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contributor.advisor | 陳逢源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 謝文靜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 Hsieh, Wen-Ching | en_US |
dc.creator (作者) | 謝文靜 | zh_TW |
dc.creator (作者) | Hsieh, Wen-Ching | en_US |
dc.date (日期) | 2023 | en_US |
dc.date.accessioned | 2-Jun-2023 11:39:45 (UTC+8) | - |
dc.date.available | 2-Jun-2023 11:39:45 (UTC+8) | - |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 2-Jun-2023 11:39:45 (UTC+8) | - |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 G0094912021 | en_US |
dc.identifier.uri (URI) |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45062 | - |
dc.description (描述) | 碩士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國立政治大學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94912021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 真德秀(1178~1235),為朱熹再傳弟子。在慶元黨禁廢弛、道統亟待重新建立的南宋,真德秀承繼朱學思想,於經筵侍講向理宗講授《大學衍義》,讓朱學躍升主流思想的地位。該書標舉為君所作,承繼朱熹的「正君心」理論,更是奠定後代朱學官學化的基礎。 真德秀是在朱熹《大學章句》的基礎上作《大學衍義》,雖然二者的綱目結構不同,但透過文本論述比對,《大學衍義》二綱四目的編排方式,實涵蓋《大學章句》的三綱領八條目。而在義理思想上,真德秀以「誠」、「主敬」、「理一分殊」等朱學哲思命題,談修己成德、內聖外王的的涵養功夫,更可見其對朱熹思想的傳承。 為便於君主理解義理思想,真德秀大量引用歷朝史料及程、朱等理學家之言,以作為論證。「衍義體」雖非真德秀所創,然因《大學衍義》備受重視,對後世經典詮釋形成典範作用。 真德秀《大學衍義》一書,透過經史互見的方式,不僅清楚呈現朱學內聖外王的論述,更將朱熹思想實用化,提供帝王成己成物的依循準則,也為日後朱學官學化提供學理性的依據。 | zh_TW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範圍……………………………………………………………………………………8 第三節 前人研究成果檢討………………………………………………………………………………12 第二章 真德秀生平及《大學衍義》之成書……………………………………………15 第一節 真德秀其人其事……………………………………………………………………………………15 第二節 《大學衍義》成書之背景…………………………………………………………………21 第三節 《大學衍義》之思想特色…………………………………………………………………26 第三章 由《大學章句》到《大學衍義》──真德秀說解的傳衍………33 第一節 三綱領………………………………………………………………………………………………………34 第二節 八條目………………………………………………………………………………………………………47 第三節 《大學章句》與《大學衍義》論述之比較………………………………63 第四章 承繼與創發──真德秀的義理思想…………………………………………………71 第一節 「誠」之釋義…………………………………………………………………………………………74 第二節 主敬……………………………………………………………………………………………………………79 第三節 「理一分殊」之詮解…………………………………………………………………………85 第五章 《大學衍義》與朱學官學化……………………………………………………………93 第一節 內聖而外王──論帝王為治之學………………………………………………………93 第二節 《大學衍義》之時代意義與影響…………………………………………………97 第三節 經典之詮釋與確立……………………………………………………………………………100 第六章 結論…………………………………………………………………………………………………………105 參考書目……………………………………………………………………………………………………………………111 | zh_TW |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4912021 | en_US |
dc.subject (關鍵詞) | 真德秀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大學衍義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朱熹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官學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誠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主敬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理一分殊 | zh_TW |
dc.title (題名) | 真德秀《大學衍義》思想研究──以朱子官學化之角度考察 | zh_TW |
dc.type (資料類型) | thesis | en_US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一、古籍 真德秀著作 〔宋〕真德秀:《真文忠公全集》,臺北:文友書局,1968年。 〔宋〕真德秀撰,朱人求點校:《大學衍義》,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 〔宋〕真德秀撰,王雲五主編:《西山讀書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0年。 〔宋〕真德秀:《心經政經合編》,臺北:廣文書局,1975年。 〔宋〕真德秀:《真西山先生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經部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臺北:大安出版社,1996年。 〔宋〕朱熹:《四書或問》,收入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編:《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明〕季本撰,朱湘鈺點校:《四書私存》,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13年。 〔清〕王夫之:《四書箋解》,臺北:廣文書局,1977年。 史部 〔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1956年。 〔宋〕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宋〕葉紹翁:《四朝聞見錄》,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元〕脫脫撰:《宋史》,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明〕朱衡:《道南源委》,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清〕紀昀:《四庫全書總目》,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5月。 〔清〕畢沅:《續資治通鑑》,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 〔清〕張伯行:《道統錄》,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清〕張廷玉:《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清〕趙爾巽:《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 〔清〕孫奇逢編:《理學宗傳》,收入《孔子文化大全》,濟南:山東友誼書社,1989年。 〔清〕王懋竑撰、何忠禮點校:《朱子年譜》,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清〕朱彝尊:《經義考》,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清〕真采:〈西山真文忠公年譜〉,收入〔宋〕真德秀:《真文忠公全集》,台北:文友書局,1974年。 〔清〕皮錫瑞:《經學歷史》,臺北:藝文印書館,1959年。 子部 〔宋〕程顥、程頤:《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臺北:文津出版社,1986年。 〔宋〕朱熹撰、張伯行集解:《近思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6年。 〔明〕丘濬:《大學衍義補》,北京:京華出版社,1999年。 〔明〕程敏政撰,(日)荒木見悟解題:《心經附註》,收入《和刻影印近世漢籍叢刊》思想三編,京都:中文出版社,1977年。 〔清〕黃宗羲:《宋元學案》,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清〕王梓材、馮雲濠:《宋元學案補遺》,臺北:世界書局,1974年。 〔韓〕李滉撰、賈順先編:《退溪全書今注今譯》,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3年。 集部 〔宋〕張載:《張載集》,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 〔宋〕黃榦:《勉學齋》,收入《四庫全書珍本二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0年。 〔宋〕魏了翁:《鶴山先生大全文集》,收入《四部叢刊正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宋〕劉克莊:《後村先生大全文集》,收入《四部叢刊正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二、近人著作 丁傳靖:《宋人軼事彙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年。 于浩編:《宋明理學家年譜》,北京:北京圖書館,2005年。 王建秋:《宋代太學與太學生》,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田浩:《朱熹的思維世界》,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田浩:《宋代思想史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 包弼德:《歷史上的理學》,杭州:浙江大學出版上,2010年。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臺北:正中書局,2006年。 牟宗三:《宋明儒學的問題與發展》,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朱傑人編:《邁入21世紀的朱子學:紀念朱熹誕辰870周年逝世800周年論文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朱傑人、嚴文儒編:《朱子全書與朱子學──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2005年。 朱榮貴:《全體大用之學:朱子學論文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年。 向鴻全:《真德秀及其《大學衍義》之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8年。 朱鴻林:《中國近世儒學實質的思辨與習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余英時:《史學與傳統》,臺北:時報出版公司,1986年。 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余英時:《宋明理學與政治文化》,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岑溢成:《大學義理疏解》,臺北:鵝湖出版社,1991年。 束景南:《朱熹年譜長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束景南:《朱子大傳》,上海:商務印書館,2003年。 何俊:《南宋儒學建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何俊、范立舟:《南宋思想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李明輝編:《中國經典詮釋傳統(二)儒學篇》,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年。 李紀祥:《兩宋以來大學改本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 李紀祥:《道學與儒林》,臺北:唐山出版社,2004年。 吾妻重二:《朱子學的新研究──近世士大夫思想的開展》,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年。 吳江:《中國封建意識形態略考──儒家學說述評》,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2年。 林安梧:《儒學革命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8年。 林安梧:《道的錯置:中國政治思想的根本困結》,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3年。 周春健:《宋元明清四書學編年》,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 孟淑慧:《朱熹及其門人的教化理念與實踐》,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2003年。 姜廣輝:《理學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侯外廬編:《宋明理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 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臺北:學生書局,1988年。 孫先英:《真德秀學術思想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孫廣德:《中國政治思想專題研究集》,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99年。 高令印、陳其芳:《福建朱子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6年。 陳來:《朱子哲學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5月。 陳來:《中國近世思想史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10月。 黃俊傑:《儒學傳統與文化創新》,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3年。 黃俊傑編:《中國經典詮釋傳統》(一)通論篇,臺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黃俊傑編:《東亞儒者的四書詮釋》,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年。 陳逢源:《朱熹與四書章句集注》,臺北:里仁書局,2006年。 陳逢源:《「鎔鑄」與「進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之歷史思維》,臺北:政大出版社,2013年。 陳榮捷:《朱子門人》,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2年。 陳榮捷:《朱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 陳榮捷:《朱子新探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 陳榮捷:《宋明理學之概念與歷史》,臺北:中研院民族研究所,1996年。 張立文:《朱熹思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 張莞苓:《內聖外王的重整與貫徹》,臺北;政大出版社,2020年。 康世統:《真德秀《大學衍義》之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9年。 曾春海:《朱熹哲學論叢》,臺北:文津出版社,2001年。 湯勤福:《朱熹的史學思想》,濟南:齊魯書社,2000年。 鄒永賢編:《朱子學研究》,廈門大學出版社,1989年。 董金裕:《朱熹學術考論》,臺北:里仁書局,2008年。 蒙培元:《理學的演變》,臺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 蒙培元:《朱熹哲學十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 劉子健:《兩宋史研究彙編》,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7年。 劉子健:《中國轉向內在:兩宋之際的文化內向》,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2年。 劉述先:《朱子哲學思想的發展與完成》,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5年。 錢穆:《朱子新學案》,臺北:三民書局,1989年。 錢穆:《宋明理學概述》,臺北:蘭臺出版社,2001年。 錢穆:《朱子學提綱》,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鍾彩鈞編:《朱子學的開展》,臺北:漢學研究中心,2002年。 羅聯添編:《韓愈古文校註彙釋》,臺北:國立編譯館,2003年。 三、期刊論文 朱鴻:〈真德秀及其對時政的認識〉,《食貨月刊》復刊第9卷第5-6期,1979年9月。 朱鴻林:〈理論型的經世之學-真德秀大學衍義之用意及其著作背景〉,《食貨月刊》復刊第15卷第3-4期,1985年9月。 李焯然:〈大學與儒家的君主教育:論大學衍義及大學衍義補對大學的闡釋與發揮〉,《漢學研究》第7卷第1期,1989年6月。 尹貞粉:〈大學衍義補的理論體系及其特點〉,《漢學研究》第10卷第1期,1992年6月。 陳麗:〈南宋理學官學化原因探析〉,《河北師範大學學報》第22卷3期,1999年7月。 林振芬:〈論真德秀思想結構及其理學地位〉,收入《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集刊》第2輯,2002年3月。 劉述先:〈評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九州學林》第1卷第2期,2003年冬季號。 孫先英:〈從歷代書目的著錄看《大學衍義》的文獻價值〉,《西南民族大學學報》第25卷第4期,2004年4月。 姜廣輝:〈修身之道與治國之道的統一──古代行政管理經驗的總結之作:大學衍義與大學衍義補〉,《湖南大學學報》2008年第1期。 朱人求:〈衍義體:經典詮釋的新模式──以《大學衍義》為中心〉,《哲學動態》2008年第4期。 朴志勛:〈真德秀的《大學衍義》及丘濬的《大學衍義補》對韓國性理學的影響〉,《黑河學刊》2011年第6期。 孫淑芳:〈存心之學──《心經附註》的聖學論述〉,《國文學報》第54期,2013年12月。 朱人求:〈真德秀《心經》與韓國儒學〉,《哲學動態》2015年第4期。 張莞苓:〈論真德秀的帝王教學及經史觀念對朱熹的繼承與轉化〉,《國文學報》第69期,2021年6月。 張茜:〈真德秀「誠正天下」之政治倫理思想探微〉,《衡陽師範學院學報》第43卷第2期,2022年4月。 四、學位論文 康世統:《真德秀《大學衍義》思想體系》,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博士學位論文,1988年。 尹業初:《真德秀哲學思想研究》,湘潭:湘潭大學哲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 林日波:《真德秀年譜》,武漢:華中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 梁巧燕:《「理一分殊」在宋代的詮釋模式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2010年。 張衛國:《「慶元黨禁」視域下之朱子學轉向──真德秀《大學衍義》研究》,海口:海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 夏福英:《「帝王之學」視域下之《大學衍義》研究》,長沙:湖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5年。 | zh_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