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親職雜誌之教養文本分析: 學前教育月刊、親子天下寶寶季刊為例
A textual analysis of the parenting magazines: a case study of "Common Wealth Parenting" and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作者 李怡青
LEE, YI-CHING
貢獻者 徐聯恩
李怡青
LEE, YI-CHING
關鍵詞 親職雜誌
教養觀
文本分析法
科學教養
幼兒發展論
Parenting magazine
parenting concepts
textual analysis
scientific parenting
early childhood development theory
日期 2023
上傳時間 2-Jan-2024 15:39:51 (UTC+8)
摘要 本研究聚焦 2013-2016 年間所發行的兩本親職雜誌《學前教育》月刊、《親子天下寶寶》季刊,藉由選取各卷期編者的話、封面故事、每月專題、特別企劃等篇章,與該期各篇被專訪對象的言說內容做為文本分析的取樣,透過列表、編碼、分類、歸納等四步驟,進行文本分析。透過分析《學前教育》月刊、《親子天下寶寶》季刊其文本呈現的教養觀,探究當前教養論述實踐的過程,以及影響這些教養論述形成的社會脈與蘊含之親職任務。 本研究發現,從文本字詞、論述編排結構、文本的敘事模式,以發展論起頭,文章字詞穿插各種關鍵能力、發展指標,明示家長應重視幼兒發展,並暗喻有助於孩子培養未來競爭力;本研究更進一步發現,當台灣文化本就視專家學者的話為權威、視科學為真理、視國外政策為進步,再考量當前社會脈絡,即 2010 年適逢網路泡沫後、2013 年幼托整合、老師上街頭、2015 年面對國際恐怖攻擊事件、台灣不時充斥著食安問題、企業/政客貪腐等各種令人不安的社會問題的當下,各種焦慮讓爸媽更有親職任務多之感。承此觀點,具體分述下列三點研究發現: 一、重視幼兒發展論 二、強調未來競爭力 三、親職任務多 媒體不只反映、再現社會現況,亦有作為建構的身分,做為具影響力的親職雜誌,在母職論述的部分恐有性別刻板印象,以及加深密集母職的陳述,研究者認為應多加留意。
This study focuses on two parenting magazines, "CommonWealth Parenting" and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published between 2013 and 2016. By selecting the editor's words, cover stories, monthly topics, and special projects were used as a sample for textual analysis. A textual analysis was carried out through four steps: listing, coding, classification, and induction. By analyzing the parenting views presented in two parenting magazines, we explore the current process of parenting discourse practice, as well as the social context and implicit parenting tasks that influence the formation of these parenting discourses. This study found that from the words in the text, the structure of the discussion, and the narrative mode of the text, starting with the theory of development, the words in the article are interspersed with various key abilities and development indicators, making it clear that parent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young children, and implying that it will help children cultivate the future Competitiveness; this study further found that when aiwanese culture already regards the words of experts and scholars as authoritative, science as truth, and foreign policies as progress, then considering the current social context, that is, after the Internet bubble in 2010, and in 2013 At a time when daycares are being integrated, teachers are taking to the streets, facing international terrorist attacks in 2015, and Taiwan is constantly plagued by various disturbing social problems such as food safety issues and corporate/politician corruption, various anxieties are making parents even more anxious. The feeling of having too many parenting tasks. Based on this point of view, the following three research findings are described in detail: 1. Pay attention to early childhood development theory 2. Emphasis on future competitiveness 3. Many parenting tasks The media not only reflects and reproduces the current social situation, but also serves as a construct. As an influential parenting magazine, it may have gender stereotypes in its discussion of motherhood and deepen the representation of intensive motherhood. Researchers believe that it should take care.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文崇一(1989)。中國人的價值觀。台北市:東大圖書公司。 王以仁(2014)。親職教育:有效的親子互動與溝通。臺北市:心理。 王開慶、史秋霞(2021)。做好父母:家長主義浪潮下的教養困境—基於暢銷雜誌讀者來信的文本分析。當代青年研究。 王惠玲、陳潔華(2006)。曾經有人告訴你什麼是好媽媽?由賢妻良母到超級媽媽―媒體塑造的母職形象轉變。明報,2006 年 5 月 13 日。 王惠玲、伍嘉敏、陳潔華(2009)。解構香港育兒雜誌的「好媽媽」。性別平等教育季刊,49,106-113。 王翠鳳、高慧娟、張瓊云、郭洪國雄、黃婉雯、廖梅花、…吳璇玉(2010)。親職教育。臺中市:華格那。 王叢桂(1995)。工作價值的傳遞與變遷及影響因素的探索。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報告。 王叢桂(1997)。父職與母職認知基模及其生涯承諾關係的探討。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王震武、林文瑛 (1995)。中國父母的教養觀:嚴教觀或打罵觀。本土心理學研究,3,2-92。 田旻立、江東亮、馮燕 (2013)。臺灣大型調查用家長教養量表之發展。幼兒教保研究期刊,2013 第 11 期,1-20。 江麗莉(1994)。我國坊間幼稚園教材中兩性社會角色之平析。兩性教育與教科書研討會。 羊憶蓉(1994)。台灣成人教育發展的回顧與展望。師說,67,27-37。 朱瑞玲(1984)。父母教養方式之變遷。教育資料文摘,14(5),115-134。 吳國淳(1996)。家庭環境與學校學習。台北:五南 沈力群(2009)。兒童才藝補習與父母期望、兒童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李若琦(2004)。一樣不一樣?- 學齡前幼兒父母眼中的男孩女孩[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李坤珊(2014)。小小愛書人。信誼基金出版社 李元貞(1994)。主題檢驗:兩性觀。載於吳密察與江文瑜(主編),體檢小學教科書。台北:前衛。 吳靜青(2011)。學前幼兒家長之教育期望-以幼兒數學才藝為例[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 吳明燁(2016)。父母難為:臺灣青少年教養的社會學分析。台北:五南。 邱欣怡(2013)。現代中產階級母親的母職實踐與能動性-以育兒部落客作家為例[未出版的碩士論文]。世新大學。 何佳蓉(2011)。注音符號學習與家庭閱讀活動對國小學童學業成就預測力之長期縱貫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 呂美慧(2008)。M. Foucault 與 D. E. Smith 論述分析之比較及其對教育研究之啟示。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39(2),71-104。 阮怡菱(2009)。幼兒家長對玩具觀點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 林文瑛(2003)。教養觀背後的人性觀-以能力觀為例。本土心理學研究,20,253-293。 林宇玲(2005)。解讀媒體中的性別意涵-以平面廣告為例。載於南區性別平等教育種子人員培訓手冊,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主辦。 林玉梅(2017)。臺北市幼兒園親職教育實施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 林芝妘(2013)。屏東縣國小學生父母教養態度與人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林佩學(2010)。嘉義縣市幼兒園所實施親職教育之現況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 林惠雅(1995)。父母教養行為問卷之編製。應用心理學報,4,39-72。 林惠雅(1995)。父母教養方式與心理健康的關係(二)。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編號:NSC 83-0301-H031-011),未出版。 林惠雅(1999)。母親信念、教養目標與教養行為:內涵意義之探討。應用心理研究,2,143-180。 林惠雅(2000)。母親與幼兒互動中之教養行為分析。應用心理研究,6,75-96。 林靜宜(2015)。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教養方式與學習態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 林翠湄(1988)。父母的性別角色態度對兒童性別角色態度的影響-父母家務分工模式及對兒童家務指派的效應分析[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周新富(2006)。家庭教育學-社會學取向。台北:五南 周祝瑛(2008)。台灣教育怎麼辦?。臺北:心理。 洪沁妤(2021)。一所私立幼兒園實施親職教育之個案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柯順議(2005)。以學校為本位家庭教育方案之實施與評估:以親子關係為例[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 高敬文(1992,1994)。台灣地區幼兒社會化之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80-0301-H153-01、NCS82-0301-H-153-004),未出版。 唐意芳、賴文鳳 (2016)。幼兒依附關係與親子情緒言談之關係初探。人類發展與家庭學報,17,1-26。 孫得雄、張明正(1989)。人口學與家庭計畫。台北:空大 夏春祥(1997)。文本分析與傳播研究,新聞學研究,54,141-166。 陳婷玉(2010)。當媽媽真好?流行婦幼雜誌的母職再現。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26,33-86 許芳菊(2006)。關鍵能力:你的孩子到底該學什麼。台北:天下雜誌。 曹常仁(2010)。親職教育-理念與實踐。台北:新文京 莊詩絃(2006)。家庭生活中父母影響兒童性別角色發展之探討[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台北護理學院。 張再明(2015)。突破親職教育推展的困境:論有效適切之親職教育方案。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15,4(12),14-17。 張青綺(2018)。泰雅族父母親教養信念與其學齡前期子女家中課業學習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輔仁大學。 張桂鳳(2018)。臺北市幼兒園家長親職教育活動需求與參與情形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 張孟琪(2009)。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的雙親教養態度與人際智能、內省智能之關係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張耘心(2013)。商管雜誌之教育論述:以天下雜誌教育特刊為例[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陳采明(2005)。資優幼兒親職教育方案中的成長經驗[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陳泱臻(2022)。家長社經地位與教養方式對國小高年級學生英語學習態度關係[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南臺科技大學。 陳喜蓮(2004)。以繪本及漫畫為素材之討論團體對國小高年級女生性別刻板印象之影響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陳琬萱(2021)。親子天下雜誌男孩教養策略之文本分析[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陸錦英(2001)。一位華裔母親的教養觀。屏東師院學報,14(上),325-342。 許月雲(1989)。反映式溝通親職教育方案之效果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郭慕恩(2013)。親職教育對國小學童之父母教養行為之影響-不縱容與不過度反應[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曾凡慈(2009)。促進幼兒發展:權威知識、社會網絡與母職實踐。2009 臺灣 STS 學會第一屆年會。臺南,臺灣。 黃玉娟(2022)。嬰兒按摩對於嬰幼兒發展、主要照顧者及托育人員相關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臺北科技大學。 黃迺毓(1988)。家庭教育。台北:五南。 黃慈薇(2006)。家長對子女的教育期望與學前教育選擇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 游美惠(2000)。內容分析、文本分析與論述分析再社會研究的應用。調查研究,8,5-42。 游淨如(2011)。新移民母親參與親職教育活動之經驗[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葉光輝 (2009) 。華人孝道雙元模型研究的回顧與前瞻。本土心理學研究,32,101-148。 葉韋岑(2009)。父母性別角色教養態度與幼兒玩具選擇偏好之關聯[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楊國樞(1986)。家庭因素與幼兒行為:台灣研究的評析。中華心理學刊,28(1),7-28。 楊舜名(2018)。當家長遇上國小性別平等教育課程-以台南市為例[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 蔡淑玲(2006)。父母教養方式是學生課業的助力?阻力?。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2006 第 53 期,53-35。 蔡篤堅(2001)。媒體再現與當代台灣民族認同形構的公共論述分析。台北:唐山。 衛生福利部編印(2023)。中華民國 111 年兒童及少年生活狀況調查報告兒童篇。取自:https://dep.mohw.gov.tw/DOS/lp-5098-113-xCat-y111.html 鄭佳玲(2000)。臺南市幼稚園教育家長參與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師範學院。 劉瑞美(2006)。父母教養方式與國小學童情緒智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劉桂君(2013)。1960 年代《婦友》雜誌建構的現代母職論述分析[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 劉慈惠(2001)。現代幼兒母親的教養信念-以大學教育程度者為例。新竹師院學報,14,355-405。 劉慈惠(2006)。學前幼兒被期待學些什麼?-以兩所幼稚園家長為例。師大學報:教育類,51(1),131-158 蕭子喬(2019) 。親職雜誌中「親職參與」之內容分析[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10 蕭佩珍(2005)。高關懷青少年家長親職教育介入研究—以物質濫用預防為焦點[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謝百亮(2014)。原住民幼兒家庭社經地位、家庭社會資本、家長教養態度與其學習表現之關係-結構方程之分析模式。慈濟大學教育研究學刊,10,129-167。 鍾怡靜(2009)。學前幼兒父母的教養信念及參與子女學習之相關研究。家庭教育與諮商學刊,6,35-57。 藍佩嘉(2013)。全球化的親職與童年:社會不平等的交織與再製。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學術性專書寫作計畫) 藍佩嘉(2019)。拚教養:全球化、親職焦慮與不平等童年。台北:春山出版 蘇慧雀(2013)。幼兒園與家長間親師溝通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臺灣首府大學 英文部分 Baumrind, D. (1967). Child care practices anteceding three patterns of preschool behavior. Genetic Psychology Monographs, 75(1), 43-88. Bradley,R.H&Corwyn,R.F.(2002).Socioeconomics status and child development.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53, 371-399. Bronfenbrenner, U.(1979).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 Experiments by nature and design.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onnell-Carrick, K. (2006). Trends in popular parenting books and the need for parental critical thinking. Child Welfare, 85(5), 819. Cynthia, L., & Jaan, V.(1992). Parental belief systems: The psychological consequences for children. Questia: Hillsdale, NJ. Goodnow,J.J.(1988).Parents’ideas,actions,and feelings:Models and methods from development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Child Development, 59, 286-320. Hays, S. (1996). The cultural contradictions of motherhood. Yale University Press. Hoffman, M. L. (1975). The value of children to parents and the decrease in family size. Proceeding of 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 119(6), 430-438. Jane B. Brooks.(2012) .The Process of Parenting: Ninth Edition. McGraw-Hill Higher Education. Lan(2018).Raising Global Families: Parenting, Immigration, and Class in Taiwan and the U.S..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8. 237. https://doi.org/10.1177/0094306119889962t Lan,P.C.(2014).Compressed modernity and global entanglement: The contested transformation of parenting discourses in postwar Taiwan. Current Sociology, 62(4), 531-549. Maccoby, E. E. & Martin, J. (2015)。發展心理學 (林淑玲、李明芝譯)。台北:學富。 Mahoney, G., Kaiser, A., Girolametto, L., MacDonald, J., Robinson, C., Safford, P., & Spiker, D. (1999). Parent education in early intervention: A call for a renewed focus.Topics in Early Childhood Special Education, 19(3), 131–140. Miller, S.A.(1988) .Parents' beliefs about Children's cognitive development. Child Development, 59, 259-285 Murphey, D. A. (1992). Constructing the child: Relations between parents’ beliefs and child outcomes. Developmental Review, 12, 199-232. North, D. C. (1990). Institutions,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arish, W. L., & Whyte, M. K. (1978). Village and family in Contemporary China.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Powell, D. R. (2005). Searches for what works in parenting interventions. In T. Luster & L. Okagaki (Eds.), Parenting: An Ecological Perspective ,343-373.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Sigel, I. E. (1985). Parental belief system: Introduction. In I. E. Sigel (Ed.), Parental belief systems. Hillsdale, New Jersey : Lawrence. Wang, S., & Tamis-LeMonda, C. S. (2003). Do child-rearing values in Taiwan and the United States reflect cultural values of collectivism and individualism?.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34(6), 629-642. Wyness M.G. (2006) .Childhood and Society: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ociology of Childhood.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幼兒教育研究所
109157006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9157006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徐聯恩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李怡青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LEE, YI-CHINGen_US
dc.creator (作者) 李怡青zh_TW
dc.creator (作者) LEE, YI-CHINGen_US
dc.date (日期) 2023en_US
dc.date.accessioned 2-Jan-2024 15:39:51 (UTC+8)-
dc.date.available 2-Jan-2024 15:39:51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2-Jan-2024 15:39:51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09157006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49073-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幼兒教育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9157006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研究聚焦 2013-2016 年間所發行的兩本親職雜誌《學前教育》月刊、《親子天下寶寶》季刊,藉由選取各卷期編者的話、封面故事、每月專題、特別企劃等篇章,與該期各篇被專訪對象的言說內容做為文本分析的取樣,透過列表、編碼、分類、歸納等四步驟,進行文本分析。透過分析《學前教育》月刊、《親子天下寶寶》季刊其文本呈現的教養觀,探究當前教養論述實踐的過程,以及影響這些教養論述形成的社會脈與蘊含之親職任務。 本研究發現,從文本字詞、論述編排結構、文本的敘事模式,以發展論起頭,文章字詞穿插各種關鍵能力、發展指標,明示家長應重視幼兒發展,並暗喻有助於孩子培養未來競爭力;本研究更進一步發現,當台灣文化本就視專家學者的話為權威、視科學為真理、視國外政策為進步,再考量當前社會脈絡,即 2010 年適逢網路泡沫後、2013 年幼托整合、老師上街頭、2015 年面對國際恐怖攻擊事件、台灣不時充斥著食安問題、企業/政客貪腐等各種令人不安的社會問題的當下,各種焦慮讓爸媽更有親職任務多之感。承此觀點,具體分述下列三點研究發現: 一、重視幼兒發展論 二、強調未來競爭力 三、親職任務多 媒體不只反映、再現社會現況,亦有作為建構的身分,做為具影響力的親職雜誌,在母職論述的部分恐有性別刻板印象,以及加深密集母職的陳述,研究者認為應多加留意。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This study focuses on two parenting magazines, "CommonWealth Parenting" and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published between 2013 and 2016. By selecting the editor's words, cover stories, monthly topics, and special projects were used as a sample for textual analysis. A textual analysis was carried out through four steps: listing, coding, classification, and induction. By analyzing the parenting views presented in two parenting magazines, we explore the current process of parenting discourse practice, as well as the social context and implicit parenting tasks that influence the formation of these parenting discourses. This study found that from the words in the text, the structure of the discussion, and the narrative mode of the text, starting with the theory of development, the words in the article are interspersed with various key abilities and development indicators, making it clear that parent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young children, and implying that it will help children cultivate the future Competitiveness; this study further found that when aiwanese culture already regards the words of experts and scholars as authoritative, science as truth, and foreign policies as progress, then considering the current social context, that is, after the Internet bubble in 2010, and in 2013 At a time when daycares are being integrated, teachers are taking to the streets, facing international terrorist attacks in 2015, and Taiwan is constantly plagued by various disturbing social problems such as food safety issues and corporate/politician corruption, various anxieties are making parents even more anxious. The feeling of having too many parenting tasks. Based on this point of view, the following three research findings are described in detail: 1. Pay attention to early childhood development theory 2. Emphasis on future competitiveness 3. Many parenting tasks The media not only reflects and reproduces the current social situation, but also serves as a construct. As an influential parenting magazine, it may have gender stereotypes in its discussion of motherhood and deepen the representation of intensive motherhood. Researchers believe that it should take care.en_US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9 第三節 重要名詞釋義 10 第四節 研究限制 11 第五節 研究價值 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2 第一節 教養觀的形成與變遷 12 一、教養觀的形成 12 二、教養觀的變遷 14 三、教養觀與親職教育 17 第二節 親職雜誌與教養觀 19 一、教養觀與媒介 19 二、國內親職雜誌概況 20 三、教養觀主要議題 21 第三節 運用親職雜誌進行文本分析 2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0 第一節 研究流程 30 第二節 研究對象及文本取樣 31 第三節 文本分析方法 33 第四章 資料分析與結果 37 第一節 封面主題與編者觀點 37 一、關注教育與未來競爭力 37 二、以孩子為中心的教養實踐樣貌 40 三、家長教養自省 42 四、關懷幼兒情緒發展 46 第二節 文本字詞探究親子教養觀 49 一、科學教養與專家教養 50 二、能力取向的教養 62 三、繪本與遊戲教養之行動實踐 66 四、素人教養個案 75 第三節 教養觀隱含的母職任務 79 一、科學母職 80 二、密集式母職 83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88 第一節 研究結論與反思 88 一、重視幼兒發展論 88 二、強調未來競爭力 89 三、親職任務多 90 四、研究反思 92 第二節 研究建議 93 一、給父母-寬心教養與親職同盟 93 二、給親職雜誌-少說教多方法 94 三、給政府-循序提供教養資源 95 四、給研究者-探究不同文本與不同世代 95 參考文獻 97zh_TW
dc.format.extent 4532216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9157006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親職雜誌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教養觀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文本分析法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科學教養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幼兒發展論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Parenting magazine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parenting concepts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textual analysis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scientific parenting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early childhood development theoryen_US
dc.title (題名) 親職雜誌之教養文本分析: 學前教育月刊、親子天下寶寶季刊為例zh_TW
dc.title (題名) A textual analysis of the parenting magazines: a case study of "Common Wealth Parenting" and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文崇一(1989)。中國人的價值觀。台北市:東大圖書公司。 王以仁(2014)。親職教育:有效的親子互動與溝通。臺北市:心理。 王開慶、史秋霞(2021)。做好父母:家長主義浪潮下的教養困境—基於暢銷雜誌讀者來信的文本分析。當代青年研究。 王惠玲、陳潔華(2006)。曾經有人告訴你什麼是好媽媽?由賢妻良母到超級媽媽―媒體塑造的母職形象轉變。明報,2006 年 5 月 13 日。 王惠玲、伍嘉敏、陳潔華(2009)。解構香港育兒雜誌的「好媽媽」。性別平等教育季刊,49,106-113。 王翠鳳、高慧娟、張瓊云、郭洪國雄、黃婉雯、廖梅花、…吳璇玉(2010)。親職教育。臺中市:華格那。 王叢桂(1995)。工作價值的傳遞與變遷及影響因素的探索。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報告。 王叢桂(1997)。父職與母職認知基模及其生涯承諾關係的探討。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王震武、林文瑛 (1995)。中國父母的教養觀:嚴教觀或打罵觀。本土心理學研究,3,2-92。 田旻立、江東亮、馮燕 (2013)。臺灣大型調查用家長教養量表之發展。幼兒教保研究期刊,2013 第 11 期,1-20。 江麗莉(1994)。我國坊間幼稚園教材中兩性社會角色之平析。兩性教育與教科書研討會。 羊憶蓉(1994)。台灣成人教育發展的回顧與展望。師說,67,27-37。 朱瑞玲(1984)。父母教養方式之變遷。教育資料文摘,14(5),115-134。 吳國淳(1996)。家庭環境與學校學習。台北:五南 沈力群(2009)。兒童才藝補習與父母期望、兒童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李若琦(2004)。一樣不一樣?- 學齡前幼兒父母眼中的男孩女孩[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李坤珊(2014)。小小愛書人。信誼基金出版社 李元貞(1994)。主題檢驗:兩性觀。載於吳密察與江文瑜(主編),體檢小學教科書。台北:前衛。 吳靜青(2011)。學前幼兒家長之教育期望-以幼兒數學才藝為例[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 吳明燁(2016)。父母難為:臺灣青少年教養的社會學分析。台北:五南。 邱欣怡(2013)。現代中產階級母親的母職實踐與能動性-以育兒部落客作家為例[未出版的碩士論文]。世新大學。 何佳蓉(2011)。注音符號學習與家庭閱讀活動對國小學童學業成就預測力之長期縱貫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 呂美慧(2008)。M. Foucault 與 D. E. Smith 論述分析之比較及其對教育研究之啟示。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39(2),71-104。 阮怡菱(2009)。幼兒家長對玩具觀點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 林文瑛(2003)。教養觀背後的人性觀-以能力觀為例。本土心理學研究,20,253-293。 林宇玲(2005)。解讀媒體中的性別意涵-以平面廣告為例。載於南區性別平等教育種子人員培訓手冊,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主辦。 林玉梅(2017)。臺北市幼兒園親職教育實施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 林芝妘(2013)。屏東縣國小學生父母教養態度與人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林佩學(2010)。嘉義縣市幼兒園所實施親職教育之現況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 林惠雅(1995)。父母教養行為問卷之編製。應用心理學報,4,39-72。 林惠雅(1995)。父母教養方式與心理健康的關係(二)。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編號:NSC 83-0301-H031-011),未出版。 林惠雅(1999)。母親信念、教養目標與教養行為:內涵意義之探討。應用心理研究,2,143-180。 林惠雅(2000)。母親與幼兒互動中之教養行為分析。應用心理研究,6,75-96。 林靜宜(2015)。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教養方式與學習態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 林翠湄(1988)。父母的性別角色態度對兒童性別角色態度的影響-父母家務分工模式及對兒童家務指派的效應分析[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周新富(2006)。家庭教育學-社會學取向。台北:五南 周祝瑛(2008)。台灣教育怎麼辦?。臺北:心理。 洪沁妤(2021)。一所私立幼兒園實施親職教育之個案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柯順議(2005)。以學校為本位家庭教育方案之實施與評估:以親子關係為例[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 高敬文(1992,1994)。台灣地區幼兒社會化之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80-0301-H153-01、NCS82-0301-H-153-004),未出版。 唐意芳、賴文鳳 (2016)。幼兒依附關係與親子情緒言談之關係初探。人類發展與家庭學報,17,1-26。 孫得雄、張明正(1989)。人口學與家庭計畫。台北:空大 夏春祥(1997)。文本分析與傳播研究,新聞學研究,54,141-166。 陳婷玉(2010)。當媽媽真好?流行婦幼雜誌的母職再現。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26,33-86 許芳菊(2006)。關鍵能力:你的孩子到底該學什麼。台北:天下雜誌。 曹常仁(2010)。親職教育-理念與實踐。台北:新文京 莊詩絃(2006)。家庭生活中父母影響兒童性別角色發展之探討[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台北護理學院。 張再明(2015)。突破親職教育推展的困境:論有效適切之親職教育方案。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15,4(12),14-17。 張青綺(2018)。泰雅族父母親教養信念與其學齡前期子女家中課業學習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輔仁大學。 張桂鳳(2018)。臺北市幼兒園家長親職教育活動需求與參與情形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 張孟琪(2009)。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的雙親教養態度與人際智能、內省智能之關係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張耘心(2013)。商管雜誌之教育論述:以天下雜誌教育特刊為例[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陳采明(2005)。資優幼兒親職教育方案中的成長經驗[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陳泱臻(2022)。家長社經地位與教養方式對國小高年級學生英語學習態度關係[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南臺科技大學。 陳喜蓮(2004)。以繪本及漫畫為素材之討論團體對國小高年級女生性別刻板印象之影響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陳琬萱(2021)。親子天下雜誌男孩教養策略之文本分析[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陸錦英(2001)。一位華裔母親的教養觀。屏東師院學報,14(上),325-342。 許月雲(1989)。反映式溝通親職教育方案之效果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郭慕恩(2013)。親職教育對國小學童之父母教養行為之影響-不縱容與不過度反應[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曾凡慈(2009)。促進幼兒發展:權威知識、社會網絡與母職實踐。2009 臺灣 STS 學會第一屆年會。臺南,臺灣。 黃玉娟(2022)。嬰兒按摩對於嬰幼兒發展、主要照顧者及托育人員相關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臺北科技大學。 黃迺毓(1988)。家庭教育。台北:五南。 黃慈薇(2006)。家長對子女的教育期望與學前教育選擇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 游美惠(2000)。內容分析、文本分析與論述分析再社會研究的應用。調查研究,8,5-42。 游淨如(2011)。新移民母親參與親職教育活動之經驗[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葉光輝 (2009) 。華人孝道雙元模型研究的回顧與前瞻。本土心理學研究,32,101-148。 葉韋岑(2009)。父母性別角色教養態度與幼兒玩具選擇偏好之關聯[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楊國樞(1986)。家庭因素與幼兒行為:台灣研究的評析。中華心理學刊,28(1),7-28。 楊舜名(2018)。當家長遇上國小性別平等教育課程-以台南市為例[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 蔡淑玲(2006)。父母教養方式是學生課業的助力?阻力?。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2006 第 53 期,53-35。 蔡篤堅(2001)。媒體再現與當代台灣民族認同形構的公共論述分析。台北:唐山。 衛生福利部編印(2023)。中華民國 111 年兒童及少年生活狀況調查報告兒童篇。取自:https://dep.mohw.gov.tw/DOS/lp-5098-113-xCat-y111.html 鄭佳玲(2000)。臺南市幼稚園教育家長參與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師範學院。 劉瑞美(2006)。父母教養方式與國小學童情緒智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劉桂君(2013)。1960 年代《婦友》雜誌建構的現代母職論述分析[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 劉慈惠(2001)。現代幼兒母親的教養信念-以大學教育程度者為例。新竹師院學報,14,355-405。 劉慈惠(2006)。學前幼兒被期待學些什麼?-以兩所幼稚園家長為例。師大學報:教育類,51(1),131-158 蕭子喬(2019) 。親職雜誌中「親職參與」之內容分析[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10 蕭佩珍(2005)。高關懷青少年家長親職教育介入研究—以物質濫用預防為焦點[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謝百亮(2014)。原住民幼兒家庭社經地位、家庭社會資本、家長教養態度與其學習表現之關係-結構方程之分析模式。慈濟大學教育研究學刊,10,129-167。 鍾怡靜(2009)。學前幼兒父母的教養信念及參與子女學習之相關研究。家庭教育與諮商學刊,6,35-57。 藍佩嘉(2013)。全球化的親職與童年:社會不平等的交織與再製。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學術性專書寫作計畫) 藍佩嘉(2019)。拚教養:全球化、親職焦慮與不平等童年。台北:春山出版 蘇慧雀(2013)。幼兒園與家長間親師溝通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臺灣首府大學 英文部分 Baumrind, D. (1967). Child care practices anteceding three patterns of preschool behavior. Genetic Psychology Monographs, 75(1), 43-88. Bradley,R.H&Corwyn,R.F.(2002).Socioeconomics status and child development.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53, 371-399. Bronfenbrenner, U.(1979).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 Experiments by nature and design.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onnell-Carrick, K. (2006). Trends in popular parenting books and the need for parental critical thinking. Child Welfare, 85(5), 819. Cynthia, L., & Jaan, V.(1992). Parental belief systems: The psychological consequences for children. Questia: Hillsdale, NJ. Goodnow,J.J.(1988).Parents’ideas,actions,and feelings:Models and methods from development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Child Development, 59, 286-320. Hays, S. (1996). The cultural contradictions of motherhood. Yale University Press. Hoffman, M. L. (1975). The value of children to parents and the decrease in family size. Proceeding of 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 119(6), 430-438. Jane B. Brooks.(2012) .The Process of Parenting: Ninth Edition. McGraw-Hill Higher Education. Lan(2018).Raising Global Families: Parenting, Immigration, and Class in Taiwan and the U.S..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8. 237. https://doi.org/10.1177/0094306119889962t Lan,P.C.(2014).Compressed modernity and global entanglement: The contested transformation of parenting discourses in postwar Taiwan. Current Sociology, 62(4), 531-549. Maccoby, E. E. & Martin, J. (2015)。發展心理學 (林淑玲、李明芝譯)。台北:學富。 Mahoney, G., Kaiser, A., Girolametto, L., MacDonald, J., Robinson, C., Safford, P., & Spiker, D. (1999). Parent education in early intervention: A call for a renewed focus.Topics in Early Childhood Special Education, 19(3), 131–140. Miller, S.A.(1988) .Parents' beliefs about Children's cognitive development. Child Development, 59, 259-285 Murphey, D. A. (1992). Constructing the child: Relations between parents’ beliefs and child outcomes. Developmental Review, 12, 199-232. North, D. C. (1990). Institutions,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arish, W. L., & Whyte, M. K. (1978). Village and family in Contemporary China.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Powell, D. R. (2005). Searches for what works in parenting interventions. In T. Luster & L. Okagaki (Eds.), Parenting: An Ecological Perspective ,343-373.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Sigel, I. E. (1985). Parental belief system: Introduction. In I. E. Sigel (Ed.), Parental belief systems. Hillsdale, New Jersey : Lawrence. Wang, S., & Tamis-LeMonda, C. S. (2003). Do child-rearing values in Taiwan and the United States reflect cultural values of collectivism and individualism?.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34(6), 629-642. Wyness M.G. (2006) .Childhood and Society: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ociology of Childhood.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zh_TW