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s-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NCCU Library

Citation Infomation

Related Publications in TAIR

題名 虛擬語文著作侵權實質近似與合理使用之認定——以美國、台灣與中國大陸爲例
Substantial Similarity and Fair Use of Fictional Works: Competitive Study in United States, 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
作者 張銘珠
Zhang, Ming-Zhu
貢獻者 沈宗倫
Shen, Chung-Lun
張銘珠
Zhang, Ming-Zhu
關鍵詞 語文著作
抄襲
原創性原則
思想表達二分
實質近似
合理使用
Fictional Works
Plagiarize
Originality
Idea\\Expression dichotomy
Substantial similarity
Fair use
日期 2022
上傳時間 5-Oct-2022 09:08:29 (UTC+8)
摘要 隨著文化產業與科學技術的發展,虛擬語文著作之載體,不再僅限於傳統原創文字内容,也涵蓋了如同人作品,戲謔仿作等多種情形,影響了線上與線下不同的娛樂層面,而交流平臺受眾增加與文化共享模式的發展,使文化作品的創作熱情與討論積極程度大幅度提高。藝術并非孤島,而是誕生於群體之中。作者在進行創作時,往往或多或少借鑒了前人的藝術成果。著作權保護原創之表達,但並非保護思想與事實,如何認定著作權之侵害亦或是合理借鑒,在促進文化交流、傳播與發展,構建安全且開放的創作氛圍這一前提下尤為重要。著作權侵權與否之判斷,如原創性認定、思想表達之劃分、實質近似等方法,在美國判例中廣汎實踐,也被台灣與中國大陸所藉鑒,而確定侵權之後,便應當考量是否存在無需徵求著作權人同意即可使用之情形,如何對近似部分在使用目的、影響等層面進一步分析,以期達到更有助於公益之目的,此時具體則會涉及到合理使用原則之運用。本文將討論重點置於著作權侵權之確認與合理使用,在對概念厘清、理論整合與經驗總結的同時,試圖理解、拆解及預測相關方法,並分析漢語言文化區之基本現狀以及藉鑒美國實踐時存在的語境差異,希望最終對這些問題予以回應,並期待向臺灣介紹大陸的相關發展狀況,使得雙方在文化與法律領域溝通交流,共同發展。
As cultural industries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loom, the vehicle for virtual literature is no longer limited to traditional original textual content but also includes online and offline entertainment. The increase in the audience for communication platform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reative commons have led to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the enthusiasm for creating and discussing artistic works. Authors often draw on the artistic achievements of their predecessors to a greater or lesser extent when creating their works. Copyright protects original expression, but not ideas and facts. Determining copyright infringement or fair use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in promoting cultural exchange, dissemination, and building a safe and open atmosphere for creativity. The determination of copyright infringement, such as the originality, the delineation of expression of ideas, and substantial similarity, is widely practised in US, 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 jurisprudence. Once an infringement has been established, it is essential to consider whether there are situations where copyright licensing is not required and how to further analyse the use of similar parts in terms of purpose and impact to achieve a more conducive public interest. It would then involve the application of the fair use principle.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recognition of copyright infringement and fair use. While clarifying concepts, integrating theories, and summarising experiences, it attempts to understand, dismantle and predict relevant methods and analyses the prior status of the Chinese culture area and the contextual differences that exist in American practice in the hope of eventually responding to these issues. We hope to finally react to these issues and introduce Taiwan to relevant developments on the mainland so that both sides can communicate and develop together in the cultural and legal fields.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書籍
王遷,著作權法,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版。2015年3月
朱理,著作權的邊界:信息社會著作權的限制與例外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1年。
張玉敏,知識產權法學,3版,法律出版社,2017年1月。
李明德,美國知識產權法,2版。法律出版社,2014年4月。
楊智傑,美國著作權法理論與重要判決,1版。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18年5月。
楊智傑,著作權法理論與實務,1版。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8月。
羅明通,著作權法論I, 8版,台英國際商務法律事務所。2014年5月。
羅明通,著作權法論II,8版,台英國際商務法律事務所。2014年5月。
Lawrence Lessig,劉靜怡譯,誰綁架了文化創意,1版,早安財經文化。 2008年3月。
Forsster, E. M.,馮濤譯,小説面面觀, 1版。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年8月。
謝銘洋,智慧財產權法,6版,元照出版社,2018年9月。
期刊文章
王坤,論作品的獨創性——以對作品概念的科學建構為分析起點。知識產權,2014年第4期,頁15-22。
王怡蘋,著作財產權的保護與限制──從谷阿莫的「X分鐘看完XX電影」談起。月旦法學教室,2020年第215期,頁74-80。
王晶, 鐘紫紅,著作權新理念下創造性作品的保護與共用——知識共用組織及其授權合約。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08年第19卷第2期,頁243-247。
王麗穎,刁舜,我國虛擬現實空間中的知識產權保護規則論綱。知識產權,2019第10期,頁61-71。
吳漢東,人工智慧生成作品的著作權法之問。中外法學,2020年第32卷第3期,頁653-673。
吳漢東,知識產權法的制度創新本質與知識創新目標。法學研究,2014年第3期,頁95-108。
吳漢東,試論 實質性相似+ 接觸的侵權認定規則。法學, 2015年第8期, 頁63-72。
宋戈,圖書洗稿内容的相似性認定。出版廣角,2018年第6期,頁30-32。
李明德,兩大法系背景下的作品保護制度。智慧財產權,2020年第7期,頁3-13。
官正豔,論司法實踐中洗稿侵犯著作權的認定標準,電子智慧財產權,2018年第11期,頁78-83。
易磊,我國著作權合理使用制度的憲法學釋義。南大法學,2020年第1期,頁88-102。
154
法觀人編輯部,著作權法中的抄襲:構成侵權之「接觸」與「實質近似」。法觀人,2015年11月,204卷,頁16-23。
法觀人編輯部,著作權法中的抄襲:獨立創作未「抄襲」之解釋。法觀人,2015年9月,203卷,頁28-35。
姚信安,論公共領域於著作權法之界限。中正財經法學,2017年1月,頁165-222。
姜穎,作品獨創性判定標準的比較研究。知識產權,2004年第4卷第3期,頁8-15。
胡心蘭,從近期案例剖析美國著作權法合理使用原則新發展。中正財經法學,2021年第22期,頁1-65。
胡心蘭,轉化才是王道? 論合理使用原則轉化性要素之適用與影響。東海大學法學研究,2018年第53期,頁183-246。
張陳果,解讀「三步檢驗法」與「合理使用」—著作權法(修訂送審稿)›第43條研究。環球法律評論,2016年第5期,頁16-20。
梁志文,版權法上實質性相似的判斷。法學家,2015第6期,頁37-50。
章忠信,著作權侵害之鑑定。月旦法學雜誌,2011年第190期,頁47-60。
許忠信,著作之原創性與抄襲之證明(上)。月旦法學雜誌,2009年第171期,頁169-182。
陳琪、龍文懋:文學作品中虛擬角色的著作權法保護,科技與法律,2018 年第3 期,頁66-73。
陳豐年,廖威智,論著作權法之實質相似性(substantial similarity):以美國聯邦第二巡迴上訴法院判決為中心。智慧財產權月刊,第219卷,頁54。
喬麗春,獨立創作作爲獨創性内涵的僞證。知識產權,2011年第7期,頁35-38。
費安玲,論著作權的權利體系構成的制度理念。科技與法律,2005年第2期,頁38-46。
馮震宇,著作權大鬥法,合理使用有前提。能力雜誌,2017年第736期,頁111。
馮曉青,胡夢云,私人複製著作權問題探討——以複製權與複製權限制對立統一關係為視角。廣東社會科學,2013年第4期,頁232-240。
馮曉青,著作權法中思想與表達二分法之合併原則及其實證分析。法學論壇,2009年第2期,頁63-67。
馮曉青,潘柏華,人工智能創作認定及其財產權益保護研究——兼評首例人工智能生成内容著作權侵權案。西北大學學報,2020年3月第50卷第2期,頁39-52。
黃秀蘭,影像與繪本侵權案例淺析——以幾米繪本《向左走·向右走》與江蕙專輯MTV侵權判決為例。法學新論,2010年第21期,頁79-110。
萬勇,著作權法三步檢測標準的誤解澄清與本土重塑,上海政法學院學報(法治論叢),2022年第4期,頁42-55。
解亘。驅逐攪亂著作權法的概念:剽竊。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12年第1期,頁20-28。
劉果,改編權侵權判定及實例研究。法制博覽,2017第3期(下),頁105-106。
劉雅容,多維度認定作品實質性相似。法制博覽,2017年第5期(下),頁136-137。
蔡鎛宇,角色之著作權保護--從內容產業的經驗思考電玩產業的現況。智慧財產評論,2017年3月,14卷2期,頁121-154。
蔣舸,著作權直接侵權認定中的用戶感知因素——從複製權到資訊網路傳播權。環球法律評論,2021年第2期,頁56-70。
鄧朝霞,網路版權的公共領域研究——以知識共用協議為例。電子智慧財產權,2018年第12期,頁35-45。
盧海君,著作權法中合併原則及其適用。中國出版,2015年第21期,頁20-22。
盧海君,論合理使用制度的立法模式。法商研究,2007年第24卷第3期,頁24-30。
155
盧海君,論作品實質性相似和版權侵權判定的路徑選擇——約減主義與整體概念和感覺原則。政法論叢,2015年第1期,138-145。
盧海君,論思想表達兩分法的法律地位。知識產權,2017年第9期,頁20-26。
蕭雄淋,著作權法上有關著作人格權修正的若干議題。智慧財產權月刊,2013年第185卷,頁34-51。
謝嘉圖,論規制網絡洗稿的社會規範路徑——以反思著作權法的功能為邏輯展開。電子知識產權,2019年第8期,頁14-29。
謝銘洋,我國著作權法中「創作」概念相關判決之研究,國際比較下我國著作權法之總檢討(上冊),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2014 年 12 月,頁57-89。
謝銘洋,著作權法上實質近似認定與公共領域素材之關係-智慧財產法院刑事判決100年度刑智上訴字第39號評析。法令月刊,2012年10月,63卷10期,頁1-12。
顏向瑜,巫國豪,程致剛,“創用CC”-談網路社會中的共用運動,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資訊社會研究,2008年第14期,頁10。
二、外文文獻
期刊文章
Balganesh, S., (2016). The Questionable Origins of the Copyright Infringement Analysis, Stanford Law Review, 68, 791-794.
Beebe, B., (2007). An empirical study of US copyright fair use opinions, 1978-2005,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Law Review, 156(3), 549-588.
Bunker, M. D., & Calvert, C., (2013). The jurisprudence of transformation: Intellectual incoherence and doctrinal murkiness twenty years after Campbell v. Acuff-Rose Music, Duke Law & Technology Review, 12, 92-95.
Fishman, J. P., (2017). Music as a Matter of Law, Harvard Law Review, 131, 1861-1870.
Godoy-Dalmau, G., (2016). Substantial similarity: Kohus got it right, Michigan Business & Entrepreneurial Law Review, 6(2), 231-261.
Hickey, K. J., (2015). Reframing similarity analysis in copyright, Washington University Law Review, 93(3), 681-731.
JuLIE, E. C., Lydia, L., & Ruth, O., (2010). Copyright in a global information economy, 3rd ed., New York: Aspen Publishers, p. 302.
Leval, P. N., (1990). Toward a fair use standard. Harvard Law Review, 103(5), 1105-1136.
Leval, P. N., (2015). Campbell as fair use blueprint, Washington Law Review, 90(2), 597-614.
Lippman, K., (2013). The beginning of the end: preliminary results of an empirical study of
156
copyright substantial similarity opinions in the US Circuit Courts, Michigan State Law Review, 13(2), 513-534.
Liu, J., (2019). An empirical study of transformative use in copyright law, Stanford Technology Law Review, 22, 163-241.
Loren, L. P., (2015). Fair use: An affirmative defense, Washington Law Review, 90, 685-690.
Samuelson, P., (2012). A fresh look at Tests for nonliteral copyright infringement,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Law Review, 107, 1821-1850.
Shipley, D. E., (2017). A transformative use taxonomy: Making sense of the transformative use standard, Wayne Law Review, 63, 267-277.
Sites, B., (2015). Fair use and the new transformative, The Columbia Journal of Law & the Arts, 39, 513-550.
Tushnet R., (1997). Legal fictions: Copyright, fan fiction, and a new common law, Loyola of Los Angeles Entertainment Law Journal, 17: 651-655.
Tushnet, R., (2015). Content, purpose, or both, Washington Law Review, 90, 869-892.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法律學系
108651073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8651073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沈宗倫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Shen, Chung-Lun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張銘珠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Zhang, Ming-Zhuen_US
dc.creator (作者) 張銘珠zh_TW
dc.creator (作者) Zhang, Ming-Zhuen_US
dc.date (日期) 2022en_US
dc.date.accessioned 5-Oct-2022 09:08:29 (UTC+8)-
dc.date.available 5-Oct-2022 09:08:29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5-Oct-2022 09:08:29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08651073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42097-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法律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8651073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隨著文化產業與科學技術的發展,虛擬語文著作之載體,不再僅限於傳統原創文字内容,也涵蓋了如同人作品,戲謔仿作等多種情形,影響了線上與線下不同的娛樂層面,而交流平臺受眾增加與文化共享模式的發展,使文化作品的創作熱情與討論積極程度大幅度提高。藝術并非孤島,而是誕生於群體之中。作者在進行創作時,往往或多或少借鑒了前人的藝術成果。著作權保護原創之表達,但並非保護思想與事實,如何認定著作權之侵害亦或是合理借鑒,在促進文化交流、傳播與發展,構建安全且開放的創作氛圍這一前提下尤為重要。著作權侵權與否之判斷,如原創性認定、思想表達之劃分、實質近似等方法,在美國判例中廣汎實踐,也被台灣與中國大陸所藉鑒,而確定侵權之後,便應當考量是否存在無需徵求著作權人同意即可使用之情形,如何對近似部分在使用目的、影響等層面進一步分析,以期達到更有助於公益之目的,此時具體則會涉及到合理使用原則之運用。本文將討論重點置於著作權侵權之確認與合理使用,在對概念厘清、理論整合與經驗總結的同時,試圖理解、拆解及預測相關方法,並分析漢語言文化區之基本現狀以及藉鑒美國實踐時存在的語境差異,希望最終對這些問題予以回應,並期待向臺灣介紹大陸的相關發展狀況,使得雙方在文化與法律領域溝通交流,共同發展。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As cultural industries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loom, the vehicle for virtual literature is no longer limited to traditional original textual content but also includes online and offline entertainment. The increase in the audience for communication platform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reative commons have led to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the enthusiasm for creating and discussing artistic works. Authors often draw on the artistic achievements of their predecessors to a greater or lesser extent when creating their works. Copyright protects original expression, but not ideas and facts. Determining copyright infringement or fair use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in promoting cultural exchange, dissemination, and building a safe and open atmosphere for creativity. The determination of copyright infringement, such as the originality, the delineation of expression of ideas, and substantial similarity, is widely practised in US, 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 jurisprudence. Once an infringement has been established, it is essential to consider whether there are situations where copyright licensing is not required and how to further analyse the use of similar parts in terms of purpose and impact to achieve a more conducive public interest. It would then involve the application of the fair use principle.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recognition of copyright infringement and fair use. While clarifying concepts, integrating theories, and summarising experiences, it attempts to understand, dismantle and predict relevant methods and analyses the prior status of the Chinese culture area and the contextual differences that exist in American practice in the hope of eventually responding to these issues. We hope to finally react to these issues and introduce Taiwan to relevant developments on the mainland so that both sides can communicate and develop together in the cultural and legal fields.en_US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 2
第一項 一般類型語文著作 3
第二項 二次創作中之語文著作 4
第三項 新形態之語文著作 5
第四項 著作財產權 5
第三節 研究框架 6
第二章 現代著作權法之規範架構 8
第一節 著作權法之沿革與立法意旨 8
第二節 著作之權利範圍 12
第一項 重製權之定義與範圍界定 13
第二項 改作權之定義與範圍界定 14
第三節 著作中受保護要件之認定 16
第一項 原創性認定 16
第二項 思想\\表達二分原則 19
第四節 小結 33
第三章 著作權侵權與否認定之爭議與實踐:以實質近似為中心 35
第一節 美國之實踐 35
第一項 接觸與實質近似之發展與判斷方式 35
第二項 第二巡迴上訴法院之判斷方式—以整體觀感為核心 45
第三項 第九巡迴上訴法院判斷方式—以外在觀察為核心 52
第四項 小結 62
第二節 中國大陸之實踐 64
第一項 實質近似判斷方法之呈現 64
第二項 琼瑶v.于正 侵害著作权纠纷案 66
第三項 金庸v.江南 著作權侵權及不正當競爭糾紛案 69
第四項《錦繡未央》侵權十二案 72
第五項 小結 77
第三節 台灣之實踐 78
第一項 幾米繪本v.江蕙專輯MTV侵權糾紛案 80
第二項 武林群俠傳 v. 俠客風雲傳游戲著作侵權案 82
第四節 小結:實質近似認定之反思與標準建構 86
第一項 實質近似之反思 86
第一款 外在觀察法之不確定性 86
第二款 整體觀感法之模糊 87
第三款 專家證詞之必要 88
第二項 實質近似之標準建構 88
第一款 遵從已明確之判斷準則 88
第二款 受衆測試之合理性與專家人士之協助 90
第四章 著作權侵權之抗辩:以合理使用為中心 93
第一節 合理使用之發展與判斷方式 94
第一項 三步檢驗法 94
第二項 四要素檢測法 95
第二節 美國之實踐:Campbell v. Acuff-Rose Music, Inc案前後之合理使用 101
第一項 美國合理使用發展歷史之經典案例 101
第二項 近年語文著作相關之合理使用案例 105
第三項 小結:二次創作作品之分類及合理使用四要素之聯結 117
第一款 不同作品形式在轉化性使用下之體現 118
第二款 「市場導向模式(Market-Oriented Approach)」及市場之界定 122
第三節 台灣地區合理使用之實踐:谷阿莫侵權爭端之分析與台灣現有法規之實踐 124
第一項 利用目的與性質多數判決仍重在營利或非營利 126
第二項 著作之性質未能在個案中妥適分析 128
第三項 利用質量與在整個作品中所占比例之分析 128
第四項 現有與潛在市場少有詳盡之論述 129
第五項 小結:台灣語文著作與二次創作之發展 129
第四節 中國大陸合理使用之實踐 130
第一項 轉化性使用之應用 132
第二項 對現有及潛在市場之影響 134
第三項 小結:中國大陸合理使用判斷中三步驟與四要素之對應 136
第五節 小結:合理使用認定之反思與標準建構 138
第一項 合理使用制度之反思 138
第一款 轉化性使用與營利目的之不確定性 138
第二款 對潛在市場影響認定標準不明 140
第三款 二次創作所面臨的進一步挑戰 141
第二項 合理使用之標準建構 143
第一款 轉化性、新内容與新目的 143
第二款 潛在市場與利益正相關可能帶來商業合作 146
第五章 結論 150
參考文獻 153
zh_TW
dc.format.extent 2040562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8651073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語文著作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抄襲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原創性原則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思想表達二分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實質近似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合理使用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Fictional Works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Plagiarize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Originality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Idea\\Expression dichotomy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Substantial similarity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Fair useen_US
dc.title (題名) 虛擬語文著作侵權實質近似與合理使用之認定——以美國、台灣與中國大陸爲例zh_TW
dc.title (題名) Substantial Similarity and Fair Use of Fictional Works: Competitive Study in United States, 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書籍
王遷,著作權法,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版。2015年3月
朱理,著作權的邊界:信息社會著作權的限制與例外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1年。
張玉敏,知識產權法學,3版,法律出版社,2017年1月。
李明德,美國知識產權法,2版。法律出版社,2014年4月。
楊智傑,美國著作權法理論與重要判決,1版。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18年5月。
楊智傑,著作權法理論與實務,1版。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8月。
羅明通,著作權法論I, 8版,台英國際商務法律事務所。2014年5月。
羅明通,著作權法論II,8版,台英國際商務法律事務所。2014年5月。
Lawrence Lessig,劉靜怡譯,誰綁架了文化創意,1版,早安財經文化。 2008年3月。
Forsster, E. M.,馮濤譯,小説面面觀, 1版。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年8月。
謝銘洋,智慧財產權法,6版,元照出版社,2018年9月。
期刊文章
王坤,論作品的獨創性——以對作品概念的科學建構為分析起點。知識產權,2014年第4期,頁15-22。
王怡蘋,著作財產權的保護與限制──從谷阿莫的「X分鐘看完XX電影」談起。月旦法學教室,2020年第215期,頁74-80。
王晶, 鐘紫紅,著作權新理念下創造性作品的保護與共用——知識共用組織及其授權合約。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08年第19卷第2期,頁243-247。
王麗穎,刁舜,我國虛擬現實空間中的知識產權保護規則論綱。知識產權,2019第10期,頁61-71。
吳漢東,人工智慧生成作品的著作權法之問。中外法學,2020年第32卷第3期,頁653-673。
吳漢東,知識產權法的制度創新本質與知識創新目標。法學研究,2014年第3期,頁95-108。
吳漢東,試論 實質性相似+ 接觸的侵權認定規則。法學, 2015年第8期, 頁63-72。
宋戈,圖書洗稿内容的相似性認定。出版廣角,2018年第6期,頁30-32。
李明德,兩大法系背景下的作品保護制度。智慧財產權,2020年第7期,頁3-13。
官正豔,論司法實踐中洗稿侵犯著作權的認定標準,電子智慧財產權,2018年第11期,頁78-83。
易磊,我國著作權合理使用制度的憲法學釋義。南大法學,2020年第1期,頁88-102。
154
法觀人編輯部,著作權法中的抄襲:構成侵權之「接觸」與「實質近似」。法觀人,2015年11月,204卷,頁16-23。
法觀人編輯部,著作權法中的抄襲:獨立創作未「抄襲」之解釋。法觀人,2015年9月,203卷,頁28-35。
姚信安,論公共領域於著作權法之界限。中正財經法學,2017年1月,頁165-222。
姜穎,作品獨創性判定標準的比較研究。知識產權,2004年第4卷第3期,頁8-15。
胡心蘭,從近期案例剖析美國著作權法合理使用原則新發展。中正財經法學,2021年第22期,頁1-65。
胡心蘭,轉化才是王道? 論合理使用原則轉化性要素之適用與影響。東海大學法學研究,2018年第53期,頁183-246。
張陳果,解讀「三步檢驗法」與「合理使用」—著作權法(修訂送審稿)›第43條研究。環球法律評論,2016年第5期,頁16-20。
梁志文,版權法上實質性相似的判斷。法學家,2015第6期,頁37-50。
章忠信,著作權侵害之鑑定。月旦法學雜誌,2011年第190期,頁47-60。
許忠信,著作之原創性與抄襲之證明(上)。月旦法學雜誌,2009年第171期,頁169-182。
陳琪、龍文懋:文學作品中虛擬角色的著作權法保護,科技與法律,2018 年第3 期,頁66-73。
陳豐年,廖威智,論著作權法之實質相似性(substantial similarity):以美國聯邦第二巡迴上訴法院判決為中心。智慧財產權月刊,第219卷,頁54。
喬麗春,獨立創作作爲獨創性内涵的僞證。知識產權,2011年第7期,頁35-38。
費安玲,論著作權的權利體系構成的制度理念。科技與法律,2005年第2期,頁38-46。
馮震宇,著作權大鬥法,合理使用有前提。能力雜誌,2017年第736期,頁111。
馮曉青,胡夢云,私人複製著作權問題探討——以複製權與複製權限制對立統一關係為視角。廣東社會科學,2013年第4期,頁232-240。
馮曉青,著作權法中思想與表達二分法之合併原則及其實證分析。法學論壇,2009年第2期,頁63-67。
馮曉青,潘柏華,人工智能創作認定及其財產權益保護研究——兼評首例人工智能生成内容著作權侵權案。西北大學學報,2020年3月第50卷第2期,頁39-52。
黃秀蘭,影像與繪本侵權案例淺析——以幾米繪本《向左走·向右走》與江蕙專輯MTV侵權判決為例。法學新論,2010年第21期,頁79-110。
萬勇,著作權法三步檢測標準的誤解澄清與本土重塑,上海政法學院學報(法治論叢),2022年第4期,頁42-55。
解亘。驅逐攪亂著作權法的概念:剽竊。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12年第1期,頁20-28。
劉果,改編權侵權判定及實例研究。法制博覽,2017第3期(下),頁105-106。
劉雅容,多維度認定作品實質性相似。法制博覽,2017年第5期(下),頁136-137。
蔡鎛宇,角色之著作權保護--從內容產業的經驗思考電玩產業的現況。智慧財產評論,2017年3月,14卷2期,頁121-154。
蔣舸,著作權直接侵權認定中的用戶感知因素——從複製權到資訊網路傳播權。環球法律評論,2021年第2期,頁56-70。
鄧朝霞,網路版權的公共領域研究——以知識共用協議為例。電子智慧財產權,2018年第12期,頁35-45。
盧海君,著作權法中合併原則及其適用。中國出版,2015年第21期,頁20-22。
盧海君,論合理使用制度的立法模式。法商研究,2007年第24卷第3期,頁24-30。
155
盧海君,論作品實質性相似和版權侵權判定的路徑選擇——約減主義與整體概念和感覺原則。政法論叢,2015年第1期,138-145。
盧海君,論思想表達兩分法的法律地位。知識產權,2017年第9期,頁20-26。
蕭雄淋,著作權法上有關著作人格權修正的若干議題。智慧財產權月刊,2013年第185卷,頁34-51。
謝嘉圖,論規制網絡洗稿的社會規範路徑——以反思著作權法的功能為邏輯展開。電子知識產權,2019年第8期,頁14-29。
謝銘洋,我國著作權法中「創作」概念相關判決之研究,國際比較下我國著作權法之總檢討(上冊),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2014 年 12 月,頁57-89。
謝銘洋,著作權法上實質近似認定與公共領域素材之關係-智慧財產法院刑事判決100年度刑智上訴字第39號評析。法令月刊,2012年10月,63卷10期,頁1-12。
顏向瑜,巫國豪,程致剛,“創用CC”-談網路社會中的共用運動,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資訊社會研究,2008年第14期,頁10。
二、外文文獻
期刊文章
Balganesh, S., (2016). The Questionable Origins of the Copyright Infringement Analysis, Stanford Law Review, 68, 791-794.
Beebe, B., (2007). An empirical study of US copyright fair use opinions, 1978-2005,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Law Review, 156(3), 549-588.
Bunker, M. D., & Calvert, C., (2013). The jurisprudence of transformation: Intellectual incoherence and doctrinal murkiness twenty years after Campbell v. Acuff-Rose Music, Duke Law & Technology Review, 12, 92-95.
Fishman, J. P., (2017). Music as a Matter of Law, Harvard Law Review, 131, 1861-1870.
Godoy-Dalmau, G., (2016). Substantial similarity: Kohus got it right, Michigan Business & Entrepreneurial Law Review, 6(2), 231-261.
Hickey, K. J., (2015). Reframing similarity analysis in copyright, Washington University Law Review, 93(3), 681-731.
JuLIE, E. C., Lydia, L., & Ruth, O., (2010). Copyright in a global information economy, 3rd ed., New York: Aspen Publishers, p. 302.
Leval, P. N., (1990). Toward a fair use standard. Harvard Law Review, 103(5), 1105-1136.
Leval, P. N., (2015). Campbell as fair use blueprint, Washington Law Review, 90(2), 597-614.
Lippman, K., (2013). The beginning of the end: preliminary results of an empirical study of
156
copyright substantial similarity opinions in the US Circuit Courts, Michigan State Law Review, 13(2), 513-534.
Liu, J., (2019). An empirical study of transformative use in copyright law, Stanford Technology Law Review, 22, 163-241.
Loren, L. P., (2015). Fair use: An affirmative defense, Washington Law Review, 90, 685-690.
Samuelson, P., (2012). A fresh look at Tests for nonliteral copyright infringement,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Law Review, 107, 1821-1850.
Shipley, D. E., (2017). A transformative use taxonomy: Making sense of the transformative use standard, Wayne Law Review, 63, 267-277.
Sites, B., (2015). Fair use and the new transformative, The Columbia Journal of Law & the Arts, 39, 513-550.
Tushnet R., (1997). Legal fictions: Copyright, fan fiction, and a new common law, Loyola of Los Angeles Entertainment Law Journal, 17: 651-655.
Tushnet, R., (2015). Content, purpose, or both, Washington Law Review, 90, 869-892.
zh_TW
dc.identifier.doi (DOI) 10.6814/NCCU202201510en_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