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古史辨《詩經》樂歌問題論辯之研究——以顧頡剛與何定生為中心
A Study on the Arguments of Songs and Music in Shi-Jing from the Debates on Ancient History – Based studies from Gu Jiegang to He Dingsheng
作者 陳菲
Chen, Fei
貢獻者 車行健
Che, Shing-Jian
陳菲
Chen, Fei
關鍵詞 古史辨
《詩經》
樂歌
顧頡剛
何定生
the Debates on Ancient History
Shi-Jing
Songs and Music
Gu Jiegang
He Dingsheng
日期 2022
上傳時間 9-Mar-2023 18:12:18 (UTC+8)
摘要 本文基於「古史辨」《詩經》論爭的內容,試圖釐清其中所涉及之歌謠到樂歌的論辯內容,並主要聚焦於「古史辨派」代表人物顧頡剛與其弟子何定生的《詩經》研究,主要分為五章。
第一章為「緒論」,首先闡明本文研究動機與目的,而後對先行研究進行歸類與總結,並說明研究範圍與研究進路,進而對各章節內容進行概要說明。
第二章旨在架構「古史辨」《詩經》研究之背景,從民國初年的「五四」運動談起,勾勒出「整理國故」運動與「歌謠採集」運動發展的大致輪廓,探尋二者對「古史辨」《詩經》研究的影響。進而,分析參與「古史辨」討論的學者治《詩》之態度。
第三章梳理「古史辨」《詩經》樂歌問題之論辯過程,並聚焦於顧頡剛的觀點。從《詩經》樂歌問題的形成與歷代學者的《詩》樂觀談起,論及參與「古史辨」討論的學者在吸收前人觀點的基礎上,從對歌謠性質的判定切入,引出由歌謠到樂歌的轉變議題,從而提出「三百篇皆為樂歌」之觀點。
第四章分析「古史辨」《詩經》樂歌問題討論在往後學術界中的延續與反響,主要聚焦於何定生的《詩經》研究。本章除了觀察何氏治《詩》前後期之變化外,還將論及其對顧頡剛治《詩》的繼承與開展,聚焦於何氏從禮樂的視角切入《詩經》討論,還原《詩經》在禮樂用場中的本來面目。
第五章為「結論」,除了對前文作出總結外,亦再次審視了「古史辨」《詩經》研究之價值與影響,以及對顧頡剛、何定生二位學者的《詩經》研究進行評價與反思,討論其研究觀點與方法的貢獻與局限性。
Based on the contents of the debate on the Shi-Jing of the Debates on Ancient History, this paper attempts to clarify the content of the debate involving folk song to songs and music, focuses mainly on the research on the Shi-Jing of the representative figure of the Debates on Ancient History, Gu Jiegang, and his pupil, He Dingsheng.
The first chapter is the Introduction, which first explains the motivation and purpose of this paper, then categorizes and summarizes the previous studies, and describes the scope and progression of this paper, followed by an outline of each chapter.
The second chapter aims to frame the background of the study of the Shi-Jing, starting with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in the early year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outlining the general outlin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 Sorting out the Traditional Civilization" movement and the "collection of songs" movement, and exploring the influence of both on the study on the Shi-Jing. Further, we analyze the attitudes of scholars who participated in the discussion of Debates on Ancient History on the Shi-Jing.
The third chapter compares the debate on the issue of songs and music in Shi-Jing, focusing on Gu Jiegang`s views. Starting from the formation of the problem of musical songs in the Sutra and the optimism of scholars of the Sutra through the ages, it discusses that the scholars who participated in the discussion of the Debates on Ancient History , on the basis of absorbing the views of their predecessors, started from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nature of songs and introduced the issue of the change from folk song to songs and music, thus putting forward the view that all the poems in Shi-Jing can be sung to music.
The fourth chapter discusses the continuation and repercussions of the discussion of the Debates on Ancient History on the songs and music of Shi-Jing in subsequent academic circles, focusing mainly on He`s study of Shi-Jing. In this chapter, in addition to observing the changes in He`s treatment of Shi-Jing before and after the period, we also discuss his succession and development of Gu Jiegang`s treatment of Shi-Jing, focusing on He`s approach to the discussion of Shi-J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itual and music, and restoring the original face of Shi-Jing in the field of ritual and music.
The fifth section of this article is the conclusion,not only concludes the previous section, but also re-examines the value and impact of the study of Shi-Jing in the Debates on Ancient History and evaluates and reflects the studies of Gu Jiegang and He Dingsheng, discussing the contributions and limitations of their research perspectives and methods.
參考文獻 一、傳統文獻(先依時代先後排序,再依出版年份先後排序)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漢〕毛亨傳、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毛詩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漢〕司馬遷撰;韓兆琦譯注:《史記》,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宋〕鄭樵:《通志》,影印《欽定四庫全書》本。
〔宋〕王柏著,顧頡剛點校:《詩疑》,北平:樸社,1930年。
〔宋〕程大昌:《詩論》,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朱熹撰;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答呂伯恭〉,《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宋〕朱熹集注;趙長征點校:〈詩集傳序〉,《詩集傳》,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清〕皮錫瑞:《經學通論》,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清〕顧炎武撰;華東師範大學古籍研究所整理:《顧炎武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清〕馬瑞辰撰;陳金生點校:《毛詩傳箋通釋》,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
 
二、近人論著(先依編、著者姓氏首字母,再依出版年份先後排序)
(一)專書
1、參與「古史辨」討論學者之專著
顧頡剛:《史林雜識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
顧頡剛編:《古史辨》,臺北:明倫出版社,1970年。
顧頡剛著,顧潮選編:《蘄弛齋小品》,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
顧頡剛編:《古史辨》,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年。
顧頡剛:《顧頡剛日記》,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7年。
顧頡剛:《顧頡剛全集》(全62冊),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何定生:《詩經今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何定生:《定生論學集──詩經與孔學研究》,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78年。
何定生著;車行健主編、整理:《何定生著作集一:詩經、孔學及其他》,臺北:
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22年。
胡適著;耿云志、歐陽哲生編:《胡適書信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胡適;季羨林主編:《胡適全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
胡適著;潘光哲主編:《胡適全集:胡適中文書信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8年。
劉半農:《劉半農文集》,北京:線裝書局,2009年。
劉大白:《白屋說詩》,長沙:岳麓書社,2011年。
錢玄同:《錢玄同文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
錢玄同著;楊佩昌整理:《錢玄同:國學文稿》,北京:中國畫報出版社,2010年。
魏建功:《魏建功文集》,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年。
魏建功著;嚴紹璗、張渭毅編選:《魏建功文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俞平伯:《雜拌兒》,上海:開明書店,1928年。
俞平伯著;孫玉蓉等編:《俞平伯全集》,張家口:花山文藝出版社,1997年。
鍾敬文:《蛋歌》,上海:開明書店,1927年。
鍾敬文著;民俗學會編:《民間文藝叢話》,廣州:國立中山大學語言歷史學研究所,1928年。
鍾敬文編:《歌謠論集》,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89年。
鍾敬文著,董曉萍編:《鍾敬文全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
張壽林:《論詩六稿》,北平:北平文化學社,1929年。
張壽林著;林慶彰、蔣秋華主編:《張壽林著作集──古典文學論著(上)》,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9年。
鄭振鐸:《鄭振鐸文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8年。
鄭振鐸:《鄭振鐸全集》,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1998年。
朱自清著;朱喬森編:《朱自清全集》,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0年。
周作人:《周作人自編文集》,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2、其他學者之專著
陳文采:《清末民初詩經學史論》,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7年。
車行健:《現代學術視域中的民國經學──以課程、學風與機制為主要觀照點》,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公司,2011年。
車行健:《民國經學六家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
傅斯年:《詩經講義稿(含中國古代文學史講義)》,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
郭湛波:《近五十年中國思想史》,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7年。
洪湛侯:《詩經學史》,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洪國樑:《詩經、訓詁與史學》,臺北:國家出版社,2015年。
林慶彰編:《詩經研究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3年。
林慶彰編:《詩經研究論集(二)》,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87年。
林慶彰編:《中國經學史論文選集(下)》,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
林慶彰:《中國經學研究的新視野》,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
林慶彰:《顧頡剛的學術淵源》,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
李家樹:《詩經專題研究》,西安:太白文藝出版社,2001年。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7年。
路新生:《中國近三百年疑古思潮史綱》,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4年。
王汎森:《古史辨運動的興起──一個思想史的分析》,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
茅盾:《我走過的道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7年。
彭明輝:《疑古思想與現代中國史學的發展》,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孫詒讓撰;孫啟治點校:《墨子閒詁》,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主編:《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系史稿(1929-2014)》,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2014年。
王學典:《顧頡剛和他的弟子們(增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夏傳才:《詩經研究史概要》,鄭州:中州書畫社,1982年。
夏傳才:《思無邪齋詩經論稿》,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5年。
新潮雜誌社:《新潮(影印合訂本)》,上海:上海書店,1986年。
余英時:《史學與傳統》,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5年。
尹達等編:《紀念顧頡剛學術論文集》,成都:巴蜀書社,1990年。
楊晉龍主編:《變動時代的經學與經學家──民國時期(1912-1949)經學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
趙制陽:《詩經名著評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3年。
趙制陽:《詩經名著評介(第2集)》,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3年。
直江廣治著,王建朗等譯:《中國民俗文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中國民俗學會編:《民俗學苑:中國民俗學年刊(2000-20001年合刊)》,北京:學苑出版社,2002年。
張越:《五四時期中國史壇的學術論辯》,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4年。
朱孟庭:《詩經與音樂》,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5年。
趙沛霖:《現代學術文化思潮與詩經研究──二十世紀詩經研究史》,北京:學苑出版社,2006年。
中國詩經學會編:《第三屆詩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香港:天馬圖書有限公司,1998年。
中國詩經學會編:《第四屆詩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00年。
中國詩經學會編:《詩經研究叢刊(第二十八輯)》,北京:學苑出版社,2015年。
 
(二)單篇文章(依發表時間先後排序)
陳獨秀:〈復辟與尊孔〉,《新青年》1917年8月1日第3卷第6號,頁1-4。
成仿吾:〈國學運動的我見〉,《創造週報》1923年11月18日第28號,頁1-3。
郭沫若:〈整理國故的評價〉,《創造週報》1924年1月13日第36號,頁1-3。
夏傳才:〈胡適和古史辨派對詩經的研究〉,《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2年12月第4期,頁120-127。
周質平:〈評胡適的提倡科學與整理國故〉,《近代史研究》1992年3月第1期,頁157-170。
張灝:〈重訪五四:論五四思想的兩歧性〉,《開放時代》1999年4月第2期,頁5-19。
張灝:〈中國近代思想史的轉型時代〉,《二十一世紀雙月刊》1999年4月4月號,頁29-39。
張慧美:〈評介《詩經今論》〉,《興大中文學報》1999年6月第12期,頁97-115。
西脅隆夫著;趙宗福譯;高木立子校:〈鍾敬文與歌謠研究〉,《青海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1月第26卷第1期,頁16-23。
王以憲:〈試論俞平伯在《詩經》學現代化進程中的作用和功績〉,《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8月第34卷第3期,頁50-56。
趙敏俐:〈略論《詩經》的樂歌性質及其認識價值〉,《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1月第33卷第1期,頁55-59。
趙沛霖:〈論古史辨派的《詩經》研究〉,《學術研究》2004年3月第3期,頁123-126。
陶東風:〈文化經典與文化權力(上)──文化研究視野中的文學經典問題〉,《中國比較文學》2004年7月第3期,頁61-77。
趙敏俐:〈略論《詩經》樂歌的生產、消費與配樂問題〉,《北方論叢》2005年1
月第1期,頁16-21。
趙敏俐:〈樂歌傳統與《詩經》的文體特徵〉,《學術研究》2005年9月第9期,頁141-145。
謝中元:〈論古史辨派以歌謠釋《詩經》的動因和詩學意義〉,《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3月第24卷第1期,頁79-85。
萬建中:〈歌謠學運動的代表性成果──評鍾敬文先生的客家山歌研究〉,《贛南師範學院學報》,2007年10月第5期,頁7-11。
陳文采、袁明嶸:〈張壽林著作目錄〉,《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007年12月17卷4期,頁75-84。
楊晉龍:〈何定生教授年表初稿〉,《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010年6月第20卷第2期,頁5-27。
車行健、徐其寧:〈何定生教授論著目錄〉,《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010年6月第20卷第2期,頁29-33。
曾志雄:〈永遠的懷念──紀念何定生教授逝世四十週年〉,《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010年6月第20卷第2期,頁67-74。
陳來:〈啟蒙批判與學術研究的雙重變奏──整理國故運動中的胡適〉,《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7月第4期,頁5-11。
秦弓:〈「整理國故」的歷史意義及當代啟示〉,《文學評論》2011年11月第6期,頁125-132。
朱孟庭:〈胡適的《詩經》新解對傳統的繼承與創新──以周南新解為論〉,《臺北大學中文學報》2012年3月第11期,頁235-272。
朱孟庭:〈先大膽假設,再求證刪改──論胡適談談詩經的易稿異版〉,《書目季刊》2012年6月第46卷第1期,頁15-33。
靳海濤:〈《古史辨》學人《詩經》解讀方法探析〉,《鄭州師範教育》2012年10月第1卷第5期,頁27-32。
車行健:〈何定生與《古史辨》的《詩經》研究〉,《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014年3月第24卷第1期,頁107-132。
車行健、徐其寧:〈何定生教授論著目錄增訂稿〉,《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014年3月第24卷第1期,頁131-132。
李春青:〈論「古史辨」派《詩經》研究的得與失〉,《河南社會科學》2014年10月第22卷第10期,頁17-23。
李金善、高文霞:〈從宋代和民國兩次廢《序》運動看《詩經》學的轉型〉,《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年1月第40卷第1期,頁12-15。
洪文婷:〈由顧頡剛、何定生的《詩經》研究,論民初以來《詩經》學「復古解放」的動向〉,發表於「戰後臺灣的經學研究(1945—現在)第二次學術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主辦,2015年11月12-13日。
洪文婷:〈民國初年禮樂觀點下的《詩經》學──以顧頡剛、何定生為論述對象〉,發表於「《詩經》與禮制研究國際論壇」,上海大學文學院主辦,2017年3月27-29日。
史甄陶:〈《詩經》原始面貌的追尋──何定生《詩經》研究述評〉,發表於「戰後臺灣的經學研究(1945—現在)第五次學術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主辦,2017年7月13日。
朱洪濤:〈「吹撥妖塵迷霧」──新文化時期顧頡剛《詩經》研究的路徑問題〉,
《東吳學術》2017年11月第6期,頁14-22。
王長華、趙棚鴿:〈二十世紀《詩經》學「價值」的瓦解與重建〉,《文藝理論研究》2018年7月第4期,頁66-79。
過常寶:〈春秋賦詩及「斷章取義」〉,《文藝研究》,2019年4月第4期,頁37-46。
王小惠:〈《詩經》重釋與「五四」新文學觀的建立〉,《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年9月第5期,頁66-76。
郭明浩、王惟郅:〈新舊之間:劉大白詩經學發微〉,《中國韻文學刊》2020年10月第34卷第4期,頁1-7。
祁雁蓉:〈重塑經典:古史辨派與《詩經》文學本體性之發現〉,《中原文化研究》2021年4月第2期,頁122-128。
程夢稷:〈從「新國風」到「歌謠學」──顧頡剛吳歌研究的回顧與思考〉,《民俗研究》2022年1月第1期,頁109-118。
 
(三)學位論文(依時間先後排序)
江永川:《顧頡剛詩經學初探》,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1994年。
胡婉婷(胡幸玟):《顧頡剛詮釋詩經的淵源及其意義》,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2000年。
盧毅:《「整理國故運動」與中國現代學術轉型》,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3年。
章原:《古史辨詩經學研究》,上海:復旦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博士學位論文,2004年。
胡婉婷:《近代詩經學的文學轉向──以五四前後為討論中心》,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學位論文, 2016年。
陳芊諭:《張壽林詩經學研究》,桃園:元智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7年。
何昆:《詩經民俗學闡釋研究(1919-1949)》,哈爾濱:黑龍江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博士學位論文,2018年。
張舒暢:《清末民初國風研究的發展與轉變》,開封:河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碩士學位論文, 2019年。
張晏瑞:《張壽林生平及其詩經文獻學研究》,臺北:臺北市立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21年。
李名媛:《中國變動時期(1912-1949)之詩經學研究》,彰化: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學位論文, 2021年。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108151026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8151026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車行健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Che, Shing-Jian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陳菲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Chen, Feien_US
dc.creator (作者) 陳菲zh_TW
dc.creator (作者) Chen, Feien_US
dc.date (日期) 2022en_US
dc.date.accessioned 9-Mar-2023 18:12:18 (UTC+8)-
dc.date.available 9-Mar-2023 18:12:18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9-Mar-2023 18:12:18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08151026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43717-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中國文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8151026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文基於「古史辨」《詩經》論爭的內容,試圖釐清其中所涉及之歌謠到樂歌的論辯內容,並主要聚焦於「古史辨派」代表人物顧頡剛與其弟子何定生的《詩經》研究,主要分為五章。
第一章為「緒論」,首先闡明本文研究動機與目的,而後對先行研究進行歸類與總結,並說明研究範圍與研究進路,進而對各章節內容進行概要說明。
第二章旨在架構「古史辨」《詩經》研究之背景,從民國初年的「五四」運動談起,勾勒出「整理國故」運動與「歌謠採集」運動發展的大致輪廓,探尋二者對「古史辨」《詩經》研究的影響。進而,分析參與「古史辨」討論的學者治《詩》之態度。
第三章梳理「古史辨」《詩經》樂歌問題之論辯過程,並聚焦於顧頡剛的觀點。從《詩經》樂歌問題的形成與歷代學者的《詩》樂觀談起,論及參與「古史辨」討論的學者在吸收前人觀點的基礎上,從對歌謠性質的判定切入,引出由歌謠到樂歌的轉變議題,從而提出「三百篇皆為樂歌」之觀點。
第四章分析「古史辨」《詩經》樂歌問題討論在往後學術界中的延續與反響,主要聚焦於何定生的《詩經》研究。本章除了觀察何氏治《詩》前後期之變化外,還將論及其對顧頡剛治《詩》的繼承與開展,聚焦於何氏從禮樂的視角切入《詩經》討論,還原《詩經》在禮樂用場中的本來面目。
第五章為「結論」,除了對前文作出總結外,亦再次審視了「古史辨」《詩經》研究之價值與影響,以及對顧頡剛、何定生二位學者的《詩經》研究進行評價與反思,討論其研究觀點與方法的貢獻與局限性。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Based on the contents of the debate on the Shi-Jing of the Debates on Ancient History, this paper attempts to clarify the content of the debate involving folk song to songs and music, focuses mainly on the research on the Shi-Jing of the representative figure of the Debates on Ancient History, Gu Jiegang, and his pupil, He Dingsheng.
The first chapter is the Introduction, which first explains the motivation and purpose of this paper, then categorizes and summarizes the previous studies, and describes the scope and progression of this paper, followed by an outline of each chapter.
The second chapter aims to frame the background of the study of the Shi-Jing, starting with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in the early year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outlining the general outlin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 Sorting out the Traditional Civilization" movement and the "collection of songs" movement, and exploring the influence of both on the study on the Shi-Jing. Further, we analyze the attitudes of scholars who participated in the discussion of Debates on Ancient History on the Shi-Jing.
The third chapter compares the debate on the issue of songs and music in Shi-Jing, focusing on Gu Jiegang`s views. Starting from the formation of the problem of musical songs in the Sutra and the optimism of scholars of the Sutra through the ages, it discusses that the scholars who participated in the discussion of the Debates on Ancient History , on the basis of absorbing the views of their predecessors, started from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nature of songs and introduced the issue of the change from folk song to songs and music, thus putting forward the view that all the poems in Shi-Jing can be sung to music.
The fourth chapter discusses the continuation and repercussions of the discussion of the Debates on Ancient History on the songs and music of Shi-Jing in subsequent academic circles, focusing mainly on He`s study of Shi-Jing. In this chapter, in addition to observing the changes in He`s treatment of Shi-Jing before and after the period, we also discuss his succession and development of Gu Jiegang`s treatment of Shi-Jing, focusing on He`s approach to the discussion of Shi-J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itual and music, and restoring the original face of Shi-Jing in the field of ritual and music.
The fifth section of this article is the conclusion,not only concludes the previous section, but also re-examines the value and impact of the study of Shi-Jing in the Debates on Ancient History and evaluates and reflects the studies of Gu Jiegang and He Dingsheng, discussing the contributions and limitations of their research perspectives and methods.
en_US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目次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相關研究文獻回顧 6
第三節 研究範圍、進路與分章要旨 23
第貳章 「古史辨」《詩經》研究之背景 34
第一節 民國初年《詩經》研究背景回顧 34
第二節 民國初年《詩經》研究視角的轉換 48
第三節 參與「古史辨」討論之學者的治《詩》態度 63
第叁章 「古史辨」《詩經》樂歌問題之論辯:以顧頡剛為中心 81
第一節 《詩經》樂歌問題的歷史淵源探究 81
第二節 「古史辨」《詩經》樂歌問題的論辯過程 87
第三節 基於「古史辨」《詩經》樂歌問題論辯而開展出的研究 114
第肆章 「古史辨」《詩經》樂歌問題論辯之發展:以何定生為中心 125
第一節 何定生《詩經》學研究背景 125
第二節 何定生對「古史辨」《詩經》研究之繼承 134
第三節 何定生對「古史辨」《詩經》研究之開展 146
第伍章 結論 170
徵引文獻 180
附錄1:《古史辨》中《詩經》討論文章之寫作與刊載出版情況 190
附錄2:何定生《詩經》相關論著之刊載、收錄情況 200

表次
表1:何定生判定典籍材料性質表 152
表2:《商頌》〈那〉之樂器、樂節、象徵儀式表 158
表3-1:何定生所定《詩經》「正歌」篇目分類表 165
表3-2:何定生所定《詩經》「無算樂」篇目表 167
zh_TW
dc.format.extent 3501849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8151026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古史辨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詩經》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樂歌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顧頡剛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何定生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the Debates on Ancient History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Shi-Jing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Songs and Music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Gu Jiegang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He Dingshengen_US
dc.title (題名) 古史辨《詩經》樂歌問題論辯之研究——以顧頡剛與何定生為中心zh_TW
dc.title (題名) A Study on the Arguments of Songs and Music in Shi-Jing from the Debates on Ancient History – Based studies from Gu Jiegang to He Dingsheng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傳統文獻(先依時代先後排序,再依出版年份先後排序)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漢〕毛亨傳、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毛詩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漢〕司馬遷撰;韓兆琦譯注:《史記》,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宋〕鄭樵:《通志》,影印《欽定四庫全書》本。
〔宋〕王柏著,顧頡剛點校:《詩疑》,北平:樸社,1930年。
〔宋〕程大昌:《詩論》,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朱熹撰;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答呂伯恭〉,《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宋〕朱熹集注;趙長征點校:〈詩集傳序〉,《詩集傳》,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清〕皮錫瑞:《經學通論》,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清〕顧炎武撰;華東師範大學古籍研究所整理:《顧炎武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清〕馬瑞辰撰;陳金生點校:《毛詩傳箋通釋》,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
 
二、近人論著(先依編、著者姓氏首字母,再依出版年份先後排序)
(一)專書
1、參與「古史辨」討論學者之專著
顧頡剛:《史林雜識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
顧頡剛編:《古史辨》,臺北:明倫出版社,1970年。
顧頡剛著,顧潮選編:《蘄弛齋小品》,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
顧頡剛編:《古史辨》,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年。
顧頡剛:《顧頡剛日記》,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7年。
顧頡剛:《顧頡剛全集》(全62冊),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何定生:《詩經今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何定生:《定生論學集──詩經與孔學研究》,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78年。
何定生著;車行健主編、整理:《何定生著作集一:詩經、孔學及其他》,臺北:
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22年。
胡適著;耿云志、歐陽哲生編:《胡適書信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胡適;季羨林主編:《胡適全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
胡適著;潘光哲主編:《胡適全集:胡適中文書信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8年。
劉半農:《劉半農文集》,北京:線裝書局,2009年。
劉大白:《白屋說詩》,長沙:岳麓書社,2011年。
錢玄同:《錢玄同文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
錢玄同著;楊佩昌整理:《錢玄同:國學文稿》,北京:中國畫報出版社,2010年。
魏建功:《魏建功文集》,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年。
魏建功著;嚴紹璗、張渭毅編選:《魏建功文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俞平伯:《雜拌兒》,上海:開明書店,1928年。
俞平伯著;孫玉蓉等編:《俞平伯全集》,張家口:花山文藝出版社,1997年。
鍾敬文:《蛋歌》,上海:開明書店,1927年。
鍾敬文著;民俗學會編:《民間文藝叢話》,廣州:國立中山大學語言歷史學研究所,1928年。
鍾敬文編:《歌謠論集》,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89年。
鍾敬文著,董曉萍編:《鍾敬文全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
張壽林:《論詩六稿》,北平:北平文化學社,1929年。
張壽林著;林慶彰、蔣秋華主編:《張壽林著作集──古典文學論著(上)》,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9年。
鄭振鐸:《鄭振鐸文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8年。
鄭振鐸:《鄭振鐸全集》,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1998年。
朱自清著;朱喬森編:《朱自清全集》,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0年。
周作人:《周作人自編文集》,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2、其他學者之專著
陳文采:《清末民初詩經學史論》,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7年。
車行健:《現代學術視域中的民國經學──以課程、學風與機制為主要觀照點》,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公司,2011年。
車行健:《民國經學六家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
傅斯年:《詩經講義稿(含中國古代文學史講義)》,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
郭湛波:《近五十年中國思想史》,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7年。
洪湛侯:《詩經學史》,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洪國樑:《詩經、訓詁與史學》,臺北:國家出版社,2015年。
林慶彰編:《詩經研究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3年。
林慶彰編:《詩經研究論集(二)》,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87年。
林慶彰編:《中國經學史論文選集(下)》,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
林慶彰:《中國經學研究的新視野》,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
林慶彰:《顧頡剛的學術淵源》,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
李家樹:《詩經專題研究》,西安:太白文藝出版社,2001年。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7年。
路新生:《中國近三百年疑古思潮史綱》,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4年。
王汎森:《古史辨運動的興起──一個思想史的分析》,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
茅盾:《我走過的道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7年。
彭明輝:《疑古思想與現代中國史學的發展》,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孫詒讓撰;孫啟治點校:《墨子閒詁》,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主編:《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系史稿(1929-2014)》,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2014年。
王學典:《顧頡剛和他的弟子們(增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夏傳才:《詩經研究史概要》,鄭州:中州書畫社,1982年。
夏傳才:《思無邪齋詩經論稿》,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5年。
新潮雜誌社:《新潮(影印合訂本)》,上海:上海書店,1986年。
余英時:《史學與傳統》,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5年。
尹達等編:《紀念顧頡剛學術論文集》,成都:巴蜀書社,1990年。
楊晉龍主編:《變動時代的經學與經學家──民國時期(1912-1949)經學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
趙制陽:《詩經名著評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3年。
趙制陽:《詩經名著評介(第2集)》,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3年。
直江廣治著,王建朗等譯:《中國民俗文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中國民俗學會編:《民俗學苑:中國民俗學年刊(2000-20001年合刊)》,北京:學苑出版社,2002年。
張越:《五四時期中國史壇的學術論辯》,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4年。
朱孟庭:《詩經與音樂》,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5年。
趙沛霖:《現代學術文化思潮與詩經研究──二十世紀詩經研究史》,北京:學苑出版社,2006年。
中國詩經學會編:《第三屆詩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香港:天馬圖書有限公司,1998年。
中國詩經學會編:《第四屆詩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00年。
中國詩經學會編:《詩經研究叢刊(第二十八輯)》,北京:學苑出版社,2015年。
 
(二)單篇文章(依發表時間先後排序)
陳獨秀:〈復辟與尊孔〉,《新青年》1917年8月1日第3卷第6號,頁1-4。
成仿吾:〈國學運動的我見〉,《創造週報》1923年11月18日第28號,頁1-3。
郭沫若:〈整理國故的評價〉,《創造週報》1924年1月13日第36號,頁1-3。
夏傳才:〈胡適和古史辨派對詩經的研究〉,《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2年12月第4期,頁120-127。
周質平:〈評胡適的提倡科學與整理國故〉,《近代史研究》1992年3月第1期,頁157-170。
張灝:〈重訪五四:論五四思想的兩歧性〉,《開放時代》1999年4月第2期,頁5-19。
張灝:〈中國近代思想史的轉型時代〉,《二十一世紀雙月刊》1999年4月4月號,頁29-39。
張慧美:〈評介《詩經今論》〉,《興大中文學報》1999年6月第12期,頁97-115。
西脅隆夫著;趙宗福譯;高木立子校:〈鍾敬文與歌謠研究〉,《青海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1月第26卷第1期,頁16-23。
王以憲:〈試論俞平伯在《詩經》學現代化進程中的作用和功績〉,《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8月第34卷第3期,頁50-56。
趙敏俐:〈略論《詩經》的樂歌性質及其認識價值〉,《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1月第33卷第1期,頁55-59。
趙沛霖:〈論古史辨派的《詩經》研究〉,《學術研究》2004年3月第3期,頁123-126。
陶東風:〈文化經典與文化權力(上)──文化研究視野中的文學經典問題〉,《中國比較文學》2004年7月第3期,頁61-77。
趙敏俐:〈略論《詩經》樂歌的生產、消費與配樂問題〉,《北方論叢》2005年1
月第1期,頁16-21。
趙敏俐:〈樂歌傳統與《詩經》的文體特徵〉,《學術研究》2005年9月第9期,頁141-145。
謝中元:〈論古史辨派以歌謠釋《詩經》的動因和詩學意義〉,《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3月第24卷第1期,頁79-85。
萬建中:〈歌謠學運動的代表性成果──評鍾敬文先生的客家山歌研究〉,《贛南師範學院學報》,2007年10月第5期,頁7-11。
陳文采、袁明嶸:〈張壽林著作目錄〉,《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007年12月17卷4期,頁75-84。
楊晉龍:〈何定生教授年表初稿〉,《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010年6月第20卷第2期,頁5-27。
車行健、徐其寧:〈何定生教授論著目錄〉,《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010年6月第20卷第2期,頁29-33。
曾志雄:〈永遠的懷念──紀念何定生教授逝世四十週年〉,《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010年6月第20卷第2期,頁67-74。
陳來:〈啟蒙批判與學術研究的雙重變奏──整理國故運動中的胡適〉,《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7月第4期,頁5-11。
秦弓:〈「整理國故」的歷史意義及當代啟示〉,《文學評論》2011年11月第6期,頁125-132。
朱孟庭:〈胡適的《詩經》新解對傳統的繼承與創新──以周南新解為論〉,《臺北大學中文學報》2012年3月第11期,頁235-272。
朱孟庭:〈先大膽假設,再求證刪改──論胡適談談詩經的易稿異版〉,《書目季刊》2012年6月第46卷第1期,頁15-33。
靳海濤:〈《古史辨》學人《詩經》解讀方法探析〉,《鄭州師範教育》2012年10月第1卷第5期,頁27-32。
車行健:〈何定生與《古史辨》的《詩經》研究〉,《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014年3月第24卷第1期,頁107-132。
車行健、徐其寧:〈何定生教授論著目錄增訂稿〉,《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014年3月第24卷第1期,頁131-132。
李春青:〈論「古史辨」派《詩經》研究的得與失〉,《河南社會科學》2014年10月第22卷第10期,頁17-23。
李金善、高文霞:〈從宋代和民國兩次廢《序》運動看《詩經》學的轉型〉,《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年1月第40卷第1期,頁12-15。
洪文婷:〈由顧頡剛、何定生的《詩經》研究,論民初以來《詩經》學「復古解放」的動向〉,發表於「戰後臺灣的經學研究(1945—現在)第二次學術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主辦,2015年11月12-13日。
洪文婷:〈民國初年禮樂觀點下的《詩經》學──以顧頡剛、何定生為論述對象〉,發表於「《詩經》與禮制研究國際論壇」,上海大學文學院主辦,2017年3月27-29日。
史甄陶:〈《詩經》原始面貌的追尋──何定生《詩經》研究述評〉,發表於「戰後臺灣的經學研究(1945—現在)第五次學術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主辦,2017年7月13日。
朱洪濤:〈「吹撥妖塵迷霧」──新文化時期顧頡剛《詩經》研究的路徑問題〉,
《東吳學術》2017年11月第6期,頁14-22。
王長華、趙棚鴿:〈二十世紀《詩經》學「價值」的瓦解與重建〉,《文藝理論研究》2018年7月第4期,頁66-79。
過常寶:〈春秋賦詩及「斷章取義」〉,《文藝研究》,2019年4月第4期,頁37-46。
王小惠:〈《詩經》重釋與「五四」新文學觀的建立〉,《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年9月第5期,頁66-76。
郭明浩、王惟郅:〈新舊之間:劉大白詩經學發微〉,《中國韻文學刊》2020年10月第34卷第4期,頁1-7。
祁雁蓉:〈重塑經典:古史辨派與《詩經》文學本體性之發現〉,《中原文化研究》2021年4月第2期,頁122-128。
程夢稷:〈從「新國風」到「歌謠學」──顧頡剛吳歌研究的回顧與思考〉,《民俗研究》2022年1月第1期,頁109-118。
 
(三)學位論文(依時間先後排序)
江永川:《顧頡剛詩經學初探》,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1994年。
胡婉婷(胡幸玟):《顧頡剛詮釋詩經的淵源及其意義》,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2000年。
盧毅:《「整理國故運動」與中國現代學術轉型》,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3年。
章原:《古史辨詩經學研究》,上海:復旦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博士學位論文,2004年。
胡婉婷:《近代詩經學的文學轉向──以五四前後為討論中心》,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學位論文, 2016年。
陳芊諭:《張壽林詩經學研究》,桃園:元智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7年。
何昆:《詩經民俗學闡釋研究(1919-1949)》,哈爾濱:黑龍江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博士學位論文,2018年。
張舒暢:《清末民初國風研究的發展與轉變》,開封:河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碩士學位論文, 2019年。
張晏瑞:《張壽林生平及其詩經文獻學研究》,臺北:臺北市立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21年。
李名媛:《中國變動時期(1912-1949)之詩經學研究》,彰化: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學位論文, 2021年。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