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s-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NCCU Library
Citation Infomation
-
Loading...Loading...
Related Publications in TAIR
Title | 魏源中國中心的輿地觀 An exploration of Wei Yuan’s Sinocentric Historical Geography study |
Creator | 王雨舟 Wang, Yu-Zhou |
Contributor | 劉季倫<br>吳展良 Liu, Chi-Lun<br>Wu, Chan-liang 王雨舟 Wang, Yu-Zhou |
Key Words | 魏源 輿地學 空間 經世 「中國」中心 Wei Yuan Historical Geography Space Statecraft Sinocentrism |
Date | 2022 |
Date Issued | 2-Sep-2022 15:01:25 (UTC+8) |
Summary | 本論文的重點在於分析魏源輿地學知識建構了何種的空間認知,是如何被建構出來的,以及此種空間結構如何進一步形成了新的政治安排和設計。以往的研究集中在論述、整理魏源「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戰略構思,以及魏源對「中國」與世界歷史地理知識的評介。學界多給予對魏源「睜眼看世界第一人」的評價,故而多強調他學問新的一面,本文則關注其輿地學中繼承、發揚傳統知識和「中國」觀、世界觀的一面,進而探究魏源輿地學作為一種關於帝國空間的觀念、論述和實踐的具體意涵。 本文指出,魏源通過批判、發展既有輿地學知識的不足在中國體系的內部找尋突破、解決危機的嘗試。他融入了舊有的空間知識,站在以内地十七省和东北三省为核心的「中國」觀立場上,重新考訂清帝國內部空間知識。他主張尊重各地區的差異性,並在此基礎上建構以「中國」為中心的帝國秩序。魏源還融合了西方的地理學成果,以傳統的「中國」中心觀整合成其世界觀,形成了他對帝國之外秩序的整體觀點。魏源的輿地學歷程表現了中國晚清士人從傳統知識角度思考現實問題的嘗試。他據此提出了從內部的改革入手,加強國家對社會的管控能力。魏源從輿地學的知識經驗出發,化用傳統的「氣運」解釋了當代的歷史變遷,梳理了一個從核心「中國」出發向外輻射的世界圖景。進而,魏源發展了「以蠻制蠻」的策略,提出了「以夷制夷」的方案,設想了他「宅中馭外」的戰略思想。 The thesis explores Wei Yuan’s study of historical geography. It analyzes how Wei Yuan constructs his perspective of ‘China’ and the world. Meanwhile, it investigates the political agenda and program which Wei Yuan proposed based on such perspective for solving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crisis in the late Ch’ing dynasty. Previous researches focus on discussing and sorting out Wei Yuan’s strategic concept of ‘learning from the advanced technologies in the West in order to resist the invasion of the Western powers’. And Wei Yuan is also regarded as the first scholar who dug into ‘barbarian studies’ in that period. Thus, they emphasize the creative characters in his academic results. However,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his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knowledge which constitutes his ‘Sinocentrism’ perspective and world view in his historical geography.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Wei Yuan sought an attempt to solve the crisis by criticizing and developing the shortcomings of previous geological knowledge. He reformulated the traditional knowledge of space through the view of ‘Sinocentrism’, which refers to ‘China proper’ and three northeastern provinces as the core. He also re-examined the knowledge of space within the Ch’ing Empire. And he advocated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imperial order on the basis of respect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various regions. Besides, Wei Yuan integrated Western geographical achievements, and the ‘Sinocentrism’ into his worldview so that he advocated his overall view of the reorganization of the relational order between the empire and the world. |
參考文獻 | 徵引書目 一、中文部分 (一)專書 1.孔飛力,《中國現代國家的起源》,陳兼、陳之宏譯,北京:三聯書店,2013。 2.王汎森,《權力的毛細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學術與心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13。 3.王國維,〈沈乙庵先生七十壽序〉,收錄於馮天瑜、鄧建華、彭池編,《中國學術流變》,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19,頁563-565。 4.包世臣,《安吳四種》,台北:文海出版社,1968。 5.李柏榮,《魏源師友記》卷四,長沙:嶽麓書社,2010。 6.汪暉,《現代中國思想的興起》,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4。 7.姚瑩撰,歐陽躍峰整理:《康輶紀行》,北京:中華書局,2014。 8.康有為,〈請君民合治滿漢不分折〉,收錄於姜義華,張榮華編,《康有為全集》第四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9.郭麗萍,《絕域與絕學》,北京:三聯書店,2007。 10.費正清、劉廣京:《劍橋晚清中國史(下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 11.黃麗鏞,《魏源年譜》,長沙:長沙人民出版社,1985。 12.葛兆光,《中國思想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第二卷。 13.魏耆,〈邵陽魏府君事略〉,《魏源集》,北京:中華書局,1983。 14.魏源,《魏源集》,北京:中華書局,1983。 15.魏源,《魏源全集》,長沙:嶽麓書社,2004。 (二)期刊 1.王向清、李浩淼,〈魏源《默觚·治篇》政治哲學思想及當代價值〉,《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期(湘潭,2015),頁122-125。 2.王瑞成,〈從《海國圖志》看「海國」與「中國」概念的生成——全球、海國和國際關係格局中的「中國」定位與新主體意識〉,《社會科學戰線》,第2期(北京,2013),頁73-85。 3.王鵬輝,〈龔自珍和魏源的輿地學研究〉,《歷史研究》,第3期(北京,2014),頁73-86。 4.申屠爐明,〈論魏源「春秋公羊學」及其對康有為「三世說」的影響〉,《江蘇社會科學》,第1期(南京,2010),頁229-234。 5.李浩淼,〈论魏源早期理学思想及其转变〉,《原道》, 第2期(長沙,2019),頁97-110。 6.唐曉峰,〈「體國經野」——試述中國古代的王朝地理學〉,《二十一世紀》,60卷,(香港,2000),頁82-91。 7.張雙智,〈清朝外藩體制內的朝覲年班與朝貢制度〉,《清史研究》,第3期(北京,2010),頁106-115。 8.陳煜,〈從「古微」到「師夷」——魏源的思想轉型與近代思潮的開端〉,《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5期(揚州,2016),頁39-52。 9.焦宗燁,〈現代性視域下的龔自珍、魏源的經學思想及其影響探微〉,《鵝湖月刊》,第485期(台北,2015),頁9-64 10.焦宗燁,〈現代性視域下的龔自珍、魏源的經學思想及其影響探微〉,《鵝湖月刊》,第487期(台北,2016),頁19-31。 11.馮家昇,〈我的研究東北史地計劃〉,《禹貢》,第一卷,第10期(北平,1934.07),頁4。 12.楊念群,〈清朝理學、諸子學、今文經學復興的意義——兼及與晚清政治態勢的互動關係〉,《中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太原,2019),頁1-15。 13.葛兆光,〈對「天下」的想象——一個烏托邦想象背後的政治、思想與學術〉,《思想》,第29期(台北,2015),頁1-56。 14.鄔國義,〈論近代經世致用史學思潮的興起〉,《史林》,第6期(上海,2003)頁17-23。 15.劉雲剛、王豐龍,〈中國古代政治地理思想探究〉,《地理科學進展》,第12期(北京,2017), 頁1458。 16.鄭任釗,〈魏源「別開閫域」的公羊學〉,《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5期(長沙,2018),頁25-31。 17.謝輝元,〈魏源經史之學的內在關聯〉,《史學理論與史學史學刊》,第1期(北京,2019),頁125-142。 18.羅志田,〈能動與受動,道咸新學表現的轉折與「衝擊/反應」模式〉,《近代史研究》,第1期(北京,2022) ,頁4-18。 (三)學位論文 1.伍成泉,〈魏源的邊疆史地研究初探〉,長沙,湖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2。 2.肖含雲,〈魏源海防思想研究〉,吉首:吉首大學碩士論文,2018。 3.段志強,〈顧祠會祭研究(1843-1922)〉,上海: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博士論文, 2013。 4.黃勇軍,〈外在斷裂與內在延續 --傳統與現代雙重變奏視閾下的魏源與魏源政治思想研究〉,北京:中國政法大學碩士論文,2005。 5.趙瑜珍,〈魏源中、西學思想之建構-以《海國圖志》、《聖武記》為討論中心〉,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3。 6.黎池,〈論魏源人才倫理思想〉,長沙:中南大學博士論文,2007。 7.蕭敏如,〈從「滿漢」到「中西」,1644~1861清代〈春秋〉學華夷觀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學位論文,2008。 (四)會議論文 1.鄭吉雄,〈中國方志學的跨世紀展望〉,第二屆中華文明的二十一世紀新意義學術研討會,美國.史丹福大學:喜瑪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史丹福大學亞洲語言文學系,2001年3月。 二、西文部分 (一)專書 1.Leonard, Jane Kate. Wei Yuan and China’s Rediscovery of the Maritime World.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4. 2.Mosca, Matthew. From Frontier Policy to Foreign Policy: The Question of India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Geopolitics in Qing China.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3. (二)期刊 1.Harvey, David. “Between space and time: Reflections on the geographical imagination.”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80:3(1990), pp. 418-434. |
Description |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歷史學系 106153015 |
資料來源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6153015 |
Type | thesis |
dc.contributor.advisor | 劉季倫<br>吳展良 | zh_TW |
dc.contributor.advisor | Liu, Chi-Lun<br>Wu, Chan-liang | en_US |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 王雨舟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 Wang, Yu-Zhou | en_US |
dc.creator (作者) | 王雨舟 | zh_TW |
dc.creator (作者) | Wang, Yu-Zhou | en_US |
dc.date (日期) | 2022 | en_US |
dc.date.accessioned | 2-Sep-2022 15:01:25 (UTC+8) | - |
dc.date.available | 2-Sep-2022 15:01:25 (UTC+8) | - |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 2-Sep-2022 15:01:25 (UTC+8) | - |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 G0106153015 | en_US |
dc.identifier.uri (URI) |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41623 | - |
dc.description (描述) | 碩士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國立政治大學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歷史學系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106153015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 本論文的重點在於分析魏源輿地學知識建構了何種的空間認知,是如何被建構出來的,以及此種空間結構如何進一步形成了新的政治安排和設計。以往的研究集中在論述、整理魏源「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戰略構思,以及魏源對「中國」與世界歷史地理知識的評介。學界多給予對魏源「睜眼看世界第一人」的評價,故而多強調他學問新的一面,本文則關注其輿地學中繼承、發揚傳統知識和「中國」觀、世界觀的一面,進而探究魏源輿地學作為一種關於帝國空間的觀念、論述和實踐的具體意涵。 本文指出,魏源通過批判、發展既有輿地學知識的不足在中國體系的內部找尋突破、解決危機的嘗試。他融入了舊有的空間知識,站在以内地十七省和东北三省为核心的「中國」觀立場上,重新考訂清帝國內部空間知識。他主張尊重各地區的差異性,並在此基礎上建構以「中國」為中心的帝國秩序。魏源還融合了西方的地理學成果,以傳統的「中國」中心觀整合成其世界觀,形成了他對帝國之外秩序的整體觀點。魏源的輿地學歷程表現了中國晚清士人從傳統知識角度思考現實問題的嘗試。他據此提出了從內部的改革入手,加強國家對社會的管控能力。魏源從輿地學的知識經驗出發,化用傳統的「氣運」解釋了當代的歷史變遷,梳理了一個從核心「中國」出發向外輻射的世界圖景。進而,魏源發展了「以蠻制蠻」的策略,提出了「以夷制夷」的方案,設想了他「宅中馭外」的戰略思想。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 The thesis explores Wei Yuan’s study of historical geography. It analyzes how Wei Yuan constructs his perspective of ‘China’ and the world. Meanwhile, it investigates the political agenda and program which Wei Yuan proposed based on such perspective for solving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crisis in the late Ch’ing dynasty. Previous researches focus on discussing and sorting out Wei Yuan’s strategic concept of ‘learning from the advanced technologies in the West in order to resist the invasion of the Western powers’. And Wei Yuan is also regarded as the first scholar who dug into ‘barbarian studies’ in that period. Thus, they emphasize the creative characters in his academic results. However,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his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knowledge which constitutes his ‘Sinocentrism’ perspective and world view in his historical geography.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Wei Yuan sought an attempt to solve the crisis by criticizing and developing the shortcomings of previous geological knowledge. He reformulated the traditional knowledge of space through the view of ‘Sinocentrism’, which refers to ‘China proper’ and three northeastern provinces as the core. He also re-examined the knowledge of space within the Ch’ing Empire. And he advocated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imperial order on the basis of respect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various regions. Besides, Wei Yuan integrated Western geographical achievements, and the ‘Sinocentrism’ into his worldview so that he advocated his overall view of the reorganization of the relational order between the empire and the world. | en_US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目次 摘要 i Abstract iii 第1章 緒論 1 一、問題意識 1 二、文獻回顧 7 三、章節安排 13 第2章 魏源輿地學視野的背景 15 一、魏源的經歷 15 二、輿地學的學術環境 20 第3章 從「中國」中心觀重新定義帝國的空間秩序 26 一、論述帝國空間的目的 26 二、對帝國內部空間知識的批判 27 三、對帝國內部空間的整體認識 31 四、小結 35 第4章 以「中國」為中心的帝國內部治理 40 一、「中外一家」下的差異性互動難題 40 二、治理問題的斷裂與延續 42 三、從「中國」中心出發的改革方案 46 四、小結 50 第5章 從「中國」中心觀點出發的世界觀 54 一、對既有帝國外部空間知識的發展 54 二、重新在輿地學視野下定位「中國」 57 三、「中國」在世界圖景中的階序 60 四、小結 63 第6章 從「中國」中心來處理世界關係 66 一、從邊疆出發聯結內外秩序 66 二、宅中馭外的策略 71 三、小結 74 第7章 結論 76 徵引書目 79 | zh_TW |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6153015 | en_US |
dc.subject (關鍵詞) | 魏源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輿地學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空間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經世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中國」中心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Wei Yuan | en_US |
dc.subject (關鍵詞) | Historical Geography | en_US |
dc.subject (關鍵詞) | Space | en_US |
dc.subject (關鍵詞) | Statecraft | en_US |
dc.subject (關鍵詞) | Sinocentrism | en_US |
dc.title (題名) | 魏源中國中心的輿地觀 | zh_TW |
dc.title (題名) | An exploration of Wei Yuan’s Sinocentric Historical Geography study | en_US |
dc.type (資料類型) | thesis | en_US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徵引書目 一、中文部分 (一)專書 1.孔飛力,《中國現代國家的起源》,陳兼、陳之宏譯,北京:三聯書店,2013。 2.王汎森,《權力的毛細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學術與心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13。 3.王國維,〈沈乙庵先生七十壽序〉,收錄於馮天瑜、鄧建華、彭池編,《中國學術流變》,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19,頁563-565。 4.包世臣,《安吳四種》,台北:文海出版社,1968。 5.李柏榮,《魏源師友記》卷四,長沙:嶽麓書社,2010。 6.汪暉,《現代中國思想的興起》,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4。 7.姚瑩撰,歐陽躍峰整理:《康輶紀行》,北京:中華書局,2014。 8.康有為,〈請君民合治滿漢不分折〉,收錄於姜義華,張榮華編,《康有為全集》第四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9.郭麗萍,《絕域與絕學》,北京:三聯書店,2007。 10.費正清、劉廣京:《劍橋晚清中國史(下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 11.黃麗鏞,《魏源年譜》,長沙:長沙人民出版社,1985。 12.葛兆光,《中國思想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第二卷。 13.魏耆,〈邵陽魏府君事略〉,《魏源集》,北京:中華書局,1983。 14.魏源,《魏源集》,北京:中華書局,1983。 15.魏源,《魏源全集》,長沙:嶽麓書社,2004。 (二)期刊 1.王向清、李浩淼,〈魏源《默觚·治篇》政治哲學思想及當代價值〉,《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期(湘潭,2015),頁122-125。 2.王瑞成,〈從《海國圖志》看「海國」與「中國」概念的生成——全球、海國和國際關係格局中的「中國」定位與新主體意識〉,《社會科學戰線》,第2期(北京,2013),頁73-85。 3.王鵬輝,〈龔自珍和魏源的輿地學研究〉,《歷史研究》,第3期(北京,2014),頁73-86。 4.申屠爐明,〈論魏源「春秋公羊學」及其對康有為「三世說」的影響〉,《江蘇社會科學》,第1期(南京,2010),頁229-234。 5.李浩淼,〈论魏源早期理学思想及其转变〉,《原道》, 第2期(長沙,2019),頁97-110。 6.唐曉峰,〈「體國經野」——試述中國古代的王朝地理學〉,《二十一世紀》,60卷,(香港,2000),頁82-91。 7.張雙智,〈清朝外藩體制內的朝覲年班與朝貢制度〉,《清史研究》,第3期(北京,2010),頁106-115。 8.陳煜,〈從「古微」到「師夷」——魏源的思想轉型與近代思潮的開端〉,《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5期(揚州,2016),頁39-52。 9.焦宗燁,〈現代性視域下的龔自珍、魏源的經學思想及其影響探微〉,《鵝湖月刊》,第485期(台北,2015),頁9-64 10.焦宗燁,〈現代性視域下的龔自珍、魏源的經學思想及其影響探微〉,《鵝湖月刊》,第487期(台北,2016),頁19-31。 11.馮家昇,〈我的研究東北史地計劃〉,《禹貢》,第一卷,第10期(北平,1934.07),頁4。 12.楊念群,〈清朝理學、諸子學、今文經學復興的意義——兼及與晚清政治態勢的互動關係〉,《中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太原,2019),頁1-15。 13.葛兆光,〈對「天下」的想象——一個烏托邦想象背後的政治、思想與學術〉,《思想》,第29期(台北,2015),頁1-56。 14.鄔國義,〈論近代經世致用史學思潮的興起〉,《史林》,第6期(上海,2003)頁17-23。 15.劉雲剛、王豐龍,〈中國古代政治地理思想探究〉,《地理科學進展》,第12期(北京,2017), 頁1458。 16.鄭任釗,〈魏源「別開閫域」的公羊學〉,《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5期(長沙,2018),頁25-31。 17.謝輝元,〈魏源經史之學的內在關聯〉,《史學理論與史學史學刊》,第1期(北京,2019),頁125-142。 18.羅志田,〈能動與受動,道咸新學表現的轉折與「衝擊/反應」模式〉,《近代史研究》,第1期(北京,2022) ,頁4-18。 (三)學位論文 1.伍成泉,〈魏源的邊疆史地研究初探〉,長沙,湖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2。 2.肖含雲,〈魏源海防思想研究〉,吉首:吉首大學碩士論文,2018。 3.段志強,〈顧祠會祭研究(1843-1922)〉,上海: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博士論文, 2013。 4.黃勇軍,〈外在斷裂與內在延續 --傳統與現代雙重變奏視閾下的魏源與魏源政治思想研究〉,北京:中國政法大學碩士論文,2005。 5.趙瑜珍,〈魏源中、西學思想之建構-以《海國圖志》、《聖武記》為討論中心〉,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3。 6.黎池,〈論魏源人才倫理思想〉,長沙:中南大學博士論文,2007。 7.蕭敏如,〈從「滿漢」到「中西」,1644~1861清代〈春秋〉學華夷觀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學位論文,2008。 (四)會議論文 1.鄭吉雄,〈中國方志學的跨世紀展望〉,第二屆中華文明的二十一世紀新意義學術研討會,美國.史丹福大學:喜瑪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史丹福大學亞洲語言文學系,2001年3月。 二、西文部分 (一)專書 1.Leonard, Jane Kate. Wei Yuan and China’s Rediscovery of the Maritime World.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4. 2.Mosca, Matthew. From Frontier Policy to Foreign Policy: The Question of India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Geopolitics in Qing China.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3. (二)期刊 1.Harvey, David. “Between space and time: Reflections on the geographical imagination.”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80:3(1990), pp. 418-434. | zh_TW |
dc.identifier.doi (DOI) | 10.6814/NCCU202201425 | en_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