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contributor.advisor | 楊明璋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 黃韻璇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 Huang, Yun-Hsuan | en_US |
dc.creator (作者) | 黃韻璇 | zh_TW |
dc.creator (作者) | Huang, Yun-Hsuan | en_US |
dc.date (日期) | 2023 | en_US |
dc.date.accessioned | 1-Sep-2023 16:00:44 (UTC+8) | - |
dc.date.available | 1-Sep-2023 16:00:44 (UTC+8) | - |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 1-Sep-2023 16:00:44 (UTC+8) | - |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 G0105151017 | en_US |
dc.identifier.uri (URI) |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47187 | - |
dc.description (描述) | 碩士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國立政治大學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中國文學系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105151017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 本研究主要以佛圖澄為核心,探討從南北朝發跡的佛圖澄在後續流傳過程的分析。佛圖澄在過往研究中,主要著重於討論佛圖澄傳記中的神異事跡分析,並從其傳記中探討佛圖澄與為政者的互動關係。而在本文中,筆者將以南北朝至唐代時期為主,透過蒐集、整理與佛圖澄相關的文獻記載,將不論是書面流傳或以口頭傳播為主的相關記載,皆收錄後加以統整、分析,嘗試探討在不同文獻記載中佛圖澄的形象。爾後從佛圖澄相關的神異事跡分析,透過類型化的分類,分別從身體、咒語與物等三個類型來分析佛圖澄相關的神異事跡。 在此把書面流傳的文獻記載,依照收錄、撰寫人物的身分加以區別,並存撰述者身分的差異性,探討對於傳主情節與形象的形塑上,是否產生差異。後續探討佛圖澄在民間流傳過程中,釐清書面流傳與口頭傳播上的差異。同時也可見佛圖澄從原先既有書面流傳的人物傳說,漸漸轉為風土傳說,在當地與地景結合,而使佛圖澄傳說與當地結合。 過往研究皆著墨於佛圖澄的神異事跡,並透過神通的方式討論。而在本文中透過類型化的方式,區分成身體、咒語與物相關的神異事跡加以分析,嘗試深入探討從不同類型上,佛圖澄如何透過身體、咒語和物來施展神異。以此可見佛教初傳入中土之際,如何在中土被百姓、君王所接納,以及後續與中國既有的宗教信仰的相互影響。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 This research is about how Fo-Tu-Cheng raised in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and became religious belief spread from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to Tang Dynasty. In the past research about Fo-Tu-Cheng focus on his personal biography. In his biography describe how he show miraculous deeds and used these miraculous deeds to let the authority convinced him. In this research, I tried to collect all the papers about Fo-Tu-Cheng during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to Tang Dynasty. And classified these papers by how to spread during the time. I separated these papers by written, words of mouth. And tried to analyzed different ways of spread how to construct and describe a person. Also tried to use Fo-Tu-Cheng’s miraculous deeds to analysis his influence. | en_US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第一章 緒論 1第一節 研究背景、動機與研究目的 1(一)研究背景、動機 1(二)研究目的 3第二節 研究範圍 6第三節 前人研究成果概述 7(一)佛圖澄研究成果概述 8(二) 其他僧人神異故事研究成果概述 13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章節架構 20(一)研究方法 20(二)章節架構 21第二章 歷史敘述的佛圖澄 25第一節 《晉書‧藝術傳》中的佛圖澄 28第二節 《晉書》以外歷史敘述中的佛圖澄36(一) 十八家晉史 37(二) 《十六國春秋》中的佛圖澄 39第三章 文學敘述中的佛圖澄 43第一節 筆記小說中的佛圖澄 43(一)《搜神後記》中的佛圖澄 43(二)《世說新語》中的佛圖澄 45第二節 宗教記載中的佛圖澄 49(一)《高僧傳》中的佛圖澄 50(二)《法苑珠林》中的佛圖澄 58第四章 民間流傳的佛圖澄 64第一節 敦煌文獻中的佛圖澄 64(一)《佛圖澄和尚因緣記》 65(二)《佛圖澄羅漢和尚贊》 68(三)《佛圖澄所化經》 71第二節 地方文獻中的佛圖澄 81(一)白鹿山之佛圖澄傳說 81(二)武鄉南山中之佛圖澄傳說 83第五章 佛圖澄類型化傳說的神異情節分析90第一節 與身體相關之傳說 91(一)塗油現形 92(二)洗腸 95第二節 與咒術相關之傳說 102(一)敕龍降雨 104(二)施咒助人 114(三)持柳治病 120第三節 與物相關之傳說 124(一)鈴音預示 125(二)袈裟鎮鬼 131(三)錫杖化形 132第六章 結論 136參考文獻 139 | zh_TW |
dc.format.extent | 2434460 bytes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5151017 | en_US |
dc.subject (關鍵詞) | 神異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佛圖澄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佛教傳播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Miraculous deeds | en_US |
dc.subject (關鍵詞) | Fo-Tu-Cheng | en_US |
dc.subject (關鍵詞) | The spread of Buddhism | en_US |
dc.title (題名) | 南北朝至唐代的佛圖澄傳說研究 | zh_TW |
dc.title (題名) | The Legend of Fo-Tu-Cheng Study from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to Tang Dynasty | en_US |
dc.type (資料類型) | thesis | en_US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一、古籍戰國‧公羊高著、漢‧何修解詁、唐‧徐彥疏、刁小龍整理:《春秋公羊傳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戰國‧莊子著、清‧劉慶藩編、王孝魚整理:《莊子集釋》,台北:群玉堂出版有限公司,1991年。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漢‧司馬遷著、張可大注:《史記今注》,南京:鳳凰出版社,2013年。漢‧劉安等原著、許匡一譯注:《淮南子》,台北:台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漢‧鄭玄注、唐‧孔穎達正義:《禮記正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台北:台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晉‧干寶著、汪紹楹校注:《搜神記》,臺北:洪氏出版社,1982年。晉‧陶淵明著、汪紹楹校注:《搜神後記》,台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晉‧葛洪著、謝清云譯注:《神仙傳》,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晉‧葛洪著、張松輝譯注:《抱朴子》,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東晉‧袁宏著、張烈點校:《兩漢紀》,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南朝宋‧范曄著、唐‧李賢注:《新校本後漢書并編十三種》台北:鼎文書局,1981年。南朝宋‧劉義慶著:《世說新語》,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南朝宋‧劉義慶撰、南朝梁‧劉孝標注、龔斌校釋:《世說新語校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南朝梁‧慧皎著、湯用彤校注:《高僧傳》,北京:中華出版,1992年。北魏‧崔鴻著、清‧湯球輯補:《十六國春秋》,北京:中華書局,2020年。北周‧北周武帝宇文邕敕纂、周明做點校:《無上秘要》,北京:中華書局,2016。北宋‧樂史著:《太平寰宇記》,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後魏‧賈思勰:《齊民要術》,台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8。唐‧李鼎祚著、王豐先點校:《周易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唐‧房玄齡等著:《晉書》,台北:中華書局,1965年。唐‧魏徵等撰:《隋書》,台北:洪氏出版社,1974年。宋‧李昉編:《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宋‧李昉著、夏劍欽校點:《太平御覽》,石家莊:河北教育,1994年。宋‧贊寧著:《宋高僧傳》,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明‧胡應麟著:《少室山房筆叢》,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9年。元‧于欽著,劉敦愿、宋百川、劉伯勤校釋:《齊乘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清‧舒化民修、徐德城纂:《長清縣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CEBETA電子佛典三國吳‧康僧會著:《六度集經卷》,大正藏第03冊,no.152,CEBETA電子佛典。西晉‧竺法護著:《賢劫經》,大正藏第14冊,no.425,CEBETA電子佛典。東晉‧法顯著:《大般涅槃經》,大正藏第12冊,no.377,CEBETA電子佛典。東晉‧僧伽提婆著:《中阿含經》,大正藏第01冊,no.26,CEBETA電子佛典。東晉‧曇無蘭著:《寂志果經》,大正藏第01冊,no.22,,CEBETA電子佛典。梁‧慧皎著:《高僧傳》,大正藏第50冊,no. 2059,CEBETA電子佛典。後秦‧佛陀耶舍著,竺佛念譯:《四分律》,大正藏第22冊,no.1428,CEBETA電子佛典。後秦‧佛陀耶舍著、竺佛念譯:《長阿含經》,大正藏第01冊,no.1,CEBETA電子佛典。後秦‧竺佛念著:《菩薩從兜術天降神母胎說廣普經》,大正藏第12冊,no.384,CEBETA電子佛典。後秦‧竺佛念著:《出曜經》,大正藏第04冊,no.212,CEBETA電子佛典。後秦‧鳩摩羅什著:《妙法蓮華經》,大正藏第09冊,no.262,CEBETA,電子佛典。北涼‧曇無讖著:《大方等大集經》,大正藏第13冊,no.397,CEBETA電子佛典。唐‧一行著:《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大正藏第39冊,no.1796,CEBETA電子佛典。唐‧不空著:《七俱胝佛母所說准提陀羅尼經》,大正藏第03冊,no.1076,CEBETA電子佛典。唐‧地婆訶羅著:《方廣大莊嚴經》,大正藏第03冊,no.187,CEBETA電子佛典。唐‧阿地瞿多著:《陀羅尼集經》,大正藏第18冊,no.901。CEBETA電子佛典。唐‧般若著:《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大正藏第3冊,no.159,CEBETA電子佛典。唐‧道世著:《法苑珠林》,大正藏第53冊,no.2122。CEBETA電子佛典。唐‧道宣著:《中天竺舍衛國祇洹寺圖經》大正藏第45冊,no.1899,CEBETA,電子佛典。唐‧窺基著:《大般若波羅蜜多經般若理趣分述讚》,大正藏第33冊,no.1695,CEBETA電子佛典。宋‧文沖著:《智覺禪師自行錄》,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第63冊,no.1232、卍續藏經.新文豐影印本第111冊,CEBETA電子佛典。宋‧慈賢著:《妙吉祥平等祕密最上觀門大教王經》,大正藏第20冊,no.1192,CEBETA電子佛典。二、近人專書丁敏:《佛教神通:漢譯佛典神通故事敘事研究》,台北:法鼓文化,2007年。方立天:《中國佛教與傳統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方祖燊:《散文的創造鑑賞與批評》,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3年。王國良:《六朝志怪小說考論》,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王國瓔:《中國文學史新講》,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6年。王靖宇:《中國早期敘事文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王德威:《想像中國的方法──歷史‧小說‧敘事》,北京:三聯書店,2003年。朱介凡:《俗文學論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4年。吳焯:《佛教東傳與中國佛教藝術》,台北:淑馨出版社,1994年。李貞慧主編:《中國敘事學──歷史敘事詩文》,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16年。李隆憲:《先秦兩漢歷史敘事隅論》,台北:臺大出版中心,2017年。李熙:《僧史與聖傳──《禪林僧寶傳的歷史書寫》,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李豐楙:《誤入與謫降》,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6年。孟悅、羅鋼主編:《物質文化讀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林世田、楊學勇、劉波:《敦煌佛典的流通與改造》,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13年。金榮華:《民間文學概說》,台北:中國口傳文學學會出版,2015年。姚春鵬:《黃帝內經 姚春鵬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段寶林:《中國民間文學概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年。紀贇:《慧皎〈高僧傳〉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殷光明:《敦煌壁畫藝術與疑偽經》,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袁珂校注:《山海經校注》,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4年。張素卿:《敘事與解釋──《左傳》經解研究》,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8年。張紫晨:《中國古代傳說》,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張鴻勳:《敦煌說唱文學概論》,台北:新文豐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含補編)》,台北:商務,2009年。傅修延:《先秦敘事研究──關於中國敘事傳統的形成》,北京:東方出版社,1999年。曾永義:《俗文學概論》,台北:三民書局,2003年。湯錫予:《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台北:漢聲出版社,1973年。程薔:《中國民間傳說》,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89年。楊明璋:《神異感通‧化利有情:敦煌高僧傳讚文體研究》,台北:政大出版社,2020年。楊勇:《洛陽伽藍記校箋》,台北:正文書局,1982年。董乃斌:《中國文學敘事傳統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董乃斌:《中國文學敘事傳統論稿》,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17年。寧稼雨:《《世說新語》與中古文化》,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趙樸初、任繼俞等著:《佛教與中國文化》,台北:國文天地雜誌社,1990年。劉仲宇:《道教法術》,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2年。鄭阿財:《敦煌寫本高僧因緣及相關文獻校注與研究》,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21年。魯迅:《中國小說史略》,香港:三聯書店,1996年。魯迅:《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年。盧元駿註譯:《說苑今註今譯》,台北:商務,1977年。蕭福登:《道教與佛教》,台北:東大圖書股份公司,1995年。鍾肇鵬主編:《春秋繁露校釋》,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譚達先:《中國傳說概述》,台北:貫雅文化,1993年。竇懷永、張湧泉校注:《敦煌小說集》,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10年。顧頡剛口述;何啟君整理:《中國史學入門》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蘇格蘭]弗雷澤著、汪培基譯、陳敏慧校:《金枝──巫術與宗教之研究》,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法]保羅‧利柯著,王文融譯:《虛構敘事中時間的塑形──時間與敘事》,北京:三聯書店,2003年。[法]羅蘭,巴特著,董學文、王葵譯:《符號學美學》,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2年。[美]汪榮祖:《史傳通說──中西史學之比較》,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美]查爾斯‧布魯克:《探索之旅──感官復甦工作坊》,台北:生命潛能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2年。[美]柯嘉豪著,趙悠、陳瑞峰、董浩暉、宋京、楊增譯::《器物的象徵》,新北:遠足文化,2020年。[美]柯嘉豪著,趙悠、陳瑞峰、董浩暉、宋京、楊增譯:《佛教對中國物質文化的影響》,上海:中西書局,2015年。[美]浦安迪:《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年。[英]馬林諾夫斯基著、李安宅譯:《巫術、科學、宗教與神話》,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發行,1999年。[英]愛德華‧摩根‧佛斯特著,蘇希亞譯:《小說面面觀》,台北:商周出版,2009年。三、期刊論文丁敏:〈從漢譯佛典僧人「神通」到《高僧傳》僧人「神異」:佛教中土化過程的考察面向〉,《政大中文學報》第14期(2010年),頁85-122。丁敏:〈從「神異」到「感通」:《高僧傳》與《續高僧傳》中的神跡敘事研究(第2年)〉,《政大學術集成》2011年,頁1-20。卜祥偉:〈論早期泰山信仰及其道教化〉,《山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1卷第1期(2015年),頁38-43。毛忠賢:〈佛教神通及其在小說中的運用──《神魔小說論稿》上篇《神變論》之二〉,《宜春師專學報》1997年第4期,頁22-31。王仲堯:〈論佛圖澄及其社會政治實踐──兼及佛教在中國的政治適應性問題〉,《法音》1994年第7期,頁22-29。王志浩:〈「他方」見聞錄:《太平廣記》的「異域」書寫研究〉,《國立臺灣科技大學人文社會學報》17卷2期(2021年),頁125-143。王侃:〈試論中古佛教對傳統文化的重構──以《法苑珠林》為中心〉,《湖北開放職業學報》第33卷第16期(2020年),頁185-186。王青:〈石趙政權與西域文化〉,《西域研究》2002年03期,頁91-98。王美秀:〈論中古高僧的外學與身分建構的關聯──以《高僧傳》為依據〉,《漢學研究集刊》第三期(2006年),頁285-301。王航:〈早期印度佛教咒愿法及其世俗化演變〉,《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1期(總第139期),頁122-126。王惠民:〈北魏佛教傳帖原件《大慈如來告疏》研究〉,《敦煌研究》1998年第1期,頁42-47。古正美:〈東南亞的「天王傳統」與後趙時代的「天王傳統」〉,《佛學研究》1998年,頁300-322。各務詩乃:〈歷史敘述的延續和轉變-以吐谷渾起源傳說為例〉,《人文與社會學報》第三卷第7期(2018年),頁33-48。吳小龍:〈中外交流視域下唐代香文化探索──以儒釋道焚香為中心〉,《貴州文史叢刊》2021年第肆期,頁18-26。吳有能:〈佛教的神聖空間──從伊利亞德觀點分析香港兩例〉,《臺灣宗教研究》第13卷第1期(2014年),頁63-98。吳焯:〈漢代人焚香為佛家禮儀說──兼論佛教在中國南方的早期傳播〉,《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哲社版)》1999年第3期(總第40期),頁23-28。呂何生:〈佛圖澄與鄴都的佛教傳播〉,《中國古都研究》第27輯(2014年),頁106-111。李小榮:〈疑偽經與中國古代文學關係之檢討〉,《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4卷第6期(2012年),頁86-93。李娜:〈行方便法 擾亂世心──論十六國時期後趙佛教的表現形態〉,《法音》2018年第7期,頁54-58。李桂紅:〈中國漢傳佛寺建築與佛教傳播初探〉,《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總23卷第12期(2002年),頁235-237。李海林、張守夫:〈十六國時期少數民族政權與佛教高僧關係探討〉,《山西大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6卷第6期(2015年),頁24-27。李雪鈴:〈中國古代青花「魚化龍」紋飾考〉,《史論空間》總第207期(2010年),頁116-119。李智文:〈後趙高僧──佛圖澄〉,《刑臺學院學報》1999年第1期,頁14-17。李蓉:〈麻襦與佛圖澄對話的詩歌體解釋〉,《五臺山研究》2021年第1期,頁15-29。李豐楙:〈不死的探求──從變化神話到神仙變化傳說〉,《中外文學》第15卷第5期,頁36-59。杜文玉、王顏:〈中印文明與龍王信仰〉,《文史哲》2009年第6期,頁124-133。和瑞欣:〈中國佛寺布局中心由「佛塔」向「佛殿」〉,《甘肅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23卷第3期(2016年),頁9-12。邰惠莉:〈敦煌寫本《佛圖澄所化經》初探〉,《敦煌研究》1998年第4期,頁96-133。金兆鴻:〈《高僧傳‧神異》中的西域高僧〉,《中國邊境》第210期(2017年),頁85-104。侯沖:〈咒愿及其異名〉,《雲南社會科學》2011年第6期,頁135-138。俞香順:〈荷花意象與佛道關係的融合〉,《內蒙古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7卷第6期(2005年),頁11-15。姜虎愚:〈《玄極寺碑》與白鹿山的佛圖澄傳說──兼論中古早期的山林佛教問題〉,《唐研究》第26卷(2021年),頁3-26。姜虎愚:〈《茅蓬寺碑》的佛圖澄傳説與武鄉南山信仰景觀〉,《中華文史論叢》第145期(2022年),頁37-68。段彤彤:〈花膜習俗之溯源及其變遷〉,《藝術與民俗》2020年第4期,頁63-67。范文美:〈泰山「治鬼」說與佛教地獄〉,《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12月卷,頁63-66。夏德美:〈神通思想演變與佛教中國化歷程〉,《世界宗教文化》2018年第2期,頁126-130。孫修身:〈莫高窟佛教史迹畫內容考釋(六)〉,《敦煌研究》1986年第2期,頁30-37。徐志平:〈「人化異類」的故事從先秦神話到唐代傳奇之間的轉變〉,《台大中文學報》第六期(1994年),頁357-397。徐菲、丁宏武:〈「澄以石虎為海鷗」新解──兼論佛圖澄與石氏關係的意義及影響〉,《宗教學研究》2012第2期,頁145-148。翁廷云:〈《搜神後記》類神話故事研究〉,《問學集》第十八期,頁83-100。馬世長:〈莫高窟第323窟佛教感應故事畫〉,《敦煌研究》1982年第1期,頁80-96。高強:〈古代泰山岱陽地區佛教探微〉,《歷史教學》2020年第4期(總第833期),頁46-52。張永言:〈「海鷗鳥」新解〉,《漢語研究》1994年第3期,頁93-94。張秀清:〈《新菩薩經》《勸善經》《救諸眾生苦難經》的紀年分布考察──以敦煌寫經為例〉,《黑龍江史志》2010年第18期,頁61-63。張佳弘:〈論中國政治史上的高僧-以佛圖澄、八思巴、姚廣孝為例〉,《佛學與科學》13卷1期(2012年),頁27-40。張昌聖:〈《晉書‧佛圖澄傳》之羯語探源〉,《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3期,頁48-56。張國剛:〈從神僧佛圖澄到「花和尚」鳩羅摩什〉,《文史知識》2018年05期,頁74-80。張慕華:〈論佛教咒愿文及其流變〉,《中國文化研究》2011年夏之卷,頁88-93。張磊:〈讀《洛陽伽藍記》論佛教與世俗的交互影響〉,《河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1卷第5期(2013年),頁5-9張賢雷:〈泰山儒釋道文化的互動與變遷〉,《山東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1卷第2期(2009年),頁80-86。盛莉:〈宋初小說視域下的僧傳系統:《太平廣記》「異僧」類研究〉,《肇慶學院學報》第43卷第4期(2022年),頁30-37。許展飛:〈論《高僧傳》中僧人神異事跡的文化價值〉,《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8卷第6期(2011年),頁129-132。郭靜云:〈由禮器紋飾、神話記載及文字論夏商雙嘴龍神信仰〉,《漢學研究》第25卷第2期(2007年),頁1-40。陳昱珍:〈《法苑珠林》所引外典之研究〉,《中華佛學學報》第6期(1993年),頁295-322。陳昱珍:〈道世與《法苑珠林》〉,《中華佛學學報》第5期(1992年),頁238-268。陳梅:〈略論佛圖澄對佛教弘傳、民族融合作出的巨大貢獻〉,《法音》2013年04期,頁29-33。陳麗娜:〈論民間文學「情節單元」與「故事類型」的性質與功能〉,《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第26期(2013年),頁103-122。黄自鴻:〈宗教人物傳記的寫作策略:《高僧傳》的神聖修辭學〉,《人文中國學報》第二十四期(2017年),頁1-19。喬英婓:〈中國龍王信仰的發生與定型〉,《民俗研究》2020年第1期(總第161期)頁83-93。斯朋錫:〈奇僧佛圖澄〉,《法音》1994年第3期,頁25-26。曾禮軍:〈《太平廣記》異僧小說的「三重」敘事〉,《遼東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6卷第1期(2014年),頁50-54。湛如:〈印度古代與佛教中龍的傳說、形象與描述〉,《文學與文化》2013年第1期,頁14-18。閔翔鵬:〈五方龍王與四海龍王之淵流〉,《民俗研究》2008年,頁200-205。黃原華:〈論商周巫舞祈雨祭的文化傳承與流變〉,《中華人文社會學報》第十二期(2010年),頁96-115。圓空:〈《新菩薩經》《勸善經》《救諸眾生苦難經》校錄及其流傳背景之探討〉,《敦煌研究》1992年第1期,頁51-62。楊淑雅:〈從媽祖生平傳說故事探論媽祖信仰之宗教屬性〉,《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學報》第二十九期,頁165-173。溫金玉:〈佛圖澄山西遺迹考〉,《普門學報》第21期(2004年),頁1-17。熊江寧:〈《法苑珠林》看佛教的生態觀〉,《宗教哲學季刊》第64期(2013年),頁119-132。甄惠、譚娜、郭篤凌:〈道教的發展與泰山文化的因應〉,《現代交際》2018年21期,頁75-76。蒲成中:〈「龍象」:佛教漢化的一個早期縮影〉,《東吳中文學報》第四十期(2020年)頁27-66。趙娜冬、段智鈞、呂學貞:〈東漢至南北朝時期漢地佛寺布局論要〉,《世界文物》2013年,頁11-16。趙容俊:〈巫術與宗教的異同〉,《宗教哲學》第三十期(2004年),頁167-182。劉永明:〈古代敦煌地區的東岳泰山信仰及其道教和佛教之間的關係〉,《敦煌學輯刊》2016年第3期,頁49-60。劉清玄、劉再聰:〈敦煌呪愿文芻議〉,《社科縱橫》總第23卷第4期(2008年),頁118-120。劉貴傑:〈東晉道安思想析論〉,《中華佛學學報》4期(1991年),頁221-267。劉颻:〈論僧傳中的神異現象──以《高僧傳》與《比丘尼傳》為例〉,《中國文化研究》2011年第2期,頁107-113。樂蘅軍:〈中國原始變形神話試探(上)〉,《中外文學》2卷8期(1974年),頁10-21。鄭志明、簡一女:〈從巫術到道教符咒〉,《哲學與文化》第三十九卷第六期(2012年),頁65-89。鄭阿財:〈敦煌僧傳文學的發展與演變〉,《敦煌吐魯番研究》第十九卷(2020年),頁57-59。鄭阿財:〈敦煌僧讚文學寫本與壁畫的互釋──以P.2775寫本原生態為例〉,《敦煌學》第37期(2021年),頁127-145。鄭阿財:〈寫本原生態及文本視野下的敦煌高僧贊〉,《敦煌學輯刊》2018年第2期,頁15-29。閻瑜民:〈東晉高僧佛圖澄〉,《五臺山研究》1994年第1期,頁31-35。儲曉軍:〈巫佛道之爭與魏晉南北朝民間佛教信仰〉,《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6卷第2期(總第170期,2016年),頁89-94。謝薇娜:〈唐初釋、道二教爭議的書寫──以道世《法苑珠林.破邪篇》為主的研究〉,《臺北大學中文學報》第25期(2019年),頁37-69。鍾宗憲:〈「圖騰」理論的運用與神話詮釋──以感生神話與變形神話為例〉,《東華漢學》第二期(2004年),頁1-45。簡秀娥:〈龍與佛教的關涉之研究〉,《嶺東通識教育學刊》第五卷第四期(2014年),頁101-138。魏聰祺:〈《史記》互見法之方法及功用〉,《國教輔導》第44卷第5期(2005年6月),頁11-18。邊旭蕾:〈北朝社會信仰心理嬗變與佛教傳播策略調整──以佛圖澄為例〉,《唐山師范學院學報》2014年第4期,頁67-70。四、學位論文李璽琳:《《太平廣記》所見僧尼故事研究》,西安:陝西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9年。倪贇岳:《從《法苑珠林》佛教傳道故事看佛教對「地方」的建構》,上海:華東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高睿隆:《《世說新語》與《晉書》中「竹林七賢」之史事異同考辨》,台北:國立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系碩士論文,2016年。張小講:《《法林珠苑》與佛教的民間化──簡論兩晉南北朝佛教的發展》,西安:陝西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1年。張依婷:《六朝志怪小說中的佛教神通類故事研究》,蘭州:西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7年。張梅雅:《佛道經典中的行香文化》,台北:國立政治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3年。陳柳冬雪:《《高僧傳》與《續高僧傳》神異故事研究》,西安:陝西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趙丑丑:《敦煌高僧故事畫研究》,蘭州: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20年。趙晶:《《高僧傳》神異描寫研究》,新鄉:河南師範大學學位論文,2013年。 | zh_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