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商山四皓:宋金元文學的歷史記憶與文化想像
Shangshan Sihao: Historical Memory and Cultural Imagination of Song, Jin and Yuan Literature
作者 林佑澤
Lin, Yu-Tse
貢獻者 鄭文惠
林佑澤
Lin, Yu-Tse
關鍵詞 商山四皓
記憶
出處觀念
橘叟
爛柯
時空意識
日期 2022
摘要 傳統文士對於歷史記憶尤為重視,且屢屢通過對歷史記憶的反覆書寫,以彰顯主體意識與社會結構間的互動式關係建構,從而可以反映個人之情志,乃至時代思潮與喪亂、世變等源自外部世界的種種刺激。而商山四皓之歷史記憶則是基於其自身既出且處的經歷與儒、道兼備的格調等殊異性特徵,遂於漢代即已逐漸成為文士議論的焦點話題,至宋金元文學更是繼唐代中期以降愈加波瀾壯闊而蔚為大觀。同時,宋金元時期又橫跨唐宋、宋元變革兩大歷史階段,是以深具考察之價值。因此,本論文以宋金元時期文士關乎四皓事跡之書寫為研究對象,聚焦於歷史省思、出處觀念、時空感知三大面向,冀能藉以釐清主體意識與社會結構間的關連性。 於歷史省思方面,就已經可以看到漢代文士立足於不同的觀視角度,而對四皓事跡進行多元化的詮釋,特別是班固的書寫,除進一步鞏固道德禮義的立場外,還基本確立了四皓事跡的主線發展,並賦予四皓「古之逸民」的形象,因於一定程度產生溝通儒、道的促進作用,從而開啟魏晉之際以降文士對四皓之精神境界的想像。於是大抵在唐代以前,隨著儒家思想長期與政治核心維持著緊密的聯繫,道德禮義之立場遂成為文士書寫四皓事跡的基調,且在《易》理觀念、道家思想、道教話語、佛教義理的多重影響下,更是進一步推動了四皓事跡之書寫的多元化發展。而宋代以後的相關書寫,則往往能夠在看似一成不變的紹承中,體現出有別於往昔的歷史省思,因而可以看到大我意識之強化、人我關係之強調、主體精神之深化、內丹養生與體道修行之聚焦的現象。此外,亦隨著唐代科舉制度施行以來對歷史省思能力的反覆強調,於是進一步激起文士對探查四皓事跡之「真相」的渴望,且還通過模擬想像的方式對四皓事跡進行同情共感的人情理解,並於類書文化、疑古風氣、世變經歷、理學思潮的推波助瀾下,持續深化了文士對四皓事跡的歷史批評。如此,四皓之人物典型遂於理性與感性兼備的多元化觀視角度中,呈現出不斷下行的發展趨勢。 於出處觀念方面,文士則每每通過對四皓之出處經歷的書寫,以凸顯個人的出處意識。於漢魏時期,文士主要是根基於含括天地大道在內的道德禮義之立場而論出處,此一立場之發展至宋代以後,遂於《易》學、儒學、理學的不斷開展中,呈現出從鞏固政權到恢弘道義的深層轉化之現象。而於晉南北朝時期,在道家思想、道教話語、佛教義理的影響下,文士之出處意識於是出現自「道隱」持續向「身隱」傾斜的發展軌跡,往往認為只要心性主體能夠獲得確立,就可以應對一切源自外部世界的挑戰。自唐代中期以降,又隨著隱逸、園林文化的發展,遂衍生出「中隱」一類出處論述,並對宋代文士造成了極為廣泛的影響,尤其凸顯出維持內外聯繫之既仕且隱的出處意識。至金元、宋元之際以降,文士則由於世變衝擊,致使仕途受阻暨沈淪於社會底層,出處意識遂再度呈現出向「身隱」靠攏的跡象,然由於理學思潮的影響不斷擴大,從而在務實的心態下,開展出了似出非出、似處非處之超越出處的觀念。 於時空感知方面,主要是考察橘叟、爛柯異聞與四皓事跡之書寫產生的融匯現象,其中橘叟異聞之融匯乃以空間書寫為核心,爛柯異聞之融匯則是聚焦於時間書寫。橘叟異聞尤以「橘中之樂,不減商山」一語而與四皓事跡之書寫在空間層面產生高度的關連性。而於此前所見文士關乎商山空間之書寫,隨著《易》理觀念、道家思想、道教話語、佛教義理的影響,大抵可以說是歷經了由避禍屬性向高隱、遊仙屬性的轉化過程。逮橘叟異聞產生融匯後,由於唐宋之際隱喻系統的積極運作,與內丹養生對主體心神之修道工夫的聚焦,以及「橘」此一文化符號所涉及「心室」的隱喻內涵,從而致使橘叟異聞在融匯之初,就被賦予了饒富哲理層次的空間書寫之高度。同時,還能見到文士藉微觀、常態空間三維再現商山、橘中之場域氛圍的現象,而此一現象主要是根基於當時以「意」為核心與高度符號化兩項特徵,通過描寫、命名的想像方式,促成人即四皓、橘叟,地即商山、橘中的混融狀態。爛柯異聞之融匯特徵則十分的薄弱,主要是基於唐代中期以來四皓弈棋形象的陸續開展,遂與四皓事跡、橘叟異聞構成聯想關係,從而導致三者在南宋後期至元代呈現出愈加明晰的交互融匯之軌跡。於是在三教思想之影響與喪亂、世變經歷的刺激下,城市與山林、俗與聖之時空差異,就成了主體企尋閒樂之思的隱喻,尤其城市與俗、山林與聖兩組時空所構成的巨大時間差,分別標誌著急遽變動與缺乏變動刺激的時間感知。此外,文士還在理學思潮的影響下,藉含括觀棋者之旁觀姿態在內與「局未終」之情節的隱喻以為說法,將弈棋活動較量勝負之主要特徵轉化為對輸贏、得失的超越,從而達到消解「争心」在時間感知層面所引發惶恐、畏懼之心理的根本目的。
描述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102151504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2151504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鄭文惠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林佑澤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Lin, Yu-Tseen_US
dc.creator (作者) 林佑澤zh_TW
dc.creator (作者) Lin, Yu-Tseen_US
dc.date (日期) 2022en_US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02151504en_US
dc.description (描述) 博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中國文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2151504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傳統文士對於歷史記憶尤為重視,且屢屢通過對歷史記憶的反覆書寫,以彰顯主體意識與社會結構間的互動式關係建構,從而可以反映個人之情志,乃至時代思潮與喪亂、世變等源自外部世界的種種刺激。而商山四皓之歷史記憶則是基於其自身既出且處的經歷與儒、道兼備的格調等殊異性特徵,遂於漢代即已逐漸成為文士議論的焦點話題,至宋金元文學更是繼唐代中期以降愈加波瀾壯闊而蔚為大觀。同時,宋金元時期又橫跨唐宋、宋元變革兩大歷史階段,是以深具考察之價值。因此,本論文以宋金元時期文士關乎四皓事跡之書寫為研究對象,聚焦於歷史省思、出處觀念、時空感知三大面向,冀能藉以釐清主體意識與社會結構間的關連性。 於歷史省思方面,就已經可以看到漢代文士立足於不同的觀視角度,而對四皓事跡進行多元化的詮釋,特別是班固的書寫,除進一步鞏固道德禮義的立場外,還基本確立了四皓事跡的主線發展,並賦予四皓「古之逸民」的形象,因於一定程度產生溝通儒、道的促進作用,從而開啟魏晉之際以降文士對四皓之精神境界的想像。於是大抵在唐代以前,隨著儒家思想長期與政治核心維持著緊密的聯繫,道德禮義之立場遂成為文士書寫四皓事跡的基調,且在《易》理觀念、道家思想、道教話語、佛教義理的多重影響下,更是進一步推動了四皓事跡之書寫的多元化發展。而宋代以後的相關書寫,則往往能夠在看似一成不變的紹承中,體現出有別於往昔的歷史省思,因而可以看到大我意識之強化、人我關係之強調、主體精神之深化、內丹養生與體道修行之聚焦的現象。此外,亦隨著唐代科舉制度施行以來對歷史省思能力的反覆強調,於是進一步激起文士對探查四皓事跡之「真相」的渴望,且還通過模擬想像的方式對四皓事跡進行同情共感的人情理解,並於類書文化、疑古風氣、世變經歷、理學思潮的推波助瀾下,持續深化了文士對四皓事跡的歷史批評。如此,四皓之人物典型遂於理性與感性兼備的多元化觀視角度中,呈現出不斷下行的發展趨勢。 於出處觀念方面,文士則每每通過對四皓之出處經歷的書寫,以凸顯個人的出處意識。於漢魏時期,文士主要是根基於含括天地大道在內的道德禮義之立場而論出處,此一立場之發展至宋代以後,遂於《易》學、儒學、理學的不斷開展中,呈現出從鞏固政權到恢弘道義的深層轉化之現象。而於晉南北朝時期,在道家思想、道教話語、佛教義理的影響下,文士之出處意識於是出現自「道隱」持續向「身隱」傾斜的發展軌跡,往往認為只要心性主體能夠獲得確立,就可以應對一切源自外部世界的挑戰。自唐代中期以降,又隨著隱逸、園林文化的發展,遂衍生出「中隱」一類出處論述,並對宋代文士造成了極為廣泛的影響,尤其凸顯出維持內外聯繫之既仕且隱的出處意識。至金元、宋元之際以降,文士則由於世變衝擊,致使仕途受阻暨沈淪於社會底層,出處意識遂再度呈現出向「身隱」靠攏的跡象,然由於理學思潮的影響不斷擴大,從而在務實的心態下,開展出了似出非出、似處非處之超越出處的觀念。 於時空感知方面,主要是考察橘叟、爛柯異聞與四皓事跡之書寫產生的融匯現象,其中橘叟異聞之融匯乃以空間書寫為核心,爛柯異聞之融匯則是聚焦於時間書寫。橘叟異聞尤以「橘中之樂,不減商山」一語而與四皓事跡之書寫在空間層面產生高度的關連性。而於此前所見文士關乎商山空間之書寫,隨著《易》理觀念、道家思想、道教話語、佛教義理的影響,大抵可以說是歷經了由避禍屬性向高隱、遊仙屬性的轉化過程。逮橘叟異聞產生融匯後,由於唐宋之際隱喻系統的積極運作,與內丹養生對主體心神之修道工夫的聚焦,以及「橘」此一文化符號所涉及「心室」的隱喻內涵,從而致使橘叟異聞在融匯之初,就被賦予了饒富哲理層次的空間書寫之高度。同時,還能見到文士藉微觀、常態空間三維再現商山、橘中之場域氛圍的現象,而此一現象主要是根基於當時以「意」為核心與高度符號化兩項特徵,通過描寫、命名的想像方式,促成人即四皓、橘叟,地即商山、橘中的混融狀態。爛柯異聞之融匯特徵則十分的薄弱,主要是基於唐代中期以來四皓弈棋形象的陸續開展,遂與四皓事跡、橘叟異聞構成聯想關係,從而導致三者在南宋後期至元代呈現出愈加明晰的交互融匯之軌跡。於是在三教思想之影響與喪亂、世變經歷的刺激下,城市與山林、俗與聖之時空差異,就成了主體企尋閒樂之思的隱喻,尤其城市與俗、山林與聖兩組時空所構成的巨大時間差,分別標誌著急遽變動與缺乏變動刺激的時間感知。此外,文士還在理學思潮的影響下,藉含括觀棋者之旁觀姿態在內與「局未終」之情節的隱喻以為說法,將弈棋活動較量勝負之主要特徵轉化為對輸贏、得失的超越,從而達到消解「争心」在時間感知層面所引發惶恐、畏懼之心理的根本目的。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前行研究 14 第三節 研究範圍 18 第四節 研究視角 19 第五節 研究綱要 30 第二章 歷史省思(上):商山四皓之書寫淵源 33 第一節 《史記》之歷史敘事 38 第二節 《漢書》等之歷史思考 41 第三章 歷史省思(下):商山四皓之書寫暨流衍 49 第一節 社會道義與主體精神之聚焦 49 一、道德禮義視角:大我意識之強化 49 二、《易》理觀念:人我關係之強調 54 三、道家思想:主體精神之深化 59 四、道教與佛教話語:內丹養生與體道修行之聚焦 64 第二節 理性與感性兼備之多元視角 73 一、探查「真相」 73 二、記憶想像 76 三、歷史批評 84 第四章 出處觀念:「道」與「身」之抉擇 97 第一節 以「道」為準則 99 第二節 以「身」為主體 108 第三節 兼取「道」與「身」之追求 117 第四節 介於「道」與「身」間之實踐 129 第五章 空間書寫:橘叟異聞之融匯 137 第一節 橘叟異聞與四皓事跡之碰撞 138 一、橘叟異聞之淵源及其傳載變異 138 二、融匯特徵暨空間書寫 141 第二節 商山、橘中空間之書寫暨想像 149 一、商山空間:避禍、高隱、遊仙屬性 149 二、橘中空間之融匯暨三維再現 158 第六章 時間書寫:爛柯異聞之融匯 175 第一節 爛柯異聞與四皓事跡、橘叟異聞之碰撞 176 一、爛柯異聞之淵源及其傳載變異 177 二、融匯特徵暨時間書寫 181 第二節 弈棋活動之書寫暨隱喻 186 一、棋之本質與特徵 186 二、俗與聖之時間感知差異 190 三、旁觀姿態暨「局未終」之情節再現 198 第七章 結論 213 參考文獻 219 附錄 253zh_TW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2151504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商山四皓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記憶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出處觀念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橘叟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爛柯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時空意識zh_TW
dc.title (題名) 商山四皓:宋金元文學的歷史記憶與文化想像zh_TW
dc.title (題名) Shangshan Sihao: Historical Memory and Cultural Imagination of Song, Jin and Yuan Literature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