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唐代逃戶問題新探
New Explorations into the Issue of Household Register Escapees in the Tang Dynasty
作者 黃梓軒
Wong, Chei-Hin
貢獻者 王德權
Wang, Te-Chuan
黃梓軒
Wong, Chei-Hin
關鍵詞 逃戶
唐代國防
土地兼併
區域開發
Household register escapees
The Tang Dynasty`s defense system
Land annexation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日期 2023
上傳時間 2-Aug-2023 14:37:13 (UTC+8)
摘要   唐人對逃戶成因的看法與現今學界的主流並不相同,因為唐人受到其所處的時局影響,而把逃戶問題的成因與惡化等與他們面對的問題連繫在一起。
  在唐前期,北邊局勢的變化牽動了唐代國防體系的改變,進而影響到百姓所負擔的額外供軍徵調。在徵調期間,官員貪腐使百姓的生活處境雪上加霜,逃戶問題因此擴大並惡化。雖然與外族的戰事通常局限於邊境州郡,但隨之而來的軍事徵調與背後存在的吏治問題卻牽連整個華北地區,因此唐前期逃戶的移出之地覆蓋整個華北。雖然詳細的原因各地或有不同,但這卻是各地逃戶共同面臨的主要生存困境。
  在這種時空背景下,唐人在討論逃戶成因時往往會認為與戰亂、稅役過重和吏治不良有關。雖然現今學界常認為土地兼併是唐代逃戶的成因之一。但在唐人的觀察中,唐前期的土地兼併者多數為官僚,富戶則與當地胥吏勾結,並出現了地方豪右大族壟斷地方吏職的情況。說明唐前期土地兼併與其所造成逃戶的根本原因仍在吏治不良。故唐人在討論逃戶成因時往往重視吏治而忽略土地兼併。
  逃戶在到達移入之地後,會受當地社會結構影響是否融入當地秩序。從晚唐到宋的越州、明州發展可見,社會結構是以主戶或客戶為主,會受到開發時候與開發水平的影響。開發時間早的地區經濟繁榮,其本地力量較為強大,而使外來的逃戶客戶只能融入本土秩序中。開發落後地區的客戶會在逃避壓迫的過程中聚集在偏僻州縣的山林之中,形成一股足以壓倒本土秩序的外來力量。而裘甫之亂,正是越州的本土力量與明州的外來力量對抗的一種表現。
The people of the Tang Dynasty linked the causes and exacerbation of the household register escapees problem to the social issues they were facing at that time.
During the early Tang period, changes in the northern border military situation led to modifications in the Tang Dynasty`s defense system, imposing additional taxes on the people, and corruption among officials further exacerbated the hardships of the people. leading to the worsening of the issue of household register escapees. While conflicts with foreign tribes were typically confined to border regions, the heavy taxation and corruption problems had an impact on the entire northern China. As a result, household register escapees appeared throughout the entire northern China.
In this historical context, the people of the Tang Dynasty attributed the causes of household register escapees to factors such as warfare, heavy taxation, and corruption. Although contemporary academia often considers land annexation as one of the reasons for household register escapees, the facts, most land annexations during the early Tang period were carried out by bureaucrats. The collusion between the wealthy elite and officials led to the monopolization of local government positions. This indicates that the root cause of household register escapees resulting from land annexation was poor governance. Therefore, when discussing the reasons for household register escapees, the people of the Tang Dynasty especially focused on governance issues but not land annexation.
After household register escapees arrive in their new settlement, they are influenced by the local social structure, which determines whether they integrate into the local order. From the late Tang Dynasty to the Song Dynasty, the social structure of regions like Yuezhou(越州) and Mingzhou(明州) was influenced by the timing and level of their development. In advanced regions, due to their economic prosperity and stronger local power, household register escapees tend to conform to the local order. In underdeveloped areas, household register escapees would gather in remote mountains and forests to escape exploitation, forming a force capable of challenging the local order. The Rebellion of Qiu Fu(裘甫起義) was an example of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local power of Yuezhou(越州) and the external power of Mingzhou. (明州)
參考文獻 一、典籍
1.袁康等,《越絕書》,台北:台灣古籍出版,2002。
2.沈約,《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3.魏徵,《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
4.劉昫,《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
5.歐陽修等,《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
6.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北京:中華書局,1983。
7.司馬光,《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1956。
8.丁福保編,《全漢三國晉南北朝詩》,京都:中文出版社,1979。
9.長孫無忌,《唐律疏議》,北京:中華書局,1983。
10.宋敏求等,《唐大詔令集》,上海:學林出版社,1992。
11.杜佑,《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92。
12.董誥,《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1983。
13.李林甫等,陳仲夫點校,《唐六典》,北京:中華書局,2014。
14.王溥,《唐會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15.仁井田陞,《唐令拾遺》,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64。
16.池田溫等編,《唐令拾遺補》,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97。
17.張津等,《乾道四明圖經》,台北:成文出版,1983。
18.吳再慶校注,《杜牧繫年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8。
19.李昉等,《文苑英華》,北京:中華書局,1966。
20.李昉等,《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2003。
21.董志翹箋注,《啟顏錄箋注》,北京:中華書局,2014。
22.彭慶生校注,《陳子昂集校注》,合肥:黃山書社,2015。
23.項楚校注,《王梵志詩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24.蕭滌非等編校,《杜甫全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4。
25.陸贄,王素點校,《陸贄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
26.李翱,《李文公集》,上海:商務印書館,1922。景印明成化乙未刊本。
27.白居易,丁如明等校點,《白居易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28.彭定求等編,中華書局編輯部點校,《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99。
29.馬端臨,《文獻通考》,北京:中華書局,2011。
30.王欽若等,《冊府元龜》,南京:鳳凰出版社,2006。
31.施宿,《嘉泰會稽志》,台北:成文,1983。
32.徐松,《宋會要輯稿》,北京:中華書局,1957。
33.劉俊文,《敦煌吐魯番唐代法制文書考釋》,北京:中華書局,1989。
34.武漢大學歷史系等編,《吐魯番出土文書(七)》,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

二、專書
中文:
1.朱維幹,《福建史稿》,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2.朱祖德,《唐五代兩浙地區經濟發展之研究》,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9。
3.呂思勉,《隋唐五代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4.杜瑜,《中國經濟重心南移:隋唐間經濟發展的地域差異》,台北:五南圖書,2005。
5.池田溫,龔澤銑譯,《中國古代籍帳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7。
6.岑仲勉,《隋唐史》,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7.吳松弟,《中國移民史(隋唐五代卷)》,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
8.吳章銓,《唐代農民問題研究》,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3。
9.李劍農,《魏晉南北朝隋唐經濟史稿》,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3。
10.胡如雷,《隋唐五代社會經濟史論稿》,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1996。
11.徐曉望主編,《福建通史》,福州:福建人民,2006。
12.宮崎市定,張學鋒、馬雲超譯,《從部曲到佃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
13.斯波義信,方健、何忠禮譯,《宋代江南經濟史研究》,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
14.堀敏一,《均田制研究》,台北:弘文館出版,1986。
15.翁俊雄,《唐初政區與人口》,北京:北京師範學院出版社,1990。
16.翁俊雄,《唐朝鼎盛時期政區與人口》,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
17.翁俊雄,《唐後期政區與人口》,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
18.唐長孺,《魏晉南北朝隋唐史三論》,北京:中華書局,2011。
19.張玉興,《唐代縣官與地方社會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
20.陸敏珍,《唐宋時期明州區域社會經濟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21.烏延玉,《中國租佃關係史》,吉林:吉林文史出版,1992。
22.康樂,《唐代前期的邊防》,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79。
23.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上海:地圖出版,1982。
24.趙世瑜,《吏與中國傳統社會》,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
25.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台北:台灣商務,1994。
26.薛宗正,《突厥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
27.劉永成,《中國租佃制度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
28.漆俠,《宋代經濟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三、論文
(一)專書論文
中文:
1.加藤繁,〈宋代的主客戶統計〉,《中國經濟史考證》,台北:華世出版社,1976,頁774-808。
2.西嶋定生,〈碾磑尋蹤〉,《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四)》,北京:中華書局,1993,頁358-377。
3.佐竹靖彥,〈宋代福建地區的土豪型物資流通與庶民型物資流通〉,《佐竹靖彥史學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頁199-215。
4.佐竹靖彥,〈宋代建州地域的土豪和地方行政〉,《佐竹靖彥史學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頁216-233。
5.王壽南,〈論晚唐裘甫之亂〉,《唐代政治史論集》,台北:台灣商務,1977。
6.唐長孺,〈唐代的客戶〉,《山居存稿》,北京:中華書局,2011,頁133-170。
7.唐耕耦,〈唐代前期的戶等與租庸調的關係〉,《魏晉隋唐史論集(一)》,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頁185-209。
8.陳國燦,〈對唐西州都督府勘檢天山縣主簿高元禎職田案卷的考察〉,《敦煌吐魯番文書初探》,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1983,頁455-485。
9.張澤咸,〈唐代的客戶〉,《歷史論叢》,濟南:齊魯書社,1983,頁177-193。
10.黃清連,〈唐代的雇傭勞動〉,《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9:3(台北,1978),頁393-435。
11.寧可,〈唐前期農民賦役負擔與戶等的關係〉,《寧可史學論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頁。
12.劉後濱,〈從三省體制到中書門下體制—隋唐五代〉,收入吳宗國編《中國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北京:北京大學,2004,頁133-221。
13.盧建榮,〈唐代前期非常支出的籌措及其迴響〉,《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論文類編(歷史編魏晉隋唐五代卷三)》,北京:中華書局,2009,頁2769-2845。
日文:
14.大澤正昭,〈唐末.五代の在地有力者について〉,《中国の伝統社会と家族 : 柳田節子先生古稀記念》,東京:汲古書院,1993,頁129-149。
15.佐竹靖彥,〈杭州八都から吳越王朝へ〉,《唐宋變革の地域的研究》,京都:同朋舍,1990,頁261-310。
16.柳田節子,〈宋代土地所有制にみられる二つの型—先進と邊境〉,《宋元社會經濟史研究》,東京:創文社,1995,頁5-39。
17.船越泰次〈唐代均田制下における佐史・里正〉,《唐代兩稅法研究》,東京:汲古書院,1996,頁337-372。

(二)期刊論文
中文:
18.朱睿根,〈唐代兩稅法前的戶稅〉,《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6:03(廈門,1986),頁9-25。
19.李永,〈試析唐宋之際福建地區的「由場升縣」現象〉,《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18:3(西安,2018),頁118-124。
20.李浩,〈論里正在唐代鄉村行政中的地位〉,《山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02(濟南,2003),頁35-37。
21.何汝泉,〈漢唐財政職官體制的三次變革〉,《西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1,(重慶,1997),頁103-111。
22.周振鶴,〈唐代安史之亂與北方人民的南遷〉,《中華文史論叢》,1987:2-3(上海,1987),頁115-137。
23.胡滄澤,〈唐朝前期對逃戶政策的改變與福建州縣的新建置〉,《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2:1(福建,1992),頁100-106。
24.宮澤知之,吳承翰譯,〈宋代先進地帶的階層構成〉,《早期中國史研究》,10:1(台北,2018),頁91-161。
25.翁俊雄,〈開元天寶之際的逃戶〉,《歷史研究》1991:04(北京,1991),頁146-149。
26.翁俊雄,〈唐後期民戶大遷徒與兩稅法〉,《歷史研究》1994:3(北京,1994),頁87-101。
27.翁俊雄〈唐初中原地區均田制實行情況初探〉,《北京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86:06(北京,1986),頁9-18。
28.耿元驪,〈「土地兼併」與唐宋間地權的流變〉,《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04(瀋陽,2008),頁78-82。
29.唐長孺,〈關於武則天統治末年的浮逃戶〉,《歷史研究》,1961:6(北京,1961),90- 95。
30.唐耕耦,〈唐代前期的兵募〉,《歷史研究》,1981:04(北京,1981),頁159-172。
31.陳雄,〈論隋唐宋元時期寧紹地區水利建設及其興廢〉,《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9:01(西安,1999),頁41-49。
32.陳明光,〈論唐五代逃田產權制度變遷〉,《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04,(廈門,2004),頁59-67。
33.陳橋驛,〈古代鑒湖與廢與山會平原農田水利〉,《地理學報》,1962:03(北京,1962),頁187-202。
34.商兆奎、邵侃,〈唐代鄉村治理模式的演變——以逃戶問題為中心的考察〉,《大連理工大大學報(社會科學版)》,32:4(大連,2011),頁112-116。
35.葛文清,〈唐宋汀江流域人口發展與社會經濟關係述論〉,《龍巖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5:1(龍巖,1997),頁91-97。
36.張正田,〈唐宋之際汀州轄區變動與汀江流域開發關係〉,《唐史論叢)》,2018:01(西安,2018),頁113-129。
37.張澤咸,〈也談唐代評定戶等與與田產的關係〉,《杭州師範學院學報》,1995:01(杭州,1995),頁13-19。
38.張建彬,〈略論唐代縣級政權中的胥吏〉,《理論學刊》,2005:09(濟南,2005),頁101-102。
39.華林甫,〈唐代粟、麥生產的地域布局初探(續)〉,《中國農史》,1990:3(南京,1990),頁23-39。
40.楊際平,〈《唐令.田令》的完整復原與今後均田制的研究〉,《中國史研究》,2002:2(北京,2002),頁59-71。
41.楊際平,〈隋唐均田、租庸調下的逃戶問題〉,《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6:4(夏門,1986),頁25-35。
42.楊際平,〈唐代戶等與田產〉,《歷史研究》,1985:03(北京,1985),頁100-110。
43.趙克堯,〈論唐玄宗、宇文融括戶〉,《社會科學戰線》1989:4(長春,1989),頁177-183。
44.黎仁凱,〈關於唐代的逃戶〉,《文史哲》,1982:04 (山東,1982),頁64-71。
45.潘春輝,〈P.2979《唐開元廿四年岐州郿縣縣尉牒判集》研究〉,《敦煌研究》,2003:05(蘭州,2003),頁78-84。
46.蔡帆,〈唐後期江淮土豪與地方社會秩序關係探微〉,《史林》,2020:02(上海,2020),頁47-53。
日文:
47.大澤正昭,〈唐末.五代「土豪」論〉,《上智史學》,37(東京:1992),頁139-161。
48.中川學,〈唐代の客戸による逃棄田の保有〉,《一橋論叢》,53:1(東京,1964),頁72-90。
49.山根清志,〈唐前半期における鄰保とその機能—いわゆる攤逃の弊を手がかりとして〉,《東洋史研究》,41:2(京都,1982),頁57-93。
50.松井秀一,〈唐代後半期の江淮について〉,《史學雜誌》,66:2(東京,1957),頁94-122。
51.礪波護,〈唐の律令體制と宇文融の括戶〉,《東方學報》,41(京都,1970),頁263-288。

(三) 研討會論文
52.佐竹靖彥,〈唐宋期福建の家族と社会─閩王朝の形成から科挙体制の展開まで〉,收入柳立言編《中國近世家族與社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研院史語所,1998,頁371-474。

(四)碩博士論文
53.王政,〈唐代官僚政治與唐前期民戶流亡關係研究〉,濟南: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12。
54.吳承翰,〈五到八世紀財政物流的形成〉,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2009
55.蔡慶林,〈唐代逃戶的時空特徵〉,西安:陝西師範大學歷史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歷史學系
108153017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8153017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王德權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Wang, Te-Chuan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黃梓軒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Wong, Chei-Hinen_US
dc.creator (作者) 黃梓軒zh_TW
dc.creator (作者) Wong, Chei-Hinen_US
dc.date (日期) 2023en_US
dc.date.accessioned 2-Aug-2023 14:37:13 (UTC+8)-
dc.date.available 2-Aug-2023 14:37:13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2-Aug-2023 14:37:13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08153017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46710-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歷史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8153017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唐人對逃戶成因的看法與現今學界的主流並不相同,因為唐人受到其所處的時局影響,而把逃戶問題的成因與惡化等與他們面對的問題連繫在一起。
  在唐前期,北邊局勢的變化牽動了唐代國防體系的改變,進而影響到百姓所負擔的額外供軍徵調。在徵調期間,官員貪腐使百姓的生活處境雪上加霜,逃戶問題因此擴大並惡化。雖然與外族的戰事通常局限於邊境州郡,但隨之而來的軍事徵調與背後存在的吏治問題卻牽連整個華北地區,因此唐前期逃戶的移出之地覆蓋整個華北。雖然詳細的原因各地或有不同,但這卻是各地逃戶共同面臨的主要生存困境。
  在這種時空背景下,唐人在討論逃戶成因時往往會認為與戰亂、稅役過重和吏治不良有關。雖然現今學界常認為土地兼併是唐代逃戶的成因之一。但在唐人的觀察中,唐前期的土地兼併者多數為官僚,富戶則與當地胥吏勾結,並出現了地方豪右大族壟斷地方吏職的情況。說明唐前期土地兼併與其所造成逃戶的根本原因仍在吏治不良。故唐人在討論逃戶成因時往往重視吏治而忽略土地兼併。
  逃戶在到達移入之地後,會受當地社會結構影響是否融入當地秩序。從晚唐到宋的越州、明州發展可見,社會結構是以主戶或客戶為主,會受到開發時候與開發水平的影響。開發時間早的地區經濟繁榮,其本地力量較為強大,而使外來的逃戶客戶只能融入本土秩序中。開發落後地區的客戶會在逃避壓迫的過程中聚集在偏僻州縣的山林之中,形成一股足以壓倒本土秩序的外來力量。而裘甫之亂,正是越州的本土力量與明州的外來力量對抗的一種表現。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The people of the Tang Dynasty linked the causes and exacerbation of the household register escapees problem to the social issues they were facing at that time.
During the early Tang period, changes in the northern border military situation led to modifications in the Tang Dynasty`s defense system, imposing additional taxes on the people, and corruption among officials further exacerbated the hardships of the people. leading to the worsening of the issue of household register escapees. While conflicts with foreign tribes were typically confined to border regions, the heavy taxation and corruption problems had an impact on the entire northern China. As a result, household register escapees appeared throughout the entire northern China.
In this historical context, the people of the Tang Dynasty attributed the causes of household register escapees to factors such as warfare, heavy taxation, and corruption. Although contemporary academia often considers land annexation as one of the reasons for household register escapees, the facts, most land annexations during the early Tang period were carried out by bureaucrats. The collusion between the wealthy elite and officials led to the monopolization of local government positions. This indicates that the root cause of household register escapees resulting from land annexation was poor governance. Therefore, when discussing the reasons for household register escapees, the people of the Tang Dynasty especially focused on governance issues but not land annexation.
After household register escapees arrive in their new settlement, they are influenced by the local social structure, which determines whether they integrate into the local order. From the late Tang Dynasty to the Song Dynasty, the social structure of regions like Yuezhou(越州) and Mingzhou(明州) was influenced by the timing and level of their development. In advanced regions, due to their economic prosperity and stronger local power, household register escapees tend to conform to the local order. In underdeveloped areas, household register escapees would gather in remote mountains and forests to escape exploitation, forming a force capable of challenging the local order. The Rebellion of Qiu Fu(裘甫起義) was an example of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local power of Yuezhou(越州) and the external power of Mingzhou. (明州)
en_US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研究動機 1
第二節、研究回顧   2
(一)逃戶移出之因、移出之時與移出之地 2
(二)逃戶的移出之地與移入之地 11
(三)逃戶在移入之地營生與社會 13
第三節、研究架構與章節安排 15
(一)高宗武后朝逃戶問題的惡化 16
(二)逃戶移出之地與移出之因 18
(三)裘甫之亂與浙東寧紹地域差異 19
(四)章節安排 22
第二章、移出之時—高宗武后朝逃戶問題的惡化 25
第一節、高宗武后朝邊境形勢的變化 25
第二節、邊防結構的變化與逃戶的發生 29
第三節、軍事賦役調發中的吏治不良問題 36
第四節、小結 42
第三章、唐前期逃戶移出之地與移出之因 45
第一節、 唐前期逃戶的移出之地 45
(一)關中與黃河中下游地區 46
(二)西北邊防區 49
(三)巴蜀地區 51
第二節、唐人眼中逃戶的成因 53
第三節、逃戶移出之因的檢討 63
(一)官僚與唐初土地兼併 63
(二)逃戶田業的處理方式 66
(三)胥吏的職掌與土地兼併 68
第四節、小結 72
第四章、移入之地—裘甫之亂與浙東寧紹地域差異 75
第一節、從裘甫之亂看寧紹社會差異 75
第二節、唐代寧紹地區的開發 80
第三節、農田水利的發展與主客戶率的關係 86
第四節、小結 98
第五章、結論 101
參考文獻 105
附錄 113
zh_TW
dc.format.extent 6334995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8153017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逃戶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唐代國防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土地兼併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區域開發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Household register escapees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The Tang Dynasty`s defense system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Land annexation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en_US
dc.title (題名) 唐代逃戶問題新探zh_TW
dc.title (題名) New Explorations into the Issue of Household Register Escapees in the Tang Dynasty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典籍
1.袁康等,《越絕書》,台北:台灣古籍出版,2002。
2.沈約,《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3.魏徵,《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
4.劉昫,《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
5.歐陽修等,《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
6.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北京:中華書局,1983。
7.司馬光,《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1956。
8.丁福保編,《全漢三國晉南北朝詩》,京都:中文出版社,1979。
9.長孫無忌,《唐律疏議》,北京:中華書局,1983。
10.宋敏求等,《唐大詔令集》,上海:學林出版社,1992。
11.杜佑,《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92。
12.董誥,《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1983。
13.李林甫等,陳仲夫點校,《唐六典》,北京:中華書局,2014。
14.王溥,《唐會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15.仁井田陞,《唐令拾遺》,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64。
16.池田溫等編,《唐令拾遺補》,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97。
17.張津等,《乾道四明圖經》,台北:成文出版,1983。
18.吳再慶校注,《杜牧繫年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8。
19.李昉等,《文苑英華》,北京:中華書局,1966。
20.李昉等,《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2003。
21.董志翹箋注,《啟顏錄箋注》,北京:中華書局,2014。
22.彭慶生校注,《陳子昂集校注》,合肥:黃山書社,2015。
23.項楚校注,《王梵志詩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24.蕭滌非等編校,《杜甫全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4。
25.陸贄,王素點校,《陸贄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
26.李翱,《李文公集》,上海:商務印書館,1922。景印明成化乙未刊本。
27.白居易,丁如明等校點,《白居易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28.彭定求等編,中華書局編輯部點校,《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99。
29.馬端臨,《文獻通考》,北京:中華書局,2011。
30.王欽若等,《冊府元龜》,南京:鳳凰出版社,2006。
31.施宿,《嘉泰會稽志》,台北:成文,1983。
32.徐松,《宋會要輯稿》,北京:中華書局,1957。
33.劉俊文,《敦煌吐魯番唐代法制文書考釋》,北京:中華書局,1989。
34.武漢大學歷史系等編,《吐魯番出土文書(七)》,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

二、專書
中文:
1.朱維幹,《福建史稿》,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2.朱祖德,《唐五代兩浙地區經濟發展之研究》,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9。
3.呂思勉,《隋唐五代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4.杜瑜,《中國經濟重心南移:隋唐間經濟發展的地域差異》,台北:五南圖書,2005。
5.池田溫,龔澤銑譯,《中國古代籍帳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7。
6.岑仲勉,《隋唐史》,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7.吳松弟,《中國移民史(隋唐五代卷)》,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
8.吳章銓,《唐代農民問題研究》,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3。
9.李劍農,《魏晉南北朝隋唐經濟史稿》,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3。
10.胡如雷,《隋唐五代社會經濟史論稿》,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1996。
11.徐曉望主編,《福建通史》,福州:福建人民,2006。
12.宮崎市定,張學鋒、馬雲超譯,《從部曲到佃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
13.斯波義信,方健、何忠禮譯,《宋代江南經濟史研究》,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
14.堀敏一,《均田制研究》,台北:弘文館出版,1986。
15.翁俊雄,《唐初政區與人口》,北京:北京師範學院出版社,1990。
16.翁俊雄,《唐朝鼎盛時期政區與人口》,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
17.翁俊雄,《唐後期政區與人口》,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
18.唐長孺,《魏晉南北朝隋唐史三論》,北京:中華書局,2011。
19.張玉興,《唐代縣官與地方社會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
20.陸敏珍,《唐宋時期明州區域社會經濟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21.烏延玉,《中國租佃關係史》,吉林:吉林文史出版,1992。
22.康樂,《唐代前期的邊防》,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79。
23.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上海:地圖出版,1982。
24.趙世瑜,《吏與中國傳統社會》,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
25.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台北:台灣商務,1994。
26.薛宗正,《突厥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
27.劉永成,《中國租佃制度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
28.漆俠,《宋代經濟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三、論文
(一)專書論文
中文:
1.加藤繁,〈宋代的主客戶統計〉,《中國經濟史考證》,台北:華世出版社,1976,頁774-808。
2.西嶋定生,〈碾磑尋蹤〉,《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四)》,北京:中華書局,1993,頁358-377。
3.佐竹靖彥,〈宋代福建地區的土豪型物資流通與庶民型物資流通〉,《佐竹靖彥史學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頁199-215。
4.佐竹靖彥,〈宋代建州地域的土豪和地方行政〉,《佐竹靖彥史學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頁216-233。
5.王壽南,〈論晚唐裘甫之亂〉,《唐代政治史論集》,台北:台灣商務,1977。
6.唐長孺,〈唐代的客戶〉,《山居存稿》,北京:中華書局,2011,頁133-170。
7.唐耕耦,〈唐代前期的戶等與租庸調的關係〉,《魏晉隋唐史論集(一)》,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頁185-209。
8.陳國燦,〈對唐西州都督府勘檢天山縣主簿高元禎職田案卷的考察〉,《敦煌吐魯番文書初探》,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1983,頁455-485。
9.張澤咸,〈唐代的客戶〉,《歷史論叢》,濟南:齊魯書社,1983,頁177-193。
10.黃清連,〈唐代的雇傭勞動〉,《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9:3(台北,1978),頁393-435。
11.寧可,〈唐前期農民賦役負擔與戶等的關係〉,《寧可史學論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頁。
12.劉後濱,〈從三省體制到中書門下體制—隋唐五代〉,收入吳宗國編《中國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北京:北京大學,2004,頁133-221。
13.盧建榮,〈唐代前期非常支出的籌措及其迴響〉,《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論文類編(歷史編魏晉隋唐五代卷三)》,北京:中華書局,2009,頁2769-2845。
日文:
14.大澤正昭,〈唐末.五代の在地有力者について〉,《中国の伝統社会と家族 : 柳田節子先生古稀記念》,東京:汲古書院,1993,頁129-149。
15.佐竹靖彥,〈杭州八都から吳越王朝へ〉,《唐宋變革の地域的研究》,京都:同朋舍,1990,頁261-310。
16.柳田節子,〈宋代土地所有制にみられる二つの型—先進と邊境〉,《宋元社會經濟史研究》,東京:創文社,1995,頁5-39。
17.船越泰次〈唐代均田制下における佐史・里正〉,《唐代兩稅法研究》,東京:汲古書院,1996,頁337-372。

(二)期刊論文
中文:
18.朱睿根,〈唐代兩稅法前的戶稅〉,《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6:03(廈門,1986),頁9-25。
19.李永,〈試析唐宋之際福建地區的「由場升縣」現象〉,《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18:3(西安,2018),頁118-124。
20.李浩,〈論里正在唐代鄉村行政中的地位〉,《山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02(濟南,2003),頁35-37。
21.何汝泉,〈漢唐財政職官體制的三次變革〉,《西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1,(重慶,1997),頁103-111。
22.周振鶴,〈唐代安史之亂與北方人民的南遷〉,《中華文史論叢》,1987:2-3(上海,1987),頁115-137。
23.胡滄澤,〈唐朝前期對逃戶政策的改變與福建州縣的新建置〉,《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2:1(福建,1992),頁100-106。
24.宮澤知之,吳承翰譯,〈宋代先進地帶的階層構成〉,《早期中國史研究》,10:1(台北,2018),頁91-161。
25.翁俊雄,〈開元天寶之際的逃戶〉,《歷史研究》1991:04(北京,1991),頁146-149。
26.翁俊雄,〈唐後期民戶大遷徒與兩稅法〉,《歷史研究》1994:3(北京,1994),頁87-101。
27.翁俊雄〈唐初中原地區均田制實行情況初探〉,《北京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86:06(北京,1986),頁9-18。
28.耿元驪,〈「土地兼併」與唐宋間地權的流變〉,《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04(瀋陽,2008),頁78-82。
29.唐長孺,〈關於武則天統治末年的浮逃戶〉,《歷史研究》,1961:6(北京,1961),90- 95。
30.唐耕耦,〈唐代前期的兵募〉,《歷史研究》,1981:04(北京,1981),頁159-172。
31.陳雄,〈論隋唐宋元時期寧紹地區水利建設及其興廢〉,《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9:01(西安,1999),頁41-49。
32.陳明光,〈論唐五代逃田產權制度變遷〉,《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04,(廈門,2004),頁59-67。
33.陳橋驛,〈古代鑒湖與廢與山會平原農田水利〉,《地理學報》,1962:03(北京,1962),頁187-202。
34.商兆奎、邵侃,〈唐代鄉村治理模式的演變——以逃戶問題為中心的考察〉,《大連理工大大學報(社會科學版)》,32:4(大連,2011),頁112-116。
35.葛文清,〈唐宋汀江流域人口發展與社會經濟關係述論〉,《龍巖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5:1(龍巖,1997),頁91-97。
36.張正田,〈唐宋之際汀州轄區變動與汀江流域開發關係〉,《唐史論叢)》,2018:01(西安,2018),頁113-129。
37.張澤咸,〈也談唐代評定戶等與與田產的關係〉,《杭州師範學院學報》,1995:01(杭州,1995),頁13-19。
38.張建彬,〈略論唐代縣級政權中的胥吏〉,《理論學刊》,2005:09(濟南,2005),頁101-102。
39.華林甫,〈唐代粟、麥生產的地域布局初探(續)〉,《中國農史》,1990:3(南京,1990),頁23-39。
40.楊際平,〈《唐令.田令》的完整復原與今後均田制的研究〉,《中國史研究》,2002:2(北京,2002),頁59-71。
41.楊際平,〈隋唐均田、租庸調下的逃戶問題〉,《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6:4(夏門,1986),頁25-35。
42.楊際平,〈唐代戶等與田產〉,《歷史研究》,1985:03(北京,1985),頁100-110。
43.趙克堯,〈論唐玄宗、宇文融括戶〉,《社會科學戰線》1989:4(長春,1989),頁177-183。
44.黎仁凱,〈關於唐代的逃戶〉,《文史哲》,1982:04 (山東,1982),頁64-71。
45.潘春輝,〈P.2979《唐開元廿四年岐州郿縣縣尉牒判集》研究〉,《敦煌研究》,2003:05(蘭州,2003),頁78-84。
46.蔡帆,〈唐後期江淮土豪與地方社會秩序關係探微〉,《史林》,2020:02(上海,2020),頁47-53。
日文:
47.大澤正昭,〈唐末.五代「土豪」論〉,《上智史學》,37(東京:1992),頁139-161。
48.中川學,〈唐代の客戸による逃棄田の保有〉,《一橋論叢》,53:1(東京,1964),頁72-90。
49.山根清志,〈唐前半期における鄰保とその機能—いわゆる攤逃の弊を手がかりとして〉,《東洋史研究》,41:2(京都,1982),頁57-93。
50.松井秀一,〈唐代後半期の江淮について〉,《史學雜誌》,66:2(東京,1957),頁94-122。
51.礪波護,〈唐の律令體制と宇文融の括戶〉,《東方學報》,41(京都,1970),頁263-288。

(三) 研討會論文
52.佐竹靖彥,〈唐宋期福建の家族と社会─閩王朝の形成から科挙体制の展開まで〉,收入柳立言編《中國近世家族與社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研院史語所,1998,頁371-474。

(四)碩博士論文
53.王政,〈唐代官僚政治與唐前期民戶流亡關係研究〉,濟南: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12。
54.吳承翰,〈五到八世紀財政物流的形成〉,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2009
55.蔡慶林,〈唐代逃戶的時空特徵〉,西安:陝西師範大學歷史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