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s-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NCCU Library

Citation Infomation

Related Publications in TAIR

題名 衡平仲裁之研究
A Study on Amiable Composition
作者 林靖軒
Lin, Ching-Hsuan
貢獻者 姜世明
Jiang, Shih-Ming
林靖軒
Lin, Ching-Hsuan
關鍵詞 仲裁
衡平仲裁
日期 2022
上傳時間 1-Aug-2022 18:14:57 (UTC+8)
摘要 我國仲裁法自民國87年公布至今已有二十多年,參照聯合國於1985年公布之國際仲裁模範法第28條第3項規定制定我國仲裁法第31條規定:「仲裁庭經當事人明示合意者,得適用衡平原則為判斷。」仲裁庭除傳統上得選擇適用「法律」之基準外,亦得經當事人之授權,適用「非法律」之標準為仲裁判斷。而為探討衡平仲裁制度在我國的適用情況,本文先以衡平仲裁的理論發展做初步探究,並進一步分析衡平仲裁適用之要件及法源依據,且衡平仲裁人適用之程序及其權限範圍為何亦是本文探討之項目。最後,我國法院實務上究竟對於衡平仲裁採取何種看法,法律仲裁與衡平仲裁間的界線應如何界定,由於我國民法條文中已有加入衡平理念,如誠信原則、情事變更原則等規定,仲裁人若依據其主觀心證,審酌兩造權益,援引民法誠信原則相關規定而為仲裁判斷,是否仍該當於法律仲裁之要件等,均為本文嘗試論述之問題核心。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分(依姓名筆劃排序)
(一) 我國出版書籍
1. 王澤鑑,民法實例研習叢書(第二冊)民法總則,四版,1987年9月。
2. 王澤鑑,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八),三民書局,1998年9月。
3. 王令麟編著,飛躍中的我國仲裁制度,仲裁協會出版,1995年3月。
4. 吳光明,商事爭議之仲裁,二版,五南圖書出版,2014年8月。
5. 林紀東,法學緒論,五南出版社,1993年8月。
6. 林俊益,法院在商務仲栽之角色,永然出版社,初版,1996年4月。
7. 林俊益,仲裁法之實用權益,永然出版,2001年。
8. 柯澤東,國際貿易習慣法暨國際商務仲裁,元照出版公司,2008年。
9. 姜世明,民事訴訟法(上),5版,2016年9月。
10. 姜世明,民事訴訟法(下),5版,2018年2月。
11. A. V. Grifith著,姚淇清譯,英美法總論,正中書局,八版,76年8月。
12. 陳煥文,仲裁法逐條釋義,自版,1999年10月。
13. 曾世雄,民法總則之現在與未來,自版,1993年6月。
14. 楊崇森、黃正宗、范光群、張迺良、林俊益、李念祖、朱麗容,仲裁之基本觀念,仲裁法新論,中華民國仲裁協會,一版,1999年。
15. 楊崇森,商務仲裁之理論與實際,中央文物供應社,1984年。
16. 管歐,法學緒論,五南出版社,2001年1月。
17. 劉鐵錚,國際私法論叢,修訂再版,1988年10月。
18. 藍瀛芳,比較的仲裁法(上),初版,元照,2018年11月。
19. 藍瀛芳,比較的仲裁法(下),初版,元照,2018年11月。

(二) 大陸出版書籍
1. 李漢生、袁浩、陳曉朝、劉朝陽、張巠華、徐勁,仲裁法釋論,中國法制出版社,一版,1995年7月。
2. 朱克鵬,國際商事仲裁的法律適用,法律出版社,1999年4月。
3. 陳治東,國際商事仲裁法,法律出版社,一版,1998年12月。
4. 單國軍、雎素利、呂東,中國仲裁實務,中國發展出版社,一版,1998年1月。
5. 黃進、宋連斌、徐前權,仲裁法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年。

(三) 期刊
1. 王澤鑑,國際商事仲裁制度之研究,行政院國科會補助論文,1973年。
2. 王澤鑑,「舉重明輕,衡平原則與類推適用(上)」,法令月刊,第47卷,第2期,1996年2月,第3-12頁。
3. 毛仁全,論衡平仲裁準據法,商務仲裁,第45期,1997年4月,頁83-90。
4. 李貴英,論法國國際仲裁制度,商務仲裁,第42期,1996年6月,頁72-94。
5. 李貴英,—九九六年英國新仲裁法評析,法學叢刊,第43期,1998年1月,第54-70頁。
6. 李貴英,英國、美國、瑞士、新加坡、紐西蘭與我國仲裁法制之比較研究,103 年度國際經貿政策研究中心計畫(WTO 暨RTA 中心計畫),子計畫二:短期性議題(9)。
7. 李貴英,仲裁法外國修正趨勢研究與修法建議,法務部101年度委託研究計畫案,101年12月。
8. 吳光明,論衡平仲裁制度-我國仲裁法第31條之檢討,仲裁季刊,第71期,93年5月,第1-23頁。
9. 吳光明,從法律文化談發展中之國際仲裁文化,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集刊,第7期,2002年4月,頁233-263。
10. 邱雅文,試論仲裁適用法律及衡平原則為判斷之意義(一),仲裁季刊,第89期,2009年11月2日,頁58-79。
11. 林俊益,論衡平仲裁之概念,仲裁雜誌,中華民國仲裁協會,第57期,2000年6月, 第52-82頁。
12. 林俊益,西歐大陸法系國家衡平仲裁之研究,仲裁雜誌,中華民國仲裁協會,第55期,1999年11月,第1-38頁。
13. 林俊益,論衡平仲裁判斷之撤銷,法官協會雜誌,第2卷第2期,2002年12 月,頁275-305。
14. 林恩瑋,國際仲裁上之衡平仲裁制度—台法觀點比較,東海大學法學研究,第35期,2011年12月,頁283-313。
15. 林曉瑩,論商務仲裁人適用法律義務之存在與衡平仲裁制度,萬國法律,第79期,1995年2月,頁8-16。
16. 陳煥文,新加坡仲裁法與我國仲裁法制之比較-兼論我國仲裁法草案,商務仲裁,第44 期,1996 年12 月,頁61-82。
17. 黃正宗,仲裁程序之研究,仲裁,第54期,1999年9月,頁43-78。
18. 柯澤東,論仲裁條款在海上運送契約之法律地位,法治學刊,第6期,1978年6月,第9-39頁。
19. 柯澤東,從質易契約及商務仲裁論國際貿易習憤法之發展與地位,台大法學論叢,第11卷第2期,1982年6月,頁143-177。
20. 劉明生,仲裁庭自由裁量決定程序規則之權限與限制,司法院謝前副院長在全七秩祝壽論文集:物權與民事法新思維,元照出版,2014年,頁531-548。
21. 藍瀛芳,從德國新仲裁法看我國的新仲裁法,商務仲裁,第51期,1998年11月,頁1-23。
22. 藍瀛芳,商務仲裁中之衡平仲裁制度,商務仲裁論著彙編(一),中華民國商務仲裁協會,1988年,第398-410頁。

(四) 學位論文
1. 李慧貞,我國衡平仲裁制度之探討,指導教授:李念祖,東吳大學法律學系研究所,2000年。
2. 林俊益,衡平仲裁制度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授:蔡英文,2000年。
3. 林曉瑩,商務仲裁人之比較研究,東吳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指導教授:柯澤東,1994年。
4. 黃秋田,仲裁判斷準據之研究,文化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指導教授:李復甸,1996年。

(五) 立法資料
1. 中華民國立法院立法紀錄,第87卷31期,第2980號,中冊。
2. 法務部,仲裁法修正條文對照表,仲裁法規彙編,1999年3月。
3. 法務部,商務仲裁條例修正草案一稿條文對照表。
4. 法務部編印,「商務仲裁條例究修正實錄」附錄, 1997年12月。
5. 立法院公報,第86卷,第53期(下),民國86年12月17日。

(六) 網路資料
1. 1985年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訂定之「國際商務仲裁模範法」條文,中華民國仲裁協會網站:http://www.arbitration.org.tw/upload/down/uncitral.pdf (最後瀏覽日期:108/7/15)。
2. 立法院委員李貴敏等 25 人擬具「仲裁法」修正草案,法源法律網,網址: https://www.lawbank.com.tw/news/NewsContent.aspx?NID=180898.00,最後瀏覽日:111/7/3。

二、外文部分
(一) 書籍
1. Alan Redfern and Martin Hunter, Law and Practice of International CommerciaJ Arbitration, London: Sweet & Maxwell, 2nd edition, 1991.
2. Frank-Bernd Weigand, Practitioner’s Handbook on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 OUP Oxford, 2009.
3. Filip De Ly, International Business Law and Lex Mercatoria, Amsterdam, New York : North-Holland, 1992.
4. Henry Campbell Black, M. A. , Black`s Law Dictionary, 4th edition, West Group,1971.
5. Howard M. Holtzmann and Joseph E. Neuhaus, A Guide to the UNCITRAL Model Law on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 Legislative History and Commentary, Kluwer Law and Taxation, 1989.
6. Jill E. Martin, Modem Equity, Sweet & Maxwell, 19th Edition, 2012.
7. Katharine Seide, A dictionary of arbitration and its terms: labor, commercial, international : a concise encyclopedia of peaceful dispute settlement, Oceana Publications, 1970.
8. Klaus Peter Berger, International Economic Arbitration, vol.9, Kluwer law and Taxation, 1993.
9. Klaus Peter Berger, Private Dispute Resolution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Negotiation, Mediation, Arbitration, Second Edition Vol.2, 2009.
10. Kenneth R.Simonds & Brian H. W. Hill,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 :Commercial Arbitration Law in Asia and The Pacific, Paris: ICC Publishing, New York: Ocean Publications, 1987.
11. Law Reform Committee, Report on Review of Arbitration Laws, Singapore Academy of Law, 1993.
12. Michael J.Moser,“Hong Kong”, Dispute Resolution in Asia, Michael Pryles edited,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1997.
13. Margraret L. Moses, The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econd edition, 2012.
14. René David, Arbitration in international Trade, The Netherlands/Deventer Kluwer Law and Taxation Publishers, 1985.
15. Robert Merkin、Johanna Hjalmarsson, Singapore Arbitration Legislation: Annotated, Informa Law from Routledge ,second edition, 2016.

(二) 期刊
1. Abdul Hamid El-Ahdab, The Lebanese Arbitration Act,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 Vol. 13, NO.3, 1996, p.70-77.
2. Christine Lecuyer-Thieffry and Patrick Thieffry, Negotiating Settlement of Dispute Provisions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Contracts: Recent Development in Arbitration and other processes, Business Lawyers, Vol.45, 1990, p.577-623.
3. Hong-lin Yu, Amiable Composition—A Learning Curv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Vol. 17, Issue1, 2000, p. 79-98.
4. John E.C.Brierley,‘Equity and Good Conscience’ and amiable composition in Canadian Arbitration, Candian Business Law Journal, Vol.19, 1991, p.461-484.
5. Lord Tangley,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 A symposium, The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Law Quarterly ,Vol.15, No.3, Cambridge University, 1966, p.718-748.
6. Lawrence Boo and Charles Lim, Overview of the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 Act and Subsidiary Legislation in Singapor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Vol.12, No.4, 1995, p.75-89.
7. Leon Trakman, GLOBAL NETWORKS: THE ENVIRONMENT AND TRADE: Ex Aequo et Bono: Demystifying an Ancient Concept, Chicago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University of Chicago, 2008, Vol.8, p.621-641.
8. Mark Hilgard and Ana Elisa Bruder, Unauthorised Amiable Compositeur?, Business Law International, International Bar Association, 2014, Vol.15, p.51-57.
9. M. Sornarajah, The UNCITRAL Model Law: A Third World Viewpoint,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 Vol.6, No.4, 1989, p.7-20.
10. Sigvard Jarvin, The Sources and Limits of Arbitrator’s Powers, Contemporary Problems in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 Martinus Nijhoff, 1987, p. 50-72.
11. W. Laurence Craig, Arbitration and National Courts: Conflict and Cooperation: The Arbitrator’s Mission and The Application of Law in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 American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 Columbia Law School, Vol.21, 2010, p243-294.
12. William W. Park, Arbitrator Integrity: The Transient and the Permanent, San Diego Law Review, Joe Christensen, Inc., 2009, Vol.46, p.629-702.
13. Yeshnah D. Rampall and Ronan Feehily, The Sanctity of Party Autonomy and the Powers of Arbitrators to Determine the Applicable Law: The Quest for an Arbitral Equilibrium, Harvard Negotiation Law Review, Harvard University, Vol.23, 2018, p.345-403.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法律學系
105651034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5651034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姜世明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Jiang, Shih-Ming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林靖軒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Lin, Ching-Hsuanen_US
dc.creator (作者) 林靖軒zh_TW
dc.creator (作者) Lin, Ching-Hsuanen_US
dc.date (日期) 2022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Aug-2022 18:14:57 (UTC+8)-
dc.date.available 1-Aug-2022 18:14:57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Aug-2022 18:14:57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05651034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41190-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法律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5651034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我國仲裁法自民國87年公布至今已有二十多年,參照聯合國於1985年公布之國際仲裁模範法第28條第3項規定制定我國仲裁法第31條規定:「仲裁庭經當事人明示合意者,得適用衡平原則為判斷。」仲裁庭除傳統上得選擇適用「法律」之基準外,亦得經當事人之授權,適用「非法律」之標準為仲裁判斷。而為探討衡平仲裁制度在我國的適用情況,本文先以衡平仲裁的理論發展做初步探究,並進一步分析衡平仲裁適用之要件及法源依據,且衡平仲裁人適用之程序及其權限範圍為何亦是本文探討之項目。最後,我國法院實務上究竟對於衡平仲裁採取何種看法,法律仲裁與衡平仲裁間的界線應如何界定,由於我國民法條文中已有加入衡平理念,如誠信原則、情事變更原則等規定,仲裁人若依據其主觀心證,審酌兩造權益,援引民法誠信原則相關規定而為仲裁判斷,是否仍該當於法律仲裁之要件等,均為本文嘗試論述之問題核心。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 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架構 4
第一項 研究範圍 4
第二項 研究架構 4
第二章 衡平仲裁制度之理論 6
第一節 衡平仲裁之概述 6
第一項 衡平仲裁之用語與意義 7
第二項 衡平仲裁之要件 14
第二節 衡平仲裁之法依據 17
第一項 各國法系與其代表國家之簡介 18
第一款 羅馬日耳曼法系之衡平仲裁 18
第一目 法國之友善和解人(amiable compositor)制度 19
第二目 瑞士之公平善良原則 22
第三目 法國法與瑞士法之區分 22
第二款 普通法系之衡平仲裁 23
第一目 英國以「其他需要考慮的情事」適用衡平仲裁 23
第二目 美國之公平善良仲裁 25
第三目 新加坡之衡平仲裁 26
第四目 香港之衡平仲裁 29
第五目 相同法系之其他國家立法 30
第三款 社會主義法系之衡平仲裁? 30
第三節 國際規則與立法 32
第一項 國際仲裁機構之仲裁規範 33
第一款 國際衡平仲裁立法 34
第一目 模範法第28條之內容 36
第二目 模範法第28條之效力 37
第三目 衡平仲裁之國際立法趨勢 38
第四目 國際貿易習慣法是否屬於法律規則 39
第五目 國際貿易習慣法與衡平仲裁之關聯 40
第三章 衡平仲裁程序之進行 42
第一節 衡平仲裁人之權力與限制 42
第一項 衡平仲裁人之資格 42
第二項 衡平仲裁人之權限 44
第三項 衡平仲裁人之限制 50
第二節 仲裁程序之進行 52
第一項 衡平仲裁人處理證據擁有彈性 52
第二項 衡平仲裁人須遵守正當程序原則 53
第三節 衡平仲裁之判斷與救濟 54
第一項 衡平仲裁之判斷理由 54
第二項 衡平仲裁判斷之審查原則 56
第三項 對於衡平仲裁判斷之救濟依據 59
第四項 外國衡平仲裁判斷之承認 62
第四章 我國實務對於衡平仲裁之運用與問題 66
第一節 立法過程與問題爭議 66
第一項 立法過程 66
第二項 仲裁法第31條之爭議 71
第二節 實務上之適用與建議 79
第一項 實務判決現況 79
第二項 實務運作問題 96
第三節 修法建議與草案 103
第一項 修法建議 103
第二項 仲裁法修正草案 106
第五章 結論 108

參考文獻 110
zh_TW
dc.format.extent 3705721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5651034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仲裁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衡平仲裁zh_TW
dc.title (題名) 衡平仲裁之研究zh_TW
dc.title (題名) A Study on Amiable Composition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分(依姓名筆劃排序)
(一) 我國出版書籍
1. 王澤鑑,民法實例研習叢書(第二冊)民法總則,四版,1987年9月。
2. 王澤鑑,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八),三民書局,1998年9月。
3. 王令麟編著,飛躍中的我國仲裁制度,仲裁協會出版,1995年3月。
4. 吳光明,商事爭議之仲裁,二版,五南圖書出版,2014年8月。
5. 林紀東,法學緒論,五南出版社,1993年8月。
6. 林俊益,法院在商務仲栽之角色,永然出版社,初版,1996年4月。
7. 林俊益,仲裁法之實用權益,永然出版,2001年。
8. 柯澤東,國際貿易習慣法暨國際商務仲裁,元照出版公司,2008年。
9. 姜世明,民事訴訟法(上),5版,2016年9月。
10. 姜世明,民事訴訟法(下),5版,2018年2月。
11. A. V. Grifith著,姚淇清譯,英美法總論,正中書局,八版,76年8月。
12. 陳煥文,仲裁法逐條釋義,自版,1999年10月。
13. 曾世雄,民法總則之現在與未來,自版,1993年6月。
14. 楊崇森、黃正宗、范光群、張迺良、林俊益、李念祖、朱麗容,仲裁之基本觀念,仲裁法新論,中華民國仲裁協會,一版,1999年。
15. 楊崇森,商務仲裁之理論與實際,中央文物供應社,1984年。
16. 管歐,法學緒論,五南出版社,2001年1月。
17. 劉鐵錚,國際私法論叢,修訂再版,1988年10月。
18. 藍瀛芳,比較的仲裁法(上),初版,元照,2018年11月。
19. 藍瀛芳,比較的仲裁法(下),初版,元照,2018年11月。

(二) 大陸出版書籍
1. 李漢生、袁浩、陳曉朝、劉朝陽、張巠華、徐勁,仲裁法釋論,中國法制出版社,一版,1995年7月。
2. 朱克鵬,國際商事仲裁的法律適用,法律出版社,1999年4月。
3. 陳治東,國際商事仲裁法,法律出版社,一版,1998年12月。
4. 單國軍、雎素利、呂東,中國仲裁實務,中國發展出版社,一版,1998年1月。
5. 黃進、宋連斌、徐前權,仲裁法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年。

(三) 期刊
1. 王澤鑑,國際商事仲裁制度之研究,行政院國科會補助論文,1973年。
2. 王澤鑑,「舉重明輕,衡平原則與類推適用(上)」,法令月刊,第47卷,第2期,1996年2月,第3-12頁。
3. 毛仁全,論衡平仲裁準據法,商務仲裁,第45期,1997年4月,頁83-90。
4. 李貴英,論法國國際仲裁制度,商務仲裁,第42期,1996年6月,頁72-94。
5. 李貴英,—九九六年英國新仲裁法評析,法學叢刊,第43期,1998年1月,第54-70頁。
6. 李貴英,英國、美國、瑞士、新加坡、紐西蘭與我國仲裁法制之比較研究,103 年度國際經貿政策研究中心計畫(WTO 暨RTA 中心計畫),子計畫二:短期性議題(9)。
7. 李貴英,仲裁法外國修正趨勢研究與修法建議,法務部101年度委託研究計畫案,101年12月。
8. 吳光明,論衡平仲裁制度-我國仲裁法第31條之檢討,仲裁季刊,第71期,93年5月,第1-23頁。
9. 吳光明,從法律文化談發展中之國際仲裁文化,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集刊,第7期,2002年4月,頁233-263。
10. 邱雅文,試論仲裁適用法律及衡平原則為判斷之意義(一),仲裁季刊,第89期,2009年11月2日,頁58-79。
11. 林俊益,論衡平仲裁之概念,仲裁雜誌,中華民國仲裁協會,第57期,2000年6月, 第52-82頁。
12. 林俊益,西歐大陸法系國家衡平仲裁之研究,仲裁雜誌,中華民國仲裁協會,第55期,1999年11月,第1-38頁。
13. 林俊益,論衡平仲裁判斷之撤銷,法官協會雜誌,第2卷第2期,2002年12 月,頁275-305。
14. 林恩瑋,國際仲裁上之衡平仲裁制度—台法觀點比較,東海大學法學研究,第35期,2011年12月,頁283-313。
15. 林曉瑩,論商務仲裁人適用法律義務之存在與衡平仲裁制度,萬國法律,第79期,1995年2月,頁8-16。
16. 陳煥文,新加坡仲裁法與我國仲裁法制之比較-兼論我國仲裁法草案,商務仲裁,第44 期,1996 年12 月,頁61-82。
17. 黃正宗,仲裁程序之研究,仲裁,第54期,1999年9月,頁43-78。
18. 柯澤東,論仲裁條款在海上運送契約之法律地位,法治學刊,第6期,1978年6月,第9-39頁。
19. 柯澤東,從質易契約及商務仲裁論國際貿易習憤法之發展與地位,台大法學論叢,第11卷第2期,1982年6月,頁143-177。
20. 劉明生,仲裁庭自由裁量決定程序規則之權限與限制,司法院謝前副院長在全七秩祝壽論文集:物權與民事法新思維,元照出版,2014年,頁531-548。
21. 藍瀛芳,從德國新仲裁法看我國的新仲裁法,商務仲裁,第51期,1998年11月,頁1-23。
22. 藍瀛芳,商務仲裁中之衡平仲裁制度,商務仲裁論著彙編(一),中華民國商務仲裁協會,1988年,第398-410頁。

(四) 學位論文
1. 李慧貞,我國衡平仲裁制度之探討,指導教授:李念祖,東吳大學法律學系研究所,2000年。
2. 林俊益,衡平仲裁制度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授:蔡英文,2000年。
3. 林曉瑩,商務仲裁人之比較研究,東吳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指導教授:柯澤東,1994年。
4. 黃秋田,仲裁判斷準據之研究,文化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指導教授:李復甸,1996年。

(五) 立法資料
1. 中華民國立法院立法紀錄,第87卷31期,第2980號,中冊。
2. 法務部,仲裁法修正條文對照表,仲裁法規彙編,1999年3月。
3. 法務部,商務仲裁條例修正草案一稿條文對照表。
4. 法務部編印,「商務仲裁條例究修正實錄」附錄, 1997年12月。
5. 立法院公報,第86卷,第53期(下),民國86年12月17日。

(六) 網路資料
1. 1985年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訂定之「國際商務仲裁模範法」條文,中華民國仲裁協會網站:http://www.arbitration.org.tw/upload/down/uncitral.pdf (最後瀏覽日期:108/7/15)。
2. 立法院委員李貴敏等 25 人擬具「仲裁法」修正草案,法源法律網,網址: https://www.lawbank.com.tw/news/NewsContent.aspx?NID=180898.00,最後瀏覽日:111/7/3。

二、外文部分
(一) 書籍
1. Alan Redfern and Martin Hunter, Law and Practice of International CommerciaJ Arbitration, London: Sweet & Maxwell, 2nd edition, 1991.
2. Frank-Bernd Weigand, Practitioner’s Handbook on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 OUP Oxford, 2009.
3. Filip De Ly, International Business Law and Lex Mercatoria, Amsterdam, New York : North-Holland, 1992.
4. Henry Campbell Black, M. A. , Black`s Law Dictionary, 4th edition, West Group,1971.
5. Howard M. Holtzmann and Joseph E. Neuhaus, A Guide to the UNCITRAL Model Law on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 Legislative History and Commentary, Kluwer Law and Taxation, 1989.
6. Jill E. Martin, Modem Equity, Sweet & Maxwell, 19th Edition, 2012.
7. Katharine Seide, A dictionary of arbitration and its terms: labor, commercial, international : a concise encyclopedia of peaceful dispute settlement, Oceana Publications, 1970.
8. Klaus Peter Berger, International Economic Arbitration, vol.9, Kluwer law and Taxation, 1993.
9. Klaus Peter Berger, Private Dispute Resolution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Negotiation, Mediation, Arbitration, Second Edition Vol.2, 2009.
10. Kenneth R.Simonds & Brian H. W. Hill,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 :Commercial Arbitration Law in Asia and The Pacific, Paris: ICC Publishing, New York: Ocean Publications, 1987.
11. Law Reform Committee, Report on Review of Arbitration Laws, Singapore Academy of Law, 1993.
12. Michael J.Moser,“Hong Kong”, Dispute Resolution in Asia, Michael Pryles edited,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1997.
13. Margraret L. Moses, The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econd edition, 2012.
14. René David, Arbitration in international Trade, The Netherlands/Deventer Kluwer Law and Taxation Publishers, 1985.
15. Robert Merkin、Johanna Hjalmarsson, Singapore Arbitration Legislation: Annotated, Informa Law from Routledge ,second edition, 2016.

(二) 期刊
1. Abdul Hamid El-Ahdab, The Lebanese Arbitration Act,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 Vol. 13, NO.3, 1996, p.70-77.
2. Christine Lecuyer-Thieffry and Patrick Thieffry, Negotiating Settlement of Dispute Provisions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Contracts: Recent Development in Arbitration and other processes, Business Lawyers, Vol.45, 1990, p.577-623.
3. Hong-lin Yu, Amiable Composition—A Learning Curv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Vol. 17, Issue1, 2000, p. 79-98.
4. John E.C.Brierley,‘Equity and Good Conscience’ and amiable composition in Canadian Arbitration, Candian Business Law Journal, Vol.19, 1991, p.461-484.
5. Lord Tangley,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 A symposium, The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Law Quarterly ,Vol.15, No.3, Cambridge University, 1966, p.718-748.
6. Lawrence Boo and Charles Lim, Overview of the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 Act and Subsidiary Legislation in Singapor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Vol.12, No.4, 1995, p.75-89.
7. Leon Trakman, GLOBAL NETWORKS: THE ENVIRONMENT AND TRADE: Ex Aequo et Bono: Demystifying an Ancient Concept, Chicago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University of Chicago, 2008, Vol.8, p.621-641.
8. Mark Hilgard and Ana Elisa Bruder, Unauthorised Amiable Compositeur?, Business Law International, International Bar Association, 2014, Vol.15, p.51-57.
9. M. Sornarajah, The UNCITRAL Model Law: A Third World Viewpoint,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 Vol.6, No.4, 1989, p.7-20.
10. Sigvard Jarvin, The Sources and Limits of Arbitrator’s Powers, Contemporary Problems in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 Martinus Nijhoff, 1987, p. 50-72.
11. W. Laurence Craig, Arbitration and National Courts: Conflict and Cooperation: The Arbitrator’s Mission and The Application of Law in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 American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 Columbia Law School, Vol.21, 2010, p243-294.
12. William W. Park, Arbitrator Integrity: The Transient and the Permanent, San Diego Law Review, Joe Christensen, Inc., 2009, Vol.46, p.629-702.
13. Yeshnah D. Rampall and Ronan Feehily, The Sanctity of Party Autonomy and the Powers of Arbitrators to Determine the Applicable Law: The Quest for an Arbitral Equilibrium, Harvard Negotiation Law Review, Harvard University, Vol.23, 2018, p.345-403.
zh_TW
dc.identifier.doi (DOI) 10.6814/NCCU202201131en_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