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看破還是看穿?公立國中代理教師抗拒文化之探究
A Study on the Resistant Culture of the Public Junior High School Substitute Teachers
作者 陳國良
Chen, Kuo-Liang
貢獻者 李淑菁
Lee, Shu-Ching
陳國良
Chen, Kuo-Liang
關鍵詞 代理教師
抗拒文化
工作權益
Substitute teacher
Resistant culture
Right to work
日期 2022
上傳時間 5-Oct-2022 09:33:14 (UTC+8)
摘要 本研究以公立國中代理教師為研究對象,探討代理教師所面對的不平等待遇以及其反抗。本研究以質性研究的焦點團體法與半結構式訪談,採訪九位現任公立國中全職代理教師。本研究提出兩個研究問題:第一、代理教師所感知到與正式教師的差異?如何因應?第二;代理教師如何看待自己目前的狀態?以及接下來的人生規劃?

本研究之研究發現如下:第一、代理教師與正式之間的差異,主要顯現在工作權益、工作內容的選擇權與話語權、工作場域選擇的機動性三個面向。第二、代理教師的抗拒,以暫時蟄伏、直接衝突、形式虛應和黯然撤退四種形式呈現。第三、代理教師的自我認同,具象化為臨時替身、遊牧民族、賣命陀螺、千里馬與旅人五種形象。第四、代理教師的未來生涯規劃,分為堅守校園、轉換跑道與徘徊擺盪三種走向。
This study takes public junior high school substitute teacher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explores the unequal treatment they faced and their resistance. This study uses focus groups and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to interview nine current full-time substitute teachers in public junior schools. This study raises two research questions: First, 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perception of substitute teachers and that of formal teachers? And how to respond? Second; how do substitute teachers evaluate their current state? And their next life plan?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Firs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substitute teachers and formal teachers are mainly manifested in three aspects: rights to work, rights to choose and speak about job content, and flexibility in workplace selection. Second, the resistance of the substitute teachers is presented in four forms: temporary dormancy, direct conflict, perfunctory response, and sad withdrawal. Third, the self-identity of the substitute teachers is embodied in five images: temporary stand-ins, nomads, spinning tops, swift horses and travelers. Fourth, the future prospect of substitute teachers has three directions: sticking in campus, changing the runway and wandering in between.
參考文獻 Abowitz, K. K. (2000). A pragmatist revision of resistance theory.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37(4), 877-907.
Beck, L. C., Trombetta, W. L., and Share, S., (1986). Using Focus Group Sessions Before Decisions Are Made. North Carolina Medical Journal, 47(2): 73-74.
Burawoy, M. (1983). Between the labor process and the state: The changing face of factory regimes under advanced capitalism.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48(5), 587-605.
Byers, P. Y. & Wilcox, J. R. (1988). Focus group: An alternative method of gathering qualitative data i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New Orleans, LA: Speech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ED, pp.297-393
Giroux, H. A. (1983). Theory and Resistance in Education: A pedagogy for the Opposition. MA: Bergin & Garvey.
Giroux, H. A. (1988). Teachers as intellectuals: Toward a critical pedagogy of learning. CT: Bergin & Garvey Publisher
Greenbaum, T. L.(1998). The handbook for focus group research (2nd ed.). California: Sage.
Kipnis, A. B. (2001a). Articulating school countercultures. Anthropology and Education Quarterly, 32(4), 472-492.
Kipnis, A. B. (2001b). The disturbing educational discipline of “Peasants”. The China Journal,46, 1-24.
Munns, G. & McFadden, M. (2000). First chance, second chance or last chance?Resistance and response to education.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ofEducation, 21(1), 59-75.
Strother, D.B. (1984). Another Look at Time on Task. Phi Delta Kappan, 65; 714-717.
Willis, P. (1977). Learning to labor: How working class kids get working class job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文崇一、楊國樞(2000)。訪問調查法。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下冊。台北:東華。
王文科、王智弘譯(1999),焦點團體訪談:教育與心理學適用。臺北市:五南。原作者:Sharon Vaughn, Jeanne Shay Schumm, Jane Sinagub(1996)
王百合(2003)。高雄縣市已婚女性代課教師不連續就業之歷程探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王金國(2012)。少子化的教育問題與因應。台灣教育評論月刊。1(5),頁38-43。
王敏旭(2020年6月30日)。代理老師暑假無薪,新北向中央爭預算。聯合報。取自:https://udn.com/news/story/7323/4669751
王增勇、范燕燕、官晨怡、廖瑞華、簡憶鈴等譯(2005f)傅柯與社會工作,台北:心理出版社。Adrienne Chambon, Alan Irving & Laura Epstein (eds.) (1999), Reading Foucault for Social Work.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伍振鷟、黃士嘉(1998)。我國師範教育的回顧。教育資料集刊,22,頁1-26。
朱逸華(2019)。我國公立中小學代理教師工作權益研究:以聘任(期)制度、敘薪及支援系統為例。政治大學,台北市。
江秀容(2014)。代理代課教師社會支持與工作壓力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江建昌(2009)。流浪教師處理問題的探討。教育趨勢導報,32,頁13-21。
吳宜蓉(2014)。「流浪」教師的形成、現況與困境:以高雄市某國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宋佳玲(2019)。我不壞,是你不懂why-國中女學生的抗拒文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宋慶瑋 (2016年12月19日)。教職徵稅「課多少補多少」政策,政府省很大!基層教師卻苦不堪言?。TVBS。取自:https://news.tvbs.com.tw/ttalk/detail/topic/5454
李文惠(2007)。學校中的臨時工/吉普賽人─國中代理代課教師工作處境及專業認同之探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李永發(2016)。從師資培育制度探討流浪教師問題。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李志誠(2019)。國中小代理代課教師的勞動處境及教育影響。佛光大學,宜蘭縣。
李明璁(2018)《學做工》的研究脈絡:叛逆小子與「看破/看穿」難題。關鍵評論。取自: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94796
李俊璋(2020年6月13日)。補回代理教師聘期不難,是誰在說謊。風傳媒。取自:https://www.storm.mg/article/2739778
李琦瑋、陳中興、張彩鳳(2020年6月2日)。代理教師同工不同酬,全教總籲聘全年。國語日報。取自:https://www.mdnkids.com/news/?Serial_NO=116604
李園會 (2001)。臺灣師範教育史。臺北市:南天。
李曉蓉(2013)。台灣的超額教師:原因與結果。教育學報,41:1,頁107-133。
杜信暹(2018)。代理、代課教師情緒距離探究。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林昭仁(2009)。教育界的游牧民族,逐教缺而居-國民小學代理教師處境與適應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法務部全國法規資料庫。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兼任代課及代理教師聘任辦法。檢索日期:2020年8月8日,取自: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150024
法務部全國法規資料庫。國民小學與國民中學班級編制及教職員員額編制準則。檢索日期:2020年8月8日,取自: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70006
俞肇褔(2018年3月22日)。教甄被爆拿小抄,女老師喊冤:是拜過神的發票。自由時報。取自: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2373720
施建任(2016)。教育界的遊牧民族:一位國中代理教師的自我敘說,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施惠菁、廖年淼(2014)。「流浪教師」及鐘點教師對學校現場的影響與因應策略。教育人力與專業發展,31:6,頁61-72。
柯志哲、張珮青(2014)。區隔的勞動市場?:探討臺灣典型與非典型工作者的工作流動與薪資差異。臺灣社會學刊,55,頁127-177。
紀秀旻(2005)。勞動力彈性化看法對工作態度之影響。中正大學,嘉義縣。
紀秀旻(2005)。勞動力彈性化看法對工作態度之影響─以台灣菸酒公司員工為例。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主義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胡幼慧、姚美華(1996)。一個質性方法上的思考。台北:巨流。
翁芳怡(2012)。國中初任代理教師社會化之微觀政治研究。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張民杰(2012)。過渡的日子-代理教師生涯發展困擾之分析權。臺中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26(2),1-24。
張若荃(2014)。校園中的吉普賽人:流浪教師的灰色天空-一位流浪教師的敘說研究。南華大學,嘉義縣。
張訓譯(2018)。恆毅力:從流浪教師蛻變為正式教師的關鍵。樹德科技大學學報,20:2,頁167-181。
張溫琪(2020)。代理教師勞動權益之合憲性。國立暨南大學,南投縣。
張榮利(2000)。中鋼與其協力廠商人力彈性運用之研究。中山大學,高雄市。
張榮利(2000)。中鋼與其協力廠商人力彈性運用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扈克勛(2000)。醫院人力資源彈性之研究。中山大學,高雄市。
扈克勛(2000)。醫院人力資源彈性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教育部(2016)。中華民國教師專業標準指引。檢索日期:2020年8月19日,取自:https://reurl.cc/zz0xXk
章美英、許麗齡 (2006)。質性研究-焦點團體訪談法之簡介與應用。護理雜誌,53(2),67-72。
許宏儒(2015)。待課、代課、怠課:臺灣中小學代課教師的處境與困境。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6,頁38-41。
許蕙菁(2019)。年金改革下高中教師維持高工作投入之研究。中原大學,桃園市。
陳向明(2002)。教師如何作質的研究。台北市:紅葉文化。
陳冠宇(2018)。臺灣「流浪教師」現象的歷史觀察(1994-2018)。政治大學,台北市。
陳羿蓁(2009)。教師信念與教師生涯發展之研究-以中等學校代理代課教師為例。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陳展宇、劉正 (2019)。代理/代課教師「製造甘願」之形塑經驗:台南市某國 中之個案研究。台灣教育社會學研究,19(1),43-89。
陳雪麗(2012)。收拾行囊換碼頭,校樹青青愿不休。師友月刊,545,頁14-18。
陳朝松(2012)。流浪教師的困境。師友月刊,545,頁24-27。
陳榮政編譯(2011)。日常生活的社會學。臺北市:學富文化。
馮靖惠(2020年8月4日)。組長屎缺沒人想做,代理教師被迫推入火坑。聯合報。取自:https://udn.com/news/story/120884/4754834
黃庭康 (2017)。P. Willis的《學做工》:概念、方法與研究方向。教育研究集刊,63(4), 37-63.
黃逸華(2015)。擁有了教師證,為什麼當老師還是那麼難?。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3,頁48-50。
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黃鴻文(2011)。抗拒乎?拒絕乎?偏差乎?學生文化研究中抗拒概念之誤用與澄清。教育研究集刊,57(3),123-154。
楊秀如(2016)。一位國小女教師生涯發展歷程與調適之自我敘說。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葉偉崧(2007)。不確定職場――代課教師之經驗與心路歷程。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台北市。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潘慧玲編著(2004)。教育論文格式。台北市:雙葉。
鄭津津(1999)。派遣勞動之法律關係與相關法律問題之研究。中正大學法學集刊,第2期,頁237-256。
羅莉雯(2017)。由焦點團體訪談探討廣告訴求-以生前契約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台北市。
蘇永明(2012)。教師作為轉化型知識份子。取自 http://terms. naer.edu.tw/detail/1453888/
蘇國勳(2008)。國小代理教師情緒經驗之描述與解釋。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教育學系
104152012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4152012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李淑菁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Lee, Shu-Ching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陳國良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Chen, Kuo-Liangen_US
dc.creator (作者) 陳國良zh_TW
dc.creator (作者) Chen, Kuo-Liangen_US
dc.date (日期) 2022en_US
dc.date.accessioned 5-Oct-2022 09:33:14 (UTC+8)-
dc.date.available 5-Oct-2022 09:33:14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5-Oct-2022 09:33:14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04152012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42198-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教育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4152012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研究以公立國中代理教師為研究對象,探討代理教師所面對的不平等待遇以及其反抗。本研究以質性研究的焦點團體法與半結構式訪談,採訪九位現任公立國中全職代理教師。本研究提出兩個研究問題:第一、代理教師所感知到與正式教師的差異?如何因應?第二;代理教師如何看待自己目前的狀態?以及接下來的人生規劃?

本研究之研究發現如下:第一、代理教師與正式之間的差異,主要顯現在工作權益、工作內容的選擇權與話語權、工作場域選擇的機動性三個面向。第二、代理教師的抗拒,以暫時蟄伏、直接衝突、形式虛應和黯然撤退四種形式呈現。第三、代理教師的自我認同,具象化為臨時替身、遊牧民族、賣命陀螺、千里馬與旅人五種形象。第四、代理教師的未來生涯規劃,分為堅守校園、轉換跑道與徘徊擺盪三種走向。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This study takes public junior high school substitute teacher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explores the unequal treatment they faced and their resistance. This study uses focus groups and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to interview nine current full-time substitute teachers in public junior schools. This study raises two research questions: First, 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perception of substitute teachers and that of formal teachers? And how to respond? Second; how do substitute teachers evaluate their current state? And their next life plan?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Firs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substitute teachers and formal teachers are mainly manifested in three aspects: rights to work, rights to choose and speak about job content, and flexibility in workplace selection. Second, the resistance of the substitute teachers is presented in four forms: temporary dormancy, direct conflict, perfunctory response, and sad withdrawal. Third, the self-identity of the substitute teachers is embodied in five images: temporary stand-ins, nomads, spinning tops, swift horses and travelers. Fourth, the future prospect of substitute teachers has three directions: sticking in campus, changing the runway and wandering in between.
en_US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壹、不合理的開端 1
貳、又要馬兒跑得好,又要不吃草 1
參、消失的能動性 3
肆、《製造甘願》的背後 4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6
第一節 代理教師的現身 6
壹、師資培育制度沿革 6
貳、代理教師現身 8
參、流浪教師悲歌 11
第二節 代理教師的處境 17
壹、同工不同命─正式教師與代理教師工作權益比較 17
貳、舊人不去,新人不來─加重病情的雙重打擊 22
參、最熟悉的局外人─教育現場的恩怨情仇 23
第三節 代理教師的抗拒 27
壹、抗拒的意涵 27
貳、抗拒的型態 30
參、消失的代理教師 3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2
第一節 研究方法 32
壹、質性研究在本研究的重要性 32
貳、以焦點團體訪談法做為獲取資料的方法 33
參、選擇半結構式深度訪談的緣由 35
第二節 研究流程 36
壹、研究者角色 36
貳、訪談指引 37
參、訪談同意書 38
肆、訪談札記 38
伍、訪談輔助工具 38
陸、訪談空間 38
柒、受訪者選擇 39
第三節 研究信效度 40
壹、研究者背景與立場澄清 41
貳、三角檢核 41
參、參與者檢核 41
肆、同儕檢視 41
第四節 研究倫理 42
壹、自願原則 42
貳、保護受訪者原則 42
參、公正合理原則 43
肆、誠信原則 43

第四章 研究發現與分析 44
第一節 門裡門外兩樣情─正式與代理的差異 44
第二節 代理的反動─抗拒的四種樣態 52
壹、暫時蟄伏─等待轉機 52
貳、直接衝突─堅定立場 54
參、形式主義─志不在此 57
肆、黯然撤退─另謀出路 60
第三節 我是誰─代理教師的自我認同 61
壹、有名無實的臨時替身 61
貳、居無定所的遊牧民族 63
參、空轉內耗的賣命陀螺 65
肆、等待良機的千里馬 67
伍、隨遇而安的旅人 69
第四節 何去何從─代理教師的下一步 70
壹、堅守校園─不放手,直到夢想到手 70
貳、離校出走─轉換跑道,生命更寬廣 76
參、徘徊擺盪─放棄夢想,另謀退路 78

第五章 結論、反思與建議 81
第一節 研究結論 81
第二節 反思與建議 83

參考文獻 85
附件:研究參與者知情同意書 91
zh_TW
dc.format.extent 2388793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4152012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代理教師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抗拒文化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工作權益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Substitute teacher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Resistant culture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Right to worken_US
dc.title (題名) 看破還是看穿?公立國中代理教師抗拒文化之探究zh_TW
dc.title (題名) A Study on the Resistant Culture of the Public Junior High School Substitute Teachers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Abowitz, K. K. (2000). A pragmatist revision of resistance theory.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37(4), 877-907.
Beck, L. C., Trombetta, W. L., and Share, S., (1986). Using Focus Group Sessions Before Decisions Are Made. North Carolina Medical Journal, 47(2): 73-74.
Burawoy, M. (1983). Between the labor process and the state: The changing face of factory regimes under advanced capitalism.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48(5), 587-605.
Byers, P. Y. & Wilcox, J. R. (1988). Focus group: An alternative method of gathering qualitative data i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New Orleans, LA: Speech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ED, pp.297-393
Giroux, H. A. (1983). Theory and Resistance in Education: A pedagogy for the Opposition. MA: Bergin & Garvey.
Giroux, H. A. (1988). Teachers as intellectuals: Toward a critical pedagogy of learning. CT: Bergin & Garvey Publisher
Greenbaum, T. L.(1998). The handbook for focus group research (2nd ed.). California: Sage.
Kipnis, A. B. (2001a). Articulating school countercultures. Anthropology and Education Quarterly, 32(4), 472-492.
Kipnis, A. B. (2001b). The disturbing educational discipline of “Peasants”. The China Journal,46, 1-24.
Munns, G. & McFadden, M. (2000). First chance, second chance or last chance?Resistance and response to education.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ofEducation, 21(1), 59-75.
Strother, D.B. (1984). Another Look at Time on Task. Phi Delta Kappan, 65; 714-717.
Willis, P. (1977). Learning to labor: How working class kids get working class job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文崇一、楊國樞(2000)。訪問調查法。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下冊。台北:東華。
王文科、王智弘譯(1999),焦點團體訪談:教育與心理學適用。臺北市:五南。原作者:Sharon Vaughn, Jeanne Shay Schumm, Jane Sinagub(1996)
王百合(2003)。高雄縣市已婚女性代課教師不連續就業之歷程探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王金國(2012)。少子化的教育問題與因應。台灣教育評論月刊。1(5),頁38-43。
王敏旭(2020年6月30日)。代理老師暑假無薪,新北向中央爭預算。聯合報。取自:https://udn.com/news/story/7323/4669751
王增勇、范燕燕、官晨怡、廖瑞華、簡憶鈴等譯(2005f)傅柯與社會工作,台北:心理出版社。Adrienne Chambon, Alan Irving & Laura Epstein (eds.) (1999), Reading Foucault for Social Work.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伍振鷟、黃士嘉(1998)。我國師範教育的回顧。教育資料集刊,22,頁1-26。
朱逸華(2019)。我國公立中小學代理教師工作權益研究:以聘任(期)制度、敘薪及支援系統為例。政治大學,台北市。
江秀容(2014)。代理代課教師社會支持與工作壓力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江建昌(2009)。流浪教師處理問題的探討。教育趨勢導報,32,頁13-21。
吳宜蓉(2014)。「流浪」教師的形成、現況與困境:以高雄市某國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宋佳玲(2019)。我不壞,是你不懂why-國中女學生的抗拒文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宋慶瑋 (2016年12月19日)。教職徵稅「課多少補多少」政策,政府省很大!基層教師卻苦不堪言?。TVBS。取自:https://news.tvbs.com.tw/ttalk/detail/topic/5454
李文惠(2007)。學校中的臨時工/吉普賽人─國中代理代課教師工作處境及專業認同之探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李永發(2016)。從師資培育制度探討流浪教師問題。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李志誠(2019)。國中小代理代課教師的勞動處境及教育影響。佛光大學,宜蘭縣。
李明璁(2018)《學做工》的研究脈絡:叛逆小子與「看破/看穿」難題。關鍵評論。取自: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94796
李俊璋(2020年6月13日)。補回代理教師聘期不難,是誰在說謊。風傳媒。取自:https://www.storm.mg/article/2739778
李琦瑋、陳中興、張彩鳳(2020年6月2日)。代理教師同工不同酬,全教總籲聘全年。國語日報。取自:https://www.mdnkids.com/news/?Serial_NO=116604
李園會 (2001)。臺灣師範教育史。臺北市:南天。
李曉蓉(2013)。台灣的超額教師:原因與結果。教育學報,41:1,頁107-133。
杜信暹(2018)。代理、代課教師情緒距離探究。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林昭仁(2009)。教育界的游牧民族,逐教缺而居-國民小學代理教師處境與適應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法務部全國法規資料庫。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兼任代課及代理教師聘任辦法。檢索日期:2020年8月8日,取自: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150024
法務部全國法規資料庫。國民小學與國民中學班級編制及教職員員額編制準則。檢索日期:2020年8月8日,取自: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70006
俞肇褔(2018年3月22日)。教甄被爆拿小抄,女老師喊冤:是拜過神的發票。自由時報。取自: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2373720
施建任(2016)。教育界的遊牧民族:一位國中代理教師的自我敘說,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施惠菁、廖年淼(2014)。「流浪教師」及鐘點教師對學校現場的影響與因應策略。教育人力與專業發展,31:6,頁61-72。
柯志哲、張珮青(2014)。區隔的勞動市場?:探討臺灣典型與非典型工作者的工作流動與薪資差異。臺灣社會學刊,55,頁127-177。
紀秀旻(2005)。勞動力彈性化看法對工作態度之影響。中正大學,嘉義縣。
紀秀旻(2005)。勞動力彈性化看法對工作態度之影響─以台灣菸酒公司員工為例。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主義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胡幼慧、姚美華(1996)。一個質性方法上的思考。台北:巨流。
翁芳怡(2012)。國中初任代理教師社會化之微觀政治研究。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張民杰(2012)。過渡的日子-代理教師生涯發展困擾之分析權。臺中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26(2),1-24。
張若荃(2014)。校園中的吉普賽人:流浪教師的灰色天空-一位流浪教師的敘說研究。南華大學,嘉義縣。
張訓譯(2018)。恆毅力:從流浪教師蛻變為正式教師的關鍵。樹德科技大學學報,20:2,頁167-181。
張溫琪(2020)。代理教師勞動權益之合憲性。國立暨南大學,南投縣。
張榮利(2000)。中鋼與其協力廠商人力彈性運用之研究。中山大學,高雄市。
張榮利(2000)。中鋼與其協力廠商人力彈性運用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扈克勛(2000)。醫院人力資源彈性之研究。中山大學,高雄市。
扈克勛(2000)。醫院人力資源彈性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教育部(2016)。中華民國教師專業標準指引。檢索日期:2020年8月19日,取自:https://reurl.cc/zz0xXk
章美英、許麗齡 (2006)。質性研究-焦點團體訪談法之簡介與應用。護理雜誌,53(2),67-72。
許宏儒(2015)。待課、代課、怠課:臺灣中小學代課教師的處境與困境。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6,頁38-41。
許蕙菁(2019)。年金改革下高中教師維持高工作投入之研究。中原大學,桃園市。
陳向明(2002)。教師如何作質的研究。台北市:紅葉文化。
陳冠宇(2018)。臺灣「流浪教師」現象的歷史觀察(1994-2018)。政治大學,台北市。
陳羿蓁(2009)。教師信念與教師生涯發展之研究-以中等學校代理代課教師為例。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陳展宇、劉正 (2019)。代理/代課教師「製造甘願」之形塑經驗:台南市某國 中之個案研究。台灣教育社會學研究,19(1),43-89。
陳雪麗(2012)。收拾行囊換碼頭,校樹青青愿不休。師友月刊,545,頁14-18。
陳朝松(2012)。流浪教師的困境。師友月刊,545,頁24-27。
陳榮政編譯(2011)。日常生活的社會學。臺北市:學富文化。
馮靖惠(2020年8月4日)。組長屎缺沒人想做,代理教師被迫推入火坑。聯合報。取自:https://udn.com/news/story/120884/4754834
黃庭康 (2017)。P. Willis的《學做工》:概念、方法與研究方向。教育研究集刊,63(4), 37-63.
黃逸華(2015)。擁有了教師證,為什麼當老師還是那麼難?。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3,頁48-50。
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黃鴻文(2011)。抗拒乎?拒絕乎?偏差乎?學生文化研究中抗拒概念之誤用與澄清。教育研究集刊,57(3),123-154。
楊秀如(2016)。一位國小女教師生涯發展歷程與調適之自我敘說。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葉偉崧(2007)。不確定職場――代課教師之經驗與心路歷程。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台北市。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潘慧玲編著(2004)。教育論文格式。台北市:雙葉。
鄭津津(1999)。派遣勞動之法律關係與相關法律問題之研究。中正大學法學集刊,第2期,頁237-256。
羅莉雯(2017)。由焦點團體訪談探討廣告訴求-以生前契約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台北市。
蘇永明(2012)。教師作為轉化型知識份子。取自 http://terms. naer.edu.tw/detail/1453888/
蘇國勳(2008)。國小代理教師情緒經驗之描述與解釋。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zh_TW
dc.identifier.doi (DOI) 10.6814/NCCU202201613en_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