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數位互動技術專利與專利共同侵權行為之分析
Joint Infringement Analysis of Digital Interactive Technology Patents
作者 沈哲慶
Shen, Che-Ching
貢獻者 陳秉訓
Chen, Ping-Hsun
沈哲慶
Shen, Che-Ching
關鍵詞 侵權行為
共同侵權
直接侵權
間接侵權
引誘侵權
分段式侵權
Joint Infringement
Direct Infringement
Indirect Infringement
Induced Infringement
Divided Infringement
Torts
日期 2022
上傳時間 2-Sep-2022 15:45:40 (UTC+8)
摘要 我國專利法自制定以來,歷經多次修正,已成為我國產業發展的重要規範。專利申請所涉及之技術領域繁多,近年來興起金融科技發展的熱潮,讓許多金融機構紛紛將既有之金融服務與互動式網路技術結合,讓金融科技專利之申請數量節節升高。而此類專利之應用上,最重要的議題不外乎專利侵權的判斷,因為侵權行為的態樣,並不僅限於單一主體對專利權之侵害,而此類專利通常都涉及複數行為主體實施方法專利各步驟之情形。本文自現有實務判決分析數位互動技術下的金融科技專利,通常具備金融機構、特約商家及消費者之三面關係,並自民法第185條有關於共同侵權之規範出發,發現三面關係在共同侵權的成立上較為困難,其原因在於特約商家及消費者通常不具備侵害專利權之主觀上要件,使金融機構無論是共同加害行為與造意幫助行為都難以成立。在這樣的前提下,本文認為可引進美國法上Akamai系列案件就分段式侵權提出的二部測試法處理前述三面關係的問題,最後提及最佳解決方式仍在於修訂特別的專利侵權類型,以確保專利權之保護不會因為訴訟程序難以進行而被實質架空。
Since its enactment, the Patent Law has been amended several times and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regul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our industries. The patent application involves a variety of technical fields, and the boom of financial technology development in recent years has caused many financial institutions to combine their existing financial services with digital interactive technology, which has increased many applications of financial technology patents. The most important issue in the application of such patents is the determination of patent infringement, because the patent infringement is not limited to be infringed by a single entity, but usually involves the performance of various steps of method patents by plural actors. This article analyzes from the existing practical judgments that financial technology patents of digital interactive technology usually have a three-sided relationship among financial institutions, merchants and consumers. Subject to Article 185 of Civil Code, it is found that the three-sided relationship is more difficult to constitute joint infringement. The reason is that the merchants and consumers usually do satisfy the subjective elements of infringement of patent rights, which makes it difficult for financial institutions to constitute both joint infringement or joint tortfeasors. In this regard, this article believes that the two-prong test proposed in Akamai on divided infringement can be introduced to deal with the aforementioned three-sided relationship problem, and finally mentions that the best solution still lies in amending the special type of patent infringement to ensure that the protection of patent rights will not be substantially hollowed out due to the difficulty of litigation.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一、 中文文獻
(一) 中文專書
1.王澤鑑,民法總則,自刊,2015年。
2.王澤鑑,侵權行為法,自刊,2015年。
3.林誠二,債法總論新解體系化解說(上),瑞興圖書,2010年。
4.姚志明,侵權行為法,元照,2014年。
5.孫森焱,民法債篇總論上冊,自版,2014年。
6.陳龍昇,專利法,元照,2015年。
7.陳聰富,侵權行為法原理,元照,2018年。
8.楊芳賢,民法債篇總論(上),三民,2016年。
9.楊智傑,專利法,新學林,2014年。
10.楊雅惠、許嘉棟,台灣金融體制之變遷綜觀,財團法人台灣金融研訓院,2014年。
11.鄭冠宇,民法債篇總論,新學林,2015年。
12.謝銘洋,智慧財產權之基礎理論,自版,2004年。

(二) 中文期刊
1.王千維,侵權行為:第四講—有責性故意,月旦法學教室,第29期,頁76-81,2005年3月。
2.王立達,專利間接侵權:如何適用現行法及修訂新法以達適切均衡,專利師,第45期,頁67-98,2021年4月。
3.王立達、陳師敏,專利間接侵權之制度規範:我國判決實證研究與法制建議,科技法學評論,第11卷第2期,頁41-86,2014年12月。
4.王煦棋、何海鋒,金融科技的業務模式與創新發展,財金法學研究,第1卷第3期,頁325-340,2018年11月。
5.王碩汶,淺談美國專利分擔侵權理論,智慧財產權月刊,第170期,頁67-93,2013年2月。
6.李素華,醫藥組成物專利與共同侵權行為法之適用-簡評智慧財產法院九七年民專訴字第五號判決,台灣法學雜誌,第119期,頁211-219,2009年1月。
7.李素華,專利間接侵權制度──評智慧財產法院103年度民專上更(一)字第4號民事判決,月旦民商法雜誌,第60期,頁95-107,2018年6月。
8.李素華,民法第185條第2項適用於專利侵權爭議之構成要件與內涵-從智慧財產法院105年度民專訴字第66號民事判決談起,月旦裁判時報,第88期,頁31-39,2019年10月。
9.李森堙,共同侵權與誘使侵權:談 Akamai 案聯席判決及其後發展,科技法律透析,第25卷第5期,頁19-24,2013年5月。
10.侯建志、林桂忠、施宜佑、李宥甫,一案兩請權利接續之申請趨勢研析與審查實務探討,智慧財產權月刊,第281期,頁6-26,2022年5月。
11.洪紹庭、王立達,我國法上專利侵權賠償責任之主觀要件──以智財法院判決實證研究為中心,科技法學評論,12卷1期,頁57-95,2015年6月。
12.翁振耘,論兩岸銀行業就金融科技之專利申請布局——以新型專利之權利有效性為中心,專利師,第32期,頁60-68,2018年1月。
13.陳忠五,論契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的保護客體:「權利」與「利益」區別正當性的再反省,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36卷第3期,頁51-254,2007年9月。
14.陳忠五,承租人允許使用房屋之第三人自殺至房屋成為凶宅之損害賠償責任,台灣法學雜誌,第269期,頁23-41,2015年4月。
15.陳秉訓,論美國專利法的間接侵權規範體系移植我國的可行性,中律會訊,12卷1期,頁52-83,2009年1月。
16.陳秉訓,論美國專利法引誘侵權之直接侵權要件:Akamai Techs., Inc. v. Limelight Networks, Inc., 692 F.3d 1301(Fed. Cir. 2012)之評析,專利師,第17期,頁70-105,2014年4月。
17.陳秉訓,美國專利法直接侵權與引誘侵權之調和或演化-2014 年聯邦最高法院 Akamai Techs., Inc. v. Limelight Networks, Inc.案之評析,專利師,第19期,頁1-33,2014年10月。
18.陳秉訓,從共同侵權行為理論分析方法請求項之複數執行者問題-以一件行動支付類金融科技專利為例,專利師,第47期,頁1-11,2021年10月。
19.陳聰富,共同侵權之責任分擔:兼論最高法院98年度台上字第1790號民事判決,法令月刊,第64卷1期,頁1-24,2013年1月。
20.黃乃寬,從共享經濟和金融科技看監管沙盒,證券服務,第653期,頁11-15,2016年9月。
21.游進發,侵權責任法責任成立與責任範圍之因果關係-最高法院110年度台上字第61號民事判決,月旦裁判時報,第110期,頁21-26,2021年8月。
22.楊宏暉,論專利權之間接侵害與競爭秩序之維護,公平交易季刊,第16卷第1期,頁95-151,2008年1月。
23.楊智傑,美國與台灣專利侵權態樣與判決比較研究,專利師,第22期,頁26-49,2015年7月。
24.楊智傑,學名藥仿單是否構成專利引誘侵權?比較美國與臺灣判決,法律與生命科學,第7卷第2期,頁1-26,2018年12月。
25.楊惠彬,利益測試法於分離式專利侵權之發展-由 Akamai 案後之實證研究,專利師,第48期,頁47-77,2022年1月。
26.熊誦梅,從最高法院判決談專利侵權之主觀要件,全國律師,第10卷第12期,頁17-26,2006年12月。
27.趙晉牧、江國慶,專利間接侵權之探討,專利師,第3期,頁49-64,2010年10月。
28.劉姿汝,酒醉砸窗與共同侵權行為,月旦法學教室,第178期,頁17-20,2017年7月。
29.劉國讚,美國專利間接侵權實務對我國專利法修正導入間接侵權之啟示,智慧財產評論,第7卷第2期,頁1-38,2009年9月。
30.顏俊仁、林彥廷、廖國智、李清祺,金融科技專利發展的概貌,智慧財產權月刊,第232期,頁6-21,2018年4月。
31.顏俊仁、林彥廷、廖國智、簡大翔、郭彥鋒、李清祺,金融科技專利關鍵技術研析,智慧財產權月刊,第232期,頁22-36,2018年4月。

(三) 官方資料
1.行政院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金融科技發展策略白皮書,2016年。
2.行政院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金融產業發展政策白皮書,2016年。
3.專利侵權判斷要點(105年)。

(四) 法院判決
1.最高法院30年上字第18號判例。
2.最高法院42年台上字第865號判例。
3.最高法院56年台上字第280號民事判決。
4.最高法院67年台再字第176號民事判決。
5.最高法院76年台上字158號民事判決。
6.最高法院76年台上字第158號民事判決。
7.最高法院82年台上字第2161號民事判決。
8.最高法院90年台上字第1682號民事判決。
9.最高法院90年台上字第1682號民事判決。
10.最高法院90年台上字第1682號民事判決。
11.最高法院92年度台上字第1186號民事判決。
12.最高法院93年台上字第2292號民事判決。
13.最高法院93年度台上字第851號民事判決。
14.最高法院98年台上字第1790號民事判決。
15.智慧財產法院98年民專訴字第59號民事判決。
16.智慧財產法院98年度民專訴字第59號民事判決。
17.最高法院99年台上字1058號民事判決。
18.最高法院99年度台上字第529號民事判決。
19.智慧財產法院99年度民專上字第18號民事判決。
20.智慧財產法院100年民專上更(一)字第5號民事判決。
21.智慧財產法院101年度民專上字第22號民事判決。
22.智慧財產法院101年度民專上更(二)字第2號民事判決。
23.智慧財產法院102年度民專訴字第17號民事判決。
24.最高法院103年度台上字第845號民事判決。
25.智慧財產法院103年度民專上字第2號民事判決。
26.最高法院104年度台上字第2299號民事判決。
27.智慧財產及商業法院105年度民專訴字第66號民事判決。
28.智慧財產法院105年度行專更(一)字第2號判決。
29.智慧財產及商業法院108年度民專上字第1號民事判決。
30.智慧財產法院108年度民專訴字第59號民事判決。
31.智慧財產法院109年度民專上字第13號民事判決。
32.憲法法庭111年憲判字第2號判決。

(五) 網路資源
1.行政院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銀行局,金融統計-基本金融資料(111年第1季),2022年3月,網址:https://www.banking.gov.tw/ch/home.jsp?id=157&parentpath=0,4&mcustomize=bstatistics_view.jsp&serno=201105120009。
2.行政院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建置普惠金融衡量指標- 111年我國普惠金融衡量及觀察指標,2022年7月,網址:https://www.fsc.gov.tw/ch/home.jsp?id=838&parentpath=0,7。
3.李靜宜,Fintech周報第197期:臺灣金融業去年共投入182億元發展金融科技,銀行業投入金額最高,iThome,2021年10月,網址:https://www.ithome.com.tw/news/147022。
4.唐可欣,5百萬會員提前達陣,數位佈局再下一城!萊爾富「HiPay全銀行支付」正式上線,風傳媒,2022年7月,網址:https://www.storm.mg/stylish/4447201。
5.黃仲丘,疫情轉變 今年1到4月13.7%改用行動支付繳健保費,三立新聞網,2022年7月,網址:https://www.setn.com/News.aspx?NewsID=1148604。
6.陳寗,台灣終於可以用了!嗶一下秒結帳,一次搞懂Apple Pay到底跟信用卡有什麼不一樣?,商業周刊,2017年3月,網址: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focus/blog/19375。
7.經濟部智慧財產局,間接侵權-諮詢會議資料971023修正版,2011年12月,網址:https://topic.tipo.gov.tw/patents-tw/cp-863-883557-fb56a-101.html。

二、 英文文獻
(一) 英文期刊
1.Ping-Hsun Chen, The Federal Circuit`s Efforts to Save Interactive Technology Patents, 27 ALB. L.J. SCI. & TECH. 32 (2017).
2.W. Keith Robinson & Joshua T. Smith, Emerging Technologies Challenging Current Legal Paradigms, 19 MINN. J.L. SCI. & TECH. 355 (2018).

(二) 英文判決
1. Akamai Techs., Inc. v. Limelight Networks, Inc., 614 F. Supp. 2d 90 (D. Mass. 2009).
2. Akamai Techs., Inc. v. Limelight Networks, Inc., 629 F.3d 1311 (Fed. Cir. 2010).
3. Akamai Techs., Inc. v. Limelight Networks, Inc., 692 F.3d 1301 (Fed. Cir. 2012).
4. Akamai Techs., Inc. v. Limelight Networks, Inc., 797 F.3d 1020 (Fed. Cir. 2015).
5. BMC Res., Inc. v. Paymentech, L.P., 498 F.3d 1373 (Fed. Cir. 2007).
6. Eli Lilly & Co. v. Teva Parenteral Medicines, Inc., 845 F.3d 1357 (Fed. Cir. 2017).
7. Glob.-Tech Appliances, Inc. v. SEB S.A., 563 U.S. 754, 131 S. Ct. 2060, 179 L. Ed. 2d 1167 (2011).
8. Limelight Networks, Inc. v. Akamai Techs., Inc., 572 U.S. 915, 134 S. Ct. 2111, 189 L. Ed. 2d 52 (2014).
9. Lone Star Tech. Innovations, LLC v. ASUSTeK Computer Inc., No. 6:19-CV-00059-RWS, 2020 WL 6803249 (E.D. Tex. Jan. 14, 2020).
10. Muniauction, Inc. v. Thomson Corp., 532 F.3d 1318 (Fed. Cir. 2008).
11. Ricoh Co. v. Quanta Computer Inc., 550 F.3d 1325 (Fed. Cir. 2008).
12. Warner Jenkinson Co., Inc. v. Hilton Davis Chemical Co., 520 U.S. 17 (1997).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
109364217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9364217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陳秉訓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Chen, Ping-Hsun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沈哲慶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Shen, Che-Chingen_US
dc.creator (作者) 沈哲慶zh_TW
dc.creator (作者) Shen, Che-Chingen_US
dc.date (日期) 2022en_US
dc.date.accessioned 2-Sep-2022 15:45:40 (UTC+8)-
dc.date.available 2-Sep-2022 15:45:40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2-Sep-2022 15:45:40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09364217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41831-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9364217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我國專利法自制定以來,歷經多次修正,已成為我國產業發展的重要規範。專利申請所涉及之技術領域繁多,近年來興起金融科技發展的熱潮,讓許多金融機構紛紛將既有之金融服務與互動式網路技術結合,讓金融科技專利之申請數量節節升高。而此類專利之應用上,最重要的議題不外乎專利侵權的判斷,因為侵權行為的態樣,並不僅限於單一主體對專利權之侵害,而此類專利通常都涉及複數行為主體實施方法專利各步驟之情形。本文自現有實務判決分析數位互動技術下的金融科技專利,通常具備金融機構、特約商家及消費者之三面關係,並自民法第185條有關於共同侵權之規範出發,發現三面關係在共同侵權的成立上較為困難,其原因在於特約商家及消費者通常不具備侵害專利權之主觀上要件,使金融機構無論是共同加害行為與造意幫助行為都難以成立。在這樣的前提下,本文認為可引進美國法上Akamai系列案件就分段式侵權提出的二部測試法處理前述三面關係的問題,最後提及最佳解決方式仍在於修訂特別的專利侵權類型,以確保專利權之保護不會因為訴訟程序難以進行而被實質架空。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Since its enactment, the Patent Law has been amended several times and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regul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our industries. The patent application involves a variety of technical fields, and the boom of financial technology development in recent years has caused many financial institutions to combine their existing financial services with digital interactive technology, which has increased many applications of financial technology patents. The most important issue in the application of such patents is the determination of patent infringement, because the patent infringement is not limited to be infringed by a single entity, but usually involves the performance of various steps of method patents by plural actors. This article analyzes from the existing practical judgments that financial technology patents of digital interactive technology usually have a three-sided relationship among financial institutions, merchants and consumers. Subject to Article 185 of Civil Code, it is found that the three-sided relationship is more difficult to constitute joint infringement. The reason is that the merchants and consumers usually do satisfy the subjective elements of infringement of patent rights, which makes it difficult for financial institutions to constitute both joint infringement or joint tortfeasors. In this regard, this article believes that the two-prong test proposed in Akamai on divided infringement can be introduced to deal with the aforementioned three-sided relationship problem, and finally mentions that the best solution still lies in amending the special type of patent infringement to ensure that the protection of patent rights will not be substantially hollowed out due to the difficulty of litigation.en_US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一項 研究背景 1
第二項 研究動機 2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4
第一項 研究範圍 4
第二項 研究限制 5
第三節 研究架構與方法 5
第一項 研究架構 5
第二項 研究方法 6

第二章 金融科技專利與數位互動技術 7
第一節 金融科技與專利之關聯 7
第一項 金融科技領域的發展趨勢 7
第二項 具有互動內容之技術與金融科技專利 11
第三項 數位互動技術專利的侵權爭議 12
第二節 數位互動技術之金融科技專利涉訟實例 15
第一項 智慧財產法院109年度民專上字第13號民事判決 16
第二項 智慧財產法院106年度民專訴字第91號民事判決 18
第三項 智慧財產法院102年度民專訴字第17號民事判決 22
第四項 智慧財產法院98年民專訴字第59號民事判決 24
第三節 小結 27

第三章 侵權行為與專利侵權 29
第一節 民法上侵權行為與複數行為人 29
第一項 一般民事侵權與專利侵權間的關係 29
第二項 一般侵權行為之要件 30
第三項 共同侵權行為之要件 39
第二節 專利侵權與複數行為人 43
第一項 專利侵權之要件 43
第二項 專利侵權與共同侵權 48
第三項 實務與學說對專利共同侵權之看法 50
第三節 小結 53

第四章 美國法上專利侵權制度與Akamai案解析 54
第一節 美國法上之專利侵權制度 54
第一項 制度背景 54
第二項 法條明文與分析 54
第二節 Akamai案情分析 56
第一項 Akamai案之前的專利侵權制度 56
第二項 Akamai案之案情分析 57
第三節 小結 64

第五章 我國數位互動技術專利侵權可能之解決方式 70
第一節 數位互動技術專利之適用爭議 70
第二節 民法上共同侵權適用於專利侵權之疑慮 70
第一項 從我國法院實務案例出發 70
第二項 依民法上共同侵權處理之問題 72
第三節 適用美國法院實務見解之方式 74
第四節 小結 77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80
參考文獻 84
zh_TW
dc.format.extent 2379182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9364217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侵權行為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共同侵權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直接侵權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間接侵權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引誘侵權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分段式侵權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Joint Infringement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Direct Infringement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Indirect Infringement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Induced Infringement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Divided Infringement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Tortsen_US
dc.title (題名) 數位互動技術專利與專利共同侵權行為之分析zh_TW
dc.title (題名) Joint Infringement Analysis of Digital Interactive Technology Patents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一、 中文文獻
(一) 中文專書
1.王澤鑑,民法總則,自刊,2015年。
2.王澤鑑,侵權行為法,自刊,2015年。
3.林誠二,債法總論新解體系化解說(上),瑞興圖書,2010年。
4.姚志明,侵權行為法,元照,2014年。
5.孫森焱,民法債篇總論上冊,自版,2014年。
6.陳龍昇,專利法,元照,2015年。
7.陳聰富,侵權行為法原理,元照,2018年。
8.楊芳賢,民法債篇總論(上),三民,2016年。
9.楊智傑,專利法,新學林,2014年。
10.楊雅惠、許嘉棟,台灣金融體制之變遷綜觀,財團法人台灣金融研訓院,2014年。
11.鄭冠宇,民法債篇總論,新學林,2015年。
12.謝銘洋,智慧財產權之基礎理論,自版,2004年。

(二) 中文期刊
1.王千維,侵權行為:第四講—有責性故意,月旦法學教室,第29期,頁76-81,2005年3月。
2.王立達,專利間接侵權:如何適用現行法及修訂新法以達適切均衡,專利師,第45期,頁67-98,2021年4月。
3.王立達、陳師敏,專利間接侵權之制度規範:我國判決實證研究與法制建議,科技法學評論,第11卷第2期,頁41-86,2014年12月。
4.王煦棋、何海鋒,金融科技的業務模式與創新發展,財金法學研究,第1卷第3期,頁325-340,2018年11月。
5.王碩汶,淺談美國專利分擔侵權理論,智慧財產權月刊,第170期,頁67-93,2013年2月。
6.李素華,醫藥組成物專利與共同侵權行為法之適用-簡評智慧財產法院九七年民專訴字第五號判決,台灣法學雜誌,第119期,頁211-219,2009年1月。
7.李素華,專利間接侵權制度──評智慧財產法院103年度民專上更(一)字第4號民事判決,月旦民商法雜誌,第60期,頁95-107,2018年6月。
8.李素華,民法第185條第2項適用於專利侵權爭議之構成要件與內涵-從智慧財產法院105年度民專訴字第66號民事判決談起,月旦裁判時報,第88期,頁31-39,2019年10月。
9.李森堙,共同侵權與誘使侵權:談 Akamai 案聯席判決及其後發展,科技法律透析,第25卷第5期,頁19-24,2013年5月。
10.侯建志、林桂忠、施宜佑、李宥甫,一案兩請權利接續之申請趨勢研析與審查實務探討,智慧財產權月刊,第281期,頁6-26,2022年5月。
11.洪紹庭、王立達,我國法上專利侵權賠償責任之主觀要件──以智財法院判決實證研究為中心,科技法學評論,12卷1期,頁57-95,2015年6月。
12.翁振耘,論兩岸銀行業就金融科技之專利申請布局——以新型專利之權利有效性為中心,專利師,第32期,頁60-68,2018年1月。
13.陳忠五,論契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的保護客體:「權利」與「利益」區別正當性的再反省,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36卷第3期,頁51-254,2007年9月。
14.陳忠五,承租人允許使用房屋之第三人自殺至房屋成為凶宅之損害賠償責任,台灣法學雜誌,第269期,頁23-41,2015年4月。
15.陳秉訓,論美國專利法的間接侵權規範體系移植我國的可行性,中律會訊,12卷1期,頁52-83,2009年1月。
16.陳秉訓,論美國專利法引誘侵權之直接侵權要件:Akamai Techs., Inc. v. Limelight Networks, Inc., 692 F.3d 1301(Fed. Cir. 2012)之評析,專利師,第17期,頁70-105,2014年4月。
17.陳秉訓,美國專利法直接侵權與引誘侵權之調和或演化-2014 年聯邦最高法院 Akamai Techs., Inc. v. Limelight Networks, Inc.案之評析,專利師,第19期,頁1-33,2014年10月。
18.陳秉訓,從共同侵權行為理論分析方法請求項之複數執行者問題-以一件行動支付類金融科技專利為例,專利師,第47期,頁1-11,2021年10月。
19.陳聰富,共同侵權之責任分擔:兼論最高法院98年度台上字第1790號民事判決,法令月刊,第64卷1期,頁1-24,2013年1月。
20.黃乃寬,從共享經濟和金融科技看監管沙盒,證券服務,第653期,頁11-15,2016年9月。
21.游進發,侵權責任法責任成立與責任範圍之因果關係-最高法院110年度台上字第61號民事判決,月旦裁判時報,第110期,頁21-26,2021年8月。
22.楊宏暉,論專利權之間接侵害與競爭秩序之維護,公平交易季刊,第16卷第1期,頁95-151,2008年1月。
23.楊智傑,美國與台灣專利侵權態樣與判決比較研究,專利師,第22期,頁26-49,2015年7月。
24.楊智傑,學名藥仿單是否構成專利引誘侵權?比較美國與臺灣判決,法律與生命科學,第7卷第2期,頁1-26,2018年12月。
25.楊惠彬,利益測試法於分離式專利侵權之發展-由 Akamai 案後之實證研究,專利師,第48期,頁47-77,2022年1月。
26.熊誦梅,從最高法院判決談專利侵權之主觀要件,全國律師,第10卷第12期,頁17-26,2006年12月。
27.趙晉牧、江國慶,專利間接侵權之探討,專利師,第3期,頁49-64,2010年10月。
28.劉姿汝,酒醉砸窗與共同侵權行為,月旦法學教室,第178期,頁17-20,2017年7月。
29.劉國讚,美國專利間接侵權實務對我國專利法修正導入間接侵權之啟示,智慧財產評論,第7卷第2期,頁1-38,2009年9月。
30.顏俊仁、林彥廷、廖國智、李清祺,金融科技專利發展的概貌,智慧財產權月刊,第232期,頁6-21,2018年4月。
31.顏俊仁、林彥廷、廖國智、簡大翔、郭彥鋒、李清祺,金融科技專利關鍵技術研析,智慧財產權月刊,第232期,頁22-36,2018年4月。

(三) 官方資料
1.行政院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金融科技發展策略白皮書,2016年。
2.行政院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金融產業發展政策白皮書,2016年。
3.專利侵權判斷要點(105年)。

(四) 法院判決
1.最高法院30年上字第18號判例。
2.最高法院42年台上字第865號判例。
3.最高法院56年台上字第280號民事判決。
4.最高法院67年台再字第176號民事判決。
5.最高法院76年台上字158號民事判決。
6.最高法院76年台上字第158號民事判決。
7.最高法院82年台上字第2161號民事判決。
8.最高法院90年台上字第1682號民事判決。
9.最高法院90年台上字第1682號民事判決。
10.最高法院90年台上字第1682號民事判決。
11.最高法院92年度台上字第1186號民事判決。
12.最高法院93年台上字第2292號民事判決。
13.最高法院93年度台上字第851號民事判決。
14.最高法院98年台上字第1790號民事判決。
15.智慧財產法院98年民專訴字第59號民事判決。
16.智慧財產法院98年度民專訴字第59號民事判決。
17.最高法院99年台上字1058號民事判決。
18.最高法院99年度台上字第529號民事判決。
19.智慧財產法院99年度民專上字第18號民事判決。
20.智慧財產法院100年民專上更(一)字第5號民事判決。
21.智慧財產法院101年度民專上字第22號民事判決。
22.智慧財產法院101年度民專上更(二)字第2號民事判決。
23.智慧財產法院102年度民專訴字第17號民事判決。
24.最高法院103年度台上字第845號民事判決。
25.智慧財產法院103年度民專上字第2號民事判決。
26.最高法院104年度台上字第2299號民事判決。
27.智慧財產及商業法院105年度民專訴字第66號民事判決。
28.智慧財產法院105年度行專更(一)字第2號判決。
29.智慧財產及商業法院108年度民專上字第1號民事判決。
30.智慧財產法院108年度民專訴字第59號民事判決。
31.智慧財產法院109年度民專上字第13號民事判決。
32.憲法法庭111年憲判字第2號判決。

(五) 網路資源
1.行政院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銀行局,金融統計-基本金融資料(111年第1季),2022年3月,網址:https://www.banking.gov.tw/ch/home.jsp?id=157&parentpath=0,4&mcustomize=bstatistics_view.jsp&serno=201105120009。
2.行政院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建置普惠金融衡量指標- 111年我國普惠金融衡量及觀察指標,2022年7月,網址:https://www.fsc.gov.tw/ch/home.jsp?id=838&parentpath=0,7。
3.李靜宜,Fintech周報第197期:臺灣金融業去年共投入182億元發展金融科技,銀行業投入金額最高,iThome,2021年10月,網址:https://www.ithome.com.tw/news/147022。
4.唐可欣,5百萬會員提前達陣,數位佈局再下一城!萊爾富「HiPay全銀行支付」正式上線,風傳媒,2022年7月,網址:https://www.storm.mg/stylish/4447201。
5.黃仲丘,疫情轉變 今年1到4月13.7%改用行動支付繳健保費,三立新聞網,2022年7月,網址:https://www.setn.com/News.aspx?NewsID=1148604。
6.陳寗,台灣終於可以用了!嗶一下秒結帳,一次搞懂Apple Pay到底跟信用卡有什麼不一樣?,商業周刊,2017年3月,網址: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focus/blog/19375。
7.經濟部智慧財產局,間接侵權-諮詢會議資料971023修正版,2011年12月,網址:https://topic.tipo.gov.tw/patents-tw/cp-863-883557-fb56a-101.html。

二、 英文文獻
(一) 英文期刊
1.Ping-Hsun Chen, The Federal Circuit`s Efforts to Save Interactive Technology Patents, 27 ALB. L.J. SCI. & TECH. 32 (2017).
2.W. Keith Robinson & Joshua T. Smith, Emerging Technologies Challenging Current Legal Paradigms, 19 MINN. J.L. SCI. & TECH. 355 (2018).

(二) 英文判決
1. Akamai Techs., Inc. v. Limelight Networks, Inc., 614 F. Supp. 2d 90 (D. Mass. 2009).
2. Akamai Techs., Inc. v. Limelight Networks, Inc., 629 F.3d 1311 (Fed. Cir. 2010).
3. Akamai Techs., Inc. v. Limelight Networks, Inc., 692 F.3d 1301 (Fed. Cir. 2012).
4. Akamai Techs., Inc. v. Limelight Networks, Inc., 797 F.3d 1020 (Fed. Cir. 2015).
5. BMC Res., Inc. v. Paymentech, L.P., 498 F.3d 1373 (Fed. Cir. 2007).
6. Eli Lilly & Co. v. Teva Parenteral Medicines, Inc., 845 F.3d 1357 (Fed. Cir. 2017).
7. Glob.-Tech Appliances, Inc. v. SEB S.A., 563 U.S. 754, 131 S. Ct. 2060, 179 L. Ed. 2d 1167 (2011).
8. Limelight Networks, Inc. v. Akamai Techs., Inc., 572 U.S. 915, 134 S. Ct. 2111, 189 L. Ed. 2d 52 (2014).
9. Lone Star Tech. Innovations, LLC v. ASUSTeK Computer Inc., No. 6:19-CV-00059-RWS, 2020 WL 6803249 (E.D. Tex. Jan. 14, 2020).
10. Muniauction, Inc. v. Thomson Corp., 532 F.3d 1318 (Fed. Cir. 2008).
11. Ricoh Co. v. Quanta Computer Inc., 550 F.3d 1325 (Fed. Cir. 2008).
12. Warner Jenkinson Co., Inc. v. Hilton Davis Chemical Co., 520 U.S. 17 (1997).
zh_TW
dc.identifier.doi (DOI) 10.6814/NCCU202201207en_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