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工藝復興與文化資產的治理-交趾陶傳承的案例研究
Craft Revival and The Governanc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The Case of Koji Pottery Inheritance
作者 鍾秀卿
Chung, Hsiu-Ching
貢獻者 湯京平
Tang, Ching-Ping
鍾秀卿
Chung, Hsiu-Ching
關鍵詞 交趾陶
傳承
工藝復興
無形文化資產
文化資本
Koji Pottery
Inheritance
Craft Revitalizatio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Cultural Capital
日期 2022
上傳時間 9-Mar-2023 18:04:09 (UTC+8)
摘要 傳統工藝的復振是近年來漸受重視的文化議題,工業化及全球化浪潮襲捲各國,許多傳統工藝都不敵這股浪潮沖擊,市場需求下降產業衰退,導致技藝有日漸消失的迫切危機,各國開始重視文化資產的保存,試圖重拾傳統工藝的價值,透過各種機制加以保護,許多傳統工藝也力圖復振,希望能藉此突破困境,留住技藝。在諸多傳統工藝當中,本研究以交趾陶工藝的復振經驗為例,探討交趾陶在當代如何藉由創新轉型,透過政府和民間的集體努力,讓技藝保存傳承下去。研究發現,具備市場價值的技藝更有傳承動力,設計為傳統工藝加值,現代設計結合交趾陶工藝,具藝術性及實用性,透過重新詮釋,與當代生活重新鏈結,交趾陶工藝在現代已成為深具在地特色的文化藝術,創新奠基於傳統,透過用途、材質、技術、題材等的研發、改良、創新,不斷地嘗試求新求變,讓日漸失傳的技藝有了新生命,提升市場價值再創新市場,交趾陶技藝也可以成為創造營收的文化資本,此工藝現代化的成果來自市場、社區與國家力量的輳合,文化藝術重新社會建構的集體努力。
Many societies reconsider some craft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s before totally losing them in modernization. Revitalizing them involves multiple dimensions of efforts, including recognizing their modern values and building up a viable production process to survive market competition. This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inheritance of Koji Pottery in Chiayi County. It explores how such traditional arts can be reborn by adding new technologies, new designs to fit modern life,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old arts in contemporary aesthetics. This research illustrates how such revitalization can be achieved by grassroots initiators who combine markets and state mechanisms with collective actions of conserving traditional art crafts.
參考文獻 方美玲(2001)。漫談文化再製,2020年6月11日,取自:https://mail.nhu.edu.tw/~society/e-j/15/15-6.htm
方偉達(2016)。節慶觀光與民俗。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方鴻源(2001)。交趾陶之淵源及其製釉技巧。載於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編),台灣交趾陶裝飾藝術(145-160)。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文化部(2020)。社區營造三期及村落文化發展計畫(105-110年),2022年11月11日,取自:https://www.moc.gov.tw/information_302_45992.html
文化部(2022)。文化部發布修訂「文化藝術獎助及促進條例施行細則」、「公共藝術設置辦法」 公共藝術經費增加1.5倍,2022年11月11日,取自:https://www.moc.gov.tw/information_250_142965.html
文建會(2004)。文化白皮書。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王燕(2016)。傳統手藝的現代傳承。南京市:譯林出版社。
王瀞苡(2022)。解密韓國!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行銷到全世界的引動力,2022年11月20日,取自:https://magazine.ncfta.gov.tw/onlinearticle_138_938.html
朱珮儀(2020)。當代生活中工藝與設計的聯集,台灣工藝。77,9-13。
吳永華(2000)。臺灣歷史紀念物:日治時期台灣史蹟名勝與天然紀念物的故事。台中:晨星出版社P8-10、P277-290。
李汾陽(2010)。文化資產概論。臺北:秀威資訊科技。
李秉豪、但慶淮(2020)。手手企業社 結合台灣傳統工藝與設計,2022年11月8日,取自:https://www.peopo.org/news/476949
李擷瓔(2019)。「工藝在嘉X創意再加」特展,2020年3月31日,取自:https://www.epochtimes.com/b5/19/12/1/n11692737.htm
李擷瓔(2022)。藝師進校園推交趾陶藝術 學生提升美感體驗,2022年5月21日,取自:https://www.epochtimes.com/b5/22/4/5/n13697034.htm
周星(2021)。从“传统工艺品”到“日本遗产”—名古屋的“有松・鸣海扎染”。2022年11月18日,取自:http://www.artanthropology.com/show.aspx?id=2202&cid=7
周新富(2005)。布爾迪厄論學校教育與文化再製。臺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周維崇(2012)。文化做為地方發展的資本,2022年12月8日,取自:http://interlocution.weebly.com/35413355423554222727review--forum/3
周樑楷(2009)。文化傳統或文化遺產。載於梅豪方、周樑楷、唐一安(編),Objects, Heritage and Cultural Identity文物、文化遺產與文化認同(33-44)。臺北: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林伯賢(2011)。工藝產業,再現風華。臺灣工藝。42,32-35。
武岳 等(譯)(2016)。誠實的手藝(美帆原著)。臺北市:寫樂文化。
邱詩縈(2007)。地方政府舉辦節慶之研究─以新竹國際玻璃藝術節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職業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施翠峰(2000)。重新認識臺灣交趾陶。載於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編),以手築夢-台灣交趾陶藝術(14-36)。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洪鎌德(2013)。當代政治社會學(二版一刷)。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英珂(譯)(2012)。留住手藝(鹽野米松原著)。廣西:廣西師範大學。
徐明君(2013)。由「藝」到「役」:傳統木工技藝場域中勞動意義之變遷。南華大學應用社會學系社會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22)。民間藝術保存傳習計畫專區,2022年11月10日,取自:https://collections.ncfta.gov.tw/pages/list/preserve.aspx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所(2018)。可以燎原的設計之火,台灣工藝。69,1。
張尊禎、黃小靖、陳明輝、張淑卿 等(2019)。職人魂‧創新路:15個工藝品牌的進化之道。臺北:遠流出版公司。
張朝福(2017)。傳承在地交趾陶藝文化 林森國小森鐵交趾陶牆揭幕,2022年11月7日,取自:https://ynews.page.link/gKb1
張維倫、潘筱瑜、蔡宜真、鄒歷安(譯)(2001)。文化經濟學(David Throsby原著)。臺北: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
莊致嘉、游騰林(2016)。反省文化資本理論在臺灣的有效性:文化 品味、教育和階級的關聯性及其變遷。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16(1),39-87。
許嘉猷(2011)。藝術之眼:布爾迪厄的藝術社會學理論及其在台灣之量化與質化研究。臺北:唐山出版社。
郭菀琪(譯)(2011)。給設計以靈魂:當現代設計遇見傳統工藝(喜多俊之原著)。臺北:經濟新潮社。
陳志賢(2015)。月亮是外國的圓?以皮耶.布迪厄觀點分析品味與資本對本國藝文參與之影響。南藝學報,10,1-31。
陳秀珠(2022)。台灣交趾陶的發展與傳承脈絡簡介,2022年11月22日,取自:https://digital.ceramics.ntpc.gov.tw/zh-tw/Collection/2_23.htm?2
陳秀萍(譯)(2019)。布赫迪厄:從場域、慣習到文化資本,「結構主義英雄」親傳弟子對大師經典概念的再考證(Jean-Louis Fabiani原著)。臺北:麥田城邦文化出版。
陳思文 等(譯)(2002)。被發明的傳統(The Invention of Tradition)(Hobsbawm, Eric J.等原著)。臺北:貓頭鷹。
陳玲芳(2011)。一心一藝:巨匠的技與美。臺中:文建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
陳美智(2005)。「無形文化資產」保存策略研究—聚焦於傳統表演藝術的探討。佛光人文社會學院藝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宜蘭縣。
陳國寧(2000)。台灣交趾陶與產業展望。載於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編),以手築夢-台灣交趾陶藝術(37-50)。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陳淑慧(2008)。從文化資產保存現況探討本土傳統技藝傳承之永續策略。國立高雄大學都市發展與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磅礡(2017)。一心一藝:巨匠的技與美7。臺中: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彭馨慧(2015)。臺灣無形文化資產傳習計畫學員後續發展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湯京平、吳嘉苓等(2005)。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質性研究法。臺北:臺灣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黃世輝(2002)。社區自主營造的理念與機制-黃世輝研究論文集。台北:建築情報季刊雜誌社。
黃貞燕(2008)。日韓無形的文化財保護制度。宜蘭:台灣傳統藝術總處籌備處。
黃翔瑜(2012)。臺灣文化保存法制之實踐與比較(1930-1982)。臺灣文獻,2,192-195。
黃蘭燕(2012)。專題企劃:工藝的保存與傳承,窯火不熄-漫談陶博館工藝傳習二、三事。臺灣工藝, 46,14-21。
經典雜誌編著(2014)。咱ㄟ社區:永續台灣的美好力量。台北:經典雜誌出版社。
雷鎮興(譯)(2019)。讓日本工藝走入下一個百年的設計經營術(中川政七原著)。臺北:行人文化實驗室。
嘉義市政府文化局(2016)。嘉義市傳統藝術交趾陶保存維護計畫,2020年12月25日,取自:https://www.chiayi.gov.tw/News_Content.aspx?n=1284&s=614015
嘉義市政府文化局(2018)。106-107年嘉義市交趾陶館及史蹟資料館交趾陶文物調查研究計畫,2020年12月25日,取自:https://www.chiayi.gov.tw/News_Content.aspx?n=1284&s=378092
趙蕙鈴(1995)。布狄厄論文化資本的再生產結構-文化區辨的社會建構過程。思與言,33(1),161-184。
劉維公(2006)。風格社會。臺北:天下文化。
歐陽辰柔(2018)。台灣傳統工藝遇上現代設計!日星鑄字行 張介冠X一間印書行 顏宏霖對談「工藝傳承」這檔事,2022年11月7日,取自:https://www.wowlavie.com/article/ae2201185
蔡美麗(2001)。文化政策與台灣工藝發展(1979-1999)。東海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中。
蕭瑞麟(2016)。不用數字的研究—鍛鍊深度思考力的質性研究(二版十七刷)。新北:臺灣培生教育。
賴佩君(2019)。漆繪仕、龍南天然漆博物館、光山行的漆藝產業復振之路。臺灣工藝。72,34-37。
謝東哲(2015)。交趾陶藝術應用於空間美學設計之實踐導向型研究。亞太創意技術學院文化創意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苗栗縣。
謝菲(2016)。留住手藝-名錄制度下民間手工藝的保護與傳承研究。中國天津市:南開大學出版社。
簡政展、杜文田(2018)。設計力,工藝產業的推進器,當季專題:工藝×設計-技藝加乘‧嶄新貌,台灣工藝。69,6-13。
顏水龍(1952)。台灣工藝。台南:光華印書館。
顏亮一(2005)。全球化時代的文化遺產:古蹟保存理論之批判性回顧,地理學報, 42,1-24。
魏玫娟、湯京平(2017)。文化資產治理與公民參與:大陸培田古民居的案例分析。台灣政治學刊,21(1),113-156。
鹽野米松(2018)。在職人修行的路上,你不能馬上知道什麼是最重要的,需要磨礪心志才能體會到。載於茶烏龍(編),知日•不朽的匠人,49,26-27。北京:中信出版社。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行政管理碩士學程
106921029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6921029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湯京平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Tang, Ching-Ping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鍾秀卿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Chung, Hsiu-Chingen_US
dc.creator (作者) 鍾秀卿zh_TW
dc.creator (作者) Chung, Hsiu-Chingen_US
dc.date (日期) 2022en_US
dc.date.accessioned 9-Mar-2023 18:04:09 (UTC+8)-
dc.date.available 9-Mar-2023 18:04:09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9-Mar-2023 18:04:09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06921029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43680-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行政管理碩士學程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6921029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傳統工藝的復振是近年來漸受重視的文化議題,工業化及全球化浪潮襲捲各國,許多傳統工藝都不敵這股浪潮沖擊,市場需求下降產業衰退,導致技藝有日漸消失的迫切危機,各國開始重視文化資產的保存,試圖重拾傳統工藝的價值,透過各種機制加以保護,許多傳統工藝也力圖復振,希望能藉此突破困境,留住技藝。在諸多傳統工藝當中,本研究以交趾陶工藝的復振經驗為例,探討交趾陶在當代如何藉由創新轉型,透過政府和民間的集體努力,讓技藝保存傳承下去。研究發現,具備市場價值的技藝更有傳承動力,設計為傳統工藝加值,現代設計結合交趾陶工藝,具藝術性及實用性,透過重新詮釋,與當代生活重新鏈結,交趾陶工藝在現代已成為深具在地特色的文化藝術,創新奠基於傳統,透過用途、材質、技術、題材等的研發、改良、創新,不斷地嘗試求新求變,讓日漸失傳的技藝有了新生命,提升市場價值再創新市場,交趾陶技藝也可以成為創造營收的文化資本,此工藝現代化的成果來自市場、社區與國家力量的輳合,文化藝術重新社會建構的集體努力。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Many societies reconsider some craft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s before totally losing them in modernization. Revitalizing them involves multiple dimensions of efforts, including recognizing their modern values and building up a viable production process to survive market competition. This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inheritance of Koji Pottery in Chiayi County. It explores how such traditional arts can be reborn by adding new technologies, new designs to fit modern life,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old arts in contemporary aesthetics. This research illustrates how such revitalization can be achieved by grassroots initiators who combine markets and state mechanisms with collective actions of conserving traditional art crafts.en_US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傳統工藝產業的現代意義 1
第一節 臺灣傳統工藝產業的發展概況 1
壹、日漸消逝的技藝 1
貳、交趾陶工藝在臺灣 2
第二節 無形文化資產保存 6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9
第二章 如何將傳統工藝轉化成文化資本 13
第一節 文化資本 13
壹、文化資本的概念、形式與文化財貨 13
貳、慣習與場域 15
參、階級、品味、消費與文化再製 16
肆、文化資本概念應用於交趾陶 17
第二節 無形文化資產治理 19
壹、我國無形文化資產保存 19
貳、日本無形文化財保護制度 23
參、韓國無形文化財保護制度 31
肆、小結 35
第三節 工藝在現代化過程裡的復振 35
壹、創新轉型 36
貳、保存傳承 38
第三章 研究設計 43
第一節 個案研究與研究流程 43
第二節 研究架構 44
第三節 研究方法 45
第四節 研究限制 47
第四章 交趾陶傳承 49
第一節 踏上交趾陶傳承之路 49
壹、承接家業,卻困難重重 49
貳、守護交趾陶,持續努力 54
第二節 為文化紮根,致力保存文化資產 57
壹、鑑古今知未來:補足歷史紀錄,分門別類系統化 57
貳、記錄老藝師是一場和時間賽跑的歷程 58
參、在生活教育中培養文化資本 60
第三節 再創交趾陶工藝的市場價值 63
壹、開發無鉛釉,走出更寬廣的路 63
貳、跨域合作為老技藝注入新生命 66
參、在地化就是全球化 69
第四節 企業創新的精神:透過詮釋與當代生活重新鏈結 71
壹、透過公共藝術等方式重新詮釋 71
貳、廟頂走入生活,與當代生活重新鏈結 75
參、設計驅動創新,運用文化資本提升傳承力道 78
第五節 文化的生產與再生產,重新社會建構的集體努力 81
壹、市場:文化轉化為資本 81
貳、交趾陶藝文社區:地方文化產業化的實踐場域 84
參、國家推動的文化再製 92
第五章 交趾陶傳承案例分析 95
第一節 工藝技術作為文化資產的治理標的 95
第二節 守住傳統與持續創新 99
第三節 具備市場價值的技藝更有傳承動力 103
第四節 挑戰及交趾陶的文化再製成果 107
第六章 結論 111
參考文獻 120
zh_TW
dc.format.extent 8394672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6921029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交趾陶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傳承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工藝復興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無形文化資產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文化資本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Koji Pottery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Inheritance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Craft Revitalization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Cultural Capitalen_US
dc.title (題名) 工藝復興與文化資產的治理-交趾陶傳承的案例研究zh_TW
dc.title (題名) Craft Revival and The Governanc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The Case of Koji Pottery Inheritance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方美玲(2001)。漫談文化再製,2020年6月11日,取自:https://mail.nhu.edu.tw/~society/e-j/15/15-6.htm
方偉達(2016)。節慶觀光與民俗。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方鴻源(2001)。交趾陶之淵源及其製釉技巧。載於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編),台灣交趾陶裝飾藝術(145-160)。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文化部(2020)。社區營造三期及村落文化發展計畫(105-110年),2022年11月11日,取自:https://www.moc.gov.tw/information_302_45992.html
文化部(2022)。文化部發布修訂「文化藝術獎助及促進條例施行細則」、「公共藝術設置辦法」 公共藝術經費增加1.5倍,2022年11月11日,取自:https://www.moc.gov.tw/information_250_142965.html
文建會(2004)。文化白皮書。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王燕(2016)。傳統手藝的現代傳承。南京市:譯林出版社。
王瀞苡(2022)。解密韓國!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行銷到全世界的引動力,2022年11月20日,取自:https://magazine.ncfta.gov.tw/onlinearticle_138_938.html
朱珮儀(2020)。當代生活中工藝與設計的聯集,台灣工藝。77,9-13。
吳永華(2000)。臺灣歷史紀念物:日治時期台灣史蹟名勝與天然紀念物的故事。台中:晨星出版社P8-10、P277-290。
李汾陽(2010)。文化資產概論。臺北:秀威資訊科技。
李秉豪、但慶淮(2020)。手手企業社 結合台灣傳統工藝與設計,2022年11月8日,取自:https://www.peopo.org/news/476949
李擷瓔(2019)。「工藝在嘉X創意再加」特展,2020年3月31日,取自:https://www.epochtimes.com/b5/19/12/1/n11692737.htm
李擷瓔(2022)。藝師進校園推交趾陶藝術 學生提升美感體驗,2022年5月21日,取自:https://www.epochtimes.com/b5/22/4/5/n13697034.htm
周星(2021)。从“传统工艺品”到“日本遗产”—名古屋的“有松・鸣海扎染”。2022年11月18日,取自:http://www.artanthropology.com/show.aspx?id=2202&cid=7
周新富(2005)。布爾迪厄論學校教育與文化再製。臺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周維崇(2012)。文化做為地方發展的資本,2022年12月8日,取自:http://interlocution.weebly.com/35413355423554222727review--forum/3
周樑楷(2009)。文化傳統或文化遺產。載於梅豪方、周樑楷、唐一安(編),Objects, Heritage and Cultural Identity文物、文化遺產與文化認同(33-44)。臺北: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林伯賢(2011)。工藝產業,再現風華。臺灣工藝。42,32-35。
武岳 等(譯)(2016)。誠實的手藝(美帆原著)。臺北市:寫樂文化。
邱詩縈(2007)。地方政府舉辦節慶之研究─以新竹國際玻璃藝術節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職業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施翠峰(2000)。重新認識臺灣交趾陶。載於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編),以手築夢-台灣交趾陶藝術(14-36)。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洪鎌德(2013)。當代政治社會學(二版一刷)。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英珂(譯)(2012)。留住手藝(鹽野米松原著)。廣西:廣西師範大學。
徐明君(2013)。由「藝」到「役」:傳統木工技藝場域中勞動意義之變遷。南華大學應用社會學系社會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22)。民間藝術保存傳習計畫專區,2022年11月10日,取自:https://collections.ncfta.gov.tw/pages/list/preserve.aspx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所(2018)。可以燎原的設計之火,台灣工藝。69,1。
張尊禎、黃小靖、陳明輝、張淑卿 等(2019)。職人魂‧創新路:15個工藝品牌的進化之道。臺北:遠流出版公司。
張朝福(2017)。傳承在地交趾陶藝文化 林森國小森鐵交趾陶牆揭幕,2022年11月7日,取自:https://ynews.page.link/gKb1
張維倫、潘筱瑜、蔡宜真、鄒歷安(譯)(2001)。文化經濟學(David Throsby原著)。臺北: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
莊致嘉、游騰林(2016)。反省文化資本理論在臺灣的有效性:文化 品味、教育和階級的關聯性及其變遷。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16(1),39-87。
許嘉猷(2011)。藝術之眼:布爾迪厄的藝術社會學理論及其在台灣之量化與質化研究。臺北:唐山出版社。
郭菀琪(譯)(2011)。給設計以靈魂:當現代設計遇見傳統工藝(喜多俊之原著)。臺北:經濟新潮社。
陳志賢(2015)。月亮是外國的圓?以皮耶.布迪厄觀點分析品味與資本對本國藝文參與之影響。南藝學報,10,1-31。
陳秀珠(2022)。台灣交趾陶的發展與傳承脈絡簡介,2022年11月22日,取自:https://digital.ceramics.ntpc.gov.tw/zh-tw/Collection/2_23.htm?2
陳秀萍(譯)(2019)。布赫迪厄:從場域、慣習到文化資本,「結構主義英雄」親傳弟子對大師經典概念的再考證(Jean-Louis Fabiani原著)。臺北:麥田城邦文化出版。
陳思文 等(譯)(2002)。被發明的傳統(The Invention of Tradition)(Hobsbawm, Eric J.等原著)。臺北:貓頭鷹。
陳玲芳(2011)。一心一藝:巨匠的技與美。臺中:文建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
陳美智(2005)。「無形文化資產」保存策略研究—聚焦於傳統表演藝術的探討。佛光人文社會學院藝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宜蘭縣。
陳國寧(2000)。台灣交趾陶與產業展望。載於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編),以手築夢-台灣交趾陶藝術(37-50)。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陳淑慧(2008)。從文化資產保存現況探討本土傳統技藝傳承之永續策略。國立高雄大學都市發展與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磅礡(2017)。一心一藝:巨匠的技與美7。臺中: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彭馨慧(2015)。臺灣無形文化資產傳習計畫學員後續發展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湯京平、吳嘉苓等(2005)。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質性研究法。臺北:臺灣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黃世輝(2002)。社區自主營造的理念與機制-黃世輝研究論文集。台北:建築情報季刊雜誌社。
黃貞燕(2008)。日韓無形的文化財保護制度。宜蘭:台灣傳統藝術總處籌備處。
黃翔瑜(2012)。臺灣文化保存法制之實踐與比較(1930-1982)。臺灣文獻,2,192-195。
黃蘭燕(2012)。專題企劃:工藝的保存與傳承,窯火不熄-漫談陶博館工藝傳習二、三事。臺灣工藝, 46,14-21。
經典雜誌編著(2014)。咱ㄟ社區:永續台灣的美好力量。台北:經典雜誌出版社。
雷鎮興(譯)(2019)。讓日本工藝走入下一個百年的設計經營術(中川政七原著)。臺北:行人文化實驗室。
嘉義市政府文化局(2016)。嘉義市傳統藝術交趾陶保存維護計畫,2020年12月25日,取自:https://www.chiayi.gov.tw/News_Content.aspx?n=1284&s=614015
嘉義市政府文化局(2018)。106-107年嘉義市交趾陶館及史蹟資料館交趾陶文物調查研究計畫,2020年12月25日,取自:https://www.chiayi.gov.tw/News_Content.aspx?n=1284&s=378092
趙蕙鈴(1995)。布狄厄論文化資本的再生產結構-文化區辨的社會建構過程。思與言,33(1),161-184。
劉維公(2006)。風格社會。臺北:天下文化。
歐陽辰柔(2018)。台灣傳統工藝遇上現代設計!日星鑄字行 張介冠X一間印書行 顏宏霖對談「工藝傳承」這檔事,2022年11月7日,取自:https://www.wowlavie.com/article/ae2201185
蔡美麗(2001)。文化政策與台灣工藝發展(1979-1999)。東海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中。
蕭瑞麟(2016)。不用數字的研究—鍛鍊深度思考力的質性研究(二版十七刷)。新北:臺灣培生教育。
賴佩君(2019)。漆繪仕、龍南天然漆博物館、光山行的漆藝產業復振之路。臺灣工藝。72,34-37。
謝東哲(2015)。交趾陶藝術應用於空間美學設計之實踐導向型研究。亞太創意技術學院文化創意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苗栗縣。
謝菲(2016)。留住手藝-名錄制度下民間手工藝的保護與傳承研究。中國天津市:南開大學出版社。
簡政展、杜文田(2018)。設計力,工藝產業的推進器,當季專題:工藝×設計-技藝加乘‧嶄新貌,台灣工藝。69,6-13。
顏水龍(1952)。台灣工藝。台南:光華印書館。
顏亮一(2005)。全球化時代的文化遺產:古蹟保存理論之批判性回顧,地理學報, 42,1-24。
魏玫娟、湯京平(2017)。文化資產治理與公民參與:大陸培田古民居的案例分析。台灣政治學刊,21(1),113-156。
鹽野米松(2018)。在職人修行的路上,你不能馬上知道什麼是最重要的,需要磨礪心志才能體會到。載於茶烏龍(編),知日•不朽的匠人,49,26-27。北京:中信出版社。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