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知識的承繼與轉型:學科建制下的朱自清文學教育論
Inheritance and Transformation of Literary Knowledge: A study of Zhu Ziqing`s Literary Education Discussion within the Disciplinary System
作者 林軒名
貢獻者 曾守正
林軒名
關鍵詞 朱自清
文學教育
學科體制
中國文學系
中文系
現代化
Zhu Ziqing
Literature education
Discipline system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Modernization
日期 2023
上傳時間 9-Mar-2023 18:11:21 (UTC+8)
摘要 本文的研究對象朱自清,在「五四」時期成長起來的背景,使他對現代化有著自覺的積極追求,並因而留意到於中國傳統學術體系下所生成的中國文學,在新式教育的學科體制中面臨著「中/西」學術配置的平衡和「新/舊」銜接與轉化的問題,因此本文即以文學學科在學科體制的「中/西」、「古/今」兩難為背景,探討朱自清對中國文學在現代學科體制的適應與轉化歷程中形成的思考與回應。
全文共分為五章。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闡釋研究對象及研究範圍,之後對前人研究成果加以概述與評價,由此引出研究進路的討論。第二章從文學的學科化談起,回顧文學學科的創設歷程,據此觀察中國文學在仿西制而建的學術體制中,所遭遇的調適問題,次敘近代文學觀念的中西交匯,探討中西文學觀念的衝突與調和,並綜合學科內外的文學觀念轉化情況,還原朱自清文學教育論的形成語境。第三章則從朱自清對文學工具、形式及內涵的論述,釐清他對「文學」乃至於「文學教育」的內涵及意義的理解,並據此探討朱自清對古典與現代文學之間傳承與轉折的辨析,以及如何面對「中/西」、「古/今」的調適問題,展現他對現代文學教育的思考理路及追求。第四章則在前文基礎上,將朱自清的文學教育觀放置在民初公共言說領域的討論脈絡中,還原他的文學教育知識結構,並考察他與中文學界的對話與交流,以進行同一時空維度的比較。第五章則為以上所論做一整體的回顧與評估,總結朱自清在現代文學教育現代化的價值與影響,繼而提出本文的限制和未來展望。
本文透過研究朱自清對接流「傳統/現代」和溝通「中/西」的努力,以期增加朱自清文學教育論的現代意義。
The research object of this paper, Zhu Ziqing, grew up during the May Fourth, which made him have a conscious and active pursuit of modernization, and thus noticed that the Chinese literature produced under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academic system is in the discipline system of the new education, which facing the problem of the balance of "Chinese/Western" academic allocation and the connec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al/modern". Therefore, this thesis takes the dilemma of "Chinese/Western" and "traditional/modern" in the discipline system of literature as the background, and explores Zhu Ziqing`s thinking and response to the adapt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literature in the modern discipline system.
This thesis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as the introdution, which discusses the motives, purpose, subjects and relevant areas of research undertaken. Based on the disciplinaryization of literature, chapter two reviews the history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discipline of literature, and observes the adjustment problems encountered by Chinese literature in the academic system built to imitate the Western system; then narrates the intersec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oncepts in modern literature, and discuss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literature. The conflict and reconciliation of literary concepts,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literary concepts inside and outside the discipline, restore the formation context of Zhu Ziqing`s literary education theory.
Chapter three clarifies his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notation and meaning of "literature" and even "literary education" from Zhu Ziqing`s discussion of literary tools, forms and connotations, and based on this, discusses Zhu Ziqing`s inheritance and transition between classical and modern literature and how to deal with the adjustment problems of "Chinese/Western" and "ancient/modern" to show his thinking and pursuit of modern literature education.
Chapter four would based of the previous chapter, puts Zhu Ziqing`s literary education view in the context of discussion in the field of public discourse in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restores his literary education knowledge structure, and examines his dialogue and exchanges with Chinese literary colleagues in order to unify Comparison of space-time dimensions.
Chapter five reviews and reflects on the previous research content, summarizes the value and influence of Zhu Ziqing in the modernization of modern literature education, and then puts forward the limitations and future prospects of this paper.
This study aims to increase the modern significance of Zhu Ziqing`s theory of literary education by studying Zhu Ziqing`s efforts to connect "traditional/modern" and communicate "Chinese/Western" in the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參考文獻 一、朱自清著作(依出版時間為順序排列)
朱自清、葉聖陶:《精讀指導舉隅》,上海:商務印書館,1942年。
朱自清、葉聖陶:《略讀指導舉隅》,上海:商務印書館,1943年。
朱自清、葉聖陶:《國文教學》,上海:開明書店,1945年。
朱自清:《經典常談》,上海:文光書店,1946年。
朱自清:《詩言志辨》,上海:開明書店,1947年。
朱自清:《標準與尺度》,上海:文光書店,1948年。
朱自清、葉聖陶、呂叔湘編:《開明文言讀本》,上海:開明書店,1948年。
朱自清、呂叔湘、葉聖陶:《開明新編高級國文讀本》,上海:開明書店,1948年。
朱自清著,朱自清全集編輯委員會編:《朱自清文集》,上海:開明書店,1953年。
朱自清著,朱喬森編:《朱自清全集》第一卷,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88年。
朱自清著,朱喬森編:《朱自清全集》第二~八卷,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3年。
朱自清著,朱喬森編:《博學舉隅》,臺北:開今文化事業公司,1994年。
朱自清著,朱喬森編:《朱自清全集》第十~十二卷,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年。
朱自清講授,劉晶雯整理:《朱自清中國文學批評研究獎義》,天津:新華書店,2004年。

二、古籍文獻(依作者時代為順序排列)
〔清〕王韜著:《弢園文錄外編》,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
〔清〕朱壽朋編:《光緒朝東華錄》第四冊,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
〔清〕朱壽朋編:《光緒朝東華錄》第五冊,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
〔清〕吳汝綸:《東遊叢錄》,收入施培毅、徐壽凱點校:《吳汝綸全集》第三卷,合肥:黃山書社,2002年。
〔清〕吳汝綸《日記》,施培毅、徐壽凱點校:《吳汝綸全集》第四卷,合肥:黃山書社,2002年。
〔清〕文字改革出版社編:《清末文字改革文集》,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58年。
〔清〕張之洞撰,趙德馨編:《張之洞全集(四)》,武漢:武漢出版社,2008年。
〔清〕陳忠倚編:《皇朝經世文三編》卷四十一,《近代中國史料叢刊》冊751,臺北:文海出版社,1972年。
[清]黃遵憲:《日本國志》第33卷,臺北縣:文海出版社,1981年。
〔清〕趙爾巽等:《清史稿》,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
〔清〕鄭觀應:《盛世危言》,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4年。

三、近現代報刊及史料文獻(依作者姓氏筆畫為順序排列)
丁易:〈論大學國文系〉,《國文月刊》第39期,1945年11月。
王了一:〈大學中文系和新文藝的創造〉,《國文月刊》第43-44合期,1946年6月。
王學珍、郭建榮主編:《北京大學史料》第1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文科改訂課程會議議決案修正〉,《北京大學日刊》1917年12月9日,第2版。
〈文學院各學系課程大綱〉,《北京大學日刊》1931年9月14日第5版、第6版。
〈文學院概況‧課程及課程說明〉,《國立中央大學一覽》,南京:國立中央大學教務處出版組,1930年。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光緒朝上諭檔》第31冊,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
北京大學校史研究室編:《北京大學史料第一卷:1898-1911》,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
朱光潛:〈文學院課程之檢討〉,載於《高等教育季刊》第1卷第3期,1941年9月。
朱有瓛編:《中國近代學制史料》第1輯上冊,上海:華東師範出版社,1983年。
朱有瓛、戚名琇、錢曼倩、霍益萍編:《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匯編:教育行政機構及教育團體》,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
朱東潤:〈對於大學中國文學系的一點希望〉,載於《一周評論(重慶)》第11期,1941年1月。
朱維之:〈中外文合系是必然的趨勢〉,《國文月刊》第65期,1948年3月。
李心莊:〈如何達到培養文學專門人才之目的〉,載於《高等教育季刊》第2卷第3期,1942年7月。
李廣田:〈文學與文化(論新文學和大學中文系)〉,《國文月刊》第43-44期,1946年6月。
呂叔湘:〈關於中外語文的分系和中文系的課程分組〉,《國文月刊》第67期,1948年5月。
汪辟疆:〈修訂部頒中國文學系科目表見書〉,《中國文學(重慶)》第1卷第3期,1944年8月。
余賢勳:〈部頒中國文學系科目商榷表〉,載於《斯文》第1卷第19期,1941年7月。
杜鋼百:〈與中山大學校長鄒魯先生論中文系(?)改革意見書〉,《教授與作家》第1卷第1期,1934年7月。
周宇同:《中國現代教育史》,載周谷城主編:《民國叢書》第一編第49冊,上海:上海書店,1989年。
胡山源:〈論大學國文系及其科目〉,《國文月刊》第49期,1946年11月。
胡毓寰:〈大學中國文學系課程私議〉(1948),《政衡》,新第3卷第2期。
徐中玉:〈讀聞朱二先生文後〉,《國文月刊》第65期,1948年3月。
徐中玉:〈國文教學五論〉,《國文月刊》第66期,1948年4月。
浦江清、朱自清、魏建功等:〈卷首語〉,《國文月刊》第1卷第1期,1940年6月。
浦江清:〈論大學文學院的文學系〉,《周論》第1卷第14期,1948年4月。
高時良編:《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匯編:洋務運動時期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
國立清華大學:《國立清華大學一覽》,北平:國立清華大學,1929年。
張世祿:〈大學「中國文學系」之設置及其使命〉(1947),《學識》,第1卷第5-6期。
張守義:〈為部頒中國文學系科目表贊一辭〉,載於《斯文》第2卷第1期,1941年10月。
陳子展:〈關於大學中國文學系的建議和意見〉,《國文月刊》第65期,1948年3月。
陳望道:〈兩個原則〉,《國文月刊》第65期,1948年3月。
教育部編:《大學科目表》(滬八版),上海:正中書局,1947年6月。
清華大學校史研究室編:《清華大學九十年》,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年。
盛澄華:〈試說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的途徑〉,《周論》第1卷第6期,1948年2月。
傅庚生:〈中文系教學意見商兌〉,《國文月刊》第49期,1946年11月。
湯志鈞、陳祖恩編:《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匯編:戊戌時期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
程俊英:〈我對於中國文學系課程改革意見〉,《國文月刊》第65期,1948年3月。
程會昌:〈部頒中國文學系科目表平議〉,《斯文》第1卷第16期,1941年5月。
程會昌:〈論今日大學中文系教學之蔽〉,《國文月刊》第16期,1942年10月。
馮至:〈關於調整大學中文外文二系機構的一點意見〉,《大公報(天津)》第三版1948年4月28日。
葉公超:〈大學應分設語言文字與文學兩系的建議〉,《獨立評論》第168號,北平:獨立評論雜誌社,1935年9月15日。
楊振聲:〈清華中國文學會有史之第一頁〉,《國立清華大學校刊》第22期,1928 年12 月17 日。
楊振聲:〈紀念朱自清先生〉,《新路》第1卷第16期,1948年8月。
楊振聲:〈為追悼朱自清先生講到中國文學系〉,《文學雜誌》第3卷第5期,1948年10月。
聞一多:〈調整大學文學院中國文學外國語文學二系機構芻議〉,《國文月刊》第63期,1948年1月。
劉半農:〈我之文學改良觀〉,《新青年》第3卷第3號,1917年6月。
潘懋元、劉海峰編:《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匯編:高等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
璩鑫圭、童富勇編:《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匯編:教育思想》,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
璩鑫圭、唐良炎編:《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匯編:學制演變》,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

四、期刊及會議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為順序排列)
王文仁:〈中國新文學史的開路者──朱自清及其《中國新文學研究綱要》〉,《東吳中文學報》第21期,2011年5月。
沈衛威:〈新文學進課堂與中國現代文學學科的確立〉,《山東社會科學》第119期,2005年7月。
明飛龍:〈西南聯大對白話新文學的堅守和開拓──以《國文月刊》為中心的考察〉,《名作欣賞》,2015年第1期(2015年1月)。
周愚文:〈吳汝綸日本教育考察與對晚清學制建立影響程度的再探討〉,《教育科學研究期刊》第60卷第3期(2015年3月)。
林軒名:〈民初中文系學科發展的想像:以《國文月刊》「中文系科目表」的討論為中心〉,臺北:第十六屆「有鳳初鳴——漢學多元化領域之探索」全國研究生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2020)。
姚丹:〈西南聯大中文系、外文系和校園裡的新文學創造〉,《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99年第1期,1999年1月。
陳金霞:〈《國文月刊》辦刊始末〉,《編輯之友》第10期(總第182期),2011年10月。
陳平原:〈「文學」如何「教育」─關於「文學課堂」的追懷、重構與闡釋〉,《中國文學學報》第1期,2010年12月。
陳國球:〈文學批評作為中國文學研究的方法──兼談朱自清的文學批評研究〉,《政大中文學報》第20期,2013年12月。
陳國球:〈文學立科:《京師大學堂章程》與「文學」〉,《漢學研究》第23卷第21期,2005年6月。
陳國球:〈文學批評作為中國文學研究的方法-兼談朱自清的文學批評研究〉,《政大中文學報》第20期,2013年12月。
張珂:〈通向世界文學之路:民國時期中文系與外文系的世界文學課程設置與溝通〉,《中國比較文學》,2017年第3期(總第108期),2017年7月。
張灝:〈晚清思想發展試論――幾個基本論點的提出與討論〉,《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七期,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8年。
劉正:〈新發現的一份西南聯大文藝活動史料〉,《尋根》2014年第4期,2014年8月。

五、專書論著(依作者姓氏筆畫為順序排列)
中國史學會編:《戊戌變法》(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
王汎森主編:《中國近代思想史的轉型時代》,臺北:聯經出版社,2007 年。
王東杰:《聲入心通:國語運動與現代中國》,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9年。
王國維著,謝維陽、房鑫亮主編:《王國維全集》第14卷,杭州:杭州教育出版社,2009年。
王照:《官話合聲字母》,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57年。
王智明:《落地轉譯:臺灣外文研究的百年軌跡》,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21年。
方祖燊、鄭奮鵬、張孝裕:《六十年來之國語運動簡史》,收入程發軔主編:《六十年來之國學(二)》,臺北:正中書局,1972年。
左玉河:《從四部之學到七科之學──學術分科與近代中國知識系統之創建》,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年。
朱金順編:《朱自清研究資料》,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1年。
朱姝:《「語言統一」與現代中國文學運動》,新北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8年。
朱喬森編:《中國現代作家選集──朱自清》,臺北:書林出版社,1992年。
李弘祺:《學以為己:傳統中國的教育》,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2年。
李奭學:《譯述:明末耶穌會翻譯文學論》,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2年。
余英時:《知識人與中國文化的價值》,臺北:時報文化出版,2007年。
呂順長編:《晚清中國人日本考察記集成:教育考察記》,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9年。
沈衛威:《民國大學的文脈》,新北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4年。
周作人著,鍾叔河編訂:《周作人散文全集》第二卷,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
周作人著,止庵校訂:《藝術與生活》,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俞平伯、吳晗等著:《最完整的人格──朱自清先生哀念集》,北京:新華書店,1988年。
姜建:《完美的人格──朱自清》,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1年。
姜建、吳為公:《朱自清年譜》,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0年。
胡適著,歐陽哲生編:《胡適文集(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胡適著,歐陽哲生編:《胡適文集(二)》,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胡適著,歐陽哲生編:《胡適文集(三)》,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胡適著,歐陽哲生編:《胡適文集(八)》,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胡適著,歐陽哲生編:《胡適文集(九)》,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袁進:《中國文學觀念的近代變革》,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6年。
夏曉虹、王風等:《文學語言與文章體式──從晚清到「五四」》,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
章太炎:《國學講習會略說》,收入張昭軍編:《章太炎講國學》,北京:東方出版社,2007年。
陳平原:《晚清文學教室 : 從北大到臺大》,臺北:麥田出版,2005年。
陳平原:《作為學科的文學史──文學教育的方法、途徑及境界》,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
陳以愛:《中國現代學術研究機構的興起:以北大研究所國學門為中心的探討》,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
陳孝全、劉泰隆編:《朱自清:用星火畫夢的大詩人》,臺北:海風出版社,1996年。
陳國球:《文學如何成為知識:文學批評、文學研究與文學教育》,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3年。
郭良夫編:《完美的人格──朱自清的治學和為人》,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年。
張枬、王忍之:《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時論選集》第一卷,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77年。
梁啟超著:《飲冰室合集‧文集之一》,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梁啟超著:《飲冰室合集‧文集之二》,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梁啟超撰,朱維錚導讀:《清代學術概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梁啟超著,吳松等點校:《飲冰室文集點校》第1集,昆明:雲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
張傳敏:《民國時期的大學新文學課程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
粟永清:《知識生產與學科規訓》,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
黃延復:《水木清華:二三十年代清華校園文化》,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傅斯年著,歐陽哲生編:《傅斯年全集》第四卷,臺北:聯經出版社,1980年。
楊儒賓等編:《人文百年,化成天下:中華民國百年人文傳承大展(文集)》,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2011年。
趙家璧主編,胡適選編:《中國新文學大系‧建設理論集》,上海:良友圖書印刷公司,1935年。
聞黎明、侯菊坤編:《聞一多年譜長編》,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
蔡元培著,高平叔編:《蔡元培全集》第二卷,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蔡元培著,高平叔編:《蔡元培全集》第三卷,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鄭毓瑜:《姿與言:詩國革命新論》,臺北:麥田出版,2017年。
劉禾著,宋偉杰等譯:《跨語際實踐:文學,民族文化與被譯介的現代性(中國,1900-1937)》,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年。
劉龍心:《學術與制度:學科體制與現代中國史學的建立》,臺北:遠流出版社,2002年9月。
黎錦熙:《新著國語文法》,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51年。
黎錦熙:《國語運動史綱》卷一,收入《民國叢書》第二編第52冊,上海:上海書店,1989年。
蕭超然等:《北京大學校史增訂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年。
藍棣之、解志熙編:《遠去的背影──清華大學中文系紀念朱自清新文學研究論文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
戴燕:《文學史的權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羅常培:《中國人與中國文》,上海:開明書店,1945年5月。
關曉紅:《晚清學部研究》,廣東:廣東教育出版社,2000年。

六、學位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為順序排列)
林淑娟:《文的系譜》,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6年。
季劍青:《大學視野中的新文學──1930年代北平的大學教育與文學生產》,北京:北京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博士論文,2007年。
許琇禎:《朱自清及其散文》,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
高于婷:《「古今」與「中西」之間的「中文系」──以1930-1940年代清華中文系的發展為中心》,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張亞君:《朱自清大學文學教育研究》,新疆:石河子大學教育學碩士論文,2018年。
陳永豐:《朱自清語文教育研究》,花蓮: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語文科教學班碩士論文,2004年。
蔡明純:《西文東漸:近代中國「外國文學門」的成立與發展》,臺北:東吳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劉羿宏:《「只是朱顏改」:1960至1970年代臺大外文系改革之於臺灣外文系的生成構作》,桃園:國立中央大學英美語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劉順文:《西南聯大文人群生活文化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7年。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106151021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615102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曾守正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林軒名zh_TW
dc.creator (作者) 林軒名zh_TW
dc.date (日期) 2023en_US
dc.date.accessioned 9-Mar-2023 18:11:21 (UTC+8)-
dc.date.available 9-Mar-2023 18:11:21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9-Mar-2023 18:11:21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06151021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43712-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中國文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6151021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文的研究對象朱自清,在「五四」時期成長起來的背景,使他對現代化有著自覺的積極追求,並因而留意到於中國傳統學術體系下所生成的中國文學,在新式教育的學科體制中面臨著「中/西」學術配置的平衡和「新/舊」銜接與轉化的問題,因此本文即以文學學科在學科體制的「中/西」、「古/今」兩難為背景,探討朱自清對中國文學在現代學科體制的適應與轉化歷程中形成的思考與回應。
全文共分為五章。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闡釋研究對象及研究範圍,之後對前人研究成果加以概述與評價,由此引出研究進路的討論。第二章從文學的學科化談起,回顧文學學科的創設歷程,據此觀察中國文學在仿西制而建的學術體制中,所遭遇的調適問題,次敘近代文學觀念的中西交匯,探討中西文學觀念的衝突與調和,並綜合學科內外的文學觀念轉化情況,還原朱自清文學教育論的形成語境。第三章則從朱自清對文學工具、形式及內涵的論述,釐清他對「文學」乃至於「文學教育」的內涵及意義的理解,並據此探討朱自清對古典與現代文學之間傳承與轉折的辨析,以及如何面對「中/西」、「古/今」的調適問題,展現他對現代文學教育的思考理路及追求。第四章則在前文基礎上,將朱自清的文學教育觀放置在民初公共言說領域的討論脈絡中,還原他的文學教育知識結構,並考察他與中文學界的對話與交流,以進行同一時空維度的比較。第五章則為以上所論做一整體的回顧與評估,總結朱自清在現代文學教育現代化的價值與影響,繼而提出本文的限制和未來展望。
本文透過研究朱自清對接流「傳統/現代」和溝通「中/西」的努力,以期增加朱自清文學教育論的現代意義。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The research object of this paper, Zhu Ziqing, grew up during the May Fourth, which made him have a conscious and active pursuit of modernization, and thus noticed that the Chinese literature produced under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academic system is in the discipline system of the new education, which facing the problem of the balance of "Chinese/Western" academic allocation and the connec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al/modern". Therefore, this thesis takes the dilemma of "Chinese/Western" and "traditional/modern" in the discipline system of literature as the background, and explores Zhu Ziqing`s thinking and response to the adapt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literature in the modern discipline system.
This thesis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as the introdution, which discusses the motives, purpose, subjects and relevant areas of research undertaken. Based on the disciplinaryization of literature, chapter two reviews the history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discipline of literature, and observes the adjustment problems encountered by Chinese literature in the academic system built to imitate the Western system; then narrates the intersec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oncepts in modern literature, and discuss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literature. The conflict and reconciliation of literary concepts,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literary concepts inside and outside the discipline, restore the formation context of Zhu Ziqing`s literary education theory.
Chapter three clarifies his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notation and meaning of "literature" and even "literary education" from Zhu Ziqing`s discussion of literary tools, forms and connotations, and based on this, discusses Zhu Ziqing`s inheritance and transition between classical and modern literature and how to deal with the adjustment problems of "Chinese/Western" and "ancient/modern" to show his thinking and pursuit of modern literature education.
Chapter four would based of the previous chapter, puts Zhu Ziqing`s literary education view in the context of discussion in the field of public discourse in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restores his literary education knowledge structure, and examines his dialogue and exchanges with Chinese literary colleagues in order to unify Comparison of space-time dimensions.
Chapter five reviews and reflects on the previous research content, summarizes the value and influence of Zhu Ziqing in the modernization of modern literature education, and then puts forward the limitations and future prospects of this paper.
This study aims to increase the modern significance of Zhu Ziqing`s theory of literary education by studying Zhu Ziqing`s efforts to connect "traditional/modern" and communicate "Chinese/Western" in the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en_US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2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範圍 6
第三節 前人研究成果概述 8
第四節 研究進路與章節安排 14

第二章 現代文學教育的興起:文學的學科化 17
第一節 改革以救亡:清末世變下育才興學的破與立 18
第二節 分科鼎立:「文學」學科的形成與發展 30
第三節 涵容中西的調和:「文學」意義的演進 37

第三章 還諸「文學」真面目:朱自清的文學教育觀 51
第一節 朱自清文學觀之內涵 52
第二節 商榷學科知識體:新舊文學的調適 74
第三節 古今中外的平衡:文學教育的方法與目的 80

第四章 公共時論中的再思考:朱自清文學教育觀的變與不變 93
第一節 部頒中國文學系必修選修科目表 93
第二節 從現代文學意識到文學專門 112

第五章 結論 129
第一節 研究成果的回顧與反思 129
第二節 研究侷限與展望 134

參考書目 139
附錄 147
zh_TW
dc.format.extent 4687516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6151021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朱自清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文學教育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學科體制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中國文學系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中文系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現代化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Zhu Ziqing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Literature education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Discipline system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Modernizationen_US
dc.title (題名) 知識的承繼與轉型:學科建制下的朱自清文學教育論zh_TW
dc.title (題名) Inheritance and Transformation of Literary Knowledge: A study of Zhu Ziqing`s Literary Education Discussion within the Disciplinary System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朱自清著作(依出版時間為順序排列)
朱自清、葉聖陶:《精讀指導舉隅》,上海:商務印書館,1942年。
朱自清、葉聖陶:《略讀指導舉隅》,上海:商務印書館,1943年。
朱自清、葉聖陶:《國文教學》,上海:開明書店,1945年。
朱自清:《經典常談》,上海:文光書店,1946年。
朱自清:《詩言志辨》,上海:開明書店,1947年。
朱自清:《標準與尺度》,上海:文光書店,1948年。
朱自清、葉聖陶、呂叔湘編:《開明文言讀本》,上海:開明書店,1948年。
朱自清、呂叔湘、葉聖陶:《開明新編高級國文讀本》,上海:開明書店,1948年。
朱自清著,朱自清全集編輯委員會編:《朱自清文集》,上海:開明書店,1953年。
朱自清著,朱喬森編:《朱自清全集》第一卷,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88年。
朱自清著,朱喬森編:《朱自清全集》第二~八卷,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3年。
朱自清著,朱喬森編:《博學舉隅》,臺北:開今文化事業公司,1994年。
朱自清著,朱喬森編:《朱自清全集》第十~十二卷,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年。
朱自清講授,劉晶雯整理:《朱自清中國文學批評研究獎義》,天津:新華書店,2004年。

二、古籍文獻(依作者時代為順序排列)
〔清〕王韜著:《弢園文錄外編》,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
〔清〕朱壽朋編:《光緒朝東華錄》第四冊,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
〔清〕朱壽朋編:《光緒朝東華錄》第五冊,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
〔清〕吳汝綸:《東遊叢錄》,收入施培毅、徐壽凱點校:《吳汝綸全集》第三卷,合肥:黃山書社,2002年。
〔清〕吳汝綸《日記》,施培毅、徐壽凱點校:《吳汝綸全集》第四卷,合肥:黃山書社,2002年。
〔清〕文字改革出版社編:《清末文字改革文集》,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58年。
〔清〕張之洞撰,趙德馨編:《張之洞全集(四)》,武漢:武漢出版社,2008年。
〔清〕陳忠倚編:《皇朝經世文三編》卷四十一,《近代中國史料叢刊》冊751,臺北:文海出版社,1972年。
[清]黃遵憲:《日本國志》第33卷,臺北縣:文海出版社,1981年。
〔清〕趙爾巽等:《清史稿》,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
〔清〕鄭觀應:《盛世危言》,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4年。

三、近現代報刊及史料文獻(依作者姓氏筆畫為順序排列)
丁易:〈論大學國文系〉,《國文月刊》第39期,1945年11月。
王了一:〈大學中文系和新文藝的創造〉,《國文月刊》第43-44合期,1946年6月。
王學珍、郭建榮主編:《北京大學史料》第1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文科改訂課程會議議決案修正〉,《北京大學日刊》1917年12月9日,第2版。
〈文學院各學系課程大綱〉,《北京大學日刊》1931年9月14日第5版、第6版。
〈文學院概況‧課程及課程說明〉,《國立中央大學一覽》,南京:國立中央大學教務處出版組,1930年。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光緒朝上諭檔》第31冊,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
北京大學校史研究室編:《北京大學史料第一卷:1898-1911》,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
朱光潛:〈文學院課程之檢討〉,載於《高等教育季刊》第1卷第3期,1941年9月。
朱有瓛編:《中國近代學制史料》第1輯上冊,上海:華東師範出版社,1983年。
朱有瓛、戚名琇、錢曼倩、霍益萍編:《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匯編:教育行政機構及教育團體》,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
朱東潤:〈對於大學中國文學系的一點希望〉,載於《一周評論(重慶)》第11期,1941年1月。
朱維之:〈中外文合系是必然的趨勢〉,《國文月刊》第65期,1948年3月。
李心莊:〈如何達到培養文學專門人才之目的〉,載於《高等教育季刊》第2卷第3期,1942年7月。
李廣田:〈文學與文化(論新文學和大學中文系)〉,《國文月刊》第43-44期,1946年6月。
呂叔湘:〈關於中外語文的分系和中文系的課程分組〉,《國文月刊》第67期,1948年5月。
汪辟疆:〈修訂部頒中國文學系科目表見書〉,《中國文學(重慶)》第1卷第3期,1944年8月。
余賢勳:〈部頒中國文學系科目商榷表〉,載於《斯文》第1卷第19期,1941年7月。
杜鋼百:〈與中山大學校長鄒魯先生論中文系(?)改革意見書〉,《教授與作家》第1卷第1期,1934年7月。
周宇同:《中國現代教育史》,載周谷城主編:《民國叢書》第一編第49冊,上海:上海書店,1989年。
胡山源:〈論大學國文系及其科目〉,《國文月刊》第49期,1946年11月。
胡毓寰:〈大學中國文學系課程私議〉(1948),《政衡》,新第3卷第2期。
徐中玉:〈讀聞朱二先生文後〉,《國文月刊》第65期,1948年3月。
徐中玉:〈國文教學五論〉,《國文月刊》第66期,1948年4月。
浦江清、朱自清、魏建功等:〈卷首語〉,《國文月刊》第1卷第1期,1940年6月。
浦江清:〈論大學文學院的文學系〉,《周論》第1卷第14期,1948年4月。
高時良編:《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匯編:洋務運動時期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
國立清華大學:《國立清華大學一覽》,北平:國立清華大學,1929年。
張世祿:〈大學「中國文學系」之設置及其使命〉(1947),《學識》,第1卷第5-6期。
張守義:〈為部頒中國文學系科目表贊一辭〉,載於《斯文》第2卷第1期,1941年10月。
陳子展:〈關於大學中國文學系的建議和意見〉,《國文月刊》第65期,1948年3月。
陳望道:〈兩個原則〉,《國文月刊》第65期,1948年3月。
教育部編:《大學科目表》(滬八版),上海:正中書局,1947年6月。
清華大學校史研究室編:《清華大學九十年》,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年。
盛澄華:〈試說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的途徑〉,《周論》第1卷第6期,1948年2月。
傅庚生:〈中文系教學意見商兌〉,《國文月刊》第49期,1946年11月。
湯志鈞、陳祖恩編:《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匯編:戊戌時期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
程俊英:〈我對於中國文學系課程改革意見〉,《國文月刊》第65期,1948年3月。
程會昌:〈部頒中國文學系科目表平議〉,《斯文》第1卷第16期,1941年5月。
程會昌:〈論今日大學中文系教學之蔽〉,《國文月刊》第16期,1942年10月。
馮至:〈關於調整大學中文外文二系機構的一點意見〉,《大公報(天津)》第三版1948年4月28日。
葉公超:〈大學應分設語言文字與文學兩系的建議〉,《獨立評論》第168號,北平:獨立評論雜誌社,1935年9月15日。
楊振聲:〈清華中國文學會有史之第一頁〉,《國立清華大學校刊》第22期,1928 年12 月17 日。
楊振聲:〈紀念朱自清先生〉,《新路》第1卷第16期,1948年8月。
楊振聲:〈為追悼朱自清先生講到中國文學系〉,《文學雜誌》第3卷第5期,1948年10月。
聞一多:〈調整大學文學院中國文學外國語文學二系機構芻議〉,《國文月刊》第63期,1948年1月。
劉半農:〈我之文學改良觀〉,《新青年》第3卷第3號,1917年6月。
潘懋元、劉海峰編:《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匯編:高等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
璩鑫圭、童富勇編:《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匯編:教育思想》,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
璩鑫圭、唐良炎編:《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匯編:學制演變》,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

四、期刊及會議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為順序排列)
王文仁:〈中國新文學史的開路者──朱自清及其《中國新文學研究綱要》〉,《東吳中文學報》第21期,2011年5月。
沈衛威:〈新文學進課堂與中國現代文學學科的確立〉,《山東社會科學》第119期,2005年7月。
明飛龍:〈西南聯大對白話新文學的堅守和開拓──以《國文月刊》為中心的考察〉,《名作欣賞》,2015年第1期(2015年1月)。
周愚文:〈吳汝綸日本教育考察與對晚清學制建立影響程度的再探討〉,《教育科學研究期刊》第60卷第3期(2015年3月)。
林軒名:〈民初中文系學科發展的想像:以《國文月刊》「中文系科目表」的討論為中心〉,臺北:第十六屆「有鳳初鳴——漢學多元化領域之探索」全國研究生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2020)。
姚丹:〈西南聯大中文系、外文系和校園裡的新文學創造〉,《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99年第1期,1999年1月。
陳金霞:〈《國文月刊》辦刊始末〉,《編輯之友》第10期(總第182期),2011年10月。
陳平原:〈「文學」如何「教育」─關於「文學課堂」的追懷、重構與闡釋〉,《中國文學學報》第1期,2010年12月。
陳國球:〈文學批評作為中國文學研究的方法──兼談朱自清的文學批評研究〉,《政大中文學報》第20期,2013年12月。
陳國球:〈文學立科:《京師大學堂章程》與「文學」〉,《漢學研究》第23卷第21期,2005年6月。
陳國球:〈文學批評作為中國文學研究的方法-兼談朱自清的文學批評研究〉,《政大中文學報》第20期,2013年12月。
張珂:〈通向世界文學之路:民國時期中文系與外文系的世界文學課程設置與溝通〉,《中國比較文學》,2017年第3期(總第108期),2017年7月。
張灝:〈晚清思想發展試論――幾個基本論點的提出與討論〉,《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七期,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8年。
劉正:〈新發現的一份西南聯大文藝活動史料〉,《尋根》2014年第4期,2014年8月。

五、專書論著(依作者姓氏筆畫為順序排列)
中國史學會編:《戊戌變法》(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
王汎森主編:《中國近代思想史的轉型時代》,臺北:聯經出版社,2007 年。
王東杰:《聲入心通:國語運動與現代中國》,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9年。
王國維著,謝維陽、房鑫亮主編:《王國維全集》第14卷,杭州:杭州教育出版社,2009年。
王照:《官話合聲字母》,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57年。
王智明:《落地轉譯:臺灣外文研究的百年軌跡》,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21年。
方祖燊、鄭奮鵬、張孝裕:《六十年來之國語運動簡史》,收入程發軔主編:《六十年來之國學(二)》,臺北:正中書局,1972年。
左玉河:《從四部之學到七科之學──學術分科與近代中國知識系統之創建》,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年。
朱金順編:《朱自清研究資料》,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1年。
朱姝:《「語言統一」與現代中國文學運動》,新北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8年。
朱喬森編:《中國現代作家選集──朱自清》,臺北:書林出版社,1992年。
李弘祺:《學以為己:傳統中國的教育》,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2年。
李奭學:《譯述:明末耶穌會翻譯文學論》,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2年。
余英時:《知識人與中國文化的價值》,臺北:時報文化出版,2007年。
呂順長編:《晚清中國人日本考察記集成:教育考察記》,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9年。
沈衛威:《民國大學的文脈》,新北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4年。
周作人著,鍾叔河編訂:《周作人散文全集》第二卷,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
周作人著,止庵校訂:《藝術與生活》,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俞平伯、吳晗等著:《最完整的人格──朱自清先生哀念集》,北京:新華書店,1988年。
姜建:《完美的人格──朱自清》,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1年。
姜建、吳為公:《朱自清年譜》,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0年。
胡適著,歐陽哲生編:《胡適文集(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胡適著,歐陽哲生編:《胡適文集(二)》,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胡適著,歐陽哲生編:《胡適文集(三)》,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胡適著,歐陽哲生編:《胡適文集(八)》,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胡適著,歐陽哲生編:《胡適文集(九)》,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袁進:《中國文學觀念的近代變革》,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6年。
夏曉虹、王風等:《文學語言與文章體式──從晚清到「五四」》,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
章太炎:《國學講習會略說》,收入張昭軍編:《章太炎講國學》,北京:東方出版社,2007年。
陳平原:《晚清文學教室 : 從北大到臺大》,臺北:麥田出版,2005年。
陳平原:《作為學科的文學史──文學教育的方法、途徑及境界》,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
陳以愛:《中國現代學術研究機構的興起:以北大研究所國學門為中心的探討》,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
陳孝全、劉泰隆編:《朱自清:用星火畫夢的大詩人》,臺北:海風出版社,1996年。
陳國球:《文學如何成為知識:文學批評、文學研究與文學教育》,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3年。
郭良夫編:《完美的人格──朱自清的治學和為人》,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年。
張枬、王忍之:《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時論選集》第一卷,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77年。
梁啟超著:《飲冰室合集‧文集之一》,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梁啟超著:《飲冰室合集‧文集之二》,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梁啟超撰,朱維錚導讀:《清代學術概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梁啟超著,吳松等點校:《飲冰室文集點校》第1集,昆明:雲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
張傳敏:《民國時期的大學新文學課程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
粟永清:《知識生產與學科規訓》,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
黃延復:《水木清華:二三十年代清華校園文化》,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傅斯年著,歐陽哲生編:《傅斯年全集》第四卷,臺北:聯經出版社,1980年。
楊儒賓等編:《人文百年,化成天下:中華民國百年人文傳承大展(文集)》,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2011年。
趙家璧主編,胡適選編:《中國新文學大系‧建設理論集》,上海:良友圖書印刷公司,1935年。
聞黎明、侯菊坤編:《聞一多年譜長編》,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
蔡元培著,高平叔編:《蔡元培全集》第二卷,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蔡元培著,高平叔編:《蔡元培全集》第三卷,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鄭毓瑜:《姿與言:詩國革命新論》,臺北:麥田出版,2017年。
劉禾著,宋偉杰等譯:《跨語際實踐:文學,民族文化與被譯介的現代性(中國,1900-1937)》,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年。
劉龍心:《學術與制度:學科體制與現代中國史學的建立》,臺北:遠流出版社,2002年9月。
黎錦熙:《新著國語文法》,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51年。
黎錦熙:《國語運動史綱》卷一,收入《民國叢書》第二編第52冊,上海:上海書店,1989年。
蕭超然等:《北京大學校史增訂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年。
藍棣之、解志熙編:《遠去的背影──清華大學中文系紀念朱自清新文學研究論文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
戴燕:《文學史的權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羅常培:《中國人與中國文》,上海:開明書店,1945年5月。
關曉紅:《晚清學部研究》,廣東:廣東教育出版社,2000年。

六、學位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為順序排列)
林淑娟:《文的系譜》,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6年。
季劍青:《大學視野中的新文學──1930年代北平的大學教育與文學生產》,北京:北京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博士論文,2007年。
許琇禎:《朱自清及其散文》,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
高于婷:《「古今」與「中西」之間的「中文系」──以1930-1940年代清華中文系的發展為中心》,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張亞君:《朱自清大學文學教育研究》,新疆:石河子大學教育學碩士論文,2018年。
陳永豐:《朱自清語文教育研究》,花蓮: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語文科教學班碩士論文,2004年。
蔡明純:《西文東漸:近代中國「外國文學門」的成立與發展》,臺北:東吳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劉羿宏:《「只是朱顏改」:1960至1970年代臺大外文系改革之於臺灣外文系的生成構作》,桃園:國立中央大學英美語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劉順文:《西南聯大文人群生活文化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7年。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