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女性當家」之新興宮廟: 以後山埤北巡順天宮與中壢臨水鳳儀宮為例
Emerging temples dominated by women : Taking Houshanpi Beixunshuntian Palace and Zhongli Linshui Fengyi Palace as examples
作者 葉靜
Yeh, Ching
貢獻者 林振源
Lin, Chen-Yuan
葉靜
Yeh, Ching
關鍵詞 女性宗教家
神明代言人
媽祖
三奶夫人
宗教實踐
日期 2023
上傳時間 1-Sep-2023 16:34:51 (UTC+8)
摘要   本文擬通過兩個「女性當家」的新興宮廟——後山埤北巡順天宮及中壢臨水鳳儀宮為例,進行比較研究。北巡順天宮為一間母女相承的宮廟,從上一代擔任王爺乩身的母親開始,到今日由女兒接棒成為了媽祖乩身,傳承宮廟並因應時代做出了一些創新與改變;臨水鳳儀宮主祀三奶夫人,宮主與主神三奶夫人能夠進行直接的溝通,而沒有神通的接任者學習道法,以期在未來提供不一樣的宗教服務給予信眾。本文嘗試比較這兩間以女性為主要執事者的新興宮廟,在經營方式、身心修煉和宗教實踐等方面有何異同?也想探究女性宗教家在經營的過程中,是否有任何因為女性身份而獲得不同的宗教或人際交往經驗?本文主要透過口述訪談與參與觀察的方法,勾勒出這幾位女性宗教家的宗教生活與生命史,並以兩個案例的詳盡紀錄與分析比較為基礎,進一步探究台灣女性宗教實踐相關議題。
參考文獻 一、傳統文獻
賀龍驤編,《女丹合編選注》,收入《重刊道藏輯要·女丹合編》(漢リポ文字化本)。

二、近人論述
丁仁傑,2004,〈會靈山現象的社會學考察:去地域化情境中民間信仰的轉化與再連結〉,《台灣宗教研究》4(2),頁57-111。
丁仁傑,2021,〈女神拯救父權社會?女性成神歷程中的性別對話與靈驗展現〉,臺北:《華人宗教研究》17,頁27-81。
王秀婷,2002,〈一個女乩童的生活世界--從啟乩到冷爐的社會網絡發展〉,花蓮: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雅儀,2003,〈臨水夫人信仰與故事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余光弘,1999,〈台灣區神媒的不同型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88,頁91-105。
李玉珍,1999,〈寺院廚房裡的姊妹情:戰後臺灣佛教婦女的性別意識與修行〉,《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87,頁97-128。
李振瑋,2014,〈台灣民間信仰中靈修模式之研究〉,南華大學生死學系碩士論文。
何信朋,2015,〈禪和集玄合一堂的發展〉,新北:私立天主教輔仁大學碩士論文。
林原億,2001,〈高雄文化院的扶鸞儀式研究〉,新北:私立天主教輔仁大學碩士論文。
林振源,2016,《臨水百人修行錄》,臺北:新文豐。
林振源、張超然,2019,《濟安宮志》,臺北:新文豐。
林富士,2000,《小歷史——歷史的邊陲》,臺北:三民。
林富士,2005,〈醫者或病人——童乩在臺灣社會中的角色與形象〉,《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6,頁511-568。
林富士,2010,〈台灣童乩的社會形象初探〉二稿,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林翠鳳,2017,〈臺灣臨水夫人信仰的發展歷程探析〉,《東海大學圖書館館刊》19,頁1-16。
林瑋嬪,2020,《靈力具現:鄉村與都市中的民間宗教》,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陳芳伶,2003,〈陳靖姑信仰的內容、教派及儀式探討〉,臺南:國立臺南大學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 珣,1995,〈女神信仰與媽祖崇拜的比較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79,頁185-203。
張 珣,1995,〈台灣的媽祖信仰-研究回顧〉,《新史學》六卷四期,頁89-126。
張 珣,1996,〈本土女性療者-收驚婆〉,刊於胡幼慧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 臺北:巨流,頁327-335。
張 珣,1997,〈幾種道經中對女人身體描述之初探〉,《思與言》35(2): 235-265。
張 珣,2011,〈「醫病也醫命」:民俗宗教的醫療行為及其概念〉,《臺灣文獻》62(1)。
張 珣,2018,〈疾病與文化:李亦園先生對臺灣醫學人類學發展的貢獻〉,《臺灣人類學刊》16(2),頁7-46。
張 珣,2021,〈以文字或以身體傳教?女神研究芻議:以媽祖信仰為例〉,臺北:《華人宗教研究》17,頁1-25。
黃季平,2003,〈廟記錄的方法論--臺灣三次廟普查案例的比較〉,《民俗曲藝》142,頁7-53。
梅慧玉,1992,〈承繼、創造與實踐-綠島社會的乩童研究〉,臺北: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佩如,2003,《穿梭天人之際的女人:女童乩的性別特質與身體意涵》,臺北,唐山出版社。
蔡怡佳,2012,〈從身體感研究取向探討臺灣基督宗教與民間宗教〉,《考古人類學刊》77 ,頁59-98。
蔡州隆,2010,〈台灣乩童的神鬼觀及其現象之研究〉,新北:私立天主教輔仁大學碩士論文。
賈晉華,2018,《唐代女道士的生命之旅》,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康詩瑀,2006,〈臨水夫人信仰研究——以地方誌書、史料記載及傳說故事發展為例〉,《史匯》第十期,頁201-234。
康詩瑀,2006 〈臨水夫人信仰的儀式活動:以臺南臨水夫人媽廟為例〉,《民俗曲藝》154:頁133-200。
鳳儀宮,〈心靈甘露〉(內部出版品)
涂爾幹(Émile Durkheim)著,芮傳明、趙學元譯,2004,《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臺北:桂冠。
桑高仁(P.Steven Sangren)著,2012,丁仁傑譯,《漢人的社會邏輯:對於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異化」角色的人類學解釋》,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Lagerwey, John. 1999,“Questions of Vocabulary: How Shall We Talk about Chinese Religion?”黎志添主編,《道教與民間宗教研究論集》,香港:學峰文化,頁165-181。
Wolf, Arthur P. 1974,“Gods, Ghosts, and Ancestors” in Religion and Ritual in Chinese Society.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pp. 131-182.
Sangren,P.Steven.1983, “Female Gender in Chinese Religious Symbols: Kuan Yin, Ma Tsu, and the "Eternal Mother". ”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Signs, Vol. 9, No. 1, Women and Religion, pp. 4-25.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宗教研究所
108156006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8156006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林振源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Lin, Chen-Yuan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葉靜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Yeh, Chingen_US
dc.creator (作者) 葉靜zh_TW
dc.creator (作者) Yeh, Chingen_US
dc.date (日期) 2023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Sep-2023 16:34:51 (UTC+8)-
dc.date.available 1-Sep-2023 16:34:51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Sep-2023 16:34:51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08156006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47324-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宗教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8156006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文擬通過兩個「女性當家」的新興宮廟——後山埤北巡順天宮及中壢臨水鳳儀宮為例,進行比較研究。北巡順天宮為一間母女相承的宮廟,從上一代擔任王爺乩身的母親開始,到今日由女兒接棒成為了媽祖乩身,傳承宮廟並因應時代做出了一些創新與改變;臨水鳳儀宮主祀三奶夫人,宮主與主神三奶夫人能夠進行直接的溝通,而沒有神通的接任者學習道法,以期在未來提供不一樣的宗教服務給予信眾。本文嘗試比較這兩間以女性為主要執事者的新興宮廟,在經營方式、身心修煉和宗教實踐等方面有何異同?也想探究女性宗教家在經營的過程中,是否有任何因為女性身份而獲得不同的宗教或人際交往經驗?本文主要透過口述訪談與參與觀察的方法,勾勒出這幾位女性宗教家的宗教生活與生命史,並以兩個案例的詳盡紀錄與分析比較為基礎,進一步探究台灣女性宗教實踐相關議題。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圖目錄 4
表目錄 6
第一章 緒論 7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7
 第二節 問題意識、研究方法 10
 第三節 文獻回顧 12
  一、宮廟志、口述歷史與宗教經驗 12
  二、乩童與女性 13
  三、去地域化的探討 15
  四、都市神壇的興起 17
 第四節 論文架構 18
第二章、歷史沿革:宮廟的建立與發展 20
 第一節 後山埤北巡順天宮 20
  一、開宮濟世 20
  二、傳承 22
  三、轉變:因應現代環境所做出的應對 25
 第二節 中壢臨水鳳儀宮 28
  一、開宮弘法 28
  二、傳承、轉變,與願景 33
 第三節 小結 35
  一、創建宮廟與發展歷程 36
  二、因應時代的變遷和轉變 36
第三章、生命歷程:生命史與身分認同 38
 第一節 洪春蓮女士與鄭淑伶女士的生命史 38
  一、緣起:住持洪春蓮女士的經歷 38
  二、傳承和轉變:宮主鄭淑伶女士的經歷 43
 第二節 王億鳳女士與吳譽靖女士的生命史 47
  一、緣起:宮主王億鳳的經歷 47
  二、傳承和轉變:繼承者吳譽靖道長的經歷 53
 第三節 身份認同:乩身、鸞生、代言人或是其他? 58
  乩身、鸞生、代言人? 58
  個案對自身的看法 59
 第四節 小結 61
  一、個案生命史大事表 61
  二、身份認同 63
第四章、宗教活動:儀式、教育與修煉 66
 第一節 年度慶典與宗教儀式 66
  北巡順天宮 66
  臨水鳳儀宮 69
 第二節 宗教教育與濟世 75
  宗教教育 75
  濟世 82
  第三節 身心修煉 86
 第四節 小結 89
  佛與道的選擇 89
  宗教教育 92
  濟世模式 92
  身心修煉方式的提供 93
第五章、結論 94
 第一節 去地域化後 94
  北巡順天宮的經營 94
  臨水鳳儀宮的經營 95
  宗教服務 97
 第二節 生命中那些相似又相異的過程 97
  身份認同 98
參考書目 100
zh_TW
dc.format.extent 9830727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8156006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女性宗教家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神明代言人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媽祖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三奶夫人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宗教實踐zh_TW
dc.title (題名) 「女性當家」之新興宮廟: 以後山埤北巡順天宮與中壢臨水鳳儀宮為例zh_TW
dc.title (題名) Emerging temples dominated by women : Taking Houshanpi Beixunshuntian Palace and Zhongli Linshui Fengyi Palace as examples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傳統文獻
賀龍驤編,《女丹合編選注》,收入《重刊道藏輯要·女丹合編》(漢リポ文字化本)。

二、近人論述
丁仁傑,2004,〈會靈山現象的社會學考察:去地域化情境中民間信仰的轉化與再連結〉,《台灣宗教研究》4(2),頁57-111。
丁仁傑,2021,〈女神拯救父權社會?女性成神歷程中的性別對話與靈驗展現〉,臺北:《華人宗教研究》17,頁27-81。
王秀婷,2002,〈一個女乩童的生活世界--從啟乩到冷爐的社會網絡發展〉,花蓮: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雅儀,2003,〈臨水夫人信仰與故事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余光弘,1999,〈台灣區神媒的不同型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88,頁91-105。
李玉珍,1999,〈寺院廚房裡的姊妹情:戰後臺灣佛教婦女的性別意識與修行〉,《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87,頁97-128。
李振瑋,2014,〈台灣民間信仰中靈修模式之研究〉,南華大學生死學系碩士論文。
何信朋,2015,〈禪和集玄合一堂的發展〉,新北:私立天主教輔仁大學碩士論文。
林原億,2001,〈高雄文化院的扶鸞儀式研究〉,新北:私立天主教輔仁大學碩士論文。
林振源,2016,《臨水百人修行錄》,臺北:新文豐。
林振源、張超然,2019,《濟安宮志》,臺北:新文豐。
林富士,2000,《小歷史——歷史的邊陲》,臺北:三民。
林富士,2005,〈醫者或病人——童乩在臺灣社會中的角色與形象〉,《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6,頁511-568。
林富士,2010,〈台灣童乩的社會形象初探〉二稿,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林翠鳳,2017,〈臺灣臨水夫人信仰的發展歷程探析〉,《東海大學圖書館館刊》19,頁1-16。
林瑋嬪,2020,《靈力具現:鄉村與都市中的民間宗教》,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陳芳伶,2003,〈陳靖姑信仰的內容、教派及儀式探討〉,臺南:國立臺南大學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 珣,1995,〈女神信仰與媽祖崇拜的比較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79,頁185-203。
張 珣,1995,〈台灣的媽祖信仰-研究回顧〉,《新史學》六卷四期,頁89-126。
張 珣,1996,〈本土女性療者-收驚婆〉,刊於胡幼慧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 臺北:巨流,頁327-335。
張 珣,1997,〈幾種道經中對女人身體描述之初探〉,《思與言》35(2): 235-265。
張 珣,2011,〈「醫病也醫命」:民俗宗教的醫療行為及其概念〉,《臺灣文獻》62(1)。
張 珣,2018,〈疾病與文化:李亦園先生對臺灣醫學人類學發展的貢獻〉,《臺灣人類學刊》16(2),頁7-46。
張 珣,2021,〈以文字或以身體傳教?女神研究芻議:以媽祖信仰為例〉,臺北:《華人宗教研究》17,頁1-25。
黃季平,2003,〈廟記錄的方法論--臺灣三次廟普查案例的比較〉,《民俗曲藝》142,頁7-53。
梅慧玉,1992,〈承繼、創造與實踐-綠島社會的乩童研究〉,臺北: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佩如,2003,《穿梭天人之際的女人:女童乩的性別特質與身體意涵》,臺北,唐山出版社。
蔡怡佳,2012,〈從身體感研究取向探討臺灣基督宗教與民間宗教〉,《考古人類學刊》77 ,頁59-98。
蔡州隆,2010,〈台灣乩童的神鬼觀及其現象之研究〉,新北:私立天主教輔仁大學碩士論文。
賈晉華,2018,《唐代女道士的生命之旅》,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康詩瑀,2006,〈臨水夫人信仰研究——以地方誌書、史料記載及傳說故事發展為例〉,《史匯》第十期,頁201-234。
康詩瑀,2006 〈臨水夫人信仰的儀式活動:以臺南臨水夫人媽廟為例〉,《民俗曲藝》154:頁133-200。
鳳儀宮,〈心靈甘露〉(內部出版品)
涂爾幹(Émile Durkheim)著,芮傳明、趙學元譯,2004,《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臺北:桂冠。
桑高仁(P.Steven Sangren)著,2012,丁仁傑譯,《漢人的社會邏輯:對於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異化」角色的人類學解釋》,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Lagerwey, John. 1999,“Questions of Vocabulary: How Shall We Talk about Chinese Religion?”黎志添主編,《道教與民間宗教研究論集》,香港:學峰文化,頁165-181。
Wolf, Arthur P. 1974,“Gods, Ghosts, and Ancestors” in Religion and Ritual in Chinese Society.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pp. 131-182.
Sangren,P.Steven.1983, “Female Gender in Chinese Religious Symbols: Kuan Yin, Ma Tsu, and the "Eternal Mother". ”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Signs, Vol. 9, No. 1, Women and Religion, pp. 4-25.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