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儒家抗議批判精神之研究
A Study of the Confucian Spirit of Protest and Criticism
作者 廖柏哖
Liao, Po-Nien
貢獻者 彭立忠
Peng, Li-Chung
廖柏哖
Liao, Po-Nien
關鍵詞 儒家抗議批判精神
經典儒家
王官儒學
庶民儒教
孔子
孟子
荀子
Confucian Protest and Criticism Spirit
Classic Confucianism
Imperial Confucianism
Vulgar Confucianism
Confucius
Mencius
Xunzi
日期 2013
上傳時間 6-Jul-2023 16:21:07 (UTC+8)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先秦儒家思想中的抗議批判精神及其在現代社會中的價值。本論文主要採用質化研究方法,通過對先秦儒家經典文本的分析,深入理解儒家抗議批判精神的內涵和特點。

本論文分為五章,第一章介紹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意義。第二章概述了先秦儒家思想,包括儒家中心思想、先秦儒家代表人物和當代對儒家的批判。第三章探討了先秦儒家的抗議批判精神,包括抗議批判精神的定義和經典中所呈現的抗議批判精神。第四章闡述了儒家抗議批判精神的現代價值,包括儒家抗議批判精神與民主社會和在現今社會中的應用。最後一章結論部分總結了本論文的主要內容和貢獻,並提出未來可能進行深入探討的方向。

研究發現,抗議批判精神是指儒家思想所具有的批判功能和品質,包括政治批判、社會良知對社會的批判以及文化傳承和文化批判精神。本研究通過對先秦儒家典籍的徵引,發現孟子所處的是儒家抗議批判精神高揚的時代,也成為儒家思想中最富有現代民主色彩的部分。此外,本研究還探討了儒家抗議批判精神在現代社會中的價值意義,包括其與民主社會的關聯、對當今社會問題的啟示以及對當代教育和文化建設的啟示等方面。

最後,本研究認為,在當今社會中,儒家抗議批判精神仍然具有實踐意義,可以為現代社會的發展提供有益的啟示和參考。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spirit of protest and criticism in pre-Qin Confucian thought and its value in modern society. This article mainly adopts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and analyzes pre-Qin Confucian classics to deeply understand th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onfucian protest and criticism.
This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ntroduces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research purpose, research methods, and research significance. The second chapter outlines pre-Qin Confucian thought, including central Confucian ideas, representative figures of pre-Qin Confucianism, and contemporary criticism of Confucianism. The third chapter explores the spirit of protest and criticism in pre-Qin Confucianism, including the definition of protest and criticism and its presentation in the classics. The fourth chapter elaborates on the modern value of Confucian protest and criticism, including its relationship with democratic societ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oday `s society. The last chapter concludes with a summary of the main content and contributions of this paper and proposes directions for further exploration in the future.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spirit of protest and criticism refers to the critical function and quality possessed by Confucian thoughts, including political criticism, social conscience `s criticism of society,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cultural criticism. Through an analysis of pre-Qin Confucian classics, this study found that Mencius lived in an era when the spirit of Confucian protest and criticism was high and became the most modern democratic part of Confucian thoughts. In addition, this study also explored the value of Confucian protest and criticism in modern society, including its relationship with democratic society, its enlightenment on contemporary social issues, its enlightenment on contemporary education and cultural construction.
Finally, this study believes that in today `s society, the spirit of Confucian protest and criticism still has practical value and can provide useful inspiration and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ociety.
參考文獻 壹、 中文部分
David S.Halpern著,黃克先,黃惠茹譯,2008,《社會資本》,台北:《巨流出版社》,9。
柏拉圖(Plato),吳松林、林國敬 譯,2018,《理想國‧第五卷》,台
北:華志文化
Schwartz ,Benjamin I,程鋼 譯, 2004,《古代中國的思想世界》,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75-85。
Salvo Mastellone著、黃華光 譯,2001,《歐洲民主史•從孟德斯鳩到凱爾森》。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子安宣邦,2004,《東亞儒學-批判與方法》,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王先謙《荀子集解.序》云:「昔唐韓愈氏以荀子書為大醇小疵,逮宋,攻者益眾,推其由,以言性惡故。」,1。
王孟鷗,1976,《禮記校證》,台北:藝文印書館。
王忠林註譯,1972,《新譯荀子讀本》,台北:三民書局。
方穎嫻,1976,《原仁論---從詩書到孔子時代之演變》。《大陸雜誌》總52期第三號,22-24。
方東美,1983,《原始儒家道家哲學》,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79。
牟宗三、徐復觀、張君勱、唐君毅,1958,《中國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
牟宗三,1978,《道德的理想主義》,台北:學生書局。
牟宗三,1987,《政道與治道》,台北:學生書局。
宇野精一主編,1977,《中國思想(一)儒家》,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5,92,94-96。
朱浤源,1999,《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台北:正中書局。
江宜樺,2001,《自由民主的理路》,台北:聯經出版社,25,30-32。
李明輝,1991,《儒學與現代意識》,台北:文津出版社。
余英時,1976,《歷史與思想》,台北:聯經出版社。
余英時,2003,《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杜維明,1990,《儒家自我意識的反思》。台北:聯經出版社。
杜維明,1992,《現代新儒學輯要叢書杜維明新儒學論著輯要儒家傳統的現代轉化》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2。
杜維明,1995,《儒學第三期發展的前景問題—大陸講學,問難,和討論》。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7-28,90-91,174-175,189-190。
杜維明,1996,《現代精神與儒家傳統》。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36。
杜維明,1997,《儒家思想—以創造轉化為自我認同》。台北:東大圖書公司,70-71,90。
周伯達,1964,《孔孟仁學之研究》,台北:自印本,51。
林安梧,1995,《對儒家「倫理」概念的反省與考察》:團結出版社,《原道》第2輯。
胡適,1974,《中國古代哲學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10。
徐慶文,2004,《批判與傳承-20世紀後半期的中國孔子研究》,山東:山東人民出版社。
梁文韜,2002,〈中華新道統的開創—新儒家、自由主義及馬克斯主義間的分歧與整合〉。收錄於江宜樺、蔡英文編,2002,《現代性與中國社會文化》台北:財團法人新台灣人文教基金會。頁90-91。
韋政通,1991,《儒家與現代中國》,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60-61,104-105。
莊景升,2006,《當代人權價值與儒家思想關聯性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薛月順、曾品滄、許瑞浩(編著),《戰後臺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一):從戒嚴到解嚴》(臺北:國史館,2000),3-9。
葉仁昌,2005,《全球資本主義下再思儒家與民主》,發表於台北:「儒家思想與民主政治學術研討會」。
張德文,1996,《先秦儒家思想三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張樹驊、宋煥新主編,《儒學與實學及其現代價值》,濟南:齊魯書社發行。
陳運星(1996),《當代新儒學民主觀之研究》,台北: 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博士論文,3-4。
陳啟智,張樹驊主編,《儒家傳統與人權•民主思想》,濟南:齊魯書社發行。
陳德和,2003,《儒家思想的哲學詮釋》,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陳禮彰,2009,《荀子人性論及其實踐研究》,台北: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56-59,65-66。
彭立忠,1993,《中國人的國民性與政治民主化之關聯性研究:先秦儒學在民主價值上的轉化》,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博士論文,41-49,68。
彭懷恩編著,1999,《進階政治學Q&A》,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97-100。
曾春海,1992,《儒家的淑世哲學-治道與治術》,台北:文津出版社。
傅永聚、任懷國,2011,《儒家政治理論及其現代價值》,北京:中華書局。
楊任之譯註,1993,《尚書今譯今註》,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34-35。
楊伯峻譯註,1960,《孟子譯註》,北京:中華書局出版,80,172,259-260,263,307,310,316,337。
楊普羅,2009,〈孔子所說的仁究竟是什麼〉,《樂山師範學院學報》: 第24卷第4期。
楊祖漢主編,1994,《儒學與當今世界》,台北:文津出版社。
萬光軍,2009,《孟子仁義思想研究》,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
鄭志明,1988,《為政在民-中國的政治》,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9。
談遠平,2004,《中國政治思想-儒家與民主化》,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薛月順、曾品滄、許瑞浩(編著),2000,《戰後臺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一):從戒嚴到解嚴》,臺北:國史館。
霍韜晦,1994,<論民主政治平面化的危機 --- 一個儒學的現代回應>,《鵝湖學術叢刊》第二十四輯,台北:文津出版社。
劉振維,2012,《論先秦儒家思想中禮的人文精神》(上下兩輯)。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
劉述先編,1997,《儒家思想與現代世界》,台北: 中央硏究院中國文哲硏究所,頁1。
劉笑敢,2007,《中國哲學與文化第一輯:反向格義與全球哲學》,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韓星,2007,〈儒家的批判精神與王權政治〉,收錄於王中江、李存山主編:《中國儒學》第二輯,北京:商務印書館,頁1,4。
韓星,2006,<孟子的批判精神及其現代意義>,收錄於山東大學儒學研究中心編《儒林》第三輯,山東大學出版社2006年12月。
韓星,2006,<秦漢政治文化整合中儒家思想的變異>,收錄於《孔子研究》2006年第5期。
韓星,2008,<荀子的治道及其當代價值>,收錄於山東大學儒學研究中心編《儒林》第四輯,山東大學出版社2008年12月。

外文資料
Dahl, Robert A.,1971, Polyarchy: Participation and Opposition, New Haven & London: Yale Univ Press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2011,Democracy index 2011
Eisenstadt, Shmuel Noah,1986,The Origins and Diversity of Axial Age Civilizations ,USA:State Univ of New York Press
Jaspers ,Karl Theodor ,1953ed.,2011 Reprint ,The Origin and Goal of History,USA:Routledge,51-57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家發展研究所
93261006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3261006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彭立忠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Peng, Li-Chung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廖柏哖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Liao, Po-Nienen_US
dc.creator (作者) 廖柏哖zh_TW
dc.creator (作者) Liao, Po-Nienen_US
dc.date (日期) 2013en_US
dc.date.accessioned 6-Jul-2023 16:21:07 (UTC+8)-
dc.date.available 6-Jul-2023 16:21:07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6-Jul-2023 16:21:07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3261006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45737-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家發展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3261006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先秦儒家思想中的抗議批判精神及其在現代社會中的價值。本論文主要採用質化研究方法,通過對先秦儒家經典文本的分析,深入理解儒家抗議批判精神的內涵和特點。

本論文分為五章,第一章介紹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意義。第二章概述了先秦儒家思想,包括儒家中心思想、先秦儒家代表人物和當代對儒家的批判。第三章探討了先秦儒家的抗議批判精神,包括抗議批判精神的定義和經典中所呈現的抗議批判精神。第四章闡述了儒家抗議批判精神的現代價值,包括儒家抗議批判精神與民主社會和在現今社會中的應用。最後一章結論部分總結了本論文的主要內容和貢獻,並提出未來可能進行深入探討的方向。

研究發現,抗議批判精神是指儒家思想所具有的批判功能和品質,包括政治批判、社會良知對社會的批判以及文化傳承和文化批判精神。本研究通過對先秦儒家典籍的徵引,發現孟子所處的是儒家抗議批判精神高揚的時代,也成為儒家思想中最富有現代民主色彩的部分。此外,本研究還探討了儒家抗議批判精神在現代社會中的價值意義,包括其與民主社會的關聯、對當今社會問題的啟示以及對當代教育和文化建設的啟示等方面。

最後,本研究認為,在當今社會中,儒家抗議批判精神仍然具有實踐意義,可以為現代社會的發展提供有益的啟示和參考。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spirit of protest and criticism in pre-Qin Confucian thought and its value in modern society. This article mainly adopts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and analyzes pre-Qin Confucian classics to deeply understand th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onfucian protest and criticism.
This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ntroduces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research purpose, research methods, and research significance. The second chapter outlines pre-Qin Confucian thought, including central Confucian ideas, representative figures of pre-Qin Confucianism, and contemporary criticism of Confucianism. The third chapter explores the spirit of protest and criticism in pre-Qin Confucianism, including the definition of protest and criticism and its presentation in the classics. The fourth chapter elaborates on the modern value of Confucian protest and criticism, including its relationship with democratic societ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oday `s society. The last chapter concludes with a summary of the main content and contributions of this paper and proposes directions for further exploration in the future.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spirit of protest and criticism refers to the critical function and quality possessed by Confucian thoughts, including political criticism, social conscience `s criticism of society,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cultural criticism. Through an analysis of pre-Qin Confucian classics, this study found that Mencius lived in an era when the spirit of Confucian protest and criticism was high and became the most modern democratic part of Confucian thoughts. In addition, this study also explored the value of Confucian protest and criticism in modern society, including its relationship with democratic society, its enlightenment on contemporary social issues, its enlightenment on contemporary education and cultural construction.
Finally, this study believes that in today `s society, the spirit of Confucian protest and criticism still has practical value and can provide useful inspiration and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ociety.
en_US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壹章 緒論----------------------------------------------0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01
第二節 研究範圍、方法與限制----------------------------09
第三節 相關文獻回顧------------------------------------10
第貳章 先秦儒家思想概述---------------------------------13
第一節 儒家中心思想-仁禮君子---------------------------13
第二節 先秦儒家代表人物--------------------------------21
第三節 當代對儒家的批判--------------------------------34
第參章 先秦儒家的抗議批判精神---------------------------41
第一節 抗議批判精神的定義----------------------------- 41
第二節 經典中所呈現的抗議批判精神----------------------49
第肆章 儒家抗議批判精神的現代價值------------------------53
第一節 儒家抗議批判精神與民主社會-───---------------53
第二節 儒家抗議批判精神在現今社會----------------------61
第伍章 結論----------------------------------------------65
第一節 研究發現----------------------------------------65
第二節 檢討及展望--------------------------------------69
參考書目-------------------------------------------------71
zh_TW
dc.format.extent 1825933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3261006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儒家抗議批判精神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經典儒家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王官儒學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庶民儒教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孔子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孟子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荀子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Confucian Protest and Criticism Spirit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Classic Confucianism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Imperial Confucianism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Vulgar Confucianism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Confucius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Mencius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Xunzien_US
dc.title (題名) 儒家抗議批判精神之研究zh_TW
dc.title (題名) A Study of the Confucian Spirit of Protest and Criticism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壹、 中文部分
David S.Halpern著,黃克先,黃惠茹譯,2008,《社會資本》,台北:《巨流出版社》,9。
柏拉圖(Plato),吳松林、林國敬 譯,2018,《理想國‧第五卷》,台
北:華志文化
Schwartz ,Benjamin I,程鋼 譯, 2004,《古代中國的思想世界》,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75-85。
Salvo Mastellone著、黃華光 譯,2001,《歐洲民主史•從孟德斯鳩到凱爾森》。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子安宣邦,2004,《東亞儒學-批判與方法》,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王先謙《荀子集解.序》云:「昔唐韓愈氏以荀子書為大醇小疵,逮宋,攻者益眾,推其由,以言性惡故。」,1。
王孟鷗,1976,《禮記校證》,台北:藝文印書館。
王忠林註譯,1972,《新譯荀子讀本》,台北:三民書局。
方穎嫻,1976,《原仁論---從詩書到孔子時代之演變》。《大陸雜誌》總52期第三號,22-24。
方東美,1983,《原始儒家道家哲學》,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79。
牟宗三、徐復觀、張君勱、唐君毅,1958,《中國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
牟宗三,1978,《道德的理想主義》,台北:學生書局。
牟宗三,1987,《政道與治道》,台北:學生書局。
宇野精一主編,1977,《中國思想(一)儒家》,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5,92,94-96。
朱浤源,1999,《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台北:正中書局。
江宜樺,2001,《自由民主的理路》,台北:聯經出版社,25,30-32。
李明輝,1991,《儒學與現代意識》,台北:文津出版社。
余英時,1976,《歷史與思想》,台北:聯經出版社。
余英時,2003,《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杜維明,1990,《儒家自我意識的反思》。台北:聯經出版社。
杜維明,1992,《現代新儒學輯要叢書杜維明新儒學論著輯要儒家傳統的現代轉化》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2。
杜維明,1995,《儒學第三期發展的前景問題—大陸講學,問難,和討論》。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7-28,90-91,174-175,189-190。
杜維明,1996,《現代精神與儒家傳統》。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36。
杜維明,1997,《儒家思想—以創造轉化為自我認同》。台北:東大圖書公司,70-71,90。
周伯達,1964,《孔孟仁學之研究》,台北:自印本,51。
林安梧,1995,《對儒家「倫理」概念的反省與考察》:團結出版社,《原道》第2輯。
胡適,1974,《中國古代哲學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10。
徐慶文,2004,《批判與傳承-20世紀後半期的中國孔子研究》,山東:山東人民出版社。
梁文韜,2002,〈中華新道統的開創—新儒家、自由主義及馬克斯主義間的分歧與整合〉。收錄於江宜樺、蔡英文編,2002,《現代性與中國社會文化》台北:財團法人新台灣人文教基金會。頁90-91。
韋政通,1991,《儒家與現代中國》,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60-61,104-105。
莊景升,2006,《當代人權價值與儒家思想關聯性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薛月順、曾品滄、許瑞浩(編著),《戰後臺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一):從戒嚴到解嚴》(臺北:國史館,2000),3-9。
葉仁昌,2005,《全球資本主義下再思儒家與民主》,發表於台北:「儒家思想與民主政治學術研討會」。
張德文,1996,《先秦儒家思想三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張樹驊、宋煥新主編,《儒學與實學及其現代價值》,濟南:齊魯書社發行。
陳運星(1996),《當代新儒學民主觀之研究》,台北: 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博士論文,3-4。
陳啟智,張樹驊主編,《儒家傳統與人權•民主思想》,濟南:齊魯書社發行。
陳德和,2003,《儒家思想的哲學詮釋》,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陳禮彰,2009,《荀子人性論及其實踐研究》,台北: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56-59,65-66。
彭立忠,1993,《中國人的國民性與政治民主化之關聯性研究:先秦儒學在民主價值上的轉化》,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博士論文,41-49,68。
彭懷恩編著,1999,《進階政治學Q&A》,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97-100。
曾春海,1992,《儒家的淑世哲學-治道與治術》,台北:文津出版社。
傅永聚、任懷國,2011,《儒家政治理論及其現代價值》,北京:中華書局。
楊任之譯註,1993,《尚書今譯今註》,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34-35。
楊伯峻譯註,1960,《孟子譯註》,北京:中華書局出版,80,172,259-260,263,307,310,316,337。
楊普羅,2009,〈孔子所說的仁究竟是什麼〉,《樂山師範學院學報》: 第24卷第4期。
楊祖漢主編,1994,《儒學與當今世界》,台北:文津出版社。
萬光軍,2009,《孟子仁義思想研究》,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
鄭志明,1988,《為政在民-中國的政治》,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9。
談遠平,2004,《中國政治思想-儒家與民主化》,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薛月順、曾品滄、許瑞浩(編著),2000,《戰後臺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一):從戒嚴到解嚴》,臺北:國史館。
霍韜晦,1994,<論民主政治平面化的危機 --- 一個儒學的現代回應>,《鵝湖學術叢刊》第二十四輯,台北:文津出版社。
劉振維,2012,《論先秦儒家思想中禮的人文精神》(上下兩輯)。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
劉述先編,1997,《儒家思想與現代世界》,台北: 中央硏究院中國文哲硏究所,頁1。
劉笑敢,2007,《中國哲學與文化第一輯:反向格義與全球哲學》,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韓星,2007,〈儒家的批判精神與王權政治〉,收錄於王中江、李存山主編:《中國儒學》第二輯,北京:商務印書館,頁1,4。
韓星,2006,<孟子的批判精神及其現代意義>,收錄於山東大學儒學研究中心編《儒林》第三輯,山東大學出版社2006年12月。
韓星,2006,<秦漢政治文化整合中儒家思想的變異>,收錄於《孔子研究》2006年第5期。
韓星,2008,<荀子的治道及其當代價值>,收錄於山東大學儒學研究中心編《儒林》第四輯,山東大學出版社2008年12月。

外文資料
Dahl, Robert A.,1971, Polyarchy: Participation and Opposition, New Haven & London: Yale Univ Press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2011,Democracy index 2011
Eisenstadt, Shmuel Noah,1986,The Origins and Diversity of Axial Age Civilizations ,USA:State Univ of New York Press
Jaspers ,Karl Theodor ,1953ed.,2011 Reprint ,The Origin and Goal of History,USA:Routledge,51-57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