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華嚴典籍的菩薩行願研究
A Study on the Bodhisattva`s Vow and Practice of Hua-Yen Sutras
作者 (藍郁瑛), 釋道輔
Lan, Yu-Ying
貢獻者 釋心傳 (蔡耀明)<br>蔡源林
Tsai, Yao-Ming
釋道輔 (藍郁瑛)
Lan, Yu-Ying
關鍵詞 宗教現象
法界
菩提心
五十三參
四十二字門
華嚴字母
Religious phenomenology
Dharma Realm
Bodhicitta
Fifty-three spiritual guides
Forty-two siddham letters
Huayen siddham letters
日期 2023
上傳時間 9-Mar-2023 18:57:30 (UTC+8)
摘要 《華嚴經》偈讚「菩薩」云:「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菩薩為發大心,覺有情的眾生,是世間清淨安樂的良師益友。「菩薩行願」, 發心成就佛道必備的福慧資糧,願因慧發,行因德立。願慧乃人人本具的如來智慧,為發菩提心圓成佛道的因地成就之基;行德為善用其心,則獲一切勝妙功德。經中微言隱喻,緣於眾生執相,故而世尊放光說法,菩薩代佛弘宣。本文擬藉由文獻學考察《華嚴經》成立沿革,宗教現象學的敍事進路探求經中奧義,思想史探討華嚴修行階位成立之因由;期能以一實以契一真,開顯吾人內心無盡的寶藏。
佛教主張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中,非依託於神格的外力信仰。《華嚴經》廣大延袤,包含大小乘修行要義,宗教實踐精要及實例,理事圓融,直探法界,為佛教講求「信解行證」之實證要典,世謂「富貴華嚴」。經中闡明法界萬法萬象乃「互為緣起、相互依存」的諦理,演暢「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之妙義——始自世尊果德妙勝成就,彰顯菩薩行願以生命實踐六度萬行;文殊菩薩的智慧、普賢菩薩的願行,善財童子的菩提心、彌勒菩薩的慈悲利世,體現人格完美的心靈淨土,源自於覺性智慧的圓滿開發——佛性人人本具,習學菩薩行願,亦得能如善財一生成辦證入法界,展現生命善美特質的終極意義。
華嚴教理豊富了中華文化的內涵,更影響帶動中土實踐佛學——禪宗的興起,乃及後世新儒學理學的形成與發展。《華嚴經》同體共生、相依互存的諦理,更是後現代人類,在過度追求個人自由的消費經濟觀,危及其他生命及物種,形成大自然界反撲,乃至疫情延燒的生態浩刼——《華嚴經》的時代意義,是點亮吾人心燈的鑑察之鏡,能襄助吾人重新省思、化解當前面臨的困難與危機之無上良津。
本論文擬自《華嚴經》的發展沿革、宗教敍事,及生命實踐三個面向,佐以「宗教現象學」的思路,探究經文中的微言大義,以期能符合世尊所洞見的生命實相。期勉行者皆能深入經藏,智慧如海,透過正真「菩薩行願」的生命實踐—發心立願,行菩薩道,開顯自心,證入法界,所願成就。祈願人類,暨生生不息的有情世間,皆得能和諧圓滿的互利共生,得大自在——如何轉化、超越吾人色身有限的生命,趨向覺悟智慧圓滿的心靈生命,佛陀在《華嚴經》中揭示了圓滿的答案。
The "Avataṃsaka Sutra"(transliterated as Hua-Yen Sutra)praises the "Bodhisattva" says: "Do not seek happiness for yourself, may all living beings be free from suffering." Bodhisattva with vows in sincere are engaged in awakening all sentient beings. Bodhisattvas are not only guides but also partners for pursuing peacefulness and happiness in the world. "Bodhisattva`s vows and its implement" is the base of achieving Buddhahood, vow based on wisdom and deeds based on virtue. Our vows and the wisdom are originally inherited from the one’s own Buddha Nature inwardly which is the base of Bodhicitta forwarding to the foundation of Buddhahood; if we conduct virtues and optimize our mind as well, you will accumulate all the wonderful merits. The subtle metaphor in the Sutra is due to the obsession of all living beings, therefore, the Bodhisattva preaches dharma on behalf of the Buddha while Buddha radiates the light. By reviewing literatures, this paper intends to go through a study on the establishment and evolution of the "Avataṃsaka Sutra", by means of the approach of religious phenomenology to explore the profound meaning of the Sutra and have a discussion on the history of idea. Hopefully, by One Truth derive to One Reality, with those to reveal the endless treasures in our mindsets.
Buddhism advocates that fate is in one`s own hands, not relying on the external force of God. "Avataṃsaka Sutra" embraces the practice of Mahayana and Theravāda, the essence and examples of religious practice, the perfect mingle of truth and object, direct view to the Dharma realm. It is the one Sutra for Buddhism emphasizes the key points of "faith, realization, practice and demonstrate", which is so called "wealth & honor Avataṃsaka". The Sutra clarifies all dharmas and phenomena in the Dharma Realm is of "mutual origin and interdependence",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wonderful meaning of "the three realms are only the mind, and all dharmas are only fabricated illusions". Starting from The honored one’s wonderfully accomplishment, it demonstrates the bodhisattva`s deeds and wishes, willing to practice with his life; the wisdom of Mañjuśrī Bodhisattva、the vows of the Samantabhadra, the bodhicitta of the Sudhana, and the compassion and beneficial to the world of the Maitreya Bodhisattva reflect the perfect personality of the soul, the perfect development originated from awareness and wisdom—— everyone possesses Buddha nature. Learning from Bodhisattvas to make vows, one can also become Buddha. Just like Sudhana, practice life-long and get approved to enter the Dharma Realm, showing the ultimate meaning of the wholesome and merits of life.
Avataṃsaka (Hua-yen) teachings have enriched Chinese culture, and even influenced the practice of Buddhism in China— the rise of Zen and then enhanced the development of New Confucianism theory in later generations. While post-modern human beings live in the excessive pursuit of individual freedom, their view of consumption endangers other lives and species, deriving ecological counterattack in the nature and even recently the spread epidemically of the pathogens. The principle of the "Avataṃsaka Sutra"-–- co-exist and interdependence is just like a lamp to help us with reflection on the solution to the encountering difficulties and crisis in the world.
This thesis draws from three aspects of Avataṃsaka Sutra《華嚴經》: transmission of the sutra, religious narration, and life practice, accompanying with the concept of "religious phenomenology", to explore the great meanings in the sutra, in order to conform to the vision of life as the reality of life seen by the honored one. Hopefully, all practitioners can go deep into the sutra to realize the profound wisdom, through the real life practice of "Bodhisattva`s vows"— aspire to practice the bodhisattva path, open one’s mind, enter the Dharma Realm. Pray for human beings and all countless sentient beings, may all live in harmony, mutual benefit and great freedom of mindsets. However, The Buddha revealed the perfection how to transform and surpass our limited life to extend to the spiritual life of enlightenment, wisdom and perfection in the "Avataṃsaka Sutra".
參考文獻 一、漢傳藏經資料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CBETA, T10, no. 293。
《十不善業道經》。CBETA, T17, no. 727。
《十地經論》。CBETA, T26, no. 1522。
《十住毘婆沙論》。CBETA, T26, no. 1521。
《三時繫念佛事》。CBETA, X74, no. 1464。
《三藏法數》。 (CBETA, B22, no. 117。
《大方廣佛花嚴經修慈分》。CBETA, T10, no. 306。
《大方廣佛華嚴經》。CBETA, T09, no. 278。
《大方廣佛華嚴經》。CBETA, T10, no. 279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法界品四十二字觀門》。CBETA, T19, no. 1019。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CBETA, T35, no. 1735。
《大方廣佛華嚴經搜玄分齊通智方軌》。CBETA, T35, no. 1732。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CBETA, T36, no. 1736。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CBETA, T19, no. 945。
《大明三藏法數》。CBETA, P182, no. 1615。
《大法炬陀羅尼經》。CBETA, T21, no. 1340。
《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CBETA, T18, no. 848。
《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CBETA, T39, no. 1796。
《大乘百法明門論》。CBETA, T31, no. 1614。
《大乘百福莊嚴相經》。CBETA, T16, no. 662。
《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CBETA, T31, no. 1606。
《大乘密嚴經》。CBETA, T16, no. 681。
《大乘義章》。CBETA, T44, no. 1851。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CBETA, T50, no. 2053。
《大唐西域記》。CBETA, T51, no. 2087。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T05, no. 220。
《大般涅槃經》。CBETA, T12, no. 374
《大智度論》。CBETA, T25, no. 1509。
《中阿含經》T01, no. 26。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CBETA, T08, no. 246。
《仁王護國般若經疏》T33, no. 1705。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CBETA, T48, no. 2008。
《方廣大莊嚴經》。CBETA, T03, no. 187
《四十二章經》。CBETA, T17, no. 784。
《四分律》。CBETA, T22, no. 1428。
《正法念處經》。CBETA, T17, no. 721。
《光讚經》。CBETA, T08, no. 222。
《成唯識論》。CBETA, T31, no.1585。
《成唯識論述記》。CBETA 2021.Q4, T43, no. 1830。
《佛本行集經》。CBETA 2022.Q1, T03, no. 190。
《佛地經論》。CBETA, T26, no. 1530。
《佛說十地經》。CBETA, T10, no. 287。
《佛說大阿彌陀經》。CBETA, T12, no. 364
《佛說仁王般若波羅蜜經》T08, no. 245。
《佛說如來興顯經》。CBETA, T10, no. 291。
《佛說海意菩薩所問淨印法門經》。CBETA, T13, no. 400。
《佛說兜沙經》。CBETA, T10, no. 280。
《佛說菩薩本業經》。CBETA, T10, no. 281。
《佛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CBETA, T20, no. 1161。
《佛藏經》。CBETA, T15, no. 653。
《妙法蓮華經》。CBETA,T09, no. 262。
《妙法蓮華經玄義》。CBETA, T33, no. 1716。
《沙門日用》。CBETA, X60, no. 1117。
《宗鏡錄》。CBETA, T48, no. 2016。
《放光般若經》。CBETA, T08, no. 221。
《法華傳記》。CBETA, T51,no. 2068。
《法集論》。CBETA, N48, no. 24。
《金剛三昧經通宗記》。CBETA, X35, no. 652。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CBETA, T08, no. 235。
《長阿含經》。CBETA, T01, no. 1。
《長部經典》。CBETA, N07, no. 4。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CBETA, T27, no. 1545。
《阿毘達磨俱舍論》。CBETA, T29, no. 1558。
《南傳大般湼槃經》。CBETA, B07, no. 18。
《南傳小部經典》。CBETA, B06, no. 5。
《毗尼日用錄》。CBETA, X60, no. 1114。
《毗尼關要》。CBETA, X40, no. 720。
《洛陽伽藍記校釋》。CBETA, B12, no. 77。
《貞元新定釋教目錄》。CBETA, T55, no. 2157。
《俱舍論疏》。CBETA, T41, no. 1822。
《般泥洹經》。CBETA, T01, no. 6。
《高僧傳》。CBETA, T50, no. 2059。
《等目菩薩所問三昧經》。CBETA, T10, no. 288。
《菩薩十住行道品》。CBETA, T10, no. 283。
《菩薩瓔珞本業經》。CBETA, T24, no. 1485。
《菩薩瓔珞經》。CBETA, T16, no. 656。
《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CBETA, T45, no. 1866。
《華嚴五十要問答》。CBETA, T45, no. 1869。
《華嚴五教止觀》。CBETA, T45, no. 1867。
《華嚴法界玄鏡》。CBETA, T45, no. 1883。
《華嚴普賢行願修證儀》。CBETA, X74, no. 1472。
《華嚴經金師子章註》。CBETA, T45, no. 1881。
《華嚴經海印道場懺儀》。CBETA, X74, no. 1470。
《華嚴經探玄記》。CBETA, T35, no. 1733。
《華嚴經傳記》。CBETA,T51,no. 2073。
《華嚴遊心法界記》。CBETA, T45, no. 1877。
《華嚴綱要》。CBETA, X08, no. 240。
《搜玄記》。CBETA, T35, no. 1732。
《新華嚴經論》。CBETA, T36, no. 1739。
《犍度》。CBETA, N04, no. 2。
《瑜伽師地論》。CBETA, T30, no. 1579。
《瑜伽論記》。CBETA, T42, no. 1828。
《解深密經》。CBETA, T16, no. 676。
《解脫道論》。CBETA, T32, no. 1648。
《過去莊嚴劫千佛名經》。CBETA, T14, no. 446a。
《漸備一切智德經》。CBETA, T10, no. 285。
《維摩經義疏》。CBETA, T38, no. 1781。
《維摩詰所說經》。CBETA, T14, no. 475。
《增壹阿含經》。CBETA, T02, no. 125。
《廣弘明集》。CBETA, T52, no. 2103。
《摩訶止觀》。CBETA, T46, no. 1911。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CBETA, T08, no. 223。
《諸菩薩求佛本業經》。CBETA, T10, no. 282。
《賢愚經》。CBETA, T04, no. 202。
《憨山老人夢遊集》。CBETA, X73, no. 1456。
《彌勒菩薩所問本願經》。CBETA, T12, no. 349。
《續高僧傳》。CBETA 2021.Q2, T50, no. 2060。
《觀虛空藏菩薩經》。CBETA, T13, no. 409。
《觀彌勒上生兜率天經贊》T38, no. 1772。

二、巴利藏資料
Ambalaṭṭhikā-Rāhulovada Suttanta.
Vasala Sutta: Discourse on Outcasts, Snp 1.7, PTS: Sn 116-142, translated from the Pali by Piyadassi Thera, 1999-2012.

三、中文專書
中村元等著,余萬居譯(1993)。《中國佛教發展史》。台北市:天華出版社。
方東美(2005)。《華嚴宗哲學》。台北市:黎明出版社。
方東美(2012)。《中國大乘佛學_上》。北京:中華書局。
木村清孝(1992)。《中國華嚴思想史》。日本:平樂寺書店。
牟宗三(2011)。《生命的學問》(四版)。台北:三民出版社。
何照清等作,陳平坤主編(2012)。《從印度佛學到中國佛學——楊惠南先生七十壽慶論文集》。新北巿:華藝數位股份有限公司。
吳汝鈞(1989)。《佛學研究方法論》。台北;臺灣學生書局。
呂澂(1996)。《印度佛學思想概論》。臺北:天華出版公司。
林建德(2020)。《心識與解脫:對比視域下的佛教心意識理論》。台北巿: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林朝成、郭朝順(2012)。《佛學概論》(修訂二版)。三民出版社。
洪啟嵩(2015)。《如何修持華嚴經》。全佛文化事業。
洪蘭(2021)。《從大腦看人生》。臺北市:遠見天下文化出版公司。
張泰隆編著(2014)。《法相唯識學的真實觀與諸法唯心萬法唯識》。台北市:慧炬出版社。
曹郁美(2018)。《十方成佛——華嚴小百科》。文津出版社。
許鶴齡(2017)。《宗教的生命關懷》。翰蘆出版社。
郭朝順(2012)。《佛教文化哲學》。台北市:里仁書局。
陳兵(2016)。《佛教心理學》。高雄:佛光文化。
陳沛然、何曼盈(2014)。《佛家哲理通析》。台北巿:東大圖書。
陳沛然著.何曼盈導讀(2014)。《佛家哲理通析.第七章 佛家的語言哲學》。台北巿:東大圖書公司。
陳俊輝(2003)。《生命思想VS.生命意義》。新北巿:揚智出版社。
陳英善(2020)。《華嚴與諸宗之對話》。台北市:法鼓文化。
善戒法師(2012),《阿毗達摩實用手冊》。誠隆國際實業有限公司。
楊白衣(2015)。《唯識要義》。台北市:佛陀教育基金會。
楊政河(2004)。《華嚴哲學研究》。台北市:慧炬出版社。
楊淑芬(2006)。《禮敬諸佛》。台北市:佛陀教育基金會。
達賴喇嘛(2017)。《佛法科學總集——廣說三藏經論關於色心諸法之科學論述》。台北:商周出版。
劉貴傑(2001)。《華嚴宗入門》。台北市:東大圖書。
歐陽鍾裕(2011)。《華嚴法界觀與蓮師大圓滿》。台北市:慧炬出版社。
蔡武陽(2021)。《入一真法界 讀華嚴》。美國:美商水EHGBooks微出版公司。
蔡耀明(2012)。《佛教視角的生命哲學與世界觀》。台北巿:文津出版社。
蔡耀明(2006)。《佛學建構的出路:佛教的定慧之學與如來藏的理路》。台北巿:法鼓文化事業。
蕭振士、梁崇明編譯(2019)。《開悟後的生活智慧——入法界品精要》。新北巿:大喜文化。
魏道儒(2007)。《中國華嚴宗通史》。台北縣:空庭書苑。
釋心道(2012)。《智慧華嚴》。新北巿:靈鷲山文教基金會。
釋玄奘 (2007)。《大唐西域記》。大陸: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釋印順(1923),《印度之佛教》。正聞出版社。
釋印順(1964)。《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新竹:正聞出版社。
釋印順(1981)。《中國禪宗史》。台北市:正聞出版社。
釋印順(1981)。《中觀論頌講記》。台北市:正聞出版社。
釋印順(1981)。《印度佛教思想史》。台北市:正聞出版社。
釋印順(1981)。《淨土與禪》。台北市:正聞出版社。
釋印順(1993)。《成佛之道》。台北市:正聞出版社。
釋印順(2003)。《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新竹縣:正聞出版社。
釋印順(2012)。《唯識學探源》。新竹縣:正聞出版社。
釋印順(2013)。《大乘起信論》。新竹縣:正聞出版社。
釋印順(2013)。《攝大乘論講記》。新竹縣:正聞出版社。
釋印順(2016)。《如來藏之研究》。新竹縣:正聞出版社。
釋成一(2001)。《新修華嚴經疏鈔》。台北:華嚴蓮社。
釋成觀(2009)。《大乘百法明門論今註》。台北市:毘盧出版社。
釋法源(2022)。《步步成佛:華嚴入門與十地修行》。台北市:法鼓文化。
釋南亭(2013)。《南亭老和尚華嚴文集》。台北市:華嚴蓮社。
釋南亭(2013)。《華嚴文集》。台北巿:華嚴蓮社。
釋恆清(2012)。《佛性思想》。台北巿:東大圖書公司。
釋昭慧(2003)。《佛教規範倫理學》。台北市:法界出版社。
釋海門(2014)。《佛教經典100句——華嚴經》。台北市:商周出版。
釋善戒(2013)。《阿毗達摩實用手冊》。新北市:進懋有限公司。
釋聖嚴(2006)。《華嚴心詮——原人論考釋》。新北市:法鼓出版社。
釋聖嚴(2010)。《完全證悟——聖嚴法師說《圓覺經》生活觀》。台北市: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釋道源(2016)。《大乘起信論講記》。台北市:佛陀教育基金會。
釋夢參(2010)。《梵行品新講》。台北:方廣文化。
釋夢參(2015)。《華嚴經淨行品》。台北:方廣文化。
釋夢參(2016)。《如來名號品 四聖諦品 光明覺品》。台北:方廣文化。
釋夢參(2016)。《淺說華嚴大意》。台北:方廣文化。
釋夢參(2016)。《普賢行願品大意》。台北:方廣文化。
釋夢參(2016)。《菩薩問明品》。台北:方廣文化。
釋夢參(2017)。《賢首品》。台北:方廣文化。
釋寬謙(2020)。《解開生命的密碼——八識規矩頌講記》。台北市:法鼓文化。
釋賢度(2014)。《華嚴經講錄》。台北市:華嚴蓮社。

四、 外文(翻譯)專書
Denise Cush, Catherine Robinson, and Michael York edt. (2008), Encyclopedia of Hinduism, Routledge, TJ International Ltd. Britain
J.S. Krüger, G.J.A. Lubbe, H.C. Steyn, 蔡百銓譯(2000)。《比較宗教》。台北市:國立編譯館主譯/出版。
John R. Hinnells, ed(2005). The Routledge Companion to the Study of Religion.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John R. Searle (1998), Mind, Language, and Society: Philosophy in the Real World. New York: Basic Books.
Kramer,Kenneth(肯內斯.克拉瑪)著,方蕙玲譯(1997)。《宗教的死亡藝術:世界各宗教如何理解死亡》。台北市:東大圖書。
Mircea Eliade(1958). Patterns in Comparative Religion. London: Shee & Ward.
Nàrada Mahà Thera(1987). A Manual of Abhidhamma (Abhidhammattha Saïgaha), the Buddhist Missionary Society, Malaysia.
Ninian Smart,許列民等譯(2004)。《劍橋——世界宗教》。台北市:城邦文化事業。
Nyanaponika Thera(2008). Advice to Rāhula – Four discourses of the Buddha. The Wheel Publication No.33, Buddhist Publications Society, BPS online edition.
Peter Berger, ed.(1999). The Desecularization of the World: Resurgent Religion and World Politics. Grand Rapids: Eerdmans.
Robert A. Segal, ed. (2006). The Blackwell Company to the Study of Religion. Malden, MA: Blackwell.
Robert H. Sharf, ch. 5, “Experience,” (Mark C. Taylor, ed. Critical Terms for Religious Studies). 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Sri Swami Satchidananda(沙吉難陀)著,陳景圓譯(2006)。《巴坦加里的瑜珈經》。新北市:多識界圖書文化有限公司。
Stephen Hawking (2007), A Stubbornly Persistent Illusion: The Essential Scientific Writings of Albert Einstein, Running Press Philadelphia, London.
Text M III 262。Bhadantácariya Buddhaghosa,Ñáóamoli著,Visuddhimagga 譯 (2010)。The Path of Purification,Buddhist Publication Society,斯里蘭卡。
Wijeratne Weerakkody (2010). God, Science, and the Buddha. U.S.A. Lulu.com.
中村.元等著,余萬居譯(1993)。《中國佛教發展史》。台北巿:天華出版公司。
中村元著,李世傑譯(1989)。《華嚴思想》。台北市:法爾出版社。
木村清孝著,劉聯宗譯(2020)。《華嚴經的現代解讀》。高雄巿: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木村清孝著.李惠英譯(2017)。《中國華嚴思想史》。台北市:東大圖書。
水野弘元著,釋惠敏譯(2004)。《佛教教理研究——水野弘元著作選集(二)》。臺北:法鼓文化事業。
伊利亞德(Mircea Eliade)著,楊素娥譯(2001)。《聖與俗: 宗教的本質》。臺北市:桂冠出版社。
西谷啟治著.陳一標、吳翠華譯注(2012)。《宗教是什麼》。台北巿:聯經出版公司。
阿迦摩訶布瓦(Ven. Acharn Maha Boowa)・曾銀湖譯(2012)。《尊者阿迦曼》。台北巿:佛陀教育基金會。
約翰‧哈伍德.希克,蔡怡佳譯(2013)。《宗教之詮釋——人對超越的回應》。新北巿:聯經出版。
韋伯Max Weber著.康樂.簡惠美譯(2000)。《宗教社會學》。臺北市:遠流出版事業公司。
高峰了州著,釋慧嶽譯(1979)。《華嚴思想史》。台北縣新店鎮:中華佛教文獻編撰社。
高楠順次郎.木村泰賢著,高觀廬譯(2001)。《印度哲學宗教史》。臺北市:商務印書館。
達賴喇嘛,維克特.陳著,朱衣譯(2014)。《慈悲;達賴喇嘛的人生智慧》。台北市: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達賴喇嘛著,葉偉文譯(2006)。《相對世界的美麗:達賴喇嘛的科學智慧》。台北市:天下遠見。
德悉卡恰著,陳麗舟、朱怡康譯(2010)。《瑜伽之心》。台北市:橡實文化。
噶瑪巴.鄔金欽列多傑,施心慧譯(2013)。《崇高的心》。新北巿:眾生文化。
鎌田茂雄著‧釋慈怡譯(2014)。《華嚴經講話》。高雄市:佛光文化。

五、中文學位論文
王亞芳(2007)。〈「眾生平等觀」-以《八十華嚴》為主之探究〉。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美瑤(2022)。〈佛教禪修引發身心轉化之實踐理路〉。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王瑞鄉(2008)。〈初期佛教慈悲喜捨的修習與解脫之間的關係──相關經證之整理研究〉。中華佛學研究所畢業論文。
李治華(1997)。〈智儼思想研究──以初期華嚴宗哲學的創立過程為主軸〉。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林育辰(2014)。〈唯識佛學的生死哲學及生命教育之應用〉。南華大學。
林彥宏(2004)。〈生命實踐修證之道——以《圓覺經》的如來藏思想為建構依據〉。淡江大學。
林恒卉(2008)。〈心靈轉化之探究——以華嚴「三界唯心」「法界緣起」為主的考察〉。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鴻年(2000)。〈華嚴宗古十玄唯心迴轉善成門研究〉。佛光大學生命與宗教學系碩士論文。
邱湘凌(2005)。〈《華嚴經》的菩提心思想〉。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慧婷(2013)。〈漢、藏《華嚴經‧淨行品》研究〉。法鼓佛教學院佛教學系碩士論文。
張文玲(2000)。〈菩薩勇猛特質之探討――以《華嚴經》四十卷本為主〉。法鼓佛教學院佛教學系碩士論文。
趙淑華(1997)。〈《阿含經》的慈悲思想〉。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郁嘉(2013)。〈生活場域的美感實踐——以《華嚴經.淨行品》為例〉。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素如(釋正持)(2013)。〈澄觀《華嚴經疏.十地品》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
賴玉梅(2014)。〈《華嚴經》發願思想之研究〉。法鼓佛教學院佛教學系碩士論文。
鍾小英(2014)。〈《華嚴經》淨行之道探研──以〈淨行品〉為核心〉。華嚴專宗研究所第十九屆碩士論文。
釋果錚(2006)。〈《華嚴經》十信法門之探究〉。華嚴專宗研究所第十一屆畢業論文。
釋演廣(王燦榮)(2008)。〈《華嚴經.十地品》的菩薩思想與實踐觀行之研究〉。玄奘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
釋覺宏(2015)。〈四無量心於說一切有部解脫次第的意義與作用──以三本漢譯《婆沙論》為主〉。法鼓佛教學院佛教學系碩士論文。

六、中、英文期刊、會議論文
Kim H, Rebholz CM, Hegde S, et al (2021). “Plant-based diets, pescatarian diets and COVID-19 severity: a population-based case-control study in six countries”BMJ Nutrition, Prevention & Health 2021
木村清孝(1992)。《中國華嚴思想史》。日本:平樂寺書店。
水野弘元著,釋惠敏譯(2004)。《佛教教理研究——水野弘元著作選集(二)》。臺北:法鼓文化事業。
李治華(2013)。〈華嚴思維與現代思潮〉。《華嚴學報》第五期(民國102年,6月)。臺北:華嚴學術中心。
李貴蘭(2008)。〈華嚴淨土思想暨念佛法門〉。大學院校佛學論文徵文─高登海居士獎學金。
宗薩欽哲仁波切,西遊譯文(2018)。〈佛教:菩提道,超越智能之道〉。 第八屆世界青年佛學研討會。
林建德(2011)。〈試論中國佛教心性論一個合宜的理解模式 —以「信仰實踐」為進路〉。新北市:《新世紀宗教》第十卷第一期。
肖平,楊金萍(2009)。〈華嚴字母的形成及其數字意蘊〉。中國知網(CNKI)《中國學術期刊》第12期。
許鶴齡(2010)。〈由《華嚴經》「善用其心」論正向思考的生命哲思〉,《哲學與文化》第卅七卷第十二期。新北巿:哲學與文化月刊。
耿晴(2012)。〈在解脫學脈絡下的佛身論——以《攝大乘論》為中心之探討〉。《從印度佛學到中國佛學——楊惠南先生70壽慶論文集》。台北巿:國立臺灣大學。
馬多西納(Juan Maldacena)(2016),〈千里黑洞共纏結〉。台北:遠流出版社《科學人知識庫》。2016年第178期12月號。
張友軍(2021)。〈植物到動物的功能基因轉移首獲證實〉。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張友軍團隊。《細胞》雜誌Cell https://www.cell.com/(引用日期:2022/01/26)
曹郁美(2015)。〈《華嚴經》的生命境界〉。《慧炬雜誌》第597期。台北巿:慧炬雜誌社。
許洋主(2016)。〈從極微(微塵)與一合相說起〉。台北市:人生雜誌409期。
許鶴齡(2010)。〈由《華嚴經》「善用其心」論正向思考的生命哲思〉。《哲學與文化月刊》第12期。台北市:輔仁大學。
郭朝順(2003)。〈從「十重唯識觀」論華嚴宗與唯識思想的交涉〉。《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八期。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佛學研究中心。
郭朝順(2014)。〈六十卷《華嚴經》「始成正覺」 的敘事與詮釋的開展>。《臺大佛學研究》第二十七期。臺北:臺灣大學文學院佛學研究中心。
郭朝順(2017)。〈《華嚴經》的哲學基本問題〉。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三)。
陳玉璽(2017)。〈佛法果地修行的理路與應用——從華嚴圓教到彌陀淨土之路〉。新北巿:《新世紀宗教研究》第十六卷第一期。
陳家成(1995)。〈從佛法看生命的本質:演化的終極〉。第三屆佛學與科學研討會論文集。
陳清香(2010)。〈盧舍那佛的圖像源流及其彰顯的華嚴法界觀〉。《華嚴學報》第二期。台北市:華嚴學術中心。
楊政河(1980)。〈華嚴經普賢行願思想之研究〉。《華崗佛學學報》第4期。台北市: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所。
楊維中(2016)。〈《華嚴經十地品》所言十地的修行諸行相略述〉。《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華嚴蓮社。
趙東明(2009)。〈「轉依」理論探析 ——以《成唯識論》及窺基《成唯識論述記》為中心〉。《玄奘佛學研究》第十一期。
蔡耀明(2003)。〈《佛說不增不減經》「眾生界不增不減」的修學義理:由眾生界、法界、法身到如來藏的理路開展〉。《臺大哲學論評》第二十八期。國科會研究計劃(NSC92-2411-H-001-027)研究成果。
蔡耀明(2010)。〈佛教住地學說在心身安頓的學理基礎〉。《正觀》第五十四期。南投縣:正觀雜誌社。
魏道儒(1999)。〈從華嚴經學到華嚴宗學〉。《中華佛學學報》第十二期。臺北:中華佛學研究所。
魏道儒(2000)。〈宗教融合與教化功能 -- 以宋代兩種華嚴淨土信仰為例〉。《中華佛學學報》第13 期。
釋本密(2001)。〈略論菩薩自利與利他─以《十住毘婆沙論》及《大智度論》為主〉。《福嚴學生論文集》。新竹市:福嚴佛學院。
釋星雲,釋滿義 記錄(2004)。〈【當代問題座談紀實】之七——佛教對「生命教育」的看法 〉。《普門學報》第 22 期。
釋昭慧(2005)。〈佛教生命倫理學之研究方法論〉。《玄奘佛學研究【第五期】》。
釋慈律(2001)。〈《大智度論》中之十地思想〉。《福嚴學生論文集》。新竹市:福嚴佛學院。
釋道輔(2013)。〈華嚴與禪——禪宗諸祖對華嚴義理之引述與應用〉。2013國際青年華嚴學者論壇。台北巿:華嚴蓮社。
釋寬謙(2015)。〈從認識生命的本質到安身立命〉。台北市:覺風佛教藝術學院。
釋寬謙(2017)。〈唯識學入門〉。台北市:覺風佛教藝術學院。
釋慧開(2005)。〈「宗教」一詞的文化脈络比較詮釋兼現代宗教教育的定位與取向〉。《普門學報》第29期。高雄巿:財團法人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
釋慧開(2017)。〈人間佛教的生死觀建構芻論 —佛教生死輪迴觀的現代理解與詮釋〉。《人間佛教》學報‧藝文第八期。高雄巿:財團法人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
龔布齊 Richard Gombrich (2016)。〈慈濟在佛教歷史中的定位:個人與利他主義〉。《佛教普世性與慈濟宗門的開展》。台北市:第四屆慈濟論壇。
讚念長老,林崇安整理(2016)。〈讚念長老內觀開示〉。內觀教育禪林。

七、參考網站
(一). 官方網站:
1. 承天禪寺官網 https://www.ctbm.org.tw/download/all/1.htm

(二)、演講:
1. 【TED x BeaconStreet】Robert Waldinger. ”What makes a good life? Lessons from the longest study on happiness” https://www.ted.com/talks/robert_waldinger_what_makes_a_good_life_lessons_from_the_longest_study_on_happiness
2. 【TED 2004】Martin Seligman. “The new era of positive psychology”
https://www.ted.com/talks/martin_seligman_the_new_era_of_positive_psychology
3. 【TED Global 2010】Tan Le. “A headset that reads your brainwaves”
https://www.ted.com/talks/tan_le_a_headset_that_reads_your_brainwaves
4. 七葉佛教書舍 http://book853.com/
5. 文殊講堂。慧律法師《華嚴經》http://dl.wenshu.org.tw/show.php?mid=2cf1705856531c9c5d46ae1c7cb33ec3&mb=TW
6. 張雙男(2021)。「中國為什麼没有發展出現代科學?陰陽五行是科學嗎」?https://mp.weixin.qq.com/s/3gJnt0NtahPCjW6gL7OjsQ
7. 淨空法師講述《八十華嚴》影音。【華嚴經講述菁華】共 960 集
https://www.amtb.tw/#/videoplay?menuidparent=12&menuidchild=45&voice=&mp4=1&numbers=281835
8. 淨空法師講述《四十華嚴》影音。【學為人師、行為師範—善財童子參學報告】共25集
https://www.amtb.tw/#/videoplay?menuidparent=12&menuidchild=19&voice=&mp4=1&numbers=225781
9. 淨空法師講述【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影音。共108 集
https://www.amtb.tw/#/videoplay?menuidparent=12&menuidchild=47&voice=&mp4=1&numbers=225989
10. 「淨空老法師影音圖文檢索中心」。檢索標題「華嚴」搜尋,共3267筆相關資料。此網站提供mp3音檔,文字稿(Doc檔及PDF檔)下載
https://ft.amtb.cn/index.php
11. 淨空法師專集網站 http://www.amtb.tw/enlighttalk/enlighttalk.asp?web_choice=2&web_amtb_index=90
12. 郭朝順。「從《華嚴經》談生命中的種種覺悟經驗」 https://reurl.cc/Q7YWj0。主辦單位:臺南市政府文化局、中華慧炬佛學會南區分會。2021年3月7日 中華慧炬佛學會‧南區分會公益講座。
13. 華嚴蓮社《新修華嚴經疏鈔》網址—— http://hysc.dila.edu.tw/
14. 夢參老和尚 |《大方廣佛華嚴經》全集
https://mp.weixin.qq.com/s/8UJTdS6w53mJhvjB9ABVzA
15. 釋法源(2019)。「佛教聖諦及禪定止觀在科學時代的開展」。演講地點:台北,中華佛教青年會。2019/10/06。
16. 釋法源。【科學看佛法 影音視頻 23】「從量子物理來看,每個人居然都能成佛」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vQZhBCJfTBdWP5WowWiqaQ

(三)、辭典、資料庫
1. 《一行佛學辭典》 http://buddhaspace.org/dict/index.php?keyword=
2. 《巴利字典》https://dictionary.sutta.org/browse/c/citta/
3. 《佛光大辭典》 http://www.ebud.cn/fgdick/
4. 《南亭和尚全集》網址 http://nanting.dila.edu.tw/home/index.html
5.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6. 《新修華嚴經疏鈔》網址 http://hysc.dila.edu.tw/
7. DDB(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http://www.buddhism-dict.net/ddb/
8. GP Malalasekera (1899-1973), Dictionary of Pali Proper Names. https://dict.revised.moe.edu.tw/index.jsp?la=0&powerMode=0
9. Sanskrit Dictionary https://sanskritdictionary.com/?iencoding=iast&q=bodhi&lang=sans&action=Search
10. 上官居士,〈念佛往生真實不虛的科學依據〉。《無量壽經科注第五十三集》。台南:極樂寺2014/7/1。淨空老法師 影音圖文檢索中心 檔名:02-042 -0053)。
11. 法鼓人名規範資料庫 http://authority.dila.edu.tw/person/
12. 法鼓地名規範資料庫 http://authority.dila.edu.tw/place/
13. 法鼓佛經目錄規範資料庫 http://authority.dila.edu.tw/catalog/
14. 法鼓時間規範資料庫 http://authority.dila.edu.tw/time/
15. 郭朝順(2020)。〈佛教詮釋學Buddhist Hermeneutics〉。《華文哲學百科》(上線日期:2020/12/28)
16. http://mephilosophy.ccu.edu.tw/entry.php?entry_name=佛教詮釋學。
郭朝順 (2018)。〈華嚴宗〉。《華文哲學百科》(上線日期:2018/ 09/ 14)
https://mephilosophy.ccu.edu.tw/entry.php?entry_name=%E8%8F%AF%E5%9A%B4%E5%AE%97
17. 郭朝順 (2022)。〈漢傳佛教佛性思想〉。《華文哲學百科》(上線日期:2022/ 02/ 14)
https://mephilosophy.ccu.edu.tw/entry.php?entry_name=%E6%BC%A2%E5%82%B3%E4%BD%9B%E6%95%99%E4%BD%9B%E6%80%A7%E6%80%9D%E6%83%B3#entry_list
18. 維基百科「全像攝影」(引用日期:2021/03/13。)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85%A8%E6%81%AF%E6%91%84%E5%BD%B1#%E7%82%B9%E5%85%89%E6%BA%90%E7%9A%84%E6%83%85%E5%86%B5
19. 蔡源林〈比較宗教學〉。「內政部.全國宗教資訊網.宗教學術」。https://religion.moi.gov.tw/Knowledge/Content?ci=2&cid=556
20. 蔡耀明 (2021)。〈般若經典〉。《華文哲學百科》(上線日期:2021/ 07/ 14)
https://mephilosophy.ccu.edu.tw/entry.php?entry_name=%E8%88%AC%E8%8B%A5%E7%B6%93%E5%85%B8
21. 心傳法師(蔡耀明教授)(佛教哲學)資訊網
https://homepage.ntu.edu.tw/~tsaiyt/
22. 鄧元尉。〈宗教現象學〉。「內政部.全國宗教資訊網.宗教學術」https://religion.moi.gov.tw/Knowledge/Content?ci=2&cid=560

(四)、文章:
1. 〈傳承祖師公案.無著菩薩〉。法相山全球資訊網。(引用日期:2021/12/11)
www.e-fss.org/dharma/legacy3_2.php
2. 【BBC News】”How long are you going to live?” https://www.bbc.com/news/health-44107940
3. 佐藤哲英。〈南岳慧思の『四十二字門』について〉。file:///C:/Users/Lan%20Paramitta/Documents/%E8%8F%AF%E5%9A%B4%E8%AB%96%E6%96%87/%E4%BA%94%E5%8D%81%E4%BA%8C%E8%8F%A9%E8%96%A9%E9%9A%8E%E4%BD%8D%E8%AA%AA%E6%88%90%E7%AB%8B/%E5%8D%97%E5%B2%B3%E6%85%A7%E6%80%9D_%E5%9B%9B%E5%8D%81%E4%B8%89%E5%AD%97%E9%96%80.pdf
4. 郝廣才(2014)。《今天:366天,每天打開一道門》。台北巿:格林文化出版。https://www.cw.com.tw/article/5062022

(五)、記錄片:
1. 「Water has Memory」.
https://www.bing.com/videos/search?q=Water+has+Memory&&view=detail&mid=9F66C75B2A5A39B1E3009F66C75B2A5A39B1E300&&FORM=VRDGAR&ru=%2Fvideos%2Fsearch%3Fq%3DWater%2Bhas%2BMemory%26FORM%3DHDRSC3
2. "Jesus was a Buddhist monk" by BBC Documentary
https://www.bing.com/videos/search?q=Jesus+was+a+Buddhist+monk&docid=608053140269526254&mid=2562B2F64108767FA76E2562B2F64108767FA76E&view=detail&FORM=VIRE
描述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宗教研究所
102156505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2156505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釋心傳 (蔡耀明)<br>蔡源林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Tsai, Yao-Ming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釋道輔 (藍郁瑛)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Lan, Yu-Yingen_US
dc.creator (作者) (藍郁瑛), 釋道輔zh_TW
dc.creator (作者) Lan, Yu-Yingen_US
dc.date (日期) 2023en_US
dc.date.accessioned 9-Mar-2023 18:57:30 (UTC+8)-
dc.date.available 9-Mar-2023 18:57:30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9-Mar-2023 18:57:30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02156505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43915-
dc.description (描述) 博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宗教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2156505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華嚴經》偈讚「菩薩」云:「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菩薩為發大心,覺有情的眾生,是世間清淨安樂的良師益友。「菩薩行願」, 發心成就佛道必備的福慧資糧,願因慧發,行因德立。願慧乃人人本具的如來智慧,為發菩提心圓成佛道的因地成就之基;行德為善用其心,則獲一切勝妙功德。經中微言隱喻,緣於眾生執相,故而世尊放光說法,菩薩代佛弘宣。本文擬藉由文獻學考察《華嚴經》成立沿革,宗教現象學的敍事進路探求經中奧義,思想史探討華嚴修行階位成立之因由;期能以一實以契一真,開顯吾人內心無盡的寶藏。
佛教主張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中,非依託於神格的外力信仰。《華嚴經》廣大延袤,包含大小乘修行要義,宗教實踐精要及實例,理事圓融,直探法界,為佛教講求「信解行證」之實證要典,世謂「富貴華嚴」。經中闡明法界萬法萬象乃「互為緣起、相互依存」的諦理,演暢「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之妙義——始自世尊果德妙勝成就,彰顯菩薩行願以生命實踐六度萬行;文殊菩薩的智慧、普賢菩薩的願行,善財童子的菩提心、彌勒菩薩的慈悲利世,體現人格完美的心靈淨土,源自於覺性智慧的圓滿開發——佛性人人本具,習學菩薩行願,亦得能如善財一生成辦證入法界,展現生命善美特質的終極意義。
華嚴教理豊富了中華文化的內涵,更影響帶動中土實踐佛學——禪宗的興起,乃及後世新儒學理學的形成與發展。《華嚴經》同體共生、相依互存的諦理,更是後現代人類,在過度追求個人自由的消費經濟觀,危及其他生命及物種,形成大自然界反撲,乃至疫情延燒的生態浩刼——《華嚴經》的時代意義,是點亮吾人心燈的鑑察之鏡,能襄助吾人重新省思、化解當前面臨的困難與危機之無上良津。
本論文擬自《華嚴經》的發展沿革、宗教敍事,及生命實踐三個面向,佐以「宗教現象學」的思路,探究經文中的微言大義,以期能符合世尊所洞見的生命實相。期勉行者皆能深入經藏,智慧如海,透過正真「菩薩行願」的生命實踐—發心立願,行菩薩道,開顯自心,證入法界,所願成就。祈願人類,暨生生不息的有情世間,皆得能和諧圓滿的互利共生,得大自在——如何轉化、超越吾人色身有限的生命,趨向覺悟智慧圓滿的心靈生命,佛陀在《華嚴經》中揭示了圓滿的答案。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The "Avataṃsaka Sutra"(transliterated as Hua-Yen Sutra)praises the "Bodhisattva" says: "Do not seek happiness for yourself, may all living beings be free from suffering." Bodhisattva with vows in sincere are engaged in awakening all sentient beings. Bodhisattvas are not only guides but also partners for pursuing peacefulness and happiness in the world. "Bodhisattva`s vows and its implement" is the base of achieving Buddhahood, vow based on wisdom and deeds based on virtue. Our vows and the wisdom are originally inherited from the one’s own Buddha Nature inwardly which is the base of Bodhicitta forwarding to the foundation of Buddhahood; if we conduct virtues and optimize our mind as well, you will accumulate all the wonderful merits. The subtle metaphor in the Sutra is due to the obsession of all living beings, therefore, the Bodhisattva preaches dharma on behalf of the Buddha while Buddha radiates the light. By reviewing literatures, this paper intends to go through a study on the establishment and evolution of the "Avataṃsaka Sutra", by means of the approach of religious phenomenology to explore the profound meaning of the Sutra and have a discussion on the history of idea. Hopefully, by One Truth derive to One Reality, with those to reveal the endless treasures in our mindsets.
Buddhism advocates that fate is in one`s own hands, not relying on the external force of God. "Avataṃsaka Sutra" embraces the practice of Mahayana and Theravāda, the essence and examples of religious practice, the perfect mingle of truth and object, direct view to the Dharma realm. It is the one Sutra for Buddhism emphasizes the key points of "faith, realization, practice and demonstrate", which is so called "wealth & honor Avataṃsaka". The Sutra clarifies all dharmas and phenomena in the Dharma Realm is of "mutual origin and interdependence",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wonderful meaning of "the three realms are only the mind, and all dharmas are only fabricated illusions". Starting from The honored one’s wonderfully accomplishment, it demonstrates the bodhisattva`s deeds and wishes, willing to practice with his life; the wisdom of Mañjuśrī Bodhisattva、the vows of the Samantabhadra, the bodhicitta of the Sudhana, and the compassion and beneficial to the world of the Maitreya Bodhisattva reflect the perfect personality of the soul, the perfect development originated from awareness and wisdom—— everyone possesses Buddha nature. Learning from Bodhisattvas to make vows, one can also become Buddha. Just like Sudhana, practice life-long and get approved to enter the Dharma Realm, showing the ultimate meaning of the wholesome and merits of life.
Avataṃsaka (Hua-yen) teachings have enriched Chinese culture, and even influenced the practice of Buddhism in China— the rise of Zen and then enhanced the development of New Confucianism theory in later generations. While post-modern human beings live in the excessive pursuit of individual freedom, their view of consumption endangers other lives and species, deriving ecological counterattack in the nature and even recently the spread epidemically of the pathogens. The principle of the "Avataṃsaka Sutra"-–- co-exist and interdependence is just like a lamp to help us with reflection on the solution to the encountering difficulties and crisis in the world.
This thesis draws from three aspects of Avataṃsaka Sutra《華嚴經》: transmission of the sutra, religious narration, and life practice, accompanying with the concept of "religious phenomenology", to explore the great meanings in the sutra, in order to conform to the vision of life as the reality of life seen by the honored one. Hopefully, all practitioners can go deep into the sutra to realize the profound wisdom, through the real life practice of "Bodhisattva`s vows"— aspire to practice the bodhisattva path, open one’s mind, enter the Dharma Realm. Pray for human beings and all countless sentient beings, may all live in harmony, mutual benefit and great freedom of mindsets. However, The Buddha revealed the perfection how to transform and surpass our limited life to extend to the spiritual life of enlightenment, wisdom and perfection in the "Avataṃsaka Sutra".
en_US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壹、 緒論………………………………………….………………………………8
一、研究動機……..………………………….………………………………8
二、研究議題與目的…..…………………….……………………………...10
三、文獻回顧…..…………………………….……………………………..12
四、研究方法…...…………………………………………………………...19
五、宗教研究的挑戰及省思……..…………….………………….……….22
貳、華嚴經典傳譯與敍事的開展…………………………………………..……40
一、經本的傳譯與流通…….………………………………………………40
二、華嚴敍事的開展——放光說法…………………………….…………57
三、宗教敍事及省思..………………………………………………….…..66
四、宗教敍事與宗教實踐….………………………………………………75
參、華嚴思想之內涵特色………………………………………………………..91
一、核心義理…….………………………………………………………….91
二、實踐理論…....….…………………………………………….……..…106
三、宗教對生命的終極關懷….……..……………………………………121
肆、 善用其心——心為身主、以心導行…….……………………………….127
一、心的力量………..…………………………………………………….127
二、法界塵塵 塵塵法界 依心而轉……..……………………………….133
三、 稱性起修 菩提心的發起………………………………………...….151
伍、 行願無盡——願為行依、以行尅願……………………………………..168
一、身心和合的探討…………..………………………………………….168
二、佛經中「行」的探討……..………………………………………….171
三、菩薩道的信智願行…..…….………………………………………….180
四、菩提心的生命實踐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207
陸、華嚴生命實踐修行階位………………………..………………………….229
一、四十二字門與華嚴四十二字母探討…..…………………………….231
二、華嚴四十二階位探討…………..……………………………………..254
三、華嚴五十二階位探討……..…………………………………………..264
四、大乘經論「五十三」法數探討…..…………………………………..273
柒、結論………………………………………………………………….……..280
參考書目.…………………………………...………………………………..…285
zh_TW
dc.format.extent 11365131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2156505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宗教現象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法界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菩提心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五十三參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四十二字門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華嚴字母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Religious phenomenology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Dharma Realm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Bodhicitta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Fifty-three spiritual guides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Forty-two siddham letters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Huayen siddham lettersen_US
dc.title (題名) 華嚴典籍的菩薩行願研究zh_TW
dc.title (題名) A Study on the Bodhisattva`s Vow and Practice of Hua-Yen Sutras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漢傳藏經資料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CBETA, T10, no. 293。
《十不善業道經》。CBETA, T17, no. 727。
《十地經論》。CBETA, T26, no. 1522。
《十住毘婆沙論》。CBETA, T26, no. 1521。
《三時繫念佛事》。CBETA, X74, no. 1464。
《三藏法數》。 (CBETA, B22, no. 117。
《大方廣佛花嚴經修慈分》。CBETA, T10, no. 306。
《大方廣佛華嚴經》。CBETA, T09, no. 278。
《大方廣佛華嚴經》。CBETA, T10, no. 279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法界品四十二字觀門》。CBETA, T19, no. 1019。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CBETA, T35, no. 1735。
《大方廣佛華嚴經搜玄分齊通智方軌》。CBETA, T35, no. 1732。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CBETA, T36, no. 1736。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CBETA, T19, no. 945。
《大明三藏法數》。CBETA, P182, no. 1615。
《大法炬陀羅尼經》。CBETA, T21, no. 1340。
《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CBETA, T18, no. 848。
《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CBETA, T39, no. 1796。
《大乘百法明門論》。CBETA, T31, no. 1614。
《大乘百福莊嚴相經》。CBETA, T16, no. 662。
《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CBETA, T31, no. 1606。
《大乘密嚴經》。CBETA, T16, no. 681。
《大乘義章》。CBETA, T44, no. 1851。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CBETA, T50, no. 2053。
《大唐西域記》。CBETA, T51, no. 2087。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T05, no. 220。
《大般涅槃經》。CBETA, T12, no. 374
《大智度論》。CBETA, T25, no. 1509。
《中阿含經》T01, no. 26。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CBETA, T08, no. 246。
《仁王護國般若經疏》T33, no. 1705。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CBETA, T48, no. 2008。
《方廣大莊嚴經》。CBETA, T03, no. 187
《四十二章經》。CBETA, T17, no. 784。
《四分律》。CBETA, T22, no. 1428。
《正法念處經》。CBETA, T17, no. 721。
《光讚經》。CBETA, T08, no. 222。
《成唯識論》。CBETA, T31, no.1585。
《成唯識論述記》。CBETA 2021.Q4, T43, no. 1830。
《佛本行集經》。CBETA 2022.Q1, T03, no. 190。
《佛地經論》。CBETA, T26, no. 1530。
《佛說十地經》。CBETA, T10, no. 287。
《佛說大阿彌陀經》。CBETA, T12, no. 364
《佛說仁王般若波羅蜜經》T08, no. 245。
《佛說如來興顯經》。CBETA, T10, no. 291。
《佛說海意菩薩所問淨印法門經》。CBETA, T13, no. 400。
《佛說兜沙經》。CBETA, T10, no. 280。
《佛說菩薩本業經》。CBETA, T10, no. 281。
《佛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CBETA, T20, no. 1161。
《佛藏經》。CBETA, T15, no. 653。
《妙法蓮華經》。CBETA,T09, no. 262。
《妙法蓮華經玄義》。CBETA, T33, no. 1716。
《沙門日用》。CBETA, X60, no. 1117。
《宗鏡錄》。CBETA, T48, no. 2016。
《放光般若經》。CBETA, T08, no. 221。
《法華傳記》。CBETA, T51,no. 2068。
《法集論》。CBETA, N48, no. 24。
《金剛三昧經通宗記》。CBETA, X35, no. 652。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CBETA, T08, no. 235。
《長阿含經》。CBETA, T01, no. 1。
《長部經典》。CBETA, N07, no. 4。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CBETA, T27, no. 1545。
《阿毘達磨俱舍論》。CBETA, T29, no. 1558。
《南傳大般湼槃經》。CBETA, B07, no. 18。
《南傳小部經典》。CBETA, B06, no. 5。
《毗尼日用錄》。CBETA, X60, no. 1114。
《毗尼關要》。CBETA, X40, no. 720。
《洛陽伽藍記校釋》。CBETA, B12, no. 77。
《貞元新定釋教目錄》。CBETA, T55, no. 2157。
《俱舍論疏》。CBETA, T41, no. 1822。
《般泥洹經》。CBETA, T01, no. 6。
《高僧傳》。CBETA, T50, no. 2059。
《等目菩薩所問三昧經》。CBETA, T10, no. 288。
《菩薩十住行道品》。CBETA, T10, no. 283。
《菩薩瓔珞本業經》。CBETA, T24, no. 1485。
《菩薩瓔珞經》。CBETA, T16, no. 656。
《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CBETA, T45, no. 1866。
《華嚴五十要問答》。CBETA, T45, no. 1869。
《華嚴五教止觀》。CBETA, T45, no. 1867。
《華嚴法界玄鏡》。CBETA, T45, no. 1883。
《華嚴普賢行願修證儀》。CBETA, X74, no. 1472。
《華嚴經金師子章註》。CBETA, T45, no. 1881。
《華嚴經海印道場懺儀》。CBETA, X74, no. 1470。
《華嚴經探玄記》。CBETA, T35, no. 1733。
《華嚴經傳記》。CBETA,T51,no. 2073。
《華嚴遊心法界記》。CBETA, T45, no. 1877。
《華嚴綱要》。CBETA, X08, no. 240。
《搜玄記》。CBETA, T35, no. 1732。
《新華嚴經論》。CBETA, T36, no. 1739。
《犍度》。CBETA, N04, no. 2。
《瑜伽師地論》。CBETA, T30, no. 1579。
《瑜伽論記》。CBETA, T42, no. 1828。
《解深密經》。CBETA, T16, no. 676。
《解脫道論》。CBETA, T32, no. 1648。
《過去莊嚴劫千佛名經》。CBETA, T14, no. 446a。
《漸備一切智德經》。CBETA, T10, no. 285。
《維摩經義疏》。CBETA, T38, no. 1781。
《維摩詰所說經》。CBETA, T14, no. 475。
《增壹阿含經》。CBETA, T02, no. 125。
《廣弘明集》。CBETA, T52, no. 2103。
《摩訶止觀》。CBETA, T46, no. 1911。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CBETA, T08, no. 223。
《諸菩薩求佛本業經》。CBETA, T10, no. 282。
《賢愚經》。CBETA, T04, no. 202。
《憨山老人夢遊集》。CBETA, X73, no. 1456。
《彌勒菩薩所問本願經》。CBETA, T12, no. 349。
《續高僧傳》。CBETA 2021.Q2, T50, no. 2060。
《觀虛空藏菩薩經》。CBETA, T13, no. 409。
《觀彌勒上生兜率天經贊》T38, no. 1772。

二、巴利藏資料
Ambalaṭṭhikā-Rāhulovada Suttanta.
Vasala Sutta: Discourse on Outcasts, Snp 1.7, PTS: Sn 116-142, translated from the Pali by Piyadassi Thera, 1999-2012.

三、中文專書
中村元等著,余萬居譯(1993)。《中國佛教發展史》。台北市:天華出版社。
方東美(2005)。《華嚴宗哲學》。台北市:黎明出版社。
方東美(2012)。《中國大乘佛學_上》。北京:中華書局。
木村清孝(1992)。《中國華嚴思想史》。日本:平樂寺書店。
牟宗三(2011)。《生命的學問》(四版)。台北:三民出版社。
何照清等作,陳平坤主編(2012)。《從印度佛學到中國佛學——楊惠南先生七十壽慶論文集》。新北巿:華藝數位股份有限公司。
吳汝鈞(1989)。《佛學研究方法論》。台北;臺灣學生書局。
呂澂(1996)。《印度佛學思想概論》。臺北:天華出版公司。
林建德(2020)。《心識與解脫:對比視域下的佛教心意識理論》。台北巿: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林朝成、郭朝順(2012)。《佛學概論》(修訂二版)。三民出版社。
洪啟嵩(2015)。《如何修持華嚴經》。全佛文化事業。
洪蘭(2021)。《從大腦看人生》。臺北市:遠見天下文化出版公司。
張泰隆編著(2014)。《法相唯識學的真實觀與諸法唯心萬法唯識》。台北市:慧炬出版社。
曹郁美(2018)。《十方成佛——華嚴小百科》。文津出版社。
許鶴齡(2017)。《宗教的生命關懷》。翰蘆出版社。
郭朝順(2012)。《佛教文化哲學》。台北市:里仁書局。
陳兵(2016)。《佛教心理學》。高雄:佛光文化。
陳沛然、何曼盈(2014)。《佛家哲理通析》。台北巿:東大圖書。
陳沛然著.何曼盈導讀(2014)。《佛家哲理通析.第七章 佛家的語言哲學》。台北巿:東大圖書公司。
陳俊輝(2003)。《生命思想VS.生命意義》。新北巿:揚智出版社。
陳英善(2020)。《華嚴與諸宗之對話》。台北市:法鼓文化。
善戒法師(2012),《阿毗達摩實用手冊》。誠隆國際實業有限公司。
楊白衣(2015)。《唯識要義》。台北市:佛陀教育基金會。
楊政河(2004)。《華嚴哲學研究》。台北市:慧炬出版社。
楊淑芬(2006)。《禮敬諸佛》。台北市:佛陀教育基金會。
達賴喇嘛(2017)。《佛法科學總集——廣說三藏經論關於色心諸法之科學論述》。台北:商周出版。
劉貴傑(2001)。《華嚴宗入門》。台北市:東大圖書。
歐陽鍾裕(2011)。《華嚴法界觀與蓮師大圓滿》。台北市:慧炬出版社。
蔡武陽(2021)。《入一真法界 讀華嚴》。美國:美商水EHGBooks微出版公司。
蔡耀明(2012)。《佛教視角的生命哲學與世界觀》。台北巿:文津出版社。
蔡耀明(2006)。《佛學建構的出路:佛教的定慧之學與如來藏的理路》。台北巿:法鼓文化事業。
蕭振士、梁崇明編譯(2019)。《開悟後的生活智慧——入法界品精要》。新北巿:大喜文化。
魏道儒(2007)。《中國華嚴宗通史》。台北縣:空庭書苑。
釋心道(2012)。《智慧華嚴》。新北巿:靈鷲山文教基金會。
釋玄奘 (2007)。《大唐西域記》。大陸: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釋印順(1923),《印度之佛教》。正聞出版社。
釋印順(1964)。《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新竹:正聞出版社。
釋印順(1981)。《中國禪宗史》。台北市:正聞出版社。
釋印順(1981)。《中觀論頌講記》。台北市:正聞出版社。
釋印順(1981)。《印度佛教思想史》。台北市:正聞出版社。
釋印順(1981)。《淨土與禪》。台北市:正聞出版社。
釋印順(1993)。《成佛之道》。台北市:正聞出版社。
釋印順(2003)。《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新竹縣:正聞出版社。
釋印順(2012)。《唯識學探源》。新竹縣:正聞出版社。
釋印順(2013)。《大乘起信論》。新竹縣:正聞出版社。
釋印順(2013)。《攝大乘論講記》。新竹縣:正聞出版社。
釋印順(2016)。《如來藏之研究》。新竹縣:正聞出版社。
釋成一(2001)。《新修華嚴經疏鈔》。台北:華嚴蓮社。
釋成觀(2009)。《大乘百法明門論今註》。台北市:毘盧出版社。
釋法源(2022)。《步步成佛:華嚴入門與十地修行》。台北市:法鼓文化。
釋南亭(2013)。《南亭老和尚華嚴文集》。台北市:華嚴蓮社。
釋南亭(2013)。《華嚴文集》。台北巿:華嚴蓮社。
釋恆清(2012)。《佛性思想》。台北巿:東大圖書公司。
釋昭慧(2003)。《佛教規範倫理學》。台北市:法界出版社。
釋海門(2014)。《佛教經典100句——華嚴經》。台北市:商周出版。
釋善戒(2013)。《阿毗達摩實用手冊》。新北市:進懋有限公司。
釋聖嚴(2006)。《華嚴心詮——原人論考釋》。新北市:法鼓出版社。
釋聖嚴(2010)。《完全證悟——聖嚴法師說《圓覺經》生活觀》。台北市: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釋道源(2016)。《大乘起信論講記》。台北市:佛陀教育基金會。
釋夢參(2010)。《梵行品新講》。台北:方廣文化。
釋夢參(2015)。《華嚴經淨行品》。台北:方廣文化。
釋夢參(2016)。《如來名號品 四聖諦品 光明覺品》。台北:方廣文化。
釋夢參(2016)。《淺說華嚴大意》。台北:方廣文化。
釋夢參(2016)。《普賢行願品大意》。台北:方廣文化。
釋夢參(2016)。《菩薩問明品》。台北:方廣文化。
釋夢參(2017)。《賢首品》。台北:方廣文化。
釋寬謙(2020)。《解開生命的密碼——八識規矩頌講記》。台北市:法鼓文化。
釋賢度(2014)。《華嚴經講錄》。台北市:華嚴蓮社。

四、 外文(翻譯)專書
Denise Cush, Catherine Robinson, and Michael York edt. (2008), Encyclopedia of Hinduism, Routledge, TJ International Ltd. Britain
J.S. Krüger, G.J.A. Lubbe, H.C. Steyn, 蔡百銓譯(2000)。《比較宗教》。台北市:國立編譯館主譯/出版。
John R. Hinnells, ed(2005). The Routledge Companion to the Study of Religion.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John R. Searle (1998), Mind, Language, and Society: Philosophy in the Real World. New York: Basic Books.
Kramer,Kenneth(肯內斯.克拉瑪)著,方蕙玲譯(1997)。《宗教的死亡藝術:世界各宗教如何理解死亡》。台北市:東大圖書。
Mircea Eliade(1958). Patterns in Comparative Religion. London: Shee & Ward.
Nàrada Mahà Thera(1987). A Manual of Abhidhamma (Abhidhammattha Saïgaha), the Buddhist Missionary Society, Malaysia.
Ninian Smart,許列民等譯(2004)。《劍橋——世界宗教》。台北市:城邦文化事業。
Nyanaponika Thera(2008). Advice to Rāhula – Four discourses of the Buddha. The Wheel Publication No.33, Buddhist Publications Society, BPS online edition.
Peter Berger, ed.(1999). The Desecularization of the World: Resurgent Religion and World Politics. Grand Rapids: Eerdmans.
Robert A. Segal, ed. (2006). The Blackwell Company to the Study of Religion. Malden, MA: Blackwell.
Robert H. Sharf, ch. 5, “Experience,” (Mark C. Taylor, ed. Critical Terms for Religious Studies). 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Sri Swami Satchidananda(沙吉難陀)著,陳景圓譯(2006)。《巴坦加里的瑜珈經》。新北市:多識界圖書文化有限公司。
Stephen Hawking (2007), A Stubbornly Persistent Illusion: The Essential Scientific Writings of Albert Einstein, Running Press Philadelphia, London.
Text M III 262。Bhadantácariya Buddhaghosa,Ñáóamoli著,Visuddhimagga 譯 (2010)。The Path of Purification,Buddhist Publication Society,斯里蘭卡。
Wijeratne Weerakkody (2010). God, Science, and the Buddha. U.S.A. Lulu.com.
中村.元等著,余萬居譯(1993)。《中國佛教發展史》。台北巿:天華出版公司。
中村元著,李世傑譯(1989)。《華嚴思想》。台北市:法爾出版社。
木村清孝著,劉聯宗譯(2020)。《華嚴經的現代解讀》。高雄巿: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木村清孝著.李惠英譯(2017)。《中國華嚴思想史》。台北市:東大圖書。
水野弘元著,釋惠敏譯(2004)。《佛教教理研究——水野弘元著作選集(二)》。臺北:法鼓文化事業。
伊利亞德(Mircea Eliade)著,楊素娥譯(2001)。《聖與俗: 宗教的本質》。臺北市:桂冠出版社。
西谷啟治著.陳一標、吳翠華譯注(2012)。《宗教是什麼》。台北巿:聯經出版公司。
阿迦摩訶布瓦(Ven. Acharn Maha Boowa)・曾銀湖譯(2012)。《尊者阿迦曼》。台北巿:佛陀教育基金會。
約翰‧哈伍德.希克,蔡怡佳譯(2013)。《宗教之詮釋——人對超越的回應》。新北巿:聯經出版。
韋伯Max Weber著.康樂.簡惠美譯(2000)。《宗教社會學》。臺北市:遠流出版事業公司。
高峰了州著,釋慧嶽譯(1979)。《華嚴思想史》。台北縣新店鎮:中華佛教文獻編撰社。
高楠順次郎.木村泰賢著,高觀廬譯(2001)。《印度哲學宗教史》。臺北市:商務印書館。
達賴喇嘛,維克特.陳著,朱衣譯(2014)。《慈悲;達賴喇嘛的人生智慧》。台北市: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達賴喇嘛著,葉偉文譯(2006)。《相對世界的美麗:達賴喇嘛的科學智慧》。台北市:天下遠見。
德悉卡恰著,陳麗舟、朱怡康譯(2010)。《瑜伽之心》。台北市:橡實文化。
噶瑪巴.鄔金欽列多傑,施心慧譯(2013)。《崇高的心》。新北巿:眾生文化。
鎌田茂雄著‧釋慈怡譯(2014)。《華嚴經講話》。高雄市:佛光文化。

五、中文學位論文
王亞芳(2007)。〈「眾生平等觀」-以《八十華嚴》為主之探究〉。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美瑤(2022)。〈佛教禪修引發身心轉化之實踐理路〉。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王瑞鄉(2008)。〈初期佛教慈悲喜捨的修習與解脫之間的關係──相關經證之整理研究〉。中華佛學研究所畢業論文。
李治華(1997)。〈智儼思想研究──以初期華嚴宗哲學的創立過程為主軸〉。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林育辰(2014)。〈唯識佛學的生死哲學及生命教育之應用〉。南華大學。
林彥宏(2004)。〈生命實踐修證之道——以《圓覺經》的如來藏思想為建構依據〉。淡江大學。
林恒卉(2008)。〈心靈轉化之探究——以華嚴「三界唯心」「法界緣起」為主的考察〉。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鴻年(2000)。〈華嚴宗古十玄唯心迴轉善成門研究〉。佛光大學生命與宗教學系碩士論文。
邱湘凌(2005)。〈《華嚴經》的菩提心思想〉。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慧婷(2013)。〈漢、藏《華嚴經‧淨行品》研究〉。法鼓佛教學院佛教學系碩士論文。
張文玲(2000)。〈菩薩勇猛特質之探討――以《華嚴經》四十卷本為主〉。法鼓佛教學院佛教學系碩士論文。
趙淑華(1997)。〈《阿含經》的慈悲思想〉。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郁嘉(2013)。〈生活場域的美感實踐——以《華嚴經.淨行品》為例〉。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素如(釋正持)(2013)。〈澄觀《華嚴經疏.十地品》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
賴玉梅(2014)。〈《華嚴經》發願思想之研究〉。法鼓佛教學院佛教學系碩士論文。
鍾小英(2014)。〈《華嚴經》淨行之道探研──以〈淨行品〉為核心〉。華嚴專宗研究所第十九屆碩士論文。
釋果錚(2006)。〈《華嚴經》十信法門之探究〉。華嚴專宗研究所第十一屆畢業論文。
釋演廣(王燦榮)(2008)。〈《華嚴經.十地品》的菩薩思想與實踐觀行之研究〉。玄奘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
釋覺宏(2015)。〈四無量心於說一切有部解脫次第的意義與作用──以三本漢譯《婆沙論》為主〉。法鼓佛教學院佛教學系碩士論文。

六、中、英文期刊、會議論文
Kim H, Rebholz CM, Hegde S, et al (2021). “Plant-based diets, pescatarian diets and COVID-19 severity: a population-based case-control study in six countries”BMJ Nutrition, Prevention & Health 2021
木村清孝(1992)。《中國華嚴思想史》。日本:平樂寺書店。
水野弘元著,釋惠敏譯(2004)。《佛教教理研究——水野弘元著作選集(二)》。臺北:法鼓文化事業。
李治華(2013)。〈華嚴思維與現代思潮〉。《華嚴學報》第五期(民國102年,6月)。臺北:華嚴學術中心。
李貴蘭(2008)。〈華嚴淨土思想暨念佛法門〉。大學院校佛學論文徵文─高登海居士獎學金。
宗薩欽哲仁波切,西遊譯文(2018)。〈佛教:菩提道,超越智能之道〉。 第八屆世界青年佛學研討會。
林建德(2011)。〈試論中國佛教心性論一個合宜的理解模式 —以「信仰實踐」為進路〉。新北市:《新世紀宗教》第十卷第一期。
肖平,楊金萍(2009)。〈華嚴字母的形成及其數字意蘊〉。中國知網(CNKI)《中國學術期刊》第12期。
許鶴齡(2010)。〈由《華嚴經》「善用其心」論正向思考的生命哲思〉,《哲學與文化》第卅七卷第十二期。新北巿:哲學與文化月刊。
耿晴(2012)。〈在解脫學脈絡下的佛身論——以《攝大乘論》為中心之探討〉。《從印度佛學到中國佛學——楊惠南先生70壽慶論文集》。台北巿:國立臺灣大學。
馬多西納(Juan Maldacena)(2016),〈千里黑洞共纏結〉。台北:遠流出版社《科學人知識庫》。2016年第178期12月號。
張友軍(2021)。〈植物到動物的功能基因轉移首獲證實〉。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張友軍團隊。《細胞》雜誌Cell https://www.cell.com/(引用日期:2022/01/26)
曹郁美(2015)。〈《華嚴經》的生命境界〉。《慧炬雜誌》第597期。台北巿:慧炬雜誌社。
許洋主(2016)。〈從極微(微塵)與一合相說起〉。台北市:人生雜誌409期。
許鶴齡(2010)。〈由《華嚴經》「善用其心」論正向思考的生命哲思〉。《哲學與文化月刊》第12期。台北市:輔仁大學。
郭朝順(2003)。〈從「十重唯識觀」論華嚴宗與唯識思想的交涉〉。《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八期。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佛學研究中心。
郭朝順(2014)。〈六十卷《華嚴經》「始成正覺」 的敘事與詮釋的開展>。《臺大佛學研究》第二十七期。臺北:臺灣大學文學院佛學研究中心。
郭朝順(2017)。〈《華嚴經》的哲學基本問題〉。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三)。
陳玉璽(2017)。〈佛法果地修行的理路與應用——從華嚴圓教到彌陀淨土之路〉。新北巿:《新世紀宗教研究》第十六卷第一期。
陳家成(1995)。〈從佛法看生命的本質:演化的終極〉。第三屆佛學與科學研討會論文集。
陳清香(2010)。〈盧舍那佛的圖像源流及其彰顯的華嚴法界觀〉。《華嚴學報》第二期。台北市:華嚴學術中心。
楊政河(1980)。〈華嚴經普賢行願思想之研究〉。《華崗佛學學報》第4期。台北市: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所。
楊維中(2016)。〈《華嚴經十地品》所言十地的修行諸行相略述〉。《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華嚴蓮社。
趙東明(2009)。〈「轉依」理論探析 ——以《成唯識論》及窺基《成唯識論述記》為中心〉。《玄奘佛學研究》第十一期。
蔡耀明(2003)。〈《佛說不增不減經》「眾生界不增不減」的修學義理:由眾生界、法界、法身到如來藏的理路開展〉。《臺大哲學論評》第二十八期。國科會研究計劃(NSC92-2411-H-001-027)研究成果。
蔡耀明(2010)。〈佛教住地學說在心身安頓的學理基礎〉。《正觀》第五十四期。南投縣:正觀雜誌社。
魏道儒(1999)。〈從華嚴經學到華嚴宗學〉。《中華佛學學報》第十二期。臺北:中華佛學研究所。
魏道儒(2000)。〈宗教融合與教化功能 -- 以宋代兩種華嚴淨土信仰為例〉。《中華佛學學報》第13 期。
釋本密(2001)。〈略論菩薩自利與利他─以《十住毘婆沙論》及《大智度論》為主〉。《福嚴學生論文集》。新竹市:福嚴佛學院。
釋星雲,釋滿義 記錄(2004)。〈【當代問題座談紀實】之七——佛教對「生命教育」的看法 〉。《普門學報》第 22 期。
釋昭慧(2005)。〈佛教生命倫理學之研究方法論〉。《玄奘佛學研究【第五期】》。
釋慈律(2001)。〈《大智度論》中之十地思想〉。《福嚴學生論文集》。新竹市:福嚴佛學院。
釋道輔(2013)。〈華嚴與禪——禪宗諸祖對華嚴義理之引述與應用〉。2013國際青年華嚴學者論壇。台北巿:華嚴蓮社。
釋寬謙(2015)。〈從認識生命的本質到安身立命〉。台北市:覺風佛教藝術學院。
釋寬謙(2017)。〈唯識學入門〉。台北市:覺風佛教藝術學院。
釋慧開(2005)。〈「宗教」一詞的文化脈络比較詮釋兼現代宗教教育的定位與取向〉。《普門學報》第29期。高雄巿:財團法人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
釋慧開(2017)。〈人間佛教的生死觀建構芻論 —佛教生死輪迴觀的現代理解與詮釋〉。《人間佛教》學報‧藝文第八期。高雄巿:財團法人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
龔布齊 Richard Gombrich (2016)。〈慈濟在佛教歷史中的定位:個人與利他主義〉。《佛教普世性與慈濟宗門的開展》。台北市:第四屆慈濟論壇。
讚念長老,林崇安整理(2016)。〈讚念長老內觀開示〉。內觀教育禪林。

七、參考網站
(一). 官方網站:
1. 承天禪寺官網 https://www.ctbm.org.tw/download/all/1.htm

(二)、演講:
1. 【TED x BeaconStreet】Robert Waldinger. ”What makes a good life? Lessons from the longest study on happiness” https://www.ted.com/talks/robert_waldinger_what_makes_a_good_life_lessons_from_the_longest_study_on_happiness
2. 【TED 2004】Martin Seligman. “The new era of positive psychology”
https://www.ted.com/talks/martin_seligman_the_new_era_of_positive_psychology
3. 【TED Global 2010】Tan Le. “A headset that reads your brainwaves”
https://www.ted.com/talks/tan_le_a_headset_that_reads_your_brainwaves
4. 七葉佛教書舍 http://book853.com/
5. 文殊講堂。慧律法師《華嚴經》http://dl.wenshu.org.tw/show.php?mid=2cf1705856531c9c5d46ae1c7cb33ec3&mb=TW
6. 張雙男(2021)。「中國為什麼没有發展出現代科學?陰陽五行是科學嗎」?https://mp.weixin.qq.com/s/3gJnt0NtahPCjW6gL7OjsQ
7. 淨空法師講述《八十華嚴》影音。【華嚴經講述菁華】共 960 集
https://www.amtb.tw/#/videoplay?menuidparent=12&menuidchild=45&voice=&mp4=1&numbers=281835
8. 淨空法師講述《四十華嚴》影音。【學為人師、行為師範—善財童子參學報告】共25集
https://www.amtb.tw/#/videoplay?menuidparent=12&menuidchild=19&voice=&mp4=1&numbers=225781
9. 淨空法師講述【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影音。共108 集
https://www.amtb.tw/#/videoplay?menuidparent=12&menuidchild=47&voice=&mp4=1&numbers=225989
10. 「淨空老法師影音圖文檢索中心」。檢索標題「華嚴」搜尋,共3267筆相關資料。此網站提供mp3音檔,文字稿(Doc檔及PDF檔)下載
https://ft.amtb.cn/index.php
11. 淨空法師專集網站 http://www.amtb.tw/enlighttalk/enlighttalk.asp?web_choice=2&web_amtb_index=90
12. 郭朝順。「從《華嚴經》談生命中的種種覺悟經驗」 https://reurl.cc/Q7YWj0。主辦單位:臺南市政府文化局、中華慧炬佛學會南區分會。2021年3月7日 中華慧炬佛學會‧南區分會公益講座。
13. 華嚴蓮社《新修華嚴經疏鈔》網址—— http://hysc.dila.edu.tw/
14. 夢參老和尚 |《大方廣佛華嚴經》全集
https://mp.weixin.qq.com/s/8UJTdS6w53mJhvjB9ABVzA
15. 釋法源(2019)。「佛教聖諦及禪定止觀在科學時代的開展」。演講地點:台北,中華佛教青年會。2019/10/06。
16. 釋法源。【科學看佛法 影音視頻 23】「從量子物理來看,每個人居然都能成佛」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vQZhBCJfTBdWP5WowWiqaQ

(三)、辭典、資料庫
1. 《一行佛學辭典》 http://buddhaspace.org/dict/index.php?keyword=
2. 《巴利字典》https://dictionary.sutta.org/browse/c/citta/
3. 《佛光大辭典》 http://www.ebud.cn/fgdick/
4. 《南亭和尚全集》網址 http://nanting.dila.edu.tw/home/index.html
5.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6. 《新修華嚴經疏鈔》網址 http://hysc.dila.edu.tw/
7. DDB(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http://www.buddhism-dict.net/ddb/
8. GP Malalasekera (1899-1973), Dictionary of Pali Proper Names. https://dict.revised.moe.edu.tw/index.jsp?la=0&powerMode=0
9. Sanskrit Dictionary https://sanskritdictionary.com/?iencoding=iast&q=bodhi&lang=sans&action=Search
10. 上官居士,〈念佛往生真實不虛的科學依據〉。《無量壽經科注第五十三集》。台南:極樂寺2014/7/1。淨空老法師 影音圖文檢索中心 檔名:02-042 -0053)。
11. 法鼓人名規範資料庫 http://authority.dila.edu.tw/person/
12. 法鼓地名規範資料庫 http://authority.dila.edu.tw/place/
13. 法鼓佛經目錄規範資料庫 http://authority.dila.edu.tw/catalog/
14. 法鼓時間規範資料庫 http://authority.dila.edu.tw/time/
15. 郭朝順(2020)。〈佛教詮釋學Buddhist Hermeneutics〉。《華文哲學百科》(上線日期:2020/12/28)
16. http://mephilosophy.ccu.edu.tw/entry.php?entry_name=佛教詮釋學。
郭朝順 (2018)。〈華嚴宗〉。《華文哲學百科》(上線日期:2018/ 09/ 14)
https://mephilosophy.ccu.edu.tw/entry.php?entry_name=%E8%8F%AF%E5%9A%B4%E5%AE%97
17. 郭朝順 (2022)。〈漢傳佛教佛性思想〉。《華文哲學百科》(上線日期:2022/ 02/ 14)
https://mephilosophy.ccu.edu.tw/entry.php?entry_name=%E6%BC%A2%E5%82%B3%E4%BD%9B%E6%95%99%E4%BD%9B%E6%80%A7%E6%80%9D%E6%83%B3#entry_list
18. 維基百科「全像攝影」(引用日期:2021/03/13。)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85%A8%E6%81%AF%E6%91%84%E5%BD%B1#%E7%82%B9%E5%85%89%E6%BA%90%E7%9A%84%E6%83%85%E5%86%B5
19. 蔡源林〈比較宗教學〉。「內政部.全國宗教資訊網.宗教學術」。https://religion.moi.gov.tw/Knowledge/Content?ci=2&cid=556
20. 蔡耀明 (2021)。〈般若經典〉。《華文哲學百科》(上線日期:2021/ 07/ 14)
https://mephilosophy.ccu.edu.tw/entry.php?entry_name=%E8%88%AC%E8%8B%A5%E7%B6%93%E5%85%B8
21. 心傳法師(蔡耀明教授)(佛教哲學)資訊網
https://homepage.ntu.edu.tw/~tsaiyt/
22. 鄧元尉。〈宗教現象學〉。「內政部.全國宗教資訊網.宗教學術」https://religion.moi.gov.tw/Knowledge/Content?ci=2&cid=560

(四)、文章:
1. 〈傳承祖師公案.無著菩薩〉。法相山全球資訊網。(引用日期:2021/12/11)
www.e-fss.org/dharma/legacy3_2.php
2. 【BBC News】”How long are you going to live?” https://www.bbc.com/news/health-44107940
3. 佐藤哲英。〈南岳慧思の『四十二字門』について〉。file:///C:/Users/Lan%20Paramitta/Documents/%E8%8F%AF%E5%9A%B4%E8%AB%96%E6%96%87/%E4%BA%94%E5%8D%81%E4%BA%8C%E8%8F%A9%E8%96%A9%E9%9A%8E%E4%BD%8D%E8%AA%AA%E6%88%90%E7%AB%8B/%E5%8D%97%E5%B2%B3%E6%85%A7%E6%80%9D_%E5%9B%9B%E5%8D%81%E4%B8%89%E5%AD%97%E9%96%80.pdf
4. 郝廣才(2014)。《今天:366天,每天打開一道門》。台北巿:格林文化出版。https://www.cw.com.tw/article/5062022

(五)、記錄片:
1. 「Water has Memory」.
https://www.bing.com/videos/search?q=Water+has+Memory&&view=detail&mid=9F66C75B2A5A39B1E3009F66C75B2A5A39B1E300&&FORM=VRDGAR&ru=%2Fvideos%2Fsearch%3Fq%3DWater%2Bhas%2BMemory%26FORM%3DHDRSC3
2. "Jesus was a Buddhist monk" by BBC Documentary
https://www.bing.com/videos/search?q=Jesus+was+a+Buddhist+monk&docid=608053140269526254&mid=2562B2F64108767FA76E2562B2F64108767FA76E&view=detail&FORM=VIRE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