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由《台灣風物》看戰後台灣研究
Analyzing Taiwan Study of Post War through "The Taiwan Folkways"
作者 田迦友
Tien, Chia-Yu
貢獻者 鄭麗榕
Cheng, Li Jung
田迦友
Tien, Chia-Yu
關鍵詞 台灣風物
台灣研究
戰後
陳漢光
日期 2022
上傳時間 5-Oct-2022 09:25:47 (UTC+8)
摘要 《台灣風物》由陳漢光創刊於1951年,發行至今以七十多年。七十多年來《台灣風物》一開始慘澹經營,得到板橋林家資助後,才得以穩定發展至今。並也歷經了數位主編,到黃富三擔任主編時也對刊物的風格進行調整,使《台灣風物》偏向了學術化,但一方面仍有保留《台灣風物》原本的民間開放性格。
《台灣風物》幾乎走過整個戰後台灣的歷史,並見證了戰後以來台灣研究的發展,本文將探討《台灣風物》中戰後台灣研究的發展軌跡。本文除了探討《台灣風物》本身刊物的發展歷史之外,也從刊物中的專輯、紀念刊號,以及筆者所揀選的重要文章,從這些內容去探討《台灣風物》的刊物特色,並且分析不同時期的《台灣風物》所呈現的風格差異,而這些差異如何呈現出當時期的台灣研究特色,以及與當時期的社會背景又有何相關。不僅因主編的理念而使刊物的風格在不同時期有所差異,社會背景也會影響著刊物的內容,其中最重要的轉變當屬台灣在解嚴後所歷經的民主化歷程。
參考文獻 一、《台灣風物》文章(按出版卷期排列)

萌芽期(1950年至1978年):
〈稿約〉,《台灣風物》1:1(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51.12),頁30。
〈緊要啟示〉,《台灣風物》2:3(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52.5),頁30。
〈編後記〉,《台灣風物》2:3(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52.5),頁29。
楊雲萍,〈朝鮮顯宗實錄中有關南明史料〉,《台灣風物》2:4(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52.7),頁18。
楊雲萍,〈朝鮮顯宗實錄中有關南明史料(續完)〉,《台灣風物》2:8-9(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52.12),頁26。
何樹義,〈卷頭言〉,《台灣風物》3:5(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53.5),頁2。
本刊同人,〈本誌創刊兩周年概況〉,《台灣風物》3:5-6(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53.12),頁5。
楊雲萍,〈二周年紀念〉,《台灣風物》3:5-6(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53.12),頁7。
陳漢光,〈本誌恩人〉,《台灣風物》3:5-6(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53.12),頁7。
陳漢光,〈祝中國圖書館會成立〉,《台灣風物》4:1(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54.1),頁4。
賴永祥,〈歷代寶案中之明鄭記載〉,《台灣風物》4:4(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54.4),頁31-34。
賴永祥,〈明鄭時期英國商館紀錄〉,《台灣風物》4:4(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54.4),頁29-30。
賴永祥,〈明鄭重要史料概述〉,《台灣風物》4:8-9(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54.8),頁1-15。
賴永祥,〈鄭英通商協議四則〉,《台灣風物》5:1(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55.1),頁1-7。
賴永祥,〈琉球「歷代寶案」之南明史料〉,《台灣風物》5:7(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55.7),頁17。
賴永祥,〈鳥瞰下的西洋明鄭文獻〉,《台灣風物》5:8-9(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55.9),頁1-20。
陳重光,〈第六年發刊詞〉,《台灣風物》6:1(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56.1),頁1。
賴永祥,〈一六七二年英船訪台紀錄〉,《台灣風物》6:1(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56.1),頁1-8。
陳漢光,〈台灣地名演變的例子〉,《台灣風物》6:1(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56.1),頁2-5。
李獻章,〈福佬話詞彙(一)〉,《台灣風物》6:2(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56.2),頁後1-2。
野人,〈台灣雞籠考〉,《台灣風物》8:1-2(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58.4),頁1-2。
野人,〈台灣稱東考〉,《台灣風物》8:3(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58.5),頁5-6。
孫家驥,〈台灣土著傳說與大陸〉,《台灣風物》9:1(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59.1),頁1-12。
陳漢光,〈台灣革命與大陸〉,《台灣風物》9:2(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59.2),頁1-4。
陳漢光識,〈明監國魯王文獻會輯〉,《台灣風物》10:1(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60.1),頁29。
劉占炎,〈發現皇明監國魯王墓記〉,《台灣風物》10:1(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60.1),頁30。
王一剛,〈台灣民族運動與大陸〉,《台灣風物》10:10(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65.12),頁3-6。
許丙丁等,〈鹿耳門古港道里方位考〉,《台灣風物》11:9(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61.10),頁3-34。
〈《民俗台灣》第一~五卷總目錄〉,《台灣風物》12:2(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62.4),頁15-18。
蔡懋棠,〈關於台語研究的幾個問題〉,《台灣風物》13:5(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63.10),頁1-10。
陳漢光,〈弁言〉,《台灣風物》15:5(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65.12),頁4。
洪炎秋,〈悼張深切兄〉,《台灣風物》15:5(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65.12),頁5-6。
王錦江,〈張深切兄及其著作〉,《台灣風物》15:5(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65.12),頁12-14。
陳漢光,〈台灣有關地理之民間故事〉,《台灣風物》16:3(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66.3),頁37-45。
黃得時,〈人口論蜚生國際〉,《台灣風物》16:6(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66.12),頁3-8。
朱介凡,〈諺語之社會學的研究者〉,《台灣風物》16:6(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66.12),頁12-14。
〈陳紹馨年譜〉,《台灣風物》16:6(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66.12),頁34。
〈當前台灣鄉土研究的方向─本社座談會紀錄〉,《台灣風物》17:1(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67.3),頁5-20。
徐千田,〈悼吳新榮先生〉,《台灣風物》17:2(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67.4),頁31。
王詩琅,〈地方文化的建設者〉,《台灣風物》17:3(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67.6),頁61-62。
張炳楠,〈本省光復以來的新政〉,《台灣風物》17:5(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67.10),頁47-50。
廢盧主人,〈寺廟與選舉〉,《台灣風物》17:5(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67.10),頁92-95。
吳槐,〈廣雅中河洛語釋詁─河洛語叢談〉,《台灣風物》17:5(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67.10),頁72-79。
葉榮鐘,〈初期台灣議會運動與日總督府的態度〉,《台灣風物》18:3(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68.6),頁3-7。
編者,〈編後記〉,《台灣風物》20:2(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70年6月),頁83。
陳漢光,〈台灣冠籍地名的探討〉,《台灣風物》21:1(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71.3),頁45-53。
陳漢光,〈從地名看台胞的鄉思及其祖籍〉,《台灣風物》21:3(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71.9),頁43-44。
李茂祥,〈閩南語音羅馬字拼音學習法〉,《台灣風物》21:3(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71.9),頁44-54。
黃典權,〈鄭氏史料初編讀後記〉,《台灣風物》22:3(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72.9),頁7-10。
黃典權,〈鄭氏史料續編校讀記(上)〉,《台灣風物》22:4(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72.12),頁30-42。
黃典權,〈鄭氏史料續編校讀記(下)〉,《台灣風物》23:1(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73.3),頁7-26。
黃典權,〈鄭氏史料三編校讀記〉,《台灣風物》23:2(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73.6),頁22-31。
許成章〈台灣閩南語辭典─音彙篇〉,《台灣風物》20:3(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70.9),頁27-67。
黃典權,〈南明史料校讀記〉,《台灣風物》24:1(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74.3),頁16-34。
本社輯,〈臺省各項施政〉,《台灣風物》24:2(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74.6),頁98-100。
鄭喜夫,〈陳漢光先生年表〉,《台灣風物》24:3(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74.9),頁125-135。
〈本社六十三年第一次社務暨編輯委員會聯席會議紀要〉,《台灣風物》24:2(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74.6),頁108-117。
治喪委員會,〈莊松林先生事略〉,《台灣風物》25:2(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757.6),頁3-4。
王詩琅,〈日本殖民地體制下的台灣(上)〉,《台灣風物》27:3(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74.9),頁44-46。

轉型期(1978年至1987年):
楊雲萍,〈池田敏雄追悼辭〉,《台灣風物》31:2(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81.6),頁1。
張良澤,〈池田敏雄先生著作總目〉,《台灣風物》31:2(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81.6),頁17-38。
黃得時,〈「台灣文藝書志」和「民俗台灣」光復前兩項有意義的合作〉,《台灣風物》31:2(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81.6),頁2-5。
王詩琅,〈台灣民俗學的開拓者池田敏雄兄〉,《台灣風物》31:2(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81.6),頁6-7。
洪茂榕,〈懷念連襟兄 池田敏雄先生〉,《台灣風物》31:2(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81.6),頁8-16。
本社,〈林本源中華文化教育基金會研究講注頒獎典禮暨台灣風物創刊三十週年紀念會紀實〉,《台灣風物》31:4(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81.12),頁1-12。
楊雲萍,〈《台灣風物》創刊前後〉,《台灣風物》31:4(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81.12),頁13-17。
毛一波,〈我編了十年的《風物》〉,《台灣風物》31:4(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81.12),頁18-20。
王詩琅,〈掙扎硬幹談「苦編」〉,《台灣風物》31:4(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81.12),頁21-23。
許雪姬,〈台灣的馬兵〉,《台灣風物》32:2(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82.6),頁1-14。
許雪姬,〈清代台灣總兵在綠營中的地位〉,《台灣風物》32:2(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82.6),頁82-98。
許雪姬,〈班兵與台灣的治安〉,《台灣風物》32:4(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82.12),頁41-64。
〈編後語〉,《台灣風物》34:1(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84.3),頁II。
〈編後語〉,《台灣風物》34:3(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84.9),頁2。
〈編後語〉,《台灣風物》34:4(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84.12),頁IV。
〈編輯部啟示〉,《台灣風物》34:4(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84.12),頁IV。
〈編後語〉,《台灣風物》35:1(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85.3),頁II。
翁佳音,〈懷永不止息的詩琅伯〉,《台灣風物》35:1(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85.3月,頁130-132。
治喪委員會,〈林柏壽行述〉,《台灣風物》36:2(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86.6),頁1-2。
楊雲萍,〈悼 林柏壽先生〉,《台灣風物》36:2(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86.6),頁3-4。
編輯部,〈敬悼 林柏壽先生〉,《台灣風物》36:2(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86.6),頁5-6。
〈編後語〉,《台灣風物》35:2(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85.6),頁2。
〈編輯部啟示〉,《台灣風物》35:3(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85.9),封面裡。
李筱峰,〈台灣戰後初期民意代表政治經歷分析〉,《台灣風物》35:4(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85.12),頁1-21。
編輯部,〈敬悼林柏壽先生〉,《台灣風物》36:2(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86.6),頁3-4。
尹章義,〈開拓台灣史研究的方法與視野─敬答翁佳音先生對於「張士箱家族移民發展史:清初閩南士族移民臺灣之一個案研究(1702-1983)」一書的評論〉,《台灣風物》36:2(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86.6),頁87-100。
〈編輯部徵文啟事〉,《台灣風物》36:3(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86.9),頁56。
溫振華,〈日據時期台北市台人移入地分析〉,《台灣風物》36:4(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86.12),頁1-46。
何義麟,〈皇民化期間之學校教育〉,《台灣風物》36:4(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86.12),頁47-88。
李欽賢,〈台灣美術運動的源流─日本官展系統的移植〉,《台灣風物》36:4(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86.12),頁89-99。
戴寶村(譯),F.J. Andrew(著),〈內藤湖南與台灣〉,《台灣風物》36:4(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86.12),頁101-107。
〈編輯室筆記〉,《台灣風物》37:1(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87.3),頁II。
翁佳音,〈台灣史研究的史的繼承與批判─答尹章義教授〉,《台灣風物》36:2(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86.6),頁101-106。
溫振華,〈讀尹章義「開拓台灣史研究的方法與視野」一文的感慨─誰剽竊誰?〉,《台灣風物》36:3(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86.9),頁167-171。
〈編輯室筆記〉,《台灣風物》36:3(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86.9),頁II。
尹章義,〈史學以誠信為尚─敬答翁佳音、溫振華二先生〉,《台灣風物》36:4(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86.12),頁159-162。
莊永明,〈「治警事件」正義之章〉,《台灣風物》37:1(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87.3),頁VII-VIII。
吳文星,〈日據時期台灣總督府推廣日語運動初探(上)〉,《台灣風物》37:1(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87.3),頁1-31。
井上聰,〈台灣第七代總督明石元二郎與同化政策〉,《台灣風物》37:1(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87.3),頁33-52。
梁華璜(譯),井上庚二郎(著),〈廈門的台灣籍民問題〉,《台灣風物》37:1(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87.3),頁83-107。
翰青,〈台灣人原日本兵補償問題〉,《台灣風物》37:1(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87.3),頁108、118。
石萬濤,〈二層溪流域的先住民〉,《台灣風物》37:2(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87.6),頁1-38。
潘英海,〈有關平埔族研究的西文資料〉,《台灣風物》37:2(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87.6),頁39-53。
翁佳音,〈日治時代平埔族的調查研究史〉,《台灣風物》37:2(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87.6),頁55-80。
林清財,〈吉貝耍「牽曲」的手抄本〉,《台灣風物》37:2(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87.6),頁113-131。
洪惟仁,〈簡介埔里守城社平埔族語言〉,《台灣風物》37:2(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87.6),頁201-207。
潘英海,〈平埔族研究的困惑與意義─從邵式柏的博士論文「十七及十八世紀台灣拓墾中的漢番關係」談起〉,《台灣風物》37:2(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87.6),頁1-38。
劉斌雄,〈台灣南部地區平埔族的阿立祖信仰〉,《台灣風物》37:3(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87.9),頁1-62。
吳文星,〈日據時期台灣總督府推廣日語教育之研究(下)〉,《台灣風物》37:4(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87.12),頁53-86。

穩健期(1988年至2021年):
施添福,〈「台灣地圖」的繪製年代〉,《台灣風物》38:2(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88.6),頁95-96。
周明德,〈台灣有關風雨俚諺的科學詮釋〉,《台灣風物》38:3(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88.3),頁95-110。
施添福,〈台灣歷史地理研究劄記(一)─試釋土牛紅線〉,《台灣風物》39:2(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89.6),頁95-98。
施添福,〈台灣歷史地理研究劄記(二)─竹塹、竹塹埔和「鹿場半被流民開」〉,《台灣風物》39:3(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89.9),頁73-82。
施添福,〈清代竹塹地區的「墾區莊」:萃豐莊的設立和演變〉,《台灣風物》39:4(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89.12),頁33-69。
周明德,〈台灣有關風雨俚諺的科學詮釋〉,《台灣風物》38:3(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88.3),頁95-110。
吳文星,〈日據初期(1895~1910)西人的台灣觀〉,《台灣風物》40:1(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90.3),頁157-174。
賴澤涵,〈陳儀和「二二八事件」〉,《台灣風物》40:2(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90.6),頁161-178。
李鴻禧,〈當前憲政體制改造問題〉,《台灣風物》40:3(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90.9),頁161-179。
施添福,〈清代台灣竹塹地區的土牛溝和區域發展:一個歷史地理學的研究〉,《台灣風物》40:4(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90.12),頁1-68。
張炎憲,〈卷頭語〉,《台灣風物》41:1(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91.3月),頁6-7。
周明德,〈台灣民航機之嚆矢〉,《台灣風物》41:4(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91.12),頁13-14。
周明德,〈美軍飛行員專用的絲布料地圖〉,《台灣風物》43:2(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93.6),頁9-12。
周明德,〈戰時在離島高山測候工作憶往〉,《台灣風物》44:1(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94.3),頁127-152。
林衡道,〈憶中村教授〉,《台灣風物》44:2(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94.6),頁122。
曹永和,〈回憶中村孝志教授〉,《台灣風物》44:2(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94.6),頁113-121。
王世慶,〈悼念中村孝志先生〉,《台灣風物》44:2(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94.6),頁123-126。
張炎憲,〈懷念中村孝志先生〉,《台灣風物》44:2(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94.6),頁127-132。
許賢瑤,〈六年的追憶─悼中村孝志老師〉,《台灣風物》44:2(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94.6),頁133-142。
許賢瑤提供,〈中村孝志教授著作目錄〉,《台灣風物》44:2(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94.6),頁181-190。
周明德,〈百年前的牛津學堂畢業證書〉,《台灣風物》44:4(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94.3),頁9-12。
周明德,〈地名「淡水」「滬尾」之興替〉,《台灣風物》45:1(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95.6),頁9-11。
周明德,〈「淡水郡同風會」引進電影〉,《台灣風物》45:2(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95.6),頁8-11。
周明德,〈美軍機偵察台灣岡山機場的空中照片〉,《台灣風物》45:3(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95.9),頁12-14。
黃富三,〈崇智先生與我〉,《台灣風物》46:2(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96.6),頁99-102。
周明德,〈環球第一位高爾夫球師─陳清水〉,《台灣風物》47:2(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97.6),頁177-196。
周明德,〈柯設偕與淡水鄉土史〉,《台灣風物》48:1(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98.3),頁9-20。
周明德,〈日軍的不沉航空母艦─台灣的「獻納飛行場」〉,《台灣風物》48:2(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98.6),頁13-18。
張炎憲,〈卷頭語〉,《台灣風物》49:3(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99.9),頁6-8。
張炎憲,〈卷頭語〉,《台灣風物》50:4(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2000.12),頁6-7。
曹永和等,〈《台灣風物》五十周年紀念座談會〉,《台灣風物》50:4(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2000.12),頁41-68。
張炎憲,〈《台灣風物》五十年:從草創到茁壯〉,《台灣風物》50:4(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2001.1),頁19-40。
〈《台灣風物》徵稿稿約〉,《台灣風物》54:4(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2004.12),頁3。
周明德,〈細說「西北颱」吹翻火車慘案〉,《台灣風物》57:1(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2007.3),頁9-20。
張炎憲,〈《台灣風物》五十年:從草創到茁壯〉,《台灣風物總目錄(1-60卷)》(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2010.12),頁5-10。
王世慶口述,張炎憲、陳美蓉採訪記錄,〈《台灣風物》代表民間的台灣研究〉,《台灣風物》60:4(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2010.12),頁253-258。
〈王世慶先生座談會紀錄〉,《台灣風物》61:2(新北市:台灣風物雜誌社,2011.6),頁31-98。
周明德,〈淡水鄉土史料拾遺〉,《台灣風物》62:2(新北市:台灣風物雜誌社,2012.6),頁9-14。
陳美蓉,〈側記恩師張炎憲教授及他主編《台灣風物》的年代〉,《台灣風物》64:4(新北市:台灣風物雜誌社,2014.12),頁33-52。
黃富三,〈永懷恩師 陳奇祿院士〉,《台灣風物》64:4(新北市:台灣風物雜誌社,2014.12),頁9-14。
張炎憲訪問,〈孜孜不倦的學者:曹永和先生〉,《台灣風物》64:4(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2014.12),頁53-64。
詹素娟,〈卷頭語〉,《台灣風物》65:1(新北市:台灣風物雜誌社,2015.3),頁7-9。
本刊編輯部,〈傳承與改變:《台灣風物》編務座談會議記錄〉,《台灣風物》65:4(新北市:台灣風物雜誌社,2015.12),頁19-38。
張隆志,〈作為公共歷史新典範的《台灣風物》〉,《台灣風物》65:4(新北市:台灣風物雜誌社,2015.12),頁39-56。
鄭麗玲,〈追憶我所認識的三田裕次先生〉,《台灣風物》65:4(新北市:台灣風物雜誌社,2015.12),頁127-134。
薛化元,〈三田文庫與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台灣風物》65:4(新北市:台灣風物雜誌社,2015.12),頁161-166。
周明德,〈二二八事變見聞記〉,《台灣風物》66:1(新北市:台灣風物雜誌社,2016.3),17。
周明德(採訪),郭婷玉、曾令毅(譯注),〈口述歷史:遠望廣島原爆的蕈狀雲〉,《台灣風物》66:3(新北市:台灣風物雜誌社,2016.9),頁137-146。
詹素娟,〈卷頭語〉,《台灣風物》66:4(新北市:台灣風物雜誌社,2016.12),頁6-8。
詹素娟,〈卷頭語〉,《台灣風物》67:1(新北市:台灣風物雜誌社,2017.3),頁6-8。
薛化元,〈卷頭語〉,《台灣風物》67:3(新北市:財團法人林本源中華文化教育基金會,2020.9),頁6-8。
施添福,〈日本殖民主義下的東部臺灣──第二臺灣的論述〉,《台灣風物》67:3(新北市:台灣風物雜誌社,2017.9),頁55-110。
鄭麗榕,〈林崇智的台灣植物學研究─兼論板橋林家與台灣研究〉,《台灣風物》67:4(新北市:台灣風物雜誌社,2017.12),頁131-166。
詹素娟,〈卷頭語〉,《台灣風物》68:1(新北市:財團法人林本源中華文化教育基金會,2018.3),頁5-7。
施添福,〈社會史、區域史與地域社會──以清代臺灣北部內山的研究方法論為中心〉,《台灣風物》68:3(新北市:台灣風物雜誌社,2018.9),頁91-114。
詹素娟,〈卷頭語〉,《台灣風物》70:1(新北市:財團法人林本源中華文化教育基金會,2021.3),頁7。
莊宏年,〈附錄 《台灣風物》編務成員年表〉,《台灣風物》70:1(新北市:財團法人林本源中華文化教育基金會,2021.3),頁135-154。
詹素娟,〈卷頭語〉,《台灣風物》71:1(新北市:財團法人林本源中華文化教育基金會,2021.3),頁6-8。
江韶瑩,〈我畫《風物》封面時的想法〉,《台灣風物》第七十一卷第一期(新北市:財團法人林本源中華文化教育基金會,2021年3月),頁9-13。
編輯部,〈《台灣風物》創刊70周年座談會會議紀錄〉,《台灣風物》71:1(新北市:財團法人林本源中華文化教育基金會,2021.3),頁23-153。
張家榮,〈省級機關檔案中所見《台灣風物》〉,《台灣風物》72:1(新北:財團法人林本源中華文化教育基金會,2022.3),頁161-208。

二、專書(按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尹章義,《張士箱家族移民發展史:清初閩南士族移民臺灣之一個案研究(1702-1983)》,台北:張士箱家族拓展史研簒委員會,1983。
郭啟傳撰,《台灣歷史人物小傳─日據時期》,台北:國家圖書館,2002。
高賢治,《台灣風物分類索引》,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91。
許雪姬、張隆志、陳翠蓮(訪談),賴永祥、鄭麗榕、吳美慧、蔡說麗(紀錄),《坐擁書城─賴永祥先生訪問記錄》,台北:遠流出版,2007 。
張炎憲主編,《歷史文化與台灣1─台灣研究研討會1-27回紀錄》,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88。
張炎憲主編,《歷史文化與台灣2─台灣研究研討會28-50回紀錄》,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88。
張炎憲主編,《歷史文化與台灣3─台灣研究研討會51-75回紀錄》,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91。
張炎憲主編,《歷史文化與台灣4─台灣研究研討會76-100回紀錄》,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96。
張隆志編,《台灣史論叢─史學篇:島史的求索》,台北:國立台灣大學,2020。
陳艷紅,《民俗台灣と日本人》,台北:致良出版,2006。
鈕先銘,《還俗記》,台北市:中外圖書出版,1975。
黃英哲,《「去日本化」「再中國化」:戰後台灣文化重建(1945-1947)》,臺北:麥田出版,2017。
詹素娟主編,《族群、歷史與地域社會:施添福教授榮退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2011。

四、 期刊論文(按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王桂蘭,〈日治時期臺灣語言的推廣〉,《台灣學通訊》第72期(新北市:國立臺灣圖書館,2012.12),頁10-11。
李勤岸,〈羅馬字與台灣語言〉,《台灣學通訊》第72期(新北市:國立臺灣圖書館,2012.12),頁2-3。
吳嘉琪,〈國中歷史教科書中鄭成功形象的書寫(1952-2001年)〉,《歷史教育》第13期(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2008.12),頁23-50。
林育辰,〈國民政府遷臺後臺灣推行國語運動之探討:1949-2003〉,《弘光學報》第86期(台中:弘光科技大學,2020.9),頁89-106。
施志汶,〈「台灣史研究的反思」─以近十年來國內各校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為中心(一九八三-一九九二)〉,《歷史學報》22(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1994.6),頁413-446。
洪淑苓,〈一九五O年代台灣民俗刊物的內容取向及其意涵─以《台灣風物》雜誌暨其卷一至卷九為例〉,《東華漢學》2011年夏季特刊(花蓮: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華文文學系,2011.7),頁261-294。
許世宗,〈鄭成功形象之塑造與評價-兼論對我海軍之影響與啟發〉,《海軍軍官學校季刊》38:1(台北:海軍軍官學校,2019.2),頁50-59。
許世宗,〈鄭成功形象之塑造與評價-兼論對我海軍之影響與啟發〉,《海軍軍官學校季刊》38:1(台北:海軍軍官學校,2019.2),頁50-59。
許雪姬,〈台灣史研究三部曲:由鮮學經顯學到險學〉,《思想》16期(台北:聯經出版,2010.7),頁71-100。
項浩男,〈政治運動中史學刊物的遭遇:以《歷史研究》的停刊為中心的考察〉,《政大史粹》33期(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2018.3),頁65-96。
蔡明賢,〈鄭成功意象與臺灣的再中國化(1945-1963)〉,《人文研究學報》51:1(台南:國立台南大學,2017.4),頁85-108。
蔡盛琦,〈1950年代圖書查禁之研究〉,《國史館館刊》26期(台北:國史館,2010.12),頁75-130。
蕭敏如,〈周憲文《台灣文獻叢刊》(1946-1972)與戰後民族主義史學氛圍下的台灣史建構〉,《台灣文學學報》21期(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2012.12),頁95-135。

四、學位論文(按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王珂,〈中法戰爭在台灣〉,台北:文化大學史學系碩士論文,1966。
王昭文,〈日治末期台灣的知識社群(1940-1945)─《文藝台灣》、《台灣文學》、《民俗台灣》三雜誌的歷史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
江瞬堯,〈日治後期《民俗台灣》雜誌插畫圖像研究〉,台中: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2014。
吳文星,〈日據時期台灣師範教育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1979。
吳文星,〈日據時期台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1986。
吳昀微,〈《公論報》副刊〈台灣風土〉中的台灣民間故事內容及其學術意義研究〉,花蓮: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民間文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14。
何鳳華,〈周憲文與台灣史研究的展開(1957-1972)〉,台中:東海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1996。
張宜柔,〈台灣民俗刊物《徵信週刊》〈台灣風土〉研究〉,雲林: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漢學應用研究所碩士論文,2017。
張碧月,〈《東方雜誌》之救亡思想言論的演變(1904-1937年)〉,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許雪姬,〈明清兩代國人對澎湖群島的認識及防戌〉,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1978。
許雪姬,〈台灣武備制度的研究─台灣的綠營〉,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1982。
莊勝全,〈《台灣民報》的生命史:日治時期台灣媒體的報導、出版與流通〉,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7。
黃之台,〈近三十年來台灣茶業產銷之研究〉,文化大學史學系碩士論文,1975。
溫振華,〈清代台北盆地經濟社會的演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1978。
增田高志,〈想像「台灣」社會、歷史及「台灣人」︰以《民俗臺灣》(1941-1945)為中心〉,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碩士論文,2016。
羅雅如,〈《公論報》「台灣風土」副刊與戰後初期台灣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2008。

五、報紙(按發行日期排列)

〈鈕先銘調升,台警備副司令〉,《中央日報》第二版,1947年7月4日。
〈林柏壽連任 臺視董事長〉,《中央日報》第三版,1967年4月29日。
〈鈕先銘出任 華欣文化事業中心主任〉,《中國時報》第七版,1975年6月14日。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台灣史研究所
104158011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415801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鄭麗榕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Cheng, Li Jung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田迦友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Tien, Chia-Yuen_US
dc.creator (作者) 田迦友zh_TW
dc.creator (作者) Tien, Chia-Yuen_US
dc.date (日期) 2022en_US
dc.date.accessioned 5-Oct-2022 09:25:47 (UTC+8)-
dc.date.available 5-Oct-2022 09:25:47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5-Oct-2022 09:25:47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04158011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42168-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台灣史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4158011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台灣風物》由陳漢光創刊於1951年,發行至今以七十多年。七十多年來《台灣風物》一開始慘澹經營,得到板橋林家資助後,才得以穩定發展至今。並也歷經了數位主編,到黃富三擔任主編時也對刊物的風格進行調整,使《台灣風物》偏向了學術化,但一方面仍有保留《台灣風物》原本的民間開放性格。
《台灣風物》幾乎走過整個戰後台灣的歷史,並見證了戰後以來台灣研究的發展,本文將探討《台灣風物》中戰後台灣研究的發展軌跡。本文除了探討《台灣風物》本身刊物的發展歷史之外,也從刊物中的專輯、紀念刊號,以及筆者所揀選的重要文章,從這些內容去探討《台灣風物》的刊物特色,並且分析不同時期的《台灣風物》所呈現的風格差異,而這些差異如何呈現出當時期的台灣研究特色,以及與當時期的社會背景又有何相關。不僅因主編的理念而使刊物的風格在不同時期有所差異,社會背景也會影響著刊物的內容,其中最重要的轉變當屬台灣在解嚴後所歷經的民主化歷程。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回顧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章節編排 10
第二章 《台灣風物》概述 13
第一節 戰後以來台灣研究學術背景 13
第二節 創刊與發展歷程 16
第三節 封面設計與內頁編排變化 30
第四節 文章分類與統計 42
小結 52
第三章 專輯、紀念刊號分析 53
第一節 人物紀念 55
第二節 特定主題 62
第三節 地方研究及整十年紀念 68
小結 72
第四章 主要文章分析與台灣研究變化 73
第一節 萌芽期:1951年至1978年 73
第二節 轉型期:1978年至1987年 85
第三節 穩健期:1988年至2021年 95
第四節 刊物中台灣研究的變化趨勢 104
小結 114
第五章 結論 115
徵引書目 119
zh_TW
dc.format.extent 2911219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4158011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台灣風物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台灣研究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戰後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陳漢光zh_TW
dc.title (題名) 由《台灣風物》看戰後台灣研究zh_TW
dc.title (題名) Analyzing Taiwan Study of Post War through "The Taiwan Folkways"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台灣風物》文章(按出版卷期排列)

萌芽期(1950年至1978年):
〈稿約〉,《台灣風物》1:1(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51.12),頁30。
〈緊要啟示〉,《台灣風物》2:3(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52.5),頁30。
〈編後記〉,《台灣風物》2:3(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52.5),頁29。
楊雲萍,〈朝鮮顯宗實錄中有關南明史料〉,《台灣風物》2:4(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52.7),頁18。
楊雲萍,〈朝鮮顯宗實錄中有關南明史料(續完)〉,《台灣風物》2:8-9(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52.12),頁26。
何樹義,〈卷頭言〉,《台灣風物》3:5(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53.5),頁2。
本刊同人,〈本誌創刊兩周年概況〉,《台灣風物》3:5-6(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53.12),頁5。
楊雲萍,〈二周年紀念〉,《台灣風物》3:5-6(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53.12),頁7。
陳漢光,〈本誌恩人〉,《台灣風物》3:5-6(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53.12),頁7。
陳漢光,〈祝中國圖書館會成立〉,《台灣風物》4:1(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54.1),頁4。
賴永祥,〈歷代寶案中之明鄭記載〉,《台灣風物》4:4(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54.4),頁31-34。
賴永祥,〈明鄭時期英國商館紀錄〉,《台灣風物》4:4(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54.4),頁29-30。
賴永祥,〈明鄭重要史料概述〉,《台灣風物》4:8-9(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54.8),頁1-15。
賴永祥,〈鄭英通商協議四則〉,《台灣風物》5:1(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55.1),頁1-7。
賴永祥,〈琉球「歷代寶案」之南明史料〉,《台灣風物》5:7(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55.7),頁17。
賴永祥,〈鳥瞰下的西洋明鄭文獻〉,《台灣風物》5:8-9(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55.9),頁1-20。
陳重光,〈第六年發刊詞〉,《台灣風物》6:1(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56.1),頁1。
賴永祥,〈一六七二年英船訪台紀錄〉,《台灣風物》6:1(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56.1),頁1-8。
陳漢光,〈台灣地名演變的例子〉,《台灣風物》6:1(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56.1),頁2-5。
李獻章,〈福佬話詞彙(一)〉,《台灣風物》6:2(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56.2),頁後1-2。
野人,〈台灣雞籠考〉,《台灣風物》8:1-2(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58.4),頁1-2。
野人,〈台灣稱東考〉,《台灣風物》8:3(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58.5),頁5-6。
孫家驥,〈台灣土著傳說與大陸〉,《台灣風物》9:1(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59.1),頁1-12。
陳漢光,〈台灣革命與大陸〉,《台灣風物》9:2(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59.2),頁1-4。
陳漢光識,〈明監國魯王文獻會輯〉,《台灣風物》10:1(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60.1),頁29。
劉占炎,〈發現皇明監國魯王墓記〉,《台灣風物》10:1(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60.1),頁30。
王一剛,〈台灣民族運動與大陸〉,《台灣風物》10:10(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65.12),頁3-6。
許丙丁等,〈鹿耳門古港道里方位考〉,《台灣風物》11:9(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61.10),頁3-34。
〈《民俗台灣》第一~五卷總目錄〉,《台灣風物》12:2(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62.4),頁15-18。
蔡懋棠,〈關於台語研究的幾個問題〉,《台灣風物》13:5(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63.10),頁1-10。
陳漢光,〈弁言〉,《台灣風物》15:5(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65.12),頁4。
洪炎秋,〈悼張深切兄〉,《台灣風物》15:5(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65.12),頁5-6。
王錦江,〈張深切兄及其著作〉,《台灣風物》15:5(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65.12),頁12-14。
陳漢光,〈台灣有關地理之民間故事〉,《台灣風物》16:3(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66.3),頁37-45。
黃得時,〈人口論蜚生國際〉,《台灣風物》16:6(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66.12),頁3-8。
朱介凡,〈諺語之社會學的研究者〉,《台灣風物》16:6(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66.12),頁12-14。
〈陳紹馨年譜〉,《台灣風物》16:6(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66.12),頁34。
〈當前台灣鄉土研究的方向─本社座談會紀錄〉,《台灣風物》17:1(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67.3),頁5-20。
徐千田,〈悼吳新榮先生〉,《台灣風物》17:2(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67.4),頁31。
王詩琅,〈地方文化的建設者〉,《台灣風物》17:3(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67.6),頁61-62。
張炳楠,〈本省光復以來的新政〉,《台灣風物》17:5(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67.10),頁47-50。
廢盧主人,〈寺廟與選舉〉,《台灣風物》17:5(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67.10),頁92-95。
吳槐,〈廣雅中河洛語釋詁─河洛語叢談〉,《台灣風物》17:5(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67.10),頁72-79。
葉榮鐘,〈初期台灣議會運動與日總督府的態度〉,《台灣風物》18:3(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68.6),頁3-7。
編者,〈編後記〉,《台灣風物》20:2(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70年6月),頁83。
陳漢光,〈台灣冠籍地名的探討〉,《台灣風物》21:1(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71.3),頁45-53。
陳漢光,〈從地名看台胞的鄉思及其祖籍〉,《台灣風物》21:3(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71.9),頁43-44。
李茂祥,〈閩南語音羅馬字拼音學習法〉,《台灣風物》21:3(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71.9),頁44-54。
黃典權,〈鄭氏史料初編讀後記〉,《台灣風物》22:3(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72.9),頁7-10。
黃典權,〈鄭氏史料續編校讀記(上)〉,《台灣風物》22:4(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72.12),頁30-42。
黃典權,〈鄭氏史料續編校讀記(下)〉,《台灣風物》23:1(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73.3),頁7-26。
黃典權,〈鄭氏史料三編校讀記〉,《台灣風物》23:2(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73.6),頁22-31。
許成章〈台灣閩南語辭典─音彙篇〉,《台灣風物》20:3(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70.9),頁27-67。
黃典權,〈南明史料校讀記〉,《台灣風物》24:1(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74.3),頁16-34。
本社輯,〈臺省各項施政〉,《台灣風物》24:2(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74.6),頁98-100。
鄭喜夫,〈陳漢光先生年表〉,《台灣風物》24:3(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74.9),頁125-135。
〈本社六十三年第一次社務暨編輯委員會聯席會議紀要〉,《台灣風物》24:2(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74.6),頁108-117。
治喪委員會,〈莊松林先生事略〉,《台灣風物》25:2(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757.6),頁3-4。
王詩琅,〈日本殖民地體制下的台灣(上)〉,《台灣風物》27:3(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74.9),頁44-46。

轉型期(1978年至1987年):
楊雲萍,〈池田敏雄追悼辭〉,《台灣風物》31:2(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81.6),頁1。
張良澤,〈池田敏雄先生著作總目〉,《台灣風物》31:2(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81.6),頁17-38。
黃得時,〈「台灣文藝書志」和「民俗台灣」光復前兩項有意義的合作〉,《台灣風物》31:2(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81.6),頁2-5。
王詩琅,〈台灣民俗學的開拓者池田敏雄兄〉,《台灣風物》31:2(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81.6),頁6-7。
洪茂榕,〈懷念連襟兄 池田敏雄先生〉,《台灣風物》31:2(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81.6),頁8-16。
本社,〈林本源中華文化教育基金會研究講注頒獎典禮暨台灣風物創刊三十週年紀念會紀實〉,《台灣風物》31:4(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81.12),頁1-12。
楊雲萍,〈《台灣風物》創刊前後〉,《台灣風物》31:4(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81.12),頁13-17。
毛一波,〈我編了十年的《風物》〉,《台灣風物》31:4(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81.12),頁18-20。
王詩琅,〈掙扎硬幹談「苦編」〉,《台灣風物》31:4(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81.12),頁21-23。
許雪姬,〈台灣的馬兵〉,《台灣風物》32:2(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82.6),頁1-14。
許雪姬,〈清代台灣總兵在綠營中的地位〉,《台灣風物》32:2(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82.6),頁82-98。
許雪姬,〈班兵與台灣的治安〉,《台灣風物》32:4(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82.12),頁41-64。
〈編後語〉,《台灣風物》34:1(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84.3),頁II。
〈編後語〉,《台灣風物》34:3(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84.9),頁2。
〈編後語〉,《台灣風物》34:4(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84.12),頁IV。
〈編輯部啟示〉,《台灣風物》34:4(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84.12),頁IV。
〈編後語〉,《台灣風物》35:1(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85.3),頁II。
翁佳音,〈懷永不止息的詩琅伯〉,《台灣風物》35:1(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85.3月,頁130-132。
治喪委員會,〈林柏壽行述〉,《台灣風物》36:2(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86.6),頁1-2。
楊雲萍,〈悼 林柏壽先生〉,《台灣風物》36:2(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86.6),頁3-4。
編輯部,〈敬悼 林柏壽先生〉,《台灣風物》36:2(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86.6),頁5-6。
〈編後語〉,《台灣風物》35:2(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85.6),頁2。
〈編輯部啟示〉,《台灣風物》35:3(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85.9),封面裡。
李筱峰,〈台灣戰後初期民意代表政治經歷分析〉,《台灣風物》35:4(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85.12),頁1-21。
編輯部,〈敬悼林柏壽先生〉,《台灣風物》36:2(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86.6),頁3-4。
尹章義,〈開拓台灣史研究的方法與視野─敬答翁佳音先生對於「張士箱家族移民發展史:清初閩南士族移民臺灣之一個案研究(1702-1983)」一書的評論〉,《台灣風物》36:2(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86.6),頁87-100。
〈編輯部徵文啟事〉,《台灣風物》36:3(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86.9),頁56。
溫振華,〈日據時期台北市台人移入地分析〉,《台灣風物》36:4(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86.12),頁1-46。
何義麟,〈皇民化期間之學校教育〉,《台灣風物》36:4(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86.12),頁47-88。
李欽賢,〈台灣美術運動的源流─日本官展系統的移植〉,《台灣風物》36:4(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86.12),頁89-99。
戴寶村(譯),F.J. Andrew(著),〈內藤湖南與台灣〉,《台灣風物》36:4(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86.12),頁101-107。
〈編輯室筆記〉,《台灣風物》37:1(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87.3),頁II。
翁佳音,〈台灣史研究的史的繼承與批判─答尹章義教授〉,《台灣風物》36:2(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86.6),頁101-106。
溫振華,〈讀尹章義「開拓台灣史研究的方法與視野」一文的感慨─誰剽竊誰?〉,《台灣風物》36:3(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86.9),頁167-171。
〈編輯室筆記〉,《台灣風物》36:3(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86.9),頁II。
尹章義,〈史學以誠信為尚─敬答翁佳音、溫振華二先生〉,《台灣風物》36:4(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86.12),頁159-162。
莊永明,〈「治警事件」正義之章〉,《台灣風物》37:1(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87.3),頁VII-VIII。
吳文星,〈日據時期台灣總督府推廣日語運動初探(上)〉,《台灣風物》37:1(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87.3),頁1-31。
井上聰,〈台灣第七代總督明石元二郎與同化政策〉,《台灣風物》37:1(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87.3),頁33-52。
梁華璜(譯),井上庚二郎(著),〈廈門的台灣籍民問題〉,《台灣風物》37:1(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87.3),頁83-107。
翰青,〈台灣人原日本兵補償問題〉,《台灣風物》37:1(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87.3),頁108、118。
石萬濤,〈二層溪流域的先住民〉,《台灣風物》37:2(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87.6),頁1-38。
潘英海,〈有關平埔族研究的西文資料〉,《台灣風物》37:2(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87.6),頁39-53。
翁佳音,〈日治時代平埔族的調查研究史〉,《台灣風物》37:2(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87.6),頁55-80。
林清財,〈吉貝耍「牽曲」的手抄本〉,《台灣風物》37:2(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87.6),頁113-131。
洪惟仁,〈簡介埔里守城社平埔族語言〉,《台灣風物》37:2(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87.6),頁201-207。
潘英海,〈平埔族研究的困惑與意義─從邵式柏的博士論文「十七及十八世紀台灣拓墾中的漢番關係」談起〉,《台灣風物》37:2(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87.6),頁1-38。
劉斌雄,〈台灣南部地區平埔族的阿立祖信仰〉,《台灣風物》37:3(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87.9),頁1-62。
吳文星,〈日據時期台灣總督府推廣日語教育之研究(下)〉,《台灣風物》37:4(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87.12),頁53-86。

穩健期(1988年至2021年):
施添福,〈「台灣地圖」的繪製年代〉,《台灣風物》38:2(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88.6),頁95-96。
周明德,〈台灣有關風雨俚諺的科學詮釋〉,《台灣風物》38:3(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88.3),頁95-110。
施添福,〈台灣歷史地理研究劄記(一)─試釋土牛紅線〉,《台灣風物》39:2(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89.6),頁95-98。
施添福,〈台灣歷史地理研究劄記(二)─竹塹、竹塹埔和「鹿場半被流民開」〉,《台灣風物》39:3(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89.9),頁73-82。
施添福,〈清代竹塹地區的「墾區莊」:萃豐莊的設立和演變〉,《台灣風物》39:4(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89.12),頁33-69。
周明德,〈台灣有關風雨俚諺的科學詮釋〉,《台灣風物》38:3(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88.3),頁95-110。
吳文星,〈日據初期(1895~1910)西人的台灣觀〉,《台灣風物》40:1(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90.3),頁157-174。
賴澤涵,〈陳儀和「二二八事件」〉,《台灣風物》40:2(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90.6),頁161-178。
李鴻禧,〈當前憲政體制改造問題〉,《台灣風物》40:3(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90.9),頁161-179。
施添福,〈清代台灣竹塹地區的土牛溝和區域發展:一個歷史地理學的研究〉,《台灣風物》40:4(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90.12),頁1-68。
張炎憲,〈卷頭語〉,《台灣風物》41:1(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91.3月),頁6-7。
周明德,〈台灣民航機之嚆矢〉,《台灣風物》41:4(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91.12),頁13-14。
周明德,〈美軍飛行員專用的絲布料地圖〉,《台灣風物》43:2(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93.6),頁9-12。
周明德,〈戰時在離島高山測候工作憶往〉,《台灣風物》44:1(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94.3),頁127-152。
林衡道,〈憶中村教授〉,《台灣風物》44:2(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94.6),頁122。
曹永和,〈回憶中村孝志教授〉,《台灣風物》44:2(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94.6),頁113-121。
王世慶,〈悼念中村孝志先生〉,《台灣風物》44:2(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94.6),頁123-126。
張炎憲,〈懷念中村孝志先生〉,《台灣風物》44:2(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94.6),頁127-132。
許賢瑤,〈六年的追憶─悼中村孝志老師〉,《台灣風物》44:2(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94.6),頁133-142。
許賢瑤提供,〈中村孝志教授著作目錄〉,《台灣風物》44:2(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94.6),頁181-190。
周明德,〈百年前的牛津學堂畢業證書〉,《台灣風物》44:4(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94.3),頁9-12。
周明德,〈地名「淡水」「滬尾」之興替〉,《台灣風物》45:1(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95.6),頁9-11。
周明德,〈「淡水郡同風會」引進電影〉,《台灣風物》45:2(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95.6),頁8-11。
周明德,〈美軍機偵察台灣岡山機場的空中照片〉,《台灣風物》45:3(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95.9),頁12-14。
黃富三,〈崇智先生與我〉,《台灣風物》46:2(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96.6),頁99-102。
周明德,〈環球第一位高爾夫球師─陳清水〉,《台灣風物》47:2(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97.6),頁177-196。
周明德,〈柯設偕與淡水鄉土史〉,《台灣風物》48:1(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98.3),頁9-20。
周明德,〈日軍的不沉航空母艦─台灣的「獻納飛行場」〉,《台灣風物》48:2(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98.6),頁13-18。
張炎憲,〈卷頭語〉,《台灣風物》49:3(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99.9),頁6-8。
張炎憲,〈卷頭語〉,《台灣風物》50:4(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2000.12),頁6-7。
曹永和等,〈《台灣風物》五十周年紀念座談會〉,《台灣風物》50:4(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2000.12),頁41-68。
張炎憲,〈《台灣風物》五十年:從草創到茁壯〉,《台灣風物》50:4(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2001.1),頁19-40。
〈《台灣風物》徵稿稿約〉,《台灣風物》54:4(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2004.12),頁3。
周明德,〈細說「西北颱」吹翻火車慘案〉,《台灣風物》57:1(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2007.3),頁9-20。
張炎憲,〈《台灣風物》五十年:從草創到茁壯〉,《台灣風物總目錄(1-60卷)》(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2010.12),頁5-10。
王世慶口述,張炎憲、陳美蓉採訪記錄,〈《台灣風物》代表民間的台灣研究〉,《台灣風物》60:4(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2010.12),頁253-258。
〈王世慶先生座談會紀錄〉,《台灣風物》61:2(新北市:台灣風物雜誌社,2011.6),頁31-98。
周明德,〈淡水鄉土史料拾遺〉,《台灣風物》62:2(新北市:台灣風物雜誌社,2012.6),頁9-14。
陳美蓉,〈側記恩師張炎憲教授及他主編《台灣風物》的年代〉,《台灣風物》64:4(新北市:台灣風物雜誌社,2014.12),頁33-52。
黃富三,〈永懷恩師 陳奇祿院士〉,《台灣風物》64:4(新北市:台灣風物雜誌社,2014.12),頁9-14。
張炎憲訪問,〈孜孜不倦的學者:曹永和先生〉,《台灣風物》64:4(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2014.12),頁53-64。
詹素娟,〈卷頭語〉,《台灣風物》65:1(新北市:台灣風物雜誌社,2015.3),頁7-9。
本刊編輯部,〈傳承與改變:《台灣風物》編務座談會議記錄〉,《台灣風物》65:4(新北市:台灣風物雜誌社,2015.12),頁19-38。
張隆志,〈作為公共歷史新典範的《台灣風物》〉,《台灣風物》65:4(新北市:台灣風物雜誌社,2015.12),頁39-56。
鄭麗玲,〈追憶我所認識的三田裕次先生〉,《台灣風物》65:4(新北市:台灣風物雜誌社,2015.12),頁127-134。
薛化元,〈三田文庫與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台灣風物》65:4(新北市:台灣風物雜誌社,2015.12),頁161-166。
周明德,〈二二八事變見聞記〉,《台灣風物》66:1(新北市:台灣風物雜誌社,2016.3),17。
周明德(採訪),郭婷玉、曾令毅(譯注),〈口述歷史:遠望廣島原爆的蕈狀雲〉,《台灣風物》66:3(新北市:台灣風物雜誌社,2016.9),頁137-146。
詹素娟,〈卷頭語〉,《台灣風物》66:4(新北市:台灣風物雜誌社,2016.12),頁6-8。
詹素娟,〈卷頭語〉,《台灣風物》67:1(新北市:台灣風物雜誌社,2017.3),頁6-8。
薛化元,〈卷頭語〉,《台灣風物》67:3(新北市:財團法人林本源中華文化教育基金會,2020.9),頁6-8。
施添福,〈日本殖民主義下的東部臺灣──第二臺灣的論述〉,《台灣風物》67:3(新北市:台灣風物雜誌社,2017.9),頁55-110。
鄭麗榕,〈林崇智的台灣植物學研究─兼論板橋林家與台灣研究〉,《台灣風物》67:4(新北市:台灣風物雜誌社,2017.12),頁131-166。
詹素娟,〈卷頭語〉,《台灣風物》68:1(新北市:財團法人林本源中華文化教育基金會,2018.3),頁5-7。
施添福,〈社會史、區域史與地域社會──以清代臺灣北部內山的研究方法論為中心〉,《台灣風物》68:3(新北市:台灣風物雜誌社,2018.9),頁91-114。
詹素娟,〈卷頭語〉,《台灣風物》70:1(新北市:財團法人林本源中華文化教育基金會,2021.3),頁7。
莊宏年,〈附錄 《台灣風物》編務成員年表〉,《台灣風物》70:1(新北市:財團法人林本源中華文化教育基金會,2021.3),頁135-154。
詹素娟,〈卷頭語〉,《台灣風物》71:1(新北市:財團法人林本源中華文化教育基金會,2021.3),頁6-8。
江韶瑩,〈我畫《風物》封面時的想法〉,《台灣風物》第七十一卷第一期(新北市:財團法人林本源中華文化教育基金會,2021年3月),頁9-13。
編輯部,〈《台灣風物》創刊70周年座談會會議紀錄〉,《台灣風物》71:1(新北市:財團法人林本源中華文化教育基金會,2021.3),頁23-153。
張家榮,〈省級機關檔案中所見《台灣風物》〉,《台灣風物》72:1(新北:財團法人林本源中華文化教育基金會,2022.3),頁161-208。

二、專書(按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尹章義,《張士箱家族移民發展史:清初閩南士族移民臺灣之一個案研究(1702-1983)》,台北:張士箱家族拓展史研簒委員會,1983。
郭啟傳撰,《台灣歷史人物小傳─日據時期》,台北:國家圖書館,2002。
高賢治,《台灣風物分類索引》,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91。
許雪姬、張隆志、陳翠蓮(訪談),賴永祥、鄭麗榕、吳美慧、蔡說麗(紀錄),《坐擁書城─賴永祥先生訪問記錄》,台北:遠流出版,2007 。
張炎憲主編,《歷史文化與台灣1─台灣研究研討會1-27回紀錄》,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88。
張炎憲主編,《歷史文化與台灣2─台灣研究研討會28-50回紀錄》,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88。
張炎憲主編,《歷史文化與台灣3─台灣研究研討會51-75回紀錄》,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91。
張炎憲主編,《歷史文化與台灣4─台灣研究研討會76-100回紀錄》,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96。
張隆志編,《台灣史論叢─史學篇:島史的求索》,台北:國立台灣大學,2020。
陳艷紅,《民俗台灣と日本人》,台北:致良出版,2006。
鈕先銘,《還俗記》,台北市:中外圖書出版,1975。
黃英哲,《「去日本化」「再中國化」:戰後台灣文化重建(1945-1947)》,臺北:麥田出版,2017。
詹素娟主編,《族群、歷史與地域社會:施添福教授榮退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2011。

四、 期刊論文(按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王桂蘭,〈日治時期臺灣語言的推廣〉,《台灣學通訊》第72期(新北市:國立臺灣圖書館,2012.12),頁10-11。
李勤岸,〈羅馬字與台灣語言〉,《台灣學通訊》第72期(新北市:國立臺灣圖書館,2012.12),頁2-3。
吳嘉琪,〈國中歷史教科書中鄭成功形象的書寫(1952-2001年)〉,《歷史教育》第13期(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2008.12),頁23-50。
林育辰,〈國民政府遷臺後臺灣推行國語運動之探討:1949-2003〉,《弘光學報》第86期(台中:弘光科技大學,2020.9),頁89-106。
施志汶,〈「台灣史研究的反思」─以近十年來國內各校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為中心(一九八三-一九九二)〉,《歷史學報》22(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1994.6),頁413-446。
洪淑苓,〈一九五O年代台灣民俗刊物的內容取向及其意涵─以《台灣風物》雜誌暨其卷一至卷九為例〉,《東華漢學》2011年夏季特刊(花蓮: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華文文學系,2011.7),頁261-294。
許世宗,〈鄭成功形象之塑造與評價-兼論對我海軍之影響與啟發〉,《海軍軍官學校季刊》38:1(台北:海軍軍官學校,2019.2),頁50-59。
許世宗,〈鄭成功形象之塑造與評價-兼論對我海軍之影響與啟發〉,《海軍軍官學校季刊》38:1(台北:海軍軍官學校,2019.2),頁50-59。
許雪姬,〈台灣史研究三部曲:由鮮學經顯學到險學〉,《思想》16期(台北:聯經出版,2010.7),頁71-100。
項浩男,〈政治運動中史學刊物的遭遇:以《歷史研究》的停刊為中心的考察〉,《政大史粹》33期(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2018.3),頁65-96。
蔡明賢,〈鄭成功意象與臺灣的再中國化(1945-1963)〉,《人文研究學報》51:1(台南:國立台南大學,2017.4),頁85-108。
蔡盛琦,〈1950年代圖書查禁之研究〉,《國史館館刊》26期(台北:國史館,2010.12),頁75-130。
蕭敏如,〈周憲文《台灣文獻叢刊》(1946-1972)與戰後民族主義史學氛圍下的台灣史建構〉,《台灣文學學報》21期(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2012.12),頁95-135。

四、學位論文(按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王珂,〈中法戰爭在台灣〉,台北:文化大學史學系碩士論文,1966。
王昭文,〈日治末期台灣的知識社群(1940-1945)─《文藝台灣》、《台灣文學》、《民俗台灣》三雜誌的歷史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
江瞬堯,〈日治後期《民俗台灣》雜誌插畫圖像研究〉,台中: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2014。
吳文星,〈日據時期台灣師範教育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1979。
吳文星,〈日據時期台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1986。
吳昀微,〈《公論報》副刊〈台灣風土〉中的台灣民間故事內容及其學術意義研究〉,花蓮: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民間文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14。
何鳳華,〈周憲文與台灣史研究的展開(1957-1972)〉,台中:東海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1996。
張宜柔,〈台灣民俗刊物《徵信週刊》〈台灣風土〉研究〉,雲林: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漢學應用研究所碩士論文,2017。
張碧月,〈《東方雜誌》之救亡思想言論的演變(1904-1937年)〉,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許雪姬,〈明清兩代國人對澎湖群島的認識及防戌〉,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1978。
許雪姬,〈台灣武備制度的研究─台灣的綠營〉,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1982。
莊勝全,〈《台灣民報》的生命史:日治時期台灣媒體的報導、出版與流通〉,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7。
黃之台,〈近三十年來台灣茶業產銷之研究〉,文化大學史學系碩士論文,1975。
溫振華,〈清代台北盆地經濟社會的演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1978。
增田高志,〈想像「台灣」社會、歷史及「台灣人」︰以《民俗臺灣》(1941-1945)為中心〉,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碩士論文,2016。
羅雅如,〈《公論報》「台灣風土」副刊與戰後初期台灣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2008。

五、報紙(按發行日期排列)

〈鈕先銘調升,台警備副司令〉,《中央日報》第二版,1947年7月4日。
〈林柏壽連任 臺視董事長〉,《中央日報》第三版,1967年4月29日。
〈鈕先銘出任 華欣文化事業中心主任〉,《中國時報》第七版,1975年6月14日。
zh_TW
dc.identifier.doi (DOI) 10.6814/NCCU202201550en_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