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臺灣「食」補的多元實踐
The diversified practices of "Shi" Bu in Taiwan
作者 游政諺
Yu, Cheng-Yen
貢獻者 黃季平
Huang Chi-ping
游政諺
Yu, Cheng-Yen
關鍵詞 食補
在地知識
身體感
身體經驗
臺灣性
Shi Bu
Local knowledge
Shentigan
Body experience
Taiwaneseity
日期 2022
上傳時間 5-Oct-2022 09:36:50 (UTC+8)
摘要 「補」是一項具有臺灣在地文化特色的身體感項目,本文以身體感的研究取徑,透過訪談法與參與體驗法試圖歸納122位受訪者及10位主要報導人「補」的實踐與身體經驗。「食」作為啟動身體感知「補」的中介,藉由認知與感知兩層面的歸納與分析構築當代的臺灣人「食」補的圖像。

本文有以下主要發現:第一,後現代情境下,當代臺灣食補的面貌是眾聲喧嘩的。第二,補的感知項目底下有次一層級的感知項目,如氣、氣血、精神、體力。與其它感知項目形成體系性關係。第三,文化成員根據個人的實踐與身體經驗的不同,在感知能力與次一層級的感知項目的運用比例上有所差異。最後,臺灣人實踐食補的「共感」(common sense)展現了臺灣特色的「臺灣性」(Taiwanesity)。
“Bu”(補) is a shentigan (身體感) category with Taiwanese local culture characteristics. The thesis adopts shentigan research approach through the interview method and the participation experience method. I try to summarize the practice and body experience of “Bu”of 122 interviewees and 10 key informants. "Shi"(食) is as an intermediary to activate the body`s perception of "Bu." I construct contemporary Taiwanese images of "Shi" Bu(「食」補) through induction and analysis at the cognitive and perceptual levels.

The main findings of this thesis are as follows: First, in the postmodern condition, the images of Shi Bu in contemporary Taiwan are heteroglossia. Second, there are many sub-level perception categories under the Bu category , such as Qi (氣), Qixie (氣血), Jingshen (精神), Khui-lat (氣力/體力) etc. It forms a systematic relationship with other shentigan categories. Third, members of culture differ in their perceptual abilities and the proportion of each item according to their individual practice and bodily experience. Lastly, I consider the practice of Shibu by Taiwanese people has a “common sense” (共感) that show up "Taiwaneseity" which is Taiwan characteristic.
參考文獻 一、 中文著作
王明珂
2002 〈食物、身體、與族群邊界〉。刊於《第七屆中國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編,頁337-252。台灣: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
王瑞成
1990[1941] 〈冷熱與食補〉。刊於《民俗臺灣》第1卷。林川夫編,頁150-157。台北:武陵。
王德威
1998 《眾聲喧嘩》。臺北:遠流
王德睦、陳文玲
1986 〈日據時代以來台灣地區死亡率變遷〉。刊於《二十世紀的台灣人口變遷研討會論文集》。中國人口學會編,頁57-78。台中:中國人口學會。
石毛直道
1993 〈從世界觀看中國飲食文化的特色〉。刊於《第二屆中國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編,頁127-139。台灣: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
安勤之
2008 《四物湯的保健食品化:從物的生命史看中藥在台灣的當代轉化(1990-2008)》。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16 《救命仙草、健康食品或生技靈藥? 靈芝的科學、巿場與療效政治》。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余舜德
2000 〈食物冷熱系統、體驗與人類學研究:慈溪道場個案研究的意義〉。《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89:117-145。
2003 〈文化感知身體的方式:人類學冷熱醫學研究的重新思考〉。《臺灣人類學刊》1(1):105-146。
2006 〈市場、價值建構與普洱茶交易中的陳韻〉。《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65:68-108。
2015 〈身體感:一個理論取向的探索〉。刊於《身體感的轉向》。余舜德編,頁1-36。臺北:臺灣大學出版社。
2018 〈「清香風味」作為研究主題:李亦園院士致力督促之身體感的研究取徑〉。《臺灣人類學刊》16(2):123-156。
吳佩樺
2000 《月經期相關飲食行為研究》。國立臺灣大學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亦園
1984 《人類學與現代社會》。臺北:水牛出版社。
1988 〈和諧與均衡:民間信仰中的宇宙詮釋與心靈慰藉模型〉。刊於《現代人心靈的真空及其補償,馬禮遜入華宣教 180 年紀念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林治平主編,頁5-24。臺北:宇宙光出版社。
1993 〈專題演講:中國飲食文化的理論基礎與研究課題。刊於《第一屆中國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編,頁1-11。台灣: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
1995 〈傳統中國價值觀與華人健康行為特性〉。刊於《華人的心理與治療》。曾文星編,頁29-52。臺北:桂冠圖書公司。
2000 〈中國飲食文化研究的理論圖像〉。刊於《第六屆中國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編,頁1-16。台灣: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
李淑玲、傅正思
2009 〈瑪卡植物的營養成份與功效之探討〉。《中華體育季刊》23(1):58-64。
李韶堯
2008 《《黃帝內經》氣化宇宙論思想研究》。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孟景春、周仲瑛
2007 《中醫學概論》。台北:知音。
林麗美
1995 《月經不調婦女之月經經驗與求醫行為之研究》。文化大學家政學系碩士論文。
孫鼎之
2014 〈美國糧援對台灣飲食文化之影響(1955-1965)〉。《中興史學》16:152-172。
翁佳音、曹明宗
2021 《吃的台灣史:荷蘭傳教士的麵包、清人的鮭魚罐頭、日治的牛肉吃法,尋找台灣的飲食文化史》。台北:貓頭鷹出版社。
翁玲玲
1994 《麻油鷄之外: 婦女作月子的種種情事》。台北:貓頭鷹出版社。
2007 〈滋陰與壯陽:漢人補養飲食中的性別建構〉。「性別與飲食研討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5月18日。
崔玖、林麗美
1998 〈台灣民聞食物養生的探討〉。刊於《第五屆中國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編,頁109-124。台灣: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
張珣
1984 〈臺灣漢人的醫療體系與醫療行為-一個臺灣北部農村的醫學〉。《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56:29-58。
1985 〈中國傳統飲食觀念的社會文化分析:以 (元) 賈銘「飲食須知」為例〉。《思與言》22(5):69-81。
2006 〈馨香禱祝:香氣的儀式力量〉。《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65:9-33。
2007 〈文化建構性別、身體與食物:以當歸為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67:71-116
2011 〈日常生活中「虛」的身體經驗〉。《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74:11-52。
2015 〈物與身體感理論:以香為例〉。刊於《身體感的轉向》。余舜德編,頁63-102。臺北:臺灣大學出版社。
張依依
2004 《世紀老招牌》。台北:商周。
章樂綺
1993 〈當今中國人的飲食養生觀〉。刊於《第二屆中國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編,頁15-21。台灣: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
陳元朋
2005 《舉箸常如服藥 ——本草史與飲食史視野下的「藥食如一」變遷史》。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陳映慈
2007 《不只是「食品」?:台灣保健食品消費文化初探》。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科均
2014 《傳統與創新:芝麻在臺灣養生飲食中的應用》。高雄餐旅大學台灣飲食文化產業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瑋全
2009 《戰後臺灣推廣麵食之研究(1945~1980)》。國立中正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
陳麗雯
2014 《「見黑即補」論臺灣烏骨雞食補文化》。國立高雄餐旅大學台灣飲食文化產業研究所碩士論文。
焦桐
2015 《味道福爾摩莎》。臺北:二魚文化。
黃季平
2006 〈做月內與坐月子中心-舊民俗轉為新產業〉。《民俗藝曲》150:139-147。
黃俊傑
2006 《戰後臺灣的轉型及其展望》。台北:臺大出版中心。
黃益萬
2003 《兩岸保健食品消費者行為研究~以台北與上海為例》。國立成功大學高階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楊玲玲
1993 〈中藥食補與體質〉。刊於《第二屆中國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編,頁39-52。台灣: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
熊秉眞
2021 〈挖出花旗參:一支18世紀植物穿越歐亞新舊大陸的傳奇〉。《中國飲食文化》17(1):145-164。


劉士永
2001 〈「清潔」、「衛生」與「保健」—日治時期臺灣社會公共衛生觀念之轉變〉。《臺灣史研究》8(1):41-88。
2013 〈戰後臺灣中西整合醫學發展的躓踣:以杜聰明與楊思標為例〉。《中醫藥雜誌》24:111-122。
劉惠敏
2014 《營養聖戰 40 年》。台北:天下文化。
蔡璧名
1996 《身體與自然:以<<黃帝內經素問>>為中心論古代思想傳統中的身體觀》。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2005 〈疾病場域與知覺現象:《傷寒論》中「煩」證的身體感〉。《臺大中文學報》67:61-104。

二、 外文著作
Ahern, Emily M.
1978 "The power and pollution of Chinese women." Studies in Chinese society
Anderson, Eugene
1980 “Heating” and “cooling” foods in Hong Kong and Taiwan. Social Science Information 19(2):237–268.
1987 Why is Humoral Medicine so Popular? Social Science and Medicine 25(4):331-337
Appadurai, Arjun
1986 The social life of things: Commodities in cultural perspectiv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Avena, Nicole et al.
2012 " Further developments in the neurobiology of food and addiction: update on the state of the science." Nutrition 28(4):341-343.
Bauman, Zygmunt
2002[2014]  《立法者與詮釋者》。王乾任譯。台北:弘智。
Beinfield, Harriet and Korngold, Efrem
1991 Between Heaven and Earth: A Guide to Chinese Medicine. New York: Ballantine Books.
Bruner, Edward M.
1986 Experience and its Expression. In The Anthropology of Experience. Turner, Victor W. and Edward M. Bruner, eds. Pp. 3-30. Urbana and Chicago: University of Illionois Press,
Chang, K. C.
1977 Food in Chinese culture.
Geertz, Clifford
1983 Local Knowledge: Further Essays in Interpretive Anthropology.
Gould-Martin, Katherine
1978 “Hot cold clean poison and dirt: Chinese folk medical categories.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Part B: Medical Anthropology 12(1B):39–46.
Harvey, David.
1989 “The Condition of Postmodernity: An Inquiry into the Origins of Cultural Change. Hoboken: Wiley-Blackwell
Howes, David
1991 The Varieties of Sensory Experience: A Sourcebook in the Anthropology of the Senses.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Ingold, Tim
2021[2000] The Perception of the Environment: Essays on Livelihood, Dwelling and Skill London:Routledge.
Jackson, Mark
2007 "The meaning of the body."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s on embodiment and consciousness. Psychology Press, 35-60.
Kopytoff, Igor
1986 The cultural biography of things: commoditization as process. In The cultural biography of things. Arjun Appadurai, ed. Pp. 64–92.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uomala, ‪Harri ‬‬‬‬‬‬‬‬‬‬‬‬‬‬‬‬‬‬‬‬‬
2002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practices and therapeutic power of mood-alleviative consumption in Finland. Psychology & Marketing, 19 (10), 813-836.
Luomala, ‪Harri ‬and Laaksonen, Martti‬‬‬‬‬‬‬‬‬‬‬‬‬‬‬‬‬
1999 A qualitative exploration of mood-regulatory self-gift behaviors. Journal of Economic Psychology, 20(2), 147-182..
Macht, Michael, and Dorothee Dettmer.
2006 Everyday mood and emotions after eating a chocolate bar or an apple. Appetite, 46(3):332-6.
Oliver, Jamie
2015[2014]  《傑米.奧利佛的療癒食物》。松露玫瑰譯。台北:三采
Ots, Thomas
1991 Phenomenology of the Body: The Subject-Object Problem in Psychosomatic Medicine and the Role of Traditional Medical Systems Herein. In Anthropologies of Medicine: A colloquium on West European and North American Perspectives. Beatrix Pfleiderer and Gilles Bibeau, eds. Pp. 43-58. Heidelberg: Vieweg.
Schultchen, Dana, et al.
2019 "Bidirectional relationship of stress and affect with physical activity and healthy eating." British 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 24(2): 315-333.
Srour, Bernard et al.
2000 Ultraprocessed Food Consumption and Risk of Type 2 Diabetes Among Participants of the NutriNet-Santé Prospective Cohort. JAMA Intern Med 180(2):283–291.
Stoller, Paul
1984 A Sound in Songhay cultural experience. American Ethnologist, 11 (3), 559-570.
Topley, Marjorie
1970 Chinese traditional ideas and the treatment of disease: two examples from Hong Kong. Man 5(3):421–437.
Weltens, Nathalie, Dongxing Zhao, and Lukas Van Oudenhove.
2014 "Where is the comfort in comfort foods? Mechanisms linking fat signaling, reward, and emotion." Neurogastroenterology & Motility 26(3):303-315.
三、 報刊資料
中央日報
1964 《獲供營養午餐學童 九月起增至二十萬 省議會教育質詢昨結束》2月5日:第三版。
中央日報
1964 《供應廿萬學童午餐 九月開始實行兩年 學校午劃協定中美雙方簽字 限贈我五百萬美元食物》。《中央日報》7月7日:第三版。
四、網路資料
行政院衛生署
2005 〈《國家癌症防治五年計畫》〉。https://wd.vghtpe.gov.tw/cancer/Image/doc/law2.pdf
楊定一
2022 〈【楊定一專欄】脫離對糖依賴 活得清爽,身心健康。〉。「康健雜誌」,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85773 ,2022年2月。
張越評
2017 〈你對甜食上癮了嗎?大腦想要你越吃越多。〉。「食力Food Next,https://www.foodnext.net/life/health2/paper/4852969648 ,2017年4月。
劉品希
2022 〈癌症蟬聯40年十大死因之首 肺癌仍是頭號殺手〉。「中央廣播電台網站,https://www.rti.org.tw/news/view/id/2137255 ,2022年。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https://ctext.org/zh
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 檢索網站:https://statdb.dgbas.gov.tw/pxweb/Dialog/Saveshow.asp
五、廣告影音資料(Youtube 影音平臺 )
白蘭氏四物雞精 金城武 讓我照顧妳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5Yksm6KEPw 檢索日期:2022年8月22日
桂格玫瑰四物飲-綜合篇 20sec tvc 2007 (minimax)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Poar0gEtSk 檢索日期:2022年8月22日
李時珍四物飲廣告2010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nZwgTJXVCg 檢索日期:2022年8月22日
統一四物雞精 林志玲廣告(2005)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0qrrXiIY1o 檢索日期:2022年8月22日
白蘭氏「健康是最好的禮物」廣告雞精便利貼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7mE0GkiPAg 檢索日期:2022年8月22日
白蘭氏學進鷄精 10有喝有保庇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GhQ1n1M7g8 檢索日期:2022年8月22日
白蘭氏雞精2018全新雙認證 加一點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rIyAZfzDfM 檢索日期:2022年8月22日
白蘭氏雙認證雞精2021年度廣告: 時時刻刻有備而來_15s上場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K6XFMVCJWg 檢索日期:2022年8月22日
白蘭氏雙認證鷄精-開車篇+黃子佼新年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wToLWykjZA 檢索日期:2022年8月22日
桂格養氣人蔘廣告 謝震武電梯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d1iUWfSAKY&t=0s 檢索日期:2022年8月23日
桂格養氣人蔘廣告 攻略人生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BSac2eUunA&t=0s 檢索日期:2022年8月23日
保力達B 關廟麵篇 https://youtu.be/dlUp0XFN4AA 檢索日期:2022年8月21日
維士比廣告-兄弟篇35秒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gjzAd1mVvw 檢索日期:2022年8月21日
三洋維士比液 過五關斬六將篇(伍佰代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wUyazRWDKs 檢索日期:2022年8月21日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民族學系
108259005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8259005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黃季平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Huang Chi-ping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游政諺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Yu, Cheng-Yenen_US
dc.creator (作者) 游政諺zh_TW
dc.creator (作者) Yu, Cheng-Yenen_US
dc.date (日期) 2022en_US
dc.date.accessioned 5-Oct-2022 09:36:50 (UTC+8)-
dc.date.available 5-Oct-2022 09:36:50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5-Oct-2022 09:36:50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08259005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42212-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民族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8259005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補」是一項具有臺灣在地文化特色的身體感項目,本文以身體感的研究取徑,透過訪談法與參與體驗法試圖歸納122位受訪者及10位主要報導人「補」的實踐與身體經驗。「食」作為啟動身體感知「補」的中介,藉由認知與感知兩層面的歸納與分析構築當代的臺灣人「食」補的圖像。

本文有以下主要發現:第一,後現代情境下,當代臺灣食補的面貌是眾聲喧嘩的。第二,補的感知項目底下有次一層級的感知項目,如氣、氣血、精神、體力。與其它感知項目形成體系性關係。第三,文化成員根據個人的實踐與身體經驗的不同,在感知能力與次一層級的感知項目的運用比例上有所差異。最後,臺灣人實踐食補的「共感」(common sense)展現了臺灣特色的「臺灣性」(Taiwanesity)。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Bu”(補) is a shentigan (身體感) category with Taiwanese local culture characteristics. The thesis adopts shentigan research approach through the interview method and the participation experience method. I try to summarize the practice and body experience of “Bu”of 122 interviewees and 10 key informants. "Shi"(食) is as an intermediary to activate the body`s perception of "Bu." I construct contemporary Taiwanese images of "Shi" Bu(「食」補) through induction and analysis at the cognitive and perceptual levels.

The main findings of this thesis are as follows: First, in the postmodern condition, the images of Shi Bu in contemporary Taiwan are heteroglossia. Second, there are many sub-level perception categories under the Bu category , such as Qi (氣), Qixie (氣血), Jingshen (精神), Khui-lat (氣力/體力) etc. It forms a systematic relationship with other shentigan categories. Third, members of culture differ in their perceptual abilities and the proportion of each item according to their individual practice and bodily experience. Lastly, I consider the practice of Shibu by Taiwanese people has a “common sense” (共感) that show up "Taiwaneseity" which is Taiwan characteristic.
en_US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緒論 1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1
第二節、研究回顧 4
一、「補-食補」知識體系的研究 4
二、身體與身體感的研究 7
第三節、研究方法與論文架構 8
第一章 當代臺灣「補」的認知與感知 13
第一節 半結構式的訪談與資料的量化 13
第二節 傳統食補的實踐與體現 23
一、日常的補 24
二、「非」常的補 31
三、從非日常到日常的:雞精之補 41
第三節 非傳統食補的實踐與體現 45
一、健康意識的實踐 45
二、保健食品的補給 48
三、身心療癒的追求 58
第二章 補:各具特色的故事 61
第一節 氣血:安曼家婦女的故事 62
第二節 精力:幾位男性的故事 70
一、體質相異的大明小明兩兄弟 71
二、野裸少年大寶 73
三、從財庫到精庫,阿文與幾位好友的壯陽追求 74
第三節 從滋補到療癒:從補身到身心療癒的趨勢 77
一、療癒食物(Comfort Food)的身心療癒:東尼的案例 77
二、上班族小毅的案例 81
第三章 後現代情境中的知識與認知 85
第一節 傳統健康知識體系 86
第二節 西方健康知識體系 89
第三節 後現代情境臺灣社會:補的知識與認知 93
第四章 感知能力的異同 97
第一節 基於體驗建構的感知項目 97
一、基於體驗的知識建構 97
二、能量 - 「補」的子感知項目 100
第二節「補」的子感知項目與感知能力的差異 102
一、年齡(生/熟手)的差異 103
二、性別的差異:氣血與精力 105
三、身體狀況的差異 110
結論 113
附錄一 119
參考書目 133
zh_TW
dc.format.extent 3526339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8259005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食補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在地知識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身體感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身體經驗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臺灣性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Shi Bu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Local knowledge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Shentigan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Body experience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Taiwaneseityen_US
dc.title (題名) 臺灣「食」補的多元實踐zh_TW
dc.title (題名) The diversified practices of &quot;Shi&quot; Bu in Taiwan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 中文著作
王明珂
2002 〈食物、身體、與族群邊界〉。刊於《第七屆中國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編,頁337-252。台灣: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
王瑞成
1990[1941] 〈冷熱與食補〉。刊於《民俗臺灣》第1卷。林川夫編,頁150-157。台北:武陵。
王德威
1998 《眾聲喧嘩》。臺北:遠流
王德睦、陳文玲
1986 〈日據時代以來台灣地區死亡率變遷〉。刊於《二十世紀的台灣人口變遷研討會論文集》。中國人口學會編,頁57-78。台中:中國人口學會。
石毛直道
1993 〈從世界觀看中國飲食文化的特色〉。刊於《第二屆中國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編,頁127-139。台灣: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
安勤之
2008 《四物湯的保健食品化:從物的生命史看中藥在台灣的當代轉化(1990-2008)》。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16 《救命仙草、健康食品或生技靈藥? 靈芝的科學、巿場與療效政治》。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余舜德
2000 〈食物冷熱系統、體驗與人類學研究:慈溪道場個案研究的意義〉。《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89:117-145。
2003 〈文化感知身體的方式:人類學冷熱醫學研究的重新思考〉。《臺灣人類學刊》1(1):105-146。
2006 〈市場、價值建構與普洱茶交易中的陳韻〉。《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65:68-108。
2015 〈身體感:一個理論取向的探索〉。刊於《身體感的轉向》。余舜德編,頁1-36。臺北:臺灣大學出版社。
2018 〈「清香風味」作為研究主題:李亦園院士致力督促之身體感的研究取徑〉。《臺灣人類學刊》16(2):123-156。
吳佩樺
2000 《月經期相關飲食行為研究》。國立臺灣大學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亦園
1984 《人類學與現代社會》。臺北:水牛出版社。
1988 〈和諧與均衡:民間信仰中的宇宙詮釋與心靈慰藉模型〉。刊於《現代人心靈的真空及其補償,馬禮遜入華宣教 180 年紀念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林治平主編,頁5-24。臺北:宇宙光出版社。
1993 〈專題演講:中國飲食文化的理論基礎與研究課題。刊於《第一屆中國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編,頁1-11。台灣: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
1995 〈傳統中國價值觀與華人健康行為特性〉。刊於《華人的心理與治療》。曾文星編,頁29-52。臺北:桂冠圖書公司。
2000 〈中國飲食文化研究的理論圖像〉。刊於《第六屆中國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編,頁1-16。台灣: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
李淑玲、傅正思
2009 〈瑪卡植物的營養成份與功效之探討〉。《中華體育季刊》23(1):58-64。
李韶堯
2008 《《黃帝內經》氣化宇宙論思想研究》。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孟景春、周仲瑛
2007 《中醫學概論》。台北:知音。
林麗美
1995 《月經不調婦女之月經經驗與求醫行為之研究》。文化大學家政學系碩士論文。
孫鼎之
2014 〈美國糧援對台灣飲食文化之影響(1955-1965)〉。《中興史學》16:152-172。
翁佳音、曹明宗
2021 《吃的台灣史:荷蘭傳教士的麵包、清人的鮭魚罐頭、日治的牛肉吃法,尋找台灣的飲食文化史》。台北:貓頭鷹出版社。
翁玲玲
1994 《麻油鷄之外: 婦女作月子的種種情事》。台北:貓頭鷹出版社。
2007 〈滋陰與壯陽:漢人補養飲食中的性別建構〉。「性別與飲食研討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5月18日。
崔玖、林麗美
1998 〈台灣民聞食物養生的探討〉。刊於《第五屆中國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編,頁109-124。台灣: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
張珣
1984 〈臺灣漢人的醫療體系與醫療行為-一個臺灣北部農村的醫學〉。《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56:29-58。
1985 〈中國傳統飲食觀念的社會文化分析:以 (元) 賈銘「飲食須知」為例〉。《思與言》22(5):69-81。
2006 〈馨香禱祝:香氣的儀式力量〉。《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65:9-33。
2007 〈文化建構性別、身體與食物:以當歸為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67:71-116
2011 〈日常生活中「虛」的身體經驗〉。《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74:11-52。
2015 〈物與身體感理論:以香為例〉。刊於《身體感的轉向》。余舜德編,頁63-102。臺北:臺灣大學出版社。
張依依
2004 《世紀老招牌》。台北:商周。
章樂綺
1993 〈當今中國人的飲食養生觀〉。刊於《第二屆中國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編,頁15-21。台灣: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
陳元朋
2005 《舉箸常如服藥 ——本草史與飲食史視野下的「藥食如一」變遷史》。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陳映慈
2007 《不只是「食品」?:台灣保健食品消費文化初探》。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科均
2014 《傳統與創新:芝麻在臺灣養生飲食中的應用》。高雄餐旅大學台灣飲食文化產業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瑋全
2009 《戰後臺灣推廣麵食之研究(1945~1980)》。國立中正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
陳麗雯
2014 《「見黑即補」論臺灣烏骨雞食補文化》。國立高雄餐旅大學台灣飲食文化產業研究所碩士論文。
焦桐
2015 《味道福爾摩莎》。臺北:二魚文化。
黃季平
2006 〈做月內與坐月子中心-舊民俗轉為新產業〉。《民俗藝曲》150:139-147。
黃俊傑
2006 《戰後臺灣的轉型及其展望》。台北:臺大出版中心。
黃益萬
2003 《兩岸保健食品消費者行為研究~以台北與上海為例》。國立成功大學高階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楊玲玲
1993 〈中藥食補與體質〉。刊於《第二屆中國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編,頁39-52。台灣: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
熊秉眞
2021 〈挖出花旗參:一支18世紀植物穿越歐亞新舊大陸的傳奇〉。《中國飲食文化》17(1):145-164。


劉士永
2001 〈「清潔」、「衛生」與「保健」—日治時期臺灣社會公共衛生觀念之轉變〉。《臺灣史研究》8(1):41-88。
2013 〈戰後臺灣中西整合醫學發展的躓踣:以杜聰明與楊思標為例〉。《中醫藥雜誌》24:111-122。
劉惠敏
2014 《營養聖戰 40 年》。台北:天下文化。
蔡璧名
1996 《身體與自然:以<<黃帝內經素問>>為中心論古代思想傳統中的身體觀》。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2005 〈疾病場域與知覺現象:《傷寒論》中「煩」證的身體感〉。《臺大中文學報》67:61-104。

二、 外文著作
Ahern, Emily M.
1978 "The power and pollution of Chinese women." Studies in Chinese society
Anderson, Eugene
1980 “Heating” and “cooling” foods in Hong Kong and Taiwan. Social Science Information 19(2):237–268.
1987 Why is Humoral Medicine so Popular? Social Science and Medicine 25(4):331-337
Appadurai, Arjun
1986 The social life of things: Commodities in cultural perspectiv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Avena, Nicole et al.
2012 " Further developments in the neurobiology of food and addiction: update on the state of the science." Nutrition 28(4):341-343.
Bauman, Zygmunt
2002[2014]  《立法者與詮釋者》。王乾任譯。台北:弘智。
Beinfield, Harriet and Korngold, Efrem
1991 Between Heaven and Earth: A Guide to Chinese Medicine. New York: Ballantine Books.
Bruner, Edward M.
1986 Experience and its Expression. In The Anthropology of Experience. Turner, Victor W. and Edward M. Bruner, eds. Pp. 3-30. Urbana and Chicago: University of Illionois Press,
Chang, K. C.
1977 Food in Chinese culture.
Geertz, Clifford
1983 Local Knowledge: Further Essays in Interpretive Anthropology.
Gould-Martin, Katherine
1978 “Hot cold clean poison and dirt: Chinese folk medical categories.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Part B: Medical Anthropology 12(1B):39–46.
Harvey, David.
1989 “The Condition of Postmodernity: An Inquiry into the Origins of Cultural Change. Hoboken: Wiley-Blackwell
Howes, David
1991 The Varieties of Sensory Experience: A Sourcebook in the Anthropology of the Senses.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Ingold, Tim
2021[2000] The Perception of the Environment: Essays on Livelihood, Dwelling and Skill London:Routledge.
Jackson, Mark
2007 "The meaning of the body."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s on embodiment and consciousness. Psychology Press, 35-60.
Kopytoff, Igor
1986 The cultural biography of things: commoditization as process. In The cultural biography of things. Arjun Appadurai, ed. Pp. 64–92.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uomala, ‪Harri ‬‬‬‬‬‬‬‬‬‬‬‬‬‬‬‬‬‬‬‬‬
2002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practices and therapeutic power of mood-alleviative consumption in Finland. Psychology & Marketing, 19 (10), 813-836.
Luomala, ‪Harri ‬and Laaksonen, Martti‬‬‬‬‬‬‬‬‬‬‬‬‬‬‬‬‬
1999 A qualitative exploration of mood-regulatory self-gift behaviors. Journal of Economic Psychology, 20(2), 147-182..
Macht, Michael, and Dorothee Dettmer.
2006 Everyday mood and emotions after eating a chocolate bar or an apple. Appetite, 46(3):332-6.
Oliver, Jamie
2015[2014]  《傑米.奧利佛的療癒食物》。松露玫瑰譯。台北:三采
Ots, Thomas
1991 Phenomenology of the Body: The Subject-Object Problem in Psychosomatic Medicine and the Role of Traditional Medical Systems Herein. In Anthropologies of Medicine: A colloquium on West European and North American Perspectives. Beatrix Pfleiderer and Gilles Bibeau, eds. Pp. 43-58. Heidelberg: Vieweg.
Schultchen, Dana, et al.
2019 "Bidirectional relationship of stress and affect with physical activity and healthy eating." British 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 24(2): 315-333.
Srour, Bernard et al.
2000 Ultraprocessed Food Consumption and Risk of Type 2 Diabetes Among Participants of the NutriNet-Santé Prospective Cohort. JAMA Intern Med 180(2):283–291.
Stoller, Paul
1984 A Sound in Songhay cultural experience. American Ethnologist, 11 (3), 559-570.
Topley, Marjorie
1970 Chinese traditional ideas and the treatment of disease: two examples from Hong Kong. Man 5(3):421–437.
Weltens, Nathalie, Dongxing Zhao, and Lukas Van Oudenhove.
2014 "Where is the comfort in comfort foods? Mechanisms linking fat signaling, reward, and emotion." Neurogastroenterology & Motility 26(3):303-315.
三、 報刊資料
中央日報
1964 《獲供營養午餐學童 九月起增至二十萬 省議會教育質詢昨結束》2月5日:第三版。
中央日報
1964 《供應廿萬學童午餐 九月開始實行兩年 學校午劃協定中美雙方簽字 限贈我五百萬美元食物》。《中央日報》7月7日:第三版。
四、網路資料
行政院衛生署
2005 〈《國家癌症防治五年計畫》〉。https://wd.vghtpe.gov.tw/cancer/Image/doc/law2.pdf
楊定一
2022 〈【楊定一專欄】脫離對糖依賴 活得清爽,身心健康。〉。「康健雜誌」,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85773 ,2022年2月。
張越評
2017 〈你對甜食上癮了嗎?大腦想要你越吃越多。〉。「食力Food Next,https://www.foodnext.net/life/health2/paper/4852969648 ,2017年4月。
劉品希
2022 〈癌症蟬聯40年十大死因之首 肺癌仍是頭號殺手〉。「中央廣播電台網站,https://www.rti.org.tw/news/view/id/2137255 ,2022年。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https://ctext.org/zh
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 檢索網站:https://statdb.dgbas.gov.tw/pxweb/Dialog/Saveshow.asp
五、廣告影音資料(Youtube 影音平臺 )
白蘭氏四物雞精 金城武 讓我照顧妳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5Yksm6KEPw 檢索日期:2022年8月22日
桂格玫瑰四物飲-綜合篇 20sec tvc 2007 (minimax)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Poar0gEtSk 檢索日期:2022年8月22日
李時珍四物飲廣告2010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nZwgTJXVCg 檢索日期:2022年8月22日
統一四物雞精 林志玲廣告(2005)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0qrrXiIY1o 檢索日期:2022年8月22日
白蘭氏「健康是最好的禮物」廣告雞精便利貼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7mE0GkiPAg 檢索日期:2022年8月22日
白蘭氏學進鷄精 10有喝有保庇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GhQ1n1M7g8 檢索日期:2022年8月22日
白蘭氏雞精2018全新雙認證 加一點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rIyAZfzDfM 檢索日期:2022年8月22日
白蘭氏雙認證雞精2021年度廣告: 時時刻刻有備而來_15s上場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K6XFMVCJWg 檢索日期:2022年8月22日
白蘭氏雙認證鷄精-開車篇+黃子佼新年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wToLWykjZA 檢索日期:2022年8月22日
桂格養氣人蔘廣告 謝震武電梯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d1iUWfSAKY&t=0s 檢索日期:2022年8月23日
桂格養氣人蔘廣告 攻略人生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BSac2eUunA&t=0s 檢索日期:2022年8月23日
保力達B 關廟麵篇 https://youtu.be/dlUp0XFN4AA 檢索日期:2022年8月21日
維士比廣告-兄弟篇35秒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gjzAd1mVvw 檢索日期:2022年8月21日
三洋維士比液 過五關斬六將篇(伍佰代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wUyazRWDKs 檢索日期:2022年8月21日
zh_TW
dc.identifier.doi (DOI) 10.6814/NCCU202201630en_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