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影視文本的二次創作:從《傀儡花》到《斯卡羅》
Secondary Creation of Television Text : From Puppet Flower to SEQALU: Formosa 1867
作者 蔡薰範
Tsai, Hsun-Fan
貢獻者 鄭自隆
Cheng, Tzu-leong
蔡薰範
Tsai, Hsun-Fan
關鍵詞 傀儡花
斯卡羅
二次創作
民族主義
東方主義
文本分析
Puppet Flower
SEQALU: Formosa 1867
Taiga drama
Secondary creation
Nationalism
Orientalism
Textual analysis
日期 2023
上傳時間 1-Dec-2023 10:47:49 (UTC+8)
摘要 2021年公視推出臺灣首部大河劇《斯卡羅》,係由小說《傀儡花》改編而成,本論文以文本分析法,分別透過文字原著文本與影視作品再現文本之比較,探討兩作品所呈現之民族主義及東方主義內涵。研究結果發現: 創作者史觀歧異,《傀儡花》站在被殖民的立場,敘述原住民斯卡羅族因外來侵略者而奮力對抗,展現民族主體性,而《斯卡羅》則以殖民者的立場拍攝,彰顯殖民者將原住民視為落後族群,要將文明帶進部落教化成文明人,二次創作精神顯著偏離。 《傀儡花》突顯臺灣民族主義元素,其歷史敘事有助於建立民族自豪自信,文化元素層面的描繪,有助於突顯臺灣的獨特性,人物的心境與互動更是強調本土文化的價值,整體而言,在民族主義的脈絡下發揮得淋漓盡致。而《斯卡羅》採殖民史觀的東方主義角度切入,類似好萊塢電影對待非白人的態度,將殖民者塑造為救贖者,而被殖民者則等著被救贖被教化。 影視作品由於投資龐大,必須顧及商業利益,因此二次創作做適度調整,似也不得不然;但若以大河劇為創作目標,則必須使得觀眾在情感與文化認同上和故事產生深刻共鳴,以之形塑民族認同。
In 2021, PTS broadcasted first Taiga drama SEQALU: Formosa 1867, adapted from the novel Puppet Flower. This thesis uses textual analysis to explore the nationalism and orientalism in the two works by comparing the original text and the reproduced text of the film and television works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revealed that: The creators' historical perspectives are different. Puppet Flower takes the colonized position to describe the struggle of the indigenous against foreign invaders, demonstrating national subjectivity. while SEQALU: Formosa 1867 is filmed from the colonizer's standpoint, showing that the colonizer regarded the aborigines as a backward group and wanted to educate them to become civilized. The spirit of the secondary creative work deviates significantly. Puppet Flower highlights the elements of nationalism in Taiwan. The historical narrative helps build up national pride and confidence, highlights the uniqueness of Taiwan, emphasizes the value of local culture, and, overall, fully plays on the vein of nationalism. On the other hand, SEQALU: Formosa 1867 adopts an Orientalist perspective, portraying the colonizers as the redeemers and the colonized as the ones who are waiting to be redeemed. Due to the huge investment in film and television works, commercial interests must be taken into account, it is necessary to make appropriate adjustments to the secondary creation. However, a Taiga drama must make the audience deeply resonate with the story in terms of emotion and cultural identity, in order to shape the national identity.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方孝謙(1999)。〈什麼是再現?跨學門觀點初跨學門觀點初探〉。《新聞學研究》,60: 115-148。 牛隆光(2010)。《如何從事社會科學研究:新聞傳播面向的探討》。唐山出版社。 王志弘、王淑燕、郭菀玲、莊雅仲、游美惠、游常山譯(1999),《東方主義》。立緒。 石安伶、李政忠(2014)。〈雙重消費、多重愉悅: 小說改編電影之互文/互媒愉 悅經驗〉。《新聞學研究》,118:1-53。 江宜樺(2000)。《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台北:揚智。 江靜之(2014)。〈電視全球暖化新聞之多媒材分析初探:以TVBS【搶救地球】特別報導為例〉。《新聞學研究》120:47-78。 吳乃德(2005)。〈麵包與愛情:初探臺灣民眾民族認同的變動〉。《臺灣政治學刊》第九卷第二期,5-39。 吳叡人譯(1999)。《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佈》。台北:時報。 李金梅、黃俊龍譯(2001)。《國族與國族主義》。台北:聯經。 周樑楷(1999)。〈影視史學:理論基礎及課程主旨的反思〉。《臺大歷史學報》23:445 – 470。 林芳玫(1996)。〈「阿信」連續劇觀眾研究:由觀眾詮釋模式看女性與社會規範的互動關係〉。《臺灣社會研究》,22,153-193。 林晚生譯(2007)。《福爾摩沙紀事:馬偕臺灣回憶錄》。前衛出版。 林運鴻(2014)。〈統治者那無中生有的鄉愁——現代性、文化霸權與臺灣文學中的中國民族主義〉。《臺灣文學研究學報》第十八期,261-303。 林錦昱(2013)。〈由歷史劇的熱潮看影視史學的發展可能〉。《北市大社教學報》,12: 155-163。 唐維敏譯(1996)。《大眾傳播研究方法—質化取向》。台北:五南。 夏春祥(1997)。〈文本分析與傳播研究〉。《新聞學研究》54:141-166。 張旭東(1998)。〈東方主義與知識政治_——全球化時代的自我、表徵與批判〉。《香港社會科學學報》。13:175-201。 張興成(2002)。〈跨文化實踐中的東方主義話語=Orientalist Discourse in Transcultural Practice〉。《二十一世紀》。71:64-72。 張錦華譯(1995)。《傳播符號學理論》。台北:遠流。 莊佳穎(2006)。〈國族主義的再寫──崛起於每日實踐生活現場的臺灣(人)國族主義〉。《臺灣國際研究季刊》4:169-201。 郭大為(2014)。〈歷史觀看的政治:中國大陸閱聽人對當代中國電視歷史劇的解讀〉。《傳播與社會學刊》,27期:149-177。 陳玉箴譯(2005)。《媒介與傳播研究法指南 : 質性與量化方法論》。新北: 韋伯文化國際。 陳佩君、趙庭輝(2007)。〈公視文學劇「畫魂」:影像美學、文化符碼與性別建構〉。《傳播與管理研究》,7:3-42。 陳耀昌(2016)。《傀儡花》。新北:印刻。 游美惠(2000)。〈內容分析、文本分析與論述分析在社會研究的運用〉。《調查研究》8:5-42。 馮建三譯(1996)。《電視,觀眾與文化研究》。台北:遠流。 黃光玉、劉念夏、陳清文譯(2004)。《媒介與傳播研究方法 : 質化與量化研究途徑》 。台北:風雲論壇。 黃俊傑(2006)。《臺灣意識與臺灣文化》。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詹宇霈(2018)。〈從文學 IP 世代回顧臺灣文學作品改編〉。《臺灣出版與閱讀》,2018.6:50-55。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97)。《臺灣對外關係史料》。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劉昌德(2015)。〈國族主義的娛樂化與經濟邏輯:臺灣媒體運動報導中「仇韓」與「仇中」言論的演變〉。《新聞學研究》,122:9-120。 劉芳礽(2016)。〈返復/反覆 魏德聖《賽德克‧巴萊》的歷史與再現政治〉。《中外文學》第45卷‧第3期:75-98。 劉淑霞(2022)。〈日本大河劇敘事特徵分析〉。《戲劇之家》。2022年第 2期163-164。 蔡琰(2000)。《電視劇 : 戲劇傳播的敘事理論 》。台北 : 三民。 蔡琰、臧國仁(2012)。〈新聞訪問之敘事觀――理論芻議〉。《中華傳播學刊》,21: 3-30。 蔡琰、臧國仁(2017)。〈數位時代的「敘事傳播」:兼論新科技對傳播學術思潮的可能影響〉,《新聞學研究》,131: 1-48。 鄭自隆(2015)。《傳播研究與效果評估》。台北:五南。 鄭自隆(2022)。《文創行銷與管理》。台北:五南。 賴玉釵(2015)。〈圖像敘事之跨媒介轉述與閱聽人美感反應初探:以繪本改編動畫之 「互媒」歷程為例〉。《中華傳播學會》。2015 年年會論文。 賴玉釵(2020)。〈閱聽人詮釋跨媒介角色之紀實支線歷程初探:以經典童話角色為例〉。《新聞學研究》,143: 55-111。 羅志平(2013)。〈影視史學用於通識教育之思考〉。《通識學刊》2:1-26。 蘇蘅(2019)。《傳播研究方法新論》。台北:雙葉書廊。 報紙 鄭自隆(2021年9月21日)。〈傾斜的斯卡羅 嗅到政治正確?〉。聯合報A12版。 線上資料 Beautimode(2021年08月16日)。〈一部左右臺灣命運的史詩!看《斯卡羅》前,你可以知道的9件事〉。取自https://today.line.me/tw/v2/article/QxEmp3 巴代(2021年8月14日)。〈我的「斯卡羅」影評:《創作,不必然得向「歷史」負責》〉,取自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4678742065478321&id=100000277207315 方格子( 2021年08月18日)。〈被遺忘的臺灣史!從羅妹號事件到「南岬之盟」,一篇文看懂史詩劇《斯卡羅》的真實歷史〉。取自https://www.storm.mg/lifestyle/3886809?mode=whole 王禹雯、顏詩庭(2022年6月12日)。〈躍出紙上:臺灣文學IP轉譯的創發與挑戰〉。取自https://vocus.cc/article/62a5fb4dfd89780001a11250 呂苡榕(2018年05月10日)。〈曹瑞原:為一個時代留下影子,比作品大賣更值得〉。取自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154769/post/201805090046/ 東方主義有限公司(2018年6月3日)。〈什麼是東方主義〉。取自https://medium.com/@orientalismtw/%E4%BB%80%E9%BA%BC%E6%98%AF%E6%9D%B1%E6%96%B9%E4%B8%BB%E7%BE%A9-8ab993d18b4d 林曉雲(2021 年 08 月 21 日)。〈《斯卡羅》引熱議屏東女頭目:公視應對史實做出澄清〉,取自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3645544 屏東縣政府(2021)。〈社頂的孩子〉。取自https://youtu.be/-dTudmFPusw?si=yQZlZbFXANYqOMtO 屏東縣政府。〈屏東有影〉取自:https://www.pthg.gov.tw/film/cp.aspx?n=CA2088B908653AE0 徐佑德、林欣怡。(2021年12月16日)。〈臺灣時代劇的想像與實踐(上):從《斯卡羅》與《茶金》談起〉。取自https://taicca.tw/article/7762add0 徐佑德、林欣怡。(2021年12月16日)。〈臺灣時代劇的想像與實踐(下): 從 NHK 和 BBC 經驗思考臺灣時代劇的下一步〉。取自https://taicca.tw/article/ce4860b0 秦琍琍(2020年9月28日)。〈跨媒介時代故事該怎麼說?〉取自https://shucidi.mystrikingly.com/blog/4083638f431 華視影音(2023年1月25日)。〈名醫陳耀昌斜槓作家「傀儡花」奪臺灣文學獎〉。取自https://youtu.be/3hUXspW3Jy0 劉慧茹(2021年8月28日)。〈還原百年前蠻荒地景《斯卡羅》拍攝場景看不到電塔〉。取自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210819insight010/ 鄭閔聲(2022年10月13日)。〈執導《斯卡羅》像跳火坑…曹瑞原:我的任務是用一部片帶動產業 不是承擔歷史〉。取自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80392/post/202108220008/ 魏玓(2021年12月19日)。〈魏玓觀點:失敗的史詩與觀賞的痛苦——《斯卡羅》啟示錄〉。取自https://www.storm.mg/article/4104217?mode=whole   英文部分 Amel, Mahdi ; Kiblawi, Ziad (2021). Is the Heart for the East and Reason for the West?: On Marx in Edward Said's Orientalism.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Anderson, B. (1991). 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London, UK: Verso Berelson, B. (1952). Content Analysis i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Glencoe, Ill: FreePress. Berger, Peter L.; Luckmann, Thomas (1967).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a treatise in the sociology of knowledge , Garden City, NY:Doubleday: 1-18., Fairclough, Norman (1995).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the critical study of language. London; New York: Longman. Fiske, John (1986). Television: Polysemy and Popularity, Critical Studies in Mass Communication 3(4): 391-408. Fiske, John (1987). Television culture, London, UK: Methuen. Fiske, John (1990). Introduction to Communication Studies.London ; New York : Routledge; Studies in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Gellner, E. (1983). Nations and nationalism. Oxford, UK: Blackwell. Gellner, E. (1998). Nationalism. London : Phoenix Hall, John A.(1998)The state of the nation : Ernest Gellner and the theory of nationalism. Cambridge, U.K. ;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arsen, Peter (1991). Textual Analysis of Fictional Media Content. In Klaus Jensen and Nick Jankowski (Eds). A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methodologies for mass communication research. Said, Edward (1978). Orientalism. New York : Vintage Books.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傳播學院傳播碩士學位學程
110464039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10464039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鄭自隆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Cheng, Tzu-leong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蔡薰範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Tsai, Hsun-Fanen_US
dc.creator (作者) 蔡薰範zh_TW
dc.creator (作者) Tsai, Hsun-Fanen_US
dc.date (日期) 2023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Dec-2023 10:47:49 (UTC+8)-
dc.date.available 1-Dec-2023 10:47:49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Dec-2023 10:47:49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10464039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48506-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傳播學院傳播碩士學位學程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10464039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2021年公視推出臺灣首部大河劇《斯卡羅》,係由小說《傀儡花》改編而成,本論文以文本分析法,分別透過文字原著文本與影視作品再現文本之比較,探討兩作品所呈現之民族主義及東方主義內涵。研究結果發現: 創作者史觀歧異,《傀儡花》站在被殖民的立場,敘述原住民斯卡羅族因外來侵略者而奮力對抗,展現民族主體性,而《斯卡羅》則以殖民者的立場拍攝,彰顯殖民者將原住民視為落後族群,要將文明帶進部落教化成文明人,二次創作精神顯著偏離。 《傀儡花》突顯臺灣民族主義元素,其歷史敘事有助於建立民族自豪自信,文化元素層面的描繪,有助於突顯臺灣的獨特性,人物的心境與互動更是強調本土文化的價值,整體而言,在民族主義的脈絡下發揮得淋漓盡致。而《斯卡羅》採殖民史觀的東方主義角度切入,類似好萊塢電影對待非白人的態度,將殖民者塑造為救贖者,而被殖民者則等著被救贖被教化。 影視作品由於投資龐大,必須顧及商業利益,因此二次創作做適度調整,似也不得不然;但若以大河劇為創作目標,則必須使得觀眾在情感與文化認同上和故事產生深刻共鳴,以之形塑民族認同。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In 2021, PTS broadcasted first Taiga drama SEQALU: Formosa 1867, adapted from the novel Puppet Flower. This thesis uses textual analysis to explore the nationalism and orientalism in the two works by comparing the original text and the reproduced text of the film and television works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revealed that: The creators' historical perspectives are different. Puppet Flower takes the colonized position to describe the struggle of the indigenous against foreign invaders, demonstrating national subjectivity. while SEQALU: Formosa 1867 is filmed from the colonizer's standpoint, showing that the colonizer regarded the aborigines as a backward group and wanted to educate them to become civilized. The spirit of the secondary creative work deviates significantly. Puppet Flower highlights the elements of nationalism in Taiwan. The historical narrative helps build up national pride and confidence, highlights the uniqueness of Taiwan, emphasizes the value of local culture, and, overall, fully plays on the vein of nationalism. On the other hand, SEQALU: Formosa 1867 adopts an Orientalist perspective, portraying the colonizers as the redeemers and the colonized as the ones who are waiting to be redeemed. Due to the huge investment in film and television works, commercial interests must be taken into account, it is necessary to make appropriate adjustments to the secondary creation. However, a Taiga drama must make the audience deeply resonate with the story in terms of emotion and cultural identity, in order to shape the national identity.en_US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背景 3 第三節 研究問題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0 第一節 文學改編影視趨勢 10 第二節 民族主義 15 第三節 東方主義 2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7 第一節 研究方法之選擇 27 第二節 方法概述 29 第三節 分析指標 32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發現 34 第一節《傀儡花》與《斯卡羅》異同比較 34 第二節 民族主義分析《傀儡花》與《斯卡羅》 40 第三節 東方主義分析《傀儡花》與《斯卡羅》 6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74 第一節 結論 74 第二節 討論:臺灣大河劇何去何從 78 第三節 未來研究方向 79 參考文獻 82zh_TW
dc.format.extent 2192149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10464039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傀儡花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斯卡羅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二次創作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民族主義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東方主義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文本分析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Puppet Flower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SEQALU: Formosa 1867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Taiga drama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Secondary creation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Nationalism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Orientalism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Textual analysisen_US
dc.title (題名) 影視文本的二次創作:從《傀儡花》到《斯卡羅》zh_TW
dc.title (題名) Secondary Creation of Television Text : From Puppet Flower to SEQALU: Formosa 1867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方孝謙(1999)。〈什麼是再現?跨學門觀點初跨學門觀點初探〉。《新聞學研究》,60: 115-148。 牛隆光(2010)。《如何從事社會科學研究:新聞傳播面向的探討》。唐山出版社。 王志弘、王淑燕、郭菀玲、莊雅仲、游美惠、游常山譯(1999),《東方主義》。立緒。 石安伶、李政忠(2014)。〈雙重消費、多重愉悅: 小說改編電影之互文/互媒愉 悅經驗〉。《新聞學研究》,118:1-53。 江宜樺(2000)。《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台北:揚智。 江靜之(2014)。〈電視全球暖化新聞之多媒材分析初探:以TVBS【搶救地球】特別報導為例〉。《新聞學研究》120:47-78。 吳乃德(2005)。〈麵包與愛情:初探臺灣民眾民族認同的變動〉。《臺灣政治學刊》第九卷第二期,5-39。 吳叡人譯(1999)。《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佈》。台北:時報。 李金梅、黃俊龍譯(2001)。《國族與國族主義》。台北:聯經。 周樑楷(1999)。〈影視史學:理論基礎及課程主旨的反思〉。《臺大歷史學報》23:445 – 470。 林芳玫(1996)。〈「阿信」連續劇觀眾研究:由觀眾詮釋模式看女性與社會規範的互動關係〉。《臺灣社會研究》,22,153-193。 林晚生譯(2007)。《福爾摩沙紀事:馬偕臺灣回憶錄》。前衛出版。 林運鴻(2014)。〈統治者那無中生有的鄉愁——現代性、文化霸權與臺灣文學中的中國民族主義〉。《臺灣文學研究學報》第十八期,261-303。 林錦昱(2013)。〈由歷史劇的熱潮看影視史學的發展可能〉。《北市大社教學報》,12: 155-163。 唐維敏譯(1996)。《大眾傳播研究方法—質化取向》。台北:五南。 夏春祥(1997)。〈文本分析與傳播研究〉。《新聞學研究》54:141-166。 張旭東(1998)。〈東方主義與知識政治_——全球化時代的自我、表徵與批判〉。《香港社會科學學報》。13:175-201。 張興成(2002)。〈跨文化實踐中的東方主義話語=Orientalist Discourse in Transcultural Practice〉。《二十一世紀》。71:64-72。 張錦華譯(1995)。《傳播符號學理論》。台北:遠流。 莊佳穎(2006)。〈國族主義的再寫──崛起於每日實踐生活現場的臺灣(人)國族主義〉。《臺灣國際研究季刊》4:169-201。 郭大為(2014)。〈歷史觀看的政治:中國大陸閱聽人對當代中國電視歷史劇的解讀〉。《傳播與社會學刊》,27期:149-177。 陳玉箴譯(2005)。《媒介與傳播研究法指南 : 質性與量化方法論》。新北: 韋伯文化國際。 陳佩君、趙庭輝(2007)。〈公視文學劇「畫魂」:影像美學、文化符碼與性別建構〉。《傳播與管理研究》,7:3-42。 陳耀昌(2016)。《傀儡花》。新北:印刻。 游美惠(2000)。〈內容分析、文本分析與論述分析在社會研究的運用〉。《調查研究》8:5-42。 馮建三譯(1996)。《電視,觀眾與文化研究》。台北:遠流。 黃光玉、劉念夏、陳清文譯(2004)。《媒介與傳播研究方法 : 質化與量化研究途徑》 。台北:風雲論壇。 黃俊傑(2006)。《臺灣意識與臺灣文化》。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詹宇霈(2018)。〈從文學 IP 世代回顧臺灣文學作品改編〉。《臺灣出版與閱讀》,2018.6:50-55。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97)。《臺灣對外關係史料》。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劉昌德(2015)。〈國族主義的娛樂化與經濟邏輯:臺灣媒體運動報導中「仇韓」與「仇中」言論的演變〉。《新聞學研究》,122:9-120。 劉芳礽(2016)。〈返復/反覆 魏德聖《賽德克‧巴萊》的歷史與再現政治〉。《中外文學》第45卷‧第3期:75-98。 劉淑霞(2022)。〈日本大河劇敘事特徵分析〉。《戲劇之家》。2022年第 2期163-164。 蔡琰(2000)。《電視劇 : 戲劇傳播的敘事理論 》。台北 : 三民。 蔡琰、臧國仁(2012)。〈新聞訪問之敘事觀――理論芻議〉。《中華傳播學刊》,21: 3-30。 蔡琰、臧國仁(2017)。〈數位時代的「敘事傳播」:兼論新科技對傳播學術思潮的可能影響〉,《新聞學研究》,131: 1-48。 鄭自隆(2015)。《傳播研究與效果評估》。台北:五南。 鄭自隆(2022)。《文創行銷與管理》。台北:五南。 賴玉釵(2015)。〈圖像敘事之跨媒介轉述與閱聽人美感反應初探:以繪本改編動畫之 「互媒」歷程為例〉。《中華傳播學會》。2015 年年會論文。 賴玉釵(2020)。〈閱聽人詮釋跨媒介角色之紀實支線歷程初探:以經典童話角色為例〉。《新聞學研究》,143: 55-111。 羅志平(2013)。〈影視史學用於通識教育之思考〉。《通識學刊》2:1-26。 蘇蘅(2019)。《傳播研究方法新論》。台北:雙葉書廊。 報紙 鄭自隆(2021年9月21日)。〈傾斜的斯卡羅 嗅到政治正確?〉。聯合報A12版。 線上資料 Beautimode(2021年08月16日)。〈一部左右臺灣命運的史詩!看《斯卡羅》前,你可以知道的9件事〉。取自https://today.line.me/tw/v2/article/QxEmp3 巴代(2021年8月14日)。〈我的「斯卡羅」影評:《創作,不必然得向「歷史」負責》〉,取自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4678742065478321&id=100000277207315 方格子( 2021年08月18日)。〈被遺忘的臺灣史!從羅妹號事件到「南岬之盟」,一篇文看懂史詩劇《斯卡羅》的真實歷史〉。取自https://www.storm.mg/lifestyle/3886809?mode=whole 王禹雯、顏詩庭(2022年6月12日)。〈躍出紙上:臺灣文學IP轉譯的創發與挑戰〉。取自https://vocus.cc/article/62a5fb4dfd89780001a11250 呂苡榕(2018年05月10日)。〈曹瑞原:為一個時代留下影子,比作品大賣更值得〉。取自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154769/post/201805090046/ 東方主義有限公司(2018年6月3日)。〈什麼是東方主義〉。取自https://medium.com/@orientalismtw/%E4%BB%80%E9%BA%BC%E6%98%AF%E6%9D%B1%E6%96%B9%E4%B8%BB%E7%BE%A9-8ab993d18b4d 林曉雲(2021 年 08 月 21 日)。〈《斯卡羅》引熱議屏東女頭目:公視應對史實做出澄清〉,取自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3645544 屏東縣政府(2021)。〈社頂的孩子〉。取自https://youtu.be/-dTudmFPusw?si=yQZlZbFXANYqOMtO 屏東縣政府。〈屏東有影〉取自:https://www.pthg.gov.tw/film/cp.aspx?n=CA2088B908653AE0 徐佑德、林欣怡。(2021年12月16日)。〈臺灣時代劇的想像與實踐(上):從《斯卡羅》與《茶金》談起〉。取自https://taicca.tw/article/7762add0 徐佑德、林欣怡。(2021年12月16日)。〈臺灣時代劇的想像與實踐(下): 從 NHK 和 BBC 經驗思考臺灣時代劇的下一步〉。取自https://taicca.tw/article/ce4860b0 秦琍琍(2020年9月28日)。〈跨媒介時代故事該怎麼說?〉取自https://shucidi.mystrikingly.com/blog/4083638f431 華視影音(2023年1月25日)。〈名醫陳耀昌斜槓作家「傀儡花」奪臺灣文學獎〉。取自https://youtu.be/3hUXspW3Jy0 劉慧茹(2021年8月28日)。〈還原百年前蠻荒地景《斯卡羅》拍攝場景看不到電塔〉。取自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210819insight010/ 鄭閔聲(2022年10月13日)。〈執導《斯卡羅》像跳火坑…曹瑞原:我的任務是用一部片帶動產業 不是承擔歷史〉。取自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80392/post/202108220008/ 魏玓(2021年12月19日)。〈魏玓觀點:失敗的史詩與觀賞的痛苦——《斯卡羅》啟示錄〉。取自https://www.storm.mg/article/4104217?mode=whole   英文部分 Amel, Mahdi ; Kiblawi, Ziad (2021). Is the Heart for the East and Reason for the West?: On Marx in Edward Said's Orientalism.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Anderson, B. (1991). 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London, UK: Verso Berelson, B. (1952). Content Analysis i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Glencoe, Ill: FreePress. Berger, Peter L.; Luckmann, Thomas (1967).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a treatise in the sociology of knowledge , Garden City, NY:Doubleday: 1-18., Fairclough, Norman (1995).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the critical study of language. London; New York: Longman. Fiske, John (1986). Television: Polysemy and Popularity, Critical Studies in Mass Communication 3(4): 391-408. Fiske, John (1987). Television culture, London, UK: Methuen. Fiske, John (1990). Introduction to Communication Studies.London ; New York : Routledge; Studies in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Gellner, E. (1983). Nations and nationalism. Oxford, UK: Blackwell. Gellner, E. (1998). Nationalism. London : Phoenix Hall, John A.(1998)The state of the nation : Ernest Gellner and the theory of nationalism. Cambridge, U.K. ;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arsen, Peter (1991). Textual Analysis of Fictional Media Content. In Klaus Jensen and Nick Jankowski (Eds). A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methodologies for mass communication research. Said, Edward (1978). Orientalism. New York : Vintage Books.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