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祖蔭》劇本創作與論述
Writer’s Notes on the Film Script “The 3rd Generation”
作者 葉睿涵
Ruihan, Yap
貢獻者 吳俊輝
葉睿涵
Yap Ruihan
關鍵詞 電影劇本
馬來亞
二戰
峇峇娘惹
認同
融合
Script
Malaya
World War II
Baba Nyonya
Identity
Integration
日期 2023
上傳時間 1-Sep-2023 15:40:29 (UTC+8)
摘要 《祖蔭》採用電影劇本為寫作媒介,以敘事學理論作為創作基礎,講述了馬來亞一個峇峇娘惹家族在二戰的動盪時代中,為守護祖業被迫在夾縫求生的故事。本文也以家族故事為基底,探討了峇峇娘惹的「文化」 、「融合」與「認同」三大主題。

本論文共分為五章。前三章收錄了《祖蔭》的創作動機與目的、主題研究、前置調查、典範與理論分析,以及創作構想與準備;而第四章則完整收錄了《祖蔭》的劇本創作內容。在第五章中,則是整理創作完成後的回饋意見與學習反思。
"The 3rd Generation" tells the story of a Malaya Baba Nyonya family during World War II, which forced to survive and protect their ancestral heritage. The script also discusses following three major themes: culture, integration and identity of Baba Nyonya.

The thesis of the script is divided into two parts: the content of the script and the writer’s notes, including the writing ideas and reflection.
參考文獻 書籍
申丹、王麗亞(2010)。《西方敘事學:經典與後經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申丹、韓加明、王麗亞(2005)。《英美小說敘事理論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共同編寫委員會編(2005)。《東亞三國的近現代史》。香港:三聯書店。
李恩涵(2003)。《東南亞華人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李明歡譯(2016)。《他者中的華人:中國近現代移民史》。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原書 Kuhn, P. A. [2008]. Chinese among others: Emigration in modern times. Rowman & Littlefield.)
林玉鑽(2004)。《峇峇文化之旅》。新加坡:Asiapac Books。
胡亞敏(2004)。《敘事學》。湖北: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徐強譯(2013)。《故事與話語:小說和電影的敘事結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原書 Chatman,S.[1978]. Story and Discourse: Narrative Structure in Fiction and Film. New York, US: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曾西霸譯(2015)。《實用電影編劇技巧》。台北:遠流出版社。(原書Field, S. [1979]. Screenplay: The Foundations of Screenwriting. New York, US:Dell Publishing.)
黃政淵,、戴洛棻、蕭少嵫(2014)。《故事的解剖》。台北:漫遊者文化。(原書McKee, R. [1997]. STORY: Substance, Structure, Style, and the Principles of Screenwriting. New York, US: HarperCollins Publishers.)
賈放譯(1972)。《故事型態學》。北京:中華書局。(原書Propp, V. [1928]. Пропп В. Исторические корни волшебной сказки. http://www.gumer.info/bibliotek_Buks/Linguist/Propp_2/ (дата обращения: 09.08.2013).)
蔣梓驊譯(2001)。《結構語義學》。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原書Greimas, A. [1966]. Sémantique Structurale. Paris: Librairie Larousse.)
蔡琰(2000)。《電視劇:戲劇傳播的敘事理論》。台北:三民出版社。
Levi-Strauss,C. (1955). The structure study of myth[A]. In Structural Anthropology[C]. New York: Anchor.
Rabiger, M. (2016). Developing story ideas: The power and purpose of storytelling. New York: Taylor & Francis.
Tzvetan Todorov.(1969). Grammaire du Décaméron. Mouton.
期刊
李志雄(2004)。 <論亞里士多德《詩學》中的古典敘事理論>。 《湘潭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6期,61-65。
李盈慧(2016)。<戰爭與族群互動:太平洋戰爭中的華僑、臺灣人和東南亞原住民>。《國史研究通訊》第十期。取自https://www.drnh.gov.tw/app/index.php?Action=downloadfile&file=WW05dmF5OHlOUzl3ZEdKZk16VXpPRjgyTkRFMk1UVTRYelUyTVRRNExuQmtaZz09&fname=0054RPA0RKKKTXHHVS04WW14ZSB4UW35PKFGTWMPXXFDNLNL
黎慕嫻(2004)。<敘事時間感做為審美問題>。《文學前瞻》第五期。取自http://nhuir.nhu.edu.tw/bitstream/987654321/4609/1/4022000507.pdf
郭美美、郭世謀(2021)。<探討峇峇娘惹文化核心價值>。《南亞學報》,37: 1-20。
劉小妍(2003)。 <格雷馬斯的敘事語法簡介及應用>。 《法國研究》2003年第1期, 198-203。
Oh, Y., Razak, N. F. A. H. A., Wee, D. H. T., Ching, E. L., & Rahman, Z. (2019). The development of Nyonya cuisine in the Malay Archipelago: Penang and Malacca Nyonya cuisine. Journal of Ethnic Foods, 6(1), 1-10.
https://doi.org/10.1186/s42779-019-0010-x
碩博士論文
陳威廷(2014)。《博物館展示中的族群意識觀-以新加坡土生文化館為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https://hdl.handle.net/11296/635426
黄慧敏(2004)。《新馬峇峇文學的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民族研究所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https://hdl.handle.net/11296/zhd76e
電子資料
<余仁生品牌故事>(無日期)。取自余仁生網頁https://shop.euyansang.com.hk/v2/Official/BrandStory
<峇峇娘惹家族博物館自助遊覽手冊>(無日期)。取自峇峇娘惹家族博物館網頁 http://babanyonyamuseum.com/wp-content/uploads/online-book-tour-_CHI.pdf
<拜里米蘇拉>(無日期)。取自大馬華人維基館網頁 http://dama.dils.tku.edu.tw/index.php/%E6%8B%9C%E9%87%8C%E7%B1%B3%E8%98%87%E6%8B%89
洪均燊(2020年11月2日)。<英國殖民時期的星馬華人醫療文化(上):以「仁澤眾生」的「余仁生」為例>。《關鍵評論網》。取自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42343
姚美芹(2014年8月24日)。<地小博大.甲州最早主要出產地 認識野新縣傳統農業>。《中國報》。取自https://www.chinapress.com.my/20140824/%E5%9C%B0%E5%B0%8F%E5%8D%9A%E5%A4%A7%E7%94%B2%E5%B7%9E%E6%9C%80%E6%97%A9%E4%B8%BB%E8%A6%81%E5%87%BA%E7%94%A2%E5%9C%B0%E8%AA%8D%E8%AD%98%E9%87%8E%E6%96%B0%E7%B8%A3%E5%82%B3/
<【馬六甲傳奇】隨身的美麗風景- 娘惹服飾(之一:KEBAYA)>(2009年2月24日)。《星洲日報》。取自https://www.hopetrip.com.tw/news/201410/148217_all.html
<華人組成峇峇社>(2010年1月28日)。取自馬來西亞華裔族譜中心網頁www.mychinesefamilytree.net/ppl/history/385.html
RSN.Murali.(2014, December 11). Malacca’s Peranakan Chinese seek bumiputra status. The Star. 取自https://www.thestar.com.my/News/Nation/2014/12/11/Malaccas-Peranakan-Chinese-seek-bumiputra-status/
社群媒體
Riqq Green. (2010, October 19). History: Daerah Jasin. Retrieved from http://sayangmelaka.blogspot.com/2010/10/history-daerah-jasin.html?m=1

影片

何志良《第三代》,2006,馬來西亞。
鳳凰衛視《記錄大時代:三年零八個月——抗戰中的馬來西亞華人》,2007,香港。
謝敏洋、鄭碧珠、盧燕金、張龍敏《小娘惹》,2008,新加坡。
馬來西亞大同韓新傳播學院《大馬研究紀錄片:峇峇娘惹婚禮文化》,2015,馬來西亞。
郭贄豪、林秉泗、陳祺漢《娘惹相思格》,2018,馬來西亞。
林書宇《夕霧花園》,2019,台灣。
Jean Yao《最後的媽媽桑》,2019,新加坡。
謝敏洋、郭世民、陳憶幼、霍志楷《靈魂擺渡·南洋傳說》,2021,新加坡。
陳潔瑤《哈勇家》,2022,台灣。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傳播學院傳播碩士學位學程
105464057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5464057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吳俊輝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葉睿涵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Yap Ruihanen_US
dc.creator (作者) 葉睿涵zh_TW
dc.creator (作者) Ruihan, Yapen_US
dc.date (日期) 2023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Sep-2023 15:40:29 (UTC+8)-
dc.date.available 1-Sep-2023 15:40:29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Sep-2023 15:40:29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05464057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47099-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傳播學院傳播碩士學位學程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5464057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祖蔭》採用電影劇本為寫作媒介,以敘事學理論作為創作基礎,講述了馬來亞一個峇峇娘惹家族在二戰的動盪時代中,為守護祖業被迫在夾縫求生的故事。本文也以家族故事為基底,探討了峇峇娘惹的「文化」 、「融合」與「認同」三大主題。

本論文共分為五章。前三章收錄了《祖蔭》的創作動機與目的、主題研究、前置調查、典範與理論分析,以及創作構想與準備;而第四章則完整收錄了《祖蔭》的劇本創作內容。在第五章中,則是整理創作完成後的回饋意見與學習反思。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The 3rd Generation" tells the story of a Malaya Baba Nyonya family during World War II, which forced to survive and protect their ancestral heritage. The script also discusses following three major themes: culture, integration and identity of Baba Nyonya.

The thesis of the script is divided into two parts: the content of the script and the writer’s notes, including the writing ideas and reflection.
en_US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創作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章 主題研究、前置調查、典範與理論分析 2
第三章 創作構想與準備 17
第四章 創作內容 35
第五章 回饋與心得反思 127
附錄:圖表索引 135
參考書目 136
參考片目 140
zh_TW
dc.format.extent 1897325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5464057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電影劇本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馬來亞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二戰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峇峇娘惹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認同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融合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Script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Malaya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World War II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Baba Nyonya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Identity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Integrationen_US
dc.title (題名) 《祖蔭》劇本創作與論述zh_TW
dc.title (題名) Writer’s Notes on the Film Script “The 3rd Generation”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書籍
申丹、王麗亞(2010)。《西方敘事學:經典與後經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申丹、韓加明、王麗亞(2005)。《英美小說敘事理論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共同編寫委員會編(2005)。《東亞三國的近現代史》。香港:三聯書店。
李恩涵(2003)。《東南亞華人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李明歡譯(2016)。《他者中的華人:中國近現代移民史》。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原書 Kuhn, P. A. [2008]. Chinese among others: Emigration in modern times. Rowman & Littlefield.)
林玉鑽(2004)。《峇峇文化之旅》。新加坡:Asiapac Books。
胡亞敏(2004)。《敘事學》。湖北: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徐強譯(2013)。《故事與話語:小說和電影的敘事結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原書 Chatman,S.[1978]. Story and Discourse: Narrative Structure in Fiction and Film. New York, US: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曾西霸譯(2015)。《實用電影編劇技巧》。台北:遠流出版社。(原書Field, S. [1979]. Screenplay: The Foundations of Screenwriting. New York, US:Dell Publishing.)
黃政淵,、戴洛棻、蕭少嵫(2014)。《故事的解剖》。台北:漫遊者文化。(原書McKee, R. [1997]. STORY: Substance, Structure, Style, and the Principles of Screenwriting. New York, US: HarperCollins Publishers.)
賈放譯(1972)。《故事型態學》。北京:中華書局。(原書Propp, V. [1928]. Пропп В. Исторические корни волшебной сказки. http://www.gumer.info/bibliotek_Buks/Linguist/Propp_2/ (дата обращения: 09.08.2013).)
蔣梓驊譯(2001)。《結構語義學》。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原書Greimas, A. [1966]. Sémantique Structurale. Paris: Librairie Larousse.)
蔡琰(2000)。《電視劇:戲劇傳播的敘事理論》。台北:三民出版社。
Levi-Strauss,C. (1955). The structure study of myth[A]. In Structural Anthropology[C]. New York: Anchor.
Rabiger, M. (2016). Developing story ideas: The power and purpose of storytelling. New York: Taylor & Francis.
Tzvetan Todorov.(1969). Grammaire du Décaméron. Mouton.
期刊
李志雄(2004)。 <論亞里士多德《詩學》中的古典敘事理論>。 《湘潭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6期,61-65。
李盈慧(2016)。<戰爭與族群互動:太平洋戰爭中的華僑、臺灣人和東南亞原住民>。《國史研究通訊》第十期。取自https://www.drnh.gov.tw/app/index.php?Action=downloadfile&file=WW05dmF5OHlOUzl3ZEdKZk16VXpPRjgyTkRFMk1UVTRYelUyTVRRNExuQmtaZz09&fname=0054RPA0RKKKTXHHVS04WW14ZSB4UW35PKFGTWMPXXFDNLNL
黎慕嫻(2004)。<敘事時間感做為審美問題>。《文學前瞻》第五期。取自http://nhuir.nhu.edu.tw/bitstream/987654321/4609/1/4022000507.pdf
郭美美、郭世謀(2021)。<探討峇峇娘惹文化核心價值>。《南亞學報》,37: 1-20。
劉小妍(2003)。 <格雷馬斯的敘事語法簡介及應用>。 《法國研究》2003年第1期, 198-203。
Oh, Y., Razak, N. F. A. H. A., Wee, D. H. T., Ching, E. L., & Rahman, Z. (2019). The development of Nyonya cuisine in the Malay Archipelago: Penang and Malacca Nyonya cuisine. Journal of Ethnic Foods, 6(1), 1-10.
https://doi.org/10.1186/s42779-019-0010-x
碩博士論文
陳威廷(2014)。《博物館展示中的族群意識觀-以新加坡土生文化館為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https://hdl.handle.net/11296/635426
黄慧敏(2004)。《新馬峇峇文學的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民族研究所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https://hdl.handle.net/11296/zhd76e
電子資料
<余仁生品牌故事>(無日期)。取自余仁生網頁https://shop.euyansang.com.hk/v2/Official/BrandStory
<峇峇娘惹家族博物館自助遊覽手冊>(無日期)。取自峇峇娘惹家族博物館網頁 http://babanyonyamuseum.com/wp-content/uploads/online-book-tour-_CHI.pdf
<拜里米蘇拉>(無日期)。取自大馬華人維基館網頁 http://dama.dils.tku.edu.tw/index.php/%E6%8B%9C%E9%87%8C%E7%B1%B3%E8%98%87%E6%8B%89
洪均燊(2020年11月2日)。<英國殖民時期的星馬華人醫療文化(上):以「仁澤眾生」的「余仁生」為例>。《關鍵評論網》。取自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42343
姚美芹(2014年8月24日)。<地小博大.甲州最早主要出產地 認識野新縣傳統農業>。《中國報》。取自https://www.chinapress.com.my/20140824/%E5%9C%B0%E5%B0%8F%E5%8D%9A%E5%A4%A7%E7%94%B2%E5%B7%9E%E6%9C%80%E6%97%A9%E4%B8%BB%E8%A6%81%E5%87%BA%E7%94%A2%E5%9C%B0%E8%AA%8D%E8%AD%98%E9%87%8E%E6%96%B0%E7%B8%A3%E5%82%B3/
<【馬六甲傳奇】隨身的美麗風景- 娘惹服飾(之一:KEBAYA)>(2009年2月24日)。《星洲日報》。取自https://www.hopetrip.com.tw/news/201410/148217_all.html
<華人組成峇峇社>(2010年1月28日)。取自馬來西亞華裔族譜中心網頁www.mychinesefamilytree.net/ppl/history/385.html
RSN.Murali.(2014, December 11). Malacca’s Peranakan Chinese seek bumiputra status. The Star. 取自https://www.thestar.com.my/News/Nation/2014/12/11/Malaccas-Peranakan-Chinese-seek-bumiputra-status/
社群媒體
Riqq Green. (2010, October 19). History: Daerah Jasin. Retrieved from http://sayangmelaka.blogspot.com/2010/10/history-daerah-jasin.html?m=1

影片

何志良《第三代》,2006,馬來西亞。
鳳凰衛視《記錄大時代:三年零八個月——抗戰中的馬來西亞華人》,2007,香港。
謝敏洋、鄭碧珠、盧燕金、張龍敏《小娘惹》,2008,新加坡。
馬來西亞大同韓新傳播學院《大馬研究紀錄片:峇峇娘惹婚禮文化》,2015,馬來西亞。
郭贄豪、林秉泗、陳祺漢《娘惹相思格》,2018,馬來西亞。
林書宇《夕霧花園》,2019,台灣。
Jean Yao《最後的媽媽桑》,2019,新加坡。
謝敏洋、郭世民、陳憶幼、霍志楷《靈魂擺渡·南洋傳說》,2021,新加坡。
陳潔瑤《哈勇家》,2022,台灣。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