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東漢士人思潮之變遷 ——以「天人之際」為中心
The ideologic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Intellectuals in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Centered around Nature and Humans Respond to Each Other
作者 魏煜民
Wei, Yu-Min
貢獻者 王德權
Wang, Te-Chuan
魏煜民
Wei, Yu-Min
關鍵詞 漢代思想
天副人數
命稟於天
人道曰為
Human can shape destiny
Thought
Han Dynasty
Human imitating the heaven
Fate is decided by the heaven
日期 2023
上傳時間 1-Sep-2023 15:47:51 (UTC+8)
摘要 思想文化的形塑離不開現實政治的約束,政治的發展也需要思想文化的引導。在最初由官方完成學術統合的漢代,「士人」作為掌握文化資源的知識分子開始登上政治舞台,他們既是古代中國文化思想的承襲者,也是國家政治決策的參與者,更是將理論思想運用到現實社會民眾治理之上的執行者。本文從這一群體出發,討論了以士人思想為代表的知識文化在西漢中後期至於東漢一朝的政治背景之下的變化發展,及其在政局中所發揮的功用。本文分為東漢成立前夕、東漢前期以及東漢中後期三個時間段,以各時期代表思想的宇宙秩序觀中對「人」的定位為線索,討論了西漢中後期「天副人數」的儒生士大夫為尋求天道太平而向理想主義的政治邁進;東漢前期在儒家理想秩序崩潰後誕生的「命稟於天」這一被動理念,促使了宛如蚍蜉的人向現實自我復歸的時代潮流;漢末王符等經世致用家以所謂「人道曰為」的強烈自主信念承擔起了社會救濟的重則,造就了漢末士人在創製新的學術思想的同時,也始終懷抱著對儒家傳統精神與理想人格追求的強大精神。
The shaping of ideology and culture can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restriction of realpolitik,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olitics also needs the guidance of ideology and culture. In the Han Dynasty, during which academic integration was initially completed by the government, "scholars", as intellectuals who mastered cultural resources, began to enter the political arena; they were not only the inheritors of ancient Chinese culture and thought, but also participants in political decision-making in the regimes, and furthermore, they were the executors who applied theoretical ideas to the governance of the people in real society. Starting from this group,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hanges and development of intellectual culture represented by scholars’ thought in the political context from the middle and late Western Han Dynasty to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and its role in the political situation. The period this paper talks about is divided into three segments: the eve of the founding of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the early Eastern Han Dynasty, and the middle and late Eastern Han Dynasty. Taking as a clue the position of "human" in the concept of cosmic order— the representative thought of each period, the article discusses Confucian scholar-bureaucrats’ march, with the ideology of 「human imitating the heaven」, towards idealistic politics in the search for the peace of the natural laws in the middle and late Western Han Dynasty; the passive concept of "fate is decided by the heaven", which emerged after the collapse of the Confucian ideal order in the early Eastern Han Dynasty, promoted the trend of the times in which people like mayflies returned to the real self; in the Late Han dynasty, Confucian scholars of humanistic pragmatism including Wang Fu undertook the hefty burdens of social relief with the strong independent belief of the so-called "Rendao Yuewei", which still embraced a strong spirit of pursuing the traditional spirits and ideal personalities of Confucianism while creating a new academic idea.
參考文獻 一、古籍
1.趙岐注、孫奭疏,《孟子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2.王夫之著,《讀通鑒論》,北京:中華書局,1975。
3.王先謙著,《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8。
4.孫詒讓著,《周禮正義》,北京:中華書局,2013。
5.史崧整理,楊鵬舉校注,《靈樞經》,北京:學苑出版社,2008。
6.張隱庵著,《黃帝內經素問集注》,北京:學苑出版社,2002。
7.司馬遷著,三家注,《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59。
8.董仲舒著,蘇輿義證,《春秋繁露義證》,北京:中華書局,1992。
9.劉向著,向宗魯校證,《說苑校證》,北京:中華書局,1987。
10.桓寬著,王利器校注,《鹽鐵論》卷六<除狹>,北京:中華書局,1992。
11.班固著,顏師古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
12.范曄著,李賢等注,《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
13.劉珍等著,吳樹平校注,《東觀漢記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8。
14.袁宏著,周天游校注,《後漢紀校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
15.陳立著,吳則虞點校,《白虎通疏正》,北京:中華書局,1994。
16.王充著,黃暉校釋,《論衡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0。
17.王符著,汪繼培箋、彭鐸校正,《潛夫論箋校正》,北京:中華書局,1985。
18.崔寔著,石聲漢,《四民月令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3。
19.崔寔著,仲長統著,孫啟治校注,《政論校注·昌言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2。
20.應劭著,王利器校注,《風俗通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1。
21.劉勰著,范文瀾注,《文心雕龍》,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
22.杜佑著,《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
23.王弼、韓康伯注,孔穎達疏,《宋本周易注疏》,北京:中華書局,2018。
24.蘇軾著,《東坡文鈔》,第1<御試制科策>,收錄於高海夫主編,《唐宋八大家文鈔校注集評》,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
25.顧炎武著,黃汝成集釋,《日知錄集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26.王夫之著,《讀通鑒論》,北京:中華書局,1975。
27.錢大昕著,《潛研堂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28.姚之駰著,《後漢書補逸》,收於《文淵閣四庫全書》,402冊,台北:商務印書館,1986。
29.皮錫瑞著,《經學歷史》,北京:中華書局,2008。
30.劉師培著,張京華點校,《國學發微》,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

二、專書
中文:
1.于迎春,《秦漢士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2.尹玉珊,《漢魏子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8。
3.王德權,《為士之道——中唐士人的自省風氣》,台北:政大出版社,2019。
4.任繼愈主編,《中國哲學發展史(秦漢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5.余英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0。
6.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7.余英時,《論天人之際——中國古代思想起源試探》,北京:中華書局,2014。
8.余英時,《猶記風吹水上鱗:錢穆與現代中國學術》,台北:三民書局,2021。
9.任蜜林,《漢代內學——緯書思想通論》,成都:巴蜀書社,2011。
10.肖航,《王道之綱紀——<白虎通義>政治思想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
11.汪高鑫,《董仲舒與漢代歷史思想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12.吳全蘭,《劉向哲學思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13.金春峰,《漢代思想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
14.屈萬里,《古籍導讀》,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5。
15.侯外廬,《中國思想通史(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16.陳世雄,《王充學術思想述評》,台北:文津出版社,1987。
17.陳直,《漢書新證》,北京:中華書局,1979。
18.陳侃理,《儒學數術與政治——災異的政治文化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
19.陳啟雲,《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歷史論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20.高毅,《法蘭西風格——大革命的政治文化》,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
21.陳蘇鎮,《<春秋>與『漢道』——兩漢政治與政治文化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1。
22.湯用彤,《魏晉玄學論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23.楊思賢,《子書與東漢學術轉型》,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24.楊權,《新五德理論與兩漢政治——『堯後火德』說考論》,北京:中華書局,2006。
25.蕭放,《<荊楚歲時記>研究:兼論傳統中國人生活中的時間觀念》,台北:秀威資訊,2018。
26.華喆,《禮是鄭學——漢唐間經典詮釋變遷史論稿》,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8。
27.衛廣來,《漢魏晉皇權嬗代》,太原:書海出版社,2002。
28.劉澤華,《中國政治思想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9.閻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
30.錢穆,《中國思想史》,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4。
31.錢穆,《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4。
32.錢穆,《國史大綱》,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4。
33.錢穆,《世界局勢與中國文化》,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6。
34.錢穆,《秦漢史》,北京:九州出版社,2015。
35.廬央,《中國古代星占學》,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
36.鍾肇鵬,《讖緯略論》,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4。
37.顧頡剛,《秦漢的方士與儒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外文與譯著:
1.〔波蘭〕弗·茲納涅茨基著,郟斌祥譯,《知識人的社會角色》,北京:譯林出版社,2000。
2.〔德〕哈伯瑪斯著,張博樹譯,《交往與社會進化》,重慶:重慶出版社,1989。
3.〔美〕加布里埃爾·A·阿爾蒙德、〔美〕小G·賓厄姆·鮑威爾著,曹沛霖、鄭世平、公婷、陳峰譯,《比較政治學:體系、過程和政策》,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
4.〔美〕加布里埃爾·A·阿爾蒙德、西德尼·維伯著,徐湘林等譯,《公民文化:五個國家的政治態度和民主》,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
5.〔美〕伊沛霞著,范兆飛譯,《早期中華帝國的貴族家庭——博陵崔氏個案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6.〔日〕金子修一、肖聖鐘、吳思思、王曹傑譯,《古代中國與皇帝祭祀》,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7。 、
7.〔日〕日原利国,《漢代思想の研究》,東京:研文出版,1986。
8.〔日〕西島定生著,武尚清譯,《中國古代帝國的形成與結構——二十等爵制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4。
9.〔日〕西嶋定生,《中国古代国家と東アジア世界》,東京:岩波書店,1970。
10.〔日〕福井重雅,《古代中国の反乱》,東京:教育社,1982。
11.〔日〕安居香山,《緯書の成立とその展開》,東京:国書刊行会,1984。
12.〔日〕安居香山, 中村璋八,《緯書の基礎的研究》,東京:漢魏文化研究会,1966。

三、論文
中文:
1.卜章敏,<京房易學對董仲舒公羊學的回應與開新>,《孔子研究》,第04期(濟南,2018)。
2.王四達,<是「經學」、「法典」還是「禮典」──關於《白虎通義》性質的辨析>,《孔子研究》,第6期(濟南:2011),頁54-60。
4.李山,<漢儒《詩》說之演變——從《孔子詩論》《周南·漢廣》篇的本義說起>,《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第4期(北京,2004),頁49-55。
5.李振宏,<桓譚的學術立場與政治個性>,《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第2期(北京:2019),頁111-128。
6.任蜜林,<現代學術視野下的讖緯學研究及其未來走向>,《中國哲學年鑒(2017)》,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
7.沈剛,<東漢皇權與讖緯關係述略>,《秦漢研究》,第0期(咸陽,2008),頁183-188。
8.侯捷飛,<讖緯亂經:東漢帝王與士人『天命』解釋權之爭>,《河南大學學報》,第61.2期(開封,2021),頁73-79。
9.孫曙光,<讖緯與漢代政治的神秘性>,《社會科學戰線》,第2期(長春,1998),頁146-154。
10.高傑瑞,<「久曠大儀」:東漢前期的制禮實踐興衰考辨>,《中華文史論叢》,第4期(上海:2022),頁55-92+403。
11.閆海文,<東漢初帝王的讖緯信仰和經學調整>,《蘭州學刊》,第9期(蘭州,2009),頁191-194。
12.黃玉順,<天吏:孟子的超越觀念及其政治關切——孟子思想的系統還原>,《文史哲》,第3期(濟南:2021),頁86-103+253-254。
13.張烈,<評鹽鐵會議>,《歷史研究》,第6期(北京,1977),頁71-82。
14.張峰屹,<讖緯思潮與兩漢士人心態之遷變>,《南開學報》第5期(天津,2017),頁114-138。
15.張峰屹,<兩漢讖緯考論>,《文史哲》第04期(濟南,2017)頁,。
16.張學謙,<東漢圖讖的成立及其觀念史變遷>,《文史》,第4期(北京:2019),頁51-80。
17.曹勝髙,<「公天下」與兩漢士人的國家認知>,《杭州師范大學學報》第06期(杭州,2016),頁10-16+41。
18.曾振宇,<「法天而行」:董仲舒天論新識>,《孔子研究》第5期(濟南,2000),頁76-86。
19.曾德雄,<讖緯與東漢學術>,《人文雜志》第6期(西安,2010),頁112-120。
20.楊振紅,<秦漢官僚體系中的公卿大夫士爵位系統及其意義>,《文史哲》,第5期(濟南:2008),頁88-105。
21.龔留柱、張信通,<『漢家堯後』與兩漢之際的天命之爭——兼論中國古代的政治合法性問題>,《史學月刊》,第10期(開封,2013),頁26-36。
22.蘇誠鑒,<『漢家堯後,有傳國之運』——西漢亡於儒生論>,《安徽師大學報》第4期(蕪湖,1988),頁71-80。

外文:
1.DULL, JACK L. A HISTORICAL INTRODUCTION TO THE APOCRYPHAL (CH`AN-WEI) TEXTS OF THE HAN DYNASTY.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oQuest Dissertations Publishing,  1966.
2.〔日〕鈴木中正,<漢代宗教反乱にみられる千年王国信仰の側面>,《文學論叢》第56·57期(名古屋,1976)。
3.〔日〕日原利國,<災異と讖緯—漢代思想へのアプローチ>,《東方學》第43号(東京,1972)。
4.〔日〕三浦雄城,<後漢官学における讖緯と章句>,《中国 : 社会と文化》第35号(東京,2020)。
5.〔日〕三浦雄城,<後漢光武帝と儒教的識緯―莽新末後漢初の政治情勢から―>,《東洋学報》第101号(東京,2020)。
6.〔日〕板野長八,<図讖と儒教の成立>,《史学雑誌》第84号(東京,1975)。
7.〔日〕冨谷 至,<白虎観会議前夜--後漢讖緯学の受容と展開>,《史林》第63号(京都,1980)。
8.福井重雅,<黄巾の乱と伝統の問題>,《東洋史研究》,第34(1)期(京都:東洋史研究会,1975)。
9.〔日〕渡邉義浩,<「古典中国」の形成と王莽」>,《中国 : 社会と文化》第26号(東京,2011)。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歷史學系
107153020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7153020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王德權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Wang, Te-Chuan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魏煜民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Wei, Yu-Minen_US
dc.creator (作者) 魏煜民zh_TW
dc.creator (作者) Wei, Yu-Minen_US
dc.date (日期) 2023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Sep-2023 15:47:51 (UTC+8)-
dc.date.available 1-Sep-2023 15:47:51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Sep-2023 15:47:51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07153020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47130-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歷史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7153020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思想文化的形塑離不開現實政治的約束,政治的發展也需要思想文化的引導。在最初由官方完成學術統合的漢代,「士人」作為掌握文化資源的知識分子開始登上政治舞台,他們既是古代中國文化思想的承襲者,也是國家政治決策的參與者,更是將理論思想運用到現實社會民眾治理之上的執行者。本文從這一群體出發,討論了以士人思想為代表的知識文化在西漢中後期至於東漢一朝的政治背景之下的變化發展,及其在政局中所發揮的功用。本文分為東漢成立前夕、東漢前期以及東漢中後期三個時間段,以各時期代表思想的宇宙秩序觀中對「人」的定位為線索,討論了西漢中後期「天副人數」的儒生士大夫為尋求天道太平而向理想主義的政治邁進;東漢前期在儒家理想秩序崩潰後誕生的「命稟於天」這一被動理念,促使了宛如蚍蜉的人向現實自我復歸的時代潮流;漢末王符等經世致用家以所謂「人道曰為」的強烈自主信念承擔起了社會救濟的重則,造就了漢末士人在創製新的學術思想的同時,也始終懷抱著對儒家傳統精神與理想人格追求的強大精神。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The shaping of ideology and culture can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restriction of realpolitik,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olitics also needs the guidance of ideology and culture. In the Han Dynasty, during which academic integration was initially completed by the government, &quot;scholars&quot;, as intellectuals who mastered cultural resources, began to enter the political arena; they were not only the inheritors of ancient Chinese culture and thought, but also participants in political decision-making in the regimes, and furthermore, they were the executors who applied theoretical ideas to the governance of the people in real society. Starting from this group,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hanges and development of intellectual culture represented by scholars’ thought in the political context from the middle and late Western Han Dynasty to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and its role in the political situation. The period this paper talks about is divided into three segments: the eve of the founding of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the early Eastern Han Dynasty, and the middle and late Eastern Han Dynasty. Taking as a clue the position of &quot;human&quot; in the concept of cosmic order— the representative thought of each period, the article discusses Confucian scholar-bureaucrats’ march, with the ideology of 「human imitating the heaven」, towards idealistic politics in the search for the peace of the natural laws in the middle and late Western Han Dynasty; the passive concept of &quot;fate is decided by the heaven&quot;, which emerged after the collapse of the Confucian ideal order in the early Eastern Han Dynasty, promoted the trend of the times in which people like mayflies returned to the real self; in the Late Han dynasty, Confucian scholars of humanistic pragmatism including Wang Fu undertook the hefty burdens of social relief with the strong independent belief of the so-called &quot;Rendao Yuewei&quot;, which still embraced a strong spirit of pursuing the traditional spirits and ideal personalities of Confucianism while creating a new academic idea.en_US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摘要 i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選題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研究材料與方法 4
第二章、學術史回顧 6
第一節、讖緯與政治社會 6
第二節、子學與東漢士人的政治思想研究 11
第三章、人副天數——純任德教下東漢前夕儒學向理想主義的邁進 14
第一節、大一統前的時代背景 14
第二節、漢儒思想的根基——董仲舒的天人觀念與此視域下的「人」
16
第三節、宣成以後災異論的勃興與儒士群體的抬頭 22
第四節、漢末讖緯的發展與莽新儒學向崇古理想主義的邁進 34
第四章、命稟於天——東漢早期讖緯神學的完成與向現實主義復歸的士人思潮 40
第一節、讖緯指導下的東漢建國 40
第二節、讖緯經學神秘化下絕對皇權秩序的建構 45
第三節、命稟於天之下的現實妥協 56
第五章、人道曰為——政令垢翫下東漢中後期士人的現實批判思潮 61
第一節、皇統屢絕的政治危機與地方豪族勢力的覺醒 61
第二節、人道曰為與東漢末年士人的現實批判 63
結語 69
參考文獻 73
zh_TW
dc.format.extent 2845350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7153020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漢代思想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天副人數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命稟於天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人道曰為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Human can shape destiny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Thought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Han Dynasty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Human imitating the heaven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Fate is decided by the heavenen_US
dc.title (題名) 東漢士人思潮之變遷 ——以「天人之際」為中心zh_TW
dc.title (題名) The ideologic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Intellectuals in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Centered around Nature and Humans Respond to Each Other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古籍
1.趙岐注、孫奭疏,《孟子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2.王夫之著,《讀通鑒論》,北京:中華書局,1975。
3.王先謙著,《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8。
4.孫詒讓著,《周禮正義》,北京:中華書局,2013。
5.史崧整理,楊鵬舉校注,《靈樞經》,北京:學苑出版社,2008。
6.張隱庵著,《黃帝內經素問集注》,北京:學苑出版社,2002。
7.司馬遷著,三家注,《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59。
8.董仲舒著,蘇輿義證,《春秋繁露義證》,北京:中華書局,1992。
9.劉向著,向宗魯校證,《說苑校證》,北京:中華書局,1987。
10.桓寬著,王利器校注,《鹽鐵論》卷六<除狹>,北京:中華書局,1992。
11.班固著,顏師古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
12.范曄著,李賢等注,《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
13.劉珍等著,吳樹平校注,《東觀漢記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8。
14.袁宏著,周天游校注,《後漢紀校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
15.陳立著,吳則虞點校,《白虎通疏正》,北京:中華書局,1994。
16.王充著,黃暉校釋,《論衡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0。
17.王符著,汪繼培箋、彭鐸校正,《潛夫論箋校正》,北京:中華書局,1985。
18.崔寔著,石聲漢,《四民月令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3。
19.崔寔著,仲長統著,孫啟治校注,《政論校注·昌言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2。
20.應劭著,王利器校注,《風俗通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1。
21.劉勰著,范文瀾注,《文心雕龍》,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
22.杜佑著,《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
23.王弼、韓康伯注,孔穎達疏,《宋本周易注疏》,北京:中華書局,2018。
24.蘇軾著,《東坡文鈔》,第1<御試制科策>,收錄於高海夫主編,《唐宋八大家文鈔校注集評》,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
25.顧炎武著,黃汝成集釋,《日知錄集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26.王夫之著,《讀通鑒論》,北京:中華書局,1975。
27.錢大昕著,《潛研堂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28.姚之駰著,《後漢書補逸》,收於《文淵閣四庫全書》,402冊,台北:商務印書館,1986。
29.皮錫瑞著,《經學歷史》,北京:中華書局,2008。
30.劉師培著,張京華點校,《國學發微》,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

二、專書
中文:
1.于迎春,《秦漢士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2.尹玉珊,《漢魏子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8。
3.王德權,《為士之道——中唐士人的自省風氣》,台北:政大出版社,2019。
4.任繼愈主編,《中國哲學發展史(秦漢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5.余英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0。
6.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7.余英時,《論天人之際——中國古代思想起源試探》,北京:中華書局,2014。
8.余英時,《猶記風吹水上鱗:錢穆與現代中國學術》,台北:三民書局,2021。
9.任蜜林,《漢代內學——緯書思想通論》,成都:巴蜀書社,2011。
10.肖航,《王道之綱紀——<白虎通義>政治思想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
11.汪高鑫,《董仲舒與漢代歷史思想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12.吳全蘭,《劉向哲學思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13.金春峰,《漢代思想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
14.屈萬里,《古籍導讀》,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5。
15.侯外廬,《中國思想通史(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16.陳世雄,《王充學術思想述評》,台北:文津出版社,1987。
17.陳直,《漢書新證》,北京:中華書局,1979。
18.陳侃理,《儒學數術與政治——災異的政治文化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
19.陳啟雲,《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歷史論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20.高毅,《法蘭西風格——大革命的政治文化》,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
21.陳蘇鎮,《<春秋>與『漢道』——兩漢政治與政治文化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1。
22.湯用彤,《魏晉玄學論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23.楊思賢,《子書與東漢學術轉型》,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24.楊權,《新五德理論與兩漢政治——『堯後火德』說考論》,北京:中華書局,2006。
25.蕭放,《<荊楚歲時記>研究:兼論傳統中國人生活中的時間觀念》,台北:秀威資訊,2018。
26.華喆,《禮是鄭學——漢唐間經典詮釋變遷史論稿》,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8。
27.衛廣來,《漢魏晉皇權嬗代》,太原:書海出版社,2002。
28.劉澤華,《中國政治思想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9.閻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
30.錢穆,《中國思想史》,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4。
31.錢穆,《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4。
32.錢穆,《國史大綱》,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4。
33.錢穆,《世界局勢與中國文化》,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6。
34.錢穆,《秦漢史》,北京:九州出版社,2015。
35.廬央,《中國古代星占學》,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
36.鍾肇鵬,《讖緯略論》,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4。
37.顧頡剛,《秦漢的方士與儒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外文與譯著:
1.〔波蘭〕弗·茲納涅茨基著,郟斌祥譯,《知識人的社會角色》,北京:譯林出版社,2000。
2.〔德〕哈伯瑪斯著,張博樹譯,《交往與社會進化》,重慶:重慶出版社,1989。
3.〔美〕加布里埃爾·A·阿爾蒙德、〔美〕小G·賓厄姆·鮑威爾著,曹沛霖、鄭世平、公婷、陳峰譯,《比較政治學:體系、過程和政策》,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
4.〔美〕加布里埃爾·A·阿爾蒙德、西德尼·維伯著,徐湘林等譯,《公民文化:五個國家的政治態度和民主》,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
5.〔美〕伊沛霞著,范兆飛譯,《早期中華帝國的貴族家庭——博陵崔氏個案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6.〔日〕金子修一、肖聖鐘、吳思思、王曹傑譯,《古代中國與皇帝祭祀》,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7。 、
7.〔日〕日原利国,《漢代思想の研究》,東京:研文出版,1986。
8.〔日〕西島定生著,武尚清譯,《中國古代帝國的形成與結構——二十等爵制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4。
9.〔日〕西嶋定生,《中国古代国家と東アジア世界》,東京:岩波書店,1970。
10.〔日〕福井重雅,《古代中国の反乱》,東京:教育社,1982。
11.〔日〕安居香山,《緯書の成立とその展開》,東京:国書刊行会,1984。
12.〔日〕安居香山, 中村璋八,《緯書の基礎的研究》,東京:漢魏文化研究会,1966。

三、論文
中文:
1.卜章敏,<京房易學對董仲舒公羊學的回應與開新>,《孔子研究》,第04期(濟南,2018)。
2.王四達,<是「經學」、「法典」還是「禮典」──關於《白虎通義》性質的辨析>,《孔子研究》,第6期(濟南:2011),頁54-60。
4.李山,<漢儒《詩》說之演變——從《孔子詩論》《周南·漢廣》篇的本義說起>,《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第4期(北京,2004),頁49-55。
5.李振宏,<桓譚的學術立場與政治個性>,《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第2期(北京:2019),頁111-128。
6.任蜜林,<現代學術視野下的讖緯學研究及其未來走向>,《中國哲學年鑒(2017)》,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
7.沈剛,<東漢皇權與讖緯關係述略>,《秦漢研究》,第0期(咸陽,2008),頁183-188。
8.侯捷飛,<讖緯亂經:東漢帝王與士人『天命』解釋權之爭>,《河南大學學報》,第61.2期(開封,2021),頁73-79。
9.孫曙光,<讖緯與漢代政治的神秘性>,《社會科學戰線》,第2期(長春,1998),頁146-154。
10.高傑瑞,<「久曠大儀」:東漢前期的制禮實踐興衰考辨>,《中華文史論叢》,第4期(上海:2022),頁55-92+403。
11.閆海文,<東漢初帝王的讖緯信仰和經學調整>,《蘭州學刊》,第9期(蘭州,2009),頁191-194。
12.黃玉順,<天吏:孟子的超越觀念及其政治關切——孟子思想的系統還原>,《文史哲》,第3期(濟南:2021),頁86-103+253-254。
13.張烈,<評鹽鐵會議>,《歷史研究》,第6期(北京,1977),頁71-82。
14.張峰屹,<讖緯思潮與兩漢士人心態之遷變>,《南開學報》第5期(天津,2017),頁114-138。
15.張峰屹,<兩漢讖緯考論>,《文史哲》第04期(濟南,2017)頁,。
16.張學謙,<東漢圖讖的成立及其觀念史變遷>,《文史》,第4期(北京:2019),頁51-80。
17.曹勝髙,<「公天下」與兩漢士人的國家認知>,《杭州師范大學學報》第06期(杭州,2016),頁10-16+41。
18.曾振宇,<「法天而行」:董仲舒天論新識>,《孔子研究》第5期(濟南,2000),頁76-86。
19.曾德雄,<讖緯與東漢學術>,《人文雜志》第6期(西安,2010),頁112-120。
20.楊振紅,<秦漢官僚體系中的公卿大夫士爵位系統及其意義>,《文史哲》,第5期(濟南:2008),頁88-105。
21.龔留柱、張信通,<『漢家堯後』與兩漢之際的天命之爭——兼論中國古代的政治合法性問題>,《史學月刊》,第10期(開封,2013),頁26-36。
22.蘇誠鑒,<『漢家堯後,有傳國之運』——西漢亡於儒生論>,《安徽師大學報》第4期(蕪湖,1988),頁71-80。

外文:
1.DULL, JACK L. A HISTORICAL INTRODUCTION TO THE APOCRYPHAL (CH`AN-WEI) TEXTS OF THE HAN DYNASTY.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oQuest Dissertations Publishing,  1966.
2.〔日〕鈴木中正,<漢代宗教反乱にみられる千年王国信仰の側面>,《文學論叢》第56·57期(名古屋,1976)。
3.〔日〕日原利國,<災異と讖緯—漢代思想へのアプローチ>,《東方學》第43号(東京,1972)。
4.〔日〕三浦雄城,<後漢官学における讖緯と章句>,《中国 : 社会と文化》第35号(東京,2020)。
5.〔日〕三浦雄城,<後漢光武帝と儒教的識緯―莽新末後漢初の政治情勢から―>,《東洋学報》第101号(東京,2020)。
6.〔日〕板野長八,<図讖と儒教の成立>,《史学雑誌》第84号(東京,1975)。
7.〔日〕冨谷 至,<白虎観会議前夜--後漢讖緯学の受容と展開>,《史林》第63号(京都,1980)。
8.福井重雅,<黄巾の乱と伝統の問題>,《東洋史研究》,第34(1)期(京都:東洋史研究会,1975)。
9.〔日〕渡邉義浩,<「古典中国」の形成と王莽」>,《中国 : 社会と文化》第26号(東京,2011)。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