR

題名 境外取證、跨國合作之證據能力探討 ─以電信詐欺為例
The Discussion On Obtainment Of Evidence In Foreign Country And Mutual Legal Assistance:Taking Telecommunications Fraud As Example
作者 王濟
Wang, Ji
貢獻者 楊雲驊
王濟
Wang, Ji
關鍵詞 跨境犯罪
刑事司法互助
證據能力
傳聞法則
日期 2022
上傳時間 1-Jul-2022 16:22:55 (UTC+8)
摘要 隨著全球化資訊社會到來,全球跨境交流日漸頻繁、便利,但跨境犯罪行為也隨之增加。尤其隨著行動電話、搜尋引擎、資料庫、影音傳輸下載等傳播數位化發展,電信詐騙集團也利用科技傳播提供的條件進行犯罪。國際間屢屢傳出我國籍之詐騙集團於境外設立機房,在東南亞、非洲等地區以詐欺之方式侵害他人財產,對我國聲譽產生重大影響。然而,由於國家主權間不容任意侵犯,再加上各國間法制之差異,以致跨國犯罪不容易追訴,且單一國家力量難以抗衡境外犯罪。國際間為有效打擊境外犯罪,近年來跨國合作打擊犯罪越來越常見,國家之間藉由簽訂國際公約、參與國際組織、建構各國家間公認之法律標準、簽訂國際刑事司法互助協議達到執法機關交流、引渡、受刑人移轉管轄、蒐集犯罪證據等打擊犯罪之目的。
我國雖非聯合國之會員國,且處於特殊之國際地位,無法與他國正式簽署刑事司法互助協定,所幸我國已有「國際刑事司法互助法」,使我國與外國政府間之互助合作賦予法律意義及依據(即透過本法符合刑事訴訟法第159條第1項「......除法律另有規定外」之傳聞例外),互助之手段除過往的取證外更包含送達文書、搜索、扣押、禁止處分財產、執行犯罪有關之沒收或追徵之確定裁判或命令及犯罪所得之返還等內涵,將來勢能與他國政府有更多之互動合作機會,期能延伸政府打擊跨境犯罪之射程,加強法庭舉證之效度。
參考文獻 壹、中文文獻
一、專書
1. 丁中原、王兆鵬、宋耀明、林俊益、張熙懷、陳運財、葉建廷,傳聞法則理論與實踐,元照出版,2004年9月,初版。
2. 王兆鵬,搜索扣押與刑事被告的憲法權利,元照出版,2003年3月,初版。
3. 王兆鵬,刑事訴訟講義,元照出版,2010 年9月,五版。
4. 何招凡,全球執法:合作機制與實踐,元照出版,2018年3月,二版。
5. 李修安,跨境犯罪,一品文化出版社出版,2016年1月,初版。
6. 宋耀明,台美刑事司法互助協定之簽訂與實踐,刑事政策與犯罪研究論文集(六),法務部司法官學院出版,2003年10月,初版,頁224-225。
7. 林輝煌,論證據排除-美國法之理論與實務,元照出版,2006年4月,二版。
8. 林俊益,刑事訴訟法概論(上),新學林出版,2020年9月,二十版。
9. 林永謀,刑事訴訟法釋論(中冊),三民出版,2007年2月,改訂版。
10. 林鈺雄,刑事訴訟法(上),元照出版,2019年9月,九版。
11. 林鈺雄,刑事訴訟法(下冊),新學林出版,2020年9月,十版。
12. 黃朝義,刑事證據法研究,元照出版,2000 年1月,二版。
13. 黃朝義,刑事訴訟法,新學林出版,2021年8月,六版。
14. 黃東熊,刑事訴訟法論(上),三民出版,2010年2月,修訂七版。
15. 陳運財,偵查與人權,元照出版,2014年4月,初版。
16. 謝立功、蔡庭榕、簡建章、柯雨瑞,跨境犯罪偵查之理論與實務,中央警察大學出版,2002年4月,初版。
17. 林裕順,特信文書與傳聞法則—日本代表性判例之啟示,人民參審與司法改革,2015年6月,頁286-287、293-295。

二、期刊或研討會論文
1. Gless,Sabine著、王士帆譯,涉外刑事案件之證據禁止,司法周刊,第1647 期(別冊),2013年5月,頁1-24。
2. 王紀軒,組織犯罪的規範適用與立法檢討,東海大學法學研究,第50期,2016年12月,頁133-189。
3. 王欽彥、中野俊一郎,外交困境下之我國對外民事司法互助及判決承認之現狀-兼論台日民事司法互助之可能,靜宜法律,第1期,2012年5月,頁165–193。
4. 王綽光、吳冠霆,由證據法則論被告以外之人於大陸公安機關前之供述,刑事法雜誌,第53卷第5期,2009年10月,頁93-111。
5. 江世雄,論刑事司法互助之基本理論與其在海峽兩岸的實踐困境,涉外執法與政策學報,第 3期,2013年5月,頁159-180。
6. 汪毓瑋,從國際刑法脈絡之刑事管轄探討肯亞詐騙案對於臺灣之啟示,戰略安全研析,第133期,2016年5月,頁25-32。
7. 何永盛、沈易宗,網際網路電信監察技術之研究,電腦與通訊,第125期,2008年9月,頁26-34。
8. 吳燦,從兩岸司法互助談域外證言之證據能力-兼論我國傳聞例外規範不足的困境(上),司法周刊,第1806期,2016年7月,頁2-3。
9. 吳燦,從兩岸司法互助談域外證言之證據能力-兼論我國傳聞例外規範不足的困境(下),司法周刊,第1807期,2016 年 7 月,頁2-3。
10. 吳天雲,從張振海事件看政治犯罪不引渡原則的判斷標準與變革,檢察新論,第16期,頁130-145。
11. 吳天雲,經由刑事司法互助取證的證據能力-從臺灣高等法院95年度矚上重訴字第3號判決而論,刑事法雜誌,第51卷第4期,2007年8月,頁78-103。
12. 吳宗昇、林丞閎,殺熟:一個臺灣金融吸金詐騙集團的分析,思與言:人文與社會科學期刊,第50卷第1期,2012年4月,頁101-146。
13. 吳俊毅,2018年國際刑事司法互助法制定後境外取得證據的使用與相互承認原則,刑事政策與犯罪防治研究專刊,第22期,2019年9月,頁12-24。
14. 吳景芳,國際刑事司法互助基本原則之探討,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23卷第2期,1994年6月,頁331-347。
15. 吳景芳,聯合國打擊跨國有組織犯罪公約之制定背景與條文翻譯,法令月刊,第52卷第4期,2001年4月,頁3-23。
16. 吳巡龍,境外取證之證據能力,台灣法學雜誌,第282期,2015年10月,頁175-184。
17. 吳巡龍,私人取證,月旦法學教室,第133期,2013年10月,頁36-38。
18. 宋耀明,臺美刑事司法互助協定之簽訂與實踐,收錄在刑事政策犯罪研論文集(六),2014年,頁1-13。
19. 李佳玟,境外或跨境刑事案件中的境外證人供述證據:最高法院近十年來相關判決之評釋,臺大法學論叢,第43卷第2期,2014年6月,頁489-548。
20. 李明峻,人口販運的國際管轄問題,台灣國際法季刊,第8卷第3期,2011年9月,頁69-90。
21. 李榮耕,電磁紀錄搜索及扣押,臺大法學論叢,第41卷第3期, 2012年9月,頁1055-1116。
22. 李修安,兩岸跨境犯罪之治理-以電信詐欺為例,犯罪學期刊,第18卷第2期,2016年1月,頁31-50。
23. 李啟瑞,從陳同佳案談我國與香港間之刑事司法互助法制,展望與探索月刊,第18卷第6期,2020年6月,頁41-62。
24. 邱忠義,兩岸司法互助調查取證及證據能力之探討-兼述防範被告逃匿對策,刑事法雜誌,第 54卷第5期,2010年10月,頁141-177。
25. 邱鼎文,檢察官境外取得供述證據之證據能力——以日本「拉斯托波羅夫案(ラストボロフ事件)」為例,司法新聲,第103期,2012年7月,頁108-118。
26. 周成瑜,論兩岸刑事司法互助之困境與對策,展望與探索,第5卷第5期,2007 年5月,頁 85-90
27. 孟維德,國際執法合作的發展與困境,犯罪學期刊,第16卷第2期,2013 年 12月,頁117–150。
28. 孟維德,跨國犯罪研究與測量上的難題,犯罪防治研究專刊,第9期,2016年7月,頁16-29。
29. 孟維德,跨國組織犯罪的網絡分析與預防,軍法專刊,第64卷第3期,2018年6月,頁11-42。
30. 孟維德,駐外國及國際組織執法聯絡官之分析與比較,刑事政策與犯罪防治研究專刊,第14期,2017年10月,頁35-51。
31. 林鈺雄,對質詰問與上級審--歐洲法發展與我國法走向之評析,月旦法學雜誌,第143期,2007年4月,頁5-30。
32. 林鈺雄,對質詰問之限制與較佳防禦手段優先性原則之運用:以證人保護目的與視訊訊問制度為中心,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40卷第4期,2011年12月,頁2323-2395。
33. 林鈺雄,司法互助是公平審判的化外之地?以歐洲人權法院的兩則標竿裁判為借鑑,歐美研究,第45卷第4期,頁517-570。
34. 林育賢,數位證據之取證及證據能力,司法新聲,第135期,2020年11月,頁18-51。
35. 林佳蓉,網路詐欺案例類型、法律適用及犯罪防治之道,科技法律透析,第13卷第8期,2001年8月,頁50-62。
36. 林宜隆,建構網路犯罪行為模式之探討,檔案與微縮,第82期,2006年9月,頁9-22。
37. 林宜隆、江守寰、許昭興,科技建警在防制網路跨境犯罪之研究—以警察IEK智慧模型為例,電腦稽核,第34期,2016年8月,頁5-17。
38. 林泰和,國際恐怖主義的資金流動,問題與研究,第50卷第1期,2011年3月,頁97-141。
39. 林泰和、蔡育岱,恐怖主義、戰爭與組織犯罪:三種行為模式探討,全球政治評論,第69期,2020年1月,頁31-61。
40. 洪欣昇,我國引渡制度之現況與展望-兼論林克穎案,司法新聲,第114期,2015年,頁45-56。
41. 洪勝堃,深化國際警察合作: 我國警察聯絡官之政策分析與工作展望,日新,第4期,2005年,頁5-11。
42. 馬心韻,兩岸政策制定--兼論全球化下兩岸跨域打擊犯罪策略之研究,警專學報,第4卷第3期,2008年4月,頁163-187。
43. 張明偉,組織犯罪案件審判之傳聞法則適用,臺大法學論叢,第45卷第3期,2016年9月,頁1045-1094。
44. 張明偉,傳聞例外與境外文書,輔仁法學,46期,2013年12月,頁35-86。
45. 許華孚、吳宗穎、劉育偉,本土化電信詐欺犯罪利益及風險之實證研究,公共事務評論,第17卷第2期,2018年7月,頁25-42。
46. 陳靜隆,論刑事訴訟一事不再理-從裁判確定力談起,法令月刊,第69卷第6期,頁54-74。
47. 陳詰昌,LINE封包特徵分析預測使用者網路活動,資訊安全通訊,第23卷第3期,2017年7月,頁37-48。
48. 陳詰昌,數位鑑識「原件不可變動原則」之適用— 由行動裝置鑑識與電腦鑑識差異探討,司法新聲,第119期,2016年7月,頁42-55。
49. 陳運財,傳聞法則之理論及其實踐,月旦法學雜誌,第97期,2003年6月,頁85-106。
50. 許福生,論兩岸刑事司法互助調查取證之證據能力,日新司法年刊,第10期,2014 年1月,頁150-164。
51. 黃振倫、廖倪凰,檢察官偵辦跨國犯罪集團之挑戰,台灣國際法學刊,第15卷第2期,2019年6月,頁85-94。
52. 黃謀信,國際刑事司法互助之雙方可罰性原則規範模式分析-併論其於洗錢防制之規範模式,法令月刊,第69卷第5期,2018年5月,頁75-93。
53. 黑快明,肯亞及馬來西亞臺嫌遣陸案之爭議及影響,戰略安全研析,第133期,2016年5月,頁4-12。
54. 董武全,兩岸刑事司法互助之證據調查-以海峽兩岸共同打擊犯罪與司法互助協議為中心,中央警察大學國境警察學報,第12期,2009 年 12 月,頁110-141。
55. 楊婉莉,淺析紅色通報機制及其效力-以國際案例為例,軍法專刊,第66卷第1期,2020年2月,頁107-149。
56. 楊雲驊,賠了夫人又折兵?私人違法取得證據在刑事訴訟的證據能力處理,台灣法學雜誌,第41期,2002年12月,頁1-22。
57. 楊雲驊,境外取得刑事證據之證據能力判斷:以違反國際刑事司法互助原則及境外訊問證人為中心,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43卷第4期,2014 年12月,頁 1533-1608。
58. 楊雲驊,反貪腐公約內刑事司法合作規定與我國現行法制檢討,聯合國反貪腐公約專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行政院法務部出版,2015年12月,頁355-384。
59. 楊雲驊,境外取得刑事證據之證據能力判斷:以違反國際刑事司法互助原則及境外訊問證人為中心,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43卷第4期,2014 年12月,頁 1533-1608。
60. 葉錦鴻,國際法上人口販運議題的新近發展趨勢,台灣國際法季刊,第8卷第3期,2011年9月,頁41-67。
61. 葉祐逸,當前海峽兩岸跨境犯罪類型化之探討,展望與探索,第5卷第8期,2007年8月,頁97-112。
62. 靳宗立,跨境(域、國、區)犯罪概念定義及精進犯罪統計效能之研究,犯罪防治研究專刊,第9期, 2016年7月,頁3-16。
63. 廖宗聖、林燦璋,主權觀念轉變下的刑事司法互助模式之探討,中正大學法學集刊,第35期,2011年10月,頁1-73。
64. 蔡育岱,從國際法的角度評議肯亞「臺嫌遣陸」一案,戰略安全研析,第133期,2016年5月,頁33-39。
65. 蔡佩芬,反洗錢國際組織與司法互助議題之研究,高大法學論叢,第5期,2009年9月,頁47-131。
66. 蔡佩芬,中美刑事司法互助協定關於域外取證之規範,政大法學評論,第87期,2005年10月,頁267-314。
67. 鄧思源、林育梨,運用Android仿真器做為數位犯罪工具之研究,資訊安全通訊,第22卷第3期,2016年7月,頁49-70。
68. 劉怡婷,刑事案件跨境調查取證之證據能力判斷-從比較法談起,檢察新論,第19期,2016年1月,頁151
69. 蘇俊雄,國內地區間刑法適用之問題─分裂國家之刑法適用理論,刑事法雜誌,第39卷第5 期,1995年10月,頁1-12。
70. 蘇柏菁,以查扣之VOS系統軟交換系統為例─循線擴大追查詐欺集團,2011年10月,刑事雙月刊第44期,頁7-11。
三、學位論文
1. 陳順和,電信詐欺犯罪模式與防制對策之研究─以通訊網路匯流為核心,中正大學犯罪防治學系碩士論文,2015年1月。
2. 陳映汝,引渡替代措施之研究—以中華民國實踐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20年9月。
3. 謝國樑,引渡困境之檢討,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頁52-55,2013年1月。

四、政府公告與司法判決
1. 法務部統計處,電信詐欺恐嚇案件統計分析,刑事政策與犯罪防治研究專刊,12期,2017年4月,頁35-39。
2. 最高法院71年臺上字第8219號判例。
3. 最高法院89年度臺非字第94號刑事判決。
4. 最高法院90年度臺上字第705號刑事判決。
5. 最高法院92年度臺上字第6315號刑事判決。
6. 最高法院93年度台上字第4838號刑事判決
7. 最高法院96年度台上字第5388號刑事判決。
8. 最高法院98年度台上字第1667號刑事判決。
9. 最高法院98年度台上字第1941號刑事判決。
10. 最高法院98年度台上字第2368號刑事判決。
11. 最高法院100年度台上字第4813號刑事判決
12. 最高法院101年度台上字第900號刑事判決 。
13. 最高法院102年度台上字第3359號刑事判決。
14. 最高法院105年度台上字第499號刑事判決
15. 最高法院105年度台上字第949號刑事判決。
16. 最高法院106年度台上字第165號判決。
17. 最高法院107年度台上字第3724號刑事判決。
18. 最高法院108年度台上字第334號刑事判決。
19. 最高法院108年度台上字第3204號刑事判決。
20. 最高法院109年度台上字第1554號刑事判決。
21. 臺灣高等法院95年度上易字第169號刑事判決。
22.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 107 年度訴字第 17 號刑事判決。
23. 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109年度上訴字第234號刑事判決。
24.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 105 年度原易字第 49 號刑事判決。
25. 臺灣彰化地方法院104年度訴字第314號刑事判決。
外文書籍
1. 森下忠,新しい国際刑法,東京:信山社,2002年11月。
2. 森下忠,國際刑事司法互助之理論,成文堂出版,1983年12月,初版。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法學院碩士在職專班
104961058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4961058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楊雲驊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王濟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Wang, Jien_US
dc.creator (作者) 王濟zh_TW
dc.creator (作者) Wang, Jien_US
dc.date (日期) 2022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Jul-2022 16:22:55 (UTC+8)-
dc.date.available 1-Jul-2022 16:22:55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Jul-2022 16:22:55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04961058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40669-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法學院碩士在職專班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4961058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隨著全球化資訊社會到來,全球跨境交流日漸頻繁、便利,但跨境犯罪行為也隨之增加。尤其隨著行動電話、搜尋引擎、資料庫、影音傳輸下載等傳播數位化發展,電信詐騙集團也利用科技傳播提供的條件進行犯罪。國際間屢屢傳出我國籍之詐騙集團於境外設立機房,在東南亞、非洲等地區以詐欺之方式侵害他人財產,對我國聲譽產生重大影響。然而,由於國家主權間不容任意侵犯,再加上各國間法制之差異,以致跨國犯罪不容易追訴,且單一國家力量難以抗衡境外犯罪。國際間為有效打擊境外犯罪,近年來跨國合作打擊犯罪越來越常見,國家之間藉由簽訂國際公約、參與國際組織、建構各國家間公認之法律標準、簽訂國際刑事司法互助協議達到執法機關交流、引渡、受刑人移轉管轄、蒐集犯罪證據等打擊犯罪之目的。
我國雖非聯合國之會員國,且處於特殊之國際地位,無法與他國正式簽署刑事司法互助協定,所幸我國已有「國際刑事司法互助法」,使我國與外國政府間之互助合作賦予法律意義及依據(即透過本法符合刑事訴訟法第159條第1項「......除法律另有規定外」之傳聞例外),互助之手段除過往的取證外更包含送達文書、搜索、扣押、禁止處分財產、執行犯罪有關之沒收或追徵之確定裁判或命令及犯罪所得之返還等內涵,將來勢能與他國政府有更多之互動合作機會,期能延伸政府打擊跨境犯罪之射程,加強法庭舉證之效度。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一項 我國外交困境下之對外司法互助及國際管轄權 1
第二項 全球化網路下的電信詐欺分工 2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途徑 5
第三節 研究範圍及架構 7
第二章 跨境犯罪(電信詐欺為主)與國際司法互助 9
第一節 跨境犯罪類型 9
第一項 跨境犯罪的今昔差異 9
第二項 跨境犯罪的特性與類型 12
第二節 國際司法互助 17
第一項 境外執法之法律依據 17
第二項 境外執法之內容與類型 17
第三節 小結 21
第三章 國際刑事司法互助發展與原則 22
第一節 國際司法互助理論與原則 22
第一項 國際刑事司法互助之演變與理論 22
第二項 國際刑事司法互助之原則 24
第二節 刑事司法互助類型與現況 34
第一項 刑事司法互助之類型 34
第二項 刑事司法互助方式 35
第三項 我國司法互助現況 36
第三節 小結 38
第四章 境外取證之證據能力及法理分析 39
第一節 境外證據之取得 39
第二節 境外證據取得與認定之準據法 44
第一項 境外證據取得之準據法 44
第二項 境外證據認定之準據法 46
第三節 證據法原則 49
第一項 證據排除原則 49
第二項 我國證據排除法則理論評析 50
第三項 境外取證與證據排除法則 53
第四項 非供述證據之證據排除原則 55
第四節 傳聞法則 58
第一項 傳聞法則之定義 58
第二項 跨境電信詐欺常見境外證據與證據能力之分析 60
第五節 科技偵查法與證據能力 76
第六節 小結 8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82
參考書目 86
zh_TW
dc.format.extent 3073558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4961058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跨境犯罪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刑事司法互助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證據能力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傳聞法則zh_TW
dc.title (題名) 境外取證、跨國合作之證據能力探討 ─以電信詐欺為例zh_TW
dc.title (題名) The Discussion On Obtainment Of Evidence In Foreign Country And Mutual Legal Assistance:Taking Telecommunications Fraud As Example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壹、中文文獻
一、專書
1. 丁中原、王兆鵬、宋耀明、林俊益、張熙懷、陳運財、葉建廷,傳聞法則理論與實踐,元照出版,2004年9月,初版。
2. 王兆鵬,搜索扣押與刑事被告的憲法權利,元照出版,2003年3月,初版。
3. 王兆鵬,刑事訴訟講義,元照出版,2010 年9月,五版。
4. 何招凡,全球執法:合作機制與實踐,元照出版,2018年3月,二版。
5. 李修安,跨境犯罪,一品文化出版社出版,2016年1月,初版。
6. 宋耀明,台美刑事司法互助協定之簽訂與實踐,刑事政策與犯罪研究論文集(六),法務部司法官學院出版,2003年10月,初版,頁224-225。
7. 林輝煌,論證據排除-美國法之理論與實務,元照出版,2006年4月,二版。
8. 林俊益,刑事訴訟法概論(上),新學林出版,2020年9月,二十版。
9. 林永謀,刑事訴訟法釋論(中冊),三民出版,2007年2月,改訂版。
10. 林鈺雄,刑事訴訟法(上),元照出版,2019年9月,九版。
11. 林鈺雄,刑事訴訟法(下冊),新學林出版,2020年9月,十版。
12. 黃朝義,刑事證據法研究,元照出版,2000 年1月,二版。
13. 黃朝義,刑事訴訟法,新學林出版,2021年8月,六版。
14. 黃東熊,刑事訴訟法論(上),三民出版,2010年2月,修訂七版。
15. 陳運財,偵查與人權,元照出版,2014年4月,初版。
16. 謝立功、蔡庭榕、簡建章、柯雨瑞,跨境犯罪偵查之理論與實務,中央警察大學出版,2002年4月,初版。
17. 林裕順,特信文書與傳聞法則—日本代表性判例之啟示,人民參審與司法改革,2015年6月,頁286-287、293-295。

二、期刊或研討會論文
1. Gless,Sabine著、王士帆譯,涉外刑事案件之證據禁止,司法周刊,第1647 期(別冊),2013年5月,頁1-24。
2. 王紀軒,組織犯罪的規範適用與立法檢討,東海大學法學研究,第50期,2016年12月,頁133-189。
3. 王欽彥、中野俊一郎,外交困境下之我國對外民事司法互助及判決承認之現狀-兼論台日民事司法互助之可能,靜宜法律,第1期,2012年5月,頁165–193。
4. 王綽光、吳冠霆,由證據法則論被告以外之人於大陸公安機關前之供述,刑事法雜誌,第53卷第5期,2009年10月,頁93-111。
5. 江世雄,論刑事司法互助之基本理論與其在海峽兩岸的實踐困境,涉外執法與政策學報,第 3期,2013年5月,頁159-180。
6. 汪毓瑋,從國際刑法脈絡之刑事管轄探討肯亞詐騙案對於臺灣之啟示,戰略安全研析,第133期,2016年5月,頁25-32。
7. 何永盛、沈易宗,網際網路電信監察技術之研究,電腦與通訊,第125期,2008年9月,頁26-34。
8. 吳燦,從兩岸司法互助談域外證言之證據能力-兼論我國傳聞例外規範不足的困境(上),司法周刊,第1806期,2016年7月,頁2-3。
9. 吳燦,從兩岸司法互助談域外證言之證據能力-兼論我國傳聞例外規範不足的困境(下),司法周刊,第1807期,2016 年 7 月,頁2-3。
10. 吳天雲,從張振海事件看政治犯罪不引渡原則的判斷標準與變革,檢察新論,第16期,頁130-145。
11. 吳天雲,經由刑事司法互助取證的證據能力-從臺灣高等法院95年度矚上重訴字第3號判決而論,刑事法雜誌,第51卷第4期,2007年8月,頁78-103。
12. 吳宗昇、林丞閎,殺熟:一個臺灣金融吸金詐騙集團的分析,思與言:人文與社會科學期刊,第50卷第1期,2012年4月,頁101-146。
13. 吳俊毅,2018年國際刑事司法互助法制定後境外取得證據的使用與相互承認原則,刑事政策與犯罪防治研究專刊,第22期,2019年9月,頁12-24。
14. 吳景芳,國際刑事司法互助基本原則之探討,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23卷第2期,1994年6月,頁331-347。
15. 吳景芳,聯合國打擊跨國有組織犯罪公約之制定背景與條文翻譯,法令月刊,第52卷第4期,2001年4月,頁3-23。
16. 吳巡龍,境外取證之證據能力,台灣法學雜誌,第282期,2015年10月,頁175-184。
17. 吳巡龍,私人取證,月旦法學教室,第133期,2013年10月,頁36-38。
18. 宋耀明,臺美刑事司法互助協定之簽訂與實踐,收錄在刑事政策犯罪研論文集(六),2014年,頁1-13。
19. 李佳玟,境外或跨境刑事案件中的境外證人供述證據:最高法院近十年來相關判決之評釋,臺大法學論叢,第43卷第2期,2014年6月,頁489-548。
20. 李明峻,人口販運的國際管轄問題,台灣國際法季刊,第8卷第3期,2011年9月,頁69-90。
21. 李榮耕,電磁紀錄搜索及扣押,臺大法學論叢,第41卷第3期, 2012年9月,頁1055-1116。
22. 李修安,兩岸跨境犯罪之治理-以電信詐欺為例,犯罪學期刊,第18卷第2期,2016年1月,頁31-50。
23. 李啟瑞,從陳同佳案談我國與香港間之刑事司法互助法制,展望與探索月刊,第18卷第6期,2020年6月,頁41-62。
24. 邱忠義,兩岸司法互助調查取證及證據能力之探討-兼述防範被告逃匿對策,刑事法雜誌,第 54卷第5期,2010年10月,頁141-177。
25. 邱鼎文,檢察官境外取得供述證據之證據能力——以日本「拉斯托波羅夫案(ラストボロフ事件)」為例,司法新聲,第103期,2012年7月,頁108-118。
26. 周成瑜,論兩岸刑事司法互助之困境與對策,展望與探索,第5卷第5期,2007 年5月,頁 85-90
27. 孟維德,國際執法合作的發展與困境,犯罪學期刊,第16卷第2期,2013 年 12月,頁117–150。
28. 孟維德,跨國犯罪研究與測量上的難題,犯罪防治研究專刊,第9期,2016年7月,頁16-29。
29. 孟維德,跨國組織犯罪的網絡分析與預防,軍法專刊,第64卷第3期,2018年6月,頁11-42。
30. 孟維德,駐外國及國際組織執法聯絡官之分析與比較,刑事政策與犯罪防治研究專刊,第14期,2017年10月,頁35-51。
31. 林鈺雄,對質詰問與上級審--歐洲法發展與我國法走向之評析,月旦法學雜誌,第143期,2007年4月,頁5-30。
32. 林鈺雄,對質詰問之限制與較佳防禦手段優先性原則之運用:以證人保護目的與視訊訊問制度為中心,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40卷第4期,2011年12月,頁2323-2395。
33. 林鈺雄,司法互助是公平審判的化外之地?以歐洲人權法院的兩則標竿裁判為借鑑,歐美研究,第45卷第4期,頁517-570。
34. 林育賢,數位證據之取證及證據能力,司法新聲,第135期,2020年11月,頁18-51。
35. 林佳蓉,網路詐欺案例類型、法律適用及犯罪防治之道,科技法律透析,第13卷第8期,2001年8月,頁50-62。
36. 林宜隆,建構網路犯罪行為模式之探討,檔案與微縮,第82期,2006年9月,頁9-22。
37. 林宜隆、江守寰、許昭興,科技建警在防制網路跨境犯罪之研究—以警察IEK智慧模型為例,電腦稽核,第34期,2016年8月,頁5-17。
38. 林泰和,國際恐怖主義的資金流動,問題與研究,第50卷第1期,2011年3月,頁97-141。
39. 林泰和、蔡育岱,恐怖主義、戰爭與組織犯罪:三種行為模式探討,全球政治評論,第69期,2020年1月,頁31-61。
40. 洪欣昇,我國引渡制度之現況與展望-兼論林克穎案,司法新聲,第114期,2015年,頁45-56。
41. 洪勝堃,深化國際警察合作: 我國警察聯絡官之政策分析與工作展望,日新,第4期,2005年,頁5-11。
42. 馬心韻,兩岸政策制定--兼論全球化下兩岸跨域打擊犯罪策略之研究,警專學報,第4卷第3期,2008年4月,頁163-187。
43. 張明偉,組織犯罪案件審判之傳聞法則適用,臺大法學論叢,第45卷第3期,2016年9月,頁1045-1094。
44. 張明偉,傳聞例外與境外文書,輔仁法學,46期,2013年12月,頁35-86。
45. 許華孚、吳宗穎、劉育偉,本土化電信詐欺犯罪利益及風險之實證研究,公共事務評論,第17卷第2期,2018年7月,頁25-42。
46. 陳靜隆,論刑事訴訟一事不再理-從裁判確定力談起,法令月刊,第69卷第6期,頁54-74。
47. 陳詰昌,LINE封包特徵分析預測使用者網路活動,資訊安全通訊,第23卷第3期,2017年7月,頁37-48。
48. 陳詰昌,數位鑑識「原件不可變動原則」之適用— 由行動裝置鑑識與電腦鑑識差異探討,司法新聲,第119期,2016年7月,頁42-55。
49. 陳運財,傳聞法則之理論及其實踐,月旦法學雜誌,第97期,2003年6月,頁85-106。
50. 許福生,論兩岸刑事司法互助調查取證之證據能力,日新司法年刊,第10期,2014 年1月,頁150-164。
51. 黃振倫、廖倪凰,檢察官偵辦跨國犯罪集團之挑戰,台灣國際法學刊,第15卷第2期,2019年6月,頁85-94。
52. 黃謀信,國際刑事司法互助之雙方可罰性原則規範模式分析-併論其於洗錢防制之規範模式,法令月刊,第69卷第5期,2018年5月,頁75-93。
53. 黑快明,肯亞及馬來西亞臺嫌遣陸案之爭議及影響,戰略安全研析,第133期,2016年5月,頁4-12。
54. 董武全,兩岸刑事司法互助之證據調查-以海峽兩岸共同打擊犯罪與司法互助協議為中心,中央警察大學國境警察學報,第12期,2009 年 12 月,頁110-141。
55. 楊婉莉,淺析紅色通報機制及其效力-以國際案例為例,軍法專刊,第66卷第1期,2020年2月,頁107-149。
56. 楊雲驊,賠了夫人又折兵?私人違法取得證據在刑事訴訟的證據能力處理,台灣法學雜誌,第41期,2002年12月,頁1-22。
57. 楊雲驊,境外取得刑事證據之證據能力判斷:以違反國際刑事司法互助原則及境外訊問證人為中心,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43卷第4期,2014 年12月,頁 1533-1608。
58. 楊雲驊,反貪腐公約內刑事司法合作規定與我國現行法制檢討,聯合國反貪腐公約專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行政院法務部出版,2015年12月,頁355-384。
59. 楊雲驊,境外取得刑事證據之證據能力判斷:以違反國際刑事司法互助原則及境外訊問證人為中心,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43卷第4期,2014 年12月,頁 1533-1608。
60. 葉錦鴻,國際法上人口販運議題的新近發展趨勢,台灣國際法季刊,第8卷第3期,2011年9月,頁41-67。
61. 葉祐逸,當前海峽兩岸跨境犯罪類型化之探討,展望與探索,第5卷第8期,2007年8月,頁97-112。
62. 靳宗立,跨境(域、國、區)犯罪概念定義及精進犯罪統計效能之研究,犯罪防治研究專刊,第9期, 2016年7月,頁3-16。
63. 廖宗聖、林燦璋,主權觀念轉變下的刑事司法互助模式之探討,中正大學法學集刊,第35期,2011年10月,頁1-73。
64. 蔡育岱,從國際法的角度評議肯亞「臺嫌遣陸」一案,戰略安全研析,第133期,2016年5月,頁33-39。
65. 蔡佩芬,反洗錢國際組織與司法互助議題之研究,高大法學論叢,第5期,2009年9月,頁47-131。
66. 蔡佩芬,中美刑事司法互助協定關於域外取證之規範,政大法學評論,第87期,2005年10月,頁267-314。
67. 鄧思源、林育梨,運用Android仿真器做為數位犯罪工具之研究,資訊安全通訊,第22卷第3期,2016年7月,頁49-70。
68. 劉怡婷,刑事案件跨境調查取證之證據能力判斷-從比較法談起,檢察新論,第19期,2016年1月,頁151
69. 蘇俊雄,國內地區間刑法適用之問題─分裂國家之刑法適用理論,刑事法雜誌,第39卷第5 期,1995年10月,頁1-12。
70. 蘇柏菁,以查扣之VOS系統軟交換系統為例─循線擴大追查詐欺集團,2011年10月,刑事雙月刊第44期,頁7-11。
三、學位論文
1. 陳順和,電信詐欺犯罪模式與防制對策之研究─以通訊網路匯流為核心,中正大學犯罪防治學系碩士論文,2015年1月。
2. 陳映汝,引渡替代措施之研究—以中華民國實踐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20年9月。
3. 謝國樑,引渡困境之檢討,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頁52-55,2013年1月。

四、政府公告與司法判決
1. 法務部統計處,電信詐欺恐嚇案件統計分析,刑事政策與犯罪防治研究專刊,12期,2017年4月,頁35-39。
2. 最高法院71年臺上字第8219號判例。
3. 最高法院89年度臺非字第94號刑事判決。
4. 最高法院90年度臺上字第705號刑事判決。
5. 最高法院92年度臺上字第6315號刑事判決。
6. 最高法院93年度台上字第4838號刑事判決
7. 最高法院96年度台上字第5388號刑事判決。
8. 最高法院98年度台上字第1667號刑事判決。
9. 最高法院98年度台上字第1941號刑事判決。
10. 最高法院98年度台上字第2368號刑事判決。
11. 最高法院100年度台上字第4813號刑事判決
12. 最高法院101年度台上字第900號刑事判決 。
13. 最高法院102年度台上字第3359號刑事判決。
14. 最高法院105年度台上字第499號刑事判決
15. 最高法院105年度台上字第949號刑事判決。
16. 最高法院106年度台上字第165號判決。
17. 最高法院107年度台上字第3724號刑事判決。
18. 最高法院108年度台上字第334號刑事判決。
19. 最高法院108年度台上字第3204號刑事判決。
20. 最高法院109年度台上字第1554號刑事判決。
21. 臺灣高等法院95年度上易字第169號刑事判決。
22.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 107 年度訴字第 17 號刑事判決。
23. 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109年度上訴字第234號刑事判決。
24.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 105 年度原易字第 49 號刑事判決。
25. 臺灣彰化地方法院104年度訴字第314號刑事判決。
外文書籍
1. 森下忠,新しい国際刑法,東京:信山社,2002年11月。
2. 森下忠,國際刑事司法互助之理論,成文堂出版,1983年12月,初版。
zh_TW
dc.identifier.doi (DOI) 10.6814/NCCU202200476en_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