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s-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NCCU Library

Citation Infomation

Related Publications in TAIR

題名 漢唐詠蟬詩賦的體物寫志與人物典故
作者 賴怡翎
Lai, Yi-Ling
貢獻者 許東海
賴怡翎
Lai, Yi-Ling
關鍵詞 漢唐

詩賦
體物寫志
人物典故
日期 2023
上傳時間 9-Mar-2023 18:54:58 (UTC+8)
摘要 本篇論文探討漢唐以蟬為題的作品,從文獻資料蒐集整理中發現以蟬為題的作品只有詩賦,沒有散文或駢文,因此以漢唐詠蟬詩賦為研究範圍,探究漢唐詠蟬詩賦的體物寫志意涵和引用的人物典故。論文中分析文人如何體蟬寫蟬,有的將蟬作為自然之物觀察,詳盡描寫蟬的形體、聲音、棲地、天敵、出現時間和飲食特性;有的寫蟬有所寄託,其寄託的情志多與作者的仕宦經歷相關。漢唐詠蟬詩賦呈現的仕途不得志多於得志,仕途得志者,詠蟬暗示自身的才德;不得志者,藉詠蟬暗示自身品格高潔,或表現辭官歸隱的心志。從仕宦情志中可見文人受儒道思想影響,呈現文人的仕隱抉擇。接著分析漢唐詠蟬詩賦中引用的人物典故,漢魏六朝引用的人物典故多於唐代,詠蟬詩引用的人物典故多於詠蟬賦。詠蟬詩賦中引用的人物典故,有的與蟬相關,有的與作者的生平際遇相合,可見文人有意引用契合自身的仕隱人物,寄託仕宦情志,或引用與蟬相關的人物典故炫耀其才學。仕隱情志、人物典故與儒道思想三者交錯融合,使漢唐詠蟬詩賦多元變化,不同時期和不同文體皆有其特色。
參考文獻 一、古籍(依時代排序)
﹝戰國﹞呂不韋著,陳奇猷校釋,1985,《呂氏春秋校釋》,臺北:華正書局
﹝漢﹞班固撰,顏師古注,1962,《漢書》,北京:中華書局
﹝漢﹞董仲舒著,賴炎元註譯,1984,《春秋繁露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漢﹞趙曄著,﹝元﹞徐天祜音注,1986,《吳越春秋》,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
﹝漢﹞劉向集錄,1985,《戰國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漢﹞劉向撰,1978,《說苑》,臺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
﹝漢﹞劉安撰,高誘注,1962,《淮南子注》,臺北:世界書局
﹝漢﹞韓嬰撰,許維遹校譯,1980,《韓詩外傳集釋》,北京:中華書局
﹝吳﹞韋昭注,1983,《國語》,臺北:漢京文化
﹝晉﹞孔晁注,1965,《逸周書》,臺北:中華書局
﹝晉﹞杜預集解,﹝日﹞竹添光鴻會箋,2005,《左傳會箋》,臺北:天工書局
﹝晉﹞崔豹撰,牟華林校箋,2014,《古今注》校箋,北京:線裝書局
﹝晉﹞郭璞注,﹝宋﹞邢昺疏,﹝清﹞阮元等撰,2012,《爾雅注疏及補正附經學史》,臺北:世界書局
﹝晉﹞葛洪撰,1978,《抱朴子》,臺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
﹝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1965,《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
﹝南朝宋﹞劉義慶撰,﹝南朝梁﹞劉孝標注,龔斌校釋,2011,《世說新語校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南朝梁﹞蕭統編,1962,《文選注》,臺北:世界書局
﹝北齊﹞顏之推撰,王利器撰,1993,《顏氏家訓集解:增補本》,北京:中華書局
﹝唐﹞李延壽撰,張家駱主編,1976,《南史》,臺北:鼎文書局
﹝唐﹞房玄齡等撰,1976,《晉書》,臺北:鼎文書局
﹝唐﹞姚思廉撰,1980,《梁書》,臺北:洪氏出版社
﹝唐﹞姚思廉編,1975,《陳書》,臺北:鼎文書局
﹝唐﹞張九齡等原著,袁文興、潘寅生主編,1997,《唐六典全譯》,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
﹝唐﹞魏徵等撰,1974,《隋書》,臺北:洪氏出版社
﹝後晉﹞劉昫等撰,楊家駱主編,2000,《新校本舊唐書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
﹝宋﹞朱熹著,1996,《四書章句集注》,臺北:大安書局
﹝宋﹞歐陽脩、宋祁合撰,楊家駱主編,1998,《新校本新唐書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
﹝宋﹞贊寧撰,范祥雍點校,1987,《宋高僧傳》,北京:中華書局
﹝明﹞毛晉輯,1980,《增補津逮秘書》,京都:中文出版社
﹝明﹞李時珍編纂,劉恆如、劉山永校注,2013,《新校注《本草綱目》:全二冊》,北京:華夏出版社
﹝清﹞丁福保編,1978,《全漢三國晉南北朝詩》,京都:中文出版社
﹝清﹞孔廣森撰,1991,《大戴禮記補註》,濟南:山東友誼書社
﹝清﹞王先謙撰,2017,《莊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
﹝清﹞阮元審定,1981,《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清﹞紀昀等總纂,1983-1986,《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清﹞孫希旦撰,1990,《禮記集解》,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清﹞張玉穀,2000,《古詩賞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清﹞清聖祖敕編,1971,《全唐詩》,臺北:明倫書局
﹝清﹞董誥等編,孫映逵等點校,2002,《全唐文》,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清﹞嚴可均輯,2009,《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二、近人著作
于志鵬、成曙霞,2017,《六朝詠物文學論稿》,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
王琳,1998,《六朝辭賦史》,黑龍江:黑龍江教育出版社
王運熙,2002,《漢魏六朝唐代文學論叢》,上海:復旦大學出版
朱錦雄,2020,《在情志之外:六朝詩的多元面向》,臺北:萬卷樓
吳儀鳳,2012,《賦寫帝國:唐賦創作的文化情境與書寫意涵》,臺北:萬卷樓
周勛初主編,2003,《唐詩大辭典》,南京:鳳凰出版社
林淑貞,2002,《詠物詩「託物言志」析論》,臺北:萬卷樓
洪順隆,1978《六朝詩論》,臺北:文津出版社
孫康宜、鍾振振,2006,《抒情與描寫:六朝詩歌概論》,上海:上海三聯書店
馬茂元主編,楊金鼎等注釋,1993,《楚辭注釋》,臺北:文津出版社
馬積高,1987,《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梁滿倉等註譯,2013,《新譯三國志》,臺北:三民書局
許東海,1984,《庾信生平及其賦之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許東海,2008,《辭賦書寫新視界》,臺北:里仁書局
許東海,2013,《經典與事變的辭賦書寫》,臺北:里仁書局
許東海,2014,《古典山嶽文學論集 : 辭賦書寫與文類跨界》,臺北:文津出版社
陳振祥,2007,《台灣賞蟬圖鑑》,臺北:天下遠見
陳渤海主編,2015,《唐詩匯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陳新璋編,1997,《唐宋詠物詩賞鑑》,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
程俊英、蔣見元,2017,《詩經注析》,北京:中華書局
程章灿,2001,《魏晉南北朝賦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費振剛、仇仲謙、劉南平校注,2005,《全漢賦校注》,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
黃永武,1980,《中國詩學‧思想篇》,臺北:巨流
黃永武,1980,《中國詩學‧鑑賞篇》,臺北:巨流
黃永武,1984,《詩與美》,臺北;洪範書店
鄒巔,2009,《詠物流變文化論》,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廖國棟,1990,《魏晉詠物賦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熊公哲註譯,1984,《荀子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趙紅菊,2009,《南朝詠物詩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趙逵夫主編,2010,《歷代賦評注》,成都:巴蜀書社出版
劉逸生,2004,《唐詩廣角鏡》,臺北:漢京文化
戴偉華,1999,《唐代文學研究叢稿》,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簡宗梧、李時銘主編,2011《全唐賦》,臺北:里仁書局
瀧川龜太郎,1993,《史記會注考證》,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羅立乾注譯;李振興校閱,2018,《新譯文心雕龍》,臺北:三民書局
顧柔利,2007《北宋文賦綜論》,臺北:萬卷樓
三、會議論文
朱雅琪,2012,〈六朝詠物詩興盛發展的歷史及意義〉,《發皇華語‧涵詠文學:中國文學暨華語文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三屆》,文化大學華崗出版部,頁257-284
李立信,1998,〈論六朝賦之詩化〉,《第三屆魏晉南北朝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主編,臺北:文史哲出版社,頁95-111
高光復,1996,〈試論唐代詠物賦的雜文化〉,《第二屆國際辭賦學學術會議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編輯,頁519-531
張亞新,1998,〈論漢魏六朝詩的質文與雅俗之變〉,《第三屆魏晉南北朝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主編,臺北:文史哲出版社,頁199-216
郭建勛,2016,〈論西晉詠物賦的題材開拓與形制表現〉,《2016賦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輯》,台南大學,頁29-36
簡宗梧,2008,〈試論唐賦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唐代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謝海平主編,臺北:里仁書局,頁1-14
龔又麗,2016,〈晚唐詠物賦〉,《2016賦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輯》,台南大學,頁213-224
四、期刊論文
尹寶蓮、李春華,2008,〈詠物詩意象實現的認知分析──以虞世南〈詠蟬〉為例〉,《江西科技師範學院學報》,第4期,頁71-74
木齋、李恆,2015,〈論建安二十二年:曹植的人生轉折──兼析〈美女篇〉、〈蟬賦〉、〈節遊賦〉〉,《河北師範大學學報》,第35卷第3期,頁44-52
王冬艷、陳如靜,2003,〈詠物的高唱 寓情的佳作──說李商隱筆下的「恨蟬」〉,《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第4期,頁80-81
王利鎖、曹艷,2012,〈人生命運的悲劇性存在──曹植〈蟬賦〉人生寓意解讀〉,《天中學刊》,第27卷第5期,頁43-45
王炯權,2015,〈淺析莊子〈逍遙遊〉中境界之分〉,《有鳳初鳴年刊》,第10期,頁29-50
王美秀,2011,〈主體錯置‧區隔他者‧復國隱喻──論盧思道〈聽蟬鳴篇〉中的離散論述〉,《國文學報》,第50期,頁117-208
王國瓔,2009,〈詠物與宮體之盛──再訪「齊梁詩」〉,《世新中文研究集刊》,第5期,頁1-31
王鵬坤、李寅生,2014,〈中日古典詩歌中「蟬」意象的異同〉,《牡丹江大學學報》,第23卷第5期,頁6-8
史超群,2013,〈古詩詞中蟬意象的生命意識〉,《現代語文》,第6期,頁109-110
白福才,2005,〈蟬在中國古代詩詞中的審美意義〉,《延安教育學院學報》,第19卷第4期,頁35-37
朱曉海,2000,〈讀兩漢詠物賦雜俎〉,《漢學研究》,第18卷第2期,頁223-251
何蕓,2004,〈高蟬多遠韻 詩壇有餘音──唐代詠蟬詩概述〉,《陝西師範大學繼續教育學報》,第4期,頁46-48
何騏竹,2014,〈盧照鄰病後之自我身心治療過程〉,《淡江中文學報》,第31期,頁91-137。
余曉俠,2013,〈基於概念整合理論的唐代詠蟬詩認知分析──以唐代詠蟬詩三絕為例〉,《欽州學院學報》,第28卷第12期,頁28-31
吳成國,2009,〈蟬意象中長生夢的文化探尋〉,《武漢大學學報》,第62卷第5期,頁534-539
李小榮,1996,〈唐代詠蟬詩概論〉,《贛南師範學院學報》,第1期,頁64-68、79
李小榮,1997,〈唐代詠物詩中的蟬〉,《遼寧教育學院學報》,第14卷第4期,頁83-87
李友益,2015,〈唐詩「詠蟬三絕」之寄託〉,《寫作》,第1期,頁46-48
李玄玉,2004,〈說蟬〉,《南通紡織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4卷第2期,頁34-36
李佳,2017,〈淺論《詩經》中「黃鳥」的象徵意義〉,《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17卷第6期,頁50-53。
李高,2015,〈漢魏晉南北朝蟬類賦研究〉,《語文教學通訊》,第838卷第5期,頁51-53
李高,2016,〈鋪采摛文、感物傷情與喻理比德──魏晉動物賦的三種創作方式〉,《蘭州學刊》,第4期,頁32-36
李清洪,2010,〈蟬與民俗文化〉,《尋根》,第4期,頁82-84
李湘濤,2013,〈蟬與蟬文化〉,《科技智囊》,第9期,頁66-74
李璐,2014,〈魏晉蟬賦與文士人格〉,《湖南工業大學學報》,第19卷第3期,頁70-73
李艷峰、高志明、張紅霞,2010,〈東漢至三國賦風轉變中蔡邕賦的過渡特徵〉,《保山學院學報》,第6期,頁77-84
汪慧,2009,〈論李商隱的〈蟬〉〉,《淮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8卷第2期,頁71-72
沈秋雄,1991,〈李義山詠物詩探析〉,《教學與研究》,第13期,頁47-60
尚永亮、劉磊,2000,〈蟬意象的生命體驗〉,《江海學刊》,第6期,頁151-156
岳紅星,2002,〈試論蟬意象的文化內涵〉,《中國礦業大學學報》,第3期,頁120-123
林明珠,1999,〈試論白居易詠物詩的藝術表現〉,《花蓮師院學報》,第7期,頁479-517
林翠芬,2001,〈李商隱詠物詩的藝術手法〉,《國立虎尾技術學院學報》,第4期,頁1-8
祁立峰,2018,〈廢餘美學-論六朝辭賦中的微物、醜物與剩餘物〉,《成大中文學報》,第61期,頁1-28
侯立兵,2007,〈漢魏六朝賦中的蟬意象〉,《求索》,第10期,頁168-170
姚瑤,2006,〈漢魏六朝動物賦論略〉,《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第5期,頁9-10
倪其心,1981,〈關於盧思道及其詩歌〉,《文學遺產》,第2期,頁36-43
師修武,2012,〈一種生靈多種寄託──談蟬在古詩詞中的審美意蘊〉,《課程教育研究》,第10期,頁18
翁成龍,1999,〈李商隱詠物詩的藝術特色〉,《臺中商專學報》,第31期,頁1-9
袁曉聰,2020,〈唐詩中的「玉階」意象──兼論題材與意象之關係〉,《運城學院學報》,第2期,頁39-43
馬美娟,2002,〈詩歌「詠物寄託」之探討〉,《南臺科技大學學報》,第26期,頁97-116
高宇璇,2020,〈略論唐詩中的「竹」意象〉,《蘭州教育學院學報》,第36卷第7期,頁1-5
高啟龍,2007,〈從蟬意象看古代文人思想的價值取向〉,《四川戲劇》,第4期,頁102-103
張立峰,2014,〈論道說蟬〉,《東方收藏》,第12期,頁56-58
張震英,2004,〈賈島與蟬──兼評蘇軾與嚴羽的相關論點〉,《西南民族大學學報》,總25卷第9期,頁192-194
張曉茹,2016,〈唐代詩歌中的船舶意象〉,《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學報》,第33卷第11期,頁136-138
梁思敏,2019,〈唐詩中的「窗」意象探究〉,《蘭州教育學院學報》,第35卷第4期,頁18-19
莫莉榮,2008,〈「蟬」入唐詩的文化內蘊探析〉,《科技信息》,第32期,頁476、478
郭榮梅,2003,〈唐人詠蟬詩述評〉,《保山學院學報》,第1期,頁31-33、38
陳小芒、廖文華,2003,〈蟬詩與蟬文化〉,《西南民族大學學報》,第11期,頁189-191
陳昌明,1986,〈游於物-論六朝詠物詩之「觀象」特質〉,《中外文學》,第15卷第5期,頁139-160
陶濤,2004,〈「夕陽」情結及唐詩中的「夕陽」意象〉,《阜陽師範學院學報》,第102期,頁59-61
景方方,2012,〈李商隱詩歌中的「蟬」意象〉,《綿陽師範學院學報》,第31卷第3期,頁21-23+27
曾彩娟,2005,〈我是夢中傳彩筆──李商隱詠物詩之藝術成就〉,《國文學報‧高師大》,第2期,頁175-202
曾淑巖,2000,〈我是夢中傳彩筆──淺談李商隱詠物詩〉,《屏中學報》,第8期,頁139-148
舒韶雄,2001,〈詩意地棲息的蟬──古詩中蟬的意象〉,《黃石教育學院學報》,第1期,頁13-16
覃壽芳,1997,〈論賦中蟬意象的建構及意蘊的流變〉,《廣西師範大學學報》,第S1期,頁167-169
陽卓軍,2007,〈三人詠蟬,各寄所思──三首唐人詠蟬詩歌賞析〉,《安徽文學》,第8期,頁77-78
順文,1998,〈「蟬」踪尋跡──關於「蟬」的文化探尋〉,《閱讀與寫作》,第12期,頁40-41
楊見高,2019,〈《詩經》中黃鳥意象的隱喻分析〉,《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37卷第4期,頁86-88。
楊金梅、陳海英,2010,〈論盧思道的思想及其詩歌特色〉,《浙江教育學院學報》,第4期,頁41-45
楊維娜,2015,〈魏晉南北朝蟬類賦與文人的情感寄託〉,《遼東學院學報》,第17卷第6期,頁7-9
鄒福清,2012,〈唐詩槐意象的文化與文學觀照〉,《唐都學刊》,第28卷第5期,頁16-21
趙騰飛,2017,〈唐代詠蟬詩的高潔意蘊〉,《新疆社會科學論壇》,第2期,頁109-112
劉一,2009,〈古詩歌中蟬的意象〉,《文學教育》,第10期,頁129
劉昭仁,2011,〈遊山聞蟬說詠蟬詩〉,《實踐博雅學報》,第16期,頁1-10
劉桂芳,2005,〈羅隱詠物詩析論〉,《屏東師院學報》,第22期,頁249-269
劉淦芝,1990,〈中國古今蟬話〉,《中華昆蟲》,第10卷第1期,頁34-47
劉淦芝,1991,〈中國蟬學發展〉,《中華昆蟲》,第11卷第3期,頁252-259
劉清,2011,〈談唐代三首「詠蟬詩」思想內容的不同〉,《學周刊》,第8期,頁190-191
劉瑩,1992,〈詠蟬詩歌中的悲喜情懷──論蟬的文學意象〉,《臺中師院學報》,第6期,頁265-290
鄧敏,2007,〈「蟬意」初探〉,《社會科學論壇》,第4期,頁146-148
蘇婉玉,2011,〈晚唐詩蟬意象之探析〉,《大同技術學院學報》,第19期,頁59-83

五、博碩士學位論文
方瓊鈺,2009,《駱賓王及其詩研究》,新北:華梵大學碩士論文
王忠華,2011,《魏晉賦中的意象研究》,延邊:延邊大學碩士論文
何慧俐,2013,《歷代楊柳賦研究──以書寫流變與詩賦對照為主》,嘉義:國立中正大學博士論文
吳慕櫻,2020,《杜牧詩賦之宦遊書寫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
李文元,2019,《羅隱諷刺詩的「諧隱」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碩士論文
李方婷,2006,《俞琰《歷代詠物詩選》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李玉玲,1991,《齊梁詠物詩與詠物賦之比較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李宛蕙,2012,《賦物傳統與漢魏間詠物賦中的本源之山》,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博士論文
李政勳,2007,《從《顏氏家訓》論顏之推對禮樂教化的終極關懷》,雲林: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碩士論文
李嘉玲,1988,《齊梁詠物賦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
沈凡玉,2001,《蕭綱詩歌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碩士論文
阮玉茹,2011,《魏晉動物賦研究》,臺南:國立臺南大學碩士論文
林正皓,2011,《趙嘏詩意象研究》,臺北:世新大學碩士論文
林玉蕙,2010,《唐太宗的詩與賦研究》,臺中:逢甲大學碩士論文
祁立峰,2010,《南朝文學集團詩賦書寫策略之考察》,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博士論文
侯立兵,2005,《漢魏六朝賦多維研究》,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博士論文
胡明霞,2012,《唐詩蟬意象研究》,武漢:湖北大學碩士論文
張育樺,2010,《劉禹錫、白居易交往詩研究》,屏東: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碩士論文
戚家源,2015,《張九齡交往詩研究》,屏東:國立屏東大學碩士論文
陳盈君,2012,《唐代七絕詠物詩研究》,臺南:國立臺南大學碩士論文
陳秋蘭,2012,《初唐詠物詩與類書關係研究》,臺中:逢甲大學碩士論文
陳鍾琇,2001,《唐代和詩研究》,臺中:東海大學碩士論文
曾淑巖,1998,《李商隱詠物詩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碩士論文
游文玲,2013《元白交往詩探析》,臺中:東海大學碩士論文
黃郁晴,2019,《韋應物、柳宗元自然詩之比較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楊宛其,2019,《從女主臨朝看班昭的《女誡》》,臺北:臺北市立大學碩士論文
楊微,2012,《唐代蟬意象研究》,西寧:青海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劉楚荊,2008,《蔡邕辭賦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劉楚荊,2019,《漢魏六朝騷體賦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博士論文
盧先志,1986,《唐詠物詩研究》,臺北:東吳大學碩士論文
蕭湘鳳,2017,《先唐賦之悲怨情懷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博士論文
賴昭淳,2012,《晚唐僧詩研究──以貫休、齊己為中心》,花蓮:國立東華大學碩士論文
鍾孟穎,2014,《魏晉植物賦研究──以意象形成切入》,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鍾曉峰,2010,《元和詩人交往詩研究》,花蓮:國立東華大學博士論文
顏寶秀,2004,《推敲詩人──賈島詩藝探索》,臺中:國立中興大學碩士論文
魏珍珍,2015,《漢代動物賦研究》,蘭州:西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蘇婉玉,2011,《晚唐詩蟬意象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碩士論文
六、網際網路
詩文索引 南北朝 沈君攸,檢索日期:2021年10月 27日,檢自:https://sou-yun.cn/poemindex.aspx?dynasty=NanBei&author=%E6%B2%88%E5%90%9B%E6%94%B8&lang=t
漢語網 桂林杏苑,檢索日期:2021年10月27日,檢自:http://www.chinesewords.org/idiom/show-17464.html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離婁之明,檢索日期:2021年11月2日,檢自:https://dict.revised.moe.edu.tw/dictView.jsp?ID=61639&word=%E9%9B%A2%E5%A9%81%E4%B9%8B%E6%98%8E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107912003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7912003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許東海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賴怡翎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Lai, Yi-Lingen_US
dc.creator (作者) 賴怡翎zh_TW
dc.creator (作者) Lai, Yi-Lingen_US
dc.date (日期) 2023en_US
dc.date.accessioned 9-Mar-2023 18:54:58 (UTC+8)-
dc.date.available 9-Mar-2023 18:54:58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9-Mar-2023 18:54:58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07912003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43905-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7912003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篇論文探討漢唐以蟬為題的作品,從文獻資料蒐集整理中發現以蟬為題的作品只有詩賦,沒有散文或駢文,因此以漢唐詠蟬詩賦為研究範圍,探究漢唐詠蟬詩賦的體物寫志意涵和引用的人物典故。論文中分析文人如何體蟬寫蟬,有的將蟬作為自然之物觀察,詳盡描寫蟬的形體、聲音、棲地、天敵、出現時間和飲食特性;有的寫蟬有所寄託,其寄託的情志多與作者的仕宦經歷相關。漢唐詠蟬詩賦呈現的仕途不得志多於得志,仕途得志者,詠蟬暗示自身的才德;不得志者,藉詠蟬暗示自身品格高潔,或表現辭官歸隱的心志。從仕宦情志中可見文人受儒道思想影響,呈現文人的仕隱抉擇。接著分析漢唐詠蟬詩賦中引用的人物典故,漢魏六朝引用的人物典故多於唐代,詠蟬詩引用的人物典故多於詠蟬賦。詠蟬詩賦中引用的人物典故,有的與蟬相關,有的與作者的生平際遇相合,可見文人有意引用契合自身的仕隱人物,寄託仕宦情志,或引用與蟬相關的人物典故炫耀其才學。仕隱情志、人物典故與儒道思想三者交錯融合,使漢唐詠蟬詩賦多元變化,不同時期和不同文體皆有其特色。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8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8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9
第三節 文獻回顧與探討 11
一、蟬研究 11
二、蟬詩研究 12
三、蟬賦研究 17
四、蟬文化研究 19
第四節 論文綱要與章節安排 20
第五節 東漢以前的詠蟬書寫 22
一、時令特色與人事結合 22
二、以蟬為喻及以蟬說理 23
三、單純寫物與悲秋結合 26
第二章 漢魏六朝詠蟬賦的體物寫志與思想取向 28
第一節 漢魏六朝詠蟬賦的體物書寫 28
一、蟬地與庇護 28
二、蟬聲與寄情 29
三、蟬時與命短 30
四、蟬露與品德 31
五、蟬形與仕宦 31
六、蟬敵與小人 32
第二節 漢魏六朝詠蟬賦的寫志傾向 33
一、漢魏詠蟬賦表達人生際遇 33
二、兩晉詠蟬賦寄託思想品格 36
三、南朝詠蟬賦暗喻仕宦經歷 43
第三節 漢魏六朝詠蟬賦的儒道思想 44
一、儒家的忠貞仕德 45
二、道家的自然無為 48
第三章 南北朝詠蟬詩的情志書寫及仕隱意涵 50
第一節 南北朝詠蟬詩的寫物面向 50
一、蟬地與生活 50
二、蟬聲與萬籟 51
三、蟬露與清高 52
四、蟬時與生態 53
五、蟬形與品德 54
六、蟬敵與小人 54
第二節 南北朝詠蟬詩的仕隱論述 55
一、梁代詠蟬詩抒發仕宦心得 55
二、陳代詠蟬詩隱喻仕途經歷 59
三、北朝詠蟬詩抒發仕隱之情 60
第三節 南北朝詠蟬詩的儒道思想 64
一、儒家的仕宦態度 64
二、道家的歸隱想法 66
第四章 唐代詠蟬詩的情志書寫與仕隱論述 68
第一節 唐代詠蟬詩的寫物面向 68
一、蟬聲與代言 68
二、蟬地與身分 69
三、蟬時與秋思 71
四、蟬露與清高 75
五、蟬形與仕途 75
六、蟬敵與小人 76
第二節 唐代詠蟬詩的仕宦情志 76
一、前期詠蟬詩暗喻仕宦品德 77
二、後期詠蟬詩抒發客寓之思 81
第三節 唐代詠蟬詩的儒道思想 89
一、儒家的仕德憂國 89
二、道家的辭官歸隱 94
第五章 唐代詠蟬賦的體物寫志與出處趨向 98
第一節 唐代詠蟬賦的體物書寫 98
一、蟬蛻與新生 98
二、蟬聲與寄情 99
三、蟬地與處境 100
四、蟬敵與小人 101
五、蟬時與生態 102
六、蟬食與操守 102
第二節 唐代詠蟬賦的出處趨向 102
一、前期詠蟬賦寄寓出處之道 103
二、後期詠蟬賦抒發仕隱之志 106
第三節 唐代詠蟬賦的儒道思想 112
一、儒家的仕德與不遇 112
二、道家的蛻變與逍遙 114
第六章 漢唐詠蟬詩賦體物寫志之書寫特點 115
第一節 漢唐詠蟬詩賦體物書寫之特點 115
一、時間、地點和聲音的描寫最多 115
二、形體、飲食和天敵的意涵不變 116
三、漢唐詠蟬詩賦體物書寫的特點 117
第二節 漢唐詠蟬詩賦仕宦情志之異同 118
一、抒發個人仕途經歷與心情之同 118
二、寄託國家治理與憂慮國勢之異 119
三、漢唐詠蟬詩賦仕宦情志的異同 119
第三節 漢唐詠蟬賦儒道思想之變遷 119
一、由仕德轉向憂國的儒家思想 120
二、由無為轉向逍遙的道家思想 120
三、儒道思想分野與交融的變化 121
第七章 漢唐詠蟬詩的人物典故與仕隱寄託 122
第一節 南北朝詠蟬詩的仕隱人物典故 122
一、南北朝詠蟬詩的出仕人物 122
二、南北朝詠蟬詩的歸隱人物 127
三、蔡邕典故的摹聲與歸隱 130
第二節 唐代詠蟬詩的仕宦人物典故 131
一、唐代詠蟬詩的仕宦人物 131
二、唐代詠蟬詩的寫蟬聯想 133
第三節 漢唐詠蟬詩的人物典故與仕隱寄託 135
一、漢唐詠蟬詩以史書為主的人物典故 135
二、漢唐詠蟬詩的人物典故與仕隱寄託 137
第八章 漢唐詠蟬賦的人物典故與仕隱取向 139
第一節 漢魏六朝詠蟬賦的人物典故 139
一、漢魏六朝詠蟬賦的守節人物 139
二、漢魏六朝詠蟬賦的《詩經》典故 141
第二節 唐代詠蟬賦的人物典故 143
一、唐代詠蟬賦的歸隱人物 143
二、唐代詠蟬賦的蟬聲興感 145
三、唐代詠蟬賦的《莊子》典故 145
第三節 漢唐詠蟬賦的人物典故及其仕隱之志 149
一、漢唐詠蟬賦以子書為主的人物典故 149
二、漢唐詠蟬賦的人物典故與仕隱志向 150
第九章 漢唐詠蟬詩賦人物典故之引用關係 152
第一節 漢唐詠蟬詩賦人物典故引用之特點 152
一、時代集中兩漢以前 152
二、寄託仕隱情志為主 153
三、出處集中史集兩部 154
第二節 漢唐詠蟬詩賦作者與人物典故引用之關係 155
一、與作者情志相符的人物典故 155
二、與作者現況相反的人物典故 156
三、與作者情志無關的人物典故 156
第三節 漢唐詠蟬詩賦的作者際遇與人物典故 157
一、漢唐詠蟬詩賦的仕宦典範人物 157
二、漢唐詠蟬詩賦的辭官歸隱人物 159
三、象徵作者身分處境的人物典故 161
第十章 結論 163
第一節 漢唐詠蟬詩賦體物寫志分析統計 163
一、體物自然與體物寄託類型分析 163
二、仕途得志與否的情志意涵分析 164
三、漢唐詠蟬詩賦的體物寫志綜述 166
第二節 漢唐詠蟬詩賦儒道思想分析統計 167
一、儒家思想的時代與文體分布 167
二、道家思想的時代與文體分布 168
三、漢唐詠蟬詩賦儒道思想綜述 169
第三節 漢唐詠蟬詩賦人物典故分布統計 171
一、人物典故的時代與文體分布 171
二、仕隱典範人物及其分布統計 172
三、漢唐詠蟬詩賦人物典故綜述 174
第四節 漢唐詠蟬詩賦對後世的價值影響 175
一、提取蟬的特點刻畫 175
二、詠蟬抒發作者情志 176
三、用典呼應作者經歷 177
參考文獻 178
附錄一、漢唐詠蟬詩賦篇目出處 190
附錄二、漢唐詠蟬詩賦人物典故彙整 196
zh_TW
dc.format.extent 6039600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7912003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漢唐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詩賦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體物寫志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人物典故zh_TW
dc.title (題名) 漢唐詠蟬詩賦的體物寫志與人物典故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古籍(依時代排序)
﹝戰國﹞呂不韋著,陳奇猷校釋,1985,《呂氏春秋校釋》,臺北:華正書局
﹝漢﹞班固撰,顏師古注,1962,《漢書》,北京:中華書局
﹝漢﹞董仲舒著,賴炎元註譯,1984,《春秋繁露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漢﹞趙曄著,﹝元﹞徐天祜音注,1986,《吳越春秋》,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
﹝漢﹞劉向集錄,1985,《戰國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漢﹞劉向撰,1978,《說苑》,臺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
﹝漢﹞劉安撰,高誘注,1962,《淮南子注》,臺北:世界書局
﹝漢﹞韓嬰撰,許維遹校譯,1980,《韓詩外傳集釋》,北京:中華書局
﹝吳﹞韋昭注,1983,《國語》,臺北:漢京文化
﹝晉﹞孔晁注,1965,《逸周書》,臺北:中華書局
﹝晉﹞杜預集解,﹝日﹞竹添光鴻會箋,2005,《左傳會箋》,臺北:天工書局
﹝晉﹞崔豹撰,牟華林校箋,2014,《古今注》校箋,北京:線裝書局
﹝晉﹞郭璞注,﹝宋﹞邢昺疏,﹝清﹞阮元等撰,2012,《爾雅注疏及補正附經學史》,臺北:世界書局
﹝晉﹞葛洪撰,1978,《抱朴子》,臺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
﹝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1965,《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
﹝南朝宋﹞劉義慶撰,﹝南朝梁﹞劉孝標注,龔斌校釋,2011,《世說新語校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南朝梁﹞蕭統編,1962,《文選注》,臺北:世界書局
﹝北齊﹞顏之推撰,王利器撰,1993,《顏氏家訓集解:增補本》,北京:中華書局
﹝唐﹞李延壽撰,張家駱主編,1976,《南史》,臺北:鼎文書局
﹝唐﹞房玄齡等撰,1976,《晉書》,臺北:鼎文書局
﹝唐﹞姚思廉撰,1980,《梁書》,臺北:洪氏出版社
﹝唐﹞姚思廉編,1975,《陳書》,臺北:鼎文書局
﹝唐﹞張九齡等原著,袁文興、潘寅生主編,1997,《唐六典全譯》,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
﹝唐﹞魏徵等撰,1974,《隋書》,臺北:洪氏出版社
﹝後晉﹞劉昫等撰,楊家駱主編,2000,《新校本舊唐書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
﹝宋﹞朱熹著,1996,《四書章句集注》,臺北:大安書局
﹝宋﹞歐陽脩、宋祁合撰,楊家駱主編,1998,《新校本新唐書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
﹝宋﹞贊寧撰,范祥雍點校,1987,《宋高僧傳》,北京:中華書局
﹝明﹞毛晉輯,1980,《增補津逮秘書》,京都:中文出版社
﹝明﹞李時珍編纂,劉恆如、劉山永校注,2013,《新校注《本草綱目》:全二冊》,北京:華夏出版社
﹝清﹞丁福保編,1978,《全漢三國晉南北朝詩》,京都:中文出版社
﹝清﹞孔廣森撰,1991,《大戴禮記補註》,濟南:山東友誼書社
﹝清﹞王先謙撰,2017,《莊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
﹝清﹞阮元審定,1981,《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清﹞紀昀等總纂,1983-1986,《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清﹞孫希旦撰,1990,《禮記集解》,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清﹞張玉穀,2000,《古詩賞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清﹞清聖祖敕編,1971,《全唐詩》,臺北:明倫書局
﹝清﹞董誥等編,孫映逵等點校,2002,《全唐文》,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清﹞嚴可均輯,2009,《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二、近人著作
于志鵬、成曙霞,2017,《六朝詠物文學論稿》,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
王琳,1998,《六朝辭賦史》,黑龍江:黑龍江教育出版社
王運熙,2002,《漢魏六朝唐代文學論叢》,上海:復旦大學出版
朱錦雄,2020,《在情志之外:六朝詩的多元面向》,臺北:萬卷樓
吳儀鳳,2012,《賦寫帝國:唐賦創作的文化情境與書寫意涵》,臺北:萬卷樓
周勛初主編,2003,《唐詩大辭典》,南京:鳳凰出版社
林淑貞,2002,《詠物詩「託物言志」析論》,臺北:萬卷樓
洪順隆,1978《六朝詩論》,臺北:文津出版社
孫康宜、鍾振振,2006,《抒情與描寫:六朝詩歌概論》,上海:上海三聯書店
馬茂元主編,楊金鼎等注釋,1993,《楚辭注釋》,臺北:文津出版社
馬積高,1987,《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梁滿倉等註譯,2013,《新譯三國志》,臺北:三民書局
許東海,1984,《庾信生平及其賦之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許東海,2008,《辭賦書寫新視界》,臺北:里仁書局
許東海,2013,《經典與事變的辭賦書寫》,臺北:里仁書局
許東海,2014,《古典山嶽文學論集 : 辭賦書寫與文類跨界》,臺北:文津出版社
陳振祥,2007,《台灣賞蟬圖鑑》,臺北:天下遠見
陳渤海主編,2015,《唐詩匯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陳新璋編,1997,《唐宋詠物詩賞鑑》,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
程俊英、蔣見元,2017,《詩經注析》,北京:中華書局
程章灿,2001,《魏晉南北朝賦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費振剛、仇仲謙、劉南平校注,2005,《全漢賦校注》,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
黃永武,1980,《中國詩學‧思想篇》,臺北:巨流
黃永武,1980,《中國詩學‧鑑賞篇》,臺北:巨流
黃永武,1984,《詩與美》,臺北;洪範書店
鄒巔,2009,《詠物流變文化論》,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廖國棟,1990,《魏晉詠物賦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熊公哲註譯,1984,《荀子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趙紅菊,2009,《南朝詠物詩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趙逵夫主編,2010,《歷代賦評注》,成都:巴蜀書社出版
劉逸生,2004,《唐詩廣角鏡》,臺北:漢京文化
戴偉華,1999,《唐代文學研究叢稿》,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簡宗梧、李時銘主編,2011《全唐賦》,臺北:里仁書局
瀧川龜太郎,1993,《史記會注考證》,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羅立乾注譯;李振興校閱,2018,《新譯文心雕龍》,臺北:三民書局
顧柔利,2007《北宋文賦綜論》,臺北:萬卷樓
三、會議論文
朱雅琪,2012,〈六朝詠物詩興盛發展的歷史及意義〉,《發皇華語‧涵詠文學:中國文學暨華語文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三屆》,文化大學華崗出版部,頁257-284
李立信,1998,〈論六朝賦之詩化〉,《第三屆魏晉南北朝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主編,臺北:文史哲出版社,頁95-111
高光復,1996,〈試論唐代詠物賦的雜文化〉,《第二屆國際辭賦學學術會議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編輯,頁519-531
張亞新,1998,〈論漢魏六朝詩的質文與雅俗之變〉,《第三屆魏晉南北朝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主編,臺北:文史哲出版社,頁199-216
郭建勛,2016,〈論西晉詠物賦的題材開拓與形制表現〉,《2016賦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輯》,台南大學,頁29-36
簡宗梧,2008,〈試論唐賦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唐代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謝海平主編,臺北:里仁書局,頁1-14
龔又麗,2016,〈晚唐詠物賦〉,《2016賦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輯》,台南大學,頁213-224
四、期刊論文
尹寶蓮、李春華,2008,〈詠物詩意象實現的認知分析──以虞世南〈詠蟬〉為例〉,《江西科技師範學院學報》,第4期,頁71-74
木齋、李恆,2015,〈論建安二十二年:曹植的人生轉折──兼析〈美女篇〉、〈蟬賦〉、〈節遊賦〉〉,《河北師範大學學報》,第35卷第3期,頁44-52
王冬艷、陳如靜,2003,〈詠物的高唱 寓情的佳作──說李商隱筆下的「恨蟬」〉,《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第4期,頁80-81
王利鎖、曹艷,2012,〈人生命運的悲劇性存在──曹植〈蟬賦〉人生寓意解讀〉,《天中學刊》,第27卷第5期,頁43-45
王炯權,2015,〈淺析莊子〈逍遙遊〉中境界之分〉,《有鳳初鳴年刊》,第10期,頁29-50
王美秀,2011,〈主體錯置‧區隔他者‧復國隱喻──論盧思道〈聽蟬鳴篇〉中的離散論述〉,《國文學報》,第50期,頁117-208
王國瓔,2009,〈詠物與宮體之盛──再訪「齊梁詩」〉,《世新中文研究集刊》,第5期,頁1-31
王鵬坤、李寅生,2014,〈中日古典詩歌中「蟬」意象的異同〉,《牡丹江大學學報》,第23卷第5期,頁6-8
史超群,2013,〈古詩詞中蟬意象的生命意識〉,《現代語文》,第6期,頁109-110
白福才,2005,〈蟬在中國古代詩詞中的審美意義〉,《延安教育學院學報》,第19卷第4期,頁35-37
朱曉海,2000,〈讀兩漢詠物賦雜俎〉,《漢學研究》,第18卷第2期,頁223-251
何蕓,2004,〈高蟬多遠韻 詩壇有餘音──唐代詠蟬詩概述〉,《陝西師範大學繼續教育學報》,第4期,頁46-48
何騏竹,2014,〈盧照鄰病後之自我身心治療過程〉,《淡江中文學報》,第31期,頁91-137。
余曉俠,2013,〈基於概念整合理論的唐代詠蟬詩認知分析──以唐代詠蟬詩三絕為例〉,《欽州學院學報》,第28卷第12期,頁28-31
吳成國,2009,〈蟬意象中長生夢的文化探尋〉,《武漢大學學報》,第62卷第5期,頁534-539
李小榮,1996,〈唐代詠蟬詩概論〉,《贛南師範學院學報》,第1期,頁64-68、79
李小榮,1997,〈唐代詠物詩中的蟬〉,《遼寧教育學院學報》,第14卷第4期,頁83-87
李友益,2015,〈唐詩「詠蟬三絕」之寄託〉,《寫作》,第1期,頁46-48
李玄玉,2004,〈說蟬〉,《南通紡織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4卷第2期,頁34-36
李佳,2017,〈淺論《詩經》中「黃鳥」的象徵意義〉,《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17卷第6期,頁50-53。
李高,2015,〈漢魏晉南北朝蟬類賦研究〉,《語文教學通訊》,第838卷第5期,頁51-53
李高,2016,〈鋪采摛文、感物傷情與喻理比德──魏晉動物賦的三種創作方式〉,《蘭州學刊》,第4期,頁32-36
李清洪,2010,〈蟬與民俗文化〉,《尋根》,第4期,頁82-84
李湘濤,2013,〈蟬與蟬文化〉,《科技智囊》,第9期,頁66-74
李璐,2014,〈魏晉蟬賦與文士人格〉,《湖南工業大學學報》,第19卷第3期,頁70-73
李艷峰、高志明、張紅霞,2010,〈東漢至三國賦風轉變中蔡邕賦的過渡特徵〉,《保山學院學報》,第6期,頁77-84
汪慧,2009,〈論李商隱的〈蟬〉〉,《淮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8卷第2期,頁71-72
沈秋雄,1991,〈李義山詠物詩探析〉,《教學與研究》,第13期,頁47-60
尚永亮、劉磊,2000,〈蟬意象的生命體驗〉,《江海學刊》,第6期,頁151-156
岳紅星,2002,〈試論蟬意象的文化內涵〉,《中國礦業大學學報》,第3期,頁120-123
林明珠,1999,〈試論白居易詠物詩的藝術表現〉,《花蓮師院學報》,第7期,頁479-517
林翠芬,2001,〈李商隱詠物詩的藝術手法〉,《國立虎尾技術學院學報》,第4期,頁1-8
祁立峰,2018,〈廢餘美學-論六朝辭賦中的微物、醜物與剩餘物〉,《成大中文學報》,第61期,頁1-28
侯立兵,2007,〈漢魏六朝賦中的蟬意象〉,《求索》,第10期,頁168-170
姚瑤,2006,〈漢魏六朝動物賦論略〉,《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第5期,頁9-10
倪其心,1981,〈關於盧思道及其詩歌〉,《文學遺產》,第2期,頁36-43
師修武,2012,〈一種生靈多種寄託──談蟬在古詩詞中的審美意蘊〉,《課程教育研究》,第10期,頁18
翁成龍,1999,〈李商隱詠物詩的藝術特色〉,《臺中商專學報》,第31期,頁1-9
袁曉聰,2020,〈唐詩中的「玉階」意象──兼論題材與意象之關係〉,《運城學院學報》,第2期,頁39-43
馬美娟,2002,〈詩歌「詠物寄託」之探討〉,《南臺科技大學學報》,第26期,頁97-116
高宇璇,2020,〈略論唐詩中的「竹」意象〉,《蘭州教育學院學報》,第36卷第7期,頁1-5
高啟龍,2007,〈從蟬意象看古代文人思想的價值取向〉,《四川戲劇》,第4期,頁102-103
張立峰,2014,〈論道說蟬〉,《東方收藏》,第12期,頁56-58
張震英,2004,〈賈島與蟬──兼評蘇軾與嚴羽的相關論點〉,《西南民族大學學報》,總25卷第9期,頁192-194
張曉茹,2016,〈唐代詩歌中的船舶意象〉,《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學報》,第33卷第11期,頁136-138
梁思敏,2019,〈唐詩中的「窗」意象探究〉,《蘭州教育學院學報》,第35卷第4期,頁18-19
莫莉榮,2008,〈「蟬」入唐詩的文化內蘊探析〉,《科技信息》,第32期,頁476、478
郭榮梅,2003,〈唐人詠蟬詩述評〉,《保山學院學報》,第1期,頁31-33、38
陳小芒、廖文華,2003,〈蟬詩與蟬文化〉,《西南民族大學學報》,第11期,頁189-191
陳昌明,1986,〈游於物-論六朝詠物詩之「觀象」特質〉,《中外文學》,第15卷第5期,頁139-160
陶濤,2004,〈「夕陽」情結及唐詩中的「夕陽」意象〉,《阜陽師範學院學報》,第102期,頁59-61
景方方,2012,〈李商隱詩歌中的「蟬」意象〉,《綿陽師範學院學報》,第31卷第3期,頁21-23+27
曾彩娟,2005,〈我是夢中傳彩筆──李商隱詠物詩之藝術成就〉,《國文學報‧高師大》,第2期,頁175-202
曾淑巖,2000,〈我是夢中傳彩筆──淺談李商隱詠物詩〉,《屏中學報》,第8期,頁139-148
舒韶雄,2001,〈詩意地棲息的蟬──古詩中蟬的意象〉,《黃石教育學院學報》,第1期,頁13-16
覃壽芳,1997,〈論賦中蟬意象的建構及意蘊的流變〉,《廣西師範大學學報》,第S1期,頁167-169
陽卓軍,2007,〈三人詠蟬,各寄所思──三首唐人詠蟬詩歌賞析〉,《安徽文學》,第8期,頁77-78
順文,1998,〈「蟬」踪尋跡──關於「蟬」的文化探尋〉,《閱讀與寫作》,第12期,頁40-41
楊見高,2019,〈《詩經》中黃鳥意象的隱喻分析〉,《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37卷第4期,頁86-88。
楊金梅、陳海英,2010,〈論盧思道的思想及其詩歌特色〉,《浙江教育學院學報》,第4期,頁41-45
楊維娜,2015,〈魏晉南北朝蟬類賦與文人的情感寄託〉,《遼東學院學報》,第17卷第6期,頁7-9
鄒福清,2012,〈唐詩槐意象的文化與文學觀照〉,《唐都學刊》,第28卷第5期,頁16-21
趙騰飛,2017,〈唐代詠蟬詩的高潔意蘊〉,《新疆社會科學論壇》,第2期,頁109-112
劉一,2009,〈古詩歌中蟬的意象〉,《文學教育》,第10期,頁129
劉昭仁,2011,〈遊山聞蟬說詠蟬詩〉,《實踐博雅學報》,第16期,頁1-10
劉桂芳,2005,〈羅隱詠物詩析論〉,《屏東師院學報》,第22期,頁249-269
劉淦芝,1990,〈中國古今蟬話〉,《中華昆蟲》,第10卷第1期,頁34-47
劉淦芝,1991,〈中國蟬學發展〉,《中華昆蟲》,第11卷第3期,頁252-259
劉清,2011,〈談唐代三首「詠蟬詩」思想內容的不同〉,《學周刊》,第8期,頁190-191
劉瑩,1992,〈詠蟬詩歌中的悲喜情懷──論蟬的文學意象〉,《臺中師院學報》,第6期,頁265-290
鄧敏,2007,〈「蟬意」初探〉,《社會科學論壇》,第4期,頁146-148
蘇婉玉,2011,〈晚唐詩蟬意象之探析〉,《大同技術學院學報》,第19期,頁59-83

五、博碩士學位論文
方瓊鈺,2009,《駱賓王及其詩研究》,新北:華梵大學碩士論文
王忠華,2011,《魏晉賦中的意象研究》,延邊:延邊大學碩士論文
何慧俐,2013,《歷代楊柳賦研究──以書寫流變與詩賦對照為主》,嘉義:國立中正大學博士論文
吳慕櫻,2020,《杜牧詩賦之宦遊書寫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
李文元,2019,《羅隱諷刺詩的「諧隱」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碩士論文
李方婷,2006,《俞琰《歷代詠物詩選》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李玉玲,1991,《齊梁詠物詩與詠物賦之比較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李宛蕙,2012,《賦物傳統與漢魏間詠物賦中的本源之山》,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博士論文
李政勳,2007,《從《顏氏家訓》論顏之推對禮樂教化的終極關懷》,雲林: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碩士論文
李嘉玲,1988,《齊梁詠物賦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
沈凡玉,2001,《蕭綱詩歌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碩士論文
阮玉茹,2011,《魏晉動物賦研究》,臺南:國立臺南大學碩士論文
林正皓,2011,《趙嘏詩意象研究》,臺北:世新大學碩士論文
林玉蕙,2010,《唐太宗的詩與賦研究》,臺中:逢甲大學碩士論文
祁立峰,2010,《南朝文學集團詩賦書寫策略之考察》,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博士論文
侯立兵,2005,《漢魏六朝賦多維研究》,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博士論文
胡明霞,2012,《唐詩蟬意象研究》,武漢:湖北大學碩士論文
張育樺,2010,《劉禹錫、白居易交往詩研究》,屏東: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碩士論文
戚家源,2015,《張九齡交往詩研究》,屏東:國立屏東大學碩士論文
陳盈君,2012,《唐代七絕詠物詩研究》,臺南:國立臺南大學碩士論文
陳秋蘭,2012,《初唐詠物詩與類書關係研究》,臺中:逢甲大學碩士論文
陳鍾琇,2001,《唐代和詩研究》,臺中:東海大學碩士論文
曾淑巖,1998,《李商隱詠物詩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碩士論文
游文玲,2013《元白交往詩探析》,臺中:東海大學碩士論文
黃郁晴,2019,《韋應物、柳宗元自然詩之比較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楊宛其,2019,《從女主臨朝看班昭的《女誡》》,臺北:臺北市立大學碩士論文
楊微,2012,《唐代蟬意象研究》,西寧:青海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劉楚荊,2008,《蔡邕辭賦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劉楚荊,2019,《漢魏六朝騷體賦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博士論文
盧先志,1986,《唐詠物詩研究》,臺北:東吳大學碩士論文
蕭湘鳳,2017,《先唐賦之悲怨情懷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博士論文
賴昭淳,2012,《晚唐僧詩研究──以貫休、齊己為中心》,花蓮:國立東華大學碩士論文
鍾孟穎,2014,《魏晉植物賦研究──以意象形成切入》,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鍾曉峰,2010,《元和詩人交往詩研究》,花蓮:國立東華大學博士論文
顏寶秀,2004,《推敲詩人──賈島詩藝探索》,臺中:國立中興大學碩士論文
魏珍珍,2015,《漢代動物賦研究》,蘭州:西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蘇婉玉,2011,《晚唐詩蟬意象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碩士論文
六、網際網路
詩文索引 南北朝 沈君攸,檢索日期:2021年10月 27日,檢自:https://sou-yun.cn/poemindex.aspx?dynasty=NanBei&author=%E6%B2%88%E5%90%9B%E6%94%B8&lang=t
漢語網 桂林杏苑,檢索日期:2021年10月27日,檢自:http://www.chinesewords.org/idiom/show-17464.html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離婁之明,檢索日期:2021年11月2日,檢自:https://dict.revised.moe.edu.tw/dictView.jsp?ID=61639&word=%E9%9B%A2%E5%A9%81%E4%B9%8B%E6%98%8E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